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我进厂打工一般是什么人我宁可饿死,做人还是要有点诗情的?你觉得呢?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还在抱怨着别人能盆满钵溢,而你还两手空空吗?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还在抱怨着别人能盆满钵溢,而你还两手空空吗?》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还在抱怨着别人能盆满钵溢,而你还两手空空吗?》 精选一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恰逢澳洲的春季学生假期,春光旖旎中,我们全家驾车从悉尼出发到墨尔本,进行了一段自驾行。 在墨尔本的大洋路上,我碰到了一对从国内来旅游的姐妹淘,因为在餐厅偶遇时聊得,后来我们相约回到墨尔本后,再一起去逛街。 到墨尔本后,两位姑娘给父母买了几样保健品后,就一头扎进大牌店里,再也挪不动脚步。 她们穿梭在各大名牌店里,毫不眨眼地买买买、刷刷刷,出手之阔绰,让我有点吃惊。 这对闺蜜都在广州工作,每个人月薪四五千左右,父母也都是工薪阶层,可她们这一趟的消费四五万也不止。 “好不容易出来玩一次,当然得对自己好一点,不多买点,对不起这趟旅程,先刷卡再说呗。”面对我的不淡定,她们倒是很从容。 后来,我得知,她们每个人都办了数张,每个月还最低还款额,拆西墙补东墙,一边负债还钱一边月光。 但照她们的日常消费习惯,每个月的花费都要在上万,月光也得欠着不少债。 “剩下的,父母会帮忙还。”她们说。 拥有了富人的生活方式,却没有富人的财富,这是当今很多年轻人都面对的尴尬局面。
富人们的金钱思维方式,是让,而不是乱花钱。但很多现代人,身处商品社会,在消费经济的大潮带动下,早早就建立了高档奢华消费观。 买买买、花花花,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几年前在香港逛金店,准备给孩子买个生肖纪念品。但店里顾客太多,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顾客在挑选首饰配饰,场面相当火爆。我等了数十分钟,才和柜台小姐说上话。 “他们的消费能力真高,一买就是好几件,花钱很爽快。”我和柜台小姐聊天。 “是啊,现在年轻人的消费观点很超前,有没有钱都敢买的。有不少顾客说,买完了回去是要勒紧裤带过下面的生活,但他们不怕的。”柜姐一边说一边直摇头,这种场面按说她见得多,早该见怪不怪了,但言语之间,还是能看出她的不理解。 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建立相应的消费水准,量力而行,并没有不合适。但很多人却不顾自身的现实条件,盲目追求所谓有钱人的生活方式,做出不计后果的超前消费,则是不可取的。 什么是“合适”? 一位月入5万的公司高管,逛街遇到喜欢的设计师出了定制款,爱不释手,随手买下,添了一件心头好,这无可厚非。一位月入几千块的年轻白领,很喜欢香奈儿和爱马仕。但是口袋里钱不够,便以此为人生动力和目标参数。做了理性的财务规划,省吃俭用加上开源节流,甚至经过一番努力,升了职加了薪。奋斗一年半载后,终于奖励了自己一只上万块的包包,这也无话可说。 但月入5000,却月月消费过万,是显然不合适的。 富人把钱当资源,以钱生钱;穷人把钱当消费品,用钱满足需求。 有物欲很正常,但不能让物欲膨胀到主宰你的生活。否则,你将永远难以逃出被金钱禁锢的漩涡。 你与富人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几只名牌包、几双定制鞋就能简单弥补的。
有一句话说,富人,因为有穷人的做派而成为富人。而穷人,因为有富人的做派而成为穷人。 美国一个著名的喜剧明星Chris Rock在一场脱口秀中讲过一个段子:黑人在美国最多也就是rich,但很难是wealthy。 比如,篮球名将奥尼尔年薪两千万美金,那只能叫rich,有钱人;在奥尼尔工资支票上签字的那些白人老头们,才能算wealthy,富人。有个统计数字算过,NBA球员退役五年后的破产率竟然超过60%!因为一旦退役,球员们就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若奢侈消费方式不改变,财富很快就大幅缩水,甚至几年之内就能败光花完。 每个富人的成功不是靠单一因素,同样,一个穷人的困窘,也往往不是一个原因导致的。 前不久,我得知一位同龄朋友,在北京打拼多年后,现在心有不甘地回到了老家。促使他离开的直接***,是北京的高房价。 他买不起北京的房子。 想当年,我们一同进入职场,都是差不多的薪水,家庭条件也相当。 但这位朋友的生活方式却与众不同,租房一定要住高档公寓,吃饭顿顿下馆子,衣服非名牌不穿。当我们都在存钱买房的时候,他先买了一辆二十几万的车子。 他不仅存不下钱,还因为高消费超过收入水平,常常需要父母接济。最重要的是,重视物质条件的他,并没有将多少心思用在工作和提升自身价值上,让自己的收入追得上自己的消费需求。反而贪求吃喝玩乐,以致错过了职业上的黄金发展期。 很多同龄人都已经成了单位里的业务骨干,做到了公司中高层,他却还是原地踏步,碌碌无为。 最终,他成了没有消费能力的高消费者,应付不了日益高涨的房价,更负担不起自己的未来。 正确的消费观,适用于所有人。没有富二代的条件,却染上了富二代的毛病,那才是最可悲的。 能在现实世界中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需要,并且能掌控自己命运的人,才是真正的富人。而很多穷人往往会为了自尊和面子,贪图眼前的享受,对未来缺乏长远规划,最后只能自食其果。
现在盛行阶层固化的观点,认为社会日益分化,阶层也有固化趋势,很多人抱怨自己停留在原地,没有上升空间。 但殊不知,阶层的跨越需要积累。这个积累既有知识上的,格局上的,更有经济能力上的。 第一,学习富人的思维方式,走出认知与格局盲区。 穷人看到一个厉害的人,他的思维习惯是,他一定是富/官二代,他一定是运气好,我没有这些,所以我做不到。 富人看到一个厉害的人,他关注的是:他是怎么做到的?我为什么没做到,我怎么才能做到? 所以很多富人并不一定是技能过人的人,但他们却是整合资源的人,善经营,懂,更能增财富。 因此,有钱人和穷人最大的差别,除了财富分布不均之外,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甚至可以说,富人用认知打开财富通道,而穷人,则用目光短浅和认知浅薄,堵死了自己的路。 第二,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如果我们给自己的人生长度算一笔账,青春年少时,你可能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而60岁之后,精力和体力就会跟不上。所以,我们整个人生,算来算去,可以充分利用的时间,也就是区区四十年。 无论是生而贫穷,还是生而富裕,每个人的生命长度都是一样的,这也才是我们可以和彼此竞争的地方。 聪明的人早早打算,花费5年、10年将自己在某一领域变成专家,增加财富,最后变成富人。而目光短浅的人,无目标无追求,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一事无成后,变成井底之蛙,最后沦为穷人。 富人尤其明白时间的宝贵,每一分一秒都要精准利用,不会浪费,甚至不惜花钱买时间。 所以,富人思维的一个关键部分,就是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让自己的时间花费得更有价值。 第三,积累原始资金,逐步打怪升级变成富人。 有一个段子说,穷人想变成富人,少看成功学,多学点数学。成功学让你误以为变成富人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不需要奋斗,只要等待机会就行。但实际上,穷变富,从实际到思维,均需要有经济基础来支撑。只有当你的钱在稳定增长时,你的生活水平和阅历会逐步提升,富人思维才能慢慢养成。 民间有一句古话:穷慷慨,富抠门。越是穷人越是不计较金钱得失,越是富人越是对每一分钱的来去都算计有道。 年轻时沉溺于买买买,养不成节俭和储蓄的习惯,你就无法获得人生路上的启动资金,会永远耽于现状。升级不到了下一个阶段,也就更谈不上阶层跨越了。 畅销书《富人的七个思维习惯》里,归纳了穷人和富人某些行为方式上的区别: 穷人拿钱买名牌,富人拿钱买房产; 穷人求安稳度日,富人求险中富贵 ;穷人努力还清贷款,富人努力;穷人梦想一夜暴富,富人追求长期收益; 穷人关心赚了多少,富人在乎支出有道。 穷与富,本应该都是相对的、暂时的。穷人与富人之间,本来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前提是,你要有能在对应的位置上做恰当事情的能力,不眼高手低,不随波逐流。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目标,终有一天,成为真正的富人。《还在抱怨着别人能盆满钵溢,而你还两手空空吗?》 精选二原标题:《那年花开月正圆》:周莹,为什么这个输在起跑线上的贫二代,能赢在终点?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正在热播中,剧中富二代精英吴聘、沈月生都挂了,就剩下浪子回头的沈星移了。而出身寒门的周莹却成了一匹黑马,一路开挂,最后成了陕西首富。为什么周莹,这个输在起跑线上的贫二代,能赢在终点?1 出身,决定人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一个人的出身,也就是他的原生家庭、他的父母,就是他人生的起跑线。显然,周莹起跑就被吴聘、沈星移、沈月生甩了好几条街。吴聘爸爸吴蔚文,泾阳首富。他言传身教,所以吴聘做起生意也是一把好手。在学徒房周莹和小江比试的时候,一道特难的题目,小江还在噼里啪啦埋头打算盘,吴聘就已心算出答案,远远给周莹打手势。吴聘,绝对是妥妥的学霸一枚啊。吴聘有最好的资源,从小接受精英教育,他待人接物、言谈举止、行为处事的方式,周莹根本就不能比。周莹书都没怎么读过,看不懂墙上的书法,念不通茶盒上的文字,肚里的墨水实在太少。而且坐没坐相,站没站相,一看就是个没教养的野丫头,开始的时候把吴老爷和吴夫人气得,差点要休了这个儿媳妇。但出身决定了人的起点,并不能决定终点。周莹从小跟着养父周老四行走江湖卖艺。周老四没给女儿读书的环境,但
行万里路 ,一路走来一路卖艺,周莹在社会这所大学,看了很多人,见了很多事,增长了很多阅历。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她很多优秀品质,善良、勇敢、大气、乐观,坚强、包容、有趣、睿智、不怕困难 ……周莹见过人间疾苦。她看到二虎三天没吃饭,二虎妈妈没钱看病奄奄一息,善良的她把所有的钱都给了二虎。她也见识过纨绔子弟沈星移一掷千金、挥霍无度的生活。她见过真善美,也见过假恶丑。她看透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她会用善良来温暖这个世界,也会用铠甲护住自己,挡住黑暗中射来的冷箭。她会以不用的方式对待不同的人。对害她的柳氏,她坚决还击;对生病的老德媳妇,她把账房剩下的全部钱财都给老德买药;看到吸鸦片导致家破人亡的老德一家,正直的她一口气烧了赖以生存的 50 亩罂粟田。走得越远看得越多,越知道世界的宽广和多彩,眼界开阔了,偏见减少了,所以周莹更乐意接受和尝试新鲜事物。街上有人晕倒,洋人神父要救人需要帮手,别人怕洋人吸血勾魂,都退避三舍,只有周莹上前帮忙。在洋人的教堂,她第一次见到电灯,看到世界地图,才知道世界如此之大。见的世面广了,眼界和格局就大了,所以后来周莹的生意都做到了国外。走得越远看得越多,越觉得世界之大自己的渺小,没有过不去的坎,再大的困难也算不了什么。所以后来周莹被柳氏诬陷与人通奸,惨遭沉塘,被救后,她没有逃避,也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奋力一搏,最终还自己了清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的精力放在哪里,你就收获在哪里。吴聘的精力都放在生意上,却恰恰少了周莹的这些人生历练,吴爸爸只教育他
善 ,害人之心不可有,却没教会他人心险恶,防人之心不可无。不懂人性让吴聘送了命。而周莹,在万里路上,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品质。正是这些,成就她赢在最后。不行万里路,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2 思维, 决定人生的高度周莹身边的人,多是穷人思维,即便是周莹的婆婆,首富夫人,也不例外。他们认为,钱,是省出来的,节约是美德。吴聘和吴蔚文死后,周莹掌管下的吴家东院,破败得连买棉花的钱都不够。周莹找婆婆借钱,婆婆死活不借,婆婆还想靠这点钱,省吃俭用,和周莹一起过完后半生呢。有穷人思维的人更在乎眼前的利益,永远在斤斤计较。他们输不起,也不想折腾,每走一步都瞻前顾后、谨慎小心,这样的人一辈子都飞不高。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穷人思维。一个人的思维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别看周莹出身寒门,幸运的是,父亲的散养和行走江湖带来的视野、眼界,让她并没有陷入穷人思维。富人富的不是金钱,而是思想和格局。吴家东院被抄后,周莹拿着式易堂的印章找三位叔叔要回自家产业,对不赖帐的二叔和四叔,她直接不要这些账了,感恩戴德的两位叔叔,自然愿意为她撑腰,所以她才能找三叔要回最赚钱的典当行。舍弃眼前的小利,放眼长远,不怕困难,想尽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思想和格局,这样的大气和智慧,恐怕吴蔚文都没有。婆婆想靠省吃俭用过下半生,而周莹压根就没这么想过。她的思想非常超前,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要会花钱才会赚钱;要钱生钱,才能赚更多的钱。她很有胆识,让张妈把婆婆的两千两银子偷出来,甚至把家里最后的家底—— 50 亩地都卖了,把全部家当都用来买棉花,垄断了关中的棉花。超前的思维、敏锐的眼光、过人的魄力、迅速的行动 …… 所以她置之死地而后生,挣得了第。大视野,大格局和富人思维,让周莹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后来成了陕西首富,把生意做到了国外。3 运气,常常能改变人生周莹的运气很好,机缘巧合,嫁入豪门,遇到挚爱的吴聘;周莹的运气很坏,吴聘被害,她年轻守寡,还被诬陷与人通奸,被沉塘,差点溺亡。但在商场上,她的运气真不差,遇到很多贵人,吴聘、吴蔚文、沈星移 ……大清朝对女性严重歧视,可吴聘依然找父亲,让周莹,一个丫鬟,到学徒房当学徒学知识。后来,吴聘又让父亲同意她到六椽厅参加家族生意例会,并有意让她经营家族生意。去六椽厅,这可是最好的观摩和实践的机会,众兄弟强烈反对,吴蔚文力排众议,周莹才得以顺利进入六椽厅。吴蔚文,泾阳首富,屹立商场多年不倒,必有过人之处。他的教导,更让周莹终身受益。有一次,沈家宁愿亏本仍然压低报价,周莹建议用杜鹃花叶子来代替昂贵的血竭。吴蔚文大怒,他宁愿牺牲订单也不愿意造假。他把周莹带到
两个大字面前,狠狠教训了她一通。诚信,是基业长青之本。吴蔚文的教诲,再加上吴聘的指导,周莹一生受用。如果周莹没有展露过做生意的天赋,没有学徒房和六椽厅的学习,没有吴聘和吴蔚文的指导,吴蔚文也不可能委以她大当家的重任,她更不可能把吴家东院发扬光大。运气,果然能改变人生。但命运对每一个人又是公平的,它让周莹痛失一生挚爱,却还她一个辉煌的吴家东院。4 努力,决定你能走多远运气的确很重要。军就曾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但还有一句话,机会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人生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没赢在起跑线上的人,要想超越别人,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看看周莹有多努力。她出身不好,没读过多少书。为了学知识,她先在学徒房扫地,旁听先生上课,后来当上了正式学徒,才能光明正大地跟着先生学。一有不懂的,她就让王世均解释给她听。即使和吴聘成亲后,她还时不时向吴聘请教书中的内容。后来,她又到六椽厅旁听生意经,她像海绵一样,不停地汲取,不知疲倦地学习。没有这些努力,怎能成就她后来的商业帝国?吴聘和吴蔚文死后,整个吴家东院败落。因为对吴聘的爱,也为了公公吴蔚文的嘱,周莹毅然扛起了吴家东院大当家的重担。没钱没人,一无所有,她不能退缩,只能努力前行,因为她的身后是万丈深渊,空无一人。她更加努力,殚精竭虑、废寝忘食。最后,她一步一步艰难地把吴家东院拖出泥潭,带向辉煌。看来,勤奋努力也是有机会改变命运的,它能让你走得更远。出身,你无法决定;运气,也不是你能左右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阶层逐渐固化,寒门难出贵子,清朝是,现在也是。可周莹的逆袭,告诉我们,再难,也有人跨越了阶层。人生是场马拉松,你的起点高也好,提速快也罢,但结果比较的是谁能坚持到最远。输在起跑线上,一样可以赢在终点。《还在抱怨着别人能盆满钵溢,而你还两手空空吗?》 精选三
作者:苏希西 公众号:苏希西(id:bysunxixi)上等社会人捧人中等社会人比人下等社会人踩人如果你没富过,你就不知道富人之间的连襟;如果你没穷过,你就不知道穷人之间的倾轧;如果你是白领,你就知道中产阶级的攀比和虚荣;先来看一篇写实的文章,作者以翔实的经历展现了底层社会的现状:去年暑期我们全家去大连旅游,在海边见到了职业渔民,当地管他们叫碰海人,这些碰海人如果抓到螃蟹,一只的话肯定会把竹篓盖起来,一群的话反而不用盖了。碰海人解释说,一只螃蟹会爬上来逃走,如果两只或者以上,不论哪只想爬上去,其他的都会伸出蟹爪把它扒拉下来。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小时候我家住在一座大山的山脚下,非常闭塞,距离最近的镇子还有十几里路,那里的贫穷和落后,即使现在依然令人触目惊心。越穷越生,我外婆生了十几个孩子,夭折了好几个,到了我妈,眼看养不活,就送给了别人抚养。所幸我的新外婆特别疼我妈,砸锅卖铁送她上学,那时候都流行上完初中直接考中专,我妈心气高,硬要上高中考大学,她以全校前十的分数考上高中,却只念了半年就遇到文化大革命,被通知停学了。那时候我妈算是村子里的“高材生”,被村小学聘为民办教师,我爸是转业军人,属于在县城吃“商品粮”的公家人,他们两人从小青梅竹马,自然而然就在一起了。我爸脑子特别活络,年轻的时候收棉花,卖农药,做各种小生意,加上和我妈两人的工资,很快有了一笔小积蓄,这时候县上大力扶植养殖业,他和我妈一商量,决定要养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这绝对是需要大魄力才敢做的事情,太大,前景未卜,再说,就算鱼养好了,在这人人习惯吃麦面的大西北,真的就能卖出去吗?可是我爸特别看好这份副业,先后说服了我妈和我二叔,两家人共同出资承包了一处鱼塘,他负责联系专家,提供技术,经过一年的精心饲养,鱼苗终于全部成熟,卖得特别好,县城里的大饭店简直供不应求,价格也一涨再涨。仅用一年,不但成本全部收回,还略有盈余。经过我二叔的宣传,我爷爷和两位姑姑也激动地要求参与,五家人把几乎全部身家交给我爸,鱼塘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充。大家满怀憧憬,起早贪黑地干活,眼见又到了收获期,鱼儿肥硕得令人馋涎,我们全家却在一天凌晨,遭逢了灭顶之灾。是的,你没有想错,有人偷偷在我家鱼塘投放了大量农药。最先发现的是每日习惯早起的爷爷,他人还没到鱼塘,就已闻到浓浓异味,大声呼喊着我二叔的名字,二叔睡在鱼塘旁临时搭建的茅草棚里,听到喊声才揉着惺忪睡眼起身,他一走出茅棚就惊呆了,刺鼻的农药味弥漫在整个鱼塘周围,水面之上满满漂浮着一层白肚皮,密密麻麻毫不夸张。我爷爷已经跪在鱼塘边,双手颤抖着捞起一条条鱼儿,老泪纵横,“造孽啊,造孽!”说完这句话,他就昏死在鱼塘边。送至医院,被诊断为脑中风,爷爷在床上躺了三年,终于还是撒手人寰。他这一辈子最后说清楚的一句话,就是“造孽啊,造孽!”鱼塘事件令我们整个家族回复到了赤贫状态,虽然没有任何人指责,可爸爸一度自责到形销骨立,惨无人形。后来,我妈经常告诉我,她就是从那件事之后,发誓就算拼死,也一定要远离那个赤贫而又嫉妒丛生的阶层。那时她只是一介村民办教师,没有编制,属于校长随便一句话就可以开除回家的人,但是她底子好,又聪明,那时看到县城招收英语老师,条件是需要有国家承认的大专文凭,她当即就决心将这作为跳出农门的首选通道。谈何容易?要知道当时在学校她学的可是俄语,连一丁点基础都没有的农村妇女,在那个闭塞的年代要考出英语大专文凭,几近天方夜谭。可是妈妈就是做到了,用自考的方式,仅用了两年时间。没有人知道她是怎么一边服侍躺在床上的爷爷,一边照顾我们年幼的兄妹,一边干着繁重的农活,一边给小学生上课,还用最短的时间,一次性全部通过了自学考试的所有科目。我只能说,大概是奇迹吧。我妈最终以编制内教师的身份,进了镇上的初中。她的发音也许很蹩脚,但她所教的班级,平均成绩永远是第一第二,校长见了她,永远眉开眼笑,各种先进评选,她永远榜上有名。我们兄妹跟着她,转了“商品粮”户口,卖掉了老家的庄基地,搬进学校家属区,从此真正远离了那个曾经带给我们无数噩梦的偏僻村庄。从此再也不用担心,有人会以浇地为名,引渠水从我家围墙下淌过,将新砌的土墙泡塌。再不用担心,门前被人恶意用土填得老高,每到下雨天水流不出去,房间被淹得半尺深。也不用担心,分地时会遭到各种不公与猫腻,每每被分到最贫瘠最偏远最无人愿意接手的梯田。是的,所有这一切,都因为我爸是手捧铁饭碗的“公家人”,因为我家的经济情况较周围村民稍好一些。我们长期被村民以各种借口借钱不还,一旦追讨就遭谩骂,我们长期被全村人排挤倾轧,没有任何理由。若一定要找原因,那就只有一个,我们一家,是那只不愿安分守己呆在竹篓里的螃蟹,你想爬出去,其他螃蟹七爪八钳一起上,必将拽你下来而后快。大家都被困在暗无天日的牢笼中,凭什么你们就想逃离这样的窒息与绝望?我们出不去,你也别想走,大家你看住我,我看住你,全部在这冒着毒气的沼泽中腐烂堕落多么可怕可悲而又阴暗的人性!人均资源越少的地方,人越难淳朴。在生活的最底层,无知、愚昧、嫉恨、使坏并非单纯语言的抨击,而是绝大程度上的事实。有人说,生死线下,相残相伤,贫富线下,惨淡艰难。真的是这样,即便是亲兄弟姊妹,在底层的生死线上遇到利益瓜葛,也会鱼死网破,甚至骨肉相残。这点是我在上高中时才深切体会到的。那年我刚考上高中,爸爸就生了一场大病,我至今也不知道诊断是什么,只知道医院报了病危,妈妈哭成了泪人,家里亲戚连爸爸的黑白照片都放大了。那时候妈妈刚做过子宫肌瘤手术,身体孱弱,动不动就晕倒,爸爸的治疗每天都是天文数字。家里积蓄所剩无几,而我和哥哥马上面临新学期的学费。要知道高中并非属于义务教育,重点高中的学费尤为不菲,我高一,哥哥高三复读,妈妈借遍了所有亲戚也没借来多少钱,急得要去卖血,而血站还嫌她贫血而拒之门外。爸爸的医疗费是单位预支了工资(非常感谢那位厂长,他的恩情我们全家铭记至今),而我和哥哥开学已经半个多月,一直拖欠着学费。所幸的是,爸爸的病情渐渐有所好转,这时又有一个好消息,他们厂子最后一批允许子女接班的内退人员名单出炉,爸爸因为身体原因也在名单之内,这就意味着,我和哥哥其中一个人,可以马上自食其力,捧上公家饭碗挣工资了。我听到这个消息哇地一声哭出来,我说我不要接班,我才十六岁,不到接班年龄,而且我要考大学,我不要一辈子就在工厂当一个工人。妈妈沉默了半晌,艰难地开口,“可是,家里没有什么积蓄了,就算你们都能考上大学,眼下这境况,也只能供得起一个。”哥哥一晚没睡,早起对妈妈说,我决定退学,让妹妹继续上吧,她不到十八,接不了班,我岁数够了,而且我毕竟参加过高考,没考上是自己能力问题,不能连高考的机会也不给妹妹一次……妈妈又哭了,那段时间她哭得太多,眼睛总是肿得像桃子。我也哭了,我知道哥哥第一次参加高考时在发高烧,即便如此成绩也非常不错,他是为了自己心仪的大学才决意复读的。我说我不念了,让哥哥继续读吧,他成绩比我好,会比我有出息,而且他只需一年就能上大学,我还要三年,不划算。妈妈哽咽着说,“这是人生大事,你们兄妹俩商量好,明天就要报名了。”第二天我们没有报名,因为厂子里出大事了。一家仨兄弟为了抢这个接班人的资格,几乎天天在互殴,其中一个被打成脑震荡住进了医院,另外两个在昨天,一个给另一个的食物中下毒,闹出了一条人命!贫穷到极致的生活,太容易暴露人性中的恶,挣扎在最底层的人,活着的首要目标就是活下去,为了蝇头小利可以头破血流,为了直接利益,可以罔顾人命,致人死地。这次恶性事件导致厂里对接班事件的要求格外严格,最终,我因年龄不符而被拒绝,哥哥含着眼泪收拾好书包,进入厂里接受入职培训。不久后爸爸彻底清醒过来,得知此事大发雷霆,半年之后他彻底康复后,做了大货司机,又给哥哥重新办理了入学手续,最终,哥哥和我都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我为什么这么拼?是因为我见识过底层社会不为人知的封闭、狭隘、低劣和丑陋。当一个人物质匮乏到极致,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的时候,自尊和脸面就成为奢侈品,不择手段成为动物的本能。在底层,那些社会阴暗面更为真切立体,所有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都被放大无数倍,为了活着,为了获取更多生存资源,有那么多人丧失底线,人格扭曲。贫穷到极致的人,还会出现诸多心理问题,贫穷往往与自卑相关联,而自卑一旦发酵到某种程度,便是疯狂仇富,报复社会,为了一己私利不惜以身试法等。比如那方被无辜投毒的鱼塘。比如那三个一死一伤一判刑的亲兄弟。记得在网上曾看过一个消息,哈佛某跨学科团队曾经做过一项心理学追踪研究:在贫穷的情况下,人的思维方式会发生何种改变?追踪过的数千例报道表明: 贫穷的人注意力会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更会导致人格的不完善,在争夺资源的过程中会出现发生各种无理智的暴力倾轧或其他负面行为。在2000多年前管仲就说过: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不认为金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我也不认为贫穷本身是可耻的,但我坚信,认定自己固化最低阶层,并老死于贫穷的这种思想,是及其可耻和可怕的。你不想要站起来,谁也扶不起你。底层社会之所以不值得留恋,就是因为物质上的匮乏需要不断面临人性的拷问。是谁说过,永远不要拷问人性,因为人性,经不起考验。上层社会人捧人,下层社会人踩人上层社会、中层社会、下层社会的区别究竟是什么?1、上层社会上层社会是由大企业家、政治家、、富二代、明星、名人等等组成的群体,这个群体最大特点就是人与人善于联姻和联手,比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某企业家娶了某明星;某明星得到了某;某富二代跟某网红在一起了等等;为什么上层社会的人总是互相捧呢?在上层社会里,首先人员稀少,然后大家个个名声在外,彼此之间基本都有耳闻,如果你想了解谁就去打听一下,结果什么都摸的一清二楚,所以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名声。其次,上层社会的每个人都掌握着大量资源,大家心里都明白一个道理:要有自己手里的资源去换别人手里的资源,这样才能把资源盘活,自己掌控的东西就越来越多,所以上层社会的人都乐于去分享。再次,虽然上层社会的人的交往基本都属于利益交换,合作都是有条件的,但是由于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背景和实力,所以大家形成了一种互相制衡的机制,一般情况之下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出“出格”、“冒大风险”的事,谁会为了占别人一点便宜而丢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所以,虽然在上层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少不了虚情假意和见风使舵,但是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如果哪一天两个人到了非翻脸不可的地步,也不会亲自出面解决。总之,上层社会的人总是努力保持一种风貌。2、中层社会中层社会是由高管、白领、创业者、中小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等组成的群体,这个群体原本应该享受安逸的生活,但是大家普遍焦虑不安。一方面高高在上的房价、冲击力巨大的互联网让他们没有安全感,另一方面房产造富、互联网造富等等财富浪潮又让大家蠢蠢欲动,所以这个群体最大特点就是等待帮助。为什么中层社会互相“攀”呢?首先,中层社会的人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就是创业,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创业的打算,但是创业是需要承担一定风险的,而他们身上的生活负担(比如房贷、生活支出、健康后备金)等等,这让他们很难轻装上阵,于是每个人都在等一个更快、更合适、更安全的机会。其次,创业还需要找到合适的伙伴和。但实际上,中层社会里人与人最缺乏的东西是信任,这主要是由于传统商业的粗放和无底线竞争导致的结果,最终人心向背,人人自危。其实中层社会有很大有才华和潜力的人,但是大家总是打不开怀抱互相拥抱;所以,中层社会是最尴尬的阶层,他们可上可下,但是要面对压力、风险和猜疑,他们也迫切想改变和创造,但似乎一直在等待机会出击,然而这个世界怎么会有专门给我们量身定做的机会和人?3、下层社会下层社会的人,我不想用职业去划分,这会被认为歧视。我认为下层社会主要指没有生产资料、仅仅依靠出卖劳动力而维持生计的人,他们在夹缝里求生存。他们往往没有文化,不在乎尊严,更谈不上自信。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睚疵必报、斤斤计较、互相踩踏。为什么下层社会互相踩呢?首先,2000年前,管子就提出“有恒产者才有恒心”,这句话真不是随便说说。一个人要有一定的财富和资产才能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当一个人活着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整日疲于奔命时候,往往也徘徊在出格、犯罪、和卖命的边缘。其次,他们总是互相攀比和提防,总是生怕别人比自己过的好。他们不担心那些和自己不相干的人成功了,却总是在意自己身边的人成功了,这让他们萌发嫉妒之情。甚至,他们会在暗地里算计你。你在明,他在暗,他们会以惹你不开心为乐。穷人何况为难穷人?大家都是弱势群体,应该互相帮助。编者认为:这就是上、中、下三个社会的最根本区别:上层社会的人,每个人都在盯着对方的长处;中层社会的人,每个人都在等待别人的好处;下层社会的人,每个人都在坐等别人的笑话。其实,这也是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广大县城农村的区别;一线城市的有能力的人太多,大家互相制衡,所以彼此只能遵守规则;二三线城市虽有基础设施但机会太少,大家只能大眼瞪小眼,空有一腔抱负;广大县城和农村基本就是地头蛇的天下了,关系比能力重要、算计大于努力;攀比高于生活;这才是人们要去一线城市的根本原因!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无论处于那个阶层,无论我们处于什么地方,都要学会看一个人的优点,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你的财富数量级就有多大。当我们遇到那些嫉妒心强,善于算计的小人物时,你只要在内心默念一句话:对不起,我真没时间讨厌你。轻轻一挥手,然后继续自己的生活,千万不要让那些人接管你人生里的任何一秒。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章仅供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关注!是对我们的最大鼓励!
《还在抱怨着别人能盆满钵溢,而你还两手空空吗?》 精选四文 / 卫强 编辑 / 西西01在我印象中,罗永浩与锤子手机应该是个很励志的故事。一个没有读过大学的人,一个曾经不懂技术的英语老师,一个白手起家靠朋友们的人,进入了高技术门槛高资金壁垒的手机产业。这个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个巨头的角斗场。在一个 80% 的初创公司活不到一年半的时代,无论活的有多艰辛,有多狼狈,也许就是熬过来的,锤子已经在这个角斗场里活了五年。上一个乱入这个角斗场如今已刚刚被抬下去的公司叫乐视。我有一个好朋友,他创过业,在北方种过土豆,后来回去了做职业经理人。原因是创业太苦了,每天风吹日晒,所付出的投入与收获,投产比往往并不如做一个好的职业经理人。他很认真的跟我分享了他的一个观察, 如果干两年后公司还在,才说明这事有点靠谱了。五年,锤子活了下来,看起来还越活越好。最新的消息是,锤子最新一轮的融资规模是 10 个亿。这应该就是锤子的郑刚前几天敢在朋友圈公开喷阿里的底气所在。罗永浩说,到今年秋天,锤子手上能运作的资金会达到 19 亿现金。大逆袭正在发生,只是,锤子可能并没有得到期待之中的掌声。在我转发了锤子这几条新闻的朋友圈评论里,有的直接说老罗就是学渣,圈钱,有的在质疑这些投资会不会打水漂。他们不是水军,也并不是真的了解锤子的人。还有人利用锤子在四川话中的含义编排了段子: 领导,现在都在搞福联网 + 了,咱们是不是也投资下? 投资个锤子! 要得要得~搞起!我很诧异锤子的进步与舆论的反差,为什么这么多人在黑锤子?思考的结论我有一些悲观。这个社会,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包容,强者崇拜文化盛行,毒鸡汤遍地,鄙视链比比皆是,强者很强,弱者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窄。无论是出身,学历,专业,地域,还是看电视,玩游戏,听音乐,到处都存在鄙视链。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各个鄙视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很不幸,罗永浩就恰恰身处几条人生成就鄙视链的末端交集处。对于罗永浩来说,他面临的比苹果小米华为们更强大的敌人,是鄙视链。02对于罗永浩来说,他面临三条比较大的鄙视链压制:学历:他是中学辍学;学科:文科生搞高科技;出身:白手起家,对手是一堆爸爸们1)学历鄙视链有一个人在评论罗永浩的这条 10 亿融资新闻时,就两字: 学渣。 这个人毕业于清华。罗永浩的学历确实很低,百度百科上写的是 17 岁老罗从延边二中退学。在美国的商业传奇里,大牛比如乔布斯,比尔盖茨,TK,都是从名校大学辍学,高中辍学的不符合剧情嘛。雷军还不意之间把老罗定位为初中生:在清华毕业的人看来,罗永浩自然是
学渣 ,都是学渣了,还干这么高科技的行业,不靠谱。中国的教育体系内,存在者一条鄙视链:985211 普通一本
高职,同一段位的大学国外学校高于国内学校。学历鄙视链的荒谬在于:a. 中国的教育资源越来越不平等,能不能进好学校,并不能成为判断一个人真实素质的唯一标准。有的人学历比你低,并不是比你笨,比你蠢,只是没有你这样的教育条件而已。b. 应试教育的成功与在社会大学的成功完全是两码事。读书读成书呆子的人也不少。要知道,刘项原来不读书。2)文理科鄙视链 文科生吧?很多时候,这一个问句就道出了又一条学科鄙视链,理科生鄙视文科生。很不幸,罗永浩又是这条链条上的末端。老罗没上过大学,但他是新东方英语老师出身,于是他就被归类为文科生。尤其是锤子一上来定位太高,自己搞系统,要做
东半球最好用的手机 ,这么高的定位,与他本身的专业出身反差太大,这就是很多人觉得锤子不靠谱的第一印象。用文理科目来给人打标签并不科学,这并不能准确衡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因为文理科只是应试教育下的必选题,许多人报志愿其实是乱报,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一个人并不是他选了什么科就只有这个科的能力,比如英语可能只是罗永浩的一个普通技能而已。我认识的人里文理兼修的很多,比如学经济的最后当了程序猿开了软件公司,学会计的最后去读了数学。我一个前辈是诗人海子的中学同学,他说海子是安徽的文科高考状元,如果海子考的是理科,也会是状元。读高三时候,他们平时模拟考前都在准备考试,海子的主要任务是帮老师印刷试卷,根本不用怎么学就拿第一。人,当然是可以逆向学习的,而且复合型的人才优势越来越明显。这是一个跨界与交融的时代。乔布斯是从科技向东方美学进发,没有乔布斯对东方书法的热爱,苹果可能也就是一个冷冰冰的科技公司,而如今是科技界的时尚先驱。锤子则是人文向工业前进,下一个目标是。锤子的情怀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从第一天开始,无论是不是黑粉,就从来没人把锤子看成是山寨机。3)穷二代现在流行的是,霸道总裁,国民老公,各种爸爸。如果是穷人出身,那就要被毒鸡汤教育,你穷是因为有
穷人思维 。老罗就是手机界的穷人。锤子手机刚成立的第一笔融资是 1000 万人民币,在这个手机界,就是穷二代屌丝创业。锤子的对手们,要么本身就是,要么就有个富爸爸。苹果的现金储备就有 2600 亿,美元。三星是韩国大财阀。小米的估值早过 100 亿美元,雷军在创立小米之前,本身就是金山的老大。华为一年销售超过 5000 亿。OPPO 和 vivo 有个共同的老板步步高。被抬下场的乐视手机,也有个上市公司爸爸乐视网。王健林说人不要着急,谈自己对于年轻人创业,以及梦想的看法的时候: 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 ,一下成为金句。一位年轻创业者憧憬未来,表示明年要
赚一个亿分给团队 ,然后被骂成狗。这是一个食物链顶层通吃一切的时代,他们连梦想的权利都要拿走。03现实的残酷在于,明明知道有些事情从情理上不对,但它却是真实存在并且具有合理性的。有些鄙视链,更像是社会阶层歧视链。今年的北京高考状元很谦逊,他有一句话: 现在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的大学。而状元都是我这种,家里条件好,又厉害的人。自身天分高,家里条件好,重视教育,科学培养,这样的人当然成功概率更大。我有两个朋友,他们的孩子都在上初一。他们的孩子学习都很棒,对孩子的商业培养,从娃娃就已经抓起。其中一个朋友是的,他每次谈项目,只要是在他家所在城市的,他尽量都带上孩子去听。我上次与这个孩子交流对一个项目的看法,一开始我是带着玩笑的心态,但是聊了几句,这孩子把我震惊到了,他看事情已经看得很透了。另一个朋友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的 CEO,前几天她跟我说,这个暑假就让她孩子待在公司,跟产品经理一起开会,跟程序员学编程,学历真的没用么?也许作为一个文凭,价值越来越低,但是它背后蕴含的校友资源和社会圈层,价值越来越大。还记得去年某个大社会新闻事件么? 人大校友
的力量对整个事情起了重大的逆转作用。鄙视链的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人们没法也没时间去深入了解一个人,一个事物,只有根据经验和印象尤其是根据自己的阶层做出判断。偏见,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这是一种低成本的判断方式。这里就出现了两个
我 :一个是自己眼中的
我 ,一个是别人眼中的
我 。别人眼中的我,就是过去的你。一个人过去所有的背景、经历,就在给自己不断地贴标签。当这两个
的反差极其巨大的时候,就会产生极大地反差和冲突。罗永浩,他身处学历、学科和财富的鄙视链末端,上来的口号却是
东半球最好的手机 ,这就是巨大的认知落差。一旦有了这种落差,就要被反噬。乐视贾跃亭,也是这种社会认知落差被反噬的人。04关于鄙视链,有些只是趣味,比如看英剧的看不起看美剧的,看美剧的看不起看日韩剧的。有些确实影响人生,比如罗永浩所遭遇的。对于这样的鄙视链,我有四个建议:1、做一个包容谦逊的人。在每一个所谓的鄙视链上,几乎所有人都同时处于两重角色,对某些人你是上端,对某些人你又是末端。就算是首富又这样?还不是一样在灭火,吃瓜群众则在看他的戏。人生是漫长又是的,为什么太膨胀的人一旦落难就很难翻身?因为他之前施加给别人的一切都会反噬回来。2、 如果你遭遇了偏见,那么不要去说服,而是用心把自己的事干好。人是无法被说服的,只有实实在在的成绩才能改变看法。就像罗永浩所做的。2016 年,锤子艰难到两次发不出工资,都进行了破产演练,老罗就是扛了下来。没钱了,自己卖身去直播平台去问答平台回答问题,赚了几千万救公司。不抛弃,不放弃,终于熬到了锤子 Pro 的大卖和亿到来。对于罗永浩的投资人来说,在困境中罗永浩的作为,就是最真实的罗永浩。做了什么,永远比说了什么更重要。3、 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围观者永远只是围观者,他们说什么,与你的关系其实不大。如果内心不够强大,非要去迎合、证明,那么你就傻了。网上有个视频,内容是史玉柱第一次创业失败后,在央视参加了一个节目,一群观众对着他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视频里的史玉柱一脸无奈,唯有苦笑。4、对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有清晰地认识。不要得意忘形,不知天高地厚,避免形成真实的自己跟别人眼中的自己之间巨大的认知落差,那样的话,反噬力可不好受。社会的潜规则,你内心可以不认同,但你不能不重视。之后的史玉柱变得非常低调,潜心开始了二次创业,一直到 2007 年巨人集团纽交所上市,才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凡客的陈年每一年写一封信,既是给员工,又是给公众。其实,他根本没必要这么做,在公众心中,凡客已经是创业鄙视链的失败者末端,这时候还写这些东西,不仅不能挽回公众的判断,反而会加大这种认知落差。等到真的做好了,再说。这个社会的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并且有固化的趋势。鄙视链,是社会分层的一种戏虐表达。所幸的是,人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选择将来。这就是与命运的抗争,这种竞争从未出生就已经开始。中国人讲投胎是门学问,美国股神巴菲特对比尔盖茨说,我们只是中了
卵巢彩票 。这种逆流而上的成长,也是人生的乐趣所在,否则那跟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THE END-《还在抱怨着别人能盆满钵溢,而你还两手空空吗?》 精选五  无论是普通打工者还是“高大上”的投资人,很多人的切身感受是:钱越来越难赚了!  可以进一步追问:赚钱的机会在哪里?赚钱的逻辑发生什么变化?  上世纪80、90年代,靠劳动可以赚钱;2000年后,靠资产升值可以赚钱;而如今,在这个资本大爆发的年代,赚钱必须顺着资本的趋势。“当一个行业起来的时候,跟你的个人能力没有太大关系,关键在于你是否在一个正确的年代做了符合这个年代的事情。”本文对未来几年赚钱的逻辑有独到见解  我回国的几个月时间,去了不少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跟相对底层的人聊天,在收入方面,我问他们今年的工资是否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他们说不要萎缩就很好了。  我跟很多实业基层的员工聊,他们也这么说。所以我斗胆下个结论,今年并非是大家所的消费升级的一年,因为消费升级的基础是收入增加。但是,与数据相反的现实是大部分企业面临的不是收入水平增长的问题,而是能否保住去年的收入水平,在座的可以回去问问自己朋友的收入是否增长了。  我总觉得,专家喜欢的数据其实本质反映的都是过去的情况,而我们更关心未来会怎么样,但现实往往就是,过去怎么样是预测不了未来会怎么样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要预测未来只能深入基层,了解市场,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数据和报表。  2不管是还是投资,赚钱根本在于实体盈利  跟大家从理论上讲一些层面的逻辑。金融一般归纳为投资和借贷两个范畴,但是这两个范畴的背后,本质都是实体盈利。  如果实体不盈利,那么意味着投资不能赚钱,无法获得;借贷则意味着资金借入方不能赚钱,也就必然不能归还资金借出方的资金。最终的结果就是借贷崩盘,投资打水漂,金融出问题。  相对而言,借贷的逻辑更加难以运作,借贷有两个特征很明显。第一个特征就是借贷行为的客户群体相对狭窄,必须是那些不好不坏的群体,客户好了,一般就不需要再借钱了,不好,那就了。所以,最终的结果要么就是一个不断消灭自己客户的过程,要么就是被客户搞死的过程,这是借贷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马云曾经骄傲的说,你看,当年借给我五十万的人,我就还钱了,说明小企业也是有信用的,但是他不知道的现实,就是他是发大财了的,但是那个借给他五十万的人,现在估计还是穷光蛋,这个就是借贷的核心逻辑,你没有积累,你无法跟客户一起成长,客户一旦好了,就离开你,你陪伴着客户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光,结果客户一好就跟你没什么关系了。为什么借贷必须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核心是因为无法分享未来的收益。  借贷的第二个特征是没有积累。前面说了,因为你无法分享客户成长带来的高收益,那么你永远只有恒定的。  一百万,你收10%的利息,扣除资金成本4个点,运营费用2个点,那么意味着你最多赚取不到4个点的收益,但是承担的是一百万的风险。也就意味着你过去做了一百笔业务,都赚了,突然有一笔业务出了问题,哪怕过去做的再好,最后你都是死,因为收益无法覆盖。  所有做借贷的金融商业模式,看上去是暴利,但其实是非常脆弱的,随时会面临崩塌的风险。  我国的银行业非常典型,过了十几年的好日子,也会突然在一两年内就亏掉过去几年赚的钱。这个就是典型的借贷逻辑,是非常脆弱的。也是为什么我不看好所有承担信用风险的商业模式根本原因。无论对企业和个人,借贷都是缺乏积累的行业,长期来看,他只会让你变得很狭隘和无知。  从这个点上看,投资就稍微好点,投资是相对有积累的行业,他风险是恒定的,但是收益是不确定的。所以,相对来说投资感觉上会更有积累一些,你过去做了一百笔交易都亏了,可能未来一笔赚钱了,立马就把过去的亏损给收回来了,投资的收益和风险相对更平衡一些。  但是,无论借贷还是投资,终极收益都是来自于实体的盈利。一旦一个市场无法贡献利润,那么无论你前面估值怎么高,声势怎么浩大,都没有意义,都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而已。  所以,一旦逻辑设定在市场盈利这个基础上,我们就会发现,目前的整体市场其实是缺乏市场盈利的机会的,那么反过来就是意味着金融的整体性机会在丧失。借贷业随着实体企业不振,坏账率攀升,市场观望。  我很早前就说过,目前市场的格局是好人不借钱,借钱的都是坏人,为什么?因为,实体经济不景气,导致很多人哪怕有资金在手也找不到赚钱的机会,所以,都不会选择去借钱。  因为借钱是要还的,而那些坏人,因为不借钱就活不下去,所以必须依赖借钱活下,不得不借钱。就出现了好人不借钱,借钱的都是坏人的诡异局面,本质其实都是实体经济不景气带来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业是典型依附于实体经济的一个带有强周期性特征的行业。在实体普遍盈利的时候,你会发现个体风险虽然有,但并不是那么重要。  我记得我十年前放贷款基本上不需要进行太多的风险审核,大家都会按时还款,为什么啊?因为那是个基本上都赚钱的年代,当大家都可以赚钱的时候是不太会有人会来和违约的。  而现在呢?老婆小孩子抵押给你都照样跑路,因为当一个人赚不了钱的时候,就意味着怎样都还不了钱。从借贷角度来看,还款能力一定比还款意愿重要很多。  跟借贷一样的逻辑,投资的核心也是市场盈利。前面说过,给别人投资钱,最终都是期望分享投资收益的,而且是远远超过借贷的利息收入、分红收益或者性收益,但是当市场无法形成这样的赚钱效应的时候,如何兑现投资收益呢?  过去几年很多人都跟我说,市场很好赚钱啊,你看,谁谁赚了几百倍,谁谁赚了几千倍。第一个问题是,这些是普遍性案例,还是个体性案例?第二个问题是,有几个人真金白银的拿到了钱呢?许多看上去赚了很多倍的项目,最终都是需要变现的,变现一方面可能是分红收益,另外一方面就是的股价交易收入。  但是过去几年轰轰烈烈的市场,又出现了几家所谓的赚了很多钱的上市公司呢?最终能不能变现还要看企业盈利的基础。但是这种盈利性基础,目前来看,是非常脆弱的,因为市场普遍性盈利的状况基本不存在。  诸位都是企业家,想问一下,大家觉得這几年有没有感觉赚钱很难?现在你们的困境是什么?我自己跟很多企业家聊过,普遍的困惑是找不到赚钱的行业。  现在,个别行业或许还能赚点钱,大企业要赚钱很难,大家都很迷茫,不知道该去哪里,我看到不少企业,都转到金融行业,希望在金融业里博点机会。但是一个市场金融越旺盛,恰恰证明了实体经济越不好。  这个就是现实,但更现实的事情其实是金融业从长周期来看,往往是大面积的牺牲,因为金融本质还是零和博弈市场,更残酷的是20%的参与者会赚取剩余80%的钱。  3赚大钱都是时代给予的机会,而非个人能力  在整体不盈利的结论基础上,我们能做点什么呢?我个人感觉作为个体最好的办法是学会休息,学会不折腾,学会等待。我在2012年的时候,感觉实体机会很渺茫,劝很多企业家离开实体行业,干脆卖掉企业,去游山玩水,什么事都不要干,一年花不了几个钱。  回头看到的现实就是,出去玩的都活得挺好,而那些在家里勤勤恳恳干实业或者每天努力放的人,最后都死得很难看。在一个没有机会的行业里,其实你越努力,死的其实是越快的。  我们还是要学会在大时代里做符周期的事情,这有助于你活的更好。  我很多年前写过一篇《扯淡赚大钱的逻辑》,网络上很多人在疯转。其实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就一点:绝大部分赚大钱都是时代给予的机会,而不是因为你的个体能力卓越造就的,所以要学会辨别不同的时代特征,选择符合时代特征的事业比你每天勤奋努力更为至关重要。后来很多人驳斥我是机会主义者或者风口论者。  我自己把过去三十年简单做了个分类,我觉得可以分为三个大周期。  前20年,也就是80年代到2000年这二十年,是劳动赚钱的时代,那时候出卖劳动力是可以赚钱的。因为物资贫乏,我自己小时候跟姐姐卖冰棍,五分钱进来,卖一毛五,三倍的毛利,很丰厚了。  那个年代,肯干点的人都能赚钱。很多万元户都是跑运输的,家家户户都能赚钱。那个年代,越勤奋,越辛苦,赚钱越多。  而到了2000年以后,则是靠资产升值的年代。  银行业不断地进入货币扩张的阶段,钱越来越多,最后就往资产泡沫化的方向走。这时候,你发现大量的资产大幅升值,最终的结果就是努力勤奋已经不赚钱了,关键是依赖资产升值赚钱。  你再勤奋再努力,不如买一套房子划算,所以过去十年出现很多所谓的悲剧故事,很多人很勤奋努力的把自己家房子卖了去做实业,头发熬白,最后终于把自己当年卖掉的房子给买回来了。  回头看这个十年,其实你啥事情都不用做,买房子就行了。02年开始计划买房子的话,差不多到现在基本上都是十倍以上回报,算上五倍杠杆的话,基本上就是五十倍回报。很多人勤奋努力工作一辈子,也没有这个时候买一套房子赚的钱多,这就是现实。  许多企业家也是如此,其实实业本身并没有赚太多的钱,但是他们的企业土地产房升值所带来的盈利,远超过他们企业的实业利润。于是最终的结果都表现为资产升值,这个十年如果你不参与到资产升值的逻辑里去,你基本就被抛弃在财富之外了。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十年,福布斯的首富基本上都房地产商和煤老板等一类人了,当然后者随着整个十年的结束而崩盘了。总的来说,过去很多牛逼的企业家,并不是他真多牛逼,而是在这个年代加了杠杆带来买入资产的结果。  而2010年以后,资产升值的逻辑也不存在了,变成了资本大爆发的年代。从2010年到现在,你只要被资本喜欢上,就会发现赚钱的速度和规模,远远大于以前的任何时代。  我们看过去进入阿里和京东的人,很多都是大学刚毕业的孩子,但是赶上了资本爆发的年代顺着资本的趋势,很快就被推起来了。过去几年,随便一个互联网小伙子,一个想法就能拿到几千万的估值,就能超过很多干了一辈子的企业家。所以当一个行业起来的时候,跟你的个人能力没有太大关系,关键在于你是否在一个正确的年代做了符合这个年代的事情。  当然有很多人是无意识的,有很多人是有意识的。前者是祖坟埋得好的结果,后者是眼界格局高的结果。从我个人感觉来看,绝大部分的有钱人都属于前者,属于后者的微乎其微。  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个年代,赚大钱的人往往不辛苦,辛苦的往往赚不了大钱。这个是非常现实的情况,要学会认识到现实,不要自我催眠。  在我看来,钱分为辛苦钱和泡沫钱,辛苦钱赚的是社会的平均利润,泡沫钱才是大钱。你们去看,一个股票如果不泡沫化了,那最多就是赚分红的钱,那是稳定利润,而只有被资本看上了,让他的股价远远超过他实际有的价值的时候,你才能赚到所谓股权的差价,然后才会有所谓的大钱的机会。  其实本质来看,一只股票十块钱和一百块钱,上市公司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至少肯定不会有十倍的差价,变化的只是投资他的人的预期而已。所以,只有泡沫来了,才能让价格产生巨变,你才能有机会转到其中的高额背离带来的泡沫钱,这个才是大钱。  房地产其实也一样,一套房子十年前卖2000元/平和现在卖20000元/平,本身都是居住功能,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但是带来的价格变化却是十倍甚至更高,那说明什么呢?说明只有价格和价值背离了,你才能赚到大钱。  纯粹从赚钱角度来看,我喜欢泡沫。所以,我们过去几年特别喜欢泡沫化带来的一些机会,这些机会往往是人极度乐观后产生的预期变化带来的机会。  这种机会来的时候,并不需要你太多的能力,你就能赚到一些钱,所以我总是告诉自己,只有当傻瓜也能赚到的钱,才可能是大钱,依赖能力带来的钱,一般都是稳定的平均利润,尽量让自己承认自己不能干是非常重要的。  4未来的竞争要将能力与成本挂钩  在这里,我自己谈下我对能力的看法,其实大家在谈能力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能力一定是跟成本挂钩的,脱离成本考虑,你会死得很惨。  德州扑克在中国最近很火,但你会发现,在中国的那些高手基本都玩不转,在中国打德州跟比大小本质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土豪太多,人家压根不按概率算法出牌,反正兜里都有钱,然后把把ALL IN,好好一个比精算概率的游戏,变成了比谁兜里现金多的游戏,压根没办法玩。  前两年中国就是这个阶段,钱越来越多,“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年代,有逻辑有能力的专业投资人,最后往往干不过那些业余投资人。  因为业余投资人不讲逻辑,只讲成本。你问他为什么投资,他往往说,没为什么啊,反正钱也没地方去,去澳门赌博也是输,不如随便给个年轻人或许有一些机会啊。你听了只会很无语,这就是成本不一致带来的能力不一致。  我有一段时间研究乐视,乐视这样的公司会大量的给你讲故事,讲未来有多好,而往往喜欢这样的公司,就会给乐视很多的未来的钱。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同样一台电视,乐视三千块钱的成本,其他公司也是三千块钱的成本,但是乐视可以买一送一,电视机免费给你,或者折价给你,三千块钱卖两千块。  市场卖得越多,报表越好看,销售额在增长,于是股价反倒越来越高。而别人不行啊,三千块钱不可能低于三千卖啊,否则报表很难看,所以,这个结果就是我越来越喜欢你,我会给你越来越多的钱。  当你跟对手不是处于同一成本线的时候,你就发现很难打赢他,到最后他可能直接把你给收了。打输了没关系,打赢了就很牛,他是把未来的钱折现的模式。但是从产品质量上说,你说乐视电视比康佳电视好?很难说。能力好的公司很难说一定打得过成本更低的公司。  滴滴打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摇摇招车在北方地区做得特别大,腾讯找它投资,它不让腾讯投,腾讯反手投了滴滴打车,投了以后马上开始和快的打车拼价格战,最后摇摇招车就没了。  你的成本跟人家不一样,最后结果能力再强都得死。所以未来的竞争已经不是传统的肉搏式的竞争,而是全方位、立体式的竞争,如果能力不能和成本挂钩,单谈能力会很难。  5背离实体经济,中国入债股双杀时代  最后谈谈我自己的几个顾虑吧,很现实的顾虑。其实前面也提到过了,未来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背离。我越来越感觉到现在虚拟经济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其实只要问问滴滴打车估值300多亿美金,到了二级市场你们愿不愿意买就行了。  过去3年多来的混乱投资格局,走到今天,涌现出几家大公司?上市又上了几家公司?十个手指头数得出来,这就是我们过去三年砸了数百亿美金所剩下的格局。  当大量的钱砸下去普遍不盈利的时候,那么市场会是什么样子的格局?这个泡沫到了今天随时会破。而虚拟经济一旦破了,实体经济本身又没能有效回归,那么新的增长动力就找不到,这时候市场的寒冬就会比较明显。  所以我说中国进入债股双杀的年代,债意味着实体经济违约增加,股意味着的系统性消失,带来的后果其实是很可怕的。  另外一个顾虑,就是当下非常火热的消费分期的机会,我感觉也很危险。互联网这个东西,最大的作用其实就是把一个标准化的东西,无限快速的复制,最终的结果就是把本来可以赚十年钱的事情,快速极致的压缩到两年内把钱赚完,然后一地鸡毛。  事实上,就是这么个现状,消费金融的本质上其实是要求个人收入水平的有效增长,而个人收入水平增长的背后,其实是实业的增长。实业赚钱员工才能增加收入,然后才能支持分期。  但是我前面说过,收入水平增长本身是不现实的。在这个基础上,你还扩大消费支出,最终结果就是大面积违约的快速出现,寅吃卯粮的格局,这个逻辑非常简单。最后带来的问题是什么?是消费分期大面积的崩塌,给好人放贷款放完了,一般会向坏人放贷款,坏人放完会向更坏的人放贷款,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这样。这两个问题叠加,未来两到三年,甚至三到五年都不会太好。  6保持将是未来赚钱的逻辑  那未来坚持什么样子的策略会更好呢?我跟很多专家的思考是不一样的,大量的人在鼓吹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我觉得该分开来看。我个人感觉未来的中国,对外是贬值的,但是对内可能是升值的。  汇率很大程度向下行可能是共识,但是对内角度来看,人民币会越来越值钱,许多人都觉得怎么可能,央行大面积放水,怎么会越来越值钱,很快就不值钱了才对。我真心不这么觉得,从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知识可以推理出几个简单的逻辑。  第一,货币的创造只能来自于央行注入基础货币。但是这块货币本身的额度是很有限的,它被称之为高能货币,是需要通过商业银行的扩张才可能真正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这里起很大作用的其实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如果商业银行不能有效扩张信用,那么货币之水就不太会泛滥。  事实上,最近市场上的放水效应是不明显的,也感觉不到,在08年四万亿里面起最大作用的其实是商业银行,是大量扩张了信用所带来的结果。  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惜贷情况非常明显,大量的商业银行非常谨慎的发放贷款,原因前面也说了,现在这个年代好人都不借钱,借钱都是坏人的年代,必然的情况就是商业银行放款意愿大幅度下降,从而使得市场上资金的扩张是非常有限的,并不会形成资金泡沫化的格局。  第二,为什么钱会更值钱?这其实跟虚拟经济泡沫破灭是相关的。当你身边曾经的有钱人变得一个个都没什么钱的时候,其实变相意味着你的钱就越来越值钱了。虚拟经济崩盘,是大概率事件,这个逻辑是能理解的。  因为虚拟经济的价格是根据成交价计算的,你说现在一百亿估值,那就必然意味着有人要用一百亿的价格成交了,你要让你的估值再上行,那就必须要有更高的成交价才能支撑,那么就意味着要有更多的货币支撑这个交易。  事实上绝大部分的投资是无法有足够的货币支撑的,市场货币增量总是不断降低的,而股权本身不创造货币,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的虚拟经济都会面临估值下行,那么相应的投资人的财富缩水就是大概率事件。  当大家的财富都缩水的时候,甚至个别企业家的资金链都面临紧张的时候,如果你能保持充沛的流动性,那么必然意味着你的资金会越来越具备价值,更加的值钱了,至少相对价值是明显增值了。  所以,我个人感觉未来赚钱的一个很重要的逻辑就取决于流动性。怎么理解?  很多人问我,上海、北京的房子能不能买?我从来不认为一个东西能不能买跟东西本身有关系,而是跟你有关系,你是谁最重要。你很有钱,那么OK,随便买;如果你本身钱不多,那就算了,这个就是现实。同样的房子,不同的人问我,结论必然是不一样的。  从我的角度来看,在你的安全边际越高的情况下,那么你承受风险的能力必然增加,而越能承受风险的人,所博取风险高溢价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个逻辑是非常清晰的,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可以让你有机会去博取更高的风险溢价。而流动性不够的情况下,则会丧失各种机会。  我今年二月份回国,当时正好跌破三千点,我说如果你是空仓就可以买一点,如果你是满仓那没办法必须砍仓。所以同样一个点位,同样一个资产,能买不能买跟资产本身没关系,跟你有关系。你的流动性越安全,你越有机会搏取高收益。  我自己是一个业余投资人,五六年时间投了200多家公司,说实话,我什么都不懂,因为早期都是不确定的机会,我都是瞎投资。前几年,我见到一个不错的年轻人就会给他,很多人说我很激进,我觉得我一点不激进,因为给他的钱都是小钱。  因为从我个人配置来看,我90%的钱都放在稳定的收益上面,每年赚取一部分的利息收入,然后我拿这利息收入去做投资,投完亏了就亏,对我不构成任何影响。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投资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从而我可以博取一些极高风险的机会。但也因为风险高,所以别人跟我竞争的机会就少;我就能拿到很不错的价格。投资是反人性的,只有反人性反周期的时候,才能拿到更低的价格,才有机会。如果大家都看好了,你是很难博更高的收益的。  所以,未来保证你的资产安全才是重中之重。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大钱不动,拿点小钱去玩,下个闲子,或许有机会。投资为什么拿小钱去玩?因为投资长期来看是周期性,九死一生甚至百死一生。  如果你指望通过投资过得更好,那不可能,你必须要有一个会下蛋的母鸡,让鸡蛋孵,孵出来就孵,孵不出来就算了,鸡永远在是最重要的,它不会让你饿死。  现在各种折价机会很明显了,我前段时间去了趟神木,发现很多老板都开豪车,住豪宅,但结果呢?没钱加油,为什么啊?因为没现金。从一定阶段来看,只有现金才是你的钱,其他都是假的。这个时候,谁有现金,谁就能博取高折价的机会。  7投资是生命与事业的延续  最后,再谈谈我的不成熟的、不靠谱的投资逻辑。我也只是玩票性质做的投资,并不成功,没什么显赫的业绩,赚点小钱而已,别太把我的想法当真。  第一件事情,想提醒投资人千万别碰三件事情,吸毒,赌博,不设底线的投资。一般来说稍微有点钱的人,不碰这三个基本上不会死人。前面两个好理解,第三个其实真做起来还是比较难的。  其实投资这个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不设底线。今天投一点,明天投一点,后天投一点,投到什么时候是头都不知道,这种投资千万不要干了,再有钱也经不起折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不确定的。最好是拿出一笔钱,投完就完了,有机会就有机会,没有就算了。  第二点,我自己最深刻的感觉就是千万别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很多事情,一旦你所在的时代不在了,你再能干也没用。海尔的张瑞敏也提出这个说法,时代创造伟大的人物。国美黄光裕在牢里曾经给陈晓写过一封信,他的意思是我们应该不断地扩门店,只有我们的门店足够大,别人才能进不来,这句话有道理是吧?  过了两年发现一点道理没有了,因为互联网来了,你发现过去最强悍的东西都是你的负担,线下门店越多、成本越高、代价越大,还没法打掉它。曾经是你认为是巨大优势的资源,一夜之间就变成了负担,时代一改变,什么都变了。  企业家要有,往往是要承认自己不能干,尽量把机会都留给年轻人。别有事没事要跟年轻人打,很多人你一定打不过他,但你可以成为他爹,打不过就投他。  当年苏宁不跟阿里去打架,没事给点钱,现在就是阿里他爹了,也不会是反一反的格局了。微软投了很多硅谷的公司,各种各样的公司,凡是危及到微软的公司都去投一点,谁也不知道哪个小孩就起来了。雅虎当年最好的时候投了阿里,现在雅虎的日子那么难过,但是因为有个孩子叫阿里,现在日子多好过。  ,可以从生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很多企业家都有如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总觉得企业就如同一个小孩,是自己从小养到大的,有必要扶着他走到最后,这是有问题的,孩子长大了,就该放手让他赶紧结婚去。别都娶媳妇了,你还每天陪着,一点意义都没有,你应该让他去生孩子或者你自己去孵化别的孩子。  第二种情况,很多人就想着只生一个孩子,这也是有问题的。孩子一定要多生,只生一个孩子容易坑爹。比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你去投资一批,生出一批孩子,只要有一个孩子光宗耀祖你就牛了。从投资角度上投一个的成功概率几乎为零,而且还容易被绑架。  第三种情况,一定要在最好的年纪生小孩,你在最好的时候生孩子能够陪他养他,等到你自己都不行了再养一个小孩。80岁生一个小孩,小孩还没养大你就死了。许多企业家都是自己快不行了,才想到去转型去孵化,事实上自己都没办法活了,还怎么转型。  投资本身应该是生命和事业延续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你自己去主导一件事情。你去主导一件事情,就会发现这件事变成你的事了,所有的能力都依附在你身上。  我们很多人投了很多事以后,事必躬亲,最后都死了,这种控制性思维也非常可怕。很多企业家认为资源是我给的,想法也是我给的,钱也是我给的,凭什么他做,但是却没想过,你自己是否能做的起来?  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区别是对资产控制的不一样。工业时代1%的股份意味着几千万的资产,互联网的时代1%和100%没有任何差别,因为做不起来都是零,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时代。  股份的比例控制权,你如果认为你可以干得起来,那你就控制。如果你是靠团队的,你就给他足够的股份,让他认为是为自己干,而不是为你干,否则他一定不会跟你干。所以,责权的对等一定要想明白,做一个好的投资人而不是做一个好的控制人。  这个年代能干的人往往不忠诚,忠诚的人往往不能干,就是这么现实。  此外,我提醒各位企业家,千万不要去投你擅长和熟悉的行业。  这跟很多人的想法是相反的,许多企业家总是说不熟悉的不投资。投资是要看大格局而不是看小格局的,有很多行业势必衰落,势必衰落就意味着你把这个行业全投遍了,你也没有任何机会,一点机会没有。  我有时候想,我都快40岁的人了,比我年纪大的人都能够看懂这个商业模式,那这个商业模式就一定不是新兴模式,也就不是具备可投价值的商业模式。未来一定是一个现代人不太容易看懂的,是搞出一个新的东西,把以前人干死的过程。  所以,你作为老一辈企业家都看得懂的商业模式,我才懒得没兴趣去投资。尽量多相信年轻人,投资一些他们喜欢的东西,比投资你喜欢的东西更具备未来。  当然,我也承认投资分两种,一种是补短板,从互补的角度考虑问题,投出一块可以让我现在更好的短板来。但是这个前提是,你要确认行业是有机会的。  另一种是从生命和事业延续的角度上投出一些还不错的个人。让年轻人成长,他们成长你也就成长了。  还有一句话是少混圈子,因为混圈子容易失去未来,会让你的眼界越来越集中在某个圈子里面,最后把好东西漏掉了。以前讲志同道合,现在要在志同道不合的人身上多学学,互联网就是跨界的特点。一不小心你就走到别人的领域,而把别人干死了或者被别人干死了。  最后总结下,短期来看,我个人比较悲观,但是悲观到一定程度就会是乐观,因为冬天之后是春天。冬天有时候就是不适合打猎,没有机会的时候就是没有机会,安静趴着,熬过去就是春天。  另外,实业空心化也好,什么化也好,到一定阶段是什么?你会发现那些去产能,产能淘汰得差不多的时候,机会又出来了,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大宗商品也好,什么也好,长期低迷总会有一个机会,等到大家不愿意玩了,一部分走了,一部分死掉,留下的机会就出现,这是反周期理论。总归来说,市场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最后衷心祝愿大家会有更好的明天!  进入2017年,很多人发现钱比以前难赚了,实际上是赚钱的逻辑变化了。  首先,我们必须对宏观形势有所了解: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是“计划经济”,邓小平时代的中国是“市场经济”,而习大大时代的中国,将进入更高层次的“资本经济”时代。  什么是“资本经济”时代呢?简而言之,它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加了一根“杠杆”,在物理学上“杠杆”的作用是利用“力臂”将“力量”放大,从而可以翘起更大质量物体。经济上多了这一根杠杆,其活动空间和灵活性都大大增强,这也叫“资本思维”。今后的中国人必须深刻理解和运用“资本思维”这个工具。  资本思维  要想学会“资本思维”,必须先来深刻理解一下什么是“资本”。“资本”仅仅是指钱吗?不是。资本是对资源的“支配权”,通过资源支配带来更多的支配权叫“资本运作”,通过“资本运作”优化和配置社会财富,实现社会效率的最大化就是“资本运作”的社会价值。  因为资本有趋利性和增值性,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会促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朝着效率、效益最大化的方向上行。社会资源将依次流入最有效率的国家和地区、最有效率的产业、最有效率的企业、最有效率的项目、最有效率的个人。资本的逐利促进资源的优化,资源的优化顺势产生新的资本,并且不断产生新的机会,如此一边循环一边膨胀。  比如,在物理学上,石墨和金刚石是同素异型体,它们都属于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但是物理性质大不相同,价值也天壤之别,就是因为他们的组成结构不同而已。  所以资本思维的精髓是结构重组。即对资源的分子进行时空和结构上的调整,从而产生由“石墨”到“金刚石”的增值效果。宏观方面的资本运作是对全社会的资源重组,比如中国的国企重组,将大大改变中国经济的结构,提升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而当一个社会经济依靠“资本运作”来运转时,就步入了“资本经济”时代。  从经济层面讲,今后社会上只有三类人:  第一,资源者。他们是资源的最直接拥有者,依靠出卖自己的资源生存,比如农民靠耕地、工人靠体力、医生靠技能、作家靠写作,还有老师律师等等。  第二,配置者。资源是谁的不重要,关键要有资源配置权。这类人依靠配置资源挣钱,从事资源的投入-整合-运营-产出工作,以企业家为主,创业者也属于此类。  第三,资本家。他们离资源最远,但是所有资源却统统归他们掌控,他们只躲在幕后玩操作游戏。风险投资者就属于此类人,比如孙正义投资马云,阿里巴巴上市使他大获成功。资本家无国界,他们可以控制全球资源流向;可以通过金融体系支配大量别人的资产。  所以,资源名义上都是资源者的,实际上都是资本家的。看一个人能量多大,关键是他能配置多少资源。  按照这三种不同性质的角色扮演,今后的个人如何获得财富?无非只有三条渠道:出售资源、配置资源、掌握资本。  1、资源者(普通人)  “资源者”通过出售自己资源生存,也就是资源者的技能,即:时间+体力,这也是社会上分布最多的人群。  所以一般普通人只能找一家企业工作,出售自己本身换来财富。然而普通人的时间、体力都是相差无几的,他们能够出售的资源都是差不多的,于是为了让自己的资源卖上好价钱,就只能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练水平。  这时一个普遍的做法就是读书,这就是为什么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为什么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一般会比没有文化的人起薪高一些。  但是现在文凭带来的技能差距差别越来越小,一个普通的一本学生与二本学生已经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反而不如蓝翔挖掘机学的好的人附加价值高,这是因为前者数量多,后者数量少,而且后者更加注重实践,供需关系决定了资源的价格,因此读书无用论早就开始流行。  所以,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要么通过读书获得更高、更稀罕的的技能价值;要么通过爱思考、会做人、大量实践提高自己实践能力。  另外,对于“资源者”来说,还有天生稀罕资源,比如外貌。长的好看的普通人,可以在日常的婚配、工作、生活中获得很多额外的财富;如果长的好看再加上运气好就可以进入演艺圈,成为明星之后自己的资源就成了稀缺资源,资源的价格远远高于一般人!  但是外貌在一般情况下难以改变“资源者”的本质处境,只能略微提升。王宝强就算是健身+保养+专业造型设计,也是无法从外貌上超越刘德华的,所以他是傻根,华仔是神偷。而且外貌这种资源不一定是越漂亮越好,王宝强和黄渤的外貌特质也是他们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有的普通工人、白领、职业经理人、甚至到当年的“打工皇帝”唐骏、各大明星,都属于“资源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其获得财富是有限的。他们有时辛苦了一辈子,但是遇到家人生一场大病几乎就会崩溃,有的为了供养孩子、病人需要打三份工,这是非常心酸的。职业经理人赚的再多也是有数的、过气的明星过的不如普通人等。  当然,有的人天生就拥有稀缺资源。比如富二代,生下来就可以继承一批遗产这种稀缺资源。再比如明星的孩子,天生就获得了媒体关注的稀缺资源;再比如某人住在市中心的破院子里,只要拆迁就可以获得一大笔财富;天生获得了位置的稀缺资源,或者你运气非常好,买彩票中了奖,也是享受到了“好运”的稀缺资源。  这类财富,可遇而不可求,只能靠运气。而且这些好运的“资源者”往往不懂如何经营资源,他们的财富不具可持续性,不能增值扩张,甚至往往是被浪费的,明星和富二代寂寞了会吸毒,遗产会坐吃山空,大奖也会挥霍完毕,拆迁款往往用于赌博……  当然还有最后一条没有说,就是出售风险,如果你愿意承担坐牢、死亡的风险,去偷、去抢、去骗,比如混黑社会、开赌场、开黄色网站、进行网络诈骗等,曾经看到一篇新闻,某人通过抢银行获得了数百外巨款,然后潜逃、隐姓埋名,做起了房地产生意,几年后家产过亿,同事也东窗事发。因此如果通过这种渠道赚钱,你获取的财富也会增加,但是承担的风险也会增加。用一句话说就是“所有赚钱的方法都在刑法里写着呢”。  2.配置者(企业主)  这种人不是资源的直接拥有者,他们往往通过脑力去设计资源的配置,通过优化资源去赚钱,企业家就属于这一类。  在奴隶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人力”(即:奴隶);封建时代的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土地”,而资本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资本”,资本的本质就是资源的配置。  从定义上来讲,企业家是从事资源的组织、管理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人。企业家的收入跟他配置的效率成正比,上不设限。但同时也要为自己的资源配置承担风险,下限就是破产。  为什么很多人想去创业呢?就是因为他们想从第一类人努力攀爬到第二类人。一旦从“资源者”升级到“配置者”,就意味着不用再出卖自己的技能,而是开始经营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人身和经济都实现了自由,从而实现人格上的自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者”都适合去创业。他们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眼光、魄力、创新力、机遇和资本。配置者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群体,他们的素质和数量决定了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代表了生产力水平。配置者非常需要创新精神,所谓创新就是他们对新产品、新市场、新的生产方式、新组织的开拓以及新的原材料来源的控制调配。  这里我们需要提到中国企业家的更新换代。30多年前,中国开始第一次改革开放,那时整个中国百废俱兴,当时的大环境就是最好的机遇,只要大胆出来闯荡的人,即使没有文化、没有见识,都成了企业家,这是当时的环境造成的。  而如今,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深化,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此时也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欧美和日本,企业家始终是社会的精英阶层才可以担任。而接下来的中国,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理想追求,以及对创新的深刻理解,很难再成为社会的“配置者”。因此,中国的企业家正在更新换代,一些90后创业者纷纷走近我们视野,很多老的企业家也自愿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  当然,这些素养也都是可以后天创造的,比尔.盖茨在发家之前已经做了7年的程序员。所有后天的努力,“资源者”完全可以转换到“配置者”。不过,获取财富只是他们成功的标志之一,对事业的忠诚和对社会的责任,才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  3.资本家(幕后掌握)  这个社会的财富,看似是属于分散的“资源者”的,实际上却是归“配置者”享用的。但在本质上,全部是属于资本家的!  资本家的定义是:以资本运作为业的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掌握了科技与运用的企业家们,能迅速的积累起巨额的财富,他们的企业对一个国家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企业组成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于是形成了垄断,而这时的“企业家”开始坐在了幕后操纵这一切,演变成了“资本家”。  “资本家”跟“企业家”的最大区别是:资本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而是在幕后操纵企业宏观思路,企业的产品是各类快消品,而资本家的产品就是各个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并购、重组的方式,将一个企业的未来把控到自己手中,孙正义投资了马云,成全了阿里巴巴,马云就是企业家,而孙正义就是资本家。孙正义手里有N个马云,成了日本首富。再比如巴菲特专门坐在老家做投资操纵他的布局,他也是资本家。  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但是为什么叫“资本”主义社会呢?而不叫“自有市场主义”社会呢?因为在这样的社会,“资本”是度量和决定一切的标准。在中国的古代,你富甲一方也没用,官员随时能把你家产抄净,你有钱也要去给权力行贿,去买官。而你只要有了权力,哪怕身无分文,一样生活富庶、吃喝不愁,所以那时是官本位。当今的社会,你有权又如何,还是得想办法把权换成钱,才有作用。一个月收入五千的局长挤公交车都没人给你让地方,而你只要肯出钱,卡宴都会上门接你,司机还要跑下来给你开车门。  某公司曾经说过,自己从不做研发,让市场上那些小公司去研发,如果一旦成功,就花钱买过来,如果不卖,就花钱把这个公司的几个核心挖过来。这就是资本主义。(当然无视知识产权是有问题的,正确的做法是花钱买过来)  如果你有了1亿元的资本,你可以花一千万雇上这个国家最聪明的一批人,把你的资本从1亿变成2亿,你躺在床上就赚了九千万。而这一切,只因为你再从事资本运作,你只需要够聪明和有魄力,不需要有力气、不需要花时间、更不需要长得漂亮。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第3种人赚的钱就比第2种人多,第2种人赚的钱比第1种人多。因此,第1种人在努力进化到第2种人,而第二种人在拼命进化到第3种人。  因为中国建国时期就消灭了资本家,所以中国天生具有资本的人是极少的,大部分第3种人都是从第1种人或者第2种人进化过来的,虽然目前这种进化已经越来越难了,但还不是没有希望,因为以后会更加的困难。这就是阶级的固化,阶级间流动的减少。  每个人都在玩命探索的方法,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原因就只有两点:你的头脑有多聪明?或者你积累的资本有多少?  你想到了一个可以改进手机的idea,而且你觉得这个idea可以赚很多钱,那你要问自己,你有没有这个资金去运作这个idea?同样的idea,三星华为都可以支配更多的资金,去雇佣更好的工程师,去更好的推广,你确定不是去给这些资本拥有者蹚雷?或者是正在走向一条已经无数人走过的死胡同?具体举个例子,你做软件开发,会不会问你一句话:“如果某讯山寨你怎么办?”  你想开一个淘宝店铺,你有没有资本去宣传?去压货?如果你在淘宝上卖一件在阿里巴巴上买一件,要么是根本卖不出去,如果你能卖出去,那些更有实力的卖家分分钟用同样的产品把你pk掉。  同时,这也回答了另一个问题:赚钱的方法千百样,为何偏偏选择“打工”这一种?  答案是:你不打工你能干啥?你以为你出来干别的就能赚钱?几年前网上疯传送快递赚的多,我就嗤之以鼻,这种没有门槛的行业是不可能赚的多的。你愿意赚1万干这个,我分分钟找一个赚九千就干的,我再找一个赚八千的你信不信。最后,无论你是送快递还是摆摊,无论你是卖肉夹馍还是搞IT,你都会被拉到一个门槛平均收入。因为IT需要学习,赚的多一些;快递比较辛苦,赚的比IT少,可是还是比打扫卫生的多一些,就是这样。  那到底怎么样从第1种人进化到第3种人?  第一步,你要进行资本积累,你愿意打工也好,愿意自己做产品也好(有的人就自认为在创业了),先完成资本积累。这一步最重要,也是发挥大家的想象力和实力的时候了,摆地摊、开淘宝、做网站、做APP、、海外代购、开设计工作室、卖肉夹馍、给幼儿园摄影的,等等等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句话,这步就是出卖你的个人资源,就看你卖不卖的上价了,多学习吧,即使不为了文凭;多辛苦吧,只要不是出卖健康。  第二步、善用资本,用资本赚钱。怎么用资本赚钱?问你们个问题你们就明白了。如果你家开了个小饭店,每个月能赚1万,但是需要个厨师。你自己炒菜水平很高,如果自己当厨师,饭店每月净赚1万;如果雇佣一个厨师,每月花8千,饭店净赚2千。你怎么选择?  答案:雇一个厨师!这样你只要能用每月一千利息的贷款,再盘下一个饭店,那个饭店也能净赚一千了。(补充:这个饭店赚两千,还利息一千,净赚一千,数学不好的不要再给我留言了好不,知乎跟微博一个水平么)。而你,只需要这样盘下100个饭店,每个月就能净赚10万,而你这时,却在国外旅游,成了第3种人。  很多人一直在打工,他们没有成为第3种人,很好理解。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做买卖的,也有很多人还是没有钱,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做厨师,自己的妹妹做服务员,自己的老妈管收银,仅此而已。  所以,以后问自己怎么成为第3种人,就是一句话:“不要自己炒菜,雇一个厨师”。如果能用资本去赚1块钱,也比用出售自己的体力赚100块钱更符思维。  另外,聪明和资本,如果你只具有其中一点,记得,要找只有另一点的人去合作,他们也在等着你!  再另外,即使是具有同样特点的人,其财富也是有差别的。同样出卖自己劳动力或者具有同样资本的人,其付出的脑力、体力不一样,所获得的收益也是不同的。就是说,两个一模一样的打工仔或者,一个努力思考、肯付出辛苦,另一个成天打游戏睡觉,前一类还是要比后一类财富来的多的。但是聪明刻苦的打工仔总与打游戏睡觉的王思聪比,就是给自己的人生添堵而已。  普通人的提升  同时,再强调一点,如果你是个普通人,或者自认是个普通人,但是又有上进心,不如务实一点,脚踏实地的往前走。  曾经有个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儿子已经5岁,她每天要上班、做家务、带孩子。但她拥有人事部二级口译证书,每个月都有天南海北的会议翻译任务,还兼任这家口译中心的导师。  打开她的博客,已经更新了500多页,有2000多个帖子,全部都是每天她自己做口译练习的文章,平均每天两篇长的一篇短的。她坚持做这件事已经快10年了,非专业出身的她因为爱好英语而一直努力。  她说,10年前,她曾经看到一份调查报告,一个人如果要掌握一项技能,成为专家,需要不间断地练习10000个小时。当时她算了一笔账,如果每天练习5个小时,每年300天的话,那么需要7年的时间,一个人才能掌握这项技能。  她说:“幸运的是,我知道自己想掌握什么技能,我只需要立马投入干起来就行了,我没有5个小时的时间,我每天只能学习3个小时,现在已经快10年了,我觉得自己差不多已经掌握了这个技能吧。”  再比如,披头士乐队在成名前已经参加过1200场演出。可是为什么你做了10年公务员还只是一名小职员?为什么在家里做了7年的饭,没变成特级大厨,反而发现婚姻到了7年之痒呢?  那是因为,你没有投入精力和热情来练习一项技能。每天上班只是看报纸、上网、应付各种琐碎任务,每天做饭只是为了让家庭正常运转,并不用专业的眼光看待这件事。  不要再哀叹大学毕业之后专业就丢了。如果从初中开始算起,12年的学校教育,就算每天学习一门技能2小时,一年300天,你也只有7200小时,还有2800小时的缺口;就算你毕业后每天坚持练习1小时,你需要10年。  为什么理工科的人更容易成功?只要他们毕业后专业对口,还是做的那点事,那么他们就等于1天8小时都在练习。这2800小时,只需要1年多就填补了。可我们很多人,工作的内容并不是在练习技能,大部分是应对琐碎的人和事,实际上,是在荒废人生。  也许你会说,我是平凡人,我不想成为什么家,只想安安分分过日子。那只是你的错觉,时间在流逝,你每天重复重复再重复的那些行为,就是在塑造你,你不想成为什么人,可是你注定会成为什么人。  每天5个小时,如果你是用来看韩剧、翻手机、玩游戏,那么7年后,你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进厂打工最愚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