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语言学导论分哪几个派别,有什么异同点

当前位置: >>
关于语言学的各类流派
语言学流派 2. 3. 4. 5. 6. 7. 8. 1. 历史比较语言学 结构语言学 布拉格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转换-生成学派 系统-功能学派 社会语言学语言学名家 1. 索绪尔 2. 萨丕尔 3. 布龙菲尔德 4. 哈里斯 5. 乔姆斯基 6. 叶斯柏森 7. 梅耶 8. 韩礼德 9. 叶尔姆斯列夫 10. 特鲁贝茨科依 11. 雅科布逊 12. 拉波夫 13. 洪堡特 14. 鲍厄斯 15. 马尔丁内 16. 赵元任 17. 霍盖特 18. 坦尼埃尔 19. 高本汉语言学名著 1. 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 2. 语言论(萨丕尔) 3. 语言论(布龙菲尔德) 4. 现代语言学教程(霍盖特) 5. 音位学原理(特鲁贝茨科依) 6. 句法结构(乔姆斯基) 7. 语法哲学(叶斯柏森) 8. 功能语法导论(韩礼德) 9. 语言演变理论的经验基础(拉波夫 等) 10. 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梅耶) 11. 中国音韵学研究(高本汉)语言学流派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 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 19 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 世纪之前,这种 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 19 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 路。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 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19 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 (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拉斯克在 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 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 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格里姆明 确指出,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维尔纳(K?Verner)后来补充解释清楚了“格 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 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葆朴的主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 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他语言相比较,找 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来源。远离欧洲的梵语在这些语言中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它既不是拉丁语、希腊 语和其他欧洲语言的母语,也不是由其他语言演变而来,它和其他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 过它比其他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 19 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 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 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 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历第 1 页 共 25 页 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这一理论的弱点是只考虑语言的分化,而没有考虑语言的统一和语言之间的相 互影响,后来他的学生施密特(J?Schmidt)用“波浪说”对此作了修正。 19 世纪的最后 25 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 (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 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前面提到的“维尔纳定律”也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在坚持这 个原则时,以语言材料为依据,借鉴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类推”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这 个学派的代表著作有布鲁克曼和德尔布吕克合著的 《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 和保罗的 《语言史原理》 。 19 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了广泛 深入的调查和比较,不仅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设,画出了世界语言的谱系,而且还创造出比较科 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有关语言起源、语言本质的新理论,为后来结构主义和描写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创 造了有利条件。 语言学流派 结构语言学 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兴起于本世纪 30 年代的欧洲, 基本理论源出于索绪尔的 《普通语言学教程》 , 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结构语言学内部又分为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 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 布拉格学派,又“结构-功能学派”或“功能学派”。其先驱者是马泰修斯,成员主要有雅科布逊、 特鲁贝茨柯伊、哈弗阿奈克等。1926 年 10 月,由马泰修斯和雅克布逊等 6 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 会。该学会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上第一次把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反响。1929 年出版了会 刊《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布拉格学派集体观点的全面论述见于他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所提 出的《论纲》,《论纲》中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对语言现象的评价应着眼于它的功能。特鲁贝茨科 依的《音位学原理》是这一学派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布拉格学派的主要成员散居 于世界各地,影响衰落。1956 年,布拉格语言学会与斯拉夫语言学会等团体合并,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语 言学会,何拉莱克担任第一任会长。这个新的学会继承了布拉格语言学会的传统,因此其成员被称为“当 代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系统的思想,特别致力于音位系统的研究,建立了 音位学说。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研究内部语言学,对广义的语言学问题也很感兴趣,运用语言学理论研 究文学作品及外部语言学的其它各领域。 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代表人物有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等。1931 年,叶尔姆 斯列夫和布龙达尔共同创建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该学会成为当时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中心。 1938 年创办会刊《语言学学报》,1939 年的创刊号布龙达尔发表了他的论文《结构语言学》,遂成为这 个学派的纲领。叶尔姆斯列夫任哥本哈根语言学会会长,他的《语言理论导轮》和《普通语法原理》是哥 本哈根学派的代表性著作。这一学派以索绪尔的语言系统的学说为基础,着重语言形式的研究。它特别注 重语言的组合关系,这是这个学派区别于布拉格学派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把语言理论看成一个“纯演绎系 统”,采用“假设-推理”法对语言进行分析,不大涉及具体语言事实的研究,因而其影响面比较小。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共同汇成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它区别于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美国结 构语言学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是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它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些 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驱者是鲍厄斯和萨丕尔,分别著有 《美洲印第安语手册》和《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二人都强调要对语言作客观的共时描写。这个学派 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龙菲尔德,1924 年他和鲍厄斯、萨丕尔等人一起创立了“美国语言学会”,1925 年 出版会刊《语言》。1933 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 影响,是这一学派的奠基性著作,使它进入“布龙菲尔德时期”。50 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进入“后 布龙菲尔德时期”,哈里斯和霍盖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霍盖特 1958 年出版的《现代语言学教程》 是美国结构语言学集大成的理论著作,对美国结构语言学的发展进行了一次科学的总结。1951 年,哈里斯 的《结构语言学的方法》出版,被人视为后布龙菲尔德时期的象征和转折点。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的显著特 点是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这不同于欧洲结构主义学派注重书面语的传统。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制定了一 套对语言结构进行形式分析和描写的技术。这一学派对汉语研究影响很大。 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语言学派虽然各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但也有共同之处:都接第 2 页 共 25 页 受了索绪尔的一些基本理论, 如区分语言和言语, 在语言中又区分共时和历时, 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系统中的成分依据成分之间的差别和关系从话语中切分出来,并加以分类归并,而后从它们之间的紧密联 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中去研究语言的系统。 结构主义语言学自产生以来,不仅影响到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流派,而且还影响到其他人文 社会科学的发展,其严密的分析方法已渗透到人类学、哲学、心理学和文艺批评等其它领域。这样,结构 主义就由一种语言学理论演变成一股几乎对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都产生影响的思潮,因而引起学术界的 广泛关注。 语言学流派 布拉格学派 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 20 年代后半期以来,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以及在学术观点,学术活 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包括参加捷克斯洛伐克语 言学会等语言学团体,继承布拉格语言学会传统的当代语言学家。 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的基本理论,承认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但不把语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截然 分开,重视语言的共时研究,但并不把它与历时研究割裂开来;他们还接受了俄国语言学家库尔德内的功 能观,对语言进行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因而自称为结构-功能学派。 这个学派颇有影响。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作过这样的评价:“在欧洲语言学团体中,影响最大的莫过 于布拉格语言学会,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发展,都与这一学派的学说有关。”这一学派的先驱者是马 泰修斯。1926 年 10 月,他与雅科布逊,哈弗拉奈克,贝克尔等 6 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参加 学会的外族人中,以俄罗斯人最多,除雅科布逊外,著名的有:特鲁贝茨柯依,卡尔采夫斯基,柯别茨基, 依萨钦柯等。俄罗斯翼成员大多专注于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忽视语言与超语言因素的关系。捷克斯洛伐 克的会员多数比较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注意语言理论的应用性。他们被称为捷克翼或马泰修斯翼。捷 克翼的会员中除马泰修斯,哈弗拉奈克外,著名的还有:特伦卡,温伽尔特,穆卡硕夫斯基,瓦海克,斯 卡利奇卡,柯日奈克,何拉莱克,特罗斯特,奥别尔普法尔采,博尔道夫,诺瓦克,鲍利尼等。 布拉格学派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海牙,1928)上,第一次把他们的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 起很大的反响。 该学派集体观点的全面叙述见于他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所提出的 《论纲》 《论 。 纲》强调语言是一种功能体系,评价任何语言现象都应从它所达到的目的,所起的功能着眼。1929 年出版 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1935 年创办期刊《词和文》。1939 年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占领和支解, 学会为振奋民族精神,合写了文集《关于语言和诗歌的读物》。1956 年布拉格语言学会与斯拉夫语言学会 等团体合并,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1964 年,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出版会刊《布拉格语言学论 丛》。70 年代初,学会出版《捷克和斯洛伐克语言学资料》丛书,在第一集中全文刊载了著名的《论纲》。 捷克斯洛伐克的语言学是与《论纲》所提出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该学派在理论和方法上的贡献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 (1) 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论纲》写得很明确:从功能观点出发,语言是为一定目的服 务的表达手段。根据语言行为与超语言现实的关系,语言的功能可区分为交际功能和诗歌功能,前者是针 对表达对象而言的,后者是针对表达本身而言的。德国语言学家布勒曾在《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第一卷 上发表过一篇论文,重申他在 20 年代提到过的语言三功能说:描述(针对所说的事物或现象而言),表 达(从说话者角度出发),召唤(针对交谈的另一方面而言)。雅科布逊以后又根据信息论的模式把三功 能说发展成为六功能说:所指(referential)或指示(denotative),表情(emotive),意动(conative), 沟通(phatic),后语言(metalinguistic),诗歌(poetic)。 (2) 建立了音位学说。反映布拉格派音位观的代表作是特鲁贝茨柯依的《音位学原理》。在此书中 音位体系被定义为能用以区别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音位对立体的综合。此作对世界各国音位学的研究都 有很大的影响。以后,雅科布逊又通过实验和对历时音位学的研究,对布拉格语言学会早期的音位理论进 行了某些补充和发展。 (3) 把音位学的概念,类型学的原则应用于语法研究。雅科布逊、特伦卡、斯卡利奇卡认为语法平 面的基本单位是形位(morpheme),形位在一定场合下也会出现中和的现象。形位学上的对立也有偶项特 征,但不对称,一个强(有标记项),一个弱(无标记项),可以通过对语言符号的不对称性来分析语法 意义。第 3 页 共 25 页 (4) 提出“语言联盟”的理论。他们认为,邻近地域的语言,由于相互影响,常常获得一些共同的 或相似的特征。所以某些语言的共同特征不一定都是来源于语言的亲属关系。 (5) 提出了句子的实际切分说。实际切分的主要成分是“表达出发点”和“表述核心”,即现在通 用的“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 (6) 提出要加强对标准语理论,术语和功能语体的研究,以指导整个语言文化工作。 (7) 提倡把最新理论运用于从中学开始的语言教学。《论纲》第十章就提出了这一见解。 战后,布拉格学派认为:正确理解语音外壳和意义的关系,语言功能特征与结构特征的关系,以及语 言体系开放性特征等问题,至今仍是语言学理论发展的基础;应该把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成果充分地运用于 本族语的分析,以促进语言文化的发展。他们在语言研究中还发现了语言存在着中心区和边缘区,结构规 则在中心区表现得十分明显,而在边缘区则显得模糊。当前布拉格语言学家们对语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间 的关系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主张在语言学研究中运用电子技术,因而,在数理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中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语言学流派 哥本哈根学派 这是受到索绪尔(F. De. Saussure)语言学思想影响而出现的世界三个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流派 之一。它以 1931 年哥本哈根语言学会的成立为标志,主要创始人和理论家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语言学 教授 L.叶尔姆斯列夫(Louis Hjelmslev,)。早期的理论家还有 H.乌尔达尔()和 V.布伦达尔()。该学派规模很小,成员大多是北欧的一些语言学家,活动地区基本上限于哥 本哈根,学派的机关刊物是创刊于 1939 年的《语言学文献》。 该学派的理论叫做“语符学”。20 世纪 30 年代初,叶尔姆斯列夫和乌尔达尔研究语音学和音位学的 理论,提出了“音声学”理论,接着又把它发展成为一般性理论。为了强调跟以前的语言学不同,他们把 自己的理论定名为 “glossematics” (语符学) 语符学的基本设想由乌尔达尔写成小册子 。 《语符学大纲》 , 1936 年在哥本哈根国际语言学大会上散发,其后因乌尔达尔到希腊工作,学派的理论工作由叶尔姆斯列夫 承担。叶尔姆斯列夫的论著很多,代表作是《语言理论导论》(1943,丹麦文),1953 年该书被译成英文 出版,语符学才受到人们的注意。该书从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阐述语言学的理论性问题,明确提出语言的 符号性质,是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纲领。 该学派发展了索绪尔的“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质”“语言是价值系统”的论断,主张把语言从物理 方面的声音和心理方面的语义抽象出来,并且排除语言对社会的依存和语言历史演变因素的制约,以便集 中研究语言的内在结构。叶尔姆斯列夫主张以经验主义原则和演绎法看待语言,一方面认为语言理论要经 得起语言事实的检验,另一方面又认为语言事实和语言理论是互补的,可以进行单纯的理论研究。这种语 言理论的目标在于提供一种程序化的方法, 以便能够详尽无遗地描写语言事实, 也就是全面认识语言事实; 语言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篇章(text),理论的目的是提供分析篇章的程序和方法。既然理论研究的对象是 篇章,那就要对篇章进行连续的切分和分析,最后做出连贯的、详尽的描写,把整篇文章切分成部分,再 把部分切分成更小的部分,以此类推,一直切分到不可分割的单位为止。 叶尔姆斯列夫发现,整体与部分的存在全凭其相互依存关系,整体受其部分之综合所规定,每一部分 又受各部分之间、它与整体之间、它与更小部分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综合所规定,也就是说,一个整体不是 由许多独立的实体构成,而是由许多关系构成的,不是单个实体有什么科学现实性,而是实体的内部和外 部的关系具有科学现实性。因此,叶尔姆斯列夫在这一点上是与索绪尔的“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质”的 论断相一致的。当然,这种依存关系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因此,叶尔姆斯列夫认为,语言的内在结构是 一个由各级要素共同构成的关系网络,“形式”是结构关系,“实质”是体现形式的语言外的实体(一方 面是声音,另一方面是意义)。语言学只研究形式,包括“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内容”和“表 达”是他切分的语言成分的两个平面)。这两种形式各有自己的最小要素,叫做“成素”。“表达形式” 的成素是音位或音位特征,“内容形式”的成素是语义特征。成素与符号不同,符号是内容和表达结合的 双面体,成素只是单面体,它为数有限,但却能构成无数的组合。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的成素通过“转换” 能结合成为既有内容又有表达的符号。 另一方面,叶尔姆斯列夫在语言中切分“序列”和“系统”。序列是词、短语、句子等形式结构,符 号的序列包含内容平面和表达平面。序列的成分之间,系统的大类、小类、要素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第 4 页 共 25 页 这关系分为两类:不决定于其他价值的叫“常体”,受其他价值制约的叫“变体”。关系则是三种:两个 常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相依”,一个常体与一个变体之间的关系称为“决定”,两个变体之间的关系叫“群 集”。这三种类型的关系能够包括语言中的全部关系,认为语言就是一套形式要素的关系的综合。 哥本哈根学派试图通过成素和关系来说明语言的内在结构,对语言的表达平面和内容平面以及这两大 平面之间各个形式要素的依存关系和网络作出理论的解释。语符学十分抽象,试图实现人文学科和精密科 学的结合。该学派的理论为韩礼德所欣赏,在 70 年代后期的著作中,韩礼德曾多次引用叶尔姆斯列夫的 观点。叶尔姆斯列夫逝世以后,该学派逐渐衰落。 语言学流派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结构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它以面向语言材料、注重语言结构的形式描写而著称。20 世纪的 20-30 年代,哲学中的逻辑 实证主义和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在美国盛行,这种哲学背景和印第安语的研究相结合,使美国的结构语言 学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这一学派的先驱是鲍厄斯(Franz Boas)和萨丕尔(Edward Sapir)。鲍厄斯 1911 年为《美洲印第 安语手册》所写的序言可以说是美国从事人类学的语言学家对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论总结,其中 特别强调了语言描写的一条原则,即对语言事实要做客观的描写,不要用其他语言或者传统语法的框框去 套,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而应当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萨丕尔 1921 年的名著《语言论》把语言研究 同人类心理、社会和文化联系在一起。他们二人都强调尊重语言事实,主张记录口语作为研究素材,然后 对他们的结构做客观的共时的描写。 1924 年在鲍厄斯、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等人的创议下成立了“美国语言学会”,该学会可以看成是美 国描写语言学的摇篮。1925 年该协会出版了会报《语言》杂志。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龙菲尔德。 本世纪 20 年代,这一学派只具雏形,理论上还不是很成熟,直至 1933 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 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他们把语言看成是一系列代替实际的刺激和反应的行为,在语言的分析 中着眼于可以观察到的言语素材,主张依靠形式特征来描写语言结构,反对用非语言学的标准(特别是心 理因素)来分析语言,在共时描写中完全排除了历史因素。这些论点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以后二、三十年 语言学的发展中一直以该学派的理论为指南。 可以说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这一学派进入了 “布龙菲尔德” 时期,也有人成为“布龙菲尔德学派”。 1934 年,派克(Pike)、柰达(Nida)、弗里斯(Fries)等人开始举办“语言学暑期学院”。他们 主要继承萨丕尔的学术传统。派克在结构分析中区分“位”和“素”,并且试图把他们运用到人类一切行 为的分析中去。这一学派的后期重要成员有:哈里斯(Harris)、威尔斯(Wells)、布洛克(Bloch)、 特雷格(Trager)、霍盖特(Hockett)、格里森(Gleason)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哈里斯。1951 年,他出 版了《结构语言学的方法》一书,标志着该学派的理论和方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他把数理逻辑的方法运 用于语言学,主张排除意义标准,把分布和替换看作结构分析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他们的学说被称为“后 布龙菲尔德学派”。 总的看来,这个学派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1、注重口语的描写和共时的研究。这是这一学派的传统,因而他跟欧洲传统的语言学主要着眼于书 面语,以及十九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以历时为主的研究有明显的不同。 2、注重形式的分析,回避意义问题。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这一学派在结构分析中主要根据可以 观察到的语言形式,不考虑语言以外的事实。由于忽视意义,这就使他们对一些同形异构的歧义现象难以 解释。 3、在结构分析中主要运用分布和替换的方法,以便从一堆言语素材中切分出独立的单位并加以归类。 4、对句法结构进行层次分析,这是分布和替换的方法在句法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并由此发展出直接 成分的分析法,即把句子或词按层次区分出它的组成部分。 5、建立语素音位这个新的单位,这是在语法和语音结合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新的单位。它是由出现 于某个语素变体的一组音位所组成的语音单位(如英语名词复数的词尾-s, -z, iz 是由不同的音位组成的 同一个语素音位)。 6、强调验证。这一学派认为语言研究必须根据话语的素材,采用严格规定的步骤对这些素材做形式第 5 页 共 25 页 的分类,而且分析的结果必须经受验证。因此,它也被称为“操作主义”和“分类主义”。五十年代末, 随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新起,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主导地位,影响减弱。 转换语言学流派 转换-生成流派 出现于二十世纪 50 年代末,以美国乔姆斯基为代表,运用转换-生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其活动 中心是在美国麻萨诸塞州的麻省理工学院;另外,在欧洲有一个专门研究转换-生成语法的学术组织,称 为“旧大陆生成语言学协会”,它是一个国际性的生成学派的组织,于 1975 年秋成立于荷兰。 1957 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 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它完全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美国结构主义,因此,它的出现是对当时 居于主流地位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大挑战,被人称作“乔姆斯基革命”。 转换-生成语法从提出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它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典理论”时期,从 1957 年到 1965 年,《句法结构》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重要影 响的理论有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以及语素音位规则。古典理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主张语法自主, 把语义排除在语法之外,在这一点上与此前流行的结构语言学的理论是一致的。 第二阶段是“标准理论”时期,从 1965 年到 1971 年,代表作是《句法理论要略》,其语法包括四部 分规则,即基础部分、转换部分、语义部分和语音部分。标准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修正是把语义纳入到语 法中来,提出语法结构有深层和表层之别,深层结构决定语义,他通过转换规则而转化为表层结构。这一 修正使它跟古典理论有了原则区别。 第三阶段是“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从 1972 年到 1979 年,1972 年出版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 语义解释》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以 1977 年出版的《关于形式和解释的论文集》为代表,则对这一 时期的理论又作了一些修正,因而也称为“修正的扩展的标准理论”。1972 年的主要变化在于表层结构对 语义解释也起一定的作用,而在 1977 年的理论中,语义解释则被全部放到了表层。此外,这一阶段还提 出了“虚迹”的理论。 第四阶段是从 1979 年至今,以《支配和约束论集》为代表。这本书是根据乔姆斯基 1979 年在意大利 比萨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的“支配”和“约束”理论整理成的。这一阶段的理论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 在原来的规则系统之外增加了原则系统,二是提出了“虚范畴”。目前,支配和约束理论仍然处于不断的 修正和发展中。 转换-生成语法强调对人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而不是仅仅描写语言行为,它要研究的是体现在人脑 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这个概念是从语法中派生出来的, 只有语法才是实际存在的,因此,转换-生成语法研究的对象是语法而不是语言。另外,转换-生成语法采 用的是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公理化的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用演绎的方法生成无限的句 子,以此来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所以说,转换-生成语法无论是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还是在研究方 法上都和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原则的区别。它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展现了一个全 新的发展方向,使语言学以新的面貌呈现于世。它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转换-生成学派的研究还包括生成音系学,它是生成语法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研究人头脑中的音 系知识。生成音系学从酝酿、形成到标准理论,直至现在的非线性理论,一共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代 表人物有雅科布逊、哈勒、乔姆斯基等。1952 年,雅科布逊、哈勒等人合写的《言语分析初探》、1956 年乔姆斯基、哈勒等合写的《英语的重音与音渡》以及 1968 年乔姆斯基和哈勒共同撰写的《英语语音模 式》分别是前三个阶段的代表性著作。《英语语音模式》中提出的标准理论使生成音系学在 60 年代的美 国音系学中居于主流地位。1975 年以后,生成音系学进入非线性理论时期,演化出各种名目的音系学,如 自主音段音系学、节律音系学、词汇音系学等。在这一时期,乔姆斯基退出了音系学领域的研究而专攻句 法,哈勒则仍是这一领域的旗手。 生成形态学也是转换-生成学派的一个研究范畴。乔姆斯基在“论名物化”一文中首先确定了形态学 在生成语法中的特定作用,哈勒于 1973 年进一步提出了生成形态学的第一个明晰的模式,继而西格尔、 杰肯道夫、阿罗诺夫等人跟进,又对生成形态学的模式作了一些改进。 总之,转换-生成学派以语法为研究目的,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都服从于这个目的,同时又都对各自 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转换-生成学派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学方面,在其它学科,如计算机科学、第 6 页 共 25 页 人工智能以及认知科学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乔姆斯基认为, 转换生成语法将促进认知科学的发展, 并把语言学的研究和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共同为探索人脑的奥秘作出贡 献。 系统语言学流派 系统-功能学派 系统功能学派的兴起,与整个语言学的功能主义思潮有关。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指的是当代 语言学界与形式主义相对峙的一种学术思潮。它旨在通过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应实现的功能来描写和解释各 种语言的音系的、语法的和语义的语言学特征。在这个学术思潮中,有几个主要的学派影响比较大,它们 是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 布拉格学派一直是语言学界公认的一个功能主义学派,它所说的功能主要包括语言在交际行为中的功 能、语言在社会中的作用、语言在文学中的功能以及从功能观点看语言在不同层次方面的问题。伦敦学派 的兴起稍为晚一点,由英国语言学家弗思教授开创,后来由他的学生韩礼德(M.A.K.Halliday)教授继承 和发展, 形成现在人们称之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学派。 韩礼德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陆续发表了很多著述, 建立起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体系,成为语言学中一个独树一帜的的学派。 系统功能语法学派的语言学家门每年举行一次系统理论讨论会。第一届至第八届在英国召开。随着影 响的扩展和队伍的扩大,1982 年第九届年会在加拿大召开,这标志着该学派的理论已具有国际影响。1985 年美国密执安大学举办第十二届年会,由于到美国是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 堡垒,所以在美国举行这样的大会具有深远意义。到今天,功能主义已经与形式主义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 两大思潮。 系统功能语法包括“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个部分,但这不是两种语法的简单总和,而是一种 完整的语言理论框架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系统语法或系统语法学着重说明语言作为系统的内部底层关系,它是与意义相关联的可供人们不断选 择的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又称“意义潜势”。语言作为符号的一种,在表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 语义时,必然要在语言的各个语义功能部分进行相应的选择。功能语法重点需要说明的是:语言是社会交 往的工具,语言系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为了实现各种不同的语义功能而逐渐形成起来的;人们在交往中 需要在语言系统中进行选择时,也是根据所要实现的功能而进行有动因的活动。 系统功能语法的六个核心思想是: 1.纯理功能的(metafunctional)思想。 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功能。这种功能千变万化,具有 无限的可能性,但其中有着若干个有限的抽象的功能,这就是“纯理功能”,或称“元功能”。它包括三 个方面:语言是对存在于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这是“经验(experiential)功能”;语言是社 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做事的手段,是动作,因此其功能之一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人际 (interpersonal)功能”;实际使用中的语言的基本单位不是词或句这样的语法单位,而是“语篇”, 它表达相对地说来是比较完整的思想,这样的由说话人将上述两种功能组织起来成为语篇的功能称“语篇 功能”。 2.系统的思想。 语言不是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的集合,因此对语言的解释应用意义的有规则的源泉--意义潜势来解 释。韩礼德认为结构是过程的底层关系,是从潜势中衍生的,而潜势可以更好得用聚合关系来表达,因此 韩礼德的系统的思想是把语言系统解释成一种可进行语义选择的网络,当有关系统的每个步骤一一实现 后,就可以产生结构。 3.层次的思想。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是有层次的,至少包括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各个层次之间存在着 “实现”(realize)关系,即对“意义”(语义层)的选择实现于对“形式”(词汇语法层)的选择, 对形式的选择实现于对“实体”(音系层)的选择。由于有这样的观念,整个语言系统又可看作是一个多 重代码系统,即由一个系统代入另一个系统,然后又代入另一个系统。采用层次的概念还可以使人们对语 言本质的了解扩展到语言的外部,语义层实际上是语言系统对语境即行为层或社会符号层的体现。因此, 甚至可以将语义层看作是一个连接词汇语法层和更高层面的符号学。第 7 页 共 25 页 4.功能的思想。 这里的功能是形式化的意义潜势的离散部分,是构成一个语义系统的起具体作用的语义成分,词汇语 法的成分或结构只是它的表达格式。如: The little girl broke her glasses at school 概念功能: 动作者 过程 目标 环境 及物性 词汇语法: 名词词组 动词 名词词组 介词短语 这就将表达式和它所表达的语义清楚地分为不同的层次,而后对这里所涉及的每一个部分再进行具体 的研究。 5.语境的思想。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如果人们把语言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那么就必须从外部来确定区别语义系统的 标准,也就是要依靠语境来确定同一语义类型的语言材料是否真的是同一意义的标志。语言之外的社会语 境或情景与语言一样也是语义的一部分。情景分析法和情景意义与其他层次的分析法和意义的区别在于: (1)前者涉及有关世界的非语言特征;(2)说话者和听话者都要掌握有关文化的非语言部分。韩礼德也 认为,“社会语境”、“环境”、“相互交往”等概念与“知识”、“思维”在理论是同类型的。 6.近似的或盖然的思想。 韩礼德从信息理论中汲取了“近似的”(approximative)或“盖然的”(probabilistic)思想。语 言固有的特征之一是盖然的, 这种规律性特征在人们选择词汇时表现得最为明显, 例如, 从英语中选择 “人 行道”的词汇时,有人好用“sidewalk”,有人好用“pavement”等。人们只能从相对概率来掌握其使用 范围。把这样的原则推进到对语法系统的描写上,那么在各种句型的使用上也就有一个盖然率的问题。因 此,这样的思想表明,要掌握不同形式项目的使用,便要更精确地区别语义与特定情景语境的关系。这一 理论的重要性也在于说明不同语域之间的差别可能就是它们在词汇语法层面上的盖然率不同,而这又是受 制于所要表达的不同语义的确切程度。 系统功能语法学派出版内部刊物《网络》(Network),借以交流学术信息和成员活动的情况,由福 塞特任主编。 语言学流派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主要是 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 门学科。对这个定义,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此研究应以语言为重点,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 研究语言的变异;有的学者认为是语言的社会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使用语言学的材料来描写 和解释社会行为。我们比较倾向于前者。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diglossia)、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 2)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 或 socialect)、标准语和土语 (vernacular)、正式语体(formal style)和非正式语体(informal style)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 等。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般认为是: 1)语言的变异(variation),并且联系社会因素来探讨语言变异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常常使用统计 的方法和概率的模式来描写这些变异现象。这又被称为“微观社会语言学”(micro-sociolinguistics) 或“小社会语言学”; 2)社会中的语言问题,如上面提到的双语、语言接触、双方言,语言规范化问题等,这又被称为“宏 观社会语言学”(macro-sociolinguistics); 3)研究人们怎样在实际环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以及不同的社会、社团使用语言的差别,如某一 社会阶层使用语言的不同习惯(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的不同,这被称为语言的社会变异),又如不同的第 8 页 共 25 页 性别、年龄、行业和经济地位等对个人言语的影响(这被称为个人语言变异)。 如果说,从索绪尔开始的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研究的是同质的(homogeneous)语言,那么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有序异质的(orderly heterogeneous)的语言,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来研究语言的 结构。这是社会语言学不同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特征。 社会语言学现在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随着 60 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对语言异质性的认识的加深, 社会语言学又发展出交际民族志学、跨文化交际、交际社会语言学、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会话分析、 语言变异研究等学派。 1) 交际民族志学主要从语言的文化、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规律,它侧重于用文化 人类学的观念来描写语言的运用,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社团、组织、社区以及社会中因文化习俗的不同 给言语运用所带来的限制性特征,如:特定社区的社会语言学资源、实际言谈活动中上述资源是如何被开 发和利用的等等; 2)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主要是探索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交际策略和具体差异; 3) 交际社会语言学注重研究一个种族内部的交际差异,例如同一种族内男女性别差异对交际策略的 影响,不涉及跨文化和跨种族的交际策略; 4) 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的研究把语言的本质看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因而儿童的语言习得就与他所 处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5) 会话分析是一个专门的学派(在英文文献中常用大写的 CA 来替代),主要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人的对话,为其他关心实际言谈的社会语言学派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的框架; 6) 语言变异研究则是以拉波夫为代表的“变异学派”。1966 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发表了《纽 约城英语的社会分层》(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一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精心调查了纽约市上中等级百货公司里 职员的语音,并用一句包含 fourth 的句子作为调查手段。他发现,不同的 r 发音,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 社会阶层:有人清楚地发 r 音,有人发得不清楚甚至基本不发。经过统计,他发现,上层和中层的职员, 发 r 音的百分比比较高(分别为 62%和 51%),而下层的职员发的比例则相对低得多(只为 20%)。 通过这个变异调查,拉波夫断定,不发 r 音是下层口音的标志,下层职员出于向上中层靠拢的心理, 经常在顾客面前发 r 音。此后,变异研究不仅以语言变异作为首要的研究对象,而且发展出了一整套调查 语言社团、搜集语言素材并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虽然早期变异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在语音方面,但目 前已逐渐扩展到语法、语义、话语分析等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 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语言提出了一种更为细致的同时又更为广阔 的概念,打破了索绪尔以来只研究语言内部同质系统的局限;2)对语言研究进行计量统计的分析;3)通 过语言变异的研究在共时和历时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解决了共时和历时的矛盾。第 9 页 共 25 页 语言学名家 索绪尔 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 ) 瑞士语言学家。 , 1857 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
年在日内瓦大学学习物理学和化学。1876 年加入巴黎语言学会。 年转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历史语 言学,在那里结识了青年语法学派的重要人物布鲁格曼、奥斯脱霍夫等人,和他们共同从事印欧系语言的 历史比较研究工作。1878 年发表了他的成名作《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1880 年以论文《论梵 语绝对属格的用法》获莱比锡大学最优生博士学位。 年他在法国巴黎高等研究学院任教,讲授 历史比较语法,培养了众多的比较语言学专家。1891 年回国担任日内瓦大学教授,讲授梵文和比较语法。 从 1907 年起,他曾三次讲授普通语言学,但没有写成讲义,1913 年他因病去世后,他的学生巴利和 薛施蔼根据同学们的笔记整理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提出了全新 的语言理论、原则和概念,为语言的研究和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1916 年在日内瓦出第一版, 后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人们称之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索绪尔语言理论以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为基础,认为语言学只能“就语言而研究语言”,排除任何非语 言因素(如社会的、物理的、言语的……)的干扰;而就语言来说,必须区分共时和历时,语言学只研究 共时的语言系统,排除任何历时因素的干扰;而就共时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来说,只研究形式,不研究实质, “语言是形式,不是实质”的论断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什么是语言形式?概言之,就是组合关系和 聚合关系。所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核心,后来有广泛影响的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学派的理论和方法都是以索绪尔的这种语言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今天被称为“索绪尔语言学”,也称“索绪尔主义”。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影响不 只限于语言学,现代人类学、精神分析学、文学、哲学、戏剧等多个领域都受到它的深刻影响,并采用《普 通语言学教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这些学科所研究的对象的结构。 语言学名家 萨丕尔 萨丕尔(Edward Sapir,)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1884 年 1 月 6 日生于德国劳恩堡 (Lauenburg),五岁时随全家移居美国。1904 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日尔曼语,后到美国西部工 作。 年,任加拿大国立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对人类文化学进行了切实的研究。 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副教授、教授。从 1931 年起到逝世,在耶鲁大学任语言学和人类学教授。1933 年 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 1938 年当选为美国人类学协会会长。 1939 年 2 月 4 日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 (New Haven)去世,终年 55 岁。 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和任职期间,受到著名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影响,对美洲印第 安人的文化和语言产生了极大兴趣,与学生们合作编写出版了一套研究印第安语言并附有注释的丛书,认 真分析了语言结构, 成为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萨丕尔长期研究语言学和人类文化学的有关问题, 重视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思维的联系,提出“语言影响人类关于现实世界概念系统的形成”这一设想,经 他的弟子沃尔夫(B.L.Whorf)发展,形成语言相关性的学说,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假说 成为人类文化语言学的基础。 萨丕尔的代表作是《语言论》及身后出版的论文集《萨丕尔论语言、文化和个性文集》。 语言学名家 布龙菲尔德 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美国语言学家。1887 年 4 月 1 日出生于美国芝加 哥。1903 年进入哈佛学院,1906 年在该校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在威斯康星大学一面进修一面担任 德语助教,在那里,他结识了普鲁可希(Edward Prokosch),受其影响决心研究语言学。1907 年,他转 到芝加哥大学继续进修并担任教学,完成了学位论文《日耳曼语次元音交替的语义变异》,1909 年在该校 获得博士学位。 年,他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进修语言学,同时结识了新语法学派的 代表人物,受到了较深的影响。 自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辛辛那提大学与伊利诺斯大学任德语讲师(),在伊利诺斯 大学任比较文学与德语副教授(),在俄亥俄洲大学任德语与语言学教授(),在 芝加哥大学任日耳曼语教授(),在耶鲁大学任语言学教授()。 布龙菲尔德的早期著作是出版于 1914 年的《语言研究导论》,立足于心理学来阐释语言。1933 年他 的最有影响的著作《语言论》出版。这时,他已从构造心理学转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在该书中提出了美第 10 页 共 25 页 国结构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如区分粘附形式和自由形式、关于直接成 分的分析、配列学说等等。 他的语言观在 20 世纪 30 年代和 40 年代对大多数美国语言学家的态度和看法起着支配作用,一大批 语言学家聚集在“布龙菲尔德语言学”的大旗之下,形成了一个“布龙菲尔德学派”。在美国语言学史里, 有人把
年称为“布龙菲尔德世纪”,可见布龙菲尔德在美国语言学界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 布龙菲尔德还致力于理论的应用,特别是外语教学。20 世纪 20 年代初,他编写了一套英语教科书和 德语初级教科书。二战期间,编写了《外语实地调查简明指南》。1945 年,他为美国国防部编的《俄英词 典》写了俄语语法简介。 布龙菲尔德是美国语言学会的发起人,曾任主席职位。此外他也是美国其他一些著名学会的会员,还 担任过国际语言学家常设委员会的委员,曾经是国际语音协会和丹麦皇家科学院的会员。 语言学名家 哈里斯 哈里斯(Zellig Harris,1909--),语言学家,美国描写语言学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继布 龙菲尔德之后“美国新语言学的发言人”。1909 年 10 月 12 日出生于乌克兰南部的巴尔塔城,4 岁移居美 国,一直接受美国教育。1930 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32 年在该校获得硕士学位,两年后在同一所 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该校任教。 哈里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结构分析方法的方面,不过他的研究重点在 1951 年以后发生了一些改 变。1952 年以前,他重点研究形态和语音的结构分析,并出版了代表该时期主要成果的专著《结构语言学 的方法》(1951 年初版,1960 年第 4 次重印时改名为《结构语言学》,内容基本上没有大变);此后他 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句法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观点主要集中在 《话语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1952) 、 《话语分析范例》 (Discourse Analysis: A Sample Text, 1952) 《分布结构》 、 (Distribution Structure, 1954)、《句子结构的线性分析》(String Analysis of Sentence Structure,1962)、《话语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1963)等论著中。 哈里斯学术贡献体现在他把“分布关系的逻辑”作为结构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建立了一整套描写语言 的严格的技术,对美国描写语言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 1951 年的出版的《结构语言学的方法》被认 为标志着一个新的时期的诞生,有人把它称作“后布龙菲尔德时期”(post-Bloomfieldian era),这一 时期的美国描写语言学因为哈里斯的努力而呈现出精密的分析手续和高度的形式化,“分布”成了最重要 的方法论原则。 语言学名家 乔姆斯基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1928 年 12 月 7 日出 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费城。1947 年,在哈里斯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语言学。1951 年在宾西法尼亚大 学完成硕士论文《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1955 年又在该校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获得博士学 位。从 1955 年秋天开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并任该校认知科 学研究中心主任,为语言学界培养了一批有素养的学者。 乔姆斯基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语言学家。最初,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莱语,后来发现这种 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转而探索新的方法,逐步建立起转换-生成语法,1957 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就是 这一新方法的标志。这种分析方法风靡全世界,冲垮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因而被人们称为“乔姆斯 基革命”。后来他又不断丰富和发展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和方法,相继发表了《句法理论要略》、《深 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支配和约束论集》等重要著作,对世界语言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现在,转换-生成语法仍在继续发展之中。 乔姆斯基是美国当代一位有重大影响的语言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芝加哥洛约拉大学、英国伦敦大 学都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乔姆斯基的学说不仅在语言学界,而且在哲学界、心理学界等很多领域也都有 相当大的影响;计算机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也与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有密切的关系,甚至有人称他为计算机 科学的“老祖宗”。 语言学名家 叶斯柏森 叶斯柏森(Jens Otto Harry Jesperson,),丹麦语言学家。1860 年 7 月 16 日生于丹麦 日德兰半岛的兰内斯,童年时就对拉斯克(Rasmus Rask)的著作发生浓厚的兴趣,开始学习冰岛语、意第 11 页 共 25 页 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并读过缪勒(Max Muller)和辉特尼(Whitney)的著作。17 岁时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 初学习法律,后转向语文学,学过速记、法国文学,研究过丹麦方言,致力于语音学的学习和研究。1887 年获哥大文学硕士学位。之后,他游学欧洲,拜见了许多著名的语言学家,然后在德国潜心研究古英语和 中古英语。 从 1893 年起,叶斯柏森在哥本哈根大学担任英文教授一直到 1925 年退休为止。 年任该大 学校长。他也是许多科学院和学会的成员。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和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曾授予他名誉博士 学位。他还是 1936 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第 4 届国际语言学家会议的主席。1943 年 4 月 30 日在罗斯吉尔德 (Roskilde)去世,享年 83 岁。 叶斯柏森主要从事英语语法和语言理论的研究,一生著述极丰,代表作有:《语言进化论、特别着重 英语》(Progress in Languag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nglish)、《语言教学法》(How to Teach a Foreign Language)、《英语的成长和结构》(Growth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语言论:语言的本质、发展和起源》(Language:Its Nature,Development and Origin)、《语法哲 学》(Philosophy of Grammar)、《英语语法纲要》(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分析句法》 (Analytic Syntax)以及耗费他 40 年心血的 7 卷本巨著《现代英语语法:历史原则》(A Modern English Grammar: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叶斯柏森对普通语言学和语法学有重大的贡献。百年来,他的一系列著作一直被视为语言科学历史上 的经典文献,是人们公认的的英语语法的最高权威。拉波夫在评价 20 世纪最重要的 3 位语言学伟人时说: “索绪尔被认为是本世纪影响最大的语言学家,梅耶是历史语言学最杰出的语言学家之一,叶斯柏森是其 著作在当代被最用心去阅读、最注意去引用的语言学家。” 语言学名家 梅耶 梅耶(Antoine Meillet,),法国语言学家。1866 年 11 月 11 日出生于法国的木兰。少 年时代在该镇公立中等学校念书,1885 年起就读于巴黎高等研究学院,学习斯拉夫语,伊朗语,梵语,爱 尔兰语等,兼攻比较语法。1886 年开始选听索绪尔的课程,同时到法兰西学院听布雷亚尔的语义学。1889 年成为大学教员。 年担任索绪尔在高等学院的代表,1891 年被任命为该学院印欧语比较语言 研究室主任。 年,他在巴黎东方语言学院教授亚美尼亚语。1906 年,他在布雷亚尔之后,接 任法兰西学院印欧语比较语法教授,一直到 1932 年正式引退。 1910 年他当选为柏林大学名誉博士。1913 年被选为挪威奥斯陆科学院院士。1924 年,成为该科学院 人类文化比较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25 年成为巴黎高等研究学院第四部主任。他还担任过法国语言学会的 秘书。 梅耶著述颇丰,大部分是关于历史语言学方面的。他先是研究斯拉夫语族的语言,著有《古斯拉夫语 属格--宾格用法探讨》和《古斯拉夫语词源和词汇研究》,而后他的研究范围逐步扩大,几乎涉及所有印 欧系语言,著有《古典亚美尼亚比较语法纲要》、 《古波斯语语法》、 《日耳曼族语言的一般特性》、 《希 腊语史一瞥》 《拉丁语史概要》 和 等著作。 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著作中最重要的首推 《印欧比较研究导论》 , 此外,《印欧语方言》,《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等也是历史比较语言学中的经典之作。 梅耶的主要贡献是:借助于历史比较法,阐明了印欧共同原始语的系统及历史;坚持语言的社会性, 重视社会因素对语言变化所起的作用;揭示和研究语音变化的心理机制。梅耶始终强调语言是一个可以单 独研究的系统,并从每个学派的理论中汲取合理的因素加以提炼,将它们融汇一体,为语言的历史比较研 究勾画出了一个清楚的轮廓,使历史比较法的原则和使用条件得到了明确的确定。 语言学名家 韩礼德 韩礼德(M. A. K. Halliday,1925--),英国语言学家。1925 年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里兹,青年时期 在英国伦敦大学主修中国语言文学,获得学士学位。1947 年至 1949 年到中国北京大学深造,导师为罗常 培先生;1949 年至 1950 为攻读现代汉语转入岭南大学,跟随王力先生学习。回国后,跟随剑桥大学弗思 (Firth)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55 年完成了对用我国 14 世纪北方官话译述的《元朝秘史》一文的语 言学分析,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韩礼德先后在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美国 印第安纳大学、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任教。1963 年韩礼德担任伦敦大学语言学教授, 主持多项对英语研究和教学工作,1973 年到 1974 年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员,1974 年到第 12 页 共 25 页 1975 年任英国埃克塞斯大学教授,1976 年移居澳大利亚筹建悉尼大学语言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87 年 12 月退休。 韩礼德是伦敦学派的主要成员,又是“新弗思派”的领袖。他的学术思想,受弗思和马林诺夫斯基影 响很深,在 60 年代后期,他接受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句子观”和美国 S.拉姆的“语言层次和体系”的 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学说。韩礼德的代表性著作有《语言功能探索》(1973)、《语言的系统和功能》 (1976)、《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1978)和《功能语法导论》(1985)。韩礼德坚持从系统和功能的 角度研究语言,批评乔姆斯基的纯形式理论。世界各地围绕着韩礼德已形成了一支系统功能语法学家的队 伍,他的理论对我国语法研究的影响也已日渐加深。 语言学名家 叶尔姆斯列夫 叶尔姆斯列夫(Louis Hjelmslev,),丹麦语言学家。1899 年 10 月 3 日出生于哥本哈根, 1917 年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比较语言学史, 1919 年发表关于 Oscan 语铭文的论文并获大学金质奖。 1923 年获立陶宛语音位学硕士学位。 年,他在巴黎跟随梅耶研究普通语法学,其间写了第一部重要 著作《普通语法原理》。1931 年,他和布龙达尔共同创办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自任会长,人们称之 为哥本哈根学派。1932 年发表题为《波罗的语言研究》的博士论文,主要讨论波罗的语言的历史音位学问 题。1935 年发表了《论格的范畴--普通语法研究之一》。 同一年,在伦敦语音学大会上,他和乌尔达尔一起提出了语言“表现”分析的理论,形成了他的“语 言理论”的雏形。1943 年, 他写成 《语言理论导轮》 (英译本名为 Prolegomena to a Theory of Language) , 完成了他的语言理论建设。这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一本最权威的代表作。1956 年,他亲手创建了哥本哈根大 学语言学和语音学学院,并担任院长。1965 年 5 月 30 日,叶尔姆斯列夫去世,享年 65 岁。 叶尔姆斯列夫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他接受索绪尔“语言是形式,不是实质”的理论并加以发挥, 用演绎的方法分析语言的结构,试图建立起一种抽象的、能适用于各种语言分析的理论,形成一个独树一 帜的语言学流派。它和布拉格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一起,并称为结构语言学的三大学派。由于叶尔姆 斯列夫的语言理论过于抽象,很少分析具体的语言事实,而所用的术语又比较奇特,因而它对语言学的影 响远逊于布拉格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语言学名家 特鲁贝茨柯依 特鲁贝茨柯依 () 俄国语言学家, , 布拉格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890 年生于莫斯科。 1908 年入莫斯科大学历史语文系。他对语言极感兴趣,学习了芬兰-乌戈尔语系、高加索语系和印度语系的多 种语言。 年在德国进修期间,在莱比锡大学听过新语法学派代表人物布鲁克曼、莱斯金等人的 课,学习了梵语和阿吠陀语。 年,在莫斯科大学和罗斯托夫大学任教,研究比较语言学。1919 年迁居保加利亚。1922 年起在维也纳大学执教。1926 年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特鲁贝茨科依积极参加学 会的活动,成为该学会的核心人物。1930 年任“国际语音协会”的会长。1938 年逝世,年仅 48 岁。 特鲁贝茨科依的学术思想和贡献主要是音位学的研究。他成功地把索绪尔的对立论和库尔德内的功能 观结合起来,并运用于语音的研究,撰写并出版了《音位学原理》一书(逝世后由雅科布逊整理于 1939 年出版)。这是布拉格学派的一部代表作,也是音位学的奠基之作。它提出了一整套语音分析的理论和方 法,如音位的辨义功能、音位对立、对立中和、超音位等概念对后来音位学的研究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有些理论和方法直至今天也还被广泛运用,并推广到语法、词汇、修辞、标准语理论等领域的研究。 特鲁贝茨科依是布拉格学派的主要代表。1936 年 12 月他在布拉格语言学会的一次活动中提出的“语 言联盟”概念和关于印欧语必须具备的六个特征的论述对后世也有较大的影响,促进了语言亲属关系和语 言类型学的研究。 语言学名家 雅科布逊 雅科布逊(Roman Jakobson ),美国语言学家。1896 年生于莫斯科一个犹太人的家庭。 1918 年获莫斯科大学硕士学位。1920 年以“俄国红十字代表机构”成员的身份到捷克斯洛伐克,在布尔 诺大学担任教学工作。1923 年发表《捷克斯洛伐克诗歌和俄国诗歌的比较》,把音位学原理应用于诗歌语 言的研究。1930 年去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当时成立不久的“哥本哈根语言学会”建立了联系,并做了很 多关于儿童语言和失语症及错语症等病症的研究。1941 年,他移居美国。 年在纽约一所法国 学者创办的“高等研究自由学院”任教,和他门一道成立了“纽约语言学会”,并筹办了《词》(Word)。第 13 页 共 25 页
年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以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82 年 7 月 18 日卒于美国。 他是 9 个科学院的院士,并获得 25 个荣誉博士学位。雅科布逊是莫斯科语言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年任会长,又是布拉格语言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年任副会长。 雅科布逊的主要语言学论著有《论俄语音系的演变》,《儿童语言,失语症与语音共性》,与 C.G.M. 方特,哈利合著的《言语分析初探》,与哈利合著的《语言原理》以及《选集》。 雅科布逊对语言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主张从结构与功能两方面研究语言,致力于探索支配语言结 构各层次的普遍原则。在音系学方面,他区分了 12 对区别特征,承认音位之间有对立关系,并把这种强 调对立关系的理论应用于语法和词汇,提出了标记性理论。 在历史语言学方面,他认为语言的变化往往以系统、系统的稳定和系统的重建等等为目标,所以历时 的研究不但不排斥系统和功能,而是恰好相反。在心理学方面,他指出,世界上各种语言最早普遍存在的 语音区别,儿童最先习得,而失语症患者最后丧失;一些不大普遍的语音,儿童习得较晚,失语症患者丧 失最早。他还强调语言功能方面的研究,也研究诗学,韵律学,文学史,文化史,符号学和信息论等,并 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雅科布逊毕生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著作丰富,兴趣广泛,并精通多种外语,经常用英语,德语,法语 和俄语写作,因此他与其他国家学术界交流的机会很多。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特别是美国和西欧各国受 他的影响最大。 语言学名家 拉波夫 拉波夫(W. Labov, 1927- ),美国语言学家,社会语言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宾夕法尼亚大学语言学 教授。1927 年 12 月 4 日出生于美国 Rutherford。1948 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63 年在哥仑比亚 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次年获得博士学位。1964 年到 1970 年担任哥仑比亚大学助理教授,1971 年至宾夕法 尼亚大学任副教授,1976 年担任该大学语言学实验室主任。1979 年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6 年还出任 纽约语言学研究所萨丕尔教授席位。 拉波夫早期师从魏茵莱希,重点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曾共同撰写一篇很有影响的论文《语言演变 理论的经验基础》,为社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方向。拉波夫主张把语言放到社会中 去研究,反对索绪尔以语言、言语的区分为基础的“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理论。这就使索绪尔以来的语 言研究方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使语言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系统内部,而是联系不同的社会因素具体考察 它们如何影响语言的运转和演变,研究语言的变异,建立起一套富有特点的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一 大批社会语言学家形成了一个以拉波夫为学派领袖的“变异学派”。 语言学名家 洪堡特 洪堡特(Baron von Wilhelmvon Humboldt, 1767 --1835),德国语言学家、语文学家和政治家。1767 年 6 月 22 日出生于德国波茨坦。1787 年秋至 1789 年期间他曾先后就读于法兰克福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学 习哲学、政治、法律以及考古学等方面的课程。1809 年他被任命为内务部文化和教育司的负责人,在此期 间他提议并创建了柏林大学。1819 年洪堡特离开了政界。从 1820 年到 1835 年,他专心致力于语言研究。 1820 年 6 月 19 日, 他在柏林科学院宣读了他的论文 《论与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关的比较语言研究》 (简 称《论比较语言研究》),标志着他的语言和语言哲学研究工作的开端。 后来他又先后发表了很多语言学论著。 年,他的名著《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问世,
年他又精心写作了三卷巨著《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该书的引言是一篇独立的论文,题为《论 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在这部著作中,洪堡特完整阐述了他的语言学思想, 使之成为他在该领域全部工作的总结。1835 年 4 月 8 日洪堡特在柏林附近的庄园逝世,享年 68 岁。 洪堡特学识渊博、兴趣广泛,曾在美学、民族学、古典文化等一系列领域进行过深入的探索,但他一 生的主要兴趣集中于语言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被视为理论语言学和 19 世纪整个语言哲学系统的 创始人。 他的语言理论与索绪尔的“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学说不同,非常强调语言与民族精神的联系,甚至 提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的论断。 他强调语言的创造性,人们能用少量规则说出无穷无尽的话语来;强调“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 世界观”。这些理论直到 20 世纪仍有很大的影响,“萨丕尔-沃尔夫假设”导源于洪堡特的语言民族精神第 14 页 共 25 页 的论断,因而被人们称之为“新洪堡特学派”;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的语法理论与洪堡特的语言创造性 思想也有密切的联系。 洪堡特还对汉语进行过具体的研究,提出一些独特而有深刻见地的看法,认为汉语造句时“并不利用 语法范畴,其语法并非建立在词的分类的基础之上,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在思想中把语言要素的关系固定下 来……一旦我们进入语法范畴的领域, 就会改变汉语句子的本性。 这些看法都值得我们去作深入的推敲。 ” 语言学名家 鲍厄斯 鲍厄斯(Franz Boas ),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生于德国,1886 年移居美国。在德 国海德堡、波恩和基尔等地完成学业,大学的专业是物理学,对地理也感兴趣,后来迈进了人类学的领域。 曾任柏林皇家人种学博物馆副馆长、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种学馆馆长、美国 人类学协会会长、纽约科学院院长等职。1842 年去世,享年 84 岁。 鲍厄斯研究南北美印第安人的体型,认为环境条件的影响对人类的发展和人类体型的形成有重要作 用。组织并参加“杰塞普考察队”,研究亚洲北部文化和美洲西北部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主持考察报告的 撰写。 鲍厄斯从人类学的角度,调查和描写了上千种没有文字材料的印第安语言。通过实地调查,鲍厄斯确 立了描写语言结构的原则:描写一种语言只能根据他自己的结构,不能也不该用其他的语言结构或者传统 语法的框框去套这种语言,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而应当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对语言学家来说,研究 每种语言的特殊结构是分析者最重要的任务。描写的本身就是目的。鲍厄斯指明了描写语言学的目的和道 路。 鲍厄斯在调查的基础上主持编写了《美洲印第安语言手册》,并为这本手册写了序言。这篇序言是美 国从事人类学的语言学家对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论总结,成了美国描写语言学早期的经典文献。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种族和语言、语言的特性、语言的分类、语言学和人种学。鲍厄斯还著有《儿童的成 长》、《原始人的心智》、《种族、语言和文化》等。 鲍厄斯从人类学出发来研究语言,他把语言学只看成是人类学的一部分,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描写 方法,但他推动了语言共时描写的研究。可以说鲍厄斯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早期奠基人,为美国描写语言 学揭开了序幕。 语言学名家 马尔丁内 马尔丁内(A.Martinet,1908-- ),法国语言学家。1908 年出生于萨瓦县奥特维尔城。曾就读于巴 黎大学文学院和巴黎高等研究学院。后在柏林大学学习了一年,以后又回到法国,在法兰西学院受业于法 国大语言学家梅耶的门下,专攻历史比较语言学。 他的博士论文《日耳曼语中起源于表情的叠辅音》曾得到梅耶的赏识和指导。1938 年起,任巴黎高级 研究学院教务长。1946 年到美国,主编纽约语言学会机关会刊《词》(Word)。 年任哥伦比 亚大学语言学系教授及主任。1955 年起任巴黎笛卡尔大学教授以及高级研究学院教务长。1966 年起任欧 洲语言学会会长。现因年迈退休,但仍参加国际功能语言学协会的学术活动。 马尔丁内在学术上研究的重点是音位学,特别是历时音位学,在这一方面的代表作是《语言演变的经 济原则》。他在普通语言学领域也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普通语言学纲要》和《语言功能观》都是 代表作。他在语法研究方面的论著主要收在《功能语法研究》中。 马尔丁内习惯于将自己的学术理论称为“功能语言学”。他的功能语言学可以说融汇了布拉格学派的 功能主义和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的长处。他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有两大方面:一是语言功能观,一是语言演 变的经济原则。 他认为言语活动应是语言研究的对象,其实质是以功能为尺度从言语中筛选出语言事实。他提出了双 层切分的概念,并以此作为区别人类语言与其他交际系统的主要标准。“双层切分”是一重要思想,指语 言可以切分为一系列词素,词素又可以切分为一系列音位。人类语言只要有少量音位(通常不超过 50 个) 就可以完成交际功能。这一概念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马尔丁内认为语言研究应从事实出发,而不应硬套什麽理论或所谓的“发现过程”。音系学就是从语 音的功能,如辨义,定界,表情等来研究语音,音段成分是音系的核心,而超音段成分则属边缘部分。 在句法方面, 他强调从词素的句法功能来分析句子, 特别重视表示句法关系的功能词素。 同时他提出,第 15 页 共 25 页 语言演变的动力来自于交际的需要和人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冲突。这两方面的因素相互冲突的结果是使语言 处于经常发展的状态中,并且总能在成功地完成交际的前提下,达到相对平衡和稳定。 语言学名家 赵元任 赵元任(),中国语言学家。原籍江苏武进,1892 年出生于天津。9 岁时回家乡常州,度 过了他的少年时代,1910 年以第二名成绩考取清华学校庚子赔款留美官费生,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求学, 主修数学。1914 年获康奈尔大学文学士学位,1918 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1 年到 1924 年在哈佛 大学任教。 1925 年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华讲学时曾为之翻译, 每到一处均能用当地方言翻译, 被各界公认为语言天才。1929 年任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主任。1938 年再度赴美,之后在 美国夏威夷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大柏克莱分校等大学任教。1945 年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在清 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时,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列为该院四大导师。 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者,一代语言学大师。二十年代末,他的专著《现代吴语的研究》是 中国第一部把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和我国传统的研究结合起来而写成的一部汉语方言的研究报告,成 为后来汉语方言研究的楷模。 赵元任善于将国外语言学的新理论、 新方法运用于汉语的研究, 带领中国语言学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以尽快实现研究方向的转折。 1934 年撰写的论文 《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 (The Non-uniqueness of Phonemic Solutions of Phonetic System)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音位分析的一篇经典文献;《国语入门》是第一 部尝试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著作,在理论、方法和体系上对以后汉语语法的研究产 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对汉语结构的认识, 他晚年有比较大的变化, 认为汉语中没有词, 而字才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中心主题, 应该以字为基础去研究汉语的结构。赵元任还是汉字改革和国语统一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28 年公布的以 他为主要制订人的国语罗马字通行了相当长的时间, 其中有不少原则已为 1958 年全国人大通过公布的 《汉 语拼音方案》所采纳。 语言学名家 霍盖特 霍盖特(Charles Francis Hockett,1916--),美国语言学家。1916 年 1 月 17 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 州哥伦布市。1932 年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萨丕尔等著名学者 的指导下进修人类学和语言学,同时经常到哥伦比亚大学参加鲍厄斯主持的美洲印第安语讨论会,1939 年 获人类学博士学位。 年期间,他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进行语言调查,并执教于密歇根大学,帮 助弗里斯做研究工作。1942 年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做语言工作,编写供军队使用的汉语教材和词典。 从 1946 年起,霍盖特一直在康奈尔大学教语言学和人类学,并曾主持基础汉语教学,为美国培养了 一代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1964 年他曾担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73 年被选入美国文理科学院,1974 年 又被选入国家科学院。1986 年他曾来我国讲学 5 个月。 霍盖特是位多产的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从 1939 年到 1948 年,他共出版了专著、论文 146 种。其中 重要的有《音位学手册》、《现代语言学教程》、《语言、数学、语言学》、《语言学的现状》、《人在 自然界中的地位》等,另外还有十几种汉语论著。《现代语言学教程》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集大成的一 部理论著作,它科学地总结了 20 世纪 30 年代至 50 年代末美国结构语言学的发展,并展现出美国结构语 言学后期的基本面貌。 霍盖特对发展和完善布龙菲尔德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美国布龙菲尔德学派后期的重 要代表人物之一。 语言学名家 坦尼埃尔 坦尼埃尔(Lucien Tesniere,),法国语言学家,从属关系语法的创始人。1893 年 5 月 13 日出生于法国鲁昂附近的一个公证人家庭。他从小就显露出对语言的兴趣和天赋。1912 年进入巴黎大 学攻读德文,次年获学士学位,后来到德国留学,师从青年语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布鲁格曼。
年任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大学法语教师,回国后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斯拉夫语讲师,后任教 授。1937 年起任蒙彼利埃大学比较语法教授,1951 年后改任语言学教授。1954 年 12 月 6 日逝世,享年 61 岁。第 16 页 共 25 页 坦尼埃尔初期研究的主要是斯拉夫语和历史语言学,他的博士论文《斯洛文语的几种双数形式》是用 历史语言学和语言地理学方法研究斯拉夫语的一部力作,曾受到巴黎斯拉夫语研究院的嘉奖。他对语法的 兴趣很早就表现出来了。 1934 年,他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语文系通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怎样建立一种句法”的文章,阐述 了从属关系语法的基本观点。此后,他就潜心从事从属关系语法的研究,完成了巨著《结构句法基础》, 不过他生前未曾出版此书,是他去世以后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这本书是他生命最后二十年的研究成果 的结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它的配“价”理论:以动词为中心考察它与句中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提出一 价动词、二价动词、三价动词等概念,并用这些概念分析句法结构,建立他的“从属关系语法”的一般理 论。 坦尼埃尔为实现这一目标曾做了大量的语言对比研究,其中涉及到古希腊语、古罗马语、斯拉夫语、 匈牙利语和土耳其语等多种语言,希望他所建立的语法理论能揭示不同语言的共同的内在结构规律。他的 研究对现代语言学,特别是句法学有很大的贡献。 语言学名家 高本汉 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 ) 瑞典人,歌德堡大学教授、校长,远东考古博物馆馆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音韵学研究》 ()、 《中日汉字分析字典》 (Analytic Dictionary of Chinese and Sino-Japanese, 1923) 《藏语和汉语》 (1931) 《诗经研究》 、 (1932) 《汉语的词族》 、 (Word Families in Chinese, 1934) 《汉文典》 、 (Grammata Serica, Script and Phonetics in Chinese and Sino-Japanese ) (1940)、《汉语》(1949)、《中古及上古汉语语音学简论》(Compendium of Phonetics in Ancient and Archaic Chinese)(1954)。 高本汉在汉语音韵学方面的研究影响最大。他以《切韵》为枢纽,上推先秦古音,下联现代汉语的方 言,对汉语的语音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对汉语的中古音系和上古音系进行了语音学的描写,为每一个 音类构拟了具体的音值。这为汉语音韵和语音史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中国学者一般都接受了 高本汉的总原则,只是在细节问题上进行了订正。 高本汉的研究思路是:“我责成我自己追随着这些显赫的学者们(指清儒)的开路工作,而把现代西 方语言学的方法应用到他们所搜集的材料上去,以便重建一个相当古的阶段的汉语语音系统,作为有效地 研究方言的必要基础。”在重建中古汉语的时候,高本汉主要运用三个方面的材料: 1)韵书和韵图;2)汉语方言;3)外语借词。在上古音的重建中,高本汉主要利用了《诗经》押韵 和汉字的谐声原则,并根据他自己所构拟的中古音系(切韵音系),应用内部拟测法构拟音类的音值。 “内部拟测法”这个概念出现于 20 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是结构语言学兴起之后将共时语言结构的 分析方法应用于语言演变的研究而产生的一种方法,但它的实际应用已见于高本汉的汉语上古音的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分见于《中日汉字分析字典》《上古中国音之中的几个问题》《诗经研究》和《汉语的词族》 等不同的著述中,到 1940 年,他将这些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凝聚,以字典的形式写进《汉文典》。 如果说,《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对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结晶,那么《汉文典》就是他对汉语上 古音系研究的集中描写。它们在中国语言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汉语音韵史的研究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在已被中国语言学家广泛接受。第 17 页 共 25 页 语言学名著 《普通语言学教程》 普通语言学教程》 本书著者是现代语言学奠基人、本世纪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索绪尔 、、 年在日内瓦大学连续三次讲授 普通语言学课程,但并没有写成书籍或讲义,到 1913 年去世后才由他的学生巴利和薛施蔼根据同学们的 课堂笔记和索绪尔的一些手稿及其他材料编辑整理而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 该书 1916 年在日内瓦出第一版、1922 年在巴黎出第二版,其后还连续出了第三版和第四版,1949 年 出第五版,各国语言学家先后把它译成德、西、俄、英、日等国文字,使它的影响遍及全世界。中译本于 1980 年出版。 全书从序言到索引和目录,一共只有 331 页。其中除“绪论”外,分为(一)一般原则,(二)共时 语言学,(三)历时语言学,(四)地理语言学,(五)回顾语言学的问题等五部分。 “绪论”简单叙述语言学的历史和它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语言学的对象、言语行为的内部要素和外部 要素、文字表现语言和音位学。一般原则部分主要讲语言符号的性质、符号的不可变性和可变性,以及静 态语言学和演化语言学中的种种理论问题。 共时语言学分八章,除概说外分别论述语言系统的结构原则;同一性、现实性和价值;语言价值;组 合关系和联想关系(聚合关系);语言的机构;语法及其细分和语法中抽象实体的作用等。历时语言学也 分八章,除概说外分别叙述语音的演变;语音演变在语法上的后果;类比作用;类比与演化,流俗词源; 粘合作用;历时的部件、同一性和现实性等。 地理语言学部分分四章,分别论述语言的差异,地理差异的复杂情况,地理差异的原因和语言波浪的 传播。 最后,回顾语言学问题部分分五章,分别叙述历时语言学的两个情景,最古的语言和原始型,重建, 人类学和史前学中的语言证据,以及语言系属和语言类型。 一般原则和共时语言学两编是全书的核心, 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新理论、 新方法基本上都集中于此。 《教程》是一部划时代的的著作。 它的重要贡献主要是: (1)区分语言和言语,其著名公式是:言语活动=语言+言语。言语活动除去言语,剩下语言,这才 是“语言学的又完整又具体的对象”。 (2) 区分共时和历时。 这是继区分语言/言语后的 “第二条分叉路” 是第二个 , “两条道路的交叉点” 。 (3)符号理论。索绪尔最早指出,语言符号联系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语 言符号是一种有两面的心理实体”,他用“能指”和“所指”这两个术语来分别指称符号的“两面”,并 进一步提出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的特点。 (4)系统理论。索绪尔提出“语言是一个在其内部一切都互相联系的系统”,有“句段关系”和“联 想关系”两类关系。他创立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如“差别”、“对立”、“价值”、“实质”和“形式”, 使“系统”的概念超出了分类和描写的狭隘框框。 (5)符号学、音位学及其他。 (a)今天,一般认为符号学和语言学是两门科学,虽有联系,但彼此独立。符号学却肇源于索绪尔 的《教程》:“我们可以设想有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我们管它叫符号学。” (b)现代语言学中的音位概念,也源出于《教程》。他关于“系统”的一个定义已包含了音位理论 的基本思想:“在词里,重要的不是声音本身,而是使这个词区别于其他一切词的声音上的差别,因为带 有意义的正是这些差别。” (c)《教程》还有论述外部语言学的内容。在索绪尔看来,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是两种不同的 研究语言的方法,前者按照语言“自己固有的秩序”研究语言,而后者是从语言学和其他领域的关系上去 研究语言。 语言论》 语言学名著 《语言论》 《语言论》是萨丕尔的主要代表作。全书共分 11 章,主要论述语言的性质、结构、演变以及它跟思 维、种族、文化及艺术等方面的关系。该书的主要内容如下:第 18 页 共 25 页 (1) 对语言本质的看法。语言不是本能的行为而是社会的习俗。“言语是一种非本能的,获得的, ‘文化的’功能。”这里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解是突出了“文化的”功能。同时认为“语言只是声音符号的 习惯系统”。后来又提到语言是一种“表达意义的工具”。所以说萨丕尔的语言定义全面地概括了前人所 说的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这两种观点,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2)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他把语言成分说成是一个“概念”的符号,认为语言模式决定思维模式, 甚至暗示语言先于思维。他说:“正象数学推理非借助一套适当的数学符号不能进行一样,没有语言,思 维的产生和日常运用未必更能想象。” (3) 强调语音模式。语音模式有它的心理基础。他认为在表面的语音系统背后,“还有一个更有限 制的,‘内部的’或‘理想的’系统”,表面系统的语音可以发生变化,内部的模式却不变。 (4) 区分四类语法概念。Ⅰ类是基本概念,基本概念是独立的词或词根,代表事物,动作或性质; Ⅱ类是派生概念,通常是派生词缀表示的概念;Ⅲ类是具体关系概念,是像“性”,“数”这样一些比较 具体的语法范畴;Ⅳ类是纯关系概念,是像“格”这样纯粹表示句法关系的语法范畴以及词序、虚词等表 示纯句法关系的语法手段所表示的语法概念。 (5) 独特的语言类型见解。他认为按形态分类行不通,因为没有一种语言是单纯的,往往可分属几 种形态类型;在语言类型上分先进和居后更是荒谬的,“每一种语言都像有一个基本规划或固定的体裁。 语言的这种类型或规划或结构'本性',比我们所举出的任何单一现象更是根本性质的”。他根据他确定的 4 类语法概念在不同的语言中的表达方式来给语言区分类型。 (6) 语言、种族和文化。他把语言的演变说成是一种“沿流”,这种沿流有一个总的方向,即“坡 度”;语言间的接触是语言演变的原因之一,但借用必须符合沿流。 至于语言,种族和文化,这三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很难证明‘气质’,一个民族的总的情绪倾向, 基本上是一种文化的趋势和沿流的决定因素,尽管它会在个人怎样把握这文化的各成分时显露出来”。 “语言和我们的思路不可分解地交织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同一回事。基本的思维结构并 不显出有重要的种族差别,所以语言形式的无限变异,也就是思维的实在过程的无限变异,并不指出种族 上也有这样重要的区别”,“我也不相信文化和语言真有因果关系。文化这名称的定义可以是:一个社会 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麽。语言指的是人具体地怎样思想。” 《语言论》中引用的语言多达 60 种以上,足见萨丕尔语言知识的丰富,特别是书中提供的美洲印第 安语的事实更是使人大开眼界。它对美国语言学有广泛的影响。 语言论》 语言学名著 《语言论》 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著,1933 年出版。这部著作是布龙菲尔德 1914 年写的《语言研究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的修订本,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对美 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全书共二十八章:第一章到第四章论述语言学的一般问题;第五章到第八章论述音位学;第九章至第 十六章论述语法和词汇;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论述比较法、方言地理学、语言演变、语义变化、借用等。 《语言论》的主要意义在于提出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 本书主要观点如下: (一)从行为主义和机械论的观点观察语言现象,把语言看成为一系列刺激和反应,并据此提出了著 名的传递公式:Sàr…sàR:S 表示实际的刺激;R 表示实际的反应;r 表示语言的替代性反应;s 表示语言 的替代性刺激。布龙菲尔德说,S 和 R 都是“实际事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存在于语言之外的,r 和 s 都是“言语事项”,是语言学家关心的。很明显,布龙菲尔德用“刺激-反应”的理论来解释言语行为, 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映。 它的实际含义是反对传统心理学的“心灵主义”,强调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机械主义”,并认为只有 排除了对心灵的依赖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语言科学。 (二)制定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 布龙菲尔德认为语言是一个共时系统,他首先使用“替换法”研 究音位学。如,pin-fin-sin-tin 这三个词的区别由词的开头音不同造成,接下来用同样的原理替换 pin 单词中的剩下的两部分,从而得到 pin 是由三个不可分的单位组成的结论;这三者之中的任何一个单位都 是有区别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叫做音位。第 19 页 共 25 页 接着,他说道:“我们可以用三个音位来分析和描写 pin 这个语素”,“任何一个语素都可以全部描 写为某个配列中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音位组合(不管它的意义)”,由此可见,布龙菲尔德认为语素是由 音位或音位的组合构成的,而全部语素就构成了一种语言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