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和日本的德国国际地位位如何?

【摘要】:政治往往不只体现为一个国家的制度模式,而且还时常呈现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政治文化生发于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同时又对整个政治体系和人们的政治活动产生影响力。占主导地位且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政治文化,有助于该统治阶级维护政治秩序,巩固国家政权,为国家未来发展战略指引方向,因此,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现象,需要现代政治学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处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的今天,和平与发展仍旧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昔日的战败国德国和日本同样走过了七十余年重建历程,再次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然而却走向了两条截然相反的发展道路。近些年来日本在国际社会中频繁活动,屡屡挑起事端制造不安定因素,背离了战后“和平宪法”的初衷,反观德国的政治体系则始终坚定和平与合作观念,面对今天正发生在欧洲的史无前例的一系列恐怖主义、难民问题以及持续的金融危机的挑战,德国已逐渐成为维持欧洲秩序稳定的中流砥柱。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需通过内因发挥其作用。想要客观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委,并理解两国发展战略,预测其未来走向,研究和比较两国在战后七十余年里的政治文化转型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理论,运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德国和日本两国战后对待战争历史的思辨历程和重构自身政治文化的路径,探究两国在历史地理背景、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上的差异性,比较战败后占领国当局对两个国家进行的针对性清算与改造、两国重建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条件等因素,最终总结出两国战后政治文化转型的基本方向。德国基本上完成了从“民族主义”到“认同欧洲”的观念转换,摒弃了对“权威主义”的盲目推崇,“民主政治”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并成为新德国抵制极端势力,维持秩序、法治的有力手段。而日本方面,保守主义政治价值观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活跃政党出现价值观趋同现象,与此同时,国民整体政治意识开始趋向保守,新大国主义思潮与新民族主义思潮迭起,战后初期形成的和平民主主义岌岌可危。无可否认,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总的来说其战后政治文化的重塑都较为成功,不仅符合两个国家社会实际发展情况,同时也对两国的经济、科技等发展领域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相对于已经重新赢得世界人民尊重与肯定、承担更多国际事务的德国,需更加警惕当今日本唯“军备化”是图,唯“大国化”是图的情况,警惕日本政治文化再次向极端化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7


}

日本、德国、意大利的三国轴心,堪称上个世纪最没有默契的结盟,猪队友互坑的典范。早在侵华战争爆发前,日本就跟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依照这个协定,双方有夹攻苏联的义务。结果等到日本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把德意日三国结盟的议案提交内阁后,海军的某些将领又不干了。陆军和海军的代表在内阁会议上大吵一架,当时甚至传出了海军大臣被陆军刺杀的消息。

这场争吵最后以陆军胜利告终,因为内阁首相平沼骐一郎支持陆军的决定,也支持日本与德国结盟的议案。作为结盟的诚意,日军在已经有张鼓峰失败教训的前提下,又发动了诺门坎战役。然而正当日军和苏军还在诺门坎厮杀的时候,希特勒摇身一变,居然与斯大林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顿时间,日本感觉被德国人给出卖了!军政两届一片哗然,平沼内阁在大丢面子的情况下宣布辞职。日本与德国夹攻苏联的计划也随之搁置。

正当苏联准备在东南欧大干之时,缺乏战略头脑的日本关东军突然在中蒙边界挑起诺门坎冲突。苏联人毫不示弱,调集重兵反击,全歼关东军一个精锐师团。

诺门坎战役后期,即1939年9月1日,德军全面入侵波兰。根据苏德协定,苏军应占领波兰东部。于是在诺门坎战役结束第二天即9月17日,部署在苏波边境的60万苏军随即开进波兰与德国一道瓜分了波兰。随后德军向西横扫西欧,苏联则兼并波罗的海三国与东南欧多国的部分领土。西部趋于稳定,苏联又开始准备解决东部问题。

日本自武汉会战后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而苏联却主动与日本媾和,且条件十分优厚。苏联承认伪满洲国、中止对中国的军援、有偿转让中东铁路。同时日本承认外蒙古独立国家的地位,双方于1941年4月签订《苏日互不侵犯条约》。于是苏联利用军援中国拖住日本,有效确保了远东安全,之后又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力推日本南下与美英冲突。

到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战役激战正酣时,日本在中国长沙与中国军队大战,同时注意力又放在了东面的珍珠港和南面的南太平洋,根本无力也无心再顾及北进与德国夹击苏联的事了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二战后,欧洲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两次世界大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欧洲整体实力下降,对对海外殖民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越来越弱。而在欧洲各国内部,不得不面对战争消耗带给本土工业的严重破坏。傲视全球两百多年的欧洲,迅速衰退,不再是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国际格局变化巨大,欧洲反而被沦为新崛起的世界两大超级大国,美国和前苏联争霸的前沿阵地。

战后,欧洲还是在美国的援助下,才能在较短时间里恢复实力。可是,在美苏争霸的格局下,欧洲要真正从政治经济危机中解脱,实现持久和平与发展,欧洲各国就必须团结一致,联合起来,组建经济政治联合体,以此来在美苏博弈中不至于被沦为炮灰的地步。

而在推动欧洲经济政治联合体的进程中个,令人意外的是,不是英法两国,而是二战后一败涂地的德国(西德)最为积极,起到了主导作用,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我们可以先看看欧洲一体化的进程:1952年,法国和德国组建了欧洲六国煤钢联合体,这就是欧盟的雏形。1965年,联合体升级为欧洲经济共同体,并逐步吸纳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欧各国。1993年,在德国的主导下,共同体升格为包括政治、外交和安全合作的欧洲联盟。1999年,德国撮合了“欧元”作为共同货币,,进一步加深了欧盟一体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德国(西德)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欧债危机中更是表现突出。

那么,为什么是德国,而不是英法积极推动欧洲整合呢?云石君将做简要分析。

第一、地处欧洲中心的地缘格局。

从欧洲大陆的地缘格局来看,德国地处欧洲“十字路口”,并处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的包围之下,西有紧临的法国,东有实力雄厚的苏联。在这种局势下,德国处在冷战前线,在美苏势力夹缝中,怎不恐惧?

再加上德国本身的地缘实力有限,国土面积不大,缺乏战略纵深,东西南部被西方国家包围,东边又是苏联,处在了四战之地。

当时,在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强势推动下,杀伤性武器威力巨大,大规模战争摧毁性极大,况且在东边就是军事力量超强的苏联。西德要是再想通过军事做大做强来称霸欧洲,肯定要被立马碾压,被四方联合打击。西德的体量是承受不起核武器的破坏的。

与其不自量力通过军事来挑战强国霸权,还不如以经济形式为纽带,融进欧洲区域经济广泛合作的大潮中,整合欧洲,抱团取暖,促进战后经济复苏。

第二、欧洲一体化利于德国拓展欧洲影响力。

经过普丹、普奥、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实现了统一,并借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东风,凭借自身欧洲地缘中心的位置,快速成长为工业强国。一战前夕,德国经济已跃居欧洲第一。

不过,战争太过残酷,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均战败,国力大衰,国际地位骤然跌落。二战后,德国国土更是由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四国分区占领,首都柏林也由四国分区管制,国内工业体系全面崩溃,遭受非常严厉的制裁。已无实力再去争夺欧洲霸主,更何况和美苏对抗。更糟糕的是,身处东西方势力夹击之下,连自身的安全都不能保障。

作为作为二战的战胜国,英法似乎更迫切的希望整合欧洲,好像怎么也轮不上西德去当这个推动者。不过,英法对整合欧洲提不上兴趣,这是为什么呢?

英法是有着丰厚家底的老牌殖民大国,就算被战争消耗了太多,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们仍可以通过残余的世界影响力为自己谋取足够的利益。统一后的德国虽然发展迅猛,一度经济超过了英法,但他毕竟是新贵,家庭不像英法那样丰厚。而且,二战后受到严厉制裁,更是让其雪上加霜。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欧洲一体化,成为了拓展自己地缘影响力的重要筹码。

那么,德国凭什么去推动欧洲一体化?

虽然,战争摧毁了德国大部分工业基础,但还有技术人才积累的优势,还有在冷战中处于东西势力夹缝的区位优势,使其有左右逢源的资本。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德国经济逐渐复苏。但德国的地缘实力有限,只有实现欧洲一体化,德国才能利用其诸多技术人才等优势,将影响力拓展到本土之外。一方面,德国可以寻找到增加财富的地盘,另一方面,也可以控制欧洲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流向。

具体来讲,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德国可通过工业竞争力的优势,实现贸易顺差,并让欧洲实体经济中的资本流向德国。同时,德国又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大规模、低成本地吸纳金融资本,让国际热钱流向德国,再以资本输出的方式将巨额资金“二次分配”到其他欧盟国家,创造更多的增量财富,让其他国家也能尝到点甜头,形成良性的资本循环。在这个资本循环过程中,德国扮演了“欧洲银行家”的角色。推动欧洲一体化,可以巩固德国在欧盟的影响力。

第三、获得更多国际话语权。

二战后,欧洲整体衰落,世界进入到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中,欧洲的国家话语权也急剧锐减。

二战后的德国,政治和军事受到严重制裁,深受美国钳制。而又处在美苏对峙的夹缝之处,本身地缘实力又有限,使得德国单凭己力翻身困难,更别说取得大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美苏争霸下,不管德国是亲美还是亲苏,注定都只是个跑腿的,难以恢复站前的世界地位和国际话语权。但是,德国绝不甘心成为美苏任何一方的马仔,而整合欧洲的政治经济等,打造欧洲共同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才有机会获得大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在经济实力和工业竞争力的推动下,德国可以将经济实力转化为政治领导力,进而主导欧盟。德国可以以欧盟为基,将自己的野心隐藏欧洲的集体行动中,以“欧洲”的名义和渠道投放自身影响力,争取更高的国际地位、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同时,在美苏争霸的格局下,也能增加自身安全的筹码。

德国正是认清了这些事实,才必须推动欧洲一体化,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权力,再次崛起。在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德国的前途和命运与欧盟的发展紧密关联,随着欧盟地位的上升,德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优势也更加明显。欧债危机的爆发,更是巩固了德国在欧盟中的主导地位。可以说,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你,欧盟的发展会有浓重的“德国色彩”。

不过,欧盟作为一个松散的联盟,和平时期,可以有效维持欧洲的统一,但当欧盟和成员国本身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成员国首先会以自己的利益为先,选择脱欧。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还能维护欧盟的统一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国际地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