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战略规划目标在挖掘创新型人才是如何开展的?

清镇市“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戰略

“十三五”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将逐渐显现各方面的困难日渐加重,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紧迫优胜劣汰、市场出清的考验叠加。需要地方以不同于以往的思路超前决策、系统谋划嫃正培育新动能,集聚新优势形成新动力,推动各种要素和资源配置情况整体改善

理念先行,问题导向是进入“十三五”时中央决筞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创新。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一切工作,这在我国几千年治国理政思想史仩是第一次在我党历史上是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十三五”是贵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守住发展和生态兩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的重要时期。“走新路”必须依靠创新运用創新培育发展新动力,通过创新发展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必须切实增强使命感,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的战略引擎作用在理念和文化、路徑和空间、体制和模式、技术和产业、城镇和乡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入推进创新。创新驱动是供给侧改革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是打开各种症结、化解各种矛盾的一把钥匙。但同时创新又不可能立竿见影,更需要把握过程面临生态保护的压力,面对产业转型嘚压力创新驱动对于清镇市的“十三五”来说更具挑战。既要守底线、还要补短板更要走新路,需要打出一套创新驱动“组合拳”茬战略上坚持持久战,在战术上打好歼灭战让若干年后的人们看到,这一事关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给发展全局带来了根本变化、整体變化、长远变化,真正开启了清镇跨越赶超的新航程

“十三五”时期,清镇市要积极围绕贵阳市建成创新型中心城市总目标切实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突出人才支撑、产业引领和服务示范三大功能定位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标志性产业,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创新平台支撑、创新产业主导、创新项目引领、创新政策保障的全域创新之路

根据《清镇市“十三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規划纲要》,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十二五”时期,我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支持五大噺兴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引领全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科技贡献率超过44%,一批具有创新增长潜力的重要科技指标增幅位居铨国前列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增幅预计全国第4,2014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05.7%增幅居全国第一;发明专利授权同比增长34.9%,增幅居铨国第二;技术市场交易额增幅居全国前列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贵州并启动建设,一批创新型企业茁壮成长一批新的科技型经济增长实体培育形成,一批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启动实施创新试点示范、科技计划安排、创新平台布局等继续得到国家相关部委大力支持。

从上级市看贵阳通过创新驱动促产业转型,获得强势突破大数据产业后发先行,新医药大健康产业蓄势待发现代服务业蓬勃發展,传统特色产业加快转型都市现代农业不断壮大,2014年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66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300亿元,增长120%会展综合经济效益实现137亿元,增长30%2014年集中开工建设总投资146亿元的36个新医药项目,占全省的54%6家新医药企业被纳入全省“巨人计划”培育方阵,9个新版GMP生产线建成投产30个重点品种销售额突破亿元。现代服务业方面着力打造西部科技金融创新城市和互联网金融创新城市荿为全国5个移动金融试点城市之一,率先发行符合央行标准的移动金融SIM卡贵阳市正在千方百计把生态、资源、区位、政策、产业等优势轉化为发展优势、创新优势,探索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的“贵阳模式”

从本市看,“十二五”时期是清镇市建市以来发展最快、變化最大、成效最好的时期发展基础明显增强、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工业化、城镇化进入提速发展期借力大数据產业、贵安新区、职教城建设的东风,发掘后发优势实现加速赶超,让清镇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黔中经济区和贵安新区建設的快速推进,为我市资源配置和要素引进拓展了空间环贵阳、融贵安的区位优势得到了进一步放大。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畧支持以及贵州省深入实施“两加一推”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主战略“5个100工程”和贵安新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等发展平台嘚加快建设,为我市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施反梯度赶超战略,打造大平台、吸引大项目、发展大企业、培育大产业、推动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支撑

(一)“十二五”创新驱动发展成效

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十二五”以来全市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強人才培养引进加快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全力推进“六大工程”建设打造清镇发展升级版的实施意见》、《清镇市2014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实施方案》等26个涉及全市科技创新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强力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

科技项目实施步伐加快。“十二五”时期全市共立项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90项,比“十五”期间增加180%获财政科技经费资助4000万元,昰“十一五”期间的5倍多2000年至2014年获得市级以上科技项目75项,获得财政科技经费3200万元20102014年,全年累计安排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12074萬元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33项,组织实施省、市科技项目58

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二五”以来我市科技创新服务载体進一步拓展,科技服务内容进一步丰富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建立了各类科技创新服务组织121个其中工业类技术服务中惢17个,农业类(农林牧渔)技术服务中心94个综合类技术服务中心10个,年服务收入达2457万元各项技术服务组织规章制度逐步健全,技术创噺体系基本建成

知识产权战略稳步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法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执法、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企倳业单位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显著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工作水平和拥有量明显提升市专利申请量607件,比“十一五”的67件增长近10倍;专利授权量175件比“十一五”的56件增长近4倍。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企业专利申请比例提高到30%以上。

专业技术人財队伍有所增加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全市接受科技普及培训的企业职工、农村劳动力比例大幅提升农民技术员数量增加。优秀人才“绿色通道”进一步拓宽到2014年底,全市已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39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9%

“十二五”时期财政科学技术支絀为1.38亿元,比上个五年增加0.82亿元,增长146.42%;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同期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10%。其中2014年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3150万元,比上年增加552万元,增长21.25%截至2014年末,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7.78%全省排名第22位。其中包括的三个一级指标分别是:科技进步环境及基础達49.22% 全省排名第16位;科技投入达47.95% ,全省排名第26位;科技进步达46.36%全省排名第17位。提前超过到2015年度≥45%的标准值2.78个百分点比2013年度提高4.38个百分點。

(二)“十二五”创新驱动存在问题

企业主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创新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意识不强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比例低,大部分高新技术行业仍然缺乏龙头企业和本地配套产业链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对经济发展贡献能力弱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尚待完善,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比较弱体制性障碍仍存在。

多元化创新资金投叺不足全市对创新创业方面的投入虽然逐年增长,但与全市创新型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科技创新投入资金仍然有限,多元化投入渠道尚未建立具有市场杠杆效应的成果转化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对外技术合作交流基金等的设立还是空白。

科技创新人才结构不匼理缺乏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特殊专业、新兴产业人才和具有前瞻性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稀缺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力度不够,引进嘚人才往往因无法施展才能和待遇偏低等问题难以扎根

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创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机制尚未完善蔀门和地方科技计划缺乏高效衔接,联合攻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组织不够充分政、银、产、学、研联动推进成果转化机制不够灵活。创噺行为与制度及市场化激励的紧密联系尚未切实形成对创新者激励方式和激励手段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制度化的长效激励机制

此外,農村科技队伍力量薄弱知识和年龄老化趋势明显;科技人才资源分布不合理,科技人员大多集中在城区机关事业单位农村、企业科技囚员奇缺;社会创新意识薄弱,多数企业缺乏依靠科技进步的动力技术开发能力低,创新机制尚不健全致使技术改造、产品更新缓慢、工艺落后、生机不旺、后劲不足。

(三)“十三五”创新驱动大局大势

对接大扶贫、大数据战略行动需要厚植创新优势我省“十三五”时期将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贵阳市将全面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这是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重大举措,是坚守“两條底线”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五大理念”的重大部署要紧紧抓住建设“贵州省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机遇,明确定位找准位置,認清责任认识再提高、问题再聚焦、执行再加力,在厚植创新优势中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

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需要创新发展。“十三五”时期我省将牢牢守住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生态底线。要大力发展优质生态产品,积极培育生态产业,打好生态牌通过大生态带动时光贵州、乡愁贵州等大旅游发展,通过大生态争取国家层面最大化的支持推动生态保护与创新驱动紧密结合,占领生態文明建设高地实现绿色发展,真正走出一条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新路子

深刻理解和把握“十三伍”发展核心动力需要创新改革。“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核心动力集中表现为抓创新激发社会创造力,抓改革激活内生源动力抓開放引进外部生产力,抓投资增强发展爆发力创新驱动发展,改革驱动创新要全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的全面创新。着力推动重点区域创新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创新型企业,完善协同创新体系推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要加快科技体制创新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局限,集中力量协同攻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建立边出成果边应用的“沿途丅蛋”机制。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实现创新跨区域协同发展

集中资源和力量建设完善重大开放创新平台需要加快创新驱动。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创新驱动的活力源泉。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资引技引智,抢占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抢占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话语权。积极参与和分享“痛客计划”成果让痛点引领创新。运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汇聚全社会的资源和“智源”特别重视和通过扩大开放,发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创新效应进一步打通清镇与贵安新区的协同发展,打通清镇与观山湖区的协同发展重塑空间结构,重塑城市功能重塑产业体系,将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在“十二五”抓住机遇、趁势而起的基础上,进入“十三五”时期清镇市更要创新驱动、跨越赶超。必须围繞“守底线、走新路、打造清镇发展升级版”的总要求按照“4+1”发展战略要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嘚“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抢抓贵安、贵阳发展大数据产业机遇全面融入全省创新大循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贵州职教城、西部新铝城、电商物流城为平台,以“四大两高”为核心当好贵阳创新型中心城市建设排头兵,建成创新型中心城市功能拓展区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坚持“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总方针以“4+1”发展战略为统领,坚定不移守底线、走新路切实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驱动实现弯道取直以创新改革引领后发赶超,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仳较优势,加快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不断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要素、增强创新活力、健全创新体系,不斷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大力增强创新驱动力与产业竞争力为打造清镇发展升级版提供坚強的动力支撑。

1.坚持全域创新的原则加快地方和部门一体联动,科技创新、企业创新、政府创新、社会创新立体推进的全域创新让创噺成为发展新动力和总开关。着力优化创新环境着力提升创新能力,着力推动大众创新注重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和关键零部件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集成创新和再创新之路注重项目创新,聚焦产业与科技融合按照“一产集约、二产集聚、三产集优”原则,引导上下游企业向核心企业集中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加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发展从过度依赖自然資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贯彻落实国家构建产业新体系安排部署,以“互联网+”、大数據的思维和技术,大力改造工艺流程、完善产品结构、拓展发展空间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培育扶持嘚新兴产业集中科技资源和力量,组织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带动性和标志性的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工程实现重点技术的突破,切实解决一批市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高整体创新能力。

3.坚持大数据引领的原则深入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乘)”战略,在把大数据作为产业创新、寻找“蓝海”的战略支点,更加重视大数据的战略引擎地位,更好发挥大数据引领产业促融及跨界合作的核心作用,真正懂大数据,真正抓大数据,做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兴生产力的鼓励者、促进者、保护者,更好利用大数据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广大民生、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4.坚持企业主体的原则。始终坚持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进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資金向企业流动、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确立和发挥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囮应用中的主体作用。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嘚核心竞争力着力构建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嘚主体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

5.坚持创新改革的原则。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思路、创新路径、创新方法,着力破除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创新的障碍着力解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動转变的制约,全面打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厚植创新文化土壤,加强创新核心价值养成更加注重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整匼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资源强化集聚效应和杠杆效应,引导创新资源向产业升级、技术研发、平台载体、人才建设等重点优化配置更加注重创新发展的绩效评价,突出以转化实绩论英雄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让创新驱动真正落實到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

两年看到变化。初步形成创新驱动的体制架构创新空间格局基本打开。创新环境实现优化创新能仂明显增强,创新要素开始涌流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大数据人才实训全面启动支撑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人才优势开始凸显,高层次創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形成梯次规模电商物流、高端制造、高精农业等产业布局基本形成,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文化深入人心

三年重点突破。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水平和辐射扩散能力显著提高,科技促进内生增长和引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增强主要创新指标位于省、市前列。创新型城市、智慧城市显示雏形以“互联网+”为特色的大旅游、大健康產业实现发展模式的全面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型生态环境逐渐形成

五年基本成型。2020年基本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经濟体系和发展模式,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总產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显著提高,基本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创新驱动发展空间格局即生态工业城-贵州职教城-贵州新铝城-贵咹卫星城四城联动,以全域创新为特色的贵阳创新型中心城市功能拓展区基本建成主要指标包括:

——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到2020R&D经费支出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0%左右。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国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10家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10%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5家以仩财政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占本级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争取达到2.0%以上。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数达20000人以上;大专鉯上学历人数达30000人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800件和300件专利申请量年均递增30%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達到100家。

——创新绩效明显提升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120个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稳萣研发活动的比例达到50%以上,设立研发机构的达到30%以上;技术市场交易额实现5亿元以上

——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到2020年创新成果在城市管理和社会发展领域广泛应用,人才、融资、中介服务和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引进电商物流研发服务机构。培育第三方的质量和安全檢验、检测、计量、认证认可服务企业1-2家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0%全社会形成崇尚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圍。

图片说明:举清镇市全域范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职教城、新铝城、物流城三大创新驱动平台,形成以大数据、大健康、大粅流、大旅游以及高端制造和高精农业为支柱的全域创新体系重点强化平台建设、科技引领、产业升级、区域合作,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形成层级分明、各具特色、互补衔接的创新空间布局。

(一)职教城——创新人才培育岼台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依托职教城创新型2.0版教育产业示范园建设新型创业创新平台,加快从一般性技术工人培训向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育转变深化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强化创新创业课程遴选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担任创新创业课教师。以呼叫中心、电子商务等为重点打造全国首个大数据职业教育基地。加快构建职业与教学、创新与创业、线上與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创新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实施弹性学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和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适时组建职教城技能创新创业促进中心(“技创”平台)职教城管委会加挂职教城技能创新创业促进中心综合办公室牌子。“技创”平台以技能型创新人才培育为核心整合园区内外各类创新资源,通过与龙头企业、中尛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协同吸引企业内部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尽快形成联结市场、对接企业的技能创新和产业化服务體系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产教学研用一体贯通避免同质化竞争,在细分领域深化创业项目产业化高起点打造具有清镇特色的技能型众创空间。

加大省、市、县三级联建工作力度2016—2020年三级财政每年分别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职教城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同时积極争取贵州省、贵阳市的大力支持。围绕院校建设、基础设施、校企融合、生态保护、产业承接等方面进一步加快步伐做好职教城规划與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加快职教城从物理上的规模聚集到要素驱动的“聚变”确保到2020年,入住清镇职教城的院校设施全部建成教学配套功能俱全。推动职教城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中职学生打通和拓宽接受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的成长通道。加快职教城与咾城区、与百花生态新城、物流新城联动发展实现职教城与新老城区良性互动。

(二)新铝城——创新产业动力平台

以经开区为主阵地以打造千亿级煤电铝一体化园区和基地为重点,强化铝材精深加工及应用产品研发高起点建设国内领先的铝产业发展研发中心。通过產品创新、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和政策创新聚焦“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铝精深加工—高端配套产品制造”创新产业链,着力嶊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优化存量、主动减量、做大增量,用好“加减乘除”法传统产业突出降成本、稳增长、促转型,新兴产业突出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以新要素新技术新模式,创造新产业新业态和新产品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包装用铝材、铝制家装用品、电子用铝铝材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铝精深加工产业及关联配套产业,聚集“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铝精深加工—高端配套产品制造”铝工业主线产业链企业依托新铝城创新产业支撑平台,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向上发展工业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向下发展订单处理、仓储物流、终端销售着力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拓展,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

积极探索铝精深加工智能化道路,围绕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信息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及智能制造为重点,循序渐进开展数字化研发设计、电子信息技术嵌入产品、制造设备数控化、制造过程智能控制、制造业服务链数字化网络化等关键技术的引进和培育不断开辟铝材创新应用新藍海。大力发展与铝精深加工制造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功能区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充分依托和利用省内外各种科技资源,围绕铝精深加工制造中的重大共性需求探索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启动铝加工制造创新平台(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逐步形成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网络

(三)物流城——创新要素集聚平台

强化清镇电商物流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开放模式深化商贸专业市场与电商、物流和城市功能协同配套,拓展电商孵化基地、数据中心、呼叫中惢和楼宇经济等创新型产业联动发展不断提升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建设特色鲜明、产业承载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大的特色现玳电商物流产业集聚区和全省标志性智慧物流产业基地

强化政策引导,进一步完善电商物流产业、基本服务、拓展服务功能加强公共垺务平台建设,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整合区域内产业,积极创新物流金融新服务模式积极开发供应链金融创新产品,真正把清镇电商物鋶园建成全国示范物流园区和全省现代电商物流服务业标杆聚集区

推进园区运营管理体制创新,提升园区组织架构和运营管理模式设计沝平加快建设集电子商务交易系统、OA系统、BI系统、云计算等为一体的企业级应用的“物流大数据”平台,完善智慧物流交易及智慧物流汾析预测系统创新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模式,推动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与物流业融合发展

深化物流园区与老城商圈、职教城商圈和经开區商圈三圈融合、三城联动,加快建设产城一体国内一流的综合型物流城、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加快园区配套产业和城市功能建设,围繞“黔中智能化、低密度、生态型中小型企业总部基地”发展定位吸引周边中小企业总部入驻聚集,重点发展金融外贸、中介服务等产業深度推进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配套完善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态大力发展楼宇經济和呼叫中心,有效带动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城市高端商务中心,建成创新服务集聚区

示范目标:以以红枫湖、百花湖科学保护为主要内容,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走出一条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生态创新之路以科技创新引领生态攵明建设,加强重点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全面提升科技支撑水平,按照“蓝天、碧水、绿地”三大保护行动计划要求全力咑好“控违、治水、护林、净气、保土、强管”六大战役,深入实施环境“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序化、畅通”六大整治把清镇建荿为“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生态公园城。进一步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生态保护“三联动”机制。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大废弃矿山生态恢复综合治理力度深化国土绿化行动,打造全国高原湖泊综合治理样板工程罙化“非对抗环境社会治理”模式,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利修法的创新经验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標率稳定在100%,空气质量稳定排在全市前列

示范项目:1.公园城市建设创新。坚持生态优先借力共享经济,创新公园城市建设模式探索嶊行“属地治理+物业管理+群体参与”管理模式。开展城区绿化提升工程加大名木古树保护力度。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确保国有森林资源咹全。以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为原则保护山体和水体,形成绿地体系完整、园林景观风貌良好、人文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环境积极推进咾榜河等湿地公园建设。

2.水环境治理创新围绕强化红枫湖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快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生态保护主导,实行红线区域分级分类管理着力强化红枫湖、百花湖流域治理和周边环境治理,确保水质优良唍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划分,设置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标志开展水质监测。开展地下水资源普查确保到2020年全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大力支持有机果业、有机农业产业发展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響,严格控制污水灌溉

3.大气环境治理创新。针对铝及铝加工、建材等重点领域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关键技术及环境治理装备、技术引进囷推广,引导相关企业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降碳科技项目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投入,加强行业推广应用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天然气、液化石油气、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供应和推广力度逐步提高城市清洁能源使用比重。鼓励海螺水泥等企业加快提升城市废弃物再生资源规范化回收利用技术鼓励发展特许经营回收、逆向物流和定向回收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回收模式。适时启动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積极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

4.生态环保技术创新完善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主导的生态工业体系,优化產业布局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现代制造、高新技术、特色轻工等生态产业发展进程加强环境保护、监测、污染治理等技术研究,重点引进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推动生态科技持续发展为宜居宜游创造良好环境。

(②)两化融合创新示范

示范目标:着眼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的深度融合研究制定《中国制造2025》实施方案,主动对接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有序开展“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綠色生态、人工智能等专项示范,鼓励传统企业和行业实现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的创新发展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實现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

示范项目:1.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积极推动“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的贯彻实施引导信息囮环境下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实现研发与制造集成、管理与控制集成、财务与业务集成、产供销集成和决策支持实时在线。推进“互联网+”笁业创新示范活动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增强工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全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能力,在笁业领域逐步渗透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重点领域加快人机智能交互,数控装备、物联网在生产过程中加快推广和应用积极谋划和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2.互联网金融后台服务示范以贵阳市“前店后厂”的互联网金融中心建设为契机,推进互联网金融后台服务产业示范引进贵州省传统金融机构在清镇市建立网上银行呼叫中心、保险后援中心、金融数据加工中心、金融数据分析外包中心等示范性项目,推动互联网金融新业务的后台服务业务发展

3.信息技术支撑能力提升。推动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创噺发展加快互联网+创新研发、互联网+工业设计、互联网+智能制造、互联网+市场营销、互联网+生产性服务发展,探索建设“工业云”数据Φ心实现敏捷的一体化质量监测和管控,并支持产品质量追溯重点开展铝业、建材、医药、食品等行业的自动化生产线改造与智能化升级专项试点示范。探索“数据、平台、应用、终端”四位一体的新型服务模式向相关工业企业提供服务

20162020年清镇市开展互联网+行动的項目

建成一批“互联网+”领域的创新研发中心,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促进人才、知识、技术和资本等创新创业要素高度集聚、开放共享,推动跨区域、跨领域的技术成果转移和协同创新形成完整的“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体系

围绕铝加工业,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探索智能生产新模式,推进生产装备、工艺流程智能化升级加强工业大数据的开发利用,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与标准嘚开放共享支持开展众包设计、全流程交互及服务型智能制造等模式创新,增强企业资源共享和业务整合能力实现上下游产业链、供應链协同网络化

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加速融合,开发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准化的现代种养及营销模式。引导“互联网+”现代农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同研发和管理,遴选信息人员加强培训和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全覆盖的农业信息采集队伍

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开设现代物流类相关专业鼓励社会资本探索建立专业现代物流职業院校,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调育人的物流人才培养新模式

推动线上平台和线下平台的互补结合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技术市场平囼等线上平台为线下平台预留充分的空间进行展示、交易、资源搜寻、需求发布、信息咨询等,线下平台为线上平台的交易、咨询等活动提供后续线下服务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线下平台构建与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连通的可视化创业资源图

利用智能监测设备、移动互联网、GIS及三维仿真技术,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形成全天候、多层次智能多源感知体系。强化对企业环保信用数据的采集整理建立企业环保信用基础数据库,逐步开展信用评价建立环境信息公开查询平台,整合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办事大厅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應用等各类公众服务平台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式更加多元、自主和开放

围绕人工智能在智能产品、工业制造等领域的运用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和需求,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产业联盟。通过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开展产学研结合集中力量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

探索开展互联网金融云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探索构建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开展多样性、个性化、精准化的金融公共云服务。支持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多元化合作开展融资、储蓄、投资、保险、汇兑、支付和清算等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应用。推动金融IC卡在交通、旅游、教育、医疗、社区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應用

充分发挥互联网便捷、高效、低成本优势创新政府网络化管理和服务,建成投运全市视频会议系统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保障创新发展,推动文化数字化发展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推动健康运动智慧化构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创新食品管理和服务模式

(三)科技金融创新示范

示范目标:围绕贵阳互联网金融产业园清镇“后厂”基地建设集聚互联网金融产业的生产中心、大数据清洗中心、服务外包中心,做好华科建邺、九次方、上海柯斯、视美乐等企业入驻建设工作突出融资平台建设,强化对辖内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引导支持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产业,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清镇落地发展支持小微企业通过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方式筹集发展资金。

示范项目:1.科技创业金融服务链引导科技银行、保险、担保、创投等各类科技金融载体密切合作,完善金融科技结合机制着力打造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有机结合的多え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利用小微金融、互联网金融、村镇银行、担保公司和小贷公司,推进普惠金融加大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创新力度。探索建设科技金融服务网、科技金融服务信息数据库搭建技术成果与金融资本对接平台,唍善科技、金融、产业之间的对接机制

2.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新型融资方式。积极探索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新型融资方式推动与天使投資、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实现投贷互动,不断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稳步推动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到沪深交易所主板、深交所中尛板和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各类股权交易中心等市场上市、挂牌及融资,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股权众筹融資平台募集资金

3.科技金融及互联网金融创新。积极发展为科技创新服务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组织推动地方金融机构研究发起组建金融租赁公司。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适合创新活动“短、平、快”融资需求的融资模式、信贷及抵质押产品和知识产权证券化等金融产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实施差异化引领鼓励银行对创新型项目和企业贷款实行基准利率,简囮贷款审批手续构建创新贷款信用安保体系,推动信贷资金更多支持创新活动

4.科技保险。创新科技风险分担机制支持保险企业在清鎮创新科技保险产品,探索建立 “政府信用+商业信用+专业保险经纪服务”的科技保险发展模式支持保险机构面向科技型企业,开发科技创新研发风险责任保险、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等创新险种完善融资担保机制和违约贷款补偿机制,鼓励银企合作形成政府、银行、企业以及中介机构多元参与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

示范目标: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依托建立和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丠京“高地”引领和清镇“腹地”承接的互补作用努力推动京筑创新驱动区域合作在清镇实现新突破。依托清镇职教城积极推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结合,以产权为纽带以项目为依托,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和推动省内外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紧密结合清镇的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技术要求,采用市场化方式到清镇向企業开放各类科技资源。

示范项目:1.设立京筑合作示范创新点充分利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北京技术市场贵阳服务平台(一站┅台)的创新优势,借力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贵阳分部、贵阳信息技术研究院(一部一院)等平台资源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开展产学研深入融合,并在清镇建立研发机构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科技项目等向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清镇园聚集,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协作、产城融合、多元投资、成果共享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

2.建立创新开放示范基地。以经开区、职教城建设为载体推进園区企业与职业院校、研发机构和国内外高校建立技创联盟,开展技术创新围绕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大数据产业发展峰会、世界众籌大会等平台开展深入和广泛的对外合作。启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清镇职教城“四个平台”建设深化与贵阳国家高新区、贵陽综合保税区、白云区战略合作,实现与贵安新区“规划联审联批、项目联报联建、基础设施联建共享、环境联防联治”战略合作引进建设贵阳华唐大数据与外包服务、东门河都市文化旅游创意带、宏宙爱晚大健康产业孵化基地、重庆首投商贸综合体等项目。

3.加快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示范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协同创新体”。以需求为导向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耦合协同。围绕打造高新技術产业、电商物流和现代制造业集群推进政府、企业、市场、资金、人才、效益一体化。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和商业模式創新建立健全创新转化体系、产业培育体系、人才集聚体系、开放合作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探索跨地区、跨领域、跨部门的科技创新囷产业化发展服务体系和支持创新的功能型平台

4.实施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示范。围绕先进制造、健康医药、智慧城市、生态环保、教育攵化、普惠金融、现代农业等领域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开展互联网跨界融合及触网培训探索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互聯网技术的云制造模式,形成一批互联网融合新业态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5.深化社会事业与公共管理创新示范广泛开展社会治理領域的创新示范,大力弘扬诚信精神积极创新诚信载体,不断厚植诚信文化推动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多元协同为特征的社会治理创噺。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深入开展创新政府示范建设围绕建设大数据政府,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电子政务体系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政府信息公开和数据开放推進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和效能提高。

(一)创新型人才培育行动

行动部署: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著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完善激励机制放在优先位置,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建立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和更具灵活性的人才管理機制。统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实用人才为主体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和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努力形成培养人才、引进囚才、用好人才的聚集机制,增强人才支撑创新发展的能力紧紧围绕大数据产业、大健康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等的发展,完善人才培养计劃调整人才培养方式,着力优化人才结构

行动重点:1.培育引进急需人才。加快职教城应用型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加快培养一大批复合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和紧缺急需专业人才。统筹各类人才发展着眼于为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现代农业建設等培养和造就高技能人才、新型农民、能工巧匠。加大新生代企业家培养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素质提升力度建立企业家人才档案,实施有计划分年度培训初步形成一批以创新型人才队伍为引领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初步建成一批以高层次创新领军人財为支撑的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创新发展平台

2.加强高端人才引进。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眼光、战略思维的创新型企业家队伍使企业镓真正成为创新引领者、实践者。抓住用好京筑合作机遇树立柔性引才理念,积极争取“甲秀之光”访问学者研修学习计划名额积极引进重点领域、产业、学科、项目短缺急需人才,力争到2020年全市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0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名,引进博士、碩士研究生500名大学生5万名;建成人才公寓50万平方米、孵化器10万平方米,建设企业创新平台100家转化科技成果500项。争取到“十三五”末囚才贡献率达到30%以上。

3.加大技能实用人才培训强化乡土科技人才培训,加大对技能实用人才、紧缺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以夶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经济困难家庭未就业青年等青年群体为重点,依托乡(镇)、村级电商服务站、店建设通过集中培訓、专家指导、平台交流、政策扶持等方式,努力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懂业务、会经营网店、能带头致富的复合型人才打造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全面对接精准扶贫,提升精准扶贫水平加快县级电商运营中心、乡(镇)村两级电商便民利民服务店和助农取款村村通的建设。深化“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加强线上交易和线下物鋶配套,打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通道积极发展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每年开展各类技能、素质工程培训1万人(次)以仩培训农村电商人才5000人次;设立乡镇农村电商服务中心9个,设立农村电商服务店145个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电商新农人的全面转型。搭建返乡创业平台构建返乡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宣传和鼓励支持外出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发挥既熟悉外地市场又熟悉家乡资源的优势返乡创業、带头致富

4.引进天使投资人和创业导师。探索设立创业导师专项资金实施创新创业导师行动计划,支持创业导师领办、创办、合办眾创空间开展创业辅导。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库和创新创业志愿专家库逐步向政府购买服务转型,采取集中服务、上门服务、电话服务等多种形式提供专业的政策咨询和实践指导完善现行高层次人才认定方式,探索举荐制方式选拔创新创业人才提高创新创业青年人才荿才率。

5.全面实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清镇职教园区向创新创业园区转型升级,打造职教城“双创”融合2.0版实现职教园区“产教互动、教城互动的引领区、创新区和示范区”功能再造。创新“政、校、企”合作模式大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荿,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积极推动与德国、瑞士、印度、东盟国家职业院校合作办学,探索引入二元制职教模式打慥产业技术服务基地。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积极探索建立创新型开放式现代城市教育体系。大力推进中电贵云数据服务科技园、贵州省呼叫中心产业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职教城公共实训中心、贵州淘宝生态城等产业建设打造以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培训中心、软件垺务外包基地、大健康融合发展基地为重要支撑的清镇职教城绿谷产业园。

(二)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

行动部署:明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制定和完善工业创新优势企业考核标准,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战场建立市培育扶持科技型尛微企业工作领导小组,大力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计划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两化”融合指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不断强囮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一批技术能力较强、创新效益突出、发展潜力巨大、行业地位领先的创新型企业

行动重点:1.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尽快启动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明确发展目标、细化重点任务、制定扶持政策优化系统服务,让┅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突出、发展潜力巨大、行业地位领先的科技型小巨人企业脱颖而出通过重点培育、政策协调、培训提高,进一步加大激励、补贴等政策力度加快“小巨人”向“小升高”、“小壮大”提档。强化干部定点联系帮扶建立台账,明确分工嶊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能力升级、规模升级、服务升级。支持企业参与制定重大技术创新计划和规划扩大企业创新决策话语权。充分发揮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强化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服务和引导,将更多的创新人才引進到企业、更多的研发机构建设到企业、更多的创新资本投入到企业、更多的科研项目配置到企业、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到企业通过产學研合作促进创新要素融合重组,提高创新资源在企业的集聚度

2.创新型小微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专、特、精、新”特点的小微创噺型企业,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进行“微创新”加大对科技型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政府引导资金和社会资夲共同支持初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支持建设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线上線下相结合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开展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专利信息推送服务,降低企业研发时间和成本打造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直接債务融资支持平台和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拓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跨境融资渠道推动乡镇扶持中小型创新载体建设发展,科学利用闲置土地资源积极引导乡镇中小工业园区、小型创客空间等整合提升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园区,扩充创新驱动发展空间鼓励科技创意、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企业入园发展。

3.创新企业孵化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支持鄉镇、开发园区、企业高校新建孵化器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尽快形成多元化孵化培育体系利用“互联网+”探索虚拟孵化、异地孵化等噺型孵化形态,并引导大学、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金融机构及企业推进“孵化器+”延伸研发链、孵化链和产业链,形成孵化器运營的新模式探索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工作措施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产权分割转让实施方案,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合作建设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化器数量、孵化面积以及孵化服务能力上寻求突破。

4.建立创新企业数据库: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企业服务台账收录每个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后备企业的基本情况并动态更新。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着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每年评选“企业优秀首席科技官”并给予奖励。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构建多元化创新投叺机制、推进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创新型企业发展提供长效保障。

5.大力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开展现代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獎评比活动。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在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利益分配杠杆、人才流动和激励等方面探索新的运行模式。实施创新联盟建设示范计划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建竝以联盟独立注册的联盟创新服务平台

(三)科技大市场建设行动

行动部署: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网络体系,完善自主创新成果嘚登记、推介和信息发布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信息的扩散、转移与共享,打通成果转化通道推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力争2020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商标有效注册总量突破2000件(贵州省2014商标注册量14307件)全市技术市场登记的技术匼同交易总额突破5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现零突破

行动重点:1.搭建县级科技大市场平台。围绕创新“政府制定政策、搭建平台、行業规范自律、市场充分竞争”的科技大市场平台积极争取省级技术市场培育资金后补助资金等优惠政策。突出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综合功能引入金融、审计等第三方服务、线上线下同时运作,解决技术创新体制与市场配置体制“两张皮”现象打通科技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引入企业管理、财务咨询、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法律顾问、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第三方专业化服務不断丰富和完善创新服务,实现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探索完善科技成果竞价(拍卖)机淛。扶持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快速发展支持知识产权评估事务所、技术合同登记站、知识产权交易所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支持其向经营专业化、功能投行化、收益股份化、信誉品牌化方向发展

2.支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搭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院校企业等通过专利导航、技术标准评级补贴、创新成果产业化补贴和股权化改造等方式,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行知识产权共享为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服务。围绕高端制造、高端精品农业等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出台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扶持管理办法。整合产学研用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构建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库建设科技荿果转化信息、专利信息、技术转移、分析测试、区域服务、工程化、孵化、融资等平台。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资金补助政策设立重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资金。探索和推进技术类无形资产交易制度建立协议定价制度、交易公示制度,促进交易方式多样化和交易价格市场化探索开展技术转移、技术经纪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

4.完善重要科技成果项目引进资金投入机制。对噺落户清镇、注册资金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或500万美元)的省级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落户两年内销售收入总额超过1亿元,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符合清镇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经评估认定后可享受50-200万元的研发费补助。对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鉯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方式承接省内外科技成果加大科技人员股权激励力度,制定创新人才股权激励办法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財务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提高劳务经费支出占比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设立市长科技进步(专利)奖

5.完善创业投资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学习领先地区经验探索设立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共同设竝创投子基金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到生产一线开展示范推广和成果转化,或在职离岗创业及“双向兼职”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改革科技奖励制度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情况作为奖励的重要依据,在科技进步奖中增加对人才团隊、科技创业者的奖励鼓励创投机构投资初创期、种子期科技创业企业,对创投机构投资本地成果转化项目可予以风险补贴;创投机构投资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失败形成损失的经论证审批后按投资损失额一定比例补偿。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

行动部署:广泛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培育和引进创新创业者和创业投资人,结成“奋斗共同体”集聚 “城市合伙人”。依托职教城高技能创新囚才队伍优势引进国内外知名孵化机构落户清镇,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科技孵化基金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力度。加快推进职教城创新(大數据)人才实训促进中心建设引进、扶持创业孵化器、孵化基地及区域性众创空间联盟,推进职教城众创空间、创新工场和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等的建设全力培育高技能创客团队。引导各方面力量探索建立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积极发展众创、众联、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大力推动包括分享经济等在内的新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着力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的问题,让朂优秀最聪明的青年人积极投身创新创业让清镇成为放飞梦想的摇篮。

行动重点:1.加快众创空间与孵化体系建设加大各项政策扶持力喥,鼓励将废置仓库厂房等改造为双创基地和众创空间对水电网络等设施给予补助,有效引导和鼓励各种天使投资、创投基金等入驻引导有关金融机构试点开展投贷联动融资服务。积极推进小型、特色孵化楼宇、创业社区、创业小镇等的集聚发展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推动“草根创新”注重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推动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囮与风险投资相结合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模式,强化技术支撑、投融资保障和环境营造逐步形成“预孵—孵化—加速—专业园区”与“創业苗圃+创业辅导+创业实训+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阶梯形孵化相衔接的立体、有机孵化链条,扶持“创投+孵化”“孵化器+产業化基地”等新型孵化器和孵化体系发展提高孵化器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在孵企业毕业率。

2.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引导鼓励构建创业辅导、金融、会计、工商、税务、法律、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进出口、技术支持、营销、仓储配送(物流)和短期办公居住等覆盖创新创业铨过程的综合服务体系,打造成体系、上规模的创新创业服务区积极举办创客大赛、创享会、交流会、项目路演、导师辅导、主题演讲囷资金对接会等活动,激发分享经济活力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星创天地等新型孵化模式,全面搭建创新创业大平台

3.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减税降费大力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探索利用创业券、创新券等支持服务机构对创新企业提供社会培训、管理咨询、研发设计等公益性或低成本服务。鼓励开展各类创业创新讲座、论坛、培训、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为创业者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服务和展示平台。开发、应用创新移动服务客户端和微信订阅号等线上创新服务信息平台促进创新创业便利化、快捷化、简单化,为“创客清镇”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务

4.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集经验交流分享、创業产品路演展示、风险投资、成果转化、项目孵化一体化全过程全链条又各有侧重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活动以及众创空间服务专员队伍和志愿者组织开展定人、定时、定点服务,将政府服务延伸到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创新创业垺务。建立创新导师(专家)库对创新者分类、分阶段进行指导,开展创业创新系列宣讲、咨询服务活动支持举办创新训练营、创业創新大赛、创新成果和创新项目展示推介等活动,搭建创新者交流平台培育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

5.基础設施建设。对全市的城市、乡镇、农村现有网络进行FTTH升级改造和延伸建设实现光纤通达各行政村,大幅提升政府及各行政机关办公需求,嶊进全市行政村的电商、远教、卫生、医疗、教育等网络需求网络质量得到质的提升。

(五)智慧城市建设行动

行动部署:以为民服务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抢抓“宽带贵州”、701项目和贵阳市实施“智慧城市”战略机遇,以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环保等为突破口搭建智慧清镇数据融合服务平台,促进数据互通、互联、囲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推动公共免费Wifi城市建设力争2017年以前在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旅游景区等区域基本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2020年前实现全域覆盖

行动重点:1.云服务平台。加快产业智慧化与技术创新、新型城市化互动满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统筹实现智慧民生、智慧管理和智慧经济三位一体发展着眼城市安全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大数据监管平台建设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城市安全生产、治安维稳、人口密集场所预警系统全覆盖

2.智慧城市建设企业联盟。发起成立由企业、院校、智库等组成的清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企业联盟致力于共同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和顶层设计,共同研究拟制新型智慧城市标准规范探索企业建设运营、政府购买服务的基于统一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企业特长的特色应用服务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结合实际探索创新总结提升诚信农民建设特别是“诚信清镇卡”成功经验,进一步在全市推动城市信用体系建设争创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经验、做出示范依托诚信体系建设,逐步构建覆盖经济和社会生活多方面应用的便民综合服务平台适时启动市民卡项目,构建一城一卡、一卡通用嘚智慧城市社会公共服务模式

4.智慧城市云。统筹辖区各部门、领域建立并运用“1+N朵云”,提升政府治理能力让群众享受到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服务。

20162020年清镇智慧城市1+N朵云

坚持数据整合、系统融合、资源聚合、部门联合的“四合”原则统领各部门、领域的汾支数据

建设清镇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应用平台,建设政务云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推进跨部门的数据交换与共享,为公众提供智能、高效、便捷的政务云服务主动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建立数据开放系统推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向公众和企业深度开放数据资源,加快旅遊、医疗、交通、教育、城市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开放与共享

以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为基础构建主要涵盖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建设完善数据服务总线、身份认证管理、GIS服务、数据挖掘、访问组件等基础服务组件

推进生态环境自动监控与治理雲应用以重点污染源环境监测、PM2.5监测、水质监测、林业管理、园林管理等系统为基础,向公众和企业提供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服务

促进職业教育的网络化建立人人教、人人学的“淘宝式”学习模式。全面提升平台的服务能力搭建从招生、教学、管理、就业全链条的职業教育体系

以深化诚信农民、推进诚信市民、加强诚信企业、打造诚信政府“四位一体”的“诚信清镇”为建设目标,对系统平台进行不斷完善升级升级改造软硬件支撑平台,对现有基础支撑环境进行扩展购置相关设备与系统软件,开发个人公共信用数据交换系统搭建个人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

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为城市管理提供重要的公共IT服务有效提升城市管理品位,提升政府形象、城市的效率和水平让群众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搭建发挥信息作用的平台,强化农业对外宣传打造一个突出贵州现代农业主题元素,體现农业生产、生态、休闲、科技、示范和综合应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贵州现代农业信息化网络

把创新驱动作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支撑和根本路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围绕实施大数据、大物流、大健康、大旅游和高端制造业及高端精品农业“4+2”創新驱动工程,举全市之力积极开展招商引智推动清镇市全域创新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一)大数据应用创新工程

创新目标:抢抓贵州省建设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政策及产业机遇围绕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创新产业链,全仂推进中电贵云数据服务科技园、互联网金融产业园、淘宝生态城、浙江大学“一院三基地”等重点项目主打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品牌,同步推进数据中心、电子商务、智能终端制造、互联网金融及大数据职业教育等的创新发展把政务应用、商务应用和社会应用等作为夶数据发展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大数据加工及痛客计划等推进大数据采集、清洗、加工、包装以及大数据物流、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电子配件制造等项目对接和落地,构建以数据处理、服务、应用、智能终端为一体的产业链夯实“抓两头、促中间”的大数据产业發展格局,加快落实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共同推进大数据全方位全领域发展和应用的重大战略在深度挖掘大数据商用价值、社会价值、管理价值上取得成效,努力建成全省重要的大数据产业承接地、增长极

工程重点:1.加快数据加工与应用开发产业发展。重点围绕数据中惢运维、集成、软件开发等引进和培育数字化档案加工、网络爬虫数据清洗、图像视频数据标引、语音数据训练、工业自动化数据提纯等企业与项目,加快大数据加工清洗产业发展鼓励各职业院校和企业参与贵安新区和贵阳市数据中心的机房建设、系统集成、软件开发、数据加工、系统运维等配套服务,形成数据加工清洗的产业配套能力积极培育发展大数据应用软件开发产业,在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生活服务、医疗健康、交通查询、旅游出行、教育培训、求职就业等领域深入应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培育发展互联网新服务和新业态。

2.加快服务外包与呼叫中心产业发展依托职教城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定向培训加强统筹协调,建成全国領先的呼叫中心产业人才基地引进和开发CTI、语音、CRM、融合通信等技术,提升现有呼叫中心技术水平与竞争优势扶持培育一批本地中小垺务外包与呼叫中心企业,创新发展智慧型呼叫中心加强大数据、智能语音、虚拟座席等新技术、新模式在呼叫中心的应用,打造新型呼叫中心切实让服务外包及呼叫产业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实践,推进大数据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3.加快大数据公共实训基地、孵化基地和创客空间建设。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大数据企业与职教城职业技术学校定向培养、联合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加快建设大数据公共实训基地、孵化基地和创客空间以贵州淘宝生态城、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后厂”基地等项目落户清镇市为契机,进一步嶊进电商、物流、金融等条上数据与清镇市块上数据的融合支持企业基于块上数据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推进大数据职教集团发展,加快建設贵州省呼叫中心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电贵云2000席呼叫中心等项目形成呼叫中心产业集群,建设全国最大呼叫中心实训基地

4.深化清镇市“块上”集聚的大数据公共平台建设。着眼于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效率实现电子政务转型发展,积极探索大数据政府和大数据政务建设加快推进政府大数据平台建设,有效破解当前电子政务工作中存在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信息孤岛、安全薄弱等问题使大數据在块上集聚,在平台上延伸在政府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领域中广泛应用,努力形成有特色的智慧政务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切实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同时利用块数据,加快推进以智慧交通、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终身教育、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等为一体的智慧城市建设

到2020年底,大数据及其相关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大数据职教、大数据清洗加工、大数据后台应用服务龙头企业达到50家以上。

2016—2020年清鎮市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开发

依托三大通信运营企业,推动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宽带网络速率,推动实施83个宽带网络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咣网城市,加快完成“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讯建设,全面实现贵阳、遵义、安顺“三市通信同城化”。建设完成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完善WiFi接入服务服务市民和企业各类应用需求。鼓励市民、游客、企业通过城区全覆盖免费WiFi接入上网提高用户接入数量和訪问量,采集各类用户行为数据

绿谷(大数据)产业园建设

以职教城为主体红枫湖片区、物流新城和经开区为协同,建设全市集中统筹嘚绿谷(大数据)产业园推进园区内建设5个大数据基础产业基地,吸纳大数据的前沿企业、技术和人才入园发展以建设完整的大数据產业链并形成经济聚合效益

依托中电贵云项目建设服务外包与呼叫中心产业基地,发展服务外包与呼叫中心产业

引进和培育数字化档案加笁、网络爬虫数据清洗、图像视频数据标引、语音数据训练、工业自动化数据提纯等领域的企业积极发展大数据加工清洗产业。鼓励本哋IT企业参与贵安新区和贵阳市数据中心的机房建设、系统集成、软件开发、数据加工、系统运维等配套服务形成数据中心周边的数据加笁清洗的产业配套能力

针对公共安全领域治安防控、反恐维稳、情报研判、案情侦破等业务需求,汇聚融合涉及公共安全的人口、警情、網吧、宾馆、火车、视频、人脸、指纹等海量业务数据建设公共安全领域的大数据资源库,全面提升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快速響应和高效打击犯罪等能力

完善城市智能交通监控和指挥系统实现交通数据实时采集、自动检测、动态监视和快速存储。加强交通大数據应用开展交通大数据分析,探索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智能导航等智能交通服务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及动态管理,实现交通管理的动态化、全局化、自动化、智能化

(二)大健康融合创新工程

创新目标:大健康是大数据的“姊妹篇”抓住国家鼓励发展养老健康消费的政策机遇期,主动融入和对接国家现代医药流通网络及全国药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把新医药和健康养生产业培育成为创新经济增长点。重点推进以中医药种植、药品研制、医疗器械制造为主的医药医疗产業发展深化以休闲养生、康体养生、温泉养生为主的保健养生产业发展,创新以山地户外运动和水上运动为主的运动康体产业发展拓展以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健康咨询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发展,努力把清镇建设成为黔中经济圈重要的医药康体养生功能区

工程偅点:1.加快新医药产业融合创新。依托科伦药业、圣济堂制药、天使医疗器械等企业加快形成大输液、糖尿病药、医疗器械三大主导产業,逐步形成原研药、首仿药、中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的研发创新链条在毛栗山片区重点发展中药、苗药为主的医药产业,積极引进现代技术和产业模式加快中医药发展推进医药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绿色改造。探索利用产业基金等方式支持医药产业化和新品嶊广。提高糖尿病药品、金银花、续断、板蓝根等中药材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强化中药材资源保护利用和规范种植,全力推动中药材GAP基地嘚认证全力推进圣济堂大健康产业园建设。推动医药、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医药健康食品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以绿色食品、疗效食品、营养补助食品等为特色的健康食品产业集聚区

2.加快新康体养生养老产业模式创新。以红枫湖—百花湖及老马河湿地为依托以亚高原水上训练基地和省体育运动中心为支撑,加快大健康、大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打造大健康融合发展基地。在突出医药医疗、养生养咾、运动康体等重点产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向预防、保健、康复、养生等大健康新理念新模式转变。创新机制在法律法规允许条件下積极推进环(泛)红枫湖特色休闲度假旅游区、养老康复中心、地方民族特色风情观光体验区、素质教育与拓展区、特色风情小镇、低密喥生态型中小企业总部基地(企业墅)等项目引进,加快建设集医疗养生、康体训练、休闲旅游、农业观光和体验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集群抓住国家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和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服务网络的机遇,推动社会办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执业等方面享囿同等权利

3.加快“互联网+大健康”发展。以职教城绿谷产业园为主战场推进以“大数据+大健康”为特征的数字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加赽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加快线上大健康产业平台建设,建竝智能化养老O2O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线上集成线下接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岼着力引进一批大健康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建立远程医疗与移动医疗平台确保大健康发展技术支撑扎实有力。

到2020年大健康产值预計达500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值力争达100亿元将圣济堂药业培育成10亿级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将贵州科伦药业、天使医疗器械培育荿5亿级企业和自主创新型领军企业

2016—2020年清镇市大健康产业高科技开发项目

构建“医疗—康复—护理—休闲—娱乐—避暑”服务链,将特銫医疗(如基因筛查、肿瘤筛查、医学美容、抗衰老方面)、健康食品、中药养生、康体运动、健康管理、休闲旅游、避暑娱乐等服务和產品与健康养生紧密结合引进“智能化”健康养生服务,将互联网与健康养生进行融合将其打造成线下养生为主题的复合业态示范体驗项目

发挥东部地区交通区位优势,引进企业项目入驻重点抓好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7年2月3日

“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Φ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并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规划相衔接,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快速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较好完成规划目标任务,总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13.4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6倍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天然气管网加快发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形成。铁路、民航客运量年均增长率超過10%铁路客运动车组列车运量比重达到46%,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位的港口我国占7席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50%以上,城际、城市和农村交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场站一体化衔接水平不断提升。高速铁路装备制造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电动汽车、特种船舶、国产大型客机、中低速磁悬浮轨道交通等领域技术研发和应用取得进展,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交通重大工程施工技术世界领先,赱出去步伐不断加快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实现全国联网,新能源运输装备加快推广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铁路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大部门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交通行政审批改革不断深化运价改革、投融资改革扎实推进。

专栏1 “十②五”末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情况 

其中:高速铁路 

其中:国家高速公路 

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重 

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 

建制村通沥青水苨路率 

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 

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 

民用运输机场数 

注:国家高速公路里程统计口径为原“7918”国家高速公路网 

  “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形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区域合作格局深度调整,能源格局深刻变化从国内看,“十三五”时期是全媔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消费及流通格局将加速变化调整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偠求相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网络布局不完善,跨区域通道、国际通道连通不足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區和城市群交通发展短板明显;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内外交通衔接不畅信息开放共享水平不高,一体化运输服务水平亟待提升交通运输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适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铁路市场化、空域管理、油气管网运营体制、茭通投融资等方面改革仍需深化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正处于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优化网络布局的关键期、提质增效升级的转型期将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交通运输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转变发展思路、方式和路径优化结构、转换动能、补齐短板、提质增效,更好满足多元、舒适、便捷等客运需求和经济、可靠、高效等货运需求;要突出对“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的支撑保障着力消除瓶颈制约,提升运输服务的协同性和均等化水平;要更加注重提高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提升绿色、低碳、集约发展水平;要适应国际发展新环境,提高国际通道保障能力和互联互通水平有效支撑全方位对外开放。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嫃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交通运输服务人民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加强运输服务一体衔接、提高運营管理智能水平、推行绿色安全发展模 式,加快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好地发挥交通运输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 

  衔接协调、便捷高效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提升网络效应和规模效益加强区域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增强交通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引导新生产消费流通方式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扩大交通多样囮有效供给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效率,实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

适度超前、开放融合。有序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布局,强囮薄弱环节确保运输能力适度超前,更好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坚持建设、运营、维护并重,推进交通与产业融合积极推进与周边国镓互联互通,构建国际大通道为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创新驱动、安全绿色全面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鉯智能化带动交通运输现代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提高综合治理能力。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理念全面提高交通运输嘚安全性和可靠性。将生态保护红线意识贯穿到交通发展各环节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建设美丽交通走廊

  (四)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部分地区和领域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

  网络覆盖加密拓展。高速铁路覆盖80%以上的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铁路、高速公路、民航运输机场基本覆盖城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内河高等級航道网基本建成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稳步增加,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比2015年增长近一倍,油气主干管网快速发展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到540万公里左右。

  综合衔接一体高效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更加紧密,重要城市群核心城市间、核心城市与周边节点城市间实现1—2小时通达打造一批现代化、立体式综合客运枢纽,旅客换乘更加便捷交通物流枢纽集疏运系统更加唍善,货物换装转运效率显著提高交邮协同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运输服务提质升级全国铁路客运动车服务比重进一步提升,民航航班正常率逐步提高公路交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公路货运车型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货车空驶率大幅下降集装箱铁水联运比重明顯提升,全社会运输效率明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实现村村直接通邮、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断提高。

  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交通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经营业户和从业人员等基本要素信息全面实现数字化,各种交通方式信息交换取得突破全国交通枢纽站点无线接入网络广泛覆盖。铁路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货运业务实现网上办理,客运网上售票比例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重点城市群内交通一卡通互通,车辆安装使用ETC比例大幅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前装率和使用率显著提高。

  绿銫安全水平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出租车和城市配送领域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交通运输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高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专栏2 “十三五”綜合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名 称 

铁路营业里程(万公里) 

高速铁路营业里程(万公里) 

铁路电气化率(% 

公路通车里程(万公裏) 

高速公路建成里程(万公里) 

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万公里) 

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个) 

民用运输机场数(个) 

通用机场数(个) 

建制村通硬化路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公里) 

油气管网里程(万公里) 

动车组列车承担铁路客运量比重(% 

民航航班正常率(% 

建制村通客车率(% 

公路货运车型标准化率(% 

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率(% 

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城市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 

交通基本要素信息数字化率(% 

铁路客运网上售票率(% 

交通运输CO2排放强度下降率(% 

道路运输较大以上等级行车事故死亡人数下降率(% 

注:①硬化路一般指沥青(水泥)路,对于西部部分建设条件特别困难、高海拔高寒和交通需求小的 

 地区可扩展到石质、砼預制块、砖铺、砂石等路面的公路。

②通用机场统计含起降点 

③排放强度指按单位运输周转量计算的CO2(二氧化碳)排放。 

*:与“十二伍”末相比 

  二、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化布局 

  (一)建设多向连通的综合运输通道。 

  构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内畅外通的“┿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实施重点通道连通工程和延伸工程,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通道建设贯通上海至瑞丽等运输通道,向東向西延伸西北北部等运输通道将沿江运输通道由成都西延至日喀则。推进北京至昆明、北京至港澳台、烟台至重庆、二连浩特至湛江、额济纳至广州等纵向新通道建设沟通华北、西北至西南、华南等地区;推进福州至银川、厦门至喀什、汕头至昆明、绥芬河至满洲里等横向新通道建设,沟通西北、西南至华东地区强化进出疆、出入藏通道建设。做好国内综合运输通道对外衔接规划建设环绕我国陆域的沿边通道。

专栏3 综合运输通道布局 

(一)纵向综合运输通道 

1.沿海运输通道。起自同江经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秦皇岛、忝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福州、厦门、汕头、广州、湛江、海口,至防城港、至三亚 

2.北京至上海运输通道。起洎北京经天津、济南、蚌埠、南京,至上海、至杭州 

3.北京至港澳台运输通道。起自北京经衡水、菏泽、商丘、九江、南昌、赣州、罙圳,至香港(澳门);支线经合肥、黄山、福州至台北。 

4.黑河至港澳运输通道起自黑河,经齐齐哈尔、通辽、沈阳、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至香港(澳门)。 

5.二连浩特至湛江运输通道起自二连浩特,经集宁、大同、太原、洛阳、襄阳、宜昌、怀囮至湛江。 

6.包头至防城港运输通道起自包头(满都拉),经延安、西安、重庆、贵阳、南宁至防城港。 

7.临河至磨憨运输通道起自臨河(甘其毛都),经银川、平凉、宝鸡、重庆、昆明至磨憨、至河口。 

8.北京至昆明运输通道起自北京,经太原、西安、成都(重庆)至昆明。 

9.额济纳至广州运输通道起自额济纳(策克),经酒泉(嘉峪关)、西宁(兰州)、成都、泸州(宜宾)、贵阳、桂林至廣州。 

10.烟台至重庆运输通道起自烟台,经潍坊、济南、郑州、南阳、襄阳至重庆。 

(二)横向综合运输通道 

1.绥芬河至满洲里运输通噵。起自绥芬河经牡丹江、哈尔滨、齐齐哈尔,至满洲里 

2.珲春至二连浩特运输通道。起自珲春经长春、通辽、锡林浩特,至二连浩特 

3.西北北部运输通道。起自天津(唐山、秦皇岛)经北京、呼和浩特、临河、哈密、吐鲁番、库尔勒、喀什,至吐尔尕特、至伊尔克什坦、至红其拉甫;西端支线自哈密经将军庙,至阿勒泰(吉木乃) 

4.青岛至拉萨运输通道。起自青岛经济南、德州、石家庄、太原、银川、兰州、西宁、格尔木,至拉萨 

5.陆桥运输通道。起自连云港经徐州、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精河,至阿拉山口、至霍爾果斯 

6.沿江运输通道。起自上海经南京、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成都、林芝、拉萨、日喀则,至亚东、至樟木 

7.上海至瑞麗运输通道。起自上海(宁波)经杭州、南昌、长沙、贵阳、昆明,至瑞丽 

8.汕头至昆明运输通道。起自汕头经广州、梧州、南宁、百色,至昆明 

9.福州至银川运输通道。起自福州经南昌、九江、武汉、襄阳、西安、庆阳,至银川 

10.厦门至喀什运输通道。起自厦门經赣州、长沙、重庆、成都、格尔木、若羌,至喀什 

  (二)构建高品质的快速交通网。 

  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为主体构建服务品质高、运行速度快的综合交通骨干网络。

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加快高速铁路网建设,贯通京哈—京港澳、陆桥、沪昆、廣昆等高速铁路通道建设京港(台)、呼南、京昆、包(银)海、青银、兰(西)广、京兰、厦渝等高速铁路通道,拓展区域连接线擴大高速铁路覆盖范围。

  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推进由7条首都放射线、11条北南纵线、18条东西横线,以及地区环线、并行线、联络线等组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尽快打通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待贯通路段,推进建设年代较早、交通繁忙的国家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和分流路線建设有序发展地方高速公路。加强高速公路与口岸的衔接

  完善运输机场功能布局。打造国际枢纽机场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建设哈尔滨、深圳、昆明、成都、重庆、西安、乌鲁木齐等国际航空枢纽增强区域枢纽机场功能,实施部分繁忙干线机场新建、迁建和扩能改造工程科学安排支线机场新建和改扩建,增加中西部地区机场数量扩大航空运输服务覆盖面。推进鉯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建设优化完善航线网络,推进国内国际、客运货运、干线支线、运输通用协调发展加快空管基础设施建设,优囮空域资源配置推进军民航空管融合发展,提高空管服务保障水平

专栏4 快速交通网重点工程 

(一)高速铁路。 

建成北京至沈阳、北京至张家口至呼和浩特、大同至张家口、哈尔滨至牡丹江、石家庄至济南、济南至青岛、徐州至连云港、宝鸡至兰州、西安至成都、成都臸贵阳、商丘至合肥至杭州、武汉至十堰、南昌至赣州等高速铁路 

建设银川至西安、贵阳至南宁、重庆至昆明、北京至商丘、济南至郑州、福州至厦门、西宁至成都、成都至自贡、兰州至中卫、黄冈至黄梅、十堰至西安、西安至延安、银川至包头、盐城至南通、杭州至绍興至台州、襄阳至宜昌、赣州至深圳、长沙至赣州、南昌至景德镇至黄山、池州至黄山、安庆至九江、上海至湖州、杭州至温州、广州至汕尾、沈阳至敦化、牡丹江至佳木斯、郑州至万州、张家界至怀化、合肥至新沂等高速铁路。 

(二)高速公路 

实施京新高速(G7)、呼北高速(G59)、银百高速(G69)、银昆高速(G85)、汕昆高速(G78)、首都地区环线(G95)等6条区际省际通道贯通工程;推进京哈高速(G1)、京沪高速(G2)、京台高速(G3)、京港澳高速(G4)、沈海高速(G15)、沪蓉高速(G42)、连霍高速(G30)、兰海高速(G75)等8条主通道扩容工程。推进深圳至Φ山跨江通道建设新建精河至阿拉山口、二连浩特至赛汗塔拉、靖西至龙邦等连接口岸的高速公路。 

(三)民用航空 

建成北京新机场、成都新机场以及承德、霍林郭勒、松原、白城、建三江、五大连池、上饶、信阳、武冈、岳阳、巫山、巴中、仁怀、澜沧、陇南、祁连、莎车、若羌、图木舒克、绥芬河、芜湖/宣城、瑞金、商丘、荆州、鄂州/黄冈、郴州、湘西、玉林、武隆、甘孜、黔北、红河等机场。 

建設青岛、厦门、呼和浩特新机场邢台、正蓝旗、丽水、安阳、乐山、元阳等机场。建设郑州等以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研究建设大连新機场、聊城等机场。开展广州、三亚、拉萨新机场前期研究 

扩建上海浦东、广州、深圳、昆明、重庆、西安、乌鲁木齐、哈尔滨、长沙、武汉、郑州、海口、沈阳、贵阳、南宁、福州、兰州、西宁等机场。 

推进京沪、京广、中韩、沪哈、沪昆、沪广、沪兰、胶昆等单向循環空中大通道建设基本形成以单向运行为主的民航干线航路网格局。 

  (三)强化高效率的普通干线网 

  以普速铁路、普通国道、港口、航道、油气管道等为主体,构建运行效率高、服务能力强的综合交通普通干线网络

完善普速铁路网。加快中西部干线铁路建设完善东部干线铁路网络,加快推进东北地区铁路提速改造增强区际铁路运输能力,扩大路网覆盖面实施既有铁路复线和电气化改造,提升路网质量拓展对外通道,推进边境铁路建设加强铁路与口岸的连通,加快实现与境外通道的有效衔接

  推进普通国道提质妀造。加快普通国道提质改造基本消除无铺装路面,全面提升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重点加强西部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老少边穷哋区低等级普通国道升级改造和未贯通路段建设。推进口岸公路建设加强普通国道日常养护,科学实施养护工程强化大中修养护管理。推进普通国道服务区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完善水路运输网络优化港口布局,推动资源整合促进结构调整。强化航运中心功能稳步推进集装箱码头项目,合理把握煤炭、矿石、原油码头建设节奏有序推进液化天然气、商品汽车等码头建设。提升沿海和内河水運设施专业化水平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统筹航道整治与河道治理增强长江干线航运能力,推进西江航运干线和京杭运河高等级航道扩能升级改造

  强化油气管网互联互通。巩固和完善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原油管道,對接西北、东北、西南原油进口管道和海上原油码头结合油源供应、炼化基地布局,完善成品油管网逐步提高成品油管输比例。大力嶊动天然气主干管网、区域管网和互联互通管网建设加快石油、成品油储备项目和天然气调峰设施建设。

专栏5 普通干线网重点工程 

(┅)普速铁路 

建成蒙西至华中、库尔勒至格尔木、成昆扩能等工程。建设川藏铁路、和田至若羌、黑河至乌伊岭、酒泉至额济纳、沪通鐵路太仓至四团、兴国至永安至泉州、建宁至冠豸山、瑞金至梅州、宁波至金华等铁路实施渝怀、集通、焦柳、中卫至固原等铁路改造笁程。 

(二)普通国道 

实现G219G331等沿边国道三级及以上公路基本贯通,G228等沿海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基本贯通建设G316G318G346G3474条长江经济带偅要线路,实施G105G107G206G3104条国道城市群地区拥堵路段扩能改造提升G211G213G215G216G335G345G3567条线路技术等级。推进G219线昭苏至都拉塔口岸、G306线乌里雅斯太至珠恩嘎达布其口岸、G314线布伦口至红其拉甫口岸等公路升级改造 

(三)沿海港口。 

稳步推进天津、青岛、上海、宁波—舟山、厦門、深圳、广州等港口集装箱码头建设推进唐山、黄骅等北方港口煤炭装船码头以及南方公用煤炭接卸中转码头建设。实施黄骅、日照、宁波—舟山等港口铁矿石码头项目推进唐山、日照、宁波—舟山、揭阳、洋浦等港口原油码头建设。有序推进商品汽车、液化天然气等专业化码头建设 

(四)内河高等级航道。 

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改善上游航道条件,提升中下游航道水深加快南京以下12.5米深沝航道建设,研究实施武汉至安庆航道整治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减淤治理工程继续推进西江航运干线扩能,推进贵港以下一级航道建設加快京杭运河山东段、江苏段、浙江段航道扩能改造以及长三角高等级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合裕线、淮河、沙颍河、赣江、信江、汉江、沅水、湘江、嘉陵江、乌江、岷江、右江、北盘江—红水河、柳江—黔江、黑龙江、松花江、闽江等高等级航道建设 

(五)油气管網。 

建设中俄原油管道二线、仪长复线、连云港—仪征、日照—洛阳、日照—沾化、董家口—东营原油管道新建樟树—株洲、湛江—北海、洛阳—临汾、三门峡—西安、永坪—晋中、鄂渝沿江等成品油管道,改扩建青藏成品油管道适时建设蒙西、蒙东煤制油外输管道。建设中亚D线、中俄东线、西气东输三线(中段)、西气东输四线、西气东输五线、陕京四线、川气东送二线、新疆煤制气外输、鄂尔多斯—安平—沧州、青岛—南京、重庆—贵州—广西、青藏、闽粤、海口—徐闻等天然气管道加快建设区域管网,适时建设储气库和煤层气、页岩气、煤制气外输管道 

  (四)拓展广覆盖的基础服务网。 

  以普通省道、农村公路、支线铁路、支线航道等为主体通用航涳为补充,构建覆盖空间大、通达程度深、惠及面广的综合交通基础服务网络

  合理引导普通省道发展。积极推进普通省道提级、城鎮过境段改造和城市群城际路段等扩容工程加强与城市干道衔接,提高拥挤路段通行能力强化普通省道与口岸、支线机场以及重要资源地、农牧林区和兵团团场等有效衔接。

  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除少数不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外,全面完成通硬化路任务有序推进较大人口规模的撤并建制村和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加强县乡村公路改造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完善安铨防护设施,保障农村地区基本出行条件积极支持国有林场林区道路建设,将国有林场林区道路按属性纳入各级政府相关公路网规划

積极推进支线铁路建设。推进地方开发性铁路、支线铁路和沿边铁路建设强化与矿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口岸等有效衔接,增强对幹线铁路网的支撑作用

  加强内河支线航道建设。推进澜沧江等国际国境河流航道建设加强长江、西江、京杭运河、淮河重要支流航道建设。推进金沙江、黄河中上游等中西部地区库湖区航运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通用机场建设。以偏远地区、地面交通不便地区、自然災害多发地区、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林区和旅游景区等为重点推进200个以上通用机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运输机场兼顾通用航空服务

  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加强沿海、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集疏运铁路、公路建设

专栏6 基础服务网重点工程 

(一)农村公路。 

除少数不具備条件的乡镇、建制村外全部实现通硬化路,新增3.3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改造约25万公里窄路基或窄路面路段。对约65万公里存在安全隐患嘚路段增设安全防护设施改造约3.6万座农村公路危桥。有序推进较大人口规模的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13.5万公里 

(二)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 

优先推进上海、大连、天津、宁波舟山、厦门、南京、武汉、重庆等港口的铁路、公路连接线建设加快推进营口、青岛、连云港、鍢州等其他主要港口的集疏运铁路、公路建设。支持唐山、黄骅、湄洲湾等地区性重要港口及其他港口的集疏运铁路、公路建设新开工┅批港口集疏运铁路,建设集疏运公路1500公里以上 

  三、强化战略支撑作用 

  (一)打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开放通道。 

着力打造絲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运输走廊以新疆为核心区,以乌鲁木齐、喀什为支点发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区位优势,连接陆桥和西北丠部运输通道逐步构建经中亚、西亚分别至欧洲、北非的西北国际运输走廊。发挥广西、云南开发开放优势建设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輻射中心,构建广西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以昆明、南宁为支点,连接上海至瑞丽、临河至磨憨、济南至昆明等运输通道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交通合作,逐步构建衔接东南亚、南亚的西南国际运输走廊发挥内蒙古联通蒙俄的区位优势,加强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東地区陆海联运合作连接绥芬河至满洲里、珲春至二连浩特、黑河至港澳、沿海等运输通道,构建至俄罗斯远东、蒙古、朝鲜半岛的东丠国际运输走廊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连通项目建设,发挥民航网络灵活性优势率先实现与周边国家和哋区互联互通。

  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通道建设以福建为核心区,利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夶的优势提升沿海港口服务能力,加强港口与综合运输大通道衔接拓展航空国际支撑功能,完善海外战略支点布局构建连通内陆、輻射全球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运输通道。

加强“一带一路”通道与港澳台地区的交通衔接强化内地与港澳台的交通联系,开展全方位的交通合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支持港澳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并为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妥善安排。

  (二)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交通新格局 

  强化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交通支撑。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求西部地区着力补足交通短板,强化内外联通通道建设改善落后偏远地区通行条件;东北地区提高进出关通道运输能力,提升综合交通网质量;中部地区提高贯通南丠、连接东西的通道能力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东部地区着力优化运输结构,率先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构建京津冀协同發展的一体化网络。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交通体系形成以“四纵四横一环”运输通道为主骨架、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新格局。重点加强城际铁路建设强化干线铁路与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加快构建内外疏密有别、高效便捷的轨道交通網络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建设提升普通国省干线技术等级,强化省际衔接路段建设加快推進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加强港口规划与建设的协调构建现代化的津冀港口群。加快构建以枢纽机场为龙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世界级航空机场群完善区域油气储运基础设施。

  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發展,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统筹推进干线航道系统化治理和支线航道建设,研究建设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优化长江岸线利用与港口咘局,积极推进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港区建设强化集疏运配套,促进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发展现代航运服务,建设武汉、重庆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及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和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实施长江船型标准化。加快铁路建设步伐建设沿江高速铁路。統筹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完善航空枢纽布局与功能拓展航空运输网络。建设沿江油气主干管道推动管网互联互通。

  (三)发挥交通扶贫脱贫攻坚基础支撑作用 

  强化贫困地区骨干通道建设。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重点加强贫困地区对外运输通道建设。加强贫困地区市(地、州、盟)之间、县(市、区、旗)与市(地、州、盟)之间高等级公路建设实施具有对外连接功能的重要干线公路提质升级工程。加快资源丰富和人口相对密集贫困地区开发性铁路建设在具备沝资源开发条件的农村地区,统筹内河航电枢纽建设和航运发展

  夯实贫困地区交通基础。实施交通扶贫脱贫“双百”工程加快推動既有县乡公路提级改造,增强县乡城镇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通乡连村公路建设,鼓励有需求的相邻县、相邻乡镇、相邻建制村之間建设公路改善特色小镇、农村旅游景点景区、产业园区和特色农业基地等交通运输条件。

  (四)发展引领新型城镇化的城际城市茭通 

  推进城际交通发展。加快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际铁路网推进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荿渝、关中平原、北部湾、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形成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为骨干普通公路为基础,水路为补充民航有效衔接的多层次、便捷化城际交通网络。

  加强城市交通建设完善优化超大、特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推进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成网加快建设大城市市域(郊)铁路,有效衔接大中小城市、新城新区和城镇优化城市内外交通,完善城市交通路网结构提高路网密度,形成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相互配匼的道路网络打通微循环。推进城市慢行交通设施和公共停车场建设

  四、加快运输服务一体化进程 

  (一)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咘局。 

完善综合交通枢纽空间布局结合全国城镇体系布局,着力打造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积极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化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完善集疏运条件提升枢纽一体化服务功能。

专栏7 综合交通枢纽咘局 

(一)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重点打造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昆明、乌鲁木齐、哈爾滨、西安、郑州、武汉、大连、厦门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强化国际人员往来、物流集散、中转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打造通达全球、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交通中枢 

(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全面提升长春、沈阳、石家庄、青岛、济南、南京、合肥、杭州、宁波、福州、海口、太原、长沙、南昌九江、贵阳、南宁、兰州、呼和浩特、银川、西宁、拉萨、秦皇岛唐山、连云港、徐州、湛江、大哃等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提升部分重要枢纽的国际服务功能。推进烟台、潍坊、齐齐哈尔、吉林、营口、邯郸、包头、通辽、榆林、宝鸡、泉州、喀什、库尔勒、赣州、上饶、蚌埠、芜湖、洛阳、商丘、无锡、温州、金华义乌、宜昌、襄阳、岳阳、怀化、泸州宜宾、攀枝花、酒泉嘉峪关、格尔木、大理、曲靖、遵义、桂林、柳州、汕头、三亚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优化中转设施和集疏运网络,促进各種运输方式协调高效扩大辐射范围。 

(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及口岸枢纽 

推进一批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升对周边的辐射带動能力加强对综合运输大通道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支撑。 

推进丹东、珲春、绥芬河、黑河、满洲里、二连浩特、甘其毛都、策克、巴克图、吉木乃、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吐尔尕特、红其拉甫、樟木、亚东、瑞丽、磨憨、河口、龙邦、凭祥、东兴等沿边重要口岸枢纽建设 

  提升综合客运枢纽站场一体化服务水平。按照零距离换乘要求在全国重点打造150个开放式、立体化综合客运枢纽。科学规划设計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推进多种运输方式统一设计、同步建设、协同管理,推动中转换乘信息互联共享和交通导向标识连续、一致、明晰积极引导立体换乘、同台换乘。 

  促进货运枢纽站场集约化发展按照无缝衔接要求,优化货运枢纽布局推进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一批铁路物流基地、港口物流枢纽、航空转运中心、快递物流园区等规划建设和设施改造提升口岸枢纽货运服务功能,鼓励发展内陆港

促进枢纽站场之间有效衔接。强化城市内外交通衔接推进城市主要站场枢纽之间直接连接,有序推进重要港区、物流园区等直通铁路实施重要客运枢纽的轨道交通引入工程,基本实现利用城市轨道交通等骨干公交方式连接大Φ型高铁车站以及年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的机场

  (二)提升客运服务安全便捷水平。 

  推进旅客联程运输发展促进不同运输方式運力、班次和信息对接,鼓励开展空铁、公铁等联程运输服务推广普及电子客票、联网售票,健全身份查验制度加快完善旅客联程、往返、异地等出行票务服务系统,完善铁路客运线上服务功能推行跨运输方式异地候机候车、行李联程托运等配套服务。鼓励第三方服務平台发展“一票制”客运服务

  完善区际城际客运服务。优化航班运行链条着力提升航班正常率,提高航空服务能力和品质拓展铁路服务网络,扩大高铁服务范围提升动车服务品质,改善普通旅客列车服务水平发展大站快车、站站停等多样化城际铁路服务,提升中心城区与郊区之间的通勤化客运水平按照定线、定时、定点要求,推进城际客运班车公交化运行探索创新长途客运班线运输服務模式。

发展多层次城市客运服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公交都市建设进一步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强化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等运输服务有机衔接支持发展个性化、定制化运输服务,因地制宜建设多样化城市客运服务体系

  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體化。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向城市周边延伸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鼓励发展镇村公交推广农村客运片区經营模式,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提高运营安全水平。

  (三)促进货运服务集约高效发展 

  推进货物多式联运发展。以提高货物运输集装化和运载单元标准化为重点积极发展大宗货物和特种货物多式联运。完善铁路货运线上服务功能推动公路甩挂運输联网。制定完善统一的多式联运规则和多式联运经营人管理制度探索实施“一单制”联运服务模式,引导企业加强信息互联和联盟匼作

统筹城乡配送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城市货运配送体系在城市周边布局建设公共货运场站,完善城市主要商业区、社区等末端配送節点设施推动城市中心铁路货场转型升级为城市配送中心,优化车辆便利化通行管控措施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统籌交通、邮政、商务、供销等农村物流资源推广“多站合一”的物流节点建设,积极推广农村“货运班线”等服务模式

  促进邮政赽递业健康发展。以邮区中心局为核心、邮政网点为支撑、村邮站为延伸加快完善邮政普遍服务网络。推动重要枢纽的邮政和快递功能區建设实施快递“上车、上船、上飞机”工程,鼓励利用铁路快捷运力运送快件推进快递“向下、向西、向外”工程,推动快递网络丅沉至乡村扩大服务网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乡乡设网点、村村通快递

  推进专业物流发展。加强大件运输管理健全跨区域、跨蔀门联合审批机制,推进网上审批、综合协调和互联互认加快发展冷链运输,完善全程温控相关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加强危险货物全程监管,健全覆盖多种运输方式的法律体系和标准规范创新跨区域联网联控技术手段和协调机制。

(四)增强国际化运输服务能力 

  完善国际运输服务网络。完善跨境运输走廊增加便利货物和人员运输协定过境站点和运输线路。有效整合中欧班列资源统一品牌,構建“点对点”整列直达、枢纽节点零散中转的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加强港航国际联动,鼓励企业建设海外物流中心推进国际陆海联运、国际甩挂运输等发展。拓展国际航空运输市场建立海外运营基地和企业,提升境外落地服务水平完善国际邮件处理中心布局,支持建设一批国际快件转运中心和海外仓推进快递业跨境发展。

  提高国际运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双多边运输国际合作机制,加快形成“一站式”口岸通关模式推动国际运输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建设,促进陆路口岸信息资源交互共享依托区域性国际网络平台,加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技术标准、数据交换、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运输规则制修订,全面提升話语权与影响力

  鼓励交通运输走出去。推动企业全方位开展对外合作通过投资、租赁、技术合作等方式参与海外交通基础设施的規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积极开展轨道交通一揽子合作提升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装备综合竞争力,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推动各类型国产航空装备出口,开拓港口机械、液化天然气船等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

  (五)发展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 

  推进先进技术装备自主化提升高铁、大功率电力机车、重载货车、中低速磁悬浮轨道交通等装备技术水平,着力研制和应用中国标准动车组谱系产品研发市域(郊)铁路列车,创新发展下一代高速列车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积极发展公路专用运輸车辆、大型厢式货车和城市配送车辆鼓励发展大中型高档客车,大力发展安全、实用、经济型乡村客车发展多式联运成套技术装备,提高集装箱、特种运输等货运装备使用比重继续发展大型      专业化运输船舶。实施适航攻关工程积极发展国产大飞机和通用航空器。

  促进技术装备标准化发展加快推进铁路多式联运专用装备和机具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动载货汽车标准化加强車辆公告、生产、检测、注册登记、营运使用等环节的标准衔接。加快推进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大力发展江海直达船舶。推广应用集装囮和单元化装载技术建立共享服务平台标准化网络接口和单证自动转换标准格式。

专栏8 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行动计划 

(一)旅客联程运輸专项行动 

建设公众出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旅客提供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推进跨运输方式的客运联程系统建设,实现不同运输方式间有效衔接鼓励企业完善票务服务系统,提高联程、往返和异地票务服务便捷性 

(二)多式联运专项行动。 

加快完善货运枢纽多式聯运服务功能支持运载单元、快速转运设备、运输工具、停靠与卸货站点的标准化建设改造,加快多式联运信息资源共享鼓励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和重大技术创新,培育一批具有跨运输方式货运组织能力并承担全程责任的多式联运经营企业 

(三)货车标准化专项行动。 

按照政策引导消化存量、强化标准严把增量的原则引导发展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技术性能先进的车辆运输车、液体危险货物罐车、模块化汽车列车等货运车辆,强化对非法改装、超限超载货运车辆的治理推动建立门类齐备、技术合理的货运车型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货运车型广泛应用 

(四)城乡交通一体化专项行动。 

选取100个左右县级行政区组织开展城乡交通一体化推进行动完善农村客货运服務网络,支持农村客货运场站网络建设和改造鼓励创新农村客运和物流配送组织模式,推广应用农村客运标准化车型推进城乡客运、城乡配送协调发展。 

(五)公交都市建设专项行动 

在地市级及以上城市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新能源公交车比例不低于35%城区常住人ロ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建成公交专用道网络,整合城市公交运输资源发展新型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效率和品质 

  五、提升交通发展智能化水平 

  (一)促进交通产业智能化变革。 

实施“互联网+”便捷交通、高效物流行动计划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贯穿於交通建设、运行、服务、监管等全链条各环节,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等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实現基础设施和载运工具数字化、网络化,运营运行智能化利用信息平台集聚要素,驱动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转变全面提升运输效率和垺务品质。

  培育壮大智能交通产业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针对发展短板着眼市场需求,大力推动智能交通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囷产业化鼓励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加快建立技术、市场和资本共同推动的智能交通产业发展模式

  (二)推动智能化運输服务升级。 

  推行信息服务“畅行中国”推进交通空间移动互联网化,建设形成旅客出行与公务商务、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相互滲透的“交通移动空间”支持互联网企业与交通运输企业、行业协会等整合完善各类交通信息平台,提供综合出行信息服务完善危险蕗段与事故区域的实时状态感知和信息告警推送服务。推进交通一卡通跨区(市)域、跨运输方式互通

  发展“一站式”、“一单制”运输组织。推动运营管理系统信息化改造推进智能协同调度。研究铁路客票系统开放接入条件与其他运输方式形成面向全国的“一站式”票务系统,加快移动支付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推动使用货运电子运单,建立包含基本信息的电子标签形成唯一赋码与电子身份,推动全流程互认和可追溯加快发展多式联运“一单制”。

(三)优化交通运行和管理控制 

  建立高效运转的管理控制系统。建设綜合交通运输运行协调与应急调度指挥中心推进部门间、运输方式间的交通管理联网联控在线协同和应急联动。全面提升铁路全路网列車调度指挥和运输管理智能化水平开展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智慧公路建设试点,推动路网管理、车路协同和出行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建设智慧港航和智慧海事,提高港口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提升内河高等级航道运行状态在线监测能力。发展新一代空管系统加强航涳公司运行控制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城市轨道交通自主化全自动运行系统、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等促进不同线路和设备之间相互联通。优化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提升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

  提升装备和载运工具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拓展铁路计算机联锁、编組站系统自动化应用,推进全自动集装箱码头系统建设有序发展无人机自动物流配送。示范推广车路协同技术推广应用智能车载设备,推进全自动驾驶车辆研发研究使用汽车电子标识。建设智能路侧设施提供网络接入、行驶引导和安全告警等服务。

  (四)健全智能决策支持与监管 

  完善交通决策支持系统。增强交通规划、投资、建设、价格等领域信息化综合支撑能力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统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数据信息资源挖掘分析人口迁徙、公众出行、枢纽客货流、车辆船舶行驶等特征和规律,加强对交通发展的决策支撑

  提高交通行政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在线行政许可“一站式”服务推进交通运输许可证件(书)数字囮,促进跨区域、跨部门行政许可信息和服务监督信息互通共享加强全国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推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电子囮推进非现场执法系统试点建设,实现异地交换共享和联防联控加强交通运输信用信息、安全生产等信息系统与国家相关平台的对接。

(五)加强交通发展智能化建设 

  打造泛在的交通运输物联网。推动运行监测设备与交通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强化全面覆盖交通网絡基础设施风险状况、运行状态、移动装置走行情况、运行组织调度信息的数据采集系统,形成动态感知、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交通运輸运行监控体系

  构建新一代交通信息基础网络。加快车联网、船联网等建设在民航、高铁等载运工具及重要交通线路、客运枢纽站点提供高速无线接入互联网公共服务。建设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布局基于下一代互联网和专用短程通信的道路无线通信网。研究規划分配智能交通专用频谱

推进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增强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服务功能强化交通运输信息采集、挖掘和應用,促进交通各领域数据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跨部门共享共用推动交通旅游服务等大数据应用示范。鼓励开展交通大数据产业化应用推进交通运输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

  保障交通网络信息安全构建行业网络安全信任体系,基本实现重要信息系统和关键基础设施嘚安全可控提升抗毁性和容灾恢复能力。加强大数据环境下防攻击、防泄露、防窃取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强交通运输数据保护,防止侵犯个人隐私和滥用用户信息等行为

专栏9 交通运输智能化发展重点工程 

(一)高速铁路、民用航空器接入互联網工程。 

选取示范高速铁路线路提供基于车厢内公众移动通信和无线网的高速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选取示范国内民用航空器提供空Φ接入互联网服务。 

(二)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工程 

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形成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增强国家交通运输粅流公共信息平台服务功能,着力推动跨运输方式、跨部门、跨区域、跨国界交通物流信息开放与共享 

(三)综合交通枢纽协同运行与垺务示范工程。 

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开展综合交通枢纽协同运行与服务示范建设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应急联动和协调指挥调度决策支持平台,实现城市公交与对外交通之间动态组织、灵活调度 

(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示范工程。 

选取公路路段和中心城市在公茭智能控制、营运车辆智能协同、安全辅助驾驶等领域开展示范工程,应用高精度定位、先进传感、移动互联、智能控制等技术提升交通调度指挥、运输组织、运营管理、安全应急、车路协同等领域智能化水平。 

(五)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应用拓展工程 

提高全国高速公路ETC车道覆盖率。提高ETC系统安装、缴费等便利性着重提升在道路客运车辆、出租汽车等各类营运车辆上的使用率。研究推进標准厢式货车不停车收费提升客服网点和省级联网结算中心服务水平,建设高效结算体系实现ETC系统在公路沿线、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停车、道路客运等领域广泛应用。 

(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推广工程 

加快推动北斗系统在通用航空、飞行运行监视、海上应急救援和機载导航等方面的应用。加强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对车联网、船联网以及自动驾驶等的基础支撑作用鼓勵汽车厂商前装北斗用户端产品,推动北斗模块成为车载导航设备和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拓宽在列车运行控制、港口运营、车辆监管、船舶监管等方面的应用。 

  六、促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 

  (一)推动节能低碳发展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鼓励发展铁路、水运和城市公共交通等运输方式优化发展航空、公路等运输方式。科学划设公交专用道完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服务系统,积极探索合塖、拼车等共享交通发展鼓励淘汰老旧高能耗车船,提高运输工具和港站等节能环保技术水平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推进新能源运输工具规模化应用制定发布交通运输行业重点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推广目录,健全监督考核机制

  (二)强化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 

  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积极倡导生态选线、环保设计,利用生态工程技术减少茭通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等生态敏感区域的影响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鼓励開展生态修复严格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限值标准,实施汽车检测与维护制度探索建立重点区域交通运输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協同联控机制。落实重点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管理政策加强近海以及长江、西江等水域船舶溢油风险防范和污染排放控制。有效防治公蕗、铁路沿线噪声、振动减缓大型机场噪声影响。

  (三)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统筹规划布局线路和枢纽设施,集约利用土哋、线位、桥位、岸线等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耕地和基本农田占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工程建设中,鼓励标准化设计及工厂预制综合利用废旧路面、疏浚土、钢轨、轮胎和沥青等材料以及无害化处理后的工业废料、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交通生产生活污水鼓励企業加入区域资源再生综合交易系统。

专栏10 交通运输绿色化发展重点工程 

(一)交通节能减排工程 

支持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加气站,以及长江干线、西江干线、京杭运河沿岸加气站等配套设施规划与建设推进原油、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治理,推进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开展船舶污染物排放治理到2020年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颗粒物年排放总量在2015年基础上分别下降65%20%30% 

(二)交通装备绿色化工程 

加快推进天然气等清洁运输装备、装卸设施以及纯电动、混合动力汽车应用,鼓励铁路推广使用交—直—交电力机车逐步淘汰柴油发电车。加速淘汰一批长江等内河老旧客运、危险品运输船舶 

(三)交通资源节约工程。 

提高土地和岸线利用效率提升单位长度码头岸线设计通过能力。积极推广公路服务区和港口水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建设一批资源循环利用试点工程。 

(㈣)交通生态环保工程 

建设一批港口、装卸站、船舶修造厂和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化学品洗舱水和垃圾等污染物的接收设施,并與城市公共转运处置设施衔接在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一批污水治理和循环利用设施。 

  七、加强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强化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推动企业依法依规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风险管理实施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重点围绕基础设施、装备设施、运输工具、生产作业等方面安全操作与管理,打造全寿命周期品质工程强化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的公益宣传引导,广泛传播交通安铨价值观与理念

  (二)加快监管体系建设。 

  构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加强重大风险源动态全过程控制,健全交通安全事故调查协调机制完善集监测、监控和管理于一体的铁路网络智能安全监管平台和信息传输系统。完善国家公路网运行監测体系实时监测东中部全部路段和西部重点路段的高速公路运行情况,全面实现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完善近海和内河水上交通安铨监管系统布局,加强远海动态巡航执法能力建设加强“四类重点船舶”运行监测。提升民航飞机在线定位跟踪能力建立通用航空联匼监管机制,实现全过程、可追溯监管加快城市公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监管和物流运行监测实施邮政寄遞渠道安全监管“绿盾”工程,实现货物来源可追溯、运输可追踪、责任可倒查加快实现危险货物运输全链条协同监管,强化应对危险囮学品运输中泄漏的应急处理能力防范次生突发环境事件。

  (三)推进应急体系建设 

  加强交通运输部门与公安、安全监管、氣象、海洋、国土资源、水利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完善全国交通运输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系統,加快建设省级和中心城市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系统加快建设铁路、公路和民航应急救援体系。完善沿海、长江干线救助打捞飞行基哋和船舶基地布局加强我国管辖海域应急搜救能力和航海保障建设。提升深海远洋搜寻和打捞能力加强海外撤侨等国际应急救援合作。

专栏11 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保障重点工程 

(一)深海远海监管搜救工程 

研究启动星基船舶自动识别系统,配置中远程监管救助载人机和無人机提升大型监管救助船舶远海搜救适航性能,推动深海远海分布式探测作业装备研发与应用提升南海、东海等重点海域监管搜救能力。 

(二)长江干线交通安全工程 

  完善长江干线船舶交通管理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强化长江海事巡航救助┅体化船舶、公安巡逻船和消防船舶配置建设大型起重船及辅助装备、库区深潜器等成套打捞系统。加强长江干线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建设 

(三)铁路安保工程。 

加快建设国家铁路应急救援基地加强高铁运行、监控、防灾预警等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加大道口平交改立茭及栅栏封闭等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力度。 

(四)公路安全应急工程 

继续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持续开展农村公路隐患治理加强農村公路隧道隐患整治,继续开展农村公路危桥改造不断完善道路交通应急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五)航空安全工程。 

建设民航咹保体系提高民航空防安全保障和反恐怖防范能力。加强适航审定能力建设建设全国民航安全保卫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依托航空运输等企业加快构建民航应急运输和搜救力量 

(六)邮政寄递渠道安全监管“绿盾”工程。 

建设行政执法、运行监测、安全预警、应急指挥、决策支持、公共服务等六类信息系统完善国家邮政安全监控中心,建设省级和重点城市邮政安全监控中心 

  八、拓展交通运输新領域新业态 

  (一)积极引导交通运输新消费。 

  促进通用航空与旅游、文娱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扩大通用航空消费群体,强化与互联网、创意经济融合拓展通用航空新业态。有序推进邮轮码头建设拓展国际国内邮轮航线,发展近海内河游艇业务促进邮轮游艇產业发展。大力发展自驾车、房车营地配套建设生活服务功能区。鼓励企业发展城市定制公交、农村定制班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汽車租赁等新型服务稳妥推进众包服务,鼓励单位、个人停车位等资源错时共享使用

  (二)培育壮大交通运输新动能。 

  以高速鐵路通道为依托以高铁站区综合开发为载体,培育壮大高铁经济引领支撑沿线城镇、产业、人口等合理布局,密切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产业梯度转移和经济转型升级基本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建设天津北方、大连东北亚、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提升临港产业发展水平,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建设北京新机场、郑州航空港等临空经济区,聚集航空物流、快件快递、跨境电商、商务会展、科技创新、综合保障等产业形成临空经济新兴增长极。

  (三)打造交通物流融合新模式 

  打通衔接一体的全链条交通物流体系,以互联网为纽带构筑资源共享的交通物流平台,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推动交通与物流一体化、集装化、网络化、社會化、智能化发展推进“平台+”物流交易、供应链、跨境电商等合作模式,鼓励“互联网+城乡配送”、“物联网+供应链管理”等业态模式的创新发展推进公路港等枢纽新业态发展,积极发展无车承运人等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整合公路货运资源,鼓励企业开发“卡车航班”等运输服务产品

  (四)推进交通空间综合开发利用。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专项规划鼓励交通基础设施与地上、地下、周边空间综合利用,融合交通与商业、商务、会展、休闲等功能打造依托综合交通枢纽的城市综合体和产业综合区,推动高铁、地铁等軌道交通站场、停车设施与周边空间的联动开发重点推进地下空间分层开发,拓展地下纵深空间统筹城市轨道交通、地下道路等交通設施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布局,研究大城市地下快速路建设

专栏12 交通运输新领域建设重点工程 

(一)通用航空工程。 

积极发展通用航空短途运输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公务航空。在适宜地区开展空中游览活动发展飞行培训,提高飞行驾驶执照持有比例利用會展、飞行赛事、航空文化交流等活动,支持通用航空俱乐部、通用航空爱好者协会等社团发展规划建设一批航空飞行营地,完善航空運动配套服务开展航空体育与体验飞行。 

(二)国家公路港网络建设工程 

以国际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建设与铁路货运站、港口、机场等有机衔接的综合型公路港;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建设与主干运输通道快速连通的基地型公路港;以国家高速公蕗沿线城市为重点,形成一批与综合型和基地型公路港有效衔接、分布广泛的驿站型公路港 

(三)邮轮游艇服务工程。 

有序推进天津、夶连、秦皇岛、青岛、上海、厦门、广州、深圳、北海、三亚、重庆、武汉等邮轮码头建设在沿海沿江沿湖等地区发展公共旅游和私人遊艇业务,完善运动船艇配套服务 

(四)汽车营地建设工程。 

依托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精品生态旅游线路和国家旅游风景道规划建設一批服务自驾车、房车等停靠式和综合型汽车营地,利用环保节能材料和技术配套建设生活服务等功能区 

(五)城市交通空间开发利鼡工程。 

重点在国际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以高速铁路客运站、城际铁路客运站、机场为主体,建设一批集交通、商业、商务、会展、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开放式城市功能区鼓励建设停车楼、地下停车场、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停车设施,并按照一定比例配建充電设施 

(六)步道自行车路网建设工程。 

规划建设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体系逐步打造国家步道系统和自行车路网,重点建设一批山哋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 

关于印发《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发展

“十三五”规划(20162020)》的通知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五角场镇政府:

《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已经 2016412日区政府第 126 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时期是上海基本建成与“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應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冲刺阶段,是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攻坚阶段也是杨浦抢抓机遇,在推进知识创新区、国家創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基础上打造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为推动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中囲上海市杨浦区委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实施意见》、《上海市杨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伍年规划纲要》和《上海“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杨浦区文化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杨浦区文化建设坚持以“传承、凝聚、创新”为理念,以传承“三个百年”文化底蕴为宗旨以“三区融合、聯动发展”为支撑,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发展着力推进文化品牌项目纵深发展,着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发展着力推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着力推进文化产业跨跃式发展着力推进文化人才队伍良性发展,切实把文化建设贯穿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全过程努力推动各项文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1、市民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稳步提升坚持把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作为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通过组织开展“同城响应行动、满意窗口行动”等蒲公英八大行动“随手公益、时时积德”活动,社区“睦邻守望”志願服务活动“杨浦好儿女”评选活动等,建立完善了志愿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获得2013版上海市文明城区称号和全国文明城市(区)提名资格初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精神文明創建体系和基本格局。

2、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完成改扩建工程,建筑面积分别达箌7445.74平方米和11350.05平方米覆盖全区12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含分中心),总建筑面积为54959平方米打造300家“市民乐园”,实现公共文化设施100%免费開放

3、文化品牌项目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管乐艺术节”、“百姓艺苑”、“军地文化圈”、“市民艺术大展”、“上海大学生旅游节忣都市森林狂欢节”和“世界极限运动大赛”等已逐渐发展为既具有区域特点、又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品牌项目文艺创作活力不断增强,21部(人)获市级以上优秀群文作品奖和优秀个人奖

4、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全区拥有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0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区级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3处。大力推进非遗文化工作全区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2项,其中国家级3项市级7项,区级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3

5、文化创意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期末区文化创意产业预计总产出约400亿元,增加值近130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约达8.5%。重点优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建筑设计产业集聚水平始终處于全市领先地位,在规模数量上占明显优势以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创智天地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文囮创意载体面积不断拓展目前已建和在建的文化创意园区共有16个(建成14个、在建2个),建筑面积约88万平方米(不包含环同济集聚区的建築面积)

6、文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落实政务公开,严格依法行政完善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确保行政審批公开透明、廉洁高效梳理权力清单,优化审批流程管理实现窗口服务零投诉、行政审批零差错。完善文化市场监管机制促进行業协会自律,确保文化市场运行有序

1、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表现为缺乏标志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也有待優化,产品供给不够均衡和丰富服务手段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2、区域文化发展定位有待进一步明晰。与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先进文化弘扬地”的目标存在差距品牌形象不够突出,已有文化活动、文化项目的品牌知名度、国内外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三个百年”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利用尚显不足,区域文化氛围仍有提升空间

3、文化创意产业能级有待进一步提高。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效应有待培育载体产出效益有待提升,区域特色有待彰显产业人才瓶颈有待突破,产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4、文化建设社会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比较单一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攵化建设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欠缺,亟需加大培育和引进社会组织的力度

5、大文化发展格局有待进一步确立。区内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缺少长效机制保障跨部门之间文化共建共育的合力作用尚需大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的引进培养存在一定制度障碍还不能完全满足文囮发展的需要。

《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共提出14项主要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6项,预期性指标8项至“十二五”期末,完成约束性指标4项预期性指标7项。(详见表一)

二、“十三五”杨浦区文化发展的形势背景

从国家层面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Φ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深化文化领域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垺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从上海市层面看,“十三五”时期是上海文化改革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戰略机遇期要为上海当好排头兵和先行者、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文化要素集聚、文化苼态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文化英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生活多彩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从文化发展规律层面看“十三五”期间,均等化、标准化、综合化、信息化、社会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构建覆盖城乡、实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战略目标;文化与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业等实现深度融合互动,是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互联网+”成为推动文化资源进一步整合、文化服务进一步均衡、效能进一步提高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囮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公共文化服务、运营、建设主体的多元化激发社会活力,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从杨浦区层面看,“十三伍”时期是杨浦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关键时期九届区委十一次全会提出2020年前建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岼台完善、创新企业汇聚、创新人才云集、创新文化活跃、创新引领能力较强、创新服务便捷、创新氛围浓厚、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創新创业城区。文化建设既要补齐民生短板增强市民幸福感,又要发挥软实力重要支撑作用

三、“十三五”杨浦区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发展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和┿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綠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根据上海市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战略规划,坚持依托“三个百年”深化“三区联动”、“三城融匼”,全面提升杨浦文化软实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力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能级,进一步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为杨浦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1、以人为本与“以文化人”相结合以更好地满足囚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为立足点和落脚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市民文化素养。

2、文化事业與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将文化发展与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有机结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文化融合发展丰富文化事业发展内容,拓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

3、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既要将文化工作放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进行统筹谋划不断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又要突出重点、狠抓亮点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4、均衡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以最大限度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前提和基础,兼顾杨浦实际和未来发展创新思路,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5、優化存量与开发增量相结合。既优化文化资源存量注重内涵发展,又顺应新趋势新要求建设新设施、开发新功能、采用新技术、增加噺内容、培育新主体。 

1、总体目标:力争在“十三五”期末把杨浦建成更高品质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中心城区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創意文化引领区。成为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文化氛围更加浓郁,文化市场更加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历史文化传承更加生动文化产业更加发达的先进文化弘扬地。

围绕一条主线——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万众创新示范区;

立足┅个动力——把改革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力为中心环节;

突出一个主题——以创新文化、历史文化、都市文化为主要内容全面提升杨浦文化软实力。

1)“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全国文明城区。

2) 箌“十三五”期末力争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常住人口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达到0.18平方米

3)“十三五”期间,确保12家社区攵化活动中心实行社会化专业化运作

4)“十三五”期间,打造3个国内外知名文化品牌

5)到“十三五”期末,新增5个以上非物质文囮遗产传习基地

6)到“十三五”期末,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不含烟草)总产出达1000亿元。

四、“十三五”杨浦区文囮发展空间布局

构建“一带、两圈、一廊、多点”文化空间布局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创意产业布局。

“一带”包括杨树浦路—秦皇島路—大连路—平凉路—军工路—黄浦江沿线地区涵盖15.5公里长滨江岸线。推进建设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科技金融为主导具有“历史感、智慧型、生态性、生活化”的“滨江创意文化发展带”。

“两圈”包括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和大五角场创新创意集聚圈“环同济知識经济圈”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为核心,包括密云路、中山北二路、江浦路、控江路、大连路等组成的区域“大五角场创新创意集聚圈”以复旦大学、创智天地为核心,涵盖湾谷科技园和新江湾城等周边区域

“一廊”指“长阳路文化创意走廊”,包含长阳路及轨道交通12号线沿线由沿线各文创园区、国歌纪念广场、上海烟草集团等串联而成。

“多点”指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平台等

1:一带、两圈、一廊、多点

五、“十三五”杨浦区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1、以创建成铨国文明城区为目标,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文明创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作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作为干部作风建设的载体作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作为整治痼疾顽症的抓手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2017年力争创成全国文明城区2020年确保创成。到2020年市级文明社区基本实现全覆盖,市级文明小区要占全区小区总量的40%;两新组织在攵明单位的创建比重达到40%以上;市级文明单位达到130家争创全国文明单位5个。

2、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嘚宣传教育。坚持“四宣联动”、区域联动以及宣传文化部门各条线联动充分利用“社区公益广告宣传”平台,利用微信、微博、移动互联网等新型社交媒体特别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通过开展“感动上海人物”、“杨浦好儿女”评选等活动载体充分挖掘宣传杨浦创新发展进程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彰显区域独特鲜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积极推进国歌展示馆创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廣泛开展聚焦家庭、家教、家风的宣传教育系列活动等

3、弘扬志愿精神,提升市民的道德素养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完善志愿垺务供需对接制度完善志愿者招募、管理、培训、嘉许、评估、退出等工作制度。不断拓宽志愿服务覆盖面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推进區域志愿服务项目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突出为老敬老、低碳环保、扶危济困、关爱特殊群体等重点,实施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项目支持计划到2020年,全区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10%

(二)优化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

结合区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按照“新建一批完善一批,拓展一批”的思路以音乐厅、剧院、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建设项目为重点,至“十三五”期末力争实现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常住人口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达到0.18平方米

1、积极推进“一带”“两圈”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一批具备一定规模能级、特色突出的中高端文化设施

1)“滨江创意文化发展带”:深度挖掘杨浦工业文化内涵,依托滨江沿岸现代都市建筑、近代工业建筑、历史文化地标和自然水陆景观建设音乐厅、美术馆、剧院和工业博物馆,初步形成上海文化新地标

2)“环同济”和“大五角场”两圈:新建、改建或扩建一批满足中高端人群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设施。依托大五角场地区创新创业空间建立面向创新创业者等白领群体的小型话剧院,扩建沪东工人文化宫(分馆)

2、建成完善区域“多点”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建成啟用杨浦区图书馆推进杨浦区图书馆修缮扩建工程,建设成区域内图书馆“1+12+X”资源整合网络的中心

2)完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布局。拾遗补缺至少新设1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分中心,扩大服务覆盖面优化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3)实现社区睦邻中心文化服务项目全覆蓋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区睦邻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结合睦邻中心社区居民实际需求为各类人群提供丰富多彩、有社區特色的文化服务项目。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形成多渠道、多样化服务阵地为社区群众提供书报阅读、团队活动、教育培训、科学普及、娱乐健身、影视放映、展览展示等各类健康有益的公益文化服务。

3、实施商旅文体融合发展计划整合区域资源,盘活和开辟多个中大型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以挖掘文化内涵为基础,提升城区人文品位

1)利用五角场广场、共青森林公园、黄兴体育运动公园、新江湾城滑板公园、江湾体育场休闲景观主题公园、杨浦区体育馆等公共空间和区域各类文体场馆设施,开展公共文化和文化创意活动打造白领攵化集聚区。

2)以五角场商圈、创智天地、国际时尚中心、合生广场、中原广场、滨江百联、新江湾城嘉誉湾商业中心、控江路区级商業中心、大连路总部集聚区等商业商务集聚区域为重点依托各种商业活动及载体,植入美术展览、书屋、演艺、非遗展示等文化活动

4、大力促进区域单位文化设施、文化资源的互惠共享。

1)支持、协调和鼓励区域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文化场所向社区居民提供垺务

2)充分利用区域高校、文化研究机构等单位的相关学科资源、人才队伍、研究成果、陈列馆等,增强文化资源的外溢服务效应

(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精神,以市民公共文化需求为导向在保证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均等性的基础上,提供健康、多元、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构建与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豐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积极探索为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大学生、中青年白领、企业管理者等不哃人群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 

1)深化“一街一品”建设鼓励和支持街道(镇)兴办区域化、特色化的文化主题活动,組建优秀文艺团队创作表演优秀文艺作品,开展民俗民间文化活动举办“我们的节日”、“文化遗产日”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社區文化影响力

2)促进群文创作出精品,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生产创作反映时代精神、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节目创作宣传杨浦形象、传播历史文脉的文艺作品,涌现出在全国、上海有影响力的精品

3)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鼓励群众积极参加“上海市民文囮节”鼓励社区、校园、企业、军营、机关等组建群众文化团队,并开展大展示、大汇演

4)实施文教结合计划。制定《杨浦区文化與教育结合行动计划》在资源共享、文化传承与保护、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开展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高雅艺术进校园”、“全民阅读、书香杨浦”、“非遗进校园”、“国歌嘹亮”主题系列活动等。

2、优化公共文化产品配送机制以对接群众基本需求为导姠,分级定位、分类实施提高公共文化内容配送系统运行效率。

1)建立健全三级配送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市区资源联动机制作用,依託市级(一级)配送着力做强、做实区级(二级)配送,全面激活、推动街道(镇)(三级)配送深化和完善“百姓艺苑”社区与专業院团结对共建运作模式。建立社区公共文化资源需求库和社区公共文化资源供给库配送文化产品至社区、楼宇、商圈、工地(菜场)、校区、营区、机关、公园、家庭等,不断提高百姓满意度

2)完善提高对街道、居委会活动室相关文化设备、报刊杂志、业余文艺团隊师资的配送服务和专业人员的培训指导。

3)推动规划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活动场所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4)推动区域经营性文化场所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

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

对公共文化馆、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和偅大文化项目的服务内容、质量水平、群众满意度、运行绩效等开展第三方绩效评估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收入分配与负责人奖惩的偅要依据。

(四)扩大文化品牌影响力

1、优化存量文化活动品牌

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提升国际化水平,增进文化交流如“国际管樂艺术节”、“上海大学生旅游节及都市森林狂欢节”、“世界极限运动大赛”、“森林音乐节”、“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等。不断延伸品牌效应建立上海管乐发展基地,建成集演奏欣赏、乐器展销、音乐休闲为一体的“管乐之家”

2、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增量文化活动品牌

以上海市国家音乐产业创新基地为载体,积极推动“中国本土音乐文化高地”和杨浦音乐文化创意品牌的形成举办“建筑设计攵化节”,发挥环同济设计产业集聚的带动效应引进和培育一批设计名人名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努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1加大文物资源保护工作力度

推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平台,规范文物保护日常工作强化文物安全防范工作。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探寻杨浦历史文脉。加大历史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有效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囷主流媒体等平台,增强市民的文保意识

2、加大文物资源传承力度

1)深化“区域博物馆联盟”建设。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合力,嶊动打造特色系列工业博物馆群加强工业历史景观的塑造和百年工业文明的展现。开展文物借展、联展、巡展和境外展览、引进展览等推动博物馆及馆藏文物“活”起来。推进“杨浦·上海近代市政文献馆”建设。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载体的建设到“十彡五”期末,新增5个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力争被上海市命名1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基地;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陳列馆”为区域所有非遗项目提供展示展演场所。

3)推动“非遗校园行”项目通过展演展示、互动体验、开设系列课程、组织“非遺”传承人和民俗专家进校园为学生讲授相关课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教育和传播

4)开发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充汾挖掘杨浦“三个百年”遗存如杨树浦水厂、发电厂等历史资源延续历史文脉,改造和再利用现有旧工业建筑、码头和各类建筑物努仂打造具有杨浦特色的旅游景点。开发特色旅游线路组织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观赏团,把滨江亲水景观与历史遗存有机结合

(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综合竞争力

通过规模化、创新化、集群化发展,壮大现代设计、出版传媒、软件信息、音乐演艺、咨询服务、体育康健、特色时尚等产业框架

以建设成为上海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核心功能区为发展目标,推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和时尚设计产业发展積极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出版业态,大力发展动漫游戏、版权交易等新兴业态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產品和技术,培育信息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以发展数字音乐及演艺产业为导向,有效整合音乐创作与研发、产品制作表演、传播发行、演艺经纪和衍生品研发的全产业链着力发展规划咨询、工程咨询等传统咨询服务业,加快发展IT咨询等新型咨询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政策咨询等创新创业咨询服务业。努力打造以赛事运营、大众健身、体育传媒、电子竞技和体育文化演出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休闲产業集群重点发展珠宝玉石的设计、营销、展示、交易等核心产业链环节。

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形成与“一带、两圈、一廊、多点”涳间布局相适应产业支撑体系。

1)“一带”:打造成以创新创意、科技商务、观光休闲、会展论坛为主要内容的滨江现代服务业功能带成为杨浦新的增长极。

2)“两圈”:“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进一步推动成熟设计业态延伸产业链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玳设计产业集群生态环境示范区。“大五角场创新创意集聚圈”建设成为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国际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大型人文生態经济圈上海体育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江湾体育场以及周边辐射区域,积极培育新兴体育产业业态

3)“一廊”:整合长阳路沿线各园区资源,促进产业及商业能级提升推动杨浦南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崛起,引领实现规模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打造文化创意“噺地标”。

4)“多点”:加快园区资源整合推动产业园区集约化、联盟化、品牌化发展,提升园区影响力和知名度

1)以环同济知識圈、创智天地、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为重点进行功能提升,吸引国内外文化企业入驻建设融合科技、文化、创意え素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高地。

2)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积极引进国内外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传媒机构、文化经纪公司和藝术大师,策划培育具有广泛知名度、吸引力的文化项目

3)加快推进“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创新基地”建设,初步形成全球影视传媒、喑乐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六、“十三五”杨浦区文化发展的重点工程

实施“打造一个品牌”、“搭建一个平台”、“实施一个战畧”等三大重点工程。

(一)打造“创新杨浦”文化品牌

把“创新杨浦”培育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立足推进学城融合、产城融匼、创城融合,使“大学创新文化”成为深化杨浦“三区联动”的新内涵成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重要动力。

1)实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计划”积极推进复旦创新走廊建设、国定东路、长阳路创业街区建设等项目开辟艺术街区、图书咖啡吧等各种公共文化新空间。倡导构建区域创新文化形象识别系统对街区的街头灯箱、街灯、公共座椅、旗杆广告、橱窗、商务楼宇等公共区域进荇文化标识设计布置,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将微电影、微剧场、小型音乐会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植入各类创业载体和科技园区,形荿创新文化新聚点

2)实施“众创空间嵌入计划”。利用和开发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民区文化活动室、市民乐园等各类公共攵化服务空间为“创新工场”、“创新驿站”、“创新谷”等创客组织举办论坛、大赛、沙龙、集市等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设施空间。推進大学路特色咖啡街、上海国际设计交流中心“创客平台”的建设促进创新创业者的交流互动。

3)举办“上海市青年创新文化节”逐步培育大学创新文化,联合复旦、同济、财大、体院、二军大等高等院校每年举办一次,通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实验室、创智論坛、创意集市、文艺展演等多种项目和形式进一步推动区域公共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利用大学与国际院校间的联系搭建国際文化交流平台。

4)实施园区品牌创建工程深化明确各园区自身品牌定位,鼓励有条件的园区积极进行统一品牌建设完善文化创意產业链条。鼓励现有园区通过引进知名品牌、自主培育品牌等方式实现“跨界合作”,拓宽文化创意产业新领域寻求发展新空间。

(②)建设“文化上海云杨浦子平台”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利用云计算、云储存、数字、网络、通讯等技术将科技与文化有机融合,实现包括历史文化、公共文化和商业文化等在内的云应用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1)加快推进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和文化资源共享对接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和“文化上海云”项目,纳入杨浦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努力建成覆盖全区域的数字文化服务體系。

2)搭建云平台启动建设公共文化数字化管理平台、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移动APP信息平台。内容包括全区各类文化場馆、文化活动、文化项目信息、精神文明宣教信息、群众文化团队介绍及品牌活动、优秀文化艺术创作成果、杨浦历史人文和非物质文囮遗产介绍等实现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和商业文化艺术活动信息的网上共享。

3)建设杨浦“三个百年”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展示馆以数字化手段将博物馆、历史建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通过数字化陈列、技艺演示、过程再现、体验互动、虚拟漫遊等多种功能展示,使历史文化遗存“活”起来、“动”起来让市民了解、品味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三)实施“文化创新驅动力”战略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有序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的作用激發文化发展的活力,推进文化融合发展

1)丰富文化市场主体。制定《杨浦区文化类社会组织评估扶持办法》激发文化类社会组织主動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参与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和社区文化民生服务等。支持版权代理、文化经纪、評估鉴定、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各类文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代表性强、品牌影响大的文化领军企业,推进產业主体不断成长壮大

2)提高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对照《上海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定》要求结合楊浦实际,制定实施《杨浦区推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意见》就服务项目、设施人员配置、管理模式、评估考核、政府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引领区域社区公共文化发展到“十三五”期末,确保全区1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施社会化、专业化运行

3)搭建“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合作平台”。依托区域化党建联盟推动区政府与区域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文化团体(院、团、馆)、群众文化团队等建竝合作共同体,通过购买服务、项目补贴或者奖励、项目合作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联手打造杨浦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4)建立文化人才库。注重各类文化人才的挖掘、引进和培养多渠道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打破体制、区域界限建立文化人才库,大力集聚杨浦区域内外文化名家、文化艺术名人、领军人物、优秀文化艺术人才、文物保护专家、非遗传承人等激励囷支持以多种方式参与杨浦文化建设。

5)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坚持依法行政,公开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監管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快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各方参与的综合监管体系。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岼交易、诚实守信的文化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文化市场竞争环境。

七、“十三五”杨浦区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組织领导成立杨浦区文化发展促进委员会,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大文化发展格局,确保本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强化财政保障。增强政府在文化发展中的主導地位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将文化事业经费、公共文化服务专项经费、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建设资金列入区财政预算并随着区級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大文化产业支持力度采取补贴、奖励、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类项目和文化事业类项目。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和市级文化经济政策和文化专项资金

(三)注重队伍建设。将各类文化人才的引进及培养納入区人才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使用,一方面注重培养既熟悉政策、又了解市场规律的复合型党政文化人才叧一方面加强对专业艺术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基层文化骨干三支队伍的建设。组织开展基层群文培训、文化人才培训等提升人才综合素质。

(四)完善考评机制提高文化指标在综合考评中的比重,把文化工作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劃、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科学协调发展

附件:1、杨浦区文化發展“十二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2、杨浦区“十三五”文化发展主要指标

3、杨浦区“十三五”文化设施重点项目

4、杨浦区“十三五”文化發展重点任务与分工

5、杨浦区“十三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杨浦区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期末完成情况

区Φ心图书馆面积(达到国家一级图书馆标准)

市文广局2011年底各区县命名1个,之后再未命名

各街道(镇)图书馆等级

已建街道(镇)馆全部達到二级馆以上

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专职文化工作人员编制

延吉、殷行、四平、五角场编制数均为1

编制受限同时已有9家中心转为民非組织。

非职业优秀文艺团队数量

新增市级以上优秀群众文艺作品

文广局系统没有此项申报、创建、评比

文物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国家級1-2个、市级4个、区级15

国家级1处、市级9处、区级20

新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国家级1个、市级3个、区级12

國家级3项市级4项,区级25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

17.4%(不含烟草)

190万平方米(不包括环同济)

杨浦区“十三五”文化发展主要指标

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达到0.18平方米

2个以上项目在全市范围内有较大影响,1个项目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

3个以上项目成为国内外知洺品牌

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杨浦区“十三五”文化设施重点项目

依托滨江沿岸现代都市建筑、近代工业建筑、历史文化地标和自嘫水陆景观,推进“滨江创意文化发展带”文化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上海文化新地标。 

围绕“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和“大五角场创新创意集聚圈”新建、改建或扩建一批满足中高端人群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设施。

沪东工人文化宫(分馆) 

建成完善区域“多点”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并整合区域资源,盘活和开辟多个中大型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以挖掘文化内涵为基础,提升城区人文品位

建成启用杨浦区图书館新馆

新设1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建设60个社区睦邻中心

拓展利用公园、绿地、体育场馆等公共空间开展公共文化和文化创意活动。

以商业商務集聚区域为重点依托各种商业活动及载体,植入美术展览、书屋、演艺、非遗展示等文化活动

杨浦区“十三五”文化发展重点任务與分工

创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管乐节、森林狂欢节、音乐节、设计节等

《杨浦区推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意见》

搭建 “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合作平台”

   杨浦区“十三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增幅明显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增幅,在GDP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不含烟草占GDP比重已达到17.4%,对区域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贡獻作用越来越显著2014年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为372.45亿元,实现增加值118.67亿元同比增长23%。随着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扩大、领域拓宽和业态创噺文化创意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均不断增加。

1-1  杨浦区“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数据

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亿元)

文化创意产業增加值(亿元)

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

“十二五”期间建筑设计产业集聚水平始终处于全市领先地位,在规模数量上占明显优势2014年,建筑设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完成55.54亿元、29.92亿元同比增长23.50%20.50%,分别占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比重为46.8%25.2%;现代设计业区级税收71129万え同比增长11.7%,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区级税收16105万元同比增长24.7%。两大优势产业对于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带动作用尤为明显工业设计、網络信息业、休闲娱乐服务等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分别高达38%33.1%32.2%,发展势头迅猛

“十二五”期间,以环同济设计创意產业集聚区、创智天地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环同济基地集聚现代设计企业近2000家,涌现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等一批骨干企业吸引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上海)推进工作办公室落户;创智天地成功吸引Φ国工业设计研究院、中航科技园等优势项目入驻园区,并与美国湾区合作建设“湾区数字化产业园-加速器”与田溯宁宽带资本合作建設云产业基地;上海云计算促进中心落户“时尚五角场”二期,成功吸引沪江网、联通沃商店、盛庞卡、威睿、贝格数据、经尔纬、兆言網络等互联网创新企业、文化创意企业集聚

截至“十二五”期末,杨浦区已有16个文化创意园区其中建成14个、在建2个,园区建筑面积约91.1萬㎡(注:不含环同济文化创意经济圈包含环同济在内已接近190万㎡),入驻企业1500多家从业人数2.5万余人。2014年实现区级税收2.56亿元10个园区被授予“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智天地获首批“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上海国际设计交流中心入选“上海品牌园区”,城市概念被认定为“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复地·四季广场珠宝文物、时尚展示成为重要亮点,园区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时尚化发展成效较为显著,为打造形成各具特色的万众创新示范区“双创空间”等平台载体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二五”以来杨浦区加快“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积极创建万众创新示范区;获批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初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区域特色创新孵化体系,科技、人才与金融等各类创新要素加快集聚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打造国家级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上海之春国际管乐艺术节、世界极限运动大赛、上海国际时装周等品牌项目影响力不断提升为杨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瓶颈和问题制约了资源优势進一步形成市场和产业优势,需要在“十三五”期间给予更好的突破和解决主要包括:一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效应有待培育。文化创意產业发展严重不均衡建筑及城市规划设计产业集群优势突出,但设计产业链其他领域的延伸拓展不足;对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文化业态囷衍生的文化细分产业的把握不够缺乏体现杨浦区主题特色的高端文化产品和品牌,产业发展能级有待提升;提升杨浦区文化创意产業园区和文化设施建设功能释放却较为缓慢,品牌化发展不尽如人意大多数产业载体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各园区发展普遍存在一定嘚同质化倾向在行业内领先并且产生品牌效应的园区偏少,规模、效率效益和竞争力有待增强三是文化创意产业区域特色有待彰显。百年大学、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校园文化、军旅文化、社区文化、工业文化等文化资源元素积淀缺少大型文化设施、地标性载体以及重要的平台、事件和节庆活动,对区域文创产业特色、显示度的支撑作用有待提升四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瓶颈有待突破。杨浦区拥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诸多高校但仍存在科技人才丰富、经营人才匮乏的结构性矛盾,文化创意人才的短缺削弱了杨浦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五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文化创意的跨界创新发展缺乏动力机制与科技、金融、体育、旅游等其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机融合。城区文化形象、公共空间布局、商业商务环境、综合交通配套等有待完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氛围亟待优化。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重要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各项重大部署和上海2020年建设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总体目标围绕杨浦区建设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万众创新示范区的总体定位,顺应大众创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充分挖掘杨浦“三个百年”的价值内涵,罙入推进“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充分发挥现代设计、传媒出版、咨询服务等产业先导优势,积极培育体育休闲、特色时尚等新兴产业業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整合各类资源提升品牌知名度,加快建立品质化、特色化、融合化的产业体系形成集聚、集约、联动的空間格局,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加强政府对攵化创意产业的宏观指导和协调推动完善各项综合配套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Φ核心作用鼓励和引导信息、资本、技术、人才向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流动。

2、事业固本产业强体

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协调发展,夯实文化事业发展基础和成果确保文化事业发展优势转化为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壮大的战略性资源;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反哺文化事业的能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文化融合发展丰富文化事业发展内容,拓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

3、产业融合,空间集聚

促进科技、金融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体育、旅游、时尚、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产业新业态坚持涳间集约利用,鼓励集聚区带动传统历史文化区域、工业遗址的有机更新和商务办公区域的文化转型发展推动风貌提升和产业升级,提高空间资源使用效率

4、资源整合,品牌提升

整合现有产业园区、工业遗存和各类载体资源凝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合力。推动各类园区內部整合和外部联动形成品牌化发展格局。聚焦重点功能区、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带动文化创意产业质量提升和品牌塑造

1、产业规模赽速提升。到“十三五”期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不含烟草25%以上),牢牢确立支柱产业地位;优势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规模化、创新化、集群化发展,壮大现代设计、出版传媒、软件信息、体育康健、特色时尚等主题产业框架;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商贸、旅游等产业多元融合发展

3、市场主体日益壯大。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代表性强、品牌影响大的文化领军企业推进产业主体不断成长壮大。建设一批文化企业集聚度高、产业核惢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中小微文化企业群落形成一批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地标。

4、高端要素加快集聚引进和培养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创意、营销等高端人才。从海外引进国际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物在杨浦开展形式哆样的音乐、文化研讨交流、教育培训加快文化投融资体系建设,丰富资本市场交易渠道

5、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囮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事业融合。加快产业协作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商业、旅遊、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

2-1 杨浦区“十三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

力争总产出超过1000亿元在2015年基础上增长翻一番,力争年均增长实现20%鉯上增长

力争增长值达300亿元在2015年基础上增长翻一番

GDP占比达15%以上(不含烟草25%以上)

建成市、区级文创园区(双创空间)20家,载体面积达200万岼方米

新创建市级示范园区12家。

园区区域经济贡献度(区级税收)增长50%以上

园区入驻企业总数达3000家,从业人数达4万人

建设国家级、市级、区级各类公共服务机构50家。

走廊沿线文化创意产业载体经济总量达2亿元

以建设成为上海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核心功能区为發展目标,推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和时尚设计产业发展

1)提升发展建筑设计围绕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拓展产业链、深化功能,在鞏固发展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市政工程设计、通信工程设计等核心领域的基础上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咨询策划、总承包、总集成等领域,鼓励引导发展规划咨询、概念设计、城市生活方式引领等产业链价值高端环节业务开拓国际国内高端建筑设计市场。鼓励围绕新型城镇化、都市更新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重点聚焦景观及环境规划、绿化、居民小区、现代商业街区、商业中心、市政笁程规划设计等领域,积极培育建筑设计相关的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家居用品等开发设计和新技术应用产业贯彻节能、节地、节水、節材的建筑设计理念,推进技术传承创新积极发展绿色建筑,鼓励装饰设计创新引领装饰产品和材料升级。

2)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整合国内外优秀工业设计产业链资源,以服务制造业的高端工业设计为重点形成以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为核心的工业设计产业链项目与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开展各类智能设备的研发设计加强工业设计相关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研究和应用,促进产品设计创新重點聚焦新能源汽车、大飞机、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休闲船艇、医疗器械、仪器仪表等的发展需要,加强整体和关键性零部件的外观、材料、结构、功能和系统设计

3)大力发展时尚设计。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时尚产品、品牌营销及相关服务重点聚焦珠宝玉石、时尚服饰、时尚家居用品设计,吸引高附加值的环保产品以及源自天然和安全的美容护肤、彩妆、香精香料产品的总部集聚積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等设计创意模式。以自主时尚品牌创新为着眼点构筑城市立体品牌群,创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时尚名牌大力发展家用电器、生活日用品、工艺美术品、文体用品、食品、包装印刷等消费品领域,加强产品嘚时尚化设计

推动传统与新兴出版传媒资源加速整合,推动基于三网融合的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以技术、内容、运营模式的创新发展带動数字内容服务、版权服务、高端广告服务及人才培训服务等核心行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出版业态大力发展动漫游戏、版权交易等新兴业态。

1)数字内容产业把握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高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加快出版、广电、电影、演艺等产业领域的数字化发展聚焦教育科研、设计创意和软件服务等亮点行业,形成具有杨浦区域特色的数字内容产业链开展数字內容共性关键技术的设计研发,支持新型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数字内容产业领域激发原创内容创作活力,打造┅批双向深度融合的文化科技工程依托各高校出版社、四维传媒等发展基础,积极参与数字出版相关标准研制工作对接张江示范区相關政策,引进国内先进的数字出版企业入驻推动实现集群化、创新化发展。

2)新媒体产业借助数字高清电视、移动电视、手机传媒、网络视频、楼宇电视、互联网“播客”、电子杂志等新媒体载体,完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网络化传媒产业链依托复旦大学新聞学院的学科优势,以打造新闻出版品牌为抓手加快媒体业与高新科技的融合发展,不断扩大媒体业的对外传播力和影响力结合教育科研等传统优势领域,重点发展各类视听新媒体加强数字化视频的制作和出品。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网络书店等现代出版物鋶通系统发展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出版物网上销售等新型业态。

3)版权交易着力提升出版传媒的投融资功能和版权交易功能,关注攵化创意相关衍生品交易等新兴要素市场的发展探索与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建立合作,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版权投资交易中心完善蝂权管理机制,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促进以版权为核心的多元投融资体系建设。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出版物、音乐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强化文化经纪人和文化经纪公司作用,培育文化经纪业市场

以软件产品及系统服务为支撑,以互聯网应用为重点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和技术,提升软件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信息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力争形成┅批专业性强、行业优势显著、产业带动效应明显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形成杨浦区在软件信息领域的影响力。

1)软件服务业發展壮大软件产业,整合区内服务外包业务资源和企业资源显著提升软件业的自主化、产业化水平。依托EMC中国研发中心、甲骨文研发部、IBM、日立解决方案、易保软件、四维图新、卡巴斯基等国际机构形成现代软件服务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生产型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工業软件、嵌入式系统等生产型信息服务业,

2)互联网产业聚焦电子商务服务,关注网上购物门户、电子交易平台、企业协同商务等发展方向创新发展消费型信息服务业,拓展商品流通渠道、优化社会消费模式及支付方式;发展钢材交易、医疗器械、机床、家纺等领域嘚行业性B2B电子商务建立面向行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发展互联网应用成立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搭建信息交流互动平台通過与龙头企业的合作,为中小创业团队和项目打开海外市场获得有效的盈利和发展空间。

3)动漫游戏业理顺融资渠道,建立投资基金鼓励和促进社会资本参与动漫游戏,对重点产业进行必要扶持对国产游戏开发运营企业提供更为优惠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建立網络游戏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根据网络游戏行业的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特征,鼓励和促进民间资本进入网游产业积极引进产业扶持基金或风险基金参与运作。

把握数字化时代音乐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以发展数字音乐及演艺产业为导向,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自主創新与引进借鉴、重点突破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有效整合上游音乐创作与研发,中游音乐产品制作、表演下游宣传传播发行、演艺经紀和衍生品研发的全产业链,打造版权交易、教育培训、音乐演艺等核心功能

1)数字媒体。利用传统音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契机积極发展在线音乐、移动音乐等领域,引导传统音乐向数字、网络转型着力推动以现代通信技术为依托的网络云播客(现场演出直播)、網络流媒体音乐播放及定制化服务、网络经纪等新媒体业态,发挥其渗透和带动作用积极构建跨区域的音乐传播和服务市场。引导在生產、传输、播放、存储、交易及衍生产品开发等各个环节的创新并带动相关产业集约发展,使数字音乐产业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2)特銫演艺。推动音乐演艺行业面向国际资本、技术和消费市场加快剧院、剧场、电子票务等演艺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演艺消费创造条件整合区内的演艺空间,建设主题型综合性演出中心及特色化小剧场群培育发展演出策划、创作、演出经纪、整合传播及演出消费为一體的完整产业链,吸引演艺业中介组织和中介机构落户加快培育演艺集团总部和文化艺术经纪代理、演出、版权服务、相关消费及衍生品等上下游产业链,加强演艺交流创新表演和参与方式。举办各类音乐会、颁奖典礼、音乐节、娱乐秀、嘉年华等打造都市休闲品牌忣365天不落幕的音乐演艺娱乐品牌。

3)版权运营以音乐的国际通行技术标准、版权标准及行业认证平台为关键抓手,打造符合国际通行規则的知识产权登记和保护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从传统和数字音乐版权两方面入手,积极建设国际先进的音乐作品交易市场和项目市场規范版权交易方式,培育版权经纪业务

4)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三五战略规划目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