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节目排行:99式坦克是怎样一款陆战装备

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扫扫有惊喜
这款国产坦克完胜99式:装备的反坦克导弹至少领先美国15年!坦克,有“陆战之王”的美称,是现代化陆军作战的主要装备。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的主战坦克大部分进入战后第三代。然而,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刚开始研制装备第二代主战坦克。为了加快追赶世界各国第三代坦克的步伐,中国也开始加紧研制第三代主战坦克。1989年,中国第三代坦克开始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研制,1996年末99式主战坦克正式定型。99式主战坦克,重量达50余吨,马力重量比27-28匹/吨。其车体设计、动力系统、射控系统、对抗系统、电子系统等基本达到三代主战坦克要求。作为国产重型坦克,99式主战坦克造价十分昂贵,每辆约1600万人民币,由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生产。因此,99式主战坦克是解放军装甲师和机步师的主要装备。99式塔克在解放军坦克史上具有里程牌式的意义,在解放军陆军装备中上具有重要地位。99式坦克尽管在1999年正式亮相,参与了当年的国庆大阅兵,但是各方面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包括装甲防护效能未达预期、射控系统无法正常运作、车体重量过大等,加之故障率也偏高,所以相关单位必须对其改进升级。在科研单位的努力下,2003式坦克作为中国第三代坦克后期型,重约50吨,2007年初开始装备部队,年产250辆左右。03式坦克火力、机动性及防护能力好于之前任何一类型坦克,其具备优异的防弹外型,炮塔和车体均采用复合装甲,抗弹能力成倍提高。03式坦克强大的火力和综合性被人称赞。其装备威力巨大的155mm炮,可以发射各种先进的炮弹和炮射导弹,让人振奋人心的是它可以发射最新型的炮社红箭-10TS重型反坦克导弹。这种导弹可在4千米外击穿1800mm厚的匀制钢甲,是目前世界上穿甲能力最强的导弹。据有关人士分析,红箭-10TS最少领先美国15年左右,它可以击穿目前世界上任何一种人造可移动的物体,是未来解放军未来手中的王牌武器。优异的性能必然伴随着高昂的造价,03式坦克造价成本比99式坦克高出了至少三分之一。因此,03式坦克首先装备中国陆军精锐装甲部队,以替换其已装备的99式坦克。除03式坦克外,99A2坦克是中国正在研制一种具有更加强大威力的坦克。该类型坦克加装第二代凝视焦平面红外线热成像仪,预警系统更加优良;装备兼容式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导航系统更加精准;采用横置传动系统及大功率发动机,动力系统更加强大。
上一页&1共2页热门新闻更多
实时热点榜单热门视频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中国99式坦克艰难的研制历程
我的图书馆
中国99式坦克艰难的研制历程
  资料图:国外网友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上传了《世界十大最佳主战坦克》排名,点击量达到70万。在排名中,从第十到第一分别是:中国99式主战坦克、印度阿琼主战坦克、日本10式主战坦克、意大利C1公羊主战坦克;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金戈铁马
  ——中国第一辆三代主战坦克震撼出世
  2008年,《简氏防务周刊》发布新一年度世界十大坦克排行榜。美国M1A2、德国豹2、英国挑战者、以色列梅卡瓦等知名主战坦克悉数上榜。
  中国ZTZ99G式第三代主战坦克同样榜上有名。这是一个让西方人震惊的战绩。这是一个让中国三代坦克研制团队欣慰的排名。
  回眸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国家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已经列装。而此时的中国,大量列装的仍然是仿制前苏联一代坦克的59式坦克,研制中的二代坦克迟迟未能定型。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位独臂老人临危受命,带领团队踏上了研制新型坦克的漫漫征程。中国坦克人的梦想,就这样在行业全面亏损的困境中艰难起步。
  为迅速拉近和国外先进坦克几十年的差距,1984年1月,中央军委开始为第三代主战坦克寻找总设计师,谁能够担此重任,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提出了一个人选。
  他叫祝榆生,时年66岁。
  祝榆生(时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因为我已经退(休)了,(上级)发一个文件,返聘我,还继续当这个三代总师。我想(我)都66岁了还当(总设计师)?
  这位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人,战争年代就曾身先士卒,在一次迫击炮试验排险中失去右臂,在受领三代坦克研制任务之前,他早已军功满身,然而这一次,这位独臂老人,再一次选择了毅然前行。
  祝榆生(时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我家在南京,我就准备走了,准备66岁下来我就准备回南京,我就想这个任务既然是国家任务,那么我作为共产党员,起码我要服从,是不是,我想我还是承担下去了,工作。&
  这个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任命,在三代坦克的研制团队里却得到了极大的认可。
  付宝玉(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重大的技术决策,整车的,全是他做。我们这些副总师都是他的助手,他这个总师名副其实,一个是他德高望重,他又在全行(业)的位置上,他不是为哪一个单位去着想,他是站在全局的利益去着想,所以别人都很服气他。
资料图:解放军99式重型主战坦克野战训练
  杜惠昌(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统领我们这些人,作为祝总师来讲,在三代坦克这个总设计师的位置上是当之无愧的。
  与以往的研制任务不同,此次,做为国家重点型号项目的三代坦克研制任务书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直接下达。
  王哲荣(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陆军就是这一个项目,而且从建国到现在,这是唯一一个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盖章子下的研制任务。
  付宝玉(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以前坦克研制都是国防科工委和总参谋部发文,现在是三代坦克是国家,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顶了天了。
  王哲荣(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接下达的这个研制任务,第一条就是要自行研制,第二条2000年水平,第三条就是2000年后装甲兵的主要装备,关键是2000年水平。
  祝榆生(时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中央要求与2000年的新坦克相抗衡,新坦克,从那个时候的M1和豹2,别人这20年也没有在睡觉,他也得改进。&&&&&&&&&&&&&&&&&&&&&&&&&&&
  M1;豹2,我目标定这两个,我把《项目指导》一听我就知道,这是最大的困难。
  祝榆生的担心绝非多余。三代坦克的总师们不得不面对当时坦克自主研制基础极其薄弱的现实。
  王哲荣(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因为当时我们国家实际上,从整个材料,工艺、包括设计水平,包括技术储备,包括试验测试能力,我们都不太具备条件。这是从一代车,还不是从二代,跨越到三代,是从一代要跨越到三代,这技术上有很大的跨越。
  付宝玉(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装备部队,能够抗衡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坦克,搞成这样一个坦克,不容易。
  从这时起,在三代坦克研制总体所这栋如今已人去楼空的小楼里,一位花甲老人开始与时间赛跑,一群新中国培养的首批坦克研制精英们开始与世界竞速,一个正经历着转型阵痛的军工行业开始践行对国家和民族新的承诺。
  在99式坦克研制之初,也正是西方和前苏联两种主要坦克研制思想交锋最为激烈的时代,作为追赶者的中国,是要走苏制模式的老路还是引进西方的设计理念,这不仅是技术的选择,更是智慧的考量。
  杜惠昌(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
  完全做美国的条件我们没有,甚至苏联的条件我们都没有,他的基础研究比我们强。
  祝榆生(时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我的观念一开始就是这样子的,搞技术问题,不能先画个圈圈把自己套住,管你东方的,西方的,我能参考的我差不多都参考,我是反对照这个照那个,是吧?要搞我们自己的,走中国式的,要靠我们,他问我为什么?你要赶上去,你不能不搞自己的。
  以研发三代坦克为契机,摆脱苏式体系,制定中国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具体技术指标。
  对于三代坦克的设计来说,这将是最为关键和艰难的一步。如果主要战术技术指标选择不当,将会导致研制工作全盘皆输。
  王哲荣(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从三代开始,我们下决心要扔掉国外这些(思路),我们要搞自己的,所以你像发动机由730马力,提高到1200马力,这个完全是我们自主研制。、
  资料图:这组视频截图为我们重现了2007年3月份美国参联会主席佩斯上将访华时参观解放军39集团军时的情景,佩斯近距离接触了我军最精锐部队,并且登上了我军最先进的99式主战坦克。
  祝榆生(时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我到1200(马力)不是没有根据,我就根据我平常了解,把豹2跟M1,做一个标准,作为我的目标,按照它们来算的,这样子我这个动力,机动性就差不多,你跑多快我跑多快,机动性差不多。
  对于发动机的研制来说,这的确是一个跳跃性的台阶。仅是功率这一项指标的提升,将导致百分之八十多的坦克部件需要重新设计。
  祝榆生(时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研制)指标最后一句,要到21世纪,能够对付新坦克,抗衡新坦克。我那时候想,光是抗衡两个字没有用,要打个平手吧,是不是,你一个武器打不赢别人,压制不了别人,使它没有发挥性能,要做这个程度,要打赢仗这样哪行啊
  要打得赢,就必须在坦克的火力上做文章。主炮口径,是衡量坦克火力的主要指标。当时西方列装的三代坦克普遍采用120毫米的口径,前苏联为125毫米。
  王哲荣(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是确定120毫米口径,还是125毫米口径,这个开过三次大的论证会。总参组织过,原来的(国防)科工委也组织过,我兵器也组织过,争论非常激烈。
  和火炮、火药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总师祝榆生,经过反复试验、测算,最终选择了125毫米的主炮口径。
  祝榆生(时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我为什么选125呢,我算了算,125它的膛内容量,空间,它有13.4升,120的只有8.9升。
  王哲荣(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口径大5毫米,大5毫米什么概念,那时候分析,就是作用弹丸底部的面积大8.5%,就是同样的压力,它大,那就是也提高初速,也提高威力,从火力方面开始定要留有发展余地。
  杜惠昌(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大药室能够弥补火药力不足的缺点。这样我们最后125(毫米)炮的火炮动能,炮口动能,在全世界来讲那就数一数二了。
  除此之外,新型防护系统、新型传动系统、新型火控系统、自动装弹机、激光压制观瞄、超近反导等等这些中国坦克研制从未涉足的领域中,采用的新技术多达几十项。
  仅三代坦克研制总体所就一口气接下了14个大的系统和部件的研制任务,尽管任务艰巨,时任所长王天民向祝榆生表态时却信心坚定。
  王天民(&时任兵器某研究所 三代坦克行政总指挥):我说,祝总师你不要有任何顾虑,只要是你认为我们所必须完成的任务,你交给我们,不管我们有多大的困难,一定要把这任务完成。即使我们过去没搞过的,我们一定要把它完成。
  资料图:央视军事频道播出解放军精锐部队实战训练视频。画面中解放军重型99式主战坦克部队、陆航武直10攻击直升机编队出动,气势凶猛,场面令人激动。
  指标一项项在明确,三代坦克的设计蓝图逐渐清晰,然而即使从今天中国的坦克研制能力和技术基础来看,当初的这些技术和指标要实现起来仍然是个不小的冒险。如何完成这些指标的设计,三代坦克设计师们做出了一个智慧的选择:系统取胜。
  祝榆生(时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首先,第一要有新技术。第二个,就是要掌握占领技术制高点,像火力我要占领制高点,但是要所有部件统统加高一个水平,都跟别人一样,办不到。
  杜惠昌(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咱们作为技术基础来讲,薄弱些,你单独,哪一个部门,哪个个人要想单打独斗,要想达到一个什么高的水平,不可能。
  祝榆生(时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所以就要优化匹配,要系统功能优化的,别人就不可能达到你使用的水平,(第)三一个,我能够把我总体性能平衡,总体功能能够一样就行了。
  研制思路逐渐清晰,99式坦克的研制团队以极具魄力的胸怀和胆量向着科技尖端迈进,他们将以极具超前的眼光来验证未来的“陆战之王”。
  对于设计师们来说,他们不仅是在挑战自己,更是在挑战二十年后的对手。
  日,99式坦克的研制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四大武器装备之一,全国百余家科研院所、工厂、高校,投入到99式坦克的研制之中。
  付宝玉(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国家把常规兵器,坦克,作为四大武器装备型号之一,重中之重,也是头一回。所有的部门、行业只要涉及到三代,全开绿灯。
  在这支庞大的研制大军中,承担主要研制任务的军工院所和工厂,大多建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三代坦克的总装厂就是前苏联最早援华的156个项目之一,从那时起,新中国高校毕业的第一批坦克人,从四面八方来到了这座塞外城市。
  杜惠昌(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有一个歌你可能听说过吧,小燕子,所有的孩子现在都会唱,小燕子,小燕子,欢迎你来到这里,这里盖起了大工厂,我们就像小燕子一样,来到这里,因为这里有了工厂,这里有了机器,四面八方的大学毕业的中专毕业的,支援边疆建设。
  中国的第一辆59式坦克就诞生在这里,然而这辆承载着坦克人最初骄傲的坦克却完全仿自于前苏联的T54式主战坦克,从图纸、技术文件到工艺、设备全部来自前苏联,就是总装厂本身也完全是按照前苏联专家的设计建设而成。
  尽管在三代坦克的研制任务启动后,整个兵工行业的生产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当99式坦克的设计指标下达后,工厂上下还是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冯益柏(时任三代坦克某分系统总指挥):一个是所有的指标都需要新技术来支撑,你设计出来不一定能干出来,就是制造的水平也要大幅度提升。
  王小海(时为兵器某厂工程技术人员):图纸的要求,精度的要求,这个结构的复杂性,好多单位都摇头,不敢接这个东西,认为这个好多东西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资料图:铁甲滚滚,所向披靡
  然而,在这份设计图纸面前,三代坦克总装厂的所有人没有摇头,没有退缩,他们选择了迎难而上。
  冯益柏(时任三代坦克某分系统总指挥):大家虽然认为指标非常高,但是有没有决心,大家都有这种决心,一定要把它要拿下来,一定要达到这个(设计)高度,就是说把我们整个坦克设计研制的水平提升上来,确实是没有感觉到说是,哎哟遥不可及,没有。
  现在的很多人恐怕难以想象,如此充满激情和干劲的军工人,面对的却是这样的现实困境: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几乎所有的军工企业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全行业亏损状态。
  冯益柏(时任三代坦克某分系统总指挥):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工厂每个月发二百块钱非常非常困难。
  周黎明&(时为兵器某厂工程技术人员):那阵孩子也小,(夫妻)俩人都在这。不行到我父母那蹭点,她父母那蹭点。与总装厂一墙之隔、承担99式坦克火力系统研制的单位同样如此。
  崔士暹&(时任三代坦克某系统总师办主任):当时来说呢,应该说已经达到了一年不能发满工资的阶段一种了,这种情况下,科研人员并没有任何的抱怨。仍然是一心扑在工作上。
  火力系统恰恰是总师祝榆生最为看重的一环。在研制最为紧张的时侯,这位独臂老人经常要夹着十几斤重的资料包奔波于各个试验场。由于没有右臂,他行走时经常会失去平衡,到底跌过多少跤,老人自己都记不清了。
  王哲荣(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有一次)祝总就说咱们俩去(火炮厂)看一看,我说行,咱俩去。从那个楼上下来,下来之后,他一想,他说不行老王,你等一下我要回去,我说你回去干啥,他说我拿那个地形图,他回去的时候,连跑带颠,进去之后台阶比较高,一下绊倒了,当时确实摔的挺厉害。
  尽管如此,起身后,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胸口的疼痛,如期赶到会场,直到研讨会结束,老人艰难的扶着桌沿,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冯益柏(时任三代坦克某分系统总指挥):大家一开始不知道,后来最后发现老头疼。感觉他确实(很难受),赶紧带他到医院去拍片子,骨裂。
资料图:参加中俄演习的中国99式坦克
  祝榆生(时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照一照(片子),一照我这个里面有三根肋骨,里面断了,但是包肋骨的那个皮子并没有破。
  记&&者:明显肋骨都骨折了,不能休息会儿吗?
  祝榆生:正在开会,等着我到(场)啊。
  为了拿下这个世界第一主炮口径的火炮,有多少人为此殚精竭虑,就更加难以计数了。
  闻孝瑜(时任兵器某厂分厂副厂长):当时拿到这个技术(指标)以后,我们觉得难度很大,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我们没有生产过这么高要求的水平的管子,过去没生产过这么一个。这么一来以后当时压力挺大,但是没办法只能自己生产。
  张廷珊(时任三代坦克某分系统副总设计师):国家就是信任我们,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们,我们不能说就完不成任务,这太丢人了。
  杨凤轩(时任兵器某厂工艺研究室主任):这就需要我们在工艺上进行摸索、攻关,怎么想办法千方百计地,在工装上想办法,在工艺上想办法,在工艺规范上想办法,在镀液配方上想办法,在温度上想办法,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出最后一个最佳效果。
  杨凤轩至今记得,三代坦克研制成功后,因这门火力强大、精准的火炮而赢得的尊敬。
  杨凤轩(时任兵器某厂工艺研究室主任):当时我们在连江,一个装甲团,我给部队官兵讲课,讲完课,后来大家一起吃饭。哎呀部队官兵就说,这个比过去我们仿制(前)苏联的“一百坦”(100毫米坦克炮)性能高太多了,也比我们其他的一些坦克要好得多,他们高兴啊,请我们喝酒,部队的话从团长、团政委、营长底下排队排一大溜,排队给敬酒。
  西花园,这个有着美丽名称的地方,最为常见的植物却是耐寒抗旱的白杨和芨芨草,这里就是研制99式坦克的另一块苦寒之地。
资料图:99式坦克霸气侧漏
  张树勇(时为兵器某所工程技术人员):我们来的时候,觉得西花园这个地方挺好听的,大家一起来的,就说找一找这个花园在什么地方,转了一圈最后看到办公楼前面还种着些花,有不少的树,就说是不是这个。
  西花园,成为了99式坦克动力系统研制者们并肩战斗的共同记忆。
  当年,发动机制造厂的老厂长倪兆铮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他决定和动力研究所成立联合体,以动力研究所的发动机研制方案为主,加快项目推进。
  倪兆铮(&时任三代坦克某分系统副总设计师、总工艺师):但是我这种想法,遭到了厂里很大的抵制,甚至于当时厂里流出一个话,说倪厂长是卖厂求荣。咱们自己的亲生儿子你反而不要,要人家的东西。
  张保中(时任三代坦克某分系统总设计师):老倪确确实实功不可没,当时他能够把厂里的方案否定掉,就下定决心用(我们)所的方案,那是需要点勇气的。
  然而,由于技术难度太高,倪兆铮顶着骂名鼎力支持的这个方案,并不被大家看好。
  张保中(时任三代坦克某分系统总设计师):我们要在第一代坦克的那个(发动机)基础上,(功率)要翻一番,尺寸减小了,工作排量减小了,而功率要翻一番,那这个可想而知,确实有难度。当时我们也不敢正式提啊,跟谁比跟谁比,就是我们暗暗下定决心,就跟豹2(比),因为豹2当时是最好的,我们就跟豹2的发动机比。
  吴培基(&时任三代坦克某分系统行政指挥): 我们当时和列装的西方坦克的比,我们的体积功率比他大了18%,就同样的体积,我们功率比他大18%。我们的重量比他轻了13%。
  张保中(时任三代坦克某分系统总设计师):要自动给自己加压,把我们的工作提上去,我老想我这辈子能干一个世界第一的。
  值得夸耀的对比是,德国的豹2坦克的发动机从设计到定型用了14年的时间,但这有赖于德国近80年坦克发动机研制技术的积累,而99式坦克的发动机从提出设想到研制成功只用了16年的时间。
  1991年7月,99式坦克原理样车试制成功,时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亲自为其剪彩。
  在和当时装备105毫米主炮的88式坦克共同进行的打靶表演中,还处于研制阶段的99式坦克一炮惊人。
  王哲荣(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两台车都搁在靶场,并(列停)着,打一块靶板,然后刘(华清)副主席在安全线掩体后等着
  硝烟散尽,同一块均质装甲板上,99式坦克的穿透力比88式坦克大幅提高。
  王哲荣(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所以当时刘(华清)副主席很激动,当时就是说我们盖了帽,而且这手势这样,我们盖了帽。
  两个月后的怀来试车,备受瞩目的99式坦克第一次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前亮相。
  付宝玉(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1991年的9月份在怀来试车的时候,江泽民、李鹏、杨尚昆他们当时是总书记、国务院总理、国家主席去看了三代坦克。
  1992年春节刚过,三代坦克转入正样生产。总装厂同年又完成了三辆99式坦克的生产。
  然而,对研制者们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因为99式坦克能否最终定型交付部队,一切都还是个未知数。
  三代坦克在研制之初就提出,必须能够在我国境内各种极端环境里全域机动,可靠使用。
  资料图:近日,一段伊拉克国防长部会见外国客人的视频在网上曝光。会见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伊防长办公室的一个茶几上,摆放着疑似中国99式坦克、SH-3无人攻击机、翼龙无人战机模型。应该是中国军工人员向伊防长赠送的礼物。
  候鸟,是指那些随季节不同而周期性迁徙的鸟类。
  参与99式坦克可靠性试验的人们,却被称为“反候鸟”。天热的时候他们往最热的地方去,天冷的时候他们必须要到达最冷的地方。
  祝榆生(时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可靠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胜败就决定于可靠性,有一千辆坦克,如果有五百辆坦克有问题,怎么办?而且战斗那么大,是不是?那我一千辆都能够保持到损失少一点,大量都可靠,那又不一样,这个影响整个国家胜败,那影响就大了。
  1991年7月三代坦克试验队成立,那一年,50岁的郭保信被任命为试验队队长,从那时起,这支队伍就和三代坦克一起奔赴祖国的大漠边疆,战严寒、斗酷暑,在各种极端的自然环境里,开始了长达近十年的可靠性试验。
  塔河,这个冬天里中国最冷的地方给试验队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每一年的元旦和春节他们几乎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郭保信&(时任三代坦克某分系统副总设计师):我感到最冷的一次大概是在(零下)五十一、二度。要跑车的时候风相当大,所以我们队员跟车的,有的时候稍微一疏忽以后就冻伤了,当时回来以后,脸上没知觉,后来就起泡,经常发生这些。
  不仅如此,北国的寒冬,即使只是取放一个零件,一不留神,都会从手上粘下一层皮来,眼镜框如果不用胶布缠上,就会冻结在脸上。
  首次进入寒区的三代坦克同样未能适应这样的低温,在行进中,发动机开始出现漏油现象。
  周黎明&(时为兵器某厂工程技术人员):它(故障)在动力舱里头呢,车里(人)坐不进去。
  仝保宁(&时为兵器某厂工程技术人员):后来没有办法,就说把动力舱顶盖打开,(局部)开一个非常小的区间,这样对空气的扰动非常小,上面放一块玻璃板。
  周黎明&(时为兵器某厂工程技术人员):说你(仝保宁)看看哪漏,要不然老查不着漏点,不跑不漏,跑跑就漏。
  仝保宁(&时为兵器某厂工程技术人员): 在车辆行进过程中然后用一个手电,人趴在这观察,但是自然起伏路,就是尤其是冰雪路面上,车辆颠簸甩的非常厉害。
  周黎明&(时为兵器某厂工程技术人员):&
  我说你(仝保宁)这后头坐不住,他说把我绑在后头,绑在坦克后头他跟着那个车再跑,然后看,观察哪漏了。
  周黎明&(时为兵器某厂工程技术人员): 开始查,一圈两圈,后来呼吸器第一股漏油看见了,然后再看第二个,连续看第三个,哦,确认是这。技术手段还不到位,就得靠人辛苦的干。
  零下四十多度的环境中,仝保宁在车上趴了近一个小时,终于观察到了故障所在,人们来不及照顾已经被冻得麻木的仝保宁,连夜拿出方案,进行修改。
  1997年底,三代坦克的正样车首次交付部队,再次进入塔河进行寒区试验。
  冯益柏(时任三代坦克某分系统总指挥):到了寒区就出现了很多故障质量问题,这里头包括设计质量、制造质量,都有,那么出了很多故障。
  发动机在极端低温下故障再次暴露。几乎让整个试验队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
  郭保信(时任三代坦克某分系统 副总设计师、试验队队长):&当时部里也说了,军队也说了,成功就往下试,不成功就终止试验。
  冯益柏(时任三代坦克某分系统总指挥):这几个副总师都去了,当时阵容非常庞大。我们这次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没有机会了。
  在无数个严寒漫长的冬日里,那些履带压过积雪的车辙,那些隆隆炮声激起的雪沫,都在记录着试验队为三代坦克试验定型挥洒的豪情与心血。
资料图:我军99坦克自动装弹机工作照动中射击照曝光
  冬夜里,在试验的间隙点上一堆篝火,就是他们最温暖的回忆。
  郭保信(时任三代坦克某分系统副总设计师、试验队队长):当时在一个大修理间里头,垒了些炉子,炉子里烧劈柴,烧木头,结果屋里头在零下二十度以下。
  正是在这样高强度的试验过程中,三代坦克正样车累计行驶两万多公里,完成近三十余项试验项目,发射各种炮弹近千发。
  在试验队里,很多人得了职业病,尤其是常年开车的试车员们,大多听力受损,郭永寿便是其中之一,然而退休后的他依然对自己参与的坦克研制事业念念不忘。
  郭永寿(时为兵器某厂试车员&):我现在有时候经常做梦梦见还试车,一醒来(想),白天不考虑,怎么晚上又梦着了?实际可能也可能考虑过,但是白天没有过多的考虑了,但是还很想念原来的工作,但是现在不可能了,因为岁数大了。
  在经历了五年多的试验和部队试用后,三代坦克终于完成设计定型,在火力、火控、装甲防护性能以及一些高新科技的应用上达到或超过了设计要求。
  从此,这辆集锋利的矛和坚固的盾为一体,承载着坦克人赶超世界的骄傲与梦想的主战坦克,让中国陆军拥有了在广袤战场上予以对手雷霆万钧之击的能力。
  1998年初,三代坦克被正式指定为国庆五十周年阅兵的重点车型。研制者们和全国人民一样,急切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
  日,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历经无数次的艰难和磨砺,中国人自己研制的三代坦克,终于迎来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然而,在欢庆的人群中,研制团队成为了心情最为紧张的一个群体。
  张维民(时任三代坦克行政总指挥):我们的坦克(研制)出来,(大家)快乐着,焦虑着、担心着、努力着、又担心,又焦虑,但是非常自豪,你看我们的坦克刚研制出来就上(过)天安门,这是少有的。
  付宝玉(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操作的人,他万一失误怎么办,万一紧张或者什么什么原因失误怎么办。
  王天民(时任兵器某研究所三代坦克行政总指挥):这么多人,这么多厂提心吊胆。包括这么多军方领导、地方领导、国家领导人,都关注,国外都关注,千万别出事。&&&
  三军列阵,铁甲生辉。当首次公开露面的ZTZ99式三代主战坦克气势恢宏地隆隆驶过天安门广场时,海内外炎黄子孙无不为之感到振奋和骄傲。而对于三代坦克的研制团队来说,早已热泪盈眶。
  他们有理由流泪,他们有资格自豪。
  祝榆生(时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上天安门检阅的时候光荣,所以说大家都高兴,大家都高兴,我也算其中一员,大家都高兴,我当然也高兴。
  王哲荣(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从内心里面来讲感觉很骄傲很自豪,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从现在开始有了我们自己的坦克,不是靠外国人,是靠我们自己。
  杜惠昌(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中国的强大,有我们这一代又一代人的工作的努力的结果,所以感到非常的欣慰。
  曾经担任三代坦克研制行政总指挥的张维民回忆起那段岁月,至今感慨万千。
  张维民(时任三代坦克行政总指挥):我想(起)看(过)电影叫《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个确实就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没有条件完全的做这种先进坦克,但是凭着我们总设计师系统,我们的总指挥系统的密切合作,协调,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确实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资料图:我军99坦克群雪原训练,网友爱称为“东北虎”
  阅兵盛典的礼炮声渐渐远去,坦克方阵的雄浑轮廓也渐渐模糊,但历史将永远铭刻,他们十几年烈烈雄心浇铸的铮铮铁骨,将永远铭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神州大地,惨遭蹂躏。3岁的杜惠昌和家人坐着小船从宁波逃难到上海,每到灯火管制的夜晚,总有轰隆隆的声音从街上传来,妈妈告诉他别出声,这是日本人进城了。
  杜惠昌(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我就探头看什么东西,模模糊糊后来我妈告诉我这是坦克,脑袋里头就有一个坦克的形象,等我上大学以后,当时学校组织看武器展览,我一看日本的95坦克,97坦克也就不到一个人高,连个炮也没有,就有一个机枪,日本人500万吨的钢就(敢)打中国了,我们学坦克干吗呀?
  三代坦克的总师们大都和杜惠昌一样,出生在任人宰割的旧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怀揣报国的理想选择了大学的机械系,走上了坦克设计的道路,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杜惠昌(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三代坦克可以说是几代人的梦想,包括祝总师这一代,包括我们这一代,我们参加三代坦克的时候,都已经快50岁的人了,摸爬滚打也是好几十年了,最后把我们最精华的时候,最精采的人生都用在三代坦克上了。
  汤宝骏(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支持我继续搞下去,就是一个信念,我这一辈子都投身到坦克事业了,最后这一段路冲刺,我一定要坚持下来。
  张保中(时任三代坦克某分系统总设计师):我今年80岁,80岁的老人叫保中的人太少了,保卫中国。我保卫了一辈子,这算是干了点事,很高兴了。
  付宝玉(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我要从1984年算起到2003年19年,19年,这19年从开始那一天,到最后结束,我们是2003年的12月30号,总师系统完成使命,这个过程我基本都(投入)在三代坦克里面去了。
  2003年,三代坦克的研制任务走完全程,然而关于这一切,没有庆功会,没有军功章,甚至没有一枚小小的纪念章。
  段剑英(时任三代坦克总师办副主任):他(祝榆生)认为这个事儿没有必要。我给国家完成任务,这是我应尽的本份,我没必要再这样那样,不要张扬。作为他一个老党员,老革命,应该干的事儿,干完了这就是责任,这就是我的天生职责。
  时任总师办副主任的段剑英太了解总师祝榆生了,他所能做的就是请祝榆生和大家一起在三代坦克前最后合张影。
  段剑英(时任三代坦克总师办副主任):我不能直接跟他提我只能转弯抹角,我说老总你看有这么个事儿。意思就是,我们干完了活了,没必要搞这些东西。但是搞了二十多年了,也这么多人,好长时间没和你在一起了,咱们照个相吧。
  就是这张照片,成为三代坦克总师系统完成使命后最珍贵的留念,这张照片和记忆里那些战斗岁月的瞬间,记录了研制者们用随时光流逝的生命,换来的中国坦克的新生。
  在武器装备研制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用忠诚和壮志锻造出了金戈铁马,用坚定和执着铸就了新时期中国陆战武器的铁甲雄风,用一往无前的奋斗和无私奉献诠释了“把一切献给党”的军工精神。
  面对褒奖和荣誉,祝榆生总是谦逊地说,三代坦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祝榆生(时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我最感谢我们参加三代(坦克)工作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所有人员付出了他甚至一生的代价,他的青春也付在里面,那么长时间,他的青春,他的事业什么都付在里面的,这个是个很不容易的事。
  2005年,87岁高龄的祝榆生被授予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这是他在三代坦克研制成功后得到的至高荣誉。
  今天,通过三代坦克研制的技术发展和人才储备,中国坦克装甲车辆的研制能力日新月异,在三代坦克诞生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坦克研制者们正挥洒才华和汗水,谱写着军工人新的辉煌。(本文原稿播放于《军工记忆》栏目,《军工记忆》将于日至28日黄金时段晚8点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连续播出。该片以纪实拍摄和人物采访拍摄的形式,讲述了“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等重大武器装备的研制历程。欢迎广大军迷朋友收看)
资料图:99式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具威力的坦克之一
  预告:新浪军事将陆续推出东风洲际导弹,飞豹战机,99式主张坦克等一线研制人员讲述研发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及其不为人知的故事细节,敬请关注。(在此鸣谢国防科工局授权发布。)
(新浪军事)
馆藏&2132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节目谈大陆军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