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念佛号答问:「念佛二十分钟,不打妄想,没

查看: 21994|回复: 66
绝对震憾:定弘法师讲净空法师是怎么念佛的?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节选自定弘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二集)
日讲于日本东京 编号:57-086
  我曾经就问过师父老人家,我说师父,您怎么念佛的?我很少看他拿着念珠,嘴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那动,我很少看到他这样的一种表现,他平常是很静,不说话。师父老人家就跟我讲,我怎么念佛?我看到这个桌子,这桌子是阿弥陀佛;这个椅子,椅子是阿弥陀佛;来了一个人,那个人也是阿弥陀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全都是阿弥陀佛,就没有不是阿弥陀佛的,顺境、逆境全是阿弥陀佛,他变现的。正如《阿弥陀经》里讲的,在极乐世界里头,你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是佛法僧三宝,全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那法音宣流是不断的,连那个小鸟,小鸟也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为什么要变化?常使法音宣流。极乐世界的境界,你看,就没有不是阿弥陀佛的。那个极乐世界身土不二,土就是这个净土,物质世界,物质世界也是阿弥陀佛,身土不二。
  如果我们能入这种境界,不用去极乐世界,就在眼前,你看这所有的境界,全都是阿弥陀佛变现的。在极乐世界的鸟会说法,这娑婆世界的鸟不会说法吗?那个鸟不是阿弥陀佛变现的吗?来的一个人,那个人无论对你造善、造恶,那都是阿弥陀佛变现的。为什么他要变现?常以法音宣流,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他变一个好人来,提醒你要学好;变一个坏人来,帮助你消业障,他来骂你、他来害你、他来障碍你、毁辱你,阿弥陀佛来帮我消业障,让我的忍辱功夫提升,让我真正看破放下,这不就是阿弥陀佛为了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吗?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世界岂不也是六尘说法吗?
  所以「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我明白了,原来我们师父上人是这样念佛的。这就是《华严经》所谓的华严三昧,华严念佛三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他整个都在阿弥陀佛里头,就没有离开过阿弥陀佛,那你说他不往生谁往生?更何况念佛成佛。我们如是念佛,自己的心是佛心,看到外面的境界全是阿弥陀佛,心境不二,境随心转,境由心造。你的心是佛心,你造出来的全是佛境界,那你肯定往生净土,你现在就不是娑婆界内人了,你是极乐世界的人了。
----------------------------------------------------------------------------------------------------
注:一切境界都是心现识变,能现所现是一,成佛成圣成贤成凡夫都在当下一念!
在线时间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绝对震撼:印光大师讲应该怎样修行净土宗
汝既发心念佛,当依净土经论所说而修。如此魔子所说,乃是窃取宗门祖师之言,妄以己见误会宗意。故其所说,皆似是而非。实与宗门道理相反,实为佛法之怨。若被彼所诱,堕彼党中,则难免以好心而招恶果矣。如此魔子,断断不可亲近。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绝对震撼:印光大师讲应该怎样修行净土宗
汝既发心念佛,当依净土经论所说而修。如此魔子所说,乃是窃取宗 ...
印光祖师说[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您无法相信,现代高僧大德告诉您他现在是怎么念佛的,您还是不信,您怎么成就?还不反省?
在线时间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印光祖师说[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您无法相信,现代高僧大德告诉您他现在是怎么念佛 ...
印光大师还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我信但是你不信。现代的高僧大德,看你的引述无非是净空和印广吧?请不要把佛教内部都抵制的人称为高僧大德好不好,这样置真正的高僧大德于何地?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印光大师还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 ...
印光祖师说[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您怎么总是回避,您怎么说也要想办法把这句搞懂才好啊,他为什么这么说?法华经的真实义究竟是什么?法华经妙在哪里?
不带着疑问去深入经典,是很难开启本来智慧,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要么彻悟要么不悟
在线时间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印光祖师说[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您怎么总是回避,您怎么说也要想办法把这句搞懂才 ...
实际上我昨天把这篇文章的原文找了出来,想必你一定是没看到。这篇文章很明显是在赞叹净土宗的,可是在你们那却说这是印祖的遗嘱。有这回事没冤枉你们吧?
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可以包括无余。广说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祖师之妙义,亦诠不尽。纵饶尽大地众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又岂能尽。良以净土本不思议故也。试观华严大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则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者,有由来也。文殊发愿,普贤劝进,如来授记于大集,谓末法中非此莫度。龙树简示于婆沙,谓易行道,速出生死。则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者,岂徒然哉。诚所谓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不但此也,举凡六根所对一切境界,所谓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见闻觉知,声香味等,何一非阐扬净土之文字也。寒暑代谢,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侣邪见,何一非提醒当人速求往生之警策也。广说其可尽乎。言一言统摄者,所谓净也。净极则光通,非至妙觉,此一言岂易承当。于六即佛颂研之可知也。一句者,信愿行也。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净土一切经论,皆发明此旨也。一偈者,赞佛偈也。举正报以摄依果,言化主以包徒众。虽只八句,净土三经之大纲尽举也。一书者,净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为莲宗之宝鉴。痛哭流涕,剖心沥血,称性发挥,随机指示。虽拯溺救焚,不能喻其痛切也。舍此则正信无由生,邪见无由殄也。就中最要者惟要解。而初心入门,断疑生信,作险道之善导,示宝所以必趣者。天如或问,妙叶直指,尤为破坚冲锐之元勋也。须知净土法门,具四法界。所有事相,皆事事无碍之法界也。读而修者,切不可执理废事。倘一执之,则事理两丧。如人知意根最胜,而废弃五根,则意根亦无地可立矣。唯即事以明理,由理以融事者,方可无过。所谓净土要旨,全事即理。理事圆融,即契本体。早知师已饱餐王膳,而犹汲汲于献芹者,不过表穷子思归之寸忱,兼欲雪往昔谤法之愆尤也。 
在线时间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所以说你们最爱断章取义没冤枉你们吧?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实际上我昨天把这篇文章的原文找了出来,想必你一定是没看到。这篇文章很明显是在赞叹净土宗的,可是在你 ...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
这句话有人深信,哪劳祖师苦口婆心?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补充内容 ( 16:23):
闻是搞懂,不是耳朵听到叫闻,真搞懂真信,经里十个如是讲尽天地万法来龙去脉,讲诸佛出世唯一大事开示众生悟入佛知见,可几人能信?万法无非一体一念,可是难信呐,一念信解即蒙佛授记。深信不疑,这就是发菩提心,明白这个,才知道为什么心佛众生一体?才懂念佛念的是谁?都是自己的心现出来的。还会与谁分别计较怨对,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自然自性流露,那不是菩萨心又是什么?各行各业都有菩萨示现,凡是那些一心为他人着想,大公无私具有奉献精神的人都是菩萨表演来化众的,您可认识?您这样,别人眼中一定也把您当菩萨看的。
阿弥陀佛!
在线时间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
信愿念佛有人深信,哪劳印祖百万文钞?真传一句话:“以信愿之心来庄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十念计数法。”从此不需问人矣。
在线时间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
华严大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这一句请解释给我们听一听。
在线时间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现在山西有一帮人根本不懂净土法门,置佛大愿于不闻不问之间,单纯以楞严经里的一句“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以及“ 诸行是无常 ,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 ,云何获圆通 ”认定这是佛何文殊菩萨在“批判”念佛法门,说念佛法门不能成就。如此解读令人发指。难怪印祖在文钞里写道:“楞严一经,不知净土者读之,则为破净土之元勋;知净土者读之,则为宏净土之善导。何以言之?以自力悟道之难,净土往生之易,十法界因果,一一分明。若不仗佛力,虽阴破一二,尚或著魔发狂,为地狱种子。而且二十四圆通之工夫,今人谁能修习?唯如子忆母之念佛,凡有心者,皆堪奉行,但得净念相继,自可亲证三摩。知好歹者读之,其肯唯主自力,不仗佛力乎?不知好歹者反是,以其欲为通家,无心了生死耳。”“
在线时间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关于净土宗,只说几点关于印光大师的开示,以正视听:一、“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有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二、在《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中提到:“汝既发心念佛,当依净土经论所说而修。如此魔子所说,乃是窃取宗门祖师之言,妄以己见误会宗意。故其所说,皆似是而非。实与宗门道理相反,实为佛法之怨。若被彼所诱,堕彼党中,则难免以好心而招恶果矣。如此魔子,断断不可亲近。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总之,自念自听的方法是最稳当、最省力、最契理契机的念佛妙法。而自念自听的最大益处在于能够得到了脱生死,往生极乐的效果;而并不是只去专求一心或注重开悟。印光大师慈悲地呵斥道:“有以专求一心,不讲信愿;及注重开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也。弃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误误人也,大矣!”(《文钞三编卷四·净土法会课仪跋》)印光大师指出:“念佛法门,全仗佛力,亦兼自力。”(《净土问答序》)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彻悟大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是净土宗修行的纲宗。”我们要用这样的心态来忆佛念佛。印光大师在《文钞三编卷一·复明性大师书》中说:“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均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即使心中默念,以心中起念,即有声相,因此也须听;自己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了了),此念佛之秘诀也。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华严大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这一句请解释给我们听一听。
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如来所说经中,最为深大。又如土山、黑山、小铁围山、大铁围山、及十宝山,众山之中,须弥山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经中、最为其上。又如众星之中,月天子最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千万亿种诸经法中、最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诸闇,此经亦复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又如诸小王中,转轮圣王最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众经中、最为其尊。又如帝释、于三十三天中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又如大梵天王、一切众生之父,此经亦复如是,一切贤圣、学、无学、及发菩萨心者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说、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有能受持是经典者,亦复如是,于一切众生中、亦为第一。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
佛在法华经打了十个比喻说法华经是经王
想必不用解释谁都看得懂
在线时间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如来所说经中,最为深大。又如 ...
看来你是想走谁主张谁举证的路线。那也好。法华经是纯圆的经典。而华严经是全圆。末后十大愿王导归西方极乐世界。而法华经里也提到后五百岁受持法华经的女子往生极乐世界。否则为甚么不说别的地方。为什么不说当下分真佛?为什么要说往生极乐世界?这就可以看出华严经和法华经的核心都是要在西方极乐实际阿弥陀佛所得到实际利益。那么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观经介绍的就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以及大愿。可这三部经被你们判为了藏教,也就是说在你们眼里法华华严实际最终的归结点是藏教境界。用你们的逻辑来推理这是唯一的答案。观经的下品下生章,何不详观?堪比你们举例的楞严经末后明白如来藏转地狱境界为佛果了。试问,观此净土法门岂是你们所明白的?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看来你是想走谁主张谁举证的路线。那也好。法华经是纯圆的经典。而华严经是全圆。末后十大愿王导归西方极 ...
说到圆,什么叫圆?您先解释一下!
极乐世界在哪里?法华经里的化城说得清楚,当然本帖开篇定弘法师讲的您也再认真看看
在线时间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说到圆,什么叫圆?您先解释一下!
极乐世界在哪里?法华经里的化城说得清楚,当然本帖开篇定弘法师讲的 ...
我算是看明白了,极乐世界在你们看来是化城。也以为佛所讲的化诚就是说极乐世界。那我只能说老兄你误矣。我不要你的结论,我要你给出依据。当然,任何一个祖师的依据都行。我也不强求一定是要净土宗祖师了。祖师之外的就不要拿来献丑了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我算是看明白了,极乐世界在你们看来是化城。也以为佛所讲的化诚就是说极乐世界。那我只能说老兄你误矣。 ...
还用得我找啊,佛说阿弥陀经,说得再明白不过,极乐世界的一切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不是化城是什么?
您也别害怕,咱这一切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只是您不相信而已
难为老佛爷八千次出世来讲这桩事,太难太难太难
在线时间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还用得我找啊,佛说阿弥陀经,说得再明白不过,极乐世界的一切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不是化城是什么?
每次听到你们用“老佛爷”这个词的时候我就头皮发麻。古往今来只有你们慈航净苑一家是用这个词来称呼佛陀吧?除此外有位慈禧太后也被太监李莲英称为“老佛爷”。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所以是化城。这个论点真让我陶醉。看看天台宗怎么解释化城的,再来说事。极乐世界是化城,那些学习法华经的往圣前贤祖师眼巴巴的一个个往化城跑,而你们不去化城,你们在娑婆世界直接到达彼岸。由此看来,你们多厉害,境界多高超。古往今来无人能及啊。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每次听到你们用“老佛爷”这个词的时候我就头皮发麻。古往今来只有你们慈航净苑一家是用这个词来称呼佛陀 ...
若人有能, 信汝所说, 则为见我, 亦见于汝、及比丘僧、 并诸菩萨。
为什么佛在经上这么说,信舍利弗说的就是见佛呢?祖师大德在哪里?佛在哪里?您现在懂了吗?他们无处不在.
在线时间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若人有能, 信汝所说, 则为见我, 亦见于汝、及比丘僧、 并诸菩萨。
为什么佛在经上这么说,信舍利弗说 ...
原文发完整。信汝所说的什么?
Powered by净空法师答问:因病打坐念佛中见到西方三圣对她微笑,这可靠吗?
净空法师答问:因病打坐念佛中见到西方三圣对她微笑,这可靠吗?
文化资讯榜
净空法师答问:因病打坐念佛中见到西方三圣对她微笑,这可靠吗?问:「我母亲因病打坐念佛中见到西方三圣对她微笑,并说几天了心愿以后往生,请问法师这可靠吗?」答:这个事情可靠,可以相信。许多人念佛功夫成熟了有这种感应,在念佛人来讲,这是功夫好的。两、三个月之前就有感应的,像我们居士林老林长陈光别老居士,他八十多岁往生,晚年生病,在家里养病时每天听我们讲经,我们此地讲经的录像带统统带回家听,一天听八个小时,他听了四年,不听经的时候就念佛,他念佛功夫纯粹就是晚年这四年。功夫得力了,他在往生前三个月就知道,他在一张纸上写了十几个八月初七,家里的人也不敢问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情。八月初七那一天往生,以后才晓得,他是三个月之前就知道。通常一般人,大概总是几天之前才知道,一、两、三天之前最多,他知道他要走了,这是我们常见到的。走的时候决定是神志清楚,瑞相现前,他会告诉旁边送他的人,佛来接引他,菩萨来接引他,见到莲花,见到佛光,这是肯定往生,决定可靠。我们这些年来送往生的人,像这样的瑞相很多,所以这个事情是真的,决定不是虚妄的。学佛答问 (第十五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21-090-0015↓
欢迎转发 功德无量↓华藏净宗弘化网:www.hwadzan.net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澳洲净宗教育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普为父母师长、历劫冤亲以及法界一切众生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欢迎转载,阿弥陀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化资讯榜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致力于传播有正能量的文化资讯
作者最新文章第三方登录:  净空法师答疑:  问:如果有突发大灾难发生,那么落实弟子规与传统文化肯定来不及了,根也没扎好,念佛功夫又没成片,就凭真信切愿求往生,能往生吗?  答:能!谁说的呢?藕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说的,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给他作了证明,我们要相信,有理论依据,为什么?因为你本来是佛。净宗法门最高论理指导原则是在《观无量寿经》。《观经》的内容是讲论理跟方法,方法是十六观,理论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换一句话说,佛承认你本来是佛,你现在想作佛,哪里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弥陀经》上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  《科注》我们现在正学到是第六品四十八愿。四十八愿还没学完,但是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这四愿学完了,就讲这个问题,我们大概用了十几个小时说明这桩事情。造“五逆十恶”的罪,“五逆”是杀父母、杀老师、包括破和合僧、毁谤佛法。第十八愿讲了“十念必生”,但除五逆十恶及毁谤佛法。可是,念老注解里头引用善导大师的话。善导大师相传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日本人非常相信。日本“善导寺”特别多,你一看“善导寺”,那净宗道场,里面塑的善导大师的像比佛像还大,日本人尊重老师,所以佛的大殿很大,佛像很小;祖师的大殿没有佛大殿那么大,但是祖师的像比佛像大,他们对老师非常尊重。  善导大师说,释迦牟尼佛说话的意思是“五逆十恶、毁谤佛法”不能往生,那是因为这个罪是极重的罪,劝你别造,意思在这里,不是真不能往生。造这种重罪的人,只要他承认他错了、他忏悔了,还是会往生。那往生什么品位呢?那还是遇缘不同。统统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的。  中国人常讲“浪子回头金不换”。这无恶不作的一旦回头,他是大好人,他永远不会做坏事,他不会有坏念头,这人还得了吗?佛讲理,真回头,行!没问题。就怕什么?就怕你不肯回头。还有一些人好面子,要让说出自己的过失这不好意思,大庭广众之下不好意思说,这就是爱面子,不肯回头,这个不行,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真回头了,真忏悔了,没有一个不往生呐!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歧视这些造作罪业的人,为什么呢?他一回头忏悔,可能品位比我们高很多,我们到极乐世界跟他差远啦。这个一定要谨慎,对一切人都看成佛、看成菩萨,造作罪恶也不敢轻视,关键是他最后的一念,最后一念是真忏悔,最后一念是真念佛,那往生品位都不可思议。极乐世界全体都不可思议,样样的都不可思议,我们得认识这个世界。  净空法师:生到极乐世界,佛来接引你。佛先放光照你,佛光一照,你的功夫提升一倍。【我们念佛的功夫没有到功夫成片,佛光一照就把我们提升到成片】;如果真的念到功夫成片,佛光这一照就提升到一心不乱。事一心,方便土;理一心,实报土,不一样!净空法师开示---如果功夫未达成片,但深信切愿能否往生?  问:“如果功夫未达成片,但具深信切愿而告命终者能否往生?”   答:蕅益大师说可以。深信切愿,说实实在在的话,如果能做到这四个字,我们相信他功夫已经成片了,你们想想看对不对?  【他信得很深,愿很切,一心一意就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地方他当然就不顾了,他还会把它放在心上吗?如果牵肠挂肚的事情一大堆,说我深信切愿,那是你自以为深信切愿,不是真的。】  真的一定是统统放下,不再搞这个,晓得无量劫来就是被这个害了。确确实实这些事情一切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何必把它放在心上,把自己大好因缘耽误掉,这是真正可惜。  问:《弥陀要解》中蕅益大师曾经说,只要信愿具足,散念也能往生,是否与功夫成片是往生的最低要求相矛盾?   答:不矛盾,一点都不矛盾。【你的信、你的愿不是你所理解的,你要去看《要解》当中对信愿的说法。不要以为我自己相信了,愿了,那是假的,你不是真信,你没有真正发愿。如果你有真信真愿,我告诉你,你不会提这个问题,你提这个问题你没有真信切愿。】  印光祖师开示:真信切愿与念佛成片的关系  (1) 印祖开示什么叫净念?净念是否就是成片?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文钞续编上复郁智朗居士书)  印光祖师:未达一心不乱的临终念佛状态是什么样的:“《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陈薪儒居士书》)  印光祖师开示:《观经》下品下生,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  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印光祖师《临终三大要》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  《印祖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 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印祖开示】与佛相应之人,临终破坏净念决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农之书,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犹以文人习气未除,几致不得实益。今则实行其事,犹不知自利利他之相关甚巨。且勿论外人,即自己丈夫,儿女,媳妇,孙等,均当教以常念佛号。一则令彼等同种善根,当此大乱之世,若不以佛为怙恃,则危险可虑。二则不于平时令彼等操练熟习,一旦汝欲谢世,彼等以世俗知见,预为瞎张罗哭泣。则汝纵有净功,可以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作,破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续编·复觉明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  藕益祖师开示:真信切愿散心念佛的最后十念一念是欲界定散心或未到定散心境界,非刹那生灭之散心状态。  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为散心念佛境界  關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種種議論。或以欲界無禪定,唯有散心,故所謂欲界定,係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禪定之前的階段。或以欲界雖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稱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續,消滅甚速,故又稱電光定。然成實論卷十一,則謂欲界有確實之禪定,能發出無動智。〔阿毘曇毘婆沙論卷四十一、七帖見聞卷三末〕  蕅益大师关于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十念往生的开示: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开示:非生灭心就伏住了烦恼   “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藕益祖师《阿弥陀佛要解》开示: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妙宗钞》开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具体内容见下:  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藕益祖师关于散心、定心的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藕益祖师对《妙宗钞》的评价见下: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净空法师:未到定或欲界定是念佛往生所需之最低功夫  如果在净土法门,说实在的话,连那个初禅的定我们达不到,我们也能往生,这我们放心,得大自在!初禅是真得定。我们要什么样的功夫?我们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没得定。没得定是什么?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这种定在佛教里有个名词叫「未到定」,虽然修定没成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还只能在欲界。但是我们念佛这个功夫能够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们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禅天,我们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带业往生。你说完全没有,没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个二、三十分,这样程度才能往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不至於在这一生把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机会错过。所以一定要修,要认真的修。  净空法师:念佛不成片、成小片、成大片的三种往生方式:  净空法师2011年开示:自己没有功夫,那就是缘分,这个缘分是什么?临终的时候三个条件,你想想能不能具足?第一个条件,头脑清醒。临命终时迷惑颠倒,那就没有办法,那业障很重,佛光照了,照了你也不知道,你也感受不到。所以不能够昏沉。最怕的是老人痴呆症,这个事情麻烦,那真是谁都帮不上忙。所以我们人活在这个世间,最重要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不要去享受。什么时候享福?临命终时头脑清楚,那是真正的福报。为什么?往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  净空法师1984年开示:没有清净还能往生?行!长期清净不容易,一、二分钟清净可以,一、二分钟没有贪瞋痴慢可以,长久了不行,烦恼会发作,我把它短时间压住,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净空法师2012年开示:「《安乐集》」,就是道绰大师,「破之曰: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这个剧是超过,「甚于」。你看猿猴,我们居住这个山上就有,常常下来,你能看哪一个猴子坐在那里不动,看能不能有一分钟,不可能,决定坐不了一分钟。古人将野马、猿猴比喻作动荡不安,它安定不下来,我们凡夫的念头就像这样的,妄念纷飞,前念灭后念生。  这念头是些什么?无不是攀缘六尘,眼对色尘,耳对声尘,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念头对法尘,六根对的色声香味法,什么时候停止过?眼可以不见,耳可以休息也不听,第六意识像野马像猿猴一样,它不停,它能想过去,能想未来,能想此界,能想他方。睡觉还会作梦,睡觉那个梦从哪里来的?第六意识,我们叫下意识,说明它停不住。这是事实,只要我们稍微冷静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念头就知道了。  因为念头太多,所以定不下来,净念相继,我们做不到。经题上告诉我们修行的标准,清净、平等、觉,最浅的是清净心,我们的心何尝有过短暂的清净?不要说长,短暂清净,五分钟、十分钟,有没有?一天能够有几次五分钟到十分钟是清净的,功夫不错了。清净是什么?没有妄念,只有阿弥陀佛这一念,除这一念之外没有第二念。  一天当中有个十分钟五分钟,这可以说是有一点功夫了。能有这个基础,希望你把这个清净的时间拉长,从五分钟十分钟,能到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能够延续到半个小时,你决定得生。只要你每天有这么长的时间,清净心现前,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智慧,不生烦恼。从五分钟开始练,练到每天能有半个小时,真的就有把握。  印光大师开示---临终欲不昏沉,必须平常有真行持。 临终欲不昏沉,必须平常有真行持。平常泛泛悠悠,临终何能清白。朱荣鑫事,若非虚说,决定可以往生。一因其宿有善根。二因全家助念。助念之事,利益甚大。若不为助念,便成破坏正念。勿道无功夫之人不能往生。即有功夫之人,由家人破坏,亦不能往生。故当深劝家人同修净业,方可不致功败于垂成。或仍沉沦于生死苦海也。  南怀瑾先生开示:他临命终时头脑很清明,自己都能够知道。他临命终时,自己能够看得到,好像他要生的那个天宫,在他眼前就显现出来,因为他五脏六腑很清净,调理好了。 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身体如果非常差,五脏六腑里面的功能很紊乱,临命终时,头脑都不能清醒,迷迷糊糊的,怎么可能往生? 头脑不清醒,容易入三恶道。所以身心都是相依的。 我们要能够把身调理好以后,将来清醒地走,一定能够生善道,乃至于生极乐。迷糊地走,要生善道的机会就很少了。  历代净土宗祖师开示:修行当求法乎上,否则往生就没有把握。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开示: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 宿,净土之大门。若未得一心...犹尚未跨入此门,终非 稳妥。净业行人,可不勉力乎哉。  藕益大师&弥陀要解&:散心称名能除罪否?能往生吗?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復叁军能制耳。然称名便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眾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為虎偪。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观之。法华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岂不信哉。伏愿緇素智愚。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视為难而輒生退諉。勿视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為深而弗敢承任。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卽心故)。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卽佛故)。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读者当知此优曇钵罗出现时也)。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摘自《弥陀要解》)  李炳南居士:往生分九品,且有邊地,一心者得上品,不一者列下地,一心者有把握,不一者恐生障礙,如臨終不生障礙,不起顛倒,亦得往生。凡事取法乎上,僅得乎中,生死大事,安可圖徼幸,而不求把握耶?  紫柏大师开示:  问僧海州:“你念佛常有间断吗?”   “合眼睡时便忘了。”海州回答说。  “合眼就忘了吗?!”大师震威一喝,说:  “这样念佛,念一万年也没用!从今以后,直须睡梦中念佛不断,才有出苦的希望。  “若是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了。一开眼时,应该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流血,或念千声万声,尽自己力量便罢。这样做了二三十次以后,自然能在大昏睡中念佛不断了。  “世上很多念佛人,有的念了二三十年,有的尽一生都在念佛,可是到了临终,却是没有用。  “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在睡梦中不曾有念佛的念头。要知道,人活着如觉,人死了如梦,所以梦中念佛的人,临死自然心不散乱,一心往生了。  “念佛的心真不真,勘验关头,须在欢喜、烦恼中取得证明。这时,真假的心,很明显地可以辨别出来。  “大抵上,真心念佛的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还是念念不间断的。因为欢喜动他不得,烦恼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然不能动,那么,死生境上,自然不会惊怖。  “现在人念佛,遇到一些微小的或喜、或怒景象,就把‘阿弥陀佛’撇到脑后去了,怎么能得到念佛的灵验呢?  “如果依照我的方法念佛,真的能于爱憎关头不忘失这句‘阿弥陀佛’,假使在目前日用中得不到受用,临终又不得往生,我的舌根必然坏烂!”   紫柏大师(西元一五四三——一六○三)俗姓沈,名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门人称尊者。吴江(江苏)人。紫柏大师与莲池大师、憨山大师和藕益大师并举,被誉为明代四大高僧而载入史册。  莲池大师、藕益祖师:真信切愿与清净心、利他心、十善业的关系!  莲池大师开示:  【疏】又信即心净。如唯识说。【钞】成唯识论云。信者。谓於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何言心净。以心胜故。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又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明亦甚矣。"  "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此策发信心。最为切要也。”。  藕益大师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中说:为度众生求生净土,非为自身独出生死。有此菩提弘愿,方是往生正因,不然纵令念佛菩萨,与佛菩萨气分不相契合,不能生净土也。  印祖开示“若自心不净, 不能往生极乐世界”  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  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  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  方之净土《续编·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  则》  净空法师:真正能往生,也要靠基础,佛念得很好,我真信,真愿,《弟子规》做不到,《感应篇》不能完全相信,这就可能障碍你往生,你在往生最后的时候,会遇到障碍,为什么?你的基础不稳固,你的冤亲债主他看到了,他就有方法来障碍你,让你最后一口气不是阿弥陀佛,是杂念,是妄想,于是,你又去搞轮回了,由此可知,三个根的重要!三个根是做人是根本,佛经上,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是有标准的,它的标准就是《弟子规》,就是《感应篇》,《十善业》。这三样东西我们真正建立了,做到了,你的根本坚固。临命终时,有善神保佑你,冤亲债主不得其便。他没有机会下手。你平平安安往生极乐世界。  佛经及净宗十一祖省庵祖师、印光祖师开示:往生哪些靠自力哪些靠佛力   《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众僧,住其人前,魔终不能坏斯等正觉之心.  印光祖师、嘉祥大师开示:自力佛力与伏烦恼的关系  印光祖师开示原文: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  三论宗祖师嘉祥大师《胜蔓经宝窟上》开示原文:“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  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师开示:  《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设使临终一念颠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途难免。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净业人,不可一念远离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颠倒心也。”  印光祖师: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当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祗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三编·复顾宗况居士书》“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未完待续:
楼主发言:25次 发图:0张 | 更多
  续上:  净空法师、诺那活佛、印光祖师:念佛人为何不可有往生之疑或往生疑障?  净空法师答疑:  问题六:有些念佛人感觉到自己的行持发心并不如陈居士,她都不能往生,我们不是更没希望了吗?   净空法师答:这么想错了。你如果这样想,我告诉你,你肯定不能往生,往生在信心。而且人到运衰的时候,过去世的冤亲债主都来找你,这一关你能不能通过,你要不能通过,那是严重的障碍。  诺那活佛开示:  问:修显教净土者,命终时能否往生,以愿去不愿去为断之理,已蒙上师开亦,请问命终时,应如何发愿,方可决定往生?  答:修显教净土者,临命终时,对于一切事务,不管他亦不理他,亦不问自身四大分离痛苦不痛苦(平时念佛精进者命终时不痛苦),万缘放下,一丝不挂,将心团结为一,不使散乱,一心观想弥陀,求佛接引,如平时失足落海,求人援救,又如头发着火,扑救头燃之心一样;更要有坚固往生之自信力,我自信一定能往生,一定能蒙佛接引,果能如此发愿,无论何人一定往生。如稍存个恐怕自己功德不大,不能蒙佛接引之犹豫心、怀疑心,则一念之差,心力散乱,不能往生矣!学佛恰如打仗之理相同,决心不坚确者,往往功败垂成,决心坚确不顾成败者,终获最后胜利。命终之顷,正如打仗者,判分胜负最后五分钟之有决心与无决心耳!(关于往生疑虑,再请参考下段祖师开示。)  文殊菩萨化身麦彭仁波切开示:佛经中说"除造五无间罪及舍法罪外,皆可往生,仅闻佛号者,虽有怀疑亦可往生,仅以发清净心也可往生。”  印祖对不能往生之疑的开示:  复朱德大居士书(民国二十一年)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著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若再不能归一,当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  复何希净居士书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此弄巧成拙之大病)  复倪慧表居士书  往生全仗信愿真切。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则不能往生矣。  夏莲居居士:老实念(对治懈怠与往生疑障两种错误心行的最佳开示)  老实念  但只老实念,不必问如何。  莫管同与异,休论自与他。   只贵愿力强,那怕妄念多。  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境缘无好丑,佛号一扫过。  句句念能真,决定出娑婆  印光祖师常用“心不清净不能往生”来激励自己,原文见内:  一,光今岁秋初,将印书事了结清楚,八九月当灭迹长隐,以免终日穷年,为他人忙,反误自己生西大事也。六月仍回山过夏,七月下山,则不归矣。八九月一隐,则永与一切人不相往还交涉矣。《三编·复方圣照居士书四》  二,况光已衰老不能勤学,若色力强壮,彼既来华,光当学彼所得。今老矣,除持名外,无一法应学。以死期将至,恐所学愈多,心识愈难淳净。或致与佛感应不交。则一不往生,永劫流转,岂不大可哀哉《复  恒惭法师书一  三,
手书备悉。谛公之逝,的确往生。其去之景象,尚不至惊天动地者,以讲说时多,专用净功时少也。在常人如此,则颇不易得。在谛公则犹未能副其身分。谛公既去,座下法将如林。其知命之法子,光皆不能望其项背。【光】今尚仍有此五事。至此五事了,则当避地多念佛号,以期临终不至手忙脚乱为人讥诮也。《三编·复方圣照居士书九》  四,凡上海所有之款,通归印文钞,不必一一报明。光大约不久了,故将已了者了之,不能了者亦了之。光死,决不与现在僧相同,瞎张罗,送讣文,开吊,求题跋,敛些大粪堆在头上以为荣。以后即不死,外边有信来,也不要寄。信来,师愿结缘,则随意答复。否则原书寄回。五台之信不写了,法度尚不以为然,写之亦只自讨烦恼,任他明心见性去。药师经今日为寄去,以后师当与彼商酌,光不问事了。光自民六年渐忙,忙得不了。只为别人忙,自己工夫荒废了。倘阿弥陀佛垂慈接引,千足万足。至于作传作铭赞诔联者,教他们千万不要敛大粪向光头上堆,则受赐多矣。祈慧察。师帮光十九年辛苦,不胜感谢。光死,亦不必来山,以免寒凉。《三编·致德森法师书二》  印光大师自励偈:  汝将死,快念佛,心不专一,决堕地狱,饿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天福果。  汝将死,快念佛,志若真诚,便预莲池,声闻缘觉犹弗住,定克证等妙圆乘。  藕益祖师《净土十要》之《念佛三昧宝王论》开示:念佛往生为何最后一念必须落在佛号上面?  一念十念往生何者为正。如佛所说,谤佛毁经,打僧骂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恶业成,堕无间狱,犹如箭射。今之念佛生于净土,亦一念善业成,即登极乐,犹如屈臂。前一念五阴灭,后一念五阴生。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尚不须两念,岂要至十念哉。打僧骂尊,虽非正逆,是五逆之类也。又一念者。如经云,爱酪沙弥,生一念爱心,后生酪中作虫。又大萨婆长者妻,坐对明镜,自爱其身。海风破船,生故尸中作虫。嬉戏往来,不离其所,斯皆一念,非十念也。又大无量寿经,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观经十念,良有以也,盖为遘疾□羸,力微心劣,故须十称弥陀,以助其念。若心盛不昧一念生焉。亦犹栽植丝发,其茂百围也  彻悟禅师开示:“夫一念慈嗔,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彻悟禅师语录》卷上)  蒲益大师在《修净土忏并放生社序》中说:“《观经》云:逆恶之人,临终十念皆得往生。夫临终十念,必深植善根。今逆顺境缘,便不复有正念,何况临终?且临终苦现,止藉善友提撕;今青天白日,尚不能于明师友真实格言信受奉行,当临终时,安保善友现前?设现前开示,神识昏迷,而欲求其信解,此又决不可得之数也。”(《灵峰宗论》卷六之一)  印光祖师:初学念佛人不当求一心,老修念佛人当重视一心  印光大师:既然往生不必一心不乱,那可以一任随便吗?  汝妄想纷飞,尚欲急得一心不乱,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光谓净土法门,重在信愿。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无信愿,纵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故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纷飞,一求一心,定规著魔。  汝不察光意,遂谓一任随便。眼前随便者,决非信愿真切之人。使信愿真切,决不至泛泛然随便,而均不得往生也。理本无障,因汝以无理为理,而自生障碍,又复尤谁。 (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八)  印光祖师答疑:念佛时心多散乱,或说是年龄关系,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则老年人决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于年龄,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答,汝之不一心,由于心无正见。无正见,故无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未能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能一心,亦难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文钞三编卷四答俞大锡居士问)  印光祖师: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  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静固好。不能静,亦无妨即动而静。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且念佛一法,圆该一代一切法门。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岂可谓为净宗真善知识。祈二次再版,删去此四大要诀。庶初机不至受病,而通人无由见诮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执,其弊丛生,不可不慎。(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玉峰法师偏执过甚。四大要诀,实为谬误。许多人皆以为要妙,亦系心粗所致。夫“不观想,不贪静境,不求一心,不参是谁,直下念去”,实为要务。但不可谓彼皆是邪耳。彼以求一心为邪,彼毕生用晨朝十念工夫,十念法中,有藉气束心,令心归一之说。彼自行之而自斥之,诚为一大憾事。以故光绝不一提彼者,恐人受彼偏执之病也。(文钞三编卷三·复郑慧洪居士书五)  未完待续:
  历代祖师开示:为何往生需伏烦恼(暂时伏烦恼是短暂伏惑,不同于观行位圆伏惑业,祖师对此有详细的定义。)  印光祖师、嘉祥法师:念佛人临终,由己之净心伏住烦恼,故感佛力接引。  印光祖师: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当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祗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三编·复顾宗况居士书》  三论宗祖师嘉祥大师《胜蔓经宝窟上》云:“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对伏惑或长久伏烦恼的定义:“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净空法师对暂伏烦恼的定义:没有清净还能往生?行!长期清净不容易,一、二分钟清净可以,一、二分钟没有贪瞋痴慢可以,长久了不行,烦恼会发作,我把它短时间压住,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谈“名字位伏烦恼与观行位圆伏惑业”:  蕅益大师的修证,据他自己说是“名字即佛”位。不过,从他的实际实行看,恐怕不止于此位。若按通常的理解,修行人当他彻悟(得名字即佛位)以后,必定不会仍然停留在原地;肯定要愈益精进地加功用行,历事炼心,降伏烦恼,直至于完全到达“圆伏五住惑”的地位——观行即佛位。  《妙宗钞》开示:名字位尚未伏惑,观行位则圆伏惑业。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妙宗钞》: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属下下品。答理观事定相即修 者。心虽不二。事杂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 观忘情。伏惑方发。故别惑初伏名观行位见法界理。深 伏乃名相似位见。分断方得真见法界。今之行者观 日观氷及观瑠璃。虽用法界心境而观。而惑全未伏。凡情尚浓方得名字见法界日。非观行位。作此判者。 盖约钝根於日等观。且得定心假想之益。故在名字位也。若利根者法界日显便能圆伏。  藕益祖师关于念佛折服现行烦恼的开示:“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净土十疑论(节录) 智者大师关于念佛伏烦恼与往生之间的关系:  1、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  2、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又如有人,一生以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  《妙宗钞》开示:下品下生未成事定圆伏惑业,但亦为定摄暂伏烦恼。具体内容见下:  据下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印光祖师开示:真信切愿与伏烦惑的关系  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开示:  一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 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 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 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藕益祖师、印光祖师等祖师开示:为何要强调念佛功夫与往生的关系?  藕益祖师《净土十要》之《净土或问》开示:尔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既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恶道业也。戒之戒之。  永明延寿祖师开示:“如或言行不称,信心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  《净土圣贤录》开示:如何判断自己所信奉净土教理是契合自己根器的正法?  在《净土圣贤录》上记载了袁宏道往生后以方便神力,将  其弟袁中道摄到极乐世界对他进行开示如下:  袁宏道又说:“我没有想到极乐世界快乐到这种程度,假使我前生时能够严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体上来说在教理和戒律都精进严谨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严谨的人,往生最稳当。如果是只有教理而无持戒的人,大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了,这种状况我所亲见到的有很多。弟弟你的般若气分颇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浊恶世后,趁着色身仍然强健,要实修实悟,兼持往生净土的誓愿,勤行种种方便善巧、怜悯一切众生,不久之后当再相见。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则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龙树菩萨的六斋法现在仍然存在,应当遵而行之。而杀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语其他一同学法的学人,没有说每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众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够往生此极乐国土的。纵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益于事呢?  未完待续:
  幽溪大师:  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如何理解上文幽溪大师“虽非正念,而能正念。”的开示,请参考如下几段祖师大德开示  净空法师开示:什么是正念,什么是相似正念?  净土还有特别殊胜的,那就是阿弥陀佛本愿力加持你,这是其他法门没有的。阿弥陀佛本愿力,你只要有小小一点功夫,对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真能放下,贪瞋痴慢能放下少分,不是完全放下,能放下那么一点点,常常保持清净心,相似的正念、正定现前,就决定得生净土。文摘恭錄—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四七卷)    檔名:12-17-2047  净空法师1984年开示:没有清净还能往生?行!长期清净不容易,一、二分钟清净可以,一、二分钟没有贪瞋痴慢可以,长久了不行,烦恼会发作,我把它短时间压住,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藕益祖师及《妙中钞》开示:正定与相似正定的区别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妙宗钞》开示::  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印光祖师开示:清净心与相似清净心  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世多以唯心则无土, 便是魔外知见。此种似是而非之邪见, 居其大半, 致念佛之人, 不得实益。尚自以为高明, 而不知其为执理废事, 自误误人之邪见也。由自性弥陀故, 必须念西方弥陀, 以求往生, 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倘单执自性弥陀, 而不念西方弥陀, 纵令真悟, 尚未能即了生死。(续编?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汝既生正信, 凡所言所行, 当勿与彼同, 则或可转彼邪执。第一须要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切愿, 持佛名号, 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 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 欲生净土, 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 则佛土净。心有污秽, 何能生净土乎。(续编·复海门蔡锡鼎居士书三)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复黄涵之居士书《增二》三)  印光祖师:心清月现,何可死执以论。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萨之清现,唯成佛方为究竟清现也。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大师所说,便成错谬。不知自己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声闻断见思,乃相似之清现。菩萨在内凡位,从初信至七信,亦与声闻同。八九十信破尘沙,证法空,何可云破法空乎。初住即破无明,证法身,此分证位之初位。至十信,十行,十回向,等觉,四十一位,乃分证之清现。唯佛方为究竟清现。(印光祖师这里指的观行,是念佛入正定圆伏惑业境界,而非念佛人临终十念相续名字位境界。)  未完待续:
  续上:  广钦老和尚、道绰祖师等历代祖师开示:念佛人心力或愿力大小与往生的关系  广钦老和尚开示:念佛人心力或愿力大小与往生的关系  ‘带业不能往生,经典中之“带业往生”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样,你有愿心要往生极乐世界,临终时,如业力大于念力那还是不能往生,但会因你的愿力而转为人身,再继续念,如此转了几转,一直念到你的念力大于业力,就能往生。’  道绰祖师《安乐集》开示:念佛人心力大小与往生的关系  问曰:《无量寿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  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风刀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办,何不预克念也?  问曰:若人但念弥陀名号,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然有众生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不满所愿者,何意?  答曰: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复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谓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谓余念间故。迭相收摄,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大庄严论》云:“劝一切众生,常须系念现前,偈云:盛年无患时,懈怠不精进。贪营众事物,不修施戒禅。临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者应观察,除断五欲想。精勤习心者,终时无悔恨。心意既专至,无有错念乱。智者勤投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若其斗战时,回旋不直行”。  《妙宗钞》开示:念佛人心力或愿力大小与往生的关系  逆罪得生即下品下生文。二释有下立义双释二。初悔有轻重。上即利根下即钝根。俱舍云。愚智所犯轻重不同。愚作罪小亦堕恶。智为罪大亦脱苦。如团铁小亦沉水。为钵铁大亦能浮。涅槃云。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如阿阇世王杀父害母。至涅槃会身疮肿热。生重惭愧悔过自责。耆婆劝往佛所。佛为说法得无根信。文载涅槃梵行品。此经明逆罪得生净土者。即同阇王上根利智能重心忏也。彼经不生者。下根愚人至于临终不能重悔也。  问若定力得生下下品。云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此与大本散心十念理应无别。  答此虽造恶已曾修观故。使临终善友劝称十念。定心则成。亦是法行乘急戒缓人也。修观故乘急。造恶故戒缓。由乘急故得值善友。纵现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种今熟。故得往生。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莲池大师法语: 禅定人虽愿力不深。亦能往生。然修净业者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云栖净土汇语》〔明〕  莲池大师开示:念佛人心力或愿力大小与往生的关系  〔疏〕故知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良由正指理一心故。如法华三昧中说。  〔钞〕人有疑言。罪既多劫。业重障深。久勤忏摩。渐积功德。庶可消亡。而念佛一声。灭多劫罪。因微果巨。 固所不信。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若事一心。虽能灭罪。为力稍疏。罪将复现。多多之念。止可灭少少之愆。此之至心。正属理一。一心既朗。积妄顿空。喻如千年暗室。岂以一灯。暗不速灭。故一称南我佛。皆己成佛道。不独妙法莲华有之。法华三昧观经云。十方众生。一称南无佛者。皆当作佛。惟一大乘。无有二三。一切诸法。一相一门。所谓无生无灭。毕竟空相。习如是观。五欲自断。五盖自除。五根增长。即得禅定。释曰。一称成佛者。归命一心。无不成佛。以离自心一相一门外。更无有法可作归依。毕竟空寂。如是观者。五欲自断。乃至六度万行。悉皆成就。如上所说。非理一心而何。又佛名经云。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一闻则不待称念。无量则不止八十亿劫。因弥约因而果弥广。非理一心。安得致此。但患主之不一。何虑罪之不灭。《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  藕益祖师开示:念佛人心力或愿力大小与往生的关系  卓左车问:疏指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属理一心。又释佛名经。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云一闻。不待忆念。无量。不但八十亿劫。则何独理一心也。又此经闻经闻名。皆得不退。事邪理邪。  蕅益大师答:观经十念除罪往生。由怖苦心切。善友缘强。一念猛利。过百年悠悠。非必有究理之行。然胜于寻常事持。疏主或借显事功极者。卽不违理乎。若佛名经所言。以彼佛具无量威德愿力。故闻者获如是益。闻不信。亦获无量罪。要非少善根福德众生。所能得闻也。不退亦不一等。随闻证者。有位行念三不退。仅歴耳根者。如食少金刚。究竟不消。为远因终不退也。  印光祖师开示:念佛人心力或愿力大小与往生的关系  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各就其间斟酌,而为修持法则也。   藕益祖师开示:念佛人心力或愿力大小与往生的关系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復叁军能制耳。然称名便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摘自《弥陀要解》)  未完待续:
  祖师大德开示:为何不发利他菩提心就不能往生?哪类人不发菩提心亦可往生?  索达吉堪布:现在有些人说:只要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其他任何条件都不需要,就足以往生极乐世界。对利根者来说(具备什么条件才算利根者?最起码过去世有菩提心的种子,而且修行的功夫到了相当的境界),当然不排除这种情况,但一般来讲,按照佛经的教言,欲往生净土者必须发菩提心。  藕益大师《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中说:为度众生求生净土,非为自身独出生死。有此菩提弘愿,方是往生正因,不然纵令念佛菩萨,与佛菩萨气分不相契合,不能生净土也。  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开示:  《劝发菩提心文》(被藕益祖师收入到《净土十要》中)  念佛而不发大菩提心,不与弥陀本愿相应,终不往生。虽发菩提心,不专念佛,亦不得往生。故必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缘,而后期生净土,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  善导大师开示:念佛人只发愿往生,而不相续念佛,则不能往生。  问曰:愿行之义,有何差别?  答曰:如《经》中说,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其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是故今此《论》中,直言发愿,不论有行,是故未即得生,与远生作因者,其义实也。  问曰:愿意云何,乃言不生?  答曰:闻他说言西方快乐不可思议,即作愿言:「我亦愿生」,道此语已,更不相续,故名愿也。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昙鸾祖师开示:  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又有三种不相应:  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  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  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  莲池大师:如何鉴别真信愿、假信愿  要入佛法的门,信是第一。做坏事没有信心也干不成,何况善事。比如做盗贼的,被捕后,政-府虽严刑惩办,可是释放后,照旧不改。为什么?他深信这条门路,不带一个本钱,自能获利无算,所以受尽痛苦,也决不改悔。现在人们念佛,不肯真切下功夫,由于没经过一番深思,因而没树立真信。不要说不信净土,就是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这一句话,道理上并不难理解。你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的,不知有多少例子,现在你对这句话,还是信得不够。你如果真正信这句话,那念佛法门,不用我费尽气力,千万嘱咐,你自会像“水往低处流”,万牛也挽不回了。如前天送亡僧时,你们看这情景,当然心情沉重,互相警省说:“同道们,我和你今天送某僧,明天送某僧,不知不觉轮到自身,到那时悔恨来不及了!务要急切念佛,时刻都不放过才好。”我看你们自家也说可惜,对人也说可惜,等到殿堂念唱,照样谈笑自如。你就是不信“人命在呼吸间”嘛!  《佛说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真信切愿念佛人,不会有横死等祸事。   若有众生,深信是经,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遣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普贤菩萨、法自在菩萨、狮子吼菩萨、陀罗尼菩萨、虚空藏菩萨、德藏菩萨,宝藏菩萨、金藏菩萨,金刚菩萨、山海慧菩萨、光明王菩萨、华严王菩萨、众宝王菩萨、月光王菩萨、日照王菩萨、三昧王菩萨、自在王菩萨、大自在王菩萨、白象王菩萨、大威德王菩萨、无边身菩萨,是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藕益祖师、印光祖师:用念佛定课落实往生信心   净土即唯心净土,唯此一事。此事第一要信得极,二要时时发愿,三要念佛工夫不间。三事具,至愚亦生;三事缺一,虽聪明伶俐,亦不生也。莫论散心定心,只勉课程终身不缺,日勤日切,净土华棻,昼夜增荣矣。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何劳说妙谈玄?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印光祖师:什么是自以为是的假信愿?列举两例。  一、印光大师:汝妄想纷飞,尚欲急得一心不乱,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光谓净土法门,重在信愿。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无信愿,纵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故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纷飞,一求一心,定规著魔。  汝不察光意,遂谓一任随便。眼前随便者,决非信愿真切之人。使信愿真切,决不至泛泛然随便,而均不得往生也。理本无障,因汝以无理为理,而自生障碍,又复尤谁。 (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八)  二、印光大师的棒喝:“订定念佛功课,信愿才算坚定”  赵茂林先生在《追述学佛因缘并以纪念印公恩师》一文中讲述自己拜见印光大师的场面:“迳往报国寺拜请明道师,叩关看见师父。仰之弥高的风采依然,行礼后,开口先问我,这一两年来信愿坚定吗?念佛的功课订定吗?我吓得张口结舌,嗫嚅地说:‘因为经理大江南饭店、天瞻玻璃厂等事务繁忙,念佛功课还未订,可是信愿已深切的坚定不移了。’恩师正色地说:‘订定念佛功课,信愿才算坚定;不定念佛功课,信愿未够坚定。还得要痛切的用功念佛!’真是未开口三十棒,这一顿棒喝,使我提高了警觉不少。”  未完待续:
  南怀瑾:如何判断自己是用真心念佛,还是用妄心念佛?   大德南怀瑾居士开示:「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有病的菩萨,当你在生病的时候,「应复作是念」,重点在这个「念」,不是嘴里念佛的念,那只是念的一种表象。当你生病时,比如头痛,你想要它不痛,要它舒服,做不到。那个感受你并没有去想它,可是怎么也摆脱不掉,那就是念。你感冒了,你思想还照样在想,那个感觉身上难过的,并不是思想的,那就是念。一定要清楚认识什么是念,如果把念当作是心理的普通状态,是错误的。心理的普通状态是不会停留的,比如我在讲,大家在听,这个在佛学名称叫妄念。妄念等于是漂在水面上的一层油似的,不会停留。水会流动是表面一层,深水层是不动的。我们的思想也一样,在表面漂动的是妄念。「妄」,因为它虚妄,不实在。所以你用不着除妄念,你不用对它客气的,它根本就不停留的。比如你现在一边听我讲话,你思想不能集中,一边还有很多事情在想,这个是妄念,它不会停留的,不停留所以是「妄」。  那个真正的「念」是你去不掉的。比如刚才讲的,你生病的不舒服感觉,那个念头去不掉。其实那个还是妄念,不过比较妄念起来,那个是念的根。所以这个念不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念,是第六意识接近到第七意识,意识的根。念是很麻烦的事。学佛的人口口声声说要念佛,为什么大家念佛不得力?都是妄念的念,没有真正的念。真念佛的正念起来的念,那连阿弥陀佛四个字的佛号都没有了。心心念念挂到了,那叫作念。比方我们欠了某人的债,或者吃素的人想吃荤又不好意思,叫你心里不要想吧,唉,这念头实在又挂到心上,这就是念。又如许多学佛的人说,自己不要名不要利,依我看来很多都还在求名求利,他自己都不明白,那个东西叫作念。《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南怀瑾老师教的往生方法:  这里传大家一个观想修法,在生病的时候,应该起一个念。这个念不是思想,但是离不开思想,所以叫思念,有那么一个作用,它可以离开身体而存在。你们有发高烧的经验吧,烧得迷迷糊糊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想了,但是你晓得现在自己病了,那个就叫作念。我们现在坐在这儿想来想去的,都是妄想,不是念。到临死的时候,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或者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都没有了,但是这个念头要挂着。  念又可以说就是相思病,这是广义的相思病,不只是男女之间的想念。你那炒股票想发财的心理也是念,时时关心股票的价格。你有没有去想呢?没有,但是心里又随时放不下来,这就是相思病,就是念。你把这种恋爱、炒股票的念转为念佛,也就可以成就了。这个念成就了,等到身体四大分离的时候,你把身体放开,让它痛苦,但要把握到这个念,一刹那之间,擦!一下,就像乌龟脱壳了,就飞上天了。这一念坚定了,没有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一般人念了一辈子佛,到了临死却不知道这一念,因为身子的痛苦或者脑细胞烧坏了,没有办法把南无阿弥陀佛这几个字符串起来,但是那个能念佛号的,一念到这个就是了,不须要把每个字符串起来。你见过阿弥陀佛的像,到那个关头,一念之间就是这个像,能做到这样,即使不往生,再投胎来的时候,一定相貌好又聪明,决不会堕落。这个时候的念不是无知,不是妄想。  维摩居士要你起这个念,观「众法合成此身」,到这个时候要晓得,这个身体是靠不住的,「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念念在佛法中,不管一切生灭。今天生病,明天好一点,这都是生灭法,就是虚妄、空的。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李炳南居士、藕益祖师、印光祖师、黄念祖居士:古往今来念佛人往生的具体比例  李炳南居士:  念佛结七迄今二十有三年矣,莲友逝者计有一千六百多位,其中有往生、有不往生者,往生者占少数,且多属于前十年,后十年则甚荒唐,退堕如此,可不寒心!  台中二十五年中,同修已死二千余人,而往生有相当证验者,不过十人,何等可怜?  李炳南老居士《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印光祖师:  今之修净业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则法法头头皆不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净土中人,实百有九十九皆属无禅无净土。   【蕅益大师开示】  生西方,以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此三直至成佛。  流俗人亦三种心:轻心,忽心,将就心。此三常游五趣。  呜呼!  前三【心】,百千中或一有;  后三【心】,百千中或一无;  奚怪口言求生者多,真实往生者少也!   黄念祖大德开示:至于近世念佛者多,而往生者罕睹。
  未完待续:  智者大师、善导大师对《法鼓经》经文“往生意”的注解:  《法鼓经》云“若人临终,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  智者大师开示:"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作别时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摄论云:“由唯发愿故,全无有行。”杂集论云:“若愿生安乐国土即得往生,若闻无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并是别时之因,全无有行。若将临终,无间十念猛利善行是别时意者,几许误哉。愿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异见,自堕陷也。"  善导大师开示:  问曰:愿行之义,有何差别?  答曰:如《经》中说,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其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是故今此《论》中,直言发愿,不论有行,是故未即得生,与远生作因者,其义实也。  问曰:愿意云何,乃言不生?  答曰:闻他说言西方快乐不可思议,即作愿言:「我亦愿生」,道此语已,更不相续,故名愿也。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未完待续:
  历代祖师大多数开示都强调“不发菩提心就不能往生”,但少数开示说“不发菩提心亦能往生”。那么,哪种特殊情况下“不发菩提心亦能往生”。  索达吉堪布:现在有些人说:只要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其他任何条件都不需要,就足以往生极乐世界。对利根者来说(具备什么条件才算利根者?最起码过去世有菩提心的种子,而且修行的功夫到了相当的境界),当然不排除这种情况,但一般来讲,按照佛经的教言,欲往生净土者必须发菩提心。  藕益大师《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中说:为度众生求生净土,非为自身独出生死。有此菩提弘愿,方是往生正因,不然纵令念佛菩萨,与佛菩萨气分不相契合,不能生净土也。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开示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请注意,藕益祖师这里提到的菩提愿就是《大乘起信论裂网疏》的相关开示)  藕益祖师:或谓:十恶五逆,临终十念尚得往生,何必平日矻矻称名。  此大不然!经云十恶五逆得往生者,必过去曾种菩提种子。若无菩提种子,何能遇善友?纵遇善友劝发,亦何能顿生信愿、称念洪名耶?故凡修心净业之士,急须荐取妙心,发菩提愿,称念阿弥陀佛,虽不断惑,亦能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乃不可思议法门;十方诸佛;以无量舌,无量音,叹此法门,犹莫能尽。应当谛信而力行之。   索达吉堪布:现在有些人说:只要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其他任何条件都不需要,就足以往生极乐世界。对利根者来说(具备什么条件才算利根者?最起码过去世有菩提心的种子,而且修行的功夫到了相当的境界),当然不排除这种情况,但一般来讲,按照佛经的教言,欲往生净土者必须发菩提心。  现在有些人认为:往生极乐世界不需要发菩提心。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无量寿经》中讲得很清楚,不管上、中、下辈往生者,发菩提心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原来我在讲《藏传净土法》时,也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汉传佛教认为,不发菩提心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比如某人没有发过菩提心,但他已经往生了。”我当时说:“你怎么知道他不具足菩提心?也许他口中没有说要度化无量的众生,但实际上内心已经具足了菩提心。”因此,以后在弘扬净土法门时,希望大家要强调菩提心。  净土法门毕竟是大乘佛法,既然是大乘佛法,就一定要具足菩提心。  净空法师:阿公阿婆的菩提心  如果说只求自度,没有度众生的念头,这个人去不了的。「若只求自度,不愿度他,则是未发菩提心」,跟菩萨乘不相应。「不发菩提心,即不能往生」,所以不发菩提心就不能往生。我们对於这些老太婆老阿公就产生怀疑,为什麼他念佛能往生?然后我们就晓得,藕益大师把这个问题给我们解答了。他没有学过经教,他不懂什麼叫菩提心,他真发了,真发了自己不知道。所以那些老太婆老阿公,你去问问,他们在生的时候非常有慈悲心,无论什麼人有困苦,他都全心全力去照顾、去帮忙。所以他不是只顾自己的,他能够舍己为人,这就是菩萨心肠,又是真信切愿,他怎麼会不往生!所以发菩提心,他不知道他发菩提心,实际上他的心早就发了,所以他一向专念他就能往生。  五: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三说: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 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  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而据《观经》,硬诬蔑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  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净宗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往生论注》被藕益祖师收入到《净土十要》,得到藕益祖师的认可。)  八: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  《劝发菩提心文》(被藕益祖师收入到《净土十要》中)  念佛而不发大菩提心,不与弥陀本愿相应,终不往生。虽发菩提心,不专念佛,亦不得往生。故必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缘,而后期生净土,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  九:净土宗十二祖彻悟大师  《彻悟大师文集》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理有所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冤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已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  广钦老和尚开示:‘带业不能往生,经典中之“带业往生”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样,你有愿心要往生极乐世界,临终时,如业力大于念力那还是不能往生,但会因你的愿力而转为人身,再继续念,如此转了几转,一直念到你的念力大于业力,就能往生。’  未完待续:
  十:弘一法师  《净土法门大意》(一九三二年于十一月在厦门妙释寺讲)  修净土宗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 由是观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与佛心不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空法师念佛mp3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