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道少林问道 电视剧的资源吗?要全集

  最近看了这部剧,非常有感触,有评论说它象一杯茶,我却觉得如药,五味杂陈,苦口医心……当然,医不医得准,还要看个人的机缘。  于是,很想把自已的点点杂想记录下来,为了演这部戏的那些人,为了能出这样作品的那些人,虽然周一围说,“盛世孤勇,也挺好,安。”  而我想说,孤勇者,这世间,总有人会去欣赏,佛知道,欣常的人也知道。佛不可说,而欣赏的人,应该把这份欣赏,表达出来。  真希望能有看过这部剧的朋友一起聊聊,笑。
楼主发言:112次 发图:0张 | 更多
  首先得说一下,这部剧节奏特别慢,真是慢得超乎我的想象,平素里看各种美剧、英剧什么的,我已养成了喜欢节奏明快剧本的习惯,猛然间看到这么慢节奏的一部戏,真是忍啊忍的坚持了好久。  整整42集,差不多要坚持过半,才药入心脾,突然间觉得似有慢热袭身,望着屏幕上精美的画面,怔怔堕入意境。  所以没耐心的人恐怕真看不了这戏,前二十几集的磨叽啊,耐不住性子的观众怕要掀桌了……但是,若要吃药,恐怕又真是非得耐住性子才行。  坚持到后半部的时候,我才明白节奏慢确实有节奏慢的道理,这部戏品起来急不得,可是现如今这世上的画风,还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品戏的呢?  可见少林问道,的是孤勇。
  其次呢,由于我后面要写的主文,肯定以欣赏为主的(但估计也会偶有吐槽),所以先在前面把毛病挑一挑:这部戏最大的问题是编剧功力好象不怎么稳定,意境有余,交待不足,别看节奏慢,但剧情跳跃有时候蛮大的,偶尔看不太明白时需要脑补……好在是节奏慢,容得观众慢慢领会,看着看着,跳跃的地方也就自行补上了,不过这真蛮考验耐心的,笑。  还有台词也不稳定,有时候精妙到让人心尖都会一颤,有时候又略显刻意出戏,好在演员功力深厚,基本上能用演技把观众拉回到戏里……但要再说一遍,这样剧情有时候就会显得好磨叽,不是一般磨叽……  不过,我看到后来才明白,这种磨叽的戏,对演员来说,真是十分考究功力,没有厚重演技傍身,这种戏绝对演不出彩来。而对于确实有本事的演员来说,这种戏又该是何等难求,有多少机会能拿到这样一个演得如此酣畅淋漓又尽展其才的角色?  所以,有这样的编剧,有这样的导演,有这样的制片,亦是孤勇,值得为他们,击掌喝彩。  现世,认认真真出一部好作品,只求展现才华,不怕结局巷深的人,太难得了。
  好,接下来,我就要慢慢来写对这部戏的观感了,想了想,还是按照角色来写吧,因为这部戏里几乎每个角色,都有佛意,都显禅心,值得慢慢品味,前面我说过,这部戏整个看下来的感觉,似可用一个“药”字,那么我的这篇点评,就叫“如药医心”吧:(友情提示,这篇点评中将含大量深度剧透,且请观者留意)  《如药医心》  1、程闻道/无想  程家公子,贵族后裔,虽生而有疾,但自小得众人呵护,有结义金兰,有青梅竹马,一看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设定,人生的前二十年,想必志得意满,过得舒舒服服,前途光明可期。  然而剧本一开始啥都不讲。  一开始,就是一场屠门杀戮。  父亲结义的三弟,自已结义的大哥,就那样带齐兵马杀上门来,程门上下三十二口人,除了小公子程闻道,全数被杀。  一开始,就是血海深仇。  由于剧情一开始什么都不交待,全靠观众听着台词看戏领会,我就以为这是一部倒叙的戏,灭门之后,情节会徐徐展开,告诉看戏的我们,这一切的来龙去脉。  结果,啊咧,不是的,这还是个正叙的故事,灭门就是开头,之后要跌宕起伏十数集,才让观众了解了,原来更惨的,还在后面。  这可真考验观众先期脑补追剧的水平啊喂……
  乍一看,程家公子颇具主角光环,一路逃杀,总之是有人救他,结义大哥冒着被上司责罚的风险公然纵放他,打酱油的二哥时不时的冒出来给他帮个忙凑个钱,少林僧医也莫名其妙地反复救他。他又跳又闹地来来去去找死,反正到了最险关头,他总是得救。  程家公子在变成无想和尚之前的复仇,那真是除了闹腾,再无亮点。  世道黑暗,奸人把持,程家灭门后,满口大义的二哥又饶上了程闻道青梅竹马的郡主一家,圣贤之道又如何,公平正义又如何,权顷于野,说要你死,亲王一家也登时流散。  好了,小一辈的幼稚复仇,老一辈的都拿命填了进去,剩一个不忠不义的大恶人,剩一个逼成黑炭的可怜大哥,程家公子,李家郡主,再加一个杨家酱油,心心念念的,只能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且不死不休。  想报仇,先得活下去,为了活下去,程公子剃度出家,但显而易见,尘心犹炽。  故事演到这里时,我就想,啊这是个多么俗套的戏呀,反正就是报仇报仇报仇,中间百转千回,情缘纠缠,又有什么新奇?  但忍得住继续看,因为闻道那张肉头鼻子国字脸,清澈的眼睛里有千言万语,他的放不下,他的不惜命,他的爱之深,都让我选择继续看,看他在这个俗套的戏中,会怎么样来讲接下去的故事。  好的演员是会留住人的眼光啊,不是吗?
  麻竹,楼主不要坑。还没看,不过看过B站一个视频,“小和尚,这院子,扫不干净吗?”“把院子扫干净,本身就是执念”,弹幕当时还有,小和尚,你悟性这么好,以后肯定当不了方丈哈哈哈哈。。。  “相识六十余载,今日,终是到了分别之日”,BGM起来的时候真的超有感觉_(:з」∠)_ 我记得这电视剧最早叫《少林涅槃》,据说已经开播了但是B站居然没有_(:з」∠)_
  顺便说一句,这部戏可惜的是没有上星,只在地方台播了,无声无息的,网上平台又找不到……如果能上星,我是绝对要再看一遍的,前面那磨叽的一半戏,我是待看完全集之后,才发现这样的节奏有它的道理。  看第一遍时,程闻道的复仇,简单浅薄到让人胸闷。  他的结义大哥冒死放他一条生路,可他恨他的大哥站在仇家那一边,举起利刃以结义兄长父亲的性命相胁,然后,兄长的父亲为了自已的儿子,用他手中的刀自裁。  喂,程公子,你虽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你而死,你父亲的性命是性命,别人父亲的性命就不是性命?  仇恨对养尊处优的程公子而言,真就那么简单,谁杀我全家,我就要杀了谁复仇,至于过程中拉上谁垫背,那都是谁活该。  好似道理也没什么不对……  自称少林三杰的通字仨小和尚就莫名其妙地理解他,给少林找麻烦也理解,会害死自已还连累别人也理解,甚至拿大斧子对着方丈作势欲砍也理解……程公子多不容易啊,仇怨难解,他是个好人。  好人就这么简单?  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时间,用这么慢的节奏,来一次次地向观众展示,程闻道屡试屡败的复仇?  论本事,没本事;论计谋,没计谋;论大义……似乎也没多高大上,灭门最根本的原因是朝廷党争,奸臣当道,真论大义该去造反,盯着一条严嵩党系的看门狗复仇,格局又高在哪里?  结果,当然是反抗一次,代价就再多一次。
  仇家明德,是严党的大腕,手握重兵,又养有武功高手在侧,心够黑,手够狠,明判时势,当机立断……相对的,程闻道手无缚鸡之力,只想拼了一条性命去杀掉他,结果就是命也拼不掉,仇也报不了。  真要拼死了,那倒一了百了,但剧情是容不得他死的,多么千均一发的险恶也不会死,这可怎么办?  所以真胸闷,干嘛一定要程闻道经历这些?灭门血仇,怎么可能僧人来劝放下就放下,报仇又无望,死了倒正好,为什么程公子就是不死?  救他的少林师父不愿意他死,被他害死父亲的结义大哥也不忍心他死,青梅竹马的恋人宁可舍身作妓也不要他死,就连明德大人也明知他一心复仇仍留他不杀……所有跟他有牵连的人都不让他死,真是死都死不了。  死不了,只能看着事情越来越糟。  因为他在的这世道,没有头顶青天,没有大侠出山。  在仇家的碾压下,除了想方设法活下去,没有任何出路。  程家公子,复仇无力,告状无门,心爱的姑娘身陷青楼,为了她能活下去,他只得先行放手,自已出家,保她清白,给她一个可以托廦豪门的空间。  至此,我终于看明白,这个剧在缓缓展示着,死,其实是一件比活下去容易很多的事。  活着,就要忍受煎熬,就要不断付出代价,就要一痛再痛,痛到忍无可忍,重新再忍。  饮药之苦,越慢,越是苦彻肺腑。  而终于剃成光头,变身为无想和尚的程公子,仿佛还没有明白,他选择这样活下去,还将付出什么代价。
  败火师傅问他,你当和尚,是真心要出家吗?他看着师傅的眼睛,坦然答:不是的,我要学少林功夫,学好后去杀人报仇。  败火师傅最偏心了,听完了,仍给这个假意出家的年轻人,剃了光头,披了僧衣。  不管真心如何,不管目的何在,当了和尚你才能活下去,那就先当和尚吧。  一领僧衣,一挂佛珠,光头的无想和尚,忽然就帅得让人移不开目光……  特别特别喜欢这部剧里,无想和尚的武打戏,一招一式,好看到惊艳的地步,那个执拗巅狂不管不顾的程公子就此一点一点湮灭在僧衣之下,和尚参禅,和尚习武,和尚开始睁开眼睛看这世间疾苦,旧时仇怨化作日日佛前问道,无想和尚整个人,以肉眼可以分辩的节奏,慢慢脱胎换骨。  看,这就是这部戏节奏超级慢的好处啊……我突然想起一句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急不得呀,急不得。  无想要救少林铜人,原本为的是学武功,还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明着救。结果搭进去心爱之人,搭进去两位结义哥哥,搭进去正行师父一条性命,搭进去整个少林安危,救出来的,却是废人,奄奄一息,行将就木。  无想和尚求方丈救救铜人,方丈说,唯一的办法,去拜佛吧。  无想问,拜佛有用,世间为何还那么多疾苦?  我也想问这个问题。  然后方丈说,你心底,终究不信佛。  可是,信了又如何,信了,仇就不是仇,苦就不是苦,濒死之人就会奇迹般康复?  哎,我等俗人,肯定都会这么问。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无想终究还是去拜佛了,拜到最后,他悟出来的,是他自已的心。  无想叩首,说他救铜人,不是出于善念,是为了利用。  他明白了自已的心,他说,他仍想救铜人,因为善念,而不为利用。  无想和尚终于悟了无辜之苦是为至苦,见死不能不救,除此之外,救人再无目的。  于是,佛借败火僧的口说,既然你悟了,那或者,还真有机会一救。  我个人意见,佛,还真是蛮会绕弯子的。  不过也许,不绕弯子,看不明白很多事情……  很多事情想看明白,真的要等,只能等,等着时间过去,等着水落石出,等着条件成熟。  佛说,这就叫机缘。  机缘不到,点了也难悟;机缘到了,也是不点不悟。  要不说参悟这种事真的没啥道理好讲呢……  再顺便说一句,这部剧的背景音乐好听极了,少林寺内的对话台词也写得颇精到,不知不觉,便入化境。
  了解过了
  一直想看,因为一直没上星没地方看
  看了点剧照,觉得挺有质感,看了楼主的安利打算去看看
  达摩洞前,无想跪求洗髓经,洞内面壁的大师问他,你真心为何?  无想答,我佛慈悲,真心救人。  洞内大师却说,为何救人无关紧要,找不着真心,悟不透无悲无喜,就不是无想。  无想大声答,弟子做不到。  我听得心震,当然做不到,谁都做不到,见死而救,怎能无想?什么都放下,索性不救好了,阿弥托佛,如果见死不救,那佛又是什么?  洞内大师轻笑,“做不到”这三字,倒是句实话,于是传经。  然而,经好学,悟却难,参不透经文真义,学了也是白学。  无想就去折腾败火师傅,坐在他床前,打扰他睡觉,问师傅,真心到底在哪儿?  师傅折身睡去。  半夜,师傅醒来,烛光下一看,无想仍跌坐床前眯瞪,师傅问,你干嘛呢,无想说,我找心呢,师傅说,你上别地儿坐去吧,别打扰我睡觉。  屋外漆黑,无想找不到路,师傅给截小蜡烛,请无想赶紧走人,无想抱怨,这么点亮,能照见啥,师傅笑笑,靠近来,一口吹熄蜡烛,再问:“看清楚了吗?”  无想怒,看不清。  师傅说,用心看,外面的光亮,就不是光亮吗?别人的心,就不是心吗?你自已的心呢?  醍醐灌顶。  无想走进院落,在夜光下席地而坐,闭目参悟,此时萤光点点,绕身飞舞,无想起手做势,身随意动,心莲朵朵绽开,经义奥妙,就此透亮。  这一段画面、音乐,是本剧中我最喜欢的细节之一。白衣无想和黑衣无想在意念中过招,简直好看得无以复加。
  其实从主观上我是不喜欢这种比较沉重冗长的小说影视剧的,因为大概我还是很向往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的,快意恩仇一言不合拔剑相向,或生或死;可是但凡这么痛快就不是人生了。  后来就觉得,这种也好,江湖人也要吃喝拉撒赚钱娶妻生子,有烦恼有牵挂,所以这种河水流淌方式的人生反倒很是得我心,因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间,还是有温情在的。而且中国人一直很讲究一种顺其自然的禅意,我很喜欢。  郡主坐在蒲团上,无常院里光线明灭,“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活在这个世上是快乐的,我想说的也只有这句话了。”
  悟透洗髓经的无想,进化成了能起死回生的神僧,八位少林铜人师伯,从奄奄待毙,到恢复健康,甚至找回旧时功力,也不过几天功夫。  果然佛法无边。  但接下来却是,血海深仇的大对头,明德明大人,也固疾难除,危及性命,理所当然兵压少林,无想师傅,你得救我,不救我,你的大哥二哥,你的恋人,我便统统杀掉,连你托身的少林寺,我也一并灭掉。  无想说,我救你可以,你一辈子,不得再踏出少林。  明德拂袖,开玩笑吧,与我这大魔头谈条件,那肯定是不要命了。  就是不要命了,即然明大人说,只要我无想活着,就总有办法让我救你,那我就不活了吧。  无想再一次,以命相搏。  年纪轻轻,刚刚习得一身绝技,还揣着正行临终传的三十年功力,可就这样决绝地放弃一切,无想走进无常院,打算用水米不进的办法,饿死自已,也断了仇人生机。  怎么搞的,剧集演过一多半,无想除了同归于尽,还是没有任何报复仇人的办法。  当整个世道都不给你出路的时候,一个人的不妥协,是那样苍白无奈。  明大人的法子简单粗暴,住进少林寺里守着你,拉来你心爱的姑娘看着你死,然后将合寺僧人围在刀戟丛中,隔一个时辰杀一个和尚,看你忍不忍心。  无想忍心,随你杀罢,反正我就是一门心思找死去了。  喂喂喂,你这和尚怎么当的……  然后,大概佛觉得无想经历还不够曲折,青楼的老鸨赶过来,当着明大人和无想两个人的面,告诉这个忍心的和尚,我是你亲娘,明德是你亲爹,你的程家养父亲先背叛了明大人,之后抚养你,那是赎罪。不信问问你的败火师傅,那是为娘的亲哥哥,你的亲舅舅。  阿咧……这个玩笑,可开得太大了……
  三天滴水未进的无想,嘴唇上干枯起皮,有气无力的倚住门檐,绝然道:“他就是我亲爹,我一样杀他。”  真的,到这地步,还活什么劲呢?  然后,亲生的娘,咽下了无色无味的毒药,死在无想怀里,咽气前她说,我用我的命,换你父子俩活着,我不能亲眼见你父子相残,我先去死了,我的临终遗言,是儿子你要活着,你要救你的亲爹。  假如观众是无想,观众会怎么做?  亲娘一条命的死谏,听是不听?  无想只能听吧。  妥协,用自已的活下去,向所有的结果妥协。  明大人倒真放了心,亲生儿子用毒药来救他性命,这碗药,也喝得下去。  再得赞叹一句,以毒攻毒救明德的那段,无想大师的招法真是好看呀好看,这戏的武指绝对是大师级,太懂得什么招式养眼了。  可别忘了,旁边还有李家郡主呢,程家的血海深仇因为无想的身世变成一个玩笑,那李家的仇呢?李姑娘说,你不杀他,好,我来杀吧,结果当然是,被无想和尚拦住了。  从舍了命也要杀,变成别人杀还要救。  李姑娘失望透顶,说好的报仇呢,说好的不忘呢,你遁入佛门,知晓了身世,那我家为了你而付出的代价,就全成炮灰?  这就你的佛吗?  无想无言以对。  活下来,原来这么艰难,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无可奈何。  过往一切,都如梦幻泡影。
  无想面佛枯坐,到底是心如死灰,还是真正放下了心结?  报仇已成虚话,三兄弟分道扬飙,逐名利的,追随了魔头;求仁义的,重读圣贤书;而那放不下过去的,便以自已的身子做本钱,游戏风尘,等待着将来的机会。  无想还能干什么呢?干什么都没了理由。  佛家劝人出世,总云人生八苦,难以解脱,一切都要放下,放下才登彼岸。  问题在于,无可奈何的妥协,是不是真的放下?  什么都不再过问只闭目颂经,是不是真的出世?  败火师傅说,出家人,当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那么,如果入世之事再无可为,心之茫茫是否就算出世?  达摩院的练武场上,无想茫然而立,就这样一世在药局熬药参禅,心就能得解脱吗?  已恢复功力的首座正念大师走过来,说,与其日日枯坐,不如跟我们铜人学武吧,你不是本来就想跟我们学的吗?  无想摇头,可我现在,已经不想学了。  正念说,还是学吧,学武也是悟道之途,说不定你学着学着,就悟了。  我想,其实真心话无非一句,你也没别的事好做,对吧?闲着也是白闲着。  彼时程公子披肝沥胆、跪碎膝盖磕破头也求不来的少林绝技,就在他变成无想后已无仇可复、无事须为的这一刻,天降馅饼那样,砸在他的头上。  难怪人都说,世事荒唐吧。道理也谁都知道,越想要的越要不到,不想要的时候反而会冒出来……而人的心,从真的想要到真的不想要,竟是有如沧海桑田般的变幻。  这部戏,犹如一服药,喝过一半疗程后,才觉如抽丝般而去的心伤,有了一点点痊愈的征兆。  好吧,那就练武。  三年光阴,就这样倏忽而过,如露亦如电。
  三年的光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无想救了明德,换来少林三年平安,三年过去,无想和尚头顶已多了戒疤,里里外外,都是一个如假包换的真和尚。  山上佛寺,岁月清淡如水;三年磨蚀,无想身上,再也看不到一丝火气。  那灭门的痛,那失爱的伤,还有那亲生父母的决绝离别,都已是抛却忘怀的尘烟。  不知为何,我突然回想起片头那一幕,小小的和尚扫院子,扫了三五遍方丈仍说还需再扫,后来师太来了,往干干净净的地上撒几抹炉灰,这样才终于算扫完了。  扫到一尘不染亦是执着,扫不掉执着,那算不算真扫干净?  三年后的无想,红尘大约是从心中扫掉了,但那份执着呢?
  三年后,洛阳大旱,饥民满山,饿殍遍野。  我佛慈悲,少林药局广开山门,和尚们省出自已的口粮救治逃难来的百姓,但终究人多粥少,总不能抱着药草当饭吃吧?  而洛阳的官府,通倭的守兵,竟然沆瀣一气,把朝廷发下来的救济粮私卖掉了。  学子闹事,终于上达天听,皇帝派了严党的对头,次辅徐阶前来查赈,众怒难犯,即使是心黑手狠的大反派也不得不有所顾忌,然而粮已吞,利已得,已惯于贪腐,胆大心黑犹甚于明德的高剑雄,发了狠要行刺当朝一品官,就算搭上明德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嗯,人要想坏,可以坏得毫无底线。  有时候想想,没底线似乎是最轻松的一件事,只要拳头够硬,手段够狠,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底线嘛……就如最开始明德所说,良心是最没用最不值得考虑的一件事。  为什么要善良?为什么要讲道德?为什么要顾苍生百姓?为什么要管别人死活?  尤其是,当高剑雄并没有体会到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善意,也并没有人珍惜他曾有的良心时,他凭什么还要去做一个讲底线的人?(关于高剑雄,我后面再单独写)  但是,无论高剑雄有多少原因可以论证他变坏的合理性,但眼下的事实,在无想眼里十分简单,饥民正在一天一天饿死,唯一的救星徐阶大人正在来的路上,同行的还有已考取功名的二哥(这个情节颇神奇,杨秀明明三年前还是钦犯,三年后居然能功名在身还能投靠次辅……不过关于杨秀也后面再单独写),另外,还有十一娘传上信息,明明白白告诉他徐大人就要被刺,那么请问无想和尚,红尘中的事,你管还是不管?  方丈态度多直白,少林安危最重,管什么闲事?红尘中事,不是僧人管得了的,不许去。  败火师傅则一如即往地听其自然,反正拦不住,就不拦,别人要拦,那就别人拦。  有评论说败火师傅最大智慧……我却想说,败火师傅才真是入世最精之人。  跑个题,全剧最终败火师傅去面壁了,打算坐到死也不出来,我猜,他大抵是知道自已一直在偏心吧,佛法和亲缘之间,其实他选的是亲缘吧,到最后,牵挂了结,放下了心,他也才能去全心参禅吧……可见凡夫俗子,血肉之躯,最难了的是牵挂,如有牵挂,怎么修佛,都是修不成的。  不过,到底什么是佛呢?  见死不救是佛吗?眼见众生疾苦而不闻不问是佛吗?明明有能力出手去管而坚持不管,那是佛吗?  饿到奄奄一息的老妇人,把手中的半块白薯递给无想,说,小师父你吃吧,你吃了,还能去救更多的人。  无想顿悟。  何为禅?禅就是这半块白薯,佛家修禅,为的是普渡众生,不去救人,那还谈什么修禅?还谈什么悟道?  方丈说,少林有少林的规矩,你要下山救人,那就得打出山门。不过等你打过少林铜人阵,估计命都没有了,还怎么去救别人?  金刚怒目,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不管什么宗教,以及林林总总的宗教机构,都有许许多多的规矩呢?  佛教算是最讲究随缘了,什么都虚幻,什么都该放下,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规矩?剃度出家要有规矩,还俗下山一样要有规矩,都是为了考验心志坚不坚吗?可佛法既然随缘,管它心志坚不坚呢,想信就来信,不想信就走人呗……啊会有人说,那这么说,信不信的,不成了儿戏?可是,喂,儿不儿戏的,那都是他自已的事,佛若计较,佛去收拾他好了,佛若不计较,为什么别人还要计较?  但又有一说,方丈计较,要守规矩,焉知不是佛计较,在借铜人之手替佛护法?可是,佛计不计较,怎么能由人说了算呢?把无想打个半死明了他的心志,不还是得让他去下山救人?佛的考验,非要用人的伤痛之苦来做代价吗?  佛到底怎么想的,凡人谁能知道?说自已知道的人,旁人又怎么能确定他一定知道……  这样想下去好象变成不可知论了。  所以,大抵最终能参佛的人,是那些不再多想,而坚守本心的人吧。  什么是佛?本心就是佛。  难处在于,你能不能肯定,什么是你的本心。  无想打过八位铜人阵,伤了正因,受了戒棍,最终在拳脚合围下快要被打死了,仍一路向着山门外爬。  也许,本心就是这样,什么也不再想,宁死都要去做这件事,那就是本心了。  少林方丈,到此刻也只能放水……话说回来,冲着无想一身是血的来到山下客栈,养息一天就能再次骑马上阵来看,铜人师伯们打得再热闹,估计也全都是样子啊,无想刚被打完时站都站不起来,可结果,估计连伤筋动骨都没有嘛,这合寺的放水技术也是没谁了!  还是败火师傅通人性,就知道再有一百个铜人也顶多是让外甥吃吃皮肉苦,阿弥托佛。  再说一遍,无想的武打戏真是太好看了。  周一围面相端正,身材魁梧,演行武之人真是上上之选,一招一式都精准到位……拜托请继续坚持这种戏路吧,对于我这种又要养眼又要内涵的观众来说真是精神大餐,食之不厌,点一百个赞。
  三年过去,无想和尚下山,第一面,见的是梅艳楼鸨儿十一娘:当年青梅竹马的郡主,如今的青楼艳妓。  无想放下了吗?  这剧的细节很走心,演员功力更是没话说。前面十一娘上山报信时,故意对着开药方的无想和尚说高剑雄,第一次说,无想和尚的笔顿一顿,第二次再说,无想和尚的笔断掉了。  再问一遍,无想,你真的放下了吗?  这个剧,忽忽悠悠看到这里,才明白,放下,好难好难。  表面上的放下容易,心里的放下呢?  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已,骗不过本心,也就骗不过佛。  佛曰,不可说。  这是怎样深切的感情啊,不言不语,不说不动,无表无情,但是……终究,拿在手中的笔,还是断了。  客栈十一娘的房间里,浑身是伤的无想被十一娘推倒在床上,又挣扎爬起,口中喃喃:我是和尚,我有戒。  而十一娘从背后抱住和尚,女人的本心,从来就是不放下,今世抱你一抱,来世,是否就能和你不再擦肩而过?  和尚,你守戒,放下了欲望,但是,却仍放不下对她的牵挂,你心中的院子,扫干净了吗?  再回到片头,老尼圆寂,偏选少林寺的无常院,而老僧无想,在送她走的那一刻,摇起手中的竹蜻蜓……放不下的,就不放下了吧,留一点情意在心中,留几缕炉灰在院中,那才是真的扫完了院子,悟得了大道吧?  这一世注定不得相守,不能相亲,那么下一世,你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谁说这不是修禅呢?
  顺便说一下,无想下山打了半天,可接着,正因和败火也下山了,却不用再打,后来铜人们都下山了,亦是抬脚便走,啊咧,看来考验也是分人的。  只能默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无想,坚持做自已认为该做的事。  这一次的敌人,仍是严党,可这一次的因果,再不是私仇。  无想说,如不匡扶正义,少林就不再是少林。  少林,一个出家和尚修行的地方,为什么忽然变成匡扶正义的殿堂了?  这一点细想去,还真是有意思,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少林寺便仿佛一直与政事牵扯,少林寺在我们平常人的心目中,好像从来就不是个避世的地方,倒像是方外一个高人云集之地,专管世间疾苦。  现实中似乎也是如此。  少林寺,为何如此特殊?  寺僧行医,习武,动不动出来解民于倒悬,骨子里,象个大侠……修佛参禅成了背景,匡扶正义才是主旋律。  为什么少林寺的和尚会是这样的画风?  看着无想,一袭黑色僧袍,动如风,静如水,在乱军阵中助正压邪,我突然有点明白,什么叫做: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佛理,其实从来不是不问世事吧。
  普渡众生,不是碎碎念“放下”就行了的,正因早说过,习武,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感化。  然而,当年的十八铜人,个个以一挡百的身手,十八人结阵,能对付千军万马,可却因为“心中有佛,不在少林”这八个字,束手就擒,听由官府关在冰窖十年,不破牢门,只运功忍苦,十年熬过去,出得牢来就死了一半。  匡扶正义,到底是怎么个匡扶法?  正因十年之后,悟出铜人忍苦,是为了少林平安,当年就算打赢了官军又如何?少林武僧,已具备和官军对抗之力,那定然招忌于皇帝,少林难逃被夷为平地之祸。  有本事又怎么样?有本事的小群体,如与这个世道为敌,下场可想而知。  都说佛法无边,可世道败坏,强权在顶,僧人们就算有大神通……能造反吗?  再进一步,就算僧人能造反,造反之后呢?难道推举老方丈来当皇帝吗?  无解的题。  而有本事的少林寺,如果不能对抗这个世道,有本事又有何益?只能放弃,只能任由权臣处置,那么至少,少林寺,还能是清净的少林寺。  天下之大,除非你钻山洞食野果当个没人知道的野人,否则,只要是在这世上修行,还得有屋有衣,有食有药,你就根本避不了世。  明白了这个道理,匡扶正义才有了因缘,匡扶的,其实是最基本的生机,所谓正义,无非是拯救无辜。  好人和坏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好人会念及无辜,坏人会伤及无辜。  良心在哪里?不在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的来往上,而在于是不是会为了心中的因果,为了私已的欲望,而不把无辜者的痛苦看在眼里。  佛家讲因果,受苦受难也好,享乐享福也好,都有因果;但这不是现世中强可欺弱的理由,少林僧人习武,虽不能改变这现世的黑暗,但可以在这黑暗中,映出一片夜光。  感化的意思,就是至少,有我在,你们的坏事,就做不下去了。  佛说普渡,大概应该有这个意思吧,这世上总有人做坏事,坏事也总是没那么容易能做成功,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如果连眼前的坏事都阻挡不了,那还谈什么普渡众生?  少林寺自始至终的入世,就是这个原因吗?
  无想入世,救人,一路跟到京城,他说,他要感化严大人。  呵呵,感化的意思,大概是他想试试,能不能阻止严大人吧。  论功夫,无想已臻化境,一个人站在严府门前,他要不想走,连明德旗下的高手梁五都赶不走他。  但是,感化这个世道?或者通俗一点讲,以一人之力,阻挡这个世道继续变坏?谈何容易。  你入世,你就有因果的啊,你一力阻挡,如果会伤到的,是你最牵挂的人呢?  十一娘倒是没变,宁可陪上性命,也要拉严党下马,三年时间她与高剑雄一起通倭,瞒下了一本要命的账本。  账本在同样愿意舍身取义的杨秀那里,待天亮当殿交到皇帝手上,严大人大有可能会失势,明德、高剑雄则都会没了性命……十一娘也会。  是夜,明德和高剑雄带人杀进杨秀住处,明火持杖,要么账本交出来,要么,杨秀就没命上殿告状。  无想和众僧挡在门前。  差不多就是个同归于尽的僵局。  明德此时,已是一个一切以亲生儿子为先的普通父亲,他说,十一娘无非是要我死,那不如我死吧,杨秀也别告状了,其它人的性命就保下了。  一边是大义,是二哥性命;另一边,是亲生父亲、结义大哥和初恋爱人的性命。  匡扶正义,如要付出你所有牵挂之人的性命,你还扶不扶?  无想仰脸望天,他问,佛说度人,先要度眼前人,佛说救难,先要救眼前难,可眼前此此情此景,他能度谁?又能救谁?  无想和尚啊,你终究,还是没有放下。  无想再一次,迷失在问道路上。  终是杨秀,扯碎了账本。  倒也对,他是舍命要告的,有没有账本,结局都一样,皇帝愿意听谏,没有账本也会听;皇帝不愿意听谏,有了账本也未见得听。  无谓先把眼前牵挂的人,全逼入绝境。  儒家讲“仁”,佛家讲“度”,可事到临头,关心则乱时,到底讲什么,才真能出得了困境?  不到那最后关头,恐怕谁也说不清。
  杨秀金殿死谏,皇帝当然是没听的,于是,杨秀殿上就受了百杖,抬到牢里,双腿已全烂了。  无想去救。  眼前人的受难,放不下的牵挂,不能不救。  败火师傅实在太高能了,早早料知事态发展走向,带齐前任护国法师衣钵赶到京城,他对方丈说的是,无想已经快悟了,他要再帮无想一把。  我却是猜,他准是知道外甥这次生死关难过了,得请皇帝出马。  败火师傅不似高僧,倒是人精。  皇帝把杨秀交给严大人去审,无想跟到严府,以身相护,阻挡严大人以讯问为由打死杨秀,结果,是严大人准备连他也一同打死。  一身功夫又如何,世道说,严大人打人就是律法,和尚你受还是不受?  遵律法,受刑诫,接下来的后果,也就是被打死。  这样的反抗,意义何在?  这样的佛法,道又在何处?  明德跪下来为独子求情,严大人反而抓狂;高剑雄抢过刑棍,却被严大人命令,要打断棍子,才算真心执法。  两棍打断,无想耳鼻俱是出血。  无想一字一字,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在想,念经管用,那还习武做啥?  然后又想,什么叫做“管用”?如果,真的照见五蕴皆空,知道所做所为均无结果,那么又何必还要做下去?  无想不反抗,只念经,是不是真的只为了那一点信念,要度“眼前人”?  眼前人都有谁呢?他的爹,他的结义哥哥,他能度吗?而怎么样的结果,就叫度了呢?  总有点什么,是不空的吧。
  看了一半暂时弃了,能给7分吧。  感觉主题太大了,有点表述吃力,  还有就是节奏主次、缓急方面不知道哪里有点问题  总之没瘙到痒处的感觉。  我是网上找的资源,预告画质那么好,结果调色超烂啊,不知道怎么回事
  楼上朋友说“各方面差口气”的感觉,我在一刷的时候也有,我觉得毛病出在剪辑上,这个剧明显是在尝试一种写意的剪辑手法,水墨画一样,闪回啊,跳跃啊,东一下西一下的,别看节奏慢,要是中间漏掉了一些片断,居然还会纳闷儿,不得不倒回去再看。还有就是经典画面难找,看完后不记得夹在哪个片断里,想回去翻查特别难。  这种碎片式的剪辑很冒险的,又没剧情介绍,主题又十分宏大,观众不容易晓得怎么就发展到这一步,或者说刚把观众情绪调动起来,觉得应该更往深处演一下,结果神剪辑,又跳转到别的线上去了,所以就会觉得“差口气”。  不过,我实在很喜欢这几个演员,特别是周一围演无想和尚之后,因为想知道演员会如何演下去,所以一直坚持到全剧看完。  而要到全片看完,我才觉得回味很多,有评论说这部戏似茶,要慢慢品,有一定道理,我用“药”这个字来评价,就更是觉得大多数人会嫌苦,这部剧这么个演法,能有耐心将整碗喝下去的,确实不易。  二刷时我感觉好多了,因为对全剧线条已经清楚,日后发展也已知道,慢慢重刷体会,感触就更多。  另外还有一点,以水墨画方式拍剧,对画质可太讲究了,所以网上资源多很模糊,更加会让人看得不耐烦,非常可惜。
  @砚楼客
15:16:00  无想终究还是去拜佛了,拜到最后,他悟出来的,是他自已的心。   无想叩首,说他救铜人,不是出于善念,是为了利用。   他明白了自已的心,他说,他仍想救铜人,因为善念,而不为利用。   无想和尚终于悟了无辜之苦是为至苦,见死不能不救,除此之外,救人再无目的。   于是,佛借败火僧的口说,既然你悟了,那或者,还真有机会一救。   我个人意见,佛,还真是蛮会绕弯子的。   不过也许,不绕弯子,看不明白很...  —————————————————  你两的这段都赞!!  
  楼主非常有悟性啊,难得看一部剧体悟出这么多东西来。你看小和尚那么顺眼,也是因为喜欢佛法吧(^_^)  
  这部剧42集,差不多看到第38、39集的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编剧想表达的主题,有多么宏大。  要不怎么说这个剧节奏实在是慢呢,笑。  不过看完全剧后我又想,这是一部论佛问道的剧呢,如果一开始就急急表现,只怕反而会失了禅意吧。  这个剧最难的,是编剧想无时无刻表现出来的禅意,剧的核心是问道,是解悟佛理,由此,冤深似海,情切如刀,都成了随手泼墨的背景,意思到了就不细演了。乃至家仇国恨,苍生有难,都演得若有若无,一笔带过。  导演和演员们真正下功夫的,似乎是在那一帧一帧静水流深的画面中,靠表情,靠眼演,靠摄影,靠配乐,靠台词,所传达出来的,一点一滴的佛思禅想。  这个,可真是太大的主题,编剧功力稍有不待,登时就会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所幸,我觉得几位有深厚功力的好演员,大大弥补了编剧功力忽上忽下的问题。
  39集,无想俯身在刑凳上,口念心经,被结义的大哥打断两根棍子。  大哥说,你这是在白白送死,谁也救不了。  无想说,我救的,是我自已。  我觉得这个剧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从一开始,到剧集最终,似乎这几个较真之人的画风,一直都是白白送死,白白送死到底有什么用?为什么一定要去白白送死?  世人不都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吗?  这个剧怎么反其道而行之,所谓的好人这一方,除了白白送死,再没有其它抗争的法子……问题在于,白白送死,就好算抗争吗?  所以估计会有人觉得气闷,没有超凡的智谋,没有心机较量,没有环环相扣的计策,有的,无非就是大声当面说出来:“你是坏人!!!”,然后,等着被坏人活活打死……  这和现世的价值观似乎背离太远了,说白了,就是傻吧?  演一群愚忠、愚孝、愚信的傻子,这个剧是不是,太OUT了?  可是,看到第39集,看到无想口吐鲜血说着,这是在救自已时,我忽然,好象悟到了什么。  这个世上,是不是总会有人,坚守着本心,不管有没有用,不管受不受伤,只是明明白白,坦坦然然地,坚守着本心?  不会用任何世俗的规则对抗,也不屑于使用任何手段和武力,总之我告诉你,我就是这样的,哪怕一切恶果加诸我身,我仍是这样的,这是不是,就是涅槃之道?  为了怕有后果,才来做好事或者守规则,是真正的真心吗?  无所谓后果,也接受后果,还是坚持做我认为该做的一切,这才是真心吧?  高能的败火师傅,在危难之际请来了圣旨,终于拦下作恶的严大人,他给一头一脸血的无想授法师衣钵时,无想还在惶恐。  无想说,弟子找了很久,大道真心,还是找不到。  败火说,如果你找到了,哪能算真心。  菩萨,才不动念;不动念,才能登涅槃之岸呐。  无想得证大道。  阿弥托佛。
  我很喜欢39集里,败火点化无想时,说的那一大段佛语。  如暮鼓晨钟,振聋发聩。  能写出这样的台词,无论是原作者还是编剧,都堪称神笔……惜乎就是不稳定,这个片断过去,一跳转,又变大白话了。  当然,也不能要求全剧台词都说禅,我的意思,是觉得大白话水平也还可以写得更高妙一点,真有本事的话,大白话也能说得不肤浅,对吧?  由于真心喜欢这段台词,我特地抄录了下来:  败火师傅握紧拳头,问无想,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手都这样,叫什么?无想答:畸形。  败火师傅再伸开五指,问无想,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手都这样,又叫什么?无想还是答:畸形。  于是,败火师傅说:  “世人之心,皆想紧握。而见我出家弟子,又皆说放下。殊不知这紧握与放下,都是畸形。禅,是紧握,亦是放下。  一方官印,让世人坐想行思;  一些金银,让世人辗转反侧;  一次输赢,让世人殚精竭虑;  一次得失,又让世人痛心疾首;  那一段情缘呢,让世人愁肠百结;  而一次不公,让世人蹙眉千度。  可佛说,轮回不在来世,天堂和地狱也不在将来,善恶一瞬间,你见到天堂,见到地狱。”  冯嘉译演的败火师傅,把这段台词,简直说得有如佛音绕梁。  何须一直紧握,何必强求放下?  紧握和放下,都在一念之间,紧握未必是地狱,放下也未必就到天堂,佛曰不可说,而我猜,佛的意思,是世人应知当下,当下因果在哪里,你的真心就在哪里。  真心是天堂,就见到天堂;真心是地狱,就见到地狱。  而佛,不动念。  不动念,天堂也好,地狱也好,又有什么分别?  大道真心,也许便是如此吧?  凡人如我,并非真悟,只是感念禅意,有所思而已。  我就想着,单为这段台词,也当为这部剧,奉上我一纸颂文。
  领受衣钵后的无想,不知不觉,变得洒脱了许多。  整整一部剧看下来,我总是觉得他沉重,哪怕周一围有时候故意想演得跳脱一点,这个角色也还是让人感到沉重,无想放不下的,其实一直在无想心里,而无想又不得不放下,所以我总是替他心累。  直到39集之后,不知道哪里就不一样了,他的笑容,他的肢体动作,忽然之间,就让人觉得自然随意,再没有沉甸甸的感觉了。  演员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我十分想吐槽无想领受衣钵那一幕时,镜头围着败火和无想不停转圈圈的拍摄手法,我是没数,看着都眼晕,不过网上有人数了,居然转了七圈,拜托,我理解导演大概是想要拍出一种圆融通透之意,但能不能考虑一下观众的生理感受?真的犯晕哎,七圈……我都有晕车的感觉了。  无想当了少林方丈后,光明正大再次入世,他的结义哥哥们全去抗倭了,而且明摆着是奸臣报复,想让他们去送死,可于国于已,这一战又不能不去,于是无想要带着少林棍僧们去帮忙。  再不用讲什么道理,再不用有什么纠结,无想坦然说,这是人世间他放不下的最后一点牵挂,既然放不下,那就去抓住吧。  衣钵暂托给原来的老方丈管,无想嘻嘻笑,说,我会回来呢,可别忘了还我。  和尚,你真是悟了吧。  最后三集,抗倭之战,明德为了救这个独子,舍掉了自已性命,这个在剧集最初,与程家公子有灭门血仇的大恶人,终于因为这条血脉,有了软肋,还归了人性。而无想看着已无生命的生身父亲,终于将他紧紧揽入怀中。  抓住之后,也才能放下。  不过,要说实话,编剧对有些细节,也实在太过马虎了一点,为了查倭寇侵占的小村情况时,十一娘推着杨秀的轮椅车就那么走过去了……啊咧,军营就驻扎在村口不成?那还需要探啥敌情?一个女子,一个瘫子,就那么走过去看啊?就算你不要命了,常识也不要?  然后,我明白了,这就是泼墨的背景,编剧的重点是要给无想和十一娘一个独处的机会,你看,十一娘和杨秀危难,和尚们去救,别的和尚管救杨秀,无想管救十一娘,这不就让两人单独相处了?  好吧,我承认,我也想看这两人独处,但是编剧,咱能不能编得稍微更有逻辑一点儿?  这场戏,也很好看。  十一娘崴了脚,走不得路,无想背着她,上山入林,亲密无间。  十一娘说,你别跟我讲佛理,我都懂,我就想问你一句实话,你怎么看我?  无想望着十一娘,说,你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我就感慨,女人啊,天生放不下,道理都明白了,可仍想知道,在自已心爱的人眼里,自已到底是什么样?  无想其实回答得很直白,你在我心里,永远美丽。  女人呐,最想要的,无非是有人爱她。  所以十一娘笑了,十一娘问和尚,你背着我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和背着一具尸体没有两样?  无想笑笑,淡淡道:和尚的修为,还没到这个境界。  放不下的,就不放下了。
  诶?这部剧已经播了吗?
  抗倭之战后,二哥舍生取义,大哥坦然赴死,十一娘剃度出家,无想在世间的牵挂,终于再也没有了。  大哥问他:和尚,你去修佛,我去下地狱,你说我们两个,谁先修成佛啊?  无想说:你有情义,有情义就有善念,有善念就有善报,只要心中有善念,你就是佛。  大哥随意一笑,说:好听。  然后说,把这些好听的话,留到在佛前为我念经的时候再说吧,念经归念经,实事还是要干的。  无想双掌合十,说:我记着了。  我真喜欢这样的台词,写的好,说的也好,从容演来,意境深远。  修禅归修禅,干事归干事,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佛理大道,从始至终就不是远避尘世,无视众生疾苦。  世间有苦,世间也有出路。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归宿,而只要坚持本心,无论怎么样的归宿,都是真正的出路。  存在着苦难。  存在着苦难的原因。  苦难的原因是可以消除的。  存在着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  以上,就是佛祖传下的,四圣谛。  忽然就想,有些所谓的参禅修佛之人,如果只是为了自已修福,而不顾给世人添了多少苦难,那这些人,真的知道什么是佛吗?  以阿弥托佛之言,敛世间功名利禄,真的算是佛门中人吗?笑。  我自已其实并不算信佛,只是觉得,用佛家道理来看这个世间的许多事,会有颇多启发,能打开心界之门,所以,对于讲佛理的作品,一直很感兴趣。  而能碰到讲得不错的,也是十分难得的机缘。
  无想最终,当着少林方丈,直至终老。怎么当方丈呢?无想笑言:白天睡觉,晚上吃饭。  人的一生,如果能活到这个境界,那还有什么能算得上是苦难呢?  回过头来,再细细品味整部剧集,我渐渐明白,这部剧拍得这么慢节奏,这么大写意,其实是想讲一件事:当你用世间的道理,世间的情感,世间的执着,都找不到出路的时候,你该如何去悟,才有可能为自已找到出路。  世间的道理可能是颠倒的。  世间的情感可能是得不到的。  世间的执着可能是虚妄的。  如果真的,什么都是无常,什么都是空,那又谈什么本心,找什么出路?  前面我说,总有点什么,是不空的吧?  看完这部剧后,我猜,如果问无想,他大概会告诉我,白天吃饭,晚上睡觉,是为不空。  空也好,不空也好,都是本心的觉悟,真正明白了本心,空或者不空,又有何异呢?
  无想的本心是什么呢?  我始终觉得,他没有忘记过一切,曾经的血仇,曾经的爱恋,曾经的家国大义,都还在无想心里,只是,悟道的无想,终于学会了坦然承受这一切,过去的改变不了,心底的情缘割舍不了,匡扶正义的勇气也放弃不了,那么,就带着这一切,继续着参禅修佛的日子吧,没有关系,这些都是本心,和白天吃饭,晚上睡觉一样,活着,就抛不开这一切,活着,也就继续将这一切,去慢慢体悟。  念经归念经,实事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扫不干净的心院,因着这放不下的一切,终于也就扫干净了。  回到片头,十一娘已成老尼,两个彼此将爱念藏在心底的人,到了最后,她还是要到他的面前,让他送她最后一程,而无想老和尚,在老尼圆寂的那一刻,摇飞手中的竹蜻蜓,我耳边似又响起儿时这对两小无猜天真的话,小小的程闻道说:你想回来的时候,把这个一摇,你就回来了。  你走了,我摇起竹蜻蜓,郡主,魂兮归来。  老和尚无想,坐在结义大哥和郡主的坟前,眼前看到的,是儿时四个小伙伴快乐嬉戏的身影,也对,经历过美好的人,再有苦难磨折,内心深深怀念的,仍然是那份美好吧?  佛祖离开人世的时候说,这世间真美好。  这世间,存在着苦难,但悟得大道后,心中留下的,只有美好。  如此,方为佛理真义吧。  一僧。
  2、败火师父  败火师父,是这部剧里最神奇的一个人啦,仿佛真的已通透了禅理,有大智慧,又能洞悉一切。  要到看完全剧,从大写意的剧情里拼拼凑凑,我才恍然明白败火师父的来龙去脉,所以我在前面说过,与其说他是一个高僧,倒不如说他是一个人精。  不过,精明到这份儿上,除了佩服佩服,我还真找不到别的词,来形容这位从头开始就在下很大一盘棋的人精和尚。  少林寺长老观海大师,跳过两届方丈死把住护国法师的衣钵不传,圆寂前倒悄儿没声地传给了外来的挂单僧败火,而败火师父居然多年隐而不宣,这份心机忍力,真是世所罕见。  败火不讲,败火对少林就没责任,对这世间也没责任,驽钝的正念方丈跪在达摩洞前求了一次又一次,他就是不讲,还假借观海之名降法旨让正念救闻道……咦,这算不算有违出家人不打诳语的戒啊?  不过,他受了观海衣钵,他的意思也就相当于观海的意思吧?总之他肯定不愿意当少林方丈就是了,所以他闷声不响。  (说到这里,忽然心惊,10年前少林铜人劫难,正念说去求了观海法旨,到底是真观海降旨,还是败火僧假传?不过,从后来正念哭诉他从未求得观海一个字来看,又或许是正念自已弄的,假托观海名义?阿弥托佛,正念大师,罪过罪过。若真如此,活该你十年都放不下啊。  而长长二十年,败火师傅的心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开始的程公子,后来的无想和尚,必须活下去。
  借着败火师父的人生剧本,我梳理了一下剧情大写意的时间线:程闻道20岁,程家灭门;那也就是说,20年前,沈家被灭门,沈梅儿被明德私放,后来生下闻道,当时她的大哥沈孝竹已作和尚打扮,也就是说,沈家灭门时,败火师父早出家了。  而沈家被明德灭门,起缘于程肃背叛了结义三弟明德,那时间应该要更早一点,二十多年前,明德还是沈家大小姐的上门女婿,因被结义大哥背叛,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后就投靠了严党,而反手回来收拾沈家,应该是向严嵩交的投名状吧?过了十年,明德已是严党红人,权势熏天时兵压少林,弄出来铜人劫难,也算是为严党又立一功。  这二十年苦难的因,的确始于程肃的背信弃义。而这二十年,想来程肃日子过得不错,中军都督,兵权在握,程闻道长到20岁无忧无虑,不知天高地厚,还和亲王郡主订亲,这一切都说明程肃出卖明德后并未受到惩罚……突如其来的灭门,估计是把严党得罪很了,他的结义二弟高寿昔就说,他的结局是他自已找的,怪不得明德。  长一辈的恩怨是非,落到小一辈头上,真是何其无辜。  所以这个无辜的孩子,懵里懵懂被生下来,又懵里懵懂长到20岁,突然就活不下去了,败火师父用尽手段,也非救他不可。  其实最初,沈梅儿不愿意生下明德的孩子,可吃了许多凉药也没打下胎来,倒连累孩子出生就带着寒疾,如果不是败火师父在娘胎里就开始帮他治病,程闻道连出生的机会都没有。  估计严党是要沈家灭干净的,后来严世藩一听程闻道是明德之子,第一反应居然是沈家还留了孽种……也对哦,明德是上门女婿,这个孩子承继的,本来就是沈家血脉。
  家又是一重……而结果,这个大仇人是亲爹,这个仇,真是想报也难!  20年前,估计沈梅儿还是待罪之身,也养不了这个孩子,她居然就任由哥哥把孩子送人,20年都没问过,这亲妈的心,也够忍得!不过也许,她自身入了青楼,对孩子来说是个耻辱,问不问的,也就无所谓了……话说,她为什么要入青楼呢?她被明德瞒说死了,也不可能是官卖,该是自已自愿的吧?仅仅为了活下去何必入青楼呢?哦对,梅姑后来自已说过一句,要漂漂亮亮地活下去,得用自已的身子做本钱,梅姑结交的是洛阳田大人,正经徐阶一党,梅姑这活下去的理由,大抵是要和严党作对吧?  顺便吐个槽,这些剧情都要靠观众凭借台词中的一零半爪自已凑啊,编剧也是太省事了一点吧。  回来说败火师父,他心底就没有仇恨吗?他的所作所为就没有指向性的目的吗?  败火师父,下棋的话,一定是国手级别的大师啊。  他入了佛门,又何曾放下?别看他笑嘻嘻好像什么都随遇而安,关键时刻出手,那绝对是导向性的。  20年前,坚持要妹妹生下程闻道的败火师父,转手送给了程肃抚养,既为沈家留住了最后一点血脉,又为在最后关头收服严党最重量级的走狗明德,留了一招后路。  隐忍20年,他不惜偷传少林心法救治闻道,将少林的福缘、明德的姑息、以及对抗严党的希望,都系于闻道一身,这个局,真的布得好高明。
  他不是报复吗?明德是沈家大仇人,他却一直无怨无悔、陪着笑脸、耗费内力给明德治病,然而20年中,他从未告诉明德沈梅儿还活着,也从不让明德知道自已有个亲生儿子。  到最后,为了救程闻道的命,这个秘密,才算揭开。  败火师父的所有选择,都是以程闻道活下去为第一原则。  只要程闻道活下去,旧日血仇、往昔恩怨,就还都有翻过来的机会。  败火师父,真人精也。  到最后,当着严党的面求来圣旨,敕封无想为护国法师,这一回合,败火师父完胜,无想领受衣钵,变成少林方丈,以其钦封护国法师的身份,以后再有谁敢动少林?  倒回去想,败火师父自已没有出头明着承受观海护国法师的衣钵,估计早就算准了以他自已的来历,绝没有闻道承受的效果好啊。  这个局,要布20年,最终事情一切走向都依败火师父设计而成,只能再次说,佩服佩服。
  有时候会想,无想和尚,在最终知道一切后,会不会有点恨自已的这个亲舅舅呢?  败火师父什么都知道,可什么都不说,他洞悉所有人的心,可败火师父的心,谁又能明白?  观海大师传衣钵,是要禅武医都到一定境界才给的,败火师父在剧中只露了几招,可隐然似乎是剧中武功第一人的风范,可人家从始至终气定神闲,绝不主动出手,也从来不打得鼻青脸肿,功夫高得难以想像。另外,治病不说了,人家修佛也都是大家,通常不发言,发言必在点儿上,如果不想说啥,那例必提少林腌萝卜,这境界啊。  可就是这么厉害的败火师父,却不会少林绝学《洗髓经》。  为什么呢?要说参悟,要说功底,要说渊源,败火师父比无想和尚都强太多了吧?可为什么后来,无想能悟透,败火却悟不透?  终究,败火师父比不上无想的,其实是无想那副热血热肠吧?  整部剧里,败火师父其实只对程闻道一个人热血热肠,对所有别的人,对黎民苍生,败火师父都合掌阿弥托佛,事不关已。而程闻道不同,就算后来,他变成无想大和尚,天下苍生,也都在他心里,都关他无想的事。  所以,铜人得不得救,败火师父并不在意,于是他悟不透《洗髓经》; 而无想在意,且不惜付出任何代价,于是,无想悟透了。  出家之人,一定要怀匡扶天下之心,才真正当得了少林方丈吧?从来就避不开与世事纠缠的少林寺,也只有象无想这样入世的和尚,才真正能够护持得住吧?  观海大师慧眼识人,所托无误,将衣钵交到败火手上往下传,终究还是为少林法统,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接班人吧。  只是忍不住又想,这当了和尚后,沈家的一点血脉,那终究还是断了吧?败火师父,你一定要闻道活下去,最终是这样活下去,你那一盘很大的棋,到底又算不算是下赢了呢?  阿弥托佛,败火师父不会回答这个问题,进达摩洞之前,败火师父对小和尚们说,你们不懂,进了这个洞,我才算真的自由了。  信焉。
  3、明德  明德这个大反派,在剧中的形象,最后居然差不多洗白了,相信看完这部剧的人,到最后都会忍不住同情他,这么一个一心一意为一已私利的野心家,最后为了与自已形同陌路的亲生子,用血肉之躯挡住了炮弹。  死得倒也干脆,且临死前,他还在心里,与两个被他害死的结义兄长诚恳和解了,其实明德也蛮有慧根的,如果修罗夜叉也是佛道一门,那明德走的这条路,又岂知不是修行?  只不过,他这一路上,炮灰比较多就是啦。  也没办法,他先被别人当了炮灰,结果他从灰烬里又站了起来,此后自然人挡杀人,佛挡来佛,谁还能再牵制住他的手段?  他利欲熏心,他强横腹黑,他还晓得佛理置辩,拨弄人心,论人精的程度,除了败火师父,那就是他了。而这样的人精,无所故忌地求取世俗功名,那么还有谁,能是他的对手?  看到明德才知道,一个善良而聪明的人,被最信任的亲人背叛后变坏,这种坏人反而显得特别硬气和自信,且他自已道理也都是成套的,所谓的好人,跟他讲理,说不通,又打不赢,真会让好人怀疑,善恶之执,到底有什么用?  明德在剧里,金句不少,比如他说,良心是这世上最没有的东西,他还说,和尚一生都戴着枷锁,谈什么解脱?败火师父一见到他就基本无话可说,好不容易劝一句“回头是岸”,结果明德一声大喝“老子就在岸上”……咦,也挺有一种顿悟的气魄。  讲真,明德凭什么要信善呢?二十多年前,他血气方刚时,对结义的兄弟有情有义,对新婚的妻子恩爱有加,而且从他跟大舅哥的熟络程度来看,彼时他入赘沈家,对岳父大人一家也肯定是扑心扑肝的好吧,那时候的明德,忠孝义悌,大概齐全了。  结果,他为国杀倭,携将士拼命,死战待援时,等来的,却是结义大哥的背弃。  这次背弃是十分彻底的,因为,如果不是明德命大,而且想来武功底子也十分不错,体质悍勇,能自已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经过这次,他就已经死了。  冤死了的人,就算背弃你的人日夜青灯燃香对着佛忏悔,这冤,又能解分毫吗?还有机会对这个已冤死的人说,你该就地放下吗?  难怪明德一听这种话,就象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
  这个世界,一直以来,仿佛就是雪雪白难找,墨墨黑遍地,人心如若阴暗,完全没有下限。  何况曾经因为傻傻相信雪白而被墨黑蒙了心的明德。  然而有意思的是,二十年来,明德除了沈家发妻,再未另娶,也居然再未生子,一心一意,只去调教结义二哥的儿子高剑雄,目的是为了把这个本来跟自已一样悍勇又相信雪白的大侄子,培养成为另外一个自已。  这是什么心态?  为什么他不再相信这世界曾有真正的美好,就一定要让他所挑选的下一代,也不再相信?  明德对待高剑雄总是与众不同,他自已说,因为高剑雄象他。  我在想,明德内心深处的冤苦,究竟是有多深重,才要把人生乐趣寄托在象他的年轻人的黑化上?  究其根底,明德其实,还是不愿意黑化的吧?他黑化的那么彻底,那么理智气壮,可他其实一直不平衡吧?于是,非要把另一个似自已的小辈硬生生变成自已,那才能说服自已,黑化的确是这世间的真理。  而最终,败火师父给了他一个可以不再黑化的理由,他亲生的儿子变成了少林方丈,明德照单全收,几乎一下子,就变成老好人了。  曾经的好人,哪怕变得再坏,只要这世间能给他一个变好的理由,他立刻就甘之如饴。  要不总说光明的力量最终会胜过黑暗呢?  可怜的是高剑雄,因为心底那一点磨不掉的权欲私心,也因为父亲宁死要他光耀门楣的刺激,就跟着这位明大人一路走到黑,结果明大人为了亲生儿子转一个大弯,高剑雄连继续黑化都找不到理由了。  高剑雄的人生才真是最悲惨的人生……关于他我留到后面再写。  忍不住感慨,明大人本来是多明白的一个人啊,他当然知道人生是苦海,所以他弃绝情义只算计利益,无牵无挂的,倒也称得上是在岸上。可终究还是为了血脉之亲,一旦知晓这世间有了自已的牵挂,立时翻身重堕苦海,再无算计。  这世上的美好,其实就在于有牵挂吧?  为了修禅,硬生生割断牵挂,是佛法的真义吗?我倒觉得,人该有的牵挂,总得放在心上,否则一颗热心变作冷石头,那就算是佛吗?  我佛慈悲,佛也有牵挂,佛牵挂的,是这婆娑世界上的众生。
  有时候我想,这个世界上的好坏,或者说善恶,身在局中的人,其实是很难分辩的吧?  要不然佛法为什么总是劝人跳出三界外呢?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就是要让人以跳出局外的心,来判断身在局内的行为,到底应不应该做吧?  而这一点,真的很难做到,以败火师父那般心性,到最后,仍难说他到底是在局内,还是在局外。  要不干脆说,这整个局,根本就始于败火师父。  解局的那把钥匙,却是沈梅儿的性命。  梅姑以自已的一条命,终于换得这死结的消弥,她要她的儿子活下去,不要父子相残,不要少林陪葬,这一条性命换了这许多,值得吗?  看着无想痛哭唤娘,看着明德长跪不起,看着败火顶礼合十,这值不值得,又由谁来判断呢?  而原本除了自已活下去,再无其它挂碍的明德明大人,在被无想治好固疾,走出少林的那一刻,恢复成了一个满身人情味儿,连表情都变柔和了的普通人。  血脉延续的力量,原来如许巨大。
  替明德想想,败火的报复也真是够狠,二十年布局,唯一的亲生子,被自已仇视的大哥一天天养大,以前也一定见过那孩子很多次,被那孩子唤过多少遍叔叔,却从来不知道,这个眼前的孩子,就是自已亲生的骨肉。  最狠的报复,就是你压根儿不知道,你一直在失去什么。  终有一天知道了,却再也不能挽回了。  明德回身望着“少林寺”三个大字,终于明白,原来自已本来并非一无所有,原来自已从现在开始,才真的一无所有。  这种明白,是连报复都找不到门路的;这种惩罚,是只能由自已咽下去的。  高高在上,似乎能把天下人都玩弄于掌心的明德,至此,还原成一个凡夫俗子。  总觉得,明德倒象是本剧中,第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他的所作所为,都不曾有负自已的本心,他一直在跟随自已的欲望行事,无论是好是坏,无论是善是恶,他真心实意在乎什么,他就去做什么。
  这个世界并没有善待他,那么,所谓天下苍生,又跟他有什么关系呢?明德从始至终,真是看得再明白不过了。  只是,他的亲生子,到底还是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哪怕已入了佛门,哪怕不曾叫过自已一声爹,而明德自知道真相的那一刻起,欲望的指针,就彻底掉转了方向。  不再是他自已要活下去,而是他的儿子,一定要活下去。  所以,他会对着高剑雄吼,如果他的儿子死了,他也不要活了。  所以,他会在冲突尖锐时,宁可舍掉自已的性命来化解。  所以,他会和儿子一起走上战场,在炮弹飞来时,以身相护。  终究,他和梅姑一样,为了让他们的儿子活下去,奉献了自已的生命。  可怜天下父母心。
  全天下都认为明德是一个大恶人,而败火师父却一再救他,是不是因为,只有败火师父,才看透了明德这一份大奸大恶之下的真情实意?  败火师父倒真是明德大人的知音,只不过,为了这份相知,败火师父放下了家门仇恨,放下了少林劫难,到末了,却还是赔进去妹妹梅儿的性命,败火长叹,对明德说:你不觉得,这是对你,也是对我的一种惩罚吗?  败火师父终于跳出局外来看了。  而明大人呢,明大人是乐在局中的,明大人什么都明白,只不过明大人愿意落在这个局中,愿意在这个局中纠缠,生生世世,不离不弃。  他死前曾嘱咐自已的儿子,如果自已死了,要和梅姑葬在一起。  从不放手,不求解脱,只愿千载轮回,活着时,心中只有一个你,死了后,也要黄泉同路。  苦海无涯,明大人永不回头,明大人站在哪里,哪里就是岸。  如此心径,宁不是悟?  惜焉。
  4、杨秀  杨秀这个二哥,真是“二”的十分彻底。  整整前半部剧,三兄弟里就数他最莫名其妙,命大得让人咋舌,每次都糊里糊涂就没事了,编剧也特别省事,关于杨秀的来龙去脉,基本上啥也不交待,全部靠观众脑补。  父母早亡的富二代,书院的秀才,读圣贤书,修圣贤道,哪儿有不平哪儿就有他,口口声声讲大道理,倒是不怕死,但也“混帐”得可以。  不是吗?李王爷本来老谋深算的一个人,知道明德权炽,出头替亲家申冤是泼家的祸事,他偏带着棺材上门去叩求,叩到李王爷出了头,丢了命,他这个早备好棺材的人却没事。  郡主遭了难,眼瞅着不接受去青楼当官妓,那就是个死。他倒好,诚心诚意劝郡主:“千万别入青楼,名节是大!”结果郡主瞪眼看他,这意思,那就是直接叫人家去死喽?  他倒是不怕死的】,号召学子们一起去给李王爷送葬,学子们都被高剑雄吓跑了,他就一个人去送,送到半路被高剑雄追过来揍个半死,捉到明德面前仍是破口大骂,为了名垂青史,他真是一门心思去送死。  哎喂,可就是死不了,高剑雄捉了他,又干犯奇险去救他,他自已跑掉了,结果连累一众热血上头跟着他喊了几句口号的学子全被砍头。  他的圣贤书,圣贤道,结果就全是让一个又一个无辜的人,听了他的道理,然后丢了性命。  这样的圣贤,到底有什么意义?
  电视剧还没看不作评价
楼主写的是真好
中间有段我看的哭了
不知道为何而哭
就是流下了两滴眼泪
  终于有人安利这戏了!!!时差党凭着一腔热爱追的直播 卡的心都碎了 前20集是真的墨迹 女主的人设也是真的招人烦 但是后十集太棒 特别是结局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这其实讲的就是轮回与赎罪的故事吧  
  看到20集了,只想说,节~奏~太~慢~了~~人物太悲情了~~三个小和尚简直是一股清流~
  找资源找了好久,看了几集,后来想再看,资源找不到了,就弃了
  网上有些评论,都说看了前半部的杨秀,简直想打他一顿,到处耍嘴皮子讲大道理,不知道连累得多少人丢了性命。  他自已倒落了个好名声,金陵学子,风骨楷模……居然,只要他肯为程闻道背书,连去妓院翻牌子的银子都能借出来。  好个“圣贤”!  而且,我很想吐槽一下杨秀才前半部的发型,不知道是不是造型师跟他有仇,好好扎起来的头非弄出明显的三股发际线,说不出来的滑稽,程闻道无论是乱糟糟披发还是后来的光头都算顺眼,高剑雄一袭铠甲也算威风,唯独他这三骨朵发型,分分钟出戏啊。  Anyway, 撇开发型忽略不计,杨秀在前半部里的迂腐,固执乃至无能为力,真真算是对只会讲大道理的读书人,扇了一记又一记耳光。  百无一用是书生。  读书人,清流正气,在这个世道不公的体制内,到底有什么用?  他坑了郡主一家,回身读了功名,效忠徐阶,到青楼问十一娘要账本证据时,十一娘问他:都说报仇,结果程公子避去了出家,杨公子大隐于朝野,只有十一娘实实在在卖了身子让自已活命,谁救她了?现在还问她要证据,跟要她的命也差不多,这就是你杨秀应承王爷照顾郡主的方式吗?  杨秀无言以对。  正气这种道理,只是用来说服别人去牺牲的吗?  难怪很多人都想打杨秀一顿。  杨秀的光芒,始于他在冲突到顶的那一刻,毅然撕掉了那本会为了所谓的大义,要了他在乎的所有人性命的账本。  那一刻,留着小胡子,发型也变顺眼了的杨秀,于茫茫黑夜中,绽放出了真正属于圣贤的光芒。
  二刷这部剧的时候,我才忽然意识到,杨秀这个角色,其实是一个符号。  他一直在说自已是读书人,到底什么是读书人呢?识得字,念得书,写得出文章,是不是就算读书人?  不是!  要到看完最后杨秀的结局,我才明白,所谓读书人,其实,代表的,是文化的信仰。  估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吧,这个世界上,受过教育的人很多,但有文化的人,可并不一定很多。  什么叫有文化?有文化的意思,我觉得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君子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哪怕这世道已经是墨墨黑,也愿以吾辈之血,换明理之心。  所谓读书人的符号,即是这样一种坚持:任尔宵小遍地,奸佞满朝,我认为该讲的道理,也还是一定要讲出来。  在讲道理的人会被打断腿甚至打断气的时候,还能坚持讲道理的人,那便是,真正有文化的读书人。  杨秀这个符号,从始至终差不多一直就在挨打,他那张讨打的嘴,坚持到撕掉账本后孤身上朝以死谏言,终于展现出了,真正大儒的风骨。  何谓儒?《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儒,就是需要说话的呀。  读书人,在礼教丧失的时候,要出来说话;在不公不正的时候,要出来说话;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要出来说话;在奸臣当道的时候,要出来说话。一个读书人,如果不讲道理,反而满口世俗从权,潜规则暗黑术,嚼着所谓世故人情津津乐道,那么,就算他口才再好,心智再聪明,能算得上是一个读书人吗?  读书人的坚持,本就是不管这世道如何,也不管自已有没有好处,只要是公正明义的道理,就一定会坚持。  可惜的是,现在还有多少这样的读书人?  读书人是不是迂?是的。读书人是不是不知变通?是的。读书人是不是总做些看起来没有用的事?是的。那么,这个世界需不需要读书人?永远需要。  因为,一个没有读书人的世界,一个对文化不再信仰的世界,一个再也没有任何人坚持讲大道理的世界,就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从林,就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污渠,就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大卖场。  也就是一个,灵魂再也找不到明灯的世界。  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愿意生活在那样的世界里,哪怕是坏得透透的坏人,也不会愿意……不然就不会有伪君子了,真小人能有多危险?谁都看得清躲得开,真小人祸害程度总归有限,也容易被惩罚,伪君子的祸害就在于他能假装成一个讲道理的好人,普通人以为听他就是对的,结果祸延一大片,究其根底,这样的大坏人也总还得伪装成他是讲道理的吧。  所以,没有人,不愿意讲道理。  关键在于,如果这个世道的道理已经被颠倒,如果这个世间的公正已经抹煞,还有没有哪个读书人,肯为了把道理讲正,而坚持不懈地去讲,直至献出自已的生命?  杨秀,就是这样一个,读书人的符号。
  洛阳一别,三年光阴。杨秀登上了朝堂,师从了徐阶,他要是不认死理,他的前途是光耀可期的,他儿时的理想“当大官”,也眼见着可以实现。  然而,杨秀却对无想说,从洛阳到京城,他的理想,已从名垂青史,变成了天下苍生。  君子之儒,心在天下,不在私名。  他的大道理,回归到了他披麻戴孝给王爷送葬时拼死喊出的那六个字:“靖国难,清君侧”。  他要扳倒严党,这就是他不惜以身相殉的大道理。  为了扳倒严党,前半部里,他请王爷出山,害死了王爷;他领众学子喊口号,害死了学子。而三年后,他本想利用从十一娘处得来的账本去上奏,可这样做,会害死他结义的大哥、受难的郡主,还有,无想和尚的禅,大约也参不成了。  这个读书人,到此终于悟了,有没有证据不重要,他不再需要任何别人的牺牲,不再去走任何世俗的路径,道理就是道理,严党祸国,昭然若揭,国君肯听,就不需要再搭进去任何人的性命;国君不肯听,那搭进去的,就只是他杨秀自已一个人的性命。  虽千万人,吾往矣。  蚍蜉撼树,飞蛾扑火,这样的勇气,总该有读书人去展现。  否则,我们还怎么能够相信,这个世界上,终是有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呢?  奸党害国,苍生蒙难,身为一国之君,就得纠正,这不需要证据,只需要大声讲出来,让所有人都睁开眼睛自已去看,黎民百姓受难就在眼前,怎能不闻不问?这,就是君子之儒的大道理。  杨秀,不再靠任何人,不再施任何计,凭已一身,凭口一言,明知道会被奸党抓住把柄打个半死,也不再隐忍韬晦。  一潭死水,丢一颗石子下去,纵然石子会沉没不起,这潭死水,也会泛起涟漪。  值得吗?  什么事都问值不值,那是商人。  什么事都不问值不值,只问该不该,那才是读书人。  被打烂腿的杨秀卧在狱床上,无想替他疗伤,在刮骨刮筋的痛中,杨秀一字一句,诵念着《礼记·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这一瞬间,我的感觉,竟恍如无想挨打时诵念金刚经的场面。  儒也要,释也好,如果都是坚定的信仰,悟道岂非殊途同归?
  杨秀的结局,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  我没有想到,他这个符号最终的归宿,是为大义,舍身成仁。  从容赴死的前一夜,杨秀冷静得不似一个真人,明日一去就是不归路,而前一晚,他还可以好整以瑕地,慢慢烧掉自已以前写的酸诗。  要有怎样坚定的信念,才能平静无波的,面对这样的结局?  其实我们对这样的符号并不陌生,大抵从小看过各种红色教育片的我们,在描写英雄辈出的那个年代的作品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符号,然而,现在已身处社会大染缸多年的我们,是否还会相信这种符号的存在?  现如今的世界,还有没有这样的符号人物?我不知道。重要的是,还该不该相信,这种符号仍旧存在?  我是信的,也许我没有见过,但我总相信,这种符号依然存在,可能淹于世俗中,光芒隐没,难以查觉,但是,我愿意相信,它总是在的。  因为,《少林问道》这部作品,其实就在告诉我,这个世上,仍然有人在默默地、坚持地,做着该做的事,而没有去理会,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  就像杨秀,他的死灰飞烟灭,没能留下任何痕迹,连无字坟都立不起来,可他这个符号的确存在过,也将永远存在。  敬焉。  一儒。
  楼主,好歹你放点图嘛。。。光看字对于很多人而言没吸引力啊!这样如何能起到安利作用哎
  5、高剑雄  写高剑雄前,我反复琢磨了很久,我一直在想,我是把他放在最后一个写呢?还是把李蓁蓁放在最后一个写?现在终于下笔,还是决定,先写高剑雄。  因为我觉得,高剑雄的故事其实并没有结局,他就象明德一样,生生世世都是要在这婆娑世界纠缠的,而这世界,也的确欠他一次轮回,一次真心有人爱他、愿意跟他守在一起的轮回。  人活一世,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  在这部剧里,每次看到高剑雄,我都忍不住,会问自已这个问题。  如果说,程闻道,或者无想和尚,在这部剧想表达的是一个执拗入世的人如何放下出;而杨秀,是一个人世间永恒大道理的符号;那么高剑雄,就实实在在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在得失中迷茫,在世俗间沉沦的普通人。而这个普通人,最终淡淡一笑,坦然走向地狱,无所谓重生,无所谓解脱,无所谓天下苍生,只不过,是走向属于自已的归宿。  他这一生,求不得,放不下,最后唯一属于他的,也就只是这个归宿而已。  是不是,其实,大多数普通人都是这样呢?
  论出身,他只是兵户的儿子,基本等同于布衣; 论家世,他爹夹在两个官名显赫的结义兄弟之间,他自已担在两个非富即贵的结义兄弟上首,都注定是当陪衬的角色; 论风度,呃,虽然他一身功夫,可在至爱女人心里,估计也就是一介武夫粗人,怎么都看不上;论内函,他即没有杨秀那般高大上,也没有程闻道那般君子谦,肯定算不上文化人。  比下有余,比上却是大大不足。  可人家有优点啊,前半部里,最有情有义的,真是除了高剑雄,再没别人!虽然先天条件哪里都普通都比不上两个结义弟弟,可人家的仁义,在我们这些局外的观众看来,简直感动啊。  结果呢?结果他拼死拼活,断指,受箭伤,连累死了自已亲爹,差点儿自已命都丢了,却没有一个人,说他一个“好”字。  只因为他不得不委屈求全,不愿意跟他的兄弟们一道去犯浑找死,就被他的兄弟们唾弃,骂他连“人”都算不上。  天理何在啊喂!!!!!
  来,让我们站在高剑雄的立场,替他梳一梳他的道理。  的确,故事一开头,就是高剑雄跟着明德截杀程闻道一家满门,程闻道为此恨透这个结义大哥,跳着脚高喊“恩断义绝”,可是,替高剑雄想一想,他爹是千户,兵权握在明德手上,以朝廷的名义命他追剿叛逆,他有什么错?难道,因为程闻道是他兄弟,他就非得违抗军令出头造反吗?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吧?刀把子握在坏人手里,你杀不了坏人,倒要跟这把刀不共戴天吗?  就算是现世盛行的“枪口抬高一寸”的军人伦理,高剑雄也做到了呀,临阵纵放,眼睁睁看着程闻道逃出命去,又救下了杨秀,是说还能要人家干嘛?他救不了程门一家,可他救下程闻道,也冒了被明德砍头的风险啊,如果不是明德变态一定要戏弄他为乐,他为了这两个结义兄弟早死几回了,结果程闻道和杨秀被他救了命,不说感激,反过来还要逼他上梁山,论情义,到底是谁亏欠谁?
  先不讲大道理,也不说谁正谁邪,高剑雄不过是一个大头兵,他的上司让他抓朝廷钦犯,他凭什么去判断谁对谁错?论沾血,程门一家也不是高剑雄亲手杀的,于情理,于职责,高剑雄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已经做到最好,可结果他的报应是什么?他亲爹被两个结义弟弟横刀抓去做人质了。  他内心深处,是爱着三弟的未婚娘子,可这份感情一直放在心里,不能算是什么错处。后来他求娶李蓁蓁,冒了自家被牵连的风险想保护亲王一家,低到尘埃里的姿态,仍被嫌弃,被不齿,被看作是趁人之危……这上哪儿说理去?他唯一的错大概就是想要委屈求全,而明明白白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在那种状况下,委屈求全是唯一明智的选择。程家也好,郡主也好,杨秀也好,你们不肯委屈求全,去以卵击石也算求仁得仁,可又凭什么,要怨怪高剑雄不肯跟着你们一起干这种找死的事呢?  走不到一路,说一句“人各有志”便罢了,结义的兄弟,人家能做到的都努力做了,非得要人家为你送命才算兄弟吗?  何况,要送命,也不是送高剑雄一个人的命,要送的是他高家满门的命,结义金兰,真得要人家付出这么大的牺牲才算吗?  前半部里,要说冤,高剑雄最冤。
  程闻道看起来蛮惨,可细究起来,程闻道可不缺人真心实意地爱他:养亲程门一家对他够好了,二十年养育仇人之子,到明德追杀满门之前都没揭穿这个秘密,也压根儿没想过利用这个秘密在明德面前求活命,程肃的家将最后保救的是程闻道而不是程肃自已,这份真心实意,称得上重逾泰山;程闻道的亲舅舅,虽说赚了他的一生,可也救了他一生,没啥话讲; 更别说还有亲爹亲娘,最终都为程闻道送了性命。  所有程闻道的身边人,对他都没有要求,没有指望,只是全心全意为他好,想让他活下去。  这种爱,几世的福报才能修来?  而高剑雄呢,结义了两个兄弟,从小到大就只会拖累他,两个人的儿时回忆,程闻道就记得牵手跑跳玩耍,高剑雄的闪回却是两个弟弟每每惹事,却是他这个大哥顶上去挨打,而那俩弟弟丢下他先跑……二十多年过去,出了事端,还是最终只剩他一个人,高剑雄也只得认了,。  自已的爹呢,爱他肯定是爱的,可是爹有要求,要他光耀门庭,要他改换出身,高家不能一直都是兵户,总得奔到有官阶的权位。为了这要求,高剑雄的爹竟然不惜自杀,纵然他爹的死是程闻道惹的,明德逼的,可归根结底,是他爹自已选择的,他爹的最高欲望是儿子的前途,有这份沉甸甸的期许压在身上,高剑雄如何去做他自已?  至于明德,高剑雄明明知道明大人对待自已就象是猫对待老鼠,可是,只有这个明大人肯扶植他当官,肯给他好处,只要他愿意当明大的狗,就算时不时捅点儿什么漏子出来,明大人也都能替他担着,这样的关系,算不算一种关爱呢?多少也算吧,只是得到这种关爱,要付出多大代价,又要扭曲多少真心?  再说女人,高剑雄为了李蓁蓁,真是什么都做了,可李蓁蓁一次一次利用他,一次一次出卖他,而且是当面出卖,毫不犹豫,他得到郡主的人,也得不到郡主的心,到最后大结局,郡主宁肯跟着无想和尚出家也不跟他在俗世中相守,这份悲摧,除了咽下去,高剑雄又能跟谁去说?  我个人十分怀疑高剑雄最后赴死,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郡主决定出家,一切都结束了,尘世中再没人跟他有牵扯,不管是利用他,还是指望他,还是戏弄他,总之跟他有关系的人,都离开了这个尘世,那他还有什么理由,继续枯守在世上?  索性去下地狱吧,也许,在地狱里,他能找到真正愿意跟他在一起的人。  活了一世,纠缠了那许多,却没有任何人,只因为你是你自已而愿意跟你在一起,这,大概是最悲哀的吧?  人活一世,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我想,是我牵挂的人,也一样牵挂我。
  政治的东西还是只有政治才能解决的了。严嵩还是被徐阶弄下去的。然后直到现在还有人争论徐阶贪得的田地比严嵩还多得多。徐阶有个孙女,为了扳倒严嵩不惜拿孙女给严家作妾,后来严家倒了孙女似乎也被弄死了。  很喜欢夏言。  唉,无论善恶,能得一个善终好难。
  高剑雄,就象是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不特别好、也不特别坏的普通人,悟性平平,大聪明也谈不上,白手起家,勤勤恳恳,一心一意遵循这世道的规矩,没有那么多大道理,也不想惹什么祸,只想好好地做事,求个富贵平安,就不行么?  结果,还真就不行。  儿时一场结义,爱上一个女子,仅仅因为他认识了和他不属于同一个阶层的人,有了些向上爬的期盼,高剑雄的人生,就变成了别人手中的陀螺,再也不能自由旋转。  普通人,有点儿野心,有点儿占有欲,这是错吗?  就算这是错,是死罪吗?  就算这是死罪,就该被利用了他的野心和占有欲的那些人,来背叛和伤害吗?  高剑雄,到底错在哪儿?  错就错在,他期盼了,本不属于他的美好。
  他结义的兄弟,他爱着的女人,他的确都是高攀了……可高攀就要受到惩罚吗?如果高剑雄问佛,佛要怎么回答他?  难怪高剑雄对两个弟弟说,如果能回到从前,我宁愿永远不认识你们。  不认识你们,就不会期盼那不属于自已的美好,而纠结到连做个彻底的俗人都做不到。想要同流合污,却在心尖,永远扎着一根拨不掉的刺。  然而,一个不小心,已经见到了美好的普通人,如果放不下,那么又怎能控住自已的心,不去期盼?  明德说过,浩浩禅宗,全是狡辩,什么因果报应,论到高剑雄这里,只能叹息说,倒霉摧的吧。  不过,最终,高剑雄仍说,这一世,能遇见你,真美好。  人生八苦,最难医治的,就是心啊,心若有求,由爱生忧,由爱生怖,何药可医?  放下。
  放下权欲,放下爱恋,放下恩怨,放下曾经,放下所有的一切之后,在生命就要走到尽头的那一刻,回望初心,就会发现,那份美好其实不用期盼,一直在自已心里吧?  普通人的感情,无所谓对方是不是回应,只要能让自已变得更好,心更安宁,那才是美好的真意吧?  在高剑雄还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普通人的时候,他单纯地对他的兄弟好,对他爱着的女人好,他的好,就是付出:他没别的本事,没多高深的文化,他只有一身蛮力,他只有一颗真心,他竭尽他所能付出的,为他所向望的那份美好,倾力给予。  很卑微,很普通,却至诚至义。  这就是美好,高剑雄转了一大圈儿,回到了最初。  可一圈儿,转得多艰难啊。  在明德刻意地拨弄下,在自已兄弟女人的配合下,高剑雄蒙尘的心,整整三年间,已经晦暗无光。  因为,他的所有付出,都被接受他付出的那些人,踩在脚下。
  他救程闻道,程闻道坑了他爹的命。  他救杨秀,杨秀反反复复拿大道理轰炸他,劝他杀身取义。  他救李蓁蓁,救到自已要丢命了,去同李蓁蓁决别,而已经把清白之身给了他的李蓁蓁,却对他表示,谢谢你,你去替程闻道死吧。  他付出了一切,只想得到一份真情,而理所当然收下了他真情的那些人,却明明白白的展现出,他的死活,他们并不在乎。  三年黑暗的起点,是少林佛寺之外,跪在尘土,披头散发,一身囚衣的高剑雄,仰脸看着身边站着的、对他来说最重要的那三个人,狂声大笑。  一个普通人的感情,就真的如此轻戝,如此没有分量吗?  是的,普通人,谁也不能勉强别人喜欢自已,感情的事情,强扭的瓜不甜,可是,既然接受了对方的付出,总要多少有些感恩吧?总要多少给些看重吧?怎么这几个所谓弟弟妹妹,都是叫一声“大哥”,就对他予取予求,然后还要不是鼻子不是脸的,指摘他做人没大节?  是说,你们这几个有大节有大义的弟妹,又为了这个做大哥的,着想过任何事吗?  可怜高剑雄,到底说了句,宁愿不认识你们,这不是恨,这是认命。
  认了这命,认了这因果,认了这不求回报的付出,都只为了,这一世,能遇见你,真好。  爱到尽头,回到初心。  最后一战,二弟死了,先生也死了,心爱的女人出家了,高剑雄如果不死,领兵回京,要么,就是继续黑化,替严大人当狗;要么,就是隐姓埋名,逃走做一个孤独的普通人。  这个世道,能给避世的无想一条路,能给痴情的十一娘一条路,却没能给不那么甘心做普通人的高剑雄留下一条路。  所以,高剑雄扔掉了头盔,卸下了铠甲,选择了自已的归宿,他说,他一生所有的路,都是他爹和明德替他选的,这一次,他要自已选他走的路。  而他选的路,是一条死路。  我在想,高剑雄如果做回他自已,那他自已是什么样?真正的高剑雄,其实就是那个厚道的、从小只知道用自已的两膀力气替弟妹兜底的大哥吧?他不讲什么大道理,也看不见天下苍生,他只看见眼前这几个他在乎的弟弟妹妹,用他所能给予的一切,成全他们的心愿。  直至付出生命。
  这样一个真正的高剑雄,纵然在那三年黑化中,贪渎了钱粮,草菅了人命,祸害了百姓,却让人完全憎不起来,只觉得痛惜。  因为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当一个普通人,处在一个无力抗争、同时好心又没好报的境况中时,要求这个普通人洁身自好当圣人,不是太荒谬了吗?  普通人,做不到大圣大贤,也做不到大奸大恶,好不上天,坏不到地,结果,就如同高剑雄这般悲惨的人生,那叫一个苦。他当了大将军,揽了大笔财,睡到了心爱的女人,然而,他开心吗?  普通人,想要开心,还是得做回自已。  做回自已,哪怕丢了性命,也能坦然面对,开心一笑。  能够做回自已,普通人,就不再是普通人了。  佛家禅悟,四大皆空;儒家明悟,天下苍生;而一个普通人若想悟,只能是看清自已,看清楚,真正的自已,到底最在乎什么。  高剑雄回京去死证严世藩,拿自已的命换严党倒台,他就高大上了吗?我不觉得,我只觉得,他终于做回了自已,做回了那个替弟妹兜底、成全弟妹心愿的结义大哥。  弟弟妹妹们都开心了,大哥也就开心了。  高剑雄的归宿,就是这样,如此卑微,如此简单,如此让人心疼。  亦是如此悲壮。  无论高剑雄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也无论他在乎的格局是小是大,高剑雄都是那个舍得付出的人,唯此一点,便可当得起局外人赞一声,壮哉大将军。  唯愿下一世,大将军再来世间轮回,他的命运,能够善待他一些吧。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一将。
  6、李蓁蓁/十一娘  客观地说,李蓁蓁这个角色,在全剧其它主演都演技飚飞的衬托下,的确显得有些单薄,如果能够演绎得更立体些就好了。  不过,抛开演技,我实在很喜欢这个角色本身,所以,我不忍心太过吐槽演员的演绎,毕竟,一个90后的新生代,担纲这么重份量的女一号,能演到这程度,也算中规中矩,不过不失了。  李蓁蓁,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有内蕴、值得认真体味、悟道的过程甚至不输入无想和尚的奇女子,切不可因为演技的单薄而轻忽这个人物,那就太可惜了。  19岁的郡主,如花容颜,冰清玉洁,论坚贞,对青梅竹马的恋人生死相随,论性情,刚烈起来能悍勇杀人;论韬晦,敢于舍身饲狼换要命证据;论才艺,抚琴唱曲连明德的暴燥都可以抚平。  到她决定出家时,不过也就是三年后,二十出头的待嫁华年,已经历完整个人生的悲喜,她竟能从容决定,此后漫漫长夜都伴青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林问道全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