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 军事家和诗人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盛世唐朝之谁是李世民 - 搜狗百科
&&最新版本
盛世唐朝之谁是李世民
该版本已锁定
具我所知:据新旧唐书太宗本纪,十六岁时参军,跟随隋将,一次隋炀帝杨广被围,云定兴军负责救驾,李世民献计,故布疑阵,吓退敌军,救回天子。   相关典故   李世民畏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语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⑥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⑧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似怀中。    
民族:汉族   庙号太宗,   谥号:文皇帝唐高宗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加谥文武大圣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   生卒时日:公元599年~公元649 ,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隋朝末年,群雄并起。陇西贵族李渊于太原起兵,在短短四个月内,便占领了关中,进驻长安。当时李渊的亲表弟隋炀帝杨广正在游幸江都,李渊便立杨广之孙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隋恭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李渊自己为大丞相、唐王。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江都发生兵变,杨广被杀。同年五月,李渊便要求杨侑禅让,自己做了皇帝,是为唐高祖。唐朝由此建立。 唐朝立国时,仅据关中一隅,其后经历了相当艰难的征战过程,花了七年时间才完成统一大业。而其能够得天下,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功不可没。 武德二年(619年)秋冬之季,刘武周攻唐,齐王李元吉(李渊第四子)率军抵挡,全军覆没。李渊再派裴寂抗击,唐军再次大败,裴寂只身逃脱。刘武周势如破竹,进逼太原。太原为唐朝的发祥地,号称“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极为唐朝所重视。 当时镇守太原的是齐王李元吉,他无心守城,在刘武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竟然携妻妾连夜弃城,逃回长安,于是刘武周在旦夕之间便占据了太原。 太原一失,山西大部尽归刘武周所有,唐朝在黄河东岸只剩晋西南一隅之地,关中受到致命威胁,唐朝举国为之震动。李渊惊慌失措,说:“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河东之地,谨守关西而已。”准备放弃黄河以东地区,退守关中。唯独李世民坚决反对,并主动要求率军出击河东。李世民善于用兵,与刘武周对峙数月,等刘军军粮耗尽向北撤退之机,突然追击,刘军大败。唐军乘胜追击,一昼夜兼行二百余里。当时刘武周部将寻相和尉迟恭(字敬德)驻守介休,被唐军围困,李世民派人招降,寻相和尉迟恭就此投降了李世民。 尉迟恭面如黑炭,本是铁匠出身,以神武闻名于当世。李世民部将屈突通担心尉迟恭有变,劝说李世民不要重用。李世民善于用人,且用人不疑,不但没有听从,任命尉迟恭为右一府统军,仍旧统领旧部八千人,配合唐军作战。很快,寻相等投降李世民的人马又开始叛唐逃走。有人怀疑尉迟恭也参与其中,便将他抓了起来,关在军中。屈突通等人力劝李世民杀死尉迟恭。李世民没有答应,反而释放了尉迟恭,并将他引入自己的卧室,亲手赠予黄金作为路费。尉迟恭不肯离去,表示愿为李世民效死力。不久后,李世民率五百骑兵登上北邙山魏宣武帝陵墓观察军情,王世充突然率一万大军将他们包围,王世充部下大将单雄信举槊直奔李世民而来。眼看李世民就要毙命在单雄信槊下,尉迟恭跃马大呼,前来援救,将单雄信刺落马下,救李世民突出重围。李世民对尉迟恭临危舍命相救非常感,赐给金银一箱,从此愈加信任和重用。 刘武周败师后退入突厥境内,后被突厥人杀死,太原等河东州县都被李世民收复。 就在唐朝经营关中之际,中原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李密的瓦岗军先后被宇文化及、王世充重创,李密不得不投降了唐朝;而窦建德也击杀了宇文化及。这样,王世充和窦建德一跃成为中原最大的两支力量。 王世充为人阴险多诈。当时不少人争相去投奔唐朝,王世充为了禁止民众外流,制订严刑峻法来防范。但他杀人越多,逃亡的人反而越多。秦琼(字叔宝)、程知节(原名程咬金)是瓦岗军著名战将,二人被李密视为可挡百万军,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神勇人物。李密兵败后,秦琼和程知节都投降了王世充。王世充对二人也非常尊重,极尽礼遇,以秦琼为龙骧大将军,程知节为将军。但秦琼和程知节不满王世充之为人,决意找机会投降唐朝。王世充与唐军在九曲(今河南宜阳西北)激战时,秦琼和程知节各自率领心腹部将几十人向西骑行百余步,翻身下马向王世充行礼告辞,说:“荷公接待,极欲报恩。公性猜贰,傍多扇惑,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王世充十分气愤,但又惧怕二人神勇威名,竟然不敢派兵追击,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二人降唐。李世民久闻秦琼和程知节二人大名,见面后厚加礼待,以秦叔宝为马军总管,以程知节为左三统军。不久,王世充的两员战将李君羡、田留安也因讨厌王世充的为人来降唐。李世民将李君羡(后因“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传闻被李世民杀死)留在身边,而以田留安为右四统军。 得到了秦琼等大将后,李世民如虎添翼。而王世充一再败于唐军,最后被围困于洛阳,向李世民提出“息兵讲好”,但却被李世民严词拒绝。于是王世充改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同意发并援救洛阳,到时与王世充一起内外夹击唐军。窦建德亲率大军,水陆并进,声势浩大。李世民召集将领商议对策,当时不少人认为窦建德援军气势正盛,唐军应该躲避敌人的锋芒。窦建德也派人送信给李世民,请其退兵到潼关并交回侵夺的王世充土地,修复旧好。经过慎重考虑,李世民采纳了薛收的意见,将军队分分成两部,一部由齐王李元吉统领,继续围攻洛阳;一部由李世民亲自带领,东奔武牢与窦建德周旋。 李世民行动之时,王世充在洛阳城中看得非常清楚,但因为畏惧李世民用兵如神,竟然不敢出击,由此错失了突围的大好良机。 李世民带领三千五百人到达虎牢后,有意只带领四个骑兵去观察敌情。窦建德见到来人是李世民,立即派出五六千人追击。李世民且战且退,将追兵引诱进入伏击圈。事先埋伏的李世勣、程知节、秦琼立即出击,杀死窦建德的兵士三百多人,并俘获了窦建德的大将殷秋、石瓒。李世民马上致书窦建德,陈说利害,劝其回返。 稍一交锋,窦建德就占了下风。此时,窦军的粮道又被唐将王君廓所断,窦军作战不利,战士思归。窦建德部将国子祭酒凌敬建议放弃直接援救洛阳的计划,统大军攻取怀州、河阳,进入汾、晋,夺取关中,使唐朝腹背受敌,如此一来,唐军必然从洛阳撤兵回救。此计极为可行,窦建德的夫人曹氏也赞成凌敬的主张。但王世充告急的使者不断,窦建德的大将们也都说凌敬的主张不可取。窦建德竟然放弃凌敬的主张,率大军贸然进攻武牢。李世民采取诱敌之计,就在窦军列阵之时,唐军趁势袭击,窦军疲惫饥渴治下,难以抵挡。窦建德急忙率军后退,进退之间,唐军主力蜂拥而至,窦军一溃千里,窦建德也被俘虏。 时在洛阳的王世充眼见窦建德被囚车押送城下后,涕泪纵横,深知大势已去,不得不开城投降。李世民在两军夹击之下,取得了“一举两克”的辉煌战绩,就此奠定了唐朝统一中原的基础。 自太原起兵,李世民身经百战,军功显赫,对唐朝更有定鼎之功。就连太子李建成的谋士魏徵都说:“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征战返回长安时,身穿黄金甲,后面是二十五名大将,再之后是万匹精骑,威风不可一世。李渊认为李世民功高望重,前代职官均不足以配赏,特为李世民设“天策上将”一职,位在诸王公之上。李世民由此建立天策府,并自己设置官属,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李世民内兄)、虞世南、张亮、阎立本、高士廉(长孙无忌舅,高氏为渤海著名大族,从魏到隋历代均为高官)、张公谨、侯君集、尉迟恭、秦琼、程知节、段志玄等名重一时的文臣武将均是他的幕僚。 李世民有如此声势,自然引起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忌恨,尤其是太子李建成,感受到深重的危机和威胁。于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两股势力勾结起来,联合唐高祖李渊宠爱的妃子张婕妤、尹德妃等人,在李渊面前大进谗言。李世民确实有功高盖主之嫌,李渊自此开始猜忌李世民。李世民的心腹兼至交好友刘文静时任民部尚书,最先成为牺牲品。 刘文静是辅佐李渊太原起兵的重要人物。最初,李世民和刘文静暗自谋划起兵,但二人担心李渊沉溺酒色,不思进取,因此托与李渊亲密无间的裴寂前去游说。裴寂与李渊是酒肉朋友,私交极好,二人常常通宵连日地宴语博弈,裴寂甚至违禁把隋朝宫女私送给李渊。裴寂开始尚且首鼠两端,但刘文静拿裴寂私送隋朝宫女待客的事来威胁,裴寂惧怕之下,果然劝说李渊起兵。 刘文静一直不大看得起裴寂,但唐朝立国后,裴寂却位在其上,得任宰相。刘文静自然十分不满,每逢朝臣集议,裴寂一有阐论,刘文静便有意顶撞,两人也因此产生严重分歧。有一次,刘文静与刘文起喝酒,刘文静醉酒后拔刀砍击木柱,咬牙切齿地说:“有朝一日,一定将裴寂杀死。”裴寂得知后深为忌惮。刘文静是秦王李世民一派,裴寂则是太子李建成一派,两派的明争暗斗也反映到个人的命运上。刚好刘文静妾揭发刘文静兴妖作怪,召用巫人。李渊派裴寂、萧瑀审问刘文静,刘文静明言无反心,只是对裴寂位居其上有所不满。李世民百般求情,且言当年太原起兵乃是刘文静所定之策。裴寂尽管知道刘文静与秦王李世民关系非同一般,但他历来是太子一派,因此力劝李渊铲除后患,说:“文静多权诡,面性猜险,愤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险,今天下未靖,恐为后忧。”李渊一直非常重视裴寂,唐初统一货币,新铸开元通宝,李渊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各三炉铸钱,裴寂一炉铸钱,由此可见李渊与裴寂私人关系何等密切。因此在思忖许久后,李渊还是采纳了裴寂的意见,将刘文静和其弟刘文起处死,籍没全家。 刘文静事件,被认为是太子派占了上风,而宰相裴寂更是公然支持太子派。李渊晚年,安于享乐,内为嫔妃所包围,外政则全部委托给了裴寂。当时有太子、齐王联合内宫、外廷“共倾世民”的说法。 李世民为人深谋远虑,为了防备不测,打算先派人占有洛阳,以作为基地。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派工部尚书温大雅、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率领一千多人前去镇守洛阳,并命他们广散金帛财物,结交各路豪杰,罗致亲信。李元吉大为恐慌,上书告发张亮图谋不轨,张亮因此被逮捕下狱。但审讯时张亮一言不发,未牵连出任何人,李元吉也无可奈何。因为没有真凭实据,张亮不得不被释放,重新回到洛阳 唐高祖李渊对李世民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有所察觉后,深为苦恼。他不愿意看到骨肉相残,既不愿意让李世民谋夺太子位,也不愿意太子和齐王谋害李世民,最后决定让李世民出居洛阳,建天子旌旗,想以此来调解李世民兄弟的猜忌。李建成与李元吉担心李世民到洛阳后,独霸一方,“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便暗中唆使近臣向李渊陈说利害。李渊昏庸不堪,于是改变主意,不让李世民前往洛阳。李世民一度发出“我当此日,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的感慨。 李建成和李元吉为了铲除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还大肆拉拢秦王府的骁将。李建成先派人赠给尉迟恭一车金银器具。尉迟恭不但没有接受李建成的礼物,还将这件事告诉了李世民。李元吉便派杀手前来刺杀尉迟恭。尉迟恭事先得知消息,便故意将家门大开,自己安卧在床上不动。杀手多次来到庭院,却始终不敢走进寝室。李元吉见行刺不行,又在唐高祖李渊的面前谮毁尉迟恭。李渊下诏擒拿尉迟恭,准备处死。李世民坚决请求,尉迟恭才勉强保住了性命。李建成和李元吉又用同样的手段对付程知节和段志玄,并设法将房玄龄、杜如晦逐出京师。 玄武门之变 太子与秦王积怨益深,势同水火。李渊听信太子谗言,将秦王府幕僚尽贬而出,只剩下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恭数人。这些人人人自危,力劝李世民铲除太子一党。历史总是不断重复,隋朝骨肉相残的悲剧再一次在唐朝上演,一场惊人的政变即将发生在太极宫的北门——玄武门。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正值夏天最炎热之时,长安突然盛传突厥将要入侵。太子李建成为了避免李世民重掌兵权,推荐由齐王李元吉领兵出征。李元吉趁机请求让尉迟恭、程知节、秦琼、段志玄随行,并挑选李世民手下的精兵充实军队,想借机夺去李世民属下的兵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密谋,等到饯行之日,便在昆明池设宴,乘机刺杀李世民。不料太子宫中的率更丞王晊将这一计划泄漏给李世民。李世民知道事情紧急,立即入朝将太子的阴谋告诉了唐高祖李渊。李渊一时愕然,难以相信,只说:“明天上朝时我要问问他们。”叫李世民次日早朝时再说。他知道三个儿子素来斗得厉害,也没有太当回事。然而,此时的李世民已经下定了决心。 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先下手为强,率领亲信埋伏在太极宫北门玄武门。 长安内城(包括宫城和皇城)通向坊郭的城门,东侧有延喜、景风二门,西侧有安福、顺义二门,正南有含光、朱雀、安上三门。北面有玄武门、安礼门以及至德门,其中,玄武门为北面正门。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玄武是一种龟蛇合体的水神,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大神兽。玄武还与玄冥相通,最初的冥间在北方,因此玄武又代表北方,玄神是北方之神。玄武门居龙首塬余坡,地势较高,可以俯视宫城。因北墙外是禁苑——西内苑,没有居民生活区,出入比较方便,因而是太子入朝的必经之地。当天守卫玄武门的领班将领名叫常何,原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后被李世民收买,李建成对此却一无所知。 当时,李渊与李世民的谈话内容已经被李渊后妃张婕妤密告太子李建成。李建成与李元吉商议对策,李元吉认为应该赶紧布置军队,装病不朝,以观形势。但李建成妄自尊大,认为一切都已经布置妥当,只要入朝打探完消息,便可置李世民于死地。于是,李建成与李元吉一同由玄武门入宫。到临湖殿时,兄弟二人发现情况不对,立即打马东奔,逃往太子宫。李世民在后面大声叫喊,李元吉张弓回射,但仓皇中竟然拉不开弓。李世民则抢先一步,一箭射死了对他威胁最大的太子李建成。 此时,尉迟恭率领七十骑赶到,一箭将李元吉射下马来。李世民亲手射死兄长,神情极为不安,竟然跌下马来,再也爬不起来。李元吉只受了轻伤,赶赶过来,夺下李世民的弓,打算用弓弦勒死李世民。尉迟恭在后面大声呼喝,李元吉一时之间难以下手,便舍弃了李世民,逃向武德殿。尉迟恭穷追不舍,一箭将李元吉射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东宫和齐王府将士闻讯赶来,李世民心腹张公谨是个大力士,抢先将宫门关上。东宫和齐王府将士开始猛攻玄武门,形势十分危急。李世民一面组织随行士卒抵抗,一面派亲信尉迟恭带甲士入宫,取得李渊手谕。 这时,李渊正在后宫中的海池里泛舟嬉戏,根本不知道外面正在发生兄弟手足相残的人间惨剧。海池位于太极宫的西北部,为整个宫殿群中最接近玄武门的位置。唐高祖竟然听不到玄武门的动静,可见太极宫的规模是何等之大。 正当李渊玩得高兴时,尉迟恭突然全副武装地入见,按照惯例,这已经是杀头的大罪。李渊见尉迟恭手握兵器,来势汹汹,大惊问道:“今日乱者谁耶?卿来此何为?”尉迟恭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当时名臣萧瑀、裴寂、陈叔达等人均在场。李渊十分惶恐,便问裴寂说:“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裴寂本是太子一党,此时见李世民得手,惊惧不安,不敢答话。还是一直暗中支持李世民的萧瑀、陈叔达出面圆场,说:“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高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李渊见一旁的尉迟恭手按剑柄,咄咄逼人,只得勉强表示同意,并下达“诸军并受秦王处分”的手令,才算平息了这场事变。 李渊又召见李世民安抚。李世民跪在地上,吮吸李渊趾头,恸哭许久。即使有做作的一面,但也显示他心中着实难安,这种不安也保持了终生,所以才有后来他临死前向著名僧人玄奘询问因果报应一事。李渊见事已至此,不得不顺水推舟,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且下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据说这以后,李渊便被李世民软禁起来,到了八月,被迫正式禅位。李渊则以太上皇的身份搬到位于太极宫之北的西内苑大安宫,不再预闻国事,从此退出唐朝的政治舞台。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隋时称嘉德殿,唐初更名为显德殿,后因唐中宗李显为太子住东宫,避其名讳改称明德殿)即位,时年二十八岁,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尽管玄武门之变只是一场宫廷政变,不过是李氏皇族的“家事”。然而,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却是以这一事件为起点。 编辑本段基本内容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通过玄武门之变而当上皇帝。唐太宗于隋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生,是李渊与窦皇后的三子。公元614年娶妻长孙氏,唐朝建立以后,李世民以功被拜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武德四年冬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陜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八月初九,李渊被逼退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少许传闻太宗有不少的情债,也是一位好色的皇帝,不过他跟其他重色昏君不同)。后又开创「贞观之治是中国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 唐太宗是一个好皇帝 重新确立和完善了统治秩序,使社会步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政治上,完善国家政治体制的各项制度,重视吏治,严格执法与守法,所谓“法者,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严惩违法与贪污渎职,重新树立起百姓对官府的信心和信赖。经济上,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增加农民负担,提高生产积极性。其中最可以说的还有他的善于用人和纳谏。     《》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唐太宗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姓名:李世民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将中国的经济达到了巅峰。   民族:汉族与鲜卑后裔。  庙号太宗, 谥号:文皇帝唐高宗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加谥文武大圣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   生卒时日:公元599年~公元649 年  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千古一帝”。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运筹帷幄,在李卫公答对中对其军事思想给予了详细介绍。 即位后,统一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同时执行夷汉一家的政策,是历史上民族关系最为良好的时期,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中国成为超级大国。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太宗的飞草非常著名,开创了行书写碑。太宗诗歌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宗编写了著名的《》。在《》《》等书籍中,对太宗的政治理论有相当多的描述。 。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名君,为后来中国的发展做了贡献 关东洛阳地区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击败了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至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李孝恭、李靖大军平定江淮,唐王朝统一天下的大半领地为李世民所夺得,李世民建立了他人无可睥睨的赫赫武功。...
唐太宗还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为后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死后更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为陪葬品。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次子。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自幼习武,善骑射,尚武略,临机果断。隋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被突厥10万骑围困于雁门(今山西代县),世民应募从屯卫将军云定兴前往救援,提出虚张军容,昼引旌旗数十里,夜以钲鼓相应的疑兵计。时值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今忻县北),迫使突厥始毕可汗解围而去。十三年 ,隋末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各地豪强割据郡县,隋王朝土崩瓦解,任太原留守的李渊乘机起兵,世民积极参与谋划,起了重要作用。六月,与其兄建成率兵攻西河(治今汾阳),首战获胜 ,促使李渊决意西向关中。任右领军大都督,统右三军,于七月随李渊自太原(今太原西南)南下。 途中李渊一度动摇,欲还师更图后举。世民坚决主张继续进军,提出先入咸阳,号令天下的方略。八月 ,进攻霍邑(霍州),先率轻骑至城下,诱隋守将宋老生出战,继而率骑猛冲其侧背,配合李渊、建成正面攻击,斩宋老生,克其城。九月,军至河东(郡治今永济西南),力主急速进军长安(今西安),遂奉命率前军西渡黄河,顺利占领渭河以北地区,各大族豪强纷至军门投效,数支农民起义军亦来归附,兵力迅速发展至13万人。十一月,会诸军攻克长安。李渊立代王杨侑为帝。世民被封为秦国公。十二月,率兵大破陇右割据势力薛举所部10万人于扶风(今陕西凤翔)。次年正月,任右元帅,与左元帅李建成督诸军十余万人,趋东都洛阳。四月,进抵洛阳,遣使招谕,守军不应。世民认为关中新定,尚未巩固,悬军出战,虽能夺取东都,也难固守,遂引军还。料定隋军将乘机追击,即设伏于途,大破隋将段达追兵,置新安、宜阳二郡(治今河南新安东、宜阳西) 唐太宗李世民 (598~649) 名君事功:贞观之治 太宗即位以来,一直对隋末天下大乱的场景心有余悸。所以贞观时期注重“以民为本”、“贞观”联珠印 不夺农时,他说:这样做不只是“忧怜百姓”,也是为了“长守富贵”。基于这样的目的,他在位时期,以国家稳定为政策要务,以稳定求发展,居安思危,终使天下大乱之后达到了大治。 重新确立和完善了统治秩序,使社会步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政治上,完善国家政治体制的各项制度,重视吏治,严格执法与守法,所谓“法者,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严惩违法与贪污渎职,重新树立起百姓对官府的信心和信赖。经济上,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增加农民负担,提高生产积极性。其中最可以说的还有他的善于用人和纳谏。 魏徵像太宗纳谏图太宗把用人与保持政治稳定结合起来,所谓“治安之本,惟在得人”。他选用官员不分出身、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亲疏贵贱,无论是中原、关陇、山东、江南的汉族,还是周边高鼻深目的胡人,都能得到重用。他重在选贤任能,喜看天下英雄尽入其彀中。同时,他用人又不求全责备,所以臣下能够心情舒畅,像“孜孜奉国,知无不为”的房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的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的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毕举”的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的魏徵、“激浊扬清,嫉恶好善”的王珪等均能各尽所能。特别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前者善谋,后者能断,二人配合默契,同心报国,世称“贤相”,被并称为“房谋杜断”。一个精诚团结又深得皇帝信赖的宰相班子对于实现贞观之治,显然是功不可没的。 太宗还是封建社会少有的善于纳谏的君王。他非常赞同魏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说法。他曾说过,自己自幼精于弓矢,自以为尽得其妙,后来得到十几张良弓给专业工匠验看,结果被告知这些弓木心不正,脉理皆邪,并不是真正的良弓。他由此悟出,对自己最拿手《》中有关唐朝攻灭突厥的记载的事还有失误,更何况天下之大,四海之广,只凭他一人之力是不能做到尽善尽美的。因此,太宗主动要求臣下就政事得失发表意见。魏徵就是以直言极谏而著名的大臣,有人统计过,魏徵在贞观时期进谏多达二百余次。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十七年正月,64岁的魏徵病死,太宗认为自己痛失一镜。 平定西域大部地区,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今新疆库车),重新打通了沟通中西的陆路交通——丝绸之路。唐朝在东到大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的广袤疆域内设立州县,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由于太宗相信“中国既安,四夷皆服”,所以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部首领都来长安朝见,尊称太宗为“天可汗”。“可汗” 是西北各部对君主的称呼,称“天可汗”就是拥戴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唐朝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主要是任命各民族上层首领担任地方长官,不改变原有民族习惯与生活方式。他们职务世袭,代表中央政府对当地进行管理。到太宗晚年,漠北地区各部又相继归附。为了方便来长安朝拜唐朝皇帝,他们在大漠南北专门开辟了一条大道,称为“参天可汗道”。沿途设置驿站68处,备有马匹与食物供应往来使者。太宗表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各少数民族也把太宗当成了自己爱戴的可汗。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番将的名字,铭刻在昭陵的祭坛上。 松赞干布与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与英雄人物。吐蕃是很早就生活在松赞干布像文成公主像青藏高原一带的古老民族,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吐蕃民风骁勇,以战死为荣。松赞干布做赞普(藏语“伟丈夫”之意,后为对君王的尊称)的时候,基本统一了各阎立本《》,记录了吐蕃使者朝见太宗求婚的场面 个部落,迁都逻些城(今拉萨),并建筑碉堡式的●布达拉宫●。在松赞干布多次求婚的强烈要求下,太宗答应以文成公主出嫁。 唐朝许婚的消息传来,吐蕃人民欢呼雀跃。为了减少文成公主入藏途中的艰难,他们沿途准备了马匹、牦牛、食物和水。松赞干布非常兴奋。他说:“我父祖没有和上国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松赞干布仿照唐朝的建筑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宫室。他亲自前往青海迎接,并以皇帝女婿的身份拜见唐朝的护婚特使,然后陪文成公主回到逻些城。 在逻些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举行了盛大婚礼。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唐蕃密切交往的基础。正如唐朝诗人陈陶《》诗中所写:“自从贵主和玄奘像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后来,松赞干布又接受唐朝授予他的西海郡王的爵位和驸马都尉之职。据不完全统计,从634年到846年的200多年间,唐蕃之间的使臣往来共191次,唐使入蕃66 次,蕃使入唐125次。 玄奘西行玄奘是唐朝高僧,又称三藏法师。贞观初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从长安出发,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唐朝时对印度半岛上各部的统称,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一路上备尝艰辛。在天竺,他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因佛学造诣精深而获得极高声誉。 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又经过20余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约1300多万字。他是第一个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宋刻《》书影 风土人情等完整地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太宗亲自为他的译经写了《》。玄奘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这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他还曾把《》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贤德“良佐”,内助名君贞观十年(636)元月二十一日,皇后长孙氏在京师长安大内的立政殿殡天驾崩了。殿内的太宗皇帝,禁不住心中的哀伤,放声痛哭起来,这哭声没有丝毫的矫饰,确实悲痛至极。 长孙氏在与太宗共同生活的23年中,实在是起到了外人无法代替的作用。那一桩桩,一件件,此时此刻,在太宗的脑海里历历闪现,那一切不能不令哀痛之中的太宗皇帝铭心刻骨。 少年结缘长孙氏嫁给李世民时,正值13岁妙龄。时在大业九年(613),李世民也是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 长孙氏家住长安永兴坊。她的祖上是北魏献文帝第三兄,本来姓拓跋氏,因为祖上在北魏时功劳最大,世袭大人之号,为宗室之长,后来改姓长孙氏。她家是出身代北的名门望族,当时号称“门传钟鼎,家世山河”。她的父亲长孙晟,武艺超群,精于骑射,又有奇谋远略,隋朝时甚得朝廷倚重。她的母亲高氏是隋朝刺史高敬德之女,高士廉的妹妹。高士廉是位精通文史的儒雅之士,隋大业中任治礼郎。长孙氏在这样的家庭中,从小就受到熏染,养成了喜爱读书的习惯。 据说,还在长孙氏很小的时候,她的伯父长孙炽很折服李世民母亲窦氏夫人的见解,就和长孙晟约定日后与李家结为姻亲。长孙氏长大后,高士廉便为她选中了李渊的二郎李世民。 唐朝建立后,长孙氏便成了秦王妃。在李世民策划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中,长孙氏坚决地站在丈夫李世民一边。太宗即位后,长孙氏便被立为皇后。 贤良国母贞观年间,她以克己奉公、阴柔明哲的品性,默默地影响着壮年天子太宗,在幕后发挥着她的作用。正是这种贤良的品格,使她能够遵循法度,永不超越现实的界限,从太宗的长治久安出发,处处为大唐着想,并且决无僭越之举,甘做配角。她与太宗志同道合,感情笃睦,一直受到太宗的尊重。 长孙后很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总是抽空读书学习,希望从古人的活动中得到借鉴。据说,她在梳头时,也不忘把书卷放在面前读上几页,太宗对此深表敬佩。长孙后把宫里的事情也处理得很好,她从来不在宫内耍威风,对手下的嫔妃宫人,总是以礼相待,有时候,哪个妃子病了,她都要亲自前往探视,详细询问病情,嘱咐有关人员好生照料。这样一来,宫中的各种关系显得比较融洽。 太宗耳闻目睹,对长孙后更增几分敬意。日常相处,太宗对长孙后显得优礼有加。饭后茶余,床前灯下,太宗常常与她论及天下大事,尤其是朝廷中的赏罚和人事安排。当太宗想听听她的见解,她却闻而不答,一言不发。其实,长孙后这样做是担心由她开始启后宫干政之源。实际上,长孙后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皇帝的一言一行,她往往以独特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向他提出劝谏。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她常常与太宗讨论历史上的事情,借古喻今,“因而献替,裨益弘多”。 长孙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太宗是布衣之交。他出生入死,战功卓著,在玄武门之变中,更是打了头阵,因而深得太宗恩信,出入卧内,委以腹心。太宗即位后,曾几次想任命他为宰相,执辅朝政,都遭到长孙后的坚决反对。长孙后的这一做法,虽有保全家族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为防止外戚威胁李氏子孙,以永保大唐的长治久安。长孙无忌及其家人,也始终表现得谦虚谨慎,从不仗势傲物,目空一切。这保证了贞观时期的政治丝毫没有受到外戚的干扰,一直遵循既定的道路前进,终于迎来了一代盛世——贞观之治。 长孙皇后对这一治世的鼎助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长孙皇后逝世后,被加谥号为“文德”,所以史书中称为长孙文德皇后。到她的儿子高宗李治时,又为她加上了文德顺圣皇后的尊号。去世的当年十一月,长孙氏被安葬在醴泉县(今陕西省礼泉县)内的九嵕山上,称为昭陵。太宗为示悼念,亲自写了表文,记叙了修建山陵的始末,让人刻石,立于昭陵,表彰皇后的克己奉公和严于律己。 有心的人也许能够看到,自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死后,太宗越来越不像从前那样英姿勃勃,晚年的太宗不仅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开始饵食丹药,还逐渐陷于骄傲自满和个人陶醉之中,兼听纳谏的作风也已冲淡;发民力,兴作役,也不再像从前那样谨慎。这个时候,太宗怎么不去重温长孙皇后的临终遗言呢! 李世民个人小档案 姓名:李世民出生: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599年1月23日) 出生地:陕西武功属相:马 卒年:贞观二十三年(649)卒所:终南山翠微宫中 享年:52岁谥号:文皇帝 庙号:太宗陵寝:昭陵 父亲:高祖李渊母亲:太穆顺圣皇后窦氏 皇后: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子女:14子,21女 继位人:儿子高宗李治
贞观时期名臣 十八学士   秦王府属杜如晦   秦王府记室房玄龄   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宁   天策府军咨祭酒苏世长   天策府记室薛收   秦王府文学褚亮   国子助教陆德明   秦王府文学姚思廉   国子助教孔颖达   秦王府主簿李玄道   天策府仓曹李守素   秦王府记室虞世南   秦王府参军蔡允恭   秦王府参军颜相时   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   秦王府参军薛元敬   国子助教盖文达   秦王府咨议典签苏勖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故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   故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故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徵   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   特进、卫国公李靖   特进、宋国公萧瑀   故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故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故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   故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   故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   故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故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   故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世勣   故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
隋朝末年,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天下动荡,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炀帝杨广眼见大势已去,终日惶恐不安,更对骁勇善战的唐国公李渊心存猜忌,屡派人暗中行刺,但一直无法得逞;为了拉拢唐国公李渊,便将自己的女儿若惜公主许配给李渊的儿子李建成,谁知李渊次子李世民与若惜公主早已私定终身,为了争夺若惜,兄弟二人展开了一场刀风剑雨的激烈交锋……... 编辑本段提倡文教   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以及为了撰拔人才,亲自在殿试考核吏部新录取的县令。而且对儒生十分优厚,下令群臣访求历朝遗书,共觅得图书近五万卷,便唐朝的文化事业迈向鼎峰。这是李世民征战时的图片。   文学方面: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流传至今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代表诗人:   ①李白(盛唐)──“诗仙”(《》、《》)   ②杜甫(盛-衰)──“诗圣”“诗史”(“三吏”“三别”)   ③白居易(中唐)──《》《》,诗歌反映现实。   书法:“颜筋柳骨”   1、颜真卿:创立雄浑敦厚的新书体,称“颜体”,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代表作为《》《》。颜真卿。   2、柳公权:博采众长,别出新意,成“柳体”,其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代表作为《》。   绘画   1、( 唐朝 )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代表作为《》《步辇图》。   2、( 唐朝 )吴道子:“画圣”,开后世写意画先河,代表作《》。   艺术宝库   代表:甘肃敦煌莫高窟(大部分隋唐开凿,壁画和彩色塑像,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故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   故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故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徵   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   特进、卫国公李靖   特进、宋国公萧瑀   故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故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故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   故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   故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   故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故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   故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世勣   故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 宰相   萧瑀(626年任尚书左仆射,627年任尚书左仆射,630年以御史大夫参议朝政,635年-636年以特进参豫朝政,643年-646年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陈叔达(626年任侍中)   封德彝(626年-627年任尚书右仆射)   宇文士及(626年-627年任中书令)   高士廉(626年-627年任侍中,638年-643年任尚书右仆射,643年-647年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房玄龄(626年-629年任中书令,629年-643年、643年-648年任尚书左仆射)   长孙无忌(627年-628年任尚书右仆射,645年-649年摄侍中、检校中书令)   杜淹(627年-628年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   杜如晦(628年-629年任侍中,629年任尚书右仆射)   李靖(628年-629年任中书令,630年-634年任尚书右仆射)   王珪(628年-633年任侍中)   魏征(629年-632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632年-638年任侍中,638年-642年以特进参议得失)   温彦博(630年-636年任中书令,636年-637年任尚书右仆射)   戴胄(630年-633年以民部尚书参豫朝政)   侯君集(630年-632年、632年-640年以兵部尚书参豫朝政,640年-643年以吏部尚书参豫朝政)   杨师道(636年-639年任侍中,639年-643年、645年任中书令)   刘洎(639年-644年以黄门侍郎参知政事,644年-645年任侍中)   岑文本(642年-644年以中书侍郎专典机密,644年-645年任中书令)   李世勣(643年-649年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张亮(643年-646年以刑部尚书参豫朝政)   马周(644年-648年任中书令)   褚遂良(644年-647年以黄门侍郎参豫朝政,648年-649年任中书令)   许敬宗(645年同掌机务)   高季辅(645年同掌机务)   张行成(645年同掌机务)   崔仁师(648年以中书侍郎参知机务) 编辑本段史学评价 《》评价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评价   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   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说:“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争议评价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无完人,是人就有错误。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句丽,这个被某些人认为是错误的举动,但是,就当时形势来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第一,发动战争的责任是高句丽,高句丽悍然进攻唐朝附庸国新罗挑起战端,为了维护权威,唐需要发动战争来保护自己的附属国的利益。第二,战争中,唐军是正义和人性的,这也是保证唐军损失非常小的一个外在条件,在唐军攻占的城池中,均拥护唐军。但是由于为了保持正义性和人性化,导致偏求稳,而使战期拉长。第三,唐军的撤退和后续战争,充分体现了李世民的胸怀和高超的战略思想,唐军以2000人的损失消灭高句丽四万人,千古罕见。撤退之时,敌将城墙跪拜,也实属罕见。唐军后期的军事骚扰和政治封锁,使高句丽的实力每况愈下,最终高宗消灭高句丽。   同时,不仅仅是太宗,自春秋,看史者何止数百,董狐直笔,陈寿索贿,太史被宫,不要说清朝的文字狱了,另外,许敬宗对李世民并没有好感,这样表明,唐初历史应该具有可信度的。   唐太宗在贞观初期不顾大臣魏征和李大亮的劝阻,对归顺的北方游牧民族部落要土地给土地要物资给物资,结果这些部落享受够唐朝的恩惠后胃口反而越来越大,索性就叛乱了。   后来唐太宗也自己检讨:“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征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贞观二十年(646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病,此后一直调养,由此开始服用方士提炼的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皇汉武迷恋方术和寻求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病情不断恶化。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己巳(二十六)日(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 编辑本段相关典故   影视图册 《》里的李世民(11张) 李世民影视剧照(19张) 林俊贤版李世民(2张)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通过玄武门之变而当上皇帝。唐太宗于隋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生,是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长孙氏,唐朝建立以后,李世民以功被拜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武德四年冬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陜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八月初九,李渊被逼退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少许传闻太宗有不少的情债,也是一位好色的皇帝,不过他跟其他重色昏君不同)。后又开创「贞观之治是中国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 唐太宗是一个好皇帝 重新确立和完善了统治秩序,使社会步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政治上,完善国家政治体制的各项制度,重视吏治,严格执法与守法,所谓“法者,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严惩违法与贪污渎职,重新树立起百姓对官府的信心和信赖。经济上,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增加农民负担,提高生产积极性。其中最可以说的还有他的善于用人和纳谏。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唐太宗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姓名:李世民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民族:汉族   庙号太宗,   谥号:文皇帝唐高宗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加谥文武大圣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   生卒时日:公元599年~公元649 年  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千古一帝”。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运筹帷幄,在李卫公答对中对其军事思想给予了详细介绍。 即位后,统一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同时执行夷汉一家的政策,是历史上民族关系最为良好的时期,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中国成为超级大国。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太宗的飞草非常著名,开创了行书写碑。太宗诗歌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宗编写了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在《帝范》《唐会要》等书籍中,对太宗的政治理论有相当多的描述。 。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名君,为后来中国的发展做了贡献 关东洛阳地区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击败了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至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李孝恭、李靖大军平定江淮,唐王朝统一天下的大半领地为李世民所夺得,李世民建立了他人无可睥睨的赫赫武功。...
唐太宗还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为后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死后更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为陪葬品。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次子。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自幼习武,善骑射,尚武略,临机果断。隋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被突厥10万骑围困于雁门(今山西代县),世民应募从屯卫将军云定兴前往救援,提出虚张军容,昼引旌旗数十里,夜以钲鼓相应的疑兵计。 时值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今忻县北),迫使突厥始毕可汗解围而去。十三年 ,隋末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各地豪强割据郡县,隋王朝土崩瓦解,任太原留守的李渊乘机起兵,世民积极参与谋划,起了重要作用。六月,与其兄建成率兵攻西河(治今汾阳),首战获胜 ,促使李渊决意西向关中。任右领军大都督,统右三军,于七月随李渊自太原(今太原西南)南下。途中李渊一度动摇,欲还师更图后举。世民坚决主张继续进军,提出先入咸阳,号令天下的方略。 八月 ,进攻霍邑(霍州),先率轻骑至城下,诱隋守将宋老生出战,继而率骑猛冲其侧背,配合李渊、建成正面攻击,斩宋老生,克其城。九月,军至河东(郡治今永济西南),力主急速进军长安(今西安),遂奉命率前军西渡黄河,顺利占领渭河以北地区,各大族豪强纷至军门投效,数支农民起义军亦来归附,兵力迅速发展至13万人。十一月,会诸军攻克长安。李渊立代王杨侑为帝。世民被封为秦国公。十二月,率兵大破陇右割据势力薛举所部10万人于扶风(今陕西凤翔)。次年正月,任右元帅,与左元帅李建成督诸军十余万人,趋东都洛阳。四月,进抵洛阳,遣使招谕,守军不应。世民认为关中新定,尚未巩固,悬军出战,虽能夺取东都,也难固守,遂引军还。料定隋军将乘机追击,即设伏于途,大破隋将段达追兵,置新安、宜阳二郡(治今河南新安东、宜阳西) 唐太宗李世民 (598~649) 名君事功:贞观之治 太宗即位以来,一直对隋末天下大乱的场景心有余悸。所以贞观时期注重“以民为本”、“贞观”联珠印 不夺农时,他说:这样做不只是“忧怜百姓”,也是为了“长守富贵”。基于这样的目的,他在位时期,以国家稳定为政策要务,以稳定求发展,居安思危,终使天下大乱之后达到了大治。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通过玄武门之变而当上皇帝。唐太宗于隋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生,是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长孙氏,唐朝建立以后,李世民以功被拜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武德四年冬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陜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八月初九,李渊被逼退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少许传闻太宗有不少的情债,也是一位好色的皇帝,不过他跟其他重色昏君不同)。后又开创「贞观之治是中国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 唐太宗是一个好皇帝 重新确立和完善了统治秩序,使社会步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政治上,完善国家政治体制的各项制度,重视吏治,严格执法与守法,所谓“法者,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严惩违法与贪污渎职,重新树立起百姓对官府的信心和信赖。经济上,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增加农民负担,提高生产积极性。其中最可以说的还有他的善于用人和纳谏。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唐太宗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姓名:李世民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民族:汉族   庙号太宗,   谥号:文皇帝唐高宗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加谥文武大圣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   生卒时日:公元599年~公元649 年  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千古一帝”。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运筹帷幄,在李卫公答对中对其军事思想给予了详细介绍。 即位后,统一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同时执行夷汉一家的政策,是历史上民族关系最为良好的时期,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中国成为超级大国。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太宗的飞草非常著名,开创了行书写碑。太宗诗歌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宗编写了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在《帝范》《唐会要》等书籍中,对太宗的政治理论有相当多的描述。 。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名君,为后来中国的发展做了贡献 关东洛阳地区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击败了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至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李孝恭、李靖大军平定江淮,唐王朝统一天下的大半领地为李世民所夺得,李世民建立了他人无可睥睨的赫赫武功。...
唐太宗还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为后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死后更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为陪葬品。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次子。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自幼习武,善骑射,尚武略,临机果断。隋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被突厥10万骑围困于雁门(今山西代县),世民应募从屯卫将军云定兴前往救援,提出虚张军容,昼引旌旗数十里,夜以钲鼓相应的疑兵计。 时值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今忻县北),迫使突厥始毕可汗解围而去。十三年 ,隋末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各地豪强割据郡县,隋王朝土崩瓦解,任太原留守的李渊乘机起兵,世民积极参与谋划,起了重要作用。六月,与其兄建成率兵攻西河(治今汾阳),首战获胜 ,促使李渊决意西向关中。任右领军大都督,统右三军,于七月随李渊自太原(今太原西南)南下。 途中李渊一度动摇,欲还师更图后举。世民坚决主张继续进军,提出先入咸阳,号令天下的方略。八月 ,进攻霍邑(霍州),先率轻骑至城下,诱隋守将宋老生出战,继而率骑猛冲其侧背,配合李渊、建成正面攻击,斩宋老生,克其城。九月,军至河东(郡治今永济西南),力主急速进军长安(今西安),遂奉命率前军西渡黄河,顺利占领渭河以北地区,各大族豪强纷至军门投效,数支农民起义军亦来归附,兵力迅速发展至13万人。十一月,会诸军攻克长安。李渊立代王杨侑为帝。世民被封为秦国公。 十二月,率兵大破陇右割据势力薛举所部10万人于扶风(今陕西凤翔)。次年正月,任右元帅,与左元帅李建成督诸军十余万人,趋东都洛阳。四月,进抵洛阳,遣使招谕,守军不应。世民认为关中新定,尚未巩固,悬军出战,虽能夺取东都,也难固守,遂引军还。料定隋军将乘机追击,即设伏于途,大破隋将段达追兵,置新安、宜阳二郡(治今河南新安东、宜阳西) 圣哲之论   凡人都会犯错误,天子也不例外,要不然,前朝那么多的天子怎么会一个个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呢?天子不同于寻常的人,天子的错误即便是小的错误都会产生使下面的很多人受害。减少过错,既要靠别人指出来哪些看法或行为不当,还要看自己是否摆得正位置。没有人敢怀疑天子的至尊地位,但是,君与民之间,哪个重,哪个轻,不同的理解会有完全不同的态度。孟子早就讲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是,有多少的君主这么看待过自己与百姓的关系呢?太宗觉得,自己刚才当上君主,需要早早地确立君民关系,也就是当上了君主,首先要明确“为君之道”。为此,他经常安排时间,与臣僚们讨论这个问题。一日,他与魏征等人扯开了这个话题,他说:   “在朕看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如果损百姓的利益来奉养君主一身,那就如同割下自己股上的肉来吃,肚子倒是填饱了,可是命也就没了。若想要安定天下,必须先要端正自己的身子,只要身子是正的,哪怕影子是斜的?没有听说上面治理好了下面是乱的。朕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使自己身体受伤害的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由于自己的奢欲造成的祸害。如果耽奢于滋味,玩悦于声色,欲望越多,对自己的身体的伤害越大,既妨碍了政事,又扰乱了百姓。还生出个歪理,说什么我为民父母,民就是要奉养父母的。如此下去,百姓不堪忍受,不再相信君主,与君主的关系终于解体,于是怨恨和仇视产生了,最后的结果就是离心离德与反叛的兴起。所以,朕每想到这里,就不敢放纵逸豫。”   魏征说:   “古代的圣哲之主,都能够近以自己的身体来对照,远能以发生的同类的事情作比较。春秋时代的楚庄王曾经向隐士詹何请教,问他治理国家的要妙,詹何却以修身的方法回答楚庄王;楚庄王再问他如何治国,詹何回答说:‘没有听说过身体得到治理而国家混乱的事情’。刚才陛下所说的道理,其实符合古代圣哲的意思。”   “朕虽然不能与古代的圣哲相比,但心向往之,至少朕不能做一个放纵自己而使天下陷于丧乱的君主吧。”说完,太宗又对着虞世南说:   “听说虞爱卿作过不少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是专门谈论君主的,可否谈谈你的想法?”   虞世南马上回复道:   “承蒙圣上看重,世南的确写过一篇名为‘帝基帖’的短文,这里诵与陛下与诸位大人,敬请指教:大运不测,天地两平。风俗相承,帝基能厚。道清三百,鸿业六超。君寿九霄,命周成算。元无之道,自古兴明。”   太宗听完之后,离开御座,一边来回的走步,一边回味刚才的短文,然后说:   “有韵味,有韵味。你的意思是说,天地是公平的,不会偏向于谁,谁将入主天下,乃是以德性为准,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而承续古时候尧舜的遗风,就能坚固为君的根基。后面几句主张的就是要君主清心寡欲,延命益寿,遵从老君的元无之道,国家才可以兴旺发达。是这样的吗?”   “陛下圣明,见识过人,愚臣正是这个意思。”虞世南回复道。   这个时候,杜如晦说话了:   “陛下能如此向往古代圣贤,又反省自身,这真是天下万民的福分。臣愚以为,君臣之间不是水火关系,陛下愿意养育天下百姓,而天下百姓也愿意供奉明君,彼此可以和谐相处的。但是,之间也确实有着一些不好对待的东西,如君主要求的奉养过厚,那么百姓的生活就会受到侵扰;如果君主奢欲无穷,那么百姓就难以活命。虽说天下万民奉养一个君主本来不是问题,但是,一个无穷奢欲的君主会蓄养一个庞大的奢欲官僚团体,所以,才说百姓难以活命。刚才几位大人的话,也是臣心里的话,要是隋炀帝也有陛下的识量,也有如今这样的臣子辅佐,也不至于那么快就亡国了。”   杜如晦说完,在座的诸位相视而笑。大家都心里领会最后那句话的含义。隋炀帝最信任的大臣就是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隋王朝的覆灭与整天把炀帝哄得高兴的虞世基有着莫大的关系,满朝文武官员,提到他,莫不咬牙切齿,但有炀帝的庇护,谁都对他无可奈何,直到隋朝覆灭,他也跟着被灭了。为此,杜如晦专门写了一篇名为“虞世基罪当死论”的文章。现在,杜如晦这么讲,当然是在暗骂虞世基了,同时他又很欣赏虞世南的见识,所以,让大家感到有趣味。然而,这毕竟不是开玩笑的地方和时候,朝廷里的话只能一本正经地讲,任何玩笑可能被人看成不敬,在这里只有皇上可以开开玩笑。太宗也是深知这一点的,于是,他觉得有必要以他的口吻开个玩笑,就说:   “是呀,隋炀帝不幸得到了虞世基,而朕有幸得到了虞世南,同样是兄弟,为何差别这么大呢?”   说完,包括虞世南在内的所有在座的臣僚们都高兴起来了。   又一天,太宗对着封德彝和魏征说道:   “如今大乱之后,天下好治理吗?”   魏征回答说:   “大乱之后容易治理,如同饥饿的人容易吃东西一样。”   太宗又说:   “古人不是说善人治理国家百年,然后才能战胜残暴、除去杀戮吗?”   魏征回答:   “这个不是圣哲之论。圣哲之治,其应如响,几个月就可以了,不是那么难的。”   听了魏征的话,封德彝坐不住了,他说:   “不对。尧舜禹三代之后,浇薄之情一天比一天厉害。秦朝任法律,汉朝杂霸道,这都是想要治理而做不到,不是能够治理而不想治理。魏征只是一介书生,喜好虚论,如果听他的话,只会使国家白白地陷入混乱,不能听他的。” 封德彝在讲这番话的时候,是有点教训小孩子的口气的,不过,国家大事是不能儿戏的,所以,他是认真的,因为刚才魏征的言论简直难以让他接受,作为当朝的宰相,他必须站出来严厉地指正他。但是,魏征并不被他的长者的口气所压服,他接过话茬,说:   “五帝、三王治理天下的时候,并没有说当时的人太难治理,要换一朝新人来才肯治理他们。还是这些人,行帝道而大家跟随他们而帝,行王道而大家跟随他们而王,看着帝王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黄帝与蚩尤相战,打了七十仗才战胜他,然后对蚩尤的部下采取了无为而治,结果天下大治。九黎乱德,颛顼讨伐他们,战胜他们之后,很快得到了治理。夏桀王为乱,商汤放逐了他;商纣王无道,周武王讨伐了他。汤王、武王都于在身之世达到了天下大治。如果人情一天比一天浇薄,不能够返朴归真,那么今天的人不是都变成了鬼魅了么?”   封德彝无法应对魏征的话,但心里仍然不服,心想你个书生懂得个啥。这个时候,太宗说话了:   “魏征说得有道理。我们虽然不见得能够达到历史上的太平盛世,但求乎其上,得乎其中。还没有做,我们怎么知道就一定不行呢?”   这场辩论以不愉快的方式结束了,但魏征的见解占了上风。   武德九年十二月,益州大都督窦轨上奏朝廷,说居住在山林里的獠人反了,请求发兵讨伐。太宗听了以后不以为然,说道:   “獠人居住在山林,并以山林为险阻,像耗子一样时不时地跑出来偷窃一把,这是他们的习俗了。作为地方官员,如果能够以恩惠和信任安抚他们,他们自然就会服从规化,哪里需要动用干戈!如果朝廷的官员把老百姓当作渔猎的对象,那就如同禽兽了,怎么谈得上‘为民父母’?”   太宗终究没有同意窦轨的用兵请求。
 当年因为后宫的妃嫔们要求世民送她们一些洛阳宫里的珍宝,而他没有答应她们的要求,从而得罪了妃嫔们,她们才使劲地在高祖面前说他的坏话,几乎酿成大祸。那个时候,世民就痛恨受贿行为,现在他做了皇帝,这个习惯也没有改掉,只是当年他没有权利禁止贿赂行为,现在他有权这么做了。但是,如何才能有效禁止官员的贿赂行为呢?他想到一个主意。他派了密使故意去贿赂身边左右的人。果然有一个部门的令使官员,接受了一匹绢的贿赂。太宗想把这个令使杀了,以惩戒朝臣。这个时候,民部尚书裴矩站出来,极力规劝太宗不要杀了这个人,说:   “作为朝廷的官员接受贿赂,其罪行的确该当死罪。但是,陛下暗地派人送给他贿赂,使他接受了贿赂,这是陷人于法网,恐怕这不符合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精神。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听到裴矩这样的话,太宗深自反省,觉得裴矩讲的有理,虽然这个人犯了法,可是作为君主,他不能有意使人犯法。于是,他极其高兴地当着满朝文武官员说:   “裴矩能当官据理力争,不为面从,如果我们每件事都能这样,还用担忧朝廷里面不融洽吗!”   既然已经公开地表示愿意听取批评的意见,那么,就要勇于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有时甚至是很不客气的批评,否则,就要遭受信用的质疑,而这个对于新一代君主来说是致关重要的。也就是说,信用就是他作为皇帝的合法依据。而且,并不一定要他犯了大错才会招致批评,其实,许多时候,是他的生活方式所引起来的。可是,这些批评也是他自找来的,因为他设立了专门批评他的谏官。其中,曾经被贬到巂州的王珪就是太宗重新起用谏议大夫的批评家,而且,还给王珪在谏议大夫之上,追加了一道命令,要他随中书、门下及其三品官入阁议事,也就是直接参与最高决策。太宗在起用他的时候,对他说:   “如果正直的君主御使了不正直的臣子,不可能达到天下大治;如果正直的臣子侍奉不正直的君主,也不可能达到天下大治。惟独君臣同心同德,海内才能安宁。朕虽然不够明智,幸而有诸位的规劝、批评,才可能使天下安宁太平。”   这无疑是对王珪的信任和支持,而王珪也立即表示了个自己的竭诚态度:   “古代的时候,天下有七个谏官,然而,谏言不被采纳,结果这七个谏官一个一个、前赴后继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死了。如今陛下广开圣德,收采批评意见,臣愿意竭尽狂瞽之言,但望能够辅佐陛下圣德的万分之一。”   太宗肯定说:   “照你的本能和责任去做吧。”   话虽这么说了,却没想到立竿见影,他马上就要见识到这位批评家的厉害了。   一日,太宗请王珪到宫里私宴,却看到在太宗的身旁有一位美人在侍奉。太宗指着这位美人说:   “庐江王无道,他把人家的丈夫杀了,娶了人家的妇人,你说如何能够不灭亡?”   王珪没有立即回答皇上的设问,却低声地反问太宗:   “那她怎么到了这里来了?”   “庐江王被灭之后,他的家人都被朝廷籍没。是朕把她从籍没的人群中选出来,留在宫里了。”   “陛下认为庐江王做的是对,还是错?”   “杀人而取了人家的妻子,你却要问是对还是错,你这是什么意思?”太宗不假思索地回答。   王珪又说:   “臣听说过齐桓公到当时的郭国这个地方去,问当地的父老:‘郭国为什么灭亡了?父老们回答:‘因为他喜欢好的,厌恶不好的。’齐桓公再问:‘如果像你们所说的那样,那么郭国的君主乃是贤明的君主啊,如何可能亡国了呢?’父老们回答:‘不是的,郭国君主虽然喜欢好的,但他不能采用好的;他厌恶不好的,却不能远离它们。所以,他才因此亡了国的。’   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可是他宠爱的女人却留在了这里。臣私下里想,是不是陛下认为庐江王做的对?否则的话,陛下怎么会明明知道做的不对,却还要把这个女人留在自己的身边?这不是‘知恶而不去’吗?”   太宗听了之后,顿时有点羞色,然而,却转而大笑起来,嗟叹道:   “美妙,讲得美妙,寓意深刻,让人深思呵!”   既然赞同了王珪的批评,就只能改正了。太宗凝视了这位美人良久,眼睛里流露出不舍得的神情,对她说:   “你都看到了,这天子并不是好当的,庐江王能做的事情,天子就不能够做。朕想把你留在宫里,却忘了你曾经有过的家庭。回去吧,与家庭团聚吧,愿意守贞节,或者重新嫁人,都由你自己决定。没有人再敢于强迫你了。”   美人感恩流涕,说:   “妾虽然曾遭遇不幸,但幸亏陛下搭救,得以服侍陛下,数月来承蒙陛下关爱,妾没世不忘。”   太宗突然他一挥手,对着内官说:   “派人护送她回家。”   “是,陛下。”内官应声答道。   太宗因为相貌伟岸,神采英毅,君臣进见他的时候,经常拘谨不安,手足无措,这影响到他们言论的表达。太宗知道了这个情况,就特别注意放低姿态,每次有人进见,他都要和颜悦色,以极其亲和的态度,缓解进见者的心理紧张,让人们把心里的话讲出来。一天,他宴请公、卿等群臣,他说:   “人如果想要看到自己的形态,必须要借鉴明镜;君主想要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要依靠忠臣。如果君主自己刚愎自用,还以为自己贤明,而群臣又阿谀奉承,曲己顺从,那么,一旦君主失去了国家,群臣惟独能够自我保全吗?像虞世基等人那样,他们谄媚隋炀帝,借此来保自己的富贵,结果怎么样?炀帝被宇文化及杀了,虞世基还不是同样被杀了?如此看来,公等应当以此为鉴。办事情嘛,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得失,不仅你们,朕也会有犯错的时候。你们自己犯了错,要勇敢地面对它,说出真实的情形;朕犯了错,你们不要担心冒犯了我,有话尽管说出来。你们不是都想要做忠臣吗?说出真话,就离做一个忠臣不远了。”   听完太宗的话,群臣都兴奋地举起酒杯,感谢他们的皇帝有这样圣明的见识。房玄龄说:   “过去,没有一个君主愿意承认自己会犯错误的,现在,皇上破了天荒,勇于承认天子也可能犯错误,这改变了君主的历史。所以,让我们为陛下的圣明干杯! 名人评价   吴澄:“三代以后享国之久,唯汉与唐。”“太宗卓然而为唐三宗之冠。”   郭思贞:“二帝三王之治,后世莫能及者,顺人之道,尽乎仁义也。唐太宗以英武之资,克敌人如拉朽,所向无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戈直:“至于后世之君,莫不列之讲读,形之论议,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然屈己以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以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人之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   浚仪国史修文志:“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以来,未之有也。”   欧阳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日本的清和天皇也给自己起了一个贞观年号(859-877)。   吕祖谦评价唐太宗:“当时之治,不唯贞观而已,虽并隆于尧、舜可也。”   胡寅:“两汉盛时,太宗所可及也。禹、汤、文、武之业,岂不在所希慕乎!”   范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为太宗乎?及其成功,复归于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曾巩:“法度之行,礼乐之盛,田畴之制,详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取,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近人曾有学案争议,最后多方核实,此段是说太宗超越前王,而非不及)   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后人评价唐初拨乱反正之功:“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以夫子为先圣实始于太宗,遂为万世之定制庙祀遍天下,名物度数之详,字义音释之备,毫分缕析,是后世有考。”   宋朝诗人范成:汝不及生在贞观中,粟米数钱无兵戍!   苏辙: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   理学家真德秀赞:“后世人主好学者莫如唐太宗,贞观之规模不可以不复。”   明季历代论书汇编,有评价唐太宗:“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谦虚纳谏,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俭爱民,后世人君之德未有过焉者也……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格鲁塞:“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的中国,在令人惊奇的亚洲出现了……现在汉族人征服了游牧部落,并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草原帝国)   柏杨: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   李敖又说:唐太宗是历史上最有“奇情”气质的英雄人物,柔情侠骨,一应俱全。在打天下的政治斗争中,当然他有和人一样的霹雳手段,但在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外,他有许多“奇情”,使江山多彩,为人类增辉。   剑桥隋唐史对唐太宗的评价:虽然太宗的统治以低调告终,但它是唐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而且在某些方面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他留给他的继承者一笔庞大的遗产:合理和高效能的行政机构、繁荣的经济及广大的国土。虽然他在高丽的失败投下了阴影,但在一定程度上全国出现了自汉朝全盛时期以来所没有的兴旺景象,一个充满自信的、安定的和繁荣的局面。显然,太宗时代的清平之治一定会使那些在他死后的不稳定的甚至危险的年代中继续供职的官员们产生深沉的追思。   随着时间的流逝,太宗的威信和荣誉也随之增长。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编辑本段家族   曾祖:李虎,西魏陇西郡公(襄公),追尊唐太祖。妻,梁氏,追尊景烈皇后。   祖父:李昞,北周唐国公(仁公),追尊唐世祖。妻,独孤氏,追尊元贞皇后,其父,独孤信,北周大司马。   父:李渊,唐高祖。   母:窦氏,追尊太穆皇后。   外祖父:窦毅,北周神武郡公(肃公)。妻,宇文氏北周襄阳长公主,其父,宇文泰,西魏安定郡公(文公),追尊北周文帝。   曾外祖父:窦岳。 皇后   长孙皇后,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宗室长。父长孙晟。仁寿 元年生,大业九年嫁李世民。唐代隋后被册为秦王妃。武德末年储位之争期间,与房玄龄“同心影助”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激励将士。李世民即位后,立为皇后。长孙氏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贤后,自称不涉朝政,但时常以古事设喻劝谏皇帝,更留下“朝服劝谏”的美名;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无忌为宰执,却因不愿留下“恃宠”恶名而请求李世民赦免其参与谋反的异母兄安业;性情不好奢靡,却有以丹羽金叶制作的“歧头履”传世;史载“造次必循礼”,却有活泼浪漫的《》流传;出生于崇尚佛教的家庭,却斥责佛道为异端,在重病时驳回皇帝为其大赦延寿的决定;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却敢于在其著作《》中毫不留情地指摘东汉明德皇后的过失。贞观十年去世,时年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谥号文德。李世民曾在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魏征婉谏,方作罢。这是一个十分令人玩味的历史人物,具备一切成为祸国妖姬特质以及条件的女子却选择了一条往往令今人曲解为压抑刻板的道路。也许结合今人所理解的相悖的两端,我们才能看清一位充满野心的、一生荣宠不衰的、优雅与妖娆并存的、骄傲自负得可爱的贤后的真面目。 妃嫔   韦妃(贵妃) 韦珪,字泽,生纪王李慎、临川公主   杨妃 (贵妃)生赵王李福,贵妃为其死后唐高宗李治追封   徐贤妃徐惠,帝崩,哀慕成疾,不肯进药,曰:“帝遇我厚,得先狗马侍园寝,吾志也。”永徽元年卒,年二十四,赠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郑贤妃   燕德妃 生越王李贞、江殇王李嚣   杨妃 隋炀帝女,生吴王恪,蜀王愔   阴德妃 生齐王李佑   韦昭容   杨婕妤 杨恭道第三女   萧美人 萧铄第二女   崔才人崔宏道长女   萧才人 萧铿第二女    武才人
  王氏 生蒋王李恽   杨氏 生曹王李明 子   太子李承乾( 母长孙皇后,太宗皇子中最为彪悍聪颖者,深得宠爱,因嫉妒同母弟李泰受宠而怀疑太宗改立,于贞观十七年谋反被废。按律谋反是死罪,因太宗不舍赐死,最后按通事舍人来济的处理方法,使李承乾活了下来,来济也因此得到看重)   楚王李宽(母后宫,过继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逝。贞观初追封,无后,国除)   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永徽四年,因房遗爱涉嫌谋反为乞命而被诬陷,被赐死)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皇子中最为博学者,最受宠爱者,受宠事件举不胜举,也因此而萌生野心,争夺皇位被贬后,太宗依然十分挂念他,后进封为濮王。永徽三年(652年)死于郧乡县,时年33岁)   齐王李佑(母阴妃,后废为庶人赐死)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   蒋王李恽(母王氏)   越王李贞(母燕妃)   高宗李治(原为晋王,母长孙皇后,皇后去世后,与妹妹晋阳公主一起被太宗带在身边亲自抚养长大,深得父亲宠爱,太宗出去游玩经常带在身边,立为太子后,应该出居东宫,因太宗不舍硬把他留在宫中,十天半月才回东宫一趟,被褚遂良、刘洎谏不可过于私爱)   纪王李慎(母韦妃)   江殇王李嚣(母燕妃,早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早薨)   赵王李福(母杨妃,后过继李建成为嗣)   曹王李明(母杨氏,后过继李元吉为嗣) 女   襄城公主帝曾敕诸公主为师式   汝南公主李宇   南平公主   遂安公主   长乐公主李丽质(母长孙皇后,太宗特所钟爱的女儿,出嫁时因给的嫁妆倍于长公主被魏征谏。下嫁长孙冲)   豫章公主(长孙皇后养女)   巴陵公主下嫁柴绍与平阳公主之子柴令武,永徽四年与房遗爱谋反,被唐高宗赐死。显庆中追赠为北景公主   普安公主   东阳公主   临川公主李孟姜(母韦贵妃)   清河公主李敬   兰陵公主李淑   晋安公主   安康公主(下嫁独孤谋)   新兴公主   城阳公主(母长孙皇后,公主出嫁前,唐太宗专门为她卜卦,下嫁杜荷,又嫁薛瓘)   高阳公主(下嫁房遗爱,主帝所爱,颇骄恣,后因谋反赐死,神龙年间追封合浦公主)   金山公主   晋阳公主李明达(母长孙皇后,皇后去世后,与哥哥李治一起被太宗亲自抚养,为太宗最宝贝的女儿,多受众臣喜爱,有其母风。十二岁去世,太宗悲痛欲绝,一个多月不能正常饮食。)   常山公主   新城公主(母长孙皇后,初许配与魏征长子魏叔玉,后因魏征生前荐人失当,太宗因而悔婚。初嫁长孙诠,太宗特升其公爹为岐州刺史。后嫁韦正矩) 编辑本段主要诗作   【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辽城望月】   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   驻跸俯丸都,伫观妖氛灭。     【经破薛举战地】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还陕述怀】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出猎】   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   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   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   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   【元日】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喜雪】   碧昏朝合雾,丹卷暝韬霞。结叶繁云色,凝琼遍雪华。   光楼皎若粉,映幕集疑沙。泛柳飞飞絮,妆梅片片花。   照璧台圆月,飘珠箔穿露。瑶洁短长阶,玉丛高下树。   映桐珪累白,萦峰莲抱素。断续气将沉,徘徊岁云暮。   怀珍愧隐德,表瑞伫丰年。蕊间飞禁苑,鹤处舞伊川。   傥咏幽兰曲,同欢黄竹篇。   【入潼关】李世民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   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   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于北平作】李世民   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旆。遥山丽如绮,长流萦似带。   海气百重楼,岩松千丈盖。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李世民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   紫庭文佩满,丹墀衮绂连。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   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   粤余君万国,还惭抚八埏。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 武功   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可见其武功一流。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太宗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太宗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太宗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太宗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唐俭当即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太宗觉得唐俭说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猎。 尚书令   由于唐太宗在即位前曾当过尚书令,故当他做皇帝后,大臣多不敢任其职,于是这个职务就不再授人,尚书省的长官就只设左、右仆射,后用其他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参预朝政,执行宰相职务。至高宗时,又用低级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参预朝政,执行宰相职务。左、右仆射成了听令执行的官员,不能参加大政,唐中宗复位后,仆射就非宰相职务。中书令、侍中在安史之乱后也不常设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了宰相最普遍的名称。 改名   据两唐书的太宗本纪,李世民曾经于四岁时与父亲李渊郊游时,见一识相术之士,其相士先赞李渊为贵人,又赞世民,说其“凡二十岁,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后遍寻相士不获,并将其改名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 书法   李世民酷爱书法,其书法以隶书见长,并且酷爱书法名品《》( 即《兰亭集序》,王羲之书法珍品,王羲之的字十分多变,就一“之”字就有十数种变化之多),相传当年某大臣见太宗似有郁结难纾,问之原因,知道其欲得《兰亭序》,于是便与辩才和尚(王羲之当年墨宝辗转传至其七世孙智永,智永出家为僧,又将墨宝传予其弟子辩才和尚)斗智最后终于为李世民获得。   唐太宗亲自所写的《晋书·王羲之传赞》:   “赞曰: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牋点翰,争相夸尚,竞其工拙。伯英临池之妙,无复馀踪;师宜悬帐之奇,罕有遗迹。逮于钟、王以降,略可言焉。钟虽擅美一时,亦为廻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但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枿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赢而不放纵。兼斯二者,故翰墨之病欤!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卧王蒙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虽秃千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筋;穷万毂之皮,敛无半分之骨;以兹播美,非其滥名邪!此数子也,皆誉过其实。所以察详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功,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馀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救驾   据新旧唐书太宗本纪,李世民十六岁时参军,跟随隋将云定兴,一次隋炀帝杨广被围,云定兴军负责救驾,李世民献计,故布疑阵,吓退敌军,救回天子。 典故   李世民畏魏征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语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⑥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⑧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似怀中。从中可以看出太宗的屈己纳谏!   李世民评魏征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编辑本段文学形象 小说形象   《》   《》 影视形象   《》(1982年)王光权饰李世民   《》(1984年)苗侨伟饰李世民   《武则天》(1984年)江汉饰唐太宗   《》(1986年)梁修身饰唐太宗   《》(1986年)张志明饰唐太宗 马跃版李世民(40张)   《》(1987年)刘青云饰李世民   《》(1990年)佟瑞敏饰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1993年)林俊贤饰唐太宗   《武则天》(1995年)鲍国安饰唐太宗   《》(1996年)张兆辉饰李世民   《》(1997年)焦恩俊饰李世民   《西游记》(1998年TVB)潘志文饰唐太宗   《》(1998年)濮存昕饰李世民   《》(1999年)张兆辉饰唐太宗   《》(2000年)樊少皇饰李世民   《》(2000年)翁家明饰李世民   《文成公主》(2000年)洪宇宙饰唐太宗   《》(2001年)唐国强饰唐太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事家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