从河南迁户口到皖淮南市凤台县腊菜案件桂集乡赵胡村迁户口好迁吗

凤台县(地理) - 搜狗百科
声明:搜狗百科免费提供信息查询和信息编辑,坚决打击恶意篡改、冒充官方收费代编等违规行为。
凤台县位于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缘,地处北纬32度至33度,东经116度至117度之间,古称州来,又谓。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置县,沿革至今。凤台临淮河,辖,县域呈东南、西北斜形,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约42公里,面积1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100公顷,水面16万亩,总人口73万。全县辖16个乡镇1个,264个行政村。以汉族为主,间居回、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土家、羌等25个少数民族。凤台县是皖西北七个地级市中唯一的一个全省10强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水利先进县、之乡、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之乡、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县、全国园林县城、全省文明县城、全省园林县城、全省双拥模范城、全省、全省无邪教县等荣誉称号。
安徽省凤台县凤城大道
1100平方公里
中原官话(信蚌片)
茅仙古洞,西汉道家古刹清天观
Fèng Tái Xiàn
Fengtai County
行政区类别
城关镇、、
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缘
80万(2001年)
周代,属青扬二州(青、扬以淮为界)之境。西周时为州来国,后被楚国所灭,为楚之州来城。二年(公元前584年)秋8月,吴入州来。七年(公元前538年)楚冉丹城州来。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季札封延陵后辖州来城,故名延州来。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冬十一月,吴把由迁都于州来,遂改名为下蔡。历经昭侯、、元侯、侯齐五代,历时47年。战国时,蔡世家侯齐四年(公元前446年),灭蔡,亡,下蔡仍属楚地。秦代,秦灭楚后统一中国,实行。置下蔡县,属泗水郡,。时项羽立为九江国王,下蔡属九江国。汉代,汉初高帝五年()立,下蔡淮南国。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国废,为九江郡,下蔡县属沛郡。后汉俱属九江郡。三国时,属魏国的淮南郡。晋代,晋初下蔡属淮南郡。晋末南北分裂,战事颇繁,县境来去无常,又在县境内设置了很多屯兵的城戍。南北朝时,下蔡属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置下蔡郡。隋代,开皇初下蔡郡废,仍置下蔡县,属淮南道。唐代,武德四年(621年)于县置涡州,为州治。武德八年州废,仍为下蔡县,属(今阜阳)。五代十国,下蔡属颍州(今阜阳),南唐、后周因之。显德四年(957年)三月,攻克寿州(今寿县),世宗以其难以攻克,逐将寿州移治于下蔡,降为防御州并恢复其军为忠正军,原寿州为寿春县(今寿县)。宋代,北宋下蔡为寿州,属淮南西路,政和六年(1116年)寿州升为府,名为寿春府,下蔡为府治,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府废。南宋与金划淮为界,下蔡为金之寿州,寿春为宋之寿州,故有“南北寿州”。元代,下蔡县隶属安丰路。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寿春县、安丰县、下蔡县废,并入寿州。在下蔡镇设。清代,寿州属。雍正十年(1732年)两江总督呈奏清延批准,于寿州北分设一县,添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分疆而理,因县北有凤凰山而得凤台县名。雍正十一年正式分置,与寿州同城治理(县衙设在今寿县城东北角)。同治四年(1865年)冬移县治于下蔡,隶属凤阳府管辖。中华民国,民国初,废州府,县直隶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6月属淮泗道(道尹驻凤阳)。民国17年8月,废道,直隶安徽道。民国21年10月,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隶属寿县专员公署。民国27年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隶属阜阳专员公署。抗日战争胜利后属淮南专员公署。日,凤台县解放,划属阜阳专员公署。日,划属淮南市管辖。
凤台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偏北,淮河中游,北纬32°33′-33°、东经116°21′-116°56′。东临淮南市区,北依,西接,南隔淮河与寿县相望。县域呈东南、西北斜形,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约42千米,总面积1000平方千米。
凤台县地处淮河中游,属北,是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夏冬长,春秋短,光照充足,受季风影响明显。降水较大,季节分配不均,酿成局部洪涝干旱。无霜期较长,4至9月份和西南风较多。温度根据1949年至1985年气象资料记载,全县年平均温度为15.1℃。1月份最冷,月平均温度为1.1℃;7月份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8℃。温差年均较差为26.9℃。极端最高气温为日的41.1℃;极端最低气温为日的-21.7℃。
全县地表水总量239.2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4.36亿立方米。降水及自北向南递增,随降水量多少而产生丰水年或枯水年。据县统计,年平均降水量905.2毫米,年平均径流量深296毫米,径流总量为3.22亿立方米。储于河、沟、塘、渠之中约1亿立方米,可供利用。凤台县属。流径县境的有淮河、、三大河流,另有港河、架河、泥河、黑河、永幸新河5条小河。有、姬沟湖、城北湖、花家湖4个湖泊,面积为46.33平方公里。有大沟25条,总长207.99公里;中沟363条,总长773.6公里;干渠750条,支渠10000条,总长723公里。全县总计水面16.76万亩,占总面积的10.8%。境内小型河、塘、湖、沟、渠纵横交错,形成水利排灌网络。
境内地处淮北平原南缘,具有典型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性生物气候特征。地带性植被类型为,相应形成的叶带土壤为棕壤和。由于全县大部分地区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因而地下水能参与土壤的形成过程,同时,土地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人为经济活动频繁。加之历代黄泛、淮泛,对于平原地区的古老土壤进行侵蚀和覆盖,故县境土壤类型比较复杂。在淮河以南李冲回族、大山两乡的低丘坡地分布着石灰(岩)土、、黄棕壤3个土类,面积为32548亩,占全县耕作土壤面积的2.25%(非耕地面积未计)。沿河湾地为河流两岸的及沿河湖洼地,大部分受历次黄泛影响,大量泥沙掩埋着原耕地土壤,形成了潮类、黄潮亚类,分为淤土、沙土、两合土和飞沙土4个土层,共16个土种。包括沿淮、淝河在内,全县面积为155315亩,占全县耕地面积10.7%。沿淮、淝、港河谷平原中的近地,自西南部的淝北村沿堤经白塘、钱庙、杨村一带,包括城郊、桂集、以及毛集的大部分和部分地区,分布着潮棕壤,地下水位较砂礓黑土和潮土都低,局部地区因漂洗作用,土体石灰质淋溶彻底,无砂礓,无石灰性。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仅有白黄土、坡黄土、淤坡黄土3个土属,16个土种,面积为267408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8.5%。靠西北的河间浅洼平原中分布着砂礓黑土类和普通砂礓黑土亚类,分为黑土、黄土、青白土3个土属,8个土种,面积为681531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7.0%。西淝河近河阶地上分布着,一般是潮棕壤和砂礓黑土,经过长期种植水稻后发育而成的。包括潴育型和侧漂型两个亚类,坡黄土砂礓黄土田、黄白土田3个土属。面积为312344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1.6%,其中潴育型46727亩,占这种土类的15%;侧漂型265617亩,占85%。全县耕作土壤19个土属,以黄土、坡黄土、白黄土、淤土、黑土、青白土田、淤坡黄土等为主,共占全县耕作土壤的89.9%;其中黄土面积最大,为610945亩,占42.8%。较好的土种有坡黄土田、老城坡黄土、油黑土、青白土、白黄土田、两合土、淤坡黄土、淤心两合土、容淤白黄土、砂礓黄土田、淤土等,占全县耕作土壤的25%。多分布在城郊、桂集、顾桥、马店、丁集、张集、毛集等乡。较差的土种有飞沙土、蒙沙两合土、壤心淤礓黄土、沙心淤底两合土、沙土、沙身淤、新积黄土、淤身两合土等,面积为69864亩,占全县耕作土壤面积的4.9%。
县境属于落叶阔叶林带,长期以来由于人工开发利用等因素,一些早期的古老原始植被已很难见到。现今所见到的多为人工植被,大部分以落叶种为主。县境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湿润地区,有利于植物生长。但经长期不合理砍伐,到建国初期,境内只有少数小块次森林和零星古老的单株树木生长,覆盖率为7.99%。解放后,大兴植树造林,以针叶树和落叶阔叶树为主。落叶阔叶树种有、刺槐、谷种、、川楝、、泡桐等50余种。针叶树主要有、黑松、、、侧柏、千头松等20余种。常见的风景有雪松、龙柏、、白玉兰、黄杨、桂花等10种。经济林有14科、16属,主要有银杏、桃、李、桑、枣、荆条、等60余种。河湖滩地以芦苇群落为主,分布在沿河两岸、湖泊。常见的有金色藻、及菱、藕、芡实、浮萍、紫萍等。1985年,全县有农林场5个,共有森林地面积2432亩,其中1190亩,立木蓄积量4976立方米;四旁植树面积18326亩,立木蓄积量23779立方米,其中经济林4792亩。淮河大堤、西淝河大堤和凤利、凤蒙、凤颍公路,初成林带。区、乡、村路渠树配套,已形成千亩大方。1800余条大、中、小沟,530余条乡、村大道,环抱农田,树木交织成网。1985年,森林面积为29.9万亩,由1976年的2.14%,提高到19%。成片造林19万亩,堤、沟、渠、路和四旁植树919万株,立木蓄积量57万立米,达到平原绿化县标准,成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之一。
截至2012年,全县辖8镇6乡:城关镇:中山,东城社区居委会,菜市社区居委会,龙潭社区居委会,明珠社区居委会,青年社区居委会,人民社区居委会,古城社区居委会(村)缪郢社区居委会(村):马场村,村,大庄村,前靳村,王集村,,东朱村,胡马村,陈巷村,赵庄村,胡岗村,单岗村,曹庄村,靳楼村,姚靳村,朱庄村,叶圩村,常庙村,魏许村,左集村:顾桥村,南圩村,临肥村,童郢村,八里村,村,北凡庙村,黄湾村,寺西村,王庄村:大公村,徐湖村,连塘村,汤庄村,六院村,井沿村,大胡村,双楼村,徐圩村,金沟村,栾胡村,观音村,田岗村,土楼村,集西村,寺沟村,塘沿村,小刘村,张集村,,后岗村,柏郢村,:马店村,利民村,刘古城村,清泉村,联民村,永幸村,刘桥口村,肖集村,秦刘村,康圩村,北,徐王村,徐桥村,毕湾村,李庙村:李庙村,银杏村,武集村,苗圩村,后王村,尚王村,介东村,介西村,曙光村,香山村,大刘村,大兴村,赵王村,瓦房村,闫胡村丁集乡:丁集村,沈庄村,耿王村,前元村,张巷村,郭徐村,炮楼村,,考庄村,曹楼村,丁庄村,信圩村,依沟村,瓦岗村桂集镇:桂集村,黄庙村,岳胡村,大冯村,淝西村,大王村,勇敢村,彭伍村,西龚村,赵胡村,颜王村,洼刘村,王圩村,童徐村,,福镇村,殷岗村,中郢村,:胡庙村,高山村,盛楼村,十里沟村,刘巴村,酒东村,酒西村,高皇村,,南金村,岗胡村,三里沟村,马场社区居委会(村),,新湖村,湖东村,双湖村:,刘庄村,店集村,中塘村,彭庄村,周圩村,港南村,邱庙村,邵集村,曾圩村,李圩村,韩湖村,,前圩村,淝丰村古店乡:南芹村,北芹村,王大村,友谊村,北王集村,米集村,童圩村,童集村,前刘村,古店村,新河村,东林村,西林村尚塘乡:尚塘乡,龙庙村,黑河村,朱庙村,宋台村,王桥村,崔海村,安绠村,南李村,,张徐村,安圩村刘集乡:杨刘村,刘集村,孤山村,王咀村,淝北村,山口村,前进村,谢郢村,八里塘村,高潮村,肖庙村,凡庙村,朱大圩村,彭圩村,彭岗村:关店村,向桥村,蔡庄村,,常楼村,陈庙村,前老村,大程村,赵卜村,周庄村,瓦房村,竹元村,辛圩村钱庙乡:,刘楼村,米吴村,陈圩村,圩西村,岭头村,长郢村,张池村,曹洼村,郑楼村,先庄村,中南村,泽庙村,,张楼村,高庄村
2010年全县常住人口为564314人,同日零时的567722人相比,十年共减少3408人,减幅0.6%,年平均减少0.06%。全县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63232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日零时的54742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84901人,增长15.51%,年平均增长1.45%。性别构成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97356人,占52.70%;女性人口为266958人,占47.3%。总人口(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3.44下降为111.39。年龄构成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10703人,占19.62%;15-64岁人口为400780人,占71.02%;65岁及以上人口为52831人,占9.3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92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4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72个百分点。城乡人口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66595人,占29.5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97719人,占70.4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87698人,乡村人口减少91106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5.62个百分点。家庭户人口全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75605户,家庭户人口为54376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82人减少0.72人。
2009年全县完成1471273万元,按,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83021万元,增长7.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92462万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95790万元,增长10.9%。全县人均生产总值23826元,增长11.7%。由上年的13.3:69.9:19.8变化为12.4:67.5:20.1,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年末单位从业人员42380人,比上年增加5219人,其中,第二产业20941人,比上年增加3240人;第三产业20036人以上年增加2514人。全县新增就业岗位7771个,实现再就业5116人;为4.3%。201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6250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41353万元,增长2.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356407万元,增长9.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64743万元,增长10.0%。全县人均生产总值30888元,增长8.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9:69.6:18.5变化为12.3:69.1:18.6。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75.0%、21.5%。其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8.7%。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67119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8%,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年末单位从业人员52742人,比上年增加3879人,其中,第二产业31296人,较上年增长6.7%;第三产业20129人,较上年增长10.9%。全县城镇新增就业岗位7022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66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2012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5196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61550万元,增长5.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79607万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10810万元,增长11.1%。全县人均生产总值33572元,增长11.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3:69.2:18.5变化为12.1:68.8:19.0。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5%、64.3%、25.2%。其中,工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74.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78405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9%,比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年末单位从业人员63704人,较上年增加10962人,其中,第二产业41180人,较上年增长31.6%;第三产业21207人,较上年增长5.4%。全县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6118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54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凤台县元,在安徽排第12。
凤台县素有“一麦抵三秋”之说,种麦尤重整地,足施底肥。习以耩子条播,亩播种6到8公斤,早茬麦占80%。清末到民国时期,生产水平低下,广种薄收。民国8年(1919年)全县种植40万亩,总产32万石。此后,几经战乱,水旱灾害频繁,农民流离失所,耕地荒芜。1949年全县种植90余万亩小麦,亩产仅41.3公斤。经土地改革后,开垦荒地,到1951年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万亩,占耕地的58%,亩产54公斤。1958年后,甘薯面积扩大,晚茬麦增加,约占45%。到1962年,由于“左”的错误影响,生产瞎指挥,致使部分耕地抛荒,种植面积减少到86万亩,单产下降到37.8公斤。1965年到1970年贯彻“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农业八字宪法,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年平均种植83万亩,占总耕地的59%。亩产提高到59.7公斤。1971年到1975年因行政区域变动,耕地面积减少,年均种植6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5%。此间,多数改条播为撒播,亩播种15公斤,高者达20公斤。且选用优良品种,增施化肥,使小麦平均亩产达到86公斤。1976年到1980年,年平均播种总耕地面积的67%,亩产193公斤,其中万亩,平均亩产203公斤,创县历史最高水平。此期,、大兴集、董岗三乡出现亩产300到400公斤的高产典型。县农科所1981年3亩丰产田亩产创408公斤的高产记录。2009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4755万元,按较上年增长7.0%。其中:农业产值133775万元,增长6.5%;林业产值4046万元,增长4.9%;牧业产值92961万元,增长6.7%;渔业产值26556万元,增长12.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417万元,增长3.0%。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6588公顷,比上年增长0.7%。其中小麦种植面积42833公顷,比上年增加727公顷;稻谷种植面积39710公顷,比上年增加1656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67公顷,较上年减少68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568公顷,较上年减少304公顷;蔬菜种植面积7127公顷,较上年增加198公顷。全县粮食产量587686吨,比上年增产6.5%。其中小麦产量258585吨,增长2.5%;水稻产量316735吨,增长13.1%;棉花产量470吨,增长33.9%;油料产量5069吨,增长0.3%。全年肉类总产量39154吨,增长6.3%;禽蛋产量19572吨,增长7.2%;全年水产品产量24460吨,增长9.1%。主要农产品产量产品名称产量(吨)比上年增长%粮食#小麦水稻油料50690.3棉花47033.9蔬菜(含菜用肉类禽蛋水产品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年全县40069公顷,年末7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6%;农用拖拉机53560台,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84.5%;农村用电量26325万千瓦小时,增长19.7%;农用化肥施用量(折吨)48053吨,减少5.8%。2011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751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2.3%。其中:农业产值174739万元,增长1.6%;林业产值5670万元,增长15.2%;牧业产值121159万元,增长1.1%;渔业产值35077万元,增长3.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870万元,增长17.4%。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7159公顷,比上年减少0.2%。其中小麦种植面积43701公顷,比上年增加363公顷;稻谷种植面积40458公顷,比上年增加495公顷;棉花种植面积94公顷,较上年减少59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56公顷,较上年减少142公顷;蔬菜种植面积7640公顷,较上年增加221公顷。全县粮食产量600450吨,比上年增产1.6%。其中小麦产量262210吨,增长0.8%;水稻产量329650吨,增长3.0%;棉花产量235吨,下降45.1%;油料产量3461吨,下降14.3%。全年肉类总产量40218吨,增长0.7%;禽蛋产量19785吨,增长0.1%;全年水产品产量24737吨,增长3.1%。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县有效灌溉面积43700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9.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8%;农用拖拉机52395台,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85.0%;农村用电量20772万千瓦小时;农用化肥施用量(折吨)49813吨;农药使用量2893吨。201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6155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5.7%。其中:126522万元,增长5.3%;林业增加值4771万元,增长8.0%;牧业增加值91876万元,增长6.0%;渔业增加值28383万元,增长3.0%;农林牧渔9998万元,增长15.5%。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2522公顷,比上年增长2.1%。其中小麦种植面积41319公顷,比上年增加827公顷;稻谷种植面积38053公顷,比上年增加710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06公顷,较上年增加12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93公顷,较上年增加37公顷;蔬菜种植面积8015公顷,较上年增加375公顷。全县粮食产量569358吨,比上年增长5.4%。其中小麦产量252277吨,增长6.9%;水稻产量309481吨,增长4.1%;棉花产量271吨,增长15.3%;油料产量3722吨,增长7.5%。全年肉类总产量42338吨,增长5.3%;禽蛋产量20750吨,增长4.9%;水产品产量26588吨,增长7.5%。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县有效灌溉面积44200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8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0%;农用拖拉机51573台,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85.2%;农村用电量23426万千瓦小时;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0959吨,增长2.3%;农药使用量2898吨,增长0.2%。
1949年1月凤台县解放,党对手工业实行,一些个体分散的,陆续组织起来,成立各种形式的合作社、组。1952年,组建建国铁业社、光明印刷组、大众工厂等7家集体工业,共有职工150余人。当年完成产值1.04万元,占全县的0.28%,1954年,县集体工业发展到19家,职工筹集股金3516元,从业人员261人。年产值比上年增长39.4%,实现利润9161元。1956年,随着“合作化运动”的深入进行,广大手工业者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集体工业企业发展到14个行业34家,职工1588人。至1957年,发展到37家,职工1715人,完成总产值18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3.5%,实现利润5.13万元,7.33万元。1958年,在“全民大办工业”的热潮中,全县集体工业企业发展到55家,猛增到720.4万元。从1960年起,先后精简下放集体工业职工1470人,企业减到49家。1961年,又招回1069人。1962年,全县有集体企业33家,年产值221万元,占全年工业总产值的24.1%,实现利润5.1万元,利税总额7.73万元。1965年,集体工业生产的中心转向为农业生产服务。1970年,将14个县属集体企业划给当地人民公社管理,余2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72万元,职工883人,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5.8%。1977年原属县二轻局管辖的13家公社农机修配厂划归当地人民公社管理,归属县社队企业局管理,县属集体企业还有13家。1978年至1980年,县属集体企业发展到32家。1981年推行,提高效益,年产值605万元。1985年,县属23家集体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41万元,比1980年增长1.28倍。2009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84329万元,增长16.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3.1%,拉动经济增长8.2个百分点。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625618万元,增长18.6%;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740万元,增长4.7%;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292435万元,增长11.4%。完成增加值821302万元,增长14.7%。工业品为90.5%。主要产品产量:原煤4054.6万吨,增长8.5%;水泥243430吨,增长7.8%;啤酒2502千升,下降26.5%;面粉276046吨,增长58.3%。大米90231吨,增长53.8%;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实现805292万元,增长19.8%;利税总额207221万元,增长17.6%;利润总额148809万元,增长27.0%;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1.9%,比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及增幅均为近年来最好水平。2011年完成1422915万元,增长9.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8.7%,拉动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2235万元,下降8.5%;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1413783万元,增长7.9%。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349734万元,增长6.9%。工业品产销率为99.7%。主要产品产量:原煤3864.1万吨,增长1.7%;水泥1243063吨;6805吨,增长77.8%;面粉441884吨,增长27.3%;大米198329吨,增长18.6%。(以下为属地工业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49958万元,增长48.5%;利润总额17428万元,增长83.2%;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51.8%,比上年提高了23.6个百分点。2012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07672万元,同比增长15.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74.3%,拉动经济增长9.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3807万元,同比增长17.1%;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1395801万元,同比增长15.4%。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282622万元,同比增长14.1%。工业品产销率为98.9%。主要产品产量:原煤吨,增长2.2%;水泥1715785吨,同比增长38.0%;服装业5610万件,同比增长203.8%;面粉649877吨,同比增长48.6%;大米391047吨,同比增长51.6%;面粉649877吨,同比增长48.6%。(以下为属地工业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85915万元,同比增长36.4%;利润总额35968万元,同比增长33.6%;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3.0%,比上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
文化馆民国前期,凤台县成立民众教育馆,(1947年)7月更名为凤台县文化服务社。1949年,凤台县人民文化馆成立,馆址在城关顺河街中段,有平房17间和一个2000平方米的大院。1950年,改为凤台县文化馆,定编6人。1956年,馆内设文艺、宣传2个股,另有创作组和图书室、会计室,隶属县文教局。1969年4月,更名为“凤台县宣传站”,当年9月复称凤台县文化馆。1980年,在城河路中段新建文化馆大楼1座,共4层,1472平方米。全馆当年迁入大楼,开设电视、展览、音乐、美术、图书、摄影、排练、游艺、科技、阅览等10个活动室。同时在楼下临街建起一排长达40平方米的灯光宣传画廊。1985年,文化馆内设政秘股、文化股、图书股、群众文化股4个股,有干部职工39人。文化站1951年,在阚疃、顾桥、桂集建立了3个民办文化站,每站配不脱产人员1名。1952年桂集转为公立站。1953年至1955年,又发展了张集、古沟、3个文化站,每站各配干部1人。1956年,因区划变动,全县6个文化站并为阚疃、古沟2个文化分馆。1958年取消分馆,恢复原来的6个文化站。1979年,农村文化站发展到16个(其中公办站4个,民办站12个),配脱产干部4人,半脱产13人。1983年民办站有10人转为国家干部。1984年初,全县文化站增至31个,城关、毛集、、顾桥、大山、马店、桂集、张集8个文化站改为文化分馆。分馆馆长领导辖区内文化站的业务工作。1985年全县文化分馆和文化站共32个,已基本达到乡乡有站。
孤堆寺遗址位于利民村孤堆寺,南距港河85米,北距运粮沟9米。属至西周时期。遗址为1高台,面积38平方米,高4米,破坏严重。出土有大量鹿角、鬲足等。赵家孤堆位于立新村,南距夏集2里。为唐代遗址。孤堆高出地面7米,东西长70米,南北长55米,早年已被盗。曾出土有青石床,床面刻有与八骏马图案。陈集孤堆位于夏集乡陈集村。时代不详。东西长70米,南北长60米,高约6米,地表遍布砖瓦片和蚌壳。李圩孤堆位于杨村乡李圩村,西距港河100米。时代不详。南北长98米,东西长32米,高3米,部分墓砖已外露,相传解放前曾被盗。孙叔敖墓位于毛集乡梁庵村,北距凤颍公路120米。时代战国(楚)。1952年,被当地群众掘毁,出土有石墓门、陶器等,现已夷为平地。在地表采集有墓砖、陶片等。谢郢墓位于刘集乡谢郢村,南距淮河40米。时代西汉。1982年12月,由省文物研究所清理,出土绳纹陶罐2件。孤山墓位于刘集乡东南3里,孤山山腰间朝阳处,东距淝河大堤35米。时代东汉。1984年农民开山发现,由省文物所发掘,出土文物40余件。
位于县城南3公里,三峰山东1公里处,又叫过街楼、。现为凤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寿唐关始建于五代。当时南唐兵被后周困于寿州,南唐元帅石景达来援,据与后周对峙。后周为对付南唐援兵,建寿唐关。此砖砌成,长20米,宽3.6米,高4.5米,上覆砖石。关口呈拱形,可通车马,为古代凤台通往寿县要塞的关口。两侧是悬崖峭壁,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至今雄关犹存。寿唐关还曾依山势建有城墙、重楼、重屋、钏鼓楼等楼台亭阁,今均废,尚有遗址可见。
在县城东0.5公里处,位于淮河东岸的紫金山下。山势直出淮河中流,奇山峭壁,山曾万状。壁下十几米有大洞,可容百余人。壁前水极深,为,潭有泉,深数十丈。每遇淮水涨落,潭壁水花四溅,潭中不停发出“咣咚、咣咚”的回响,景色甚为壮观。那响声一直被传为是栖息在洞中的龙啸声。黑龙潭的夜景更为迷人,空中点点繁星和地上的万家灯火汇于潭水中,画面层次深远相交,山林建筑的倒影时动时静,时而传来三两声水哗,更衬托出夜幕下黑龙潭的静谧、神秘。北宋著名、政治家两次路经此地,面对黑龙潭美景,遂吟七绝一首:“紫金山下水长流,尝记当年此共游。今夜东风吹客梦,清淮明月照孤舟。”大文豪苏轼,来到黑龙潭,写成传世之作《寿春李定卿饯城东龙潭上》:“山鸦噪处湫,乱沫浮涎绕客舟。未暇燃犀照奇鬼,欲将烧燕出潜虬。使君惜别催歌管,村巷惊呼聚犭矍猴。此地他年颂遗爱,观鱼并记老。”
位于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为长淮第一硖。被称作长淮津要的东、西两硖石各高60米。陡如斧削,隔淮河对峙,相距500多米,扼制着淮河上、下游的水上交通。硖山口因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魏、蜀在此争战。南北朝时,东晋与秦军大战,这里是重要的军事津要。硖石山古有4城,一在东硖石,一在西硖石迤西微平处,俗名城子,山西北隅尚有遗址。一在禹王山腰,一在长山北麓,连同四城,相距不及5里。4座古城堡久废,今西硖石顶只剩下一座清代建的四角凉亭,名为慰农亭。凉亭古朴典雅,亭额上有“慰农亭”三字,亭两旁的石柱上刻着一幅清光绪年间凤台知县颜海飏手书对联:“选胜值公余,看,硖山拱秀;系怀在民隐,愿春耕恒足,秋稼丰登。”亭前行数步即为硖石陡壁,陡壁西侧悬崖上有摩崖石刻《筑城记》。
位于县城南3.5公里处的三峰山南坡半山腰中。洞门高约5尺,进深达10余丈,越往深处越小,到不可行处仍深邃不能见底,里面阴风习习。年间,云游朝仙,路经此地,见景色绝佳又有深洞修炼,便留下隐身修道。不久,他的两个在京都做官的哥哥也辞官来到这里学道。兄弟3人一边学道,一边辟路伐木,建造宫观,之名由此而得。从此成了历代宗教圣地,或为道观或为庵寺。民国24年(1935年),道教门徒苏理纯、苏宗善广为化缘,集资重修殿堂,改名清天观。今日茅仙洞,清天观座落在山坡上一片300多平方米的平台上,正门的拱门顶上刻着清代书法家汪以道手书的“清天观”3个大字。进入拱门,一条青石板路直通天井。天井院北面的悬崖上古柏参天,院南是一排道房。西面有大殿,是一座雕梁画栋建筑,大殿后还有一进三清宝殿。茅仙洞上方,依山势筑有三仙阁,里面供奉三茅神像。阁下方两侧各有六角凉亭一座。
2016年4月,安徽61县市经济实力排行榜出炉,凤台县2015年GDP总值218.9亿元,排名第17。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合作编辑者: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点击编辑词条,进入编辑页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淮南市凤台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