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卫星波束覆盖区域能通过信号波向定位设备的地方释放语音吗

最实用的卫星接收
手机接收的卫星信号比真实接收机接受信号多么?问题详情:现在手机可以接受GPS,北斗和格洛纳斯,而世面上双模接收机都几百,手机接收的是否是真实的卫星信号,还是基站转发的推荐回答:问答中的真实接收机应该指的是双模接收机一般来说这类产品属于增强电视功能的信息设备,俗称机顶盒。双模的意思大概可以理解成数字型号和模拟信号的差别。这类产品配合天线是可以接受到卫星信号的,不过信号传导的大多是图像和声音,另外这些卫星多是起到转发的作用,内容源自电视台等。真实的接收机还可以理解成:目前市面上确实有一些专门的接收机产品,例如针对户外的定位手持机,针对工程应用的高精度接收机,等。这些产品接受的是卫星信号,这些卫星是导航定位卫星,和机顶盒接收的信号的卫星并不相同。如果专门的对比手机和专门的接收机,哪个接受的卫星信号更多一些,还要看具体的配置,有如下几个因素:1、天线的匹配:假如能够接受定位卫星信号的能力一样,天线设计的越好,接收到的信号就越好,有些时候也会更多一些。2、无论是专门的接收机还是手机,都内置了能够接受信号的芯片,芯片的不同也会导致接受信号的多少不同,例如有些芯片不能全部支持北斗、GPS和格洛纳斯。另外接受频率方面也有差异,单频的产品接受的信号少于双频。3、接收到信号之后,很多时候需要解算才能得出具体的坐标,如果不同芯片的解算能力不同,最终会导致卫星信号的利用率不同。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利用率高的可以间接的看成接受了更多的信号。现在手机内置的定位芯片为单频,和一些专业级别的接收机相比,能够接受到的卫星信号要少。手机接收的卫星信号是真实的卫星信号。基站转发的大多是差分数据,通过网络的途径传给定位芯片,起到提高定位精度的作用。卫星轨迹会拐弯吗?问题详情:一天晚上,我发现一个亮度和星星差不多,运动速度比飞机略快,高度比飞机要高,由南向北运动。开始以为是卫星,后来仔细观察它比卫星要亮很多,奇怪的是它运动时左右跳动的厉害类似心电图运行轨迹,类似波浪线。是卫星吗?什么卫星?手机拍不到就不上图了!推荐回答:当然是可以的。卫星轨道是椭圆,节省发射火箭燃料的方法,可以先发射到大椭圆轨道,卫星处于远地点的时候,卫星上面的姿态调整火箭点火,这样卫星的轨道变成需要的高度。变轨可以多次,这就需要精确计算卫星变轨的时间,由地面指令控制。受地球引力影响,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包括空间站)运行轨道会以每天 100米左右的速度下降。这样将会影响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包括空间站)的正常工作。在轨道运行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变轨。变轨除了能规避“太空垃圾”对其的伤害外,主要是为了保证其运行的寿命。太阳系中卫星大小排名?问题详情:最大的前10颗卫星是什么?推荐回答:这种「苦力」一般的工作,就应该用计算机来代替。现在的科学计算语言(例如Mathematica),有一些可以直接调用数据库,来查询各种天体的信息,这里就展示一下。首先,我们可以获取所有行星的名称: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然后,我们可以直接根据名称,来查询其卫星(已知的卫星)。实际上,出了水星与金星,其他的行星都有卫星,一共一百七十三颗卫星。但问题是,现在还有很多卫星的质量并不清楚。所以后面的排名只以已知的卫星质量来算。排名第一的是木卫三,是太阳系已知最大的卫星,重1.48*10^23千克;排名第二的是土星的卫星「泰坦」,重1.34*10^23千克;排名第三的是木星的卫星木卫四(Callisto),重1.07*10^23千克;排名第四的是木卫一(Io),重8.92*10^22千克;排名第五的是我们熟悉的月球,重7.34*10^22千克;排名第六的是木卫二,重4.79*10^22千克;排名第七的是海卫一(Triton),是海王星的卫星,重2.13*10^22千克;排名第八的是天王星的卫星,天卫三,重3.53*10^21千克;排名第九的是天卫四(Oberon),重3.013*10^21千克;而排名第十的,是土星的卫星,土卫五(Rhea),重2.3*10^21千克。如果我们将他们与最小的几颗卫星对比,可以发现它们的重量相差极大:最小的是木卫四十九(Anthe),重5*10^12 千克。第二小的则是木卫三十四(Euporie),重10^13千克。与最大的相比,小了一百亿倍。最后,用排名前十的十颗卫星的3D图片作为结尾(重量依次增加):导弹能打到卫星吗?问题详情:卫星是在三万公里的高空,而东风导弹也就是射程1.5万公里左右,侦察机也就在两万米以上,才合二十公里,那么,现在的导弹技术能打到卫星吗?推荐回答:我曾经在《航空档案》2007年第4期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详细介绍过反卫星作战的基本原理。欢迎讨论!“在击毁距地面大约540英里轨道高度的该国一颗气象卫星之后,中国继美苏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进行反卫星武器试验的国家,这意味着中国具备打击包括低轨道的军事图像侦察卫星在内,近地轨道空间内大约300多颗在轨卫星的能力。”——《The New York Times》人类所有新发展的科技大都因其军事/政治价值而起,作为人类自亘古以来一直仰望的星空,一旦涉足,必然会硝烟四起。卫星作为一种载具,应用极其广泛。它是现今多种现代化武器系统,乃至某些国家全部武装力量的核心支撑平台之一。实施反卫星作战,某种意义上来说将从根本上动摇一些霸权主义国家现有的军事优势,因此在当前非大规模核武器作战时代具有不亚于核威慑的,极其重要的战略威慑意义。世界上但分有能力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无不涉足相应的反制卫星作战领域的研究。按照规定,人们通常把距地面高度在500公里以下的航天器轨道称为低轨道,500公里至2000公里高的轨道称为中轨道。并将中、低轨道合称为近地轨道。在800公里左右高度,各国各种卫星平均分布的密度最高,如果具备拦截此高度的卫星的能力,则最具有现实实用意义。以国际上普遍的技术能力来看,目前只能针对近地轨道运行的卫星进行拦截,而俄罗斯则一直致力于拥有拦截地球同步轨道(高达35786公里)卫星的能力。为什么卫星没有自己的卫星?推荐回答:其实很简单,但是又不简单。先说简单的,地球有月球做卫星,是因为地球质量远大于月球,又离得比较近,所以万有引力可以充当向心力,形成相对稳定的轨道和周期。质量越大,能形成的引力场约大,构造成的卫星系统越复杂,参考木星土星。但并不是说有质量就行,例如,双星系统,质量相当绕椭圆中心旋转。复杂的就是,如果看银河系,那么太阳也算行星,那么地球就是太阳的卫星,那么月球就是太阳卫星的卫星,是不是很绕,这就对了,宇宙没有绝对的行星和恒星,或者说在发明恒星行星卫星叫法时,科技发现还比较落后,认为太阳是不动的,但是现在,很明显太阳是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综述,卫星如果有卫星,那么至少要有一定的质量,而在太阳系,暂时还没发现。不排除其他恒星星系是否存在,比较比太阳大而重几万倍的恒星都存在。为什么卫星可以预报地震?问题详情:如题,卫星是怎么检测到地震的?推荐回答:感谢邀请!  2004年6月升空的法国“震区电磁辐射探测卫星”,可以监测地球电磁信号的变化,即研究与地震、火山相关的电离层变化。  用卫星能预报地震吗2004年6月升空的法国“震区电磁辐射探测卫星”,可以监测地球电磁信号的变化,即研究与地震、火山相关的电离层变化。  近年来,世界许多地方地震多发,有专家认为地球进入新的地震活跃期。前不久,云南省昭通鲁甸发生6.5级地震后,如何进行地震预报又成为众人议论的热门话题。而利用卫星监测乃至预报地震,已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重要领域。居高临下一目了然优点多  目前,世界各国监测地震的主要手段是地面台站观测。不过,地面台站观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受观测环境、生活环境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国境边界、海洋、高山、原始森林等地区建台比较困难,所以全球的观测台网密度很不均匀,存在许多监测空白区。另外,现有的地面观测台站干扰越来越严重。这些都会导致地震监测区域出现空白点和观测资料不足。  由于对地观测卫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全球性、周期短、效率高、动态性强等优点。例如,卫星图像可用于描述地球的新构造运动结构,确定地震风险带的地震构造条件;空间探测能克服地面测地勘探测量中的许多限制,现已成为评估地球断层、板块边界运动、位移情况的有力工具,精度甚至可达毫米级。所以,利用卫星监测地震,及时获取地震前兆信息,实现地震短临预报目的,已经成为各国地震科学家的研究热点。  现在,用卫星研究地震预报已有多种,比如,可用GPS导航定位卫星监测地壳变化来预报地震。另外,地震会引起地球表面的引力变化,用卫星监测地球引力变化的异常数据,也可能为地震预报做出贡献。  不过,目前用卫星直接预报地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用气象卫星(通过)监测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异常变化来预报地震,另一种是使用地震电磁卫星监测某地电磁场的异常变化来预报地震,而且后者已成为发展主流。地表热红外辐射透先兆  在地震发生前,由于震区岩层大面积受力,使震中周围的岩层产生裂隙,二氧化碳、氢气、氮气和甲烷等气体从岩层的裂隙中释放出来。同时,地表电磁场的异常变化轰击这些气体,从而释放出热量,产生热红外异常。所以,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地面热红外辐射进行观测,再综合地质构造、地震带分布和其他气象情况,分析、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震中的位置和震级。  用卫星预报地震的理论最早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人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地球板块碰撞会把地下热挤压出来,造成地表异常增温,因此通过地表出现异常增温,就可反推出该地区有可能发生地震。在地球上空运行的卫星可以获得大量资料和进行连续不断地观测,所以能用来监测地球表面的异常增温,从而用来进行地震预报分析。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地震工作者开始利用气象卫星获取的热红外数据进行地震预报实验研究。1990年俄罗斯也发现了地震前有卫星热红外增温现象。这些都为利用卫星遥感红外技术研究地震预报提供了新的线索,此后这方面的研究受到地震学者的广泛关注。  1990年至2000年,国家地震局和国家气象局借助气象卫星、资源卫星获取的红外实测数据,首创了地震短临预报技术,进行了100次地震预报,预报准确率达到50%以上。实践证明,利用卫星热红外信息进行地震短临预报在预报强震方面有一定效果,因为强震前异常反应强烈,在图像上显示的异常增温较明显;而小地震前异常反应不明显,对其预报判读的准确性比强震差。  这种方法也存在很多局限,在日汶川大地震前,由于当地连日阴雨天,受云层的干扰,卫星热红外辐射计探测不到云层下低空大气的温度,所以可能无法做出临震前预报。监测电磁变化卫星成主流  大量的观测事实显示,在多数大地震发生前,均在震中及其邻区发现过大量与电磁(波)有关的异常现象。而这些电磁(波)的变化会最终反映在大气的电离层中,因此使用卫星监测电离层变化,可以为人们准确预报地震提供参考。所以,许多国家开展了地震电磁卫星(简称地震卫星)的探索研究,以期将其作为监测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之一。  其实,早在冷战时期,由于地下核试验产生的强震会引起电磁异常,所以为了监测有关国家地下核试验的情况,苏联发射过多颗这种可监测电磁异常的卫星。后来,这种电磁监测卫星又逐渐用于地震预报,转化成为专门的地震卫星。  1983年,一位专家对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地震区域时的记录数据分析后,发现震前和震后几十分钟至数小时内超低频电磁信号增强,这一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地震-电磁现象的研究。1989年,日本和苏联卫星又观测到了28次5.2~6.1级地震前均有低频电磁辐射,出现概率最大是在主震前l2~l4小时内,这一发现为地震卫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还有多颗对地观测卫星所获数据都表明,地震前后低频电磁信号都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地震学家现在普遍认为,利用卫星捕捉电磁前兆将是地震短临预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俄罗斯科学家提出建立地震前兆全球监测卫星系统的设想。该系统的目标是对特定地区上空的电磁波、电离层等离子体特征等长期监测,在震前2~48小时做出预报。按照科学家们的设想,这一系统将由20颗微型中低轨道卫星、地面接收网络和地面飞行控制中心组成。地面接收系统把信息传递到地震预测中心,中心再将地震卫星信息与地面传统地震监测得到的信息相结合进行地震预测。不过,由于俄罗斯经济衰退等原因,该系统至今没有建成。  从上世纪90年代到今天,俄罗斯、法国、美国等许多国家已发射了一些地震卫星,它们主要用于探测感应电场、感应磁场、基本磁场、TEC、高能粒子等电离层参数。建立星座是未来趋势  受到运行周期、卫星性能等的影响,用一颗地震卫星观测只能获取有限的地震前兆信息。由于在一次较大地震发生前的一个月时间内,一颗卫星飞过地震震中上空的次数也就几次,而且持续时间非常短,所以可以获得的观测数据非常少,仅凭这些数据来判断地震的时间、空间和强度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能建立包括监测电磁、重力、热红外辐射等多种不同类型卫星组成的星座,则可满足地震预报要求。卫星数量和种类越多,资料积累就越多,有利于地震电磁耦合机理、地震前兆特征和干扰研究。  目前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意大利、日本、中国台湾等,都有发射监测电磁的地震卫星计划,其中不少拟建立观测星座,它是地震卫星观测的发展方向。这样可在探测与地震前兆信息密切相关的物理量时,同时探测可能的前兆信息干扰源,或者为有效提取地震前兆信息提供辅助观测,从而对准确预报地震很有帮助。  据悉,我国也正在研制地震卫星。未来,在我国地震卫星发射之后,可以与国外的卫星合作,组成星座编队飞行,这样可提高时间分辨率,从而尽可能捕捉到地震短临前兆。延伸阅读  我国首颗地震卫星指日可待  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资料显示,20世纪有1/3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死亡人数约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所以,我国有关专家认为,发展地震卫星十分必要。  2008年我国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有权威专家指出,如果我们事先有该地区连续的空间监测的热和电磁效应的图像,可能会有预报。  据我国地震卫星计划实施专家组负责人申旭辉介绍,我国将在2016年发射首颗地震卫星—电磁监测试验卫星。该卫星采用CAST小卫星平台,运行在太阳同步圆轨道,轨道高度约500千米。我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将获取全球低频电磁场和电离层等离子体及高能粒子观测数据,研究与地震相关的电离层变化现象,总结地震电离层前兆特征,探索地震电离层耦合机理和地震预测方法,为空间科学、电波科学以及地球物理研究等提供数据信息服务。  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的难题,目前还很难准确预报。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用卫星进行灾害监测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有效方法,很有发展前景。ZGEMMA是接收卫星信号的机顶盒吗?问题详情:推荐回答:谢谢邀请!关于此类问题本人是行外人,不熟悉该技术不便论定。我只了解数字电视机顶盒不能接收卫星信号。1.机顶盒是通过网线或无线网连接播放的网络电视节目。
2.卫星电视是通过接收器接收卫星电视信号的。两个不是一个概念!希望业内专业人士能解答共分享。
郑重申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由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系统自动抓取筛选后自动生成,非人力所为,若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点击右上角[侵权举报]按钮维权,我们将立即进行处理。GNSS卫星信号转发器说明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GNSS卫星信号转发器说明书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军事应用及意义
我的图书馆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军事应用及意义
&&&&&&&&&2009年4月15日零时16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第二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 中文音译名称送入预定轨道。
&&& 北斗二号卫星为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可为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等服务。
&&& 2000年以来,中国陆续发射了3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并建成试验系统。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北斗系统在导航定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正在建设的是第二代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颗星在日发射,2009年4月15日发射的卫星是该系统的第二颗卫星。
&&&被习惯称为“五院”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担负着北斗计划中卫星方面的设计制造工作。中国科学家北斗系统的理论奠基人陈芳允提出双星定位,是只用两颗卫星即可完成最基本的定位功能。北斗系统卫星总指挥李长江和总设计师谢军:北斗卫星定位导统系由四颗卫星组成。即两颗工作卫星、两颗备用卫星及地面控制中心、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
&&“北斗”系统体现了从简到繁、量力而行的特点——先以“双星定位”的“小系统”积累经验,进行技术攻关,随后发展35颗卫星构成的“大网络”,实现全球覆盖。此外,“北斗”独特的卫星短信收发功能已在军演和救灾中经受了“实战检验”,实用性极强。
&& “北斗一号”开通五年来,系统运行可靠性达到99.98% ,状态良好,及时提供了导航定位、 数字短信及精确授时服务。目前其入网注册用户达四万多,近二年内规划新增用户数超过十万,应用覆盖水利电力、海洋渔业、交通运输、国土测绘、气象预报、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牵引促进了电子、通信、机械制造、地理信息等相关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比“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具有诸多优势,包括可有效避免遭受电磁干扰和攻击,实现无源定位,精确度大大提高,“北斗一号”精确度在10米之内,“北斗二号”则精确到了“厘米”之内。
&&& 现代军事行动对卫星的依赖已达到空前的程度,从侦察、预警、遥感、监视到天气预报、指挥通信、精确制导,都与卫星密不可分。除大量使用侦察卫星、预警卫星和通信卫星外,导航定位卫星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 从作战指挥角度看,现今的作战指挥与历史上的作战指挥活动并无本质不同,都是指挥员运用兵力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达成一定目的的活动。
&&& 在作战中,对兵力兵器时间和空间位置的定位和控制是完成作战任务的基本前提。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这是一个相当的难题,战争史上士兵迷失方向、找错队伍、机动失误等现象屡见不鲜。而全球导航定位系统的建立从根本上杜绝了这一现象。
&&& 建立卫星导航系统,就是织造一张覆盖全球的“天眼”网络,对于提升大国国防实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借助全球导航定位系统,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和特种作战飞机可以全天候准确无误地执行任务;坦克编队可在没有特征的沙漠地带完成精确的机动;扫雷部队可安全通过雷区、准确测定布雷位置以便将其摧毁;给养运输车能在沙漠中发现作战人员并为其提供补给;特别行动直升机与攻击直升机能够协同作战。全球导航定位系统还使空中加油机与需要加油的作战飞机能够更快地相互找到对方。
&&&&军事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卫星导航系统的支持。在强调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现代战场,无论是陆军的坦克、装甲车、火炮,还是海军的军舰和潜艇,都需要借助卫星 导航系统确定部署位置,确保各部队之间紧密配合,发挥最优战斗力。北斗二号导航卫星主要军事方面应用如下:
&&& 第一、授时。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可提供准确的时间和频率,从而广泛应用于授时校频。在通信、网络的时间同步,以及部队机动、作战中统一时间标准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 第二、导航。当前,与惯性制导相结合是军用飞机上普遍采用的一种导航方式,这种导航方式可由GPS提供精确的位置和速度信息,而惯性制导因不易受到干扰,可在无信号时提供导航信号并使系统迅速更新。美军目前的军用飞机大量采用此种导航方式。
&&& 第三、单兵或部队定位。全球导航定位接收机可以做到小型化、手持式,因而携带方便,它还可与其他手持式通信设备组合在一起,是野战部队和机动作战部队不可缺少的装备。海湾战争期间,接收机就很受美军部队欢迎,一度出现了军用接收机严重短缺的现象,当时美国陆军每连或180多人就有1台接收机。而伊拉克战争中,地面部队至少拥有10万台精密轻型接收机,每个班至少一台。
&&& 第四、救援服务。美军飞行员广泛应用的一种-112救生无线电装置,在飞机被击落时,能够利用为营救人员指引方向。
&&& 第五、地面作战行动。全球定位系统本身所具有的精确性可确保进行精确的位置勘查、配置炮兵、目标搜索和定位。全球定位系统在作战地域内建立“共同坐标”、“共同时间”,帮助建立“共同指令”并且可协助实施协同行动。
&&& 第六、海上行动。海军部队也可从全球定位系统中受益。运用全球导航定位系统,舰艇和潜艇可精确地判定自己的位置,这有助于在港口作业的安全和通过受限水域时所需的导航;结合使用激光测距仪和高精确的定位信息,可对海岸线进行精确勘查;可精确地设置水雷,使己方部队能规避和对其进行回收;使用空间定位、速度矢量、时间和导航支援,有助于海上集结、海上营救和实施其他行动。
&&& 第七、空中作战行动。在空中作战行动中,全球定位系统也极为有用。全球导航定位系统提供的位置、速度矢量、时间的有关信息可提高空投、空中加油、搜索和营救、侦察、低空导航、目标定位、轰炸和武器发射的效能;可为己方飞机通过作战地域设定更为精确的空中走廊;可提高各种空射武器的精确度。
&&& 第八、武器制导。在伊拉克战争中,由制导的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率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率达到68.3%,而由制导的精确武器就占到总数的57%。由于激光制导炸弹易受战场烟雾、云层和沙尘的影响,而制导的特点是不受沙尘和烟雾影响,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工作,且制导精度高,因此在伊拉克战争特定的沙尘、烟雾等环境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外界就曾猜测“东风”系列导弹、“卫士”系列 远程火箭炮和先进 巡航导弹都已集成了“北斗”系统,因而具备了较高命中精度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 中国自主研发卫星上安装适应太空环境“多频多模芯片”。这种导航芯片实现了4系统10频率、高精度载波相位测量,能适应外太空电磁环境,稳定性好。
&&& 中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2009年起进入组网高峰期,计划2012年前,具备亚太地区区域服务能力,到2015年建成北斗二号全球导航定位系统,202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球的大型航天系统。2010年将有多颗卫星发射升空,今明两年发射超过十颗导航卫星,3年内完成系统组网,并具备基本的运行能力,在此基础上将逐步发展到为全球服务。这一系统将由30多颗卫星组成,建成后将使中国摆脱依靠美国系统进行导航定位的局面,极大提升中国的军事能力和综合国力,并将带动一批相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与世界上被广为接受的美国卫星导航系统相比,中国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在未来的设计应用上仍存在3大难点:
&&& 第一,如果要保持卫星导航的高精度,卫星上必须配有高稳定性、高精度的原子钟,而在原子钟的技术精度和稳定性上,中美尚有差距,需花大力气进行自主研发。
&&& 第二,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并掌握着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战略资源。这些都可以保证美国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布控卫星监控网络。而中国则只能在本国区域内布网,这对于卫星上天后的测控和维护是一大难点。
&&& 第三,在问世的近30年时间里积累了大量的空间实验数据,而其中最重要的太阳光压变化对于卫星所产生影响的数据,已经建立起数据模型,精度很高。中国的北斗系统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在摸索中前进。
&&&&&&&&&&&&&&&&&&&&&&&&&&&& & & & & & & & & & & 北斗一号尚存的缺陷及隐忧
&&& 缺陷:双星定位,只能为终端用户提供经度和纬度,无法提供高度数据;只能覆盖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不能覆盖两极地区,赤道附近定位精度差;无法在高速移动的平台上使用,用户无法保持无线电静默,因而不能满足高动态和保密的军事用户要求;用户数量受一定限制。
&&& 隐忧:曾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一位中国女学生是做北斗相关的项目的,毕业后到美国留学深造。
&&& 2007年4月,中国发射了属于北斗一号系统的首颗地球中轨道卫星。在其先前取得成功的技术基础上,她解调了这颗卫星上所有民用码广播的三个波段频率,证实了所有的北斗编码都是码,并且破解出其编码生成器为线性移位反馈寄存器。她还将这些伪随机代码应用于一个软件接收机中获取并跟踪北斗卫星,将其调制后得出连续波信号,再对多个周期的信号作累加平均,把信号增强并削弱杂讯,解析伪随机码的周期和结构,继而推导出其生成公式。先后破译了北斗的民用密码、军方密码、信号发生器密码,为此美国航空无线电技术委员会授予她大奖,以表彰她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破译北斗及伽利略系统导航信号等工作。2007年中国教育部曾为其颁发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奖励5000美金。2008年9月她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继续从事斯坦福研究项目中有关卫星导航系统的研究,美国联邦航空局资助了这一项目。她的个人主页可下载到她的博士论文,其中提到一家比利时公司已经利用他们提供的算法跟踪到北斗导航信号。 &
&&& 理论上讲,其它国家成功破解北斗编码程序后,就可通过先进的电子拦截设备捕捉其导航信号,以分析外军部队调动或者武器装备的具体位置,进而通过确认这些数据参数,也能在需要时对导航信号进行干扰。在最坏的情况下,破解别国的卫星导航定位编码后,敌对国军队指挥官将和外军指挥官一样,对外军的军事部署和装备位置信息了若指掌。这对别国未来的军事行动及民间使用者显然有着不可预知的影响。
&&& 出于安全考虑,中国目前正在加速建设第二代“北斗”系统,其覆盖范围与美国GPS大体相当,可为全球用户提供导航定位服务,而且将采用更先进且难以破解的新型编码,应可有效降低信号被别国破解的风险。
&&& 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和美国GPS、俄罗斯格罗纳斯、欧盟伽利略系统并称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目前,联合国已将这4个系统一起确认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供应商。
&&&&&&&& 日北斗一号01星发射。
&&& 日北斗一号02星发射。
&&& 日发射了北斗一号03星,作为系统的备份星。
&&& 日,北斗一号系统正式开通运行。
&&&&&&&& 2004年9月,第二代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被批准实施。
&&& 日0时12分,“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轨道,使北斗二号全球导航定位系统臻于完善。&
2010年6月2日晚23时5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 2010年8月1日5时3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距地面36000公里太空预定转移轨道。
日6时49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中国成功地将“遥感卫星十号”送入预定轨道。“遥感卫星十号”安装了合成孔径雷达设备,可对大范围地面目标进行全天候监测,并对特定地面目标追踪监测。
&&&& 2010年11月1日0时26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六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这是中国今年连续发射的第4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 2010年12月18日4时2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这是中国今年连续发射的第5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日4时4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该卫星已进入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35991千米,倾角55度的预定轨道。本次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建设已经完成。这颗卫星将与去年发射的5颗导航卫星共同组成&#”基本系统(即3颗卫星加上3颗卫星),经过一段时间的在轨验证和系统联调后,将具备向中国大部分地区提供初始服务的条件。今年和2012年,中国还将陆续发射多颗组网导航卫星,完成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于2012年前完成区域系统的卫星发射后具备亚太地区区域服务能力,到2013年,普通百姓就可以开始使用北斗系统。2020年左右,建成由30余颗卫星、地面段和各类用户终端构成的、覆盖全球的大型航天系统。
&&&中国发展“北斗”导航系统首先是满足本国经济、军事领域的需求,同时也为国际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一国垄断卫星导航市场的作用。中国军队的导航和授时方式已经逐步由向北斗转换,而金融、电力、渔政和森林防火等民间领域也逐渐尝试使用北斗系统。
&&&中国航天事业正稳步发展,“北斗”导航系统将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正在稳步发展一大批本国的空间项目,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中国将有能力挑战美国的太空霸主地位。
长征载 北斗
长征载 北斗
长征载 北斗2
长征载 北斗,北斗
长征载 北斗,北斗-M5
馆藏&5434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ka波段卫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