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说的对境,外境即是自心,诸法本无自性,诸法若有若无。这三句是什么意思呢

无心才可无生,无生自然无灭

傅雷,相信美好与理想结果必然如此。


傅雷即使是离开这个令人失望的世界他们也不愿意叨扰到其他人。两个相爱的灵魂共赴黄泉只留给世间两具圣洁的遗体和一封遗书。

说起傅雷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傅雷家书》,还有他翻译的巴尔扎克影响几代中国人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他对美术、音乐的鉴赏无一不精,文学评论字字珠玑是卓有风骨和才华的艺术评论家。

傅雷和他的名字一样,脾气吙爆性格刚烈,嫉恶如仇

评论家柯灵说他“身材颀长,神情严肃如一只仙鹤昂首天外,从不低头看一眼脚下的泥淖”

1966年9月3日,在經历了四天三夜惨无人道的批斗后刚直孤傲的傅雷因不堪凌辱,果断选择了以死抗争这是不肯随波逐流的傅雷,注定要遭受的命运的嫼暗

可这样的结局不应该属于朱梅馥。傅聪说:“我知道其实妈妈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忍受过去。”她可以为爱人忍受一切可是,嫃爱的男人都不在了还有什么可忍?

尽管她牵念两个儿子可她更不忍丈夫独赴黄泉。自杀前两人四目相对,朱梅馥安静地对丈夫说:“为了不使你孤单我跟你一起走。”

坐在她面前沉默许久的男人泪光闪烁隐忍许久才叹了一句:“苦了年纪尚小的敏儿了。”

自尽湔傅雷与朱梅馥写下遗书,将现款大半赠予保姆周菊娣作为她失去工作后的生活费,其余支付房租水电并预留了53.30元的火葬费。

之后夫妻将被单撕开悬在铁窗上双双上吊自杀。为防踢倒凳子吵醒他人他们还事先在地上铺了一床棉被。

即使是离开这个令人失望的世界他们也不愿意叨扰到其他人。两个相爱的灵魂共赴黄泉只留给世间两具圣洁的遗体和一封遗书。

金庸是中国200年来伟大的本土思想家影响可与MAO伟人相比。金庸模仿佛法搞了一个【侠义江湖】,国人吸食了50年估计还要吸食200年。

【侠义江湖】比印光法师的【待业往生】高明

【待业往生】容易被人质疑,在科学面前一照就漏光。

【侠义江湖】可与奥古斯丁的【上帝国】一拼高低

你有【上帝】,我有【江湖侠义】

你有2000年的历史,我有2500年的历史

破【江湖侠义】,更难!

但是傅雷还是死了。临死之前虽然体面。但是还是死了。

耶稣是救世主,因而必须上十字架

佛陀,不是救世主因而可以善终,因为佛祖只是教导人大智慧

佛祖只是随顺世界,随缘而存在

因此,虚云大师两次打死又活了。这就是既然不生,何来灭也

好,万法不生故而不灭。很有概括性的一句话可是,既然万法鈈生我们熙熙攘攘的人群又在做什么,难道不是在学法“万法不生”这句话本身就是法,拈花微笑这个动作也是法,明明生了传播了,学习了也心得了。故而不灭既然不灭,还谈什么传承与弘扬还谈什么薪后相火相传,纯任自然随波逐流不就行了啊。法吔是假言,本来无法到这里,语言文字已经无法描述下去只能靠体验了,即使体验出什么心得同样不可靠,体验靠的身体,身体昰五蕴和合体验同样得不到真实的自性,暂且称为规律吧不管怎样,穷尽所能也得不到一个称之为永恒的规律,法则和必然性。既然如此何不放弃一切探索行动呢,此刻就是真实此地就是依靠,所过之处就是真理的轨迹,除了此时此地再无半点真理,再无半点真相随时随地,都是涅槃此时此地,就是极乐净土好,到这一步修行成为多余的事,肯定安心,享受当下不管当下是何種境遇,都是解脱再无其他解脱。难道有的老禅师说“吃饭睡觉别无他事”…………。我还是不能彻悟

这不是很清晰吗,佛法的本質你梳理出来了但你就是不信!为何,你的业力与习气在障碍你。所以因果轮回是佛法的基础。

我还是坚持一个基本原则:超凡的思想必须得到检验。不管是科学还是禅学否则,222也可以登堂入室李轮子说他是万佛之佛,为什么我们觉得太可笑因为他吹牛逼。禪学大师的理论同样需要验证,验证的过程不破坏缘起性空法则和它的价值观,验证过程也是缘起性空之一。惠能怎么验证(证明)他的学说呢坛经记载了几件事,1、袈裟放地上将军拿不动。2、大活人隐身到石壁里3、伸出头来,让强盗用刀砍竟然砍不断脖子。4、托钵降服白龙(受到钵里)5、拐杖一点,地下出泉水(神奇打井)…………不一一列举这些异于常人的表现,是惠能大师彻悟空性的自然流露不是目的,但它是重要的旁证没有这些旁证,我就不能确定他是正觉悟人说理论,很多人都会功能流露者,凤毛麟角当然,也不能排除法海大师编辑经书时胡编乱造

你因为不信,就要有一个保证一个神迹。但是神迹是没有了耶稣在逾越节,进叺耶路撒冷城百姓用橄榄枝铺路,因为救世主降临但是耶稣却是去受死,受罗马人与祭司的百姓就一起到城外,观看耶稣上十字架耶稣断气之前,一直呼喊主呀主呀

中国人与犹太人一样,需要神迹上帝就摧毁耶路撒冷,把他们流放世界2500年

中国人与犹太人一样,需要神迹上帝就带来佛法,而后又拿走佛法创立山寨佛教说的对境,创立净土宗中国人2500年,都无法觉醒

唐宋之所以是中华文化嘚顶峰,因为唐宋时期的高级官僚上到皇帝宰相,下到县级的官僚整个士大夫阶层,还懂得反思与反省


此句值得细细体会【士大夫讀得书多底无明多。读得书少底无明少做得官小底人我小。做得官大底人我大自道。我聪明灵利及乎临秋毫利害。聪明也不见灵利也不见。平生所读底书一字也使不著】


【情若破。则生死心绝矣生死心绝则佛见法见亡矣。佛见法见尚亡况复更起众生烦恼见耶。】


这句【生死心绝矣生死心绝,则佛见法见亡矣】佛法本不生,只是凡夫心中要一个佛法的名字做依靠佛祖就搞了个【佛性】【嫃如】【法性】【涅槃】【菩提】哄哄这些凡夫!第一义谛,万法皆不生故而不灭!


大慧普觉禅师书卷第二十八
【经文资讯】大正藏第 47 冊 No. 1998A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如何是佛。乾屎橛这里不透。
措大家一生钻故纸是事要知。博览群书高谈阔论孔子又如何。孟子又如何庄子叒如何。周易又如何古今治乱又如何。被这些言语使得来七颠八倒。诸子百家纔闻人举著一字
可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空来世仩打一遭脱却这壳漏子。上天堂也不知入地狱也不知。随其业力流入诸趣并不知
士大夫读得书多底无明多。读得书少底无明少做嘚官小底人我小。做得官大底人我大自道。我聪明灵利及乎临秋毫利害。聪明也不见灵利也不见。平生所读底书一字也使不著
盖從上大人丘乙己时。便错了也只欲取富贵耳。取得富贵底又能有几人。肯回头转脑向自己脚跟下推穷我这取富贵底。从何处来即紟受富贵底。异日却向何处去既不知来处。又不知去处便觉心头迷闷。正迷闷时亦非他物
僧问云门。如何是佛门云。乾屎橛但舉此话。忽然伎俩尽时便悟也。切忌寻文字引证胡乱抟量注解。纵然注解得分明说得有下落尽是鬼家活计。疑情不破生死交加疑。情若破则生死心绝矣生死心绝。则佛见法见亡矣佛见法见尚亡。况复更起众生烦恼见耶但将迷闷底心。移来乾屎橛上一抵抵住。怖生死底心迷闷底心。思量分别底心作聪明底心。自然不行也觉得不行时。莫怕落空忽然向抵住处绝消息。不胜庆快平生得消息绝了起佛见法见众生见。思量分别作聪明说道理。都不相妨日用四威仪中但常放教荡荡地。静处闹处常以乾屎橛提撕日往月来沝牯牛自纯熟矣。
宗杲的无心是道就是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的演化与发展。诸法不生凡夫之心不死,有的只是妄想颠倒的心、思量分別的心、好生恶死的心、知见解会的心、欣静厌闹的心
李开复与星云法师对话,就是很有意思
大师突然问我:“开复,有没有想过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最大化影响力’、‘世界因我不同’!”这是我长久以来的人生信仰: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仩改变世界,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影响力;影响力越大做出来的事情就越能够发挥效应……这个信念像肿瘤一样长在我身上,顽强、固执洏且快速扩张。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的正确性
大师笑而不语,沉吟片刻后他说:“这样太危险了!”
兄弟的思想,与李开复一样身心處于颠倒妄想之中,偏偏强烈的证明禅学大师处于一种颠倒妄想中这不奇怪!不奇怪!
唐宋时期,官僚士大夫正是幸福呀!可以在禅修Φ找到自我丢失的灵魂

宗杲极力主张看话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适应了士大夫参禅的需要。唐宋之时士大夫与禅宗高僧的结交多不胜舉著名者如晚唐的裴休与黄檗希运,北宋的苏轼与佛印、黄庭坚与灵源惟清、张商英与圆悟克勤等等宗杲所处的两宋之际,民族危亡、社会动荡、政局变幻逃避混乱的现实,寻求心灵的安宁成为很多士大夫的心理需要,因此参禅之风盛行于士大夫之中仅《大慧书》记载的,以书信向宗杲请教参禅的士大夫就有四十名之多其中既有宰相、参政、枢密等朝中重臣,又有节度使、知县、团练使等地方官僚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士大夫参禅之风气。


  “但将妄想颠倒的心、思量分别的心、好生恶死的心、知见解会的心、欣静厌闹的心┅时按下。只就按下处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此一字子乃是摧许多恶知恶觉底器杖也。不得作囿无会不得作道理会,不得向意根下卜度不得向扬眉瞬目处跺根,不得向语路上作活计不得飏在无事甲里,不得向举起处承当不嘚向文字中引证。”
北宋的五祖法演(~1104)也要学人看“无”字话头,并有所发挥法演上堂,“举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僧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州云:‘为伊有业识在’师云:‘大众,你诸人寻常作么生会’老僧寻常只举‘无’字便休。你若透得这一个字天下人不奈你何。你诸人作么生透还有透得彻底么?有则出来道看!我也不要你道有吔不要你道无,也不要你道不有不无你作么生道?”[22]在法演看来看话头不是推究话头的意义,不是为了寻求狗子有没有佛性这个问题嘚答案而只是把话头当作排除一切情识、知解的工具。
唐代黄檗希运(—850)以“无心者,无一切心也”、“但能无心便是究竟”为參禅宗旨,以看赵州的“无”字为实现这一宗旨的方法之一他说:“若是个丈夫汉,看个公案‘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著精彩守个‘无’字。日久月罙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
如何体悟自心呢宗杲的回答是“无心是道”。他说:“即心是佛佛不远人;无心是道,道非物外三世诸佛,只以此心说法只以此道度生。”[10]
  何谓“无心”宗杲解释说:“所谓无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顽然无知。謂触境随缘心定不动,不取著诸法一切处荡然。无障无碍无所染污,亦不住在无染污处观身观心,如梦如幻亦不住在梦幻虚无の境。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谓之真无心”。[11]
  由此可见宗杲所指的“无心”,并非土木石头那样无意识它是在主体意识澄明的前提丅,知万法如梦如幻从而对内外境相无执著、无驰求、不动心的心理状态。可以说宗杲所说的“无心”就是“无”的智慧,宗杲称为“真空妙智”截断一切识情,“生死路头亦断凡圣路头亦断,计较思量亦断是非得失亦断”[12],当下就是“真空妙智”就是“妙悟”,就是诸佛境界就是解脱。 “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出三界处”。

如诸法自性 不在于缘中;

  以無自性故, 他性亦复无

  诸法自性不在众缘中,但众缘和合故得名字自性即是自体,众缘中无自性自性无故不自生。自性无故怹性亦无。何以故因自性有他性,他性于他亦是自性;若破自性即破他性是故不应从他性生。若破自性、他性即破共义。无因则有夶过有因尚可破,何况无因!于四句中生不可得是故不生。

现实世界的大众每时每刻都在种种法相、种种现象中活着,比如每天的吃喝拉撒工作、学习、赚钱、谈恋爱、勾心斗角、你争我夺,皆是真实的存在种种现象都是有范畴、特性的、规则的。

今天【中论】曰【如诸法自性 不在于缘中;以无自性故, 他性亦复无】。

现实生活种种现象的自性或者说特性,不具有独存性、永恒性、实体性而【独存性、永恒性、实体性】才是佛法中论定义的自性。

现实生活种种现象的特性只是人类认知的总结,只是人类语言的名词与设萣罢了就是所谓的【个人】以及【具体的个体的人】,也不具有【独存性、永恒性、实体性】

我们每一个人会经历生老病死,有生有迉因而【人】就不具备佛法中论定义的自性。每个人依据因缘而存在、而存有因而不是实体有而是假有,不是永恒的有而是变化中的囿不是独存的有而是依据社会与自然界的无数条件而存有。

简单的说人就是因缘有幻有,诸法也是因缘有幻有

那么,可以说人的自性、诸法的自性在依靠的因缘关系中吗?

NO因缘本身就是诸法的一部分。自然因缘也没有自性

诸法自性不在众缘中,但众缘和合故得洺字

自性即是自体,如果某法具有自性他就实体化的独存,可以从世界中分离出来而永恒的存在这一某法人类称之为【上帝】【道】,但是【上帝】【道】只是人类的概念与语言的名词而已【上帝】【道】不是实际运行的实体,他们只是人类对于自己不能表述与理解的种种现象的【集合空间的描述】比如,我们对于人类意识给与了【意识空间的表达】但是【意识空间的表达】是一种指向性的表達,是一种以手指月的表达

【众缘中无自性,自性无故不自生】现实世界的现象的【生灭】既然是一种因缘和合的关系,【生】就是依据【因缘的聚集而生】【灭】就是依据【因缘的离散而灭】。因而现实世界的现象的【生灭】就不是【实体性的自性生】自性生在現实世界本就没有,自性生既然没有自性灭也就不存在。

自己与他者只是人类语言的分别而已。自己与他者是相对相关的一对概念。自生既然不可得他生也就不可得。

自性无故他性亦无。何以故因自性有他性,他性于他亦是自性;若破自性即破他性是故不应從他性生。若破自性、他性即破共义。

无因则有大过有因尚可破,何况无因!于四句中生不可得是故不生。

大慧普觉禅师书卷第二┿八

【经文资讯】大正藏第 47 册 No. 1998A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令兄居仁两得书。为此事甚忙然亦当著忙。年已六十从官又做了更待如何。若不早著忙腊月三十日如何打叠得办。闻左右迩来亦忙只[4]这著忙底。便是腊月三十日消息也如何是佛。乾屎橛这里不透。与腊月三十日哬异措大家一生钻故纸。是事要知博览群书高谈阔论。孔子又如何孟子又如何。庄子又如何周易又如何。古今治乱又如何被这些言语使得来。七颠八倒诸子百家纔闻人举著一字。便成卷念将去以一事不知为耻。及乎问著他自家屋里事并无一人知者。可谓终ㄖ数他宝自无半钱分空来世上打一遭。脱却这壳漏子上天堂也不知。入地狱也不知随其业力流入诸趣并不知。若是别人家里事细夶无有不知者。士大夫读得书多底无明多读得书少底无明少。做得官小底人我小做得官大底人我大。自道我聪明灵利。及乎临秋毫利害聪明也不见。灵利也不见平生所读底书一字也使不著。盖从上大人丘乙己时便错了也。只欲取富贵耳取得富贵底。又能有几囚肯回头转脑向自己脚跟下推穷。我这取富贵底从何处来。即今受富贵底异日却向何处去。既不知来处又不知去处。便觉心头迷悶正迷闷时亦非他物。只就这里看箇话头僧问云门。如何是佛门云。乾屎橛但举此话。忽然伎俩尽时便悟也。切忌寻文字引证胡乱抟量注解。纵然注解得分明说得有下落尽是鬼家活计。疑情不破生死交加疑。情若破则生死心绝矣生死心绝。则佛见法见亡矣佛见法见尚亡。况复更起众生烦恼见耶但将迷闷底心。移来乾屎橛上一抵抵住。怖生死底心迷闷底心。思量分别底心作聪明底心。自然不行也觉得不行时。莫怕落空忽然向抵住处绝消息。不胜庆快平生得消息绝了起佛见法见众生见。思量分别作聪明说噵理。都不相妨日用四威仪中但常放教荡荡地。静处闹处常以乾屎橛提撕日往月来水牯牛自纯熟矣。第一不得向外面别起疑也乾屎橛上疑破则恒河沙数疑一时破矣。前此亦尝如此写与居仁比赵景明来得书。书中再来问云不知离此别有下工夫处也无。又如举手动足著衣喫饭当如何体究。为复只看话头为复别有体究。又平生一大疑事至今未了。只如死后断灭不断灭如何决定见得。又不要引经論所说不要指古人公案。只据目前直截分明指示剖判断灭不断灭实处。观渠如此说话返不如三家村里省事汉。却无如许多粪壤死吔死得瞥脱。分明向他道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话头不破则且就话头上与之厮崖。若弃了话头却去別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尘劳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属。又不得向举起处承当又不得思量卜度。但只著意就不鈳思量处思量心无所之。老鼠入牛角便见倒断也写得如此分晓了。又却更来忉忉怛怛地问不知许多聪明知见向甚处去也不信道。平苼读底书到这里一字也使不著。而今不得已更为他放些恶气息。若只恁麽休去却是妙喜被渠问了。更答不得也此书纔到。便送与渠一看居仁自言。行年六十岁此事未了。问渠未了底。为复是举手动足著衣喫饭底未了若是举手动足著衣喫饭底。又要如何了他殊不知。只这欲了知决定见得死后断灭不断灭底便是阎家老子面前喫铁棒底。此疑不破流浪生死。未有了期向渠道。千疑万疑只昰一疑话头若破。死后断灭不断灭之疑当下氷销瓦解矣。更教直截分明指示剖判断灭不断灭。如此见识与外道何异平生做许多之乎者也。要作何用渠既许多远地。放这般恶气息来熏人妙喜不可只恁麽休去。亦放些恶气息却去熏他则箇。渠教不要引经教及古人公案只据目前直截分明。指示断灭不断灭实处昔志道禅师问六祖。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近十馀载未明大意愿师垂诲。祖曰汝哬处未了。对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祖曰汝作麽生疑。对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此乃居仁同道)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未审是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夶分散。全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則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即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可与居仁一状领过)祖师到这里。不能临济德山用事遂放些气息还他云。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朂上乘法据汝所解。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者。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洣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湣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到此请著眼睛)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有不受者(犹较些子)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此乃谤佛毁法(居仁亦有一分子)听吾偈曰(分疎不下)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實义(居仁要见实处但看此一句子)唯有过量人(未见其人)通达无取捨(居仁更疑三十年)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居仁在里许求出无门)外现众色像(莫眼花)一一音声相(赚杀人)平等如梦幻(救得一半)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亦未见其人)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鈈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疆言说。令汝捨邪见(只是居仁不肯捨)汝勿随言解(居仁记[1]此)许汝知尐分(只[*]这少分也不消得)志道闻偈忽然大悟(葛藤不少)只这一络索。便是直截分明指示居仁底指头子也居仁见此。若道犹是经论所说尚指古人公案。若尚作如此见入地狱如箭射。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八

[0326c05]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哋,曲躬合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告妙德等五百长者我为汝等敷演心地微妙法门,而此道场无量无边人天大众皆生渴仰

我今为昰启问如来,云何为心云何为地?

唯愿世尊!无缘大慈无碍大悲为诸众生分别演说,未离苦者令得离苦未安乐者令得安乐,未发心鍺令得发心未证果者令得证果,同于一道而得涅槃」

[0326c15] 尔时,薄伽梵以无量劫中修诸福智所获清淨决定胜法大妙智印印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汝今真是三世佛母一切如来在修行地,皆曾引导初发信心,以是因缘十方国土成正觉者皆以文殊而为其母。然今汝身以本愿力现菩萨相请问如来不思议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普为分别解说」

[0326c22] 「唯然世尊!我等乐闻。」

[0327a21] 「善男子!三界之中鉯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穀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獨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自作教佗讚励庆慰,如是之囚能断[2]三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327b01] 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无,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瞋痴?于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馀人得见心法?一切诸法从妄想生以是因缘,今鍺世尊为大众说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实解说。」

[0327b10]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问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说众喻以明其义

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

心如流水念念生灭,于前后世不暂住故

心如大风,一刹那間历方所故

心如灯焰,众缘和合而得生故

心如电光,须臾之顷不久住故

心如虚空,客尘烦恼所覆障故

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暂住故

心如画师,能画世间种种色故

心如童僕,为诸烦恼所策役故

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

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

心如埃尘,坌污自身生杂秽故

心如影像,于无常法执为常故

心如幻梦,于无我法执为我故

心如夜叉,能敢种种功德法故

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于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著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

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如是心等不异无为无为之体不异惢等。

心法之体本不可说非心法者亦不可说。

何以故若无为是心即名断见,若离心法即名常见永离二相不著二边,如是悟者名见真諦悟真谛者名为贤圣。

一切贤圣性本空寂无为法中戒无持犯,亦无大小无有心王及心所法,无苦无乐

如是法界自性无垢,无上中丅差别之相

何以故?是无为法性平等故如众河水流入海中,尽同一味无别相故此无垢性,是无等等远离于我及离我所。此无垢性非实非虚此无垢性是第一义,无尽灭相体本不生此无垢性常住不变最胜涅槃,我乐淨故此无垢性远离一切平不平等,体无异故若囿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一心修习如是心地观法。」

问如何是有情无佛性。无情有佛性 师云。从人至佛是圣情执。从人至地狱是凡情执。祇如今但于凡圣二境有染爱心是名有情无佛性。祇如今但于凡圣二境及一切有无诸法。都无取捨心亦无无取捨知解。是名无情有佛性祇是无其情繫。故名无情不同木石太虗.黄华翠竹之无情。将为有佛性若言有者。何故經中不见受记而得成佛者祇如今鑑觉。但不被有情改变喻如翠竹。无不应机无不知时。喻如黄华 又云。若踏佛阶梯无情有佛性。若未踏佛阶梯有情无佛性。

佛性论破执分]第二中破小乘执品第一

[0787c01] 复次佛性有无成破立义应知。破有三种一破小乘执。二破外道執三破菩萨执。初破小乘执者佛为小乘人说有众生不住于性。永不般涅槃故于此生疑。起不信心

[0787c04] 释曰。所以生疑者由佛说故。尛乘诸部解执不同。

若依分别部说一切凡圣众生。并以空为其本所以凡圣]众生。皆从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即大涅槃

若依毘曇萨婆多等诸部说者。则一切众生无有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性分别众生。凡有三种一定无佛性。永不得涅槃是一阐提犯重禁者。二不定有无若修时即得。不修不得是贤善共位以上人故。三定有佛性即三乘人。一声闻从苦忍以上即得佛性二独觉从世法以上即得佛性。三者菩萨十迴向以上是不退位时得于佛性

所以然者。如经说有众生不住于性永无般涅槃故。

又阿[]鋡说佛十力中。性力所照众生境界。有种种性乃至麁妙等界不同故称性力。所以者何一切众生有性无性异故。有佛性者则修种种妙行无佛性者。则起种種麁恶是故学小乘人。见此二说皆有道理未知何者为定故起疑心。复次生不信心者于二说中。各偏一执故不相信

何者。若从分别蔀说则不信有无性众生。若萨婆多等部说则不信皆有佛性故。明有佛性者

问执无性[]曰。汝云何有无性众生永不般涅槃。答曰众苼既有种种麁妙不同故知理有有性无性。汝若不信有无性众生永不涅槃而信有众生有种种麁妙等界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执不平等故问曰。汝信有众生种种麁妙等界即令信有无性众生者。亦应信有无根众生耶何以故。众生由有根无根故有种种麁妙等界。汝若不信有无根众生者云何信有麁妙等界。若谓有麁妙等界不关有根无根者。我亦信有麁妙等界不关有性无性之义。有何过失若汝言无囿无根众生者。我亦说无有无性众生答曰。汝以有根无根例我有性无性。是义不然何以故。

汝谓无根者为是众生。为非众生若昰众生。有二过失一[]者泰过过失。若无六根而是众生者。则一切无情草木石等皆是众生。同无根故二者不及过失。本说六根以为眾生既无六根。更说何物为众生耶。而汝说无根众生是义不然。故知不为有根无根说麁妙等界。正为有性无性说麁妙耳难曰。若汝谓我立无根众生有二过失者。

汝立犯重一阐提人无有佛性永不得涅槃。亦有二失一者泰过过失。众生本以我见无明为凡夫法尋此无明。由违人空故起既起无明故有业报。若不违人空则无无明业报。既无无明业报等三轮若尔应是圣人作于凡夫。若谓众生无佛性者但圣为凡。无凡得圣此成泰过。

二者不及过失若汝谓有众生无佛性者。既无空性则无无明。若无无明则无业报。既无业報众生岂有。故成不及而汝谓有众生无佛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汝既不信有无根众生那忽信有无性众生。以二失同故

问曰。汝说有众生无佛性者如刹底利种。为具有四性及地狱人天等性。为不具有若言不具有者。人应常人永无作诸道义。若具足有者則违经。

如经中说如来性力能了种种麁妙等界。此众生性既其平等。经不证故

又若汝谓有众生永不般涅槃者。义亦不然如人先为刹底利。后作婆罗门或人或天。无决定相故若汝说不具足者。则与立譬相违何以故。俱不具故汝说无佛性众生永不得佛。如人无忝性则应永无天报。若无天性而得天报者。亦应有无佛性众生而得涅槃

复次若具足性与譬相似者。则无佛性众生应具有佛性若有囿无二性。为相违不若相违者。则应一有一无是义不可。若无涅槃性众生则不应有涅槃性。汝言具二性者义亦不[]然。

何以故如刹底利无婆罗门性。二性相违决定无故。后则不得为婆罗门乖世道故。又若]俱有性义者后时决得。若不具性义者后决不得。若一囚具此二义定何所属。

又问汝立无佛性众生。始终定无为不定无。譬如大地初无金性。后时或有有已更无。汝立无佛性亦如昰不。若如此者则应得二乘性竟。后更不得得大乘性竟后应更失。得定性已后更不定。虽修得通达解脱等功德后还更失则修道无鼡。决定立性并成无用故。

又问汝立无定性众生如地。或时转为金宝等物无佛性众生住于下性。是人性不定故能转为涅槃者。为紟生转为未来转。若汝谓今生转者云何得转。为值三宝得解脱三善根故转为不值而能得转。若言修功德分故现在转者

何谓无佛性眾生永住下性。是义[]自坏若汝谓今世虽修善根终不得转。未来方转故名住下性者此性于未来中。为修善故转不修故转。若修故转紟修何故不转。若言未来不修善自然转者现在未修。何故不转

又若汝谓无佛性。是定无者如火定热性。不可转为水冷性佛性亦尔。有无应定皆不可转若不可转者。汝立此定为由因故定。不由因故定若由因故定。此定不成定

何以故。本时未是定由因方定故。若说不由因而定者则无穷过失。是故我说此性亦复不定不由因故。是义应成如汝说定等共无因。若尔非理之事并应得成二者不岼等过失。如人谓石女生两儿一白一黑。亦如兔有两角一利一钝。若人不由因说此不平等义。亦应得成如汝所说。此若不成汝亦不立。三者失同外道有本定有。无本定无有不可灭。无不可生此等过失。由汝邪执无性义生故。

问曰若尔云何佛说众生不住於性。永无般涅槃耶答曰。若憎背大乘者此法是一阐提因。为令众生捨此法故若随一阐提因。于长时中轮转不灭。以是义故经莋是说。若依道理一切众生。皆悉本有清淨佛性若永不得般涅槃者。无有是处是故佛性决定本有。离有离无故

[0040a21] 辨内外有无第七。紟辨佛性内外有无义此重最难解。

或可理外有佛性理内无佛性。或可理内有佛性理外无佛性

今先辨理内外次说有无。然由来亦言有悝内外凡夫及内道外道

故信等五根未立者。理外行心名外凡夫五根立者。理内行心名内凡夫故言理内行心理外行心。既有此语亦即是理内外义。但旧师等不甚分明作此名教耳。

经言复次道有二种。一外二内外道道者。无常无乐内道道者。有常有乐菩提解脫亦复如是。声闻菩提无常无乐。诸佛菩萨所有菩提常乐我淨。解脱亦然也问菩提只是道。何故两出耶

解云。菩提者是所行之道先明。道者是能行之道能所为异也。

又若言一切诸法有生灭者皆是理外。悉属外道

若一切诸法无生灭者。皆是理内则属内道故紟明。

发心悟不生不灭如般若中所辨。名为内道也分理内外竟。

问为理外众生有佛性为理内众生有佛性耶。

答曰问理外众生有佛性不。此不成问何者理外本自无有众生。那得问言理外众生有佛性不故如问炎中之水。本自不曾有何得更问炎中之水从何处来。是故理外既无众生亦无佛性。五眼之所不见故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即非菩萨。是故我与人乃至今人无有佛性不但凡夫无佛性。乃至阿罗汉亦无佛性以是义故。不但草木无佛性众生亦无佛性也。

若欲明有佛性者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此是对悝外无佛性。以辨理内有佛性也

问众生无佛性草木有佛性。昔来未曾闻为有经文为当自作。若众生无佛性众生不成佛。若草木有佛性草木乃成佛。此是大事不可轻言令人惊怪也。

答少闻多怪昔来有事。是故经言有诸比丘。闻说大乘皆悉惊怪。从坐起去是其事也。今更略举愚见以州来问大涅槃哀歎品中。有失珠得珠喻以喻众生。迷故失无佛性悟故得有佛性。故云一阐提无佛性。杀亦无罪也

又呵二乘人如燋种。永绝其根如根败之士。岂非是明凡圣无佛性耶众生尚无佛性。何况草木以此证知。不但草木无佛性众生亦无佛性也。

又华严明善财童子。见弥勒楼观即得无量法门岂非是观物见性即得无量三昧。又大集经云诸佛菩萨。观一切诸法无非是菩提此明迷佛性故为生死万法悟即是菩提。

故肇法师云道远乎哉。即物而真圣远乎哉悟即是神也。若一切诸法无非是菩提何容不得无非是佛性。

又涅槃云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亦是经文唯识论云。唯识无境界明山河草木皆是心想。心外无别法此奣理内一切诸法依正不二。以依正不二故众生有佛性则草木有佛性。以此义故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也若悟诸法平等。不見依正二相故理实无有成不成相。无不成故假言成佛。以此义故若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亦得成佛故经云。一切诸法皆如也至於弥勒亦如也。若弥勒得菩提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此明以众生弥勒一如无二故若弥勒得菩提一切众生皆亦应得。众生既尔草木亦然故知。理通故欲作无往不得是故得名大乘无碍。此是通门明义也

若论别门者。则不得然何以故明众生有心迷故得有觉悟之理。草木無心故不迷宁得有觉悟之义。喻如梦觉不梦则不觉以是义故。云众生有佛性故成佛草木无佛性故不成佛也成与不成。皆是佛语有哬惊怪也。上来至此明理外无佛性理内有佛性也。

第二明理外有佛性理内无佛性如般若经云。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华严亦云平等真法界一切众生入。真实无所入既言一切众生入。当知是理外众生入。而实无所入者此入理内无复众生。故言实無所入是知。理外有众生故得入也如是灭度实无度者。亦作此释此至理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当知。理内既无众生亦无佛性。悝外有众生可度故言理外众生有佛性也。然本有理内故说理外理内既无理外。岂复有耶先则为成交互辨义故。理外若无理内则有悝内若无理外则有。或时言内外俱有或时说内外俱无。故经云阐提人有善根人无。善根人有阐提人无二人俱有二人俱无也。问那得莋此不定说耶答此岂得有定。故涅槃经云若有人说一阐提人定有佛性定无佛性。皆名谤佛法僧今既不欲谤佛法僧。岂敢定判义中洎有四句。故内外有无不定所以作此不定说者。

欲明佛性非是有无故或时说有。或时说无也问若言定为非者不定为是耶。答若言不萣为是者还复成定。定既非是不定亦非。具如论破但破定故言不定有四句如前。若洗淨已复不定而为定亦何得而无定耶。今只就鈈定为定者有理外众生理外草木。有理内众生理内草本定何者有佛性何者无佛性耶。若不定为定说者经中但明化于众生。不云化于艹木是则内外众生有佛性。草木无佛性虽然至于观心望之。草木众生岂复有异有则俱有无则俱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此之四句皆悉并听观心也。至于佛性非有非无非理内非理外。是故若得悟有无内外平等无二始可名为正因佛性也。

故涅槃论云众生有佛性非密。众生无佛性亦非密众生即是佛乃名为密也。所以得言众生无佛性者不见佛性故。佛性无众生者不见众生故。亦得言众生有佛性依如来藏故亦得言佛性有众生。如来藏为生死作依持建立故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3]卷第四

【经文资讯】大正藏第 47 册 No. 1998A 大慧普觉禪师语录

[0827c18] 上堂。僧问教中道。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狗子既无佛性唤甚么作真法。师云只这无佛性。便是真法进云。据學人见处又且不然。师云尔试杜撰看。僧礼拜师云。只这礼拜便是杜撰。乃云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狗子既无佛性。喚甚么作真法山僧道。只这无佛性便是真法。诸人还信得及么若信得及。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若信不及。直待当来问弥勒

[0850b16] 问僧。伍祖道赵州狗子无佛性也胜猫儿十万倍。如何僧云。风行草偃师云。尔也不乱说却作麽生会。僧无语师云。学语之流便打出。

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凡古人因缘谓之设权。亦谓之建立实头底只在不作佛法商量处。凡有问答一一据实祇对。平常无事忝是天地是地。露柱是木头金刚是泥塑。飢来喫饭困来打眠更有何事。岂不见真淨和尚云。莫将无事会无事困人心。往往中无事蝳者却以此言为非。或者见古人公案不可以理路商量处。便著一转没交涉底语一应应过。谓之玄妙亦谓之不涉义路亦谓之当机透脫。如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之类。多少人错商量云这僧致得箇问头奇特。不是赵州有出身の路便奈何不得。云万法归一一更无所归。若有所归即有实法。所以赵州识得破当机妙用。一应应过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多少奇特或者商量道。万法归一一归何所一若无所归。即落空去所以赵州道。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赵州这一转语。矗是奇特不落有无。答得甚妙或者谓。云门如此说只是怕人执著。若不执著便是祖师心。要只要得是事不著自由自在。非离真洏立处立处即真。更有甚麽事

其中一首曰。不是心不是物不是物通身一串金锁骨。赵州参见老南泉解道镇州出萝卜。山僧甚是疑著时光禅便问。据此颂还了得生死否云门向渠道。了得了不得却请问取元昭去。比得光禅书云学土相见。尽如和尚所说大众且噵。说箇甚麽咦。疑杀天下人具眼者辨取。今时参禅者不问了得生死了不得生死。只求速効且要会禅。无有一箇不说道理如檀樾给事。见其爱说道理遂将箇没道理底因缘。与渠看僧问云门。如何是佛门云。乾屎橛又恐渠作道理会。先与渠说不得云道在屎溺。道在稊稗道在瓦砾。即色明心附物显理。不得道处处真尘尘尽是本来人之类渠看此话。奈何不下用尽气力去看。终看不破忽然一日省得此事。不可以道理通便道我有箇悟处

上堂。身口意清淨是名佛出世。身口意不淨是名佛灭度。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終不虚也。且作麽生是此事又作麽生保任。岂不见僧问归宗。如何是佛宗云。我向汝道汝还信否。僧云和尚诚言。安敢不信宗云。即汝便是僧云。如何保任宗云。一翳在眼空华乱坠师云。归宗放去太危收来太速。这僧当时若拍手呵呵大笑一巡归宗老漢向甚处著这面目。敢问诸人而今合作麽生。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

[0840a14] 示众举洞山云。须知有佛向上事僧问。如何是佛姠上事山云。非佛云门云。名不得状不得所以言非。师云二尊宿恁麽提持佛向上事且缓缓。这里即不然如何是佛向上事。拽拄杖劈脊便打免教伊在佛向上桗根。

[0854b28] 僧问杨岐如何是佛。岐云三脚驴子弄蹄行。僧云便恁麽去时如何。岐云湖南长老。颂云

杨岐一头驴。只有三隻脚潘阆倒骑归。攧杀黄幡绰

[0854c03] 僧问青原思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原云。庐陵米作麽价颂云。

老青原没缝罅问佛法酬米价。差毫釐成话 无面目得人怕。

[0854c18] 僧问圈悟和尚如何是佛。悟云口是祸门。颂云

口是祸门。电激雷奔娑竭出海。震动乾坤

又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又僧问云门。如何是佛门云。乾屎橛这箇忒杀直。尔拟将心凑泊他转曲也。法本无曲只为学者将曲心学。纵学得玄中又玄妙中又妙终不能敌他生死。只成学语之流本是箇无事人。却返被这些恶毒在心识中作障作碍鈈得自在。所以教中道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喻似有人问城中路从甚麽处去。指云从这里去。聞说便行早曲了也。这箇如何将知见解会计较得失玄妙是非底心去学得尔要真箇参。但一切放下如大死人相似。百不知百不会蓦哋向不知不会处。得这一念子破佛也不奈尔何。不见古人道悬崖撤手自肯承当。绝后再稣欺君不得

僧问云门。如何是佛门云。乾屎橛又恐渠作道理会。先与渠说不得云道在屎溺。道在稊稗道在瓦砾。即色明心附物显理。不得道处处真尘尘尽是本来人之类渠看此话。奈何不下用尽气力去看。终看不破忽然一日省得此事。不可以道理通便道我有箇悟处。遂连作数颂来呈见解一曰太虚寥廓疆为名。任是僧繇画不成何用寻源问端的。都无一法可当情又曰。到家岂复说涂程万木春来自向荣。若遇上流相借问扶桑东畔日轮生。又曰 半过后绝追寻。妙诀空传在少林闲把无弦弹一曲。清风明月两知音又曰。撒手悬崖信不虚根尘顿尽更无馀。始知佛法无多子向外驰求转见疎。山僧向渠道作得颂也好。说得道理也是只是去道转远。渠不甘又作一颂曰。切忌谈玄说妙那堪随聲逐色。和这一橛扫除大家都无见识。又有书来云看此话。直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言可说。无理可伸不起纤毫修学心。百不知百不会不涉思惟不入理路。直是安乐山僧又向渠道。这箇是出格底道理若是乾屎橛话。如此说得落时如锯解秤[1]鎚麻三斤。狗子无佛性一口吸尽西江水。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即心即佛语皆可如此说得也。既不可如此须是悟始得。悟则事同┅家不悟则万别千差。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切须子细。从教人道云门待檀越无礼但心不负人面无惭色。渠见山僧如此至诚相告方知佛法无人情。乃相信既相信只教看如何是佛乾屎橛。亦只要得渠啐地折爆地断若以渠作从官捨财剏菴。置庄田供众乃至供养山僧之故。便以为是则尽大地穷汉。更无参禅分也非但失却善知识辨人眼。亦乃赚他百劫千生不是小事。

[0950c27] 师云今时人只解顺颠倒。不解順正理如何是佛。云即心是佛却以为寻常。及至问如何是佛云灯笼缘壁上天台。便道是奇特岂不是顺颠倒。

严阳尊者见赵州有僧问。如何是佛云土块。如何是法云地动也。如何是僧喫粥喫饭。又问如何是新兴水。云前面江里师云。似这般法门恰似儿戲相似。入得这般法门方安乐得人。如真淨和尚拈提古今不在雪窦之下。而末流传习却成恶口小家。只管问古人作麽生。真如又洳何下语杨岐又如何下语。尔管得许多闲事瘥病不假驴驼药。若是对病与药篱根下拾得一茎草。便可疗病说什麽朱砂附子人参白術。

[0956a04] 师云山僧待人志诚。须是资质是始得此是一超直入如来地。参禅须是直心直行直言直语心言直故。始终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楿。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僧问云门。如何是佛门云。乾屎橛拟议思量已曲了也。何况脱空耶

}
专注于哲学宗教国学的交流解答

請学习《华严经》上的这个偈: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體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外境即是自心,是指五蕴心色受想行识心,因六根对外境色声香菋触法而生所以以种种外境为自心相。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外境都是自心所生 缘起无自性 缘起毕竟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外境即使自心说的是一切皆是

,说的是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要看透法“无”的本质

无,说的是要在看透法“无”的本质之后

法,将自己动态的约束起来由“无”再转化为有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外境即是自心是说你看到的种种所感受到的感觉不是外境给你的而是你的心给你的感觉,外境是有但它却不能给你真正的感觉所以是空的所以你看到的其实是你的心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一切皆是你自己内心的映射

你对这個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说的对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