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大片瓜岛战役役“企业号单独对阵日本”到1943.6.30美军反攻,这期间美日各生产了多少航母??

  Osprey出版社是英国最好的军事题材出版社,先后出版士兵系列,要塞系列,决斗系列,武器系列。国内有引进翻译的武器系列一部分,翻译质量只能说纯粹骗钱。闲来无聊自己也翻译一把,先从决斗系列的《USN.Carriers.vs.JIN.Carriers.The.Pacific.1942》开始。纯个人爱好,军事知识停留在小学生程度,翻译不对的敌方请轻拍。业余时间翻一下,翻多少更新多少,争取半个月之内翻译完。  封面    文字作者与插画作者  海军中校 [RH) MARK STILLE 作为美国海军情报官,在不同航母服役超过5年。退役后仍继续从事相关领域。他获得了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文科硕士学位,并发布了数款军事游戏。目前居住在美国维吉尼亚州。  IAN PALMER 在数字艺术领域极富经验。求学时主修3D设计,目前在全球最大的游戏开发公司任高级美工。除了美术外,还对音乐和汽车有浓厚的兴趣。目前他与妻子以及两只宠物猫居住在萨里郡。  HOWARD GERRARD 毕业于沃拉西艺术学校,20年来一直作为自由设计师和插画家。他是航空艺术学会的准会员,曾获得英国航空公司学会奖和威尔金森军刀奖。Howard主要负责本书中战争场景的插画创作。  引言  美日之间的太平洋海战现在被认为是航空母舰之间的战争。在战争爆发之初,双方都认为将通过巨舰大炮的战列舰在西太平洋上的决斗从而决定整个战争局势。尽管两国都已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就开始了对航空母舰的建造和部署,但战前仍认为航母在外来战争中仅仅只会扮演一个为作战舰艇供支援的角色  太平洋战争打响的那一天,也就是日,双方战前对航母的定位彻底被颠覆。太平洋战争以海军航空兵展示其令人瞠目结舌的战斗力拉开了序幕,航空母舰从此毫无悬念的掩盖了战列舰的光芒。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大本营所在地珍珠港,也证明了航空母舰将是战争中海军最为重要的打击力量。在珍珠港战役中,日本帝国海军在一个舰队中集结了6艘航空母舰,共搭载了超过400架飞机。日本海军取得了战略上和战术上的突然性,对美国太平洋舰队战斗序列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当时停留在珍珠港的8艘美国战列舰,有5艘沉没,另外3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幸运的是,日本的首要打击目标,也就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3艘航母当时都不在珍珠港。珍珠港一役之后,美国海军被迫放弃战前制定的计划,并在新的作战计划中将航空母舰提升到了核心位置。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日本帝国海军刚刚展示了航空母舰强大的战斗力和极远的打击范围,但仍固执的认为太平洋战争将取决于双方战列舰的较量。  在战争初期,日军在第一航空舰队的6艘航母的强力保障下,势力范围迅速扩张。很快美军所在的威克岛和关岛都被日军占领,日军在菲律宾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很快迫使当地美军和菲律宾政府在1942年5月向日本投降。日本第一航空舰队还掩护了日军在1942年1月对巴布亚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岛的腊包以及2月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入侵。只要有第一航空舰队参加的战斗,面对具有性能优异的战斗机和素质优秀作战人员的日本海军航空兵,盟军的抵抗都很快土崩瓦解。在1942年4月,第一航空舰队被调往印度洋负责打击英国海军和民船,也一如既往的延续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就在日本帝国海军肆无忌惮的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时,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也开始对一些日本占领的岛屿进行试探性的进攻。美军的这类试探性的进攻都以日军防守相对薄弱的岛屿为目标,美军的突击舰队下辖航空母舰也仅有1艘。这类试探性的进攻对日军造成的损失十分轻微,但美军因此取得了不可估量的作战经验。1942年4月,美军利用2艘航空母舰,搭载中程轰炸机对日本本土进行了突袭。虽然在那个时期双方的航空母舰都频频出击,但航母对航母的战斗仍未发生。1942年5月,双方的航母终于直接正面交锋,此后在1942年结束之前,双方航母先后4次直接交锋。这4次史诗般惊心动魄的战役分别是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东所罗门群岛海战、圣塔克鲁兹岛海战,双方都损失惨重,但最终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日军终于停下了继续扩张的脚部,而美国海军也迈出了通往东京的第一步。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1942年4月,日本机动舰队对印度洋作战期间。这张照片清晰的展示了整个舰队的阵型。赤城号在最前端,随后依次是苍龙号、飞龙号,以及全部4艘金刚级战列舰,2艘翔鹤级航空母舰。这是战争期间惟一一次全部4艘金刚级战列舰同时编组在机动舰队中。(日本吴市航海博物馆)  年表  1922  3月 美国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改造完成,编号CV-1。  12月 日本海军第一艘航母凤翔号(Hosho)投入服役。  1927  3月 日本海军由战列巡洋舰改装为航母的赤城号(Akagi)投入服役。  11月 美国海军由战列巡洋舰改装的萨拉托加号航母(CV-3)完工。  12月 美国海军由战列巡洋舰改成的列克星敦号航母(CV-2)完工。  1928  3月 日本海军加贺号(Kaga)航母投入服役。  1933  5月 日本海军轻型航母龙骧号(Ryujo)投入服役,其建造过程中,日本采用了首次专门为航母设计的龙骨。  1934  7月 美国海军突击者号(CV-4)航母投入服役,这是美国第一艘采用航母专用龙骨设计的航空母舰。  1937  1月 日本海军苍龙号(Soryu)投入服役。  9月 美国海军约克城号(CV-5)投入服役。    1937年服役后的约克城号。约克城级的3艘航母成为了美国海军在1942年期间的骨干力量。(美国海军历史中心)  1938  5月 美国海军企业号(CV-6)投入服役。  1939  7月 日本海军飞龙号(Hiryu)投入服役。   1940   4月 美国海军胡蜂号(CV-7)投入服役。  12月 日本海军轻型航母瑞凤号改装完成。  1941  4月 日本将所有航母编成第一航空舰队。  8月 日本海军翔鹤号(Shokaku)投入服役。  9月 日本海军瑞鹤号(Zuikaku)投入服役。  10月 美国海军大黄蜂号(CV-8)投入服役。  12月7日 日本海军第一航空舰队偷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    1941年,战前的翔鹤号。舰桥前后的5英寸炮和25毫米炮都被帆布遮盖。舰尾的火炮全部被遮盖起来,防止被烟囱排放的气体损坏。(吴市航海博物馆)  1942  1月 日本海军轻型航母祥凤号(Shoho)改装完成。  5月 日本海军由邮船改装的隼鹰号航母改装完成。  5月6~8日 珊瑚海海战,这是史上首次航母对决。列克星敦号、祥凤号被击沉。约克城号、翔鹤号被击伤。  6月3~6日 中途岛海战,日本海军损失赤城号、加贺号、飞龙号、苍龙号,美国海军损失约克城号。  7月 日本海军由邮船改装的飞鹰号(Hiyo)航母改装完成。  8月24日 东所罗门群岛海战,日本海军龙骧号沉没,美国海军企业号受损。  9月15日 美国胡蜂号被日本潜艇击沉。  10月26日 圣塔克鲁兹岛海战,日本击沉美军大黄蜂号,击伤企业号,赢得了战术上的胜利。美军战斗机则击伤日军翔鹤号、瑞凤号。  1944  6月 菲律宾海海战,是太平洋战争中最后一次航母对决,日本海军航母力量被彻底击垮。
  设计和发展  美国海军航母的作战理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皇家海军展示了包括航母在内的载机舰艇的卓越功效,美国海军意识到发展海军航空兵将有助于推动海军现代化。由于担心会落后于英国,因此美国海军在1919年得到了一笔军费用于将一搜运煤船改装成航母。1927年,这艘试验性航母正式成为了美国第一艘舰队航空母舰。在服役之初,美国海军航母的主要任务是为作战舰艇提供支援。航母所搭载的飞机主要用于侦查、巡逻,为作战舰艇标定位置,以期在敌方之前掌握战局信息。当时认为舰载机的标定双方舰艇位置的功能极为重要,因为舰载机能够全面的观察到火力情况并具备无线电联系的能力。此外,当时航母的任务还包括保护本方舰队领空,防止敌方远程标定和侦查。  美国海军随后逐渐将航母的角色定位成为一个独立的进攻平台。早期的舰载机所能携带的鱼雷难以击沉大型水面舰艇,甚至难以重创大型舰艇,而航空炸弹对于处于规避机动中的水面舰艇似乎也难以造成切实的威胁。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俯冲式轰炸机及其作战方式的出现,舰载机的攻击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提升,具备了精确打击规避机动中的舰艇的能力。大型舰艇上厚重的装甲能够抵御一定程度的进攻,但航母的飞行甲板上完全没有装甲,面对空袭时就显得极为脆弱。  考虑到航母难以承受强烈的打击,美国海军逐渐趋于将航母和其他作战舰艇分离开来,防止敌军过早发现其他作战舰艇并实施攻击。此时航母的首要任务就变成了尽早发现并摧毁敌方航母,防止自身被敌方攻击,为随后的针对敌方作战舰艇的进攻打好基础。为了将航母的进攻能力最大化,美国海军的标准模式是让一个飞行大队的舰载机同时升空。为了能够让整个飞行大队尽快升空,就必须让相关舰载机都进入到飞行甲板上。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军每艘航母都有一个固定的飞行大队。每个飞行中队的飞机上则都涂上了其所属舰只的编号。例如,列克星敦号的战斗机中队涂装编号为VF-2,俯冲轰炸机涂装编号为VB-2,侦查轰炸机涂装VS-2,鱼雷轰炸机中队涂装VT-2。1938年之后,各艘航母下辖的舰载机大队都直接以所属航母命名。例如上述飞行大队就直接该名为“列克星敦飞行大队”。1942年中期,飞行大队的名称则改为与所属航母编号一致。但也有极个别例外,有的飞行大队的名称一直到中途岛战役之后才更改。中途岛海战之后,由于航母的损失或飞行中队的损耗,有些航母甚至需要集中2到3个飞行大队的资源才能形成一个中队。比如企业号在1942年8月参加东所罗门群岛海战期间,其飞行大队中就包括了原本属于约克城号(沉没)的战斗机、俯冲轰炸机、侦察机以及原本属于萨拉托加号(重创)的鱼雷轰炸机。  太平洋战争早期,美军航母标准的航空大队下辖4个中队,通常每个中队有18架飞机。俯冲轰炸机中队和侦察机中队所配备的机型相同,都是当时最新型的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在实战中,绝大多数侦查任务都由侦察机中队完成,但侦察机中队和俯冲轰炸机中队都具备有打击敌方目标的能力。战斗机中队的飞机数量在中途岛期间由原来的18架增加至27架,在瓜岛战役期间又增加至36架。鱼雷轰炸机中队配备鱼雷轰炸机,但同时也能执行水平轰炸任务。    日军偷袭珍珠港时,美军航母都不在珍珠港,战争爆发后美军这些航母迅速成为了对日占岛屿进行突袭的主要力量。最大胆的一次突袭发生在日,从大黄蜂号上起飞的B-25中型轰炸机对日本本土的轰炸,史称杜立特空袭。  太平洋战争早期,美军航母标准的航空大队下辖4个中队,通常每个中队有18架飞机。俯冲轰炸机中队和侦察机中队所配备的机型相同,都是当时最新型的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在实战中,绝大多数侦查任务都由侦察机中队完成,但侦察机中队和俯冲轰炸机中队都具备有打击敌方目标的能力。战斗机中队的飞机数量在中途岛期间由原来的18架增加至27架,在瓜岛战役期间又增加至36架。鱼雷轰炸机中队配备鱼雷轰炸机,但同时也能执行水平轰炸任务。  雷达在1942年慢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雷达能够延伸战斗机的作战半径,提高战斗机的作战效能,因此当时认为雷达可以显著提高舰队防空能力。但尽管也有一些成功的战例,但总体来说,雷达对战斗力的提高帮助并不显著,特别是与战争后期相比。  1940年,美军的20套CXAM雷达交付部队使用。当时在役的全部6艘航母都装备了这种雷达,其中约克城号是第一艘装备这种雷达的航母,在1940年7月安装了CXAM雷达。CXAM雷达是一种对空搜索雷达,天线外形像一个超大号的床垫。随后出现了CXAM-1雷达,其功率加大,搜索范围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其精确度为200码,可以发现10000英尺高空下飞行的70海里以内的大型飞机或50海里以内的小型飞机。第二代的SC雷达基本电子组件与CXAM-1相同,只是加上了敌我识别系统,侦查的高度范围有所降低,天线的尺寸也较CXAM小。SC雷达精确度为100码,可以发现10000英尺高空下飞行的80海里以内的大型飞机或40海里以内的小型飞机。此后的战例说明雷达是航母战斗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期待。。。。。。
  美国海军航母的设计  美国海军航母的设计理念是在以最大限度的杀伤敌方航母的指导思想下逐步成形的。因此强调如何能快速的让需要参加作战任务的舰载机起飞投入战斗。开放式无装甲的机库为大量舰载机的快速升空提供了便利。这也需要舰载机直接停放在飞行甲板,而机库甲板则用于飞机的维护和储存。这一设计理念使得美军的航母舰载机数量要比日军航母舰载机数量大很多。  1921年秋,美国政府邀请全世界主要海上势力国家前往华盛顿参加限制军备会议,以防止出现全球海军军备竞赛。1922年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签署了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了各国可以装备的大型舰艇的数量和吨位。除了对战列舰吨位予以限制之外,条约还对航母的最大尺寸以及全部航母的总吨位予以了限制。条约规定,美国和英国可以拥有总吨位为135000吨的航母,日本海军则为81000吨。在不违反条约规定的前提下,美国海军开始设计制造自己的航母,并要求所设计的航母航速能够跟得上整个舰队的速度,还要有足够的空间容纳4个飞行中队(1个飞行大队)。美军认为航母航速应该超过30节,这样才能够避开敌军巡洋舰的打击,并且能够保证舰载机在所有的天气条件下都能够升空作战。如何为航母自身提供充足的防护性能给设计师造成了极大的挑战,设计人员希望航母的水下结构能够经受得起鱼雷的攻击,而主甲板(机库甲板,而非飞行甲板)能够经受得起常规航空炸弹的攻击。总体来说,上述目标在列克星敦级的设计建造时都已得到了实现,而约克城级的设计则堪称卓越。美军所有航母在设计时都将损害管制列到了首位,而全体船员都接收了完备的损管训练。另外一项重要的设计要求就是装备重型防空火力。除了列克星敦级航母装备了用于攻击水面舰艇的8英寸火炮外,在此之后所有的航母所装备的全部都是防空火炮。美军航母的防空装备精良,其中5英寸高射炮用于远距离防空,40毫米高射炮用于中距离防空,20毫米高射炮用于近距离防空,每一种都性能优异。    美军约克城级企业号20000吨航母
  美国海军航母的建造  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美国被迫终止所有在建和计划建造的战列巡洋舰项目,而这也催生了美军的首艘舰队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CV-2)和萨拉托加号(CV-3)都是由原本其他用途的船只改造而来。而这两艘航母也成功完成了角色转换,其高速度、良好的水下防护能力以及足以容纳一个大型飞行大队的尺寸都符合了美军对航母的设计要求。对这两艘航母的改造始于1922年,也都在1927年改造完成。列克星敦豪和萨拉托加号是当时最大的航母,而且将这一纪录一直保持到了1944年。美军第一艘专门设计的航母是突击者号(CV-4)。突击者号的着重强调搭载能力,以相对较小的13800吨的吨位,最大限度的搭载了尽可能多的舰载机。而为了实现超高的搭载能力,美军也不得以牺牲了其他一部分性能。包括其水下防护能力下降,机库甲板也只有1的钢板。此外,突击者号的内部空间也显得不足,锅炉房和机房的的设计也不利于损管,容易被敌军一击瘫痪。总体来说,美国海军认为突击者号的设计是失败的,突击者号也完全没有参加太平洋上的对日作战,足以说明美国海军对这艘航母的态度。  约克城级是美国海军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批现代化航母,也是第一批为舰队设计的航母。其基本设计理念极具价值,随后更加优异的埃塞克斯级航母也基本沿用了约克城级的基本设计理念。约克城级的3艘航母,约克城号(CV-5)、企业号(CV-6)和大黄蜂号(CV-8)在1942年的航母混战中一直是美国海军的绝对骨干。约克城级毫无疑问是华盛顿海军条约下的最好的航母。    1942年10月,大黄蜂号。这是美国海军在战前建造的最后一艘航母。1年后被日军击沉,是美国海军在二战中损失的最后一艘航母。(美国海军历史中心)  1942年之前美军对航母最后一次重大设计改革是胡蜂号航母(CV-7)。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的框架下,美国海军仅剩14700吨的配额,这也导致了胡蜂号独一无二的设计。由于配额不足15000吨,因此不可能建造一艘约克城级的航母,但设计者仍试图将大型舰只的许多特点转移到胡蜂号上。最终结果就是产生了一艘改良型的突击者航母,更正了突击者号早期设计上的重大缺陷。而这些改良终属于简单的缝缝补补,最终胡蜂号被日军潜艇的2枚鱼雷击沉,也证明了胡蜂号较突击者号优化程度有限,本质仍难堪大任。鱼雷导致船舱起火,进一步引燃航空燃料,最终导致舰体沉没,胡蜂号甚至在其服役期间没有与日本航母有任何实质性的交锋。
  日本海军航母的作战理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见识了海军航空兵的的实力以及在对当时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的英国皇家海军做近距离考察后,日本认识到了航母的重要性并试图在1918年就建造自己的航母。日本海军最初给航母的定位是标定目标位置、巡逻侦查、反潜巡逻等辅助性的角色。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随着飞行技术的发展,航母已经具备了强大的攻击能力。此时日本海军就将航母的主要作战任务改为攻击敌方航母。摧毁敌方的航母能够削弱敌方传统攻击舰队的作战力量。由于航母自身极易受到攻击,因此日本认为当敌我双方航母交锋时,取胜的必要前提就是率先发动攻击。因此日本强调舰载机的数量,而且其舰载机的重量也较其他国家轻,这样一种搭载数量大、机型重量轻的舰载机设置,使得日本航母的打击范围要比其他国家航母更远。  日本集结大规模的海军航空兵是其在战争初期拥有的一项重大的优势。反观美国海军,当时对航母应该集中使用还是分散使用仍争论不休。美军最初将航母分散到数个小的作战舰队,以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后出现一次战役损失大量航母的情况。到后来,由于希望能够一次性发动大规模的突袭,集中派终于占了上风。航母的集中编队,可以更加有效的使用护航战斗机和护航舰队,并降低通讯困难。1941年4月,日本海军将所有航母编入一个舰队,组成了第一航空舰队。  第一航空舰队的核心作战部队是机动舰队(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攻击部队)。机动舰队由3个航空战队组成,第一航空战队下辖赤城号和加贺号,第二航空战队下辖苍龙号和飞龙号,第五航空战队下辖翔鹤号和瑞鹤号。美国海军的航母战队只存在行政管理上的联系,而日本海军机动舰队则具备实际统一行动的能力。机动舰队采用多航母编队,每个航空战队彼此都在一起训练和作战。其拥有的典型优势在于,在多航母联合作战时,每艘航母能够将其全部俯冲轰炸机或鱼雷轰炸机中队送上天空,而不同航母上出击的飞机种类又有不同,这样即确保了攻击能力又确保了作战机种的全面和平衡。通常每艘航母的攻击机群有6-9架护航战斗机,来自另一艘航母的攻击机群则进行第二波攻击或待命。1942年大大小小的海战当中,日本海军多艘航母之间的联合作战能力和协调能力都远远胜过美国海军  日本海军每艘航母都有各自的飞行大队。这些飞行大队则以其母舰命名,并永远隶属于这艘母舰。全体飞行员和舰载机相关人员都属于该艘航母的船员。通常情况下,飞行员和地勤人员难以从一艘航母调往另一艘航母或是岸基部队。这一设置使得一旦出现舰载机和飞行员的大规模损失,不能直接指派一个新的飞行中队予以取代,而必须在残留部队的基础上补充人员和装备。  舰载机主要有3种机型,包括战斗机、俯冲轰炸机(日军称为舰载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日军称为舰载攻击机)。每个飞行中队也以其母舰命名。战中初期,每个中队有18架飞机,另各有3架备用机。赤城号和加贺号的载机能力强,因此其鱼雷轰炸机中队的规模也较常规中队要大。轻型航母则只搭载2个机型,通常是战斗机和鱼雷轰炸机。飞鹰级航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舰队航母,但仍搭载了全部3种机型的舰载机,但舰载机的数量与其他舰队航母有所不同。  日军航母在一个领域远远落后于他们的美国对手,这就是对雷达的应用。战争开始时,日军所有的航母都没有装备雷达,使得部署给舰队护航的战斗机极为困难。在战争初期,18个战斗机中队中有一半被用于给舰队护航。由于没有雷达,舰队防空任务只能通过例行巡逻来完成。通常日军只有少数舰载机在空中,而其他飞机则在待命。另外一个防空隐患就是日本战斗机上装备的无线电系统效果极差,日军基本上不能控制部署已经升空的飞机。直到中途岛海战之后,日军才开始给航母装备雷达系统,但日军自始至终也没有一个类似美国海军作战信息中心一样的能够整合、分析所搜集到信息的机构,也就没有整合分析信息的能力。    97式舰载攻击机在翔鹤号航母上着陆。后面有一艘驱逐舰用于执行防空任务。1942年早期,日本拥有全世界最好的舰载机飞行员。(吴市航海博物馆)
  日本海军航母的设计  总体来说,日本航母的设计上强调航速和搭载能力。整个设计进程与美军相仿:首先建造了一艘试验性的航母凤翔号,随后将2艘大型舰艇改造成舰队航母,即赤城号和加贺号,之后出现的苍龙级则是采用了专门针对航母的舰体设计,这一级的航母特点是防护能力低但攻击能力高,最后出现了防护能力和攻击力较为均衡的翔鹤级航母。日本航母的设计整体与美国相当,到了翔鹤级时已经无视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了,在航速、防御火力和防护性能上取得了良好的平衡,是1942年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母。  搭载能力是日本航母在设计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与美国航母不同的时,日本航母的搭载能力几乎完全取决于机库的空间。所有舰载机的维修、加油、弹药补充装填都在机库中进行。除了极个别以外,日本航母几乎都不设一个专门的停放舰载机的甲板层面。但日本的舰载机中除了B5N(97舰攻)外都不是可折叠机翼设计,使得日本航母的搭载能力普遍不如美军航母。    整修后的龙骧号,主要减轻了舰体顶部的重量。其服役期间没有成功的战例。在东所罗门群岛作战期间,其飞行大队配备有24架0式舰载战斗机和9架97式舰载攻击机。(吴市海军博物馆)  日军航母的机库没有装甲保护,飞行甲板同样也没有装甲。大部分舰队航母上设有2个机库,上下叠加,每个机库通常13-16英尺高。用于舰载机维修的区域设在机库靠舷外的部分。机库各侧面的设计可以在机库甲板发生爆炸时向外释放冲击力,这样在发生爆炸时冲击力是向四周释放而非向上释放,从而保护了飞行甲板。但在实际作战中出现的情况往往与原先的设计思路相反,当一枚炸弹在机库甲板爆炸时往往会将飞行甲板也破坏掉。为了应对机库甲板起火的情况,日本航母选用了灭活泡沫喷雾系统,在机库墙壁上安装了一系列消防管道和喷嘴。日本航母机库设计上还存在另外一项缺陷,其燃料处理系统的设计极其危险。油库是全体结构的一部分,这意味着船体受到冲击时,油库也相应的会承受冲击力,可能会造成油库泄漏。加上机库排烟排气能力不足,很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总体来说,日本航母的抗击打能力和战时损管能力不如美军航母。
  日本航母的建造  日本航母的设计和建造受到了华盛顿海军条约的严格约束。因此直到1936年日本终止履行华盛顿海军条约前,日本一直竭尽全力试图用完条约允许的81000吨的配额,同时还一直试图与美国海军保持有相同总吨位的航母。日本在1921年11月启动了他的第一艘航母项目凤翔号,并在1922年12月投入服役。由于船体狭窄,机库也只有300英尺长,因此仅能搭载21架飞机。后来改变机型后,飞机更大,凤翔号仅能搭载11架这样的飞机。与美军的兰利号一样,凤翔号也是一艘试验性的航母,后用于训练。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凤翔号大部分时间是作为第二梯队在本土水域活动,但也曾作为第二梯队参加中途岛海战。  在凤翔号之后,日本决定建造具备高速、高搭载能力的新航母。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日本被迫放弃一些未完成的大型水面舰艇。但这些为完成的舰艇舰体大、速度高,非常适合于改装成航母。1923年,日本正式启动了对战列巡洋舰赤城号和战列舰加贺号的航母化改造。但这两艘航母的外形设计都不算成功,出现了多层飞行甲板的设计。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对赤城号和加贺号进行了二次改造,随后编入第一航空战队。  赤城号和加贺号建造完工后,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下日本仅剩30000吨的配额可建造航母。尽管只有30000吨的配额,日本海军决定建造尽可能多的航母,而且要求航母的航速能够跟得上舰队行进速度,其搭载的飞机数量也要能够形成一定的战斗力。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10000吨以下的航母不受条约限制,龙骧号就应运而生。龙骧号最初设计时只有8000吨,只配备一个机库,能够携带24架舰载机。但在建造前,日军认为如此少量的舰载机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因此又添加了一个机库,载机数量也从24架增加到了48架。这一变动使得舰体吨位达到了12500吨,超过了豁免条款的规定。龙骧号服役后其各种稳定性缺陷迅速显现,并2次返厂改造,加宽船腹,加装压舱物,并移除了甲板上的一部分武器。    1939年,战前的苍龙号。中途岛战役中,苍龙号搭载了21架战斗机、15家俯冲轰炸机、18架97舰攻、1架用于巡逻的2型舰载轰炸机。(吴市航海博物馆)  苍龙号的龙骨设计与此前建造的舰队航母有显著区别。这一龙骨上的优化,使得苍龙号称为了日本海军随后建造的舰队航母的设计模板。1936年开始建造的飞龙号是苍龙号的姐妹舰,在设计上比苍龙号又有进一步的优化。苍龙级也反映出了当时日本海军对高速、高搭载能力航母的渴望。  日本停止履行华盛顿海军条约后,日本海军终于可以毫无束缚的开始设计舰队航母。日军希望拥有一艘高搭载能力、高速、作战半径大、防护性能高的航母,于是翔鹤级在1937年开始设计建造,并在偷袭珍珠港前夕正式投入服役。翔鹤级的航母在其跌宕起伏的战斗生涯中,始终都被认为是日本设计最成功的航母。    瑞鹤号及其姐妹舰翔鹤号被视为是日本设计最成功的航母。  战前日本一共建造了6艘舰队航母。20世纪30年代,日本海军还拥有大量能够迅速改装成航母的商船和其他辅助性舰只。这其中就包括两艘在年间下水的船只,一艘用作高速油船,一艘用于潜艇补给舰。随着战争的逼近,第一艘船在1940年1月被改装成航母。第二艘船的改装历时一年,最终于1942年1月完成,也就是后来的祥凤号。  日本海军还出资帮助修建了一些可以改装成航母的邮轮,也就是后来的飞鹰级航母。橿原丸号和出云丸号是日本最大的油船,1939年投入使用,1941年2月被军方征用开始改装。
  战略局势  日军为了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实施出其不意的毁灭性打击,将所有全部6艘舰队航母都投入到对珍珠港的袭击中。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完全达到了奇袭的效果。日军的机动舰队对珍珠港发动了2波轰炸。第一攻击波的机群包括43架战斗机、81架舰载轰炸机、89架舰载攻击机,第二攻击波的机群包括40架战斗机、80架舰载轰炸机和50架舰载攻击机。此次偷袭的首要打击目标是美军太平洋舰队的3艘航母。所幸美军3艘航母当天都不在珍珠港。企业号正在从威克岛返回珍珠港图中,列克星敦号在中途岛附近,萨拉托加号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附近。太平洋舰队18艘军舰被击沉或击伤,其中5艘战列舰沉没,3艘重伤。瓦胡岛上美军的394架飞机有188架被炸毁,其余159架受损。日本机动舰队通过此役展示了其令人生畏的战斗力。  战争开始后的半年时间里,机动舰队无往不利,其成功的秘诀就是集结大量的由高性能飞机和高素质机组人员组成的空中力量对单一目标实施高强度的打击。珍珠港一役之后,苍龙号和飞龙号参与了夺取威克岛的战斗。机动舰队回到日本作短暂休整之后,南下参加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作战。为了切到盟军对印度的增援,日军航母还在日对澳大利亚北部港口达尔文港进行了进攻,对盟国带来了严重损失和极大的恐慌。    珍珠港浩劫。西弗吉尼亚号旁一艘摩托艇上的水兵正在对落水人员施救。  1942年4月,缺少加贺号的机动舰队转战印度洋,用于打击英国海军舰艇和港口。日,斯里兰卡锡兰岛科伦坡港受到日军袭击。日军未能发现更有价值的军事目标,但遭遇了2艘英军重型巡洋舰,康沃尔号和多塞特郡号。日军的俯冲轰炸机对这两艘巡洋舰发动了进攻,命中率竟然达到了经人震惊的80%。4月9日,日军又袭击了锡兰岛上的亭可马里,同样造成了严重损失。这次战斗中英军航母竞技神号正好停泊在港口,在日军的轰炸下迅速沉没。  4月22日,日军航母返回日本。尽管日军没有损失一艘航母,其舰载机损失也相对轻微,但仍需维护,补充新的机组人员和飞机。但仍有一小部分航母在作战,第五航空战队南下参加日军对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兹比港的作战。剩下的4艘航母一直休整到5月27日,准备他们的下一次战斗,也就是他们的末日之战——中途岛。  日军几乎没有理由怀疑其航母的战斗力。其集中大量空中力量进行打击的作战方针和训练有素的机组人员,都是当时盟军望尘莫及的。战争的头5个月,机动舰队没有遇到任何战斗力和训练水平能够与之匹敌的对手,但这一局势在1942年5月开始发生变化。当时日军中弥漫一种自负情绪,也就是后来所谓的“胜利病”。随后的战斗说明,盟军充分利用了日军的自满情绪,逐步扭转了战局。  从珍珠港中幸免遇难的3艘航母列克星敦号、萨拉托加号和企业号给浩劫后美军太平洋舰队留下了最后的作战力量。1942年1月,约克城号加入太平洋舰队,同年4月,大黄蜂号加入太平洋舰队。美日双方的局势逐渐均衡,但日,萨拉托加号被日军潜艇击伤,直到5月才再次投入战斗。未待援兵到来,美军利用航母对日占岛屿进行了一系列的突袭作战,逐渐打破了平衡,并向日军展示了美军的战斗力。美军在太平洋上的一系列突袭作战始于日对马绍尔群岛夸贾林环礁上日军军事设施的轰炸,当时美军出动了企业号上全部67架飞机投入进攻。同日晚些时候,约克城号也对马绍尔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上的日军进行了轰炸。但2场战斗对日军造成的损失都不大。  与此同时,列克星敦号被派往南太平洋对日作战。列克星敦号的第一场战斗发生在日,他参加了对日本新近占领的腊包尔的战斗。战斗中列克星敦号还没来得及发动进攻就被日军的远程飞机发现,日军遂抢先出动了17架轰炸机对列克星敦号发动了进攻,列克星敦号上的防空火力和战斗机一共击毁了其中15架。腊包尔战斗失败后,美军的企业号还在2月24日和3月3日分别对威克岛和马库斯岛发动了进攻。  美军的军事行动在3月进一步升级,列克星敦号和约克城号出现在南太平洋,在美日对澳作战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3月10日,列克星敦号和约克城号上共起飞了52架飞机进攻在新几内亚的莱城和萨拉马瓦附近的日本海军。战斗完全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日军的防空力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仅击沉了3艘日军运输船。但美军的成功突袭也宣告了日军势如破竹的好日子就快到头了。4月8日,美军大黄蜂号上起飞的轰炸机在企业号提供的空中掩护下对日本本土进行了轰炸,也就是举世闻名的杜立特空袭,日本举国上下都震惊于美国航母具备了直接打击日本本土的能力。5月4日,针对日军登陆所罗门群岛中的图拉吉岛,约克城号出动40架飞机轰炸日本军舰,击沉日军1艘驱逐舰和3艘小型扫雷艇。  第一次航母对决的舞台终于布置完毕。约克城号和列克星敦号仍在南太平洋游弋,企业号和大黄蜂号完成杜立特空袭后正在返航。同时,萨拉托加号的维修工作也几近完成,海军五星上将切斯特?威廉?尼米兹也指派给萨拉托加号一个飞行大队。尼米兹对手中航母的使用十分谨慎,有重大战斗或是获胜把握极大的战斗才会出动航母。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决定对美军航母展开行动。山本在珍珠港一役中未能击沉哪怕一艘美军航母,而美军航母随后的一系列突袭战也使山本清晰的认识到美军航母的存在是一个再也不容忽视的巨大威胁。尽管山本同意了日军在南太平洋的军事活动,并且将第五航空战队派往南太平洋支援作战,但他真正关心的还是中太平洋,希望能在中太平洋歼灭美军航母。基于这一方针,他提出了进攻中途岛战役的计划。中途岛,位于珍珠港西北约1300海里。山本认为,日军一旦进攻中途岛,美军为了保护其位于珍珠港的海军基地,将被迫与日军决战。日本认为一旦美军参战,日军的机动舰队和联合舰队其他军舰将如战事的头半年中一样,彻底粉碎美国舰队。
  技术规格  美国海军航空母舰  列克星敦级  列克星敦级包括2艘航母,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1942年参加了2次航母大战。列克星敦级的2艘航母都是由战列巡洋舰改装而来,其设计吨位是36000吨。列克星敦级航母外观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其右舷舰桥后与舰桥分离的巨大烟囱。列克星敦级舰桥较小,其中包括了火控设备和导航设备。列克星敦级的航速是美军航母中最快的,最高速度可以达到34节。美军后来的航母,飞行甲板都没有覆盖装甲,只是在钢板上覆盖了一层木质甲板。尽管这一设计对炸弹的防护能力很弱,但维修起来很方便,能够迅速返回战斗。战前,列克星敦号比萨拉托加号更加先进一些。列克星敦号曾在1936年加宽船体,增加了飞行甲板的面积,1940年又在其招牌大烟囱的前面加装了CXAM空中搜索雷达。  防空火力方面,列克星敦级装备了12座5英寸/25倍口径高射炮,安装在飞行甲板转角处的舷侧突出炮座上。为了应对俯冲式轰炸机,2艘航母都配备了大量的自动化武器。1940年初加装1.1英寸4联机关炮。.50口径(12.7mm口径)机关枪的数量被缩减到28挺。战争爆发后美军增加了防空炮组。1942年4月时,列克星敦号上的8英寸炮被拆除。列克星敦号次月被击沉时,装备了12座1.1英寸四联高射炮,32座20毫米炮和28挺机关枪。萨拉托加号保留了8英寸炮,此外还有9门1.1英寸炮和32座20毫米炮。1942年萨拉托加号被日军潜艇袭击,维修时拆除了8英寸炮。战前美军为萨拉托加号制定了最先进的优化方案,但始终未能得到实施。所有8英寸炮被拆除,并安装了16门5英寸/38倍口径防空炮组,其中8门安装在原先8英寸炮的4座炮座上,另外8门则替换了原有的12门5英寸25倍口径炮。其他火力包括2套Mark 37 5英寸炮火控系统(配备Mark 4火控雷达),2号空中搜索雷达,4座4联装40毫米高射炮(代替原先的4座1.1英寸炮,另有5门1.1英寸炮予以保留),30座20毫米炮。  列克星敦级  排水量:36000吨  尺寸:长888英尺,宽105英尺,吃水32英尺  最大航速:34节  续航半径:6960海里  船员:2122人(战前)    这张招牌拍摄于日,珊瑚海海战期间,这是列克星敦号沉没前的最后一张照片,不久后发生一系列爆炸,最终沉没。图中可以发现,1.1英寸炮已经替代了原先的8英寸炮,舰体上还安装了大量的20毫米炮。(美国海军历史中心)
    美军航母防空武器。  1.
5英寸38倍口径双管炮。只有萨拉门托号在1942年装备了这种火炮家族中的最终型号。其余航母装备的都是单管型。  2.
40毫米博福斯式高射炮。这种防空炮是战争期间最好的中距离防空炮。  3.
20毫米厄利肯式自动高射炮。尽管这种高射炮对重型飞机的攻击力明显不足,但在1942年其极高的射速还是为航母构建了最后一道防空防线。战争后期,这种高射炮被用来对付日军的自杀式攻击。
    美军航母防空武器。  1. 5英寸38倍口径双管炮。只有萨拉门托号在1942年装备了这种火炮家族中的最终型号。其余航母装备的都是单管型。  2. 40毫米博福斯式高射炮。这种防空炮是战争期间最好的中距离防空炮。  3. 20毫米厄利肯式自动高射炮。尽管这种高射炮对重型飞机的攻击力明显不足,但在1942年其极高的射速还是为航母构建了最后一道防空防线。战争后期,这种高射炮被用来对付日军的自杀式攻击。
  约克城级  约克城级是在突击者号的基础上作了大量改良而产生的,3艘20000吨级航母(约克城号、企业号、大黄蜂号)都有了一定程度的鱼雷防护能力。美军为约克城级准备了4英寸的侧面装甲,全面保护了机舱、弹药库和燃料库。机舱顶部还安装了1.5英寸厚的装甲提高抗垂直打击能力。舰体主甲板是机库甲板,与飞行甲板一样是轻钢结构但没有安装装甲。约克城级的机库甲板装有大型卷帘,打开后可增加机库甲板的开放空间,利于舰载机起飞前的预热。大型舰桥为驾驶、领航、飞机控制和火控单位提供了充足的空间。9座锅炉和4套涡轮机能够推动舰体达到32.5节的设计航速。全部9座锅炉都安放在2间轮机舱前方。事实证明锅炉和轮机舱距离过近是一项严重的设计缺陷,大黄蜂号因此损失惨重。  约克城级是美国海军首批装备最新5英寸38倍口径双管炮的舰只,配合舰桥上安装的Mark 33火控系统,为船只提供了良好远距离防空能力。中距离和近距离防空方面,约克城级在前桥前后共配备了4门1.1英寸四联炮,此外还安装了24挺.50口径机关枪。  战争初期,美军为了增强约克城级航母的防空能力对这些航母进行了许多改良。甚至在开战前,美军都曾打算用40毫米炮替代1.1英寸炮,用20毫米炮替代.50机枪。但由于武器供应不足,使得直到开战后美军才做了上述改造。1942年6月,美军给约克城级的3艘航母都配发了20毫米炮,其中大黄蜂号和约克城号各24门,企业号32门。但约克城号和大黄蜂号还没来得及拆除1.1英寸炮就被击沉。1942年8月,美军有增发了一批20毫米炮,其中企业号38门,大黄蜂号32门,但大黄蜂号还没来得级做任何改造就已沉没。另外一项重要的战时改造就是加装雷达。1940年,美军首批6套初型CXAM雷达,其中之一就安装在约克城号上。企业号安装的是CXAM-1雷达,大黄蜂号安装的是体积更小的SC雷达。但SC雷达表现不加,因此1942年夏天大黄蜂号换装了从已经沉没的加利福尼亚号战列舰上回收出来的CXAM雷达。  约克城级  排水量:19576吨  尺寸:长810英尺(大黄蜂号825英尺),宽110英尺(大黄蜂号114英尺),吃水深25英尺  最大航速:33节  载机数量:81架(大黄蜂号85架)  续航半径:15节航速下11200海里  船员(1941年):227名军官,1990名士兵(包括飞行大队)    1942年5月,大黄蜂号返回珍珠港途中。此后不久,大黄蜂号就将在中途岛海战中面对日本的机动舰队。(美国海军历史中心)
  美国海军舰载机  1942年美国海军装备的战斗机是F4F-4野猫型战斗机,1937年首次试飞。1942年4月,F4F-4加入太平洋舰队替换原先的F4F-3。相比此前的机型,F4F-4有几处重大区别,包括可折叠机翼,6挺机枪(F4F-3仅4挺),整体装甲,自封油箱等。这一系列改造影响了飞机的爬升性能和机动性能,与日军的零式舰载战斗机相比相去甚远,但F4F-4凭借其厚重的装甲和凶猛的火力,加之美军最新的战术,弥补了野猫式在机动性能上的不足。  杜鲁门公司出产的F4F-4型野猫式舰载战斗机  飞行员:1名  武器装备:6挺.50口径机枪  最高航速:19400英尺高度下318英里/小时  航程:720英里,有效作战半径175英里。    1942年4月,2架F4F-3A野猫式战斗机。图中的2架战斗机在一个月后的珊瑚海海战中都被击落。珊瑚海海战之后,F4F-4型称为了舰载战斗机的主力机种。(美国海军历史中心)  道格拉斯公司生产的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是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海军最知名的舰载机。当时美军缺乏性能可靠的鱼雷,因此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就成为了美军机群的主要攻击力量。无畏式1939年投入使用,1942年时主要装备SBD-3型,主要改进包括为后座飞行员加装1挺机枪,加强了装甲,换装自封油箱等。无畏式动力强劲、性能稳定,使之成为了一个稳定、精确的轰炸平台。它能携带1000磅的炸弹飞行250英里,携带500磅炸弹是最远可以飞行325英里。SBD的主要缺点在于其最高航速相对较低,机翼不能折叠不利于在机库甲板和飞行甲板之间快速移动,占地空间也相对较大。无畏式是1942年俯冲轰炸机的主力机种,一直到1944年才逐渐被淘汰。  道格拉斯SBD-3无畏式俯冲轰炸机  飞行员:2名  武器装备:1600磅炸弹,650磅炸弹(机翼挂载);机翼上2挺.50机枪,后座后方.30机枪  最高航速:14000英尺高度下255英里/小时  航程:720英里(根据挂载炸弹的不同,有效作战半径250-325英里)    道格拉斯无畏式是战争初期最引人注目的美国舰载机。图为日,约克城号上1架SBD-3型正在预热等待起飞,那一天也使中途岛战役打响的日子,无畏式在此战中一战成名。(美国海军历史中心)  1937年,美国海军鱼雷轰炸机中队接收到首批单翼鱼雷轰炸机——道格拉斯TBD破坏者式鱼雷轰炸机。在1937年破坏者还算得上是先进机型,但到了1941年,美军已经开始逐步废弃这种鱼雷轰炸机。作为破坏者的替代者,美军定购了格鲁曼TBF式鱼雷轰炸机。中途岛一役中破坏者式灾难性的表现,使得美军决定将破坏者式从战斗序列中全部撤出。破坏者式主要缺点在于其飞行速度过低、作战半径过小。而美军为其配备的Mark XIII型空投鱼雷不能在100英里/小时时速以上或120英尺以上高度情况下空投,使得破坏者式极易受到敌方打击。  道格拉斯TBD-1破坏者式鱼雷轰炸机  飞行员:3人  武器装备:1枚鱼雷或1000磅炸弹,机鼻处1挺.30口径机枪或.50口径,后座后方1挺.30口径机枪。  最高航速:8000英尺高度下206英里/小时  航程:700英里(挂弹后有效作战半径150英里)  实战证明TBD完全不符合作战要求,作为TBD的替代者,TBF复仇者式鱼雷轰炸机通过实战证明自己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最成功的鱼雷轰炸机。复仇者式动力极为强劲,可以挂载大当量的炸弹或鱼雷。虽然它是大战期间体积最大的舰载机,但飞行速度却相对较快。但复仇者的优异性能仍受限于Mark XIII型空投鱼雷的拙劣属性,限制了复仇者对日军舰艇的打击能力。  格鲁曼TBF-1复仇者式鱼雷轰炸机  飞行员:3人  武器装备:内置炸弹舱可装载2000磅的炸弹,1挺前置.30口径机枪,1挺.30口径机腹机枪,1挺.50口径机枪(驾驶舱后的机枪塔内)  最高航速:12000英尺高度下271英里/小时  航程:1215英里(有效作战半径260英里)    美军飞机侧视图  由上至下分别为:SBD-3,中途岛战役期间;萨拉托加号上的TB1复仇者式。中途岛战役后美军曾质疑复仇者式的性能,但在随后的战斗中逐渐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大黄蜂号上的F4F-F野猫式战斗机,驾驶员为Ensign George Leroy Wrenn,他在日驾驶这架战斗机击落了5架日军鱼雷轰炸机。
  日本海军航空母舰  赤城号  1942年,日本一共投入了6艘舰队航母和4艘轻型或改装航母参加战斗,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赤城号,从偷袭珍珠港到血站中途岛,它一直是机动舰队的旗舰。赤城号修建完成后,在1937年接受过改装,改装后的赤城号有1个飞行甲板,2个机库,除机库升降机外还设有第三升降机。1个小型舰桥,右舷侧面有1个向下的烟囱,这都是日本航母的典型特征。改装完毕后,赤城号还保留有6门8英寸火炮,用于打击水面目标。防空火力方面包括12门4.7英寸双联高射炮,14门25毫米双联高射炮。赤城号是惟一一艘没有装备89型5英寸高射炮的舰队航母。    这张由刚起飞的飞机上拍摄的赤城号的照片清晰的展示了赤城号左舷舰桥。赤城号和飞龙号是仅有的2艘这种舰桥配制的航母。(吴市航海博物馆)  赤城号(1938年后)  排水量:36500吨  尺寸:长855英尺,宽103英尺,吃水29英尺  最大航速:31节  载机量:91架(63架可投入战斗)  续航半径:8200海里  船员:2000人  加贺号  加贺号是赤城号的姐妹舰。加贺号是有战列舰改装而来,其龙骨完全是为战列舰设计的,因此加贺号的航速是日军所有舰队航母中最慢的,只有27.5节。年接受改装,之后外形与赤城号相近。改装过程中,加贺号的龙骨被加长34英尺并加强了水下防护能力。与赤城号一样,也加装了第三升降梯和小型舰桥。加贺号最初的火力配制与赤城号相同,但改装时火力有了显著升级。加贺号也保留了10门8英寸炮,但实际上这些火炮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加贺号的防空火力要优于赤城号,包括8门89式双联高射炮,30门25毫米双联高射炮。  加贺号(1935年后)  排水量:38200吨  尺寸:长855英尺,宽103英尺,吃水29英尺  最大航速:28节  载机量:91架(72架可投入战斗)  续航半径:10000海里  船员:2019人    这张照片清晰的反映出了加贺号的战列舰结构特征。照片上还可以看到水线上8英寸火炮炮塔(吴市航海博物馆)
  苍龙级  苍龙级航母一共有2艘,苍龙号和飞龙号,极好的补充了日本的航母力量。这2艘航母的载机能力都达到了赤城和加贺的水平,而吨位却远远小于赤城、加贺。苍龙号设有2个机库甲板和3座升降梯。烟囱安装在舰体右舷侧面,烟囱前面则是小型的舰桥。强劲的轮机性能以及巡洋舰式的龙骨结构,加上高水线宽度比,使得苍龙号航速极快,但机舱和弹药舱的防护能力不足。飞龙号吨位要比苍龙号多约1400吨,实际上可以算作是苍龙号的加强版。飞龙号的龙骨经过了强化,舰体横梁也得到加强,这都增加了整个舰体的稳定性。吸取了苍龙号的教训之后,飞龙号上还加装了装甲,但其对航空炸弹的防护能力仍显不足。飞龙号和苍龙号最显著的区别在于,飞龙号的舰桥在舰体中部,而苍龙号的舰桥则稍微靠近舰首。飞龙号的舰桥更像是赤城号,但实战证明这样的舰桥设计非常失败,因为舰桥产生的气流会干扰舰载机的降落,并且影响甲板的停放空间。  苍龙号和飞龙号的武器装备完全相同。都各自安装了89型双联5英寸高射炮。近距离防空武器则是双联或三联25毫米高射炮,苍龙号配备的是14门双联炮,飞龙号则是7门3联炮和5门双联炮。  苍龙号  排水量:15900吨(飞龙号17300吨)  尺寸:长746英尺,宽70英尺(飞龙号73英尺),吃水25英尺  最大航速:34节  载机量:苍龙号68架(57架可投入战斗),飞龙号73架(59架可投入战斗)  续航半径:7680海里(飞龙号7670海里)  船员:1101人    飞龙号。舰体前部左舷排列有5英寸高射炮,舰体侧面还安装有25毫米高射炮。中途岛战役中,飞龙号搭载了21架零式战斗机、18架99式舰载轰炸机和18架97舰攻。飞龙号的飞行大队损失惨重,飞龙号自身也在中途岛战役中沉没。(吴市航海博物馆)
    日军高射炮  1. 89型5英寸高射炮是日本航母在1942年的标准装备,这种高射炮很难跟上快速移动的目标,因此通常用来做弹幕射击。  2. 96型25毫米双联高射炮,日军本想用于中近距离防空,但这种高射炮开火时振动强烈,射击频率不高,炮手视野不开阔,操纵性能差。
  翔鹤级  日本航母的巅峰之作非翔鹤级莫属,翔鹤级包括了鹤号和瑞鹤号2艘航母。翔鹤级可以说是飞龙号的革命性进化之作,翔鹤级要比飞龙号长100英尺,排水量要多约8500吨。尽管尺寸有明显增加,但翔鹤级依旧保持了很高的航速。这都倚赖于日军史上动力最为强劲的轮机系统以及能大大降低水下阻力的球鼻型船首涉及。与苍龙级一样,翔鹤级也配制了2个机库和3个升降机。1个小型的舰桥安装在舰体右舷。翔鹤级的防御火力强劲,安装有8门89型高射炮,每1门都配有单独的火控系统。近程防空武器在大战期间一直在升级。翔鹤级的2艘航母交付使用时,每艘都安装了12门25毫米96型三联高射炮。1942年6月,又在舰首和舰尾各安装了2门4联高射炮。  翔鹤号  排水量:26675吨  尺寸:长845英尺,宽85英尺(飞龙号73英尺),吃水29英尺  最大航速:34节  载机量:84架(72架可投入战斗)  续航半径:9700海里(飞龙号7670海里)  船员:1800人    瑞鹤号是机动舰队被击沉的最后一艘航母。1944年,莱特湾大海战,瑞鹤号被美军飞机击沉。(吴市航海博物馆)
  龙骧号  龙骧号是日军的第一艘轻型航母,但日军在设计时试图让一个小龙骨的舰体承担尽可能多的负荷,最终被证明是一个不成功的设计。建成后,龙骧号就出现了严重的头重脚轻的问题,由于舰体尺寸以及仅有2个升降机,因此涉及到舰载机的处理系统也不尽如人意。在龙骧号的第二次改造后,加装了4门89型5英寸跑和22门25毫米炮(部分双联,部分三联)。  龙骧号(1936年后)  排水量:10600吨  尺寸:长590英尺,宽68英尺,吃水23英尺  最大航速:29节  载机量:48架(36架可投入战斗)  续航半径:10000海里  船员:924人  祥凤级  日军最成功的轻型航母当属祥凤级。祥凤级包括祥凤号、瑞凤号2艘航母,搭载能力和航速都相当客观,但防护能力基本为零。瑞凤号在祥凤号之前改装完成。最初设计中的柴油机被驱逐舰用的涡轮机取代。飞行甲板在原有舰体的结构基础上改装而来,采用单机库甲板设计,配备2台升降机。舰体上不设舰桥,指挥、导航等舱室全部设在机库前部。安装有4门89型高射炮。近程防空武器为4联装25毫米高射炮。  祥凤级  排水量:11262吨  尺寸:长712英尺,宽59英尺,吃水22英尺  最大航速:28节  载机量:30架(27架可投入战斗)  续航半径:9236海里  船员:785人  飞鹰级  飞鹰级是二战期间最具创意的改装航母,包括飞鹰号和隼鹰号2艘。日军在中途岛蒙受毁灭性打击后,飞鹰级的2艘航母迅速成为了日军航母舰队的极为重要的补充力量。飞鹰级在设计上有多处创新之处。其舰桥较大,也是日本第一次尝试将舰桥和烟囱整合的设计。在改装过程中,也加装了最低程度的防护设施,但并未影响25.5节的最高航速。轮机舱周围装备了2英寸的钢板,而弹药库周围仅安装了1英寸的钢板。此外还加装了一部分水密设施。日军为了增加航速,在原先的商船用锅炉基础上加装了驱逐舰用的锅炉,构成混合动力系统,而这一设计带来了种种机械问题,而且对航速提升贡献并不大。舰体设有2个机库、2台升降机。火力方面包括6门89型高射炮和8门3联装25毫米高射炮。  飞鹰号  排水量:24140吨  尺寸:长718英尺,宽88英尺,吃水27英尺  最大航速:26节  载机量:53架(48架可投入战斗)  续航半径:10000海里  船员:1224人    1944年的隼鹰号。图上可以看到1942年7月在舰桥上安装的21型雷达。飞鹰号和隼鹰号都在实战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其中隼鹰号还在圣塔克鲁兹岛海战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吴市航海博物馆)
  日本海军舰载机  盟军称之为“零式”的战斗机项目启动于1937年。它的第一个原型机A6M1在1939年4月试飞,但表现出动力不足的问题。随后换装为950马力引擎的A6M2诞生了,而且很快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至今为人津津乐道。零式在当时具有卓越的机动性能、优异的爬升和加速能力、相对强悍的火力以及无与伦比的作战半径,使之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战胜的战斗机。通过尽可能降低自重,零式达到了优异的战斗性能,同时自身防护能力也几乎为零,甚至小口径武器都能轻易的破坏驾驶舱和油箱。  三菱A6M2零式21型战斗机  飞行员:1人  武器装备:2挺7.7毫米极强,2门20毫米机炮  最高航速:19685英尺高度下336英里/小时  航程:1160英里  日本将俯冲轰炸机称作“舰载轰炸机”。战争初期日军主要使用D3A1九九式舰载轰炸机,盟军称其为“瓦尔”(Val)。D3A1在1939年12月开始生产,并作为岸基轰炸机和舰载机参加了对中国的少数作战行动。除了略显过时的起落架设计,九九式依然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轰炸机,在80度俯冲时仍能保持极佳的稳定性。1942年夏季,D3A1的改进型D3A2正式登场。总体上来说,九九式没有达到美军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的水准。九九式没有自封油箱,与美军俯冲轰炸机相比防护能力也不够,载荷能力也不如无畏式。  爱知D3A1九九式11型舰载轰炸机  飞行员:2人  武器装备:机腹挂载1颗551磅的炸弹,机翼挂载2颗132磅的炸弹,2挺7.7毫米机枪,后座另配1挺7.7毫米机枪。  最高航速:9845英尺高度下240英里/小时  航程:915英里    瑞鹤号上停放的飞机。包括9架零式和18架九九式。(吴市航海博物馆)    九九式舰载轰炸机击沉的盟军舰只比其它任何一种日军飞机都要多。上图是珍珠港战役期间1架九九式长在准备起飞。(美国海军历史中心)  日军航母的飞行大队中还有一种被日军称为“舰载攻击机”的机种。根据作战目标的不同,这种飞机可以携带鱼雷执行鱼雷攻击或者携带炸弹做水平轰炸。1942年,日军的主力舰载攻击机是B5N2九七式舰载攻击机,盟军称之为“凯特”(Kate)。在速度、爬升、航程等关键素质上,九七式都比1942年初美军的鱼雷轰炸机要优秀不少,加之日军鱼雷性能也比美军的要可靠很多,进一步拉大了两军鱼雷轰炸机之间的差距。日军鱼雷对投放高度和投放速度的要求都没有美军鱼雷那么严格,可以在更高的高度和更快的速度下投放。但九七式与日军其他飞机一样,为了追求机动性能和航程,牺牲了自我防护能力。  中岛B5N2九七式12型舰载攻击机  飞行员:3人  武器装备:1枚1764磅鱼雷或总量为1764磅的炸弹,1挺7.7毫米机枪  最高航速:11810英尺高度下235英里/小时  航程:608英里    九七式在1942年击沉3艘美国航母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九七式舰攻与九一式鱼雷的组合所构成的攻击力是美军鱼雷攻击机所望尘莫及的。    赤城号上的九七式。    1.翔鹤号战斗机中队中队长Lt Hideki Shingo在日圣塔克鲁斯岛海战期间驾驶的零式战斗机,当天他率领他的中队击落了5架敌机。  2.九九式舰载轰炸机  3.尽管在192年九七式已经稍显过时,但在击沉列克星敦号、约克城号和大黄蜂号时九七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2年,美日双方战力都明显互有优劣。当年的4次航母大战中,日军从极为优秀的翔鹤级到轻型改装航母祥凤级共投入了10艘航母参战,而美国仅有5艘。日军航母的总载机量达到了533架。但日军航母的抗击打能力明显不如美军航母。美军参战的都是大吨位航母,防护能力、损管能力都较日军航母强很多,防御火力也明显强于日军,而且美军航母都安装了雷达。相比之下,美军航母的总载机量只有427架,其攻击能力不如日军。日军通过飞机数量、飞机性能和进攻战术等因素在攻击力上建立了一定的优势,但美军舰载机为舰队提供的防御力要高于日军,同时美军舰载机的攻击力也不容小视。实战证明,1942年航母大战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日常训练、作战指挥以及战争中永远不可缺少的运气。
  作战人员  指挥官  美日两国海军都有经验丰富、受过高等教育的指挥官。但具体到海军航空兵领域,两国都缺乏资深海军飞行员军官。美国海军在战前30年才有了第一架飞机,战前19年才有了第一艘航母,没有航母作战经验是顺理成章的事。航母在海战中的地位从旁支、附属逐渐升级为主角,但对于广大飞行员来说,这个时间远远不够他们晋升为高级军官的。因此在1942年,美日双方都倚仗非飞行员出身的军官来指挥航母。航母的指挥官都听命于其所在舰队的指挥。日本方面,航母听命于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美国方面,总指挥则是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切斯特.尼米兹,但航母指挥官也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双方都在通过不太明确的战术情报来避免暴露自身,并寻求打击对方的机会。面对不甚完整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信息,双方指挥官都必须快速决断。选错攻击目标或者是贻误战机,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战斗结果。太平洋战争期间许多作战行动的最终结果其实都取决于双方司令官面临战争压力和士兵生命决断时,在一刹那间的判断。  两军的航母都代表了两国海军的精锐力量。战斗的胜利离不开航母上的船员与飞行人员之间的团队合作以及指挥官富于想象力和决断力领导艺术。在最终的战斗执行环节,还是一群相对较少的飞行人员的表演。两国培养海军航空兵骨干的方式却是截然不同的。  美军飞行员  美国海军的飞行员主要来自于3种途径。大部分投身海军的飞行员都是因为与陆军航空队相比,参加能够去到世界上许多地方,或者是因为在航母上飞行更有挑战性。所有资深飞行员都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毕业后成为海军军官跟随舰队服役,服役2年后可申请转为海军航空兵。但这一程序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海军航空兵的吸引力,因为许多飞行员都不希望重新接受培训,这几乎相当于要重新开始军旅生涯,在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期间申请加入海军航空兵的人数才逐渐稳固下来。参加海军航空兵对低级和中级军官来说还有1个很实际的好处,那就是升迁较快。根据法律规定,只有飞行员出身的才能担任航母、水上飞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岸基机场的指挥。第二个途径是是1935年才开始的,征召毕业大学生为航校学员。学员将接受800小时的飞行培训和地面课程培训,但完成培训后,在获得正式的海军飞行员资格之前必须作为学员跟随舰队服役2年。但此举使得这些大学生兵比海军学员毕业生要更晚获得飞行员资格,因此招收的人数也不及预期。到了1939年,为了增加海军航空兵的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对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完成培训的学员都直接任命为预备军官。  到1938年,美国海军飞行员人数在1800人左右,说明美军在淘汰率和精英化方面与日军的方法效果基本相当。随着战争的邻近,美国海军开始设法扩充海军航空兵的规模。美军通过新途径培训了大量的海军飞行员,这条新途径就是从民间飞行员挑选一部接受战斗飞行培训。这一途径没有得到海军领导层的全面支持,但确实是一条挖掘熟练人才的好途径。到了1941年12月,有13%的海军飞行员都是由民间飞行员转化而来。  最初美国海军飞行员的飞行训练期大约为期1年。到了1939年10月,缩短为7个月,部分则为207小时的飞行训练。训练时间的缩短并没有降低培训的质量。在完成这些训练后,飞行员还需要接受一系列操作训练,包括舰载机飞行员资格训练、高级战术训练、武器训练等。最初之类操作训练由现有的飞行中队开展,到了1941年7月,美国海军成立了2个特种培训大队来完成这一培训任务,缓解了各飞行中队的压力。尽管如此,在战争开始后的头几个月,由于缺乏优秀的飞机以及对航母甲板利用率的不足,这2个特种培训大队并没有展现出必要的培训能力。因此,接收新飞行员的中队还必须自己来完成对飞行员的最终培训,把他们打造成一名真正的战士。  1942年初,美国海军已经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舰载机飞行员,但飞行员中仍有很大一部分是1940年突击扩张海军航空兵队伍的产物。拿中途岛战役来说,参战的3个战斗机飞行中队的主体(62%)都是1941年才取得资格的新飞行员,他们的飞行时间在300-600小时之间。只有22%的战斗机飞行员是老手,他们在1940年以前就获得了飞行员资格,拥有超过3500小时的飞行时间。总体来说,在1942年之前美军舰载机飞行员的作战经验几近于无,但他们仍接受了系统的训练,熟悉各种不同飞机的操作,熟悉航母甲板起降,是美国海军航空兵的精英。    这张照片反映了最常见的飞行射击原理教学现场,主要针对后座飞行员或机枪手的飞碟射击训练。(国家档案馆)    1942年7月,企业号上的第五侦查中队的飞行员和无线电员。第五侦查中队在战争初期曾在约克城号上服役。(美国海军历史中心)    十分罕见的彩色照片,美国海军飞行员在飞行甲板上讨论战术。
  日军飞行员  与美国海军不同,日本海军飞行员绝大部分都是普通士兵而非军官。1940年1月时,日本海军3500名飞行员中仅有10%是军官。大部分军官飞行员都毕业于日本海军学员。除了特别喜爱飞行事业以外,海军飞行员的吸引力并不大,因为日本海军并未像美军一样规定联合指挥体系(包括航母的指挥体系)中必须有飞行员出身的军官。其他海军航空兵的军官还包括特勤官(由普通士兵提升而来)和预备军官(大学毕业生)。  成为一名海军飞行员标准极高,日军海军飞行大队完全走精英路线。成为一名海军飞行员主要有2条途径。最初,比较主流的途径是批准一小部分普通水兵申请成为海军飞行员。但竞争极为激烈,遴选标准也异乎寻常的严格。举例来说,1937年,共有1500名水兵申请成为海军飞行员,只有70人最终通过了审查,而这70人中仅有25人通过了训练考核。许多候选人都因为非飞行能力因素被淘汰,而是由于受不了异常高压的训练。这种遴选方法始于1920年,到1933年间,每年开办1-2个训练班,培养20-40名飞行员。年间,每年开办的训练班增加到了6个。1930年,日军又开放了另一条挑选海军飞行员的途径,招收15-17岁的学员接收普通教育和飞行训练。而这条途径的竞争显得更加残酷。通常每年大约20000人的申请者中只有200人左右最终获选。  到1941年,日军的飞行训练时间从1年缩短到10个月。所有学员最开始要接受2-3个月的初级飞行训练,总飞行时间将达到44小时。此后是为期5个月的中级飞行训练,期间飞行时间有60小时。然后是为期5-6个月的军事飞行训练,时间长短取决于所飞的机种。完成这一系列训练后,学员的总飞行时间通常在250小时左右,而军官通常可以累积到400小时。  上述训练完成后,将进入日军称之为“联合飞行训练”的第二阶段训练。飞行员将被派往新的单位学习作战技巧。这阶段的培训将为期一年,在获得认可前这些新飞行员都不得参加实际作战行动。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这一体系为日本海军提供了大量素质优异的飞行员。但是如果飞行中队一直有作战行动或者蒙受了惨重的损失,新飞行员的培训质量也就无从说起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日本海军航空兵的体系如此脆弱,他们不可能一次接受太多的新飞行员,他们需要充足的时间去消化这些新飞行员。  到了1942年,通过了层层严苛筛选和严格训练的日本海军飞行员,其素质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首屈一指。他们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初期机动舰队的一系列不间断的作战行动中累积了大量的作战经验。日军完全可以无视战争初期一系列成功战役中几乎微不足道的人员损失,继续倚仗其训练有素的作战人员来左右战争局势。举例来说,在中途岛战役之前,机动舰队中70%的俯冲轰炸机飞行员和85%的鱼雷轰炸机飞行员都是自珍珠港一役以来一直跟随其母舰作战的老兵。  日本海军航空兵的战斗素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给士兵不断灌输战斗精神。从儿童时代的教育开始,日本就向国民鼓吹,日本从来没有在任何一次对外作战中失败过,他们的海岸线是受到神的祝福和保护的,因此日军官兵在作战时都毫无疑问的认为自己将获得最终的胜利。这种灌输无疑是错误的,这使得日本海军航空兵都抱了必死的决心,毫无保留的执行命令以至于盲从。日本人这种顽固和盲从非常普遍,在战后他们对盟军宣传的抵制以及在战争最后一段时期日军那些训练不到位、毫无战斗经验的飞行员的作战行动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最能代表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应该还是在战前接受过系统、完整训练,在战争初期积攒了丰富经验的那一批人,而且当时这样的士兵人数众多,能很快动员起来。而正常学员生涯中无情的训练和严格的管理都赋予这些飞行员们极强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学员在教室接受培训。飞行员培训以其超高的培训强度而闻名。(via Edward M. Young)    一名学员在通过旋转照相枪瞄准1架九六式舰载战斗机。这也是战斗机飞行员训练的一部分。美军使用照相枪训练,不用做实际战斗。
  海军少将法兰克?杰克?弗莱彻  海军少将法兰克?杰克?弗莱彻(Frank Jack Fletcher),1942年美日4次航母大战中他参与指挥了其中3次。弗莱彻1906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被派往一艘驱逐舰上任职。1915年,美军占领墨西哥韦拉克鲁斯战役中获得荣誉勋章。1929年进入海军战争学院进修,毕业后任亚洲舰队参谋长。2次被调往华盛顿任职,期间曾任战列舰舰长,后被提升为少将。升任少将后被任命为第三巡洋舰战队指挥官,隶属于美国舰队巡洋舰、战列舰舰队。1940年,被任命为第六巡洋舰战队司令是3个重巡战队中的侦查部队,本应指挥12艘巡洋舰,后来战争爆发,遂被任命它职。  尽管弗莱彻领导了美国海军的第一次航母大战,但实际上他对航空兵作战毫无经验。1937年,38名高级官员被任命为海军航空兵军官或观察员,本来弗莱彻也应在列,但由于视力不佳未能成行。尽管他缺乏航空兵作战经验,但其战争期间的表现总体来说可圈可点。他在1942年5月率部队阻挡了日军向莫尔兹比港进攻,使日军遭受了战争以来的首次战略挫败。他在中途岛战役中起到的作用足以彪炳史册,是弗莱彻在这次关键战役中全面指挥了美国航母部队作战,而非海军少将雷蒙德?阿姆斯?斯普鲁恩斯。在东所罗门群岛战役中,他率部击退了日军向瓜达康纳尔岛的反攻。东所罗门群岛战役之后,他被送回本土休养,此后再未担任航母指挥官。之后他被任命为第十三海军军区司令与西北海疆司令。1943年9月,任北太平洋部队司令,任职期间指挥部队对千叶群岛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打击。1947年5月退休,1973年去世。  弗莱彻曾被职责作战缺乏侵略性和进取心,主要就表现在1941年12月救援威克岛失利和瓜达康纳尔岛登陆作战的初期阶段。但他为不愿拿手中仅有的航母冒风险的考虑也无可指责,特别是在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损失了几艘航母后。他并不害怕承担风险,但只有他认为利大于弊时才会出手。有趣的是美军1942年航母大战惟一一次失利的指挥官恰恰就不是弗莱彻。在圣塔克鲁斯岛战役中,新上任的南太平洋部队指挥官海军中将威廉?哈尔西,作战更具侵略性的哈尔西指挥手中仅有的航母向优势兵力的日军发动进攻,而且进攻目标超出了友军岸基空中部队的掩护范围。结果最终不仅战役失败,还形成了战略隐患,日军在此战中击沉了企业号和大黄蜂号。失去这两艘航母后,给瓜达康纳尔岛的作战带来了很大的隐患。总的来说,人们很难指摘弗莱彻指挥能力。而且弗莱彻的胜利都建立在手中仅有的几艘航母上,不像战争后期美军有源源不断的新航母和新型舰载机补充。  
  美国海军上尉理查德.贝斯特  理查德.贝斯特(Richard Best)是1942年早期美军飞行员的典型代表,接受了全面、高水平的训练。服役之初他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1940年重返海上作战部队之后,由于其卓越的飞行技能,被派往了俯冲轰炸机中队。贝斯特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这个决定有多明智,他的战斗生涯光芒四射,被认为是太平洋舰队中最优秀的俯冲轰炸机飞行员之一。战争初期,他在企业号上的第六轰炸机中队,在战争的头六个月时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是该中队的中队长。中途岛战役中,他展现了自己高超的驾驶技术和充满攻击性的作战艺术。6月4日早晨,他作为空中指挥代领第六侦察机中队和第六轰炸机中队的几乎所有飞机向日军舰队发起攻击,命令要求他放弃赤城号直奔加贺号。而贝斯特决定也教训一下赤城号,但仅派了3架飞机攻击赤城号。贝斯特的座机作为这3架之一,成功命中了赤城号,另外2架都未能命中,但这致命一击就足以击沉南云的旗舰。如果贝斯特不是临时抗命击沉赤城号的话,整个战役的结果很可能完全不同。当天晚些时候,贝斯特又率部击沉了飞龙号。中途岛战役后,他因呼吸系统受伤而不得不退役。  
  海军中将南云忠一  1942年的4次航母大战中,其中3次战役日军机动舰队的指挥官是南云忠一。他在1941年4月被任命为第一航空舰队司令,此前没有任何航空兵指挥经验。他之所以得到这个职位基本上是由于他的资历较深,与航空兵作战指挥方面的能力没有任何关系。他擅长强调鱼雷攻击的水面作战。1935年晋升为少将,在对华作战中指挥轻型巡洋舰。之后被任命为一支战列舰舰队的指挥官。后又被任命为海军大学校长,直至1941年4月被任命为第一航空舰队司令。南云的指挥风格很有特点,日本海军长期以来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旦参谋群的意见达成一致,那么指挥官必然采纳参谋群的意见,南云在这一点上可谓将日本传统发扬得淋漓尽致。他从未全面彻底的掌握航母作战的复杂性,似乎也对此没有丝毫的兴趣。他十分倚赖参谋长草鹿龙之介、航空参谋源田实和飞行队长渊田美津雄等人。中途岛战役过程中,南云就出现了身体过劳的迹象,同时源田实、渊田美津雄也都身体不适,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南云在中途岛战役中缺乏决断力了。渊田美津雄评价南云时认为,南云作为指挥官过于保守,对于作战方案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判断,通常他都是附和参谋们的建议,以简单的“我知道了”、“非常好”等来作为自己的意见,作为指挥官应该能够预判战局的发展法方向并做出相应的决断,但南云明显缺乏这一能力。战争初期机动舰队获得了一系列压倒性的胜利,很好的掩藏了南云忠一作为一个航母舰队指挥官的不足之处。中途岛一役中,他缺乏侵略性和决断性的指挥风格以及缺乏航母作战的知识,都是日军惨败的重要原因。战役中最关键的转折点就是,南云在发现美军航母的动向后,因为舰载机挂载武器类型的原因没有让攻击机群立即起飞而错失战机。他照本宣科的做法使得日军没能发动一次完全可以彻底解决美军航母的突击,而美国人没有给他第二次机会。出人意料的是,中途岛战役后,他并没有因战役的失败而承担责任,反倒是继续担任重新组建的航母舰队的司令。在之后的东所罗门群岛海战和圣塔克鲁斯岛海战中,他一如既往的暴露了他缺乏侵略性和主动性的弱点。他在圣塔克鲁斯岛海战中的表现应该算是他军旅生涯中的巅峰,但他依然没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此役不仅成为了日军航母的绝唱,日军也彻底丧失了重新占领瓜达康纳尔岛的能力。1943年11月,他被解除舰队指挥官职位。1944年3月,他被任命为负责马里亚纳群岛防务的海军司令,6月美军成功登陆塞班岛,南云自杀殉国。  
  日本海军上尉Tomonaga Joichi  日本海军上尉Tomonaga Joichi有大量的飞行经验并在中国战场上取得了大量的作战经验。他在中途岛战役之前被提升为飞龙号飞行大队的队长,并被任命为6月4日对中途岛攻击的空中指挥。日军错误的认为需要对中途岛发起第二波进攻,而这一判断导致了3艘航母的覆灭。在对中途岛的攻击中,Tomonaga Joichi驾驶的九七舰攻左翼油箱受损。当天下午,在飞龙号准备用鱼雷对美军航母发动攻击时,他的座机依然在漏油,他的燃油已经不够他飞回自己的母舰。尽管有人提出跟他互换座机,但他还是坚持驾驶自己的飞机去完成可能是他最后的使命。接近约克城号后,他的机群受到了异常猛烈的防空火力的阻拦。当他靠近目标的时候一架美军战斗机击中了他的飞机,并引起燃烧。他驾驶燃烧着的飞机直冲向约克城号并发射了鱼雷。尽管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鱼雷还是没有击中目标,他的座机也坠入了海中。  
  防空能力  美日双方都投注了大量精力通过舰载火力为航母提供必要的防空保障。两军都使用5英寸高射炮作为长程防空武器,使用小口径武器作为中近程防空武器。在某些领域,美军占有一定的优势。总体来说,美军航母上的火控设备和航母的护航舰队较日军更加优越,同时美军的防空战术也更加先进。美军在1942年就开始大规模的准备雷达,在预警能力方面彻底甩开了日军。  在1942年的一系列战斗中,美军舰载防空火力的影响逐渐显露。在珊瑚海海战中,舰载防空火力并不是阻拦日军飞机的主角,而到了1942年10月的圣塔克鲁斯岛海战中,美军航母和护航舰队的舰载防空火力则在消灭日军机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美军1942年使用的主要长程防空武器是双联5英寸38倍口径高射炮,这也许是二战期间各国海军最好的长程高射炮。这种高射炮射击频率高,精度高,是最重要的防空武器。一队训练有素的炮手可以在1分钟内发射至少20次。每艘美国航母都装有2套马克33火控系统专门用于5英寸炮。大黄蜂号上安装了性能更为优越的马克37火控系统,能应付绝大部分目标,但是对于速度较快的目标稍显力不从心,需要进一步改良。将高射炮安放在舰只的控制系统附近可以有效的吸引目标,但这也需要炮手能够熟练的操作火炮应对水面和空中目标。通常5英寸38倍口径炮炮组成员有15人,每名成员除了接受自己的专职岗位训练之外,还要接受其他不同岗位的训练,以应对出现人员伤亡的情况。为了维持较高的射击频率,有8人负责炮弹装填工作,另外5人负责调整方位角度和开炮,炮长和掌炮军士负责指引目标以及在必要时协助其他人员。  中程和近程防空武器种类比较多。在1942年,中程防空武器主要是1.1英寸机关炮。这种机关炮通常是4联装,水冷,单管射击频率可达每分钟140发。但这种高射炮容易出现故障而且维护保养比较麻烦。随后这种高射炮就被战争期间标志性的40毫米博福斯式高射炮所取代。1943年之前,美军只有1艘航母装备了这种40毫米高射炮,但在1942年的后几次航母大战中,美军的护航舰只上已经有许多配备了40毫米炮。这种高射炮射击频率高,火控性能极佳。最后一道防线是20毫米厄利肯式自动高射炮,这种高射炮在1942年装备量逐渐增多,包括航母在内的许多种舰艇都装备了这种高射炮。这种武器重量轻,不需要专门配备动力,因此可以在任何射界开阔的地方安装。这种高射炮使用圆环准星瞄准具,可以随着炮身的移动铺设一条火网。对空中目标的打击历来是美军舰队的首要目标,美军炮手都长期接受各类防空武器的训练。1942年后期的战斗中,美军都从严格的日常训练和实战中获益良多。  1942年,日军舰载火力防空能力明显不足。由于日军舰只高射炮难以抵御美军飞机,因此日军防空的主要力量是靠护航战斗机歼灭敌军,以及各舰舰长操作舰只规避敌机攻击。受到敌军空袭时,日军航母及其护航舰只都各自机动规避,而美军则是保持阵型集体规避,这样护航舰只依旧可以为航母提供防空火力掩护。  日军的防空武器和火控系统性能均不如美军。日军常用的5英寸高射炮,其中89/40式是最具代表性的武器,但与之配套的94式火控系统很难追踪快速移动的目标。日军5英寸炮组的训练模式也于美军不同,美军采用瞄准射击,而日军则采用弹幕射击。弹幕射击可能对于水平轰炸很有效果,但是对于灵活性更高的舰载鱼雷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则效果不佳。因此日军的中程防空能力最为脆弱。  美军的40毫米高射炮很好的完成了中程防空的任务,但日军却一直未能研制出与之旗鼓相当的高射炮。日军只好一直使用96式25毫米高射炮作为中近程防空武器。这种武器有太多的涉及缺陷,连日本人自己都认识到96式无法对付高速移动的目标,无论是自动还是手动,炮身转向都过于缓慢,炮手视野也不够开阔,开火时振动剧烈,炮口消焰效果差,而且使用的弹夹容量过小,根本不足以支撑较高的射击频率。更要命的是,由于所使用的炮弹重量过轻(0.6磅),即使击中了美军无畏式俯冲轰炸机或者复仇者式鱼雷轰炸机这类防护能力强悍的飞机,也很难造成致命的伤害。最初九六式都是双联装,到1941年日军开始装备三联装的九六式,日军航母都混装有双联和三联的九六式。1942年后期,日军感受到了美军强大的空中压力,开始给各种舰只装备大量的单管九六式。  总体来说,日军防空火力在1942年航母大战中起到的作用不如美军显著,美军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都应该感谢他们性能优异的火炮和训练有素的炮手。    照片反映了一个正在搜寻空中目标和填装弹药的炮组。(美国国家档案馆)    日,约克城号上的1名20毫米高射炮炮手。(美国海军历史中心)    一名军官正在低级军官舱室中写信。尽管空间不像潜艇里那么狭小,但航母上的生活环境依旧十分拥挤,各个级别的官兵均是如此,几乎所有可以利用的空间都被占满了。(美国国家档案馆)
  战斗  珊瑚海海战,1942年5月  珊瑚海海战是世界上第一次航母大战,也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日军此次战役的目标是占领莫尔斯比港,为日军登陆行动提供支援的是轻型航母祥凤号,仅搭载了18架飞机。而翔鹤号和瑞鹤号则搭载了121架飞机在远处策应,准备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美国海军。美军的情报战更胜一筹,大体掌握了日军作战计划和作战目的。尼米兹派出了太平洋舰队仅有的4艘航母中的2艘——列克星敦号和约克城号,去阻止日军进攻。第一次航母大战就在两个旗鼓相当的对手之间展开了。  日,双方都已经拉开了架势做足了准备,但双方都早早犯下了致命的失误。日军率先发动进攻,7点22分,翔鹤号上起飞的侦察机报告在日军航母以南150英里处发现美军航母。日军指挥官原中一少将下令由78架飞机组成进攻机群扑向目标。但他们所看到的并不是美军的航母,而是1艘油料补给船和1艘驱逐舰。日军仅仅用俯冲轰炸对驱逐舰发起了进攻,这艘驱逐舰很快沉没,油料补给船被重创,之后也沉没海底。这次进攻中,日军仅损失了1架轰炸机,另有4架飞机失去战斗能力。  与此同时,美军也遇到了情报问题。8点15分,约克城号上的侦察机报告发现在距离本方舰队200英里外发现日本舰队,包括2艘航母。实际上报告的舰队构成和位置都不准确,美军侦察机看到并不是日军主力。美军还没来得及发现这一失误,弗莱彻已经按照美军惯用的战术将约克城号上的50架飞机和列克星敦号上的43架飞机送上了天空。侦察机返回后,弗莱彻菜发现他所谓的目标只是由2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构成的舰队而已。    1941年刚刚完成试航的祥凤号。由于甲板上没有岛式建筑,舰桥不得不设置在飞行甲板全部下方。尽管祥凤号可以搭载30架飞机,但在珊瑚海海战期间祥凤号的飞行大队仅仅只有8架零式舰载战斗机、4架旧式的九六式舰载战斗机和6架九七式舰载攻击机。(吴市航海博物馆)  由于将自己的全部攻击力量投入到了一个错误的目标上,弗莱彻将不得不面对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他决定机群继续飞行以等待进一步的情报。一旦发现更有价值的目标,弗莱彻可以迅速调集攻击机群实施打击,同时此举也可以避免在日军随时可能来袭的时候让自己的飞机全副武装的向母舰降落。幸运的是,美军及时发现了祥凤号及其护航舰队,并立即展开了进攻。祥凤号身中13颗炸弹和7枚鱼雷,整个飞行大队随舰沉没,仅有204名船员生还,而美军仅损失了3架俯冲轰炸机。这是战争期间美军最成功的舰载机攻击战例之一。列克星敦号上的鱼雷轰炸机中队中队长说,“VB-2中队受命与鱼雷轰炸机以期发动协同攻击,他们很好的完成了任务。VB-2中队的指挥官非常准确的判断对了局势,他们投放的炸弹很好的掩护了随后的鱼雷攻击。近1000磅的炸弹在海上掀起了滚滚的黑烟,形成一道极佳的烟幕屏障掩护鱼雷轰炸机抢占有利位置投放鱼雷。这是VT-2中队见过的俯冲轰炸机-鱼雷轰炸机协同作战的最佳战例。VT-2中队投放第一枚鱼雷是在11点49分,至11点52分,最后一枚鱼雷投放完毕。鱼雷所指目标都是日军航母,共有9枚鱼雷命中。日军航母的航速迅速下降,最后葬送海底。”  当天晚些时候,日军发现美军航母在本方舰队以西330-360英里处。原中一决定冒险在傍晚对美军发动进攻,他派出了手下最优秀的飞行员驾驶着27架飞机(舰载轰炸机12架,舰载攻击机15架)扑向美军舰队。这次攻击遭受到了彻底的失败。攻击机群遭遇到了美军战斗机,仅有11架舰载轰炸机和7架舰载攻击机得以返航。更令日本人沮丧的是,有几架飞机在战斗中为了逃生抛弃掉了所挂载的鱼雷和炸弹,之后缺歪打正着的发现了美军航母,只是他们已经没有任何武器可以发动进攻了。  到了5月8日,日军航母还有109架飞机,其中95架具备战斗能力(37架战斗机,33架舰载轰炸机,25架舰载攻击机),美军的舰载机则稍占优势,共有128架飞机,其中117架具备战斗能力(31架战斗机,65架俯冲轰炸机,21架鱼雷轰炸机)。双方都希望能尽早发现对方,而且都做好了立即发动进攻的准备。早上8点,双方的侦察机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部队。这一次首先将飞机送上天的是美国人,2艘航母上共有75架飞机升空投入进攻。  9点57分,当约克城号的机群开始对日军发动进攻的时候,却只看到了翔鹤号一艘航母。鱼雷机首先拉开了进攻的序幕,俯冲轰炸机紧随其后。面对日军有13架零式组成的空中战斗巡逻队以及翔鹤号号上的防空武器,24架俯冲轰炸机仅命中2枚炸弹,还损失了2架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复仇者式鱼雷轰炸机战绩则更加糟糕,9发0中。  约克城号机群攻击完毕之后,列克星敦号的机群开始展开第二轮攻击。根据美军的战术,不同航母上的舰载机起飞后各自编组,不合为一队。而同一飞行大队上的各中队又彼此独立,没有统一指挥。第2俯冲轰炸机中队的无畏式们由于恶劣的天气未能发现目标。剩下的机群则成功的攻击了翔鹤号,但仅有1架无畏式命中目标,鱼雷机们则一如既往的零命中。    日,美军对翔鹤号发动进攻。照片中的翔鹤号正在做规避机动。尽管有3颗炸弹命中翔鹤号,但翔鹤号仍得以幸存。(美国海军历史中心)
  日军很快就发动了反击。原中一出动69架飞机扑向美军航母,但美军2艘航母都在日军机群距离本方舰队68英里的时候就发现了日军机群。美军触动了17架战斗机组成空中战斗巡逻队,另外又出动18架无畏式组成反鱼雷机巡逻队。  日军的进攻由鱼雷轰炸机首先发起,有14架舰载攻击机进攻列克星敦号,4架舰载攻击机进攻约克城号。进攻约克城号的4架舰载攻击机都成功投放了鱼雷,但约克城号成功规避了这4枚鱼雷还击落了其中2架舰载攻击机。进攻约克城号的飞机数量较多,可以组织一次经典的铁砧攻击,即将机群分为两队,分别从目标两侧发动攻击。日军有13架舰载攻击机穿过了空中战斗巡逻队的防御圈,其中11架有成功越过了无畏式组成了反鱼雷机巡逻队,这11架中有2架对美军的护航巡洋舰发动了进攻。剩下的9架分为2队,第一队5架,全部射失,第二队的4架在700码处投放鱼雷,4发2中。其中一枚鱼雷命中了武器库附近,爆炸撕裂了油库泄露了大量的航空汽油。尽管当时美军控制住了局面,认为列克星敦号能够挨过这一击,但最终列克星敦号还是沉没了。瑞鹤号上的海军上尉Shimazaki Shigekazu曾经参加过对列克星敦号的攻击,他回忆到,“当我们发动进攻时,敌人的防御火力几乎像一到看不到的墙一样挡在我们面前,美军航母和护航舰只喷出的炮弹和曳光弹几乎遮蔽了天空。看上去我们几乎不可能成功投弹,鱼雷也似乎不可能穿过如此密集的防御。我们的零式和敌人的野猫式缠斗在一起,在我们的队列之中穿梭。双方都有飞机被击中,破损的飞机燃烧着从空中坠入海中。面对暴风骤雨一般的防御火力和敌机的追击,我把我的飞机降到几乎贴着水面飞行,并向这一艘像是萨拉托加号的航母投放了鱼雷。为了躲避敌人的火力和追击,我把飞机降得很低,感觉是在海浪上飞行。事实上,当我投下鱼雷后飞离敌人航母时,我飞得非常低,高度还没有超过敌舰的飞行甲板,我几乎要撞上敌舰的船舷。在我略过敌舰时,我甚至看到了美国水手们”。    日本偷袭珍珠港在另一方面极大的刺激了美国海军的发展。许多人加入海军后被挑选出来接受飞行员训练,也受到了许多美国青年的欢迎。上图所示的征兵广告是在珍珠港遭袭后美国战争信息办公室印制发行的,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广泛发布。(美国国家档案馆)    日军飞机上拍摄的列克星敦号。日军进攻机群由来自翔鹤号上的Takahashi Kakuichi上尉指挥。共有14架九七式舰载攻击机和19架九九式舰载轰炸机参与了对列克星敦号的轰炸,攻击力足以将列克星敦号击沉。(美国海军历史中心)  几分钟后,日本的俯冲轰炸机又开始投入进攻。翔鹤号上的19架舰载轰炸机尾随列克星敦而致。俯冲到1500英尺高度后投弹,列克星敦号看上去损失非常严重,但实际上只有2颗炸弹命中了目标,造成的伤害并不大。与此同时,瑞鹤号上的14架舰载轰炸机则奔向了约克城号。与列克星敦号一样,约克城号上燃起的大火使它看上去受损十分严重。尽管日军宣称10发8中,但实际上仅有1颗炸弹直接命中了约克城号。另有几颗未能直接命中的炸弹和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瓜岛战役电影国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