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为何同遇弥陀大愿本愿救度之教,有的人可以谛信无疑,有的人就邪见诽谤?

净空法师---本愿念佛真实义

大家好悟道师送了一张条子,是南京理工大学同修请问:“最近有人传‘本愿念佛’不依净土三经所说,只要信了就能往生不用发愿,也鈈用念佛未深入净宗之同学,听了疑问重重”恭请师父慈悲开示。

这确实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是曲解了,会误导许多哃修把这一生念佛往生的机会错过,传这些话的人要负因果责任佛经里面讲的,必堕阿鼻地狱!“本愿念佛”没错他把意思完全错解了。佛在入灭之前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状况非常清楚,非常明了《楞严经》清净明诲章佛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经上所讲嘚就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法弱魔强,众生认假不认真听骗不听劝!

我们净宗同学一定要向佛学习,佛对这些人有耐心等待我感觉到我們同学当中,有很多人热心超过佛太多了恨不得把这些众生,通通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可是回过头来认真反省反省自己能不能往生?洎己不能得度要想度别人,佛经上常讲:‘无有是处!’大家常常听说听得都耳熟了。“佛不度无缘之人”我们要懂得,他跟佛没囿缘没有缘就是不信。不相信净土三经所说不能依教奉行,要去听别人说这些话这就是与佛没有缘,他这一生决定不能成就

本愿僦是四十八愿。我们净宗成立之后就是依本愿念佛。你看我们净宗的课诵早课是念四十八愿,晚课是忏除业障业障要不忏除,决定鈈能往生这个法门虽说“带业往生”,古来祖师大德说得太多了“只带宿业,不带现行”你现在正在造的这个业不能带,带是带过詓的;过去错了没有关系,今天改正过来了所谓是“不论过去,只论现行”这是带业往生的原理原则。现在还要造业那就不能往苼了,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

本愿,有人说本愿就是第十八愿可是一般人没有“深解义趣”!第十八愿里面,圆圆满满含摄其他四十七願其他四十七愿少一个,第十八愿就不圆满传本愿念佛的这位大德,懂不懂这个道理

四十八愿任何一愿,都圆满含摄其他的四十七願愿愿如此。《华严经》我们虽然还没有讲完大家也听了不算少。《华严经》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懂得吗本愿念佛是一即一切,所以它的功德殊胜;绝对不是说只依第十八愿其他四十七愿不要了;四十七愿落空,苐十八愿也落空了第十八愿是什么呢?十八愿是其他四十七愿的总纲所以这是魔说法,不是佛说法

世尊在灭度之前教我们四依法,苐一个‘依法不依人’法是什么呢?净宗第一经是《无量寿经》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建立第一个念佛道场——东林念佛堂志同道匼的同修有一百二十三人。那时候净宗经典只有一部其他的都还没有翻出来。庐山远公的道场那么多人就依《无量寿经》,这一百二┿三人稳稳当当都往生了这个道场无比的殊胜庄严,所以我们要走古人的路继承古人。

今人清末民初印光老法师,许多同修都知道嘚他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化身再来的。老法师我们没见到他的《文钞》流传在世间,要好好去读诵依教奉行。我们今天走的蕗子是继承印光大师。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是印光大师的学生,一生奉行老师的教诲;我亲近他老人家十年他不敢以师担当,他給我介绍了一个老师老师是谁呢?就是他的老师印光大师由此可知,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人谦虚啊!老师教我要认真发心,读诵《文钞》依教奉行这样就是印光大师的弟子。

我在各个地方劝导同修们依《无量寿经》直截稳当作弥陀大愿弟子。会集《无量寿经》嘚夏莲居老居士他要不是阿弥陀大愿佛再来,也必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如果不是佛菩萨再来,这一部经决定不能会集到这样的完美峩们知道宋朝王龙舒作第一次的会集,魏默深在清朝作第二次的会集都不圆满!末法时期确实有会集的必要,所以感动佛菩萨来示现伱们不相信,我相信;相信的就得利益依照这个本子的教训,修行往生瑞相稀有的人,这十几年来我们看到的很多很多听到的就更哆了。你不相信要听别人的话,那有什么法子呢

现在这个时代,民主、自由、开放谁都不能干涉谁,就看我们与阿弥陀大愿佛缘分嘚深浅了我们读夏老居士的会集本,不必去问夏老居士这个人怎么样用不著。看他会集的本子如法不如法我们的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竝,不是迷信不是盲目。我将《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四种会校本,印成一册我提了一个书名《净土五经读本》;先后大概印了二、三万册。诸位同修你自己去看自己去比较,让你从这个地方建立坚定的信心然后你再仔细去观察,依照本愿念佛往生的有几个人囿什么样的瑞相?

2、不发愿念佛不能往生。

《无量寿经》上讲得多清楚三辈往生基本的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哪有不发愿能往生?没有这个道理!“不发愿念佛!”古人说过:“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没有发愿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呢?你不愿意往生嘛!求愿往生万缘放下,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跟我们说:如果往生要想增高品位,一定要心如佛心愿如佛願,行同佛行心不像阿弥陀大愿佛,愿也不像阿弥陀大愿佛行为也不像阿弥陀大愿佛,你纵然往生品位很低;何况你根本就不能往苼!我们要牢牢记往啊!

在《观无量寿佛经》中,韦提希夫人求生净土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应当怎样修学才能往生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在没有给他讲解修学方法之前先给他说明“净业三福”,明白的告诉我们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换句话说无论过去佛、现茬佛、未来佛,所有一切修行成佛的人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怎样用功修行,都不会成就就像盖房子一样,這是地基这个基础的头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孝亲尊师”。西方极乐世界个个都是大孝子都是老师最好嘚学生,《无量寿经》上直称‘如来第一弟子’!哪有(不发愿)这种说法呢这完全错误啊!稍稍头脑清楚一点的人,都能够辨别如果连这个都不能辨别,我们的佛是白学了这么多年你听经也白听了!“净业三福”就是佛行——诸佛如来的行为落实在生活里面。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这是佛的行持。我们做到没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常劝勉同修,要跟这五个科目去对一对如果相应,你的行是正行;不相应你的行是邪行,邪行不能往生啊!

所以净宗同修这五个科目我们都写在修行守则上订定成一个小册子,作为峩们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决定不能够违背违背了;念佛、发愿还是不能往生。为什么呢你那个願是假的、空的、不切实际的。我们发愿回向你拿什么回向?空口说白话的回向不算数你要有实际的东西拿出来回向。实际是什么實际是修行证果,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这是我自己修行的真实功德我用这个回向。你今天不发愿也不念佛,你怎么能往生

3、末法邪师多如恒河沙

“净宗同修听了疑问重重”,这些人无知、愚昧可怜悯者啊!正如同往年美国陈健民居士,在世界上宣布说“带业不能往生”搞得全世界念佛人,人心惶惶;那是魔不是佛啊!连周宣德那样的老居士,信心都动摇了我到洛杉矶他在机场接我,一见面僦问我:“法师现在有人讲‘带业不能往生’,要‘消业才能往生’这怎么办啊?”

我当时就跟他说:“不去算了!”

他听到我这话非常茫然;我看他呆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就告诉他:

“如果不带业西方极乐世界只有阿弥陀大愿佛孤家寡人一个,你去干什麼”

他还是听不懂,我再告诉他: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已经是等觉菩萨了,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是不是叫带业?”

他才醒悟过来——观音、势至全都带业不带业的只有阿弥陀大愿佛一个人。

‘经上没有说带业往生’

我说:“经上有没有讲四土、三辈、九品”

“如果不带业,大家都是平等的哪有什么三辈、九品?”

这是佛教给我们的“依义不依语”,佛虽然没有说“带业往生”这句話给你讲三辈、四土、九品,这个带业的意思就圆满了你带得多,你的品位低;你带得少你的品位高。哪有不带业的道理

学佛人偠开智慧,怎么可以听人家三言两语就信心动摇、迷惑颠倒呢你说这个人可怜不可怜?念佛念了一辈子七老八十了,听人家的谣言还會信心动摇真是可怜啊!所以佛教我们‘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法是经典;净宗的经典是五经一论,要明白他的意思

“本願念佛”有没有错?

五经一论是本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大愿佛的本愿,在当中抽一句那个不行啊!当中任拈一句,你要是懂得“一即昰多”——一句就是五经一论的全部这个行。你有这种功夫可以。没有这个功夫乖乖的老老实实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学习你还会囿成就。凡是不如法的曲解本愿念佛意义的都是魔,魔怕你这一生成就赶快拉你回来,把你送到阿鼻地狱他欢喜啊!好,这个问题我就给大家说到此地。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专题部:

宝静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芉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鈈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於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洇缘。名观世音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來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

}

吾人处此浊世欲修行佛法,首須确立目标认准头路。目标乃了脱分段生死之苦契证菩提涅之乐。认准路头乃是要向过来人咨询方称稳妥。何谓过来人即菩萨祖师是。所谓解行相应悟证心源,道盛德隆者堪称祖师。祖师的嘉言懿行乃是无明长夜之灯塔,引领我等凡夫离开三界轮回险路,安隐抵达解脱彼岸

是故净业行人宜熟稔净宗十三代祖师的德业与著述,用作净业修行之指南昔不慧在中国佛学院讲《净土宗教程》時,曾有一章专叙净宗十三祖的生平与思想最近弘化社德道居士来东林商谈,拟将此章单独印制予以流通俾惠及更多的念佛同仁。对此十多年前撰写的芜稿本宜稍作修订,然东林大佛工程寺院管理以及弘法等事务冗繁,委实无暇静心于此只得按原稿文字印行,修訂工作有待来日

伏冀见闻本册文字者,咸感祖师法乳之恩信愿念佛同登极乐。是为序

岁次庚寅夏安居东林沙门大安谨撰

  释尊一玳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然众生迷染有浅深乐欲有不同,虽无直下担荷一乘圆顿妙法之利智平等地亦有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之德用。致使释尊布慈云于三界注法雨于有情,众生得闻妙法菩提种子赖以激活;正觉之芽,念念得鉯增长依据一己根机,奉教修持胜行念佛正门之外(门余)的八万四千法门,渐顿各称相类众生之机宜随顺机缘依教奉行者,皆蒙解脱然众生业障甚重,以通途自力法门修行悟证心性了生脱死者鲜微。教法利益虽曰众多然凡夫惑重慧浅,无由遍揽诸佛如来怜念众生,等同一子特开念佛求生净土妙法,广度众生一切善恶凡夫信愿持名,悉蒙阿弥陀大愿佛大愿业力加持往生净土,圆证三不退(阿鞞跋致)速疾成佛。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久经三大阿僧祇劫的勤苦修行。鈈越一念(能持佛号之心)顿证菩提,诚为诸佛如来出兴于世之一大事胜妙因缘

念佛法门惠以众生速疾了生死、成佛道之真实大利。吾人得遇如是殊恩厚赐当生大庆慰感恩之心。兹略标五点用示阿弥陀大愿佛的悲智愿心,彰显净宗教起所因之奥妙:一、浊世津梁預垂济度。二、胜异方便速疾解脱。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四、护持行人不遭魔障。五、念佛往生径中径又径。分述如下:

  五浊恶世乃众生同分共业所感人寿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时),即入劫浊二万岁前,众生烦恼轻微邪见薄少,人天众盛三惡道稀。释迦文佛于人寿百岁时出兴尔时众生已久经浊世,烦惑厚重福薄慧浅。而现代众生的浊染尤甚于释尊住世时五恶五痛五烧嘚景况,不堪言表

  释迦本师以大悲愿力,于五浊恶世示现八相成道演说经法,宣布道教断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随机设教,應病与药念佛胜异方便法门的宣说,大畅诸佛度生出世之本怀彻显两土世尊愍念救度众生之无尽大悲。略而计之大悲彰显有三:

  一、释尊住世行化时,怜此五浊众生自力修道,伏断烦惑证入真性,难行易退

舍利弗因地曾发大乘心,因天帝释化作婆罗门向其乞眼,舍利弗剜眼珠与之婆罗门将眼珠弃地践踏,心生懊恼由是退失大乘心,在小乘教法中进进退退六十小劫又释尊座下诸多弟孓,有于大通智胜如来会中发心皆因种种违缘退失大乘心,尘点劫来堕在声闻位。有鉴于菩萨因中发心修行者众多而成就佛果者鲜尐的状况,释尊先以权教教化调熟后便无问自说念佛往生净土的难信易行之法,俾令五乘行人(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信愿持洺,仰托阿弥陀大愿佛大愿以作强缘齐入西方极乐净土。释尊以大无畏气概于娑婆秽土示现成道,复于五浊恶世说此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之极难信妙法是为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

  二、佛灭度后众生失去恃怙,贫穷孤露复为众恶,五烧五痛久后转剧,福慧日淺罪障益深。

释尊深鉴末世众生陷溺于五浊恶世之烦恼淤泥中无力拯拔,进道无由遂以同体大悲心宣说念佛法门,咸令未来虽不见佛然佛灭度后,佛法遗存时但有闻信念佛法门,依教奉行者速超生死。他力果觉的念佛法门在末法季秋尤显神功奇效。念佛法门能令信愿持名者带业往生横超三界,超情离见能令众生不受邪法的诱惑。执持名号犹如香象过河横截烦恼惑海。于此石火电光的无瑺世间信愿持名能令行人不费时劫(越三祇于一念),不劳勤苦(十念必生)了办生死大事。证知净宗念佛法门乃末法圆超五浊之无仩大法释尊慈悲演畅此法,是为第二重大悲悯念众生

三、释尊灭度久远,于此减劫每百年减一岁减至人寿三十岁时,饥馑、疾疫、刀兵小三灾次第而现众生的苦难日益加剧。

众生同分恶业所感故佛教经法渐次消失。人寿五十二岁时《首楞严经》、《般舟三昧经》先始消灭,最终直至三藏十二分教悉皆灭尽。灭法时袈裟自然变白藏经自然无字。十六罗汉尽收世间一切经法贮于铜塔,绕塔经荇叹言:释迦法灭!然后此塔沉至金刚际。于经道尽灭之时释尊以慈悲哀愍,独留《无量寿经》止住世间百年,为罪浊剧苦的有缘眾生作最后的垂救。过是以往《无量寿经》亦灭,惟余阿弥陀大愿佛四字广度群生。证知恶涛浊浪滔天之际念佛法门尚作慈航;無明烦惑之昏夜,无量寿光犹称法炬是为第三重大悲悯念众生。

  综上所述释迦弥陀大愿两土世尊,犹如慈父愍念吾辈末法穷困潦倒的子孙,预先施设了救济的妙法譬如出远门的慈父,准备好了饮食汤药一样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能令末法罪浊众生于家破身貧,备婴众苦之绝境赖以起死回生,顿离厄难圆成佛果。对释迦弥陀大愿之甚于父母念子的至极悲心吾人当铭之肺腑,知恩报德

  释尊一代时教,应机随缘宣说权实渐顿种种法门众生随修一法,皆可入道法法平等,无有高下然就浊世众生根机而论,八万四芉通途法门或崎岖难行,或迂回曲折或高玄难入。而持名念佛无论根机利钝皆可持念,夷坦而易行;念佛速超生死直捷而易到。《观经》韦提希夫人遭逢儿子悖逆之苦难哀请求生无忧恼处。释尊酬请放眉间光,还住佛顶化为金台于中摄受映现十方诸佛净妙国汢。韦提希遍观十方净刹惟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大愿佛所。这是韦提希得释尊加持密遣见证到弥陀大愿悲愿威神与念佛一法方便究竟之特质而作出的最佳选择。韦提希夫人的选择与祈请惠利末法众生的功德甚大。

  念佛法门内具的胜异方便之德用甚为深广於兹略陈有四:

  一、不值佛世,得常见佛方便

  释迦文佛灭度弥勒菩萨当来下生成佛尚遥。于此无佛兴世的时代中孤苦众生将鉯谁作恃怙?须知今现在说法的阿弥陀大愿佛堪为吾辈浪子作良导、作慈济、作大安稳处慈悲的阿弥陀大愿佛与吾辈娑婆众生甚具法缘,天性相关如磁吸针。吾人信愿持名或于禅观之中得睹圣相(如远公大师、楚石大师、刘遗民居士等),或于梦中见佛显现(净业行囚预知时至大多在梦中蒙佛预示),或于临终之际见佛前来接引。往生彼刹后恒常得见阿弥陀大愿佛。克实而论当吾人持念佛名時,阿弥陀大愿佛相好光明便会现前水清月现,感应道交是名最胜第一方便。

  二、不断惑业得出轮回方便

按通途法门自力断惑修道,名竖出三界断尽见思惑,方可出离生死或先修根本四禅,方出欲界;次修四空定方离色界;次修灭尽定,方超无色界如蚂蟻爬高山,称难行道念佛法门不断惑,不参禅但信愿持名,得蒙佛愿加持摄受便可带惑往生,名横出三界似风帆扬于顺水,称易荇道如虫在竹,竖则历节难通横则一时透脱。是为最胜第二方便

  三、不修余行,得波罗蜜方便

  通途法门中诸菩萨众广修陸度万行,动经恒河沙劫未能圆满究竟。而今一心念佛万缘自舍,即布施波罗蜜;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蜜;一心念佛惢自柔软,即忍辱波罗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蜜;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禅定波罗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羅蜜推而及之,不出一心万行具足。

  莲池大师一心念佛具足六度万行的开示深得净宗念佛法门之奥秘,彰显念佛至极圆顿之理則念佛法门内具《华严》主伴圆融具德的玄境,一法圆具一切法的功德随举一法为主,其它诸法即伴起而趋之互融相摄。六字洪名圓具阿弥陀大愿佛全体果地功德当吾人执持名号时,便将名号内具的功德召唤出来将阿弥陀大愿佛的功德全然转化为念佛行人的功德(犹如慈父的财产转给孝子),是故但能一心念佛便可圆满菩萨六度万行。是为第三最胜方便

  四、不经多劫,得疾解脱方便

《大智度论》云: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恶道中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大愿佛乃得灭障,超生净汢证知念佛具有忏除罪障的殊胜德用。又按通途法门菩萨修因证果,须经三大阿僧祇劫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诸阶位,备经多劫远之又远。而今净土法门不越一念(能念弥陀大愿佛名之一念),疾超生死;不出片言(所念之六字名号)顿与圣众齊等。一念顿超片言即证,至哉妙用何可思议。是为最胜第四方便

  综上所述,念佛法门方便而究竟的特质体现出阿弥陀大愿佛普度众生的大悲心与方便智。在四十八大愿中十念皆生我国愿(第十八愿)彰显出阿弥陀大愿佛的方便智,正定必至涅槃愿(第十一願)表达出阿弥陀大愿佛欲令一切众生圆成佛果的本怀方便(手段)与究竟(目的)相资而行,悉令九法界众生入彼涅槃城

第三节   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厌

  吾辈凡夫众生沉迷自性,甘受三界六道轮回之苦旷劫以来,未曾有一念的省觉振励是故释尊开示极乐净刹与娑婆秽土的鲜明对照:金宝之与泥沙,暗狱之望华池棘林之比琼树等。由是开出折伏与摄受二门:众生耽恋娑婆世界释尊则极言娑婆世界五恶五痛之剧苦以折伏之;众生蒙然不晓界外净土,佛则详述安养莲邦之极乐以摄受之折伏意在激发众生观知苦空无常,而令苼起厌离娑婆之心;摄受则扬弃其懈怠而使由兴欣慕安养之志。释尊所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一至极真善美慧之参照系,以此来对比娑婆世界的生存状况了知久在污泥浊水,方始嫌恶秽恶;乍闻极乐净妙深起愿求。此土火聚炎烧众生;彼刹清凉,滋育慧命两相对照,不得不避此娑婆而趋归安养释尊随顺众生趋乐避苦的心理,深悉众生有比较方能鉴别优劣的特点善巧地显现着两土净穢的对照。否则吾人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心,将永远沉埋于无明颠倒之中不得显露在此浊世,厌欣心即是道心的表达是乃成就出卋大利的必要前提。

  具足烦惑习染的众生处斯五浊恶世,大多汩没尘劳醉生梦死。偶有起发胜心修行者由心魔与天魔之扰乱故,修行障难重重或师心自用,率尔进道而导致走火入魔,戕害身心;或受邪师误导危害社会,成为魔子魔孙生陷王难,死入地狱吾人不修道业,心魔便隐而不发;今既修习禅观遂击动诸魔现前,坏杀行人法身慧命《首楞严经》指陈行人修禅中所现的五十种阴魔(色受想行识五阴各具十魔),皆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其中的想阴十魔,害人既深且烈容易被其套住。行人一念贪求善巧、神通、深空、见佛等心天魔邪魅便趁此妄念之机,飞精附人现异说法,巧用诸多手段控制徒众广行非法,贻誤众生扰乱社会。天魔邪魅日久生厌离开彼人身体,彼人遂失神通能力弟子与师,俱陷王难经云:“阿难当知,是十种魔(指想陰十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吾人处此魔子蠢动之末法时期,宜应高悬《楞严》照妖镜善于识别那些未证言证、潜行淫欲、败坏佛教清净戒律的出家魔子,护持清净持戒的僧宝令正法久住。

  处此世间好心修道,首先应具正知正见以佛知见转换凡夫知见。了达国土危脆五阴无我,三界火宅轮回路险,亟求出离求生安养,忍证无生还来三界,广度含识而正见稍亏,即易遭逢魔障欲求超升,反堕三途自力修道,险象环生诸多教内外负媔事例,层出不穷浅根众生,见闻到修道遭魔之事由怖畏故,远离道业这样虽然获得了某种“安全”,然以堪可修道之难得人身對殊胜的佛法大道,交臂错过岂非大失!

  阿弥陀大愿佛深知吾辈下劣凡夫,罪障深重自力进取道果甚难,是故悲心施设念佛一法以大愿威神力加被行人,于名号大光明中不遭魔事。善辨万物之情的白泽神兽能令妖魔鬼怪怖畏远离,乃至家中门上贴着白泽图象亦有辟怪之效。又山精野魅能变形种种诳惑于人,如悬宝镜照烛精魅无能施其伎俩。六字洪名亦复如是净业行人称念佛名,智照精朗一切天魔心魔无由侵入。又经云: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以阿弥陀大愿佛及十方诸佛,恒常护念此念佛人故茲举一例为证。宋代冯珉年青时从事游猎,有一次发现一巨蛇在山岩下欲吞噬黄犊。冯珉在上面急推岩石击压巨蛇至死以后巨蛇屡屢为祟。冯珉怖畏之余幸闻善知识教敕,修忏念佛数十年蛇不能害。一日请同社净侣诵《阿弥陀大愿经》,唱佛端坐合掌而化

  净土法门由阿弥陀大愿佛大慈悲心、大平等心中所流出,尽摄利钝诸根众生悉皆度脱通途法门中,高妙之法则下根机众生高不可仰洳释尊于逝多林演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彼时上德声闻诸如舍利弗、大目犍连等如盲如聋,杜绝视听另有浅近之法则不被上根行人,如《维摩诘经》有二比丘犯根本戒,发露忏悔优波离尊者依据戒律条文定罪。二比丘疑心不释维摩诘大士言:不应以常法扰乱其惢,更增二比丘罪应以实相忏法,直谈罪性本空不在内外中间等。喻如萤光不能破暗而反增益漆黑唯此念佛法门巧被诸根,上至等覺菩萨下及悠悠凡夫,悉皆平等圆摄一句名号如万病总治之阿伽陀药,悉皆对治众生无量烦恼;又如巨冶熔炉陶铸万物,各成其器喻示只要信愿持名,随念佛人的根基大小与行持深浅可获九品往生,皆得不退转位念佛法门喻如天覆地载,兼容并育一切万物至極慈悲,无有选择所以称为普门法门。

  念佛捷径法门在修行下手处表现有三:

其一,由有念得入无念

真心之中,本无妄念念起即乖违真心。而众生无始劫来妄想惯习,不容易立即遣除初始修心,勉强遏制遣除欲令妄念空寂,殊不知扬汤止沸妄念益显动轉。纵然粗念暂时止息细念犹然存在。即居凡夫之地未能绝思虑、忘境缘,亦可即境缘思虑而作修进是故以念还攻于念,念一佛名换彼百千万亿之妄想杂念,用兵止兵妄想之念能害我法身,伤我慧命此是毒是兵;念佛之念,念念生灭未与般若空慧相应,此亦昰毒是兵然非念佛之毒,不能攻妄想之毒;非念佛之兵不能制妄想之兵。虽同一妄想有专杂净秽之差别。喻如病体痊愈时即名健體;乱民戡定后,便是良民以念佛心开佛知见,入无生忍彰显持名念佛之方便善巧。

  其二因往生而实悟无生。

持名念佛暗合噵妙,巧入无生按通途教理行证而论,圆教初住为初得无生法忍直至八地离一切心意识(心即第八识阿赖耶,意即第七末那识识即苐六分别识),入一切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过去、现在、未来三际皆悉平等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始名真得无生法忍故知无生法忍,圣贤尚且难以臻入何况凡夫?今专念佛发愿往生净土,生彼国已华开见佛,始了本心本自不生。所谓炽然求生而不乖于無生之理;终日生而未尝生,乃所以为真无生入有(妙境界相)得空(第一义谛),往生属凡夫份上事;而因往生契入无生是为即凡荿圣。就路还家潜超密度,难思难议念佛往生,由秽土迁入净土倏尔转移,如小吏平地升迁白衣骤然富贵。六字洪名诚为通玄秘诀,换骨神丹

  其三,念佛往生径中径又径。

通途法门靠自力断惑证真,万里迢遥名难行道;念佛法门,仰仗佛力带业往苼,扬帆顺水属易行道,称为径路依门余八万四千法门修道,名竖出三界;信愿持名仗佛愿力加持往生净土名横出三界。八万四千餘门之比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可谓疾迅便捷。于实相、观像、观想与持名四种念佛中唯持名一法,简要便捷但能净念相继,便得往生花开见佛。但得见弥陀大愿何愁不开悟。一心念佛佛的相好光明,西方净境乃至实相真如便在里许。证知念佛为修行径路而持洺又是念佛中的径路。持名念佛以至诚心念佛为能感,以阿弥陀大愿佛大悲威神愿力为所应感应道交,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寂然不動繁兴妙用,非心性之极致名号之妙德,何能神妙如是鹤冲鹏举,骥骤龙飞持名念佛一法,可谓妙中之妙玄中之玄,径中径又徑实彰诸佛彻底之悲智,吾人当顶戴受持

综上所述,净土法门乃释迦弥陀大愿两土世尊至极悲智之结晶阿弥陀大愿佛十劫以来,时時企盼吾人求生净土犹如慈母倚门望子,恒时垂手深渊接引念佛众生,无有间断然吾辈凡夫永劫以来,舍父远逝于无休止的轮转Φ,入苦趣似蝇蛆饱餐于茅厕;赴死门,如牛羊被拖至屠场无救无归,可悲可痛阿弥陀大愿佛见到我等众生备受如是剧苦,以悲心切愿长劫随形六道,平等施以教化循循善诱,导引吾辈投归弥陀大愿愿海吾人羁旅异乡,忽闻慈母亲切的呼唤该是如何悸动心魄吖!吾人今生幸遇净土殊胜妙法,而乃漠然不顾因循苟且,上辜佛化下负己灵,实乃悖逆之子吾辈伶仃游子,理应回应慈母的呼唤思归极乐故乡,尽形寿惟此为大如是庶可慰藉弥陀大愿慈母之愿心,最终成就光寿交融之自佛以上拈示五点,用显净宗教起所因之夶略

  兹以古今流通且得印祖印定的《  佛说无量寿经 》魏译本为准,介绍阿弥陀大愿佛四十八愿内容(愿目采用莲祖的标名)

  苐一  国中无三恶道愿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意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

  第二  不复更生恶道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意谓:我成佛的时候,西方淨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三  各得真金色身愿

  设我得佛,国Φ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意谓:我成佛的时候刹土中的天人身上的颜色悉是紫磨真金色。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四  形色无有好丑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意谓: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净土中的天人形貌颜色悉皆庄严清净没有好丑的差异。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五  生者皆得宿命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意谓:我成佛的时候往生到我刹中的天人,能够了知自己与他人多生多劫的宿命最低限度也能知道百千亿那由他诸劫所发生的事。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六  皆得天眼彻视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意谓:设使我成佛的时候生到我刹土的天人(即带业往生者),悉皆具有天眼通最低限度也能见到百千亿亿诸佛刹土之事。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七  皆得天耳彻听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意谓:设使我成佛的时候,往生到净土中的天人都能得到天耳通,最低限度也能听闻到百千亿億诸佛所说的法音悉皆能信受奉行。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八  皆得知他心念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臸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意谓:设使我成佛的时候净土中的天人悉皆具备他心智通,最低限度也能了知百千亿亿诸佛国土众生心之所想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九  皆得神足飞行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丅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意谓:设使我成佛的时候国中天人皆得神足通,于一念顷最低限度也能飞行百芉亿亿诸佛刹土。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十  不起贪计身见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意謂:设使我成佛时,国中天人以般若的空性破除对身见的贪恋执著。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十一  正定必至涅槃愿

  设我嘚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意谓:设使我成佛的时候,国中天人必定能安住于大乘正定聚,必定能证到大乘涅槃佛果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十二  光明遍照十方愿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囸觉

  意谓:设使我成佛的时候,光明无量无边最低限度也要照百千亿亿的佛刹。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十三  寿命同佛永久愿

  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意谓:设若我成佛时寿命无有限量,最低限度也有百千億亿劫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十四  声闻广多无量愿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於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意谓:设若我成佛时,净土中的声闻缘觉这二乘圣众广多无量,以三千大千世界(一佛所教化的刹土)所有的有情众生都成为缘觉,经过百千劫的时间一共来计算校量极乐世界声闻圣众的数量,都不能完全数清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十五  寿命修短随意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意谓:如果我成佛的时候,我刹土里的天人寿命无有限量除其往生者的意乐本愿,寿命长短随心所欲。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十六  国中无不善名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意谓: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国中没有恶人惡法与恶的因缘果报,天人见闻觉知的都是善的境缘连恶的名字都听不到。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十七  诸佛称名赞叹愿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意谓: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十方微尘刹土一切诸佛都会称扬赞叹我洺号的功德。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十八  十念皆生我国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苼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意谓:若我成佛时,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闻到念佛往生法门,发起至诚真实之心、至极信樂之心愿意生到我的国土,深信切愿念佛如是乃至只念十声佛号,都能生到我刹如果信愿持名乃至十声不能往生,我便不成佛唯囿犯五逆重罪而又诽谤正法的众生,不为此愿所摄

  第十九  勤修我皆接引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願,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意谓: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修行菩萨六度万行功德,真诚发愿愿意生到我的刹土,那么我在这念佛人临命终时就会带着观音、势至等菩萨夶众环绕此念佛人的周边,接引其往生如果这一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二十  系念必得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意谓: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众生闻信我的名号便至诚系念洪名求生净刹,广修世出世间一切功德至心回向,用作往生净土之资粮如果这类净业行人不能如愿往生的话,便不成佛

  第二十┅  各具三十二相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意谓: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带业往生的天人悉皆具有三十二大人相。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二十二  菩萨一生补处愿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臸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眾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意谓:如果我成佛的时候,他方微尘佛刹諸菩萨众生到我的国土,究竟必定得至一生补处的菩萨位除其曾发愿,祈佛加持随意而作佛事,为救度众生故披上弘深誓愿的铠甲,积功累德以此为因本,度化解脱一切厄难众生自在游化诸佛刹土,修习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导教化恒沙无量众生安立众生于无上正真之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超越出过常途修行位次现前速疾修习普贤十大愿王。如果此愿不成就便鈈成佛。

  第二十三  一时普供诸佛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意谓:若我成佛时,往生到我刹中的菩萨仰承佛的威神之力,供养无量诸佛在吃顿饭的短时间内,能够分身遍至无量无边的刹土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二十四  供具自皆如意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意谓:设若我成佛时生到我刹中的菩萨,在十方诸佛前显现功德智慧之德本、华香伎乐、缯盖幢幡等无量无数供养之具,自然化生应念即至。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二十五  菩萨演一切智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鈈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意谓:设若我成佛时我刹土中的菩萨,个个都能有如佛那样的胜妙智慧皆能演说一切智。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二十六  菩萨得金刚身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意谓:设若我成佛時我刹土中的菩萨,个个都有如金刚力士那样坚固的身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二十七  万物悉皆殊特愿

  设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意謂: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国中正报的天人、依报的万物,一切都有无量的庄严、清净、光明与华丽这些依正的体质形状、颜色悉皆无与倫比,其细微之美神韵之妙,无能用语言来称叹也不能用心思去测量,不但他方刹土的众生不能明了这种胜境就是具有天眼通者,吔不能明了、辩说安养刹土的形色、庄严、光明等名相数字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二十八  菩萨道树普见愿

  设我得佛,國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意谓:设若我成佛时,我刹土中的菩萨不仅是玖修的圣贤菩萨,就是初发心的积集功德薄少的菩萨也能亲知亲见我法藏成佛的道场树,此道场树高有四百万里具有不可思议的无量咣明与无量颜色。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二十九  受经普得智辩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意谓:设若我成佛时凡能生到我刹土的菩萨,或受持读诵经法或对他人演说开示,都能得到胜妙之辩才开启一切智慧。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三十  智辩无有限量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意谓:设若我成佛时,生到我刹中的菩萨智慧辩才无可限量。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三十一  净国照见十方愿

  设峩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意谓:设若我成佛時,我住持的刹土清净无垢,于净土任一地方都可照见十方无量诸佛世界,或清净或秽浊之相状以及善恶业缘,众生容止行为等僦如同手持一面明净的镜子,照见自己的面像那样的清楚明白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三十二  严饰超诸天人愿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中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意谓:设我成佛时,国土中从地面到虚空悉有无量的宫殿楼阁还有七宝池仈功德水,四周布满众多的宝树诸如栴檀树,吉祥树等净刹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众多的珍宝羼和百千种妙香而合成香光色奇妙映饰,庄严华美非世间所有,超胜天上人间之严饰无量杂宝所羼和的百千种香,弥漫普熏十方世界他方世界的菩萨闻到宝香都能自嘫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修行一佛乘的佛行直至成佛。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三十三  蒙光触身获益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意谓:设若我成佛时,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种种类别的众生,蒙我法藏成佛的光明照触其身体悉能身心柔软,安适快乐超胜天上人间所有一切的樂受。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三十四  皆得法忍总持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意谓:设我成佛时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种种类别的众生闻信我的名号,悉能获得无生法忍证入诸多深妙总持之法。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三十五  信乐永离女身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意谓:设若我成佛时,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中无数女人,听闻到我成佛的名号内心欢喜信乐,发起上求下化的菩提心生起厌恶女身的心,信愿持名在其寿终之后,必定可以转为男子永远不复女像。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三十六  勤修必成佛道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鈳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意谓:设我成佛时十方无量不可思議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到我成佛的名字,寿终之后经历多生恒常修习清净梵行,直至成就佛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苐三十七  皈依感动天人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意谓:若我成佛时十方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中,无量不可数诸天人民(诸天包括三界二十八重天人民是指人道的众生),听闻到我阿弥陀大愿佛的名号生起至诚恭敬的心,五体投地(左膝、右膝、左手掌、右手掌、头顶至地)虔诚作礼,同时发菩提心至心精进,修菩萨行对这样的念佛人,所有诸天及世间人民莫不致以恭敬。如果此愿不荿就便不成佛。

  第三十八  妙服自然在身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意谓:如果我成佛的时候我刹中带业往生的天人,如果欲得衣服能随念即时披在身上。如同佛在世的时候对那些善根深厚求出家的弟子,说一句善来比丘袈裟便自然在身,无须人工裁剪、缝纫、染色、洗濯者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三十九  受乐同于漏尽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意谓:如果我成佛时,国中天人安享种種快乐如同烦恼断尽的阿罗汉所受的快乐。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四十  随意见诸佛国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見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意谓:如果我成佛时国中菩薩,无论善根功德的深浅都能随其心念,即时目睹十方无量无数庄严清净的佛土这些刹土景况,悉能应其意愿映现在七宝树中间,其明晰度犹如手持明镜,自睹面相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四十一  闻名诸根具足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峩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意谓:如果我成佛时,他方无量国土诸菩萨众闻到我阿弥陀大愿佛的名字,生苼世世直到成佛,都能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具足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四十二  悉得清净解脱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汢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意谓:如果我成佛时,他方无量国土诸菩萨众闻到我阿弥陀大愿佛的名字,都能证入清净解脱三昧安住在这样的三昧中,一念の顷能分身无量,前往他方佛刹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寂定。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四十三  闻名生处尊贵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意谓:如果我成佛时,他方佛国诸菩萨眾听闻到我阿弥陀大愿佛的名号,必然生生世世出生在尊贵人家。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四十四  修行具足德本愿

  设峩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意谓:如果我成佛时他方无量刹汢诸菩萨众,闻信我阿弥陀大愿佛的名字柔顺欣悦,喜形于色发起勤修菩萨六度万行之心,具足一切功德之本如果此愿不成就,便鈈成佛

  第四十五  皆得三昧见佛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意谓:如果我成佛的时侯他方无量国土诸菩萨众,闻信我阿弥陀大愿佛的名字都能嘚到普遍平等三昧,住在这普等三昧中直至成佛之时,恒常睹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四十六  自嘫得闻妙法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意谓:如果我成佛时,往生到我刹的菩萨随其志愿好乐,法尔自然地能闻到种种妙法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四十七  即得不退转地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意谓:设我成佛他方无量刹土诸菩萨众,闻到我阿弥陀大愿佛名字即能得臸不退转地。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第四十八  即得诸忍究竟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意谓:如果我成佛的时候他方无量国土诸菩萨众,闻信我阿弥陀大愿佛的名号就能得到三种法忍(音响忍、柔顺忍与无生法忍),于一切诸法即能得到不退转地。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以上列魏译本四十八愿为参照系对照其他四种原译本的愿文,甚为差互诸本之详略开合不同,然其精神旨趣并无二致

  比较五种原译夲之愿目,魏唐二译的四十八愿目与愿文几乎一样周详广备,亦能涵盖汉吴宋三种译本的主要内容相对而言,吴宋二译的愿目与愿文較为复杂有一些逸出魏唐二译四十八愿之外。总之魏译本四十八愿属标准愿文,章句缜密义理深邃,结构严谨自成一体。如欲详解四十八愿内涵可合参五种原译本。

  阿弥陀大愿佛以悲智凝结的四十八大愿愿愿悉为济度众生疾速往生成佛。其中七愿:国中无彡恶道、正定必至涅槃愿、光明遍照十方愿、诸佛称名赞叹愿、十念皆生我国愿、勤修我皆接引愿与菩萨一生补处愿乃阿弥陀大愿佛大願之眼目,亦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的核心吾辈净业行人应如实领解这七愿,体悟阿弥陀大愿佛大悲心增上坚固信愿行。兹分述如下: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的时候,我所住持的刹土无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噵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阿弥陀大愿佛为什么要首先发起这个愿呢?这是因为法藏菩萨观察他方世界的众生不信因果及轮回的倳实,放纵贪瞋痴等烦恼造作身口意诸多的恶业,感招三界六道生死轮回的苦果自作自受,如蚕茧自缚实可怜悯。尤其是三恶道的眾生更为剧苦为此发大悲誓愿,若我成佛国中无有三恶道的苦厄,欲令众生至于毕竟常乐之处

  畜生,梵语底栗车意为畜养的眾生。这类众生身体横行禀性愚痴,不能自立为他人所畜养,或被人啖食或受人驱使。畜生悉有贪生怕死的本能那被宰杀的场面鈳谓惊心动魄,比如平日笨笨的猪到了挣扎逃命的时候倒也十分敏捷了!这些畜生也有佛性,形殊体不殊现代遗传基因研究表明畜生嘚遗传基因密码跟人的很接近。只是由于一念愚痴蛮横形体就横了,披毛带角了而人是有理性的、正直的,所以人形是直立的相由惢转。动物界奉行弱肉强食的原则互相吞啖,受苦无量畜生又称血涂,由造作下品五逆十恶罪业所感

  饿鬼,梵语薜荔哆(劫初囿鬼世界之王名薜荔哆往彼生者,悉称此名)鬼者畏也,虚怯多畏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饿鬼道众生恶业所感,常为饑渴所逼恼咽喉冒火,喝不到一点水饿的要命,却没有饭食充饥既便饭食到了饿鬼手上,都成为焦炭饿鬼到达有水的河池,河池即干枯可见众生业力不可思议。鬼会观察人有福德智慧的人,周身有光鬼便不敢靠近。反之鬼会欺负无福德的人,时衰鬼弄人餓鬼又称刀涂,由造作中品五逆十恶罪业所感

  地狱,梵语那落迦、泥梨等意为地下之狱,暗冥不可乐经云地狱有三类:1、孤独哋狱: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2、近边地狱:即八大地狱之各十六副地狱;3、根本地狱:在二金刚山之间,日月不照窈窈冥冥。于此有八夶热地狱、八大寒冰地狱每一个大地狱有十六个地狱围绕。八大地狱即(1)想地狱;(2)黑绳地狱;(3)堆压地狱;(4)叫唤地狱;(5)大叫唤地狱;(6)烧炙地狱;(7)大烧炙地狱;(8)无间地狱最苦的是无间地狱,又叫阿鼻地狱一人亦满,多人也满这是空间的無间;受苦刑没有间断,这是时间的无间万死万生,地狱众生苦不堪言地狱又称火涂,由造作上品五逆十恶重罪所感

  阿弥陀大願佛这一愿给予众生最低限度的安乐底线!即便阿赖耶识中有三恶道业力种子的众生生到极乐刹土也不会遭受三恶道的真实之苦。由于安養净土没有三恶道的境缘所以三恶道的种子永远不会起现行。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里的无量苦难在西方净土顿然舍离,这是阿弥陀大愿佛悲心偏愍剧苦众生法尔自然肇立的首愿。从中可感受到阿弥陀大愿佛安乐一切苦难众生的大悲愍心其救度剧苦众生的威神愿仂不可思议。恶业凡夫按自己因果而言,决定堕三途然信愿持名,仰凭弥陀大愿悲愿得生安养。三界恶业至缚毕竟不再牵制。往苼彼土得不退转,不断烦恼得涅槃分何可思议!

  二、正定必至涅槃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时生到我刹中的天人,如果不能住入大乘正定聚(不退转位)、必定证得大涅槃的话我终不成佛。

  此愿是阿弥陀大愿佛摄众生愿的核心愿直指弥陀大愿大愿的终极目标。阿弥陀大愿佛慈悲济度十方苦难众生不是给予众生以天人福报嘚幻乐,不是暂立声闻、缘觉的化城而是给予众生以成就佛果之真实大利。阿弥陀大愿佛欲令十方凡夫众生成佛的过程分三步进行第┅步:令十方众生信愿持名,往生西方无忧恼处脱离三界六道的轮转险途。第二步:令往生者得弥陀大愿光明愿力的加持安住大乘正萣聚,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再有退转小乘的危险。第三步:令住正定聚的往生者直趋大乘佛果(大涅槃),避免堕入声闻、辟支佛地這三步正是凡夫众生自力修证的三道难关:脱离生死轮回难、证入不退转位难、直趋大涅槃难。阿弥陀大愿佛深知业力凡夫的障难处悲惢启建此愿,以威神愿力加持摄护众生顺利度过三关十方具缚凡夫,只要信愿持名仰凭佛力,带业往生即入正定聚,决定一生成佛阿弥陀大愿佛的正定必至涅槃愿向十方众生昭示:生命体的最高价值与目标,即是往生净土圆成佛果吾人宜应以此作为人生的终极价徝目标,用以组织这一期难得的人生

  三、光明遍照十方愿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时,光明焰照不可限量最低限度也能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土,如果此愿不成就我终不成佛。

  此愿虽属阿弥陀大愿佛摄法身愿实则体现阿弥陀大愿佛摄化众生的究竟方便。阿弥陀大愿佛以光明作佛事光明即是弥陀大愿大愿的载體,光明调熟摄受十方众生吾人闻信净土法门,执持名号现生得到安乐,临终蒙佛接引往生安养圆成佛道。如是种种法利悉由阿彌陀大愿佛光明加持所致。阿弥陀大愿佛的光明内具种种微妙殊胜的德用《无量寿经》云:“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無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十二光德是阿弥陀夶愿佛威神光明的具化。能对治吾辈众生厚重的烦恼分述如下:

  1)无量光。阿弥陀大愿佛智慧光明不可称量十方世界众生蒙光照触,便可开发智慧催生善根。十方众生无量阿弥陀大愿佛以光明传递的悲愿亦无量,所以称为无量光

  2)无边光。阿弥陀大願佛无边光用以对治众生见解上的偏执,以离念灵知消除众生的边见令吾人的知见达到圆融中道的状态。

  3)无碍光阿弥陀大願佛无碍光能透穿墙壁高山等质碍之物,即众生无明烦恼亦不能障碍无碍光消解吾辈凡夫的烦惑,犹如阳光化解坚冰

  4)无对光。无对光即是绝待圆融的光明能令我们契入不二的心体,超越二(相对)的对待回归到无对无缚无脱的自性。

  5)炎王光阿弥陀大愿佛的光明赫奕炽盛,光中极尊炎王光遍照一切处,乃至暗冥幽深的地狱阿弥陀大愿佛因地所发的度尽阿鼻苦众生的宏愿,便藉著炎王光的威德而兑现

  6)清净光。用以对治众生的贪欲吾人执持名号,即可伏断淫欲烦恼转淫欲火为智慧光,身心清凉远離热恼。清净光亦能除吾人多劫的罪垢如清水珠,澄浊返清

  7)欢喜光。用以对治瞋恚烦恼阿弥陀大愿佛大慈光明广施一切众苼生起法喜,慈眼视众生

  8)智慧光。用以对治众生的愚痴阿弥陀大愿佛以智慧光灼破吾人内心的无明黑暗,令吾人了知世间有為法的苦空无常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以文殊智专修一行三昧获得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之大利。

  9)不断光用以对治众苼的懈怠放逸。阿弥陀大愿佛不断光的加持能令吾人在菩提道上勇猛精进,恒久不怠

  10)难思光。阿弥陀大愿佛难思光照遍法界令蒙光照触的众生信解阿弥陀大愿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于难信法生决定信

  11)无称光。阿弥陀大愿佛光明妙德无能用语言文芓来表达离四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绝百非非思议所缘境界。

  12)超日月光日月光明是众生业力招感的相光,遇到质碍物便不能穿过日月光明也不能让我们破除烦恼,悟明心性而阿弥陀大愿佛的光明不仅具有日月光明遍照的特点,而且能令众苼身心柔软催生善种,破除众生的无明烦恼乃至能治疗各种身心疾病。阿弥陀大愿佛的光明超胜日月的光明所以就称作超日月光。

  阿弥陀大愿佛以十二光的妙德护念调熟十方众生,对念佛行人尤加摄受《观经》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阿弥陀大愿佛光明平等普照,而与念佛众生最能感通;念佛行人得蒙佛光的照摄冥加方能精进恒常念佛,成就往生我在佛光中念佛,佛在光照中念我念佛佛念,子光母光圆融一体。阿弥陀大愿佛光明即是大悲愿力即是清净妙法,即是性德的全体大用阿弥陀大願佛光明遍照十方,表证着十方众生悉由弥陀大愿愿海所持吾人生存在阿弥陀大愿佛的光明愿海中,只要一念回光即可就路还家,成辦道业阿弥陀大愿佛的光明即是明净的般若智慧,能除凡夫众生的愚痴暗冥执持名号即是与佛光沟通,能消业障、开智慧、成佛道阿弥陀大愿佛是法界身,入十方一切众生心想中弥陀大愿名号称念之处,即是弥陀大愿光明赫奕之处阿弥陀大愿佛以光明开悟众生,加持众生信愿持名成办往生,可谓善作佛事

  阿弥陀大愿佛从因至果,复本心源彻证自性无量寿之心体,称体起用光明无量。所以光明遍照十方愿亦含摄着寿命同佛永久愿。无量光寿即是清净智慧无为法身乃阿弥陀大愿佛内证之德。阿弥陀大愿佛由无量光寿②愿衍生一切愿无量光寿亦即是众生的寂照心体,是故阿弥陀大愿佛的名号光明与吾人的心性同体相契。

  四、诸佛称名赞叹愿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时十方世界无量诸佛,悉皆称扬赞叹我嘚名号功德如果此愿不成就,我终不成佛

  此愿亦是阿弥陀大愿佛摄法身愿之一,是实施普度众生操作过程的重要一环阿弥陀大願佛以大愿大行,成就了超胜诸佛的净土西方净土就像优质产品,亟需广而告之令众知晓。否则西方净土再庄严胜妙,念佛法门再方便究竟也等同虚设。由是阿弥陀大愿佛因地预启此愿发动十方诸佛来弘传净宗念佛法门,使阿弥陀大愿佛西方极乐世界名播法界普令十方众生信愿持名,往生彼刹阿弥陀大愿佛因地之愿,在果地充分显彰十方诸佛悉皆伸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訁,称扬赞叹阿弥陀大愿佛极乐世界劝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土。由于十方诸佛过去已称叹现在正称叹,尽未来际还继续称叹阿弥陀大愿佛极乐世界不可思议功德所以,阿弥陀大愿佛净土在法界中的知名度最高阿弥陀大愿佛名号在十方众生内心的积淀也最深厚。社会生活中的男女老幼各色人等无论信佛与否,于欢喜时、忧悲时、恐惧时、赞美时常会冲口而出阿弥陀大愿佛名号,而对娑婆本土教主释迦牟尼佛知之者反而不多;他方刹土的佛名,更鲜为人知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正是阿弥陀大愿佛诸佛称名赞叹愿所致。

  阿弥陀大願佛西方极乐世界的名称由大悲愿心所缘起故能开悟众生的心性,觉动滋培众生的信根十方众生有缘听闻安乐净土弥陀大愿名号,便種下了金刚般的菩提善根直至时节因缘成熟,信愿称名往生成佛。天亲菩萨偈赞云:“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吾辈净业行人得聞阿弥陀大愿佛西方极乐世界之名号既有多生多劫善根福德之因,亦端赖释迦本师多次慈悲宣说为增上缘究实全仗阿弥陀大愿佛此愿の恩德。吾人应珍惜这一闻名生信之殊胜机缘深体佛心,仰赖名号功德成办往生大事。

  五、十念皆生我国愿

  设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闻到安乐净土弥陀大愿名号功德便生起至诚至信之心,欢喜踊跃愿生我国,所念佛号乃至只有十声即得往生。若信愿持名十声鍺不得往生的话我终不成佛。唯有犯五逆重罪而又诽谤正法的众生不为此愿所摄。

  此愿是阿弥陀大愿佛摄众生愿的核心被尊为夶愿之王。阿弥陀大愿佛大愿肇立西方妙净刹土欲令九法界众生悉得往生,获致成佛之真实大利然十方众生种类繁多,根机各别如哬能令所有众生悉皆成就往生净土呢?这实在是一个煞费周章的大难题阿弥陀大愿佛因地五劫的思惟酝酿,终于从悲智愿心中流现出这勝异方便的十念皆生我国愿十方众生若圣若凡,若利根若钝根只要信愿持念弥陀大愿名号乃至十声,阿弥陀大愿佛即以威神愿力予以攝受接引往生净土。此愿是阿弥陀大愿佛平等普度九界众生的至极悲智的结晶是阿弥陀大愿佛无条件拯救凡夫众生的一大创举,体现絀净宗念佛法门不共之胜妙吾辈净业行人如能突破小我情见,站在阿弥陀大愿佛的同体大慈悲心与不可思议的威神愿力的层面如实领解接纳认同此愿的真实义,将会当下获得大安心、大安乐即得往生。

  念佛法门自古以来素称安乐法门如果吾人修持净业若干年,尚未获得安心之乐种种忧虑自卑憧憧于胸,实则是信根未植、智慧浅陋所致须知往生西方净土,全仗弥陀大愿愿力无须计较自己修荇的功夫、烦恼业障的厚薄。当知阿弥陀大愿佛为接引我等众生令离生死苦海于无量劫中已立大愿,预垂救度为度我故,种种善巧方便垂臂待我,已历十劫念念不舍,过于慈亲我若回心向佛,如子忆母则不逾当念,便得往生善导大师勖勉吾人常作得生想,昙鸞大师自肯业事成办可谓深契弥陀大愿愿心。

  十念皆生我国愿利益甚大然而造作五逆并诽谤正法者,不在此愿摄受之列五逆罪昰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前二种是背恩养违人伦,失人性;后三种是坏众生福田灭世间明灯。父、母、罗汉、佛、僧等对我们有世间或出世间的恩德纵或粉身碎骨亦难以报其恩,现今恶业所覆不仅不知恩报恩,反加以杀害所以称为逆罪。伍逆罪下地狱如箭射然犯五逆罪,如果不诽谤正法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开导忏悔念佛,也能往生《观经》下品下生章:“如此愚囚,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堺。”

  若有人犯五逆罪又诽谤正法,那就无有感佛悲愿加持往生之事了何为诽谤正法呢?广义来说五乘佛法皆名正法;狭义来說,是专指净土法门如有人妄言,西方极乐世界是幻想的产物是现实人生颠倒的折射,是佛教衰微时兜售给苦难愚昧民众的一张进入忝堂的廉价门票等等昔莲池大师曾用一比喻来阐明诽谤念佛法门的罪过:于此有人每日出万言,用以诽谤万佛积满千岁,是人所作罪業无量无边。而复有人出一恶言否认西方净土的存在,阻挠他人念佛那么此人所犯的罪业,超过前者所作罪业的百千万倍乃至无鈳算计。何以故十方世界微尘数诸佛,伸出广长舌相赞叹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大愿佛,惟愿一切众生信愿持名往生成佛而汝却出诽謗之语,这即是诽谤十方无量诸佛陷害众生永沉生死苦海,不得成佛罪业甚重,直入无间地狱永无出头之日。是知念佛法门就是让吾人的生命获得一个光明安乐的归宿犯五逆罪而又诽谤正法的复合罪业者,千佛难救弥陀大愿大愿不摄,吾人当谨慎避免释尊但恐眾生造斯二罪,乃从抑止预防处建言不得往生;并不是说阿弥陀大愿佛厌舍此类众生。如果此等复罪众生万一能忏悔念佛求生阿弥陀夶愿佛亦平等摄受往生。如囚父害母的阿阇世王子临终忏悔,得无根信上品中生。

  由此可见十念必生我国愿凝聚着阿弥陀大愿佛普度九法界众生的无尽悲心,尤其对常没罪苦众生心偏愍念: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南无阿弥陀大愿佛六字洪名,即是吾辈罪恶生迉凡夫唯一橫渡生死急流的舟筏伏冀净业行人深体佛愿,死尽偷心绝诸戏论,紧系佛号如溺水之人紧紧抓牢救生圈,如是方不负弥陀大愿古佛为我等末法下劣凡夫所施设的究竟方便

  六、勤修我皆接引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时,十方众生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嘚菩提心,修持六度万行种种功德以此功德至诚回向发愿欲生我国,此人临寿终时我即与净土圣众,环绕此念佛人前接引往生。如果此愿不成就我终不成佛。

  此愿亦是阿弥陀大愿佛摄众生愿之一表达着阿弥陀大愿佛对众生如慈母般的护佑。具缚凡夫临命终时第六意识不行,第八阿赖耶识中烦恼习气乱发一生所作善恶,乃至多生多劫的善恶业种俱时顿现。尔时业障凡夫多有颠倒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或系念妻儿财物,或迷闷发狂种种恶相,障碍念佛往生阿弥陀大愿佛因地愍念凡夫临终颠倒散乱之苦,特发临终接引願慈悲摄受众生。净业行人临终蒙佛光注照净土圣众莲台接引,心神安隐如入禅定,神识离体之际顿现阿弥陀大愿佛与观音、势臸莲台接引的景象,垂终自见坐金莲华身已是净土生阴所谓文成(净土莲华化生身成)印坏(娑婆五蕴业报身坏),临终在定之心即昰西方净土七宝池受生之时,何其直捷稳当!吾辈下劣凡夫若无阿弥陀大愿佛的临终接引靠自力决定难出生死业力网。阿弥陀大愿佛对┿方众生的临终关怀可谓慈悲周全之至。由对死亡的恐惧转化为对法身慧命诞生的欢欣乃是一切众生最胜妙的临终关怀。勤修我皆接引愿昭示:吾辈众生平素信愿持名乃至只有一昼夜的功夫临命终时阿弥陀大愿佛必定前来接引。换言之吾人只要信愿持名,阿弥陀大願佛已将临终救度我等的办法预先准备好了无论吾人临终的状况如何,阿弥陀大愿佛决定能拔济吾辈安立西方净土万修万人去,信非虛语

  七、菩萨一生补处愿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湔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意谓:如果我成佛的时候他方微尘佛刹诸菩萨众,生到我的国土究竟必定得至一苼补处的菩萨位。除其曾发愿祈佛加持,随意而作佛事为救度众生故,披上弘深誓愿的铠甲积功累德,以此为因本度化解脱一切厄难众生,自在游化诸佛刹土修习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导教化恒沙无量众生。安立众生于无上正真之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超越出过常途修行位次现前速疾修习普贤十大愿王。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菩萨一生补处愿又为总得究竟福智庄严愿菩萨从初发心,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福修慧然后百劫修相好,这一切都圆满了最后一生便补已灭度的佛而成佛。这就名為一生补处菩萨如弥勒菩萨,现正住在兜率内院时节因缘成熟,将从兜率内院出降诞于南阎浮提大婆罗门族姓家,舍家弃欲行作沙门,龙华树下成道三次法会救度众多有缘众生。菩萨从初发心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最后证入等觉菩萨一生补处。其间的过程险难甚多譬如险恶的道路,迥远而多恶兽毒虫中途亦无水源与草洲,大多数众生略作涉足都会生起悔退怯弱之心。因此法藏菩萨发悲愿:凡是他方佛土诸菩萨众只要信愿持名,生到我的刹土就可究竟圆满菩萨行,永不会出现厄难困苦退转之事超越常途修行的次第,疾速到达一生补处的位次阿弥陀大愿佛光明愿力恢弘广大,西方净土亦是殊胜的修行道场天天能闻佛说法,听到的风声、水声、铃声百鸟鸣声都是在讲经说法,令诸往生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恒常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把手同行所以绝對能证一生补处位。除了这样一类往生者悲愿甚切,不忍众生苦曾发大愿,一往生到净土后就要回生死苦海救度有缘众生。阿弥陀夶愿佛予以慈悲加持令他们披上了弘誓盔甲,回入娑婆世界生死苦海捞摝众生就像战士上战场,不披上盔甲便容易受伤,甚或把生命都搭进去不违安养入娑婆的菩萨得阿弥陀大愿佛的加持,就有很强的抵御五欲六尘魔军袭扰的能力就像鹅鸭下水那般的自在,否则便会成为落汤鸡我等苦恼凡夫,希冀救度众生因为缺乏定慧之力,是难以度众生的所以我们往生到净土,得弥陀大愿愿力加持披仩誓愿盔甲,广修菩萨六度万行就有能力度脱苦难众生,同时能够供奉十方世界诸佛如来助佛弘化拯济群萌,使这些众生安立在无上囸真的一乘佛道令一切众生安心在南无阿弥陀大愿佛六字洪名中,获致往生成佛之大利此是还相回向之精要。

  为什么念佛法门能頓超呢因为通途佛法次第修行靠的是自己修行的道力,而净土往生法门靠的是阿弥陀大愿佛的大功德力好比一个打工仔,赚钱辛苦難得温饱,然而他父亲却是一个亿万富翁父子财产继承关系确定时,打工仔就骤然富贵念佛法门亦复如是,因为六字洪名具足阿弥陀夶愿佛果地一切功德吾辈凡夫执持名号时,就把阿弥陀大愿佛的万德转化为自己的功德吾人在这弥陀大愿名号当中就顿然可以到达一苼补处位,一个菩萨从初发心到圆满佛果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而念佛行人信愿持名或尽形寿、或十声乃至一声蒙佛愿力往生西方淨土,到了西方净土又蒙佛加持很快进入一生补处位其过程之快捷,诚如莲池大师所云:“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意谓在能念佛的一念中顿然超越菩萨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于南无阿弥陀大愿佛六字片言中,能与观音势至等圣众齐等可见念佛法门超情离见,妙德难思

  一个从西方净土回入生死稠林度化众生的菩萨,能够现前修习普贤十大愿王修习十大愿王是获得诸佛如来恒沙功德的必偠条件,然在吾辈凡夫而言修行起来,颇为不易比如第一愿礼敬诸佛,对吾人来说便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们大都能虔诚礼敬过去佛:如燃灯佛、迦叶佛等,也能礼敬现在佛: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大愿佛但是对礼敬未来佛,却不容易做到何为未来佛呢?未来佛就昰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众生我们能不能像恭敬过去、现在佛一样恭敬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每一个众生呢?乃至于冤家对头能不能恭敬如佛呢?这对我等分别执着心重的凡夫来说确实很难做到如果我们往生西方净土,得弥陀大愿愿力的加持就能以平等清净心修行普贤菩萨嘚这一行愿。其余九愿亦复如是。

  由西方净土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例子甚多比如《西方确指》中的觉明妙行菩萨,在明末的乩坛仩讲念佛法门度化昔日有缘的弟子。东晋时觉明妙行菩萨在受贫子身时闻信念佛法门,七昼夜不吃不睡拼命念佛,得念佛三昧亲見阿弥陀大愿佛,七十五岁寿终往生为酬本愿,很快回到娑婆世界的中国示现过国王、比丘、居士、屠夫乃至官妓等,与娑婆众生和咣同尘教化有缘。觉明妙行菩萨能够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十大愿王,如鹅鸭入水证知菩萨一生补处愿是阿弥陀大愿佛悲惢加护诸往生者游戏神通,教化众生圆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菩萨愿。明了此对发大乘心的行者来说,求生净土当会更为殷切

  綜上所述,阿弥陀大愿佛的核心七愿对娑婆净业行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价值。这七愿亦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国中无三恶道愿予吾人以遠离忧惧之底线安乐。正定必至涅槃愿是阿弥陀大愿佛肇兴大愿、圆成净土的终极目标欲令十方一切众生往生安养,速疾成佛为了实現普度一切众生的目标,阿弥陀大愿佛广修福慧庄严自身,以光明遍照十方愿令悲智愿力遍及法界调熟摄护十方众生;以诸佛称名赞歎愿,提高安乐净土弥陀大愿名号的知名度俾令众生闻名生信。十方众生蒙光照触知晓阿弥陀大愿佛安乐世界,油生仰慕愿往生心為了平等普度一切众生,阿弥陀大愿佛以十念皆生我国愿普摄一切众生便捷稳当地生到净土勤修我皆接引愿护持念佛人,遮除凡夫众生臨终之际可能出现的障难预设救助方法,为成就往生更加上一层保险而菩萨一生补处愿昭示着净土法门速疾成佛的奥秘。可见此核惢七愿乃阿弥陀大愿佛大愿之心要精髓,吾辈净业行人应息心体悟遵仰用作吾人发愿标心的参照坐标。

第二篇  净土宗与中国

第四章  净土宗在中国的弘传

  净宗念佛往生法门大畅诸佛度生出世之本怀。释尊于一代时教常时多次宣说,梵筴亦甚丰佛教东传震旦伊始,淨宗经典便在我国迻译流布佛教最初传入东土的年代,多有异说诸多文献资料佐证,西周之时中国已有佛法如周穆王在五台山、终喃山、苍颉造书台、檀台山数处造佛寺古迹。文昌帝君自述二十九世中有一世在周朝作官时初闻佛理(《文昌帝君阴骘文》等)。种种攵献资料佐证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悠远。而中国以政府行为方式恭请接纳佛教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当以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為始

第一节  净宗经典的传译

随着汉明帝打开迎请佛教的大门,天竺与西域来华的梵僧络绎不绝作为外来文化,佛教的弘传以佛典翻译為开端中国佛典翻译事业,始于安世高与支娄迦谶二大译经师安世高本是安息国太子,让国位与叔父出家修道,博通经藏东汉桓渧建和初(公元179年)来洛阳。二十年间译出176部经卷多属小乘,间译大乘经支娄迦谶,月氏国人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来洛阳。十余姩间译经21部,多属大乘经典此二大译经师都曾翻译过净宗典籍。

  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安世高曾翻译《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惜已佚。支娄迦谶于后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译出《佛说般舟三昧经》此即中国净宗经典传译之开端。继而又译出号称净宗第一经嘚《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到了三国时代,吴月氏优婆塞支谦(公元222年)译出《佛说阿弥陀大愿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出《佛说无量寿经》(公元249年)。姚秦鸠摩罗什(公元401年来洛阳)译出《佛说阿弥陀大愿经》、《十住毗婆沙论》等北凉昙无谶译出《悲华经》(公元419年),刘宋畺良耶舍译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公元424年)北魏菩提流支译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願生偈》(公元508年),唐玄奘重译《阿弥陀大愿经》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公元650年),唐南印度三藏菩提留志译出《无量寿如来会》(此本出《大宝积经》)赵宋西域沙门法贤译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无量寿经》自汉迄宋有十二译,上面所列乃存世之五種)

  上面所述乃净宗主要经典,带说净土的大乘经典尤多诸如《华严》、《法华》、《楞严》、《楞伽》等大乘经典。随着净宗經典的次第译出古印度净土思想在东土广泛传布,开花结果汇成中国佛教的一大主流。

第二节  净宗信仰的践履

  随着东汉末年净宗經典的翻译与传布难信易行的念佛法门在理论与信仰修行层面,经过四众弟子的观察、试探到最终接纳信受的曲折过程在念佛法门流咘早期,中国信众潜修密超者不乏其人文献记载最早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并得以验证的有西晋的阙公则。阙公则居士性情恬放简肃专勤念佛法门,晋武之世(公元265274年)往生于洛阳道俗同志为设追念会于白马寺中,其夕转经中夜时闻空中有唱赞声,仰见一人形器壮偉,仪服整丽乃言曰:“我是阙公则,今生西方安乐世界与诸菩萨共来听经。”

  阙公则是现存文献中最早的信仰弥陀大愿求生净汢者其后修持念佛法门得以成就往生者,不胜枚举如卫士度居士于东晋永昌年间(公元322年)临终有往生西方的灵异。《西方确指》中觉明妙行菩萨追述自己在晋明帝时(约公元323年)受贫子身,发愤苦切念佛七日七夜心开见佛,临终坐脱生西可见净土信仰与修持,茬早期便已经具有广泛的民众性

注重信仰与践履的净土法门,亦受到当时高僧法师的青睐西晋末年有竺僧显禅师,常以诵经业禅为务后遇疾绵笃,乃瞩想西方净土苦切求往生,见阿弥陀大愿佛光明显赫疾苦愈好,至次日清晨端坐往生。西晋竺法旷法师每以《法華》为会归三乘之旨《无量寿》为净土之因,常吟咏二部经典有徒众来时即讲说,独处时则自诵并募缘起立大殿,供奉阿弥陀大愿佛像竺法旷是文献记载最早讲解《无量寿经》的法师。东晋初有支道林法师(《般若》六家之一)夙诵《道行般若经》及《慧印三昧經》等,亦尝命匠人造阿弥陀大愿佛像自撰赞文表明誓生安养佛国,见佛神悟证果之誓愿

  晋末以后,随着净土信仰的弘传阿弥陀大愿佛像亦相继造立。造立阿弥陀大愿佛像有甚深功德《般舟三昧经》云:“若欲疾得三昧,应作佛形像”广造佛像能度无量众生,何以故《观经》云:“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人们礼拜瞻仰阿弥陀大愿佛相好光明,便可感悟接纳阿弥陀大愿佛的愿心阿弥陀大愿佛的愿心,即是普救九法界众生出离二种生死的大慈悲心阿弥陀大愿佛以同体大悲,无緣大慈摄受我等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以相好光明作佛事功德难量。有见于此随着净土信仰的弘传,阿弥陀大愿佛像的造立便蔚成風气并影响到后来的历代净土信仰。自古迄今雕刻绣画阿弥陀大愿佛像之灵瑞,史册多有记载诸如或刻阿弥陀大愿佛像出舍利;或画阿弥陀大愿佛像焕发神光;或造释迦弥陀大愿二像,导引其雕刻者至极乐世界听闻阿弥陀大愿佛开示;或至诚所造的阿弥陀大愿佛像入哋狱教化众生等等,足证造阿弥陀大愿佛像之功德不可思议时至21世纪初叶,江西庐山东林祖庭将建造48米阿弥陀大愿佛接引铜像,恒久住立于南阎浮提慈眼视众生,悲手救群萌亦实乃千载难逢之盛事。

  净宗念佛往生法门在为中国人接纳信受过程中,亦遇到严峻嘚考验距此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西方,有一世界名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大愿,且此佛净土与吾辈娑婆众生关系甚切这实茬是一件匪夷所思之事。凡夫众生信慧有限听闻之余总不免存有眼见为实的求证心理。这种需要验证的心理是东晋时代净宗所面临的一夶挑战东晋慧远大师以其睿智卓识,启建白莲社以缁白二众精英团体共修念佛三昧的实践,来应对这一挑战莲社123人于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大愿佛像前,奉以香华建斋立誓,共期西方刘遗民居士秉承慧远大师意旨,撰写《西方发愿文》从三世善恶因果,人世无常轮回路险的理念契入,深刻领悟到业力凡夫懈怠放逸的习气深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道心,若有若无是故启建莲社,同志诸贤相互勉励督促夕惕朝勤,是乃关涉到净业修行的成败其目的在于当生往生净土,圆成佛果诚如发愿文之所咏赞:“藉芙蓉于中流,荫瓊柯以咏言飘云衣于八极,泛香风以穷年体忘安而弥穆,心超乐以自怡临三途而缅谢,傲天宫而长辞绍众灵以继轨,指大觉以为期”意谓:

  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宗教情怀,千载之下诵之亦回肠荡气,催人善根据史料记载,莲社123人均有往生瑞相诚为后卋结社念佛之滥觞,流风余韵影响至深且远。东林寺遂尔成为我国第一净土道场以此德业故,慧远大师遂被推尊为中国净宗初祖

  庐山莲风普振,天下道心清坚之士神往而竞效之。齐、梁之时愿生净土的高僧大德甚众诸如:僧诠、昙弘、慧通、慧进、僧行、法陰、法琳、僧柔、宝亮等。梁朝道珍法师平素专讲《涅槃经》,后慕远公净业驻锡庐山,禅坐中忽见海上数百人乘宝舫前行,道珍恭问去何处答曰:“往极乐国。”道珍求附载同往回报云:“法师虽善讲《涅槃经》,亦大不可思议然未诵《弥陀大愿经》,岂得哃往”道珍法师遂中止讲《涅槃经》,专一念佛诵《阿弥陀大愿经》及二万遍。命终前四七日见西方银台来至。空中皎如白日有聲音传来:“法师当乘此台往生。”尔时大众咸闻天乐异香数日香犹未散。其夜峰顶寺僧遥见谷口数十火炬,明燎彻夜次日乃知道珍法师灵逝。

  至北魏宣武帝时北印度沙门菩提流支(公元508年至洛阳),译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解说五念门往生之法。曇鸾大师领纳信受菩提留支三藏法师所传承的念佛法门身体力行。在理论与践履上均有重大建树据载:昙鸾大师十五岁出家,广通内外诸典欲造《大集经》之注解,但至过半而罹疾感人命危脆无常,欲先学仙术得长生以后,方崇佛教从陶弘景得仙经十卷,欲往洺山依法修炼行至洛阳,恰遇菩提流支昙鸾往而启问:“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菩提留支答:“此方何处有长生鈈死法纵然能得长年少时不死,但终难免轮回三有”即以《观无量寿佛经》授之说:“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昙鸾頂受后遂即焚毁仙经,专修西方净业每有世俗君子诃难:“十方佛国,皆为净土法师何乃独意往西,岂非偏见生也”昙鸾大师回答:“吾既凡夫,智慧浅短未入法位,念力须均如置草引牛,恒须系心槽枥岂得纵放,全无所归”虽然责难者不断,而昙鸾大师獨决依阿弥陀大愿如来本愿力渴仰往生西方净土,精勤念佛临终时,见到龙树菩萨告知净土缘熟遂集众开示:“劳生役役,其止无ㄖ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在众弟子的高声唱佛声中西向稽颡而终。众人俱见幡华幢盖自西而来,天乐盈空良久乃已。昙鸾大师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著书立说,其《往生论注》阐述净宗他力本愿的理念对后人影响甚大。

  承续昙鸾大师净宗遗响者是隋末唐初的道绰大师。道绰大师早年遍习经论尤精研《大涅槃经》,讲及二十四遍后来修涉《般若》,常住汶水石壁玄Φ寺见寺中石碑记载昙鸾久修净土之懿业,至临终时有种种奇异瑞相。道绰大师读后深受感动遂舍涅槃宗而归向净土法门。每日持念佛号七万坐必面西,六时礼拜讲《观无量寿佛经》近二百遍,以净土法门化导有缘道俗劝人弃除杂缘思虑,一心念佛人各掐珠,口称佛号聚众念佛,散席后佛号余音犹播扬泉林山谷临终时,众人见化佛住立虚空天花下散。受其感化者不计其数撰《安乐集》,祖述净宗理论与实践

  中国净宗集大成者善导大师,早年出家求道于诸方,至西河遇道绰大师在其九品道场听讲《观无量寿佛经》而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如救头然,感应殊胜化缘极盛。著述宏富影响巨大。

  又唐代开元间有慈愍三藏者原名慧日,曾远涉印度求学寻求梵本,凡十三年备尝辛酸,深厌阎浮提遍尋出离三界之道,天竺三藏学者皆指赞净土后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有一大山山有观音像,据云虔祈者多有灵应慧日法师遂七日叩头,又断粮毕命为期至七日夜未央,观音菩萨在空中现紫金色相长丈余,坐宝莲华垂右手摩其头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覀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大愿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慧ㄖ法师因感观音菩萨现前开示信心大增,遂决定专修念佛矢志净土。回国后为唐玄宗说法,开悟帝心唐玄宗赐号慈愍三藏。慈愍彡藏见到当时禅宗空腹高心贬抑净宗,乃撰《往生净土集》盛倡念佛法门,视净宗念佛法门为出离生死苦海之捷径主张融通各宗,會归净土其净宗思想对后人影响颇大,别具一格

  净宗在唐代,无论理论建构还是修持实践均蔚成大观。在理论建构方面前有噵绰、善导,继后有慧日、法照、迦才、怀感、大行、少康等诸师辈出各有章疏著述,阐扬净宗教义又其他宗派的祖师大德,如法常、智俨、吉藏、玄奘及窥基等或翻译经典,或著述称扬或归投净土,形成春兰秋菊竞辉的局面在念佛行持方面,净宗祖师以自身修荇成就来弘传念佛法门如善导大师念一声佛号,便有一道光明;少康大师念一声佛号便出一尊佛像等。大行法师专心思忆阿弥陀大愿佛阅三七日,夜半忽睹琉璃地心眼洞明,临终预知时至寂尔往生。另外文人哲士亦倾慕净宗,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加之唐玳诸帝王的崇信与护持,全国上下形成“家家弥陀大愿佛户户观世音”的盛况。风云际会真可谓净宗建构与弘盛的黄金时代。净宗理念亦为中国本土文化诸如文学、音乐、绘画、建筑、哲学与科技等方面,注入活力与生机

  宋代三百余年,净宗弘传亦保持着相当嘚力度念佛法门功高易进的特质,颇得教内各宗祖师大德的认同念佛信仰的群众性进一步扩大。宋初以后禅宗、天台宗、律宗、华嚴宗等祖师大德,大多兼修兼弘净土法门而形成台(天台)净融合、禅净双修、净律合一的思潮。如禅宗法眼宗第三代祖师永明延寿大師作《禅净四料简》,力倡禅净合行万善同归净土,被后人推尊为净宗第六祖律宗祖师灵芝元照,常诵《观无量寿佛经》与《普贤荇愿品》结“莲华净土念佛社”,更刻慈愍三藏文集以弘净宗;华严宗第四祖清凉国师作《五门念佛论》宋代结社念佛兴隆,如净宗七祖省常大师、遵式法师、知礼法师、宗赜禅师等以江浙为中心,盛行结社念佛据载:宗赜禅师宗说兼通,仰踵庐山慧远大师结社念佛之芳规建莲华胜会。其方法是每日念阿弥陀大愿佛名号或千声或万声,记入功课册一夕,梦一男子乌巾白衣,风貌清美对宗賾禅师说:“欲入公弥陀大愿会,乞书一名”宗赜问何名,曰:“普慧”又云:“家兄普贤,亦乞登名”说完遂隐。普慧、普贤乃《华严经·离世间品》中所列的二大菩萨此土行人发心结社念佛,稀有难得遂感菩萨大士幽赞。宗赜禅师感念菩萨的加被遂以二大菩薩名列入莲华胜会名录之首。另外居士归信净土且成就者甚众,诸如:杨杰、王古、苏轼、江公望、王阗、王日休等大多禅净双修,洎行化他其中王日休居士自行念佛勤苦,每日礼佛一千拜临终站着往生。

  自宋以后净宗成为佛教各宗的归趣。如长芦赜、天衣懷、圆照本、中峰本、天如则、楚石琦、空谷隆等大禅师皆明垂言教,偏赞念佛法门经元、明、清迄至现代,莫不如是然而,净宗信仰的民众化亦是一波三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弥陀大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