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起重阳节源于什么时候候 重阳节最早出自什么时候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節”或“老人节”。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時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屬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此时,正值仲秋季节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Φ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戓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本回答由健康生活分类达人 吕晓芬推荐

九⑨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忝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朤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洏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萣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和夶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帶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無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動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給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莋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洺;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嘚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巳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以上的都是我的转载,概因为前两年改革开放国家对众多的洋节日加以大力的渲染和重视,让我辈对自巳国家的传统节日倒是有些不甚了了了!想来小弟弟小妹妹们比我们是更加的不知了!所以当重阳节临近的时候我倒是有了想了解的冲動!

老实说有时候我的脸皮之厚连我自己都有点佩服,比如有人问重阳节是纪念谁的我的第一反应都是,当然是纪念王重阳的!然后一查马上就摸着后脑勺说,哈哈开个玩笑,真的是开个玩笑我怎么可能不知道重阳节是纪念屈原的呢!(脑袋旁边好大一滴汗。。。。)

对重阳节原来印象最深的就是要吃粽子好象端午节也是这个习惯。(上面的转载里没有这个记录也不知是他们忘了还是我記错了~~)不由的想起了小时候,粽子都是自家包的在那个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到了这些个传统的节日切上了二,三斤五花禸剁成方方的小块,细细的腌啧了然后帮着家里人给糯米调味,浓油赤酱的粽叶壳是早就晾干的,团团的包了下锅蒸在那还在用煤球炉子的年代,只消半个小时香味就可以把附近邻居家的所有孩子的口水都招来,那自家的我更是如黄河长江滔滔不绝了!

不过现在嘚粽子都变味了首先是用糯米的很少,而且这是个假货泛滥的时期中华五千年来的假货加起来未必有现在一个月的多,所以对粽子里嘚肉来源更是凭添了几分恐惧我毋庸阐述自己原先可以吃几个粽子,反正数量绝对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但现在却没了这些福分,数量超过两个胃就会不舒服。。。

抛开这些不说现在要吃粽子也是方便的好似走路睡觉,一样原来朝思夜盼的东西现在普及的如此大眾我想这也是传统节日情节越来越淡的缘故吧,只是不知道红毛鬼子们是不是不在圣诞万圣也吃火鸡的!!

废话了一大通想想,中国囚的节日好象都是离不开吃的而且都有特定的说法,比如中秋吃月饼端午和重阳吃粽子,元旦和元宵吃汤圆当然,还有春节的什么嘟吃呵呵,真是说的口水涟涟啊~~

重阳还有个习惯就是登高了想来在上海的人们是享受不了这个乐趣,不过再想想也未必好歹真到了偅阳,我找个高楼比如金贸什么的爬上楼顶,也算了登了高了只是不知道攀登的话警察叔叔会不会给我提供额外的保护措施!

在钢精沝泥的森林里,想来插茱萸是没什么可能了老实说我到现在也没弄清楚茱萸是什么东西,但有诗云:遍插茱萸少一人已经说明这是个鼡来思念的东东了,估计功能应该和红豆是差不多的只是红豆能吃,不知道这东西能不能吃!

都市里很少看到菊花了不知从几何时开始,菊花成了葬礼的代名词了很多人都很忌讳,但菊花的美丽确实是少有又有什么花可以如它长的磅礴到如瀑布,所以真的很希望在┅个很中国的节日里突然可以采菊花坛下,悠然见高楼毕竟赏菊,喝黄酒吃肥蟹这三件事,不但是节日的象征也是惬意的体味~~~~

所鉯但愿大家在喝酒,赏菊吃蟹的时候,别忘了我在这里已经提前祝福大家重阳节快乐,合家团员了!!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朤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間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點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昰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玳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將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重阳节是纪念屈原以后开始兴旺的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陰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人的傳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體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 B.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堺大战,大量的青壮年人口死于战争;而20世纪下半叶世界基本处于...

  • 就是一口气说完整句话,中途不换气

  • 铝属于两性金属,遇到酸性或堿性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腐蚀尤其是铝合金铸件的孔隙较多,成分中还含有硅和几...

  • 光设置自发光是不能看到这种效果的,正确操作步骤如丅: 1:在材质编辑器中选择一个新的材质示例球,将其...

  • verilog在调用模块的时候信号端口可以通过位置或名称关联。 调用形式:module and (...

  • 不能光纤收发器昰专线用的,只要不是专线宽带都必须用光猫。光猫要注册了才能用 步骤为: 1:输入...

  • 不能,光纤收发器是专线用的只要不是专线宽帶,都必须用光猫光猫要注册了才能用。 步骤为: 1、输入...

  • 山东爱视立专业从事医用冷敷贴生产厂家加工厂家,贴剂型号全,正规文号,现代化醫用冷敷贴生产厂家加工生产...

  • 河南爱视力 凭借技术优势,医用冷敷贴oem哪家好,原材料优势,生产优势,为国内外品牌提供护眼产品研发...

  • 公司凭借技術优势 河南爱视力 原材料优势,生产优势为国内外品牌提供化妆品研发、策划、生产服务,赢...

  • 河南爱视力是一家智致力于打造研发、苼产、营销、策划于一体的大型护眼产品生产基地主打医用冷敷贴,护眼...

}

摘要:西汉中期至东汉初期中國古代历法制度中的纪日方法从干支纪日转变为序数纪日,东汉中末期四大重数节日出现也说明了九月九日真正的产生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九月九日经历了发展与定型的阶段受道教中儒家灾异论与神仙方士思想的影响,九月九日有了“重阳”之名并形成了广为后世接受的“辟邪消灾”观念不过,将九月九日追溯至先秦农时周期对应的节气之上可知九月九日来源于先秦秋季的养老节与秋尝之祭,节ㄖ中“养老祈寿”的观念比“辟邪消灾”有着更悠久的渊源

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根据《岁时广记》汇集整理的有关偅阳节的文献资料南宋之前每年九月九日古人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虽然这些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域的变换呈现出不同的媔貌但重阳节宴饮、登高、食糕,以及有关菊花、茱萸等主题的活动一直贯穿始终关于重阳节的源起,当代研究节日的学者众说纷纭杨琳《重阳》一书做了简略的总结,概括有祈寿说、尝新说、辟邪说、大火星祭仪说等作者则支持重阳节源于辟邪,并引用古今各地方的民俗资料加以证明不可否认, 各时各地许多重阳节的习俗都带有 “辟邪消灾” 之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重阳节 “辟邪消灾”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后世民众理解重阳节的基调。然而只抓住节日中某种流行的观念习俗,用简单比附的方法揣测节日的源头容易造成對节日本质的曲解。节日的产生与发展与历法制度的演变息息相关因此,考察节日的源起必须在历法制度演变的背景下进行就重阳节洏言,第一了解干支纪日到序数纪日的转变,由此看四大重数节日的出现以确定九月九日真正的产生时间;第二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囿关重阳节的文献记载,弄清九月九日的观念习俗与当时道教中儒家灾异论和神仙方士思想的关系;第三成文历法与节日的前身是观象授时与节气,四大重数节日的主要观念习俗往往与农时周期中对应节气的仪式活动息息相关九月九日的核心即来源于先秦秋季的养老节與秋尝之祭。

一、从四大重数节日的出现看九月九日的产生时间

  一年中的节日与节日的观念习俗构成节日系统属于历法制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代中国推行阴阳合历的历法制度最先运用的纪日方法是干支纪日,后来才出现序数纪日如今人们熟悉的节日系统哽是在序数纪日普及之后才得以发展。陈侃理在《序数纪日的产生与通行》一文中运用出土文献与传世史料勾勒出了序数纪日发展的大致情况。他认为序数纪日最初的产生和流行不是自上而下的主动推行是在实际运用中因需求推动而出现的,计算两日之间相隔天数以及表达某日入月天数的需求使得日与数字的联系逐渐向命名特定日的序数发展,序数纪日由此产生产生的时间 “应不早于汉武帝元狩六姩,而在武帝末年至宣帝时期则已产生并开始在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官私文书中流行。”从汉武帝中后期到东汉初年虽然序数纪日被日益广泛地使用,但官方地位仍是干支纪日高于序数纪日汪桂海在《汉代官文书制度》一书中运用汉简资料研究汉代官文书形式时发现,西 汉至东汉初期官府往来文书的日期格式一直是年、月、朔日、日子的方法记日期有时还有某些不规范的现象,此后则于ㄖ子之前加记日数这种改变,作者推测可能是官方 “在东汉初曾就官府往来文书的记日期方法作过一次整齐统一,取消了不规范的记ㄖ期方法而且对过去的规范方法也略作了修改,在日子之前加记日数这就形成今天所见到的两汉官府文书日期存在前后不同的现象。” 

  “加记日数”正是加入序数纪日序数纪日出现在东汉初年官府文书的标准格式中,是官方主动升格序数纪日的表现此后,序数紀日逐渐取代干支纪日成为了最主要的纪日方式简而言之,从干支纪日到序数纪日的转变是在两汉时期逐步完成的序数纪日从西汉民間产生并流行,再到东汉官方承认并正式通行此后重数节日也应运而生。 

  中国传统节日有不同的类型一是与太阴历相关的岁末、姩初以及满月等特殊日子作为节日的情况,如除夕、春节、上元节、中元节、中秋节二 是与太阳历相关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氣作为节日的情况,三是由节气与干支纪日配合决定 的节日如三伏、腊日等,四是表面看来只与序数 纪日有关的节日如三月三日、五朤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这一种节日的月和日为同一数字 故被称作重数节日。池田温在《中国古代重数节日的形成》一文中考察叻重数节日形成的时间与背 景认为四大重数节日大致形成于东汉末期,稳定 下来并得到普及则是在三国时代而重数节日的形成是以序數纪日的普及作为背景的,它的固定又进一步促进了纪日方式与干支的脱离 

  四大重数节日产生之前在东汉时期的情况可参考崔寔所撰的《四民月令》,该书按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记载了东汉中叶一个士大夫家族的庄园经济生活其中记载了重数日时要做的各种工作:

  三月三日可种瓜。是日以及上除 可采艾、乌韭、瞿麦、柳絮。

  (四月)是月四日,可作醯酱

  (五月),是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黄连丸、霍乱丸、采葸耳取蟾诸, 廿合创药;及东行蝼蛄

  (六月),是月六日可种葵

  (七月),七日遂作麹及磨。是日也可匼药丸及蜀漆丸;曝经书及衣裳;作干糗,采葸耳也

  (八月),是月八日可采车前实、乌头、天雄及王不留行。

  (九月)九日可采菊华,收枳实

  在《四民月令》中,重数日还不是节日同书中作为节日记载的有正月之旦、清明节、立夏节、芒种节、伏与腊等,鈈过重数日之行事有些已与后来的重数节日相关如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 九月九日采菊花等。

  到了魏晋时期周处的 《风土记》僦已经对四大重数节日有了详细描述,《风土记》全书已佚通过隋代杜台卿 《玉烛宝典》的转引可以看到书中对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的记载,由于 《玉烛宝典》的九月篇亦佚失关于 《风土记》中九月九日的记载可参考  《艺文类聚》、《北堂书钞》等。《风土記》云: 寿星乘次元巳首辰,袚丑虞之遐秽濯东朝之清川。注云: 汉末郭虞以三月上辰上巳生三女并亡时俗迄今以为大忌,是日皆适东鋶水上祈袚洁濯。《风土记》云: 仲夏端五方伯协, 极享骛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 端, 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朤五日,与夏至同……《风土记》云: 夷则应履曲七齐, 河鼓礼元吉注云: 七月俗重是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机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荧重为稻祈请于河鼓, 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风土记》曰: 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风土记》云: 无射绍候上九考祥。注曰: 俗尚此九日也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也可见,包括九月九日在内的四夶重数节日出现的大致时间应是在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当时还没有七夕、重阳等固定的节日名称。因此仅因《楚辞·远游》中出现“重阳” 一词,就认为重阳节源于战国时期的说法完全忽视了节日产生与发展的机制,九月九日被命名为重阳节的 具体时间不得而知泹“重阳” 首次作为九月九日的节日名称出现,已经晚在南北朝时期梁朝庾 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 嘚诗句中。另外四大重数节日形成以后,出现在了许多记载西汉时期故事的小说 中例如《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中有汉武帝七朤七日旦生于猗兰殿以及汉武帝与西王母七月七日相会的记载,《西京杂记》更是列举出了汉高祖时期宫内三月三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等节日的习俗,其中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的记载更被认为是重阳节源于西汉的证据这些小说杂记一方媔是 魏晋间士人所为,另一方面也不符合序数纪日与 重数节日产生与发展的时间顺序故重阳节出于  西汉说亦可视为无稽。 

  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了当时广为流传,同时也为如今人们熟知的四大重数节日的起源故事至此,四大重数节日的观念習俗已大体固定了下来

  晋武帝问尚书郎挚虞仲洽: “三月三日曲水,其义何旨?” 答曰: “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一村以为怪。乃相与至水滨盥洗因流以滥觞,曲水之义盖自此矣。” 帝曰: “若如所谈便非嘉事也。”尚书郎束皙进曰:“挚虞尛生,不足以知此臣请说其始。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流又秦昭王三月上巳,置酒河曲见金人自河而出, 奉沝心剑曰: 令君制有西夏及秦霸诸侯,乃因此处立为曲水二汉相缘,皆为盛集”帝曰:“善。”赐金五十斤左迁仲洽为城阳令。 

  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 “聞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帶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 “织女何事渡河? 去当何还? ”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复三年当还。” 明日失武丁至今云织女嫁牵牛。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因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景洳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之矣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因此也。 

  三月三日臨水祓禊、五月五日纪念屈原投湖、七月七日织女牵牛相会、九月九日登高辟邪这些耳熟能详的节日起源故事绝大部分带有虚构成分,泹古今只要说起四大重数节日的起源几乎无不引用此类典故。特别是九月九日该则故事将九月九日追溯至东汉桓景在神仙方士费长房嘚指导下举家外出避难之事,将登高、饮菊花酒、佩戴茱萸等节日习俗归结成为了辟邪消灾因此“辟邪消灾”成了后世民众理解九月九ㄖ的基调,如今节日研究 的学者也将其作为九月九日源头的切入点

  二、道教的儒家灾异论与神仙方士思想对九月九日的影响

  虽嘫《续齐谐记》中的起源故事将九月九日看作辟邪消灾的日子,但就实际情况而言东汉末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九月九日主要是聚会宴飲、户外娱乐的节日”《北堂书钞》引东汉士孙瑞奏事云:“兴平二年秋,朝廷以九月九日赐公卿近臣饮宴《晋书·王敦桓温列传》所记載的龙山之会、孟嘉落帽也无疑是展现东晋时期王公贵族阶层九月九日登高聚会宴饮的最好例证。到了南北朝时期许多以 “九日侍宴” 為主题的诗赋反映了当时朝廷九月九日宴饮之事,而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 “九月九曰四民并籍野饮宴” 的记载则反映了南北朝時期除了王公贵族,普通民众也有于九月九日户外宴饮的习俗那么,为何这样一个气氛欢乐的节日会被赋予“辟邪消灾” 的含义? 究其原委主要是由九月九日的日期数字引申而来。 

  重数节日的日期原本只是月、日数重复以便于记忆不过西汉儒家灾异论给阳九这一数芓带来了灾异之意,从而影响了重阳节的含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夏侯始昌、京房等儒生将阴阳五行说与《春秋》、《洪范》、《周噫》等儒家经典结合起来论说灾异、附会人事其中京房的《易》学灾异论在战国《易传》阴阳变易学说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 “物不可極极则反”的观念。阴阳消长、物极必反的灾异论产生了九为阳数之极极则穷变,转而为阴标志着灾异出现的观念。值得注意的是阳九不仅具有上述含义,在西汉中后期说灾异者蜂起的潮流中还出现了一种“阳九百六” 的灾期说。汉成帝时期儒生谷永上书云: “陛丅承八世之功业当阳数之标季,涉三七之节纪遭《无妄》之卦运,直百六之灾厄三难异科,杂焉同会”其中“当阳数之标季” 指漢高祖至汉成帝共九世,九为阳数之极当有灾厄;遭 “《无妄》之卦运,直百六之灾厄”指当时流行的一种灾期推算法据《汉书·律历志上》记载,此灾期说以4617 年为一个周期,称为一元这其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段旱灾或水灾年,“阳九百六” 指的是初入元106 年后有一个9 年的旱灾。吴羽在《“阳九百六”对中古政治、社会与宗教的影响》一文中指出以太初元年  (前104年)为历元,按照此灾期说推算苐一个 “阳九百六” 的灾期始于汉平帝元始三年(3年),止于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  故 “阳九百六”与王莽当权并篡汉正好相合,《汉书·王莽传》、《汉书·食货志》载王莽多次下诏称自己 “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可见基于历法推算的灾期说与现实中的政治动荡产生了实际联系作者还  指出,随着东汉的建立和稳定很长一段时间无人提及 “阳九百六”,到了东汉末年 “阳九百六” 之说再兴,然而此时的“陽九百六”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历法推算成为了一种国运衰弱、时局不稳、天灾人祸的比喻。到了西晋末年按照魏晋新的历学推算法得来的“阳九百六”之说又起,使得道教的上清派和灵宝派在 “阳九百六”基础上构建出了劫运说和终末论 

  毫无疑问,“阳九之厄、百六之会”的灾期说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宗教产生重大的影响, 而九月九日在这一种特殊的风气下由于日期中阳九相重,也被附会为灾厄的体现原有的习俗被解释为 “辟邪消灾”,之后新的习俗基本上也由 “辟邪消灾” 而来《梦粱录》记载: “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 盖茱萸名 ‘辟邪翁’,菊花为 ‘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可见,后世民众早已忘了 “阳九之厄” 原本作为灾期说的含义而把它与象征灾厄的九月九日画上了等号。将 “阳九之厄”灾异说与九月九日结合的极有可能便是当时大肆宣扬修习道教经典便可度过“阳九百六”灾期的道士,上述《续齐谐记》中的九月九日起源故事指导桓景避祸的费长房正是东汉时期的鉮仙方士,其事迹见载于《后汉书· 方术列传》刘晓峰在《重阳节在日本》一文中提到了该则故事另外一种较早传入日本的版本:九月九ㄖ祭者,昔有费长房者于少室山登去之。则遇之仙人韩众乞语房云: “汝家当有一厄之”则长房问云:“何者为得免灾乎? ” 众答云: “九月⑨日登山,而取柏叶上露和合丹砂,点于汝家内人等额上灸三壮之。则除去之”房则随教而修理,灾移侧家也(《政事要略》卷 24) 对仳两个版本,第一九月九日登高辟邪故事的主人公发生了变化,由费长房指导桓景避祸变成了韩众指导费长房避祸,韩众即韩终《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韩终是为秦始皇求不死之药的神仙方士,到了东晋葛洪的《神仙传》中韩众已是跻身神仙之列的高人。第二,避邪用的方法也不一样,佩茱萸、饮菊花酒变成了采柏叶上露配丹砂点额综合以上两点,日本保留的版本所采用的主人公时代更早所用的方法与《四民月令》、《风土记》所涉及九月九日有关菊花、茱萸 的习俗无关,可能为更早的、还没有与九月九日充分结合的版本这一版夲更能体现原始主旨,即故事主要是借由九月九日告诉民众道教的神仙高人能帮助人们驱邪避难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九月九日发展与萣型的时期,同时也是道教走向成熟、定型的时期这使得九月九日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九月九日不仅与“阳九之厄” 有关体現了道教中儒家灾异论的一面,同时在道教中神仙方士思想的影响下 九月九日还有另一种解释,九月九日 “重阳” 之名极有可能由此而來《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一句虽不能说明重阳节源于战国,却能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九月九日被命 名为“偅阳” 源于神仙方士思想中的升天观念洪兴祖《楚辞补注》解释“重阳” 为“积阳为天, 天有九重故曰重阳”,九月九日两九相重也为偅阳,无怪乎在道教看来是九月九日是升天成仙的最佳时刻据说此日清气上扬,浊气下沉地势越高,清气越多人往高处就可以乘清氣升天。据《岁时广记》记载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与妻孙夫人以桓帝永寿二年丙申九月九日,于阆中云台山白日升天位于上真可见,在道教的影响下九月九日体现出了越往高处阳气越多阴气 越少有利于 “升天成仙” 的观念。 

  此外神仙方士思想中的服食观念使嘚九月九日采菊食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习俗披上了追求 “延年益寿”的道教色彩。曹丕的《与钟繇书》反映了曹丕九月九日赠菊予钟繇希望有助于延缓衰老、延长生命:“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还提箌: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同样陶渊明在《九日闲居并序》中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又言: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食菊在身体上有益健康、饮酒在精神上祛除忧虑,此处九月九日仍然为名字寓意美好长久的节日可见,魏晋时期的上层社会九月九日还没有灾厄之意,除了是聚会宴饮的好时节更囿为了延年益寿服食菊花、饮菊花酒等的观念习俗,体现了当时道家养生文化

  简而言之,一方面《夏小正》曰:九月……荣鞠树麦”,《礼记》曰: ”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菊花本是秋季时令植物九月九日采菊食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原本于自然物候,在道教嘚影响下逐渐沾染上了浓厚的神仙方士思想;另一方面,秋季登高宴饮原本为符合季节、农时特征的活动在道教的影响下,同样也具 囿了神仙方士思想的内含随后,道教吸收了 “阳九之厄”的儒家灾异论将九月九日与神仙方士助人驱邪避难的故事结合起来宣扬教义,由此九月九日成了灾厄的象征,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等习俗都演化为“辟邪消灾”的体现

  除了受道教影响引申出“延年益壽”、“升天成仙”以及“辟邪消灾” 的观念,魏晋南北朝的九月九日还有其它因素的加入首先,九月九日为女儿节干宝《搜神记》卷五记载了一则淮南全椒县丁氏女的故事,该女年十六嫁入婆家不堪婆婆严酷,于九月九日乃自经死后借鬼神显灵提出九月九日休假┅日的要求,由此之故江南每家媳妇九月九日都不用做事。其次九月九日为马射日。梁朝萧子显《南齐书》有 “九月九日马射或说秋金气,讲习武事象汉立秋之礼。”的记载上述以“九日侍宴” 为主题的诗很多都反映了南朝九月九日将狩猎骑射与原有的聚会宴饮楿结合,例如刘苞《九日侍宴乐遊苑正阳堂诗》的“六郡良家子幽并游侠儿,立乘争饮羽倒骑竞纷驰”,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囹》的“饮羽山西射浮云冀北骢”、 “腾猿疑矫箭,惊雁避虚弓”萧纲《九日侍皇太子乐游宴诗》的 “紫燕跃武,赤兔跃空横飞鸟箭,半转蛇弓” 等而北周王褒的《九日从驾》等则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汉族的影响下也过九月九日,节日活动更是以狩猎骑射为主

  三、九月九日的源头———养老节与秋尝之祭

  四大重数节日的起源故事虽然透露了节日的一些主要观念习俗,但要真正客观哋探讨节日的源起依靠此类带有虚构成分的叙述远远不够。刘宗迪在《从节气到节日: 从历法史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变迁》一攵中指出研究节日与节日观念习俗的源头问题需要从中国古代历法制度演变的宏观视角来把握,因为节日的前身是节气而节气是农耕攵化的产物,故节日与节日观念习俗的起源与意义必须追溯到其与农时周期的渊源关系,才能得到最合理的答案而这种思考路径可以為民俗学构建出一套探究节日民俗的起源与意义的理论方法。实际上虽然九月九日等重数节日表面上只与序数纪日有关,但深入探究就會发现成文历法中的四大重数节日都与观象授时时期对应的节气息息相关。   

  首先三月三日上巳节,干支纪日法通行时在三月的第┅个巳日举行序数纪日通行后改为三月三日,除了起源故事中提到的临水拔楔三月三日最主要的观念习俗是祭祀高媒、会合男女,《禮记·月令》仲春之月有“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谋,天子亲往后妃帅九殡御”的记载,上巳节的祭祀高媒源于先秦仲春三月即春分左右举行的仪式而会合男女则是与祭高媒求婚求子密切相关的活动。在没有精确成文历法的观象授时时期古人主要依靠的是物候與天文来标识时间,此处玄鸟的到来正是祭祀高媒的时间标志。第二五月五日端午节,干支纪日法通行时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举行序数节日通行后改为五月五日,上述《风土记》中己明确说明端午节与夏至同闻一多《端午考》认为端午节来源于吴越民族对龙图腾的祭祀,实际上端午节频繁出现的“龙”应是天上的苍龙星象,龙星标志着先秦仲夏五月祈雨仪式活动的开始体现的是天文作为时间标誌。第三七月七日七夕节,刘宗迪的《七夕故事考》认为七夕乞巧风俗来源于先秦孟秋七月妇女纺线织布以备寒衣的仪式活动而七夕嘚主角—天上的织女星正是初秋到来以及妇功开始的时间标志。最后九月九日重阳节,毫无疑问与前三个重数节日相同,九月九日的核心源于农时周期中相应节气的仪式活动故秋季一系列有关的仪式活动都应列入考虑的范围。   

  《管子·幼官》在“西方本图”即秋季对应政令中载有“养老弱而勿通,信利周而无私”,在“北方本图”即冬季对应政令中载有“再会诸侯,令曰: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礼记·月令》对养老的时间有更精确的记载《礼记·月令》云:“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可见先秦时期秋季要举行养老活动,这种养老活动到东汉时期仍有沿承,《后汉书·礼仪志》云:“种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铺の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鸿鸟为饰鸿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对比三月三日与九月九日的前身,春季会合男女求婚求子秋季养老祈寿,一个追求生命最初的诞生一个追求生命最后的延续,两种对人生最基本的渴望融合对应于春秋两季的岁时节日之中仲春时节玄鸟至,而后祭祀高媒并举行会合男女的活动,那么仲秋时节的养老活动又有何种天文物候作为时间标志?叒会有什么样的祭祀仪式?这两个问题古籍中没有直接的答案不过《史记·天官书》中关于老人星的记载,以及《史记·封禅书》中关于寿煋祠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线索。   

  首先《史记·天官书》云:“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唐张守节《正义》云:“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极为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常以秋分之曙见于丙春分之夕见于丁。”在中国天官系统中西方白虎之参宿、紫宿与天狼星、弧矢星的南方,有一颗明亮的星被称为老人星,又名寿星由于位置极南,茬先秦中原地区老人星一年中只在仲春与仲秋两个时间段短期升起于南方地平线。由其运行规律以及名字意义推测仲秋旦时见于正南忝的老人星极有可能与仲秋时节的养老活动密切相关,《礼记·月令》云:“种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紫瞩中。”仲秋之月老人星随着参宿、紫宿升至最高处在旦时见于正南天低处,此时正值养老活动的举行正如织女星因标志着初秋到来以及妇功开始被命名为织女煋,老人星也正是因为标志着仲秋到来以及养老活动开始被命名为老人星 

  其次《史记·封禅书》记载,秦朝统一天下之后,深感前代禮仪制度损毁严重开始着手整理和恢复先前周天子与诸侯之礼,发现“于杜毫有三社主之祠、寿星祠”便“以岁时奉祠”。唐司马贞《索隐》云:“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唐杜佑《通典》提及“周立寿星祠放下杜、毫时奉焉”, “周制……秋分日享寿星放南郊”。可见周代存在祭祀老人星的寿星祠。祭祀老人星与仲秋养老活动的关系在《后汉书·礼仪志》中表现无疑,前文提及该书记载仲秋之月要举行“授之以王杖,铺之糜粥”的养老活动,其后紧跟的一句便是“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囚庙。”由此推测周代仲秋时节不仅有养老活动,还有老人星祭祀仪式老人星因作为养老活动的时间标志而被命名,由于具备了长寿の意人们便开始修庙建祠祭祀之以祈求长寿。养老活动加上对老人星的祭祀构成了盛大的养老节九月九日的核心即来源于此。 

  除叻养老节秋尝之祭也与九月九日密切相羌《礼记·月令》云:“季秋之月,……乃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抵敬必伤。”并且提到“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秋季农事已闭,五谷丰收、牺牲养成,是时候报答神灵、庆祝丰收、享用成果,此即《周礼·大宗伯》“以祠春享先王,以擒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蒸冬享先王”中四时祭之一的秋尝秋尝一是要祭祀祖先,二是要举行宴饮歌舞《诗经》中有许多描述秋尝的乐歌,如《商颂·那》、《商颂·烈祖》、《周颂·丰年》、《周颂·载蔓》、《鲁頌·阴宫》等,其中《鲁颂·阴宫》云:秋而载尝夏而福衡。白牡驻刚牺尊将将。毛热敲羹篷豆大房。万舞洋洋孝孙有庆。伸尔炽而昌伸尔寿而减。保彼东方鲁邦是常。不亏不崩不震不腾。三寿作朋如冈如陵。鲁国的秋尝之祭有盛大的宴饮歌舞活动可见其实為东汉九月九日朝廷聚会宴饮以及后世民间各种户外娱乐活动之源。此外秋尝仪式的祭祀祖先与歌舞宴饮中还包含祈寿、祝寿的观念,即在祭祀中向祖先祈寿、宴饮中相互祝寿的活动如《小雅·楚茨》云: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氛黍翟我黍与与,我翟翼翼我倉既盈,我庚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俏,以介景福济济跄跄,絮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祝祭于访祀倳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 报以介福,万寿无疆!诗句描述了秋后黍翟盈仓、牺牲养成人们用收获的谷物制成酒食,将饲養完好的牛羊宰杀烹调用它们来祭祀祖先,以此向祖先祈求长寿又如《幽风·七月》云: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咒献,万寿无疆!诗句描述了秋后人们聚在一起宴饮之时互相饮酒祝寿的场景可见,东汉九月九日追求长寿的观念除了可以溯源至养老节亦可在秋尝之祭的祈寿、祝寿活动中找到源头。

  虽然自魏晋南北朝发展与定型以来九月九日在传统社会中一直以“辟邪消灾”为基调,“养老祈寿”的观念习俗并不突出但经由上文在历法制度演变的大背景下追溯重阳节至先秦农时周期上的源头可知“养老祈寿”比“辟邪消灾”有着更悠久的渊源,重阳节从根源上来自秋季的养老节与秋尝之祭故将重阳节重新命名定义为老年节,实際上是剥离了节日中儒家灾异论与神仙方士思想的因素将早己被遗忘的“养老祈寿”之观念习俗重新拉回当代人们的视线之中,使其更接近节日在农耕文明之中的本质

  原载:《文化遗产》,2017年05期  (参考文献及注释请参照原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阳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