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自然灾害人吃人抗美援朝,多少愁

说小米不行的人,实际上低估了身家百亿富豪的格局了!

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格力的董明珠抓住雷军不放?什么仇,什么怨?文中有解释。

如果一个百亿富豪做的事情,谁都可以理解的话,那他可以回家去了。不理解就对了,理解反而还不能做。
}

作文一:《抗美援朝》9800字

1、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并向朝中边境推进、轰炸中国丹东地 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这是中国出兵朝鲜最主要的原因。

2、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3、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对中国的国内统一战争进行武力干涉。

过程:第一阶段 从 1950年 10月到 1951年 6月。志愿军“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 敌后游击战相结合” ,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五站五捷,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从根本 上扭转了朝鲜战局, 奠定了抗美援朝胜利的基础。 第二阶段 1951年 7月双方举行停战谈判, 由于美国不放弃侵略野心, 使战争进入边打边谈局面。 中国志愿军英勇作战并得到苏联援助, 终于使战争以中朝军队胜利而结束。

历史影响:抗美援朝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长期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继续, 是新中国同 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间的一场国力悬殊的较量。 首先 , 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 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 稳定了朝鲜半岛, 维护了远东和世 界的和平。 其次 , 这是中朝人民用劣势装备打败头号强国美国的胜利, 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 以外的当时所有的现代化武器, 都不能挽救其失败, 这极大地振奋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精 神。严重教训了美国,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反抗霸权的信心。 第三 ,这场战争的 胜利, 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再是世界上留下的软弱 可欺的形象, 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确立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 位。 第四 , 国民的政治觉悟空前高涨, 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争得了 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五, 这场战争使中国人民解放军 经受了世界现代化战争的考验,推动了我国国防的现代化建设,为我军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1)一场规模较大的国际性局部战争,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交织进行,复杂尖锐,两军较量 异常激烈。 在一个幅员狭小的战场上, 战争双方投入大量兵力、 兵器。 喷气式飞机广泛使用 于战场。 战场上的兵力密度、 某些战役战斗的炮火密度、 轰炸密度都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战争双方武器装备优劣相差悬殊。美国是世界工业强国,美军具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技术 装备,掌握着制空权和制海权,实行现代化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中国经济落后,志愿军武 器装备处于明显劣势, 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 坦克部队作战。 后虽有少量空军, 也只 能掩护主要交通运输线。

(3)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在东西濒海、地幅狭长、山高林密的朝鲜半岛北半部,便于实施登陆 作战和利用山地隐蔽军队、 组织防御, 但不便于发挥现代化技术装备的效能和大兵团实施广 泛机动。

(4)志愿军出国作战,就地补给或取之于敌都较困难,一切作战物资基本上靠国内供应,而 且交通工具落后,加之美国空军的封锁破坏,供应困难,作战行动受到很大影响。 “联合国 军”依赖其现代化装备,能迅速完成补给,保障作战。这些特点,都制约着战争双方的战争 指导,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粉碎了美国妄图干涉朝鲜内政、 并吞全朝鲜的企图, 保卫了朝鲜民主 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 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 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 行;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面目,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 族自尊心, 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意志和决心; 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军队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的敌人的宝贵经 验,加速了人民军队的建设。

在抗美援朝期间, 在中国国内开展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大批青年踊跃参加志愿 军, 全国人民掀起了增产节约运动和捐献运动, 这不仅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也促进了国民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进行。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力地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就是毛泽东主席所说的:“外国帝 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 ”

一、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

1950年 6月 25日, 朝鲜战争爆发。 6月 27日, 美国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 公开对朝鲜进行 干涉;同时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声言“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 ,公开干涉 中国内政。

本来,在 1950年 1月 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发表声明,声言“美国目前无意在台湾获取 特别权利和特权” , “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其现在局势” ,等等,准备从中国“脱身” 。但声 明根据军方意见,加了“目前”字样,删去了无意“使台湾脱离中国”几个字,这实际上已 为以后的反复预留伏笔。 之后, 来自军方、 国务院和国会的推动美国实行对台干涉政策的压 力逐步加强。 朝鲜战争爆发之前, 来自美国国防部的建议书就主张, 美国的长远目标应是 “永 久” 不让共产党得到台湾, 为此应使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 麦克阿瑟并且把台湾比作 “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和潜艇供应站” ,认为不能让它掌握在共产党手中。美国前总统塔夫 脱也主张美国派海军进驻台湾海峡。 由此可见, 改变杜鲁门 1月 5日声明, 实行干涉台湾的 政策,在美国是酝酿已久的,朝鲜战争的爆发不过是为它提供了一个机会而已。

针对美国的侵略行动, 6月 28日,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 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 (见《人民日报》 1950年 6月 29日)周恩 来以外交部长的名义发表声明, 指出杜鲁门 27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 “是对于中国领 土的武装侵略” 。 “不管美国帝国主义者采取任何阻挠行动, 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 永远不能 改变” 。

在中国政府得到美军将越过三八线的准确情报后,周恩来于 4月 30日在《为巩固和发展人 民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郑重声明:“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 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 10月 3日,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请印 度转告美国当局:如果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 “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 。但是,美国 当局低估了中国人民的决心和力量,认为中国出兵参战的“可能性极小” , “不足为患” 。 10月初, 美军悍然越过三八线, 随即侵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平壤, 迅速向朝中边界 推进, 直接威胁中国的安全。 在紧急的情况下, 朝鲜党和政府向中国党和政府提出了出兵援 助的请求。

10月上半个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泽东主持下进行了多次、反复的讨论,最后“一致认 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 。毛泽东说:“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 东方、 对世界都极为有利; 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 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 则 对各方面不利, 首先是对东北不利, 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 南满电力将被控制。 ” “如果

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 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 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 于 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 彭德怀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 打烂了, 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 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

抗美援朝, 是一个艰难的、 同时又是一个有伟大战略眼光的抉择。中国在战场上面对的, 是 世界头号强国美国。 中国既然决定参战, 就必须准备应对由此可能带来的后果。 毛泽东指出, 我们要做好美国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 至少使用空军轰炸中国的许多大城市及工业基地、 使 用海军攻击沿海地带这样的准备; 但同时要相信, 美国人是可以战胜的, 美国军队比起蒋介 石的某些能战的军队其战斗力还要差些。

为了履行自己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为了保卫新生的人民共和国, 10月 8日,中国人 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的命令, 并任命彭德怀为司 令员兼政治委员。 10月 25日, 由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 与朝鲜人民军和朝鲜人民一起,投入了伟大的反侵略战争。

二、抗美援朝战争的进行和胜利

志愿军出国作战,按照毛泽东后来的概括,先后遇到了四个问题。 “这四个问题,一个接着 一个,都解决了。 ”

第一个问题,能不能打?

开始时,朝鲜战场上敌人的总兵力为 69万余人,其中美军 41万人,南朝鲜军 24万人,其 他国家军队 4万人; 后期, 增加到 110余万人。 他们在武器装备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 当时, 美国钢的年产量为 8 772多万吨,而中国只有 60万吨;美军拥有一切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和 交通运输工具, 而志愿军开始时完全没有海空军参战, 炮兵也少, 主要武器是步枪、 手榴弹、 机关枪,由于铁路公路受到严重破坏,后方供应也十分困难。因此,能不能打,怎样才能打 赢?这是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由于这是一场在朝鲜的土地上进行的反侵略战争, 毛泽东指出: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 必须 对朝鲜人民、 军队、 政党、 政府及其人民领袖表示尊重和友爱, 必须严格地遵守军事纪律和 政治纪律, 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这是保证完成军事任务的 一个极重要的政治基础。 在军事上, 实行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方针, 在战役战术上则实行近 战、夜战、速决战的作战方法,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这个打法,避敌之长,攻敌之短, 充分发挥了人民军队斗志旺盛的威力, 利用了敌军士气低落的弱点, 是以弱胜强的有效办法。

从 1950年 10月 25日起到 1951年 5月下旬,中朝人民军队并肩战斗,连续进行了五次战 役,歼灭敌人 23余万人,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把敌人打回到“三八线”附近, 从而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能不能打这个问题, 就这样解决了。 美国陆 军副参谋长魏德迈无可奈何地承认:“ 朝鲜战争是一个无底洞, 看不到联合国有胜利的希望。 ” 在这种情况下, 美国方面不得不同朝中方面举行停战谈判。 谈判是在 1951年 7月 10日在开 城开始举行的。美国报刊哀叹:“一个美国司令官,在美国政府的命令下,插起白旗,前去 和敌人举行谈判,在美国立国一百七十五年的历史中,这是第一次。 ”

第二个问题:能不能守?

停战谈判开始后, 美方表现出不肯承认军事失败、 不愿平等协商、 不顾最起码的国际法准则 的狂暴态度,在讨论建立军事分界线的问题时,竟然要求索取所谓“海空军优势的补偿” , 企图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三八线”以北的 12 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当这一无理要求遭到拒 绝后,美方公开散布“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的论调,并连续发动了夏季攻势和 秋季攻势, 以便对中朝方面施加军事压力。 美军统帅李奇微狂妄地宣称:“用我 ‘联合国军’ 的威力,可以达到‘联合国军’代表团所要求的分界线的位置。 ”由于打阵地战,而敌人又 具有炮火优势, 因此, 能不能守, 就成了人民军队打回 “三八线” 以后遇到的一个尖锐问题。

根据“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人民军队在“三八线”附近由东到西横贯朝鲜半 岛 250多公里的地带,构筑了长达 1 250公里的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连接坑道的全部 壕堑, 比万里长城还长 100多公里。 人民军队利用这个地下长城, 坚持以小兵群在火力支援 下坚守宽大正面,以极少的代价消耗敌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到 1951年 11月底,又歼灭敌人 25万余人,敌人的伤亡超过了五次战役的总和。敌人被迫在板门店与中 朝方面重新开始谈判, 并于 11月 23日按照中朝方面提出的方案, 达成了 “以双方实际接触 线为军事分界线” 的协议。 在谈判过程中, 美国方面企图扣留中朝战俘。 当这个荒谬主张遭 到拒绝时, 1952年 10月,敌人又片面宣布中止板门店谈判,并在美国第八军军长范佛里特 的部署指挥下,发动“金化攻势” ,以便首先夺取上甘岭,实行中央突破,进而分割中朝人 民军队的防御体系,迫使人民军队后退。为了夺取上甘岭这块方圆 3.7平方公里的阵地,敌 人共投入 4个师 6万余兵力,出动 3 000架次飞机、 170余辆坦克、使用 300余门大炮,在 持续 43天的战斗中,共发射炮弹 190多万发,投弹 5 000枚,并在这种世界战争史上空前 密集的炮火掩护下,发动了 900多次冲击。尽管敌人付出了 25万人伤亡的代价,志愿军上 甘岭守卫部队的阵地仍旧是岿然不动。美军司令官不得不承认:“对目前中国军队的阵线作 正面进攻, 是不能加以考虑的事情, 因为这条阵线现在已有二十英里深, 而且敌军防御工事 实在太巩固了。由于同样理由,原子弹在朝鲜作战术性的运用,大概也不会发生效力。 ”这 样,敌人又于 1953年 4月 26日被迫回到谈判桌上来。能不能守的问题,也胜利地解决了。

第三个问题:能不能保证给养?

敌人在向中朝人民军队的阵地作正面进攻的同时,还利用自己的“空中优势” ,发动了一场 “绞杀战” ,企图通过对中朝人民军队的后方运输线实行狂轰滥炸,割断前后方的联系,破 坏前方的补给,使之无力坚守阵地。战争期间,敌人对朝鲜北部的铁路线投弹近 20万枚, 平均每 7米即投弹一枚。因此,能不能保证给养,是又一个尖锐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 坚守阵地是不可能的。

为了粉碎敌人的“绞杀战” ,中朝人民军队依靠朝鲜人民的支援,在运输线上开展了一场群 众性的反轰炸斗争。 广大军民采取各种巧妙的办法, 同敌机周旋, 有效地保证了运输线的畅 通, 并且逐步降低了车辆的损失率。 比如, 在汽车路两旁用 1万多人站岗, 飞机来了就发信 号枪,司机听到就躲着走,或者把汽车藏起来。这样,汽车的损失率就由开始时的 40%减 少到 0.8%。 面对着这一条炸不烂、 打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范佛里特也不得不承认:“虽然联 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 企图阻断共产党的运输, 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 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 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 “绞杀战” 终于宣告破产。 能不能保证给养 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第四个问题:能不能打破细菌战?

敌人在军事上连遭失败之后,从 1952年 1月开始,竟悍然违反国际公法,在朝鲜北部和中 国东北使用细菌武器, 以军用飞机大量散布各类含有鼠疫、 霍乱、 伤寒及其他传染病菌的昆 虫, 企图破坏中朝两国后方秩序, 瓦解中朝人民军队的防御体系。 能不能打破细菌战?这是 又一个尖锐问题。

为了打破细菌战, 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 揭露事实真相, 呼吁全世界人民声讨和制止美国 侵略者进行细菌战的野蛮罪行。 1952年 3月,国际民主法律工作者协会调查团到现场进行 了调查; 7月,由瑞典、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苏联等国的著名科学家组成的“调查 在朝鲜和中国的细菌事实国际科学会” 也到现场进行了调查。 他们确认 “朝鲜及中国东北的 人民,确已成为细菌武器的攻击目标;美国军队以许多不同的方法使用了这些细菌武器” 。 美国侵略者的这种罪恶行径, 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谴责。 与此同时, 中朝两国人民组成了反 细菌战的防疫队伍, 及时扑灭细菌媒介物, 并且开展了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 以防止或控 制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其结果,就使得美国侵略者所发动的细菌战,遭到彻底的破产。

中国在派出由自己的优秀儿女组成的志愿军直接赴朝参战的同时, 在国内也开展了广泛深入 的抗美援朝运动, 从而使志愿军获得了源源不绝的物质供应和多方面的精神鼓励。 各族人民 踊跃报名参军, 到处出现母亲送儿子、 妻子送丈夫、 兄弟争相入伍的感人事迹。 仅浙江一省, 就有一百万农民报名参军。 成千上万的铁路职工、 汽车司机和民工纷纷到朝鲜前线去担任战 地的各种运输与勤务工作, 大批医务工作者也组成医疗队奔赴战场服务。 为了响应毛泽东关 于 “增加生产, 厉行节约, 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 的号召, 工人开展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 农民开展了爱国增产运动, 广大知识分子也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积极性。 各族各界人民还 发动了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从 1951年 6月起,不到一年时间,就捐献了折合 3 710架飞机 的款项;同时,纷纷给志愿军写慰问信,送慰问袋,鼓励他们为支援兄弟的朝鲜人民、为保 家卫国而英勇杀敌。前方后方人民的一致努力,有力地保证了抗美援朝斗争的胜利发展。

1953年 7月 27日, 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 中朝人民的反侵略战争终于取得了伟大的 胜利。在朝鲜战场上,美国侵略者除胁迫和诱使 15个国家派遣兵力参加作战外,主要动用 了它自己的陆军的 1/3、 空军的 1/5和海军的近半数作为侵略战争的主力, 并把整个国民经济 转入军事轨道, 以大量的军事装备和物资投入战争。 但是, 军事装备处于劣势的中朝人民军 队却仍然能够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消耗敌人的军事装备和物资,不断取得胜利。从 1950年 6月 25日到 1953年 7月 27日停战时止, 朝中人民军队毙、 伤、 俘敌军 109万余人, 其中美军 39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 12 200多架,击沉击伤敌军各种舰艇 257艘,击毁和缴 获敌军其他各种作战物资无数。敌人在这期间运往朝鲜的作战物资在 7 300万吨以上,直接 战费的消耗在 200亿美元以上。连美国前国防部长马歇尔也不得不承认:“神话破灭了。美 国原来不是像人家所想象的那样一个强国。 ” 侵朝美军统帅克拉克哀叹:“我获得了一个不值 得羡慕的荣誉,我是美国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名的将军。 ”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正如毛泽东所说,是一场“保卫中国,支援朝鲜”的战争。这是一场反对帝 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正义战争。

对于中国来说,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究竟具有何种意义呢?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 抗美援朝不仅给予朝鲜人民以有力的支援, 而且对于保卫新中国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中国革命胜利后, 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 经济上封锁、军事上遏制的政策, 其目 的是为了等待时机,扼杀新中国的人民政权,使中国重新回到半殖民地的境况中去。对此, 中国人民是不能不保持高度警觉的。 朝鲜战争爆发后, 台湾被美国控制, 如果整个朝鲜也被 它占领了, 中国就会处于美国势力南北夹击的态势之下, 而美国随时可以找到借口对中国进 犯,中国的国家安全从根本上就失去保障了。正因为如此,还在 1950年 8月 4日中共中央 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即指出:“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 ”所以, “对朝鲜不 能不帮,必须帮助” 。

10月 2日,他在草拟的致斯大林的电文中说:“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 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

事实正如中国各民主党派在 1950年 11月 4日发表的联合宣言指出的那样:唇亡则齿寒, 户 破则堂危。因此, “救邻即是自救,保卫祖国必须支援朝鲜人民” 。

中国出动军队到朝鲜和美国人作战, 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就是 “要准备在朝鲜境内歼灭和 驱逐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略军” 。后来, 1970年 10月 10日,毛泽东在同金日成谈话,回忆 中共中央政治局反复讨论,终于作出出兵决定的经过时说:“你不帮助,怎么办啊?不仅你 们没有发言权,我们也没有发言权了啊 ! ”就是说,不出兵,美国侵占朝鲜成为定局,那以 后的事情就不好办了。出兵呢, “无非是进去了又被美国人赶了出来。那我总进去跟你打过 一回了吧。 被你们赶出来回到鸭绿江以西, 那以后你美国人占领了鸭绿江以东, 他总是不放 心的, 我们总还可以进去嘛, 以后我们两家合起来组织游击队再可以钻进去占领鸭绿江以东 嘛。你如果按兵不动,以后就没有理由了嘛 ! ”所以,毛泽东坚信, “应当参战,必须参战。 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中美之间的这场直接较量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不经过这种较量, 美国 不会承认中国革命业已胜利这个事实。 十月革命之后, 苏维埃俄国不是经过在本土上进行的 反对十四国武装干涉的战争之后, 才巩固起来并赢得和平建设的环境的吗?中国革命胜利之 后, 正是通过在朝鲜土地上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即反对十六国武装干涉朝鲜的战争, 把这个 任务实现了。

第二,抗美援朝对于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和开展各项建设事业直接起到了保障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和开展各项建设事业的任务。 东北是中国工业特别 是重工业的重要基地, 搞好东北的经济, 对于推动全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具有举足轻重的 意义。 如果整个朝鲜被美国侵占了, 东北成了面对美国的第一线, 我们又怎么能够安心地在 这里集中力量搞建设呢?所以, 毛泽东指出, 如果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 国内 国际反动气焰增高, 则对各方都不利, 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 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 南 满电力将被控制” 。 “如果不打回‘三八线’ ,前线仍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 顺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产。 ”中国出兵朝鲜,和朝鲜人民一起,打回了“三八线” , 守住了“三八线” ,这才避免了发生上述严重局面。这样,东北人民乃至整个中国人民就可

以安心搞生产、搞建设了。

第三, 抗美援朝战争给予美国的干涉主义以有力的打击和严重的警告, 为中国争取到了相当 长时期的和平建设的环境。

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经常寻找借口干涉别国的内政,企图称霸世界。 打着 “联合国” 的旗号入侵朝鲜, 是这种干涉主义的突出表现。 在朝鲜革命力量处于危急关 头时, 新生的人民中国挺身而出, 勇敢地反击美国的侵略, 这是出乎美国的意料的。 中国出 兵朝鲜这个事实本身,就是对美国干涉主义的一个有力打击。

在朝鲜战场上,我们同美国军队打了 33个月,把它的底摸熟了。我们取得了进行现代战争 的军事经验。我们的结论是:“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就是这么一回事。 ” “我们的经验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的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 ” 这是一条了不起的经验。

正因为如此,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确实给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一个严重警告:“现在中国人民 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

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声望由此迅速提高。

有一个情况是值得深思的:当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狠狠打击美国侵略者的时候, 美国军队 为什么不敢攻击中国本土?据美方资料的记载, 这是因为美国方面担心, 如果中国本土受到 攻击, 它将全力以赴地将美军赶出朝鲜半岛。 而美国根据前期朝鲜战争的经验, 认为中国是 有这种能力的。

中朝人民把美国军队赶回 “三八线” 附近这个事实, 也让全世界清楚地看到, 美国军队并不 是不可战胜的。连美国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也承认:“神话破灭了。美国原来不是像人家所 想象的那样一个强国。 ” (马歇尔)他们感到:“以非共产主义国家稀少的地面部队与这一共 产主义大陆进行陆地战,将是一场没有胜利希望的战争。 ” (胡佛)

正因为如此, 抗美援朝战争确实为中国争得了相当长时期的和平建设的环境, 同时也为保卫 世界和平的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说, 抗美援朝战争的重大意义之一, 就是 “推迟了 帝国主义新的侵华战争,推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这个论断,难道不是有充分的事实作根 据的吗?

第四, 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 在抗美援朝的过程中, 全国人民受到了爱 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深刻教育, 大大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有力地清除了一些人 头脑中的亲美、崇美、恐美的思想,加强了同仇敌忾、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决心,取得了 在思想战线上进一步肃清帝国主义影响的重大胜利。 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高 扬,成了对中国发展在长时期内起作用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文二:《抗美援朝》22200字

添加义项 设置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

抗美援朝和抗美援朝战争是同义词,已合并。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兵朝鲜,为援助朝鲜、保卫中国安全,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生的战争。这场战争,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一九五三年夏季进攻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初期(1950年10月至12月)

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前(1953年7月)

美军和联合国军被俘人数

一九五三年夏季进攻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初期(1950年10月至12月)

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前(1953年7月)

美军和联合国军被俘人数

1950年1月以来,在苏联和美国相继撤出在朝鲜和韩国(当时称为“南朝鲜”)的驻军后,朝鲜政府与苏联领导人密切协商,并使斯大林“同意朝鲜领导人对局势的分析和准备以军事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设想”。1950年5月中旬,金日成秘密访问中国北京,他按照斯大林的要求,向毛泽东通报了对韩战争的意图,而毛泽东持反对意见,认为此时发动战争时机不够成熟。斯大林随后给毛泽东电报,希望他调几个师的兵力到东北,布防于丹东-沈阳一线。毛泽东要求苏方提供几个师的武器,斯大林回复称装备问题可以帮助解决一些,但要求中方尽早布置兵力。而当6月25日战争爆发时,毛泽东并未事先得到消息,这点和美国一样。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开始南进,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亚洲的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进攻台湾。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向安理会提交了动议案,授权组成联合国军队帮助韩国抵抗朝鲜军队的入侵。在苏联代表因抗议联合国拒绝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成员国而自1950年1月起缺席的情况下,动议以13对1(南斯拉夫投了反对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美国提案, 要求各会员国在军事上给韩国以“必要的援助”。联合国军以美军为主导,其他15个国家也派小部分军队参战。英国、土耳其、加拿大、泰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法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卢森堡、南非与韩国国军均归驻日的美军远东军指挥,麦克阿瑟上将为美军远东军司令。7月5日美军参加了第一场对朝鲜的战役,公然干涉朝鲜内战。

6月28日,毛泽东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同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遣责美国侵略朝鲜、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号召“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正义和自由的人类,尤其是东方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奋起,制止美国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新侵略。” 7月6日,周恩来再次发表声明,指出联合国安理会6月27日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为非法,中国人民坚决反对。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并在14日发出《关于举行‘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周”的通知》。抗美援朝运动开始播及全国,形成第一个高潮。中央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于7月13日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第13兵团及其他部队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后又调第9、第19兵团作为二线部队,分别集结于靠近津浦、陇海两铁路线的机动地区。

9月15日,美军第10军于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后退。9月30日,周恩来发表讲话,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麦克阿瑟认定中国不敢出兵与美国对抗,所以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军越过北纬38°线(简称“三八线”),19日占领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并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根据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战争持续了2年多的时间。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入朝后的第一仗,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在这里综述一下中国出动志愿军支援朝鲜的详细原因:

1 作为国际共产主义的一部分,中国理应扛起社会主义运动的旗帜。朝鲜作为我们的友邻和国际社会主义伙伴。应金日成请求,理应出兵援助朝鲜。

2 国家安全的考虑。当时的新中国还面临着解放台湾的历史任务。如果不援助朝鲜,那么按照苏联给金日成的指示,金日成率领人民军进入中国东北境内,组成流亡政府。那么战火将烧到中国境内,将极大的威胁到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国家安全、稳定和建设。蒋介石方面和国内反动势力将会趁机兴风作浪;饱受战火侵蚀的中国将再次面临战争;美帝国主义以朝鲜为跳板,威胁新中国安全;在地缘政治方面,形成对新中国的包围圈。

3 必须对美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遏制美帝国主义嚣张气焰。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必须给美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从而使美帝国主义不敢轻举妄动,从而迫使美国不能轻易涉足台湾问题。

4 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这时候的中国国际地位低下,需要打赢美帝国主义,提升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地位,对外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并鼓舞第三世界人民解放斗争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其特点是: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急剧。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鲜

人民军配合下,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当时被称为“李伪军”或“南朝鲜军”、“李承晚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志愿军入朝后,

中发现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前进甚速,志愿军已来不及先敌占领预定防御地区,且“联合国军”尚未发现志愿军入朝参战。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 以1个军的主力配合朝鲜人民军在东线进行阻击,集中5个军另1个师于西线给“联合国军”以突然性打击,将其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圣诞节(12月23日) 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第一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15000多人。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人

民军配合下,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对其突然发起反击的战役,是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联合国军”虽然已经发觉志愿军入朝参战,但却估计志愿军参战只不过是为保卫边界。11月24日,“联合国军”发起旨在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志愿军按预定计划,将“联合国军”诱至预定地区后,立即发起反击,给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联合国军”兵败于西部战线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被迫弃平壤、元山,分从陆路、海路退至“三八线”以南。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36000多人。  第三次战役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为打破美国政府“先停火,后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的阴谋,突破“三八线”,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进行的进攻战役。志愿军集中6个军, 在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 对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防御的“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将其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占领汉城(现韩国首都首尔),并适时停止了战役追击。第三次战役共歼敌19000多人。

1950年12月31日,中朝军队发起第三次战役,推进至三八线以南50英里处,汉城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与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占领。

杜鲁门政府与联军前方指挥官麦克阿瑟的意见产生很多冲突。杜鲁门希望避免与中国或苏联产生直接冲突,不想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麦克阿瑟则以军事上的胜利为优先,在朝鲜半岛的行动很多都未得到华府的首肯,有些甚至违背了华盛顿的决策。麦克阿瑟的行为在核武时代是非常危险的。麦克阿瑟提出过多次针对中国大陆的攻击,如大规模轰炸东北、动用原子弹轰炸东南沿海大城市以及邀请台湾军队参战等,都一一被杜鲁门驳回。4月11日,杜鲁门最终决定免除麦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职务,由李奇微将军接任。这项命令是麦克阿瑟在无线电广播中与全世界民众一起知悉的,麦克阿瑟认为这是杜鲁门对他的羞辱。被解职以后的麦克阿瑟在全美受到数月英雄式的欢迎,但是这股热潮并未持续。

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制止美国为首的“

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发动的攻势,争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进行反击准备,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防御战役。志愿军连续取得三次战役胜利后,主力转入休整。“联合国军”发现志愿军补给困难, 第一线兵力不足, 便迅速补充人员、物资,调整部署,于1951年1月25日恢复攻势。志愿军立即由休整转入防御,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展开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战线顽强抗击, 集中6个军在东部战线横城地区实施反击,但未能打破“联合国军”主要方向上的进攻。第二阶段,为了以空间换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遂在全线转入运动防御,抗击消耗“联合国军”。3月14日,中朝人民军队撤出汉城。麦克阿瑟同杜鲁门在侵朝政策上发生严重分歧,杜鲁门于4月11日撤销麦克阿瑟的职务,任命李奇微为“联合国军”总司令。4月21日,将“联合国军”扼制在“三八线”南北附近地区。第四次战役志愿军虽有较大损失,但仍歼敌78000多人。

是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挫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从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的企图,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反击战。以进攻粉碎“联合国军”的侧后登陆计划,夺回战场主动权。志愿军由于第

19、第3兵团的到达和原在元山地区休整的第9兵团重返前线,兵力已居优势。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战争准备长期,尽量争取短期”的指导方针,歼灭其有生力量,夺回战场主动权。发起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首先集中志愿军11个军和人民军1个军团于西线实施主要突击,再次越过“三八线”,直逼汉城;接着,志愿军又转移兵力于东线,后,中朝人民军队,向北转移,至6月10日,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8万多人。

经过7个多月的军事较量, 美国政府已认识到如将主要力量长期陷于朝鲜战场,则对其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极为不利;加上国内外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因此,决定转入战略防御,准备以实力为基础, 同中朝方面举行谈判,谋求“光荣的停战”。6月初,美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中朝方面作出了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敌对行动的表示。中朝方面, 经过五次战役, 也深感在技术装备上,中朝人民军队仍处于劣势。在现有武器装备条件下,要想在短时间内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是困难的。鉴于美国已表示愿意谈判,于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战争指导思想和在军事上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据此,适时进行战略转变,由运动战为主转变为阵地战为主,由军事斗争为主转变为军事、政治(外交) 斗争“双管齐下”。在作战指导上,还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由打小歼灭战逐步过渡到打大歼灭战的方针。

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其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战线相对稳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

1951年7月26日, 停战谈判讨论军事分界线问题时,竟企图以军事进攻迫使朝中方面就范。8月中旬~10月下旬,“联合国军”采取“逐段进攻,逐步推进”的战法,连续发动了夏、秋季局部攻势。并从8月开始, 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以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供应为目的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绞杀战”。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1年8月18日至10月22日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展开,依托野战工事抗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局部进攻的作战。在此期间, 中朝人民军队为配合停战谈判, 还进行了战术反击作战。“联合国军”方面,于11月27日同朝中方面达成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

1952年春,“联合国军”方面为扣留朝中战俘,提出所谓“自愿遣返”的原则,反对中朝方面提出的全部遣返的主张,使停战谈判陷入僵局。此时,“联合国军”接受了发动夏、秋季局部攻势受挫的教训,采取以小规模的进攻行动和空军的破坏活动,维持其防线和配合其谈判。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1年12月至1952年8月, 利用战场形势相对稳定的时机,为稳固防守阵地,坚守战线,消耗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有生力量所进行的作战。志愿军为坚持持久作战,巩固已有阵地,创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同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防御体系。从由带机动性质的积极防御,转为带坚守性质的积极防御;由主要用于坚守战线、消耗敌人的阵地防御,逐渐转向以歼灭敌人为主的阵地进攻。随着阵地的不断巩固,中朝人民军队在打小歼灭战的思想指导下,袭击和伏击“联合国军”,抢占中间地带,夺取其突出的前沿阵地和支撑点,并逐渐扩大作战规模。

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 在沿“三八线”附近地区的整个战线上,有选择地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营以下兵力防守阵地实施的具有战役规模的进攻作战。1952年秋,中朝人民军队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线进行具有战役规模的战术反击作战,攻占了“联合国军”许多营以下阵地。接着在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上甘岭战役中,粉碎了“联合国军”发动的“金化攻势”。

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2年12月至1953年4月,为粉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在朝鲜东西海岸实施两栖登陆的企图而进行的备战活动。“联合国军”被迫放弃进行军事冒险计划,于4月26日同朝中方面恢复中断6个月之久的停战谈判。

为促进停战实现,与人民军一起,发起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从5月中旬开始,先后对“联合国军”进行三次不同规模的进攻。经第一、第二次进攻作战,迫使“联

彭德怀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合国军”方面作出妥协。在停战协定即将签署之际, 韩国当局声称 要“单独干”、“北进”,中朝人民军队为实现有效的停战和停战后处于更有利地位,决定给韩国军以打击,于7月中旬发起以金城战役为主的第三次进攻作战, 迫使“联合国军”方面向朝中方面作出实施停战协定的保证,有力地促进了停战的实现。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美国没有取胜的条约上签字的将军。

目前,我军战史都有一致的结论: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过五次战役。后来有消息披露,中朝方面曾策划过第六次战役,但没有实施。

笔者认为,这个“第六次战役”实质上实施过,就是1951年夏季、秋季防御作战。

1951年夏季、秋季防御作战,从几个方面看,都应当是战役级别的交战,甚至可以认为是第五次战役后的双方第二次战略决战。

从交战地域看,战场从东到西沿三八线展开,横贯朝鲜半岛;从双方动用兵力看,联合国军动用了14个师,中朝军队动用了人民军3个军团、志愿军6个军。双方动用的兵力,非常接近第四次战役的水平。从交战的损失看,更应当是战役级别的损失。中朝方面称,联合国军损失16万人,推进了2-9公里;美国方面称,消灭共产党军队23万多人。就双方宣称的歼敌数字看,也是大大超过了前五次战役。从交战的结果看,1951年之后,双方战线基本稳定,奠定了停战谈判的基础。

如果说,上甘岭战役可以称为“战役”的话,1951年夏秋季的战斗没有理由不称为“战役”。但是我国军史没有给以“战役”的定性,我认为,由于是联合国军主动发起的全线进攻,我军基本上全线处于守势,只是在防御间隙穿插了战术反击,因此,不愿意过分渲染。

其实也完全没必要计较什么先后手。从实际效果看,1951年夏秋季的战斗无疑也中朝军队的大胜。

从美国和西方的相关资料看,1951年夏秋季之前的战斗记载的非常详细,其后就开始模糊了,1952年之后的战斗,根本就不提了。比如,李奇微的《朝鲜战争》,对于这一时期的交战只提到了“血岭”和“伤心岭”,其他书籍中的记载也是大致如此。这实际反映了自那以后,联合国军再次陷入了被动。如果说第五次战役是双方战场态势的转折点,那么,1951年夏秋季战斗可以认为的实力消长的又一个分水岭。

关于中朝方面的歼敌数字,笔者起初也是不太相信,后来看到美国人撰写的《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一书中介绍,“据统计,这一时期,特别是9、10月两个月内,联合国军共有6万人伤亡,其中美国人占2.2万人以上。”我才开始相信。书中还记载了几个美国师的损失,美2师3700人,骑1师2900人,“第3师于9月28日至10月6日期间,在铁原正西三角地带的血战中也付出了死伤500多人的代价,只拿下几个小山包”,就这些伤亡数字看,要比前几次战役中美国承认的损失大的多。

可见这期间联合国军的损失的确是非常大,月平均2-3万人,4个月下来应当在10万(毙伤俘)上下是没问题的。

至于中朝方面的损失,美国方面宣称23万有点离谱,这相当于中国志愿军6、7个军!  人员损失

日本人撰写的《朝鲜战争》给出了美国人的计算方法。

联合国军:628833人.

联合国军:470267人.

联合国军:92970人.

美军:103284人;

联合国军:1064453人.

日本战史研究人员指出:“…..也许是从联合国军的损失倒着算出来的,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战场上遭受巨大损失的部队报告总是说给与敌人的杀伤比己方还要大的例子不是没有的,特别是多发生自己打得不好的情况之下。”

第三方的评论应该是客观的吧,尤其是亲美的第三方。

据国内有关资料介绍,在1951年夏秋战斗中,中朝军队伤亡在9万多人,损失也是非常大,但是考虑到联合国军在空军、炮兵和装甲兵上的优势,这样的战果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在研究抗美援朝战争时,往往多关注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实际上在1951年夏秋,苏制装备逐步到位的中朝军队在防御战中再次彻底扭转了战局。

纠正布莱德雷有关朝鲜战争的一段话的引证错误

当年历史学家姚旭在参编历史教科书撰写抗美援朝运动一节时,转引1951年5月15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的话,说他承认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了错误的战争。”后来,许多书刊评价朝鲜战争,都争相援引,至今仍然不断,但这实际上并不确切,有必要予以纠正。这个说法的出处是美国新闻处的一则电讯:布莱德雷在麦克阿瑟撤职后的辩论中,指责麦克阿瑟要把战争扩大到中国,说:“把战争扩大到共产党中国会把我们卷入一个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敌人进行一个错误的战争。” 由此可见,布莱德雷的话是针对把战争扩大到中国,而不是针对朝鲜战争。

(1)一场规模较大的国际性局部战争,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交织进行,复杂尖锐,两军较量异常激烈。在一个幅员狭小的战场上,战争双方投入大量兵力、兵器。喷气式飞机广泛使用于战场。战场上的兵力密度、某些战役战斗的炮火密度、轰炸密度都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战争双方武器装备优劣相差悬殊。美国是世界工业强国,美军具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技术装备,掌握着制空权和制海权,实行现代化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中国经济落后,志愿军武器装备处于明显劣势,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坦克部队作战。后虽有少量空军,也只能掩护主要交通运输线。

(3)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在东西濒海、地幅狭长、山高林密的朝鲜半岛北半部,便于实施登陆作战和利用山地隐蔽军队、组织防御,但不便于发挥现代化技术装备的效能和大兵团实施广泛机动。

(4)志愿军出国作战,就地补给或取之于敌都较困难,一切作战物资基本上靠国内供应,而且交通工具落后,加之美国空军的封锁破坏,供应困难,作战行动受到很大影响。“联合国军”依赖其现代化装备,能迅速完成补给,保障作战。这些特点,都制约着战争双方的战争指导,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国吞并全朝鲜的企图,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面目,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意志和决心;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我军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的敌人的宝贵经验,加速了我军的建设。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力地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就是毛泽东主席所说的:“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

编辑本段抗美援朝大事记

6月25日,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南进,开始内战,朝鲜战争爆发。

6月28日,朝鲜人民军攻占韩国首都汉城(现称首尔)。

7月5日,联合国军参战。

9月15日,美军仁川登陆。

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发表声明: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决不会置之不理。

9月28日,联合国军攻占汉城。

9月30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10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最后的出兵决定。

10月3日,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

10月19日,联合国军占领朝鲜首都平壤。

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

10月25日-31日,志愿军发动第一次战役。

10月31日-11月2日,志愿军收复清川江。

11月25日-12月9日,志愿军发动第二次战役。

12月5日,志愿军收复平壤。

12月15日,联合国军撤至三八线以南。

12月31日-1951年1月5日,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

1月4日,志愿军攻占汉城。

全国各区人民捐献武器统计图

1月25日至4月21日,志愿军发动第四次战役。

3月14日,中朝军队撤出汉城。

3月15日,联合国军占领汉城。

4月11日,麦克阿瑟被免除最高司令官职务,李奇微接任。

4月22日-6月10日,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

6月23日,苏联副外长马立克建议停火。

7月10日,双方在开城开始停战谈判。

8月18日-9月18日,志愿军发动夏季攻势。

8月22日,谈判中断。

9月29日-10月22日,志愿军发动秋季攻势。

10月15日,美军再次进攻“伤心岭”。

10月25日,停战谈判恢复。

1月,美军开始使用细菌武器。

5月7日,巨济岛战俘营事件。

5月12日,李奇微离任,克拉克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10月8日,停战谈判中断。

10月14日,联合国军发动金化攻势。

10月14日-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

5月13日,志愿军发动夏季攻势。

6月8日,双方就战俘安排达成协议。

7月13日,志愿军发起金城战役。

7月19日,板门店双方谈判代表在所有问题上达成协议。

7月27日,停火协定签字,朝鲜战争结束。

2月19日,中朝两国政府发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年内全部撤出朝鲜的联合声明。    2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表声明,决定于1958年底以前分批全部撤出朝鲜。首批于3月15日动身回国。

10月22日,志愿军总部官兵在司令员杨勇上将、政委王平上将等率领下启程返国。    10月26日,志愿军总部公报:志愿军已全部撤离朝鲜。

★至今美军也没从韩国撤离。

7月11日,周恩来和金日成在北京签署《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个条约的核心是军事互助。条约第二条规定:缔约双方保证共同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任何国家对缔约双方的任何一方的侵略。一旦缔约一方受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或者几个国家联合的武装进攻,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应立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另外该条约第四条对中朝任何一方的独立自主都有一定的限制,要求双方协商与共同利益有关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    9月10日,《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正式生效。

该条约在未经双方就修改或者终止问题达成协议以前,将一直有效。

中共中央为当年志愿军被俘人员平反,落实政策。

编辑本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

第一次战役序列  (1950年10月19日——11月5日)

炮兵司令部(辖炮兵第1、2、8师及高炮第1团)

工兵指挥所(辖工兵第4、6团)

前线后勤指挥部(辖第1、2分部)

第38军(辖第112、113、114师)

第39军(辖第115、116、117师)

第40军(辖第118、119、120师)

第42军(辖第124、125、126师)

第50军(辖第148、149、150师)

第66军(辖第196、197、198师)

(第二次战役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第三次占役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

炮兵司令部(辖炮第1、2、8师)

工兵指挥所(辖工兵第4、5、6、8团)

铁道兵(辖铁道兵第1师及两个直属团)

前线后勤指挥部(辖第1、2、3、4分部)

第38军(辖第112、113、114师)

第39军(辖第115、116、117师)

第40军(辖第118、119、120师)

第42军(辖第124、125、126师)

第50军(辖第148、149、150师)

第66军(辖第196、197、198师)

第20军(辖第58、59、60、89师)

第26军(辖第76、77、78、88师)

第27军(辖第79、80、81、94师)

(1951年1月27日——4月21日)

炮兵指挥所(辖炮兵第1、2、8、21、31师,高炮第61、62、63、64师)

装甲兵指挥所(辖担克第1、2、3、53团)

工兵指挥所(辖工兵第3、4、5、6、8、10、18、22团)

铁道兵指挥所(辖铁道兵第1、2、3师)

空军联合司令部(辖空军第3、4、5、6、7、8、9师)

前线后勤指挥部(辖第1、2、3、4、5、6、7分部)

第38军(辖第112、113、114师)

第39军(辖第115、116、117师)

第40军(辖第118、119、120师)

第42军(辖第124、125、126师)

第50军(辖第148、149、150师)

第66军(辖第196、197、198师)

第47军(辖第139、140、141师) 第3兵团

第12军(辖第31、34、35师)

第15军(辖第29、44、45师)

第60军(辖第179、180、181师)

第63军(辖第187、188、189师)

第64军(辖第190、191、192师)

第65军(辖第193、194、195师)

第20军(辖第58、59、60师)

第26军(辖第76、77、78师)

第27军(辖第79、80、81师)

(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

炮兵指挥所(辖炮兵第1、2、7、8、21、31、32师,高炮第61、62、63、64师)    装甲兵指挥所(辖担克第1、2、3团,独立第6团)

工兵指挥所(辖工兵第3、7、10、14、15、16、17、18、22团)

铁道兵指挥所(辖铁道兵第1、2、3师及两个直属团)

空军联合司令部(辖空军第3、4、5、6、7、8、9、15师)

后方勤务司令部(辖第1、2、3、4、5、7分部)

第38军(辖第112、113、114师)

第39军(辖第115、116、117师)

第40军(辖第118、119、120师)

第42军(辖第124、125、126师)  第47军(辖第139、140、141师)  第3兵团  第12军(辖第31、34、35师)

第15军(辖第29、44、45师)

第60军(辖第179、180、181师)

第20军(辖第58、59、60师)

第26军(辖第76、77、78师)

第27军(辖第79、80、81师)

第63军(辖第187、188、189师)

第64军(辖第190、191、192师)

第65军(辖第193、194、195师)

(1952年9月18日——11月25日)

炮兵主任办公室(辖炮兵第1、2、7、8、21、31师,高炮第61、62、63、64师)    装甲兵指挥所(辖工兵第3、4、6、7、9、10、14、16、17、18、21、22团)    空军第2军

空军第3军(辖空军第5、8、9师)

中朝联合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

军管局(辖高原分局、平壤分局、新成川分局、定州分局、熙川分局)

抢修指挥局(辖铁道兵第1、2、3、4师)

高炮指挥所(指挥高炮第62、63、64师)

后方勤务司令部(辖第1、2、3、4、5分部,公安第18师)

第38军(辖第112、113、114师)

第39军(辖第115、116、117师)

第40军(辖第118、119、120师)

志愿军向新兴里守敌发起冲击

第42军(辖第124、125、126师)

第46军(辖第133、136、137师)

第47军(辖第139、140、141师)

第50军(辖第148、149、150师)

第12军(辖第31、34、35师)

第15军(辖第29、44、45师)

第60军(辖第179、180、181师)

西海岸防御指挥所(指挥第42、50、64军及人民军第4军团)

第9兵团(兼东海岸防卸指挥所)

第20军(辖第58、59、60师)

第23军(辖第67、69、73师)

第24军(辖第70、72、74师)

第27军(辖第79、80、81师)

第64军(辖第190、191、192师)

第65军(辖第193、194、195师)

第67军(辖第199、200、201师)

第68军(辖第202、203、204师)

一九五三年夏季进攻战役

(1953年5月13日——7月27日)

炮兵指挥所(辖炮兵第1、2、3、7、8、21、22、33师,高炮第61师)

装甲兵第一指挥所(辖坦克第4、5、6团,坦克独立第2团)

工兵指挥所(辖工兵第3、4、6、7、9、10、12、14、18、22团)

空军联合司令部(指挥空军第3、4、6、12、14、15、16、17师及朝鲜人民军空军第1、2、3、4、5师)

空军前方指挥所(空军第3军兼)

空军第2军(负责指挥空军二线部队)

安东防空司令部(辖高炮第62、63、64、65、102师及防前指)

中朝联合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

军管局(辖第1、2、3、4、5分局)

抢修指挥局(辖铁道兵第1、2、3、4师)

新建铁路指挥局(辖铁道兵第5、6、7、9、10、11师)

后方勤务司令部(辖第1、2、3、4、5分部,公安第1师)

第38军(辖第112、113、114师)

第39军(辖第115、116、117师)

第40军(辖第118、119、120师)

第50军(辖第148、149、150师)

第3兵团(兼东海岸防御指挥部)

第12军(辖第31、34、35师)

第15军(辖第29、44、45师)

第16军(辖第32、46、47师)

第23军(辖第67、69、73师)

第24军(辖第70、72、74师)

第47军(辖第139、140、141师)

第1军(辖第1、2、7师)

第46军(辖第133、136、137师)

第63军(辖第187、188、189师)

第64军(辖第190、191、192师)

第65军(辖第193、194、195师)

第21军(辖第61、62、63师)

第54军(辖第130、134、135师)

第60军(辖第179、180、181师)

第67军(辖第199、200、201师)

第68军(辖第202、203、204师)

编辑本段“联合国军”序列

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初期(1950年10月至12月)

第2师、第25师、骑兵第1师

第3师、第7师、陆战第1师

远东海军—第7舰队(舰艇170余艘、飞机300余架)

海 军(舰艇21艘、飞机80架)

步兵第2营  海军舰艇3艘  空军1个中队  澳大利亚  步兵第3营  海军舰艇3艘  空军1个中队(飞机35架)  法 国  步兵1个营  海军驱逐舰1艘  新西兰  炮兵第16团  海军舰艇2艘  荷 兰  步兵第16团  海军巡逻快艇1艘  泰 国  步军第21团  海军舰艇2艘  希 腊   步兵1个营  空军飞机7架  土耳其  步兵1个旅  菲律宾  步兵第10营  南非联邦   空军1个中队(飞机28架)  比利时   步兵1个营(1951年1月31日入朝)  卢森堡  步兵1个排(1951年1月31日入朝)  哥伦比亚  步兵1个营(1951年6月15日入朝)  海军舰艇1艘(1951年4月30日入朝)  埃塞俄比亚  步兵1个营(1951年5月5日入朝)  韩国国军  第1军团  第3师、首都师  第2军团  第6师、第7师、第8师  第3军团  第2师、第5师

第1师(属美第1军指挥)

第9师、第10师、第11师

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前(1953年7月)

陆战第1师、第7师、第25师

远东海军—第7舰队(舰艇210艇、飞机383架)

海军(舰艇21艘、飞机40架)

空军1个中队(飞机35架)

荷 兰  步兵1个营  海军巡逻快艇1艘  泰 国  步军第21团  海军舰艇2艘  空军飞机3架  希 腊  步兵1个营  空军飞机7架  哥伦比亚  步兵1个营  海军舰艇1艘  土耳其  步兵第5旅  比利时  步兵1个营  菲律宾  步兵第14营  南非联邦  空军1个中队(飞机28架)  埃塞俄比亚  步兵1个营  卢森堡  步兵1个排  韩国国军  第1军团  第15师、第11师、第21师  第2军团  第3师、第5师、第6师、第8师  第3军团  第22师、第25师  第5军团(预备军团)  第102师、第106师、第107师、第108师  首都师(属美第9军指挥)  第1师(属美第1军指挥)  第2师(属美第9军指挥)  第7师(属美第10军指挥)  第9师(属美第9军指挥)  第12师(属美第10军指挥)  第20师(属美第10军指挥)  第101师(劳务部队)  第103师(劳务部队)  第105师(劳务部队)

编辑本段战争伤亡及缴获

美军和联合国军被俘人数

美军: 7,140 联合国军: 92,970

死亡:683,079 ,受伤:1,167,737 伤亡合计:1,850,816

自1950年10月25日参战至1953年7月27日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共阵亡114,000余人,医院救治战斗和非战斗负伤的伤员383,000余人次,其中救治无效致死者21,600余人,去掉伤员因第二、第三次负伤而造成统计上的重复数位和救治无效死亡以及非战斗负伤者,故最后确定的战斗伤亡减员总数为366,000余人。 除伤亡减员外,志愿军还有29,000余人失踪,失踪者中除在美方战俘营中的21,400余人外,尚有8,000余人下落不明,估计多已在战地或在被俘后死亡。 如此可以确定,加上失踪,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计战斗损失390,000余人。 除战斗损失外,医院还收治过患病住院的军民450,000余人次,其中病亡者13,000余人,加上阵亡、因伤救治无效死亡等明确死亡者和失踪后估计已死亡者,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民因各种原因死亡的人数在15.6万余人左右。加上朝鲜人民军的伤、亡、失踪数位,中朝军队共损失628 000余人的兵员代价。

在战争中,中国军队共消耗各种物资560万吨,其中弹药一项即达25万吨,开支战费62亿元人民币。中国军队共战损坦克9辆、飞机231架、各种炮4371门、各种枪87559支(挺)。  联合国军的数位

1953年10月23日,美联社曾发表了一个数位,称联合国军方面的伤亡和失踪/被俘总数为1 474 269人,其中美军战斗伤亡及失踪人数为144 360人。 1957年,在朝鲜战争中曾担任过美步兵第七师师长、后来又先后担任过美国远东战区司令官、美国陆军参谋长、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莱曼·兰尼兹尔上将曾在汉城对此说予以认同。但韩国方面后来声称,这个数位包括平民的伤亡。 【韩国军队报出的战损数位最为混乱】 根据美联社公开的数位,韩国方面共损失1 312 836人,其中阵亡415 004人,伤残425 868人,失踪459 428人,被俘12536人。 而1976年韩国国防部战史编写委员会出版的《韩国战争史》则声称,联合国军方面的伤亡及失踪/被俘数位是1,168,160人。而韩国军队的损失 为984,400余人,其中阵亡227,800余人,负伤717,100余人,失踪43,500余人。 这个数位与中朝方估计杀伤韩军的数位相差不算太远。但韩方另外的资料声称这其中包括非军事人员的伤亡数位。

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大校认为,细究起来,韩国方面承认的最低的军人战斗伤亡约为30余万人,失踪10万余人,失踪人数中作为战俘遣返者仅7 800余人。 战争期间,韩军曾多次陷入整体性混乱,其统计数字水分很大。美国军方的数位虽然也有过变动,但相对来说前后比较一致。 据美国方面近年的数据统计,在整个战争中,美国军队共计阵亡33629人,其他原因死亡20600余人,负伤103248人,被俘后遣返3746人,另外尚有8142人失踪,估计也只好归于死亡一类。共计损失169300余人。 战史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大校认为,相对於韩国军队来说,美国军队这个统计数字要更可靠一些。按美国的国家体制,在死亡人数上不太可能出现大的差错,否则如果有人没有列上阵亡名单,刻上朝鲜战争美军阵亡将士纪念牌,那么死者家属肯定会折腾,一折腾,舆论界掀起的轩然大波会让合众国政府极为难堪。

韩国[1]:阵亡137,899人,负伤450,742人,失踪24,495人,被俘8,343人。

美国:阵亡36,516人(包括2830非战斗伤亡),负伤92,134人,失踪8,176,被俘7245人。

英国[2]:阵亡1109人,负伤2674人,失踪和被俘1060人。

土尔其[3]:阵亡721人,负伤2111人,失踪168人,被俘216人。

澳大利亚:阵亡339人,负伤1200。

加拿大:阵亡516人,负伤1042人。

法国:阵亡287人,负伤1350人,失踪7人,被俘12人。

泰国:阵亡129人,负伤1139人,失踪5人。

希腊:阵亡194人,失踪459人。

哥伦比亚:阵亡163人,负伤448人,失踪2人,被俘28人。

埃塞俄比亚:阵亡120人,负伤536人,共计656人。

华盛顿朝鲜战争纪念碑摄影图

菲律宾:阵亡112人。

比利时:阵亡101人,负伤478人,失踪5人。

南非:阵亡28人,失踪8人。

以上合计,“联合国军”伤毙俘778,053。

几方面数位汇总,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军方面所确认的最低人员损失统计数字是:联合国军的人员损失在58万人以上。而这个数位中,估计由中国军队造成的损失占2/3以上,也就是38万人以上。

朝鲜[4]:215,000 阵亡,303,000 负伤,120,000 失踪或被俘。

中国方面数据[5]:183,108 阵亡(其中34,000 为非战斗死),383,218 负伤,25,621 失踪,21,400 被俘。

美方数据[6]:阵亡400,000+人,负伤486,000人,被俘21,839人。

志愿军共损失坦克9辆、飞机231架、各种炮4371门、各种枪87559支(挺)。    “联合国军”方面

被中朝军队击落、击伤敌机累计共1224架;击沉击伤舰艇250多艘;击毁、击伤及缴获敌坦克3000多辆,各种火炮7600多门,并还缴获了大量物资和装备。

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为战后的恢复和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返回祖国。

死亡和受伤平民总数:估计约250万人

南韩:990,968人;其中373,599人死亡229,625人受伤;387,744人被虏或失踪    北朝鲜:估计约1,550,000人

编辑本段志愿军战斗英雄

抗美援朝中牺牲的十几万名烈士当中,有军职干部3名,师职干部10余名,团职干部200多名。

人民踊跃参军,保家卫国

烈士当中,有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挺胸膛堵枪眼视死如归的黄继光,有战友伤、自己上、炸死敌军的一级爆破英雄伍先华,有双腿伤、忍痛爬、捐躯开路的许家朋,有子弹打光拉响手榴弹冲向敌人的孙占元,有卧火海忍剧痛、维护潜伏纪律的邱少云,有抢修桥梁保畅通英勇献身的杨连第,有战终日、歼顽敌、屡建战功的杨春增,有冒严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

在朝鲜牺牲的十几万名烈士,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五湖四海。

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有:邱少云 黄继光 杨根思 罗盛教 毛岸英等。

杨根思(1922--1950)江苏泰兴人。1944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战争中他多次立功受奖,曾两次被评为战斗模范,荣获“爆破大王”、“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等称号,并光荣地出席了1950年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同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担任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 在1950年11月29日第二次战役中,杨根思奉命率领一个排的战士,坚守在长津湖地区下碣隅里外围制高点--小高岭,这是敌人南逃的必经之地。战斗打响后,他率领全排先后连续打退了敌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8次疯狂进攻。此时,阵地上只剩下他与两名伤员,并且弹药用尽。当美军发起第9次进攻时,危急关头杨根思抱起最后一个5公斤重的炸药包,

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住了阵地,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阻击任务。战后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将他生前所在连命名为“杨根思连”。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朝鲜政府还在他牺牲的地方建立了“杨根思英雄纪念碑”。

邱少云(1931年--1952年) 四川铜梁(}


  欢迎来到第一百四十期凤凰网读书会。2013年6月22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佟麟阁85号。本期读书会我们邀请到的五位嘉宾分别是沈志华、陈兼、崔永元、李丹慧和张新。

  朝鲜战争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来讲,是无法回避的大山。宏大叙事上它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曲,细节去魅中又夹杂着个体的辛酸。

  不得不承认的是,进入人们视野中的历史总是漫漫长河中的冰山一角。如何对待这部分碎片,从兰克、柯林伍德、克罗齐到布罗代尔,史学大家们的争论时刻也未停止。

  只是无论怎样,每一次新史料的出现都意味着新的可能。档案的不断发掘,学者们能够更清楚的理解政治人物的博弈与国际格局的变迁;而在口述史的对话中,记者们与普通人发现了更多的历史视觉的盲点与命运无常的慨叹。

  变化社会中的我们需要更多可靠的研究去判断时代洪流涌动的方向,也同样应当去理解那些江水中消逝的浪花曾经的苦乐与悲欢。

  是的,一片漂零的树叶,无法阻挡汹涌而来的大潮。然而,个体们之间的清醒与混沌、从容与焦躁,正是可以区分审慎的沉默与世俗的喧嚣。

  记取我们真实的过去,就是善待他们曾渴望的未来。

  凤凰网读书:今天天气不太好,但是我们这里依然特别火爆,大家的热情难以击散。我们现在正式开始我们的活动,我想今天在座的各位到这里来,既是冲着口述历史这个话题来的,也是冲着朝鲜战争问题而来的。今天的活动主题《口述历史中的朝鲜战争》便有了一种华山论剑的味道。华山论剑是缺不得大侠的,今天我们台上的5位嘉宾,可以说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侠者。坐在中间这位是著名历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沈志华先生,这位我就不用介绍了,准历史学者兼主持人崔永元先生,这位是沈志华先生的夫人李丹慧女士,李老师在国际冷战史研究领域也相当有成就。这位是陈兼先生,他是著名的中美关系问题专家,陈兼先生也是沈志华老师的朋友,这次碰巧在北京,特地来参加我们的活动,我们掌声欢迎。

  沈志华:他是康奈尔大学著名讲座教授,陈兼。

  凤凰网读书:对,陈兼老师在国际学术界也是享有盛誉。坐在边上的这位是张新先生,他是崔永元口述历史中心的资深记者,现在担任项目组组长,负责抗美援朝这个项目。感谢各位大侠的到来。

  我们今天的读书会是由九州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与凤凰网读书会联合主办的,除了台上这几位嘉宾之外,我们台下也云集了很多远道而来的嘉宾,我就不一一介绍了。九州出版社的总编辑张海涛先生也来到了我们的活动现场,我们就先请张总编辑来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这场带有华山论剑意味的读书会的缘起。

  张海涛:每个人的经验都是值得告诉别人的

  张海涛:大家下午好。我们九州出版社出了一套台湾中研院口述历史系列,大概将近30本,就请了专门研究朝鲜战争的专家沈老师、陈老师、李老师,还有崔永元老师的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我们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因缘而聚合到一起。沈志华老师的冷战五书《朝鲜战争》,也是研究朝鲜问题的。崔永元老师的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专门有一个抗美援朝的项目组。

  我们大家今天就一起集中就谈谈朝鲜战争。我做开场白,简单讲一讲我对这个主题的理解,那就是:历史的人看人的历史。我在很早的时候,就看到南斯拉夫党内一个著名的理论家,叫道吉拉斯,他有点像我们中国的顾准这样的人物,发表了一些跟当时的主流观点不太一样的观点。后来这个学者就被抓起来枪毙了。他的书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每个人的经验都是值得告诉别人的”。后来在写一本书的序言时,我引用了这句话。我当时是这样想,为什么每个人的经验都值得告诉别人?因为按古希腊的说法,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这就是说,每一个人的个性里面包含了整个宇宙、整个国家,整个人民的共性,所以他的经验讲出来,每一个人都能够共同分享。

  但是这个道理有时候又不通,因为我们的出这一套口述史,其实是相当好看。比如说,有一本《白瑜先生访问记录》,他讲到了年轻时代的毛泽东,非常厉害。当时毛泽东提前预见到了蒋介石将对共产党进行的清洗,白瑜先生跟毛泽东年轻的时候是同学,他就问毛泽东:你发现这个问题,该怎么办?毛泽东当时就沉着脸跟他说:我不能告诉你。所以毛泽东在不告诉他的情况,自己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就印证了古代的商鞅的一句话:成大事者,不与众人谋。毛泽东他一生他就是体现这样的雄心大志,包括发动文化大革命,那时候全党都被蒙在鼓里。

  张海涛:一个民族要配得起它所承受的苦难

  张海涛:这样的口述史非常好看,可是在传播上,我个人认为是比较失败的,它没有进入大众的领域。这一套口述历史为什么不太受到欢迎呢?可能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它太专;第二,可能很多人已经不太关心这段历史。这也牵出一个话题来:历史摆在那个地方的时候,是要由历史的人去看,去理解,去重新进行再表达。美国有一个历史学家叫贝克尔,他有本书叫《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他把中国的“宋学”和“汉学”的争论,用西方的语言体系去表达了一遍。所谓汉学就是“我注六经”,古代的所有经典,我把它表达出来,它是什么意思,原话是什么,就像孔子编《春秋》,乱臣贼子惧,他就把古代发生的事编出来让你们看。到了宋学,就倒过来了,就是“六经注我”了,我来讲这些话什么什么意思,这句话什么意思,实际上就是对历史进行了再表达。口述史同样也面临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经验值不值得告诉我们大家?

  比如说崔永元老师做的抗美援朝的口述史里面,讲到一个老人叫张泽石,是一个翻译,在朝鲜被俘。被俘以后,他就被放回到国内,开始受到很热烈的欢迎,然后就被审查,受到几十年的冷漠歧视,得不到正常的生活待遇。他们是扛着摄影机到处采访了好多在抗美援朝的归国俘虏。我当时看了张泽石的这个采访,有几句话特别让我感动,他说:我们的文化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在美国,如果战俘回到美国,大家都会非常温暖地欢迎他回来,会给他很好的待遇。我们志愿军抗战的战士被俘以后,回到中国了,在那种所谓无产阶级战士不能当俘虏、不能活着回来的革命意识驱使下,战俘回来以后就要被审查。

  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问题?历史的人,在历史的事件中,进行再表达的时候,他能看到一些什么?所以我们现在面对这样的故事,我们肯定要站到新的历史高度,用新的历史的方法观点来重新审视这些历史,才能够看到新的东西。所以我就想,作为历史的人来看人的历史的时候,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境界很高、有很深的反思能力的历史的人。崔永元老师的口述研究中心做的这一系列的东西,都是留给我们、等待着我们再次去表达的东西。

  我们最近还出了一套党史研究的书,有一个责编在文案上写的话,给我印象特别深,这句话是:一个民族要配得起它所承受的苦难。民族的苦难发生了以后,我们怎么样才能够重新来认识它、反省它,对这段历史重新进行再表达。如果不能进行很好地反思,不能进行很好地表达,我们就不配承受我们所受的苦难。所以我就想讲,历史的人来看人的历史,那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所以今天我就做个开场白,希望我们的嘉宾和大家进行更好地互动,谢谢大家。

  崔永元:国外远比中国更重视口述历史

  凤凰网读书:谢谢张总编辑,现在我们就闲话少说,把时间交给台上的5位嘉宾,我们先请崔老师来说说口述历史的现状,我记得您在传媒大学的时候,多次提到口述历史的春天来了?

  崔永元:非常高兴能参加凤凰网读书会,我接到通知的时候,是跟沈先生见面,我看了地址来的,我以为是在一个咖啡厅里,没想到是在一个教堂里。那我们首先应该说一句“阿门”,因为这个教堂存在下来都是一个奇迹,这就牵扯到一段历史了。今天来的朋友特别多,我们的教堂挤得这么满,将来我们的崔永元口述历史中心有一个大礼堂,可以容纳3000人,到时候请大家去,不过可能还是这么些人。

  口述历史学科是于194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立的,1959年胡适先生把它引进到了台北的中央研究院。我们看中国的口述历史到现在也没研究出一个具体的时间来,是哪年哪月哪日引进的中国大陆。

  我想告诉大家,我们这个团队是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它是正规的组织,不是自发的组织,我们是有公章的组织。这个组织从2002年开始,主要是收集口述历史的资料,这个跟沈先生和陈先生做的不太一样,他们的研究是基于资料系统上的研究。为什么我们要做资料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就是因为我们去了很多国家,发现在中国口述历史的资料收集非常薄弱,没有人重视,因为这个东西换不来现钱,所以就没有人愿意做。

  有很多事情都非常刺激我,比如我到日本,在日本NHK电视台,它可以让你调有关中国的任何资料,比如九一八、一二八等等,在日本你可以随便说出一个事件,或者说出一个人名、一个时间,它都可以访问,所有的历史都调出来给你看。我在日本的书店里看到一面墙的中国少数民族史,都是日本的学者写的。那个时候我们就觉得非常汗颜,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汗颜,自己人对自己的历史都没有研究。我们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建立了以后,接待了十几个国家的学者到这儿来采访,有一个德国人说,如果你要看中国的资料,可以到我们德国去看。我说有多少,他说有一鸟巢。这是他的原话,就是能把鸟巢的体育场都装满了这么多。

  在南非,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叫人民记忆中心,在英国,佣人也有自己的口述历史。我刚去了新加坡,新加坡现在的口述历史项目是做华人进入新加坡的历史和原住民在新加坡的发展历史,分门别类做得非常细。回到自己的祖国就觉得口述历史还是没有受到重视,很冷门。

  崔永元:我们的口号是“和时间赛跑”

  崔永元:我和我的团队现在主要是做资料收集,我们的口号叫“和时间赛跑”,因为我们采访的老人平均年龄是85岁以上,现在已经采访了4000多位。我们最近正在做一个精确的统计,曾经接受采访的老人差不多应该有1000多个已经离开了。最后的采访结束没多长时间,不到一个月就离开了,但是他们在生前留下了最珍贵的口述历史资料。采访这些老人不是很容易,他们经历过那么多运动,有时候会不敢张嘴,他们要下很大的决心才敢面对镜头,说出自己经历的一切,而且他们身体状况不是太好,所以他们每次可能只能和我们谈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像张新,我们叫他摄制记者,就会带着摄制团队和他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一个老人有时候要访两个月到三个月。

  有的老人我们做他的工作,希望他接受我们的采访,就这一件事要做两年。比如前不久刚刚去世的著名作家梅娘,我们做了两年的工作,她才同意接受我们的采访。刚才跟沈先生交流的时候,他说为什么你们不出书,为什么你们不出一些读物让大家看一看?我说我们的团队现在一是没有时间,第二也没有能力。我和我的团队更像一个拓荒者,我们现在是把有用的、有价值的口述历史资料,都收集起来,供后人去研究,也许50年以后才有用,也许100年以后才有用。那个时候的中国,大家对钱不那么在意了,对权也不那么在意了,对色可能还很在意,但是已经有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坐在书桌前去研究口述历史了。但是那部分人,值得研究的人都离开我们了,那个时候,你们可以到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资料库来看一看,我们留下了一个千百年后还可以和后人用心对话的机会。

  崔永元:希望口述历史博物馆成为爱好者的家

  崔永元:到今年年底,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就会在中国传媒大学落成,面积很大,这个楼有8400平米,我们把它建成了博物馆和研究中心这样的场地。这个博物馆跟你们看到的其他的博物馆不一样,其他的博物馆不让说话,不让吃东西,甚至都不能喝水,我们那还能谈恋爱。我们会有很多电脑,有很多桌椅,你可以带朋友到那儿约会,约会之余,他晚来了,你就先看看口述历史资料,看完了你们俩再谈正事。我希望它成为传媒大学学生自习的地方,希望让这么多口述历史的爱好者,有一个温暖的家,也希望我们能说到做到。我们是晚辈,起步的也晚,研究的也不深,所以不占用大家太多的时间,待会请我的同事张新来给大家讲讲他采访的经历,他是朝鲜战争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今天既然是华山论剑,我们就先让两位专家来PK,一位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沈志华先生,您的书我是在土耳其看的,一边看1500年前的建筑,一边看朝鲜战争,感触特别深。因为您作为学者来说,可能这就是您的日常状态,但是对于现在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抽出这么多时间去研究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想办法一点一点地接近历史真相,这件事情有的人觉得奢侈,有的人会觉得无聊,原因还是不挣钱。

  中国现在所有的标准都是挣不挣钱,出不出名,我觉得我们应该用掌声向沈志华先生表示我们的敬意。陈兼先生来自康奈尔大学,也是著名的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出了很多有关朝鲜战争的专著,今天华山论剑主要是你们俩PK,你们是中方先说还是美方先说?–好,中方先说。

  沈志华: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没有档案记录

  沈志华:听了小崔一番话,其实这个话题很沉重,我听着是话题真的挺沉重,因为我们做历史的,我原来说过一句话,做历史研究的,其实史料就是粮食,没有粮食你怎么做这顿饭?我们讲历史研究,都要用第一手的资料。第一手的资料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档案文献,就是当时留下来的一些文件、报告、决议等等,然后收入档案里看,这叫档案文献。第二类就是当事人的回忆,当事人经历的事情,不管是采访的也好,还是他写的回忆录,这都是当事人的记忆。第三类就是当时的新闻、报刊、或者现在有影视,将来留下来的历史作为史料。

  这三类其实缺一不可。你在研究历史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当然档案是最重要的,因为档案讲了整个历史过程背后的运作,怎么运作,怎么决定的这些事情。但是档案有几个缺陷,第一档案是个死东西,你怎么,你看完之后怎么理解,每个人的解读不一样,这个需要什么来补充呢?就是口述史,比如毛泽东和邓小平谈话,你看那个文字的记载,大概能知道一些事情,但是毛主席当时的口气,他当时想说什么,有时候你光看档案,不大看得出来。

  比如赫鲁晓夫从美国来,到中国见毛泽东的时候,毛说:你是做什么来的?他说:美国总统让我带句话给你,就是跟美国建立联盟什么的。毛主席一听,说:那么你是做美国的说客了?他说:是啊是啊!你看那个文字,看不大明白,可是你要是采访当日在的人,当时的环境下,你就知道毛主席其实是在讽刺他:你是给美国人当说客的吗?赫鲁晓夫他没听懂,他说是啊是啊。所以我讲这个例子就是,口述史能够还原当时的场景。你读了档案,再看当事人的记忆,就会对文献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个很重要的就是,档案经常没有记载一些东西,特别是像苏联的、中俄的,包括咱们说的朝鲜战争,当时没记载,比如说中共中央几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记载都没有,我们搞了多少次了,我跟陈兼跑中央档案馆不知道跑了多少次,最后就弄出一张纸,一份文件,就是11月2号没有发出去的那封电报。

  实际上很多重要的会议,特别是解放初期的会议,是没有记录的,10月4号政治局扩大会议,10月5号政治局扩大会议,13号政治局扩大会议,17号的会议都没记录,但这四次会议决定了中国出兵朝鲜。为什么要出兵?相互之间的讨论争论,毛主席在会上是怎么说的,没有一个字的记载。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就是当事人的回忆,所以口述史能够补充档案文献之不足。

  当然口述史也有它的缺陷,做研究不能光看口述,因为口述史有几个特点:第一个,它是很具体的事情,每一个人参加的、经历的事情都不一样,你可能采访一百个、甚至一千个志愿军战士,也不一定能了解朝鲜战争到底为什么爆发,因为他只知道他在的那个连队,或者那个团、那个师的情况。就是13兵团的司令、副司令,他也不了解当时的情况,他不清楚整个的国际背景。所以你单纯弄这个不行,你必须得把口述历史和档案文献结合起来,这样才是真正的历史。在这方面,我先推荐一位人,李丹慧同志在我们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办了一个刊物,我们叫《冷战国际史研究》,这和其他的学术杂志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用了大量的篇幅刊登大量文献和口述史料,关于朝鲜战争中美国、中俄、韩国和朝鲜四个国家的当事人的口述史。我们现在让李丹慧同志介绍介绍她的经验。

  李丹慧:这个不是你们两个先华山论剑,一个中一个美嘛,然后我们两个再谈这个口述史,是不是?

  崔永元:沈先生知道他的主要对手是谁。

  李丹慧:不是,他主要是觉得陈兼太难对付,所以他要好好琢磨琢磨,让我先来抵挡一下。我现在是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的教授,我还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杂志。这本杂志从第七辑开始发关于朝鲜战争的口述历史资料。

  第一批是发的一个美国教授的文章,他叫李小兵,他在美国做的口述历史项目,他花了大概五年时间,采访了美国、中国、韩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大概七个国家过去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兵,然后把它们整理出来,编辑出版。他给了我一些稿子,我选了一些,在这本杂志上连载了两期。这本杂志还发表了第二批材料,我们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的一个博士生在美国做研究的时候,采访了美国的几个老兵,这几个老兵,有的是战俘营的,他了解中国战俘的情况。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是,我们延边博物馆的一个研究馆员叫徐龙男,他做了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是采访中国人民解放军里入朝作战的朝鲜族军人,大概采访了500多人。

  刚才我说的美国的教授李小兵采访的是300多人,徐龙男采访了500多个这种朝鲜族的老战士,大概整理出来的有15万字,现在不算多,15万字的口述历史材料。这是涉及到朝鲜战争的。这个杂志还有其他的口述历史材料。等会我会抽一些时间来介绍其中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情节,而且也很有价值。

  沈志华:我知道咱们在座的特别关心一个问题,就是这场战争对中国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者换句话说,中国到底应该不应该出兵?中国参与这场战争的幕后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我们先请美国人谈,看看美国人当时怎么看这个事,现在因为美国的档案比中国早解密了25年,美国关于朝鲜战争的档案是1975年开始解密的,所以那个时候美国人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但是关于中国出兵原因的真正研究,大概跟中国是同步的,因为他要依靠中国或者是俄国的档案文献,这都是90年代初开始的解密的。所以,现在我们请陈兼教授谈谈美国学界到底对中国参与这场战争有些什么看法,这个看法在最近30年来有什么变化。

  陈兼:朝鲜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陈兼:我都不能代表美国,因为我只是个独立学者。刚才小崔也讲了赚钱的问题,我就要讲几句关于沈志华的。志华兄和我认识30多年,我们认识的时候都是研究生,然后他失踪了。他下海10年这段时间音信全无,然后他赚了钱,赚了大钱。直到9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才和他重新勾搭上了,你那个时候可是财大气粗啊!

  但是在我那么多朋友当中,很多人都是做学问的,都是很厉害的,干哪一行都是可以干得出色的,但下海的没一个上得来,更不要说回到学术界。所以赚钱对他来说易如反掌,如果做下去的话,那不得了,但他放弃了。所以这个话我要先讲一讲,因为我和沈志华认识了30多年。最近他的《毛泽东、斯大林和朝鲜战争》出了新版,你不要以为这是一个重版,它完全是一本新书。新在哪里?我就从头到尾把60万字全读下来,然后写了一篇序,把五个方面的新发现写出来。

  沈志华:那篇序就有两万字。

  陈兼:但是在关于究竟怎么看朝鲜战争这个话题上,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我在美国教书20多年,很大程度上面,也是从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加入了美国的学术队伍,反过来研究中美这样的一场大角逐;这场大角逐,是冷战当中的第一场热战。很大程度上你看一场战争,你找档案去看一下,冷战本来输的是不是应该是美国?北约、华约是不是以欧洲为中心?但是冷战和热战的中心是不是转到了亚洲?

  先有了朝鲜战争,然后才有越南战争,美国卷入了这场战争,被称之为美国历史上最漫长的战争,而且是非常惨烈的一场战争。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朝鲜战争之前你读一下美国的档案,曾经有一个1950年10月的档案。当时已经到中国出兵前夕了,中国已经有这个动向了,然后杜鲁门找到了麦克阿瑟将军,要跟他讨论一下中国出兵的问题。结果麦克阿瑟曾经有一句话,他觉得,第一,中国不会出兵,第二,中国出兵又如何呢?他说:我的士兵练枪练炮的机会就有了。

  到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你再看美国一系列的文件讲到中国的话,美国的主要敌人仍然是苏联,但是共产党中国是比苏联更加暴烈、更疯狂,所以是更危险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应该都知道多米诺效应,如果说,你让亚洲的一个国家在共产党侵略面前倒下去的话,作为共产党中国的榜样,那么整个东南亚都不行,整个东亚都不行,整个亚洲都不行,整个世界都不行,我觉得这是一个不仅在朝鲜战争本身的历史定位,在中美关系的历史定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时的历史定位,在冷战时的历史定位,都特别重要的一点。

  也就是说,朝鲜战争一打,打出来一个中国全新的国际形象,代价极大,有许许多多极为惨烈的个人故事,但是也有这么一个大的背景。如果你经历了那么一场惨烈的战争,作出了那么多的个人的牺牲之后,仅仅因为那么多惨烈的个人经历,以此来否定这样巨大的历史后果的话,那恐怕对他们来讲是非常不公平的,而且等于也把他们当时的这种历史作为的意义也否定掉了。

  陈兼:中苏同盟是朝鲜战争的原因也是结果

  陈兼:在这个背景下,我想非常简单地讲一讲,美国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研究的。志华兄刚才提到的近30年的研究,实际上是高层次研究。但其实上,朝鲜战争一开始,美国对此就有研究,因为对于美国来讲,这是极为震动的。怎么回事?美国跟中国有特殊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两国是盟国,在抗日战争结束第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年,朝鲜战争就爆发了,而且三年打下来,居然双方是打成平手,战争爆发,中国入朝,战争结束的时候仍然在三八线,怎么会这样?

  所以你看,早期美国对朝鲜战争的研究,他觉得这个过程,中国是苏联的朋友,中国是代表共产党世界来参战的,讲的东西都是,中国之所以能胜利是得到苏联的巨大支持。当时美国的一个学者叫艾伦·惠廷,这个人其实是中央情报局的官员,也做过美国驻香港的总领事,他本身是研究中国问题的,早期写的博士论文是研究中苏关系。研究中苏关系的时候,他就强调,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共产党,而是民主主义者,所以他写了一本书叫《中国跨过鸭绿江》,他强调他不相信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合伙,共产党既然统一了中国,总归要有中国特色。

  所以他反复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因为美国迫近鸭绿江,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所以中国出兵了。他是从中国受到威胁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但是他当时还没有美方的资料。他有的是什么?他是中央情报局的官员,所以他有很多各方面的材料。其实接下来一个研究高潮,这个时候有一大契机,中美进入缓和时期。大家会觉得非常奇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中苏之间的关系完全破裂,但中美之间的关系当时还很好。越南战争已经打到热火朝天的地步,中美之间是完完全全的敌人,短短三年间,从1969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突然之间就从最最危险的敌人转变为,用基辛格的话来讲,叫做心照不宣的盟友。

  为什么中美之间会缓和?如果说70年代初能够缓和的话,为什么50年代初双方要打仗?是不是有一个失去的机会?所以70年代主要讲的就是失去的机会。如果美国当时能够同中国共产党建立起这种工作关系的话,那么有没有可能阻止中苏结盟、有没有可能阻止中国加入朝鲜战争?如果中国不加入朝鲜战争的话,那么中美之间能不能建立起工作关系?进一步来说,是不是有更早地出现在中美之间相当于后来中美缓和以后的那种情景?这是一个70年代中期以后的疑问。

  这种看法一直统治到90年代初。90年代初以后,有一系列的新情报,苏联解体后,前苏联的好多材料都解密了,你就发现,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中苏结盟不是毛主席一拍脑袋说我明天要发表文件,然后出现的。它当中有一系列的原因。中国的反美帝国主义一整套政策是基本国策。再接下来大家进一步看的时候,你会发现,朝鲜战争固然造成了中美之间的对抗,与此相关的是中苏同盟,中苏同盟是什么?中苏同盟其实是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规模最为巨大的一次全面的技术转让。大家知道的是一五期间的156个计划,中国领导人当中多少人是在苏联,像江泽民,像李鹏,诸如此类都是在苏联学习。这样一种情况下,朝鲜战争中美固然是前面对抗的,但是由于中苏同盟,中国在现代化上过程当中,一下子上了几个台阶,没有朝鲜战争,这是不可想象的。

  沈志华:毛泽东逼迫斯大林签订了《中苏同盟条约》

  沈志华:刚才陈教授主要是从中美关系的角度来讲,我讲讲中国学者研究的状况。中国学者其实以前也不是没有研究,但是基本上算不上研究吧!在80年代末以前,中国关于朝鲜战争的所有读物,都是宣传,没有真正的历史研究,基本上就是不顾事实真相,反正需要什么就说什么。朝鲜战争这个研究领域进入中国学者的视角大概是在80年代后期,那时候中国档案开始解密。到90年代初期,俄国档案引进以后,就开始成为学者研究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到今天为止,大家的看法非常不一致,所以我也不能说我的看法就能代表中国学界的看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甚至很多细节都不一样。在总体来说,我们对历史的研究,首先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想争论的话,得在同一个跑道上,同一个水平上,把基本的史实搞清楚,咱们再争论,否则的话争来争去,这个事不是这样的,你跟我争什么?到现在应该这么说,虽然还有很多的档案文献没有披露出来,朝鲜战争的发展的过程大体上是水落石出了,就是这个事从头到尾是怎么样的,除了个别的细节还没有档案文献来解开,大体上都清楚了。

  现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就比较多了,比如朝鲜战争为什么会爆发?这个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李丹慧认为毛泽东的主题是要继续革命,中国革命完成了,要继续让亚洲扩张,而且受到了斯大林的鼓励,因为斯大林没有想到,毛泽东居然弄几十号人、几百条枪就把个天下拿到了。斯大林在亚洲推广中国的经验,所以引发了朝鲜战争,这是一类的看法。

  我不是很同意这个看法,因为我也看了整个材料,我觉得斯大林是说过这样的话,《真理报》也登过刘少奇在世界工联会议的讲话,大力宣扬中国革命的经验。苏联代表团团长索洛维约夫反对,被斯大林臭骂了一顿。但你把这个事从头到尾看,你也会发现,斯大林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要登这些东西?是因为毛泽东要去苏联访问了,他是想做给毛泽东看的,是说你看他们都反对,我还是给你登了。为什么?他是想让毛泽东到了莫斯科以后,接受他的意见,承认1945年的《中苏同盟条约》,他是有意图的。

  这件事过去以后,你再看苏联的言论,仍然强调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中国革命成功主要是苏联的帮助。所以这不太能解释朝鲜战争为什么爆发。我们研究史实都知道,到1949年12月之前,毛泽东和斯大林都是反对金日成发动战争的,金日成找了他们好几次,从1949年3月开始,找斯大林,斯大林没同意,找毛泽东,毛泽东没同意,也不是没同意,他说:你这个武装人民的道路是正确的,但是你现在不能统一。为什么?很简单,我还没统一呢,等我统一完了,我帮你统一。所以金日成在中国也受挫。

  7月份他搞了一个东京作战计划,在9月份苏共中央政治局上被否定,10月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又给毛来信,说你统一了,下回该轮到我了吧?结果毛泽东就把这信给斯大林看了,说:你看金日成又来了。11月5号,斯大林给毛回了一封信,说金日成的问题我来解决,你就放心好了。

  为什么后来斯大林改变了主意?我们现在在俄国档案当中发现,1950年1月30号,斯大林突然给金日成发了一个电报,说:我同意你的计划。实际上斯大林主意的转变,后来到了5月份就绑架了毛泽东,毛当时就在莫斯科,但却不知道。

  斯大林1月30号的电报是说,这件事非常重要,你要到莫斯科来,我和你当面谈。2月1号又追了一封电报,说:我昨天谈的那个事非常机密,不得告诉任何人–包括中国人,所以你先别来,等那个谁走了你再来,当然电报里没有这句话,是我说的。所以,实际上就是1月份发生的事情导致斯大林改变了主意,这个逻辑是成立的,这个史实也是成立的,所以学者就应该考察在1月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斯大林改变了对整个朝鲜战场、甚至是对亚洲战略的观点。

  因为我一直研究中苏关系,我得出一个结论:因为毛泽东逼迫斯大林签订了新的《中苏同盟条约》。一旦签订新条约以后,斯大林设计的整个苏联战后远东地区、亚太地区的战略就完全改变了。因为这个战略的基点是什么?就是在太平洋要有出海口,这样苏联既能控制日本海,又能控制太平洋,而且能够从欧洲直接通过中国长春铁路到旅顺口,控制太平洋。但是这个设想因为1951年毛泽东逼迫他签订新的《中苏同盟条约》而完全破灭了。

  沈志华:苏联支持朝鲜战争是为了保留旅顺港

  沈志华:我发现有一点斯大林特别看重的就是,1月26号,毛泽东给斯大林交了一个方案,那个方案里面写的就是中国要收回旅顺港,要收回大连,但留了一个附加条款:如果亚洲和远东地区发生战争,允许苏联海军继续占领旅顺港。1月28号苏联回的电报基本上接受了这个方案,然后1月30号斯大林就给金日成发了这个电报。所以这里面的连带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2月1号,米高扬就向中国提出了补充方案,就是我们接受这个方案,把旅顺港还给中国,但是如果发生战争的话,苏联海可以接续留在旅顺港。这里还缺了一条,因为从苏联到旅顺港没有交通线,所以苏联提出一个补充协定:如果发生战争的话,苏联军队可以自由使用中长铁路。后来周恩来同意了。我想这个对于斯大林要在朝鲜半岛制造一个紧张局势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场战争发生以后,按照新条约的规定和补充协定,苏联的海军就不用离开旅顺港,如果战争进行的非常顺利的话,照着金日成原来的设想,四天仗就打完了,那么朝鲜半岛的不冻港就可以替代旅顺大连港。

  我觉得这是斯大林发动这场战争最主要的考虑,或者说,他实际上是从苏联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这是我们讨论的第一点,这也是最近美国评论的比较多的一个问题。现在华山论剑开始了。

  陈兼:我写的序突出了这点。这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大问题(编者注:指斯大林对出海口的战略考虑),所以大家一定是见仁见智,会有不同意见。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管你同意他,还是不同意他,你不得不直接面对这个问题。我也把我的疑问提出来了:是否能够单单只强调这一个问题?因为国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过去大家谈论比较多的是,斯大林不支持金日成是害怕美国干预。

  但是在1950年1月12号,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作了一个简报,其中就有一条,他划了一个其实今天在中美关系和整个的亚太地区当中,仍然有巨大影响力的防御圈。大家听说第一岛链吗?大家总是会看到的钓鱼岛、南海问题其实都与之相关。他划的第一岛链圈了一大块区域,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防御圈从阿留申群岛经过日本经过冲绳跳过台湾一直到达菲律宾,但这个防御圈把朝鲜半岛和台湾排除在防御圈之外。这件事情的含义就是,如果朝鲜出事的话,美国不管。

  沈志华:陈兼说的这点我知道,因为那个时候《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这本书的英文本也出了,我看了几个美国学者的评论,也是对这个问题有议论,说我对艾奇逊的讲话注意不够。其实我早注意到这个问题,因为大概在七八十年代,美国有一个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朝鲜战争的原因主要是艾奇逊说的那句话,说美国不管朝鲜半岛,所以苏联就打了。

  不过,我觉得这不是问题的实质,它是有很大关系,它是斯大林作出这个决策的条件,但不是他的目的。我举个例子,比如上西单商场去买东西,我为什么要去西单商场买东西?因为我想买个电脑,但是现在下雨了,我不能去了,我就不去。但是现在不下雨,我就去了,这个条件符合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不想去西单商场,我不想买电脑,管你下雨不下雨,我去那儿干嘛?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我觉得艾奇逊这个讲话,构筑了一个苏联发动朝鲜战争的制约条件,就是美国会不会出面干预。

  艾奇逊这个讲话,其实是起到了一个让斯大林放心的作用。你看斯大林有了这个想法,再加上艾奇逊这个讲话,他可能更放心了,因为这样风险更小。但实际上还有一点,就是艾奇逊的讲话是公开讲演,斯大林会不会就相信了?美国人跟着说一句话,我就信了吗?肯定不会。他一定有情报确认。后来我们看看1956年9月18号毛泽东和米高扬的谈话记录,米高扬告诉毛一件事,说:其实我们当时出兵是截获了美国国防部的电报,就是麦克阿瑟曾经给美国国防部发过一个电报,说如果朝鲜半岛发生战争,不管。因为当时南北双方老在不断地掐架,没事没事,他们就是在这儿瞎捣乱,也不是瞎捣乱。如果要发生战争的话,美国不干预,我们就守着日本海看看就完了。所以我想其实这个对斯大林来讲是更为重要的一个保证,现在我们唯一不知道的就是他们什么时候破译的电报,我想应该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前后。这个就是我对斯大林发动这场战争的看法,第一点是他的目的,就是他的要求,我发动这个战争是为什么;第二点是条件,就是具不具备发动战争的条件,这两者我觉得应该是分开的。

  张新:国共双方把解放战争延续到了战俘营里

  崔永元:我先讲讲我的学术观点,我的学术观点,我觉得超出我身边两位学者的研究范围了。我的结论是,没有中苏支持,朝鲜也能打赢这场战争。为什么?因为有一些重要的数字他们不知道。朝鲜的一挺枪击落击伤美国飞机五十多架,朝鲜人民军用一门炮就击沉了美国整个的舰队,这是我在朝鲜军事博物馆看到的。(笑)所以说不同的史料会让我们得出不同结论。现在让我们深入一线采访的张新记者给大家做一个汇报。

  张新:刚才沈老师和陈老师给大家讲了朝鲜战争怎么爆发的,他们完整地叙述地当时毛主席是怎么想的,斯大林是怎么想的,金日成是怎么想的。尤其看了斯大林的档案之后,可是我觉得中间还有一个比较实际的情况,那就是,在中朝边境上具体发生了什么。首批入朝的那些老战士告诉我,鸭绿江大批的朝鲜难民涌到了中国境内,这个可能也是中国要参与抗美援朝的原因。我不知道沈老师是否认同,我只是听老同志讲述,他那个情况比较复杂,当时是不可能的,朝鲜人在中国是不会老实的,他们都捣乱,一捣乱就打起来了。

  这种事件在清朝时就已经有了,日本人跟着朝鲜就进来了,沈老师和陈老师给大家讲了朝鲜战争最后的结果–停在三八线附近。这种结果是怎么造成的?我相信这是我们的战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至于我们的口述历史,主要就是让他们讲,他们是怎么做到当年把美国人打回去的。老人讲了很多的故事,但是我能记住的就残酷。到了战场上就没有人气,很多事情,什么事情都会发生。

  所以战场上很多事情,我听完以后,感到非常震撼。我在刚刚开始做朝鲜战争项目的时候,我也很忐忑,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朝鲜有很多的专家,有很多的研究者,而且他们就像沈老师一样,掌握着大量的档案跟资料,而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只能找出版的军事等各种的回忆录。所以我当时根本就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后来恰恰有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我见到了一个老兵,他给我讲述了他所编著的故事,抗美援朝的历史。我通过他的描述之后,有了方向,第一在朝鲜战争当中,发生了很多事情,作为一个老人,就像沈老师讲的那样,他所关注的方面很窄,因为他是一个战士,他只知道他是怎么作战的,或者一个团长只知道他带的团是怎么作战的,但是反映不出整个战争的原貌。但是他可能是其中某件大事的参与者,这是五十军将士打出来的,他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不管是在一线上还是在后勤上,所有人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通过对这些普通老人的采访,讲述在战争发生的时候自己的位置以及他经历过的事情,他看到过的事情,就可以基本上还原出战争当时的艰苦和残酷。刚才张总编提到张泽石,采访以张泽石为代表,他们更艰难,很多人在被俘的第一时间就在想:我是应该死还是应该活,所以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且也没有人告诉过他们,你被俘了怎么办?他们也不知道美国人会怎么对待他们。所以在第一时间,他们也很迷惑,很迷茫,但是随着时间慢慢往后移,他们明白了美国人对战俘的这一套方法。

  所以在战俘营里,随着相应的机构,国共双方亲共的战士和反共的战士,就把三年解放战争延续到了战俘营里。在战俘营里,他们所谓的手段,不像战场上你来我往,但是手段极其残酷。我们党员和干部,可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隐瞒自己的身份,所以在战俘营里,亲共的战俘,他形成了一个有利的引导,而反共的战俘,他们在美国人的视线下,就形成了一个相当于攥成了一个拳头,他们把大部分战俘都挟持到了台湾。实际上当时真想去台湾的人只是战俘当中很少的一部分,很多人是被吓怕的,就像林学普,为了回大陆,被李大安把心脏掏出来,把林学普的心脏攥在手里,就说谁要是去大陆,这就是下场。

  李丹慧:历史需要多方材料的印证

  李丹慧:你刚才说的林学普,也是一个朝鲜族,他是把林学普杀死以后,立刻就是剖开心脏,把心脏拿出来,攥在手里边,但是我采访的不是说拿着这个说你们要不要去台湾,而是说一开始是要求让战俘–人民军战俘,志愿军战俘–要求他们在身上刺字,刺上“反共产主义”。一开始,我方的战俘坚决不刺,那他就鞭打、脚踹,还不肯,就把林学普抓来,问你刺不刺,他说我不刺,然后他一刀就把林学普的胳膊砍掉了,台湾人说你刺不刺,他说我不刺,他就一刀刺进去,把林学普杀了。杀了以后立刻把心脏拿出来,心脏还在跳动,然后他攥紧心脏说,如果有谁不刺字的话,就是这个下场,你们谁敢不刺字,这是我采访的。

  张新:我当时采访了一个在现场的战俘老兵,他亲眼看到了李大安把林学普的心脏给攥住了,但是并没有砍胳,打是打的很厉害,林学普不是台湾人,他是四川大学的学者。

  李丹慧:他是做这个事的人。

  张新:做这个事的人是叫李大安,他不是朝鲜人,是大陆人,他属于空降特务,空降到北朝鲜。

  李丹慧:他是朝鲜籍。

  张新:不是朝鲜籍,他是汉族,他被共产党带去后,被志愿军抓住,抓进了陆军第一监狱,1958年被执行了死刑,他死的头一天晚上很安静。

  李丹慧:所以,口述历史就存在这个问题。你采访的都是志愿军的老战士,我发表的是我刚才提到的那篇。

  张新:我也采访了台湾的志愿军老战士。

  李丹慧:这个需要多方的材料来共同印证,回忆一件事情到底准确不准确,比如说我发表的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个说法。

  张新:李老师,有这么一个问题,老人的记忆随着时间的,他年龄的增长,随着他衰老,随着他看各种文献资料,他会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记忆,口述历史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够发现他说的哪个是合理的,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可能经过加工的,我们不能保证每个老人讲的100%都是真实的,或者是他的记忆100%都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希望把他自己所记住的东西,尽可能告诉我们,所以我们所做的就是尽力。

  李丹慧:对,这个口述历史最后来印证的话,就是学者将档案文献和口述史结合起立,然后共同印证。

  张新:档案对口述历史来讲非常重要,在上面我还跟沈老师讲,我们在采访战俘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叫王顺清,但是他没有很明确地告诉我,这个人是哪里人。但是在看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的时候,我偶然看到一张战俘登记表,名字叫王顺清,籍贯是胶东青岛,职务是118师354团一名卫生队的队员,我才清楚,他是哪个部队哪个营的。他把战俘弄到台湾以后,直接就被授予了上校军衔。

  李丹慧:大部分志愿军不愿意回大陆

  李丹慧:我再讲一个情节。你刚才说到,遣返战俘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不会愿意去台湾,他们是被强迫的。我那个博士生到美国去采访巴德,他当时参与了遣返战俘。

  张新:是美国人是吗?

  李丹慧:美国人。我的学生就问他:到底遣返了多少人?他们是想要去大陆还是去台湾?这个美国人就伸出十个手指头,弯了一下小手指,说:就这么点人。然后我的学生就问:你的意思是只有半个人愿意去大陆,而其他人都愿意去台湾吗?巴德说是这样的。还有,他说在朝鲜战俘谈判,谈到遣返战俘的时候,杜鲁门提出来一个意见,就是让战俘随他们的意愿,决定自己去大陆还是去台湾。

  张新:这个不可能是杜鲁门提出来的,因为这是当时朝鲜战场的谈判双方达成的协议。

  李丹慧:对,但这就是我们这个采访的叙述。当时我们的中国战俘千方百计地禁止这些想要去台湾的战俘,要做他们的工作,不准他们去。后来具体谈判的时候,因为有印度的代表来了,印度代表在问他们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说要去台湾。

  张新:李老师,这是一个过程,我先介绍一下志愿军战俘遣返的过程。1952年4月8号,中朝双方确定了一个甄别的方式,看大家愿意去台湾还是去大陆。所以中朝军区司令部就发表了一个四六声明在战俘营里广播,当时属于志愿军的战俘营只有四个,别处比较多,第一是71战俘营,这个战俘营有两百多人,但是由我们共产党人占领,第二个是70战俘营,这个战俘营是做苦力的,但是都是从两个大战俘营里挑出来的,他们属于相对比较饥瘦。还有就是被王顺清和李大安控制的72战俘营,还有一个是81战俘营、86战俘营。在四六声明广播的时候,72营没有人听见,他们都不能出帐篷,而且他们放着音乐,敲着盆,86营99%的人说没有听到,70、71战俘营都听到了。所以四六声明绝大部分战俘是没有听到的,所以就有了四八甄别。

  沈志华:我说句话,其实你们两个的争论,反映了一个问题,我觉得口述史采访和资料总结分两个环节,我们不能说你采访了什么之后,这个事情就是这样的,这就有了问题。

  张新:但是有个过程,过程是对的,细节会有问题。

  沈志华:不是,过程都有问题,为什么?因为你知道的过程是他经历的过程,他经历的过程是不是准确的,是不是真实的,我们不知道。单纯的口述史,张三的就是真的,李四是真的假的?王五的呢?所以两个方面,一定要结合起来,要尽量多采访。

  是这样的,就是他刚才说的情况,是你说的同一件事,然后说的不同的总结,你说的是另外一个事情。这个只有经过研究才能够否定。你说林彪的事,现在多少人不同意?你信谁的?谁的都不能信,现在就等着中央档案馆材料出来。有很多解释,当然有的就没有档案,所以就是历史之谜,但是你也不能就认定就是这样的。包括我们刚才做的历史研究,对角色动机的判断没有真实不真实这一说,而是合理不合理。

  第二,除了比较不同的采访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采访与文献对比。比如说当时有没有登记、有没有记录?这个记录现在在哪儿?美国有人专门做这个战俘的研究,还有美国本土的,他都采访,在研究的基础上,评价他的结论,你得看看他采信的是什么,你得看注释,你才能判断是相信还是不能相信。这个过程其实是很艰难的,我比较担心的是什么?是我们现在很多人都谁谁谁出了本书,吴法宪出了本书,林彪事件就是这么回事,一会谁又出了本书,就将其奉为圭臬。一般人看了以后,增长知识是可以的,但是作为历史研究就不能这样,这样容易走入误区。

  陈兼:斯大林认为金日成刚愎自用

  陈兼:我90年代初期的时候,访问过很多当年参与者,其中有一位是我发现的特别有意义的,就是师哲老人,他是毛泽东的俄文翻译。那么这个,而且这个人经历具有传奇性,当时他在毛泽东身边,可以说十几人,到最后毛突然调遣了他们。再接下来坚持到山东省,生活上犯了错误,贬到陕西,当一个农场厂长。他有一个特点,他到文革的时候,他已经被拉到监狱,重编为6601号,就是文革刚开始的时候,就批准了。

  所以跟他谈的时候,有非常多的困难,为什么?他就反复写东西,记述自己的回忆,结果最后,第一次谈的时候,第一次谈了三个小时,也不算短。但第二年的时候,通过一个关系,我在他家里住了三个星期,就天天跟他闲聊,最后最明显的一件事情就是毛泽东与斯大林,在毛泽东访苏期间有没有谈过朝鲜问题,他原来从来就说没谈过,我第一次跟他谈的时候,他怎么回答的?他讲没有谈过,怎么可以谈,兄弟管兄弟国家的事情,这是内政,我们从来不干涉人家的内政,就是这样的。

  到第二年,跟他谈,他仍然是这样的,结果有一次,吃过晚饭的时候,跟他闲聊的时候,讲到那个时候,他说这个时候,金日成没事了跟斯大林要进攻,然后斯大林跟毛主席讲,金日成同志听不见他人的意见。一定是在毛泽东访问苏联的时候,不可能在别的时候讲。。

  沈志华:我觉得我为什么不相信,他早跟我说过这个事,在逻辑上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假设前提,我们相信师哲的回忆是准确的,就是毛泽东在莫斯科的时候,斯大林跟他说过,说小金这个人很勇敢,但就是听不进大人的意见。但是它可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我们现在知道毛泽东和斯大林在莫斯科的会谈,第一次12月16号,第二次是12月24号,关键就是24号这个会谈,谈了什么内容。我们现在从回忆录里看,他们谈了日本问题,朝鲜问题,越南问题,问题是谈的什么?我觉得很有可能是说这样的话。

  陈兼:我跟你争的不是有没有讨论过朝鲜问题。就在你刚才讲的2月1号的电报,有两个电报,一个是1号的电报,还有一个讲的什么?很明确地讲了,我跟毛谈了,金日成的问题。然后再讲这个事情你们不要告诉毛泽东,不要告诉他。

  崔永元:发现自己的史料,通过自己的思想形成独立的观点

  沈志华:他们谈的时候,谈的时候谈没谈过这个事不重要。关键我们要知道,毛泽东在莫斯科的时候,斯大林是不是告诉他,说同意金日成发动战争,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后边一系列的档案就有不同了。5月1号,毛泽东发电报说金日成不久前到我这来了,我跟他谈了一些问题,谈的是什么,我应该当面向你汇报。你怎么解释这个事?

  然后13号,金日成晚上到了北京,跟毛两人谈,谈崩了,毛不信,说斯大林怎么可能会这样。11点半这个谈判停止,周恩来紧急召见罗申,说:金日成说斯大林同意他打仗,到底有没有这个事?你马上发电报,我在这儿等着。电报就发过去了,14号斯大林电报才过来,说:对,我们是谈了,我同意金日成打仗。

  如果这个电报是真实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做一个判断,就是毛泽东在莫斯科的时候,斯大林可能跟他谈过朝鲜问题,但是没有谈过斯大林已经同意金日成发动战争。

  崔永元:我说几句,刚才大家看到了两幕,一个是亲兄弟明算账,虽然关系这么好,等翻脸了还真不一样,还有一个是发烧友向学术权威挑战,我想告诉大家,这个其实就是历史研究的常态。但是这种常态我们都已经很长时间没享受过了,因为通常是一个人说了算。有一种说法是,有定论的不许讨论,所以我们这个就不算在定论里面讨论了,我们这是有定论的交换一下意见。

  我觉得什么时候才算进入了历史研究的好境界呢?就是今天台上这么多人说了这么多话,我们谁的也不相信,因为你们肩上有自己的脑袋,你们会发现自己的史料,发现自己的口述历史的采访者和研究对象,你们应该发现新的解密档案,然后你们通过你们的思想,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我觉得这样才是历史的道理。我想跟张新说句话我们是做口述历史的奠基工作的,可以说我们在为学者的研究提供资料,我想同沈先生和陈先生说句话,档案,解密的档案一定不要全信。

  我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我看的档案也多了去了,我最近看的档案是我爸爸的档案。为什么?因为他是单位分房,分房牵扯到排号问题,当然参加革命时间越早,排的越早,他排倒数第三,结果就查档案的时候,一看他是1941年参军的,很早,这一下就升到了正数第二。其他往上就不找了,说这不能乱改。我们都知道他是1946年参军的,怎么说是1941年就1941年了?他一定要让他儿子在中央电视台帮他改了。然后回家以后,我妈问我怎么办,我说那咱还是1946年吧,反正都是参加革命了,档案嘛。最后他又排回去了,但是也分到房了。革命一辈子为了什么?不都为了分房嘛!所以今天华山论剑,我们点到为止,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观众有没有提问的环节,有吗?有,好,让大家提问,我们的提问时间是40分钟。

  沈志华:金日成要志愿军出钱买柴火

  读者: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沈老师。我偶然碰见一个快90岁的抗美援朝老干部了,我就问他关于后勤的问题,因为他是在后期美国人发现咱们的后勤不行了,七日战争,我就说后勤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他是在财务部工作,他说:不是我们的后勤能力不行,就是司令部说后勤指挥部行。从我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学术界现在一个普通的说法是,因为后勤补给达到极限了,而从干部战士来讲,可能认为还没达到极限,是管理干部工作的失职还是怎么样?如果是作为一个口述历史的话,你们是怎么把这一段放给其他人来看的,更多存在一个个人的历史的理解和真实的学术角度来讲,有什么差别,我就想问这个问题。

  崔永元:我先说,高管不都是管后勤的,至于他们做得怎么样,我觉得如果你要是做历史研究的话,最好听两方面的话,就是说,运输的这些人,还有前线接受运输的,然后最好能看看档案,可能还能得出一点结论。那么后勤运输的好不好,可能也要看看当时国内的国民经济的生产状况,就是说我们最多能提供到什么程度。还有一种,我觉得可能不能忽视,因为战争毕竟是在朝鲜打的,就地取材是最方便的,那么,有没有就地取材的可能?朝鲜给不给、支持不支持?这是朝鲜人民军的范畴,急需的这些力量。这些事情可能要加以统筹考虑,才有可能得出一个相对接近历史真相的答案。

  沈志华:说到档案,我给大家讲一讲,就是彭德怀刚去朝鲜的时候,10月25号,他给中央军委发了一个电报,其中讲了一件事,就是他跟金日成谈什么了呢?志愿军到了朝鲜,当时第一波去了二十五六万人。二十五六万人吃饭是个大问题,吃饭不是问题,粮食都背着,那会刚开始没有问题;但烧火是个问题,所以管金日成要柴火,说来了这么多人,柴火你能不能提供。

  金日成说,没问题,你按市价买。彭德怀说我们来打仗没带钱。没带钱没关系,记着账,打完仗你还给我。我想这可能也是造成志愿军比较大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美国飞机的轰炸,美国飞机轰炸,造成了运输线经常中断。还有一点,1951年到1952年期间,中朝争夺指挥权。至于你问有没有谁工作不力,可能也有,但是我想造成整个志愿军后勤补给困难,是有多种原因的。

  李丹慧:口述史有一个细节,我这里面发表的是说当时是十万人,十万人在行军过程中为了隐蔽,就没有配备军车。战士们背着有限的粮食行军,又有积雪,所以非常困难。他们到达的第一次战役是长青湖,第二次战役是1950年11月份长青湖战役,他们到那儿的时间都晚了,所以推迟了一天。所以这也是一个因素,也是口述史里面提到的。

  我再补充一点,美国60年代初有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叫“批判口述史学”,所谓批判口述史学就是说,当事人的口述、档案文献、学者参加这三方面并重,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刚才小崔也说了档案可能的谬误,这我们是没有办法的,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还原本来的历史面目,这个方法我觉得是很必要的。

  沈志华:中朝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矛盾

  读者:尊敬的沈老师和崔老师,我想提问的一个问题是,刚才沈老师提出关于柴火的问题,实际上是引出了在朝鲜当中,中朝之间指挥权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中朝两国关系之间是有一定的矛盾的,我想请沈老师大概方释一下相关的细节。还有,请崔老师从口述史方面说说,有没有一些细节来印证,在朝鲜战争中,中朝两国之间的关系、它们的矛盾和冲突的问题。谢谢老师。

  沈志华:从档案文献来看,中朝之间,在朝鲜战争当中,在这几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冲突,第一就是志愿军谁指挥这个两个人有冲突,当然这个冲突没有爆发,就是金日成开始,我看一个报告,金日成想,但是他没提出来,他只是跟彭德怀说,让你们司令部安在我们的司令部旁边。其实他已经没人了,他是最高司令官,部队都打光了,没人了,他就想指挥新来的志愿军。

  彭德怀到了朝鲜,他想把朝鲜人民军结合起来,所以形势就这样了。后来发现,谁也不想把自己的指挥权交出,第一次战役的时候没发生这种事情,但是第二次战役的时候,朝鲜部队都撤到中国去了,第二次战役的时候回来了,回来以后就跟志愿军就打起来了。为什么?因为两边谁也不认识,互相语言也不通,发生两次互斗以后,后来中方就提出来要统一指挥,金日成不干,说你指挥你的,我指挥我的,咱们俩之间该联络联络。

  彭德怀不干,说你这样不行,咱们是打仗,不是儿戏,最后矛盾闹闹就闹到斯大林那儿。后来斯大林发了电报,才让彭德怀指挥。第二个就是过三八线,是不是要提前团结,这个吵了三天,这个事闹起来了,但是他们的语言措词非常激烈,我看了谈话记录。但是最后也是斯大林致电解决的,说彭德怀是真正的军事家,金日成你以后别管。

  第三个比较大的冲突,刚才我说过就是争铁路权,金日成认为铁路权代表国家主权,不能让志愿军接管铁路,得我管。彭德怀就说:现在战争期间必须军管,军管就是我管。这个吵的也非常厉害,最后周恩来去了也不行,还是由斯大林出面,说铁路必须军管。

  再有就是战俘的问题。1952年到1952年10月份谈判谈不下去,在战俘这个问题上,双方争论是自愿遣返还是权利遣返。金日成就给斯大林打了一个密报,说中国人在这儿捣乱,一天到晚跟美国人争战俘,争战俘有什么用?本来也不是你的,都是国民党的,。而且说每天现在美国飞机轰炸,炸不死朝鲜人,志愿军这点战俘不多。最后是斯大林把周恩来、彭德怀、金日成一块叫到莫斯科去讨论到底是停还是打。最后还是毛泽东同志说一定要打下去。还有一些细小的分歧,但是主要在这几个大的战略性决策方面,文献中,中朝双方的意见都是对立的,斯大林都站在了中国这边。

  崔永元:无用之事方为大用

  读者:非常感谢您,我想问最后一个问题,刚刚您介绍了美国的口述史研究情况,我们应该从他们的身上学习什么?我们中国也不差钱,为什么没有他们做的好?

  崔永元:因为我们只做有用的事,不做无用的事,其实无用才是大用。如果你了解甲午战争,你知道不知道他们研究一辈子了,也许今天美国就不为了别的,就是一个纯粹的历史研究。在一个发达国家,GDP特别高的国家,或者说是一个文明国家,历史研究是不能缺少的,因为它让你少走弯路,不重复走弯路。所以,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历史,包括每一个个人的个人史、一个家族史,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财富。

  历史研究者都是站在这样的角度去看历史的,而不是有什么用。所以我想,无论是日本还是德国,还是英国,还是美国,这是历史学家呕心沥血去研究历史的原因。他不一定都研究本国的历史,我见过有英国专家研究中国的小脚历史,簪子历史的,都有。我觉得他们是把它当做整个人类文明史来研究的,因为我们是一个文明民族,而且值得研究。我从历史的发烧友的角度来建议大家,放开眼界。我们做历史研究之前,最好不要先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来研究它有什么用?你要换个角度,我觉得本着这样的出发点去研究,你可能什么用都没有,你也换不来,你能耽误青春。

  读者:沈先生,今天大家来听你讲朝鲜战争,我觉得应该给大家彻底讲清楚。我们过去脑袋里的朝鲜战争是南朝鲜李承晚打了北朝鲜,打到鸭绿江,我们出志愿军了。战争到底是北朝鲜还是南朝鲜发动的,这是大家来听的关键的关键,我刚才耳朵不好,没听见你讲的这个问题。

  沈志华:北朝鲜先打的。

  读者:你给大家讲讲这个过程。

  崔永元:老先生的意思是说,这个事不用讲,但是都知道,但是你得亲自说一下,证明你看档案了,得出这样的结论。

  沈志华: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苏联这边的进攻计划,几点几分开炮,部队什么时候进入,哪个师打哪儿,路线图都有,这个是确凿无疑的。大概一个月前,我跟朝鲜使馆的工作人员谈话,他邀请我参加他们的7月27号的大会,我说这个大会咱俩讲不到一块去。他认为就是南朝鲜打的,我说:好,你这么认为可以,证据是什么?我可以拿出你们进攻朝鲜的军事计划,路线图都有,你说南朝鲜先进攻的,你有什么证据?他说:你到了平壤我会让你看。我估计他是想把我诓了去。

  崔永元:学界可能大部分是这样的观点,不管是北朝鲜还是南朝鲜,这一仗在所难免,肯定要打,如果北朝鲜不开第一枪,南朝鲜也会开第一枪的,因为那个时候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了。

  读者:崔老师,我觉得口述历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在中国这种现实的政治形势下,我觉得由像您这样的人去督办真的很难。您也说过,是在传媒大学创办了研究中心,传媒大学本身也是一个公立大学,就是说,您在做的时候,会不会遇到一些,比如说内容的东西,审查等程序,或者你是怎么认为,去像您说的这种口述历史,就是说是在历史的伏笔下是否真实的。

  崔永元:我觉得其实是两件不同的事,一个是我在传媒的平台,我现在还在,还有一个是我做的学术平台,我在传媒大学的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我还是认同那个观点,学术研究是没有界别的,但是向观众传播时,你在哪个平台,就该有哪个平台的纪律。我经常说我就是双重人格活着的。但是我有一些底线,比如说我尽量说真话,不能全说真话的时候,就说能说的真话。当能说的真话也不能说的时候,我拒绝说假话,沉默。

  学术也有公共传播,学术还有研究南京大屠杀,够不够32万人,还是超过了32万人的,这种学术研究是完全可以。但是今天我们请这些学者在公共传播的场合讲这个,一半人会打死。公众还可能没有基本的概念,不明白什么是学术研究,什么是传播。

  陈兼:没有证据表明美军使用了细菌战

  读者:我想提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当年美军在朝鲜战场上是无所不用其极,我想知道他们有没有用过细菌弹?因为我的父亲是牺牲在朝鲜前线上,现在他墓碑上刻的是病故,他当时是死在炮火纷飞的前线,现在回来以后就说是病故,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最后定的。我当初很小,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也就是一岁左右,当年母亲也就是24岁,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情况不太清楚。现场的各位掌握了大量的情况,我很想知道,到底他们有没有使用细菌弹,有没有细菌战争?

  陈兼:这是没有定论的,到现在为止,关于这个问题,美国方面有关于朝鲜战争的资料没有提,因为我个人是参与其中的。在9·11的前几个月里,他们召集一批学者,包括我在内,在讨论这个问题。正好在9·11那天早上,我正在和负责警力的负责人谈话,当时就谈到细菌弹的问题。关于这个方面,研究达到这个地步,可以说美国已经有了使用细菌弹的手段和计划,也有了这个部署,但是到现在没有它使用了细菌弹的直接的证据。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加拿大学者叫文又刚(音),他的儿子因为他父亲的原因,专门写了一本关于细菌弹问题的书。但是他只有在什么?只有就是在审判当中的环境证据,但没有直接的证据。

  然后是中方。我们看到,当时的电报中说发现了异常情报,有长昆虫出现,但是实际上我们没有接触细菌弹的证据。俄国党人中曾经有日本学者宣称他们发现就是当时中方和朝鲜被苏联之间,其中讲到,我们错误地传达了信息,来误导我们,是不是说美方一种细菌弹,但是这个事情,当时没有直接证据。但是这个,它所谓的文件是什么?是日本记者到俄罗党内去手抄了以后拿出来,到现在为止。

  沈志华:我到俄国去找档案,他们不让看,没有见着,一共13个文件,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事登了报了,联合国什么检查团、调查团来了。中国给苏联打了个电报,说: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些是不是细菌弹,正好派两个专家来了。两个专家来了以后,回去说这不是。但是我们可以做,这是俄国,就是他说日本人抄写的俄国电报的东西,后来这个叫内务部的部长,说是他批的这个事。但是斯大林死了以后,这个人被人枪毙了,所以现在是死无对证,又找不着俄国的原件,所以俄国的档案也不能全信。现在就没有直接证据。

  陈兼:但是环境证据也非常清楚,就是美国在从事这个生物弹,他不叫细菌弹,生物弹元素当中,他不是白投的,他是在731部队的基础上面,全盘拿过来的,有计划,有能力,但是没有进行使用的证据。

  崔永元:尽量说真话,绝不说假话

  读者:您好,崔老师。今天主题是口述历史朝鲜战争问题,我想作为口述历史,有几个问题,因为本身刚才沈老师也说了,史料来源于档案,口述史和当时的新闻报道。但是我们也知道,档案或者新闻报道,这也是基于当时的历史环境,而口述史本身,尤其是朝鲜战争当事人的回忆录,它本身就是60年后的人在回忆历史,他60年后的回忆,且不论历史本身会有多少虚假成分,他肯定受到我们现在的历史形态和这种立场的心情影响。

  现在好像口述历史的推动者,很少是专业的历史学家,更多的是一些爱好者。所以我想问一下,如何处理口述历史的这些现象?专业的学者又是怎样看待史料和口述历史的关系?刚才好像说过,历史会使我们避免错误,历史越多我们责任就越大,我就比较迷惑了,是不是说历史少的国家的人责任就少一点、更自由一些?谢谢您。

  崔永元:我做了11年的口述历史,每次都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就觉得我们公众对口述历史知道得特别少,他不知道口述历史是什么。比如像凤凰卫视,包括一些其他的电视台做的一些电视栏目,这些电视栏目名字叫口述历史,这当然是好事,因为现在都是跳水,纪录片多不容易。口述历史是一个纪录片,是一个电视节目。

  实际上刚才开场的时候,我说的很清楚了,口述历史是一种历史研究的方式,或者说它是历史研究的学科,这个是国际学界认同的。既然作为一个学科,它有教材,有执行的工作手册,有守则。它跟记者采访是不一样。比如说当我们去采访沈先生,沈先生告诉我们,朝鲜战争是1954年爆发的,我不会跟他辩论的,我们只会在心里痛惜,再核实一下:沈先生,您说的是1954年爆发的,对吧?他说对,那么我们就把它记录下来,作为一种说法,让后人去研究,而不是要跟每个被采访人说:你说的不对,我们上次听人说的不是这样。

  口述历史要尊重每个口述者、他自己讲述的视角和他的感受,我们只负责完整地记录,这跟我们平时在媒体上的采访完全是两回事,它是为了给后人提供素材。大家都知道,(唐德刚先生是做口述历史的大家,那么他在写李宗仁回忆录的时候,他用的口述的部分,只占了这本书的15%,李宗仁给他讲了那么多,他只用了15%,其他的85%的档案或者是资料,他把它重新做成了,但是书名依然叫《李宗仁口述史》。

  所以,口述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方式。如果你这样告诉我说,哪个更准确,当时的新闻报道的文件,还是他说的报道文件,还是美国的口述史文件,就是说档案资料。其实我觉得,一个用心的历史学者,把它们都结合起来研究出来的结论,有可能更靠近历史真相。我个人的观点是,我认为没有什么历史真相,所谓的历史真相就是谁能更接近,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100%的历史真相。

  这两天转基因在吵闹,黑龙江的学者和社科院的院士又在吵,我其实很关注网上的这些新闻,但是我很反感的是大家用官衔,用地位来争论,这人是院士,这人是助教,所以院士肯定说的对,那可不一定。换言之,一个主持人和一个台长,主持人说的对。但是大家有这样的问题,我觉得特别好,说明大家对这个有兴趣,包括今天来了这么多人,真的是挺让人高兴的。实际上我知道不是冲着我来的,是冲着沈先生还有他的夫人,还有陈教授来的,这个我觉得也让人特别高兴。

  凤凰网还真是做了件好事,这个教堂保留下来,里面传递的一些知识和文化,值得我们借鉴。今天的读书会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金日成为何能脱颖而出 罗学蓬著 --沈志华在论文与专著中披露的涉及到苏.中.朝三国的秘密档案就有数百件之多,而且还有相当部分都是中国领导人与苏联领导人之间的来往电报或会谈记录.如此大量的档案资料的公开,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新一波研究热潮. 1950年4月20日,沈志华出生的那一天,斯大林和金日成正在莫斯科商议和筹划发动朝鲜战争.也许命中注定,他会在半个世纪后要穷尽心智地来研究这一场战争. 在几年收集和整理俄国解密档案的过程中,沈志华陆续发现和找到了500余件关于朝鲜战争的俄国档案文献,结合近

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史料 1950年11月,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个机场上,一队从全苏空军各部队中挑选出来的战斗机飞行员整装待发.他们将去执行一项秘密行动--与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一道并肩作战,抗击侵朝的美国空军.这支苏联空军共有约3个飞行师的兵力,全部驻扎在中朝边界的中方一侧,作战行动直接听命于莫斯科.为保守秘密,这支苏联空军人员一律换上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配戴志愿军的徽章.符号,入境时清除了人员身上可能暴露苏联军人身份的一切物品,全部作战飞机和地勤车辆改涂上志愿军空军的标志.经过这样的改头换面,这

沈志华教授:朝鲜战争是毛泽东最大的败笔 2008年03月30日 09:12人民网[大 中 小] [打印] 相关标签: [毛泽东] [朝鲜战争] 刚刚看了一位中国国际关系著名冷战历史研究教授沈志华撰写的书,<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在中国几家大型主流媒体报纸有一段这样的“宣传悼词”:“本书作者是中国最知名的冷战历史研究教授撰写.他以客观深刻,以及大量详细数据阐明了,本应该在1951年结束的朝鲜战争,为何被拖延了数年”. 沈志华教授主要观点: 1,毛当时决绝由美国等西方国家操控的联合国决议,是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一年以后,1951年7月10日,中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在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之际,对于这场战争的本质,以及它对国际格局带来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华予以解读.

战争的进展确如金日成最初设计的那样,人民军仅用了4天就攻占了汉城.金日成非常得意,因为在此之前,朝鲜人民军还未有过打仗的经历.在给斯大林发的电报中,金日成说,汉城已被占领,我准备把总部搬到那里,同时也希望苏联顾问团随我进驻,并在那里庆功.斯大林看到电报十分生气:只是占领了一个小小城市,而南朝鲜军队正在向南逃窜,当务之急是追击,开什么庆功会?金日成如梦方醒,赶快组织部队实施两线追击,但为时已晚--美国开始参战了. 来源:<同舟共进>2010年第9期 作者:沈志华 从严格意义上讲,对朝鲜战争全面的

资料图:当时中国民众支持抗美援朝 作者:沈志华 从严格意义上讲,对朝鲜战争全面的学术研究是从本世纪初才着手进行的.这是因为苏联有关这方面的档案是在1993年解密,而中国方面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才陆续公之于众,一直持续到现在.从朝鲜战争停战到冷战结束的40年间,反映这场战争的书籍林林总总,但由于档案资料的缺乏,各方只能站在各自的政治立场去解释.去理解,内容基本局限于政治宣传,谈不上学术研究.随着中苏朝.美韩档案的逐渐公布和资料搜集工作的不断深入,可以肯定地说,迄今为止,有关朝鲜战争的全貌变得越来越

无论毛泽东出于什么考虑,1950年10月19日中国出兵朝鲜无疑是在危急关头挽救了金日成及其政权.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并肩作战,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社会主义的东方阵线",就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传为佳话.尽管战前毛泽东决定暂不与北朝鲜签订像中苏之间那样的友好同盟条约,但中国在朝鲜战场发挥的实际作用已远远超过了法律意义上的盟友. 直到今天,在中国大陆谈起中朝关系,经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是:"中朝两国唇齿相依",他们在战斗中结成了"鲜血凝成的友

作者:沈志华(文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授) 从严格意义上讲,对朝鲜战争全面的学术研究是从本世纪初才着手进行的.这是因为苏联有关这方面的档案是在1993年解密,而中国方面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才陆续公之于众,一直持续到现在.从朝鲜战争停战到冷战结束的40年间,反映这场战争的书籍林林总总,但由于档案资料的缺乏,各方只能站在各自的政治立场去解释.去理解,内容基本局限于政治宣传,谈不上学术研究.随着中苏朝.美韩档案的逐渐公布和资料搜集工作的不断深入,可以肯定地说,迄今为止,有关朝鲜战争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年自然灾害人吃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