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武力是不可以解决问题的·皇帝养成计划2智慧武力·可以解决世界上一切问题 ·

历史是什么?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说:“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中国近代学者胡适比喻说:“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可以摆成两座五十的,也可以摆成五座二十的,也可以摆成十座十个的……”历史记载着人类的过去,人类在历史上表现出的智慧、勇敢和善良成为每个历史时期的闪光点。纵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我们祖先的智慧体现在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创造了称誉世界的东方文明,正如明代杨慎《临江仙》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历史是由智慧之河组成,走进中国历史,你会被我们祖先的智慧所吸引,为们祖先所拥有的智慧而骄傲。从春秋战国时代的群星灿烂,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独占鳌头,智慧之光不断闪烁。秦始皇高举智慧之剑,以气壮山河之势统一六国。汉高祖论文不及萧何、范增,论武不及项羽、韩信,但他用智慧精心谋划开创大汉基业。汉武帝以雄才大略开拓汉朝疆域,青史垂名。诸葛亮更是使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辅佐刘备建蜀汉,与魏、吴三国鼎立,使智慧之花开遍三国战场。而隋朝的两位皇帝则将智慧用到了两个不同的极端,隋代巨型粮仓和大运河的滔滔河水记载着两位皇帝的不同命运,使后人看仓知兴,见河知亡。唐太宗则以无比宽阔的胸怀,纳谏招贤,开启了贞观盛世。构建了如诗如画的时代。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虽然用智慧战胜了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却在很长的时间里被人误解、贬低,甚至诽谤,她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其内心的痛苦又有谁知?宋代是一个既让人怜爱又让人恨铁不成钢的时代.宋代皇帝的血液里流淌着太多的艺术细胞,在选择战争与和平时总是显那么犹豫不决。元代皇帝与宋代皇帝相反,相信武力可以征服一切,正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雪》所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明太祖朱元璋以出身最穷苦的皇帝而著称,他来自社会底层,深知百姓之苦,开国之初他便以铁石般心肠杀掉大批贪官污吏,奠定了明朝276年的基业。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前期的几个皇帝个个励精图治,不仅成就了康乾盛世,还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曾被人们寄予很高期望却最后又被人们唾弃的人物,他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被历史的车轮轧得粉碎。  一幕幕历史现场,一场场智慧展现,这套丛书将帮助您打开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窗口,与您一起走进历史智慧现场。

}

历史是什么?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说:“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中国近代学者胡适比喻说:“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可以摆成两座五十的,也可以摆成五座二十的,也可以摆成十座十个的……”历史记载着人类的过去,人类在历史上表现出的智慧、勇敢和善良成为每个历史时期的闪光点。纵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我们祖先的智慧体现在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创造了称誉世界的东方文明,正如明代杨慎《临江仙》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历史是由智慧之河组成,走进中国历史,你会被我们祖先的智慧所吸引,为们祖先所拥有的智慧而骄傲。从春秋战国时代的群星灿烂,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独占鳌头,智慧之光不断闪烁。秦始皇高举智慧之剑,以气壮山河之势统一六国。汉高祖论文不及萧何、范增,论武不及项羽、韩信,但他用智慧精心谋划开创大汉基业。汉武帝以雄才大略开拓汉朝疆域,青史垂名。诸葛亮更是使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辅佐刘备建蜀汉,与魏、吴三国鼎立,使智慧之花开遍三国战场。而隋朝的两位皇帝则将智慧用到了两个不同的极端,隋代巨型粮仓和大运河的滔滔河水记载着两位皇帝的不同命运,使后人看仓知兴,见河知亡。唐太宗则以无比宽阔的胸怀,纳谏招贤,开启了贞观盛世。构建了如诗如画的时代。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虽然用智慧战胜了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却在很长的时间里被人误解、贬低,甚至诽谤,她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其内心的痛苦又有谁知?宋代是一个既让人怜爱又让人恨铁不成钢的时代.宋代皇帝的血液里流淌着太多的艺术细胞,在选择战争与和平时总是显那么犹豫不决。元代皇帝与宋代皇帝相反,相信武力可以征服一切,正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雪》所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明太祖朱元璋以出身最穷苦的皇帝而著称,他来自社会底层,深知百姓之苦,开国之初他便以铁石般心肠杀掉大批贪官污吏,奠定了明朝276年的基业。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前期的几个皇帝个个励精图治,不仅成就了康乾盛世,还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曾被人们寄予很高期望却最后又被人们唾弃的人物,他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被历史的车轮轧得粉碎。  一幕幕历史现场,一场场智慧展现,这套丛书将帮助您打开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窗口,与您一起走进历史智慧现场。

}

  《的》是一本由张宏杰,湖南的平装,本书:39.80元,:426,特从上的一些的,对能有。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一):清朝衰亡自乾隆

  如果非亡于崇祯而是万历,那么也可以说清朝衰亡自乾隆始了。

  里,康熙雍正两朝逐渐,乾隆继承后平定新疆,清朝迎来盛世。这三位的,在历史上被称为康乾盛世。

  在里,乾隆是的,是的,是的打油诗。成谜、宠臣和珅大贪特贪……

  《饥饿的盛世》一书让我们看到一个更为、的乾隆,更真实的“乾隆盛世”。

  对于:他,遵循祖制绝不增税,牢记明朝因赋税太重致使最终亡国的,忧心,但凡有灾乱必大力赈灾、开仓济民;他,百姓越级上访如有违反必杀无疑,质疑今日能官明日就有,狱时宁可错杀一万不肯放过一千;

  对于:他为怀,对于雍正一朝留下的旧臣继续任用,雍正一朝文字狱获罪的臣子,相对雍正的乾隆似乎;然而乾隆十三年后,他逐渐,三朝重臣张廷玉被其玩弄之间,张恳求,被乾隆责骂:既然得到雍正“死后可享太庙”的殊荣,理应为大清至死,竟敢有告老还乡贪图之意,“晚节不保”落得抄家。他兴起的“文字狱”上至朝堂下至村野,“如果你识字那你写的就可能被某些人曲解有谋逆之意,如果你不识字,也说不准家里某个里藏了一本含不忠的禁书”。

  不可否认,乾隆是之人,他逝去的康熙、为孝贤的病逝,但他也是寡情之人,仅仅因皇子在孝贤皇后逝世时便将其贬为庶人;攻打准葛尔时,乾隆提出自带粮草取于行军路上,即是默抢(敌人的百姓),为了更好的统治甚至发布屠杀百姓的。此。

  回望历史两千多年,乾隆可以算是明君。两千多年的中,能在其在位期间做到无朋党祸乱、无外戚干政、无宦官乱权、无边疆的,始想亡于宦官赵高,汉高祖之后吕后、武帝后有霍光、宋朝金人一把刀在头上、明朝多谢成祖教识字导致后来的土木堡之变还有魏忠贤等人,而乾隆统治期间不仅避免以上几点,还能极其自律,色不,如果说皇帝是个,那他算是的了。

  人非孰能无过,一个皇帝也是看。私以为,乾隆有以下三大:

  所谓议罪银,就是指如犯错后可上缴银两抵消罪责,一此律法与罚俸,多为震慑之意,“理财”和珅议罪银不用上缴国库而是到了府皇帝小金库后,为皇帝,议罪银便越罚越多,甚至有官员犯罪后提出上交议罪银以免罪责。

  议罪银的,在于开建了一个的。

  官员犯罪后只需交足议罪银,回头从百姓身上慢慢吸血就好。因此即便清朝皇帝遵循着“永不涨赋税”的祖制,但各种的收费名目依旧压得百姓喘不过气,尤其乾隆自始至终对越级上访者格杀勿论的,更导致上不听下不达。

  腐败制度逐渐了整个,导致嘉庆继位后贪腐,杀了和珅个和珅还在贪,赶不尽杀不绝。明太祖对、嘉庆对贪官格杀勿论,昨日明日贪官千千万。明太祖视官员如敌人,里元朝官员对百姓如给他留下极深的,因此明朝官员俸禄极低,养家养甚至不给现款,上朝做官下朝卖米换。嘉庆一味遵循“永不涨赋税”的祖制,没想过随着上涨,不增赋税不增俸禄,为何贪腐。

  皇帝,是的,官员,自隋朝制度后从中间选拔,两千多年,中国读书人抱着“齐身治国平天下”的为皇帝,当官,不仅为皇帝奋斗,也为心里理想而。

  自明太祖建国后,废除制度,建立内阁相互制衡,读书人降低,而到了清朝这种更为。因为外族入侵对,故清朝统治者不仅要莫非王土的归顺,更要天下万民的。由此了文字狱,乾隆抱着宁可错杀一万不肯放过一千的,对但凡有一丝统治、妄议朝政者格杀勿论,甚至的村夫、的,斩监侯、抄家、连坐……乾隆的震慑住天下百姓:听话好好种地好好生,其他你们谁也别管。

  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百姓能不堪忍受揭竿而起,秦始皇留下骂名,为什么乾隆武英殿烧书、从到村夫的屠杀从始至终无人甚至知道的都没有什么人。是百姓的容忍力已经逐渐进化、清朝又远超于秦朝,乾隆终于成功改写了历史。

  始皇帝的焚书坑儒、的废黜百家、存灭人欲的程朱、乾隆的武英殿焚书,千百年其实都是的,、,在前,都不。

  在乾隆的下,终于从上至下万民归一,再无人妄议朝政、抱有的理想。清朝以前,做官不仅是做官,也有的儒家至高。清以后,做官,为了做“三年清,十万银”的官;做官,也不是做官,而是做大清的,给你,奴才就得受着,主子不让你走,你死了走。

  所以,在文字狱后,地位急剧下降,想的官员寥寥无几,如尹壮图者能几人?一起歌颂盛世吧,一起欢呼吧。

  乾隆,一个长在深宫中不知的。,、祖、父嘉赏、,这一切将他推上“盛世”之巅。盛世,对应衰败,建立年,每每战乱、无、骤减、停滞,只要,盛世终会到来,乾隆的盛世,与康熙雍正的铺路,而在乾隆看了,这一切大概是的圣明所带来的。

  这位帝王,,视天下为己有,自诩清王朝天朝。官员,是受了恩赐必须为清王朝的奴才;百姓,是统治天下充盈国库满足权欲的;外夷,是仰慕天朝前来参拜的属国。一朝回到半。

  他穷奢极欲,,却止步于玩乐,对于红毛怪送来的、迷你炮舰,康熙还曾主动对望远镜及充满。大概是中国自古对精神的鄙视,以及乾隆年老体弱对的好奇感,终于,这些东西最终被锁在圆明园的里,八国联军侵华时对落满的炮舰充满不解。

  海禁,自明朝开始,但尽管明太祖“片板不得下海”,但明成祖时为了寻找建文帝仍然派郑和七下西洋留下诸多航海,后因倭寇逐渐海禁,清朝为稳固百姓加强集权加强海禁,终于彻底失去与的。

  不能说因为海禁所以封闭,而是的与乾隆的,一起酿造了这样的。

  人说,然而历史似乎并不能让人改变什么。“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我们总说中国两千多年历经衰亡,而文化始终流传下来,其实,历史一段一段分隔、,难以前朝制度,制度,所以天下久和必分久分必和。

  于以人治人,因此百姓的命运取决于的皇帝,皇帝百姓、皇帝昏庸百姓民不聊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听从百姓的声音,听见读书人视天下为的呐喊,鄙视外夷带来的新,终于,乾隆营造了一个罩子里的盛世。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二):乾隆的旧船票,登不上化的大船

  这是第一次读张宏杰的书(鄙视我吧,确实还没看过《大明王朝的七张》),依旧是。一个深受《戏说乾隆》、《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的康乾盛世粉,急需一本书来降。的说,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皇帝中,我最的就是自称为“十全”的乾隆,最的是他雍正。在我看来,乾隆的是太好了,替他扫平内乱全国,老爸替他得罪完所有能得罪的人,将国库充盈,让他登基做。而他到底做了什么?他在位的63年(3年太上皇)如何建立并盛世?我却从来没有的想过。

  清朝皇帝的确实要高出明朝一大截儿,虽然一个个都的,但都无法改变两三百年改朝换代的。读中国历史最的就在于此,无论是盛世还是,最苦的是百姓;总能在的下成;皇帝总是的一次又一次的送上门的。这就像是一个,诅咒当中的百姓被一步步成了奴才,官员被逼的没了,皇帝被的。这场里面没有,全是。

  历史上近代史的是战争,却对大不列颠的出访寥寥数笔带过,通读此书我们不难发现,二者之前的关系实在是再不过了。40年的时间,乾隆手里的旧船票,始终未能登上全球化的大船,而是在一代代的与不解中化成了灰尘。,可怜,,又有什么,如果让我回到那个时代,一样也找不出破解之道,连贵为完人的乾隆都深感无力,他的敌人,或者说我们的敌人,到底是谁?

  “经过元代蒙的,明代太祖皇帝的挫辱,清代开国中的屠杀,中国官僚的素质和已经于唐宋时代人,他们整体上了,放弃了社会理想,成了的奴才”,“一个、富于的并不通过自我来为自己壮胆。相反,在一些有的时代,却常常会高唱盛世的”。不知道你是不是觉得,200年,又能怎么样。

  但是,这不应该成为你放弃和的。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三):凋谢在盛世

  这是一本乾隆执政的历史,力不下于《万历十五年》。

  乾隆是清代最有、的皇帝,在他,达1453万平方公里,是元以外。、、等均前代,“盛世”之声遍及宇内。但,正是在乾隆治下,中国错过了现代化的,因地拒绝马戛尔尼使团,天朝埋下崩溃的。

  乾隆早年执政、温和,一他受儒家执政响,寄望于人的与廉耻,另一方面,是他雍正过于刚猛,乾隆刻意。

  但,乾隆忽略了一个:清代与唐宋远不可比,唐宋读书人砥砺士节,源于分权,而清代集中,读书人已被贬低为皇帝的,既然彼此并非同道,谁会真正对乾隆呢?

  如果说唐宋政治还有点像,清代则变成了,与员工,到雍正时,甚至不允许官员好名,认为好名就是不忠,可读书人连脸都不要了,谁还会犯颜直谏?还有什么人格、独立可言?

  乾隆的宽松,换来了贪腐遍地、下降、派系斗争、滑坡等等问题,更的是,人们反而诋毁乾隆,将其视为昏君。终于,乾隆13年时,借皇后富察氏去世,乾隆刮起政坛,重回雍正刚猛、狠戾、的政治。

  奴才遍地,则儒家的政想无法实现,只有挥动长鞭,才能将勉强维系下去。其实,乾隆很想成为李世民式的皇帝,但高度的最终摧毁了他的,他不,为什么中国之大,再无魏征、房玄龄之类的。

  好制度才能简拔出好人,而坏制度只能简拔出。乾隆当然明白这一点,但问题是,天朝权力的性始终没能,作为异族入侵者,如何去大谈礼智信?手中沾满了们的,怎样再把自己成与卫?

  所以,乾隆只能一味鼓吹、、盛世,他知道,没有这些外在,他将失去与的。所以,乾隆生们看穿了,只想继续欺瞒下去,正是有了这份,他宁可无视世界的滚滚向前,最终,天朝被时代甩下。

  本书,,拆穿了盛世的底牌,堪称有的。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四):“”的反时代

  以前读教科书读到清朝达到“专制的巅峰”,以为只是明代废相、清代军机虚权,君力达到巅峰,并不想到会有更深的。

  读过《万历十五年》之后,再读这本书,到对于身处现代的历史写和读者,站在一个时代变迁的高度、从制度的来写来看历史是的。

  “专制主义的历史到清代,就连这种‘道学’本身,也成了专制制度扩张的妨碍。原因很简单。理学固然有维护‘纲常’的一面,同时也有追求自我完善,要求人格独立的一面。儒家学说为士人们设定的最高人格理想不是功名利禄,而是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是成为顶天立地的完人。 早期儒学都对人的自由意志极为推崇。儒学一方面要求其信徒尽力为皇帝服务,同时也要求他们不能放弃对自己人格尊严的坚持和精神价值的追求。 清代前期帝王皆雄才大略,在统治术上大有创新。他们认为,一个大臣如果过于注重自身修养,也会妨碍他们不打折扣地为皇帝服务。为了彻底把大臣改造成奴才,雍正帝提出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大臣们不但不能图利,也不能“好名””

  首先是以前(从技术角度)被忽视的清代人口问题:“在乾隆60年的统治生涯中,中国的人口增长了一倍,确切地说,增长了108%,比世界水平高出了65个百分点。18世纪初,中口占世界人口比重为23.4%,到这个世纪末则达到了34.06%。”“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进行的第一次全国规模的人口普查结果是共有人口14341万,由于经济繁荣,农业发展,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人口增至29696万,50年里翻了一番。”具体到乾隆一代,就是“乾隆皇帝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传统人治明君的所有技术资源”。

  因此,君主专制在中国发展到清代,已经由于人口的暴增使得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传统的专制治理方式都难以为继(黄仁宇认为明代的君主-官僚体制都已经无法进行“数目字管理”)。时代已经向中国人提出了近代化的要求,例如通过大力发展工商业吸收剩余人口,顺应市民阶层的兴起实施法治。

  但君主专制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都没能在这些方面取得真正突破。所谓“错过改革最佳时期”的恶果,集中体现在本书结尾也就是张宏杰的另一篇《嘉庆:除掉和珅,我只猜到结局的一部分》之中:仅仅通过个人勤政、节俭、待人和善、运动式惩贪等,不从制度层面进行改革(僵化的财政制度、失灵的监督体系),通通都在官僚体系的磨蹭中归于失败。

  1. 乾隆盛世的出现,有赖于乾隆皇帝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传统人治明君的所有技术资源。

  2. 他视民间社会的活力和自发精神为大清江山永固的最大敌人,积六十余年努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把民众关进了更严密的专制统治的笼子里。

  3. 生活在自己国家里的中国人远没有海外中国人那样活泼自然,也缺乏创造力。他们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更胆小,也普遍缺乏自尊心,自私、冷漠、对公众事务漠不关心。

  4. 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5. 学生时代的乾隆是一个非常正统的儒家信徒,对未来的设计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在他眼中,一个完美的君主,应该是用“仁义”来陶冶教化天下

  6. 从此形成了亲王宗室不入军机处的制度,自此历经乾、嘉、道三朝一百二十多年,直到慈禧时期才被打破。

  7. 青年时代的乾隆有一个最好的朋友,也是他在学生时代最好的同学,叫作福彭。此人是曹雪芹的亲表哥,也就是北静王水溶的原型,是清初八家铁帽子王之一岳托的后代,世袭平郡王。

  8. 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军机大臣

  9. 与言政事,则若贯骊珠而析鸿毛

  10. 皇帝关心的是天下长治久安,一家一姓的统治永远不变;官员们的考虑却没有这么长远。

  11. 乾隆登基以来,日夜提防的就是臣下的欺骗

  12. 西方政党政治的前提是君权的虚化或者消亡,运作方式是竞争双方按明确的规则光明正大地较量。而在专制制度之下,大臣们分裂成不同的派别则意味着统治效能的下降。因为政党政治是公开的、合法的、专心致志的,而朋党政治则是隐蔽的、非法的、别有用心的。

  13. 在这种毒化的政治环境之中,每一个人都必须依附某一门派才能在官场中立足,个别想有所作为的精英人物在这种情况下也无可奈何:“群小挈手绊足,其任事之劳,不胜救过之念,出嗟于朝,入叹于室。”

  14. 专制政治生态至此

  15. 虽然鄂张二人并无植党的企图,大臣们却各怀揣度攀附之意

  16. 从来臣工之弊,莫大于逢迎揣度。

  17. 因为体例所限,《清史稿》只为她留出了数百字的位置。

  18. 忍诵关雎什,朱琴已断弦。

  19. 长春宫是皇后的寝宫,皇帝命令照原样保留长春宫的所有陈设,一丝不得更动。他把皇后生前所用的东珠顶冠和东珠朝珠放在那里,每年忌辰,他都要到这里凭吊。这种做法保留了40多年,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要退位做太上皇了,他才下令撤掉。

  20. 孝贤皇后的谥号,直接由皇帝赐给,未由大臣拟定,实无先例。

  21. 这一年,乾隆遇到了两件“大不称心”的事,一件是金川战争进行到最困难的时候,面对小小顽敌清军骑虎难下,清朝政府面子丢尽;另一件是孝贤皇后去世。

  22. 乾隆慨叹说:“我自登基以来,时时以父皇爱民之心为心……即如私盐一事,我本想稍宽其禁,以周济那些特别贫穷的百姓。然而那么多奸民却乘机钻空子,公然违背食盐专卖,无所畏惧。看来则奸顽之民,不容我行宽大之政也!”

  23. 经过元代蒙古人的高压,明代太祖皇帝的挫辱,清代开国过程中的屠杀,中国官僚集团的素质和心态已经大大不同于唐宋时代的士人,他们整体上放弃了人格尊严,放弃了社会理想,蜕变成了唯利是图的“奴才”。乾隆发现,一旦他把这些饱读诗书的“大人先生”们准确定位为奴才,在他们面前悬起官爵和财富,同时收紧绳索,举起皮鞭,以“法”“术”“势”来统驭他们,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25. “立不世之勋而终保令名者,千古唯郭汾阳一人而已”。

  26. 张廷玉深知,皇帝最防备的,是大臣的私心。在明主面前,只有以退为进,以无求为求,以无私来营私,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27. 第四点则比较有清朝特色,那就是由于大臣们因为“好名”而获罪。专制主义发展到清代,连儒学的人格追求,也成了专制极度扩张的妨碍。原因很简单。儒学固然有维护“纲常”的一面,同时也有追求自我完善,要求人格独立的一面。儒学一方面要求其信徒尽力为皇帝服务,同时也要求他们不能放弃对自己人格尊严的坚持和精神价值的追求。 清代前期帝王皆雄才大略,在统治术上大有创新。他们认为,一个大臣如果过于注重自身修养,也会妨碍他们不打折扣地为皇帝服务。为了彻底把大臣改造成奴才,雍正帝提出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大臣们不但不能图利,也不能“好名”。

  29. 他不做政治家,而只做大秘书。不做思想者,只做执行人。 张廷玉有一句名言,叫“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30. 打击朋党的要诀是最大限度地防止大臣之间的组织性和联系性,千方百计地造成他们的孤立化、分散化、“原子化”,使每一位官僚,都以孤立无援的姿态面对强大的君权。

  31. 只有让大臣们认识到他们所依靠攀附的人物靠不住,朋党才能不攻自散。

  32. 朋党另一极端之概不负责

  33. 他从政原则是事不关己,则谨守本分绝不发言。有人因此指责他说:“如张文和(张廷玉)之察弊,亦中人之才所易及。乃画喏坐啸,目击狐鼠之横行,而噤不一语。”(《郎潜纪闻》)连乾隆皇帝都说他过于谦抑,说“张廷玉则善自谨而近于懦者”。

  34. 雄心炽烈的皇帝急于进取,而张氏“稳重和平”“八面玲珑”的个性已经不太适合一个大刀阔斧、除旧布新的时代。

  35.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对“臣节”要求最严的皇帝。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乾隆希望自己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同时,他也认为每个大臣都应该以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36. 在清代帝王中,乾隆是对满汉之分看得很重的一个。

  37. 乾隆为人极其好胜。张廷玉一哭,让皇帝准备好的滔滔辩词卡在喉咙,不吐不快。第二天,他遂降下长篇谕旨,向全体大臣详细讲述了此事,并将这件事提到了“臣节”的高度。

  38. 从小接受的帝王教育,把“重农”“悯农”思想牢牢地刻进了乾隆的脑海里。

  39. 乾隆是传统社会中采取救灾措施最为得力的统治者。

  40. 乾隆年间,由于皇帝鼓励垦荒,全国耕地已经超过了十亿亩。但是乾隆年间的国家税收,始终只按七亿多亩征收。

  41. 中国历史上减免农民税款最多的皇帝

  42. 乾隆减免的农业税占乾隆朝财政总收入的7.57%。而我国于2005年宣布免除全部农业税,其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例不过是1.7%。

  43. 乾隆一朝经常命令各地官员劝谕地主减轻田租

  44. 除了免税救灾、鼓励垦荒等措施之外,乾隆皇帝在兴修水利工程,推广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鼓励人口流动方面都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每项工作的成果都超越中国历史上其他帝王。

  45. 经乾隆一朝的倡导,红薯、玉米已经成为中国贫苦农民的基本口粮。

  46. 在乾隆60年的统治生涯中,中国的人口增长了一倍,确切地说,增长了108%,比世界水平高出了65个百分点。18世纪初,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为23.4%,到这个世纪末则达到了34.06%。除了食物革命,另一功劳归于水利,由于乾隆年间特别是中前期政治纪律清明,国家执政能力强大,黄、淮、永定河、浙江海塘都得到了空前有效的治理

  47. 到清乾隆晚期,一跃而达2088亿斤,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48. 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进行的第一次全国规模的人口普查结果是共有人口14341万,由于经济繁荣,农业发展,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人口增至29696万,50年里翻了一番。

  49. 每逢皇父忌日,乾隆都要盥手焚香,将载有“宝亲王弘历(乾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仁皇帝(康熙)于诸子孙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一段文字的皇父传位遗诏恭读一遍,“以志思慕之诚,以凛继绳之重”。

  50. 为了成功地处理边疆问题,清代前期帝王对少数民族历史、语言、风俗习惯都很感兴趣,乾隆皇帝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51. 在平准之后他亲自撰写过论述准噶尔蒙古世系源流和部落现状的《准噶尔全部纪略》。这篇文章综合了蒙古和汉文资料,对准噶尔的历史源流和部落结构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考证及描述,可以看作是一篇相当出色的学术作品。

  52. 准噶尔四部,除杜尔伯特部汗策凌始终未叛,对清朝极表忠诚,得以耕牧如常,以及达什达瓦之妻一小部早降后被迁至他地未灭外,几乎全部被杀掉。

  53. 有清一代,喇嘛教是国教,但乾隆并不信黄教。

  54. 乾隆很清楚喇嘛教对安定西藏和蒙古的作用。

  55. 拥有了确认转世活佛和任命高级教长的权力,从而牢牢地把西藏社会控制在自己手中。 但是,对于伊斯兰教,乾隆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做法。他深知这一宗教的进取性,因此在回教地区大力推行政教分离,不允许宗教领袖取得世俗权力。

  56. 平定新疆之后,他大力扶植伊斯兰世界世俗贵族伯克的力量,禁止阿訇干涉政治,高明地抑制了伊斯兰教的活力。他还十分高明地将东干穆斯林从中国西北部迁入新疆,利用他们对抗突厥语族的穆斯林,从而实现以回制回,成功地获得了新疆的稳定。

  57. 第一,乾隆朝几乎消灭了对最高权力的所有威胁,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稳定。

  58. 五十五年(1790年)竟至8000万两。乾隆朝财政收入达到最,是“盛世”的标志之一,也是减免钱粮的经济基础。

  59. 乾隆本身是实干家而并非思想家,事实上,乾隆一朝的内政外交大方针,一秉父祖遗轨,并没有大的制度创新。只不过他出色的实践能力使这些大政方针落实得恰到好处。

  60. 乾隆不像传统帝王那样,重德不重才。他对大臣的要求是,“务得有猷有为”。对那些高分低能、只知谨守官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书呆子,他一直厌恶有加。

  61. 傅恒(约1720—1770):二十五岁时一跃为首席军机大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宰相”

  62. 乾隆年间,国家繁盛,督抚虽不免贪黩,然其才具皆系大开大阖手笔,每遇地方事体,无不举办。 乾隆晚年,到访中国的马戛尔尼使团成员们对大清帝国的许多事务都不以为然,唯对他们遇到的许多官员的素质评价很高。

  63. 或许有道理

  64. 他整顿吏治,是从抓请客送礼之类的小事开始。

  65. 史上第一回,皇帝的惩贪规定细化到了大臣们的家人。

  66. 贪污白银只要满了1000两(相当于今天的20万元人民币)即判处斩首

  67. 乾隆皇帝充分利用密折制度,广布耳目,充分监察大臣们的一举一动。而且对同一个人,他往往命多人秘密考察

  68. 皇帝坚定地表示: 为官相护之痼习,朕必力革而后已!

  69. 因为乾隆前期抓紧了吏治或者说反腐败这个关键,所以才能迅速把清王朝推向了盛世之巅。这一点是朝野公论。

  70. 乾隆却不欣赏朱元璋的政治浪漫主义。他认为,小民们的话并不都可信,小民的智慧更不可依靠。

  71. 作为一个力图以权力笼罩控制一切的皇帝,乾隆最热爱的是秩序和稳定,最恐惧的是民众的自发性,但有时他也主动深入群众。

  72. 清代粮食总产量居历史之冠,人均却是最低。

  73. 虽然在经济上对农民、特别是贫民慷慨大度,但是在政治权利上,乾隆却是有史以来最为吝啬严苛的皇帝。

  74. 乾隆年间,在地主与佃户的经济冲突中,佃户们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组织性。他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用演戏、赛会、歃血、结盟的方式团聚起来,有组织地和地主进行斗争。

  75. 在乾隆时代,一切民众聚集事件都被视为敌对事件。

  76. 如果因为老百姓告御状而摘了巡抚和县令的帽子,必然在大清帝国内开创一个极为不好的先例。

  77. 对于百姓对抗官府的案子,即使百姓有理,也得受到严惩。而对官员的处理,不可过重。因为如果严处官员,那么百姓必然得到鼓励,以后会变本加厉,益发助长了“以下抗上”的“歪风邪气”。

  78. 家天下,尔等均奴才,大奴才管好小奴才

  79. 侦破反清政治大案之功与讳灾这样的小过不可同日而语,“缉邪之功大,讳灾之罪小”

  80. 乾隆初年是清代为数不多的文化生态宽松时期。

  81. 皇帝想起了韩非子的话,对老百姓来说,最需要的是如畜生一样不断地加以鞭策,而不能“养恩爱之心”,因为老百姓是没有头脑的。

  82. 乾隆越来越痴迷于阅读《韩非子》。他发现,原来他极为反感的这个政治理论家的话,今天读起来却字字珠玑。

  83. 根因:人口激增

  84. 乾隆中期的社会问题却已经不是几条民生措施所能解决的。人口压力导致社会动荡逐渐加剧,底层社会鹤唳,除了抗租抗税斗争之外,民间宗教和结社活动也大兴起来。

  85. 进入中期之后的乾隆对社会的控制越来越高压化。对民间宗教和结社,乾隆打击起来更是不遗余力。

  86. 乾隆朝的文字狱就是在乾隆对社会底层控制由松转紧,对底层民众态度由宽转严的背景下发生的。

  87. 乾隆朝文字狱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打击重心在社会底层。中国历代文字狱,都以士阶层为打击对象。

  88. 乾隆对历朝农民起义的规律深有研究。通过总结中国历史,他得出一个结论,社会底层最危险的人物是“失意文人”。他多次提醒地方官,要注意地方上的“失意文人”作乱。

  89. 乾隆蓄意痛惩这些“满怀好心”的献策献词者,无疑是为了“以昭炯戒”,杀一儆百,消灭他们的“不安分”之心。皇帝治国的理想是“总一海内,整齐万民”,使全国人民都生活在高度纪律化之下。他认为,政治是肉食者谋的事。作为民间,他们唯一的晋升途径就是老老实实读书进学,此外任何一种钻营都是不正当的。

  90. 通过这些惨案,皇帝严肃提醒底层民众,国家不需要任何底层社会的自发政治热情,只需要他们的驯服和沉默。

  91. 乾隆朝另外许多文字狱,其实是与打击民间宗教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民间宗教和秘密会社历来是农民起义的温床。

  92.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彭家屏案反映出,民间社会许多人家藏有明代的野史,甚至还有吴三桂的反清檄文。秀才们视如奇宝,争相传抄,还在上面批批点点,大表赞同。这个案子说明,一些人特别是中下层知识分子心中仍然执着于“华夷之辨”,不认同大清的统治。

  93. 韩非子说得好,“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统治者不仅需要有“硬实力”,还需要有“软实力”。

  94. 宣布国家进入“极盛”以后,皇帝提出了“大兴文治”的口号。皇帝说,圣明之治,“始之以武,终之以文”。 “文治”的核心是为全国臣民确立一套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95. 皇帝还亲力亲为,在意识形态领域重点抓了如下几件大事: 一是为天下臣民“御制”了一部标准的历史。

  96.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皇帝指导大臣编成《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一书,系统讲述了从黄帝到明末共计四千五百五十九年的历史。 清代统治者入关后遇到的最大意识形态困难就是建立在“华夷之辨”基础之上的“正统观”。

  97. 乾隆在这部书中最着力的,是确立新的“正统观”。乾隆从“天下一家”和“大一统”的角度重建“正统观”,重新论证了历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

  98. 二是根据时势需要,大幅修正一些当代历史人物的评价。

  99. 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称赞投顺清朝的明臣

  100. 为了“砥砺臣节”,乾隆决定把这些“事二君”者打成反面教员

  101. 乾隆四十一年,他特命国史馆实现写法创新,特立《贰臣传》

  102. 三是大规模整理中国历史文献,营造博大恢宏的文治气象,以证盛世“文治之极隆”。

  103. 乾隆一朝官修各种大型丛书达一百二十种之多,为中国历代王朝之冠。其中《续通典》《大清会典》等都成果斐然,而最有名的当然数《四库全书》。

  104. 几乎所有雄才大略的君主都深懂恐怖的妙用。恐怖使官僚机构更有效率,使底层民众更有纪律,使统治者的仁慈更容易让人们记住,因而也使统治者更安全。马基雅弗利说,“令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更安全”。

  105. “字贯案”有力地推动了禁书运动。在此案之后,各省的禁书工作都雷厉风行地开展起来,各地先后设立“书局”,专门负责查缴“不法违碍”书籍。

  106. 乾隆却把矛头扩大到了所有活人的“违碍文字”。他要修正的,不仅是反满情绪,还包括汉族人对所有少数民族政权的“错误看法”。

  107. 枪杆子在手,什么谎话都可以说得理直气壮,甚至能把说谎者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这本是中国政治的一个通例

  108. 在他们抢掠回来的报告中,多数时候是把汉人和牲畜混报的

  109. 吴晗也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据近代学者推算,全国禁毁图书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达十五万册。销毁版片总数一百七十余种、八万余块。除了焚毁书籍,乾隆还系统地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目前明代档案仅三千余件,其余估计不少于一千万份明代档案,已经被销毁了。 乾隆朝“文治”的本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文化浩劫。

  110. 在通过“文字狱”净化“上层文化”的同时,皇帝并没有忘记对底层百姓精神健康的关注。而戏曲,正是搞愚民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好“抓手”。

  111. 为了防止戏班子对某些正面历史人物进行恶搞,影响他们在观众心中的高大形象,朝廷规定,戏台上不许出现历代帝王、孔孟圣贤及忠臣烈士。

  112. 为了防止八旗满洲和职业军人因为看戏而意志薄弱,又规定旗人和军人不许看戏。为了防止男女混杂,出现道德败坏事件,规定妇女不许看戏

  113. “禁”的力量是有限的,甚至有的时候,会导致“逆向消费”。你越禁,老百姓就越想看。元明两代及顺康雍三朝的禁戏最后基本都流于形式

  114. 乾隆朝戏曲工作思路较历代都高明。乾隆把禁戏的重点,从禁地点、禁规模、禁时间转移到审查、修改、禁止演出的内容。

  115. 皇帝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制定了剧本审查制度,要求各地方官详细审查收缴到的剧本有无需要改动之处,并汇报到皇帝处,由皇帝亲自把关定夺。皇帝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对这些戏曲中的违碍及不当之处一一修改。

  116. 皇帝亲自组织了层次极高的戏曲创作班子。这个班子由庄亲王亲自挂名,由刑部尚书张照担纲,诸多有文艺才能的朝臣亲自投入创作。

  117. 乾隆朝戏曲的另一个特点也十分突出,那就是内容异常贫乏。宫中演出,每一句话都要受到层层审查和把关,有着无数忌讳。二百余出的连台宫廷大戏,回避现实矛盾,思想观念陈腐,艺术千篇一律,有人总结说不过是“虚张太平声势,点缀圣朝恩德,伪造天命天意,宣扬道学迷信”。

  118. 在皇帝的文艺政策下,乾隆朝戏曲内容呈现两个特点:第一,戏曲作品内容的道德化,专门以阐扬忠孝节烈之事为职事。第二,戏曲文学样式的诗文化。戏曲词句越来越雅,“缺乏激情深意,又大都是脱离舞台的案头之作”。

  119. 专制统治者刻意制造的春天,最终无不会演变成严酷的冬天。

  120. 尹嘉铨的出现,让日夜不停搜寻自己统治漏洞的乾隆又发现了专制政治的一个薄弱环节:民间讲学之风。

  121. 宋代之后所流行的各家语录,一般就是书院师徒间的问答记录。

  122. 顺治十七年(1660年),朝廷颁布命令,严禁士子会盟结社。各地民间私人书院也被政府转变为官办

清初统治者反对讲学,主要是怕汉人借此进行阴谋集会。及至乾隆时期,这种威胁几乎已经不存在。乾隆认为,讲学的最大威胁在于容易滋生朋党倾向。对于提倡纲常名教的道学本身,乾隆是坚定支持的。但是对于大小臣工学程、朱、陆、王诸大儒的样子,要求学术自由,百花齐放,自由辩论,他则绝不允许。正如鲁迅所说,“因为一学样,就要讲学,于是而有学说,于是而有门徒,于是而有门户,于是而有门户之争,这就足为‘太平盛世’之累”。

  124. 即谓单一意识形态治国

  125. 专制政治发展到极致,就要打破一切民间自发组织的可能,把一切社会能量纳入政治控制之下。

  126. 康、雍、乾三朝政治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反对“假道学”。三代皇帝表面上对“道学”尊崇备至,但用人行政中,却都秉“重能不重德”之旨。对于那些以继承孔孟“道统”为职志,成天致力于“为贤作圣”的书呆子其实不屑一顾。

  127. 专制主义的历史发展到清代,就连这种“道学”本身,也成了专制制度扩张的妨碍。 原因很简单。理学固然有维护“纲常”的一面,同时也有追求自我完善,要求人格独立的一面。儒家学说为士人们设定的最高人格理想不是功名利禄,而是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是成为顶天立地的完人。 早期儒学都对人的自由意志极为推崇。

  128. 君权像恶性肿瘤一样,是世界上最具扩张性的事物之一,它不允许任何独立的事物存在。

  129. 传统儒家君臣关系是完整的互动关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双方各有各的尊严底线。然而入关之后的清代皇帝却以满洲“主奴名分”偷换了

雍正皇帝说杨名时“性喜沽名钓誉”,不能做完全驯服的奴才,就是因为有所“自恃”,所恃是什么,就是自己的理学人格。“自以为记载数篇腐文,念诵几句史册”,就敢和皇帝辩论。雍正斥责他“只图沽一己之虚名,而不知纲常之大义,其心实愿父为瞽瞍,以成己之孝,君为桀纣,以成己之忠”,“君父且不顾,岂尚计及于吏治民生乎?夫以盗名之邪念,至欲以君父成己之名,在家则为逆子,在国则为逆臣,天理尚可容乎,其罪尚可逭乎?”

  132. 哈哈哈哈

  133. 专制制度下,反腐是除掉政治障碍的最便捷途径之一。

  134. 思想改造之前辈

  135. 雍正认为,一杀掉杨名时,有可能使杨名时成为“比干”,遂了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心愿。所以对付杨名时此等“种类”,重要的不在“治其身”,而是“治其名”“治其假誉”,不择手段地恶心他、作践他,让他“假道学,真光棍”的“丑恶面目”大暴露,让周围的人都以为他确实虚伪可鄙,也让他本人都自惭形秽,精神颓丧。

  136. 乾隆认为,臣权的上升就必然意味着君权的低落。“名臣”往往出现在国家出现危机,君主大权不独揽之际。

  137. “朕以为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如果“社稷待名臣而安之,已非国家之福”。

  138. 造成了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清代后期士大夫道德与精神的迅速堕落。

  139. 鸦片战争中士大夫迂腐,民众麻木

  140. 历代以来,士人都以守护社会良心为己任,能够在传统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而乾隆却以虎视之态,粗暴剥夺了儒学赋予读书人的立志求名之心,守护良心之责,只给他们为稻粱谋这一个生存任务。从那时候起,士人群体便被抽空了灵魂,无法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141. 乾隆朝的大臣,虽然不乏能臣,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才华而无思想,有能力而乏操守,除功名利禄外无所关心。在皇帝明察之下,他们老老实实,卖命效力,以图飞黄腾达。皇帝一旦放松警惕,他们就会大肆贪污

  142. 乾隆之后的中国,一蹶不振,人心沦丧,在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面前都缺乏抵抗力,不能不说与乾隆打断了官员和士人的脊骨表里相关。

  143. 物质的盛世很容易昙花一现,只有扫灭了一切精神敌人的盛世才可能永恒。而文字狱运动的成功标志着乾隆物质精神的双重:物质上,他已经把传统社会的物质生产潜力发挥到了最大;精神上,他创造了消灭一切异端思想萌芽的完美局面。

  144. 乾隆的重孙媳慈禧

  145. 官员们往往既图敢言之名,又不肯得罪人,所以其议论读起来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细究起来,却不牵连具体的人和事。对这种“巧伪之习”

  146. 清制礼帽分凉帽暖帽两种,上自皇帝下至臣民,同日更换。

  147. 乾隆从中早期的察察为明到晚年难得糊涂的心态变化。

  148. 清代官员考成制度中,对许多政事列有处理期限。到了乾隆晚年,官员办事逾期之事越来越普遍,因此而受处分居然成为官员受处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149. 封疆大吏也麇集于此。一路之上黼黻相接,仪仗塞路

  150. 皇帝的个人财富主要来源于以下几部分:一个是内务府管理的皇家庄园的收入;二是内务府通过经商、放贷等方式,为皇帝创一点收;另外,则就靠各地给皇帝的进贡和“报效”了。

  151. 历代进贡在资格和时间上都有严格的规定。清代成例,仅督抚们有进贡之权,进贡的时间也只限于三节:冬至、中秋,还有皇帝生日。而到了乾隆晚年,这些规矩都被打破了。

  152. 乾隆年间的官场上出现了“帮贡”一词,即有权进贡之大臣令下属帮助其“购买物件”,以“孝敬皇上”。

  153. 连乾隆都曾夸其“进贡为优”,“优于办贡”。

  154. 令各下属州县专派出自己的贴身“长随”守候在省城,建立“办事处”。这些人在省城,就专门负责与王的家人交朋友,拉关系,探听信息。凡有属员馈送王亶望金银时,就装入酒坛内,用泥封好,由这些“坐省长随”送进。

  155. 为了开辟财源,乾隆曾经动过很多脑筋。他曾派内务府官员到恰克图采买俄罗斯皮货,贩到内地转卖,想大赚一笔。但由于内务府官员无能,获利无多,部分皮毛无法高价变卖,只能摊派到各处织造,使皇帝大为生气。

  156. 和珅(1750—1799):乾隆四十年随皇帝出巡被看中

  157. 和珅年轻时代曾就读于咸安宫学。这个学校以招生条件严格和教育质量出众而闻名。

  158. 和珅还有另一项为皇帝所急需的天赋,那就是理财。

  159. 所有与财政有关的部门渐渐都划归和珅一人把持,他先后任户部侍郎、户部尚书、管理户部三库、内务府大臣。

  160. 此举一出,那些聪明的大臣们马上就发现了妙处。不少大臣主动要求交纳议罪银。

  161. 哈哈哈哈晚节不保朱总理

  162. 皇帝派人查粮,被甘肃官员所骗,也显然是朝中有人为之通风报信。

  163. 晚年的老皇帝成了彻头彻尾的“洞穴人”。 “长期执政的人容易形成一种‘权力幻觉’……权力成为一个洞穴,而这个权势人物就成为穴居人。他是自己权力的俘虏。他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支撑权力的正面信息,负面的信息都作为错误的信息被清洗掉了。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机制,它自动地过滤掉错误的信息,输入正确的信息。在此情况下,这个领袖往往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世界,他甚至都无法对自己的力量形成恰当的符合实际的判断。”(《“倒萨战争”与萨达姆的结局》)

  164. 皇帝从大局出发,高屋建瓴地做出了一系列相关决策: 第一,拒绝尹氏“密往查访”。非但不允许密查,还规定尹壮图每到一处,朝廷先五百里通知地方官。 第二,在尹氏出发前,发出通谕,给全国官员打一剂预防针,以防大家思维混乱。皇帝在上谕中点明打这个赌的目的,是以尹氏为反面教员,对全国臣民上一次形势教育课,以为无识之徒戒。皇帝说,令尹氏盘查盘查的结果必然是用事实“服其心”。

  165. 此心胸“连老农民都不如”

  166. 老皇帝因为生气而特别刻薄,在谕旨中还特别说明,庆成是因公出差,一切费用国家报销。尹壮图是自愿前去盘查,自找多事,所以不能给他提供差旅费,一路花费由他自己负责,以示国家大公。 庆成官轿仪仗在前,尹壮图骑着匹骡子孤零零地跟在后面

  167. “盛世”这个词是中国独有的。

  168. 战乱导致的自然“土改”,同样是汉初“招附流亡”、清初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170. 中国帝王都是人治的信奉者,正如雍正所说,“从来有治人无治法,文武之政布在方案,其人存则其政举,朕有治人即有治法”。几千年间,中国专制制度的框架和运转规则没有根本的突破和进步。

  171. 英国的崛起之路,每一步都伴随着制度创新。一部英国政治史就是一部制度演进史,虽然英国社会始终存在种种无法根本克服的矛盾,但是由于这种独特的政治进步方式使得每一次的矛盾冲突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化解,英国也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172. 康熙时期,对盛世二字并不那么感冒。康熙平定三藩后,群臣请上尊号,康熙明智地拒绝了

  173. 正如梁启超说: 古之天下所以一治一乱如循环者,何也?恃英雄也。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即世界借英雄而始成立之说也。故必到人民不倚赖英雄之境界,然后为真文明,然后以之立国而国可立,以之平天下而天下可平。

  174. 康熙年间,大清王朝结束海禁,开放对外贸易,在广州黄埔、福建厦门、浙江宁波和江苏云台山设立了四个外贸口岸。

  175. 使团的团长是国王的亲戚、著名外交家马戛尔尼勋爵。这个使团规模十分庞大,成员多达七百人

  177. 把我们最新的发明如: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介绍给中国人,准会让这个好奇而灵巧的民族高兴的。

  178. 他们甚至还带去了一个热气球驾驶员,如果皇帝感兴趣,可以坐着英国的热气球到天上转一圈。那样,他就成为东半球第一个飞上天空的人。

  179. 只有专业人员才能明白赫歇耳望远镜与普通望远镜的本质区别,而中国并无这样的人才。英国人在写礼品清单时,十分强调这架望远镜的特殊之处,还特意强调了它是大科学家牛顿所发明。

  180. 哈哈哈哈

  181. 然而在翻译过来的清单中,这个仪器被称为“天文地理大表”,中国人认为,它是用来测算节气的。

  182. 皇帝总结说: 现今内府所制仪器,精巧高大者,尽有此类……至其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

  183. 西式马车车夫的座位位居车厢的前面且高高在上,车夫背对皇帝,不合中国的礼制,只好将这辆车“束之高阁”。

  184. 史料记载慈禧对这辆大奔并不满意。因为这辆车里,司机坐在太后的前面,这让慈禧很扫兴。

  185.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清朝收复台湾,同年十月,开放海禁。

  186. 这盛世如你所愿

  187. 虽然英国人的进贡过程闹得很不愉快,但清王朝上下仍然毫不费力地将此事归纳为圣朝光荣伟大的证明。

  188. 1860年英国人抢劫圆明园时,又找到了60年前他们进贡来的东西。

  189. 关于中国的声音并不是一边倒的,也有人对传教士的书简做出了另一种解读。启蒙时代热爱自由的欧洲人对任何一点专制的信息都极为敏感,不幸传教士书简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暗示。孟德斯鸠就得出结论说,中国的千年不变和社会稳定是专制控制的结果。 百科全书派主持人狄德罗和伏尔泰一样,十分推崇孔子的理性和务实精神,不过却对中国人的父权原则提出质疑。他认为,对父辈的盲目服从,只能产生纵容父辈错误、剥夺儿辈自由的恶果。 另一位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对中国文化优越性的疑问:如果中国文化果然这么辉煌,何以一再被异族统治呢?

  190. 汗八里城(元代蒙古人对大都的称呼,即今北京市)

  191. 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这个东方大国的人口压力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192. 传统中国似乎从来没有“公园”和“休耕”的概念。土地在我们眼中,唯一的使命就是生产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口。

  193. 官员贯彻皇帝旨意,在一切环节中全力展示帝国的富强。但这一旨意毕竟没有被每一位普通百姓所领会。他们关心自己的胃更甚于国家的尊严。这个细节一下子暴露了中国的尴尬。

  194. 更令他们惊讶的是随处可见的弃婴。

  195. 弃婴在基督教国家中是不可饶恕的大罪,但是中国人却视为平常。

  196. 比经济上的贫困更令英国人惊讶的,是中国政治上的贫困。

  197. 英国人很容易地了解到,在中国,所有的富人几乎同时都是权力的所有者。也就是说,中国人的财富积累主要是靠权力来豪夺。中国的专制是超经济的,经济永远屈居于政治之下

  198. 马戛尔尼的结论与巴罗相似。他说,是专制主义摧毁了中国人的财产安全,从而摧毁了所有刺激中国进步的因素。进步只有当一个人确信不受干扰地享有自己的劳动果实时才能发生。

  199. 恐怖至极

  200. 在那些推崇中国政治的欧洲学者的著作中,中国社会的和平、稳定、井井有条一直是他们赞美的重点。他们认为,这说明中国是民权、人道所主宰的理性王国。

  201. 巴罗说:“在任何场合,只要他们(中国官员)认为恰当,就以父权的名义,立即用板子处罚,无须预审或调查。” 这让视个人尊严和荣誉为生命的英国人无法理解并且非常气愤

  202. 英国人发现在暴力威胁下生活的中国人的道德品质与传教士所描述的大相径庭。那些伺候他们的中国人给英国人留下了这种印象:“撒谎、奸诈,偷得快,悔过得也快,而且毫不脸红。”

  203. 英国人注意到,在没有官员的场合,中国人的表情十分正常。一旦有官员出现,中国人的神情立刻就变了

  204. 灌输清心寡欲的思想,摧毁相互的信任,培养人们的冷漠,使他们对自己的邻居猜忌和怀疑,凡此种种朝廷煞费苦心作出的努力,不能不使人们终止社会交往

  205. 回国之后,英国副使斯当东编辑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以及使团随行人员发表的各种报告在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西方人的中国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206. 黑格尔认为,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中国人内在精神的黑暗,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在那里,理性与自由的太阳还没有升起,人还没有摆脱原始的、自然的愚昧状态。“凡是属于精神的东西……都离它很远。” 很显然,黑格尔的许多结论直接来自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的记载和判断。

  207. 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是彻底的、奇特的、最具东方性的东方国家。“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在家庭之内,他们不是人格,因为他们在里面生活的那个团结的单位,乃是血统关系和天然义务。在国家之内,他们一样缺少独立人格

  208. 因此,中国是一个只属于空间的帝国,“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千百年来在广阔的土地上“重复庄严的毁灭”,而又在本质上毫无变化。

  209. 虽然并不主张马上武力攻打中国,但马戛尔尼也认为中国政府是应该被推翻的。马戛尔尼认为:“如果中国现政府由一个会保证其居民财产安全的政府所取代,那么亚洲农民和工匠的技术与进取心以及亚洲商人的商业敏感就会激励起来。从随之而来的财富增长中,欧洲贸易将会获益,世界将会在互惠的商业中联合起来。” 这种进步主义神话为后来的鸦片战争准备了思想武器。

  210. 对这次英国人的来访,乾隆皇帝不但在接待工作上做了精心准备,而且还在武力炫耀方面连篇累牍地做了多次指示。皇帝通告各地军方,凡英国人经过之处,都要全副武装,列队迎接,向英国人展示天朝强大的武力,让他们开开眼,对天朝的强大有所敬畏。

  211. 在皇帝的设想里,一连串的军事检阅一定会向英国人证明中国军队的军纪严明,装备良好,操练有素。

  212. 中国军队的分列式表演没有使英国人感到敬畏,他们发现,世界已经进入火器时代,而中国军队仍然停留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五):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老了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张宏杰

  乾隆的盛世是建立在对土地的极限榨取之上。而中国的内在结构决定了,这个模式的盛世,崩盘是必然,乾隆幸运处在于,他死的恰逢其时。

  除去三皇五帝的遥远传说不谈,中国历史上为人津津乐道的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宣之治,康乾盛世等。而离我们现在最近的盛世便是康乾盛世。

  拜各种电视剧所赐,康乾盛世的三个皇帝走马灯般来回出现在电视上。先有戏说乾隆,后有康熙微服私访记,在后来的康熙大帝和雍正王朝更是几乎把整个康乾盛世全景式的展现了出来。相比于康熙和雍正,似乎乾隆留给我们的大多数印象便是一个太平天子,一个风流处处的人生赢家。

  想来这种印象也是没错,相传康熙之所以传位给雍正,原因正是“好圣孙”。经过康熙和雍正的开拓和整顿,交给乾隆的大清王朝正在走上坡路,而正值二十五六岁的乾隆也无疑是在最合适的年龄接位,不信的话,查查中国历史便可知,能在合适的年龄登上皇位可不是每一位接班人都能享受的待遇。乾隆在登上皇位之前更是熟读史书,早已形成一套自己的理念。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都如此之好,似乎乾隆抓到了一手好牌,而他需要做的,是让自己赢得完美。

  就他个人而言,他努力的做到了,而就整个中国而言,却输得一败涂地。

  集权,反贪,悯农,征战,人口,吏治。似乎这一手牌乾隆按套路打,也按套路赢,就这一点,乾隆称自己为“十全老人”也不算为过。毕竟历史上,按照套路拿牌的皇帝不多,按照套路出牌还能赢得其实也不多。更多的是不按套路拿牌也不按套路出牌,嗯,高兴就好。

  这里要插一句,乾隆这个人很注意自己跟历史上的帝王进行对比,比来比去觉得自己简直是太完美了,既有开疆拓土的战功,又有人民安居乐业的文治,同时盛世的时间还如此之长。

  乾隆按照时间顺序的纵向对比让自己乐在其中不可自拔,而天朝上国的固有观念,让他没有去把自己放在整个世界之中进行比对,在他眼里,他所在的世界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一个世界,唯一的不同便是皇帝今年我来做。

  世道变了,或许汉朝时的整个世界和唐朝时的整个世界还没有很大差别,而到了清朝,英国早就在工业化和商业文明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世界被打通了,谁也不能闭着眼睛不去理会。因为有些事,你不去理它,它就会来理你,还有可能以一种你极度不喜欢的方式。

  在乾隆看来,马戛尔尼所率领的英国使团就这这么一种让人厌恶的方式。不过这个使团所留下的记录确实非常宝贵的,因为他从另一种角度来观察这个国家,而这个角度往往是中国人不敢说也不敢写,或者想不到的,甚至认为理所当然的。其中最让人心生不忍的便是,农民死死地被限制在土地上,一年到头辛苦劳作最多只能糊口,要是碰上好年景,尚可有盈余,要是碰上坏年景,卖儿卖女恐怕也是有的。

  为什么呢?难道中国农民的命运就一直要是如此么?这康乾盛世原也不过是刚刚填饱了肚子的盛世吧。这纸糊的盛世。

  农民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一则为了社会的稳定,二则是除了土地,真没有什么产业能消耗掉基数如此之大的人口,国家不能也不敢把如此多的人口送入社会,任其自生自灭,可是国家又实在没有办法来养活这么多的人口。那该怎么办呢?

  没有办法,在中国的传统治理模式下是没有办法的,因为他的治理就是在一切追求稳定的前提下,尽管这种稳定只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坐稳了的时代”。而解决不了的后果便是流民四起,甚至天理教起义都打上了紫禁城。

  马戛尔尼是个机会,也是最后和唯一的机会。如果这时候清朝跟西方刚刚崛起的商业文明学习,或许一切都会不一样,可是乾隆会么?

  我看不会,不是历史不容假设,而是乾隆的思维模式不允许他这么做。尽管他通晓四门语言,集权手段高明,体恤百姓疾苦,这些都是他的优点。可是时代变了,你再好也没用,相反可能更痛苦,就像单恋的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我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喜欢我”。乾隆足够幸运,死的也够应时,高寿而善终。可惜他留下的清朝,注定要与这个世界接触,以他最不喜欢的方式,这次是战争。

  后记:看书的时候,深深地佩服乾隆,不只是时运好。更是他有一种帝王情怀,纵向对比,他的勤奋和狡诈放在所有的皇帝中都可以排在前列。而他也没有辜负自己对自己的期待。那个时候的清朝,打个比方吧,就像你很久之前认为自己只要考了第一名所有人就会佩服你,然后你发奋努力考了个第一名,班级里的所有人确实很佩服你。但外面社会的整个氛围居然开始拼颜值了,你说上哪说理去。

  我认为将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给他们权利和自由,是那个时候的救赎之路,现在也一样。

  对稳定的不顾一切的追求所带来的后果,看看北朝鲜就清楚了。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六):历史让人明鉴

  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百年盛世。然而帝王体制决定了这种盛世一定是暂时的。连年的战争,人口的大幅度锐减,让土地充裕,让后来的帝王可以休养生息,继而产生盛世。盛世一定带来人口的大量增长,而在中国,能养活人口的只能是土地,当人均土地越来越少时,自然就会产生贫困,饥饿,进而产生大规模的起义。

  中国历代总是不能走出这一个怪圈。也一直不能产生科学,商业,终究在于帝制。

  欧洲也是君主制,但欧洲一直是分离的,任何一个国家,不励精图治就会被灭国灭族,由于此种危机感,总体来说是自由开放的。在自由开放的体质下,哲学就会无处不在,最后质问到了君权,甚至到了上帝。

  反观中国的帝制,在思想上是绝对封闭的。从来不会让人怀疑帝王的合法性,连基本的言论自由和时事评判权利都没有,又怎么会产生科学?清朝之前,中国的知识分子还是有骨气的,明朝虽然没有出过好皇帝,但是大臣还是可以和皇帝据理力争的,也不是皇帝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的。而到了清朝,没有了宰相,只有有名无实的军机处,也就是秘书处,此时的皇帝真的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的。所以我们看各种清朝的电视剧,从来没有大臣和皇帝据理力争的!因为各种决策,都是从他的秘书处商定直接拟发的,你根本没有参与权!

  无论如何,我们再也没有机会重来一次,帝制让我们这个民族承受了百年的痛苦,终于走向了现代化。我们不能埋怨清朝,或是咒骂乾隆,这一切都毫无意义。

  我们只能以史为鉴,谨记我们中华民族因为封闭所承受的痛苦!

  希望中国越来越自由开放,再也不要承受因为封闭带来的苦难。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七):人生自古谁无憾,十全天子骨难全。

  乾隆自称“千古第一全人”,对比前朝历代君主,确实可谓“千古一帝”。可是正是这种种圆满,埋下太多隐患,终究将大清王朝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而他自己落得尸骨无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样的“盛世”,延缓了中国的近现代化历程,让中国不得不以落后“挨打”的方式,进入近现代化。

  孔子在编完《春秋》后感慨道:“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意谓,我现在做的这些事,是非功过,任后世评说,让时间去判断。

  我们总是想做出最正确的事情,做最正确的判断。可是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在当下看来确定无疑的,真的是最正确的吗? 我喜欢毛主席一句诗:“风物长宜放眼量。”在漫长的岁月里,当下片刻不过白驹过隙。只有时间,才能评判得失。

  乾隆时期,养活了历代最多的人口,政治空前稳定,奠定了中国的版图。是尧舜之后的中国统治者中,唯一真正成功做到“禅让制”,实现权力的平顺交接,避免了历代王朝权力交接的腥风血雨。总结乾隆生平种种功绩,现在传统士大夫角度评价,乾隆不负“千古一帝”之称。乾隆盛世,登峰造极,是封建专制极其成熟的阶段。(未完)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八):《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Kindle笔记

君主专制在中国发展到清代,已经由于人口的暴增使得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传统的专制治理方式都难以为继(黄仁宇认为明代的君主-官僚体制都已经无法进行“数目字管理”)。时代已经向中国人提出了近代化的要求,例如通过大力发展工商业吸收剩余人口,顺应市民阶层的兴起实施法治。但君主专制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都没能在这些方面取得真正突破。所谓“错过改革最佳时期”的恶果,集中体现在本书结尾也就是张宏杰的另一篇《嘉庆:除掉和珅,我只猜到结局的一部分》之中:仅仅通过个人勤政、节俭、待人和善、运动式惩贪等,不从制度层面进行改革(僵化的财政制度、失灵的监督体系),通通都在官僚体系的磨蹭中归于失败。历史不像《明朝那些事儿》一样戏谑轻浮,同样可以这般生动有趣而警醒。

  1. 乾隆盛世的出现,有赖于乾隆皇帝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传统人治明君的所有技术资源。

  2. 他视民间社会的活力和自发精神为大清江山永固的最大敌人,积六十余年努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把民众关进了更严密的专制统治的笼子里。

  3. 生活在自己国家里的中国人远没有海外中国人那样活泼自然,也缺乏创造力。他们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更胆小,也普遍缺乏自尊心,自私、冷漠、对公众事务漠不关心。

  4. 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5. 学生时代的乾隆是一个非常正统的儒家信徒,对未来的设计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在他眼中,一个完美的君主,应该是用“仁义”来陶冶教化天下

  6. 从此形成了亲王宗室不入军机处的制度,自此历经乾、嘉、道三朝一百二十多年,直到慈禧时期才被打破。

  7. 青年时代的乾隆有一个最好的朋友,也是他在学生时代最好的同学,叫作福彭。此人是曹雪芹的亲表哥,也就是北静王水溶的原型,是清初八家铁帽子王之一岳托的后代,世袭平郡王。

  8. 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军机大臣

  9. 与言政事,则若贯骊珠而析鸿毛

  10. 皇帝关心的是天下长治久安,一家一姓的统治永远不变;官员们的考虑却没有这么长远。

  11. 乾隆登基以来,日夜提防的就是臣下的欺骗

  12. 西方政党政治的前提是君权的虚化或者消亡,运作方式是竞争双方按明确的规则光明正大地较量。而在专制制度之下,大臣们分裂成不同的派别则意味着统治效能的下降。因为政党政治是公开的、合法的、专心致志的,而朋党政治则是隐蔽的、非法的、别有用心的。

  13. 在这种毒化的政治环境之中,每一个人都必须依附某一门派才能在官场中立足,个别想有所作为的精英人物在这种情况下也无可奈何:“群小挈手绊足,其任事之劳,不胜救过之念,出嗟于朝,入叹于室。”

  14. 虽然鄂张二人并无植党的企图,大臣们却各怀揣度攀附之意

  [笔记]专制政治生态至此

  15. 从来臣工之弊,莫大于逢迎揣度。

  16. 因为体例所限,《清史稿》只为她留出了数百字的位置。

  17. 忍诵关雎什,朱琴已断弦。

  18. 长春宫是皇后的寝宫,皇帝命令照原样保留长春宫的所有陈设,一丝不得更动。他把皇后生前所用的东珠顶冠和东珠朝珠放在那里,每年忌辰,他都要到这里凭吊。这种做法保留了40多年,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要退位做太上皇了,他才下令撤掉。

  19. 孝贤皇后的谥号,直接由皇帝赐给,未由大臣拟定,实无先例。

  20. 这一年,乾隆遇到了两件“大不称心”的事,一件是金川战争进行到最困难的时候,面对小小顽敌清军骑虎难下,清朝政府面子丢尽;另一件是孝贤皇后去世。

  21. 乾隆慨叹说:“我自登基以来,时时以父皇爱民之心为心……即如私盐一事,我本想稍宽其禁,以周济那些特别贫穷的百姓。然而那么多奸民却乘机钻空子,公然违背食盐专卖,无所畏惧。看来则奸顽之民,不容我行宽大之政也!”

  22. 经过元代蒙古人的高压,明代太祖皇帝的挫辱,清代开国过程中的屠杀,中国官僚集团的素质和心态已经大大不同于唐宋时代的士人,他们整体上放弃了人格尊严,放弃了社会理想,蜕变成了唯利是图的“奴才”。乾隆发现,一旦他把这些饱读诗书的“大人先生”们准确定位为奴才,在他们面前悬起官爵和财富,同时收紧绳索,举起皮鞭,以“法”“术”“势”来统驭他们,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24. “立不世之勋而终保令名者,千古唯郭汾阳一人而已”。

  25. 张廷玉深知,皇帝最防备的,是大臣的私心。在明主面前,只有以退为进,以无求为求,以无私来营私,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26. 第四点则比较有清朝特色,那就是由于大臣们因为“好名”而获罪。专制主义发展到清代,连儒学的人格追求,也成了专制极度扩张的妨碍。原因很简单。儒学固然有维护“纲常”的一面,同时也有追求自我完善,要求人格独立的一面。儒学一方面要求其信徒尽力为皇帝服务,同时也要求他们不能放弃对自己人格尊严的坚持和精神价值的追求。 清代前期帝王皆雄才大略,在统治术上大有创新。他们认为,一个大臣如果过于注重自身修养,也会妨碍他们不打折扣地为皇帝服务。为了彻底把大臣改造成奴才,雍正帝提出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大臣们不但不能图利,也不能“好名”。他说:“为臣不惟不可好利,亦不可好名。

  27. 他不做政治家,而只做大秘书。不做思想者,只做执行人。 张廷玉有一句名言,叫“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28. 打击朋党的要诀是最大限度地防止大臣之间的组织性和联系性,千方百计地造成他们的孤立化、分散化、“原子化”,使每一位官僚,都以孤立无援的姿态面对强大的君权。

  29. 只有让大臣们认识到他们所依靠攀附的人物靠不住,朋党才能不攻自散。

  30. 他从政原则是事不关己,则谨守本分绝不发言。有人因此指责他说:“如张文和(张廷玉)之察弊,亦中人之才所易及。乃画喏坐啸,目击狐鼠之横行,而噤不一语。”(《郎潜纪闻》)连乾隆皇帝都说他过于谦抑,说“张廷玉则善自谨而近于懦者”。

  [笔记]朋党另一极端之概不负责

  31. 雄心炽烈的皇帝急于进取,而张氏“稳重和平”“八面玲珑”的个性已经不太适合一个大刀阔斧、除旧布新的时代。

  32.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对“臣节”要求最严的皇帝。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乾隆希望自己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同时,他也认为每个大臣都应该以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33. 在清代帝王中,乾隆是对满汉之分看得很重的一个。

  34. 乾隆为人极其好胜。张廷玉一哭,让皇帝准备好的滔滔辩词卡在喉咙,不吐不快。第二天,他遂降下长篇谕旨,向全体大臣详细讲述了此事,并将这件事提到了“臣节”的高度。

  35. 从小接受的帝王教育,把“重农”“悯农”思想牢牢地刻进了乾隆的脑海里。

  36. 乾隆是传统社会中采取救灾措施最为得力的统治者。

  37. 乾隆年间,由于皇帝鼓励垦荒,全国耕地已经超过了十亿亩。但是乾隆年间的国家税收,始终只按七亿多亩征收。

  38. 中国历史上减免农民税款最多的皇帝

  39. 乾隆减免的农业税占乾隆朝财政总收入的7.57%。而我国于2005年宣布免除全部农业税,其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例不过是1.7%。

  40. 乾隆一朝经常命令各地官员劝谕地主减轻田租

  41. 除了免税救灾、鼓励垦荒等措施之外,乾隆皇帝在兴修水利工程,推广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鼓励人口流动方面都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每项工作的成果都超越中国历史上其他帝王。

  42. 经乾隆一朝的倡导,红薯、玉米已经成为中国贫苦农民的基本口粮。

  43. 在乾隆60年的统治生涯中,中国的人口增长了一倍,确切地说,增长了108%,比世界水平高出了65个百分点。18世纪初,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为23.4%,到这个世纪末则达到了34.06%。除了食物革命,另一功劳归于水利,由于乾隆年间特别是中前期政治纪律清明,国家执政能力强大,黄、淮、永定河、浙江海塘都得到了空前有效的治理

  44. 到清乾隆晚期,一跃而达2088亿斤,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45. 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进行的第一次全国规模的人口普查结果是共有人口14341万,由于经济繁荣,农业发展,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人口增至29696万,50年里翻了一番。

  46. 每逢皇父忌日,乾隆都要盥手焚香,将载有“宝亲王弘历(乾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仁皇帝(康熙)于诸子孙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一段文字的皇父传位遗诏恭读一遍,“以志思慕之诚,以凛继绳之重”。

  47. 为了成功地处理边疆问题,清代前期帝王对少数民族历史、语言、风俗习惯都很感兴趣,乾隆皇帝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48. 在平准之后他亲自撰写过论述准噶尔蒙古世系源流和部落现状的《准噶尔全部纪略》。这篇文章综合了蒙古和汉文资料,对准噶尔的历史源流和部落结构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考证及描述,可以看作是一篇相当出色的学术作品。

  49. 准噶尔四部,除杜尔伯特部汗策凌始终未叛,对清朝极表忠诚,得以耕牧如常,以及达什达瓦之妻一小部早降后被迁至他地未灭外,几乎全部被杀掉。

  50. 有清一代,喇嘛教是国教,但乾隆并不信黄教。

  51. 乾隆很清楚喇嘛教对安定西藏和蒙古的作用。

  52. 拥有了确认转世活佛和任命高级教长的权力,从而牢牢地把西藏社会控制在自己手中。 但是,对于伊斯兰教,乾隆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做法。他深知这一宗教的进取性,因此在回教地区大力推行政教分离,不允许宗教领袖取得世俗权力。

  53. 平定新疆之后,他大力扶植伊斯兰世界世俗贵族伯克的力量,禁止阿訇干涉政治,高明地抑制了伊斯兰教的活力。他还十分高明地将东干穆斯林从中国西北部迁入新疆,利用他们对抗突厥语族的穆斯林,从而实现以回制回,成功地获得了新疆的稳定。

  54. 第一,乾隆朝几乎消灭了对最高权力的所有威胁,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稳定。

  55. 五十五年(1790年)竟至8000万两。乾隆朝财政收入达到最高峰,是“盛世”的标志之一,也是减免钱粮的经济基础。

  56. 乾隆本身是实干家而并非思想家,事实上,乾隆一朝的内政外交大方针,一秉父祖遗轨,并没有大的制度创新。只不过他出色的实践能力使这些大政方针落实得恰到好处。

  57. 乾隆不像传统帝王那样,重德不重才。他对大臣的要求是,“务得有猷有为”。对那些高分低能、只知谨守官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书呆子,他一直厌恶有加。

  58. 傅恒(约1720—1770):二十五岁时一跃为首席军机大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宰相”

  59. 乾隆年间,国家繁盛,督抚虽不免贪黩,然其才具皆系大开大阖手笔,每遇地方事体,无不举办。 乾隆晚年,到访中国的马戛尔尼使团成员们对大清帝国的许多事务都不以为然,唯对他们遇到的许多官员的素质评价很高。

  60. 他整顿吏治,是从抓请客送礼之类的小事开始。

  [笔记]或许有道理

  61. 史上第一回,皇帝的惩贪规定细化到了大臣们的家人。

  62. 贪污白银只要满了1000两(相当于今天的20万元人民币)即判处斩首

  63. 乾隆皇帝充分利用密折制度,广布耳目,充分监察大臣们的一举一动。而且对同一个人,他往往命多人秘密考察

  64. 皇帝坚定地表示: 为官相护之痼习,朕必力革而后已!

  65. 因为乾隆前期抓紧了吏治或者说反腐败这个关键,所以才能迅速把清王朝推向了盛世之巅。这一点是朝野公论。

  66. 乾隆却不欣赏朱元璋的政治浪漫主义。他认为,小民们的话并不都可信,小民的智慧更不可依靠。

  67. 作为一个力图以权力笼罩控制一切的皇帝,乾隆最热爱的是秩序和稳定,最恐惧的是民众的自发性,但有时他也主动深入群众。

  68. 清代粮食总产量居历史之冠,人均却是最低。

  69. 虽然在经济上对农民、特别是贫民慷慨大度,但是在政治权利上,乾隆却是有史以来最为吝啬严苛的皇帝。

  70. 乾隆年间,在地主与佃户的经济冲突中,佃户们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组织性。他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用演戏、赛会、歃血、结盟的方式团聚起来,有组织地和地主进行斗争。

  71. 在乾隆时代,一切民众聚集事件都被视为敌对事件。

  72. 如果因为老百姓告御状而摘了巡抚和县令的帽子,必然在大清帝国内开创一个极为不好的先例。

  73. 对于百姓对抗官府的案子,即使百姓有理,也得受到严惩。而对官员的处理,不可过重。因为如果严处官员,那么百姓必然得到鼓励,以后会变本加厉,益发助长了“以下抗上”的“歪风邪气”。

  74. 侦破反清政治大案之功与讳灾这样的小过不可同日而语,“缉邪之功大,讳灾之罪小”

  [笔记]家天下,尔等均奴才,大奴才管好小奴才

  75. 乾隆初年是清代为数不多的文化生态宽松时期。

  76. 皇帝想起了韩非子的话,对老百姓来说,最需要的是如畜生一样不断地加以鞭策,而不能“养恩爱之心”,因为老百姓是没有头脑的。

  77. 乾隆越来越痴迷于阅读《韩非子》。他发现,原来他极为反感的这个政治理论家的话,今天读起来却字字珠玑。

  78. 乾隆中期的社会问题却已经不是几条民生措施所能解决的。人口压力导致社会动荡逐渐加剧,底层社会风声鹤唳,除了抗租抗税斗争之外,民间宗教和结社活动也大兴起来。

  [笔记]根因:人口激增

  79. 进入中期之后的乾隆对社会的控制越来越高压化。对民间宗教和结社,乾隆打击起来更是不遗余力。

  80. 乾隆朝的文字狱就是在乾隆对社会底层控制由松转紧,对底层民众态度由宽转严的背景下发生的。

  81. 乾隆朝文字狱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打击重心在社会底层。中国历代文字狱,都以士大夫阶层为打击对象。

  82. 乾隆对历朝农民起义的规律深有研究。通过总结中国历史,他得出一个结论,社会底层最危险的人物是“失意文人”。他多次提醒地方官,要注意地方上的“失意文人”作乱。

  83. 乾隆蓄意痛惩这些“满怀好心”的献策献词者,无疑是为了“以昭炯戒”,杀一儆百,消灭他们的“不安分”之心。皇帝治国的理想是“总一海内,整齐万民”,使全国人民都生活在高度纪律化之下。他认为,政治是肉食者谋的事。作为民间知识分子,他们唯一的晋升途径就是老老实实读书进学,此外任何一种钻营都是不正当的。

  84. 通过这些惨案,皇帝严肃提醒底层民众,国家不需要任何底层社会的自发政治热情,只需要他们的驯服和沉默。

  85. 乾隆朝另外许多文字狱,其实是与打击民间宗教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民间宗教和秘密会社历来是农民起义的温床。

  86.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彭家屏案反映出,民间社会许多人家藏有明代的野史,甚至还有吴三桂的反清檄文。秀才们视如奇宝,争相传抄,还在上面批批点点,大表赞同。这个案子说明,一些人特别是中下层知识分子心中仍然执着于“华夷之辨”,不认同大清的统治。

  87. 韩非子说得好,“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统治者不仅需要有“硬实力”,还需要有“软实力”。

  88. 宣布国家进入“极盛”以后,皇帝提出了“大兴文治”的口号。皇帝说,圣明之治,“始之以武,终之以文”。 “文治”的核心是为全国臣民确立一套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89. 皇帝还亲力亲为,在意识形态领域重点抓了如下几件大事: 一是为天下臣民“御制”了一部标准的历史。

  90.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皇帝指导大臣编成《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一书,系统讲述了从黄帝到明末共计四千五百五十九年的历史。 清代统治者入关后遇到的最大意识形态困难就是建立在“华夷之辨”基础之上的“正统观”。

  91. 乾隆在这部书中最着力的,是确立新的“正统观”。乾隆从“天下一家”和“大一统”的角度重建“正统观”,重新论证了历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

  92. 二是根据时势需要,大幅修正一些当代历史人物的评价。

  93. 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称赞投顺清朝的明臣

  94. 为了“砥砺臣节”,乾隆决定把这些“事二君”者打成反面教员

  95. 乾隆四十一年,他特命国史馆实现写法创新,特立《贰臣传》

  96. 三是大规模整理中国历史文献,营造博大恢宏的文治气象,以证盛世“文治之极隆”。

  97. 乾隆一朝官修各种大型丛书达一百二十种之多,为中国历代王朝之冠。其中《续通典》《大清会典》等都成果斐然,而最有名的当然数《四库全书》。

  98. 几乎所有雄才大略的君主都深懂恐怖的妙用。恐怖使官僚机构更有效率,使底层民众更有纪律,使统治者的仁慈更容易让人们记住,因而也使统治者更安全。马基雅弗利说,“令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更安全”。

  99. “字贯案”有力地推动了禁书运动。在此案之后,各省的禁书工作都雷厉风行地开展起来,各地先后设立“书局”,专门负责查缴“不法违碍”书籍。

  100. 乾隆却把矛头扩大到了所有活人的“违碍文字”。他要修正的,不仅是反满情绪,还包括汉族人对所有少数民族政权的“错误看法”。

  101. 枪杆子在手,什么谎话都可以说得理直气壮,甚至能把说谎者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这本是中国政治的一个通例。

  102. 在他们抢掠回来的报告中,多数时候是把汉人和牲畜混报的

  103. 吴晗也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据近代学者推算,全国禁毁图书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达十五万册。销毁版片总数一百七十余种、八万余块。除了焚毁书籍,乾隆还系统地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目前明代档案仅三千余件,其余估计不少于一千万份明代档案,已经被销毁了。 乾隆朝“文治”的本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文化浩劫。

  104. 在通过“文字狱”净化“上层文化”的同时,皇帝并没有忘记对底层百姓精神健康的关注。而戏曲,正是搞愚民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好“抓手”。

  105. 为了防止戏班子对某些正面历史人物进行恶搞,影响他们在观众心中的高大形象,朝廷规定,戏台上不许出现历代帝王、孔孟圣贤及忠臣烈士。

  106. 为了防止八旗满洲和职业军人因为看戏而意志薄弱,又规定旗人和军人不许看戏。为了防止男女混杂,出现道德败坏事件,规定妇女不许看戏

  107. “禁”的力量是有限的,甚至有的时候,会导致“逆向消费”。你越禁,老百姓就越想看。元明两代及顺康雍三朝的禁戏最后基本都流于形式

  108. 乾隆朝戏曲工作思路较历代都高明。乾隆把禁戏的重点,从禁地点、禁规模、禁时间转移到审查、修改、禁止演出的内容。

  109. 皇帝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制定了剧本审查制度,要求各地方官详细审查收缴到的剧本有无需要改动之处,并汇报到皇帝处,由皇帝亲自把关定夺。皇帝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对这些戏曲中的违碍及不当之处一一修改。

  110. 皇帝亲自组织了层次极高的戏曲创作班子。这个班子由庄亲王亲自挂名,由刑部尚书张照担纲,诸多有文艺才能的朝臣亲自投入创作。

  111. 乾隆朝戏曲的另一个特点也十分突出,那就是内容异常贫乏。宫中演出,每一句话都要受到层层审查和把关,有着无数忌讳。二百余出的连台宫廷大戏,回避现实矛盾,思想观念陈腐,艺术千篇一律,有人总结说不过是“虚张太平声势,点缀圣朝恩德,伪造天命天意,宣扬道学迷信”。

  112. 在皇帝的文艺政策下,乾隆朝戏曲内容呈现两个特点:第一,戏曲作品内容的道德化,专门以阐扬忠孝节烈之事为职事。第二,戏曲文学样式的诗文化。戏曲词句越来越雅,“缺乏激情深意,又大都是脱离舞台的案头之作”。

  113. 专制统治者刻意制造的春天,最终无不会演变成严酷的冬天。

  114. 尹嘉铨的出现,让日夜不停搜寻自己统治漏洞的乾隆又发现了专制政治的一个薄弱环节:民间讲学之风。

  115. 宋代之后所流行的各家语录,一般就是书院师徒间的问答记录。

  116. 顺治十七年(1660年),朝廷颁布命令,严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皇帝养成计划2智慧武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