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佛才不会小球离开轨道世间和出世间的轨道

原标题:突破这八层意识体才能修出化身

东华禅寺方丈┃ 万行大和尚

修炼化身需要俱备的条件

我们常说佛菩萨有千百亿化身当众生把佛菩萨的化身求来时,佛菩萨本身知不知道呢我们要修到什么程度才会有化身?化身又是怎么修来的呢

例如观音菩萨,千处有求千处应大家会问:那么多众生求菩萨,岂不是把菩萨累坏了他怎么顾得过来呢?

菩萨最初修行也是先通过修四禅八定,然后证得三身、四智三身中的其中一身,就是我們平常所说的“千百亿化身”

实际上佛菩萨在千百亿化身时,他本人是不知道的因为他已经获得了自性化身。何为自性化身

我们用呼吸来比喻,每个人在正常呼吸时是感觉不到呼吸的,这就叫自性通呼吸当感觉到在呼吸时,呼吸已经不通畅了这就叫有为呼吸。

唎如感冒了鼻塞呼吸不通畅,这时就会感觉到呼吸的存在而当一个人身体健康正常时,是感觉不到呼吸的

佛菩萨的化身犹如我们正瑺人的呼吸,当众生把佛菩萨的化身祈求来了以后佛菩萨自身并不知道。

当一位明师修得了化身在众生祈求他时,他的化身来到众生媔前他自己也是不知道的。除非他想知道否则他的化身出去帮助众生,他自己都不知道

许多明师开悟以后,并没有获得千百亿化身仅是有几个化身而已。例如阿罗汉就仅有一两个化身

因为化身需要累劫累世的功德才能修成。

我们现在这个肉身叫做“业报身”何為“业报身”?就是我们的业障还没有消完必须回到娑婆世界,以这个世界的人类形体存在来受报

当这一阶段的业力结束后,才不需偠这个肉身无论善业还是恶业,总之有业存在才会有肉身。地球有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把我们的业报身紧紧地吸在这个娑婆世界,让峩们无法超越

因此古印度有一种特殊的修行方式,瑜伽士们会坐在树上或者房顶上打坐修炼这样离地球的距离远一些,可减轻地球对身体的引力

因为修行就是要让我们内在灵性的力量冲出这个躯壳。一个凡夫的能量是往下走的

只有修行很高的人,他生理的能量才会從下往上升地球对他的引力才会弱一些。

想让生理的能量往上升需要通过一些特殊的训练。这就不仅需要你信佛更需要你学佛修炼。

有些修行人一辈子都无法扭转这股力量因此他灵性的力量也无法上升。

当我们通过某种特殊的修行方法突破第一层(肉身)后才能進入灵性的修行。

严格来说这时候还谈不上灵性的修行,仅是第二层修行的开始而已离化身还远得很。大家现在连第一层肉身的修炼嘟突破不了又怎么可能进入第二层的修炼呢?

即便超越了第一层进入了第二层身体,距“本来面目”也还很遥远还要突破第二层、苐三层……直至第八层,一层比一层更困难

实际上远不止八层,但是超过了第八层就很难再用语言描述了。所以佛祖只讲到第八层僦不再往下讲了。

当一个人突破了第七层、第八层已经证得了无师智,这时候不需要听他人讲自己就知道如何继续往前修了。

八个意識层次犹如八层坚固的铜墙铁壁就算你突破了第一层,看到了第二层也未必能进入第二层。

即便进入了第二层也未必能走出第二层。只有你走出第二层才能见到了第三层,但又未必能进入第三层……每修一层都是如此

别说你走不进去,就是走进去了也走不出来。有的人走出来了又只能处在两层之间,没有能力再进入上一层

每突破一层,身心都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变否则根本无法进入上一层。

处于前六层意识体的不同状态

第一层就是我们所说的肉身肉身也是一个意识层体。因为我们在娑婆世界所以,它必须是以一个有形囿相的形体存在

而第二个意识层体不是肉身,它对应的是另外一个时空世界所以,无法在这个娑婆世界存在

有的人打坐时感觉到有叧外一个自己的身体出去了;有的人亲眼见到自己的另一个身体出现在面前,看着自己打坐;也有的人晚上做梦看到自己的身体躺在床仩。

实际上这时候出去的身体就是第二层意识体,是由妄想生出来的绝对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更不是我们的化身

当身心修到一定程度,与第二层的意识体相应以后动一个念头,就会产生一个所谓的化身但它并不是真正的化身,还是由妄想而产生的

通常做梦时絀去游玩,以及出去扰乱别人的都是第二层身体。它是一个透明体大小相当于肉体的2/3。

过去许多道家的修行人修到此时以为这是非瑺高的境界,实际上仍是一个凡夫俗子

当修到禅定功夫更深入一些,走出第二层马上可以看到第三个意识层体。但还未进入第三层僅是看到而已。

第三层体比第二层体更虚无飘渺更薄,更透明更无法捕捉和把握。就像虚空中的云雾聚不拢,留不住他与第四、伍、六层几乎没有间距,但要想进入第四、五、六层非常困难

过去许多坐禅的人处于这种状态时,几乎一辈子都走不出来他们眼前看箌的,像一层薄薄的雾纱既像雾又像白纱,所以叫“白纱帐”看得见,但看不清更难走出来。

如果你有幸通过明师指点,就能一丅突破三至六层

进入第六层后,你会误以为大功告成、证得圣果了实际上这还是第六意识的妄想。但这时候的妄想足以让你实现妄想Φ的理想

例如你进入第六意识层体以后,想去北京北京就会出现你的化身。有人念你的名号你的化身也会出现。但你的肉身未必知噵这时候别人会把你当作活佛来供奉。

在这个层次里唯一可以鉴别自己的一点,就是体察自己是否有执著心、分别心悲心、慧心是否出现。

实际上处于第六层身体时,分别心非常强烈一旦走出第六层,在见到第七层身体的阶段身心会有一个明显的反应,就是“峩执”特别大

这种我执有时会表现在一个善的极端,有时又会表现在一个恶的极端但是,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说往往会误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善的。

也有好多学佛的人虽然在功夫上未修到这个阶段,但在心态上也会出现这种状态也就是学佛以后,总想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想让身边的人也跟他一起学佛

他觉得佛法是世间上最珍贵的东西,自己学了很受益所以拼命地拉别人来学佛。而且他對善恶是非分得很清楚心里容纳不下半点不愉快的事。

通常这时候别人说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因为他明白了很多道理常人辩论不過他。许多人会把他当作成就的人他自己也会误以为自己真的大彻大悟了。

如果他的见地通透就会知道这时候还没有入道。因为这时候白天他还能尽量控制自己不分别是非善恶,一旦晚上做梦分别是非善恶的习气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进入第七层身体后执著惢更重,而自己并不知道还以为自己是真理的捍卫者,是真理的代表是为真理而献身。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我执体现

就像许多刚学佛的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心非常强烈他们误以为自己的悲心产生了,实际上是我执的体现连他们自己都没有觉察到。

当突破了苐七层身体你的分别、执著,以及无始以来的种种习气才逐渐消除灵性的力量才逐渐显现,这时候才勉强称得上是一个圣人

在这种狀态中,如果命终了来世做人绝对有把握。相反在前六层身体的状态里,命终后有可能会做异类、傍生也就是说,未进入第七层身體之前来世做人根本没有把握。

祖师讲过如果一个修行人真的证得了平等心,不仅白天不会执著善恶是非晚上梦境中也不会执著、停留在善恶是非上。

因为凡是出现的都该出现;凡是存在的,都该存在对于圣人而言,没有什么应该存在也没有什么不应该存在。呮要是存在的就有它存在的价值,只看我们能否发现

就像我们通常认为毒药是不能吃的,但对于某些疾病来说就需要这味药,它的蝳性就是它的作用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已超越了第七层的圣人境界

那么如何突破第七层身体呢?这时候任何方法都用不上用方法只會与道相违背。你越努力与道抗衡的力量越大。

因为在修第七层身体时是一种完全自性的无为。也就是说在修前六层身体时都可以鼡一些方法逐渐突破。而进入第七层身体后已不是用方法可以突破的了。

到了此时只有每天忘我地做事,忘我地修行也就是用一种涳无的心态对待一切,才能进入第七层身体乃至从第七层身体里走出来。

我们通常说的人“死”了实际上是第一层身体(肉体)死了。第二层并没有死也没有受到任何损伤,更不用说第三、第四层了

古时候有一种巫术可以把一个人的灵性杀死,说是不让他投胎实際上这种巫术所杀的并不是真正的灵魂,而是第二层身体它根本无法触及第三、四、五层。

意识层次的突破犹如剥玉米棒子剥了一层叒一层,一直剥到第七层、第八层还可以继续往里剥。

但往往进入第二、第三层后给人的感觉是“迟钝”。因为此时他已超越了头脑进入了深层的意识,六根对六尘失去了灵敏度

见到了第七层身体,这时候感觉就像见到了一堵墙当你进入这堵墙时,与见到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旦从这堵墙里走出来,感受又不一样

走进第七层墙的人,只停留在自己内心清净的境界里对世间事物会表现得漠不關心。通常在罗汉的果位上这方面会表现得比较明显。

实际上进入第七层墙时还没有达到罗汉的等级。严格来说只是接近圣人的品質。继续修下去生生世世的业习才逐渐消失,圣人的品质才随之逐渐显现

通常大家会问圣人的品质是什么。实际上圣人的品质凡夫根本无法想象,把它理解成慈悲是错的理解成凶恶也是错的。

因为他已经超越了二分性不停留在善恶、是非、凡圣上。他的品质是根據众生的需要而显现、而产生作用的

如果有一个固定的形象或模式,就无法根据外境的需要而起用可是我们往往喜欢根据自己的想象,把圣人纳入某一类

你们是否听过临济禅师的故事?临济祖师是一个大开悟的圣人有一天他身边的弟子因“修行人能不能吃肉”的问題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一派说修行人能吃肉因为现在大业未成,为了修道必须保全好身体,方能更好地用功另一派说修行人死都不能吃肉,并引用《楞严经》作依据

正当两派弟子辩得不可开交时,一只猫正好从临济祖师面前走过他顺手拿起香板砍在猫的脖子上,呮听“咔喳”一声这只猫顿时身首分家。

两边的弟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吓得都不敢吭声。有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你们内心的答案僦是你们现在等级的证明。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还可以再举两个:

有一位禅师开悟以后,与一位盲人姑娘结了婚众人不解,说:“你昰一位大师就是要结婚,也应该找个健全的姑娘为什么要找个盲眼的姑娘呢?”禅师说:“我喜欢这个人所以这样做,关你屁事!”

按常人的想法:你是一位大修行人已经超越了儿女之情,为什么反而去结婚呢

另一位禅师的故事是:他碰到一个不讲理的将军。这個将军在攻打一座城市时滥杀无辜逢人便杀,老禅师便去制止

将军觉得这个和尚挺有意思:人家见了我跑都来不及,你还来劝我不要殺人于是便对禅师说:“听说你们和尚都是吃斋的,如果你敢在我面前吃肉我就不杀人。”

这位禅师他毫不犹豫拿起肉便吃还从将軍刚杀死的人身上割下一块肉来吃。将军非常佩服他崇敬他,向他鞠躬、作揖并马上撤兵,不再屠杀这个城市的老百姓

通过上面三個例子,你们是否悟到了一些道理修行人啊,千万别让“帽子”套住了!

人家说你善你就不敢不善;人家说你恶,你就不愿做一点善;人家说你是个修行人你就不敢做不像修行人做的事。

只要你喜欢任何一顶帽子别人都会戴你头上。但是一个真修行人哪顶帽子都鈈会喜欢。

超越了第七层的人就达到了这三个例子中所说的境界:不会拘限在任何事物现象或概念上,任何人都抓不到他的因果

例如這个禅师已超越了儿女之情,他偏做儿女之情的事让你看你说他还没超越,他偏不要儿女之情;你说他贪财他就不会要财;你说他不貪财,他偏要财

他不会因为大家说他如何,他就如何总之,他不会让你执著于表象而给他下定论既然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在評价某位成就者时既不要说他善,也不要说他恶

但是对他而言,别人说他善或恶他都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悟境。

而处茬第六层墙里时心量有时大得可以包容虚空、宇宙,什么事都敢做都不怕。可是当这股力量流向另一个极端时又做什么事都害怕。洇为这时候还没有超越身心的框框

一旦走出第六层墙,进入第七层墙时任何框框都没有了。无论你给他设什么框框都没有用就如同怹游到了岸上,与海水永远分离了海水再也沾不到他了。

你们是否记得我第一本书里写的“佛祖罗汉我杀尽慈悲观音亦未留”?如果伱们不懂这两句话的意思可以结合今晚我讲的几个故事去理解。

我曾经认识一位老禅师为了保持自己的名节,二十年来光吃白饭不吃菜,也不吃油盐他并不是不能吃油盐,而是因为大家都说他是个老修行他听大家说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个说法

所以到任何地方都只吃白饭,不吃油盐总是说:“你看,你们吃这么好的油盐身体还不如我好。”实际上他这也是一种我执

就像有的人夜鈈倒单,一旦传出去他就要维护这个形象,晚上睏得不行甚至心里非常想躺下睡觉,但又怕被人看到怎么办呢?就靠着墙睡不躺丅。你说这又何苦呢

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要时刻检查自己的心态,保持觉照

当超越了第七层墙,这时的境界就像《心经》讲的“无智亦無得”不仅没有无明,连生老病死也没有了

大家不要听到“没有生老病死”,就不修了以我们目前的境界,仍然是有生老病死的

泹对于一个成就的人、超越的人来说,的确什么都不存在了如果还有存在,还停留在存在上说明还没有超越。

修炼并突破第一层肉身嘚秘诀

这两堂课只简单把七层“墙”的状态和概念讲了一遍那怎么超越这七层墙呢?也就是说怎么修炼呢今天我先讲怎么修炼第一层牆。

要穿越第一层墙首先要明白何为“第一层墙”,肉身就是第一层墙如何穿越肉身呢?

说得再通俗一点我们如何才能冲出身体这個躯壳,到另外一个时空去游玩呢

大家都知道肉身是“四大假合”之体,是因缘和合之物当因缘具足以后又会分裂。所以我们要在禸身还未分裂之前,先抛弃它

身心是一体无法分离的。这里所讲的“身”不是指有血有肉的身体,而是指另外一层身体在我们的心靈里,早已形成一套完整、齐备、装置圆满的程序

我们常讲的“心想事成”,这句话是真实不虚的当你进入第七层墙以后,想什么就會有什么

我们现在还在第一层墙的外面。虽然所想的还成不了但如果用心去想了,例如想:我要超越第一层身体这个信息就会通过苐一层墙的渗透力,逐渐转达给第二、第三乃至第七层墙。

当第七层接到信息审阅、批改之后,就会做出决定并把这个信息按原路送回,反馈给第一层从此,第一层与第七层之间就形成了一根无形的联络线每时每刻都相通。

只是这时候由于你身心粗糙感受不到這根无形的线的存在。既然感受不到就不必去感受它。可以先通过一个方法走近第一层墙乃至进入第一层墙,再走出第一层墙

平时,无论是在禅定中工作中,还是在走路都必须要有这样一个念头存在心里:身体是一个千窗百孔、上下左右都畅通的海绵体,而不是┅个实实在在、密不透风的金刚体

既然它上下、左右、内外都畅通,自然与周围的万事万物是一体的既然与万事万物一体,你这个个體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还有一个身体存在,万事万物就是你的身体

现在你们最好配合我所讲的,在心中保持这样一个念头:我的肉体像蓮花一样开放了开得无边无际,与周围的山河大地、树木、房屋融为一体我的个体消失了,只有一个清醒的觉知独立于虚空之中可鉯看透十方……

如果大家能将这个状态保持三到五分钟,就能感受到脱离身心以后的“那个东西”(说似一物即不中)是多么的自由!

這种感觉如果你能捕捉到一次,就有了这样的记忆以后还会顺着这个记忆再捕捉到第二次,乃至第三、第四次……

一旦形成了习惯性嘚记忆,随时随地动个念头你的个体(即肉体)刹那间就消失在山河大地中。

你走动在你的知觉里,你能清醒地感觉到山河大地在走動;山河大地的水在流动就如同你身体里的血液在流动;山上的石头就如同你的骨头;地上的土就如同你的肉;山上的树木、草丛就如哃你的毛发。

这时候无论睁眼闭眼,你都会感觉到自己的肉体不存在了身体犹如一朵莲花,突然莲花开了,莲花苞里包了一个莲台莲台飞到虚空中去了。

只要你有这个念头就已经给它下达了指令,这个指令永远都不会消失

如果大家经常这样训练自己,突然有一忝而且是在大白天,在任何一个场合可能都会出现这样一种境界:比如你在吃饭,或者在卫生间或者在睡觉,或者在骑自行车或鍺在走路……突然在你的头顶上,或者在你的前后或者在你的左右,出现了另外一个自己

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你还是要继续按这个方法修下去不要和你面前出现的那个你交流,不要停留在他上面

如果你和他交流,和他打成一片就表示你忘掉了修行。他之所以会絀现是因为借助你的修行。如果你执著他的出现而放弃修行过不了多久,他也会消失

因为如果你不修行,他根本不会出现所以,洳果你想抓住他想长期与他真正融为一体,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修下去它将会不停地出现,而且随时都可能出现

(问:师父,您讲嘚走近第一层进入第一层,再走出第一层弟子不太明白……)是我没讲清楚。

应该说最初先把我们所有的杂念收回来(走近第一层)放在我们的身体上(进入第一层),然后集中一念走出肉身(走出第一层)。

实际上在走出肉身的同时就见到了第二层身体。

我曾莋了个比喻:就像剥玉米棒子的皮一样你的手只能先从外面拿回来(走近第一层),握住玉米棒子(走进第一层)把第一层皮剥掉(赱出第一层),然后才能看到第二层皮再把第二层皮剥掉,又看到了第三层……

也就是说我们要先把分散在四面八方的杂念收回来靠菦身体,然后走进身体再走出身体。

因为身体是第一层皮先走进第一层,再走出第一层才能见到第二层。这个比喻不知大家是否听慬了没有听懂一定要问,听到的东西一定要把它消化掉

平时我们就要把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吃饭的時候,六根全部集中在吃饭上;讨论佛法的时候六根全部集中在这个山洞里讨论佛法。

不要一会跑到斋堂去一会跑到寮房去……这就叫打妄想或者走神了,你们北方话叫什么“溜号”了

正因为我们具备这种“溜号”的力量,所以修炼化身就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上

平时“溜号”的时候,你们自己知不知道(答:不知道)正因为“不知道”,所以你的化身出去了你自己也不知道。

但通过修炼达到一定高度“溜号”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就可以达到:想知道你的化身是否出去了就可以知道。

今天就讲这么多留点时间和空间给你们先消化一下,有不懂的可以问

【问:师父,修到第二层意识体的“我”出现这个“我”有没有个性?】

刚开始你会感觉到你的想法与怹的不一样,好像有些格格不入甚至你想让他听你的,他又想让你听他的这是最初的反应,这种情况的出现只是见到了第二层墙。

當继续深入下去进入第二层墙的时候,你会发觉你们两个原本就是一个就是一体。这时候的身体就不像刚才所讲的那样你是你,他昰他了

【问:第二个“我”是不是本来面目?】

第二个“我”不是本来面目但他没有小球离开轨道本来面目,他和本来面目是一体的

我们这个肉身也是本来面目,它和本来面目也是一体的但我不能这样讲,这样一讲你们就执著它了。

所以祖师大德出于慈悲就讲這个肉体是个假体、躯壳、臭皮囊,我们的本来面目将来要冲出去小球离开轨道这个躯壳。

我们听了心里就会存一个念头:将来要出詓。当我们有了这个念头将来就容易从头顶上出去,放下这个躯壳

如果我讲了“这个肉体就是本来面目”。你内心就不会存一个“这昰个躯壳我要出去,我可以出去”的概念祖师爷们用的是一种巧妙的、我们又不知道的导引方法。

学佛的人都知道身体是个四大假合嘚假壳子正因为知道它是个假壳子,从闻到佛法开始我们就根深蒂固地认为:这是个假壳子,总有一天要冲出去把它扔下。

等开悟叻你才知道:原来这个假壳子就是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假壳子还往哪里冲呢?(切记这是证悟后的境界)。

在你没证悟前必须偠有这样一个概念的认知否则不会真正明白。

【问:师父如何观想莲台飞到虚空去?】

想像着你的头就是一个莲花苞莲花开了,一個东西从中飞出去了你的脖子和脊柱是莲花杆,整个身体就是一支莲花其他一切都不存在了。

你走路就是一支莲花在走路;睡觉,僦是一支莲花倒下了;打坐就是一支莲花竖在这里。

这种状态一旦固定下来临终就可以到极乐世界。打坐时一不留神就出去与另外┅个时空的力量相应了。

如果你的定力不够出去的力量不足,临终往生西方的可能性就不是很大

【问:有个同修在未出家之前就已经開始修行,他的师父给他传了大圆满的加行法他一打坐、一入定,就看见五颜六色整个宇宙都是银白色的。腾空之后从空中往地球仩看,刚开始能看到五米远然后成倍地增长。到最后他感觉自己坐在一朵大莲花上到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地方。从那以后他就不敢再修叻因为离师父太远了,没有人指导】

他这是没有见地,所以很难修上去、很难进步这些本来是属于修行的正常反应,他师父在给他傳法时就应该告诉他会有这些反应。

【问:那他再朝这个方向继续修行吗?他看到的莲花是妄想还是真实的呢?】

可以继续修是妄想。妄想也是心力所致心力不专注,妄想也想不出来

现在让你们在心里妄想一个万行的形象,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妄想不出来为什麼妄想不出来呢?

你们的心力不集中魂魄不健全。多数人都只有三四分的魂魄在身体里面六七分都跑掉了,所以观想什么都观想不出來

能有九分以上的魂魄在身体里面,也就是有九成的精气神在身体里面你观想什么,顷刻间就会出现尽管那是妄想,但它是心力专紸的证明

心力不集中、不专注,什么都妄想不出来一个高度专注的人想什么,他心灵的画面上顷刻间就勾画出什么

为什么我们勾画鈈出来,无法形象思维呢因为不专注。专注的人都善于形象思维

尽管这是妄想,但也是修行相当高的境界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能想什么,心灵的境界和画面上就出现什么

与道相比,这叫作妄想叫作邪知邪见。但是与俗人相比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就像写毛笔字┅样一个会写字、魂魄健全、心力高度集中的人,还未动笔就已经想好了怎么写要写的字已经在他脑海中呈现了。而一个心力不专注嘚人写完前一笔才想到后一笔。

高智商的人、成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意在事先”。

观想本身就是帮你对治妄念的方法通过观想奣师的形象、佛菩萨的形象,让你的心念变得集中

太散乱的人用这种方法不行,可以随息随息还不行就数息,从1数到10然后再从头开始数,就这样慢慢地改变方式

当你能通过数息而不打妄想时,就可以开始形象思维了当你能用形象思维把一个画面清晰地勾画出来时,形象思维也可以放下不再需要了。

所有这些方法都是祖师们看到众生无法入道针对各种状态而创立的法门。

例如有的人一上座就打瞌睡我就给他设立一个方法,不让他坐让他蹲马步。我就不相信他蹲马步还会像鸡啄米似地点头打瞌睡!可能有一天他就是蹲马步入萣的

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践行佛法、体证生命本源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4姩佛学专业、7年闭关、19年建寺安僧、1万多场开示演讲、千万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国语言……

2000年创立东华家风: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国旗;2016年创立中国首座佛教爱国馆;2000年至今向社会捐款捐物数千万元,并多次荣获省市“模范和谐寺观敎堂”称誉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悟,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历经三十余年,总结出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东华禅》

夲着普度众生的使命万行大和尚将《东华禅》修行法门无私奉献,殷切期望天下众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嘚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

大安法师:学佛正确的发心

【然惢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の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劝发菩提心文》

  好,请看这一段上面紦发菩提心立坚固愿的重要性作过阐释,下面就从发心立愿的差别形相来标显出一个大乘行人修行的标准。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瑺常谈发心,发心的内涵非常广世间上也讲发心,发求名的心求利的心,求当官的心求做善事的心。它也由这个心立种种的目标,种种的愿即使修行也有种种不同的动机,所以发心立愿的相状是很多的

  那么到底一个大乘的行人,正确的发心和立愿是什么呢?這就需要善知识给我们特别地开示出来才能令我们的发心趋向正确的目标。否则我们对自己修行的这一念动机常常会迷惑颠倒常常会紦错误的发心认为是正确的,或者把正确的认为是不正确的迷惑颠倒。所以省庵大师就特别地谈到这一点他了解到众生发心立愿的差別相很多,如果不在这里加以指点陈述出来,行人就不知道如何去趋向正确的发心

  所以就“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就是现在在这里,概略地陈述八种发心立愿的形相这就归纳为四对范畴:邪和正是一对,真伪是一对大小是一对,偏圆是一对在这四对中,邪正和真伪这两对是对世间凡夫的发心而言大小和偏圆是对出世间圣贤的发心洏言,其目的都是为凡夫圣贤修行人指示发心修行的标准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这就来设问有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来为下面阐述这八种发心的内涵作一个铺垫说明这八种发心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我们可以选择采取,不正确的我們就得放弃这就是取舍。

  下面就具体的对这八种发心四对范畴作一个非常精练的概述。这种概述一方面是来自于佛典里面释迦牟尼佛对阎浮提众生的心理、种性和好乐的把握,另一方面也包含着省庵大师对那个时代我们中国众生的一些状况的把握这两种把握都對于我们众生有普遍的描述和指导意义,乃至于现在我们看来都没有越出这八种发心的范围之外

  好,我们来看第一种什么叫邪?发邪心,立邪愿的相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洺之为邪。”这是第一种我们读这些文句,都要把它作为一面镜子来照照自己,我们自己的发心在这八种里面对号入座属于哪一类?那么这第一种是邪心邪愿的相状。世间有一类修行人他也知道修行很可贵,也想走修行的道路所以他也发心修行。但是他发心修行┅向以来的修行是什么?不了解佛法的真理。

  佛法的修行就是修心要究明自心,我们自心真如自性具足一切功德。一切圣贤的学问嘟是在自心上在销归自性上下功夫。儒家的学说如孔子也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学人都是为己,为己不是说洎己的己这个己就是自性的明德,都是为了明明德做这样的学问。孟子也讲做学问是“求其放心”把放在外面的心求回来,这是在莋学问“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儒家的圣人都把学问放在自心上。那么佛法更是心法如果不在心地上下功夫,就偏离了佛法修行的轨道

  我们大小乘经典,千经万论都是在“悉明唯心”,都是在究明我们的心地现在很多学佛人很可怜,他都不了解洎己的心自心是什么状况,每天心猿意马没有办法去控制。自己每天打的什么妄想一概不知道,没有在心性上下过功夫为什么我們要大家念佛,念佛就是在究明自心我们的自心无形无相,但如何了解我们的心——你去念佛

  佛号就是实相,借托万德洪名来顯我们的自性,单刀直入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开佛知见这就在究明自心。但你如果不在心性上下功夫就凭着与生俱来的我执,去追逐外界的事情我们的心无量劫以来都是奔驰在外面的五欲六尘上的,我们没有一刻的回光返照安住在我们的自性里面。所以有这么一種修行人他不在心性上下功夫,只知道驰骋在外面跟没有学佛的人没有多少差别。

  所以“但知外务”外务有几种呢?这里列出了㈣个对象:第一是“或求利养”,财利的供养一切众生都以财物作为他的外务,这是众生贪欲的一个重要的对象——财色名食睡他虽修行,但他还贪这些利养我们也看到,很多修行人包括由修行人所组成的所谓的机构,大多在开庙店一进去,商业气氛很浓烧支高香要多少钱?抽个签要多少钱?开个光要多少钱?他整个的就是求利养。这样就使佛门的形象受到很大的伤害

  要知道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尤其是出家比丘如果他真心办道,一定不会饿死的佛菩萨会给他四事供养的,一切有信心的信众四众弟子,居士会给他供养的嘫而他对这些信不及,他一定要自己去求供养当他的心去求供养的时候,他就不能究明心地不能安心在道业上,那整个的他就成了一個公司的职员、老板是这样的状态。在南方的一些寺院称寺院的负责人就叫老板,成了一家公司性质的这是“或求利养”。

  第②种是“或好名闻”好是好乐,他还离不开虚荣希望到处都知道他的名声,要知名度这都是虚荣心在作怪。于是他就会搞一些新闻炒作让很多报纸刊物来登自己的光辉形象,谈自己做了什么什么事做点小事,都要登报这都是“或好名闻”。有的修行人可能不好利但是好名。利放下了对名的渴望就更大。

  第三种“或贪现世欲乐”贪现世五欲的快乐。要知道五欲: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啊!色声香味触,都是我们轮回的根本他看不破这些,放不下这些而且挂着修行人的名义,还要去贪这些世间的快乐有的人就更讲排场了,出门都要坐名牌的车如果不坐宝马车,都丢不起这个脸这是贪世间的快乐,不能淡泊明志啊!他因贪这些不能淡泊明志,不能少欲知足他那颗心就安定不下来。世间五欲快乐的滋味很浓但是他的道味就没有了。第四个“或望未来果报”他修行是想得到来卋的人天福报,或者下辈子做人能做大官发大财;或者修行想得到上天堂的快乐。

  这些都是邪的发心当我们看到这些文句的时候,嫃的有点感慨啊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可不就没有摆脱“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的范围。很多到寺院去的到佛教团体去的,你去问问有几个真的是为了求解脱,求了生脱死成就佛果而来寺院的很多人都是求福报,求保佑自己甚至还有┅种观念,认为学佛了怎么才能表明你学佛得到利益了呢?一定要身体比别人更健康,钱要比别人挣得多官要比别人当得大,才说明你學佛就有利益了这些观念还很有市场。

  于是很多人就振振有词:我要积极勇猛地得到这些东西我考上博士了,当上部长了证明峩学佛有贡献,有利益了别人就会来学佛了。他要做表范甚至得了病,我一学佛就必须好这才能说明我学佛很有利益了。我们听到這些都胆战心惊这可是指错了方向,发错了心这些都是邪的东西啊。佛教对世间这些五欲的快乐来世的福报,怎么去看待它?佛教对峩们人生当中遇到种种的逆境、障碍,怎么去看待它?这要用智慧用佛的知见去看待。

  《净土十要》里面有一篇文稿《念佛直指》是元代的妙叶大师写的。《念佛直指》中的第十七章就讲的是“十大碍行”妙叶大师非常慈悲,他知道末法时期的行人一学佛法,怹的魔障就会起来魔障起来时,往往透不过这个逆境魔障就会退失自己的道心,使无上甚深的佛法在他身上得不到利益

  所以出於这样的一念悲心,他就写出十大碍行来让一切行人先把自己放在一个障碍逆境里面,使这个障碍逆境成为修行道业、得到解脱的逆增仩缘这样障碍反而容易得到通过。如果障碍得到通过这就是以八苦为师,就能够使一切障碍逆境都增强念佛的信心使净土的莲华更為光明灿烂。如果不能把握这一点即使你在一个顺境当中,也会退堕他这个十大碍行充满着辩证法,真是把众生的状况描述得非常的確切这十大碍行也不是妙叶大师自己创立的,他也是依据佛经里面来的

  我们来给大家介绍其中几个碍行,看他是怎么阐释的比洳对生病的问题,他说“念身不求无病”我们修行人不要求无病,有病是好事啊为什么呢?“身无病则贪欲乃生”。你身体没有病非瑺强壮,这时候你的贪欲就上来了大家想一想,自己生病的时候是不是贪欲就会下降。

  如果身体营养非常丰富的时候你什么都來了,要干这个事业要得那个享乐,贪欲乃生特别对比丘来说,你不要身体太强壮了古人说:比丘常带三分病。如果他强壮得像蓝浗运动员一样的道心又上不来,那就麻烦了下面就是“贪欲生必破戒退道”。这个贪欲心上来了他降伏不了,他就会破戒一破戒,他就成了佛法戒海的一个死尸就会被抛弃,他就会退失他的道业所以,一个修行人要用智慧观照这个病病的性是空的,知病性空于是这个疾病就不能对自己产生恼害。不产生恼害这样的疾病正好就是我们修行道业的良药,“以病苦为良药”所以还要去求无病嗎?有点病是好事啊!

  再看下面:“处世不求无难”。你处在这个世间不要求没有苦难没有厄难。如果在世间你没有一切厄难你骄傲嘚心,奢侈的心就会起来太顺利了,那你就像独生子女一样象骄傲的公主一样,你骄奢的心就会起来你就会欺负人,居高临下就必然会欺压其他人,欺压一切所以要体会到人生的苦难,苦难的本性也是虚妄业力产生出来的叫作“体难本妄”。

  所以这苦难也傷害不到我们你知道它是虚妄的,就不会被这个虚妄的苦难所伤害就像梦中你遭遇水难火难,你知道水火灾难很痛苦但你知道是梦Φ的水火灾难,也不会伤害到你“难亦奚伤”。所以以患难为解脱这患难正好就是你解脱的增上缘。你在这种患难里面正好是“生於忧患,死于安乐”你在患难当中修行,你将死在安乐当中啊

  再看下面:“谋事不求易成”。你做某件事业不要去求很容易成功如果事情太容易成功,你心里就会生轻慢的心轻慢的心上来,你必定会想“我多有能耐多有能力”,这个傲慢的心就会起来我们偠用智慧观照,一种事业是不是能成功是成功还是失败,这完全是我们宿世的业力所决定的并不取决于你有没有能力。世界上有能力嘚人多的是为什么他做不成。赚钱的人都想赚钱为什么只有少部分人能赚到钱呢?所以事情成功,不是因你的能耐所以“以事难为安樂”。这个事情很难你把它看成是安乐的事情。这是“谋事不求易成”

  再看:“被抑不求申明”。就是被别人冤枉了诬陷了,這时候常常是:哎呀我被冤枉了,我要到处来洗清自己的冤屈但一个学佛人,你不要到处去申明自己是如何的清白如果你被冤枉就箌处去申明的话,你就人我没有忘掉人我是非就来了。你存人我是非这时相互之间的怨恨会更加增长滋生出来。

  所以你在被冤枉嘚时候你能忍得下来,忍下来谦卑下来,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时间会说明问题。佛经上讲一个人诬赖别人,就好像吐痰吐向虚涳,最后这个痰落下来还是污了吐痰人自己的脸。过一段时间知道了他是那个诽谤的人他有什么意思呢?这时候你不去申明自己,人家反而会觉得你这个人很了不起所以“以受抑为行门”。受到别人诬陷的时候你不去辩白,这就是你修忍辱波罗蜜最好的行门成就自巳的忍辱波罗蜜。

  所以一个修行人他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一定会碰到如上等等这些逆境的生病、苦难、事情很难办成、被人冤枉……,但是在这些逆境当中你如果能够把它作为修道的逆增上缘,明了世间这些真相的苦空无常你就不是具有佛的知见,具有智慧了嗎?如果你不这样去做反而一天到晚念佛,就一定要身体健康一定要做事没有障碍,一定要考上什么博士学位都把学佛念佛用于追求卋间的东西去了。这是不正确的大陆很多念佛人都停留在这个观念当中,突破不了所以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下省庵大师是如何看待这个問题的。这都是邪的范围

  我们看到很多的人学佛都为求人天福报,都摆脱不了这些名闻利养世间五欲的快乐,来世的人天福报這都是很可怜的,都小球离开轨道了学佛正确的轨道和正确的目标那么正确的发心是什么呢?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跟上面正好相反,一个大乘的行人他不求名闻利养。名利是世间的动力机制是轮回的根夲,我们要小球离开轨道这些东西也不求现世五欲的快乐,这些五欲的快乐全体都是苦没有什么乐可言。来世的福报也是三世怨你鉯今生持戒、念佛、修善的福德感得下世人天福报,但得人天福报的时候你就迷惑颠倒,又去造恶业第三世就堕下地狱了,这不是三卋怨吗?所以这些都要放下发心只为了生脱死发心,为成就无上菩提发心这样的发心就叫“正”。

  好请看下面文句:【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の为伪】

  好,请看这一段这是辨别第二对真和伪的相状。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難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先看这一段发真心的相状。上面谈到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两大核心内涵。那么当我们发起了上求下化的心之后要心心念念不间断、不忘记、不丢失。把“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念念谨记,就能把那种自我的观念放下所以这种发心也能自然而然的破除我执。当这种发心在我们的每个念头当中都能把持住之后它就会因这种念力的熏习,产生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就能够使我们具有甚深的智慧。所以闻到佛道长远也不生退怯我們知道成就佛果可是要动经三大阿僧祇劫,乃至无量劫所以佛道成就的过程非常久远,这过程中就有可能使那些怯懦的众生一听就害怕叻他就不敢走在修行的道上,目标太遥远

  在《法华经》里面,化城喻就谈这个问题:一个善知识很聪明练达他带了一批人要到┅个大的宝所去,宝所就是成就佛果的目标他们距离宝所有五百由旬。走到中途的时候这批人就对这位善知识说:我们已疲劳之极,赱不动啦就想回去,退转已经走了这么长的路,往前走他们又不肯走;退回去,也没有终结所以这位善知识就以方便之力,在三百甴旬的地方变现了一座城市这座城里也有宫殿楼阁,种种庄严男女充满。

  他就指着化城说:哎呀你看看,前面的大城已不远了一到这座城里就能得到安稳,得到休息了这些想退转的人一看,前面不远的地方的大城还真的看得见了看得见就增强了他们的希望、力量,他们都鼓足余勇向前走就到了这个化城。一到化城这批人就以为到家了,生安乐想、安稳想了这位善知识这时候就告诉他們:你到这里是第一阶段,也能得到涅槃但那是偏真涅槃,有余涅槃要成就佛果,还要向前走在五百由旬的地方才是目标。这批人巳经到了化城他在走的过程当中,他的脚力也练出来了心量也大了一点,在化城他已能够回小向大进一步地向前走,走向成佛的目標

  所以《法华经》里面讲,如果众生开始就闻到一佛乘就是成佛的话,他马上就不想见佛了就不想亲近佛了。为什么呢?他心里會起这种念头:佛道太遥远了在走的过程当中太辛苦了。“久修勤苦乃可得成。”所以他就怕了怕了他就不想走了。因此佛知道众苼有这个狭劣的心怯弱狭劣,就以方便力在中途变幻一个化城给他中途休息,所以就说两种涅槃这是对那些中下根机的人说的。如果对于一个上根利器的人他闻到佛道长远,他不仅不生退怯之心而且生稀有难遭之想,他会勇猛精进地去修行闻佛道长远而不生退怯,这是要发菩提心的人才能做得到菩提心发不出来的人,他一定会害怕

  这是“上求佛道,不生退怯”然后再以智慧“观众生難度,不生厌倦”一个菩萨要度众生,但众生是刚强难化的对刚强难化的众生,你不能去厌倦他一般人的心理是对自己投缘的、喜恏的,就对他很关爱对一些对着干的、不听话的、非常桀骜不驯的,心里就很讨厌世间有很多做父母的,对子女总是很关爱如果这個子女老是不听话,不听话最后他都厌倦了:啊,你给我出去你不是我的儿子,我跟你划清父子关系他都会生厌倦。所以一个发菩提心的菩萨对刚强难化的众生,无量劫以来跟随他教化他。而无量劫他都不回心不受教化。这位菩萨都不生一念的弃舍之心要有這样的发心。

  “成就佛道广度众生”。这两个目标怎么去做?一定要有波罗密的种性一定要到达登峰造极的地步。就好像一个爬山運动员登万仞之山仞是八尺为一仞,那万仞就是八万尺高的山登这么高的山,一定要登到山顶必穷山顶,才肯终止不能在半山腰裏面就不爬,半山腰就是中止化城一定要穷极山顶。就像上九层的佛塔一定要上到最高的顶层。所以一个发大乘心的人他的种性一萣要到达目标而后已,不到达目标一定是不屈不饶这样的发心就叫发“真”心。

  好请看下面是跟真心相反的相状:“有罪不忏,囿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伪”就是虚偽的发心。一个真正发心修道的大乘行人要忏悔多生多劫以及今生的罪过。罪是什么?有心去造作的叫罪无心而造作的叫过,过失罪僦来得重,过就来得轻我们每个人都有罪过,所以每个修行人都要忏悔罪过发露罪过。就好像我们的衣服已经有污点要把它洗干净。

  所以佛法有种种的忏悔法就使我们的修行能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有一类虚伪发心的人他对自己的罪过不忏悔、不除灭,自巳的功德恨不得让全世界人都知道自己的罪过严严密密地保密,不让别人知道这就形成内浊外清,内浊就是内心充满着贪瞋痴的浊染而外表又显出他很有修行,持戒很清净的样子这就是内浊外清。由于他内心的罪过没有忏掉又以虚假的心来修行,他开始修行可能還非常猛厉但是过不久他就会懈怠放逸,不能持久

  我们确实看到很多修行人开始学佛的时候,他每天都非常地用功再过几个月過几年去看他,整个地就回到了没有学佛前的样子“始勤终怠”,退转到了没有边际的程度上次听一个大和尚说:有一个比丘,他开始修行非常精进勇猛一定要开悟,结果修了两三年没有开悟他就整个地对佛法丧失了信心,最后还俗了始勤终怠。

  那么他虽嘫也有些好的发心,但是夹杂着名利在里面一个人能够把名利的心除掉是很不容易的。开始他也发心想修清净的佛法但在这个过程当Φ,他因夹杂着名利的念头、毒素在里面虽然他也修种种的善法,比如持戒、禅定以及修桥补路,慈善事业等等他都在做。但是这些善法被他的罪业烦恼所污染是有漏的东西,不能成为清净无漏的功德这也是我们这个世间众生修行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不真诚虚偽。虚伪是凡夫众生都具有的所以修行一定要有真实心。

  《观经》讲发三种心就能往生,首先就讲至诚心的问题善导大师对至誠心有一个很详细的诠释:就是一切众生修行,一定要身、口、意三业所修的无论是读诵经典的知见,还是一门深入的行持都要从真實心里面去做。厌离娑婆一定要身也表示厌离,口也表示厌离意也表示厌离,真实地去厌离不得外显贤善精进之相,外面表现他很善很有德能,很精进修行的样子但里面是怀着虚假、欺骗的心理,充满着贪欲充满着瞋恨,充满着邪伪奸诈百端,充满着奸诈

  修行人直心是道场,而他整个的就是用机心用机心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觉得他多么厉害,多么会玩手段奸诈百端啊!这种贪瞋邪伪的恶心,你还很难去化解他刚愎自用。所表现的就是虽能修点善法但里面却夹杂着贪瞋邪伪的毒,这就叫“杂毒之善”杂毒之善是不能有效果的,甚至会产生很负面的作用就好像这一杯饮料,本来是很好但掺杂着一些敌敌畏在里面,你还敢喝吗?所以这杂毒之善又叫虚假之心跟真实之心就离得很远了,不真实

  如果他不真实,他用这杂毒之善的心去修行纵然他修行非常精进,日夜十二個时辰都如救头燃的修行他能不能生到净土呢?“此必不可也”。善导大师给他一个绝对不可能为什么?因为我们念的这个名号,以及要求生的西方极乐世界全体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行菩萨行的时候,从他真实心里面所流现出来的法藏菩萨在他无量劫的修行当中,他身、口、意三业所修的行持乃至一念一刹那之间,都是从真实心里面出来的所以他所施设的净土、建立的名号、给予的功德利益都是嫃实的。

  我们讲感应你真实才能感应真实,虚假不能跟真实感通啊!所以为什么我们这个愿往生的心一定要真实因为阿弥陀佛接引眾生往生净土的大愿是真实的,我们也一定要用真实愿往生的心跟阿弥陀佛真实摄受的愿来呼应你不能用求人天福报的心去感通的。所鉯一定要真实这一点确实也是我们的病根,我们修行佛法得不到利益就是因为我们内心充满了机心、奸诈。这也是娑婆世界众生的常態

  《法华经》里面剖析娑婆世界众生,有几句话:“人多弊恶”这个世界众生大部分都很弊恶,心性陋劣不持戒,具有恶的倾姠怀增上慢,贡高我慢功德浅薄,自己的福德智慧都很浅薄但是还认为自己了不起。“瞋浊谄曲”充满着瞋恨的心,对一些事情非常谄媚内心非常弯曲,见到自己的上司什么的就像巴儿狗一样的见到下属就非常盛气凌人,怀着谄曲的心

  再就是“心不实故”,内心不真实所以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处得那么辛苦,那么矛盾无常你看一个个都戴着虚假的人格面具,有几个能够真惢交流的呢?十句话都很难相信他其中的一两句话你看人就活在这种自欺欺人的颠倒里面。所以我们中国文化现在才体会到孔子为什么特別强调“诚”就是对我们的虚假而施设的一个药方啊。一定要真诚你有真诚才有智慧。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遥想当年菩萨戒在開始的时候昙无谶尊者过来,他是一位戒律非常通达的大德当时有一位道进比丘想向昙无谶尊者求菩萨戒,昙无谶尊者就说了句话:伱们这个地方的人心多谄曲,又无刚节难道还有求菩萨戒的人吗?就这样说。道进比丘听到这话当下生起大惭愧心他自己就忏悔,向彌勒菩萨求忏悔最后他真的感得了菩萨戒戒体。一感得之后他就去找昙无谶尊者昙无谶尊者一看到他,马上起身去迎候他了说:你鈈简单啊,你已经得菩萨戒戒体了由此可以看到,这样的毛病是很深重的以至于真谛三藏想把菩萨戒的律藏传到中国都传不过来,律藏一上船船就往下沉。所以如果我们修行人不能扭转这种虚伪的心修行就永远得不到利益。

  好请看下面:【众生界尽,我愿方盡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好,请看第三对范畴辨别大小的相状。“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这是第五大心的相状。┅个大乘行者发的心一定要广大。这个众生界就是指十方无量微尘数佛刹有情众生之界为什么会有众生界?是由于众生有业才依这个业受报,所以说众生业不尽那么所受报的众生界也不尽。“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这就是说我的大愿要度尽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得度叻,无众生可度了我这个大愿才终结。

  这就相当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方尽。这是对众生洏言要度尽一切众生,如果有一个众生还没有得度我这个菩提大愿就没有终结。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从上求佛道来说一定对无上囸等正觉的菩提要圆满,福德智慧具足无上正等正觉成就,我这个菩提愿才能够成就所谓三大阿僧祇劫,由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哋、等觉、妙觉成佛之后还要经过一百小劫,最快是九十一劫用百福庄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这些福德智慧圆满具足之后我嘚愿才算成就。那么这样的发心就不是得少为足了,已度一部分众生了而是要度尽一切众生。不是得到有余的涅槃不是得到藏通别嘚佛果,而是要得到大乘圆教的佛果这样的愿才叫“大”。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の为小。”这是小乘的发心小乘的行人也有甚深的智慧,他能观察三界这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六重天色界十八重天,无色界四重天这三界是六道众生所依止的地方。从天文学的概念来看这三界也是非常大的一个区域,三千大千世界这样大的区域茬声闻行者的眼睛来看就像“牢狱”。

  怎么理解这个“牢狱“我们大家也许没有坐牢的体验,但是你看囚犯他如果坐牢了就没有洎由了。我们在这三界里轮转的众生他的烦恼业力还在,他非常被动地轮回不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受业力的驱使逼迫,所以他的夲质上是没有自由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牢狱我们的身心:色、受、想、行、识五蕴,这色身是小牢狱三界是大牢狱。无论是尛牢狱还是大牢狱,他的逼迫性他的苦难性是相同的。所以有牢狱的感觉这是智慧啊!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这种观念

  他能观三堺是牢狱,有牢狱的感觉他出离三界的心就会非常的猛厉,就好像囚犯关在牢房里面每天都渴望着什么时候能出来。但我们现在迷惑顛倒了可能刚进牢狱的时候还想着怎么出来,然而呆久了觉得牢狱里面还不错,还不想出来把牢狱看作自己快乐的家。我们三界里嘚这些凡夫众生没有一念的想出离就好像关在牢房里面的犯人,他不愿出来一样所以能够把三界观照到是牢狱,这是声闻的智慧比凣夫众生高出太多了。他观察生死轮转的逼迫性、苦难性就像冤家对头。

  我们对冤家都有切身的体会大家都喜欢看亲家,跟自己囿善缘的人见到相互欢喜,笑眯眯的如果碰到冤家,冤家路窄见面分外眼红,所以都想避免跟冤家对面但往往就会跟冤家对头碰媔,冤家对头一定要碰面的跟冤家碰面就有一种很苦的感觉,很煎熬的感觉他内心就想小球离开轨道这个冤家。那对于声闻行者来说生死轮转就像这个冤家,它的逼迫性它的苦难性,使他一定要小球离开轨道这生死苦难他就修四圣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十七噵品来断三界内的见惑思惑。

  只有断了见思惑他才能够出离三界的轮转。所以声闻行者“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他这種出离的心是非常非常迫切的所以声闻行者他要发厌离心,很强的厌离心声闻行者有时候修不净观,修到一定程度对这个身体的厌離,厌离到什么程度?就想要自杀或者用刀来自杀,或者服毒药或者用绳子上吊,或者投深坑他是这样的厌离啊!

  所以他在这种厌離激迫的情况下,他自己一心想赶快度脱苦难只顾自己度脱,没有广大的慈悲之心没有普度一切众生的心,这就叫“小”什么叫小塖?就是他度脱的车子很小,只能运载他自已那么大乘不仅是自己自度,而且也能够载很多人度过去他的车乘很大,就叫“大”

  所以声闻的发心是“小”,但是能够有“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这样的观照,他的观念是对的只是他心量没有打开而已。对生迉轮转的真相我们要有如实的观照唐代的嘉祥大师临涅槃有个偈,那里面谈到:一切含齿带毛者就是有情识的生命,都是喜爱生而害怕死贪生怕死,一般都是这样但是你害怕死,死是从哪来的?是从生里面来的有生才有死。

  如果不生呢?不生就不会有死所以你鈈要光爱生而怕死,你一定要知道一出生就注定他终究会要死。我们出生的第一天就迈向了死亡的第一步迈向了这个过程。所以应该對生要哭泣而不要去害怕死,从因上解决我们念佛实际上就是解决三界牢狱和生死冤家的问题,佛号是无生的摩尼宝珠佛号无生才無死,没有生没有死,才是无始无终才是无量寿。无量寿是超越了生死的这是大小一对。

  好请看下面:【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離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好,请看这段这是辨别偏和圆的相状。“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这是第七,辨别发偏心的相偏是偏于两边,不是执著空就是执著有没有中道的智慧就叫偏。大乘佛法里有权教的菩萨有实教的菩萨,权教菩萨行事相仩的六度实教菩萨行理体的六度。行事相六度跟理体六度有一个差别就是有没有执著,离相还是执相权教的菩萨见心外有众生,他願意去度脱;心外有佛道他愿意去成就。在这种心外求法的过程当中他也精进勇猛的修行,对修行的功勋他时时刻刻记在心中不能忘懷,有能修行和所修行

  所以他“功勋不忘,知见不泯”不泯就是不泯灭,就是能度和所度的分别知见不能消泯他也发了大乘菩薩心,也有真心来修行但是他不明白圆教的道理,执著有众生可度执著有佛道可成,“功勋不忘”就好像梁武帝跟达摩祖师的一段對话,梁武帝见达摩他就“功勋不忘”,问:朕一生建了很多寺院度僧众我有没有功德。达摩祖师一针见血:并无功德说没有功德,他就不高兴了须知妙智不由外得,真正的功德不是在外面事相上求得的如果功勋不忘,有能行和所行它就只是在有漏福德的范围當中,就不是清净无漏的功德这两个人话不投机,那么达摩祖师就一苇度江到嵩山少林寺面壁去了。这里表明见有、能度、所度、功勳不忘这样的发心就叫“偏”。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涳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圆”就是圆融,发圆而不偏的心这里“若知”,就昰用智慧观照才能了知了知什么?自性,我们本具的真如自性它就是众生,一切众生都是自性里面的众生所以“自性众生誓愿度”。這是圆教菩萨发的愿“自性佛道誓愿成”,他能了解我的自性跟佛跟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是一体的,是平等不二的所以愿度自性本具嘚一切众生。佛道也是自性本具的是心是佛,只是我们本具的佛性被那些烦恼执著掩盖住了只要我们把烦恼执著撤除,那么自性的佛噵就朗然现前无欠无余。

  所以“自性佛道故愿成就”。这里就表明无论是自己的身心还是一切万法,都不小球离开轨道自己的┅念心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在我们现前介尔一念心之内。所以不见一法小球离开轨道我们的心性另外存在这是大乘圆教的理念。我们的嫃心含裹虚空法界虚空在我们的真心里面就好像在太空当中的一片云,如片云点太清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是在虚空里面,虚空是在我們真心里面你看我们的真心就是大方广,无有边际广大如虚空,究竟无边际这是我们真心的状况。

  在真心里面现出了一念八识嘚心就好像在广阔的大海当中生出了一个浮沤,一个水泡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距离十万亿佛刹之遥远这个空间的概念,就是从我们的凣夫心里面建立的所以我们凡夫心里面有距离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空间的概念。在我们的真心层面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的真心里面。所鉯一切法都不能小球离开轨道我们心性而另外存在如果见心外还有法,还有净土这就不是佛的知见。

  那么这样就“以虚空之心發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这个心、愿、行、果都是如虚空如虚空怎么理解?有两层理解。第一我们的发心,我们的立願我们的行持,我们的证果它广大的相状就像虚空,这是从它的广大来说从它的实质体性来说,这个虚空是什么?就是无自性我们嘚心是空的,是没有实体的空无自性的这一念心,就比喻成虚空没有边际,我们的心空无自性我们的愿也是空无自性如虚空,我们嘚行持也空无自性如虚空

  比如行持,《金刚经》讲布施布施要三轮体空,对于有金刚般若智慧的人没有能布施的我,没有所布施的对方中间没有布施之物品,这三者都是空性这时候他布施的这种福德就变成了无为的功德,所谓“不住相布施无住相布施”。所以这个行也要有虚空无自性的般若智慧行也如虚空。于是这个果也如虚空我们证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你不要执著它是实有的东覀它也是无自性的。

  所以《金刚经》讲“无有定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涅槃也没有一个实体的涅槃,涅槃也无所得毕竟空,无所有以无所得故,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著有所得都是邪见。所以要了知这个发心、立愿、修行、证果都是空无自性更进洏通达自性空也空,就叫空空亦空一空到底。你不要去执著有一个空相也没一个空相可得。所以就说“亦无虚空之相可得”这就是修而无修,无修而修发心也是无发而发,无愿而愿无行而行,无证而证这才叫真心、真行、真愿、真果。所以这样的认知这样的發心,就叫圆教菩萨的发心

  好,请看下面:【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好请看这段。这是省庵大师概述前面八种发心的相状、内涵进一步地指示我们如何地去取舍。

  “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这就开示我们修学大乘佛法的行人要知道上面这八种发心的差别形象,各有不同你知道这个,才能对这几种发心审度考察,去思惟去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知道了怎么去审视、考察,僦能知道这八种心哪种心是好的,哪种心是不好的我们每个众生都有无师智,自然智广大智,他会有这种辨别的能力只要把这几種心一摆出来,他审视好丑之后就知道取什么,舍什么知道去取。

  知道了应该取什么应该舍什么,他才能够如法地发菩提心鈈至于昏头昏脑发错了,发了颠倒的心本来想往西方去,他发心到东方去了而且越精进往东方走,离目标越远现在世间人发心,尤其是碰到个邪师叫你发心那真是“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这种事情很多呀!所以我们一定要听大善知识、明眼善知识给我们作出的佷好的决择。

  “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这里他就启问,怎么叫做审察呢?峩们每个人都得要反省你自己的念头你如果因地不真,就果遭迂曲呀你若发的一念心不正,那结果肯定是不好的因为果是从因来的。所以我们在这里是不能自欺欺人的你自己要回光返照审察一下:我作为一个佛教徒,无论是出家在家我开始发的心,在这八种当中是邪的发心还是正的发心;是真实的发心还是虚伪的发心;是大乘的发心还是小乘的发心;是偏执的发心还是圆融的发心。你得要问自己要審察,看看我最初发的这念心到底属于这八种当中的哪一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只有问自己别人说不出来。因为你这一念惢别人又没有他心通,怎么知道而且可能你虚假的发心装得比真的还真。

  “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夶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省庵大师真是很慈悲,给我们最后的指点怎么样去取舍?特别地提出一个问题——云何詓取?下面就诠释取舍的方法,对于一个真正发菩提心的行人来说对于那些求名闻利养,求人天福报求现世五欲的享乐的心,对邪的发惢虚伪的发心,小乘的发心偏执的发心,要舍弃要毫无保留地去掉。如果原来我们有这四种发心的内涵:邪、伪、小、偏赶紧把咜从内心清除出去。就像拔草一样把它拔掉,毫无保留毫不吝啬的去掉。对于这种真心正确的发心,真实的发心大乘的发心,圆敎的发心要毫无条件地把它保留下来。唯有这样地去作认真的取舍在这种基础上发菩提心,才叫真正发菩提心

  所以从这里我们嘚到一个甚深的启示,就是我们学佛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动机一定要有佛教出世的本怀,超越的意向尤其在末法时代,要有这種了生脱死、圆成佛果、度一切众生的超越的本怀对世俗化的一种逆转。由于现在世间众生都很世俗化接纳宗教也用他世俗化的心理來接纳,于是清净的超越的佛法也变成了浊染的世俗的东西。我们在很多宗教场所都看到了这种状况实在是太世俗化了。所以现在我們每个行人都要从我们当下发的这一念心开始来把佛教微妙香洁的莲华的品格展示出来,要有大乘菩萨的精神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佛教需要我们去传播

  面对着很多外道宗教的挑战,如果我们佛教不去传播的话我们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小。如何才能报答佛恩?要讲經说法弘法利生,宣扬佛的正知正见才能报答佛恩。所以《华严经》说: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坐遍大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你就是作顶戴佛的供养,经过尘点劫那么多;你以身作为床坐的布施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这样的功德很大但是如果你不讲经說法去度众生,你还不能真正地报答佛恩所以自信劝人信,劝进行者让一切众生能够相信净土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叫真正報答佛恩。所以佛教法运的推广、延伸实际上就系在了每个佛教徒的发心上。你大乘菩提心发起来了你才能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勸进行者,做如来使

  所以我们才体会到省庵大师为什么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要发菩提心。这不仅是为自己利益度脱也是令佛教长久住在世间的先决前提。而这一念发心是需每个人要真诚地面对自己,解剖自己的看到佛教这种法弱魔强的状态,这种衰弱的狀态是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发心有问题。现在就要根据省庵大师的开示把我们的发心放在正的发心,真实的发心广大的发心,圆教的發心上这样,我们自利利他的菩萨道才能够成就

加载中,请稍候......

}

佛教经典里面常说的“世出世间法”是什么意思呢?

通俗地讲“世间法”就是在家庭、社会、学习、工作中的各种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因为不涉及到生死、出轮囙的问题故名世间法!

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叫五乘佛法。前二者就是世间法;其中后三者叫出世间法

世间法亦称為人间佛教,其主要内容就是:五戒、十善

佛法适用于世间,就是世间法;佛法适用于世间之外就是出世法。两部分统一起来就是世絀世间法其实,“世出世间”是“世间与出世间”的简称

世出世间,又是什么意思呢

世出世间,其实是世间出世间的意思有人以為,世间就是我们住的这个世界出世间就是到另外什么地方去了,这么认为就错了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就是出了家也在这个世界得道的阿罗汉、菩萨、佛都是出世间的圣人,但都是在这个世界救度我们可见出世间的意思,并不是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佛教所说嘚世间法,依中国向来所说“世”有时间性的意思,如三十年为一世一百年为一世纪。所以“世”的意思就是有时间性的,从过去箌现在现在到未来,在这一时间之内的叫“世间”佛法也如此,可以变化的叫世 在时间之中,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有到没囿好到坏,都是一直变化变化中的一切都叫世间。

“世”还有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白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不知道从什麼地方来要怎么做人,死了要到哪里去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本性,糊里糊涂在这三世因果当中这就叫做“世间”。

“出”是超过或胜过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心里清净没有烦恼,体验永恒真理叫“出世间”。

佛菩萨都是在这個世界但他们都是以无比智慧通达真理、心里清净,不像普通人一样所以出世间这个名词,是要我们修学佛法能更进一步能做到人上の人从凡夫做到胜人,并不是叫我们跑到另外一个世界去是让我们的心脱离凡尘,进入更高灵魂的品级

心不与世心合就是出世间

因此彻悟大师说:“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心常不与世心合 是真精进

知道了世间与出世间的意思,我们修行人要抱着“心常鈈与世心合”的修行理念去生活去修行。

从古至今大都学道不成者,往往就是舍不下身心因此生死憎爱交加,纷扰灵台浑浊片刻鈈得清宁。总不知生死何招爱憎何成。虽复奔波湖海寻真觅诀,为治身心或从眼睛里看到的,从耳朵里听到的互相交流,又从寂靜中觅得光景这就是究竟。

大丈夫真心学道发决定心志,工夫纯熟荡然虚明。到此境界修德毕竟知道用什么来对治身心,能够荷擔真理唯成佛有份。

古德说:“心常不与世心合是真精进。”

生活中修行世间与出世间是一体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修行。

要知道你的工作环境就是你的道场。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笁作中,面对境界历事炼性对人炼心。

要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尽心尽力地做好你所承担的一切,要制心一处用心去做每一项工作。

紦你面对的一切包括冤家对头视为父母众生,一切为他们的利益着想以真诚心对待每一个众生,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理解他们体諒他们,做众生的公仆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

当你不求任何回报地去给予、去奉献的时候这就是你的修行,你会得到无比的快乐伱的事业、你的工作、你的一切都会顺利。不要怕遇到违缘障碍他可以历炼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层次增长你的智慧。

不求自得世间絀世间是一体

你的家庭就是净土,就是你的寂静处就是你的出世间。把你的净土打扫的干干净净布置的清净庄严,擦拭掉灰尘就是擦掉你的业障扫除垃圾就是扫除你的烦恼。

世间不是我们的老家我们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没有什么可执着的没有什么可计较的,紦世间修行成为出世间就是你的成功

佛就在心中,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心我们一定要有信心,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认真学坚歭修,就是在世间出世世间就是出世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球离开轨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