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十四年抗战是八年还是十四年”

我国为何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中国|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_新浪军事_新浪网
我国为何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
  据新京报1月10日报道,近日,网传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1月10日上午,记者卢通、陈维城从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了解到,这封函确由该司所发,目前2017年春季教材已全面落实。
  近日,网络上流传一份《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其署名为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
  文件中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油画《杨靖宇》(作者孙立新)
  10日上午,记者向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确认此事,工作人员表示,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是贯彻中央相关精神,2016年10月,国务院相关领导就曾批示教育部要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当时要求教育部各部门通力配合,两个月前已要求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落实该概念,目前已全面完成修改,2017年春季全国中小学生地方课程教材将全面落实。
  记者查询公开资料了解到,“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而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14年。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其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挑起“九一八事变”。
  为什么会有“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两种说法?
  按照一般常理,一场战争的开始时间,不应当有什么分歧。但是,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围绕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问题,展开了相当规模的讨论,主要是针对八年抗战的说法,提出了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但是,当权的南京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却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对日本的侵略求助“公理”,集中力量“剿共”。同时,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的“左”倾教条主义者,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并为抗日进行了坚决斗争。然而,他们认为革命的中心任务仍是“为苏维埃在中国的胜利而斗争”,反对国民党政府才是“抗日的前提”。这样,国民党枪口对内,“攘外必先安内”;共产党要抗日而中心是反蒋。当然,国民党“攘外”(抗日)是假,对日妥协是真;共产党抗日是真,但在认识形势与组织抗日斗争的策略上走上了关门主义、冒险主义的错误道路。国共两党两种性质的错误,殊途同归地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对全国抗日战争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广泛地集中地统一力量,使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抗日战争出现了很大的曲折。这种历史的反差,就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形势的复杂性、特殊性的关键所在。
  直到现在,在台湾的史书上,为了维护南京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和外剿共”的“正确”,还把“攘外必先安内”的对日妥协政策,说成是具有“远见卓识”、“知己知彼”的“英明”决策,称赞这个政策“争取到了四年充实国力时间”。长期以来,大陆史学界多从革命反革命斗争的视野,从国共斗争的角度来论述十年内战,对于中日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下的国共斗争,还缺乏较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大陆史学界关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的政策、日本侵华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以及关于抗日战争开端等问题的研究,正是为了全面深入认识中日战争历史。有些文章,把抗日战争开端问题的讨论,仅仅看成是“第二次中日战争”、“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几个不同概念范畴的争论,似乎有些把问题简单化了。实质上,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关系到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南京国民政府作用的评价;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历史地位的认识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分歧。因而全面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深入地客观地全面研究抗日战争是有意义的。正是基于此,应该确立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其实,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十四年抗战是包含从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两种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已经约定俗成。其实质内容没有矛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的主张,在不同的阶段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既充分肯定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抗战,也充分肯定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斗争、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和其他一些中国军队的奋起抵抗。为什么是“十四年抗战”-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为什么是“十四年抗战”
日 13: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于兴卫
内容摘要: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五十周年、六十周年、七十周年的大会讲话中,都把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把十四年的抗战作为一个整体。国内较早的有代表的抗战史著作,如军事科学院编的三卷本《中国抗日战争史》、国防大学何理教授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中央党史研究室王秀鑫和郭德宏主编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等,都是以十四年抗战作为研究框架。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与国民党坚持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路线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不同,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把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放在抗战重要位置。
关键词:抗战;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十四年;日本;侵略;帝国主义;战争史;义勇军;矛盾
作者简介:
  再次,“十四年抗战”概念是对抗日战争人民性的充分肯定。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人们往往把政府宣战作为敌我双方交战的开始,并以此作为“八年抗战”的依据。但这忽略了另外一个事实,即当时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的时间不是在七七事变后,而是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的1941年12月。作为一场反侵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与两国两军间的普通战争有很大不同,这是一场弱国反抗强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这就决定了抗日战争不是一场简单的政府和军队之间对决的战争,而是一场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并发挥了巨大力量的人民战争,是一场促进民族觉醒民族团结的战争。人民群众由战争的旁观者跻身于重要的参与者,人民性是这场反侵略战争的独特特性。这决定了抗日战争的进程不是由军队的一两个大的作战行动所决定,而是由人民群众的动员和参与程度来决定的。因此,在界定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时,就不宜单纯以政府是否宣战作为“标准”。  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局部抗战的六年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把精力主要放在“剿共”上,极力压制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甚至调集十几万大军对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进行围剿破坏民众抗战,还捏造罪名逮捕了沈钧儒、邹韬奋等救国会领导人,造成轰动一时的“七君子事件”。但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并不能阻止广大爱国民众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意愿,站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最前列,自日至日,中共中央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分别发表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为国民党反动政府出卖中华民族利益告全国民众书》《对日战争宣言》等十多份文件,坚决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号召收复失地、抗日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推动下,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城乡蓬勃兴起。九一八事变后,各种形式的抗日义勇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迅速遍布于东北各地,拿起武器英勇抵抗日本的侵略。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与国民党坚持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路线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不同,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把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放在抗战重要位置。正是坚持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才能在敌后坚持抗战并获得巨大发展,到抗战胜利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从而证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十四年抗战”概念,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人民群众在抗战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理解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和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意义,理解抗日战争在促进中华民族觉醒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作者:于兴卫&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李中平)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广告合作:
||||||||||||||||||||||||||
8年抗战为什么改为14年抗战?原因远没那么简单8年抗战为什么改为14年抗战?原因远没那么简单(2)8年抗战为什么改为14年抗战?原因远没那么简单(3)
&昨天的一则新闻颇为引人注目:&教育部要求,在全国中小学教材中,将&八年抗战&的说法,一律改成&十四年抗战&。&
抗战时长说法的变化,是一种&统合&。在此前的教材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之间,谓&局部抗战&;七七事变之后,谓&全面抗战&。均为&抗战&。
但事情也并不简单。教材虽小,每次改正,均牵动大局。为何官方突然有此变化?
相关文件 
先下一个判断:这是一次落实中央精神的改动。
2015年的九三阅兵,习近平开篇即谈:&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
而早在2015年7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就有过类似的论述:&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八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十四年抗战的历史,十四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要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
事实上,这次改动,也已酝酿许久、至此完成。而这一改动,不仅是落实近年来抗战研究成果的举动,更是给予这段抗战史以确定的承认与尊重。
这种&承认与尊重&,也落实在九三阅兵当天。
当天,在阅兵队伍中,&东北抗联英模部队方队&从天安门前走过。电视里的画外音是:&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的抗日武装。白山黑水、冰天雪地,他们14年周旋苦战,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一个个英雄的名字永垂史册。&
那么,为什么之前又有&八年抗战&的说法呢?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中说:&(八年与十四年)两种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已经约定俗成。其实质内容没有矛盾。&
&约定俗成&,说明来源已经不甚明晰。的确,1937年的七七事变,是停留在当时绝大多数人的记忆中全面抗战的开始。
但也有一些蛛丝马迹。比如,国民政府在日这一天发表的《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中,就有&我们的抗战&&八年奋斗的信念,今天才得到了实现&、&我全国同胞们自抗战以来,八年间所受的痛苦与牺牲&&&的说法。
在共产党的历史叙述中,十四年一直不可分割。1945年4月,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著名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报告中虽然也有&八年&、&八年来&的说法,但明确说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
1949年,中共中央给东北局所发的电文,再次肯定了东北抗联从1931年起即进行的抗日斗争:&此种光荣斗争历史应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
这种肯定也持续到现在。无论是2005年抗战胜利60年,还是2015年的九三阅兵,领导人的讲话中均体现了&十四年抗战&的史观。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国民党的抗战叙事。
【责任编辑:张怡 】
热门点击排行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6 (广告)
联系信箱:
邮编:450016“八年抗战”为何改为“十四年抗战”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八年抗战”为何改为“十四年抗战”
  仁者见仁
  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关系到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历史地位的认识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分歧。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了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十四年抗战”概念确实有悖于我们耳熟能详、已成为常识,并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八年抗战”概念。而与舆论表现出的惊讶不同,学术界其实一直存在“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两种说法。例如,早在1995年即二战结束50周年之际,北大教授金克木就曾说道:“追本溯源,大战的开始并不是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也不是1941年6月德国袭击苏联,也不是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引起英、法对德宣战,实际上是日本侵略中国战争中的1931年沈阳的&九一八&和1932年上海的&一二八&&&”
  但是,对于十四年抗战概念于史有据乎?我们还必须得回到历史当下。
  十四年抗战有历史支撑
  日本帝国自明治维新后以英为师,脱亚入欧,内政外交追随世界列强的殖民逻辑,企图“八一宇”,开疆土于四方,通过“赌国运”,在清末接连战胜两个大国中国、俄国。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重创了日本列岛,为解决经济危机,日本政坛与欧洲意、德一样,普遍右转,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开始抬头并影响日本政治,九一八事变就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发生。
  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国民政府一直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借口,消极应战。蒋介石认为当时中国的政治、财政、军备,无法与已经现代化了的日本抗衡,中国只能暂时隐忍。但隐忍并不意味着投降,国民政府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开始布置国防工程,并将一部分工厂向内陆迁徙,加强对经济资源的调查和管控。
  而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立即通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抨击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政策,提出通过抗战“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并在东北组织了磐石游击队、东满游击队、珠河游击队等七支抗日游击队。
  除国共两党外,其他中间政派抗日民主运动也蓬勃发展。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代表城市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大公报》《申报》等媒体纷纷发声,批评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提出抗日要求。
  由以上史实可知,从1931年九一八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各党派、社会团体主动或者被动地进行了抵御日本侵略的斗争,尤其对于东北民众,他们的沦陷与抗争都在1931年发生,十四年抗战有真实的历史事实支撑。
  有助全面研究抗日战争
  事实上,我们耳熟能详的“八年抗战”,更具体的意义是指中国全面――各阶级、政党、团体的统一战线的抗战,这也是抗战结束后经过共识形成的一个名词。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关系到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南京国民政府作用的评价;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历史地位的认识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分歧。因而全面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深入地客观地全面研究抗日战争是有意义的。也是基于此,史学界才提出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不过,人类社会的事件一旦完成,便被封存进了历史。我们一般所说的历史,就是尽量按照史料临摹后的构建。而且这种历史书写往往带有时代的温度和个人的体验,所以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人类的社会时间分三种,过去、现在与未来。“现在”的合理性,往往要通过“过去”来说明,所以“现在”若赫拉克利特所言说的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过去则生生不息,不断地被现代人言说。而随着人们对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入,我们也在不断纠正、改变对历史的看法,努力做到趋向真实的历史。
  周山仁(山西大学历史系讲师)
(责任编辑:刘盛钱 UN649)
&&&&&&</div
中国人哪来这么多钱?[]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八年抗战”为何改为“十四年抗战?
八年抗战”为何改为“十四年抗战?
全球历史解密
八年抗战”为何改为“十四年抗战?抗日战役初步疑问关系到对九一八事故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知道,关系到九一八事故前史位置的知道等一系列根本疑问的知道不合。  据新京报报道,近来,教学部基础教学二司下发了2017年1号信件《关于在中小学当地课程教材中全部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请求各级教学主管部门全部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正与此相关内容,保证建立并杰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确有悖于咱们耳熟能详、已成为知识,并为大众脍炙人口的“八年抗战”概念。而与舆论表现出的惊奇不相同,学术界本来一向存在“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两种说法。例如,早在1995年即二战完毕50周年之际,北大教授金克木就曾说道:“追根究底,大战的初步并不是1941年12月日本狙击美国的珍珠港,也不是1941年6月德国突击苏联,也不是1939年9月德国攻击波兰引起英、法对德宣战,实际上是日本侵犯我国战役中的1931年沈阳的‘九一八’和1932年上海的‘一二八’……”  可是,关于十四年抗战概念于史有据乎?咱们还必须得回到前史当下。  十四年抗战有前史支撑  日本帝国自明治维新后以英为师,脱亚入欧,内政外交跟随国际列强的殖民逻辑,妄图“八一宇”,开国土于四方,经过“赌国运”,在清末连续打败两个大国我国、俄国。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经济危机重创了日本列岛,为处理经济危机,日本政坛与欧洲意、德相同,普遍右转,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初步昂首并影响日本政治,九一八事故就在这么的国际背景下发作。  九一八事故发作以后,国民政府一向以“攘外必先安内”为托言,消沉应战。蒋介石以为其时我国的政治、财务、军备,无法与现已现代化了的日本抗衡,我国只能暂时隐忍。但隐忍并不意味着投降,国民政府为应对行将到来的战役,初步安置国防工程,并将一部分工厂向内陆迁徙,加强对经济资本的调查和管控。  而我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故发作后,当即经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打击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方针,提出经过抗战“武装捍卫苏联”的标语,并在东北组织了磐石游击队、东满游击队、珠河游击队等七支抗日游击队。  除国共两党外,别的中心政派抗日民主运动也蓬勃发展。九一八事故发作后,代表城市资产阶层和知识分子的《大公报》《申报》等媒体纷繁发声,批评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提出抗日请求。  由以上史实可知,从1931年九一八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故,我国各党派、社会集体主动或许被动地进行了抵挡日本侵犯的奋斗,特别关于东北民众,他们的沦亡与反抗都在1931年发作,十四年抗战有实在的前史事实支持。  有助全部研讨抗日战役  事实上,咱们耳熟能详的“八年抗战”,更详细的含义是指我国全部――各阶层、政党、集体的统一战线的抗战,这也是抗战完毕后经过一致构成的一个名词。抗日战役初步疑问关系到对九一八事故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知道;关系到九一八事故后我国抗日战役的特色和南京国民政府效果的评估;关系到九一八事故前史位置的知道等一系列根本疑问的知道不合。因而全部深化地讨论这些疑问,关于深化地客观地全部研讨抗日战役是有含义的。也是基于此,史学界才提出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不过,人类社会的事情一旦完成,便被封存进了前史。咱们一般所说的前史,即是尽量按照史料描摹后的构建。并且这种前史书写通常带有年代的温度和个人的体会,所以前史学家克罗齐说“全部前史都是今世史”。  人类的社会时刻分三种,曩昔、如今与将来。“如今”的合理性,通常要经过“曩昔”来说明,所以“如今”若赫拉克利特所言说的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曩昔则生生不息,不断地被现代人言说。而跟着大家对抗战前史研讨的深化,咱们也在不断纠正、改动对前史的观点,努力做到趋向实在的前史。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全球历史解密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专注解密历史背景,揭露不为人知的事实!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战八年改成十四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