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体检合格没去当兵算拒服兵役吗拒绝去当兵的,今年还可以去吗

明日天气:多云温度:25°C-34°C

入伍不到100天就做“逃兵”

新兵入伍不到100天,就想当“逃兵”。诸暨市3名2017年应征入伍的新兵,以各种理由拒绝服兵役、要求退回原籍。

昨天,诸暨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依法对这3人作出每人罚款5万元的处罚。

依法服兵役是每个青年的光荣义务,一旦应征入伍,就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服兵役。

据悉,3人分别是陶朱街道三都村人章某、山下湖镇新长乐村人何某和直埠镇祝谢村人傅某,均为“95后”。

去年9月,经过本人申请、体格检查、政治考核后,3人应征入伍。

既然是自己申请的,还经过了考核“千辛万苦”入伍的,为啥要逃呢?

原来,入伍后,由于无法改变原有生活习惯,不适应部队生活,3人遂先后提出要求退回原籍。

经军地工作人员、家长和亲朋好友反复劝说,他们仍铁了心要当“逃兵”,在部队新兵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2017年10月、11月,这3人被部队按拒服兵役退回原籍。

3个青年这一任性的决定代价可不小。

根据相关法规,经诸暨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研究,对这3人各处以罚款5万元。

在两年内,公安机关不得为他们办理出国出境手续,他们的户籍信息系统“兵役状况”栏注明“拒服兵役”,教育部门不得为他们办理升(复)学手续。

两年内,3人还被列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黑名单等

这三个“95后”真是太任性了,当兵岂是儿戏,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原标题:史上最强“纳入信用黑名单”的处罚,能否杜绝拒服兵役问题发生?

这次竟然增加到17个人了!

 近日,吉林省吉林市又爆出有17名新兵因“拒服兵役”而被部队退回的新闻。这次的事件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一是人数之多创了历史纪录;二是这次的处罚措施更加严厉,较之以往罚款和不予招录公务员等“毛毛雨”,这次使出了杀手锏——纳入个人信用“黑名单”!

这意味着什么呢?纳入个人信用“黑名单”后,当事人将有很多权利受到限制,包括限制出国出境、限制购买不动产、限坐飞机高铁等消费行为、以及限制提供贷款保险等服务。这不但意味着这17名拒服兵役者不但今后将寸步难行,而且最直接的影响恐怕是买不了商品房了,也就是说很可能遭遇没有姑娘愿嫁的情况,更不要说面对种种生活不便了。

这样的结果,在当事人来说,恐怕也是始料未及的。而很多围观者在看到这则新闻之后,意见也很快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该罚,罚得还轻了,这样的行为应受军法审判!另一派则认为,这样的处罚结果是否太重?拒服兵役的行为是否一定要导致纳入个人信用“黑名单”的后果?这样的行政行为是否于法有据?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也是争议最多的问题:这样的行政处罚是否于法有据?

有人说,现行《兵役法》中没有见到“纳入个人信用黑名单”的处罚条款,于是下意识地认为这是当地政府从重从严的“矫枉过正”,虽然可以理解但是于法有悖。这其实是对国家相关法规不够熟悉与了解所致。

国务院有一个国发[2016]33号文件,《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第三条第九款明确提出:对重点领域和严重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重点包括“拒不履行国防义务,拒绝、逃避兵役……等行为”,写得非常清楚。作为一个国务院公开发行的指导性法规,它当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66条规定:有服兵役义务的公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强制其履行兵役义务,并可以处以罚款:1.拒绝、逃避兵役登记和体格检查;2.应征公民拒绝、逃避征集;3.预备役人员拒绝、逃避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和征召;有前款第二项行为,拒不改正的,不得录用为公务员或者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两年内不得出国(境)或者升学。

由此可见,当地政府的处罚行为,是于法有据的,没毛病。

而有的网友所说的“处罚太轻了,应该军法审判”反倒是有一些问题。比如《兵役法》第67条规定:现役军人以逃避服兵役为目的,拒绝履行职责或者逃离部队的,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里说得很清楚,只有当行为构成犯罪的,才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不是从义愤出发,想审判谁就审判谁的。

第二个问题,处罚行为本身是否必要?

必须要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类似的事,也不是第一次施以相应处罚。2015年山西寿阳青年李某,在服役期间因怕苦怕累、不愿受部队纪律约束,拒不参加正常的训练和操课,以种种理由逃避服兵役。根据《山西省义务兵征集和优待安置条例》的规定,对李某处罚11万余元,全县政府企事业单位禁止招聘李某、教育部门不得为李某办理升学手续等。当时就有人提出,政府的处罚是否越过了权力边界?

但紧接着,就有2017年安徽和县政府对3名拒绝服兵役的新兵进行的处罚。其中的一则处罚内容是“在个人户籍‘服役栏’备注‘拒服兵役’永久字样”。在户籍信息中注明“拒服兵役”永久字样,相当于把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永远地钉在人生履历中,处罚不可谓不严厉!但是仍然屡禁不止,终于造成了这次吉林市的竟有17名之多的新兵拒服兵役!

我们知道,依法服兵役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而不是权利。权利可以放弃,但义务是不能放弃的。因受名额限制,兵役机关可以不征集你,但你要随时做好被征集的准备,一旦国家需要,就要义无反顾,积极应征,而绝不能拒绝。更特别是这17名新兵,在自愿基础上报名参军、应征入伍后,实际上等于与国家签订了一种“契约”,中途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毁约,先抛开爱国爱军不谈,这本身就是一种“失信”,所以将其纳入信用“黑名单”并不为过。

古今中外,治军之道都离不开赏罚严明。正因为长期以来,逃避兵役个案不多,处罚不严,才导致今天拒服兵役问题的发生。而且,平时若不严惩,若是在战场上临阵脱逃,那将对全军士气产生更大影响,将会动摇军心。执法不严,法将失效;法律失效,军队之秩序、国家之秩序如何维护?所以,有赏就一定要有罚,而且罚要罚得人人敬畏,不然就难以起到法令的约束与威慑作用。

事实上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特别是大国,都就公民服兵役的权利和义务颁布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拒绝服兵役的行为在任何一部成熟的兵役法里都规定了处罚措施。比如美国动员法规规定,年满18岁者自生日后30天内必须到兵役机关登记,否则将被处以5万美元的罚款,且不得担任公职和享受各种社会福利待遇与保障。法国《国民役法》规定,年满17周岁不参加兵役登记者,判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接到入伍通知拒不入伍报到者,判处1年以上3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还要处以罚款。日本《自卫队法》规定,预备役人员接到征召命令后,无特殊情况逾期3日未报到者将处以3年以下徒刑。

韩国知名歌手刘承俊因为不想当兵,甘愿以放弃韩国国籍申请美国绿卡的代价来逃避兵役,引起了举国震怒,至今都不肯原谅他。韩国政府更下达封杀令,以“亵渎社会道德、损害国家利益”为由,屡次拒绝刘承俊入境。更有高达90%的韩国人不赞同他回国,可见其被痛恨的程度。

第三个问题,处罚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拒服兵役”的问题?

我觉得首先要承认一个事实,即我们越来越被动地面临“征兵难”的困境。以前无论如何,当兵是很多社会底层改变身份地位、解决吃饭问题的重要手段,当然不乏很多志在报国的“诗与远方”,但更多是作为一种较低成本和较大机会的谋生手段。所以在那个时候,军方是“买方市场”,是去层层挑选的,合格者甚至优秀者才能去当兵,也确实有不少来自底层的年轻人通过当兵实现了“一跳龙门”的愿望。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军地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一是经济上的,在“军队要忍耐”的基调下,军队忍耐了差不多二十年,在经济条件方面几乎沦落为社会底层,近些年有了明显好转,但由于工资待遇上的金字塔结构,使得最需要钱的年轻官兵反而得不到他们所急需的,住房上也是这样,在社会价值总体趋利的形势下对其心理的冲击是巨大的。

二是人本上的,我们讲新时代的人们追求人生实现与幸福,主要的不外乎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及心灵的自由,而在军队保守主义与反智主义的影响下,特别是无休止的无论与打仗等集体价值还是成长进步等个人价值都统统无关的文山会海、形式主义的折磨下,以及封闭式管理、禁行动禁思想禁人欲的压迫下,军营已经变得再没有过去那么可爱。

三是后路上的,以前只要当兵入伍,退役之后总有一口公家饭吃的,现在不要说退役士兵,就算是转业军官多数都不一定能安置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同样的出发点的同样的奋斗时间,甚至远远超过曾经同一起点的同龄人的辛苦与付出,却还要回到地方看着别人绝尘而去的背影一切重新开始,这种打击是巨大的。所以综上所述,当兵已经不是现代年轻人的最佳选择,它不但已经远离情怀,也远离饭碗。

时代变了,人们的思想变了,需求也变了。有些征兵的人总在说,现在兵源素质差了,其实不是兵源素质差了,反而是现在的兵源至少文化素质方面有了提升,只是兵源的流向发生了变化,原本那些可以流入军营的年轻人,现在可以去城市去市场去虚拟空间获得更多更大的价值。根本原因是军人的身份地位不如从前了,是军营的内部环境不如从前了,是部队的吸引力不如从前了。

于是,“杀鸡给猴看”的惩罚也好,“酷炫征兵广告”的鼓励也好,都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眼前的问题,而无法解决根本上的问题、长期性的问题。要从根本上长期上解决“征兵难”和“拒服兵役屡禁不止”的问题,也许最终还要回到领袖那句话上去: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而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恐怕就要付出党政军民各方巨大的决心与努力!当然,如果不对那些影响军心的行为进行处罚,不解决好眼前的表面的问题,也谈不上解决根本性长期性的问题,路在脚下,行在当下。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检合格没去当兵算拒服兵役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