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的中国最高领导机构是谁领导的对日作战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领导的大战役
我的图书馆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领导的大战役
77事件之后的战役平津作战:1937年7月   主要将领:宋哲元、吉星文(卢沟桥)   本战由七七事件所引发,中日最终谈判破裂,经过数周的战斗,日军独立混成第l旅团和驻屯旅团分别在30日晚和31日进占长辛店西面高地和大灰厂附近地区,平津失守。从此拉开了艰苦的8年抗战。&淞沪会战:日----11月11日:
  主要将领:蒋介石、张治中、陈诚、谢晋元(四行仓库)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三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的兵力。由于国民革命军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了330000多人的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兵,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此战日军伤亡50000余人。
    太原会战:日----11月:
  主要将领:阎锡山、林彪(平型关)、卫立煌(忻口)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国民革命军由于指挥混乱,布置不当,被迫从太原突围。此战国民革命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消灭敌军20000余人。但从此国民革命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结束。
 南京保卫战:日----12月13日:   主要将领:唐生智、刘湘、顾祝同   淞沪会战后,日军迅速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由于此时国民革命军兵力凋零,退守绝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日军进入南京开始了长达数月,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0000多人。&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21日:
  主要将领:李宗仁、孙连仲、池峰城(台儿庄)
  日军打通了津溥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未能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国民革命军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为此后的武汉保卫战赢得了4~5个月的时间。其中台儿庄大捷消灭鬼子10000多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兰封会战:日----6月:
  主要将领:薛岳
  日军试图在徐州会战后继续扩大战果,板垣征四郎师团孤军深入,被以薛岳为指挥的国民革命军包围。最后由于蒋军嫡系将领的无能,国民革命军最终功亏一篑。
  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
  主要将领:陈诚、白崇禧(代)、薛岳(万家岭)、(空军东征)
  历时四个半月的武汉会战虽然最终以武汉失守而结束,但国民革命军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毙伤敌军40000人、近100000名日军因战斗、气候、疾病等原因暂时丧失了作战能力的巨大战果,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抗日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
  广州战役:1938年10月   主要将领:余汉谋   日军控制了广州及附近要地,广州失陷。广增之战,双方伤亡不少:日本防卫厅的《中国事变中国作战史》载:日军伤亡1923名。中国军方记载:中国官兵阵亡2954名,伤5645名,失踪2643名。   南昌会战:1939年3月-4月   主要将领:罗卓英、上官云相   南昌失守。此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日军队的首次交锋,日军纠集重兵,先发制人,攻势极为猛烈。中国守军奋勇抵抗,兵力损失达43000余人。  随枣会战:日----20日:
  主要将领:李宗仁、张自忠
  武汉会战后,日军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国民革命军对武汉的威胁,向湖北省枣阳地区发动进攻。国民革命军消灭毙伤敌军13000人,第五战区也付出了较大的牺牲。日军未能达到预定的战略目标。
  第一次长沙会战:日----10月:
  主要将领:薛岳、罗卓英
  日军动用100000兵力,却在第九战区第十五集团军的抵抗下损失惨重。日军承认“在部分战场上,部分战况之激烈超过了诺门坎”。在国民革命军反击下,日军伤亡达20000人,被迫撤军,国民革命军伤亡30000余人。
  桂南会战:日----日:
  主要将领:白崇禧、杜聿明(昆仑关) 日军占领南宁和昆仑关后,国民政府从数百公里处急调10个精锐师,对日军发动立体化进攻,取得昆仑关大捷,迫使日军改变对广东的作战计划,造成日军在战略上的部分被动。
  冬季攻势:1939年12月-1940年3月   主要将领:蒋介石、李宗仁、薛岳   在这次攻势中,中国军队直接参战兵力约71个师,55万余人,与敌作战1340次,其中主动出击1050次,毙敌九万多人,我军伤亡七万多人。冬季攻势是中国军队继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对外主动出击,改写中国百年来基本上只有“挨打”的历史,日军亦承认这次作战中我国军队的英勇。更为重要的是,抗日战争从被动挨打转入主动进攻,一扫全国民众之颓丧之气,树立起抗战必胜之决心。枣宜会战:日----6月18日:
  主要将领:李宗仁、张自忠
  张自忠上将殉国于南瓜店,宜昌失陷。枣宜会战是武汉会战以来,日军对正面战场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
  百团大战:1940年8月-12月   主要将领:彭德怀、左权   中方损失约一万七千人;毙伤日方两万余日本军人、约五千伪军;拔除据点2900多个,缴获各种火炮50多门、各种枪5800多枝。   豫南会战:日----2月7日:
  主要将领:李宗仁
  豫南会战是武汉周围地区防御作战中的一次战役。日军一度攻占安徽省国民革命军界首和太和,但在伤亡了9000人后,日军最终撤军。
  上高会战:日----4月9日:
  主要将领:罗卓英、王耀武
  为保证南昌附近占领区的安全,日军发动试图消灭赣北国民革命军主力的上高会战。日军在三路围攻、其中两路受阻的情况下,形成一路孤军深入,被国民革命军包围而仓皇撤军,伤亡高达15000人。
  晋南会战:1941年5月:
  主要将领:卫立煌、(中条山)
  此次战役日军的目的是:在华北要歼灭山西南部的国民革命军。国民革命军伤亡42000余人,被俘35000余人,日军伤亡仅为国民革命军的1/20,成为“抗战史上最大的耻辱”。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0月1日:
  主要将领:薛岳、王耀武
  国民革命军第六战区在正面战场上主动发起1941年以来惟一一次主动进攻作战,歼灭日军7000人。最终由于第九战区指挥失误,日军一度攻占长沙,国民革命军伤亡失踪70000人,日军仅伤亡20000人。
 香港保卫战:1941年12月   主要将领:莫德庇、罗逊(加拿大军)   香港沦陷,守军2,233人阵亡 2,448人受伤:日方683人阵亡 1,413人受伤   第三次长沙会战:日----日:
  主要将领:薛岳、李玉堂、方先觉
  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制定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略,取得了长沙会战的大捷,共毙伤日军50000多人。成为“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以来,同盟军惟一决定性之胜利”。
  浙赣会战:1942年4月----7月28日:
  主要将领:顾祝同、王敬久(衢州)
  日军大本营决定摧毁浙赣两省国民革命军机场,打通浙赣铁路,最后基本实现预定目标,曾经占领衢州机场,但遭到严重损失,第十五师团师团长阵亡,日军战史记载伤亡17148人。
  鄂西会战:1943年5月----6月:
  主要将领:陈诚、孙连仲(代)、胡琏(石牌要塞)
  日军沿长江向上游进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坚守石牌要塞,第六战区及友邻部队夹击日军,歼灭敌军4000人。
  常德会战:日----12月:
  主要将领:孙连仲、余程万
  在日军30000优势兵力进攻下,国民革命军第57师官兵9000余人孤军誓死抵抗长达一十六天。最终国民革命军收复常德等阵地,毙伤日军20000人。
  豫中会战:1944年4月----5月25日:
  主要将领:汤恩伯(洛阳)、李家钰
  日军试图通过豫中会战围歼国民革命军第一战区主力,并打通平汉线。由于国民革命军指挥失当,洛阳沦陷。日军实现最初的作战计划。
  长衡会战:1944年5月----8月:
  主要将领:薛岳、方先觉(衡阳)
  豫中会战同时,日军开始进攻湖南,打通粤汉铁路。国民革命军在衡阳进行了长达四十八天的抵抗,最终因没有拒不后援而遭到失败。
  桂柳会战:1944年8月----12月10日:
  主要将领:白崇禧(桂林)、张发奎
  日军为摧毁大西南的空军基地发动桂柳会战。国民革命军在明显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未能取得空地配合,导致桂林和柳州仅数日即遭到沦陷。
  豫西鄂北会战:1945年3月-5月   主要将领:刘峙、胡宗南   此次会战,日军虽然达成进占豫西鄂北控制老河口空军基地的目标,但伤亡惨重,多达1.5 万余人。   湘西会战:1945年4月----6月
  主要将领:何应钦、王耀武(雪峰山)
  国民革命军在战役中对日军进行了包围,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毙伤日军10000多人。最终在国民革命军的反攻下,日军伤亡20000余人,被迫撤军。桂柳反攻战役:1945年4月-8月   主要将领:张发奎、汤恩伯   此役为国民革命军对日最后一役,中方死伤不详, 日军4000人死亡, 5000人被击伤。滇缅地区的战役第一次缅北会战:1942年3月-9月   主要将领:罗卓英、杜聿明、戴安澜(同古)、孙立人(仁安羌)   戴安澜牺牲。此战,远征军经一个多月作战,在保卫东吁、解救英军诸战中,英勇顽强为世人所赞誉。但由于出国时机过晚,盟军作战缺少协同,多头指挥等原因,使远征军始终处于被动态势,未能达成战役企图。& 第二次缅北会战:1943年10月-1945年3月
  主要将领:郑洞国、孙立人、廖耀湘
  在历时两年的缅北会战中,中国驻印军全歼日军第18、第56师团,重创日军第53师团、第2师团、第33师团和第49师团,共击毙日军3.3万余人,伤日军7.5万余人,俘虏323人。缴获大炮186门,战车67辆和汽车552辆。中国驻印军伤亡1.7万人。
  滇西作战:1944年5月-1945年1月
  主要将领:卫立煌、宋希濂、李弥(松山)
  我军攻克腾冲、松山、龙陵地区,远征军和驻印军会师芒友,结束了滇西战役。滇西作战,自日开始,至日结束。历时8个月零16天,日军共伤亡、被俘21057人。远征军伤亡、失踪67364人。&[编辑本段]其他抗日大型战役 
馆藏&1933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抗战中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我的图书馆
抗战中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陕北拍摄的毛泽东身穿蓝色军装,头戴红星帽的照片。
◎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危急关头中共率先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组织游击队开展东北抗战,并与国民党爱国军队和各抗日武装初步合作,打击日本侵略者。
◎ 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而奋斗。12月瓦窑堡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的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并领导了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
▲ 1937年4月初,周恩来在西安谈判后回到延安,毛泽东等到机场迎接。
◎ 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共中央正确分析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到重大推进作用。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内战,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为全国团结抗战创造了条件。
◎ 1937年2月至8月,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础上,周恩来等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上海、南京等地同国民党多次谈判,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图为事变爆发后第6天(7月13日)毛泽东的题词: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全国,同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打到底,这是今日对日作战的总方针。各方面的动员努力,这是达到此方针的方法,一切动摇游移和消极不努力都是要不得的。
◎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8日中共通电全国,号召全国筑成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侵略。8月下旬中共中央洛川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确定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战略方针。
◎ 在上述积极推动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宣言》的发表和蒋介石的谈话,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爱国人士、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 1936年7月,毛泽东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中,提出通过持久抗战争取抗战胜利的方针。
◎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阐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抗日战争的战略总方针,指出中国必须、也能够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持久战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强调持久战的基础是广大民众。
◎ 中国共产党提出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不仅对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不小的影响。
▲ 1937年刘少奇回延安时留影。
◎ 1936年春,刘少奇任中共中央驻北方局代表,赴华北领导白区斗争。
◎ 1937年8月初,刘少奇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太原组建北方局新的领导机关,刘少奇任书记,杨尚昆任副书记。
◎ 北方局努力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在华北各地恢复组织,发动民众进行武装抗日。
▲ 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时的周恩来。
◎ 1937年12月,南京失陷后,周恩来到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中心武汉,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团负责人负责统一战线方面的工作,并参与领导中共长江局工作。
◎ 经中共中央同意,周恩来于1938年2月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这是整个抗战期间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军政部门担任的唯一要职。
▲ 朱德和彭德怀在山西武乡八路军总部驻地。
◎ 日,朱德、彭德怀率全体指战员发表《留别西北同胞书》,表示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不做亡国奴,即将开赴抗日前线去英勇杀敌,以此答谢西北父老兄弟姐妹。
◎ 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同意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下辖一一五、一二〇、一二九三个师。
▲ 1939年任弼时在莫斯科。
◎ 任弼时在1937年先后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和朱德、彭德怀等一道,在山西前线参加抗日战争的领导工作。
◎ 1938年春,他被派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以求共产国际对中国情况及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有实际的了解。后留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人。
◎ 1940年3月回到延安,1941年9月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 朱德(左四)、任弼时(左二)等在山西省五台山驻地。
◎ 在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积极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八路军挺进敌后,捷报频传,有力地支持国民党军作战,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斗志。
◎ 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一千余,缴获日军大批辎重武器,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的信心。
▲ 一二九师领导人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桐峪镇合影。左起:李达、邓小平、刘伯承、蔡树藩。
◎ 1938年1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部深入日本侵略军占领区的后方,以太行山为中心,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先后创建了晋冀豫、冀南和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
▲ 八路军第一二〇师领导在前线观察地形。左起:甘泗淇、关向应、周士第、贺龙。
◎ 日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总部决定一二〇师在敌后开辟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 1938年3月,一二〇师打垮了敌人第一次大围攻,奠定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 1938年8月以后,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与晋西北抗日根据地逐步连成一片,成为晋绥边区抗日根据地。
▲ 图为1937年刘少奇回延安时留影。
◎ 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湘、赣、闽、粤、浙、鄂、豫、皖等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 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下辖4个支队1个独立营。随即奔赴抗日前线,给敌人的交通线和指挥中心造成严重威胁,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
◎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新四军执行“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向南巩固”的战略方针,开辟淞沪、杨中、皖东、豫皖苏边等地区。
▲ 六中全会主席团成员合影。毛泽东(前排左二)、王稼祥(前排左三)、朱德(前排左四)、项英(前排左五);陈云(后排左一)、秦邦宪(后排左二)、彭德怀(后排左三)、刘少奇(后排左四)、周恩来(后排左五)、张闻天(后排左六)。
◎ 日军占领武汉后,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
◎ 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举行。会上传达共产国际关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和以毛泽东为首解决统一领导问题的指示。
◎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和政策的贯彻执行,广泛地团结了中华民族一切可能团结的抗日力量,是凝聚抗日民族精神与民族力量的政治形态和重要途径,铸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坚固长城,使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得以坚持和发展,直至取得全民族抗战胜利。
▲ 1940年春,朱德(左二)赴河南洛阳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左三)进行谈判,共商抗战大计时,与卫立煌及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郭寄峤的合影。
◎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战、团结、进步的大旗:当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时,主动以敌后游击战配合正面战场;当国民党政府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后,仍然以民族大义为重,在困难局面中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抗击和牵制侵华日军主力,同时对国民党当局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从而在惊涛骇浪中保住了国共合作的大局,从而成为中国一切反侵略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在山西的一次群众大会上讲话,号召广大群众拥护抗战,反对投降。
◎ 中国共产党根据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针对国民党不发动和武装人民群众,实行一条单纯政府的与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提出了关于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以及持久战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指引全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
▲ “百团大战”时,彭德怀在炮团哨所,当时距敌只有500米。
◎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普遍展开,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构成了与正面战场相对应,在战略上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策应的,独立的广大的敌后战场。
◎ 敌后战场的发展壮大,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逐渐成为主战场,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成为促使国民党抗战到底的重要因素,为赢得全国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 日至12月5日,八路军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动员105个团的兵力,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这次战役历时3个半月,进行了1824次战斗,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
▲ 1941年,新四军政治委员刘少奇(左一)、代理军长陈毅(左三)和在新四军工作的奥地利医生罗生特于江苏盐城合影。
◎ “皖南事变”发生后,全国进步力量对国民党摧残抗日力量的行径表示了极大的愤慨。面临严重的局势,中国共产党仍以抗战大局为重,实行政治上取攻势、军事上取守势的策略,从而使国共统一战线始终没有破裂。
◎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加强了新四军的领导。
◎ 新四军在华中敌后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和巩固了华中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担负起华中敌后的抗日任务。
▲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给干部作报告,大力倡导“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
◎ 1941年起,日军集中力量打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抗日军民,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
◎ 在日军残酷的“扫荡”、“蚕食”和“清乡”面前,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实行对敌斗争等“十大政策”和“敌进我进”方针,不仅对战胜极端困难,坚持敌后抗战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且为转入反攻,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和物质基础。
▲ 1941年冬,周恩来(左四)、董必武(左二)、邓颖超(左六)在重庆红岩村八路军驻渝办事处接待美国爱国华侨领袖司徒美堂(左三)时留影。
◎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决定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抗日战争中,以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反侵略战争的历史丰碑。
▲ 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援。图为1944年6月,毛泽东、朱德等会见到延安访问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斯坦因、爱泼斯坦、福尔曼、赵超构等。
▲ 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台上。
◎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使全党达到了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前所未有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统一和团结,为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 中共七大闭幕不久,中国抗日战争即转入全国大反攻阶段。由于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已处在解放区包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实际承担起对日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务。
◎ 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各解放区立即组织反攻大军,陆续发起猛烈的全面反攻。1945年8月,历时八年的艰苦抗战,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刊于《瞭望》2015年第33期
图文|中央文献研究室
执笔人|史全伟
馆藏&13554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战役和战斗有哪些?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1940年3月,他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组织伪军,协同日本侵略军进攻抗日根据地。同时,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也日渐增长,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
反共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与此同时,国民党正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先后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当时,由于国民党军队主力分散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在解放区军民的包围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务,自然地主要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来进行。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军正式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宣告结束。1945年8月,美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胜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
日,中国陆军司令何应钦在南京陆军司令部礼堂接受日本侵略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递交的投降书
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
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日,周恩来总理签署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通告,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平型关战役:
1937年9月中旬,沿平绥路西进的侵华日军占领大同后,分兵两路向雁门关、平型关一线进攻,企图进逼太原。为了配合友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奉命开抵平型关地区集结待机。9月23日,第115师派出独立团和骑兵营插到灵丘―涞源―广灵之间地区活动,以钳制和打击增援平型关之日军。24日夜,又以3个团的兵力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山地,等待来犯之敌。25日7时许,日军第5师团(板垣师团)第21旅后续部队全部进入设伏地域,八路军预伏部队居高临下,迅速向敌发起猛烈攻击,顿时打乱了日军的指挥系统,敌军的车辆自相碰撞,人仰马翻,乱成一团。这时,我军战士勇猛地冲向公路,对敌实行分割围歼,双方展开了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战。经过一天的激战,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胜利。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共击毙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忻口战役: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晋北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战役从日至11月2日,历时二十一天。参加作战的部队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又称第十八集团军)。这次战役是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朱德、卫立煌、黄绍f副之)指挥实施的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该战役创歼敌逾万的纪录,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在军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范例。
百团大战:
日夜,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自1939年冬以来,日军以铁路、公路为支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并企图割断太行、晋察冀等战略区的联系,推行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这次战役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第一阶段(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军在正太、同蒲、平汉、津浦等主要交通线发动总攻击,重点破坏了正太铁路。经过20天的战斗,预定计划全部完成。正太铁路线的路轨、桥梁、隧道、水塔、车站等均被破坏;平汉、同蒲(北段)、石德、北宁铁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断;华北各交通线陷于瘫痪。第二阶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任务是继续扩大战果,摧毁交通线两侧和深入各抗日根据地的敌伪据点。在这段时间里,我晋察冀军区主要进行了涞灵战役,第129师主要进行了榆辽战役,第120师主要破袭了同蒲路。在这些战斗中,八路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是,我军计划要拔除的敌据点未能全部拔除。第三阶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务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在这段时间里,八路军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对太行、太岳、平西、北岳、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的大规模扫荡。百团大战历时5个多月。从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共计毙、伤、俘和投诚日伪军达46480人。其中包括: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军自动携械投诚者47人,伪军反正者1845人。同时,缴获各种枪5942支(挺),各种炮53门;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桥梁213座,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破坏煤矿5个,仓库11所。此外,还缴获和破坏了其他大量军用物资。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
抗日战争重大记事
7月7日 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郊卢沟桥附近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随后,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史称“七七”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
7月8日 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7月9日 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贺龙等致电蒋介石,要求全国总动员进行抗日斗争,并代表红军战士请缨杀敌。同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前往庐山会见蒋介石,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7月15日 中共中央向国民党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再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促成全民族抗战的诚意。在中国共产党的敦促和全国人民的压力下,蒋介石于17日在庐山发表谈话,宣称“准备应战”。
7月28日 日军猛攻北平南苑,守军将领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殉国。次日,北平失陷。30日,天津失陷。
8月13日―11月12日 淞沪会战 。在此期间,日本侵略军共约28万人,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大举进犯上海。中国军队先后调集70余个师,舰艇约40艘,飞机250架,投入战斗。经过浴血奋战,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多人,坚守上海达3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迷梦。
8月22日―25日 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作出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艰苦的持久战。会议要求我党我军应站在抗战的最前列,坚持抗日战争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
8月22日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改称第18集团军)。并同意设总指挥部,下辖3个师,每师定员为1.5万人。
129师师长刘伯承 120师师长贺龙 115师师长林彪
8月25日 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为总指挥(9月11日改称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指挥(9月11日改称副总司令),叶剑英为参谋长。随后,八路军主力在朱德、彭德怀率领下相继挺进华北抗日前线。
9月13日―11月8日 太原会战。会战过程中,中国军民共毙伤日军2万余人。尽管由于国民党军事当局在作战指导上有严重失误,致使战役全局陷入被动,以至太原失守,但它仍不失为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战绩最显著的会战之一。
9月22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9月25日 八路军第115师于平型关伏击日军,击毙日军1000余人,击毁其全部辎重车辆,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0月12日 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中共中央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
12月13日 日军占领南京并开始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疯狂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万人。
2月3日―5月19日 徐州会战。会战期间,双方均投入数十万兵力。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取得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巨大胜利,给敌人以有力打击,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日军虽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其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被打破。
6月12日―10月27日 武汉会战。会战从日军攻占安庆开始到武汉失守为止,历时4个半月,中国军队共毙伤敌近4万人。武汉会战使日本的战略进攻被迫停止,以主力回师占领区对付游击战争,从此,正面战场压力减轻,敌后战场日显重要。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0月25日―12月8日 日军集中2万余兵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冬季“扫荡”。边区军民奋起反击,共作战108次,毙伤敌军4000余人,击毙了日军中将旅团长阿部规秀,取得反“扫荡”的胜利。12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这次反共高潮,以国民党顽军向山西新军、陕甘宁边区和晋冀鲁豫地区发动的三次大的军事进攻为主要标志。八路军被迫奋起反击,至1940年4月,先后击溃各路来犯之敌。随后,我军主动提出与国民党军谈判,并达成休战协议。至此,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粉碎。
3月30日 汪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汪伪政权的正式成立,表明汪精卫集团完全沦为日本侵华的工具。4月6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瓦解敌军工作的指示》。此后,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敌后战场不断对敌开展政治攻势,仅据1942年至1945年夏的统计,就争取投诚反正的日伪军达18万余人。
8月20日 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 ”。这次大战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历时5个多月。在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共计毙、伤、俘和投诚日伪军46480人。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10月4日 黄桥战役开始。在历时5天的战斗中,新四军打败了国民党顽军韩德勤部,歼其主力第89军、独6旅等1万余人,从而打开了华中抗日的新局面。
11月29日 汪精卫在南京就任伪国民政府主席。次日,日本与汪伪正式签订《日华基本关系条约》。按照条约中的条款,将使中国完全由日本控制,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同日,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发表声明,宣布日汪所订非法条约完全无效。
1月4―13日 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共9000余人奉命北移,在茂林地区遭国民党顽军7个师的围攻,“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广大指战员虽经浴血奋战,但终因弹尽粮绝,除两千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顽军谈判被扣,项英遇害。皖南事变是蒋介石密令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立即领导全党全军在政治上进行坚决反击,在军事上作了迎击顽军新进攻的充分准备。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打退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1月20日 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
12月8日 日军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同时对日宣战。日军为巩固在中国的占领区,作为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加紧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蚕食”;国民党顽固派也加强对我根据地的封锁和围攻,使得我根据地日趋缩小,财政经济极端困难。为此,中共中央于17日发出《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指示》,提出实行“精兵简政”。这对我党我军渡过难关,坚持敌后抗战起了重要作用。
2月25日 约10万人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开始进入缅甸,协同英、缅军对日作战,使日军遭到沉重打击。
5月31日,远征军因战局逆转而开始撤退。至8月初,一部退到印度(改称驻印军),一部撤至滇西边境。
5月1日 日伪军5万余人开始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拉网大“扫荡”。经过两个月艰苦斗争,我军作战272次,毙伤敌1.1万余人。与此同时,我根据地也遭受严重摧残,仅在敌人“清剿”阶段,被打死打伤和抓走的群众即达5万余人。整个根据地被分割成若干小块,部队活动异常困难。
12月12日 《解放日报》发表《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的社论,号召各部队学习359旅垦荒经验。大生产运动由此而全面展开。大生产运动为根据地军民长期独立坚持敌后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6月18日 胡宗南在洛川召开军事会议,调动部队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我党我军坚持反顽斗争的一贯方针,在华北粉碎了李仙洲部对冀鲁豫边区和鲁南根据地的进犯,在华中全歼了进犯淮北根据地的韩德勤部,并沉重打击了进犯苏南、鄂豫皖根据地的顽军。同时,从华北抽调部分兵力增强陕甘宁边区的防御力量。由于我党我军态度强硬,措施有力,加之国内外的舆论压力,蒋介石被迫停止对陕甘宁边区的进犯,第三次反共高潮遂被粉碎。
9月8日 意大利宣布投降,并投入同盟国一方。从此,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实际上解体,日本法西斯更加孤立无援。
10月24日 中国驻印军入缅对日军实施反攻。
1944年5月,驻守滇西的中国远征军也开始对滇西的日本占领军发起反攻。
日,中印公路完全被打通,两军会师于芒友。至3月,反攻胜利结束。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解放缅甸领土8万余平方公里,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
1月1日 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关于1944年的方针》。此后,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伪军相继发起春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各根据地军民不断歼灭日伪军,攻克敌军据点,开辟了一些新的抗日根据地。
7月1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训军队的指示》。我军经过练兵运动,进一步加强了组织性和纪律性,增强了团结,提高了战术、技术水平。
1月1日 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争取胜利早日实现》的新年献辞。此后,八路军各部为执行“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战略任务,发动春季攻势,为我军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4月23日――6月11日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会议号召解放区军民实行军事战略转变和准备全面反攻。
5月8日 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至此,欧洲战争结束,盟军作战重心迅即东移,全力对付日本法西斯。
7月26日 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28日,日本政府表示,对《波茨坦公告》不予理睬。
8月6日 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1颗原子弹。
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并于9日出兵我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
8月9日 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第2颗原子弹。
同日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2-05-13 00:05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文章提要:●要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至少需要两个条件:第一,要把广大民众充分发动起来,武装起来,凝成一股谁也无法战胜的巨大力量。第二,要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始终能清醒地指明夺取胜利的正确方针和办法。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实现这两个条件的任务真正担当起来。
  ●中国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握有统治权的政党。没有它的参加,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是难以形成的。在抗战最初阶段,他们有过积极表现。但他们有一个要命的弱点,就是对民众的疑忌太深,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疑忌太深,生怕民众力量的发展会威胁他们的统治,总是千方百计地加以限制和打击。他们不可能提出一套夺取抗战胜利的正确的方针和办法来。
  ●在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共产党人不仅表现出在一切艰难困苦面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表现出能为人民利益贡献出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而且充分表现出政治上的成熟,已具有纯熟的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把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的人民军队称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他们是当之无愧的。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人们常常自豪地说:这次战争是中华民族在蒙受百年屈辱后对外来侵略者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而取得这场胜利,实在是极其艰难的事情。
  在半个多世纪前,日本是东亚唯一的帝国主义强国,无论经济实力、武器装备、军事训练等方面都要比中国强得多。日本军国主义者标榜所谓“武士道”精神,有着浓烈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它对中国的侵略,经过几十年处心积虑的周密经营。自以为一旦发动全面进攻,便可长驱直入,在三个月内结束战争,使整个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在中国国内,也有一部分人在长时间内对抗战前途抱着悲观态度。蒋介石在1934年7月对庐山军官训练团讲话说:“依现在的情形来看,他只要发一个号令,真是只要三天之内,就完全可以把我们中国要害之区都占领下来,灭亡我们中国!”“所以现在这时候,说是可以和日本正式开战,真是痴人说梦!太不知道自己了,太不知道敌人了!”
  可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也有难以克服的根本弱点:它的国家比较小,人力、军力、财力、物力都不足以坚持长期的战争;它所进行的是野蛮的侵略战争,必然深深激怒被侵略的民族,在国际上也得不到多少同情。而中国是个幅员辽阔和有着几亿人口的大国,中华民族有着宁死不屈抵抗外来侵略者的传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在1935年华北事变和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这些,使中国在经过长期抵抗并付出巨大代价后有取得最后胜利的可能性。
  当然,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性。要把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至少需要两个条件:第一,要把广大民众充分发动起来,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凝成一股谁也无法战胜的巨大力量。第二,要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始终能清醒地指明夺取胜利的正确方针和办法。没有这两个条件,要战胜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是决然做不到的。
  抗战阵营中的两大政治力量
  当时中国的两大政治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它们中间,谁能够团结人民把这两个任务真正担当起来呢?
  中国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握有统治权的政党。它有几百万军队和得到国际承认的外交地位。没有它的参加,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是难以形成的。当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最危急关头时,当国民党自身的统治也处在生死存亡的最危急关头时,他们毅然决然改变过去实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停止内战,起来抵抗日本侵略者,在抗战最初阶段有过积极表现,进行过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会战,以后也始终不曾放下抗战的旗帜,并在湘北、鄂西、昆仑关、滇缅等战场上打了一些很好的仗。这些是值得赞扬的,是对国家民族有功的。但他们有一个要命的弱点,就是对民众的疑忌太深了,对他们心目中的异己势力、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疑忌太深了,生怕民众力量的发展会威胁他们的统治,总是千方百计地加以限制和打击。到抗战的中后期,他们的专制和腐败表现得越来越厉害,激起人们强烈的不满。这样,他们自然谈不上充分依靠并发动民众的力量去战胜日本侵略者,而是尽量保存实力和依赖外援。对怎样夺取抗战的胜利,他们也提不出一套正确的方针和办法来。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前只有几万党员和几万军队,但它是充满活力并正在向上发展的,在遵义会议纠正“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的错误又经历了长征的严酷考验后,政治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具体分析中国国情,在千变万化的复杂局势下提出一整套足以克敌制胜的正确方针和有效方法,同广大民众建立起血肉联系,从而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高举团结抗日的大旗
  在近代中国的漫长岁月里,中国人受尽了外国列强的蹂躏和侮辱,受尽了封建黑暗势力的压迫。人们渴望根本改变这种悲惨的处境。谁能够带领人民坚决抵抗外来侵略者,谁能够使人民当家作主,并且指出实现这些目标的切实途径,带领人们不断前进,谁就能得到人民的广泛拥护,否则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以至遭到唾弃。这是一条谁也无法抗拒的历史规律。
  抗日战争的最初阶段,中国人面对的局势是异常严峻的:日本侵略者依仗它所拥有的那些优势,在一年多时间内迅速攻陷中国沿海最富饶的地区和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重要城市。中国军队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抵抗,但也付出沉重的代价。随着大片国土的沦丧,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单在南京大屠杀中,惨遭杀害的中国人就达30多万。正在为自己民族生存而奋斗的中国人,没有一天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这时大家最关切的问题是:这场战争的过程究竟会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怎么样才能取得胜利?
  是谁系统而完满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正是中国共产党。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长文。他在战争刚开始不久的时候,就富有预见地指明了战争的整个趋势和前途。他分析了战争双方各有哪些长处和短处,从中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接着,他从双方长处和短处的消长演变,说明中国在这场持久战中将经历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战略相持阶段也许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将是抗战中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又是转变的枢纽。在这个阶段中,中国方面的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为辅,这是一场犬牙交错的战争。要进行普遍而深入的政治动员,“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这篇重要文章的发表,在全国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回答了人们最关心而一时又看不清楚的问题,使人们对战争的未来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
  当抗战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一伙儿公开投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没有和汪精卫一起投降,但由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众抗日力量巨大发展的疑忌,掀起了一股动摇妥协、反共分裂的逆流。这股逆流如果得不到有力的遏制,中华民族的抗战大业就可能被中途断送。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政治主张,努力团结一切要求抗日的力量,力争时局好转。1941年1月,国民党内的反动分子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正在浴血抗日的新四军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内战代替抗战,似已接近成为事实。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仍以民族大义为重,顾全大局,既发动强大的政治攻势,严正警告那些玩火者必须悬崖勒马,停止挑衅;鉴于大敌当前,在斗争中又采取十分克制的态度,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注意争取中间势力的同情,终于力挽狂澜,击退了反共浪潮,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使全民族的神圣抗战得以在惊涛骇浪中继续坚持下去。
  到抗战后期,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状况却更加恶化:在政治上,加强独裁统治,特务横行,任意非法逮捕并杀害爱国民主人士。当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的王世杰在1944年6月8日的日记中也写道:“据查重庆一市,实际上实行逮捕人民之机关现时有18个之多,大半于法无据,且大半为一般人民所不知晓之机关”。在经济上,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大后方的工业生产总指数在1944年第一次出现负增长,而豪门资本却乘机大发“国难财”。这一切,在民众中积累起越来越大的不满。1944年豫湘桂战场大溃退,日本侵略军前锋直指贵州独山,更使整个大后方为之震动,国民党政府信誉扫地。在这种状况下,中国共产党响亮地提出结束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立刻得到人们的广泛同情和响应,掀起了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国内的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它所造成的巨大冲击波,不仅极大地影响抗战最后阶段的国内局势,而且一直延续到战后。
  从这个简略回顾中不难看出,在中国抗日战争阵营中一直有着两种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指导方针,并且在抗战发展的各个阶段中都清楚地表现出来。那么,历史的主流是按照哪一个方向发展呢?事情很明白,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高举的团结抗日的大旗下,按照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阶段提出的政治主张向前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始终牢牢地掌握着政治上的主动权,并且把大群大群原来处于中间状态的人越来越多地吸引到自己方面来,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国民党内顽固派那些错误主张和倒行逆施总是受到有力的遏制,无法完全依照他们的意图和设想行事,他们对团结抗战设置的种种障碍大多逐步得到排除。这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尽管在发展进程中几经曲折,但仍能坚持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保证。
  坚持敌后抗战
  抗日战争的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存在于亿万民众之中。这个原来处于半睡眠状态的巨人一旦觉醒起来,任何外来侵略者都不可能把它征服。日本军国主义者完全没有料到中国民众中蕴藏着如此巨大的能力,把它置于自己的视野之外,结果使他们的整个战略计划建筑在对情况作了错误估计的基础上,从而陷入无法自拔的泥淖中。这是它的致命伤。
  但是,民众需要发动,需要组织,需要指导。否则,他们中潜在的巨大能量未必能充分发挥出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在十大救国纲领中就提出要实行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国民党当局却出于对民众的根深蒂固的疑忌心理,不愿也不敢放手发动民众,只想用正规军去抵挡日军的进攻,即使在初期它对抗战表现得比较积极的时候也是如此。这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局势迅速恶化的原因之一。国共两党关于“全面抗战”还是“片面抗战”的争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当国民党军队从前线大规模溃退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向敌后沦陷区域大步挺进。这支军队一到敌后,把自己的力量首先放在什么地方?是放在发动群众上面。他们深入到饱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当地民众中去,在他们中间深深地扎下了根,把他们组织和武装起来,指导他们到处发动游击战争,打击敌人,收复大片失地,建立起一个个抗日根据地,并且逐步从山地扩展到平原地区。
  要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不仅有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又有着极大的艰巨性。日本侵略者原来的算盘,是要把他们侵占的地区变成继续扩大侵略的后方基地。当发现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战争对他们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时,立刻掉过头来,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封锁、分割和“扫荡”。他们侵入根据地后,惨无人道地见房便烧,见人便杀,推行所谓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大搞什么“铁壁合围”、反复“扫荡”等等,制造一个个“无人区”。一次“扫荡”的时间往往持续到三个月或四个月。由于这些根据地同后方几乎处在隔绝状态,它的困难自然更可想而知。处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如果没有能在复杂环境中独立地分散作战的那种主动精神,特别是如果不能同当地民众建立起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联系,从他们中间得到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是根本没有办法站住脚跟的。这便是为什么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能够在敌后抗战中取得成功,而国民党领导下的军队却难以做到的奥秘所在。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是艰难的,把它坚持下去并得到发展也许更加艰难。做到这一点的重要条件是:在这些抗日根据地进行广泛的民主改革。这方面的政策在1941年以后更一步步得到完善。在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开展大生产运动,使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在政治上,进行普选,建设三三制的民主政权,成立参议会,把一切要求抗日的人们最广泛地团结起来。在军事上,形成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自卫队三位一体的结构,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敌后武工队等多种多样、灵活机动的作战形式,不停顿地袭击日本侵略军,使它日夜不得安宁,并积极准备大反攻。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了真正坚持抗日和实行民主的模范区。正是这些符合群众利益和要求的政策措施,造成了任何力量也无法摧毁的人民战争的真正基础。兵力严重不足的日本侵略军只是占领了一些城市和交通线,华北和华中广大农村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控制之下。
  到1945年4月,朱德在中共七大所作《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中宣布:抗战七年半来,八路军和新四军共对敌作战11.5万多次,使敌伪军损失136万多人,创造了遍及华北、华中、华南十九省的抗日根据地,共有人口9550万人,正规军增加到91万人,民兵达220万人以上。这就在日本侵略军背后出现了一个他们原来根本没有预料到的战场,牢牢地牵制了他们的大量兵力,使他们难以扩大对华侵略的军事行动。
  当然,应该肯定在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仍然坚持在抗日阵营中,在一些战场上进行过顽强的抵抗。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起着相互支持的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但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基本态度是保存实力和期待外援,他们的军队主力一直集中在中国的西南和西北地区。正如胡绳在《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中所说:“在正面战场上,只是在日本侵略军发动局部进攻时才发生比较激烈的战役,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进行了英勇的作战,但这种战役一般都以日本停止进攻而结束。”像湘北和鄂西的几次战役都是如此。这种消极避战的做法,换来的却是它自身战斗力的削弱和丧失,以致在1944年出现了令人震惊的豫湘桂大溃退。
  由于国民党当局的严密封锁,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艰苦卓绝的战斗业绩,在很长时间内并不为外人所明了。直到1944年,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国民党当局才允许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去采访。这些记者写了大量报道和评论。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哈里逊.福尔曼在延安和晋绥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六个月的采访后,写出一本《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他一开始先说明:“我们新闻记者多半既不是共产主义者,也不是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在描述了大量亲眼看到的事实后,他这样写道:“凡见到过八路军的都不会怀疑他们,他们所以能以缴获的武器或简陋的武器坚持作战,就是因为他们与人民站在一起。”他又写道:“他们不仅能够坚持抗战,而且确实能够向侵略者发动攻势。”“在延安他们把战果告诉我时,我真不敢相信。但当我和八路军在敌后共同作战两个月后―――真正地去参加占领和摧毁这些据点和碉堡,我所见到的一切证明了共产党的叙述并无夸大,只是进攻受到武器和环境的限制。”《新民报》记者赵超构所写的《延安一月》,在大后方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报道和评论,使许多人看到一个全新的天地,觉得耳目为之一新。在那里,昔日遭人贱视的奴隶变成了自己国土上的主人,到处充满着生气和活力,创造着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篇。这就使越来越多人的心里对中国的未来燃起了新的希望。
  事实是最好的证人。当日本宣布投降时,长期在东北战斗的,在华北、华中等地包围各重要城市的,不是别人,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党军队要开到这些地区去争夺胜利果实时,只得靠美军帮助,从遥远的西南和西北地区出发,进行长途的空运或海运。看一看战争结束时国共两党兵力分布的基本事实,他们在抗战过程中各自处在怎样的地位,实在已用不着多作说明了。
  结& 语
  抗日战争的胜利,到今天已过去整整半个世纪了,这是一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中国共产党发起并坚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支撑长期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凡是在这场战争中为了保卫祖国而进行过英勇抵抗和作出过重大牺牲的人,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而不能忘记的。在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共产党人不仅表现出在一切艰难困苦面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表现出能为人民利益贡献出自己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而且充分表现出政治上的成熟,已具有纯熟地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把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的人民军队称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在8年抗战的惊涛骇浪中,有没有这样的中流砥柱,历史的进展也许会有相当大的不同。这8年里,国民党的政治地位一步步地衰落下去,共产党的力量却从小到大地迅速壮大起来。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对这场战争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的周围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到重新振兴的重要转折点,同时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表于:12-05-13 06:47
被系统删除于: 15:06:18
发表于:12-05-13 08:52
&&[第2版 05-13 08:52]
发表于:12-05-13 08:55
邓小平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 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应该说,在六十年代以前或五十年代后期以前,他的许多思想给我们带来了胜利,他提出的一些根本的原理是非常正确的。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
&&& 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引导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和将来还应该是中国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不但要把毛主席的像永远挂在天安门前,作为我们国家的象征,要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而且还要坚持毛泽东思想。
发表于:12-05-13 09:04
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1940年3月,他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组织伪军,协同日本侵略军进攻抗日根据地。同时,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也日渐增长,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发表于:12-05-13 18:26
&&[第2版 05-13 18:26]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长文。
他在战争刚开始不久的时候,就富有预见地指明了战争的整个趋势和前途。
他分析了战争双方各有哪些长处和短处,从中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接着,他从双方长处和短处的消长演变,说明中国在这场持久战中将经历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也许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将是抗战中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又是转变的枢纽。
在这个阶段中,中国方面的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为辅,这是一场犬牙交错的战争。
要进行普遍而深入的政治动员,“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这篇重要文章的发表,在全国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它回答了人们最关心而一时又看不清楚的问题,使人们对战争的未来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
发表于:12-05-13 18:57
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发表于:12-05-13 18:59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
发表于:12-05-13 22:33
发表于:12-05-13 23:20
&&&&&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懈可击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噢,亲爱的,有句忠告,像美国人常常说的“悠着点儿”。&
发表于:12-05-13 23:55
以下是引用 第1楼 我不知道怎么对您说 的话:
<font color="#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这段历史是有很大争议的,九一八事变后,蒋先生没有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下过类似“撤退”、“不抵抗”的命令,张学良在1990年接受日本NHK电视台采访时承认那个命令是自己下的.
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31年抗战的话,中国就亡了。
刚打完中原大战,老蒋又和陈济棠干起来,你说日本打来了,老蒋能出兵?老蒋只是个名义上的头。他除了有钱点,实力未必比得上张学良。陈济堂还要老蒋下野才可以停战。如何抗日。
如果张大少当时坐镇东北并且抵抗的话,而且全国支持的话,日本占领东北是不现实的。问题就是当时没有人支持东北,老张在东北的抵抗不过就是延迟日本占领时间,并且消耗日本的实力。但是老张可能不想自己的家底败光,所以把地盘工矿和重装备都留给了日本。张学良抵抗或许不能改变东北被占的结局,但是绝对可以大大消耗日本,至少可以破坏工厂矿山,转移重装备。那么日军的全面侵华就得延迟几年,中国的抗战准备就会更充分。
我们这一代人能做什么?能为下一代人做什么?孩子们没有什么行李,
如果能在他们的行囊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为他们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我们会感到幸福。
如果等他们大了,还有地沟油,还有毒奶粉,还是到处官员腐败,
还是社会不公平司法不公正等等,我们该如何面对他们?
我们这辈子做了什么?有无意义?
发表于:12-05-14 00:03
34年开始老蒋和希特勒合作,购买武器?难道不是为了做抗日准备?剿匪把克虏伯拉到山上?
中国在北伐后继续陷入纷争,以至日本有机可乘。从这一点上说蒋介石,完全赞成。毕竟另立中央,分裂国民党,以至新军阀大战。
但是说9.18是他的责任,以及以后的安内攘外是错的,完全是被洗脑教育洗白痴的结果。
先安内后攘外放之古今中外,那都是一条真理。难不成朱元璋应该先北伐,不拿下苏州,张士诚会等他打下北京再和朱一决雌雄?汉武帝时应该不管淮南王的造反,先去跟再北边劫掠的匈奴拼个你死我活?淮南王会等他和匈奴打完,再继续造反?
我们这一代人能做什么?能为下一代人做什么?孩子们没有什么行李,
如果能在他们的行囊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为他们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我们会感到幸福。
如果等他们大了,还有地沟油,还有毒奶粉,还是到处官员腐败,
还是社会不公平司法不公正等等,我们该如何面对他们?
我们这辈子做了什么?有无意义?
发表于:12-05-14 12:50
被系统删除于: 13:31:57
发表于:12-05-14 08:20
发表于:12-05-22 23:12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历代最高领导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