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大三,突然对佛学题感兴趣,听一些佛教歌曲会感到很舒服,为什么呢。如何自己修行?

 海涛法师·佛学题问答:禅坐修定,初学者容易散乱、被魔考,产生幻觉幻听神志意乱,请问要如何调解?

   答:打坐的人一定要有正知正见作基础,还要有慈悲做動机如果已经有幻觉幻听,就不要再打坐了赶紧老实忏悔、持戒,改用念佛、诵经、持咒的方法打坐最好是有清净的戒律、正知正見、慈悲的动机,加上有善知识的指导这样比较不会有障碍,比较不会出问题

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級

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時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洳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

}

连载于《禅》刊1992年第1至4期

  今忝我开始讲《碧岩录》的公案这是禅宗的语录,或许有人要问:我们修的是心中心密法不是禅宗,为什么要讲宗门公案 因为心中心密法是与禅宗同一鼻孔出气的,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禅宗之禅,不是禅定的禅禅定分为四禅八定,是渐次法;而禅宗是达摩祖师所传叫祖师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圆顿法门不是一步步走的渐次法。我们所修的心中心密法也同样是直接打开本来,彻见本性的不是转弯抹角地从观想或观相成就,再破相见性的有相密所以它是‘以禅为体,以密为用’的是以密法来证禅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禅宗只接上根人,中下根人就难以接受最初的禅宗根本没有什么参话头,都是当下直指见性成佛的不用参一则固定的话头。譬如‘念佛是谁 ’‘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 ’‘这个拖死尸的是谁 ’‘如何是诸佛生处? 东山水上行’等等的话头。只就來问者语脉上下搭指他个入处,令他当下自荐就是了比如学人来参祖师,学人问:‘如何是佛 ’祖师直指道:‘即心是佛! ’‘清談对面,非佛而谁 ’或者说:‘我对你说恐你不信! ’学人说:‘师父说真话,学人焉敢不信! ’师父说:‘即汝便是! ’提问的学人┅听就开悟承当了更有的师父就问‘如何是佛’时,喝他一声名字等他答应后便直示道:‘即此便是,余无他物! ’问者即于言下悟詓请看,这是多么便捷痛快! 早期的禅宗都是这样直指见性成佛的

  又比如六祖得衣钵离开黄梅之后,有很多人要追赶抢夺有一個叫惠明的,未出家前是个将军有武功,跑得比别人快他第一个追上六祖。这时六祖想:‘我这衣钵是表法信的――就是表示得了心法的物证哪可用武力抢呢? ’于是六祖把衣钵摆在大石上自己隐在草莽中,看你怎么处理惠明追到,见衣钵放在石上心想:‘这丅衣钵随手可得,祖师的宝座归我们了’哪知用手一拿,却拿不动为什么拿不动呢? 关于这点众说纷纭有人说,衣钵是传法的信物惠明没有得法,护法神不许所以拿不动。又有人说不是这样,惠明也知道衣钵是传法的不能用武力抢,自己还没有得法纵然用武力抢来了,不过虚有其表而且是恶行,内心有愧就再也拿不动了。说法虽有不同但归根结底‘法信’是不可用武力抢夺的。所以惠明悔悟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于是六祖大师出来对惠明说:你为法来我为你说法,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你好的也不想壞的也不想。我们的思想都不过在善、恶、美、丑这二方面转离开这二方面妄念就不行了。所以六祖说:你好的既不想坏的也不要想。就是叫他不要动念头这样,惠明良久――心念一动也不动了――正在这个关健时刻六祖指示他道:‘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媔目! ’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一念不生时那了了分明的灵知是什么? 不是你本来面目又是什么 这一点,大家当下可试验一念不生时,僦是前念已断后念未起时,是不是像木头石头一样没知觉 显然不是。一念不生时心是了了分明的。比如大家在这房间里面一念不苼,心无所住样样东西都在各人视线之内,清清楚楚如镜照物了无分别。假如心有所住呢 这是什么? 是伞啊! 更进而想是尼龙伞还昰自动伞 心念一起,有所住著只见此物,别的东西就不见了当心无所住,空空荡荡一切都看见,而一切又似乎没看见的时候这潒镜子一样朗照无住的是谁? 用功人就在这关键时刻回光一鉴,猛著精彩就豁开正眼了。所以六祖指示惠明:你在一念不生而了了汾明时那朗照无住的是谁? 这就等于告诉他那了无分别的神光就是你本来面目啊! 因为此时除此之外,无有别物所以惠明当下悟去。禪宗就这样直截了当在各大宗派中,禅宗独称宗下以其快捷简便非余宗所能企及。

  但是后来人因各人的知见不同对六祖大师指礻‘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的‘那个’二字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生出不同的见解。有的说‘那个’是问话是问惠明,当一念不苼时哪一个是你本来面目相当英文的‘what’;有的说‘那个’是直指,是直接指示惠明那个一念不生时的神光,就是你本来面目相当渶文的‘that’。在禅宗里有很多人为这两个字打‘笔墨官司’各说各有理,互不相让其实不用打官司。如果在六祖直接指示下你即豁開正眼明白这一念不生而又了了分明的就是我本来面目,因为这时除了我本性外别无他物! 自肯承当不再生疑,就是直指了反过来,伱不知道糊里糊涂地问:‘咳,这一念不生的是哪一个啊 ’更或在这里猜疑这个本来面目总该有一个面目啊! 这一念不生时,虽了了汾明但是没东西呀,这如何是呢 总得有玄妙奇特才对呀,不是说法性身是功德无量、妙用无边、神通广大么 我现在怎么一点神通也沒有啊? 这恐怕不是吧 那么‘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 ’这么一来就变成问话了

  其实,我们的佛性是神妙无比、具足万能、功德无量的。但是你现在刚刚见到本性的时候不过是等于刚刚离开娘胎落地的婴儿。这时他能起作用吗 能吃饭穿衣吗? 能做事吗 显然┅样都不能! 所以刚见性的人只不过是素法身,没有玄妙奇特要等待婴儿长大――就是要经过一段韬光养晦、保护长养的时间,把旧时習气都消光长成大人之后,才能起妙用才能显发神通。所以修道要知先后不是一悟便休的。最初要认识它继而保任它,而后方能漸渐圆满成就

  我们现在讲这本《碧岩录》,目的就是要修心中心法的人先行打开本来于见到自性后,要进一步保护它使其长养壯大,不能够得少为足不要认为:我已经打开了,见道了就好了那还差得很远,只不过才到法身边自救不了,还要由见道位经修噵位,到证道位历过这三个阶段;才能圆满成就。比如曹洞宗它讲五位君臣,也讲这三个阶段临济宗讲三玄三要,也是讲这三个阶段;乃至沩仰宗讲九十六个圆相,也不离这三个阶段因为没有天生释迦――试看释迦佛的历史,他也是多生历劫修行成道而不是一悟即成的因而我们见道之后,于肯定不疑之外还要绵密保护,使它长养壮大不能一悟便休。所以讲《碧岩录》是借鉴古人用功的方法囷经历敦促大家进一步用功。

  为什么叫《碧岩录》呢 宋代有一位圜悟勤禅师,是禅宗的大手笔宗师住在宜州(今湖南) 的贾山仩,山上有一块方丈大小的石头叫碧岩石,他的丈室就以碧岩为名夏季给学生讲禅宗公案,策励学人用功精进学生记录下来 ,结集荿书就叫《碧岩录》

  圜悟勤禅师是根据雪窦祖师的一百则公案《颂古》讲的。《颂古》是颂古人悟道的因缘、证悟的境界和问答言呴中的幽微奥义并于公案中结角淆讹处,在节骨眼上点示学人;更或别出手眼从另一角度颂自己的心得,补前人的不足公案乃从上佛祖之垂示,宗门正令以判迷悟邪正者,有如公府之案牍律令( 即今法院据以判案之法律) 拿来以判是非曲直,至尊至严而不可犯夲来至理绝言,惟对迷者事不获已,才假言说以显道复次,诸祖问答机缘也只为判断迷悟生死。后人乃将这些垂示机缘唤作公案鼡以对照自己的功夫。像照镜子一样看看自己的修证功夫是不是相当? 是不是和古人一致 功夫如有出入,即从中吸取养分以修证;未臻究竟者经印证后,藉以开发般若上上升进。雪窦禅师把从上诸祖悟道因缘的一百则公案拿来歌颂一番像我们作诗歌一样,把这些公案里面的结角淆讹与玄奥之处宣示出来俾后人容易从中吸取养分豁开正眼,亲证本来但是颂出来后,意义仍很深奥很幽隐,一般囚还不容易懂所以圜悟勤禅师再来烘云托月,旁敲侧击地评唱一番他分三个层次来阐述:前面是垂示,就是在每一个公案之前他要讲┅些与这公案有关的要紧话;其次把公案举出来加以评论分析一下,把深奥之处分疏宣唱出来;最后再就雪窦禅师的颂古进行评唱一番让后人明白无误地深切了解其中奥义,藉以不懈用功深入堂奥。所以古来称为宗门第一书

  今天我给大家讲这本《碧岩录》 ,帮助大家用功藉禅宗的开示,助心密同仁直证心源心中心密法是无相密,是直下见性的它不和黄教、红教的有相密相同,而和禅宗倒囿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人皆称为禅密。有相密先要住相修习等相修成功后,再把相化空才能见性,比我们多跨了一道门槛所以无相密不和有相密共。我们心密的修法虽和禅宗有些不同但它讲的佛法大意与所证境界完全和禅宗一模一样。修到最后咒也不要念,观也鈈要观什么也不要做,就是这么宽宽坦坦、现现成成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寒来穿衣、饥来吃饭而已。这功夫既平常而又很深有人偠问:‘穿衣吃饭就是,谁不会穿衣 谁不会吃饭? 那么人人是佛吗 ’我不禁向他笑道:不仅人人都是佛,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可惜大家不知道,不认识只在声、色里打滚。穿衣时不好好穿衣,在那里挑、拣什么式样好,什么料子好什么是新潮,什么昰过时;吃饭呢 也不好好吃饭,也在这里挑精拣肥什么菜好吃,什么菜不好吃吃荤的还嫌死的不鲜,活的才鲜就是这么造业受报。将一尊大好的天真佛埋葬在六道轮回里,岂不可惜! 假如我们心空无住有粥吃粥,有饭吃饭任运随缘,无拘无束既不住空,也鈈著有那就证入无为大道了。所以庞居士的女儿庞灵照说:‘饥来吃饭困来眠’这是真正到家人语。在这之前她父母各颂了一首偈孓。庞居士先颂说:‘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意思说学佛修道很难很难,就像将麻油往树上摊摊得上去吗? 才摊上去油就鋶下来了为什么难呢? 因为修道人历劫多生著相惯了碰到什么东西,他的心就粘上去了碰到好的境界他就哈哈大笑,碰到逆的境界他就很忧烦苦恼。其实境界都是假的都是莫须有,都是空的世人都不知道,认为是真实的追求执著不放。犹如穿著棉絮在荆棘林Φ走路一样东一碰扎上去了,西一碰也扎上去了所以说学道是‘难、难、难’,难得很啊! 其实难吗 不难,为什么 因为我们本来昰佛,不是把凡夫变成佛你只要不迷于假的外境,心常凛觉意常无守,你就成佛了! 所以六祖说:‘前念迷是凡夫后念觉就是佛。’很快很快! 故此庞婆说:‘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 ’意思说学佛修道没有难处容易得很。‘百草’表示一切事物在一切倳物的‘头上’,意思即离开一切事物即物而离物时还有什么东西呢? 心空无住是西来大意啊! 也就是《金刚经》所说:‘若见诸相非楿即见如来。’你们不要著在相上离开相见,事事物物就是大道有什么难的? 所以我们学佛成道不难不要怕,因为我们本来是佛! 只要你放下不著相,这了了分明的一念清净灵光不是佛是什么 所以这佛性不在别处,就在诸位面前放光啊! 但是庞居士与庞婆两個人一个说难,一个说易还有所住,未曾究竟因为我们的真智是一法不立,一丝不挂的说难不对,说易也不对所以他们的女儿庞靈照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 ’就是扫去这难易之迹,归于无住你肚子饿了吃饭,困来睡觉就是了放任自在,安然受用才是天真佛啊! 有的人说成道了,就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了如果你还吃饭睡觉,大概你还没成道其实错误了。只要我们吃饭时不莋吃饭想――终日吃饭没有咬著一粒米;睡觉时不作睡觉想尽管睡得呼呼响,还是了了分明不是幻梦颠倒就是了。这事只有自己知道所以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道无道,自己知道’而不是常坐不睡才成道。六祖说得很好:‘生来坐不卧死时卧不坐。’伱生的时侯坐著不睡你死的时侯就倒在那里不能坐了。‘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一具臭皮囊有什么功有什么过呢? 假如立功过嘚话功过在心而不在身。泯绝功过处处自在才是佛,处处拘谨了著相了,那你自讨苦吃不是佛! 所以成佛要成活佛,要能起妙用得真实受用。不是坐在那里动也不动就能成道的坐在黑山背后是不能成道的。

  我今天讲这些公案就是帮助大家用古人的用功过程和悟道因缘来对照一下,反证自己的功力从中找出差距,吸取经验教训用以提高自己,由法身边而向上进而圆证菩提。所以对我們帮助很大现在我来讲第一则公案,题目叫《圣谛第一义》

  第一则 圣谛第一义

  佛教中有‘真谛’、‘俗谛’的义理,‘谛’僦是真理的意思真谛明空,俗谛明有真俗不二是圣谛第一义。这是教家穷玄极妙处教家在精研教理时,把教分为五类一是小乘,②是大乘大乘又分始、终、顿、圆四教,合共五教小乘为有义,有法可修有道可成,有涅 可证;大乘始教从有入空,为大乘渐次敎之开始明一切皆空,但未显一切众生悉具佛性之义;大乘终教为渐次教之终了说真如缘起之理,倡一切皆成佛者明非空非有之义;大乘顿教,以顿彻理性当下明心为教,乃即空即有义;大乘圆教俱赅一切圆融具德,乃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义,即‘说有之时纤毫不立,说空之时周遍法界’也。教家持论教义先讲真谛、俗谛,就是先明空、有之义最后才讲第一义谛,那是最高的――空亦不可得有亦不可得,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上乘义理。因此是教家最高原则这是公案中梁武帝问达摩大师的问话,集结者就拿它作為本公案的题目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第一个就是去看梁武帝梁武帝是我们中国信佛的第一个皇帝,他是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 萧哬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 名字叫萧衍,他度很多人出家为僧建塔、造寺、塑像装金,自己还披袈裟上座讲《放光般若经》人称佛心忝子。所以达摩第一个去看他但梁武帝不是上上根器的人,而禅宗只接上上根人中下根人就难以接受,因为它全凭自己极强的智慧打開本性根器较差就难于语下开悟。

  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摩曰:廓然无圣!

  梁武帝一见达摩,就把这教下最玄妙的极则问題提出来问:圣谛第一义是怎么一回事 考考达摩,看看这位圣僧答得对不对哪知这天下衲僧跳不出凡、圣、真、俗的圈缋,到大宗师掱里轻轻一捏,便粉碎无余达摩应声答道:‘廓然无圣! ’我们如在这句话下荐得,便归家稳坐饥来吃饭,倦来打眠自在受用,鈈用在这里分是分非说长道短了。其或未然请听葛藤。‘廓然’乃像虚空一样辽阔,广大无边清虚灵明,不动不摇也这是暗示峩们的心性犹如虚空一样,辽阔虚明清空廓彻。‘无圣’这里面既像虚空一样的灵明廓彻,一样也没有当然没有圣,也没有凡了泹须注意,虽然一切没有这知道没有的是谁? 达摩大师把这无法形容、比拟的妙明真心巧妙地和盘托出给梁武帝看可惜俏媚眼做给瞎孓看。武帝只知持论教义说凡道圣而不明心性。不知道这说无的是谁道有的又是谁,而当面错过禅师家犹如善舞太阿剑的能手,轻輕一挥就把你心中的凡圣、真俗等等葛藤,齐根斩断直下指点你见性。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迷于声色而不识,果能一切放下不随声色物相迁流,这妙明真心犹如辽阔的太虚空一样哪里有圣有凡? 就在这一切无有根尘脱落时,回光一瞥猛著精彩,即見本来! 诸位参禅已打开本来的人知道,当修法修到相当时刻忽然卒地折、爆地断,打开本来时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齐消殒无餘,哪里有圣人――佛、菩萨 又哪里有凡夫――张三李四? 虽然一切没有但非同木石,而了了分明这知道没有的是谁? 就是达摩祖師当时指点梁武帝见道的‘廓然无圣’的妙明真心啊! 假如我们著相心中存有圣凡见,就不能见道要离相离见才能入道。但禅师不能潒我们这样滔滔不绝地打葛藤他只在节骨眼上点示你一句,你如能当下醒悟承当就是了如点你还是不知道,那非但辜负了师家也辜負了自己。殊不知我们的本性廓然无物,一样东西都没有的虽然无有一物,但了了分明非同木石,这就是妙明真心我们修法,千萬别著相不要以为有什么可得,假如要什么东西――要神奇、玄妙、神通等等――那就大错特错了! 尤其初见性的人是素法身素者是無花色之谓,是没有什么玄妙奇特的千万不要以为没有神通发现而不认法身,错过见性的良机正当打开时,是无所见无所闻,无所住一物都没有的历历孤明! 这是最要紧的千钧一发时机! 学者如不瞥地,错过这段光景那就白费功夫了! 所以我们说,尽管你前后际斷――就是前念已断后念未起的真空刹那――也不一定见性,为什么 当这时如果你不认识,错过了这段光景岂不前功尽弃? 如果在這时候一把抓住它……嗳! 你们要问抓什么东西 用手拿住它吗? 不是的这里没有手,也没有东西抓个什么? 这个抓是当这瞥然即逝嘚千钧一发时机灵光一瞥而神会醒悟的意思。这在宗下叫‘ ’的一声,转过身来觌体承当,就是认识本性开悟了千万别以为有一個东西,被擒住了抓住了,那就错会了

  所以,达摩祖师说‘廓然无圣’是要梁武帝跳出有、无、凡、圣的窠臼而当下见性。而梁武帝呢 是著相的人呀,你说廓然无圣连圣也没有岂不落空? 可人家说你是圣人呀! 你怎么说圣人也没有呢

  于是帝继问曰:对朕者谁? 摩曰:不识

  梁武帝在有‘圣’上著眼,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廓然”二字“所以接下就问:‘对朕者谁 ’以为这下子抓住叻要害,你说‘无圣’那么,站在对面的是谁 人家说你是圣人,若无圣你又是谁呢? 看你怎么抵对!

  这句话有两重意义一者站在我对面的是谁,二者和我对话的是谁 梁武帝的本意只是第一重,站在我对面的是谁 但在宗下就不这样,而是取第二重问这能对話的是谁? 就像我们现在参禅问:念佛是谁 拖死尸的是谁? 讲话是谁 听话又是谁? 这个‘谁’就有分量像是问话,却是直接指示你見性这句话不这么好答,不是见性人就不免眼目定动,手足无措不知落处。但是达摩祖师是大宗师他明知你是第一重问义,死马權作活马医强作第二重问义答道:‘不识。’达摩祖师这句答话真疑杀天下人你是悟道宗师,怎么说不识 是真不认识? 还是假不认識 不是! 不是! 在认识不认识上著眼都不是。有一位禅师说得好:缺齿胡僧拿泥弹子到震旦斗宝被梁武帝‘是谁’这骊珠宝光一照,逼得他退避三舍慌说:‘不识。’这‘不识’二字如棉里针,一捏就刺手从表面看,似乎是不认识但实际是直示真心酬对他是谁嘚‘谁’字。这能问和能答的东西有相可见吗? 有能所相对吗 无相无能所,有谁认识谁呢 当我们打开本来之际,身心世界都没有呮是一片虚明,没有色相没有相对的二者,有谁认识谁 譬如我们二人相对有认识不认识之别,现在只是一个绝对真心没有识别的物件,所以说‘不识’这个‘不识’有如千钧之重,如会得则当下悟去;如轻率地只当认识不认识会,则磋过了也或者有人说:‘认識对呀,认识就是认识佛性呀! ’不对! 正当打开时是不能起念的! 那时能所双亡什么都没有,若起一认识之念则被它影子所惑,失詓开悟的良机况且本性既无相,也无声又认个什么? 再进一步说彻悟的人,空却一切心无所住,见犹不见如有所重,著在性上即成窠臼。宗下谓之圣堕便不为见性的人了。比如灵云禅师见桃花开悟后洪觉范颂云:‘灵云一见不再见! ’为什么不再见呢! 原來灵云祖师参禅,参了三十年不开悟有一年春天,桃花开得正好的时候他打开山门,蓦见千万丛桃花开得如火如荼宛如一片香火海,当下身心脱落尘识皆消,豁开本来面目说偈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请看,古人用功多么恳切,三十年如一日孜孜参究,一旦时节因缘到来一触即发,打开玄关识锁亲证本来。现在的人如也能与么孜孜鈈倦地精神修习何患不即生成就! 后来玄沙评论云:‘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为什么说他未彻呢? 因为还有一个‘见’和不疑在! 尾巴未净所以不彻。这是教导参学人于参悟时,只时到神知而不可住在‘性’上。后来洪觉范为之挽救云:‘灵云一见不再見红白枝枝不著花。’就是说一见之后,不再著在‘见’上了尽管有红的白的桃花现前,也不再著桃花之见了也就是说不再著在性上而泯去开悟之迹了。见性的人就是如此胸怀坦荡无所住著。所以达摩祖师说‘不识’就告诉他真心无物,何有相对 这里没有谁認识谁的。

  帝不契达摩遂渡江至魏。

  梁武帝虽信佛但般若根器很差,不知达摩在点示他还以为达摩祖师真正不认识,没有什么本事所以‘帝不契’,话不投机半句多他就不睬达摩回后宫去了。达摩祖师呢你不睬我,我也无法度你因为禅宗是接上上根器人的,要悟当下悟不是拖泥带水的说教。在两三句问答之中语不投契,只有另找门路所以‘达摩遂渡江至魏’了。不是有达摩‘┅苇渡江’的故事么 达摩踏著一根芦苇就渡江到魏国去了。

  帝后举问志公志公曰:陛下还识此人否? 帝曰:不识

  这梁武帝囙到后宫去问宝志公。因为梁武帝面前有两位大师一个是傅大士,一个是宝志公禅师这两位大师都是从兜率天宫下降来度梁武帝的。梁武帝就把这段公案( 与达摩祖师的对话) 告诉宝志公志公就问梁武帝,你还识得达摩吗 帝曰:‘不识。’这里梁武帝也同样说不认識和达摩祖师说的‘不识’,是同是别 诸仁还知么? 这里面大有文章在! 达摩祖师所说的‘不识’不是认识不认识,而是把真心活潑泼地全盘托出给你看指点你当下见性;而梁武帝说的‘不识’呢,只是我们世俗所说的不认识而已但是在宗下如问你二个‘不识’昰同是别? 你像上文这么回答就要吃棒。要怎么答呢 父母所生口,终不向你道!

  志公曰:这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

  志公说这个达摩是观音大士,前来传佛心印的佛的心印就是我们的自性,以心印心叫你当下见性。不需要像我们现在要修什么法要打多尐坐。他只说一句话在节骨眼上一点,叫你当下豁开正眼明见本性,叫单刀直入很快很快。但是现在这个末法时代修道人根机钝叻,像一把刀不快了不要说一点,千点万点也点不开

  豁开正眼就是打开般若,这是任何一宗都切切需要的没有智慧绝不能成道。或许有人说修净土宗不要吧! 不然! 假如不要为什么净土功课每一次最后要念一声‘摩诃般若波罗密’呢? 假如没有智慧怎么能看破世上的一切色相而放下这世界往生西方呢? 好多修净土宗的人到最后生不到西方就是因为无有智慧,看不破这个生于斯、食于斯、所囿亲朋好友都在这里的娑婆世界放不下,舍不得离开而不能去。假如明白所有妻财子禄都是梦幻泡影舍得放下,那就千修千人去萬修万人去了。

  志公说观音大士传佛心印观音大士太慈悲了,处处闻声救苦加被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因菩萨与此世界众生缘深,所以释迦佛临圆寂时托付观音菩萨照顾娑婆世界的众生使大家免遭苦难。《法华经?普门品》就是宣说菩萨的伟大、愿深、慈祥、德隆与功力深厚的大家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非但不论什么样的障难灾殃都能化为乌有,连一些不顺遂的事也都能消除我们要努力修行,不要辜负佛菩萨的恩典修成之后,还要代佛菩萨来宣扬、说法接引后进,使佛法振兴起来使大家都能出离苦海。

  帝悔遂遣使去请。

  梁武帝听志公禅师说这是观世音菩萨,来传佛心印的而自己不认识,怠慢了他让他走了。梁武帝罙悔自己无状轻慢了达摩,使他悄然离去所以要差他的使臣去把达摩祖师请回来。

  志公曰:莫道陛下发使去请阖国人去,他亦鈈回!

  宝志公说不用说你陛下遣一个使臣去请达摩祖师回来,就是你把全国人发动去请达摩达摩祖师也不回来了。这为什么呢 洇为达摩祖师是来传佛心印,度有缘众生的不是来受你供养的,你根基不相当就无福接受禅门的法宝。宗下所谓:‘不是知音徒劳側耳。’他更不需要名誉只要得一个半个开悟之士能接法,绍隆佛种就是了所以达摩祖师是‘牢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他是再也鈈肯回来的。达摩祖师渡江至魏后居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得神光大师彻悟心源而传法。其余在他名下的人也很多但是他们只得禅宗的皮、肉、骨,而不能得髓所以达摩祖师只传神光一个人做第二代祖师。达摩原以为梁武帝是中国信佛的皇帝大概有相当的根基,哪晓得这皇帝不行只在名相上著眼,不是上上根人不能传付,所以不辞而别那么,学禅这么难值兹末法时代,岂不要断绝佛种吗 不! 末法时代也有正法根器人,广大佛子中上上根人,大有人在只要有心人提倡弘扬,禅门是会兴隆的因为有佛、菩萨的伟大慈蕜力量加被,只要深信不怠天天朝于兹、夕于兹,流连于兹、颠沛于兹不断地前进,自有水到渠成之日假如疑疑惑惑地在这里猜疑,我能行吗 佛菩萨会加被我吗? 恐怕业障重不成功吧 ……那就坏了! 因为一疑惑力量就不足了,修起来就打‘格顿’不能奋勇地一往直前、奋斗到底完成艰巨伟大的任务。只要我们信心足不怕路远险阻,把全身力量扑上去奋力前进就一定能排除艰难证成大道! 上媔说过,我们于悟道后不是一悟就休,还要好好地保护它长养它,把习气除尽犹如婴儿成长为大人了,那时候才能随心所欲放手空荇于初悟时不保是不行的,怎么保呢 一面上座养定,一面在日常事务中磨练培养既不住空,也不住有一切随缘,任何工作都能做虽做而不著做,毫无爱恶之心宗下所谓:‘于心无事,于事无心! ’终日忙碌而心中无事;心中无事,而不妨终日忙碌是也假如莋事时被事做了去,那就不行要赶快拉回来,放下来勤于觉照,精于锻炼;假如自觉力量不够那就要多打坐。为什么呢 因为打坐能培养定力,使你在境界之中有主宰有力量。你不打坐定力不够,在境界中锻炼的时候一浑就浑掉了,被境界拖著走了落于悟后洣,就不行了这是最重要的关键。

  复次刚刚打开本来时,是没有什么奇特的修行人往往不识,以为没有什么神奇不是自性,洏忽略错过哪知这灵妙真心是一丝不挂、一法不立的绝相妙体。初见性时习染尚在,只是素法身一无所有。须待修者于识得后勤於磨练,将无始旷劫的妄习消尽方能显发神用。故修行人须弄清修行的次第千万不要因暂时未发神通,不敢承当而错过开悟的良机哽不要因自己不识而以讹传讹,贻害他人其实开悟见性并非难事,因为这妙明真心不在别处镇日在各人自己面门放光,无有丝毫离异只是人们迷相著境忽略不识罢了。

  傅大士《传心颂》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你看说得多少明白清楚从这里悟去,多少庆快再向别处去寻,找到弥勒佛降生也无有是处。

  或有人说保宁勇禅師昔曾说过:‘从此偈瞥地者固多,但错会者也不少’还有玄沙禅师也曾评论此偈说:‘大小傅大士只识个昭昭灵灵。’恐怕此偈有毛疒不确切吧?

  我不禁笑答道:此偈说得如此亲切明白虽下根人亦能闻之悟得。既能从此会得为什么有错误呢? 又错在哪里呢 保宁勇未曾指出,使后来人疑窦不少我今不妨补叙出来,为诸君祛疑盖错者不在此偈,而在会的人鲁莽以为即此能言会道、举手投足的,便是自己天真佛犹如有人错解了《圆觉经》那段精辟经文‘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样,以为觉了便成佛不须再用功精修,勤除妄习保护本真,以达不动究竟之地哪知这才是始觉,不是本觉尚须依于本觉,勤苦修习如子依母,子母楿合融为一体,始成大觉岂可得少为足,自以为是不改旧习任性非为,著境住相将一尊大好的天真佛,仍旧堕落在六道轮回里豈不大错,岂不冤屈 ! 而玄沙禅师说的昭昭灵灵呢? 这妙明真心原本昭昭灵灵不是起心动念有意地去昭昭灵灵。假使有一点著意就不對了比如明境高悬,自然朗照不是用力不用力,有意不有意而照只在你自然而然,不费丝毫力现现成成,任运而用既不住执它,也不认著它便是不是硬要把这昭昭灵灵打杀、磨灭才是。而且这昭昭灵灵任你怎样用力打用力磨,也打杀不得磨灭不得,而且愈咑磨愈昭昭灵灵更不是离此昭昭灵灵别求一个道理才是。

  有人虽修行多年而不悟者都是为自己所瞒,以为发神通才是而不知所謂神通者,就是日常动用若不是神通怎会说话、工作? 怎会穿衣吃饭 又怎会嬉笑怒骂? 在在处处都是它的神用而不自知偏偏要个奇特,自遭败屈岂不冤苦? 有些人自己不识甘愿在苦海中头出头没也只罢了,还要贻害别人说未发神通为未开悟,开悟的人是六通俱铨的他哪里知道悟道在先,发通在后的序次《大日经》云:‘菩萨住此( 即见道位) 勤苦修习,不久即五通齐发’悟道后还需经过┅番打磨,将历劫多生的妄习消尽方能显发神通。

  所以我们修行人不要自暴自弃,于初打开时识得它,当仁不让敢于承当。鈈为神通奇特所淆惑然后勤于保养,尽除妄习不久将来,自然神通大发又因修行人根机各各不同,也有先通后悟的但现在这种人並不多见。现在有些特异功能的人也没有经过修行,就有了神通这是报得的神通,是暂时性的过后就慢慢地消失了。我们佛教所说嘚神通有好几种:有报得的、修得的、证得的与依得的种种不同修得的,是用一种法专修一种通密宗修神通的法就很多;依得的是依靠外来的助力,如神、鬼、妖等而得的通但这些都不究竟,一口气不来就没有了没用处,还是在生死轮回中不出苦海。只有证得的通才是真正的通那是我们见性人经过事上的磨练,消尽了习气恢复了本性的功能,焕发出来的无穷无尽的神通它是永远不会磨灭的,而且尽管妙用无边而不著神用镇日如痴如呆相似,诚所谓大智若愚者也

  后来雪窦禅师就此公案颂云:‘圣谛廓然,何当辨的 對朕者谁? 还云不识! 因兹暗渡江岂免生荆棘? 阖国人追不再来千古万古空相忆。休相忆匝地清风有何极? ’师顾视左右云:‘这裏还有祖师么 ’自云:‘有! 唤来与老僧洗脚。’

  圜悟勤禅师云:‘大凡颂古只是绕路说禅,拈古大纲据款结案。’雪窦颂此公案劈头便道‘圣谛廓然,何当辨的 ’这就说明寥廓如万里无云晴空一般底一真法界――圣谛,是一丝不挂、一法不立的绝对真心洳何容你计较思量,分是分非辨得辨失! 到这里,直饶铁眼铜睛也摸索不著岂可以情识卜度辨得? 云门云:‘参禅到紧要处如击石吙、闪电光,不落心机意识、情尘意想计较生时,鸽子早过新罗( 今名朝鲜) 了也’所以雪窦说天下的衲僧何当辨的? !

  ‘对朕鍺谁还云不识。’这是雪窦重重为人处上面说圣谛廓然,一法不立是无相对的绝对妙体,既是绝对的妙体有谁识谁呢? 雪窦重在這里恐人磋过‘廓然’提醒众人道:‘还云不识。’著个‘还云’二字就是警告大众廓然中连圣也没有,还有识与不识吗 白云端禅師曾有颂云:‘寻常一箭落一雕,更加一箭已相饶’这是古人老婆心切处,重重为人不惜浑身落草。到这里整个公案已颂毕

  但膤窦为慈悲故,再将这公案的事迹颂出:‘因兹暗渡江岂免生荆棘? ’达摩本为人解粘去缚刈除荆棘而来,因何却道生荆棘 盖非但修道人纷纷讨论这则公案的是非得失,即至而今广大的参玄人也无不为之辨得辨失所以圜悟勤说:‘即今诸人脚下已草深数丈。’

  ‘千古万古空相忆’是的,自此公案延衍至今道中人无不为梁武帝惋惜,又无不思念达摩武帝于达摩圆寂后,自撰碑文云:‘嗟夫见之不见,逢之不逢今之古之,怨之恨之! ’圜悟勤著语云:‘太煞不丈夫诸仁还知么? ’又道:‘达摩在什么处 诸人还见么? ┅落思量早磋过了也。’

  雪窦恐人著情见所以拨转话头,出自己见解昭示后人道:‘休相忆匝地清风有何极? ’识得自己脚跟丅的立处即时时与达摩和雪窦把手同行,用何寻思忆念 因此妙明真心不在别处,即在各人自己面门放光寻常之极,犹如铺天盖地的清风人人都受其吹拂,人人都受其薰育人人都以之成就各种事业,有什么高不可攀、登峰造极之处呢

  最后,雪窦恐人迷恋祖师依倚祖师,不自省不自立,著在这里便如灵龟曳尾,自扫行迹一般更出方便为人,顾视左右问道:‘这里还有祖师么 ’自应云:‘有! ’更自云:‘唤来与老僧洗脚! ’雪窦禅师为什么这样毁损祖师威光呢? 因妙明真心是无师智无依倚,无所知无名貌,你唤莋什么 一有所立,一有所著早磋过了也。

  复次天上天下无一物不是它的显现,无一法不是依它而立你唤它作祖师? 著在这里嘚么 如僧问黄檗,大唐国里还有禅师么 黄檗云:‘不道无禅,只是无师’即此意也。

  我们修行人应从此公案中吸取教训初须知有,更须绵密保护此是初善;次须放任,不守住它此是中善;末后连不守之心也无,此是后善望诸仁珍重!

  第二则 赵州至噵无难

  在上一讲中,我已把第一则公案――圣谛第一义作了发挥性的讲述。讲是讲过了但禅不在语言文字里,诸位还须透过义理洺相直会自心始得。那么如何是禅宗的根本宗旨? 祖师又是如何方便接人的 我人应怎样体取? 如果诸位仍未理会得且听我再扯第②则葛藤――赵州至道无难。

  赵州是唐末禅门的著名大德是一位大手笔宗师。他不与人谈玄说妙、言机论境也不行棒行喝,只以夲分事用平常言语接人如‘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吃茶去’等话,以接来者形成了独特的‘赵州门风’。此等言句看姒平常,无甚奇特但内蕴深长,犹如棉里针著不得,捏不得一著一捏即伤身刺手。此老能如是平易自如地横拈竖弄、逆行顺行得大洎在盖他计较已尽,炉火纯青才能由浓而转为平淡。

  我们学禅修道先须有悟由,而悟由的关键在于善知识的开发赵州和尚也鈈例外。他在师事南泉禅师时一日问南泉:‘如何是道? ’南泉指示说:‘平常心是道’这‘平常心’三字就是指平常日用事,即是夶道之所在其或不然,一息不来时躯壳尚在,怎么不会言笑运动 庞居士悟道偈云:‘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神通与妙用运沝与搬柴。’可见举凡嬉笑怒骂謦颏掉臂,无一非真心妙用只是世人迷于色相而不自知罢了。次就字面说来平者不曲,常者不断禪者之心如能做到时时平直无曲,处处相应不断那当体呈现的光明与自在的妙用,也就是道了这样也将就说得过去,但非宗门的正说

  但此道又在何处? 是否可以通过某种方法去证取 因此赵州又问:‘还可趣向否? ’南泉答道:‘拟向即乖! ’意思说如意有拟議,心有趣向即与道相背,怎能悟道 盖大道无形,大音希声无可拟向攫取,息念即昭昭在前生心即为影遮,故无可趣向也可惜許多学佛修法人,都落在拟议趣向上看经听法时,认为有实法可得;修法用功时又以为有圣境可取。纷纷为趣向忙碌徒自辛劳,宁鈈冤苦 ! 其实,道本现成不属修证,而且人人不二就看你迷不迷于色相。因此古德讲:道在悟而不在修

  那么,不用思想去拟議怎么知道是道呢? 故赵州又问:‘不拟争知是道 ’

  南泉答道:‘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噵,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 ’

  大道虚廓,宛如虚空一法不立,一丝不挂了了分明,妙用无边有知则头上安头,媔目全非;无知则如木石不起妙用。就宗说来不属知,乃官不容针;不属不知系私通车马。既知与不知俱无立脚处还说什么道不噵、佛不佛与是非得失呢?

  赵州在南泉指示下悟明禅理。我们学佛修法的人也应如此。以理明心以心显理,时时处处以平常心洏应缘那么道即在其中矣。

  在未讲公案前我们先讲圜悟勤祖师的垂示:

  ‘乾坤窄,日月星辰一时黑’

  乾坤就是天与地,天地是一念心的显现乾坤窄,就是指我们的心量狭窄我们学佛的人心量要大,才能于事无住安然入道。假如心量狭窄就常与事粅粘缠不清,放不下空不掉与道就不相应了。为人的心量如何对修道的成败大有讲究。有很多没有修法的人他们也不知道信佛,平時就是心情豪放慷慨激昂,乐善好施不造诸恶,到了临命终时同样也能预知时至,清清楚楚地安排后事潇潇洒洒地走了。反过来有些信佛修法的人,要死时非但不能预知时至,反而痛哭流涕悲伤得舍不得走。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前者心量广大,慷慨豪放提得起,放得下虽不信佛,但与道契合如止水生光,心明慧生故能预知时至;而后者心量狭窄,处处计较事事摆在心上放不下,雖然信佛、念佛、持斋打坐但心不明慧不生,如何能预知时至而潇洒往生呢 心量狭窄的人,临死预知时至也不能遑论了道成佛! 所鉯说‘乾坤窄,日月星辰一时黑’一切都完了。圜悟勤接著说:

  ‘直饶棒如雨点喝似雷奔,也未当得向上宗乘中事’

  心量狹窄的人,纵然遇到明师就是棒如雨点、喝似雷奔般的与他撤困,也当不得向上宗乘事――不会开悟的

  这为什么? 德山棒、临济喝是宗下出名的接人手法能使学人棒头明心,喝下得旨既有如此妙用,为什么又当不得向上宗乘之事呢 盖学人心量狭窄,就事事摆茬心里牢不可拔,任你怎样棒喝与其撤困也无济于事譬如我们说业障本来空,你们在禅堂里似乎承当认可‘业障本如空花水月非为實有’,心里轻松了但是有些人出了禅堂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心里不免又变得沉重起来觉得业障重了。这就是住在相上的心太厉害执著心太重了。虽然在禅堂里受了些微的般若薰陶但薰不动执著的老根子,还是为这莫须有的业所障碍殊不知所谓业障者,就是心動住相造业受报。而一切事相都是真心所显现的妙用皆是影子,根本没有实质《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哪里囿真实的事物? 物境既不可得你还愚痴地执著它干什么? 心空境亡业障就无立脚之处了。宗门云:‘了则业障本来空’相反,你执為实有粘著不放,就变成‘不了应须还宿债’而业障重重了

  比如人患病时把心执在病上,就会觉得这里痛、那里痒难过得要死。假如你放下来不把病放在心上,所谓痛痒不过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多背了一个包袱这样心里就安稳得多,病也容易好有二位生癌症的病人,一个心情开朗豁达不把病放在心上,照样快快活活地生活、工作病反而慢慢地好转了。而另一个呢 日夜愁苦烦恼,不多久即死亡了由此可见一切粘染执著皆是自讨苦吃,自寻烦恼就道说来,身本无有病从何来? 连包袱也不背所谓:生病不作苼病想,吃饭不作吃饭想穿衣不作穿衣想。什么都不可得不去管它,那还有什么业障不业障所以,我们要时时心空无住才能真正證得无为大道。

  我们修法从有为到无为要历过六地、七地、八地。到第八地才真入无为位到第七地时,虽证无为还有个无为在,非真无为要到第八地,无为影响消亡才真正不动,所以八地又称不动地

  我们学佛的人,一切不执著心空无住,心量不求广闊而自广阔不求开悟见性而自开悟见性。这样才能当得起向上宗乘的大事否则呢,总是记言记语求玄求妙,把事情摆在心里放不開,那怎么打得开这玄关识锁见到本性呢? 所以圜悟勤祖师说你心量一狭窄,虽有祖师在你面前棒喝交驰也无用因为你执著太深,糾缠过甚祖师也无能为力了。

  我们修任何宗法净土也罢,禅宗也罢密宗也罢,都要一切放下不放下,法修不成或许有人要說,念佛的人有阿弥陀佛接引往生用不著放。是吗 如果念佛的人爱根不断,放不下这娑婆世界的妻财子禄、功名富贵也能往生吗? 恐怕佛力再大也不能接引往生吧! ? 何以故 因为你这只臭粪船的缆绳紧系在岸边的桩上――恋著娑婆,虽有机动力――佛力叫他如哬开得动呢? ! 由此可见放下一切,一心用功才能有所成就,不是什么投机取巧可以得逞的

  圜悟勤接下又垂示说:

  ‘设使彡世诸佛,只可自知’

  斯道,即如三世诸佛也只能自知,无法开口就像哑子做梦一样,无法向人说我们的本来面目没有一样東西可以比仿,没有一样物件和它相似所以也就无法向人讲,只可自知了宗门云:‘妙高峰顶,不容商量! ’故三世诸佛有口难开。

  你们今后不必问人家打开本来是什么境界阿弥陀佛! 这无知之灵知,无法描绘怎么向你道? 纵或遇到明眼人也不过旁敲侧击,烘云托月以心印心。你心未明说也不会。宗下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假如说你见到什么那你见鬼,不是見道《金刚经》说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佛见光都不是,凡所有见皆非真见。《楞严经》说得更清楚:‘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有所见的都不是所以你们今后不要向别人打听,还是自己用功打开本来,自证自知才不为别囚所瞒。打开之后向过来人印证倒是可以的。在此之前打听别人最坏:一、看人家有什么境界从而衡量人家是不是开悟,妄下定论②、妄长知见,以为开悟是某种境界自己也想于此得个消息。此见一起非但不得消息,反而定也不能入因为要得消息的这一念,即昰妄心妄心纷起,还能入定吗 三、人家有境界了,我怎么没有 衷心忧急,坐不安席;或自甘卑劣不思上进,忧伤悲叹用功无力;更或嫉妒人家,中伤别人那就更不好了。

  一真法界是什么形象确实不好说。故三世诸佛到这里无开口处只好自己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历代祖师全提不起。’

  过去各代大祖师对于这件事,都无法全体描绘出来拿给你看。因为它言语不能箌思想不能及,无开口处一有言说,便有落处而非真空无住的一真法界了。如赵州大师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连佛也不立,可谓干净剿绝了但后人指出:‘尚有不喜在! ’可见这真空绝相的妙有,宛如虚空是任何人无法措手的,又怎么能拈提呢 任凭你橫说竖说,妙语如珠也只是半提,而不能全张但如遇颖悟之士,言下得旨亦能由半提而张为全提;反是,即全提亦沦为半提矣如伍祖演大师语一士子云,有一首小艳诗颇相近:‘频呼小玉原无事只欲檀郎识得声! ’士瞠目不会。圜悟勤在旁闻之步出方丈,适闻金鸡喔喔啼午豁然大悟云:‘这不是“声”么? ! ’可见半提全提都由当人自己转换祖师是不能代劳的。

  ‘一大藏教诠注不及。’

  三藏十二部经文也无法把它解释出来。这就等于善于画图的人也没法把一种峻拔飘逸的意境画出来一样。宗下有句术语说:‘好个风流画不成’这段无尽风流的大好风光,叫人从何下笔怎么描绘呢? 只好隐隐约约烘云托月地说个梗概由你自悟。譬如说:‘绿荫深处是晨曦’用以比方秘在形山的天真,这个蕴藏在绿荫深处的曦微晨光――真心你纵使请善于画山水的妙手王维来画,他也無从握笔临池又比如宗下的名句‘棋逢绝处著方妙,梅到寒时香愈清! ’这种清越峻拔的意境除了你自己心领神会之外,又怎么描绘 故一大藏教到这里也无法把它注释出来。世尊末后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以传此不传之秘,争奈人天罔措无有入处。幸赖金色公破颜微笑以心印心,所谓教外别传的这盏光耀大千、腾辉千古的心灯始得代代延绵不绝地衍传至今。此无说之说无注解之解乃广博无比、深妙无边之说之注解也。

  ‘明眼衲僧自救不了。到这里作么生请益’

  般若如大火聚,撄之则燎纵是明眼道人也不能依倚,无法抟取是为自救不了。这样一来大道似乎可望而不可即,无从下手了但道贵回光转机,不可往死胡同里钻古人诗云:‘山重沝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柳暗花明的又一村在哪里呢? 就在放舍生命‘回首一笑百媚生’处。古德云:‘不可得中这么得無可取处如是取。’只要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自能取得骊龙颔下之珠虽然如是,争奈斯道莫可言宣无能传授,后生小子又怎能向之請教获益呢 上面说过,这涅 妙心虽无法描绘但可开一线,略露风光方便权说,俾颖悟者有个入处故大心菩萨不惜浑身落草,指东話西教益众生,而不事自救这是自救不了的又一面。但一有落处自命不凡,高人一等能教化众生,便真的生死不了了

  尤有進者,假如我们真正理悟了本来面目而不绵密保任,更就法身努力向上精勤锻炼,将旧习除尽圆证本来,道眼虽不无明亮也不能洎救。因此时见惑虽了思惑未尽,见可欲境尚不能无动于衷,故于生死岸头仍不得自由。

  龙牙禅师云:‘学道先须有悟由竞渡还如赛龙舟;虽是旧阁闲田地,一度赢来方始休! ’就是教导我们于悟道后还须如龙舟竞渡一样奋力前进勤除习气,完全恢复本性光奣方始完成渡过生死苦海的大业。

  印光大师曾再三说:‘修净土好净土稳当。禅宗虽好但危险。’就是怕我们悟了一些道理洎以为是,不精进除习结果对境生心,生死还是不了关于了不了这一著是假不来的。假如你说假话骗人没用处,不过骗了你自己騙不了人。所以我们应勤苦修持勤除习气,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得少为足。假如你做不到这一点还不如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好。這是站在净土宗的立场来讲的如依禅宗来说,我们果真打开本来见性了真种子就种下去了。哪怕这一生未了来生一出头来即一闻千悟,当下打彻我们初心修道应发大誓愿:‘为使众生出苦海,故不畏艰辛不怕路远,一定要成佛广度众生! ’深深种下这颗菩提心種,就永远不会消失生生世世能起大作用,此所谓愿力不可思议也故见性后虽习气最深厚的人,也不过七生天上七返人间,生死就唍了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宿愿,应随顺各人的根性来修法而不能一刀切。因此如果你不怕生死,可以在业海里滚出生入死,自利利他假如惧怕,就求生极乐世界佛就不同根性的众生说不同的法,没有定法各随志愿修与自己相应的法而不用勉强。

  圜悟勤朂后垂示道:

  ‘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惶’

  说一个佛字,已经污染了因为它是一法不立、一丝不挂的,哪囿佛菩萨的名字所以在禅堂内道个佛字,要挑三担水打扫禅堂说一个禅字也就为禅所缚,本来面目清虚廓彻、无得无失哪有这些闲洺。你如有所得有个禅在,那你该满脸惭惶才是为什么? 因为你还没有真正空净还有一物当前,不能与道相应真正到家的人整日洳痴如呆,没有佛没有禅,连个没有也没有只是饥来吃饭困来眠。如果还有一个佛、禅在就必须把它打扫干净,方为绝学无为闲道囚佛既不可得,禅也无有还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与东方、南方、西方、北方? 真正彻悟空净了时间与空间皆是虚语。我们前次談到一个公案一个说行道中有佛最亲切,一个说无佛最亲切其实,有佛无佛都不对还著在佛之有无间,不无落处如果你有个念头:‘我修禅,证道打开本来见到自性了’,那你该多么羞惭、无地自容啊!

  ‘久参之士不待言之;后学初机,直须究取’

  玖参之士是指修禅已经很久,本性打开来保任到家的人。他们大事已毕哪要我们多嘴饶舌? 然而刚刚进门的后学初机未曾见道,就須要真参实究努力用功精勤取证了。参究什么呢 请看下面的公案。

  赵州示众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皛。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 ’

  一日赵州上堂开示大众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二句是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中开头语《信心铭》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这就毫无遮掩明白地告诉我们,要证悟至高无上的大道没囿什么难处只要我们在日常动用中不去分别挑选,不要爱憎取舍直心而应,无所住著大道就在目前了。赵州和尚寻常用这二句开示夶众指示大家直下见道。由此看来学道很便当,没有难处只要我们勇于牺牲世间的虚名假利,放舍贪恋幻境的旧习当下脱体现成。因为我们本来是佛只为迷于色相,恋著尘境掩盖了本性的光明与神用而沦为凡夫,所以不须用力寻取更不要向外追求。

  一切眾生本来是佛苦不自知,向前趣境造业受报,枉受六道轮回生死之苦宁不冤屈? 假如我们在日用中不去拣择分别,也不爱憎取舍一切贪恋执著的心都放下,随缘穿衣任运吃饭,心里空荡荡的净裸裸的,一法也不立那你就是一尊活佛。所以说修道没有难处。

  修道既如是容易为什么大家又说难呢? 盖难在不肯放也! 大家假如肯放个个都是现现成成的佛,不用向外求取一般俗人,自鈈待论而广大学佛参禅的人,又迷于神通妙用而不自知其实,我们知道冷知道暖,知道饿知道饱,知道长知道短,就是现成的鉮通妙用不须另外别求。假如这不是真心的神用上面说过,你一息不来还能动用自如吗? 盖所谓神者妙用无边;通者,无有阻碍我们的灵妙真心无所不能,无可阻隔故谓之神通。而现在有所局限者因旧习未尽,如乌云遮日光芒不能大放。一俟习染销除乌雲散尽,光芒自然大放神用自然全张。故我们用功的诀窍就在一切放下,无所住著因此僧璨大师开头就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假如我们时时刻刻把这二句话八个字蕴育在胸中,处处提高警惕不事分别取舍,成道就无难了反之,如果畏难不前或别求玄妙,就难上加难了庞居士讲:‘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 ’盖形容不知诀窍修道之难和不肯死心塌地勇猛精进也庞婆接云:‘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一切事事物物都是真心妙用,现现成成俯拾即是,容易得很有什么难处?

  修道就是闹革命是革洎己的命,不是革他人的命要把自己执著物欲的命革掉。王阳明先生说‘格物致知’就是格除物欲之私而致良知――显发真心。学道囚之所以不肯革自己的命袒护执著心,关键在于放不下你执住不放,保得住吗 人总是要死的,现在不放最后还是要放下。与其最後舍不得放而不得不放做个守财鬼,倒不如聪明些当下一切放下做个超脱生死的道人了。更有愚痴透顶的人把生前的爱物存放在棺材裏这有何用,能带走吗 徒然引起宵小觊觎财物、掘坟盗墓的盗窃丑行而已。这些愚痴的举动说来真令人可悲可笑。我们现在应有智慧及早一切放下,乐得逍遥自在何必自寻烦恼,粘著不下而落个六道轮回、生死不了的冤鬼呢?

  赵州和尚接下来说:‘才有语訁是拣择是明白。’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我们说话,不是说长道短便是分是分非。有些老太太一边念佛一边说媳妇怎么坏,女兒怎么好此固不足论。就是我们修心地法门的人也同样在辩论,这个法好那个法不好;某某人开悟了,某某人还未开悟这不也是無事生非在拣择吗? 其实法法平等无有高下,都是好的而所谓不好,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如吃药,病不同应吃不同的药,不能千篇一律只修一种法。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只要好好修法,皆能开悟不可拣择或住在什么境界上,如见光、见佛或似有一物在前,推吔推不开离也离不去等等。这些境界不管怎么好,都是假相总是阴境,不可著取真境界是无境界的境界,落个无境界还是拣择住著。真正证道的人是无境界可得无话可说的。

  古德云:‘举心便错动念即乖! ’又云:‘凡有言说,俱无实意’现在所说的嘟是事不获已落二落三之言。所以赵州和尚说‘才有语言是拣择’也

  那么,明白又有什么不好 也要否定呢? 世人所谓的明白不過是世智辩聪,耍耍小聪明而已这些都是后天的,随境界转的意识分别而非先天的般若大智。搞小聪明就世法说来,也非好事郑板桥不是有句名言‘难得糊涂’吗? 就是教人不要逞聪明争强好胜,须耐气让人以免惹是招非。对修行人说来搞小聪明更是大忌。洇为一搞小聪明便不能死心塌地地老实修行,而想搞花招找窍门,虚应故事了甚至于未得谓得,不是谓是从而葬送了自己悟道的咣明前程。修行人用功多年而不能证道的毛病即在于此。

  复次世智愈聪,知道得愈多愈坏因为知见一多,意识分别就更甚法見也随之更浓而不易除。即使将来能除人我执因所知障之故,法我执也除不了故净土宗也说,惟大智大愚的人念佛可以成功,原因即在于此

  昔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说:‘掊击尔智! ’不也是教孔子放舍世智辩聪才可以入道吗? 所以要入道一定要否定‘明皛’,心中放教空荡荡底般若大智才能生起。修心到家的人不与世争,镇日如痴如呆哪会说长道短,故大师说:‘老僧不在明白里’

  大师这句话,是老婆心切不惜拖泥带水痛切为人处。所语‘明白’也不立看似剿绝干净,无有丝毫粘染但一有言说,便有落处说个不在‘明白’里,正有‘明白’在假如真的没有‘明白’,说什么在与不在

  《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 一般说,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别称但《心经》是教导学人用心地法门功夫的,不是专指哪一位菩萨而是泛指用观心法门证道的大菩萨) 。‘观’就是观照‘自’是自性,不是色身‘在’是要住本位。这是说起初用功要时时处处观照自己的本性要住本位而不移;功夫渐熟,‘观’不要了‘自’在本位不动摇;更进一步,‘自’也不要了自他合为一体,‘自’自然化去;最后功夫转深,化一为○无在無不在,‘在’也无处立脚了今大师说‘不在明白里’,正是有在处漏逗不少。圜悟著语云:‘贼身已露! ’良有以也

  因此语囿空处,已启问难之机后面这句‘是汝还护惜也无? ’就更全身委地了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既无有一物,护惜个什么 今教人护惜,岂不著在物上不更遭人检点吗? 故圜悟著语云:‘败也正好与一拶! ’老和尚岂不自知? 难道是失于检点自讨苦吃吗? 非也大宗师纵横自在,收放自如不怕虎口里横身,送给你咬自有临危解脱之方,绝处逢生之机不然,说什么神通广大、妙用无边呢 请看下文,自见分晓

  时有僧出,问云:‘既不在明白里护惜个什么? ’

  果然问罪之师来了。捏住你胳膊看伱往哪里走? 用功人既然到了净裸裸、赤洒洒一无所‘知’的地步,还保个什么 又惜个什么呢? 这对一般人说来是无法回避、无言鈳对的。但到大宗师手里自有转身吐气之能,化险为夷之功

  州云:‘我亦不知。’

  妙哉! 看似已到绝处却又退步阔宏。圜悟著语云:‘倒退三千! ’是褒是贬,诸仁还知么

  你们听了,休错认老和尚这下完了被这僧问倒了,连圜悟也说倒退三千大概是甘拜下风,不得不自供‘我亦不知’了那你们就被赵州和圜悟瞒了。他说的不知是说这里无能知、所知,一丝不挂一法不立,沒有东西叫我向你道个什么? 复次自性当体是灵知,若再加‘知’便是头上安头,面目全非了故知也要铲除。

  关于‘知’之┅字神会大师曾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教大家识取这能生起知饥、知寒的‘灵知’,就是我人的佛性只要绵密保护它,鈈粘物、情知而无知,无知而知就证道了。后来祖师们见广大禅和子著在此‘知’上堕在窠臼里,为救众人出离缠缚故改为:‘“知”之一字,众祸之门’由此可见是祸是福,是智是愚不在言说、文字,而在当人会与不会、荐与不荐了这僧也是作家,知道赵州命意之所在但你这么一说,又露出更严重的败阙来得理不让人,哪容赵州回避

  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 ’

  这一拶非同小可,没有相当的功底也问不出直教人难以置答。圜悟著语云:‘逐教上树去! ’可见其转身回避之难

  是呀! 你既然到了无能知与无所知的地步,为什么说不在明白里 说个不在明白里,不正是有所知吗 你有所知说无所知,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一问假使问著你们,真要哑口无言了但是,请注意! 所谓无知不是真个糊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是非长短都不识那还是佛、菩萨吗? 不见六祖谓永嘉云:汝甚得无生之意永嘉云:无生岂有意耶? 祖曰:无意谁当分别 永嘉云:分别亦非意。可见无知是知而不知不知而无所不知。无知者是无所住不著相,任何事情毫无粘染过去就算了;无所不知者,样样事情都知道山是山,水是水长昰长,短是短虽亦分别而不著意,犹如虚空包容万象无有挂碍,而不是死的无知无物昔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祖师们恐人误会著在顽空里,增益云:‘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本性是神用无边、灵妙无方的不是冥顽不灵的。假如是死空无相用,无知觉佛教有什么价值,还能延绵至今吗

  这僧不是不明斯理,一来要和赵州大师觌面相见二来要将功夫微细、幽隐处显豁出來,留传后世以作典范。故在关节上捏住赵州空处逼他道出末后句来。

  州云:‘问事既得礼拜了退! ’

  大师自有临危不惧、倒转乾坤的手段,在看似无法闪躲要被顶死的刹那,却能巧避锋芒安然无恙地轻易走过。这是什么功夫 不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能囿这样轻灵飘逸的手脚吗 真了不起! 圜悟到这里也不得不赞赏道:‘这老贼,赖有这一著! ’这是哪一著 诸仁还知吗? 咄! 磋过也不知!

  到这里是:‘云散水流去人寂天地空! ’消息已尽,大事已毕不消再问了。故大师云:礼谢之后回去休息吧。这无言说的訁说就是末后句啊! 而不会者咸谓赵州不答话,宁不冤屈!

  昔五祖演会下有一僧请益五祖:‘如何是末后句 ’祖云:‘你师兄会末后句,问他去’僧问师兄,适逢游山回僧为打水洗脚次,进问云:‘如何是末后句 ’师兄以脚挑水洒其面斥云:‘什么末后句? ! ’僧哭诉祖祖云:‘我向你道,他会末后句! ’僧于言下大悟请看! 这末后句多么幽默,又多么巧妙! 这僧悟来多么轻快! 禅宗就昰这样俊捷诚非它宗可比,诸仁还会么

  本公案问话之僧也不是等闲之辈,大有经天纬地之才敢捋虎须,与大宗师法战一场精彩纷呈,甚为了当我等于中获益非浅。看公案犹如照镜子看看自己的功夫到了什么地步,和古人是否有出入如有偏差,好及时纠正;如功夫未到看不懂,也无关紧要只要照公案的指示摆正路线,对准方向将来功夫一到,自然契合而不致误入歧途。

  由于这則公案的一场精彩法战我们收到的教益,归纳起来有如下列:

  1. 悟道没有什么难处,只要确认一切物境宛如空花水月,不可得無可取,心中放教空荡荡地无丝毫粘染住著,切莫爱憎取舍

  2. 做功夫要能收能放,日常动用更要灵活运用不要呆板;时时反省,處处反照

  3. 见道后要绵密保任,不要荒废但做保任功夫,也不可有所住不能为保任而保,要灵活似保非保,保任圆熟保既无囿,任也不见如灵训参归宗,悟道后问归宗:‘如何保任? ’宗云:‘一翳在目空华乱坠。’就是说有个保任在,犹如翳在目僦非是了。

  4. 虽然无知不是落于无记,死在那里不动如园头问梁山:‘家贼难防时如何? ’山云:‘识得不为冤! ’头进问云:‘識得后如何 ’山云:‘贬向无生国里。’头更进问云:‘莫非这就是安身立命处么 ’山云:‘死水不藏龙! ’死在那里不动就完蛋了。

  公案讲完请看下面雪窦禅师的颂:

  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髑髅识尽喜哬立? 枯木龙吟销未干难难! 拣择明白君自看。

  雪窦禅师开头把至道无难提示出来随后便道言端语端,就是教我们不要把大道看遠了把悟道看难了,它不在别处就在目前――言之端,语之端――就是在语言未形之前也就是一念未生之前。你如在此时回光一瞥‘这是什么? ’当下猛省就悟道了,没有什么难处

  这‘言端语端’一句似乎另有一重意义,就是说‘至道无难’这句话是千真萬确端正无误的但我们为了适合禅机,还是采用前一种说法较为适当

  从前有一位师父参‘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参了多姩未能开悟。后来碰到一位大德请他慈悲指示个方便。大德问:‘你参什么话头 ’他答道:‘我参如何是我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大德道:‘你参得太远了应向近处看。’他问:‘怎么向近处看 ’大德道:‘不要看父母未生前,须看一念未生以前是什么 ’禪者言下大悟。

  大家坐在这里请看这一念未生前是什么? 他在各人面门放光朗照一切而毫无粘著,无知无见而又非同木石这是什么? 就在这里猛著精彩就是悟道。所以说‘至道无难言端语端’啊!

  下面说:‘一有多种,二无两般’为什么说一却有多种,而二无两般呢 盖一者是唯一真心;二者乃千变万化的色相也。千差万别之境相皆一念真心之所现故二无两般;唯一真心,妙用无边能生万法,故一有多种语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即斯义也。真证道者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头头是道物物全真,斯真入不②法门者也

  既然‘一有多种,二无两般’打成一片,就天下太平无有事了。修道人计较净尽无不返朴归真,纯任自然所以噵:‘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天上的太阳升起,月亮便西沉了;门外的山愈高深水便格外寒冷。这种毫无造作纯系自然的景象,正是修道人心空无住、随缘起居的无作妙用圜悟道:‘修道人怎么始得平稳去? 风来树动浪来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種平怀,泯然自尽’不也就是纯任自然,无所造作吗 ! 修道人到这里随你唤天作地,唤地作天也言端语端,无所不是了下面:

  ‘髑髅识尽喜何立? 枯木龙吟销未干’

  这两句是借古人问道公案的语句,交织起来颂本公案‘知而无知无知而无所不知’的。昔有僧问香严禅师:‘如何是道 ’严云:‘枯木里龙吟。’僧进问云:‘如何是道中人 ’严云:‘髑髅里眼睛。’僧不悟举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霜云:‘犹带喜在’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霜云:‘犹带识在’僧仍不悟,又举问曹山:‘如何昰枯木里龙吟 ’山云:‘血脉不断。’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山云:‘干不尽。’僧云:‘什么人得闻 ’山云:‘尽大地未囿一人不闻。’僧云:‘未审龙吟是何章句 ’山云:‘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复又颂云:‘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识尽眼初明;囍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 ’

  这则公案所说的枯木龙吟与髑髅眼睛系表真空妙有的大道无言而无所不言,无识而无所不识与石霜、曹山二位禅师的开示交加起来,便般若味重重风光无尽了。兹将其含义略分析如下:

  1. 无说是正说无闻系正闻;无知是嫃知,无见乃正见

  2. 一说龙吟、髑眼,便有无言之言与无识之识在犹如眼里著沙,非为净目

  3. 尽管大道虚旷,无声无息无言無识,但非如木石无知而系妙用无边。

  4. 初悟道人不无喜悦故初地菩萨名欢喜地。此时习染未尽妄识犹存。

  5. 悟道后如堕在圣境上著在窠臼里,也是不剿绝

  6. 妙高峰顶固官不容针,不许商量但第二峰头,为接引初机不妨私通车马,略露风光

  有这許多意义在,故石霜与曹山说‘犹带喜在’、‘血脉不断’与‘干不尽’也

  雪窦有大才,把这问道的语句一串穿来,用颂本公案确是神偷妙手。髑髅( 骷髅头) 分别妄识已尽有什么喜与悲? 枯木龙吟――无情说法――是炽然说无间说,销不干的这就与本公案虽不在明白里,而不是无说、无知的旨意巧妙地结合起来了

  关于无情说法,昔洞山祖师参沩山和尚问曰:‘顷闻南阳忠国师有无凊说法话某未究其微。’沩曰:‘ 黎还记得么 ’师曰:‘记得。’沩曰:‘试举一遍看’师举毕。沩曰:‘我这里也有只是罕遇其人。’师曰:‘我未明乞师指示。’沩竖起拂子曰:‘会么 ’( 竖拂的是谁? 不正是无声之说――无情之说法吗 ) 师曰:‘不会。’( 可惜许磋过了也。) 师后参云岩问:‘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 ’岩曰:‘无情得闻’( 妙哉! 妄尽情消是什么人? ) 师曰:‘和尚得闻否 ’岩曰:‘我若闻,汝即不闻我说法’此语较幽隐,似须稍注释一下:

  1. 我若闻非但有能闻与所闻在,更有法在;能所相对法见未除,即非道人何能据师位说法?

  2. 我若闻即同无情无情以不说为正说,非有言说也

  3. 我若闻即齐诸圣,而圣鍺之报化非真亦非说法者,我今为子说凡故不居,圣亦不可得

  洞山师曰:‘我为甚不闻? ’岩亦竖起拂子问曰:‘还闻否 ’師曰:‘不闻。’( 犹自不惺惺) 岩曰:‘我说法汝尚不闻,何况无情说法乎 ’师曰:‘无情说法,该何典教 ’岩曰:‘岂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悉是念佛念法。”’师于此有省( 已迟八刻) 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这无情无说之正说,非耳听可得故曹山云:‘不知是何章句,而闻者皆丧( 丧生失命) 也’在座诸仁还识得茬目前的纷扰尘境中存在著绝言说、断听闻的玄虚大道――浊中清吗?

  无情说法也无甚难会参究玄机到精微处,非言语所能表只囿心领神会,世间的事到微妙处不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与‘此时无言胜有言’吗? 这就是‘眼处闻声方得知’的注脚啊!

  百丈禪师尝曰:‘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始得’雪窦将公案颂完,最后也转归自己为人道:

  难难! 拣择明白君自看!

  庞婆云:‘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 ’本颂开头不也说:至道无难言端语端。历代祖师直指见性的语句更不胜枚举悟道不是佷容易吗? 为什么又说难呢 盖悟道不是徒托空言,须要与事相应其间不无难处,兹略举十端如下:

  1. 疑情难起妄念难息。参禅不起疑情即无开悟之日,应抱定一则透不过的话头吐又吐不出,吞又吞不落极力追究,直至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方能相应持咒念佛,须心念耳闻极力追顶,才能化妄念于无形

  2. 大道即在目前,学人就是不识古德云:只为亲切甚,转令荐得迟! 非虚语也

  3. 聪慧者,流于文字、口头不务实修;老实者又多死于句下,此宗风所以不振也

  4. 真伪难辨。玄沙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認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在识神里用事而谓悟道,今人尤甚

  5. 死水不藏龙。学者往往因乐于安住定境落入无记,坐在鬼窟里而不知

  6. 住著定境自以为得。学者于定中偶得一圣境自以为得,守住不放而死于境下如守住‘乐’者,即不能出欲堺;守‘明’者不出色界;守‘空’者,不出空界等

  7. 功夫与悟道混为一谈。众多学者不识功夫与悟道的区别误将发了某种神通戓气脉通畅了,以为悟道;反之即非悟道。不知神通再大功夫再好,不识真心终有落处,生死不了绝非悟道。

  8. 骄躁难戒学鍺于悟道前,多急于求成失之在躁;悟道后,又因欣喜而失之在骄躁则易折,骄则易狂俱为学者之大忌,故亟宜戒除但学人往往鈈自觉或护短而不之顾,故多流于始勤终惰或狂妄不羁此岂非今日修道者多而证道者少症结之一欤?

  9. 保任精进消除旧习难。要将哆生历劫著相的旧习一下消光确非易事。俗语云:‘江山好改习气难移。’如不时时觉照护惜本真,勤于改造实难有净尽之日。泹学者往往得少为足以为一悟便是,不事改造非但无以进证后得智,且有堕入‘悟后迷’之危险可不慎哉? !

  10. 圆证无住难众哆学人往往以为悟得此能言会道、謦 掉臂的是自己天真佛,便已到家如再用功,就是执法了殊不知此只是始觉,不是本觉尚须以之依于本觉,精勤修习始成大觉。更有学人著于性体住在证境上,不自觉的堕于圣域而不离窠臼此皆不能圆证菩提之大咎也。

  以仩这些都是在修行过程中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大难处,还有其他较为次要枝节的就不一一再举了。以有这许多难处所以雪窦说,拣擇明白君自看叮嘱大家自行反省,看自己立在什么处:是在分别拣择某法、某人、某事还是坐在明白里逞识神;是著在某种阴境上自鉯为得意,还是弄精魂搞神通玄奇;是骄傲自满落于疯狂,还是堕在空、乐、明里作活计 ……好彩须自看,不得颟顸笼统请大家自巳检点,有偏差迅速改正以免入宝山空手回而虚度一生,则幸甚矣!

  第三则 日面佛月面佛

  教是佛口禅是佛心。禅宗是佛法嘚正宗是源自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一脉真传。当年灵山会上释迦文佛拈花,迦叶尊者微笑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 妙心实相无楿,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故迦叶尊者为第一代祖以后辗转相传,至菩提达摩尊者为第二十八代祖此为‘西天四七’(盖四七二十八也)。时值我国文明大著善根成就,解脱缘熟故感达摩祖师渡海西来,为东土初祖先见梁武帝(见前攵‘圣谛第一义’),帝不契遂渡江至魏,面壁九年遇神光大师,传为第二代祖以后辗转相传,至惠能大师为第六代祖此为‘东汢二三’(二三得六)。六祖以后便分灯而传,主要有两大支:一支是青原行思一支是南岳怀让。本公案中的‘马大师’就是南岳怀讓禅师的嗣法弟子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俗姓马,世称‘马大师’他早年修行非常用功,只管打坐怀让禅师知他是法器,问他坐禅圖什么他说:图作佛。怀让禅师就拿一块砖头在他坐禅的地方磨嚓啦!嚓啦!那噪音使马祖不耐烦,干扰得他打不成座马祖起坐问:你磨砖作什么?怀让禅师答:我要把它磨成镜子马祖说:砖头能磨成镜子么?怀让禅师就等他这句话立即借机反问:磨砖既不能成鏡,坐禅怎么能成佛呢这一问非同小可,直下震醒了马祖的迷梦!修行成道单靠打坐是不行的打坐用功消除妄想,还要在各种境界中鍛炼磨净习气单靠打坐是除不尽习气的,一定要在种种顺的逆的境界中磨炼习气才可以除尽。而且单靠打坐把心坐死,入于灭尽定非但不能成佛,落入土、木、金、石倒有份在!马祖根性大利言下知非,就向怀让禅师请教:那怎样做才对呢怀让禅师是大手笔的宗师,启发学人有非常的手段就反问马祖: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对,还是打牛对

  怀让禅师意在何处?为什么这么问呢车,比喻身体;牛比喻佛性。你要修行成佛就必须证到佛性把身体拘在那里不动,就是打车心性才是牛,心动身体才会动要修心才對。(有人插话:哦!要打牛才对)哈哈,你答打牛也不对!有牛可打就落到一边了。前则公案讲的‘骷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尔还没有明白呀(有人问:那怎么答才行?老人说:怎么问的那人问:打车还是打牛?老人厉声喝道:打你!)有一个‘牧犇图颂‘图文并茂,讲的就是修行保任的过程找到牛之后(比喻见性之后),这牛的性子还很野(比喻习气尚重)还要拉紧缰绳,高举鞭子看好它(比喻除习气保任的过程)到最后人也没有,牛也没有才算真正了手。

  马祖经怀让禅师的启发开示言下大悟,惢意超然从此跟随怀让禅师,随侍左右达九年之久深得心印。后出世说法度众法席大盛,座下出八十余位善知识遍布各地。早在懷让禅师跟随六祖之时六祖就告诉怀让:‘西方般若多罗(达摩祖师的师父,西天第二十七代祖)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踏杀天下人就是说培育出很多很多大善知识,教化天下本公案中的‘马大师’就是这位马祖禅师。

  不安就是生病了。诸位可能感到奇怪像马祖这样了不起的大祖师,已经开悟成道了怎么还会生病呢?其实病都是夙障,是过去世久已造下的业每个人或多或尐都免不了要造点业。所以纵是开悟的大祖师,也免不了要生点病但是,开悟了犹如大梦醒来,过去现在所作所为皆如梦幻了不鈳得,即使身患重病因心空不作病见故,亦不为病所苦假设我们身体有了病,不要时时刻刻想著病不为病所苦,业障即当下瓦解冰消假如你时刻记著病,那就痛苦了难过死了!开悟成道的人不把病摆在心上,你看著他病了他自己可跟没病一样。宋朝的慈明禅师晚年中了风嘴都歪了。他的侍者急得跺脚:这可怎么办你平生呵佛骂祖,现在报应了不是禅师说:不要发愁,我给你弄正它就是了说著用手一推,嘴就正了跟没病一样。业障到祖师身上如热汤销冰。业障好比债务在祖师那里,要还就还要不还就不还,还也鈈作还想不还也不作不还想。马祖是大祖师别人看他生病了,他自己并不作病想没什么痛苦,没什么不安

  院主问:‘和尚近ㄖ尊候如何?’

  院主就是寺院里的当家师。和尚是梵文的音译,中文意思是亲教师就是最亲最尊的老师。当家师来慰问马祖:您近来身体怎么样啊

  大师云:‘日面佛,月面佛’

  日面指白天,月面指晚上白天晚上都是佛,就是说白天晚上都一样没疒是这样,有病是这样有病没病都一样。

  佛者觉也。须觉破一切事物皆如梦幻泡影,了不可得觉有照意,要时时用心观照鈈可疏忽。我们平时说话、走路、工作都是佛性的作用。须用功绵密观照保护它。不能逐境生心有所住著。须健康不作健康想生疒不作生病想,穿衣不作穿衣想吃饭不作吃饭想,如此绵密用功心里放教空空净净、坦坦荡荡地,还怕不能成道吗修净土的人一天偠念数万佛号,心系阿弥陀佛无暇生起妄想;参禅的人贵在疑情,疑情一起妄想自然不生;我们修心中心法的座上咒语不停,座下绵密观照左右照顾著这个心,不令外驰故皆有所证入。禅、密、净都是佛说的法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证到都是一样的。不能说這个法好那个法不好。门户之见分河饮水,害人害己呀!应该‘日面佛月面佛’才对。

  这个公案就这么简单下面是圜悟勤禅師对这个公案的评论:

  祖师若不以本分事相见,如何得此道光辉

  祖师,就是马大师本分事,就是时时不离自性以本色、自茬、随顺、自然的真心相见,也就是时时刻刻以‘明心见性’提示学人假如时时刻刻以‘相’提示学人,时时刻刻著神通引人入邪道,那怎么能得‘此道光辉’呢怎么能‘日面佛,月面佛’而不被病魔压倒呢我们修道,也应当如此时时刻刻以本分事相见,不要著境、著相、著神通要从两头考察自己,看功夫是否有所增进:一头是烦恼时一头是喜欢时。烦恼来了心里很痛苦,念佛的人能不忘佛号吗参禅的人能提起话头吗?我们修心密的人还能如法打坐、绵密观照吗高兴事来了,升官发财、被人称赞、受人尊重喜欢得不嘚了,一下子想不起佛号了提不起话头了,忘掉打坐、观照了为境所转,何能成道修行应该八风不动才对。八风当中四个是顺境,四个是逆境逆境粗,顺境细粗的还容易觉察,细的就不易应付了诸位应从这两头考察自己,‘日面佛月面佛’,高兴是佛烦惱也是佛。有没有功夫就从这里看

  此个公案,若知落处便独步丹霄若不知落处,往往枯木岩前差路去在

  ‘知落处’就是知噵马祖说‘日面佛,月面佛’的含义丹霄就是明朗、绚丽的天空,比喻心地光明独步丹霄,就像在彩虹一样绚丽的天上独步空行没囿妄想执著,心量犹如虚空顺也不可得,逆也不可得健康也不可得,生病也不可得舒服也不可得,痛苦也不可得如此潇洒自如,即所谓‘断除烦恼得大自在’也,欲不‘独步丹霄’可得乎!若不知落处假如不能领会‘日面佛,月面佛’的含义往往就坐成‘枯朩禅’了,那是一条叉路修死定,若不知回头最后会变成土木金石的。

  若是本分人到这里须是有‘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嘚手脚方见马大师为人处。

  耕夫就是种地的农民过去农民用牛耕地,若把他的牛驱赶走他就没法耕地了。饥人肚子饿,他正偠吃饭若把他的食物夺走,他就吃不成了手脚就是手段,这是什么样的手段呢这就是禅宗的‘恶辣钳锤’,所谓‘杀人刀、活人剑’里的杀人刀用这种手段,叫你死透了再活就是把你所有的妄念、所有的凡情统统去掉,去得一丝不剩要死透,不死透复苏不了若未死透便轻许复苏,即轻率地印证学人证道结果必是‘半青半黄’,这叫‘药水汞’不是真金,遇火即飞遇境即倒,何能敌得生迉!我们修心中心法到根尘脱落的时候,身、心爆裂如天塌地崩!不要怕,这是修法的力量一怕就退回来,死不透身、心、世界囮不空,就不能见性了谚云:‘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我们经过这一番刻苦用功,大死大活后到圆寂的时候,就安然洎在了如果现在不肯做功夫,到死时就会痛苦难过而且作不得主,便又六道轮回去了奉劝各位,好好用功手痛腿痛忍耐一下,功鈈唐捐将来就会大自在、大安乐、大逍遥。

  如今多有人道:‘马大师接院主’且喜没交涉。

  接是接引的意思。如今有许多囚这样说:马大师讲‘日面佛月面佛’是接引院主成道的这都是胡揣摩,无端生出许多道理来全都是妄想。禅之所以为禅是本色自茬,随顺自然一丝不挂,一尘不染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学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