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政权反动本质表现

分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陕甘宁边区、国统区和沦陷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特征.
分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陕甘宁边区、国统区和沦陷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特征.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938.10日军占领广州、武汉~1945年8月)  ⒈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⑴原因  ①日军: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敌后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其后方  ②中国:正面战线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  ③英美:为推动日本进攻苏联,力谋与日妥协.  ⑵时间、标志:1938年广州、武汉的失守  ⒉日本改变侵华方针(但灭亡中国的根本计划没有改变)  ⑴日军改变战略方针:①对根据地:集中兵力进攻  ②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⑵日军改变战略方针的原因: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敌后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其后方  ⑶具体史实:  ①政治——扶持汪伪政权,以华制华.实行法西斯残暴统治.  ②经济——野蛮经济掠夺,以战养战.  ③文化——推行奴化教育,实行同化政策.  ④军事——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大“扫荡”.对正面战场局部进攻.  ⑷日军改变战略方针的影响:  ①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陷入困境  ②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  a.亲英美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皖南事变);  b.亲日派:汪精卫公开叛国,成立汪伪政府 →原因:日近卫政策的产物;英美劝降的产物;汪出于亲日派的利益考虑  二、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⒈政治上:“以华制华”  ⑴扶植汪伪政府,作为其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时间:1940年  人物:汪精卫  建立 地点:南京  实质: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⑵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目的是为了肃清沦陷区的抗日力量  ⑶在华中推行“清乡运动”等恐怖政策  ⒉经济上——野蛮的经济掠夺,“以战养战”  ⑴原因: ①日本为了摆脱国内危机,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发动了侵华战争  ②也是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组成部分  ⑵目的:为了弥补其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的不足,妄图把中国变成其进行侵略战争的供应地  ⑶总方针: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它的附庸经济  ⑷表现:①农业: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  ②工矿交通运输:实行“统制事业”,由日本专营  ③金融:抢占银行,掠夺金银;滥发伪币;增加苛捐杂税  ⑸影响:① 日本掠夺了大量财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 进一步激化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沦陷区人民在中共领导下,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  ⒊思想上:推行奴化教育,“同化政策”  ⑴罪恶目的:为了让沦陷区人民甘心作亡国奴  ⑵做法:  A、学校教育方面:建立殖民化的教育体制,编写“中日亲善”的教科书.  B、社会教育方面:利用报刊、广播等宣传封建道德,进行反共宣传.  ⑶具体措施:①加大初等教育的比重  ②教科书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为基本内容  ③日语定为必修课  ④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不使用“中华”字样.  三、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⑴表现:a. 中共领导群众反殖民统治 b. 开滦煤矿工人等相继罢工  ⑵作用:打击.动摇日伪的统治  国民政府政策转向反动  ⒈对内: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  ⑴原因:①内因——蒋介石政权的反动本质决定(根因)  ②外因——A 日本诱降政策的影响;  B 英美劝降;  C 中共敌后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  ⑵标志: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⑶方针:溶共、防共、限共、反共  ⑷影响:①标志国民党政府自抗战以来的重要转变  ②开始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不久,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的反共高潮  ⒉对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⑴政策特点:既想投降,又不敢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两面性  A、既想投降 → ①日本诱降 ②英美劝降(远东慕尼黑阴谋) ③抗战决心不坚定  B、又不敢放弃抗日→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  C、既要反共 → ①反动的阶级本质决定(根因) ②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和发展  D、又不敢彻底破裂的两面性 →①中共敌后战场的重大作用 ②英美苏不同意  ⑵实质: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国民政府政策转向反动的表现  ⒈对内  ⑴军事:积极反共(掀起两次反共高潮)  ①第一次反共高潮:  A、时间、进攻地区:1939年冬至1940年春进攻陕宁边区及山西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  B、中共的方针:  政治上: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军事上:坚决回击,打退进攻  ※②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  A、时间:1941年初  B、概况:国民党军队在安徽茂林地区袭击新四军,军长叶挺被扣押,项英遇害.蒋介石宣布新四军“叛变”,取消新四军番号.  C、中共的方针:坚决回击,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继续坚持抗战,揭露国民党阴谋.  D、影响:a国民党军队失去了抗战初期的锐气,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日主战场  b积极反共削弱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国民政府内外孤立.国内中间人士进一步认清蒋介石的反动本质而倾向中共;国际社会也强烈不满.削弱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维持的原因:中共的努力;人民群众与民主人士的压力;英美苏不支持;日本的威胁  ⑵政治:反动独裁统治(基本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  ⑶经济:实行统治制经济政策,加强经济掠夺  ①表现a. 垄断全国工业  b. 掠夺农民土地,加重对其的剥削  c. 控制全国商业,独占全国金融  ②结果:a.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b.给国统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民族工业遭到破坏,大批工人失业,农民面临贫困死亡的威胁  ⒉对外  ⑴消极抗日:正面战场大溃败  ①背景:  A、为逼迫国民党政府投降,日军向华中、华南的国民党正面发动局部进攻.  B、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希望尽快结束中日战争,主动转向太平洋和东南亚.  ②战役:  A、枣宜战役:1940年,张自忠殉国,宜昌失守.  B、豫湘桂战役:1944年,抗日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③败因:A、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恶果(根因)  B、片面抗战路线  C、国军腐败,指挥不当  D、日军孤注一掷,疯狂进攻  ⑵废除治外法权(1943.11)  ①原因:基于中国在抗战中的重大作用,为继续鼓励中国抗战  ②局限:不彻底 → 国民政府政权性质和与英美的特殊关系决定的  ※一、共产党坚持抗战  ⒈军事上:  ⑴对国民党: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⑵对日本:  Ⅰ发动百团大战  ①时间与地点:1940年下半年,华北.  ②领导人及参战部队: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对日作战.  ③背景:A、国际——法西斯猖獗;英美游说蒋政权投降  B、国民政府——抗战决心动摇  C、日本———实行囚笼政策  ④目的: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势的好转.  ⑤特点:中国军队第一次主动出击,作战方式是以破袭战为主  ⑥作用: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但也过早的暴露了自己的实力.  Ⅱ实行反扫荡斗争  ①时间:年根据地困难时期;  ②作战方针: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  ③.游击战术: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  Ⅲ1944年发动局部反攻  ⒉政治上:  ⑴维护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以斗争求团结,打退国民党两次反共高潮;  B、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工农民主政权 →三三制政权)  ①含义:在抗日民主政权机构中,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左派进步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份额  ②原因:A、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B、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  ④意义——加强各阶层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⑵加强自身建设  Ⅰ1942年延安整风  ①原因:左右倾思想未从思想上彻底的清算  ②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反对主观主义学风是核心)  ③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④性质: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次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⑤意义:在思想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Ⅱ1945年中共七大  ①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②时间:1945年春.  ③地点:延安.  ④主要内容:  A、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B、提出了党的任务;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⑤意义: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⒊经济上:  Ⅰ严重困难局面的出现(1941——1942)  原因:A、日军的疯狂扫荡 B、国民党的包围与封锁 C、自然灾害  表现:面积缩小,人口减少,人数减少  渡过困难的措施:A、军事上 B、政治上 C、思想上 D、经济上  ①变革生产关系:实行抗日土地政策(农民个人土地私有制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A、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B、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  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②发展生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  A、模范: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荒,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  B、意义:使根据地渡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战略反攻阶段 1945年8月~9月)  ⒈各种政治势力的表现  ①日本:最后挣扎到灭亡.  ②国民党:积极掠夺抗战胜利果实  ③中国共产党:A、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主张;  B、抓住时机,积极反攻.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  2.抗战胜利的标志:日本宣布投降时间:日.  正式签署投降书时间:日.  ※⒊抗战胜利的原因:  ①战争的正性  ②全民族抗战(根因)  ③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方针  ④广大爱国华侨的积极支持  ⑤中共的作用(中流砥柱)  ⑥两大战场的有利配合  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  ※⒋对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认识  ①一百年来取得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完全胜利.  ②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打倒了日帝义,壮大了自身力量)  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战场.  ④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亚、欧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起了重要的配合作用.  ⑤中国人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⑥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与《分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陕甘宁边区、国统区和沦陷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特征.》相关的作业问题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 民 党由比较积极抗战转为消极抗战,不断丧师失地. (2)在日本的政治诱降下,蒋集团不断制造 反 共 磨擦,后来发展成“皖南事变”. (3)中国 共 产 党 领导的人民抗 日武 装和敌后抗 日根据地坚持抗战,成长为抗 日阵营中的坚强堡垒.
这道题的答案是A.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军区等共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百团大战是抗日战
1938年8月的武汉会战,日军投入30万人,国民政府投入110万,会战与1938年10月结束,日军伤亡8万人,因病减员8万余人,失去了战略进攻的能力,抗日战争就此进入相持阶段.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埃及首都开罗开会,通过《开罗宣言》,要求战后日本归还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包括台湾及其
题目太大,我简要的说一下吧.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缓慢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是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但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处于资源环境破坏的粗放经济增长.政治: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被推翻,逐步建立了国民党的统治.1949年,新中国成立,共产党开
欧共体成立后在经济领域的重要措施:日,欧共体实现关税同盟.1985年6月,正式提出了关于完成内部统一大市场的白皮书,提出在欧共体内建立“无国界”的统一大市场,真正实行人员、商品、资本、服务的自由流通.1985年12月,“白皮书”得到欧共体理事会批准.日,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商品、资金
  这场在历史上发生重大影响的文化运动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中国的专制主义传统与现实的批判运动,是对两千年历史文化的反思.另一方面,是民族文化的振兴运动.由于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弱点和危机,引进西方新思想,对古代遗产加以整理、提炼,打开新出路,创造新境界.  这场新文化运动在政治上产生的巨大震动作用,突出表现在它直接催生
经济:美国执行“马歇尔计划”,扶持,控制欧洲. 苏联成立个友好互助协会,执行“莫洛托夫计划”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资金发展.军事:美国和欧洲国家组建“北约”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组建“华约”政治:美国的“杜鲁门主义”
1.政治上,a与苏联在意识形态、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搞对立,b在世界各第三世界国家扶植亲美政权,c重新武装德国和日本,开启冷战大幕;2.在经济上,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控制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命脉,b执行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经济快速恢复以防止欧洲爆发社会主义革命,c以援助为名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渗透和控制;3.军事上,a对社
日,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被普遍地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其对全世界的影响相当于1823年宣布西半球不再受欧洲殖民主义支配的门罗主义.苏联认为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方面对苏联控制地区与苏俄扩张的一个公开威胁. “杜鲁门主义”是对别国内政的干涉,被学者认为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中国过去的三千年来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前面已经说明了.那么,中国现在的社会是否还是封建社会呢?不是,中国已经变化了.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自从1931年“9·18”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以后,中国又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现在我们就来说明这
1.政治上,台湾虽然名义上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它是当年蒋介石国民党带过去的.在政治上而言,对共产党没有属于关系.虽然中国的社会,舆论,教育等都大义秉然的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什么分裂等等”.那都是共产党一党专政下的产物,为共产党在台海问题上树立一面正义的旗帜.获得国内、乃至国际舆论的支持.而在台湾,民进党和国民党
因为两一国在领土方面有分岐,应该中方会胜,因为日一旦攻打中国,经济将支撑不了,GDP就会崩盘,日本就倒塌了. 再问: 能给分析不? 再答: 什么再问: 问题的分析
当然应该出兵朝鲜,政治上新中国刚刚建立,急需一个稳定的环境发展经济,如果美军攻占整个朝鲜半岛,对中国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中国就不会在有稳定的发展环境,大后方暴露在别人面前.新中国刚建立时美帝国主义极力孤立中国,想除之而后快,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唇亡齿寒”.如果中国那是战败,很有可能美帝国主义将跨过鸭绿江,攻入中国东北,中
政治--处于封建王朝的末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在多次的战争中,丧失了大片的领土,许多主权遭到破坏(如通商口岸的开通等).经济--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并且被迫卷入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曲折的发展.思想文化--封建思想受到冲击,西方的进步思想传入中国.
政治上推行法制,不问出生,任人唯贤.较前朝而言可谓严刑峻法.有效的控制了国家的日常运转.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提高农民地位,甚至农耕出色者予以奖励.军事上:禁止私斗,鼓励参军报效国家,按军功授爵位,世袭爵位不再随意封赏.使得战功成为封爵的主要途径.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1、武汉会战的结束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2、因为初期抗战日军虽然攻势凶猛,但损失巨大,深知无法彻底打败我军.所以相持阶段,日军主要进行离间与武力相结合的方式瓦解我军. 3、各大军阀对离间活动几乎都不为所动,依然勇猛抗日,但也有一部分派系部队叛变.武力方面,三次长沙会战让日军蒙受更惨重的代价.
1、武汉会战的结束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2、因为初期抗战日军虽然攻势凶猛,但损失巨大,深知无法彻底打败我军.所以相持阶段,日军主要进行离间与武力相结合的方式瓦解我军.3、各大军阀对离间活动几乎都不为所动,依然勇猛抗日,但也有一部分派系部队叛变.武力方面,三次长沙会战让日军蒙受更惨重的代价.
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并重 15、 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政府采取的策略是________. A. 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 B. 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C. 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并重 D. 速战速决,武力征服答案应该选C您所在的位置:  → 
时间: &&&&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2711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目的: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本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在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均安排在大一进行讲授,其后续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课程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教学内容方面有较强的关联。通过本课程的讲述,可以为“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历史背景,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问题的理解与掌握。
二、课程学时分配
总 学  时:      32学时       学分�      周数:16
三、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
1.教材
沙健孙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年出版。
2.主要参考书
ġ沙健孙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学生辅导读本. ;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年出版。
ġ沙健孙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疑难问题解析. ;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年出版。
ġ沙健孙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学习参考文选. ;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年出版。
   四 、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开卷笔试等形式进行考核。
五、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上编综述   风云变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目的要求】
掌握
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与面临的主要任务,加深对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意义的认识。
熟悉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了解
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与西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教学内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多媒体运用相结合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Ǝ时)
【目的要求】
掌握
西方列强在军事、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对中国进行的侵略,进而认识列强侵略的本质。
熟悉
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认识社会制度腐败必然导致失败的深刻历史教训,认识正是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去努力探索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
了解
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斗争的历史,认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意义,继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奴役
第二节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
二、从睁眼看世界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多媒体运用相结合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Ǝ时)
【目的要求】
掌握
西方列强在军事、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对中国进行的侵略,进而认识列强侵略的本质。
熟悉
近代社会各阶级、阶层对国家民族出路探索所付出的努力及采取的措施。
了解
在近代,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不能实现中国真正的独立与富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  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一、洋务新政的兴办
二、洋务新政的失败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进行与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二、思想启蒙及其意义
三、戊戌维新运动夭折的教训。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多媒体运用相结合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Ǝ时)
   【目的要求】
掌握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教训,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局限性,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熟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历史巨变,它具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思想解放等进步意义。
了解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分析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与结局,认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
二、旧民主义革命的终结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多媒体运用相结合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中编综述  天翻地覆的三十年
【目的要求】
掌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及其政治代表,围绕“两个中国之命运”而展开的斗争,深刻领会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为中国实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指明道路。
熟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所受的“三座大山”的重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了解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教学内容】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与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国际格局的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1、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
2、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3、外国在华资本的垄断地位
4、官僚资本的膨胀与民族资本的困境
5、人民的悲惨境遇
三、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2、两个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教学方法 】
以课堂讲述为主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Ǝ时)
【目的要求】
掌握
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熟悉
中国先进分子在十月革命以后怎样经过比较、探索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其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巨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了解
联系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特别是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情况,认识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特点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一、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
二、工农运动的发动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多媒体运用相结合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Ǝ时)
【目的要求】
掌握
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领会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熟悉
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弘扬长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了解
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质、内外政策及其统治下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领会土地革命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大革命失败与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延安整风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多媒体运用相结合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Ǝ时)
【目的要求】
掌握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纲领与方针、政策以及敌后游击战争的地位和作用,真正领会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熟悉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了解国民党以及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
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
三、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三、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四、国共合作,共赴困难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二、从片面抗战到消极抗战
三、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人民战争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与游击战争的战略作用
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四、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多媒体运用相结合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Ǝ时)
   【目的要求】
掌握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认识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熟悉
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这一政权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并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
了解
“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与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开辟
四、国民党统治的经济、政治危机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和政治主张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路线和第三大党运动的失败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三、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多媒体运用相结合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下编综述  走向辉煌的五十年
【目的要求】
掌握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认识这些成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
熟悉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了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开辟新纪元、走上新道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开创新局面的历史。
【教学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教学方法 】
以课堂讲授为主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Ǝ时)
【目的要求】
掌握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以及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熟悉
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以后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了解
中国要实行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懂得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
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路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多媒体运用相结合    2学时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Ǝ时)
【目的要求】
掌握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熟悉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寻找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及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了解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第二节  严重的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三、错误的性质、原因和教训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一、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
二、经济、科教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提高
三、大国地位的初步确立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四、确立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原则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运用相结合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Ǝ时)
    【目的要求】
掌握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熟悉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认识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以及两种创新之间的关系。
了解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而深刻认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国以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
二、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三、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巨大成就
一、改革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积极推进
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式及其作用
四、外交战略的实施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运用相结合  
ICP备案编号:鄂ICP备号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郢都路27号 邮编:434020
版权所有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宣传与理论教育中心
Copyright (C) Yangtze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表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