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次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参观长征三号失败,今天发射长征五号又失败

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失败,外国网友评论亮了!-ZAKER新闻
在 7 月 2 日,19 点 23 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了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任务。但是,令全世界人没有想到的是,数年来,一向稳健的中国火箭,竟然在此次发射任务中失败了!一时间,在全球也引起了热议。而听说这个消息时,大部分网友的第一感觉是:" 我去!中国火箭发射竟然会失败?有生之年,终于见到!" 其潜台词便是,中国火箭发射具有着极高的成功率,很多人穷极一生,就可能难以经历一次中国火箭发射失败的事情。而此次,长五火箭发射的失败,还真是让全世界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纷纷感叹:" 人生已经圆满了。"
长征五号作为中国第一款大型大推力火箭,在整体设计上,采用了 90% 以上的全新技术。虽说,发射失败,很是遗憾,却也无需太过挂怀。我们一起来看看,长征五号发射失败,在国外的小伙伴眼里,是怎么看待的呢?一位名叫克里斯的网友在网上发布了一个帖子,内容如下:至于说到 " 发动机熄火 ",我们并不了解事情的原委,但是火箭与航天是一门科学,并且是一门极为深奥的科学。科学从来都是在不断地试错之中,找到正确的方法的。此次发射的大推力火箭乃是一个全新的集成组合产品,失败的几率是绝对客观存在的。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鼓励嘉奖的。中国航天和美国一样,都是在为人类科学文明做贡献。不过,吸取教训,寻找错误,发现新的知识,才是最为关键的。
由于上文中的网友开了个头,于是,引起了其他诸多往往纷纷前来围观,并且留言。有位叫阿曼的网友评论说:" 个人愚见,航天学极为复杂,对于普通人更是高深莫测。正如马斯克所说,火箭发射就像数千万行计算机代码。为了让代码正确执行,它的每一行,每一个字节,都应该正确无误。任何一个小小的字节或者符号错误,就可能导致整个程序的奔溃。航天科学的精密性与严谨性莫过于此。"
火箭发射就是如此,既复杂,又精细,还不能出错,哪怕是极为微小的错误也不行。在全球各国火箭发射的历史上,都经历过很多次的发射失败,甚至是发生航天惨案。最令人刻骨铭心的,莫过于美国 " 挑战者 " 号发射失败,直接导致七名航天员牺牲。长五火箭的发射失败,幸好无人人员伤亡。此次,长征五号发射失败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便是,拉回各大航天研究所,重新进行全面梳理,找出失败的原因,并且,对其进行重新设计改良。从短期来看,长五的失败不算是中国航天的 " 巨大挫折 ";而从长期看,还有利于中国航天事业走得更远。因为失败,更让人警醒,更能反映出当前中国火箭技术所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位叫朱立扎姆的网友评论道:" 说真的我并不关心这类新闻,任何一个国家在应用和实践新技术的时候都会经历产品测试和样品毁坏,只是有些人避而不谈。因为如果你过多地宣扬你的失败,就很难把东西卖出去。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更关心新技术的发展和公布,而不是失败的测试结果的原因。讲真,我真的不在意这个。" 这位网友很懂得营销之道啊,去做生意,肯定能发财。不过,他所提到的更关注新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在失败时,回头反思,也是一种进步。并不是说,只有新技术才算是发展,新技术出现之前,也是经历过或多或少的错误才实现的。正如爱迪生做了一千次试验,才发现到钨丝是当时技术条件下做灯泡的最佳发光材料。还有一位叫做汤姆的网友显得十分坦然,评论道:" 我的内心毫无波澜,测试是任何产品和技术都必须要经历的阶段,人们要做的是测试、测试、不断地测试,直到成功为止。" 这位网友很可能是干的技术活啊,很理解技术发展的阶段性。
一位叫 MR.Wang 的网友评论道:" 这是我头一次听说中国的火箭发射失败!!!" 这位网友还真是极为惊讶啊。看来,是以往中国火箭发射的成功率太高了。以至于,大家都以为中国火箭发射,已经毫无失败的可能了。但科学终究是科学,太空探索是美妙的,也是充满未知的,有未知,就会有失败。
一位叫做西恩的网友说道:" 这并不是导弹,而是火箭。发射失利在航天领域任何时间都在发生,无论是中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是马斯克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马斯克的 SpaceX 太空探索公司在第一次进行可回收火箭测试时,火箭还未起飞,就原地爆炸了。但一年后的今天,SpaceX 研制的火箭已经连续多次实现了火箭可回收重复利用。这说明,失败真的不可怕。在宇宙探索的慢慢长路中,任何失败,都无法阻止人类探索太空的梦想。SpaceX 公司研制的 " 猎鹰 9 号 " 点火后几乎原地爆炸
最后是一位叫做约瑟夫的网友,他评论道:" 埃隆
· 马斯克发了一个同情的表情,如果你关心航天,你就会明白这都是有意义的。"
除了这些国外理性的声音之外,也难免有一些嘲讽的刺耳之音。而这些嘲讽,大多来源于印度媒体以及印度网民。好像中国长五的发射失败,给印度长脸了似的。殊不知,中国航天技术遥遥领先于印度。结合中印边境对峙事件,这里就不遑论阿三们的无知了。中印边境对峙现场图
中国网友们也大多表示了理解,并且,纷纷为中国航天科学家们送去了安慰与鼓励。
不过,要说面对长五发射失败,最难受的莫过于那些日日夜夜奋战在一线的中国航天科学家们了。据公开资料显示,长征五号在 2006 年开始立项,这些负责长征五号研制工作的科学家们,不辞辛苦,花费十年心血,才终于磨成一 " 箭 "!不可不谓艰辛,十年的辛苦工作,却遭受发射失败,谁又能懂他们心中的苦楚呢?但伟大的科学家从不气馁,愈挫愈勇,迎难而上!中国航天事业原本就是以后来者的姿态,迎头赶上。北斗导航系统的卫星网稳步铺开,中国太空实验站的建设,也是稳中前进。这一切,都是中国航天科学家们的智慧结晶。长征五号总设计师李东
长征五号作为中国截止目前,发射的最大一支火箭,不仅在技术上需要全新、全面地突破,也依赖于中国多年来的火箭技术积累。尤其是大推力发动机技术,与俄罗斯美国相比,这依然是中国火箭技术的短板。不过,在此次发射失败后,中国航天科学家们定然会砥砺前行,在保持严谨科学的情况下,继续勇于开拓创新。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美国也要从俄罗斯购买
最后,必须提到的是,在 6 月 19 日发射异常而未进入预定轨道的中星 9A 电视广播卫星,中国航天集团对其进行了大约 10 次变轨调整,当前已经进入预定轨道。根据审查意见,长征三号乙遥二十八火箭问题定位于三级滑行段姿控发动机滚动控制的推力器出现异常,目前已完成技术归零和举一反三工作。可见,中国航天面对事故处理的能力,也是相当优秀。此次进行了太空变轨行动,早在 2013 年,中国就完成了相关技术测试。在 2013 年的 7 月,中国发射了三颗卫星,其中一颗卫星安装了机械手臂,用于捕捉其他卫星。中国验证卫星抓捕技术
当时,这一试验引起了欧美国家的大量猜测。众多欧美媒体将之解读为中国正在发展的太空武器。因为在这一技术上,中国完全可以利用卫星机械手臂,对其他近轨卫星造成巨大干扰以及破坏。只能说,欧美媒体科幻片看多了,太空那么大,长距离地变轨,非常困难,而且,太空环境复杂,万一撞到太空碎片,别说干扰他国卫星,己方卫星也是极易损坏。而且,中国发展卫星机械手臂,主要是在测试太空垃圾回收,以及太空卫星变轨技术,只是正常的科学研究而已。美国也进行了类似测试,却不见欧美媒体谈及军事威胁,偏偏中国做同样的研究,就是反卫星武器,就是军事威胁,只能说,欧美媒体选择性地夸大 " 中国威胁论 ",居心叵测!注意左边卫星的机械手臂
面对长征五号的发射失败,希望中国航天科学家们再接再厉吧,无论成功失败,中国航天工作者,都是值得所有人尊敬!加油,中国!加油,中国航天!END文字 | 网络图片 | 网络无条件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来源和立场与本公号无关军武酷粉丝群出炉了!在这能找到你志同道合的朋友,畅聊军事,家国豪情,赶紧加入吧!!
由于扫库加入 100 人限制已满,只能扫群主武酷君再加入!▼扫码加入微信群▼▼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军武酷简介:最新的军事资讯,最全的时事点评,拒绝打官腔,无观点不说话! 关注
军武酷微信公众号
具体序号 看全文【34】无论美韩还是朝鲜 有种你们就真的先发制人一回 !【33】火星四溅的大国碰撞必将奴性韩国烧成齑粉! 【32】战略机遇期已近尾声 中国该亮剑了!【27】中美博弈:中国把美国玩得团团转!【35】暂时中断与中国的外交工作关系,底气何来?【31】福岛核灾难真相惊人 终于明白日本为什斗不过俄罗斯了!【25】美军陆战队入驻台湾,是武统台湾最佳时机?【49】诡异神器横空出世!澳大利亚皇家步兵战力将称霸全球!【44】番号不在,军魂永存!——献礼共和国 18 个集团军【13】南京,南京! 永远不能忘却的祭奠!以上文章,关注【军武酷】公众号后,回复序号看全文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军事频道4小时前
军事频道21小时前
军事频道5小时前
军事频道3小时前
军事频道3小时前
军事频道6小时前
军事频道5小时前
军事频道4小时前
军事频道1小时前
军事频道昨天
中华网军事3小时前
中华网军事2小时前
中华网军事2小时前
hawk26讲武堂3小时前
军事频道21小时前1996年西昌卫星发射失败伤亡500人?官方披露真相……
16日,网络上有传言称,日,中国长三乙火箭在西昌首飞失败,撞山爆炸击中家属区,至少造成500人死亡,家属区荡然无存。18日,针对网络上的传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其官方微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进行辟谣称,这是一条假消息。&
网络谣言:1996年西昌卫星发射失败造成500人死亡&
网络传言称,日,长三乙首射,然而发射后仅2秒,火箭姿态就失去控制,22秒后火箭撞山大爆炸,近日,美联社公布了该事故视频。对此,国家航天局网站上仅有一句话:发射失利。实际上这次火箭撞山击中家属区,至少造成500人死亡,家属区荡然无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辟谣&
针对网络上的传言,1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其官方微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进行了回应:&
作为承担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研制、生产和发射试验任务的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特此声明:&
日凌晨3时零1分,我国新研制的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国际708通信卫星,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约22秒后,火箭头部坠地,撞到离发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事故造成6人死亡,57人受伤住院。当年,《人民日报》《中国航天报》等媒体均及时跟进对事故调查情况进行了报道。&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还在微信里称:&
经历了此次发射失利后,广大航天人汲取教训,严慎细实、严抓质量,中国航天科研生产的质量水平不断提升。迄今为止,长征三号乙火箭后续发射任务全部取得成功。&
刚过去的“十二五”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成功发射了86箭138星,发射成功率达97.7%,创造了世界最高航天发射成功率。其中,2015年共发射19箭45星,全部成功,成功率100%。&
人民网公布当年官方调查:不存在“瞒报”
18日,人民网也搜集了《人民日报》当年发布的事故调查进展进行报道,在事故发生后,对伤亡人数、环境影响、事故原因并未避讳:&
“我国新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今天(2月15日)凌晨3时01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国际708通信卫星时失利。这是该火箭首次发射。有关方面对这次事故正在组织调查。”——摘自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失利 我有关方面正组织调查》&
“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有关负责人说,故障分析组通过对所得到的遥测数据进行判读、分析认为,此故障是由于起飞后火箭飞行的惯性基准发生了变化所致,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验证。据透露,三月一日专家们已开始对可能造成事故的原因逐条进行试验验证,以确定是何原因造成了惯性基准发生变化。稍后,专家们将针对确定的故障原因,提出并落实长三乙火箭的改进措施。事故发生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迅速组织一切救护力量投入救护,随后中国卫星测控系统部组织医疗专家组由北京乘专机赶到现场参与救护工作。&
(综合人民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官方微信)&
编辑:陈荞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如需转载,请私信小编,或致电:028-8-
转载须在正文开头显著位置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违者必究
扫描或长按关注川报观察微信号(微信号:cbgc2014)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出现异常 发射任务失利_网易新闻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出现异常 发射任务失利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任务失利)
新华社快讯:7月2日19时23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实施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任务,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后续将组织专家对故障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今天,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这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的第二发试验箭,将搭载发射的实践十八号卫星,验证东方红五号新一代大型卫星平台关键技术,并开展多项新技术在轨验证工作。这次发射还有一个背景,即前不久一次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的“发射失利”——6月1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中星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发射过程中火箭三级工作异常,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本文来源:新华社新媒体专线
责任编辑:李天奕_NN7528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中青报今天用大半个版来谈长征五号发射失利:以失败的名义!-中青在线
中青报今天用大半个版来谈长征五号发射失利:以失败的名义!发布时间: 12:51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邱晨辉 堵力
  还记得一周前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任务失利吗?今天中国青年报针对此次事件,刊发大半个版评述性文章(包括记者来信和评论)。
  作者堵力写道,在这个时刻,不相干的指责或者同情,都是干扰,都无助于帮他们把受伤后的烦躁、懊恼与愤怒抚平。一位航天的总师这样说,我们的媒体与公众也会在理性的分析与反思中走向成熟。是的,发射场不是名利场,更不是秀场。这里是战场。媒体人和观察者,更要多些冷静,少些狂热,让航天人在安静的反思中走出低谷吧。
  作者邱晨辉写道,和曾经的“航天大国”所处历史阶段不同,在迈向“强国时代”进程中,人们的口味、喜好、诉求,以及整个社会环境、舆论思潮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地,航天人所要面对的,早已不仅是更大更重的火箭,以及更高更强的技术关卡,更有那些看不见的、却强度非常的舆论挑战和心理压力。
  记者来信
  迈向航天强国的火箭“心脏”有了,
  面对失败的“心脏”呢
  以失败的名义,和航天一起走向更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
  没有人喜欢失败,但不可避免地,我们都会遭遇失败,或迟或早,或大或小。如果把人生当作一场长跑,越大的失败,似乎来的越早越好。对于中国航天人,这几天就遭遇了一场失败,而且来的不算晚。
  7月2日,中国最大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的第二次发射遭受失利。消息从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大厅传出后,有的现场观众一脸愕然,毕竟几十分钟前还眼看火箭点火升空,眼看火箭消失在天际;有的参试人员瞬间落下了眼泪,十来年的心血在一夜之间以“失利”两字而暂时收场。
  这并非中国航天发射史上第一次失利,却很可能是近些年最受关注的一次失利。曾经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失利——包括不久前长征三号乙火箭的失利,某种程度上都是“航天大国”时代的产物。而长征五号从一出生就瞄向更高更强,早在去年首飞之时,国家航天局前局长栾恩杰就提到,这枚火箭是中国人迈向“航天强国”的入场券。
  长期以来,谈及中国的某项技术或某个领域的发展,我们已经习惯用“大而不强”来形容。但航天正在将这种说法打破,而打破这种说法的第一拳就是长征五号。去年11月首飞成功后,同年12月国家航天局发布《2016年中国的航天》,其中就首次提出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的发展愿景。
  如今,这个“走向更强”的愿景,遭遇了现实中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和曾经的“航天大国”所处历史阶段不同,在迈向“强国时代”进程中,人们的口味、喜好、诉求,以及整个社会环境、舆论思潮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地,航天人所要面对的,早已不仅是更大更重的火箭,以及更高更强的技术关卡,更有那些看不见的、却强度非常的舆论挑战和心理压力。
  该以什么心态来迎接高密度发射?
  失败,有时的确比成功更能引发人们的讨论。
  不管是去年9月,美国私营航天公司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猎鹰9号”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测试时发生爆炸,还是今年6月,长征三号乙遥二十八火箭发射中星9A卫星过程中运载火箭出现异常,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都刮起了一股不小的舆论旋风。
  这一次也不例外。
  关注航天的人,像往常一样,用诸如“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失败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成功”甚至“对于中国航天,发射失败才是新闻”等话来安慰中国航天,为中国航天打气。
  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最近的航天发射是否太过于频繁,有赶工期、赶进度的嫌疑?持续关注航天的人都了解,这两年的航天频发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其规划。
  在去年年初,航天“十二五”收官之际,航天相关部门就对外公布,在十三五期间即未来的5年内,航天宇航发射任务将从“高强密度”迎来“高常密度”,年度发射预计为15到20次——这一个个看似冰冷的数字和高强度发射任务的背后,对应的却是我们中国人走向月球、走向火星,以及打造属于中国人空间站的宏伟梦想。
  当时,人们看到的还是“十二五”的数据:我国专门致力于火箭和卫星研制的中央企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共成功发射了86箭138星,发射成功率达97.7%,创造了世界最高航天发射成功率。其中,2015年共发射19箭45星,全部成功。
  不少媒体同行都问了一个问题:随着发射次数增多,发射失利概率是否也会变大?
  很多航天人从主观上来说,并不愿回答这样的问题,但从美俄的历史来看,恐怕是这样。
  对比国内外航天发射时,除了要看成功率的高低,还要参考发射的次数——发射的总次数越多,其成功率低的可能性越大。公开资料显示, 美国和俄罗斯(苏联)进行的发射远远多于其他国家,都达到了千次以上,而中国的火箭发射仅有200多次。未来随着发射次数增多,失利的概率可想而知。
  是科学试验,就会有失败
  科学试验,就是科学试验,既有成功,又有失败。
  翻开世界航天史,一起起惨痛的事故让人揪心。
  日,前苏联联盟十一号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点火升空。返回舱返回时,存在质量问题的减压阀被震开,舱内急剧减压,3名航天员短时间内缺氧死亡!
  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出发,开始第10次太空之旅。飞行73秒钟后,飞机外挂燃料箱突然爆炸。此次事故,共造成7名航天员遇难!
  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按原计划返回肯尼迪航天中心。着陆前16分钟,航天飞机突然爆炸解体,7名航天员全部罹难!
  探索浩瀚天宇,是人类共同的梦想,梦想美好的背后,却是现实的残酷。也因此,我们要铭记每一次现实的残酷——失败,铭记是第一步,只有铭记,我们才会时刻提醒自己,拷问自己,让发生失败的可能性再少一点,让成功的几率再高一点。
  1996年,长征三号乙火箭首飞失败,星箭俱毁。时任火箭总设计师的龙乐豪一夜白发,3天后,他拿出了一个整改方案,通过了包括美国专家在内的多国专家评审。
  这一切的前提是,学会科学看待失败。
  在航天界,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即美国阿波罗13没有把人送上月球,3位宇航员在太空中经历了缺少电力、饮用水等问题,但仍然成功返回了地球,还被美国人称之为“辉煌的失败”。
  毕竟,这正是科学路上的必须积累的教训。遗憾的是,我们到目前为止似乎缺乏一种正视科学敢于失败的胸怀。百分之百的成功率是所有航天人和国人的追求,但却不现实,至少从科学上讲不通。
  科学看待失败,并不意味着回避
  当然,科学看待失败,并不意味着回避失败。而是要直面失败,分析失败,记住失败,避免再次失败。
  这一次长征五号失利后,有的人在网上开起了炮,说中国航天有“急功近利”嫌疑,以至于酿成两年里连续几次的“失利”;也有的说航天系统存在诸多薪酬待遇、管理僵化以及体制机制等外界“看不见”的问题;也有的则将问题直指“浮躁”,认为航天人抛头露脸太多,应该静一静,甚至认为他们应该“淡出”舆论视线。
  对于这样的刺耳声音,航天人不妨当作一种“忠言逆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毕竟几十年来,一个大系统快速发展如此迅猛,取得的成绩震惊中外,难免会有一些“bug”埋藏其中。以这件事为契机,来一次大扫除和全面的质量检查,也是为接下来进入“航天强国”,做一次预先的体检。
  正如钱学森所说:“科学试验如果次次都能成功,那又何必试验呢?经过挫折和失败,会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这次事件之后,希望航天人不要淡出舆论视线,而应该更多的公开,就像美国航天局那样,不仅公开他们的成果,他们的成功,还要公开他们的失败。
  说到底,航天人是探索宇宙的人类代表,他们往前走一步,我们整个人类就往前走了一步;他们绊倒了,整个人类依然会和他们站在一起,并肩作战。
  作为媒体,作为普通民众,我们似乎也需要一个集体反思,面对这样的时刻,要不要急着贴标签、打棍子、扣帽子,还是先等问题原因查找出来之后,再做进一步的判断?记者一个深刻感受是,事件发生之后,航天圈里圈外的人变得很敏感,猜疑、谣言也是满天飞,我们在向航天部门要原因要答案的同时,可能也要反问自己——如今迈向航天强国的火箭“心脏”有了,但我们自己的国民,我们的航天人面对失败的“心脏”有了吗?
  (原载于中国青年报 日 12 版)
  7月2日19时23分,海南文昌。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实施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任务,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视觉中国供图。
  深科·浅说
  我们就是要与失败对着干
  “胖五”失败了。很多人伤心、难过,甚至愤怒。不过,只要弯下腰细细找问题,然后举一反三想对策,天塌不下来。
  这是多大意义上的坏事?
  按计划,今年11月嫦娥五号要登月,要把火箭问题留到那个时候吗?后续,2019年发射长征五号B火箭,那年年底用它将空间站的核心舱发射上去。紧接着还要发射神舟12号、神舟13号载人飞船。 如果把问题积累下来,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才是更大的损失,才会给中国的航天雄心真正地泼上冰水。
  长征五号去年首发成功了,今年第二次,失败。毕竟,成功不等于成熟,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概莫能外。 不是中国航天被所有娃娃、所有老百姓所追逐、崇拜,就可以逃过失败的几率,我们不能保证每次都能“把失败留给下次”。
  也正是因为,航天是风险最大牺牲也最大的行业,我们才在内心深处生发出无限的崇敬与感佩。
  但中国航天确实太优秀了。航天人一直在与失败对着干——不怕失败,更在全身心地研究失败。因此,中国航天的成功率才将美俄等国家甩在后面。
  然而,一次次沐浴在巨大的成功与荣耀中,会不会遮蔽一些问题?会不会在一些细小环节上疏忽?会不会有人麻痹大意?每次看见航天员,看他们矫健地走过欢呼的人群,心里都默默地崇拜火箭、飞船的设计者制造者。十万支元器件,八大体系交织在一起,却没有出一点差错,这是一道多么高难度的试题。载人航天的万无一失建立在对抗风险率的基础上。在每一次成功之前,需要多少次小的失败、小的阵痛来填补?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还只相当于襁褓里的婴儿。但成人都会出错,更何况小孩,会犯很多错误。
  从辩证法角度,失败、错误,是成功的沃土。但从现实看,发射失利是几亿几十亿的经济损失,多少人的工作归了零。一位航天人这次失利后对笔者说,高风险一直在那里,成熟远比成功难。急功近利、浮躁与自满是航天人的天敌。这一次自然不会放过深刻反思与追责,“任何管理上的疏漏与失职都是一种犯罪”。
  作为中国航天的观察者,我们希望他们狠狠追责,狠狠改正,然后找出举一反三的方法,避免类似的问题出现。我们不希望局外人无根据地声讨、猜测和抱怨。有些批评,说航天部门薪水低,赶不上房价涨,年轻人因此都离职了。这恐怕看低了航天领域的年轻人。当年两弹一星成功的时候,科学家们不都在戈壁里封闭试验,不都几年见不到妻儿吗?即便在今天,在航天部门,那些奋斗的年轻人仍然对现实生活的考虑,比其他同龄人其实要平淡得多。
  在这个时刻,不相干的指责或者同情,都是干扰,都无助于帮他们把受伤后的烦躁、懊恼与愤怒抚平。一位航天的总师这样说,我们的媒体与公众也会在理性的分析与反思中走向成熟。是的,发射场不是名利场,更不是秀场。这里是战场。媒体人和观察者,更要多些冷静,少些狂热,让航天人在安静的反思中走出低谷吧。
  (原载于中国青年报 日 12 版)
  微信编辑:邱晨辉。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责任编辑:赵悦】
你可能还喜欢看
表情包的妙用,你了解多少呢?是扎心的老铁,还是厉害的“鹦鹉虾熊”散热组?
从杭州到汉堡,中国方案为世界经济增长、完善世界经济治理注入了源头活水。
在乡亲们的心中,他医术高、随叫随到、能赊账……然而,他的生命却在43岁时戛然而止……
新闻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参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