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有深山藏古寺的画,不知道住着多少僧人,只知道用

年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检测试题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年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检测试题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5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深度随笔|卓梅森:莆田龟山寺生活笔记
我的图书馆
深度随笔|卓梅森:莆田龟山寺生活笔记
莆田龟山寺生活笔记作者:卓梅森自然篇:白云无住山藏寺 明月常圆佛在龛    入住龟洋古刹前,远望山头没在云中,却没想到,山上已下了阵瓢泼的大雨。这会,我站在寺院的高处四望,天蓝,云团正如大部队在山头上行军转移。在这气候多变的台风季节与阴晴无常的夏秋之际,白云无定,不住地掠过寺顶。  龟洋古刹是福建莆田四大丛林中唯一颇得“深山藏古寺”画意的大寺。一山欲开,众山急围。人们不论站在山下的什么角度,都看不到它的片瓦角檐,因此即是本地人,也很有不知山寺方位的。山掩云遮,为山寺提供了超拔尘世的天然屏障。“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唐诗,是山寺绝好的注脚。  中午晴亮,午睡起来,却觉凉风推窗,对面的山头正一座接一座地没入云团。白云苍犬,气候的急变,衬照着古寺的宁静与悠久。   上山的第二天是立秋。晚上在阳台上乘凉,月正明。风云无常,月圆有常。龟山立寺千有余年,明月缺而复圆,佛像暗而复亮也有上万次了。寺院宽敞,僧人只要抬头,眼中有月常圆。“明月常圆佛在龛”,有佛在胸心澄明,心如灵镜台,若能勤拂拭,无月,心也亮堂。  半掩半敞的寺门,若隐若现的佛像,亦老亦少的僧人,青绿的松柏,凝定的山形,变幻的云影,等等,正一道描写着古刹的全景。历史篇:三紫凌云寺凌紫 龟洋积雾僧积洋  “峰高三紫,微尘不着人间”,龟山寺高据于三紫山与龟峰拱卫的山坳。三座紫山联合行动,壁起于盆地华亭镇的北沿。雨雾天气,以三紫山为屏幕,大块的云团或呈纵队直上,或绕峰腰横起,峰静雾动,山青云白,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三紫凌云”。外三紫而内龟山,谈三紫山必谈龟山寺,正是山水与人文双赢的局面。  天下名山僧占多,九世纪初,祖师踏遍了莆田诸峰。他在认真进行差额选举后,决定占据这个最缺乏“位置经济”的山顶盆地。祖师是为了修行,才到了这个离人很远而离天很近的地方。祖师目光不凡。占据了这个天盆,就占据了俯赏“三紫凌云”的自然美的制高点,就占领了一个“泉可饮田可耕”的潜经济开发区。不少大寺虽有盛名,但天生不足,其环境价值实在不能高估。寺庙无常,僧俗无常,只有自然永恒。依附山水,才能获得原生态的气质与纯天然的风韵。  “三紫三山三及第”,落榜的三才子隐居三紫山并自封三及第,死后为三山神,因不断抬高惊动天庭,终于被砍落三个山头,成为山下的三个村庄。与三紫山同有凌云猛志的,是龟山的开山祖师与传承衣钵的历代高僧。在只有羊肠小道的漫长年代,草木封山,蛇兽拦路,山上不产建材,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包括重逾千斤的大石槽,无一不是从山下肩挑手抬,一步一步上到山寺的。能把一座广达数百屋舍的大刹抬上山来,能无凌云壮志吗?说是肩挑手抬,也许太过平淡,也许难以置信,于是便有了“唐井吐杉”与“石鸭上山”等建寺传说。至今龟山多雨雾,也不妨解作它的空气中的汗水含量太多所致吧。  “龟洋积雾”与“三紫凌云”并称。山顶多雾,山盆就更易积雾了。二十年前,我雨后登山,刚进入龟洋,就落入雾中。我在前头急跑,雾在后面徐赶。我进了寺院,整个平洋随即淹没在浓重的雾水中了。只要是阴雨天,总会演出“龟洋积雾”这平常又壮美的景观的。   自然是伟大的,有人类生活的自然尤其伟大。一千年前,纡徐穿行在龟洋云雾中的僧俗竟多至千人;五百年前,在云雾中隐现的灰色人影也多达五百。寺连成村,衣连成雾,但依旧是山一般的宁静,水一般的清幽。自然的荒凉之气,僧家的脱俗之气,浑然一体。近代,以云雾为通道,由山入海,龟山的僧人与谋生的福建移民一道漂洋过海,于今在南洋积聚了不少的僧才。当然,除了盛期,其他阶段积于龟洋与南洋的僧人不会太多,但古刹能绵存千年,大约总有一些僧人苦渡于雾底洋中的吧。现实篇:  既出家三餐可饱 如无事一钱难得      寺院朴素的不止是灰色的僧衣,寺内的伙食也是简单的。同事在吃第一顿饭时就问寺内有无更好的食物。几天中,早晚吃稀饭,配一个鲜菜,外加咸萝卜、腌芥菜及炒花生。午饭稍好,蒸干饭配青菜豆腐汤,偶有兴化米粉与面条。都是南方典型的饭菜,菜多是寺内自产,稻米过去也是富余的。总体上看,寺院伙食高于人民公社时代的标准,但低于目前多数农家的水平。  一僧持双木敲毕,另一僧举木槌捶打铜牌,便是通知大家吃饭了。敲钟而食,大锅吃饭,有点像古时贵族之家的钟鸣鼎食。每次到食堂,已有僧人寺工在盛饭了。有些人大概就是等着吃饭的,晚去者或有少食之忧,不过几天中,还很少发现有谁因迟到而没饭吃的。寺里虽有小卖部,但品种不多,僧人口袋中也没多少余钱。  虽然水泥路直通山寺,但香客少,缘金不多。寺属田产应不下数十亩,寺内劳力少,多请山下农民耕作。近十年来,农产品价贱,雇人已不合算,触目所及,田野尽是绿草。除了一年收十余担的茶叶,加上城内几家店面(海外下寺为祖寺购置的)能收些租金外,古寺已无其他收入了。问过寺内僧俗,说是除了出工每天有6元钱,平时就不再发薪了。传统的寺风是一日不耕,一日不食,一声锄头一声佛,农禅结合振宗风。而今已进入工商业为主体的社会,寺僧除每日做课外,出去干活的似已不多。因此,三餐虽可饱,消费谈不上。好在寺僧很少下山,购物欲望不强。  不过作为整体单位,数十年来山寺也是与时俱进的。二十年前就拉上了电网,照明电路密布。煮饭既有灶膛与大铁锅,也有煤球炉与电饭煲。既保留了传统的石杵臼与大石磨,也购置了碾豆机与打面机。自来水供应充足,洗澡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程控电话现有四部,在山上也能收到移动通信的信号。彩电架上了天线,能接收央视、省台与市台,甚至在互联网上也能查到龟洋古刹的简易网页。&禅思篇:  钟声阵阵醒迷梦 山色重重见本真  夜里3:30,我在寺院客堂内被一阵响声惊醒。玻璃窗震颤着,我起身贴在门板后听了一阵,隐隐觉得声音发自这座大刹,却不明白深夜为何有这种声音。早饭后一问,才知寺内僧人每夜4:00做早课,3:30就开始擂鼓。次晚7:40,我循声望去,远处鼓楼三层上有一僧人正对着竖立的大鼓敲打;10分钟后,近处的钟楼继之响起了巨钟的噌吰。这是在催僧人睡觉了。不过直到9:00我睡前,钟楼内的电视还开着,鼓楼也还亮着。当然,明晨那里仍会准点响起钟鼓的,全体僧人也都会参加早课的。  “钟声阵阵醒迷梦”,夜钟确能把人唤醒,但把寺僧从俗世中唤上山寺的又是怎样的钟声呢?我问刚上山月余的小许,你只有一个兄弟,你又是家中长子,父母怎么舍得让你出家呢?“父母都是信佛的,我想进寺门,他们不会阻拦的。”小许有些腼腆地拿出一张字,说是自己悟出来的。纸上写着人生“五大烦”,有父母、兄弟、夫妻等。错别字不少,不过写得认真,小许说他读到初中。他又从床头翻出几本广化寺印刷的小本本说,将来想写一本书,书名想好了,叫《人生的忏悔》。不知道他要忏悔什么,但自幼随父母出入寺门的他,心里大约是有钟声的。  我数了数,这庞大的寺院,只有十个僧人,包括长年常住寺内的寺工,不过十五人。据寺工说,现在有劳动能力的壮丁是不愿进寺院的。看得出,有些僧人的身体甚至精神是不太健全的。我佛慈悲,给他们提供了个去处。不过,那位老僧七十多岁了,还颇有神采。据说,他原籍江口,家里条件好,有出国的机会,却在这里一呆数十年,他到底为何出家,同样在这十多年的老寺工也无法理解。文革前与老僧一同在山寺出家的七八十人,其中不乏能文能武的,他们选择了出家,选择了古刹,应该是受到深山钟声的召唤吧。  还有一个中年僧人,他出家的故事广为人知。故事的模式在文学中是常见的,男女相恋,女方父母却硬是把女儿另嫁,于是这对青年以出家的方式进行抗婚。比起以死抗婚,这不算刚烈,但中华文化的博大正体现在,不为礼教所容的人,还有佛教等途路可走。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佛门的慈悲正是在世俗的冷酷处体现出来的。而寺工在闲谈中,还透露出故事鲜为人知的一面。女方当年也被迫出嫁并生有儿女,男方在寺门有了地位后,用重金把女方买进了尼姑庵中。敢情,这寺院的钟声中,也有对俗世的抗争之音,甚至有两心呼应的韵律。  一些文人,喜用成语词藻把古刹包装得金碧辉煌、活色生香。一些僧侣又好用渺茫的仙迹与无稽的传说把寺门神化得烟缭雾绕、神秘庄严。许多小年轻,却又不屑家乡的寺庙,总是贵远贱近、厚古薄今。在认读楹联时我还发现,寺内名联的作者竟多是寺外名人,如明代国师陈经邦与清未莆田名人张琴。也许佛学无界,觉悟者不必常住寺中吧;也许寺外文士众多,与山寺保持距离者更能做诗意的想象吧。但禅悟不必定要有文学的外衣,何况普通僧人的真实生活是没有太多诗情的。其实禅宗高僧自有“呵祖骂佛”的反偶像之举,他们视佛像如干屎橛,甚至认为该劈成柴块烧饭。心即是佛,佛即觉悟,佛学早已是最具实用理性的中国化西学了。  当然,民间需要偶像也是朴实的要求,禅学理念对于百姓不免太抽象太唯心了。观念需要佛像来体现,僧尼需要寺院来食宿,信徒需要菩萨来关怀,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龟山无言,土壤砖红,杂草潮绿;古刹不语,桌案蒙尘,佛像褪色。木鱼声,课诵声,天明,层山淡入眼帘。寺院的一切,呈现着自在的面貌与本来的心性。“山色重重见本真”,穿过重重山色,穿过殿廊楼阁,走进寒碜的僧舍,便能见到僧家的家常境界甚至是情爱境界。经济篇:  天上楼台世上寺,云中田园月中香      在底下望着山峰想象或登上山寺后回味山景,“天上楼台”确是颇有诗意的。今人乘车辆从镇中心急驰半小时,就进入高在云端的“天寺”了。如今的龟山寺,路亭,佛塔,门楼,墓园,寺院,间插着远山与近田,水泥路的轴线一脉贯穿,构成了长达数里的景深。但置之于众多名胜的旅游网络体系中,或者置之于各大寺庙的人气指数排行榜中,龟山寺显得是这样的荒凉与清淡。虽然僧人出家有些是想避世的,但交通发达的香火就旺盛,香火旺盛的就后继有人,人群密集的渡世就便利,这在佛界也是明了的啊。可见,宗教市场也是需要基础设施与普法环境的。  如今,借助现代交通工具飞遍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借交通工具之力轻松上山,在审美疲劳之余,在美食腻烦之后,要给山寺一番地方保护主义的过奖,或是对山寺评头论足妄贬一通,都是不费多少力气的。但在二十年前,僧俗在从天上抛下的羊肠小道上勉强驻足,大喘粗气时,情形就不太相同了。口干舌燥,草割虫咬,脚酸腰痛,然而“去天上的路”却是山重水复,没完没了。饥渴,劳累,由足底到额头,由五官至神经,全身心地感受疲惫。每个上山的游客,都要经过这番彻骨的考验才能享受山寺的休憩与清凉。作为会新陈代谢的僧人与会化学反应的寺院,要在山上养生长寿与保存光大,就更为艰巨了。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南洋老僧定光就是在回祖寺的登山途中累倒,而在去世前发愿捐巨资开辟盘山公路的。    诗境中的“天上楼台”,终究是现实中的“世上寺”。山高雾重,浸泡在雾里的山寺的一切,都更加容易霉变。门窗数日未开,客堂里就锁了满屋的腐味。太阳一出,寺院内的两大石埕上都晒满了草席。寺院多为土木结构,若无僧人勤快地洒扫擦抹,梁木墙壁朽化剥落的进程就更会加速了。对此,镀金的菩萨也是无能为力的。要保鲜物品,还是要靠寺产,靠经济力的支撑的。好在祖师选中的这个山盆,面积大,水源足,种植小麦、大豆、红薯不成问题,就是南国第一作物的水稻也能种上几十亩。牛耕人播,秧绿蛙唱,居然一派水乡景象。在农业社会中,既能自给自足,又不需纳税,山寺简直是世外桃源了。  山高,雾重,气凉,更妙的是,文人眼中“龟洋积雾”的景观,竟然正是高山发展茶业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八闽通志》说“龟洋山产茶为莆之最”,《兴化揽胜》也说“无了禅师来龟山开山,辟茶园十八处”。明代月中禅师主持古刹时,也是依仗茶业再次振兴的,此时龟山茶业之盛,据说更甚于唐。名为“月中香”的茶叶年年晋京,成为贡品。唐代政策开明,经济贸易发达,茶叶作为重要产品给山寺带来巨大的收益。明中后叶,商品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更给龟山寺带来了重兴的机遇。偏僻的龟山寺能历千年而犹存,大约是离不开茶业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时代,山寺倒是发展出了一种与商业相结合的集体经济。僧家经营茶业,有搞双职业之嫌,但禅学讲究在生活中悟道,耕禅并重,生产学佛两不误,既促进文化品种的多元化,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益而无害。强势文化往往借强大的经济羽翼以行,佛教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寺里和尚作为宗教职业者,没有经济基础的平台,怎能施展“佛光普照”的法力?山寺,毕竟在世上,在人间。何况,龟洋山高客少,进行生产自救,以茶养寺,以农体禅,总比当闲和尚、乞食僧好吧。  悠扬的钟声穿越千年,浓醇的茶香飘散千年。龟洋古刹,终于奠下了莆田四大丛林之一的地位。当然,封建社会兴亡无常,山寺也不能长盛不衰,但香火不灭,寺脉未断。近代,龟山和尚向南洋发展,较早介入了国际宗教文化市场。依仗南洋的经济强援,祖寺不但修葺一新,而且在高山顶上空前地建起了耗资百万的闽中第一石塔。这功果,应算是一千年来经营茶业的思维惯性种下的业报吧。趋向篇:  山水起伏寺浮沉 敢问僧家何处去      三紫山脉裹挟着龟峰,向着仙游永泰德化等县境叠进。强烈地震带上的三紫山,至今在板块挤压拉扯中升沉。狂风剥蚀,暴雨冲刷,千年不休,使山寺总是处在修建与倾圮的循环中。而对山寺影响最深的,还是社会带来的地震与风雨。  创建二十余年,龟山寺就遭遇了“唐武灭佛”。隋唐佛教传播极广,寺多僧众,到了“天下十分之财,而佛有七八”的程度。皇帝不得不下诏废佛,拆毁寺庙,勒令还俗。史载,武宗灭佛,僧尼26万还俗,释放寺院奴婢15万及被寺院奴役的农民50万,没收良田几千万顷,减轻了国家和百姓的负担,增加了几十万人的劳动力。但应具体分析的是,龟山寺开发的是荒山野岭,且能以农业自力更生,较少占用国家与社会的资源。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之中岂容异类?于是地动山摇,浪卷舟翻,寺毁僧散。直到次年宣宗即位,恢复佛教,山寺才得以恢复。  文革前到过龟山寺的老人都说,食堂里坐满了和尚。但文化革命的彻底程度是史无前例的,生长千年的杜松砍倒了,保存千年的佛像砸碎了,经营千年的茶园没收了,只要山下还有家,哪怕是七八十岁的老僧也赶回去了。山下的中学甚至入主佛寺,办起了不农不读的中学。拨乱反正的新时期,不仅是科学的春天,也是宗教的春天。百废俱兴,山寺修复,规模倍增。  今天的宗教政策渐显理性,但寺里的僧人却降到了低谷,仅十人左右。寺工解释说,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丁稀缺,几家愿意让男人出家呢?僧源的减少以及素质的降低,无疑地约束了僧徒规模的扩展。但制约山寺的因素何止是“计生”?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中国的农业遭遇了极大的冲击,与农业血脉相连的农村佛教,自是雪上加霜。寺内劳力不足,耕种雇人又不合算,除少量的茶园与菜田外,龟山寺的田园已抛荒多年。杂草疯长蔓延,正在合围寺院。  后现代社会价值取向的平民化,市场经济时代意识观念的物质化,也使得本有浓厚避世色彩的佛教,更趋边缘化了。盘山的水泥公路在改变山寺的交通格局的同时,也在改变它的生活格局。大大小小的机动车辆,运输着形、色、声、气、味、名、利等新的因缘冲击着古老的山门。  宗教的竞争也使信徒出现分流,基督教有规律的礼拜与有组织的传教便吸引了众多的信客。  而这深藏山中的古刹,如何应对新的形势呢?  1999年,特大洪水在树高林密的龟峰上撕开了两条水路,直冲古刹,破墙入寺。大水在佛殿中哗哗流响,放生池里的金鱼也都被冲出了山寺。全寺僧俗在风雨中的无奈之状,老寺工记忆犹新。我问,那菩萨呢?寺工说,菩萨也是捧大的,不捧,他能大?  住山的数天里,能容纳百人同卧的客堂仅我与同事住着。即是我们,上山前也不能确定山寺是否提供住宿服务。负责客堂的寺工说,他曾提议在山下的省道出口处立一招牌,上书“千年古刹龟山寺由此进”。但当家说,不必。入寺头一天,就见到寺工吵架,声震殿宇,而寺僧无言。年老的副当家照顾着自己的小卖部,其他寺僧做着自己的功课,寺中事务多由寺工代管。寺工吵架中提到,寺内应是“僧管俗”,怎么成了“俗管僧”了呢?  逃至深山的僧人,企图避开尘世纷扰,远离社会矛盾。环境决定意识,环境的简朴固然能造成意识的纯净。但佛之慈悲在于普渡众生,尘世尚且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菩萨食人间香火,难道可以享用免费午餐而无需回报人间?  流水淙淙,汇聚水库后压入山下的千家万户,水声中有没有古刹的隐隐钟音?白云团团,掠过龟山后又遮荫尘世,云团里,有没有山寺的袅袅青烟?流水淙淙地去了,流云缓缓地去了,寺僧默默地去了——去往何处呢?(注:部分图片为网友所摄,致谢——卓梅森)[[作者简介]卓梅森,1971年生于华亭镇,乡镇中学教师,莆仙卓氏秘书长。出版过高考总复习书籍,参加过国家级文化工程。办几年校刊,开几个博客,读上千杂书,作数百诗文,在乡土文学创作中追求大视野大情怀大容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复习题(4)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复习题(4)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数学活动课
下诗出于清朝数学 家徐子云的著作《算 法大成》,请算出诗 中有多少僧人? 大家注意看!巍巍古寺在云中,不知寺内多少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只碗,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提示:三人共食一只碗:则吃饭时一人用 三分之一个碗,四人共吃一碗羹:则吃羹时一人用 四分之一个碗, 两项合计,1 1 7 则 每人用( ? ? )个碗. 4 3 12 列方程的步骤如下:解: 设寺内有 x 名僧人,由题意得 则1 1 x ? x ? 364 3 4x ? 624答:寺内有624名僧人. 奇怪?? 冰变成水之后体积会变小, 1 而水变成冰后体积会增加了 11 , 妈妈用冰箱冻了2立方米的冰块, 问妈妈用了多少水? 等量关系:水的体积(1+十分之一)=冰的体积解:设妈妈用了x立方分米的水。( 1?1 )x=12 11x=11 611 ―― 6答:妈妈用了立方分米的水。 模仿题(写到纸上哦!)一个数的 2 是40,求它的 5 是多少? 3 6 解:设这个数是 x2 x ? 40 340 ÷ 2 × 5 3 6x ? 6060 ? 5 ? 50 6答:这个数是50 把5克糖加入100克水中,糖是糖水 的 ( 1) 。(21 ) 把 的3 3 5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5 (1 ) (1 ) ,每份是 (5 )米。 (3 )米
( 1 + 1 ) 15 3 5 × 36 + × 36 8 8 师板书: 古算趣题―― 以碗知僧 2、 解方程 6X + 3 X = 9 2 2 X - 4 1 X = 3 2 X- 9 =...5分 数学万花筒 年级 五 设计者 余洪庆 审核 向家富 北师大版教科书第 61 页古算趣题――以碗知僧 1、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万花筒导学稿_数学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新北师大版...(2)8 个 【导学释疑】 出示:歌诀“以碗知僧” 巍巍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内几...超星数学文化100分答案 - 1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的歌诀是与什么问题有关?()(1.0 分) 1.0 分 A、 以碗知僧 B、 百钱问题 C、 物不...古算趣题一以碗知僧巍巍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内几多僧.一百九十五只碗,恰合用尽不差争.两人共食一碗饭,三人共尝一碗}.请问先生能算者,都来寺内几多僧?_...(选择题 共 6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y ? ? 14 x 4 6.在《算法统宗》中,有一“以碗知僧”的问题,具体如下...48÷2÷6 16×(15÷3) 18÷2×10 13×2×5 72÷(9÷3) 24÷(2×3...二、探究新知 1、出示: “以碗知僧” 2、学生读题。 3、互相交流大意。 ...问物几何? (23) 10 以碗知僧: 巍巍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答曰:十日六分日之五 34:三兵巡营 今有内营七百二十步,中营九百六十步,...竿长一丈五尺,索长二丈 《算法统宗》注:一托=五尺;一丈=10 尺 4.以碗知僧 巍巍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恰合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那么输出的 第 2 页共 5 页 A.3 C.5 【答案】B B.4 D.6 考向二 以古代数学文化为背景的程序框图 样题 3 在《算法统宗》中有一“以碗知僧”的...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巍巍古寺在山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