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南玉溪市红塔区红塔区到北方民族坐高铁怎么走?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 大致按历史时序讲述蒙古族兴起以前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起源、发展、 历史变迁、流向、制度、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等内容。 主要时段:公元前 3 世纪初至公元 10 世纪末,相当于战国至唐末五代时期。 主要地域:蒙古高原。 讲述方式:大致按历史时期逐一讲述北方民族的历史梗概、经济生活和文化习俗。 绪 论 ?古代北方民族:泛指当时我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特指生活繁衍在中国古代北 方草原地带的我国北方各族,主要生活特征:“逐水草迁徙”、“各有分地”从事 畜牧、狩猎以及少量的农业生产 。 ?早期的北方民族:公元前 21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甲骨文 中有“土方”、“鬼方”的记载,史书中则记载有泛称为戎(西戎) 、狄(北狄)的 北方诸族,特称为荤粥、猃狁、匈奴、林胡、楼烦和东胡的各族。 ?公元前 16 世纪至公元前 11 世纪,以今天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省部分地区 为直接辖区的商王朝,与土方、鬼方等北方游牧民族发生多次战争。 ?约公元前 11 世纪至公元前 771 年,以陕西地区为统治中心的西周王朝同北方的猃 狁(音显允) 、犬戎等族有密切交往。猃狁分布地域包括今天的鄂尔多斯高原,给周 朝的威胁很大,甚至一度侵及周的都城。周王在击退猃狁以后,曾命大将南仲筑城 朔方,以防猃狁南下。 ?公元前 770~公元前 221(春秋战国时期) ,文献记载的北方民族有了新的具体称 谓,活动在今内蒙古境内的北方各族主要有匈奴、林胡、楼烦和东胡。 ?公元前 3 世纪至公元 3 世纪(秦汉时期) ,跃马扬鞭称雄于蒙古高原上的北方游牧 民族主要相继是匈奴和鲜卑,乌桓也在内蒙古地区留下了闪光的历史足迹。由于这 些游牧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和魅力,以及他们与中原秦 汉王朝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因此,汉语文献较为详实地记载下了他们的历史。 ?匈奴在大漠南北活跃了 300 余年,最终退出蒙古高原这一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 乌桓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北方地区一支十分活跃的势力,鲜卑也逐步兴起,替代匈奴 成为蒙古草原上的新霸主,由此揭开了东胡系古代民族在北方草原纵横驰骋的新篇 章。 ?公元 3 世纪初至 6 世纪末,相当于中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北方 地区,游牧民族势力占据主要地位,农业民族退居次席;游牧经济获得长足发展, 农业经济相对萎缩。这时的蒙古高原,是各游牧民族纵马驰骋,相互拼杀,互相兼 并、融合和彼此交流的场所。各游牧民族不断南进或南迁,继续程度不同地受到中 原文化影响,深浅不一地经历了汉化的历史过程;同样,游牧文明也给中原文明注 入了新鲜内容。中原汉族则势力南缩,与进入中原及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发生或和 或战的关系,吸收了大量的游牧文化,融入了新鲜血液,形成一幅多姿多彩的历史 画卷。 ?3 世纪初至 6 世纪末,原来活跃在蒙古高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乌桓等), 多已迁入内地,鲜卑则分化出许多部落,并且各部日益活跃,成为蒙古高原较为强 盛的势力。最后拓跋鲜卑统一中国北方,与南朝形成对峙局面。这一时期,随着匈 奴、乌桓和鲜卑等族的大批南迁入塞,在从东到西的蒙古高原上又出现了契丹、库1 莫奚、乌洛侯、室韦、柔然、敕勒―高车和突厥等族。 ?公元 6 至 10 世纪末,约相当于中原的隋唐五代时期。前此活跃在蒙古高原的游牧 民族有的已经衰落,融入其他民族,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的继续发展壮大,逐步成 为影响地区局势的重要力量,并在日后主宰大漠南北的政治军事大局;有的则建立 了游牧政权,成为叱咤草原的民族。 ?这一时期,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活动的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有突厥、回纥、黠戛斯、 契丹、奚、室韦―达怛、吐谷浑、党项和沙陀等,其中突厥、回纥等建立了统治大 漠南北的古代游牧民族国家,契丹、奚、室韦―达怛等一度附属于突厥、回纥。唐 中期以后,契丹、室韦―达怛势力日益发展,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在蒙古高原及其 缘边地区的历史影响逐步增强, 为辽金蒙元时期契丹和蒙古的崛起奠定了历史基础。 ?总的看,公元前 3 世纪初至 10 世纪末,各游牧民族在中国古代北方这一特殊的地 理环境中畜牧狩猎,创造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并与周边主要是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 汉族发生了十分密切的交往;华夏族(汉族)建立的政权如战国燕、赵、秦、秦汉王 朝、隋唐王朝等主要对内蒙古南缘地带进行经略和管辖,实施了设置郡县,修筑长 城道路,迁徙人口,进行农业开发等措施。从事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人们, 在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区这一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互相影响,相互吸收,谱写了中 国历史独具华彩的篇章。 一、匈奴 ?匈奴是我国古代一个强大而影响深远的民族,是历史上第一个在大草原建立国家 的民族。匈奴雄踞蒙古草原数百年,为草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匈奴是历史上唯一对当时三大帝国(汉、波斯、罗马)均构成过直接威胁的种 族,是匈奴人促成了欧洲历史发展的转折。 ?匈奴是在汉朝时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从前三世纪兴起(战国时 期)至东汉初年,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 间经历了约三百年。 匈奴族源 ?学界大多赞同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的观点,认为其来自商周间的鬼方、獯 鬻(音勋玉) ,宗周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即匈奴名称出现以前 活动于大漠南北的各族,经过长期分合聚散,因“匈奴”于其中居于主导地位,形 成了以匈奴为称号的游牧民族集团。 ?狄是中原华夏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包括赤狄、白狄、长狄等。从泛称“狄” 的涵盖范围讲, 匈奴属于狄集团的一支, 可能是以春秋时期的白狄为主发展起来的。 春秋时期,白狄主要活动于陕北、内蒙古鄂尔多斯和河套地区。除了大漠南北的诸 狄部外,散布于黄河流域的北狄部落大都逐步被中原各诸侯国兼并。经过长时期的 历史发展,白狄中的一支匈奴吸收了诸戎、狄成份而强大起来,战国时被汉文献称 为匈奴。 ? “胡”的由来:匈奴人自称为“胡”,中原人沿用作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例】《汉书?匈奴传》载,孤鹿姑单于致汉武帝书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 : 胡者,天之骄子也。” ?其他称胡的民族:战国时代,华夏族称游牧于匈奴以东的部落集团为“东胡”, 称活动于榆中(今鄂尔多斯市东北一带)的游牧民族为“林胡”。汉张骞通西域以2 后,称西域各族为西胡。魏晋以后,汉文献中“胡”这一称谓的应用更加广泛,活 动于中原的各古代游牧民族大多被称为“胡”。 如有“平凉胡”、 “休屠胡”, “羯 胡”、“支胡”,“山胡”、“杂胡”等。 匈奴发祥地 ?初见于汉文史籍记载的匈奴,主要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及河套一带。这 里依山带水,草木茂盛,飞禽走兽很多,是理想的畜牧狩猎之地。 ?鄂尔多斯草原 匈奴王庭 ?茏城 匈奴的活动区域 ?公元前 310 年左右,匈奴已与战国的燕、赵、秦三国相邻。“冠带战国七,而三 国边于匈奴。”( 《史记?匈奴列传》 ) ?战国末年,匈奴东界已达燕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东部一带。 ?战国中后期,匈奴广泛分布于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东邻内蒙古东部的东胡, 西毗河西走廊一带的月氏,南隔长城而望燕、赵、秦诸国。 匈奴的活动区域(续) ?在今天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桃红巴拉、阿鲁柴登、伊金霍洛旗公苏壕、准格尔旗西 沟畔、玉隆太,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范家窑子、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水涧沟门、巴 彦淖尔盟乌拉特中旗呼鲁斯太等地都发现了属于战国时期的匈奴墓葬和遗物。这些 墓葬分布的地点,大都是“肥饶之地”。匈奴人在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地区和呼和 浩特平原曾经长期驻牧,生息繁衍,生居死葬。 匈奴历史阶段划分 ?匈奴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从上古至公元前三世纪(大约近一千年) ?2)从公元前三世纪末(前 209 年冒顿单于即位) ,到公元后一世纪中叶(即公元 49 年,匈奴列为南北,南匈奴降汉,北匈奴西迁) ?3)从二世纪到五世纪,匈奴入汉到消亡。 战国时期的匈奴(秦对匈奴的防御) ?秦长城:“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秦昭襄王时筑成长城自守。 秦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阴山南北尽为匈奴所有。 ?名将:战国打击匈奴的名将:赵将李牧。燕国将秦开。秦将蒙恬。 ?秦长城遗址 战国时期的匈奴(赵对匈奴的防御) ?1)赵长城: “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 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史记?匈奴列传》 ) ?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 306 年)打败了林胡、楼烦,二十六年开发了燕、代、 云中、九原这些地方。并修筑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省蔚县) ,经云中、九原(今 内蒙包头市境内) ,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今内蒙古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 , 全长约一千三百里。 ?包头赵长城遗址 战国时期的匈奴(燕对匈奴的防御)3 ?燕长城:“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 《史记?匈奴列传》 ) ?名将:战国打击匈奴的名将:赵将李牧。燕国将秦开。秦将蒙恬。 ?燕长城遗址 匈奴与秦朝的对抗 ?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 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 f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馀里。 ?( 《史记?匈奴列传》 ) ?蒙恬率领 30 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 。”却 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过秦论》。 ) ?秦朝长城图示 匈奴建国前草原的形势 ?东胡: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丁零:贝加尔湖以西以南的色楞格河流域;匈 奴: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即“河南地(鄂尔多斯草原)”一带。 ?第一个见于汉文献记载的匈奴单于号头曼,公元前 215 年,秦朝将军蒙恬率 30 万 (一说 10 万)大军,北击匈奴,战败后北退 700 余里,从此失去水草丰美、适宜畜 牧并且军事地位重要的“河南地” 。又先后失去了高阙(今内蒙古临河市西北石兰 计山口,另说为今乌拉特前旗大坝沟口)、阳山(今临河市西北狼山)和北假(约当 今乌加河与阴山夹山带河地带)等战略要地。 ?三面受敌:在南面受困于强秦的同时,匈奴左邻东胡强而右邻月氏(音柔支,活 动在今河西走廊一带的游牧民族,史称与匈奴同俗)盛,处于三面受敌的局势。数 年后,始皇死,中原大乱,戍卒逃散,边塞废驰,匈奴又渡过黄河,重新占据“河 南地”部分地方,南部的危局得到一定缓解。 匈奴立国经过 ?公元前 209 年,匈奴贵族内部火并,冒顿杀父头曼,自立为单于。 ?1)初为人质:冒顿初为单于继承人,后来头曼又想改立所爱阏氏(单于妻、妾) 之子,就把冒顿送到月氏做人质,然后突然袭击月氏,企图以背约之举达到借刀杀 人的目的。“单于有太子名冒顿。後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 子,乃使冒顿质於月氏。” ?2)冒险逃脱:冒顿盗骑月氏良马逃归匈奴,头曼以冒顿勇壮,让冒顿做了万骑长。 “冒顿既质於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 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 ?3)鸣镝弑父:冒顿不满头曼所作所为,暗中积聚力量,严格训练属下。经过几次 残酷清洗,集合了一支绝对服从命令的亲信骑兵队伍。一次利用随其父头曼单于狩 猎的机会,冒顿用鸣镝射向头曼,左右应声而射,杀死了头曼。又除掉后母、诸异 母弟及不听命的贵族大臣,于公元前 209 年自立为单于。 ?史载 “冒顿乃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 ?1)行猎鸟兽,有不射鸣镝所射者,辄斩之。4 ?2)已而冒顿以鸣镝自射其善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顿立斩不射善马者。 ?3)居顷之,复以鸣镝自射其爱妻,左右或颇恐,不敢射,冒顿又复斩之。 ?4)居顷之,冒顿出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於是冒顿知其左右皆可用。从其父单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杀单于头曼,遂尽 诛其後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冒顿自立为单于。” ( 《史记?匈奴列传》 ) 匈奴国家历史时期的划分 ?一般分为:极盛、衰微、分裂三个时期 ?1)极盛:前 209 至前 218 年,即冒顿、老上、军臣三单于时期,相当于秦二世元 年至汉武帝元朔元年。 ?2)衰微、分裂:从公元前 127 年到公元 91 年,即匈奴伊雉斜单于(军臣单于的 弟弟,汉武帝元朔三年(乙卯,公元前一二六年) ,匈奴军臣单于死,其弟左谷蠡王 伊稚斜自立为单于 。 )到再次列为南北的北匈奴的西迁。相当于汉武帝元朔三年至 东汉和帝永元三年。 匈奴的扩张 ?冒顿向东击破东胡,向西击走素称强大的月氏,占据河西走廊及以北广大地区, 向南吞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全部收复为秦所夺河南地,与西汉以战国秦昭襄王长 城为界,势力达到朝那(今甘肃平凉市) 、肤施(今陕西榆林县东南) 。又北服丁零、 鬲昆等族,统一了蒙古高原各游牧民族。 破灭东胡 ?“冒顿既立,是时东胡盛,闻冒顿杀父自立,乃使使谓冒顿, ?1) 欲得头曼时有千里马。 冒顿问群臣, 群臣皆曰: “千里马, 匈奴宝马也, 勿与。 ” 冒顿曰:“柰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遂与之千里马。 ?2)居顷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 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冒顿曰:“柰何与人邻国爱一女 子乎?”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 ?3)东胡王愈益骄,西侵。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馀里,各居其边为瓯脱。 东胡使使谓冒顿曰:“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冒 顿问群臣,群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亦可,勿予亦可。”於是冒顿大怒曰:“地 者,国之本也,柰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後者斩, 遂东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及冒顿以兵至,击,大破灭东胡王,而虏 其民人及畜产。” ( 《史记?匈奴列传》 ) 匈奴帝国的疆域(汉) ?冒顿杰出的军事领导才能,使贵族大臣深为折服,匈奴上层统治阶级的意志得到 了统一。匈奴东征西讨,南掠北攻,实力空前强盛,控弦之士达 30 万,统治版图东 到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成为统治大漠南北强大的政治军事 势力,在蒙古高原上第一次建立了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国家。 匈奴的政治、军事结构(一) 二十四长制 ?匈奴以“帐”为基层单位。“帐”就是帐蓬。 《后汉书?西域传》说,“帐者,犹 中国之户数也”。若干帐组成一个营盘,若干营盘组成一个氏族,若干氏族组成一 个部落,若干部落组成一个部落联盟。5 ?匈奴丁壮尽编入“甲骑”。大约一帐有一丁壮(骑兵),约十个帐组成营盘,可出十名骑兵,设一什长(十骑长)率领。什长是基层带兵官,也是一营盘的行政长官。 ?约十个营盘可集合百个骑兵,设百长(百骑长)率领,一百长是一个氏族的行政、 军事长官。 ?集十个氏族丁壮,可得千名骑兵,置千长(千骑长)率领,千长一也就是一个部落 的行政、军事长官。 ?集十个部落的骑兵得万骑,置万骑长(也称王)率领。他们是部落联盟的行政、军 事长官。冒顿统一各部,领有二十四个万骑长。 二十四长(续) ?各万骑长又自置千长、百长、什长、裨(pi,二声,辅佐的)小王、相、都尉、当 户、且(ju,一声)渠等属官。 ?匈奴十进位和左右翼的军政制度,对后来的游牧民族产生了很大影响,鲜卑、柔 然、突厥、回纥、蒙古等都程度不同的有所继承和发展。 匈奴的政治、军事结构(二) 左右翼制 ?匈奴实行左右翼的行政军事制度。单于以下设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 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等官职。 ?统治机构分左中右三部分:单于是匈奴的最高行政军事首领,匈奴语全称为“撑 犁孤涂单于”,相当于汉语“天子”。单于总揽军政及对外一切大权,由左、右骨 都侯辅政,骨都侯由氏族贵族担任。?匈奴各部所辖范围 ?匈奴败退漠北以前,单于庭当一直在内蒙古高原上。单于庭居匈奴辖地中部,南 边对着汉地代郡 (治今河北蔚县东北) 和云中郡 (治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 , 主要指阴山以北的乌兰察布高原。 ?匈奴人尚左,常以单于长子为左贤王,左贤王是匈奴左地(东方)的最高长官。 权力和地位高于右贤王,并且常常是单于的?°储副?±。左贤王庭在上谷郡正北。 诸左方王将驻牧于匈奴辖地东部,南边对着汉地的上谷郡(治今河北省怀来县) ,地 域大体包括今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科尔沁草原和呼伦 贝尔草原大部。 ?右贤王是匈奴右地(西方)的最高长官。诸右方王将驻牧于匈奴辖地西部,南边 对着汉地的上郡(治今陕西省榆林县东南)及迤西,西面连接月氏和氐、羌,大致 包括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黄河以北的巴彦淖尔高原和阿拉善高原。右贤王庭在 上郡正北。 其他王侯 ?昆邪王、休屠王、卢屠王、奥K王、犁汗王、休旬王、瓯脱王、西祁王、右皋林 王、古股奴王、古伊秩訾王等等。此外,还有立汉降人为王者,如赵信为自次王, 李陵为右校王,史降为天王,卢绾为东胡卢王。侯的名称有左安侯、左姑姑侯、粟 置支侯等等。 匈奴王后称谓 ?阙氏,音烟肢或焉支,含有美丽的意义。单于至一般诸王皆可称其妻为阙氏,也6 有许多称呼:如宁胡阙氏、颛渠阙氏、大阙氏、第二阙氏、第五阙氏等等。在众多 阙氏中,也有高低位次之分。沈钦韩以为“匈奴正妻则称大阙氏”,胡三省则以为 “颛渠阙氏,单于之元妃也,其次为大阙氏”。 阙氏虽不见得是皇后,但单于的阙氏在匈奴的地位却很重要。不仅在内政、外 交上有重要地位,在战争中也起作用。如冒顿攻围刘邦时,阙氏随军在旁。 ?居次:匈奴“公主” 。 ?匈奴要事 ?在左中右三部地域内,匈奴政权封王置官,贵族们在各自的辖区内率部众从事畜 牧生产,守护地盘。遇有战事,随单于出征。每年参加三次大型集会。正月,在单 于庭集会,商讨一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事宜。五月,大会茏城,祭祀天地、鬼神 和祖先。九月,大会(音带,绕林木而祭,鲜卑之俗)林,清点核实人口及牲畜 数目。匈奴退出漠南地区以前,对内蒙古高原大部实行了有效的政治统辖和畜牧经 营。 匈奴显贵姓氏 ?《史记?匈奴列传》无单于姓氏记载; 《汉书 ? 匈奴传》载单于姓挛L(lu?ndī) ,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作虚连L氏。实系一氏的不同写法。单于继承或父死子继, 或兄终弟及。 ?呼衍氏(又作呼延氏) 、兰氏和须卜氏三氏最显,后有丘林、韩氏、郎氏等。 ?高官要职由显贵氏族或家族世袭。骨都侯均出自三氏:呼衍氏居左位,兰氏、须 卜氏居右位,主断狱讼。裁决了的案件,用口头报告单于。呼衍氏、兰氏、呼衍、 须卜、丘林四氏世与单于挛L氏家族姻亲。 匈奴军事 ?匈奴民族有完善的军事装备:优良的战马,矫健的骑士,坚固的盔甲,加上锋利 无比的兵器。 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平时是作为交通工具,战时则成为战 马。从出土实物看,匈奴马匹身体略矮,头部偏大,应属于蒙古马。蒙古马虽不十 分高大,但体能充沛,耐力持久,行动迅速,非常适应高原环境,再配上御马工具 ――马笼头和马鞍,大大增强匈奴军队的战力。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兵“尽 为甲骑”、“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匈奴兵器“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a”,考古发掘资料与此正相吻合。匈奴 墓地发掘情况显示,兵器一般出土于男性墓葬中,以铜、铁、骨、木质地为主,主 要有弓、箭镞、弩机、刀、剑、戈、矛、斧、流星锤等。 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护自己, 而代之以更省劲、 更坚固的盔甲来装备 自身,形成“尽为甲骑”、机动灵活而又强大的匈奴骑兵。 匈奴人的基本经济活动 ?匈奴人过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牲畜以马、牛、羊最多,又有橐(音驼)驼、 驴(骡) 、if(jueti,三声,骏马) 、PB(音陶徒,良马) 、nw(音单西)等 奇畜。 ?畜群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自单于以下皆食畜肉、饮Вㄒ糁兀橹 酪(用牲畜乳汁做成的奶食品) 、衣皮革、披毡裘、住穹庐。狩猎业是重要的辅助行 业。7 ?史载匈奴人自儿时就开始练习骑射,部众平时随畜群游牧,同时以射猎禽兽为生业。狩猎活动还是演练骑射的手段。“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 。” ( 《史记?匈奴列传》 ) 其他经济活动 ?手工业有冶铁、铸铜、金银铸造,还有陶器、木器、毛皮等行业。游牧经济的开 放性和单一性,使其迫切需要与其他民族进行商业交换。匈奴与汉朝间有官方允许 的“关市”,还有民间的商业往来。此外,与乌桓、羌、西域各族等均有商业上的 交换。受汉人影响,匈奴也经营粗放农业。 匈奴考古示例 ?青铜甲 ?青铜 整幅 110?75 厘米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出土 匈奴考古示例 ?刺猬金饰 ?高 1.9 厘米,厚 4.5 厘米,重 8.2 克 1973 年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收藏. 匈奴考古示例 ?虎咬牛纹金带饰 ?金质 长 12.7 厘米、宽 7.4 厘米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 ?匈奴人尚虎,故发现的金器多有虎的形象。 匈奴考古示例 ?卧羊形金带饰 ?主件长 11.7 厘米,宽 7 厘米,厚 6 厘米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沟畔.一套四件。 两件是卧羊形带饰,高浮雕的羊,安详静卧;背部原有铁质带扣,扣合时两个羊头 相挨近。另两件是花叶纹带穿,分别在卧羊形带饰的两侧。整套带饰若系上后,金 光灿然。 匈奴考古示例 ?鹰顶金冠饰是这批匈奴遗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由鹰形金冠顶和金冠带两 部分组成。冠顶高 7.3 厘米,冠带长 30 厘米,周长 60 厘米,共重 1394 克。金冠 饰分冠饰和冠带。冠饰呈半球体,其上浮周四只狼和四只盘角羊组成的咬斗图案。 在半球体的冠顶上立一展翅欲飞的雄鹰,作俯视状。整个冠饰构成了雄鹰俯视狼羊 咬斗的搏斗画面。金冠带由黄金铸成,冠带前部有上下两条,中间及其末端之间有 榫卯插合连接,两端有榫卯与冠带前部相连接,组成圆形。冠带左右两边靠近人耳 部分,每条的两端分别作成卧虎,盘角羊和卧马的浮雕图案,其他的主体部分饰绳 索纹。这套金冠饰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胡冠”。 ?鹰顶金冠饰 匈奴考古示例 ?金玉耳坠(西汉-匈奴) ?玉坠长 6.5 厘米,宽 5 厘米,厚 0.4 厘米,金饰长 3 厘米,宽 4 厘米,厚 0.3 厘 米,内蒙古自治区准格而旗西沟畔墓葬出土。 ?描述:金上饰兽纹为对鹿,玉饰镂雕变体龙虎纹,金与白玉交辉,风格粗犷质 朴。8 匈奴考古示例 ?阴阳青铜短剑为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 年-前 476 年)器物,通长 32 厘米,柄长 10 厘米,刃最宽 4.2 厘米,1958 年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南山根遗址出土,内蒙古 自治区博物馆藏。剑柄铸成圆雕男女裸体立人像,男性两臂下垂,双手护腹;女性 曲臂,双手交叉于胸前。护手近似一字形,剑身两侧刃弧曲,柱状脊上有三道棱线。 剑身整体厚重,铸造精良、 ,是曲刃剑中的精品。 匈奴语言、文化 ?匈奴语属阿尔泰语系,主张突厥语族说者居多,也有持蒙古语族说的。匈奴人没 有自己的文字, “以言语为约束”。 汉文文献记录下一首匈奴民间流行的歌曲: “失 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是匈奴人对公元前 121 年被汉军击败后,失去优良牧场的感慨。 ?匈奴有自己的音乐,广泛流行的乐器有胡笳、@(音柄)鼓。在陶器、铜器和金 银器上的造型艺术十分精湛。 匈奴习俗(一) ?匈奴人每年正月、五月、九月三次集会,祭祠祖先、日月、天地、鬼神。 ?战争中也形成了一些相关习俗:出兵前先观察星月,月满则进攻,月亏则退兵。 战斗中斩敌首级的,赐一卮(音只,古代盛酒的器皿)酒;掳获的财物归个人所有, 俘虏作奴婢;为战死者收尸归来,可尽得死者家财。为此,匈奴战士趋利若骛,征 战勇敢。 ?“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其攻战,斩首虏赐一卮酒,而所 得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故其战,人人自为趣利,善为诱兵以冒敌。故其 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战而扶舆死者,尽得死者家财。” ?“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其坐,长左而北乡。 ” 匈奴习俗(二) ?“贵壮健,贱老弱”,“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因为常年的战争,使匈奴 社会中形成了的这种风气。 ?匈奴社会对偷盗、伤人等行为用习惯法处置:“拔刃尺者死”,偷盗者没收家口 财产,小罪辗轧骨节,大罪处死。 ?婚俗保留有氏族社会的遗风,实行收继婚。父死,娶后母;兄弟死,娶其妻。具 有稳定血缘关系和保留劳动力含义。 ?考古发现证实,匈奴人实行土葬,有棺〖敖鹨髅蟆⒙砭摺⑽淦鳌⑸蟆 陶器、玉器、衣饰等随葬品,贵族死后有臣妾殉葬。有入殓、出殡、入葬等礼俗。 匈奴习俗(三) ?汉遣车骑都尉韩昌、光禄大夫张猛送呼韩邪单于侍子 与呼韩邪单于盟誓,“昌、 猛与单于及大臣俱登匈奴诺水东山,刑白马,单于以径路刀金留犁挠酒,以老上单 于所破月氏王头为饮器者共饮血盟。 ” ( 《汉书?匈奴传下》 ) ?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径路,匈奴宝刀也。金,契金也。留犁,饭匕也。挠,和 也。契金著酒中,挠搅饮之。”用宝刀“径路”、饭匕“留犁”搅酒,作血盟之饮, 是汉时汉与匈奴间订盟的一种仪式。后以“留犁挠酒”谓汉族王朝与其他少数民族 统治者订立和约。9 ?“留犁挠酒”谓汉族王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统治者订立和约。 ?汉匈初次交锋 ?匈奴建国之初,利用汉朝国力较弱的机会,多次南下。公元前 201 年(汉高祖六 年) ,冒顿亲率大军围汉将韩王信于代郡马邑(今山西朔县) ,信投降,引匈奴南逾 句注(山名,在今山西代县西) ,攻至晋阳(汉太原郡治所,今太原西南) 。 白登之围 ?前 200 年, 冒顿用诱兵之计, 把亲率 32 万汉军前来抵御的汉高祖刘邦围困在平城 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 ?匈奴骑兵 40 万,以马色编队,西方白马,东方青龙马,北方乌骊(黑)马,南方 赤黄马,阵容严整,以致围外汉兵束手无策,难以相救。七日后,冒顿以约定合兵 的汉降将失期而疑有诈,于是接受受汉厚赂的阏氏之言,解围退兵。 史记-白登之围 ?高帝先至平城,集解徐广曰:“在雁门。”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 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白登台在白登山上,朔州定襄县东三十里。定襄县,汉平城县也。 ) ?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U马。 。 ?青马,色青。 “骊,黑色。” 赤黄曰U”。 白登之围(图) 汉匈和亲 ?白登之围后,汉基于当时的形势,派使者刘敬与匈奴结“和亲之约” ,双方约为 “兄弟之国”。匈奴单于得汉朝公主为阏氏,每年还获得一定数额的絮、缯、酒、 米、食物等。 ?“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 冒顿乃少止。”《史记?匈奴列传》 汉匈重修和亲 ?高后至文、景 60 余年间,匈奴贵族间或屡背约扰汉边郡;汉朝国弱,与民休息, 仍奉和亲之策。 ?公元前 176 年,右贤王毁和亲之约,侵扰汉边。冒顿致书汉文帝,对此行为进行 解释。宣称匈奴新破降月氏,征服楼兰、乌孙、呼揭等西域二十六国,“诸引弓之 民,并为一家”。北方已定,愿意与汉重修和亲,“使少者得成其长,老者安其处, 世世平乐”。前 174 年,汉文帝回冒顿书,同意与匈奴复故约。 冒顿与汉高后的来往书信 ?孝惠、高后时,冒顿浸骄,乃为书使使遗高后曰:“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 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 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汉书?匈奴传》 ?高后-令大谒者张泽报书曰:“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 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 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10 汉匈书信往来 ?冒顿死,子稽粥立,号曰老上单于。 ?汉遗单于书,牍以尺一寸,辞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所遗物及言语云 云。中行说令单于遗汉书以尺二寸牍,及印封皆令广大长,倨傲其辞曰“天地所生 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所以遗物言语亦云云。 汉匈辩论 ?1)汉使或言曰:“匈奴俗贱老。”中行说穷汉使曰:“而汉俗屯戍从军当发者, 其老亲岂有不自脱温厚肥美以赍送饮食行戍乎?”汉使曰: “然。 ”中行说曰: “匈 奴明以战攻为事,其老弱不能斗,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盖以自为守卫,如此父 子各得久相保,何以言匈奴轻老也?” ?2)汉使曰:“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 无冠带之饰,阙庭之礼。”中行说曰:“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 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故其急则人习骑射,宽则人乐无事,其约束轻,易行也。 君臣简易,一国之政犹一身也。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恶种姓之失也。故匈奴 虽乱,必立宗种。今中国虽详不取其父兄之妻,亲属益疏则相杀,至乃易姓,皆从 此类。且礼义之敝,上下交怨望,而室屋之极,生力必屈。夫力耕桑以求衣食,筑 城郭以自备,故其民急则不习战功,缓则罢於作业。嗟土室之人,顾无多辞,令喋 喋而占々,冠固何当?” 汉匈书信往来 ?1) 孝文帝後二年 (公元前 162 年) 使使遗匈奴书曰: , “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 使当户且居雕渠难、郎中韩辽遗朕马二匹,已至,敬受。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 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无 离,臣主相安,俱无暴逆。今闻渫恶民贪降其进取之利,倍义绝约,忘万民之命, 离两主之O,然其事已在前矣。书曰:‘二国已和亲,两主O说,寝兵休卒养马, 世世昌乐,S然更始。’ 朕甚嘉之。圣人者日新,改作更始,使老者得息,幼者得 长,各保其首领而终其天年。朕与单于俱由此道,顺天恤民,世世相传,施之无穷, 天下莫不咸便。汉与匈奴邻国之敌,匈奴处北地,寒,杀气早降,故诏吏遗单于秫 f金帛丝絮佗物岁有数。今天下大安,万民熙熙,朕与单于为之父母。朕追念前事, 薄物细故,谋臣计失,皆不足以离兄弟之O。朕闻天不颇覆,地不偏载。朕与单于 皆捐往细故,俱蹈大道,堕坏前恶,以图长久,使两国之民若一家子。元元万民, 下及鱼鳖,上及飞鸟,行喙息蠕动之类,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故来者不止,天 之道也。俱去前事:朕释逃虏民,单于无言章尼等。朕闻古之帝王,约分明而无食 言。单于留志,天下大安,和亲之後,汉过不先。单于其察之。” ?2)单于既约和亲,於是制诏御史曰:“匈奴大单于遗朕书,言和亲已定,亡人不 足以益众广地,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犯约者杀之,可以久亲,後无咎,俱便。 朕已许之。其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後四岁,老上稽粥单于死,子军臣立为单于。既立,孝文皇帝复与匈奴和亲。而中 行说复事之。 武帝初年的相安无事 ?到汉武帝时期,双方以长城为界,各自从事生产生活。 ?“今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通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11 来长城下。” 马邑之谋 ?汉使马邑下人聂翁壹奸兰出物与匈奴交,详为卖马邑城以诱单于。单于信之,而 贪马邑财物,乃以十万骑入武州塞。汉伏兵三十馀万马邑旁,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 军,护四将军以伏单于。单于既入汉塞,未至马邑百馀里,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 怪之,乃攻亭。是时雁门尉史行徼,见寇,葆此亭,知汉兵谋,单于得,欲杀之, 尉史乃告单于汉兵所居。单于大惊曰:“吾固疑之。”乃引兵还。出曰:“吾得尉 史,天也,天使若言。”以尉史为“天王”。汉兵约单于入马邑而纵,单于不至, 以故汉兵无所得。汉将军王恢部出代击胡辎重,闻单于还,兵多,不敢出。汉以恢 本造兵谋而不进,斩恢。自是之後,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於汉边,不 可胜数。然匈奴贪,尚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尚关市不绝以中之。 汉长城的修筑 汉武帝时,起争端,“马邑之谋”一场精心设计的伏击战落了空。从此,汉与匈 奴关系破裂,以后 20 年中,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先后率军与匈奴进行了数十次战 役,直至元狩四年(前 119)的“匈奴远遁”为止。为防匈奴,修筑了长城。 汉长城史料 ?汉武帝元光五年(前 130)在当时的平舒县(今广灵县)一带修长城,至今遗迹尚 有 80 余里,以广灵县直峪关附近的长城为主,蜿蜒起伏,石筑而成,残高不足 1 米,底宽尚存 3 米。 ?汉武帝修膳的秦长城,就在大同的西北边外,据载,元光二年(前 133)派“卫尉 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修缮秦城。东汉光武 帝刘秀曾派杜茂、王霸二人于建武十二年(36) 、十三年(37)从代郡到平城“筑亭 障”300 余里,这些亭障的位置与现代明长城的位置很近。至今烽台密布,遗迹仍 存,个别地段已为明长城所用。 ?据《天镇县志》载,“汉长城遗址,位于平远堡与怀安县西洋河交界处,南北走 向,长约 5000 米,高 5 至 7 米,宽 4 至 6 米”。 ?《左云县志》载,“左云的汉长城段,从张家场乡猪八洼村起,分南北两支,北 支经长城岭、小厂子、后辛庄村达宁鲁堡,长 12 公里;南支经张家场、田村、施家 村向北延伸至宁鲁堡与北支会合,长 20 公里。会合后,沿五路山向西延伸。其延伸 部分成为明长城的基础”。 汉长城示意图 汉武帝的屯田实边 ?汉把屯田作为发展生产积极备战的一项重要政策,自秦始皇筑长城、设郡,徙民 实边起,汉承秦制,西汉诸帝都大力推行此政策,其时大同西北边屯田已有相当规 模。 ?西汉中期,匈奴呼韩单于附汉。东汉初,南单于降汉,于是匈奴人渐次迁入内地 农业区与汉人杂处。长城已失去作用。 汉武帝的反击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发动一系列战争,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实力。 ?1)河南之战:元朔二年(前 127 年) ,匈奴楼烦、白羊王在汉发动的河南之战中 失败,失掉“河南地” 。12 ?2)河西之战:元狩二年(前121 年) ,匈奴右地又受到汉将霍去病攻击,浑邪(音 爷)王、休屠王二部损失惨重,怕单于兴师问罪,共谋附汉。后浑邪王杀反悔的休 屠王,兼并休屠王部众共 4 万余人附汉,匈奴降众被安置于陇西、北地、上郡、朔 方、云中五郡塞外,因匈奴故俗治理,为五属国。匈奴退出河西走廊。 汉武帝的反击 ?3)漠北之战:元狩四年(前 119 年) ,汉大将军卫青出定襄、骠骑将军霍去病出 代郡,北渡沙漠攻击匈奴,汉兵纵左右翼围困匈奴骑兵,单于领壮骑数百突围而走, 失 1 万 9 千余人。左贤王与霍去病对战,亦败北,失 7 万余人。此后,匈奴远遁, 基本退出内蒙古高原,主要在漠北地区活动,史称“漠南无王庭”。 汉匈相持 ?大规模战争,使匈、汉两败俱伤。此后,终武帝之世(前 140~前 86 年) ,双方没 有大规模交战。匈奴国力进一步削弱,益向西北发展,并频繁遣使向汉请和。汉已 强盛起来,不愿再接受不平等的“故约”,反而欲借匈奴衰弱加以臣服;匈奴虽然 积弱而一时难以复兴,但仍保持政权自主并主张重结“兄弟”旧约。 ?狐鹿姑单于致书汉武帝说:“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 礼以自烦。今欲与汉](kai,三声,开启意)大关,取汉女为妻,岁给遗我f(nie, 四声,酿酒的曲)酒万担,稷(ji,四声,黍:黄米;或说粟:谷子)米五千斛,杂 缯(zeng,一声,丝织品统称)万匹,它如故约,则边不相盗矣。” 汉匈西域较量一瞥 ?西域诸国(注:五十余国)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故皆役 属匈奴。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 诸国,取富给焉。 ?自乌孙以西至安息,近匈奴。匈奴尝困月氏,故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到国,国传送 食,不敢留苦。 ?及至汉使,非出币物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所以然者,以远汉,而汉多财物, 故必市乃得所欲。及呼韩邪单于朝汉,后咸尊汉矣。《汉书?西域传》 ( ) ?前 60 年,匈奴内部争夺权位发生冲突。日逐王降汉,匈奴被迫放弃了西域。汉完 全控制了西域,匈奴实力大减,己无力扰汉。 汉武帝轮台罪己诏 ?“上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曰: ? 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 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危须、尉犁、楼兰六国子弟在京师者皆 先归,发畜食迎汉军,又自发兵,凡数万人,王各自将,共围车师,降其王。诸国 兵便罢,力不能复至道上食汉军。汉军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载不足以竟师,强者 尽食畜产,羸者道死数千人。朕发酒泉驴、橐驼负食,出玉门迎军。吏卒起张掖, 不甚远,然尚厮留其众。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 城下,驰言‘秦人,我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 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与谋,参以蓍龟,不吉不行。乃者以缚马书遍视丞相、御史、 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者,乃至郡属国都尉成忠、赵破奴等,皆以“虏自缚其 马,不祥甚哉!”或以为“欲以见强,夫不足者视人有余。”《易》之卦得《大过》 , 爻在九五,匈奴困败。公军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以为吉,匈奴必13 破,时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将,于f山必克。”卦诸将,贰师最吉。故朕 亲发贰师下f山,诏之必毋深入。今计谋卦兆皆反缪。重合侯得虏候者,言:“闻 汉军当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 缚马者,诅军事也。”又卜“汉军一将不吉”。匈奴常言:“汉极大,然不能饥渴, 失一狼,走千羊。” ? 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 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大鸿胪等又议,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 侯之赏以报忿,五伯所弗能为也。且匈奴得汉降者,常提掖搜索,问以所闻。今边 塞未正,阑出不禁,障候长吏使卒猎兽,以皮肉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 得,后降者来,若捕生口虏,乃知之。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 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 《汉 书?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 匈奴五单于争立 ?前 60 年,虚闾权渠单于死,握衍朐提单于即立。匈奴开始争夺单于王位的内战。 屠耆单于先后攻击乌籍、车犁,乌籍、车犁皆败走西北与呼揭合兵,呼揭、乌籍皆 去单于称号,拥车犁为单于,为屠耆所败。呼韩邪乘机进攻,屠耆大败自杀,车犁 也率部投降。 ?不久,呼韩邪兄呼屠吾斯自立为郅支单于,居东边。屠耆从弟休旬王也自立为闰 振单于。前 54 年,闰振率军东击郅支,兵败被杀。郅支乘胜击破呼韩邪,据漠北王 庭。 匈奴裂为南北 ?数次匈汉间的战争中,匈奴均遭败绩。属部乌桓、丁零等也乘机脱离统治。在天 灾人祸面前,匈奴统治集团发生五单于争立事件。 ?甘露元年(公元前 53 年) ,呼韩邪单于接受大臣“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的 劝议,率众近汉边塞,遣子右贤王入侍。 ?甘露三年(公元前 51 年)正月,呼韩邪于甘泉宫朝见汉宣帝,表示愿意驻牧汉光 禄塞(今乌拉特前旗小召门梁古城)下,为汉保边。此后,呼韩邪与漠北郅支单于均 不断遣使至汉,汉厚待呼韩邪使者而有意疏远郅支使者。呼韩邪有汉资助,不时向 北征讨郅支;郅支自知不能统一匈奴,于是放弃漠北,留居右地。呼韩邪单于在得 到汉朝允许后,与汉臣定盟约,而后北归单于庭,重新控制了漠北地区。 南匈奴附汉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 33 年) ,呼韩邪单于再次到长安朝见汉元帝,自言愿作 汉家婿。元帝以后宫女王昭君嫁与为妻,号“宁胡阏氏”,匈汉和好关系得到加强。 为此三次赴汉。 ?至王莽擅政以前,60 余年和平发展,匈、汉人民得以安定,出现了民众富庶,牛 马布野的局面,中国北方地区包括内蒙古高原的牧业和农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 发展。 南匈奴附汉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 33 年) ,呼韩邪单于朝汉,提出愿婿汉以自亲,娶王昭 君与汉修好。呼韩邪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此时双方相安无事,局势安定,国力得 到恢复,人口增加。史称“初,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14 牛马布野”。《汉书?匈奴传》 ( ) 呼韩邪死后,其后裔遵从他的遗嘱,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达 30 多年。直到王莽专 政为止。 北匈奴郅支单于部的消亡 ?1)郅支“自度力不能定匈奴,” ?2)“因北击乌揭,乌揭降。发其兵西破坚昆,北降丁令,并三国。数遣兵击乌孙, 常胜之。坚昆东去单于庭七千里,南去车师五千里,郅支留都之。” ?3)郅支单于自以道远,又怨汉拥护呼韩邪,遣使上书求侍子。汉遣谷吉送之,郅 支杀吉。汉不知吉音问,而匈奴降者言闻瓯脱皆杀之。 ?4)郅支既杀使者,自知负汉,又闻呼韩邪益强,恐见袭击,欲远去。会康居王数 为乌孙所困,与诸翕侯计,以为匈奴大国,乌孙素服属之,今郅支单于困厄在外, 可迎置东边,使合兵取乌孙以立之,长无匈奴忧矣。即使使至坚昆通语郅支。郅支 素恐,又怨乌孙,闻康居计,大说,遂与相结,引兵而西。康居亦遣贵人,橐它驴 马数千匹,迎郅支。郅支人众中寒道死,余财三千人到康居。 ?5)其后,都护甘延寿与副陈汤发兵即康居诛斩郅支,语在《延寿、汤传》 。 匈奴与乌桓的纠葛 ?汉既班四条,后护乌桓使者告乌桓民,毋得复与匈奴皮布税。匈奴以故事遣使者 责乌桓税,匈奴人民妇女欲贾贩者皆随往焉。乌桓距曰:“奉天子诏条,不当予匈 奴税。”匈奴使怒,收乌桓酋豪,缚到悬之。酋豪昆弟怒,共杀匈奴使及其官属, 收略妇女马牛。单于闻之,遣使发左贤王兵入乌桓责杀使者,因攻击之。乌桓分散, 或走上山,或东保塞。匈奴颇杀人民,驱妇女弱小且千人去,置左地,告乌桓曰: “持马畜皮布来赎之。”乌桓见略者亲属二千余人持财畜往赎,匈奴受,留不遣。 王莽对匈奴的新政 ?公元 1 世纪初年,王莽改“匈奴单于玺”为“新匈奴单于章”,引起匈奴单于不 满,断绝和亲,并大举侵扰。 ?“建国元年,遣五威将王骏率甄阜、王飒、陈饶、帛敞、丁业六人,多赍金帛, 重遗单于,谕晓以受命代汉状,因易单于故印。故印文曰“匈奴单于玺”,莽更曰 “新匈奴单于章”。 ?将率既至,授单于印绂,诏令上故印拔。单于再拜受诏。译前,欲解取故印绂, 单于举掖授之。左姑夕侯苏从旁谓单于曰:“未见新印文,宜且勿与。”单于止, 不肯与。请使者坐穹庐,单于欲前为寿。五威将曰:“故印绂当以时上。”单于曰: “诺。 ”复举掖授译。 苏复曰: “未见印文, 且勿与。 ”单于曰: “印文何由变更! ” 遂解故印绂奉上,将率受。著新绂,不解视印,饮食至夜乃罢。右率陈饶谓诸将率 曰:“乡者姑夕侯疑印文,几令单于不与人。如令视印,见其变改,必求故印,此 非辞说所能距也。既得而复失之,辱命莫大焉。不如椎破故印,以绝祸根。”将率 犹与,莫有应者。饶,燕士,果悍,即引斧椎坏之。明日,单于果遣右骨都侯当白 将率曰: “汉赐单于印, 言‘玺’, 不言‘章’, 又无‘汉’字。 诸王已下乃有‘汉’, 言‘章’。今即去‘玺’加‘新’,与臣下无别。愿得故印。” 王莽对匈奴的新政 ?天凤二年五月,莽复遣歙与五威将王咸率伏黯、丁业等六人,使送右厨唯姑夕王, 因奉归前所斩侍子登及诸贵人从者丧,皆载以常车。至塞下,单于遣云、当子男大15 且渠奢等至塞迎。咸等至,多遗单于金珍,因谕说改其号,号匈奴曰“恭奴”,单 于曰“善于”,赐印绶。 匈奴再次分为南北 ?东汉初年,匈奴大力扶持占据中原沿边诸郡的割据势力,并重新进入塞内,占据 了今内蒙古中西部部分地区。 ?公元 46 年前后,匈奴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东汉光武帝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 48 年) 匈奴贵族因争权夺利发生分化,驻牧于匈奴之南、管 , 领南边八部之众的右(音玉)K日逐王比(呼韩邪单于之孙)南下归附汉朝,自 立为呼韩邪单于,于是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史料】醢(hǎi)落尸逐L单于: “比为右K日逐王,部领南边及乌桓 ”、 “二十四年春,八部大人共议立比为呼韩邪单于,以其大父尝依汉得安,故欲袭其 号。于是款五原塞,愿永为O蔽,I(gǎn )御北虏。帝用五官中郎将耿国议,乃 许之。其冬,比自立为呼韩邪单于。” 南匈奴近塞 ?49 年,南单于遣使至汉,“奉藩称臣,献国珍宝,求使者监护,遣侍子,修旧约 (西汉时呼韩邪单于附汉之约)”。此后,南匈奴每年末遣侍子入汉,单于等贵族 受汉大批财物,成为东汉政治、军事上的附庸,文化上受中原传统的汉文化影响也 越来越深。汉于南匈奴置使匈奴中郎将,允许南匈奴设单于庭于五原西部塞,随后 又迁居西河郡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纳林镇古城) 。南匈奴部众分布于朔方、五 原、云中、定襄、北地、上郡、雁门、代郡、上谷等郡地,史称“匈奴五千余落, 入居朔方诸郡,与汉人杂处”。 北匈奴西迁 ?南单于附汉后,为汉守御边境,协助汉兵攻击北匈奴。由于有汉的扶持和赈济, 南匈奴生活稳定,而北匈奴国内动荡,部众纷纷南下投奔南匈奴,以致“降者岁数 千人”。 ?89 年后,东汉发动了多次规模巨大的军事攻击。在汉将和南单于联军合击下,连 年大破北匈奴。 ?91 年,北单于率领一部分部众西迁今伊犁河上游一带,后转徙中亚地区,曾经统 治大漠南北的匈奴政权全部瓦解。 ?残留在漠北的一部分匈奴余众,有十余万落加入鲜卑,另有一部分始终留在漠北 的西北角,直至 5 世纪初被柔然吞并。残留在今新疆的匈奴余众则在那里继续活动 了 60 多年。一部分匈奴人继续西迁,进入欧洲,被称为 huns(匈人) 。 北匈奴西迁 魏晋之际的匈奴 ?汉化的南匈奴,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带,三国时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个部,即左、 右、南、北、中,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各部贵者为帅,后改称都尉; 以汉人为司马以监督。於夫罗(南匈奴单于栾提羌渠之子,栾提呼厨泉之兄 )子刘 豹(刘渊之父)为左部帅。 东汉末年以来,周边各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其中以匈奴人人数最多,史称“关 中人口百余万,戎狄居半,匈汉杂居”。而西晋因贾后乱政,引起了八王之乱,混 战延续长达 16 年之久,给予了匈奴人介入的机会。16 匈奴后续历史 ?南下的匈奴部众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中西部、陕北、晋北地区。3 世纪初至 6 世纪 末(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除南匈奴外,从中分解出名为 “屠各” 的一支活 跃起来。 前赵 ?南匈奴和屠各散居在今甘肃、陕西、内蒙古和山西一带,其中以聚居在山西的为 最多最强。 ?“汉―前赵”政权: 南匈奴和屠各胡融合在 304~329 年, 刘渊在山西和陕西建立。 历三主,立国凡 26 年。 北 凉 ?从匈奴分解出来的另一支──临松卢水胡,居于今甘肃河西走廊与青海之间,于 397~460 年在河西走廊一带建立了“北凉”政权。 ?“北凉”政权:沮渠蒙逊 夏 国 ?由匈奴与乌桓、鲜卑等族融合而产生的新的一支铁弗匈奴,原先居于今内蒙古河 套一带,在 407~431 年,在今陕北及鄂尔多斯南部一带建立了“夏”政权。 ?赫连勃勃。夏国的国都统万城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随着上述各政权的先后被消灭,匈奴的名字在南北朝后期也逐渐消失。 匈奴史料及研究论著 ?一、史料 ?[1]司马迁撰: 《史记》 ,中华书局,1988。 ?[2]班固撰: 《汉书》 ,中华书局,1988 年。 ?[3]范晔撰,[唐]李贤等注: 《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 ?[4]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 年。 ?二、若干论著 ?(美)W.M 麦高文著、章巽译: 《中亚古国史》 ,中华书局,1958 年。 ?林 : 《匈奴通史》 人民出版社 北京 1986 年。 ?刘学铫, 《匈奴史论》 ,南天书局,1987。 ?林: 《匈奴史料汇编》 ,中华书局,1988. ?马长寿: 《北狄与匈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6。 , ?林斡: 《匈奴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07 ?陈序经: 《匈奴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 ?武沐: 《匈奴史研究 》民族出版社 ,2005-03。 二、林胡、 楼烦 ?大约在春秋至战国初期,我国北方居住着东胡、楼烦和林胡,史称三胡。 ?有学者认为楼烦族属赤狄,现存考古遗址:凉城县崞县窑子墓葬可能属于春秋晚 期楼烦人的遗存,毛庆沟墓地的一部分墓主人可能也与楼烦有关,时代相当于春秋 中晚期至战国中期。 ?楼烦国古城遗址 (今太原市娄烦县马家庄 ) 林胡、楼烦的活动区域17 ?林胡、楼烦都在赵国西北部,与赵地交错杂处。林胡也称林人、澹(d?n)林、澹褴,分布在今黄河以西内蒙古自治区的伊金霍洛旗一带。楼烦大体分布在今山西岢岚县 以北,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以南。史称燕“北有林胡p楼烦”,林胡、楼烦处“岚、 胜之北。” 赵“西有林胡、楼烦”,东邻赵国。 ?战国时期,“晋北有林胡p楼烦之戎,”故知林胡和楼烦活跃在晋北和内蒙古高 原上。战国中期,中原诸侯国不断向北蚕食北方各族土地,林胡与楼烦的地域也随 之向北移动。 林胡、楼烦与中原赵国的关系 ?赵“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 骑射之备”。 ?林胡、楼烦的骑兵则纵横驰骋于赵国西北山区。 ?赵武灵王“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 赵国与二胡的较量 ?1)赵武灵王“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今河北获鹿北)西略胡地,至榆中 (胜州北河北岸也,今内蒙古与陕西相交处一带。 。林胡王献马。”《史记赵世 ) 家》――打败林胡 ?2)赵武灵王二十年,命“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 ?3)”赵武灵王“北破林胡p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 中pe门p代郡。” ――双破二胡 ?4)惠文王“二年,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於西河而致其兵。” ―― 收降楼烦兵马 ?赵惠文王时,大将李牧”灭b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赵长城 ?赵武灵王在破林胡、楼烦之后, “筑长城,自代并阴 山下,至高阙为塞。”(东 端起于赵国代郡所辖的今河北省张北县南,向西沿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下,在乌 拉山西端某谷口高阙塞) 。 ?赵长城遗迹(包头市辖区中部) 林胡、楼烦与燕、赵、匈奴 ?1)燕文侯在位时期(前 361~前 332),林胡、楼烦在燕国的西北,活动地区包括 今呼和浩特平原和乌兰察布南部丘陵地带。 ?2)赵武灵王时期(前 325~前 298 年在位),赵国强盛起来,向北击破林胡、楼烦, 迫使其从呼和浩特平原向西边的鄂尔多斯高原迁徙,林胡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区活 动。 ?3)前 297 年(赵惠文王二年),武灵王在西河(汉代西河郡地,主要指今内蒙古黄 河西岸的鄂尔多斯地区)降服了楼烦王。赵孝成王时(前 265~前 244 年在位),赵国 破降林胡,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林胡和楼烦归属了赵国。匈奴强大起来以后,林胡和 楼烦又归属了匈奴。 林胡、楼烦与燕、赵、匈奴 ?3)前 297 年(赵惠文王二年),武灵王在西河(汉代西河郡地,主要指今内蒙古黄 河西岸的鄂尔多斯地区)降服了楼烦王。赵孝成王时(前 265~前 244 年在位),赵国18 破降林胡,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林胡和楼烦归属了赵国。匈奴强大起来以后,林胡和 楼烦又归属了匈奴。 三、东胡 ?东胡是一个古老的以游牧为主的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 1300 年。 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 ?°东胡?±一名最早见于成书年代是先秦的 《逸周书》 , 《逸周书?¤王会篇》 提到?°东胡黄罴山戎戎菽?±, 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发 掘的东胡人墓葬被认为是对上述说法的旁证。 ?族名:?°在匈奴东,故曰东胡?±,是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族对活动在匈奴(胡) 东面的(今内蒙古东部及东北西部地区)许多族属、语言和习俗等相同或相近各部 落的统称。族他称。 ?关于东胡祖先,有屠何、山戎、土方诸说。从历史时期北方民族势力的强弱、物 质文化遗存的时代和地域分布以及民族称谓的演变看,东胡起初可能被中原史家称 作山戎,由于匈奴的崛起,中原人又因它居于匈奴(胡)以东而称东胡。 东胡人的活动地域 ?《山海经?海内西经》 :“东胡在大泽东”。“大泽”,有贝加尔湖、呼伦贝尔呼 伦湖、赤峰达里诺尔、西拉木伦河流域等说法。赵国“东有胡 ” ?春秋时期,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北有东胡、山戎”。东胡居住在燕国北 部,大致在今呼伦湖以东、嫩江以西的大兴安岭山脉北段和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 域。东胡及其后裔历史民族区。 ?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 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 东胡人的活动地域 ?据《魏书?序纪》记载,东胡系部族鲜卑拓跋部的祖先远古时代就在大鲜卑山一 带以畜牧、射猎为业。可见,另有一部分东胡人活动在呼伦湖以东的呼伦贝尔高原。 ?20 世纪 80 年代,在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 10 公里发现了拓跋鲜 卑先祖石室――嘎仙洞。这部分东胡人曾经拥有 36 个部落,99 个氏族,威振北方, 控地广阔。 ?右图为嘎仙洞遗址 东胡人的活动地域 ?夏家店上层文化:过去考古学者多认为有可能是这部分东胡人的物质文化遗存。 可知还有部分东胡人活动在内蒙古东南部的西拉木伦河、 老哈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从该文化分布地域看, 东胡人地域的南界最初大致达到河北滦河及辽宁大凌河流域。 东胡国家的形成 ?东胡各部周代活动在近西拉木伦河流域,东胡族何时建立国家文献中没有更多的 记载可说明。 ?“其后燕有贤将秦开, 为质于胡、 胡甚信之。 归而袭破走东胡, 东胡却千余里。 ?? 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都以拒胡。” 《史 记――匈奴列传》 ?这记载表明东胡一度达到了燕长城以南近千里地,为秦开破后,始北撤到燕长城 (今赤峰附近)以北地区今西拉木伦河流域。 ?从燕将秦开曾为质于胡、及东胡以有王的记载,或可推断东胡在燕、秦时已经建19 立了国家,因此同时也形成了东胡民族。 东胡强盛时期的国势 ? 东胡强盛之时,“控弦之士十余万”,以每户五人出一控弦之士计算,东胡盛时 的人口达到一百余万。这一百余万人的分布范围,大约东到辽河,南到赤峰附近, 西到泺(?)河,北到乌力吉木仁河。 东胡与燕的和战关系 ?战国时代的东胡人南邻燕国,燕国的东北从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一带)至辽东一 带,经常遭受东胡的侵扰。 ?“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 昭王在位时(公元前 311~公元前 279) ,东胡强大起来,给燕国造成很大压力,迫 使燕国送将军秦开作为人质,换取和平。后来东胡为燕所败,主要在今西拉木伦河 和老哈河流域活动。 燕拒胡长城 ?“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张北县)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市),置上谷、渔阳、 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西起今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向东北行,进入内蒙古境多伦、独石,经河北省围 场之北,东行,过内蒙古赤峰、敖汉旗,人辽宁省朝阳,越医无闾山,跨辽河,折 而南至朝鲜清川江北岸。 东胡与赵的抗争 ?东胡与其西南部的赵国也发生过战争,东胡被赵多次攻破,失去一部分土地。赵 惠王二十六年(公元前 273 年), “取东胡欧代地。” 源于东胡叛赵,驱略代地人 众以叛,故取之。 ?东胡与燕、赵诸国的和平与战争,是游牧和农业两种文明间的交融和碰撞,在不 同文明的交往和冲突中,双方开始互相加深了了解和认识。 东胡败于匈奴 ? 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公元前 206 年,东胡屡次挑衅匈奴,被匈奴冒顿 单于击败,余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从此东胡的名 字从历史上消失。 东胡考古依存 ? 对东胡的考古文化一般学者都认为是夏家店上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布范 围为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以南诸地,一度曾分布更西南些,这与东胡的活动范围是 一致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存在的时间是周初至战国,也与东胡活动的时间相当。 东胡史料及论著 ?一、史料 ?1)司马迁撰: 《史记》中华书局,1988。 ?2)班固撰: 《汉书》中华书局 ,2007。 ?二、若干论著 ?1)林: 《东胡史》 ,内蒙人民古出版社,2007-07。 ?2)席永杰 任爱君 等: 《古代西辽河流域的游牧文化》(北方文明讲坛)内蒙古人 民出版,2008。20 四、乌桓?族名由来: 《后汉书?乌桓传》云:“乌桓者,本东胡也。”乌桓,亦作“乌丸”、“古丸”、“乌延”等,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 ?乌桓是东胡后裔。汉初以前,乌桓与鲜卑具在泛称东胡名下。匈奴冒顿单于击破 东胡以后,部分余众据保乌桓山,因山名族。 ?乌桓山:学界多从清人张穆《蒙古游牧记》之说,认为在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 尔沁旗西北 140 里处。 乌桓活动区域 ?乌桓部众初游牧于饶乐水(今赤峰西拉木伦河)一带,受匈奴役使,每年需送马、 牛、羊等畜产,逾时不贡,则妻、子均要被匈奴罚没为奴隶。 ?《史记?货殖列传》 :“夫燕亦勃、碣之间二都会也??北邻乌桓、夫余,东缩秽 貉、朝鲜、真番之利。” 乌桓与西汉王朝的关系-依附 ?前 119 年,汉将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作为属部的乌桓也被征服。 ?为削弱匈奴势力并不再使乌桓为匈奴所用,汉迁乌桓部众于上谷(治今河北怀来 东南) 渔阳(治今北京密云西南) 右北平(治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黑城古城)、 、 、 辽西(治今辽宁义县西) 、辽东(治今辽宁辽阳)五郡塞外,使其为汉侦察、防御匈 奴。为便于监督管理乌桓,西汉朝廷专门设“护乌桓校尉”一职,开府幽州(今北 京市附近) 拥节代表皇帝行使权力和传达皇帝意旨。 , 但乌桓在汉与匈奴之间依附不 定,或助汉攻匈奴,或从匈奴掠扰汉边。 乌桓与西汉王朝的关系-依附 ?西汉昭帝时(前 86~前 74 年) ,乌桓为报匈奴攻破祖先东胡之耻,派骑兵进入匈 奴腹地,大掘单于墓而归。匈奴单于闻听后大怒,发兵二万余骑东击乌桓。 ?西汉闻讯后,派遣度辽将军范明友也率二万骑兵出辽东郡邀击匈奴,到时匈奴已 退。范明友于是乘乌桓刚被匈奴攻破而衰弊之机,发动攻击,乌桓惨败。此后,乌 桓更不与西汉和好,数度侵犯汉朝边郡,掳掠人口财物,也屡为汉军击破。汉宣帝 时(公元前 73~公元前 49 年) ,汉匈关系较为和睦,乌桓又转而在一定程度上附于 汉,为汉防卫边塞。 乌桓与西汉王朝的关系-与匈奴的争端 ?1)汉颁四条之怨:王莽执政时,试图割裂匈奴与乌桓的联系,彻底改变乌桓为匈 奴属部的局面,因此向匈奴颁布四项条款,其中有不得接受乌桓投降之人、不许向 乌桓征税等内容。 ?匈奴无视王莽限定,依惯例派出使者向乌桓索税,乌桓以“奉天子诏条,不当予 匈奴税”为由而拒绝交纳,匈奴使者就拘缚乌桓酋豪逼税,招致酋豪兄弟怒起而杀 匈奴使者及其随从官属, 并收服掠夺了同来乌桓贸易的匈奴民众。 匈奴单于知道后, 派左贤王出兵攻击,乌桓部众败散,或逃入山中避祸,或依附于汉边郡县。 乌桓与西汉王朝的关系-与匈奴的争端 ?2)征兵之怨:王莽篡汉建立“新”政权后,为攻击匈奴,强征乌桓等族骑兵作战, 乌桓骑兵要随诸将屯驻代郡等边地,妻、子则被拘于郡县作人质。由于乌桓骑兵不 服水土,又怕久屯不休,以致多有逃叛;而诸郡尽杀乌桓人质,乌桓遂与新莽结怨。 匈奴乘机诱引,乌桓转附匈奴。21 ?东汉初年,乌桓与匈奴频频连兵侵扰东汉边郡,致使郡县损坏,百姓流亡。至 46年匈奴因“五单于”争权夺势而导致国内动乱,又逢连年旱灾蝗灾,人祸天灾,纷 至沓来,致使匈奴整体实力锐减。乌桓等属部借匈奴衰弱联合出击,迫使匈奴撤出 漠南地区,史称“漠南地空”。 乌桓与东汉王朝的关系-附汉 ?自乌桓由东胡分出后,多依附于强大的匈奴,汉强后则视局势变化而依违于匈汉 之间。匈奴的衰弱,使乌桓势必要同东汉政权建立较前更密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 关系。东汉适时利用匈奴对乌桓控制力、影响力的减弱,用币帛等物招诱乌桓,乌 桓酋长一时争相归附东汉。公元 48 年(建武二十四年) ,乌桓派遣使者到洛阳“朝 贡”,并称愿意作为东汉的藩属。次年,乌桓辽西大人等 922 人诣阙朝贡,献奴婢、 牛、马、弓、虎、豹、貂皮等物。 乌桓与东汉王朝的关系-附汉 ?最终,各部乌桓附汉,表示愿为汉戍守边境,首领 80 余人得到侯、王、君长等的 封赏,部众也随即迁居东汉北部边塞以内,分布于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 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等缘边十郡北界,协助东汉防御匈奴、鲜卑, 随汉军出征。 乌桓与东汉王朝的关系-附汉 ?公元 49 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 ,光武帝采纳班彪建议,重新恢复护乌桓 校尉这一军政建置,在上谷宁城(今河北宣化西北万全县)立屯营开府署,乌桓的 赏赐、质子、岁时互市等事务并受管理。东汉末年以后,为加重护乌桓校尉的权力 和提高他的地位,开始以“使持节”等名称作为官号。东汉适时利用匈奴对乌桓控 制力、影响力的减弱,用币帛等物招诱乌桓,乌桓酋长一时争相归附东汉。 ?此后半个多世纪(东汉明、章、和时期) ,乌桓为东汉戍守北部边地,政治上附属 东汉政权,经济上接受汉地物资赈济,军事上服从东汉调遣,文化上受到中原汉文 化影响。 乌桓与东汉王朝的关系-叛附 ?1)1 世纪末 2 世纪初,鲜卑逐步取代匈奴掌控蒙古高原大部地区局势,与鲜卑族 源相同的乌桓不甘心受东汉控制,开始多次与鲜卑等联合抗汉。 ?2)东汉安帝时期(107 年~125 年) ,渔阳、右北平、雁门乌桓等与鲜卑、匈奴联 合,掳掠代、上谷、涿、五原诸郡,被击败后仍旧归附于汉。 乌桓与东汉王朝的关系-叛附 ?3) 顺帝、 桓帝时期 (126 年~168 年) 鲜卑首领檀石槐建立鲜卑军事行政大联盟, , 进一步影响了乌桓与东汉的关系,乌桓屡次反汉。 ?4)汉灵帝时(168 年~189 年) ,东汉诸郡塞外乌桓大人割据一方,各自称王。各 部乌桓首领沿东汉北方边郡拥众自守,不时掠夺汉地人口财物充实本部实力,并接 受东汉叛逃官民,介入东汉北方军事集团的争斗。 乌桓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卷入中原混战 ?1)献帝初平(190 年~193 年)中,丘力居死,子楼班年少,从子蹋顿代立,统 摄三郡乌桓,开始卷入中原地区的军阀混战。 ?2)建安(196 年~219 年)初,蹋顿遣使向袁绍求和亲。袁绍时为冀州牧,与公 孙瓒连战不决,难以取胜。蹋顿派兵助击,大破公孙瓒。袁绍见乌桓兵可为所用,22 矫诏赐蹋顿、难楼、苏仆延、乌延等乌桓诸酋长单于称号,加以笼络。后难楼、苏 仆延率部众奉楼班为单于,蹋顿为王,而蹋顿实掌计策。 乌桓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卷入中原混战 ?3)205 年(建安十年),蹋顿接纳战败来投的袁尚、袁熙,尚、熙企图借助乌桓及 为避战乱进入乌桓的 10 余万幽、冀二州吏民之力,东山再起。 ?4)公元 207 年,乌桓与亲率大军来征的曹操激战,蹋顿阵亡,死者被野。苏仆延、 楼班、乌延等逃至辽东,也被杀死,余众皆降。近塞乌桓万余落,全部被曹操迁入 中原,青壮年被编为骑兵队,随曹军四处征战,“由是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 乌桓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贸易 ?《汉书?地理志》云:“上谷至辽东,地广民希,数被胡寇,俗与赵、代相类, 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隙乌丸、夫余,东贾真番之利。” ?东汉为了保持正常贸易,在沿边设立胡市以进行监督保护。护乌桓校尉所属的上 谷宁城(今河北省宣化市西北,或云万全县)为重要胡市,并修筑南北两部质馆, 收留乌桓与鲜卑人质,以保证互市的正常进行。乌桓主要以牛马等牲畜求市,交易 量相当大。而乌桓换回的除“精金良铁”外,还有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如粮食、 布、帛、踩、缯等以及其它“珍货”。 乌桓与其他族的融合 ?1)作为两汉时期较强大的一支游牧民族,乌桓从内蒙古高原东部逐步南迁,东汉 末年一些部落已分布到河北、山西北部及内蒙古中南部。 ?2)魏晋时期,又与匈奴、拓跋鲜卑等发生密切关系,“乌桓”名下的民族构成与 两汉已有很大变化。 《魏书?官氏志》称“诸方杂人来附者,总谓之‘乌丸’”,乌 桓一名已代指塞外“杂胡”。迁入中原的乌桓人与汉、匈奴等逐渐融合。雁门郡乌 桓与匈奴混血成为铁弗氏和独孤氏。 乌桓与其他族的融合 ?3)隋唐时代,文献已少见内地乌桓的记载, 《旧唐书?室韦传》记录 “那河(今 嫩江)之北有古乌丸之遗人”,唐时仍自称“乌丸国”。 ?4)辽初,耶律阿保机曾派兵北讨乌丸。此后,乌桓不再见于历史记载。 ?总之,迁入内地的乌桓人的血缘关系、民族构成等有了较大变化,汉文化的影响 也日益加深,原先游牧社会的许多制度、文化逐渐削弱、变异直至消失,虽然对农 耕文化也产生过影响,但是从根本上还是最终融合于汉文化的汪洋大海。 乌桓的社会组织与经济生活 ?1)乌桓社会由部、邑落、落(户)组成,数百千落组成一部。 《后汉书?乌桓传》 载:“邑落各有小帅,数百干落自为一部。” ?部落首领称大人,邑落称小帅。均由推举产生,死则另选,不世袭。勇健而能公 平合理解决纷争聚讼的人,常常被推举为部落大人或邑落小帅。大人掌握了很大权 力,有事召呼部众,则刻木为信,在邑落传行,部众不敢违犯。违背大人的话,罪 可至死。姓氏无常,多以大人勇健者名字为姓。大人以下各自畜牧营产,不相徭役。 大人平时管理氏族部落的公共事务,处理氏族部落成员间的纠纷;遇有战事,则率 部众参战。 ?2)乌桓人居无常处,随水草游牧,以畜牧业为主;擅长骑射,弋猎禽兽为事,狩 猎业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产品多辅属于畜牧业和狩猎业,史载乌桓男子能制作弓23 矢鞍勒,锻造铜、铁兵器,妇女能纺毛织物。有原始农业,农作物有糜子(音梅, 即]子。形状与黍近似,但子实不粘)等,除食用还能酿酒。穿畜兽毛皮,住穹庐, 饮食乳酪畜兽肉。 乌桓的语言、习俗、法律、医术 ?1) 乌桓语言属东胡后裔诸语言的一支, 应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乌桓没有文字, 刻木记事。首领有事,则刻木为信,传行各邑落,部众遵照执行而不敢违抗。 ?2)俗以东方为贵,穹庐东开向日。敬鬼神,用牛羊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 及祖先,祀毕焚烧。 ?3)流行习惯法:违背大人的话,罪可至死;偷盗不止,处死;部落间仇杀,实行 血亲复仇,仍未解决,找大人调解,获罪的人,可用马牛羊赎罪;杀伤自己父兄, 无罪;叛逃者捕归,邑落不得接纳,放逐沙漠之中。 ?4)有母系遗风,除争斗之事,计谋皆从妇女。贵少贱老,怒则杀父兄,因母有族 类可相复仇而终不害母。 ?5)有简单的治病知识,用艾蒿针灸,或用烧石自熨、烧地伏卧、用刀决脉出血的 方法止痛。 乌桓的习俗--婚姻、发式、丧葬 ?1)有抢婚、服役婚、收继婚习俗。男女皆先私通,然后男略女去,或半年或百日 后,派媒人送马、牛、羊作为聘娶之礼;婿随妻还,服役一、二年,妻家置办丰厚 财物送归夫家。父死,妻后母,兄死,报寡嫂。寡嫂之小叔死,小叔之子可以伯母 为妻;小叔若无子,再轮及其他伯叔。 ?2)乌桓男女皆髡(kūn)头,女子出嫁时开始蓄发,作髻,佩带饰物。 ?3)丧葬,俗以战死为贵,有棺木,行土葬,始死哀哭,葬时歌舞相送。至葬日, 夜聚亲友环坐,牵肥犬、马至死者灵位,有歌哭者掷肉喂食,二人口诵咒文,祈祷 死者灵魂能在犬、马保护引导下顺利到达赤山。然后杀犬、马,并取死者衣物用具 一起焚烧。 【拓展】 ?乌桓的主要姓氏 ? 郝氏、审氏、鲁氏、桓氏、王氏(乌丸氏、乌桓氏、乌氏) 、渐氏、薄氏(薄 奚氏) 、展氏(辗迟氏) 、库展偈 (库褥官氏、库褥管氏、库氏) 乌桓史料及研究论著 ?一、史料 ?1)司马迁撰: 《史记》 ,中华书局,1988 年。 ?2)班固撰: 《汉书》 ,中华书局,1988 年。 ?3)范晔撰,李贤等注: 《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 ?4)陈寿撰: 《三国志》 ,中华书局,1952 年。 ?5)魏收: 《魏书》 中华书局 ,1974 年。 ?二、论著 ?丁谦撰: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地理考证》浙江图书馆,民国 4 年(1915) 。 ?马长寿: 《乌桓与鲜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06。 五、鲜卑 ?族名由来:鲜卑也是东胡后裔。汉初以前,鲜卑与乌桓同被中原人称作东胡,遭24 匈奴攻破后,一支迁至辽东塞外鲜卑山,以山名族。 ?一度隶属匈奴:公元前 119 年,匈奴左地(东部)被汉军击破,役属匈奴的乌桓一 度附属汉朝,被迁到上谷、 渔阳、 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则移牧于 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附属匈奴。因为南隔乌桓,势力相对弱小,没有派 出使者与汉建立联系,所以,一直不为中原史家所知。 拓跋鲜卑 ?拓跋鲜卑:是汉代鲜卑另一部,活动在“大泽”(今内蒙古呼伦湖)周围地区, 在首领第一推寅的带领下从大鲜卑山(今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大兴安岭北段) 一带迁移南下得名拓跋鲜卑。 ?鲜卑遗迹: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完工、满洲里市扎赉诺尔、额尔古纳市、鄂温 克旗伊敏和孟根楚鲁等地的墓葬群是这部分鲜卑人的遗迹。 ?通过对比研究,嘎仙洞的遗物和札赉诺尔等地的随葬品在文化面貌上既有很大一 致性,又存在一定差异,这正是这部分鲜卑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下文化 发展的反映。 鲜卑对东汉的隶属 ?东汉光武帝初年,鲜卑附属匈奴,屡随匈奴侵犯汉边。48 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 部,势力衰弱后,鲜卑迫于大漠南北游牧民族势力暂时处于劣势的局面,派遣使者 出使东汉,与中原政权建立了联系。 ?1)49 年,鲜卑大人受财物诱引,到辽东归附,此后连年为汉出击北匈奴,大获 赏赐。 ?2)54 年,鲜卑多部大人至洛阳朝贡,分别被封为王、侯,获得大量财物。为获 得丰厚的经济补偿,鲜卑各部一时乐于为东汉政权讨伐所谓叛逆或来扰边掠夺的游 牧部落。 ?3)史载东汉明帝(58 年~75 年) 、章帝(76 年~88 年)时,鲜卑保塞无事。 鲜卑的发展强大 ?经过 30 余年的自身发展和东汉的经济援助,加上匈奴等各部的衰弱,鲜卑具备了 与匈奴等北方民族一比高低的能力。 ?1)公元 85 年(章帝元和二年) ,鲜卑联合南匈奴、丁零及西域各国围攻北匈奴, 北单于在漠北难以立足,“远引而去”。 ?2)87 年,鲜卑又攻入北匈奴左地,斩北匈奴优留单于。 ?3)89~91 年(和帝永元元年至三年) ,东汉连续大破北匈奴,北单于率部分部众 西迁,漠北诸游牧民族失去统治力量,鲜卑因此迁徙占据匈奴故地。漠北匈奴余众 10 万余落(户)皆为鲜卑兼并,这部分匈奴人并自号鲜卑,鲜卑由此开始强盛。 鲜卑与东汉的和战关系 ?97 年后,鲜卑开始侵扰汉边,汉不能制。 ?东汉安帝永初(107 年~113 年)中,鲜卑大人燕荔阳至东汉归附,汉赐予他鲜卑 王印绶,安排居住于护乌桓校尉治所宁城附近,开互市,设南北两部质馆。在燕荔 阳带动下,鲜卑各邑落百二十部,纷纷遣送人质到东汉质馆,表示接受东汉政权的 控制和监督。此后,鲜卑与东汉或和或战,与南匈奴、乌桓亦相互攻击。 鲜卑大联盟 ?及至 2 世纪中叶, 檀石槐因勇健有智谋而被推举为大人。史称其率部“南抄缘边,25 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蒙古高原大部纳入鲜卑控制之 下,建立了地分东中西三部的游牧部落军事大联盟。 鲜卑庭帐及法度 ?1)自统中部,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 300 余里的弹汗山啜仇水边建立庭帐, 控御东西部大人。 ?檀石槐“施法禁,平曲直,无敢犯者”,树立了自己的权威;任用汉人谋士,输 入汉地铁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 鲜卑东部大人辖境 ?2)东部在辽东郡至右北平郡塞外,东邻夫余、桴觯擅旨拥却笕送沉欤疃 域包括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科尔沁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中部在右 北平郡以西至上谷郡塞外,由慕容等大人统领,主要在今锡林郭勒草原活动; 鲜卑西部大人辖境 ?3)西部在上谷郡以西至敦煌郡塞外,西接乌孙,由推寅等大人统领,主要在今阴 山以北的乌兰察布高原、巴彦淖尔高原和阿拉善高原等驻牧。 ?鲜卑部落联盟西部大人推寅就是拓跋鲜卑的先祖献帝邻,东汉末年已率部从呼伦 贝尔草原迁徙到了阴山北部地区。 鲜卑拓跋部的南下 ?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学者推断的鲜卑拓跋部迁徙路线大致如下:呼伦贝尔 市鄂伦春旗嘎仙洞附近――陈巴尔虎旗完工――满洲里市札赉诺尔――赤峰市巴林 左旗南杨家营子――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二兰虎沟――包头市达茂旗东北。从大的 地理范围来说, 鲜卑一支拓跋部先从大兴安岭北段 (大鲜卑山) 西迁呼伦湖周围 (大 泽) ,居数世后,又经过“九难八阻” 辗转迁至阴山北部,参加了鲜卑部落联盟。 鲜卑檀石槐与东汉的较量 ?鲜卑部落结成联盟以后,南向与东汉对峙。 ?1)东汉桓帝(147 年~167 年) 、灵帝(168 年~189 年)时,檀石槐频繁南攻东 汉边郡,杀人略货不可胜数。檀石槐拒绝接受东汉所封王号,不应东汉和亲要求, 势力达到极盛,以致东汉积患而不能制。 ?2)177 年(东汉灵帝熹平六年) ,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率部众迎战东汉三路大军, 大胜,东汉政权在北部边疆受到鲜卑势力的很大威胁。 ?3)至灵帝光和(178 年~184 年)中,檀石槐死,子和连代立。和连“才力不及 父”,“断法不平,众叛者半”,鲜卑联盟遂告瓦解。 檀石槐以后的鲜卑 ?漠南自云中(郡治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以东分划成三个地域集团: ?1)檀石槐后裔步度根拥众万余落,占有云中、雁门、太原等郡地,包括今呼和浩 特平原和乌兰察布丘陵南部; ?2) “小种鲜卑”轲比能率众十余万骑, 占据高柳以东的代郡、 上谷郡边塞内外地, 大致在今锡林郭勒草原驻牧; ?3)东部大人素利、弥加、厥机等占有辽西、右北平、渔阳诸郡塞外,主要在西拉 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和科尔沁草原游牧。 ?4)西部鲜卑部落则在云中郡以西包括今鄂尔多斯高原、巴彦淖尔高原和阴山南北 地区活动。26 ?各部鲜卑“割地统御,各有分界”,在各自的领地内从事游牧生产。檀石槐后裔步度根部的流向 ?魏晋时期,鲜卑各部在内蒙古高原东西部占据很大优势。在内蒙古东部,东部鲜 卑与魏晋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1)曹魏初年,檀石槐后裔步度根遣使向曹魏献马,曹丕封他为王。后来步度根与 轲比能相互攻击,实力被削弱,将部众万余落保太原、雁门,得到丰厚赏赐,于是 一心为曹氏守边,不为边害。 ?2)233 年(青龙元年) ,步度根因故于并州叛乱,被击破,将泄归泥及其部众交 轲比能统御。后泄归泥率众降附曹魏,这支鲜卑人在并州居住下来。 鲜卑轲比能部的统一与瓦解 ?东汉末年,鲜卑轲比能部以地处近塞,接纳大批逃亡汉人,从中学作使用中原兵 器、文字及统御部众的建置和方法。后与曹魏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受曹丕封为附 义王。先后兼并了鲜卑“东部大人”和步度根集团,重新统一了漠南地区,从五原、 云中二郡,东抵辽河流域一带地域,包括今天内蒙古后套以东、呼和浩特平原、乌 兰察布丘陵、锡林郭勒草原和西拉林伦河、老哈河流域,皆为其所有。轲比能在曹 魏北部地区的发展,对曹魏统治的稳定十分不利,235 年(青龙三年) ,曹魏统治者 派人刺杀了轲比能,继檀石槐以后复兴的鲜卑势力再次受到削弱,鲜卑的短暂统一 也告瓦解。 东部鲜卑三部的兴起 ?东部鲜卑兴起了宇文、慕容、段三部。宇文部祖先原是驻牧于阴山南部的匈奴人, 东汉时迁居今内蒙古东部,控制了一部分鲜卑部众,逐渐鲜卑化。魏晋时期,宇文 部西以濡源(今河北丰宁县西)与鲜卑拓跋部为界, 占据着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 东汉末年,慕容部首领曾是檀石槐部落联盟的大人。曹魏初年,慕容部从今锡林郭 勒草原迁徙到今辽宁锦州与义县之间。段部属东部鲜卑,世居辽西,居地中心在令 支(今河北迁安县)。 鲜卑慕容部的燕政权 ?鲜卑慕容部与段部、宇文部不断争斗。337 年慕容自称燕王,建立燕国,史称 前燕。初建的前燕为了巩固政权,与后赵合击段部鲜卑,于 338 年占领段部都城令 支(今河北迁安县) 。341 年,前燕把都城迁至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县) ,改称龙城。 344 年,前燕以二万骑伐宇文鲜卑,占领宇文部都城紫蒙川,从而控制了今西拉木 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至此,燕国东灭高句丽,北并宇文部,西平段部,开地三千里, 成为东北地区的唯一强国。后来,慕容部又相继建立后燕、南燕和西燕政权。 西部鲜卑的崛起 ?西部鲜卑兴起了拓跋部、秃发部、乞伏部等。魏晋时期,由呼伦贝尔草原辗转迁 到阴山一带的鲜卑拓跋部逐渐强大起来。258 年(曹魏甘露三年),拓跋部从五原东 移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借云中、定襄等郡县前已撤消的良 机,纠合了一大批鲜卑人、乌桓人、匈奴人及汉人,把这一地区作为扩张基地,迅 速发展起来。拓跋部一方面与魏、晋政权互通贸易,每年得到大量财物;另方面, 不断蚕食边郡土地,征服四邻部族。 西部鲜卑的强大-东、中部 ?到首领禄官时期(295 年~308 年),疆域大为拓展,将拓跋分为东、中、西三部:27 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以北,东至濡源(今河北滦河之源)以西地区为东部,包 括今锡林郭勒盟南部一带。代郡参合陂(音杯,今内蒙古凉城县岱海)以北地区为中 部,包括今乌兰察布南部一带。 西部鲜卑的强大-西部 ?定襄盛乐一带为西部,主要指今和林格尔县西至黄河一带。拓跋部趁西晋内乱, 把并州北部“杂胡”掠到云中、五原、朔方界内。西渡黄河,攻击居住在鄂尔多斯 高原东部的匈奴和乌桓诸部。又北渡沙漠,西略诸国,降附者 20 余国。随着拓跋部 势力扩大,西晋统治下的汉人也纷纷进入拓跋部控制的地区。拓跋部成为西晋时北 方地区较为强大的势力。 拓跋代政权的形成 ?4 世纪初,拓跋首领猗卢总摄三部。 ?1)310 年,猗卢以助击骚扰西晋郡县的白部鲜卑和铁弗匈奴有功,被封为代公。 ?2)315 年,猗卢以盛乐为北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为南都,自称代王,建立政 权,今内蒙古中部包括呼和浩特平原、乌兰察布高原和锡林郭勒高原部分地区及山 西北部和河北西北部都在其势力范围之内。 拓跋代政权--代国的建立 ?自 316 年至 338 年期间,政权先后出现六位君主。直至 338 年,什翼犍即代王位, 设置百官,分掌众职,制定法律,内乱才告终止,正式建立代国。340 年,什翼犍 定都盛乐,在故址南八里筑新城,以此为政治中心,并开始从事定居的农业生产。 代国的消亡 ?此时,在中原地区,两大割据势力前燕和前秦正你争我夺,激烈火拼。前秦于 370 年灭前燕,376 年灭前凉,占领了除代国以外的北方地区。376 年,前秦苻坚进攻代 国,代被击败,部落离散,什翼犍为其子所杀。代国灭于前秦,土地被分割。 拓跋复代与北魏立国 ?386 年,在贺兰部的扶持下,拓跋即位于牛川(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塔布 河),复辟了代国。是年二月,又迁都盛乐;四月,改称魏王,建立北魏;396 年, 又迁都平城。拓跋焘在位时北魏攻灭赫连夏、冯氏北燕和沮渠北凉,统一北方,结 束了自四世纪初就开始的长达百余年的北方分裂割据局面,与南朝刘宋对峙,开启 了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秃发鲜卑/南凉与乞伏鲜卑/西秦 ?1)秃发鲜卑与拓跋鲜卑同源,先祖从塞北迁至河西地区。 ?397 年,乌孤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年号太初,建立南凉。一 度成为河西地区的霸主。 ?2)414 年被乞伏鲜卑所建的西秦灭亡。乞伏鲜卑先由漠北迁至大阴山,后进入河 套地区,又沿着贺兰山、宁夏清水河南迁,入居甘肃苑川一带,即史书所称陇右地 区。 ?3)385 年,乞伏国仁乘苻坚在淝水战败之机,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 秦河二州牧,建元建义,建立西秦。 ?4)431 年,西秦被大夏国所灭。 拓跋鲜卑/北魏的统一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鲜卑部落到南北朝时期,大多均统一于北魏,经过孝文帝改革,28 进一步汉化,融合于汉民族之中。 鲜卑的社会制度 ?鲜卑社会与乌桓社会组织相同,由部、邑落、落组成。部、邑落各有大人、小帅 统领,早期实行推举制。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建立后,各部大人均服属于檀石槐。 檀石槐死后,其子和连继立,鲜卑大人由推举制转变成世袭制。 鲜卑语言与习俗 ?鲜卑语言亦属东胡后裔诸语言的一支, 文献中有一些用汉字音写下来的鲜卑语词, 可以看出与古代蒙古语有相近的词汇和文法。 鲜卑没有文字, 大人用言语约束部众。 ?《隋书?经籍志?小学 》 : ?鲜卑语五卷 鲜卑语十卷 鲜卑号令一卷 周武帝撰. 鲜卑习俗 ?鲜卑文化习俗与乌桓大致相同。稍有差别的是鲜卑人婚嫁前髡头,而乌桓女子似 乎正相反,出嫁时始蓄发。每年春季在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畔集会,饮宴歌舞, 举行婚礼。 ?金步摇冠(拓跋鲜卑贵族的冠饰) ? 鲜卑音乐-北狄乐 ?北狄乐,其可知者鲜卑、吐谷浑、部落稽三国,皆马上乐也.鼓吹本军旅之音, 马上奏之,故自汉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后魏乐府始有北歌,即魏史所谓真人 代歌是也. 代都时,命掖庭宫女晨夕歌之.周、隋世,与西凉乐杂奏.今存者五十 三章,其名目可解者六章:慕容可汗、吐谷浑、部落稽、巨鹿公主、白净王太子、 企喻也.其不可解者,咸多可汗之辞.按今大角,此即后魏世所谓簸逻回者是也, 其曲亦多可汗之辞.北虏之俗,呼主为可汗.吐谷浑又慕容别种,知此歌是燕、魏 之际鲜卑歌,歌辞虏音,竟不可晓.梁有巨鹿公主歌辞,似是姚苌时歌,其辞华音, 与北歌不同.梁乐府鼓吹又有大白净皇太子、小白净皇太子、企喻等曲.隋鼓吹有 白净皇太子曲,与北歌校之,其音皆异.开元初,以问歌工长孙元忠,云自高祖以 来,代传其业.元忠之祖,受业于侯将军,名贵昌,?州人也,亦世习北歌.贞观 中,有诏令贵昌以其声教乐府.元忠之家世相传如此,虽译者亦不能通知其辞,盖 年岁久远,失其真矣.丝桐,惟琴曲有胡笳声大角,金吾所掌。 《旧唐书?音乐志 ?四夷之乐?北狄之乐》 鲜卑史料及研究论著 ?一、史料 ?1)范晔撰,[唐]李贤等注: 《后汉书》中华书局出版,1965 年。 ?2)陈寿撰: 《三国志》 ,中华书局,1952 年。 ?3)房玄龄、房玄龄、等: 《晋书》 ,中华书局 ,2008-02。 ?4)沈约: 《宋书》 ,中华书局,2003-10。 ?5)萧子: 《南齐书》 ,中华书局,1972 年。 ?6)姚思廉 : 《梁书》 ,中华书局 (,1973-05。 ?7)姚思谦 《陈书》 ,中华书局 ,1972。 ?8)魏收撰: 《魏书》 ,中华书局,1974 年。29 ?9)李百乐: 《北齐书》 ,中华书局,1972-11 。 ,2009-03。 ?11)李延寿: 《南史》 ,中华书局 ,1975-06。 ?12)李延寿: 《北史》 ,中华书局, 2003-07。 ?13)魏徵、等: 《隋书》 ,中华书局 ,1973-08。 ?14)刘d撰: 《旧唐书》 ,中华书局 ,2002-12 。 鲜卑研究论著 ?1)丁谦撰: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地理考证》浙江图书馆,民国 4 年(1915) ?2)白翠琴, 《魏晋南北朝民族史》 ,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3)田余庆: 《拓跋史探》三联书店出版,2003。 ?4)马长寿: 《乌桓与鲜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06。 六、吐谷浑 ?源出鲜卑。原为人名,后演变为族名和政权名。史载辽东鲜卑酋长涉归庶长子名 吐谷浑,嫡子名慕容@(音伟) 。涉归分户 700(另作 1700 家)给吐谷浑,与慕容 @分部游牧。4 世纪初,涉归死,慕容@代父统摄部落,逐步形成慕容部。后因二 部马群相斗,慕容@迁怒及人,吐谷浑统领本部部众西迁阴山。西晋永嘉(307 年~ 313 年)年间又迁徙至ㄒ舴┖保窀仕嗍×傧蔫鹾鄙剑┯敫仕杉溆文粒季荽 洮水西南至白兰(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的数千里之地。西北诸族又称其 为阿柴虏。到吐谷浑之孙叶延作酋长时,因对汉文化有浓厚兴趣,依《礼记》 ,以吐 谷浑为氏并作为族名。 吐谷浑民族关系及伏连筹立国 ?两晋南北时期,吐谷浑主要在青海、四川间活动,与当时的地方性政权前秦、西 秦、南凉及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北魏发生了和战关系。 ?到酋长伏连筹时,受北魏封征西将军、西海郡开国公、吐谷浑王等号,并且开始 摹仿北魏制度,设置官属,号为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