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 日裔美国人美国本土科学家都有谁啊?除了那些逃难过去的?

已删除,很抱歉,我并没有在阳光下全面表态的勇气。&br&思前想后,决定取匿,最开始我写的答案也有泄愤的因素。也奇怪,像这种发泄挂人似的答案往往会得到很多赞同,而很多高水平的回答反而无人问津(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居多)。我自己也只是个学生,无法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剖析这些事情。&br&前几年这里的光景和现在完全不同,现在人的戾气也越来越重,极端思想也越来越泛滥,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该站在哪方。很多人信奉的东西明显就是错的,但他们依然坚定不移,还有些看似美好,但凭借我以往的经验我也不敢轻易投怀。&br&此时,我们也许都感觉到有些事情在发生,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的,也不知道我们会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只是芸芸众生的一环,历史的车轮终究会滚滚而来。
已删除,很抱歉,我并没有在阳光下全面表态的勇气。 思前想后,决定取匿,最开始我写的答案也有泄愤的因素。也奇怪,像这种发泄挂人似的答案往往会得到很多赞同,而很多高水平的回答反而无人问津(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居多)。我自己也只是个学生,无法从更深层…
&p&首先赞美一下题主的灵魂画风。&/p&&p&题主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有一定的战术直觉,虽然不专业,但是基本对路,比那种&b&“德军为什么不把88炮一字排开对付T-34海”&/b&的问题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p&&p&下面就说一下吧,可能有点长&/p&&p&首先,闪电战并不是一个官方称谓,也不指代某种特定的战术,而是后来的研究者对法西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采取的突然袭击进行的一个不规范的事后描述,是事后总结的马后炮。所以有些话题诸如“闪电战厉害还是大纵深厉害”、“闪电战和大纵深的区别”、“浅论闪电战和大纵深理论的异同”等大多都是瞎想脑补,连战略、战役、战术都没分清楚,凭感觉自以为是自说自话。&/p&&p&德军用闪电战(虽然不规范,但姑且用吧)在战争初期能取得许多胜利,并不是德军的战术多么神、德军的武器多么先进,而是德国抓住了动员时间差进行了&b&秘密动员&/b&和&b&不宣而战,&/b&以及在军事学术应用上占有&b&一定的先发优势。&/b&&/p&&p&进入工业时代以后,战争不再是国王脑袋一热,为了出口气、为了掠夺一块地,对邻国国王下个战书,然后募集一帮骑士、农民,由几个将领带头打几场会战,最后分个输赢,签一份合约盖个章。工业时代的战争是国家实力的综合对抗,是总体战。为了应对工业时代的战争,国家就需要进行总动员,比如军队停止复员、军人停止休假立即归队、征召预备役、扩编军队;把工业转化为生产武器装备弹药燃料军需品;更改公路铁路运输计划,优先向边境线运输部队和军需品……这些都需要时间。在二战以前的一战和更早的普法战争时期,宣战和动员是双方公开同时进行的:谈判谈崩、互相发最后通牒、宣战、开始动员,加上当时军事科技的限制,军队以徒步步兵为主,战略机动依靠铁路(一战时候有公路)、战役战术层面机动几乎全靠11路和畜力,所以战争的节奏必然是很缓慢的——先边境部队交火,然后双方主力慢腾腾上来,战争规模扩大;战场模式也是线型的——打着打着双方都推到了各自力量的顶点,形成了一道相对稳定的战线。&/p&&p&而二战爆发前的德国对总体战、总动员的认识算比较透彻,他们认为,如果抢在敌国动员之前先行发动战争,抢在敌国进行动员之前让敌国失去动员能力,那么战争就胜利了。换句话说,敌人还没动员,军队还在休假,预备役军人还在家,战备物资没有发放,铁路公路还在执行和平时期的运输计划,工厂还没转入战时生产,就先被摧毁、被遏制、被打乱、被占领了,那么敌国就失去了动员的机会,不战而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进行秘密动员,进行战略欺骗,掩盖发动战争的迹象,让敌国还以为谈判能慢慢扯皮下去,战争还打不起来。&/p&&p&但是战略欺骗形成的“我方已经做好战争准备”VS“对方尚未做好战争准备”只是一个机会,一个获得胜利的可能,要转化成现实的胜利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军事手段,这就需要创新的军事学术,让军队比过去更快地突破敌人防线,有更强大的机动性,能大大加快战争的节奏让对方跟不上节奏。在这一点上,英国也好、法国也好、德国也好、苏联也好,在两次大战之间的间战时期都有一定的探索,但是都非常粗糙,形不成理论(无论是富勒,还是图哈切夫斯基,都只是一些零碎的脑洞设想,离理论还差老远),更没有真正实践。德国只不过是先行一步,在战争初期先行尝试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因为对手的懵逼一下子获得了巨大战果。这种战果不但吓坏了同盟国,也吓坏了德国人自己,所以在1940年法国战役中,出现了装甲部队前锋在少壮派指挥官带领下狂飙,如入无人之境,德国总参谋部却吓得一再命令停止进攻不许冒进的事情。因为德国自己也没有为新时代的战术做好准备。我国军迷眼里的闪电战,一般指的是战术层面,就是德军在战争初期集中使用装甲部队突破分割对手,快速插向纵深,将对手分割、包围,摧毁对方抵抗的行动,想必题主说的如何抵抗闪击战,也指的是如何抵抗这种战术。&/p&&p&所以扯完了背景,回到题主的设想上。题主的设想的确是对路的,但是需要几个条件:&/p&&p&&b&1、正面防御地带的抵抗必须是有纵深的,坚决的。&/b&单线式的防线,几次冲击就垮了,敌突破集群还没受到多少损失就突破正面防御长驱直入,堵都堵不住,那当然说啥都没用。所以防御地带必须有梯次、有纵深,层层抵抗消耗。即使防线局部被突破,突破口两翼的防御部队也要死死钉住,阻止突破口进一步扩大,为后续的反冲击争取机会。&/p&&p&&b&2、防御地带必须充分考虑抵抗坦克冲击,要建立反坦克支撑点和反坦克地域。&/b&好多人认为反坦克炮就是平均分配在线形的步兵阵地里,每隔几米放一门,其实不是,这样放置反坦克炮只能射击敌坦克正面,正好是最厚的装甲,而且火力不够集中,敌人坦克面对的反坦克火力就是正面那几门,非常稀疏。真正有效的反坦克防线应当将反坦克火炮以连、营为单位组成相对独立的阵地,每门炮挖掘2-3个射击阵地,在连、营反坦克阵地之间形成&b&“火袋”&/b&,集中火力射击坦克暴露的侧翼。&/p&&p&以下截图来自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库尔斯克战役那一集&/p&&figure&&img src=&/v2-7d1fbbeeddec3a5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67& data-rawheight=&3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7& data-original=&/v2-7d1fbbeeddec3a5_r.jpg&&&/figure&&p&截图中能看到,每门反坦克炮都有2-3个射击阵地,既可以朝正面射击,也可以把火炮推到左边或者右边,射击绕过支撑点的坦克侧翼。&/p&&figure&&img src=&/v2-01e5bb4aa089f7e59f642b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68& data-rawheight=&3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8& data-original=&/v2-01e5bb4aa089f7e59f642b_r.jpg&&&/figure&&p&每个反坦克支撑点除了反坦克炮,还有约一个步兵连,在炮阵地四周挖掘战壕和火力点,负责杀伤拦截步兵,掩护反坦克炮。在反坦克支撑点前,构筑由地雷、反坦克壕和铁丝网组成的防坦克、防步兵障碍。单独的没有火力掩护的障碍物是无用的,而有步兵火力、反坦克火力掩护的障碍物就是有用的,能够减慢敌人冲击分队的冲击速度,迫使其停下来破障,就为机枪、反坦克火炮射击提供了机会。&/p&&figure&&img src=&/v2-cb4fed2cde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67&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7& data-original=&/v2-cb4fed2cde_r.jpg&&&/figure&&p&每一个反坦克支撑点都是有环形火力,能够独立抵抗的,而不是线性的,只能朝前射击的。(抗日神剧中挖一条战壕,大家一字排开趴在里面突突突朝前打的情节害人不浅。)&/p&&figure&&img src=&/v2-e2aad939da08cf8e1af58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66& data-rawheight=&3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6& data-original=&/v2-e2aad939da08cf8e1af58_r.jpg&&&/figure&&p&两个反坦克支撑点之间,留下600-800米的“通道”,其实是&b&火袋,&/b&引诱敌人朝这里冲。&/p&&figure&&img src=&/v2-f5ccf83baa5a0a90c643fa1377c1dcb6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66& data-rawheight=&3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6& data-original=&/v2-f5ccf83baa5a0a90c643fa1377c1dcb6_r.jpg&&&/figure&&p&敌人突破兵力进攻时,用压制炮兵打乱其战斗队形,杀伤压制步兵,让敌步兵和坦克脱节。如果敌人坦克真的绕过反坦克支撑点,就冲进了两个、甚至更多支撑点之间的火袋,遭到来自侧翼的射击,而且是多方向射击。如果敌冲击分队回过神来,调转冲击队形朝着其中一个支撑点冲击,那么薄弱的后装甲就暴露给背后的支撑点,又遭到火力痛击。&/p&&p&&b&3、要有强大的预备队进行反冲击&/b&&/p&&p&题主说的从德军负责突破的装甲集团两翼夹击,关门打狗,在防御战中就是用预备队来完成的。预备队是机动性很强的坦克装甲部队,在防御作战中先在主防御地带后面待机,待敌人层层突破主防御地带,兵力大量消耗,脱离后勤,已经失去优势的时候就从侧翼对敌突破集团进行突击,同时主防御地带上其余部队继续抵抗,阻止突破口被扩大,阻止敌人援军增援,最后消灭突入的敌军。所以防御作战不是趴在战壕里打枪,蹲在炮位上开炮,而是防御地带抵抗和预备队反突击互相配合的行动。德迷们吹得神乎其神的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反败为胜,就是哈尔科夫依靠手里的装甲预备队,对长途进攻已经到达力所能及顶点的苏军进行了成功的反突击,取得了战场胜利。&/p&&p&但是预备队堵口子反冲击也是有条件的,首先要判断对敌人进攻的方向。其次,预备队必须足够强大,有足够的机动性,能够迅速赶到敌人突破的口子处进行反冲击。曼不群在月的哈尔科夫赢了一次,于是自吹自擂,在自己的回忆录《都是别人的错》里把这次胜利吹成反击苏军百试百灵的万能法宝,似乎只要照他的办法做,德军就能打赢东线。其实曼施坦因的胜利是有条件的,一是苏军进攻方向清楚;二是1943年初的苏军还不成熟,对进攻的组织还很粗糙,进攻兵力还很有限,技术兵器的质量和数量都不如德军(苏军进攻矛头的坦克军里,还有大量T-60、T-70简易坦克),而且连日战斗消耗很大;三是德军反击的预备队足够强大。忽略这些条件谈论“机动防御”多么那就是耍流氓。时间快进到1943年下半年和1944年初的乌克兰,曼施坦因的“诱敌深入、侧翼反突击”一次都没成功过,相反还在切尔卡瑟被包了饺子。无他,此消彼长,苏军也在进步,苏军反击的兵力、反击的组织水平大大提高,曼不群再牛逼,9个塞子能堵10个孔,现在只有7个塞子要堵12个孔,无论如何神操都无济于事。&/p&&p&二战初期的波兰、法国,一来在军事学术上落后,总参谋部还是以一战的线型交战思考问题,防御作战也没有充分考虑反坦克作战,面对德军的装甲部队突袭一下子束手无策,从前线到后方都出现了混乱和崩溃。二来,总动员是对国家经济实力的透支,二战爆发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摧垮了西欧国家的经济,不逼到绝路上都不敢总动员,害怕摧毁国内经济酿成大规模骚乱,虽然谁都知道战争迫近,但是各国都抱着能拖就拖、能混就混的态度,不惜牺牲小国、牺牲盟友来拖延时间。1936年3月,德国违反《凡尔赛和约》占领莱茵非军事区,法国狂怒,但是说起要采取实际行动就要动员,法国就缩了——法国经济已经一塌糊涂了,动员不起。三来,法国、波兰国土面积有限,战略纵深有限,一开战就迅速战败,失去了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机会。反倒是苏联国土辽阔,血厚,虽然一开始被打懵逼了,但是回过神来以后有机会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刚才说的建立纵深梯次防御、建立抗坦克冲击的反坦克支撑点反坦克地域、建立由坦克部队组成的预备队进行反冲击,这都是从战争实践中学来的。到1945年的春醒战役,德国人卯足了劲进行突击,结果连苏军战术防御地幅都没完全突破,后迅速被苏军的反击淹没,这就是苏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胜利成果。&/p&&p&所以德国的装甲部队战术是一种科学,不是德棍脑子里的神话。科学就意味着有实践的路径、方法,也有克服的手段,而且科学还意味着这种战术和对抗它的战术都会互相学习此消彼长。&/p&&p&不知道题主是否满意这回答?&/p&&p&&br&&/p&&p&————————————————&/p&&p&&b&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彩云的机械整备间&/b&&/p&&p&&b&微信公众号以图文科普为主,你的关注就是最大的支持。&/b&&/p&
首先赞美一下题主的灵魂画风。题主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有一定的战术直觉,虽然不专业,但是基本对路,比那种“德军为什么不把88炮一字排开对付T-34海”的问题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下面就说一下吧,可能有点长首先,闪电战并不是一个官方称谓,也不指代某种…
&p&早就有这样的作品了,最经典的是《次元舰队》和《梦幻战舰大和号》,后者算是把穿越这个话题说透了。&/p&&br&&p&&b&《梦幻战舰大和号》的主角开了全套的挂,堪称穿越之王&/b&。主角不仅是魂穿,而且保持鬼魂的状态,这样在过去的人身安全就有了绝对的保证。他通过与他人的对话来施加影响,联络人是大和号的一个水兵,因为预言神准跟山本五十六接上了线,直接控制了当时军队的最高领导人。最牛逼的是&b&主角能定期返回现代,从史料中了解自己对历史造成的影响,同时拿着日军和美军的全套作战计划研究战略,堪称自带官方攻略的SLG&/b&。不仅战略能够未卜先知,还提供了很多设计资料,用干扰信号将美军高射炮弹预先引爆。&/p&&br&&p&开挂后的日本海军不仅中途岛大获全胜,瓜岛也变成了一边倒,美国失去了所有航母,美国海军陆战队全部沦为俘虏,美国被迫与日本讲和。然而问题却没有解决,日本陆军同意放弃东南亚和中国,转头就与德国合作进攻苏联,日本保持了独立,也保留了专制的政体,比现实中战败的结果还糟糕。&/p&&br&&p&只有复古的女装是唯一一个优点……&/p&&figure&&img src=&/v2-fca79a14608cfdcd7e88f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0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fca79a14608cfdcd7e88f_r.jpg&&&/figure&&br&&p&主角只好做更精细的微操,没想到日德合作后日本的虎式坦克军团平推苏军,各国力量对比改变,二战直接进入了冷战,德国军队政变,希特勒流亡日本,日本在民主世界的包围下变成了另一个朝鲜,东京最后遭到核弹袭击。&/p&&br&&p&绝望的主角放弃了修改历史的想法,想要让历史变回原来的轨迹,山本得知真相后自愿牺牲,座机被美军击落,然而山本死后的历史并没有回到正轨,轴心国与同盟国都有了核弹,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发展成第三次世界大战,全世界都成为焦土。&/p&&br&&p&开了全套的挂最后还是这样的下场……&/p&&figure&&img src=&/v2-f11ac15ec8c2f516abb75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7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f11ac15ec8c2f516abb75_r.jpg&&&/figure&&br&&p&为了避免更大的悲剧,主角只能让日军和美军硬碰硬地作战,然而历史上的美国原本就是开挂的,美国生产军舰的速度比全世界所有国家加起来还多得多,靠单纯的人海战术将历史推回了原本的轨道。最终,开了豪华限定版外挂的日本海军,还是走到了冲绳决战这一步,美国将原子弹投向联合舰队,不沉的大和号葬身海底。认清了现实的主角只身返回现代,将历史完全复原。&/p&&br&&p&“美利坚是真正的王者!绝对不可能输给亚洲猴子!”&/p&&figure&&img src=&/v2-11facd7ec95840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1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11facd7ec95840_r.jpg&&&/figure&&br&&p&日本人因为二战强调精神力量输的很彻底,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要比中国人更客观,不大有人扯什么“人比武器重要”,日本穿越作品和架空历史的作品大多都承认,无论采用什么策略,日本都是无法与压倒性物质力量的美国抗衡的,即使开挂也只能议和或者靠德国人的核导弹跟美国同归于尽。 顺便一提作者还参加过漫画日本史的制作,他负责那篇的是太上皇麦爹。&/p&&br&&p&漫画的寓意非常简单,年轻人好好玩手游氪金,不要看起点!!&/p&
早就有这样的作品了,最经典的是《次元舰队》和《梦幻战舰大和号》,后者算是把穿越这个话题说透了。 《梦幻战舰大和号》的主角开了全套的挂,堪称穿越之王。主角不仅是魂穿,而且保持鬼魂的状态,这样在过去的人身安全就有了绝对的保证。他通过与他人的对…
我昨天黑完某袁老师不看史料写史书,今天才理解为何他这样的都能大行其道,毕竟有些人可以不看书都能学历史。&br&07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抗战就一节课,共计4页,全书不带附录一共129页&br&&figure&&img src=&/d636b1da1c086d8bdc4867_b.jpg& data-rawwidth=&697& data-rawheight=&2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7& data-original=&/d636b1da1c086d8bdc4867_r.jpg&&&/figure&&figure&&img src=&/831a523b623bc1feb0798_b.png& data-rawwidth=&658& data-rawheight=&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8& data-original=&/831a523b623bc1feb0798_r.png&&&/figure&实际我认为只能算3页,第4页长这样&br&&figure&&img src=&/a3bbddebd78d6e866d13e4_b.pn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11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a3bbddebd78d6e866d13e4_r.png&&&/figure&&br&题主你别匿名,你倒是勇敢的告诉我你在历史课上做了什么?&br&&br&顺便,历史书上提到的侵华日军遗留化学武器日本人到现在还没收拾干净,97年的时候日方承诺在十年之内销毁所有在华发现的日军遗留化学武器,该教科书第一次印刷时(07年),日方一枚化学炮弹都没销毁。忍不住再黑一发,日本来华专家还经常不承认挖出的化学炮弹是日军遗留的,言下之意大约是我们中国人闲的蛋疼自己在自己的国土上埋化学武器逗丫玩。中国根据日军二战中化学武器的总产量,消耗量和库存量推算应有200万件遗留化学武器,目前发现的大约70万件,然后日本声称遗留在中国的化学武器就这么多了,我也是很佩服日本人的脸皮。化学武器受害者对日诉讼也受到了日方的种种刁难,甚至日方连一声道歉都没有。对比日本对美国老兵又是道歉又是赔偿的态度,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两颗原子弹真的比口水有用。
我昨天黑完某袁老师不看史料写史书,今天才理解为何他这样的都能大行其道,毕竟有些人可以不看书都能学历史。 07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抗战就一节课,共计4页,全书不带附录一共129页 实际我认为只能算3页,第4页长这样 题主你别匿名,你倒是勇敢的告诉我你…
苏联当时国内确实有浓厚的反体制、反苏联情绪,尤其是在西部边境地区(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b&斯大林的高压统治和大清洗既保证了苏联的高速工业化,也必然会在基层和中间层当中激起反对情绪,&/b&否定这一点没有意义(这也不能说明苏联的快速工业化政策不对,因为事后来看苏联如果不这么做可能就已经被德国人消灭了)。&br&&br&在苏德战争的前期,也确实有不少这些地区的人把德国人当成解放者,甚至不少俄罗斯人也这么看,选择了投靠德国人。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德国手中有近百万苏联人伪军(这些实打实的直接或辅助战斗力量,甚至比中国那些兑水的伪军数量还多)&br&&br&那么,为什么德国人不把解放者的角色演到底呢?难道德国人、或者希特勒不明白这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好处吗?&br&&br&很多人觉得这是因为希特勒的种族观念太过于根深蒂固,非要将原本可以合作的对象变成死敌(曼施坦因在回忆录当中就是这么说的,虽然他自己也在乌克兰搞三光政策、搞强制迁移、搞屠杀),但是希特勒真的有这么死脑筋吗——要知道希特勒为了自己的战争政策,甚至屡次拉拢亚洲的日本人,甚至称日本人是“亚洲雅利安人”呢。&br&&br&真实的理由其实十分简单。德国人在整个二战期间,一直进行的是“穷人的战争”,他们本身就是为了掠夺(按照希特勒自己的话来说,生存空间)而战的,他们资源和人力贫乏,所以哪怕为了仅仅为了将战争持续下去,就必须掠夺,掠夺一切占领区。&br&&br&&b&德国人先扮演天使,等到打赢了战争之后再扮演魔鬼,按照自己的心愿对欧洲进行种族清洗——听上去很有智慧,但是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因为不做魔鬼他们就不能打这场世界大战,纳粹因为意识形态所做的一切屠杀只是加重了这场战争的残酷,而不是说这种残酷可以完全避免&/b&。&br&&br&&b&问题不是德国人想不想要扮演解放者,而是他们根本做不到,理论来说只要德国人可以给乌克兰人、甚至俄罗斯人提供一种更好更优越于苏联的生活,他们就不会受到如此激烈的反抗,但是这只能是一种天真的妄想&/b&。&br&&br&希特勒说得十分明白“我们不是解放者,而是征服者”,德国当时是一个既强大又贫穷的国家,不没收南俄的粮食和资源,就无法把战争继续下去。&b&除非以严厉镇压的手段,用残酷的压迫让他们认识到如果不服从,不干活就得死,否则怎么能期望斯拉夫人能安于贫困与强迫劳动,安于千百万人因饥饿而死而不进行认真的反抗呢?&/b&&br&&br&乌克兰的粮食、、煤矿、锰等矿产甚至人力本身,这些资源都对德国维持战争至关重要,德国人必须进行掠夺,而在掠夺的时候肯定会出现反抗、出现反抗的时候一定会导致严厉的镇压——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死结。&br&&br&所以不要觉得历史人物很傻,其实很多事情都是他们无从选择下的选择。
苏联当时国内确实有浓厚的反体制、反苏联情绪,尤其是在西部边境地区(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斯大林的高压统治和大清洗既保证了苏联的高速工业化,也必然会在基层和中间层当中激起反对情绪,否定这一点没有意义(这也不能说明苏联的快速工业化政策不对,…
&p&有些事情如果读过《蒋总统秘录》就清楚了。&/p&&p&1927年7月,孙传芳在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帮助下反攻,蒋介石亲赴前线指挥。7月25日蒋赴前线,结果几天之后大败,蒋于8月6日退回南京据江而守,然后将责任推给了前敌总指挥王天培,并将其枪决。王天培参加过武昌首义,当时被黄兴任命为凤凰山要塞的司令。后又参加过护国战争,于1925年为贵州督办,同年参加北伐战争。&/p&&p&这样一位革命元老成了蒋的替罪羊,蒋的威信骤降,于是蒋就再一次下野。为了东山再起,蒋便前往日本寻求帮助,并在那边见到了田中义一。虽然在日记上没记录什么有价值的内容,但却在言及访日的目的已经达到。在日本准备出兵,并告之蒋介石后,蒋的回复是“日本如出兵,则与田中义一在东京会谈时的谈话不同,实在感到遗憾。”但在蒋与田中于青山的谈话之中,并没有看到与这有关的内容。这不得不让人存疑。&/p&&br&&figure&&img src=&/v2-6d86ca62fcfb_b.png& data-rawwidth=&906& data-rawheight=&3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6& data-original=&/v2-6d86ca62fcfb_r.png&&&/figure&&br&&figure&&img src=&/v2-bf308dbc07e79bb2118a_b.png& data-rawwidth=&873& data-rawheight=&1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3& data-original=&/v2-bf308dbc07e79bb2118a_r.png&&&/figure&&p&当年读《蒋总统秘录》时,蒋的回复我也相当奇怪,后来无意中找到了《1927年蒋介石与田中义一密约速实》(周颂伦),这才解开了我一个疑问,然后想想其余方面背后一直发冷。上面对于当年“青山会谈”的补充如下:&/p&&br&&figure&&img src=&/v2-c8b50e726cc2d44ed5745a_b.png& data-rawwidth=&1120& data-rawheight=&15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0& data-original=&/v2-c8b50e726cc2d44ed5745a_r.png&&&/figure&&br&&figure&&img src=&/v2-82a06d3007eacd57d1a3e104abdb1ff1_b.png& data-rawwidth=&1156& data-rawheight=&16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56& data-original=&/v2-82a06d3007eacd57d1a3e104abdb1ff1_r.png&&&/figure&&br&&figure&&img src=&/v2-d22fbf8da0ddde071db9b9ccd3185f0c_b.png& data-rawwidth=&1118& data-rawheight=&16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18& data-original=&/v2-d22fbf8da0ddde071db9b9ccd3185f0c_r.png&&&/figure&&p&蒋公为了让日本支持,便以口头协议的方式放弃了蒙满的主权;“济南惨案”就是日本试探蒋忠诚度的一步棋,蒋为了获得支持,便绕道而行;日后在918之前的“不抵抗”命令,还有对于义勇军的消极态度,都是为了履行当年对于日本的“承诺”。至于为什么在1937年还在给日本赔庚款,应该是对日本的胃口仍有幻想……&/p&&p&在《李宗仁回忆录》里,有一段记载看来并非是空穴来风:&/p&&br&&figure&&img src=&/v2-5c654b19a_b.png& data-rawwidth=&1046& data-rawheight=&12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6& data-original=&/v2-5c654b19a_r.png&&&/figure&&br&&figure&&img src=&/v2-c3dd1bef638d7c76fa79d9eb205b8f53_b.png& data-rawwidth=&958& data-rawheight=&12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8& data-original=&/v2-c3dd1bef638d7c76fa79d9eb205b8f53_r.png&&&/figure&&p&台湾出过一本《&李宗仁回忆录&批判》,但里面却对这件事情只字不提,本朝虽有企鹅网的洗地文,但这也不及人家直接用档案进行的考证。&/p&&p&所以“济南惨案”中死去的人头,就是蒋给日本的投名状,他日记里面写着“抗日”、“血耻”,更多是给后来人看。近代名人改日记的事情不要太多,李慈铭的日记就是写给后来人看的,翁同和的日记也有不少删改。蒋生前就有意的将自己的日记给人看,里面有多少是特意写给他人看的内容,这就可想而知了。&/p&&p&每次都有谈蒋公没有“不抵抗”命令的,那类论文都是先各种绕,把你绕糊涂,却不提最关键的一点,918当晚的事情存疑,之前的命令则有明确的记载:&/p&&br&&figure&&img src=&/v2-15f5deb78e089bc404f9e_b.png& data-rawwidth=&932& data-rawheight=&4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2& data-original=&/v2-15f5deb78e089bc404f9e_r.png&&&/figure&&br&&figure&&img src=&/v2-454d7fbbb5c94c0f0adf5_b.png& data-rawwidth=&807& data-rawheight=&11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7& data-original=&/v2-454d7fbbb5c94c0f0adf5_r.png&&&/figure&&p&1984年台中研院的书,当时蒋家还末结束。&/p&&p&而且这种说法在民国时代也是共识:&/p&&br&&figure&&img src=&/v2-45ba6698c0fce066ed99_b.png& data-rawwidth=&499& data-rawheight=&9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9& data-original=&/v2-45ba6698c0fce066ed99_r.png&&&/figure&&br&&figure&&img src=&/v2-be292fbe069bf7f5a22ceb_b.png& data-rawwidth=&320& data-rawheight=&87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0&&&/figure&&p&——(美)W·W·韦罗贝著,薛寿衡等译,《中日纠纷与国联》,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P26-27&/p&&p&&b&“我国军队及人民因遵守本国政府命令,对此强暴行为,并末抵抗,以避免任何可使情势扩大之举动。&/b&”这一句对于当时国府的态度说的相当清楚。事变都已过去了三天,国联代表总不会在没有常公的授意之下,在国联上胡说八道吧。&/p&&p&&b&当时地球上都知道的事,倒是后世有蒋粉为其洗地,常公在天之灵可以瞑目了。&/b&&/p&
有些事情如果读过《蒋总统秘录》就清楚了。1927年7月,孙传芳在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帮助下反攻,蒋介石亲赴前线指挥。7月25日蒋赴前线,结果几天之后大败,蒋于8月6日退回南京据江而守,然后将责任推给了前敌总指挥王天培,并将其枪决。王天培参加过武昌首义,…
美军122中队使用战斗机制造冰淇淋。&br&&br&把牛奶,可可粉装在特制的副油箱里,在高空中制造巧克力冰淇淋。&br&&br&122中队高度机密的“冰冻行动”,每天下午两点由一名飞行员准时执行,行动目的有三个:第一,当然是生产10加仑冰淇淋;第二,为飞行员提供高空带氧气面具飞行的经验,这种飞行要求对发动机控制的要求很高;第三,在附近岛屿上空兜一圈,引诱日本人消耗几发宝贵的大口径高射炮弹,因为最大口径的高炮可以打到28,000 英尺,而冰冻行动的飞行路线固定在 30,000-33,000 英尺。&br&&br&但一次意外后,122中队的秘密暴露了,一名飞行员在下降时超过了200节的速度限制,这对宝贵的小冰箱脱落,像炸弹一样掉到了陆军的阵地里。&br&&br&于是所有中队都开始了这种冰冻行动,陆战飞行队、驻地附近的陆军,甚至MAG-11 的司令部从此都能享受冰淇淋的待遇。
美军122中队使用战斗机制造冰淇淋。 把牛奶,可可粉装在特制的副油箱里,在高空中制造巧克力冰淇淋。 122中队高度机密的“冰冻行动”,每天下午两点由一名飞行员准时执行,行动目的有三个:第一,当然是生产10加仑冰淇淋;第二,为飞行员提供高空带氧气面具…
&p&在你最迷茫的时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道路到了!送来了社会主义。&/p&&p&在你最痛苦的时候,站在反法西斯最前线,赤旗插满整个欧洲,送来你的希望。&/p&&p&在你刚起步的时候,告诉你,只要你愿意去打仗,我就给你部队和工业。虽然这是用血汗换来的工业基础和武器装备,但是别的国家,人家连换都不换。&/p&&p&在你小有成果的时候,走上了修正主义的道路,背离了自己的人民,背叛了你们一起坚持的信仰,告诉你了一件事情:这世界上没有颠扑不破的盟友,只有利益是最可靠的。于是你更加成熟,开始和西方虚与委蛇,无论是第三世界还是西方世界都游刃有余,改革开放打下了一片大大的江山。&/p&&p&在你骄傲自满的时候,用自己的死亡换来了一盆凉水,浇在你的头顶上,告诉你,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只有自己变得强大起来,才能真正建立世界人民大团结。&/p&&p&卖给了你苏27,让你有了接触第三代战机的机会,卖给你大量陆军武器,让你能够建立起世界一流陆军,最后海军家底也卖给你了不少,让你能够撑过最难熬的十年。虽然主要是为了钱,但是还是老话,给西方钱,人家都不卖。&/p&&p&在你的教育下,我们锻炼身体,坚持自我,走出了一条强国强军的道路。&/p&&p&在你的教育下,我们树立核心,坚持梦想,走出了一条共同发展的道路。&/p&&p&在你的教育下,我们铭记历史,坚持斗争,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p&&p&是的,就像是建立瓦良格号航母,需要“ 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600个相关专业、8000家配套厂家,总之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他。 ”那么国家也是如此,需要人民一起努力。&/p&&p&感谢苏联几十年的教导,毫无疑问,你是最好的老师。&/p&&p&你的意志,我们来继承,你的梦想,我们来实现。&/p&
在你最迷茫的时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道路到了!送来了社会主义。在你最痛苦的时候,站在反法西斯最前线,赤旗插满整个欧洲,送来你的希望。在你刚起步的时候,告诉你,只要你愿意去打仗,我就给你部队和工业。虽然这是用血汗换来的工业基础和武…
把壮丁抓来,套上件破军装就算是兵了,然后让亲卫队用枪逼着,几万几万的赶进日军的火力网中白白送死,看壮丁差不多耗光了,就带着亲卫队撤,再抓下一批壮丁。然后在几十年后接受采访时流下几滴鳄鱼的眼泪,声泪俱下的说:“某地一战打的惨啊!我们死了几万弟兄,连日本人的影子也没看见……”要当国军英雄,就是这么简单!&br&&br&&br&&br&&br&&br&历来军队谈功绩都是歼敌多少,攻地多少,或者完成了某防守任务,战略目的。天下只有果粉把军官、士兵伤亡当作奖状贴在脸上。可怜当年的热血青年被国民党高层当作一次性消费品,消耗在战场上,牺牲后,又成为奖状帖在某些人的脸上。
把壮丁抓来,套上件破军装就算是兵了,然后让亲卫队用枪逼着,几万几万的赶进日军的火力网中白白送死,看壮丁差不多耗光了,就带着亲卫队撤,再抓下一批壮丁。然后在几十年后接受采访时流下几滴鳄鱼的眼泪,声泪俱下的说:“某地一战打的惨啊!我们死了几万…
&p&&b&【太平洋战争爆发的背景】&/b&&/p&&p&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答太平洋战争为什么会爆发?&/p&&br&&p&日本难道真的夜郎自大,认为自己已经强大到可以与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对抗的地步?&/p&&br&&figure&&img src=&/v2-6b768f90df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v2-6b768f90df_r.jpg&&&/figure&&p&纵观整个二战日本的策略,可以用一句英文来回答:Japan
won lots of battles but finally lost the war!日本人打赢了许多战斗,却最终失去了整个战争。&/p&&br&&p&日日本把战火扩大到中国全境时,严重损害可美国乃至欧洲各国的利益,1940年开始,美国及英国等开始对日本实施制裁。而日本当时80%的石油、93%的铜和74%的铁,来自于美国。另一个重要的石油产地——南洋油田(包括马来半岛、文莱和印尼婆罗洲等)则被英国和荷兰锁控制。&/p&&br&&p&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必须依靠进口石油等维持战争机器运转所需资源的岛国,摆在日本面前有两条路:&/p&&p&1:放弃七七事变后侵吞的中国土地,回到之前的状态;&/p&&p&2:迅速搞定中国战场,逼迫中国政府向日本投降,形成既成事实。然后再与美国谈判,确定各自的利益格局。&figure&&img src=&/v2-18a3bb95cec15f37f963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v2-18a3bb95cec15f37f963_r.jpg&&&/figure&&/p&&br&&p&日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条道路,并企图通过占领越南、缅甸等打通陆上通路,然而中国政府一直咬牙坚持抗战,同时美国、英国和荷兰等相继对日本实行贸易制裁,其中美国为了抑制日本的生命贸易线——南太平洋海运,将舰队驻扎在珍珠港,这对日本的战争补给产生了极大的威胁。&/p&&br&&figure&&img src=&/v2-f1baf6661efc4daeab6a28a_b.jpg& data-rawwidth=&740& data-rawheight=&6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0& data-original=&/v2-f1baf6661efc4daeab6a28a_r.jpg&&&/figure&&br&&p&在这样的格局下,日本人只能选择在与美国开战,打通战争所需资源的贸易线路,力图成为南太平洋的霸主。&/p&&p&太平洋战场,日本失败的原因有很多,老蒋想分为&b&国力对比、战争策略和武器装备&/b&三个方面分析。&/p&&br&&p&&b&【日美国力相差悬殊】&/b&&/p&&br&&p&先看看太平洋爆发时美国与日本的国力对比。&/p&&p&根据&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Military_production_during_World_War_II%23GD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ilitary production during World War II&i class=&icon-external&&&/i&&/a&提供的数据:&/p&&p&&b&1941&/b&&b&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国GDP是日本的7倍。&/b&&/p&&br&&figure&&img src=&/v2-314eca4680db_b.jpg& data-rawwidth=&648& data-rawheight=&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8& data-original=&/v2-314eca4680db_r.jpg&&&/figure&&p&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提供的二战中国家的相对战争潜力对比:&figure&&img src=&/v2-4fedae632d729_b.jpg& data-rawwidth=&687& data-rawheight=&2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7& data-original=&/v2-4fedae632d729_r.jpg&&&/figure&&/p&&br&&p&再列一些数据,1941年时,美国&/p&&ul&&li& l
钢铁产品是日本的6倍&br&&/li&&li&l
煤炭产量是日本的8倍&br&&/li&&li&l
汽车产量是日本的80倍&/li&&/ul&&br&&p&最后一个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是:美国的人口是日本的2倍,&b&而其中受教育的人口总数,会操作汽车和机械的人口基数远远高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在战争初期死去大量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后,一直没法弥补飞行员的空缺。&/b&&/p&&br&&p&虽然二战全面爆发后,美国需要同时兼顾欧洲和亚洲两个战场,但是第一两国国力相差悬殊,第二日本轰炸珍珠港后极大地激怒了美国人,这是20世纪第一次美国遭到他国的直接侵略。对于美国而言,太平洋战争是脸面之战,非胜不可,如果面对这种奇耻大辱美国都不能够报复,那么正在拼命争取全球老大地位的美国就不可能被全世界的小弟们认可。&/p&&figure&&img src=&/v2-fd67c0c6ada4_b.jpg& data-rawwidth=&1073& data-rawheight=&3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73& data-original=&/v2-fd67c0c6ada4_r.jpg&&&/figure&&p&战后统计,美国投入了大约1/6(15-20%)左右的国内资源用于太平洋战场。而日本除了应对美国,还需要同时面对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抗争,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能够投放的战争资源明显要少于美国。&/p&&p&作为一个岛国,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石油等原材料等均需要进口,根据《大国的兴衰》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日本运输这些原材料的航运和保护航线所需的飞机制造能力一直远逊于美国。&figure&&img src=&/v2-df6e37aaa2e9b4aeff9e_b.jpg& data-rawwidth=&943& data-rawheight=&4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3& data-original=&/v2-df6e37aaa2e9b4aeff9e_r.jpg&&&/figure&&figure&&img src=&/v2-b3885cdef17e9af8d8efaf1_b.jpg& data-rawwidth=&942& data-rawheight=&3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2& data-original=&/v2-b3885cdef17e9af8d8efaf1_r.jpg&&&/figure&&br&&/p&&p&&b&因此,国力对比来看,太平洋战争时,美国的国力远强于日本。&/b&&/p&&br&&p&&b&【战争策略错误】&/b&&/p&&p&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一直秉持的战略理念就是“&b&Kantai Kessen舰队决战&/b&(&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Kantai_Kesse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antai Kessen&i class=&icon-external&&&/i&&/a&)”,简单地讲就是&b&一战决定胜负&/b&。&/p&&figure&&img src=&/v2-2488d2f59_b.jpg& data-rawwidth=&991& data-rawheight=&7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1& data-original=&/v2-2488d2f59_r.jpg&&&/figure&&br&&p&这种策略跟日本的战争历史有关系,作为一个岛国,日本之前打过的所有战争,都是“一战定胜负”,换句话说,日本人总是依靠一次集中大多数力量的关键性战役来彻底击垮对方,从而获得胜利。甲午战争如此,日俄战争也是这样。&/p&&figure&&img src=&/v2-bb3e0fd8aafffdb0e34ac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bb3e0fd8aafffdb0e34ac_r.jpg&&&/figure&&p&地处狭小岛国的日本军队,从来没有真正建构起一个强大的能够支持长期战争的后勤体系。因此在二战期间,中国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上,日本鬼子总是在寻找一次决战的机会,打垮对手精锐部队,逼迫对方投降,从而解决所有问题,可惜的是,无论在中国战场还是太平洋战场上,他们遇到的对手都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p&&figure&&img src=&/v2-afc97b1ff7de63a1e7c88c3_b.jpg& data-rawwidth=&1195&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95& data-original=&/v2-afc97b1ff7de63a1e7c88c3_r.jpg&&&/figure&&p&梦想在一次大决战中打败美国舰队,从心理彻底击垮美国人,然后通过谈判结束战争,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的基本策略。然而这种决战战略,对于后勤补给力量极强的美国,根本不奏效。&/p&&br&&p&日本把十分有限的兵力分散在中国、东南亚及太平洋广阔海域的各个岛屿上,战线过长,而且长期忽略对运输船队的保护,反观美国,通过航空母舰获得制空权,借助潜艇干扰贸易航行、实施跳岛策略等各种战术,成功地将日本拉入战争深渊,直至最终彻底失败。&/p&&br&&figure&&img src=&/v2-6cfffa8295fbbb8fa95826_b.png& data-rawwidth=&773& data-rawheight=&4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3& data-original=&/v2-6cfffa8295fbbb8fa95826_r.png&&&/figure&&figure&&img src=&/v2-b91dc0d8f161ae3_b.jpg& data-rawwidth=&1281& data-rawheight=&5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1& data-original=&/v2-b91dc0d8f161ae3_r.jpg&&&/figure&&p&至于日本人这种急于获得胜利的决战思维,对占领区平民百姓烧杀抢劫,导致被占区长期强烈反抗,也大大牵制了日本的兵力。下图是一名菲律宾女游击队员向美军示范他们是如何砍下日本人的头颅的。&/p&&br&&figure&&img src=&/v2-8fcef90da7d7d114e242d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8fcef90da7d7d114e242d_r.jpg&&&/figure&&p&&b&【武器相差悬殊】&/b&&/p&&br&&p&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不仅将生产能力发动到极致,还充分利用其科研能力,不断研发改进其武器装备,考虑到太平洋海战上,主要的武器对比上是航空母舰等舰艇、潜水艇、战斗机、精准轰炸的轰炸机以及单兵装备,以下选取战斗机、精确轰炸装备和单兵装备进行比较。&/p&&br&&p&根据&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Fighter_aircraft%23Pacific_theate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ighter aircraft&i class=&icon-external&&&/i&&/a&介绍,日本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主力战斗机一直是零式战斗机,战争初期零式战斗机与美军战斗机的kill
ratio据说高达6:1,整体性能高于美军的F4F、F2A、P40等战斗机,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军的F6F、F4U、以及P38、P47、P51,都相继装备美军,这些战斗机在大部分性能上,都超越了日本的零式战斗机。至于用来替代零式的中岛Ki-84和川西N1K战斗机,直到战争结束,还只是小规模装备。&/p&&br&&p&作为德国的盟国,日本还从德国获得了Me163战斗机的授权,研发了J8M战斗机,但是直到日才进行了第一次试飞,而且试飞失败…&/p&&figure&&img src=&/v2-f53d83ce241c_b.jpg& data-rawwidth=&1328& data-rawheight=&5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28& data-original=&/v2-f53d83ce241c_r.jpg&&&/figure&&p&老蒋还特别想介绍一个被许多人忽略的先进技术:诺顿轰炸机瞄准器(&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Norden_bombsigh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orden bombsight&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在二战期间,精确的空中轰炸对日军来讲,一直是一个难题。&/p&&figure&&img src=&/v2-3d08c82a1d56ec82cadfaaef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3d08c82a1d56ec82cadfaaef_r.jpg&&&/figure&但是,这个难题美军早就解决了!&br&&br&&p&早在二战以前,为了实现精准轰炸,美军就委托C.L Norden公司开发了诺顿轰炸机瞄准器(Norden Bombsight)-Mk.15/M系列,它能够把空速和风速作为参数加以计算,从而得出飞机的地速,并根据风向、航向、偏航角等数据,测算出最佳投弹时机。这个装置一直是美军的高度机密。&/p&&br&&figure&&img src=&/v2-9e40198b73edc2c03e6da3_b.jpg& data-rawwidth=&1174& data-rawheight=&6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74& data-original=&/v2-9e40198b73edc2c03e6da3_r.jpg&&&/figure&&br&&p&在使用“诺顿”的情况下,理论上投弹手可以从约7000米的高空将炸弹投到距离目标半径30米的圆周内。高空飞行和投弹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战术意义,这可以让轰炸机飞行更远的距离,地面上的大多数高炮也难以对其构成威胁,而炸弹的命中精度却不会因投弹高度的增加而降低。&/p&&br&&p&为了保护诺顿的秘密,每次执行任务前,专门人员才把诺顿轰炸瞄准具装上轰炸机,执行任务后又立即拆下,交给专业人员保存和维护。如果轰炸机在敌占区迫降,投弹手必须用手枪朝“诺顿”的关键部件射击,将其破坏。因为这种方式的破坏效果不够理想,美军还为装备“诺顿”的飞机配备了铝热剂枪,这种特殊的枪可以利用铝热剂释放的强大热量把“诺顿”烧成一团废金属。&/p&&br&&figure&&img src=&/v2-7060a33aac4496cfdb7edae_b.jpg& data-rawwidth=&659& data-rawheight=&5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9& data-original=&/v2-7060a33aac4496cfdb7edae_r.jpg&&&/figure&&br&&p&至于单兵武器,日本在1905年设计定型的单发步枪,与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使用的半自动步枪——M1卡宾枪和M1加兰德步枪,火力上相差甚远。至于M2火焰喷射器、添加了红外线照明可应用于夜间作战的M3卡宾枪等先进武器,都是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梦魇。&/p&&br&&figure&&img src=&/v2-1e73ffa620b50b39f73c47c261ac9cad_b.jpg& data-rawwidth=&1071& data-rawheight=&5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71& data-original=&/v2-1e73ffa620b50b39f73c47c261ac9cad_r.jpg&&&/figure&&br&&p&终上所述,日本在国家整体实力、战争策略和武器装备上,都逊色于美国,太平洋战争的失败不可避免。&/p&&br&&figure&&img src=&/v2-7f83885ead8dcfbd1e1bbe_b.png& class=&content_image&&&/figure&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背景】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答太平洋战争为什么会爆发? 日本难道真的夜郎自大,认为自己已经强大到可以与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对抗的地步? 纵观整个二战日本的策略,可以用一句英文来回答:Japan
won lots of battles but finall…
&p&台湾:拉倒吧,让它来打?说的好像之前没打过一样,难道我当初流着血和泪让日本割走,是大清充话费送出去的?&/p&&figure&&img src=&/v2-aac029b1a88db668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98& data-rawheight=&1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8&&&/figure&&p&&/p&
台湾:拉倒吧,让它来打?说的好像之前没打过一样,难道我当初流着血和泪让日本割走,是大清充话费送出去的?
让他把自己进口的那几百本高级日记本翻出来,把日记里那些改善民生的计划,制止腐败的计划,重建组织的计划,二五减租的计划都依次实行。让该死的人战死在应该战死的地方,把本应活着的人的生命都拯救回来。让军队回到它应该的样子,中国回到它本该的样子,一切事情都能回到应该的样子。这样,他就可以把头像挂在天安门楼,铜像放置在全国各地,把自己的称谓变成 先总统 蒋公 ,而不是整天在日记里怨天尤人,自伶自怨,令人恶心了。
让他把自己进口的那几百本高级日记本翻出来,把日记里那些改善民生的计划,制止腐败的计划,重建组织的计划,二五减租的计划都依次实行。让该死的人战死在应该战死的地方,把本应活着的人的生命都拯救回来。让军队回到它应该的样子,中国回到它本该的样子,…
&figure&&img src=&/e21d52dfcbdb60c2d5a758c_b.png& data-rawwidth=&665& data-rawheight=&1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5& data-original=&/e21d52dfcbdb60c2d5a758c_r.png&&&/figure&&br&河南民众攻击国军,你以为“水旱蝗汤,河南四荒”里的“汤”是指谁?&br&&figure&&img src=&/ccb41bf68b6d930a747e909f0f304c68_b.jpg& data-rawwidth=&138& data-rawheight=&19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38&&&/figure&国府大员害老百姓活不下去,你还不许老百姓反抗了?&br&&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水旱蝗汤中的汤指的到底是谁? - 历史&/a&&br&&br&至于彭雪枫……你真以为他打的是“国军”?&br&共产党势单力薄,敌后抗战需要与地方武装合作。这些地方武装中,存在一些明面是由国府委任、暗中接受日伪委任的武装,用中共的话来说就是“伪化顽军”。譬如所谓的“国军”王传授部和李光明部,明面打着国军旗号,暗里接受日伪撑腰。对于这些武装,共产党采取的工作是先礼后兵。毕竟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使共产党明白了“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br&&br&李光明(),夏邑县人。1937年在国民党税警团当电话兵,1938年就当了日伪“豫东道尹”的手枪队员。1940年8月,李光明出任日伪夏邑县二区区长;10月5日,李光明部纠合日伪“和平救国军”十八师特务营刘文耀部400多人攻入夏邑县抗日民主政府二区,将民运科长苏刚的尸体头颅铡下、“进献”给县城的日军;12月下旬,李光明部夜袭中共驻刘破楼二区忠恕乡联防队,枪杀农会主任韩健民和联保主任李德扬,抓捕30余名联防队员。&br&1942年春,国民党将领于学忠在千佛阁与日军作战,李光明部趁机捡拾400余支枪。日军一再逼迫其上缴这些枪支,李光明为保存实力,拒绝从命。随后,李光明率部投靠国民党军刘子仁部、出任苏北挺进军二十纵队八十二支队支队长,盘踞八里庄;他背靠国民党、暗结日伪军,大肆扩充实力、残害群众。&br&民间有谣:“土顽李光明,是个害人虫。驻在八里庄,有兵三个营。不打日本鬼,专害老百姓。要粮又要款,树木全砍净。东西任意拿,群众不敢吭。扒房盖炮楼,拉夫又抓丁。冤屈无处诉,盼望彭雪枫。铲除大恶霸,为民把冤申。”&br&1944年,李光明部有三个营和一个特务连,兵力1500余人,修筑壕沟和碉堡,固守八里庄、小张庄、李小楼等据点。豫湘桂会战,国军溃败;李光明见势,再次勾结日伪。&br&&figure&&img src=&/247f58a7b7de389eb1cef9b_b.jpg& data-rawwidth=&434& data-rawheight=&3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4& data-original=&/247f58a7b7de389eb1cef9b_r.jpg&&&/figure&新四军反复劝说无效,不得不以武力对其进行惩戒。可以说,彭雪枫牺牲的这一仗,不仅是为人民除害,而且是为国府铲奸,维护伟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r&&br&你说,彭雪枫这个“抗日烈士”,双引号该不该去掉?
河南民众攻击国军,你以为“水旱蝗汤,河南四荒”里的“汤”是指谁? 国府大员害老百姓活不下去,你还不许老百姓反抗了?
至于彭雪枫……你真以为他打的是“国军”? 共产党势单力薄,敌后抗战需要与地方武装合作。这…
谢问。&br&&br&&b&无奈之举。&/b&&br&&br&我曾经参与过一些抗日剧大纲阶段的讨论,但与其说是讨论,不如说是避雷。&br&大家在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时,首先要想的就是“这段让播么”,而不是“这段合不合理”。&br&中国的剧,立项需要审核,剧本需要审核,拍摄完毕依然需要审核,审核完了播出,观众也想审核审核。&br&这就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广电说正面抗日战场不能拍,影视公司就不拍了。广电说伦理剧不能拍,那伦理剧也不拍了。广电说有鬼神的不能拍,那只能拍妖精了。广电下了文件的,就都不能拍,但有时候也可以拍,具体哪些可以拍,哪些不可以拍,需要看心情。当然广电是善于倾听意见的,照顾大家情绪。大家说穿越剧太垃圾了,广电说,好的,我管管他们,然后下文件说,不能拍穿越剧了。中国的观众太多了,有十分之一讨厌某品种剧的,就有几千万的呐喊。说真的,有意思的基本上都给禁绝了。最后大家看允许播出的抗日剧看烦了,说多数抗日剧拍得太难看了,太垃圾了,广电局看惹了众怒,就下文件说,个别抗战剧胡编乱造、不尊重历史,以后严禁出现神剧。&br&问题是,您让它不神它就能不神啊?&br&&br&这是去年的规矩:&br&&blockquote&#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广电总局继“中国梦”之后,再次对卫视黄金档播出剧目做出调整,要求各家卫视于9月到10月底间,必须播爱国主义题材和反法西斯题材。对此新浪娱乐采访了湖南卫视,湖南卫视方面表示,收到有关通知,已经在着手准备九月播出这类型的剧。&/blockquote&事实上,不仅去年有所谓的“反法西斯爱国主义题材电视剧档”。前年和今年也有,明年还会有。&br&除了每年数月的硬性规定,抗日剧还会在五一、八一、十一期间时不时挤占其他剧的空间。&br&所以,大家看抗日剧,基本上都是轮番轰炸,换十个台,有七个是播横店出品的小日本儿的。&br&而为了赶这个档期,广电局内部人士会透露出明年某几个月或某个时间段还会有抗日档,那么影视公司就会在今年着手准备拍摄一部或几部抗日剧。同学啊,影视公司的本质是公司,不是慈善机构,它拍出个不能播出的东西博个彩头有意思么?明明明知明年肯定上档,那为什么不赶拍呢?公司不赚钱就得倒闭,你跑不出业务就得滚蛋啊同学。&br&&br&抗日剧半壁江山,铁定有得播,那么就得麻溜赶制抗日剧。&br&从确定时间段到制作完成,统共十个月的时间。&br&我问你,四十五集的剧本写完要多长时间?&br&一集一般一万五千字,您一天拉八千字,那也得写仨月不是么?写之前不讨论提纲了?写完后不拜四方了?&br&开始拍摄到拍摄结束需要多长时间?后期剪辑需要多长时间?&br&这么一合计,您大概就看出来了。中国电视剧的背后,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实。您只看到无良影视公司在粗制滥造,却没看到有良心的花了几亿最后全部打水漂。真理部下规矩,众人遵守,真理部出档期,大家不得已赶制,惹了众怒了,真理部说,你们拍的这是什么狗屁玩意儿!?&br&这并不是说屎盆子都扣广电头上,某些影视公司的搞笑程度并不亚于广电。他们擅长把一群人叫到一起讨论尚未成型的剧本,把每个人的意见都记下来,尤其是投资方的意见和老板的意见,然后编剧得广纳贤言,毕竟编剧这活儿就是裤衩儿的工作,什么屁都得接着。&br&多方合作,共谋大业。&br&不管是洗,还是黑。&br&总之这种情况不可多得。&br&&br&但归根结底,还是审核。&br&对文化的审核不变,文化就不可能繁荣。&br&对文化的过度审核,会导致文化的荒漠。&br&为什么?&br&这需要另开一个话题。&br&例子呢?&br&您可以看看朝鲜。&br&&br&不管抗日神剧怎样恶心,都不会真的被禁播的,但有司却刚好可以借着大家呼吁整顿影视剧的风,顺道儿把国外的剧禁了。&br&都2015年了,大家还天天骂神剧,真是图森破。&br&&figure&&img src=&/8b8eff6c640aedd8d5ec6b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8b8eff6c640aedd8d5ec6b_r.jpg&&&/figure&&br&&br&&br&&br&&br&&b&================&/b&&br&&b&声明:复制型转载必须在开头写明作者豆子,必须附上原地址。长图形式的微博转载必须在微博字文上@豆子和他的朋友们 (必须艾特上,中间不得故意空一格)任何做成长图的转载形式都不得将本声明删除后发布。&/b&
谢问。 无奈之举。 我曾经参与过一些抗日剧大纲阶段的讨论,但与其说是讨论,不如说是避雷。 大家在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时,首先要想的就是“这段让播么”,而不是“这段合不合理”。 中国的剧,立项需要审核,剧本需要审核,拍摄完毕依然需要审核,审核完了…
又看到这位熟悉的历史发明家 &a data-hash=&eecb480bdacfebc09d1e05e& href=&///people/eecb480bdacfebc09d1e05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经略幽燕我童贯& data-hovercard=&p$b$eecb480bdacfebc09d1e05e&&@经略幽燕我童贯&/a& ,在根本不了解的历史问题上胡说八道了。这次他又针对苏、中两国计划经济,炮制出两个新的历史发明,截图如下——&br&&br&&figure&&img src=&/v2-c59e55f82e3f129c56eb0d57_b.jpg& data-rawwidth=&652& data-rawheight=&3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2& data-original=&/v2-c59e55f82e3f129c56eb0d57_r.jpg&&&/figure&&br&&br&尤其是第二个, &a data-hash=&eecb480bdacfebc09d1e05e& href=&///people/eecb480bdacfebc09d1e05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经略幽燕我童贯& data-hovercard=&p$b$eecb480bdacfebc09d1e05e&&@经略幽燕我童贯&/a& 连涉及到新中国建国初期最基本的常识都在胡说八道。&br&&br&在此特别更正一下:&b&“以粮为纲”&/b&&b&即不是陈提出来的,也不是正确和有道理的;而&/b&&b&是毛在1953年粮食工作会议上首先提出的,大跃进期间受极左路线影响,在过分乐观情绪下又再次倡导的。&/b&&br&&b&而且,提出“&/b&&b&以粮为纲&/b&&b&”,并不代表放弃“以钢为纲”,而是“&/b&&b&粮食、钢铁、机械,三大作风,齐头并重”,“粮食、钢铁、机械是三件最重要的事,有了这三件,别的也就有了。——&/b&《农业大有希望》,1958年6月,对第二个五年农业发展规划要点做出的批示。&br&&br&&a data-hash=&eecb480bdacfebc09d1e05e& href=&///people/eecb480bdacfebc09d1e05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经略幽燕我童贯& data-hovercard=&p$b$eecb480bdacfebc09d1e05e&&@经略幽燕我童贯&/a& 这位历史发明家张嘴就能扯犊子的功夫,真是天下无敌了。北宋的他胡扯;明清的他胡扯;现在建国后的,他继续胡扯~&br&&br&在此帖出《MZD与新中国粮食工作的大政方针研究》和《全国粮食紧急会议》文件中相关内容依据——&br&&figure&&img src=&/v2-cb2a865dc75c042cc5d3b_b.jpg& data-rawwidth=&1188& data-rawheight=&4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88& data-original=&/v2-cb2a865dc75c042cc5d3b_r.jpg&&&/figure&&figure&&img src=&/v2-831f557c1d73550cb26ffd95075e3abc_b.jpg& data-rawwidth=&675& data-rawheight=&10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5& data-original=&/v2-831f557c1d73550cb26ffd95075e3abc_r.jpg&&&/figure&&br&&br&&br&&br&纠错部分到此结束。现在我说下自己的内容&br&在前段时间写20世纪苏印关系史的这个知乎长文——《一个开挂的民族,一个骄傲的邻邦——“印度威胁论”简述》(&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知乎 - 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a&)时,我参阅过不少苏联从20年代“列宁主义”、“新经济政策”、1928年开始的“一五”、“二五”时期国内经济等方面的资料。既然如此,我简单解答以下这个问题。&br&既然题主是把苏联和中国相比,又具体说到了是斯大林时代,那么,我们先明确两国国情方面,几个显著不同的区别点——&br&&br&&br&&br&一、&br&无论是帝俄、苏俄(联)还是1991年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北极熊始终是个富资源国家,从十八、十九世纪西欧英法普等国开始工业革命时起,位于东欧的俄国就是最近的工业原料与农产品提供国、以及西欧工业产品的主要进口消费国、工业技术的引进国。一直到现在,俄罗斯都是世界上主要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初级矿石的出口国。&br&又因为俄国人口基数少,这个富资源国家,表现在人均富资源方面更加突出,可以这么说,俄国人哪怕懒到不努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程度,单凭资源出口这招,也能混日子。&br&这一点,是中国这种看似资源也不少,但人口基数庞大,资源分配紧张的国家不具备的。&br&“地大物博”这个咱们都很熟悉的成语,形容俄国很恰当,形容中国反而不合适。&br&&br&&br&&br&&br&二、&br&在斯大林时代,苏联的国际环境,在绝大多数时间,是相对宽松的;尤其是从1924年初列宁去世,到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这前后17年间,是斯大林时代的黄金岁月(针对以斯大林为首的苏俄最高政权而言)。&br&1924年1月,以列宁的去世为标志,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就在次月,英国率先承认苏俄政权并与之建交;三天后,意大利与苏联建交;同年10月,法国与苏建交。三个老牌资本主义大国开了头,其他西方国家肯定纷纷效仿。1925年2月,东方强国日本也和苏联建交。&br&在1918年一战结束后,国际舞台上出现了国际组织是协约国组织的“国联”,此时,英法意日这四国,是“国联”及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国,相当于今天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br&短短一年,四个大国都和苏联建交,标志着苏联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承认。&br&美国是个另类,迟至1933年初才承认苏联,但此时美国的国际影响力不强,在以“国联”为代表的国际舞台上,还只能是大国的之一,也远没有能当世界警察的体量。&br&以上这些情况说明,从斯大林时代一开始,苏联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他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大大缓和了。虽然这些西方国家基于意识形态对抗,依然对苏有一定技术出口封锁之类的限制,但在大宗工业产业、工业母机、原料精加工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并不苛刻。&br&这就是给接下来,苏联执行一五计划(1928~33年)、二五计划(),提供了一个特别优越、宽松的外部环境。苏联可以比较方便的从西方国家进口搞国内建设所需的工业资源,包括成套装备与部分高端技术专利转让。&br&在苏联计划经济的历史上,一五、二五计划占有重要地位,决定了此后该国经济建设的模式。国际环境宽松,是这两个五年计划总体上大获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br&相比之下,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特别是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因为朝鲜战争、美国帮助国民党协防台湾等原因,新中国的国际环境相当险恶。从50~70年代初,本该是交通方便、对外交往前沿的东南沿海地区,反而是与境外势力、台湾国民党势力激烈对抗的前沿,是二战后冷战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的“局部战场”。&br&因此,我们不得不在50年代初,选择了全面靠近苏联的一边倒政策。&br&在这里,务必请大家注意特别重要的一点:1953年新中国制定的“一五计划”,其制定的首要依据并不是遵照中国国情,而是首先遵照苏联国情。在当时,中国出现了一股全盘“苏化”、无论在经济建设还是国防、文化建设等领域全面照搬苏联的风气。&br&&br&&br&&br&&br&三、&br&整个二十年代的十年,被誉为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的“黄金时代”,然而就在二十年代末期,老天爷送给苏联一个意想不到的大礼包:日,华尔街发生股灾,并在随后数年席卷整个西方世界,演变成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西方世界的大萧条来了。&br&“大萧条”是西方社会前所未有的社会灾难,却给此时正在施行一五计划的苏联打了一针思想强心剂,注入了意外的养料。&br&1、&br&本来,在苏联一五计划中,诸如集体农庄、农产品强制过度征收、工业企业联合体中“干部专家”路线等方面的政策,都遭到了西方社会的抨击嘲弄,苏联国内也是人心惶惶;而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证明西方社会照样有巨大的弊病。西方世界对苏联幸灾乐祸半天,结果自己更丢人,惹了一个更大的洋相。斯大林这时候终于能扬眉吐气了地对西方国家说:“你们先别笑话我,先看看你们自己是什么货色吧!”&br&&b&1929年西方经济危机的爆发,促进了西方各国左翼文化思想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经济危机的爆发,又把自由资本主义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在外,对比之下,凸显了苏联集权计划经济的某些优势特征(尤其是宏观调控方面)。&/b&&br&因此,在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不仅苏联领导人的自信心明显提高了,西方世界还出现了一股研究、肯定苏联计划经济的社会潮流。大量西方左翼文人、演员、记者,以及亚非拉丁美洲早期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前往苏联留学、考察或游历,希望能从中找出可以利用的经验,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印度开国之父尼赫鲁。此时中国政府元首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早在1925年就前往苏联留学去了。&br&2、&br&西方各国为了化解这场经济危机,采取各种措施,其中包括贸易关税壁垒。而此时施行高度集权计划经济的苏联,则对此免疫。西方社会显然不会引进苏式计划经济这服药来给自己治病,但他们发现,此时扩大与苏联贸易,则能够借助外力为自己缓解病痛。&br&就以此时的美国为例,尽管还没有和苏联建交,但面对国内糟糕的民众情绪和经济形势,也不得不做出某种妥协。大量美国企业前往苏联投资开厂,饱受失业困扰的美国熟练产业工人和工程师跟随去投资的企业,前往美国企业在苏联的投资项目去应聘工作。&br&而此时的苏联,又处在“一五计划”的关键时期,急需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设备与工业技术。&br&一个急着买、一个特别想卖,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一拍即合呗。&br&&br&A、1927年,引进美国技术设备、由美国工程师设计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开建。这座苏联水电站,在美国还引起了一场“姓资姓社,黑猫白猫”式的讨论——在1932年底的美国总统大选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宣扬拯救本国经济的“新经济政策”,遭到了竞争者和反对派的强烈抨击,罗斯福就以第聂伯河水电站为例,“……这是一座俄国人出钱,美国人设计,给众多美国人提供工作、让数十家美国企业免于破产的项目,凭什么因为仅仅他是为苏联修建的就要遭到如此的反对?”(日,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的费城竞选演讲)&br&不仅如此,在1933年正式当选总统后,罗斯福更是力排众议,推动美国政府承认苏联。1933年1月,美苏建交。&br&罗斯福此举,为随后更多美国企业赴苏投资办厂,通过参与苏联基础设置建设大赚特赚,开通了一条大门。如此高调的亲苏路线,在1924年后的历任美国总统里,也是相当鲜见的,以至于在罗斯福施行新经济政策时期,美国国内一直有右翼势力声音,怀疑他是共产党+苏联间谍。&br&B、1931年,著名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联合体建成投产(即大跃进时被毛泽东批判的“马钢宪法、马钢路线”),他是以当时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美国钢铁公司格里工厂为模型设计的。&br&C、高尔基汽车厂,于30年代初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援建;&br&D、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先整套设计、初建于美国,再分批拆运至苏联,约有80家美、德企业参与到该厂的建设投产;&br&E、位于乌克兰的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于1931年10月建成。&br&………… ………… …………&br&………… ………… …………&br&由美国人设计的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苏德战争爆发后,为免于落入德国人之手,苏军在撤退前将坝体炸毁,二战后重建——&br&&figure&&img src=&/v2-36da79e7e5c202ad0bad85714deb7c5b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36da79e7e5c202ad0bad85714deb7c5b_r.jpg&&&/figure&&br&到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这个统计数字再度上升50%左右。&br&可以这么说,美援投资,是促成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功最关键的外部因素。&br&&br&在此必须补充一点题外话:上世纪20~30年代中期的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与二战后那个四处发挥影响力的超级大国美国,是完全不同的国际路线。&br&很不幸,到了新中国成立,也开始奉行苏联式集权计划经济时,正好遇到的是冷战格局和那个四处发挥影响力的超级大国美国,我们和西方世界长期紧张对峙,意识形态的对抗激烈,导致我们没有遇到过如此慷慨的外部援助。&br&我们不得不一边倒地贴近苏联,但苏联人并没有美国人的性格,在加上从50年代中期,中苏裂痕加剧,两国关系破裂,我们更缺少外部支援了。&br&&br&&br&&br&四、&br&在1920~30年代,美国还没有形成优势,欧洲虽然经历了一战创伤,但依然还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就在此时,欧洲出现了新大国民族主义运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苏联和德国。&br&这个“大国精英民族主义”,是一种民族沙文主义,与二战后亚非拉前殖民地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可不是一回事。&br&简而言之,就是某些在国际舞台上严重受挫的帝国主义或前帝国主义国家,寻找机会恢复“国家之荣光、民族之伟壮”的尝试。&br&比如说具有强烈骄傲心态的德国,在一战之后,一直对《凡尔赛合约》对他的苛刻惩罚不满,寻机挣脱这个条约的束缚,东山再起。德国国内这种抵触情绪和民族民粹积蓄浓烈,因此到了1930年代,纳粹党和奉行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希特勒的崛起,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br&苏联虽然不采用纳粹党“国家社会主义”、喧嚷“德意志民族生存空间”的那一套,但俄国人骨子里性格完全继承老帝俄。北极熊披了一条红布单出来,甭管是卖萌卖傻还是卖嗲,照样还是那头野心不改的北极熊。那种民族骄傲感依然旺盛,极力鼓吹“苏维埃赤旗插遍寰球”的革命输出论。&br&因此,苏、德这种带有强烈精英民族主义思潮、整天在憧憬“重新崛起”的国家与其领导人,渴求通过强大自身实力,在国内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大搞领袖个人崇拜;在国际上则逐步加强对外影响。&br&以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为例,尤其是大获成功的二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的1937年,也正处在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登峰造极,同时“大清洗”红色恐怖气氛达到顶峰的时期。&br&&br&&br&&br&那么,笔者把苏联斯大林时代计划经济、通过苏联一五、二五计划这个典型事例加以分析,总结其成功的因素,结论如下:&br&A、本身有一定的基础,这个在前面 &a data-hash=&badbb337b77a07adde21fb& href=&///people/badbb337b77a07adde21f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雪山象& data-hovercard=&p$b$badbb337b77a07adde21fb&&@雪山象&/a&、 &a data-hash=&5b4c4c4b09f8e4bd715f23& href=&///people/5b4c4c4b09f8e4bd715f23&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孟德尔& data-hovercard=&p$b$5b4c4c4b09f8e4bd715f23&&@孟德尔&/a&两位答主的答案里已经提到过了,俄国本身就是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帝俄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规模比美英德法差远了,但比中国强多了;&br&B、苏联的计划经济是“大投入,大产出”的粗放型经济,而他正是富资源国家,本身有丰富的工业原料,给这种粗放型经济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br&C、国际环境宽松,只要有钱有资源,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进口他所需的工业设备与技术;&br&D、有强效的、长期的、多元化来源的外部援助。除了美国外,20~30年代的德国,也是苏联最重要的工业产品(尤其是工业机械设备)出口国,苏联把本国的工业原料(能源、矿石)卖给德国,德国的机器设备销往苏联。直到日,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两国依然还有货运列车开往对方境内。&br&E、赶上了1929年“大萧条”这么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br&F、通过计划经济,可以巩固领导人在国内的政治地位,并有利于对外输出革命。&br&&br&这ABCDEF六条里,尤其是D、E两条,对苏联特别重要,在以美援为首的大量外援资助下,苏联计划经济在二五计划,实现了一次真正的大跃进:&br&年的一五计划就已经是超额完成了(提前9个月完成指标),在此乐观基础上,从1934年开始,苏联制定了目标更宏大的二五计划,然而,这个原定于1938年底实现的计划,在1936年年中就完成了指标,在下半年开始超额,以至于最高苏维埃政治局不得不在1937年匆忙宣布二五计划圆满结束,再加急制订新经济政策,宣布从1938年开始,提前施行三五计划。&br&“大跃进”这个词,对于年的中国,是个瞎吹牛的惨痛教训;对于年的苏联,却是实实在在的骄傲。&br&&br&相比之下,咱们再来看新中国,就会发现,ACE三条根本没有,BD也大打折扣,而计划经济的五年计划如果没搞好,组后一条F就不能成立。&br&很遗憾,1950年代,已经和彻底不同了,而中、俄两国的国情也有着天壤之别。&br&于是,我们看到,在50年代初期,“中苏蜜月”最亲密的那个时期,凭借这此时还算慷慨的苏联援助,我们完成了第一各五年计划;然而,在50年代末,中苏关系就开始逐渐分歧,且裂痕逐步增大,苏联对我们的援助也减少并最终完全停止了。中国与俄国截然不同的国情,也让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经验与节奏控制。&br&这些,就导致在1958年“一五”之后,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就开始走各种错误路线,其中不少错误的代价相当惨重;而经济建设失败,又导致领导人的自信心不足,对自己政治地位在党内和国内是否会受到挑战,感到越来越强烈的担忧。最终,在这个恶心循环里持续下行……&br&到了今天,我们以事后诸葛亮的口吻,说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是”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这句话实在是太沉重了。&br&&br&&br&&br&&br&至于某历史发明家“苏式体制,是&b&以年需求钢产量为基本点&/b&,围绕钢产量来进行各个要素的计算的。”这种历史发明,诸位当各笑话就可以了。&br&这即是对苏联计划经济毫无根据的造谣,也是该发明家一贯信口开河的老毛病。&br&&br&苏联斯大林时代的计划经济,从来不是以“&b&年需求钢产量为基本点&/b&,围绕钢产量”计算的,而是采取了一套自创的综合指标体系。&br&因为到了一战之后的世界经济,单纯的钢产量,已经并不能体现一个国家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水平了。只有新中国这种从农业国基础上起步,真实百废待兴的农业国家,才会在执行“大跃进”错误路线时,一味追求钢铁产量。&br&而苏联的情况,完全不同。正如前所述,因为俄国本身就有一定工业基础,斯大林的政治野心特别高,他通过两个五年计划,是打算让红色苏俄成为世界强国,是真要打算超英赶美的。&br&斯大林时代苏联计经济下,从一五计划开始,就不是简单追求“钢产量”,而是追求“钢质量”。苏联领导人甚至担心钢铁企业的产能上去后,如果其他机械、汽车等工业不跟着发展起来,生产出来的钢铁都用不掉。&br&苏联集权计划经济的参照考核,不是以钢为准,而是一套复杂的指标系数。他的主持制定者,叫瓦列里安·弗拉基米罗维奇·古比雪夫,是苏联早期政治局委员,1930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br&&figure&&img src=&/v2-53635acfcbfc8d672575fff9f4bb47ef_b.jpg& data-rawwidth=&150& data-rawheight=&20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0&&&/figure&&br&&br&按照古比雪夫主持制定的这套指标系统,衡量国家经济的参照数据,既有钢产量、煤炭产量、发电量等,钢产量内还分成粗钢、生铁、合金特种钢等,其他煤炭,石油、发电量、三酸两碱(化工)方面,也做细分和不同的数据要求,除了工业外,农业、邮电等也包括,其他还包括工人的收入水平,某地区某些资源(如电力)的消费使用情况;甚至还包括文化教育投入,如未成年人入学率与成年人扫盲率(因历史遗留问题,帝俄时代,俄国广大农奴普遍没上过学)等等。&br&而钢产量、铝才产量、煤炭产量、发电量等,只是经济计划中的初级产品物资指标,因为这些都是初级工业品和原材料,在工业系统内,他们只是最基本的“毛胚”和“建材”。苏联计划经济委员会更高的要求,是注重这些初级产品能否变成诸如机床、拖拉机、发电机、电话、电缆、无缝钢管、自行车、汽车、乃至洋娃娃、电灯泡、铅笔等具备专有附加值的终极工业制成品(商品);更注重初级产品通过进一步的加工,转化成工业制成品的效率等等更高级的指标。&br&这才是苏联计划经济的真实面。&br&&br&好了,暂时就先打这么多字吧,算是把这个问题解答了。&br&&br&在此重申一句,诸位在知乎上看答案,千万要注意辨别那些信口开河的历史发明家~~&br&&br&&br&&br&&br&&br&&br&&br&=============================&br&在知乎写答案,真是认认识真写,立正把一个问题尽量事无巨细的交待清楚明白,需要很长的篇幅,涉及很多知识层面,还要查阅不少资料,相当耗费时间和精力。现在又是年底了,事情太多,时间实在不充裕。&br&真是挺矛盾的~&br&这样吧,今天早上,再更新一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下苏联计划经济制订的方针策略,以及新中国在学习、推广这套计划经济体系时出现的偏差。从这个角度,能更充分地解释题主的疑问。&br&&br&&br&一&br&首先,还是在此强调一点,某些历史发明家张嘴就说&b&“苏式体制,是以年需求钢产量为基本点,围绕钢产量来进行各个要素的计算的”等&/b&纯属扯犊子,胡编乱造呢~~&br&&br&苏式集权计划经济体制是“终极产品目的化”的实用主义,其程序核心可以总结为三个俄语单词:&br&&b&Виндекс——指标&br&Координация——协调&br&Взаимопо?мощи——互助&/b&&br&这里面非常有意思的是взаимопо?мощи这个词,因为在新中国施行计划经济的时候,我们没有直接了当的翻译这个俄语单词的本意,而是赋予他一个更有气势的中文:&b&会战!&/b&&br&&br&&br&&br&&br&&b&二、&/b&&br&苏联早期的社会经济学体系认为,西方世界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是追求利润,资本家都是什么赚钱就投资什么的;而苏维埃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是追求最需要的物质“终极产品”。&br&所谓“终极产品目的化”,依照前政治局委员,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主席古比雪夫的解释思想体系,是这样的——&br&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力量和广大民众,要有与之配套的暴力工具和生产工具,他们必须是最实用的。钢铁厂可以生产出优质的钢管,可以轧出铁板,但不能让红军战士握着钢管去打击阶级敌人和白卫军,他们需要的是步枪;也不能让少先队员在铁板上盛放文具,他们需要的是铅笔盒。&br&步枪和铅笔盒,是具有实用价值的“终极产品”;而钢管、铁板,是制造终极产品的原料,属于“毛胚”和“建材”。&br&&br&什么是“苏维埃社会主义的最需要的物质”呢?要看国家从最高层开始,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安排的重要生产活动和“当前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主要矛盾”。&br&如果最高苏维埃政治局把击败白匪军、捍卫红色政权定为首位,那么武器装备、粮食和军装被服等就是最重要的物质,必须优先生产;&br&如果苏维埃把恢复国内经济,提升工业原料产量定为首位,那么煤炭、矿石的产量与配套的采掘器械生产就是最重要的物质,必须优先生产。&br&&br&1928年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在“捍卫政权,提升国力”这个总体方针指导下,依照轻重缓急的程序,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计划。&br&他开始制订这个经济计划了。&br&古比雪夫把诸如机械厂、矿山、冶金联合体、大型水利枢纽等若干“终极产品”用33个大写俄语字母,按照从A到Я的顺序标出,当然,在现实中不可能只有33个;“毛胚”和“建材”,用小写俄语字母,按照从a到я的顺序标出,在现实中,他们更不止33个。&br&&br&1、&br&假设,参照苏维埃最高国防委员会和红军装备部长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等将领在1927年秋季发的意见,列宁格勒军区在1928年计划组建一个狙击手团,为此需要制造1000支搭配瞄准镜的莫辛纳甘步枪。国防委员会批准了这个计划。&br&古比雪夫开始制订生产计划,在“终极产品”名单上,莫辛纳甘步枪的代码是大写单词Ж。而生产狙击步枪、需要钢管、木材和玻璃,在“毛胚”和“建材”名单上,这三样的代码是小写单词б、з和ц。&br&在古比雪夫手上,还有另外一份重要参考资料,内容是苏联目前工业加工实力的指数与效率统计的单位值,都是对先阶段实际生产效率的总结。他从这份资料上找到了步枪的生产效率,把1000支步枪认定一个标准单位,生产1个单位步枪(Ж),需要2单位钢材(б)、0.5单位木材(з)和0.6单位的玻璃(ц),所用时间是20个月。&br&于是古比雪夫得出一个简单的公式:Ж=2б+0.5з+0.6ц。依照这个结论,他初步制定了生产任务。&br&最简单的виндекс——指标阶段,就算出台了。&br&2、&br&接下来,他先分别把预备生产任务交给钢铁厂、木材厂和玻璃厂的负责人,让他们各自完成计划中б、з和ц的指标。&br&反馈回来的信息,让事情复杂了。木材厂厂长表示,我们为了加工出合格的枪托护木,需要斧子、锯子和刨子;而生产狙击镜的厂家负责人表示,除了需要玻璃,也需要金属。也就是说,生产木材(з)和玻璃(ц)的过程中也需要钢材(б),钢材(б)的需求比原定计划超出了,要为此制定出更细化的指标计划和数字公式。&br&大写字母上面还有更大的字母,小写字母下面还有更小的字母;大生产计划下还有小计划,一层套一层。&br&古比雪夫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只能抓大放小。同时,他向钢铁厂、木材厂和玻璃厂的负责人保证:放心把同志们,你们所需要的原材料,我一定满足,请你们保质保量的完成上级交给你们的生产任务。&br&最后,古比雪夫还做出了一些很有诱惑力的奖励措施,规定的生产计划是20个月,如果钢铁厂的同志们在18个月内就完成任务,你们将得到某种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也更有助于该厂负责人的仕途升迁。&br&回去之后,参照木材厂和玻璃厂负责人的反馈意见,古比雪夫同志重新修正了生产计划和公式,要求钢铁厂除了完成之前生产步枪所需的钢管以外,还要向木材厂和玻璃厂提供为加工木材和制造狙击镜所需的钢材。&br&Координация——协调阶段,也算是开始落实了。&br&3、&br&糟糕的事情出现了。&br&当他亲自给钢铁厂负责人打电话时,这个叫李挺懦夫的钢铁厂负责人表示很为难,在20个月内生产出2单位钢材(б)已经是我们目前最高的生产效率。古比雪夫同志,万分抱歉,恐怕我们不能完成额外向木材厂和玻璃厂提供钢材的生产任务了。&br&古比雪夫尽管很失望,但没有被困难难住。他想到了两个解决的办法:从外国购买、扩大生产。&br&因为生产步枪涉及到国防,需要保密,因此“从外国购买”这条被其他委员否定了。计划经济委员会决定采取“扩大生产”的方式。&br&古比雪夫又给钢铁厂负责人打了第二个电话,这次他的语气异常坚定:“李挺懦夫同志,如果要生产出更多的钢材,以满足那额外的产量,请告诉我,您还需要什么?统统都告诉我。一切为了苏维埃!”&br&电话那头,李挺懦夫终于等到这句话了,唠唠叨叨打开了话匣子:“……敬爱的古比雪夫同志,如果工厂再建起一座高炉,我保证能完成任务。但我们要招收更多的工人,安排更多的加班时间,马上要入冬了,如果我们的工人能再穿上一件厚外套,我想他们是愿意加班的;如果再把他们的孩子能住进烧暖气的托儿所,他们在工作时就不会走神惦记自己的娃了;他们很多人的老婆还没有工作,既然孩子住进了托儿所,难道让他们的老婆独自在家找野汉子吗?……古比雪夫同志,还有很多的让我头疼的问题呢。一切为了苏维埃!”&br&电话的另一头,古比雪夫耐心细致了记下了李挺懦夫这堆抱怨里最重要的细节部分……&br&很快,足够越冬取暖的煤炭,崭新的厚外套,以最快的速度调拨到钢铁厂。几乎就在同时,建筑队也在钢铁厂宿舍区开始修建托儿所,该州的最高书记还表示,明年我们会在钢铁厂附近在开办一家纺织厂,让钢铁工人的老婆去那里上班。&br&而古比雪夫的计划表也更复杂了,又加上了为钢铁厂配额煤炭,棉衣、建设托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期间美国冲锋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