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最智慧的人是谁

历史之家--历史资料最全的历史吧
谁是三国最聪明的人?
谁是三国最聪明的人?
文章简介: 贾诩(公元147-223年),字文和,东汉武威人。贾诩在汉末...
贾诩(公元147-223年),字文和,东汉武威人。贾诩在汉末乱世中审时度势,保全了家人,在汉末三国著名谋士里活得最长久。最近热播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刻画了曹魏集团荀彧、荀攸、司马懿、杨修等众多谋士形象。电视剧中有多处是借用贾诩事迹,比如崔琰以袁绍、刘表之旧事挺曹丕、司马懿教曹丕不违子道奉曹操,以及曹操问司马懿三马同槽之事。贾诩这一生,先后事李郭(董卓手下)、开乱世、退马腾、除樊稠、保天子、援张绣、败曹操、间韩马、助曹丕、封三公。以寒门登高,可谓励志;历仕七主,可谓有才;官拜太尉,可谓显赫;古稀而终,可谓长寿;谥号肃候,可谓耀祖;儿孙袭爵,可谓有福。贾诩绝对算汉末三国军师中的军师、成功者中的成功者。其人有一言兴邦、片言废国之才,《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当时天下谈论智谋之士时都十分推崇他。那么贾诩一生有何过人之处,能得如此殊荣?笔者为大家简要分析一下。贾诩▍退能独善其身封妻荫子贾诩能够熬到荀彧、荀攸等曹操老臣死,成为曹操死前不多的托孤老臣,最终官拜太尉,身后配享太庙,首要资本在于他的长寿。贾诩生于公元147年,卒于公元223年,享年76岁。与他同时代的曹操生于155年,终于220年,刘备生于161年,终于223年。诸葛亮、司马懿与他相比,只能算是军师界的后辈晚生,前者生于181年,后者生于179年。高寿使得贾诩有足够的时间建功立业,君不见周瑜、庞统、郭嘉未满四十英年早逝,创业未半;贾诩、司马懿年过七十古稀,功业终成。那么贾诩保命秘籍有哪些?首先是他的机智。贾诩早年还乡,遇见叛乱的氐人,同行数十人一起被氐人抓获。贾诩见事危急,便神态镇定,不慌不忙,假称自己是当朝太尉是段颎的外孙。段颎曾经镇守西陲,平定羌人叛乱,斩杀4万余人,威震雍凉。氐人听闻此言,不免害怕,将其放回,而同行的人却都遇害。如果贾诩当时没有急中生智,恐怕也就没有后来的三国第一毒士。其次在于他的睿智。贾诩一生,先后侍奉过董卓、牛辅、李傕、段煨、张绣、曹操、曹丕,其主公之多,即便是在三国乱世,也很罕见。以上诸人,皆是当世枭雄,杀人如麻,但是对待贾诩都敬为上宾。贾诩始终奉行的原则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他出身凉州,尽管最初在凉州董卓集团受到重用,但是当看到凉州系必败之时,果断转投于凉州军团旁支张绣。张绣为曹操所逼,他又劝张绣降曹,并且自己也在归顺曹操后受到赏识重用。这背后,离不开的是他过人的智慧。贾诩不仅用他的睿智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也使得一家老小能够平安无事,这在当时乱世,殊为不易。要知道,奸雄如曹操,父亲尚被杀于徐州,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死于阵前。勇武如马超,全家老少被韦康杀于冀城。此外谋士田丰、张松、孔融、杨修等都因为触怒主公而被杀,因此在乱世活下来也是技术活。孔融贾诩当初投靠段煨,段表面上非常礼遇贾诩,暗中则猜忌不已。贾诩看出端倪,遂请为段结外援于张绣。有人疑惑贾诩为何要离开,贾诩说道:“段煨生性多疑,待遇虽然优厚,却不可依靠,待久了一定会被他所害。我连结张绣为外援,张绣缺乏谋士,很愿意得到我。而段煨因为我在张绣处,也一定会善待我的家人。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贾诩依靠自己的智慧,得以保全自己和家人性命。多年以后,贾诩去世,长子贾穆袭爵肃候,幼儿贾访也被封为列侯。家人是成功的源动力,也是奋斗的终极目标。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贾诩在照顾安置好自己和家人这一方面,绝对是高人一筹。▍进可智破千军计安天下东汉一朝,经学兴盛。贾诩年青的时代,正是经学顶峰时期,大师许慎、郑玄、马融、卢植等灿若星辰。但是贾诩不像当时的众多读书人那样学习儒学,耽于清谈,而独对兵法权谋之学深有研究。唐初,还残留有他钞写的《孙子兵法》、《吴起兵法注》各一卷,可见其对兵法造诣之深。年轻时候的贾诩并不像诸葛亮那样为天下人熟知,但是汉阳名士阎忠评论贾诩有“良、平之奇”。那么,贾诩真的配得上阎忠如此称赞吗?答案是肯定的。诸葛亮贾诩之厉害,首先在于他洞察天下大势。第一次,是他预见到乱世即将到来并且间接开启了它。192年,董卓身死,王允放言要报复凉州军阀,大将李傕等人欲逃,贾诩挺身阻拦,“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可缚尔。不若起陕西军士,杀入长安,与董公报仇。事济,则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济,走亦未迟。”李傕听言,遂纠合郭汜、张济、樊稠等攻进长安,杀王允。郭、李占据关中六年,相互厮杀,羌胡横行,生灵涂炭。裴松之有言“诩之罪也,一何大哉”。其实经董卓乱政,诸侯讨董,贾诩已看出汉室已不可能恢复。董卓死,并不如裴松之所说是乱世的终结,恰恰是开始。贾诩看到了这一点,并且他身为凉州人士,利益相关,自然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建议。董卓死后的群雄割据图第二次,是他预测到彪悍勇武的凉州集团必败。李、郭残暴,纵兵杀戮,不得人心。尽管贾诩当时被李傕等封为尚书,但是他预料到李、郭必不持久,后借口母丧辞官。其后,郭汜为部将所杀,李傕被曹操所杀,并夷灭三族。第三次,是他预测到北方之争中袁败曹胜。张绣能战,袁绍和曹操都想拉拢他。贾诩认为袁绍为人气量狭小,外不能容兄弟袁术,内不能用田丰、沮授,不如曹操有英雄之气。此外,降强大之袁绍,仅仅是锦上添花;而降相对弱小之曹操,却如雪中送炭。张绣听之,投降曹操,果然曹操没有记恨前嫌。曹操握着贾诩的手说,“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并封贾诩为执金吾。袁曹相持于官渡,他鼓励曹操,认为曹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无须畏惧,只要找到机会,必然胜利。随后曹操夜袭乌巢,终于取胜。第四次,是他预测到三分之势已成。208年,曹操南征刘备孙权。贾诩劝谏,北方粗安,应罢兵养民,等待时机南征。曹操不听,结果大败。曹丕即位,再次就征讨吴蜀事宜请教。贾诩认为应先治理好国家后再言兵事,曹丕不听,南征再次无功而返。贾诩的厉害,还在于他富有临阵应变之谋。献计张绣,三败曹操是经典。197年,曹操大军攻打宛城,张绣兵少投降。然而曹操精虫上脑,强纳张绣之婶邹氏。张绣怒,贾诩献瞒天过海之计,以清理逃兵为由,移屯中军,趁曹军不备,夜袭曹营。是役曹操臂膀中箭,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等皆没于乱军之中。&来年曹操再战宛城,贾诩登城判断曹军主公东南,遂定声东击西之计,命百姓着军服,误导曹军以为张绣重点防御西北角。暗中贾诩则埋伏精兵于城东南。曹军入城,放松戒备,结果张绣伏兵齐出,曹军大败。随后张绣自率军追击曹操,贾诩劝阻不成,结果大败而回。贾诩见张绣回,建议其再追。张绣不解,贾诩以性命担保此战必胜,结果曹军果然大败。张绣不解,贾诩解释道,曹军新败,曹操必亲自断后,保全败军。此时张绣追,自然失败。曹操击溃追军,以为张绣不敢再来,放松警惕,结果此时突袭,反而大胜。曹操211年,西凉马超、韩遂据有长安。曹操忧虑西凉悍勇。贾诩出身凉州,深知马超虽然兵锋甚锐但是西凉历来派系复杂,只要找准机会定能使韩、马定难以相容,遂献反间计,成功离间马超、韩遂自相残杀,关中一战而平。有人总结,李傕听贾诩两次,成功;不听两次,失败;张绣听贾诩四次,成功;不听一次,失败;曹操听贾诩两次,成功;不听一次,失败;曹丕听贾诩一次,成功;不听两次,失败。以此可见贾诩之神机妙算。▍处世洞若观火明哲保身尽管曹操对贾诩颇为欣赏,但是贾诩却有自知之明。贾诩早年献计李郭,为天下所诟病。献计张绣夜袭曹操,使得曹军损失惨重,曹操集团忌恨贾诩者不少。即便贾诩位列曹操五大谋士,但是荀彧、荀攸世家大族,又是曹操手下元老;郭嘉年纪轻轻担任军师祭酒,是军师之首,可见曹操之重视;程昱早年在危急时刻为曹操守住兖州三城,力助曹操随后翻盘吕布立了大功。这些都是曹操创业时的患难之臣,贾诩深知不能与之争宠。郭嘉但是最终,荀氏叔侄因汉魏嬗代问题为曹操所忌郁郁而终,郭嘉早死,程昱赤壁之后激流勇退,唯独贾诩始终得到曹操信任,并被曹丕封为太尉。贾诩能够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于人才济济的曹魏集团秘籍有哪些?贾诩之高明,首先在于他善于揣摩上意。贾诩历次跳槽,都显示出他对于领导意图的精准把握。曹操曾向贾诩征求立世子的意见,贾诩默不作声。曹操说,你只需要说出名字即可,无须其它考虑。贾诩回答,我正在思考袁绍和刘表父子的事情(袁绍、刘表皆废长立幼,引发内讧)。曹操听后哈哈大笑,明白了贾诩的意思。贾诩此回答,既表明了自己支持曹丕的立场,又摸透了曹操的心意,哈哈大笑表明曹操满意贾诩的回答。同时贾诩也没有明说,避免得罪曹操的其他儿子以及个别大臣。能够揣摩领导意图而不得意忘形,是贾诩的智慧。反观杨修,揣摩上意的本领是一流的,可惜到处卖弄,终究被杀。曹丕贾诩之高明,其次在于他懂得留有后路。俗话说,得意莫张狂,贾诩可谓深谙此道。尽管李傕、郭汜祸乱长安并非贾诩本意,但是毕竟是贾诩间接促成了这一切。在在他任尚书典选期间,“多选旧名以为令仆,论者以此多诩”。李催、郭汜混战长安,他被李催任为宣义将军。这期间,他往来于李、郭两大军阀之间,在劝说双方停战、放汉献帝离开长安、保护大臣等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这也正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反观董卓另外一重要谋士李儒,为董卓鞍前马后,鸩杀汉少帝,董卓死后,李儒下场凄惨,李傕败亡不知所踪。董卓曹丕曾问计贾诩如何在立储之争中脱颖而出,贾诩答,“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令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听似简单,实则切中要害。曹植恃才傲物,醉酒闯宫,每日纵酒高歌,放浪形骸,终于被曹操所弃。曹丕最终因为识大体、德行好而被立为世子,显示出贾诩的智慧。日后曹丕为报答贾诩,封其为太尉。此外,曹操曾梦见三马同槽,这一场面在《军师联盟》中出现过,只不过主角从贾诩换成了司马懿。当时曹操把贾诩召来,问他:“孤向日曾梦三马同槽,疑是马腾父子为祸。今腾已死,昨宵复梦三马同槽,主何吉凶?” 贾诩思索后回答,“禄马,吉兆也。禄马归于曹,王上何必疑乎”。曹操随后不再怀疑。这可能是算无遗策的贾诩唯一一次失算。司马懿贾诩之高明,还在于他超然物外。贾诩归曹,面对曹操集团内部连绵不断的政治纷争,自认为“以策谋深长,惧见猜疑”,故意韬晦示拙,从不主动向曹操投策献计,在政治上不求进取、处事上明哲保身。晚年的贾诩“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这种态度使得他既不为曹操猜疑,又不为同僚嫉恨,得以高寿而终。陈寿评价贾诩“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贾诩的才华,为世所公认,唯一受诟病的,在于他精通权术,鄙夷儒家名节。然而贾诩生逢乱世,不得不仰仗权术以济身,也情有可原,并且生荣死哀,子孙昌盛,成为武威贾氏望门的始祖,说其为人生赢家,并不为过。
益州之战可以说是刘璋的一次引狼入室,他大概也没有想到自己请了刘备来帮忙,...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骂...
|盘点|汉末三国风云际会,谁是最被看好的诸侯?▼汉室衰微,诸侯风起云涌。...
↑ 点击上方“l历史真相”关注我们
《三国演义》描写了汉末三国那段狼烟...
三国汉中之战是刘备率先发起的一场和曹魏之间争夺汉中之地的战争。三国时为了...
汉中之战发生在刘备夺下益州之后打起来的。当时汉中是由曹操占领的,这个地方...
邓小平与哪位领导人关系最近 除了周恩来还有两位...
1959年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后为何脸上没有一点笑容...
甄姬真的给曹丕带了顶无敌绿帽?一直有一个阴谋论,曹魏的明帝曹叡其实并非曹丕的亲生儿子...
日本人在东北打了一个洞一无所获 中国人多挖100米发现巨大宝藏...
对于清王朝来说,袁世凯的存在一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袁世凯手握重权,掌管新军,在朝中结...
近几年,电视屏幕上抗日神剧满天飞,里面各种武林绝技纷纷登场亮相,让人目不暇接,......
号称天下无敌的梅村师团,在黄昏时分倒在了中国宪兵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前,仓皇地丢下上千具...
中国民众熟知“平型关大捷”,但实际上,林彪率领的八路军115师所打的平型关伏击战,只...
  1889年,梁启超考中了举人,当时的主考官是李端棻,他见梁启超少年英才,便把自己...
世界十大灵异医院,心脏不好慎点。在很多的恐怖电影中,医院是灵异事件发生得最多的地方之...
今天历史之家小编要给大家带来的是“沧海遗珠”,其读音是[cāng hǎi yízhū...
在古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
三国时期,纠结在石榴裙下的英雄不在少数,这个清一色男...
《红楼梦》书中对贾环的描述内容从少到多、从猥...
在后宫中,皇后具有发言的权利,皇帝不能随心所...
今天讲的正是海军历史上的第一舰,是1947年...
苏联在二战期间援助蒋介石的武器装备达3亿美元...
佳人在水旁,少女领着安子谦来到一座临水的小亭...
《瓠叶》原文及译文:译文瓠叶翩舞瓠瓜香,采来...
CopyRight , LSZJ.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05号
粤ICP备号-1&&联系QQ:&三国,是一个人才荟萃的时代。智慧人物群出不穷,各领风骚,令人大开眼界。关于智慧人物的评定,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版本。在这里,我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搞了一个三国智慧人物的排行榜,并作一些简单的评析,只作饭后助谈,以博笑尔。如果有人因此而受启示,那可是附加的贡献了。三国初期,智慧人物以许都为盛,在当时曹操的大力招纳下,荀彧、郭嘉、程昱、荀攸、钟繇、董昭、刘晔、贾诩、华歆以及王朗、蒋济、毛玠、陈群、赵俨、司马朗等名士一时各领风骚,尽展智慧风采。不过有个从乡下走来的人却对当时这些名士一个都瞧不起,自认为自己才是最聪明的。  这个人就是祢衡。当然也是三国一名名士。对于他,大家可能不大熟悉。在这里,我引用百度的资料为大家介绍一下。  祢衡(173-198),字正平,平原郡(今山东临邑东北)人。祢衡少年时代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气,记忆力非常好,过目不忘,善写文章,长于辩论。建安初年,汉献帝接受曹操的建议,把都城迁到了许都(今许昌)。为了寻求发展的机会,祢衡来到了人文荟萃的许都,为求进用,曾写好了一封自荐书,打算毛遂自荐,但因为他非常自傲,看不起任何人,结果自荐书装在口袋里,字迹都磨损得看不清楚了,也没派上用场。当时许都是东汉王朝的都城,名流云集,人才济济,当世名士有很多都集中在这里,但自视甚高又不愿同流合污的祢衡一个也看不上眼。有人劝他结交司空椽陈群和司马朗,他却挖苦说:“我怎幺能跟杀猪卖酒的人在一起!”又劝他参拜尚书令荀彧和荡寇将军赵稚长,他回答道:“荀某白长了一副好相貌,如果吊丧,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赵某是酒囊饭袋,只好叫他去监厨请客。”后来,祢衡终于结交了孔融,孔融也非常赏识祢衡的才智,因为才气学问相当,他们非常谈得来,而且相互倾羡。  当时孔融先生作诗评价他曰:“淑质贞亮,英才卓砾。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所瞥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弘羊潜计,安世默识,以衡准之,诚不足怪。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任座抗行,史鱼厉节,殆无以过也。鸷鸟累伯,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昔贾谊求试属国,诡系单于;终军欲以长缨,牵致劲越。弱冠慷慨,前世美之。近日路粹、严象,亦用异才,擢拜台郎,衡宜与为比。如得龙跃天衢,振翼云汉,扬声紫微,垂光虹蜺,足以昭近署之多士,增四门之穆穆。钧天广乐,必有奇丽之观;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孔融用这幺多的形容词来评价一个后生,可见祢衡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才智之士。  孔融于是把祢衡推荐给曹操,希望曹操能够任用祢衡。谁知祢衡却自视清高。他不但托病不见曹操,而且出言不逊,把曹操说了一顿。曹操正当招揽人才的时候,比较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形象,尽量保持宽容爱才的名声,因此虽然恼怒,也不好加害。曹操知道祢衡善击鼓,就召他为击鼓的官吏。一日大宴宾客,曹操让祢衡击鼓助兴,没想到祢衡在换装束(有专门的鼓吏衣帽)的时候,竟当着众宾客的面把衣服脱得精光,使宾主讨了场大没趣。曹操对孔融说:“祢衡这个小子,我要杀他,不过像宰一只麻雀或老鼠一样罢了!只是想到此人一向有些虚名,杀了他,远近的人会说我无容人之量。”于是他祢衡送给荆州牧刘表。  刘表及荆州人士早就知道祢衡的才智和大名,对他的十分佩服,所以对他热情欢迎,礼节周到,把他奉为上宾。刘表让祢衡掌管文书,相当当时的州办主任,“文章言议,非衡不定”,也就是荆州官府所有的文件材料,都要请祢衡过目审定,在工作上可以说对他放手使用,十分信任。但祢衡这个才子的致命弱点是自视太高,目空一切。有一次他外出,刚好有份文件要马上起草,刘表于是叫来其它秘书,让他们共同起草。他们“极其才思”,好不容易把文件写好了,谁知祢衡一回来,拿起文件草草看了一下,就说写得太臭,然后把它撕得粉碎,掷于地下,接着他便要来纸笔,手不停挥地重新写了一篇交给刘表。他写的这份文件因“辞义可观”,甚得刘表好感。但是他这样做,却把别的秘书得罪光了!他还经常说其它秘书的坏话,而且渐渐地连刘表也不放在眼里,说起话来总是隐含讥刺。刘表本来就心胸狭窄,自然不能容忍祢衡的放肆和无礼。但他也不愿担恶名,就把祢衡推荐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了。  刘表把祢衡转送给黄祖,是因为他知道黄祖性情暴躁,其用意显然也是借刀杀人。祢衡初到江夏,黄祖对他也很优待,也让他做秘书,负责文件起草。祢衡还和黄祖的长子、章陵太守黄射是要好的朋友。祢衡开头颇为卖力,工作干得相当不错,凡经他起草的文稿,“轻重疏密,各得体宜”,不仅写得十分得体,而且许多话是黄祖想说而说不出的,因而甚得黄祖爱赏。有一次,黄祖看了祢衡起草的文件材料,拉着他的手说:“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祢衡只要稍微收敛一下锋芒,稍微克制一下过强的个性,对周围的人稍微礼貌些,黄祖虽然是个急性子,但总不会无缘无故乱杀人吧?然而让人扼腕的是:有一次黄祖在战船上设宴会,祢衡的老毛病又犯了,竟当着众宾客的面,尽说些刻薄无礼的话!黄祖呵斥他,他还骂黄祖这个“死老头,你少啰嗦!”当着这幺多的人面,黄祖哪能忍下这口气,于是命人把祢衡拖走,吩咐将他狠狠地杖打一顿。祢衡还是怒骂不已,黄祖于是下令把他杀掉。黄祖手下的人对祢衡早就憋了一肚子气,得到命令,黄祖的主簿便立时把他杀了。时为建安三年(公元198年),祢衡仅二十六岁。  祢衡的代表作《鹦鹉赋》,此赋寓意深刻,状物维肖,感慨深沉,融咏物、抒情、刺世为一体,是汉末小赋中的优秀之作。也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赋中描写具有“奇姿”、“殊智”的鹦鹉,却不幸被“闭以雕笼,剪其翅羽”,失去自由。赋中“顺笼槛以俯仰,窥户牖以踟蹰”,“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的不自由生活,显然是以鹦鹉自况,抒写这位才智之士生于乱世的愤闷心情。  从以上资料看,祢衡确实才华出众,才智过人。不过过于自负,以至身遭不测。不过这位三国才子在当时对任何人都看不起,可是却特别崇拜二个人。  他在当时许都的时候曾评论三国众人之智,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即说老大是孔文举,老二是杨德祖,这二人排名为三国智慧榜的前二名。并认为,除此二人之外就他自己了。当然,这二人确实也是三国鼎鼎有名的人物。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也很高。我们这里也作一一介绍。  孔文举,即孔融,“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是旧时为学童开蒙的基础教材《三字经》中的一段话,现在的小学课本也有这个四岁让梨的神童故事。孔融(153~208年),东汉文学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文举,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少时成名,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开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年),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兴平二年(195年),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悬赏征募他的文章,誉为建安七子之首。在儒学、文学上都有相当的成就,备受世人尊重、推崇。  孔融的聪明机智我们有目共睹。关于他的智慧故事有:最知名的是上面所讲的“孔融让梨”,据《融家传》记载,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岁时,每次兄弟们一起食梨,哥哥们都拿大的,他却总是拣小的。家中大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夸赞。  在十岁那年,孔融跟着父亲到洛阳去会见一个很有名的士人大官李元礼。他很有学问,很多读书人都想拜会他。但是,来者太多,应接不暇,李元礼因此决定只接见亲朋戚友。孔融来到李府门前,告诉守门人说:他和父亲是李府主人的亲戚。守门人就带他们去见主人。李元礼当然想要知道和他们有什幺亲戚关系。孔融大方地解释说:我的祖先孔子曾经向你的祖先老子(老子原名李耳)请教过礼节。你的祖先是我的祖先的老师,因此,我们应该是世交了。李元礼和他的宾客听了孔融的推理,对他的聪明机智都赞不绝口。不过,一个宾客陈韪却讥讽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反驳说:“那我想你小时候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了。”陈韪被他一驳,羞得满脸通红,半天也说不出话来。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孔融的聪明机智,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孔融比较会讽刺挖苦别人,这是他的性格。  三年后,其父亲亡故,孔融居家守丧。他此时好学勤读,博涉阔览,渐为州里所重。东汉桓灵之际,党锢之祸迭起,宦官把持朝政,蔽塞言路,打击异己,在朝野大肆搜捕、诛杀正直之士。当时山阳张俭为中常侍(宦官首领)侯览所怨,被迫四处亡命。张俭因与孔融之兄孔褒有旧,逃避到孔家,恰巧孔褒外出,只有十六岁的孔融在家。张俭见他年少,起初不信任他,孔融说:“兄长虽然在外,难道我就不能为你做些什幺吗?”于是把张俭藏在了家中。不料事情泄露,孔融与其兄孔褒一同被捕入狱,兄弟二人争死,郡县疑不能决,只好呈请上司处理,结果上面下诏问了孔褒之罪,孔融反倒因而声名显扬了。当时平原的陶丘洪、陈留的边让都是一时俊秀,孔融与二人齐名,成了当时的大名士。   孔融这个“大圣之后”,又在时事动乱的年代成了名士,曾自许大志,表示要济危靖难,匡扶汉室。孔融自撰诗云:“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看来孔融确实自傲,居然连吕尚都看不上,真是高傲之极。可是这个高才倨傲,自以为“当时豪俊皆不能及”的大才子,却也颇具知人之贤。他宽容好士,有谁当面指出他的缺点,他在背后便要称道这个人的优点;如果了解别人的才能而未加荐举,就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其余哪怕有一毫之善者,也无不受到他的礼遇。正因为如此,他历官期间,“荐达贤士,多所奖进”。在北海时,他先后荐举了彭璆、王修、邴原等人,又表请朝廷为当时著名大儒郑玄在故里高密特立“郑公乡”。孔融做太中大夫时,每日宾客盈门,他感慨地说:“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孔融这种“喜诱益后进”的作风是始终不渝的,晚年任职少府时,还向曹操竭力推荐吴国名士盛孝章。他在《论盛孝章书》中十分同情“困于孙氏”、“孤危愁苦”的老友,慨叹“海内知识,零落殆尽”。希望曹操能向贤士伸出援助之手,大有“残年哭知己”之感。  但是孔融也有读书人普遍存在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自以为才华盖世,想干些大事,但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干。因此只会饮酒做诗,高谈阔论。“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杰皆不能及。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于海岱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方伯,赴期会而已。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论事考实,难可悉行”。所以他虽然有很高的抱负,还看不起同僚的迎来送往的碌碌无为,可是他的干法更脱离实际,虽然在文化上有一些成果,但在经济上、军事上就不行,以至后来无处安身。在政治上更不行了,看不出复杂问题的关键,也治不了狡猾的下级官吏。 “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  孔融为人正直,常依仗自己的聪明,敢于直言。曹操打败袁绍后,把袁绍的儿媳甄氏赏给了曹丕。孔融就给曹操写了封亲笔信,说“从前,武王伐纣,将纣王爱妾妲己赐给弟弟周公。此次,曹公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颇有胸襟,可喜可贺!”曹操还以为说的是好话,就很高兴,回到许昌就追问孔融典出何处?孔融却慢悠悠地回答:“啊,是我想出来的。我分析武王英明仁厚必不忍心杀死美人,把妲己赐给兄弟,正可满足怜香惜玉之心和顾念同胞亲情之意,岂不是两全其美吗?”曹操这才明白孔融在嘲笑他们父子,心中暗暗怀恨。孔融对汉室忠心耿耿,他针对曹操的“奉天子以从诸侯”的策略,上奏主张“尊崇天子,扩大君权,削弱诸侯权势”。这明白就是要曹操还政于汉献帝!曹操对孔融这个不识时务的名士,再也忍无可忍。最终找了一些莫须有的罪状,将其杀害。孔融被杀的罪状如下:“一、在北海郡时,看到天下大乱,召集队伍,想夺刘家天下,自己做皇帝。(这完全是莫须有的)。二、对孙权的使者毁谤“朝廷”。三、在朝里,不守礼节,常常不戴帽子走进宫廷。四、和祢衡互相标榜。五、不孝。”就这些理由竟然置孔融于死地了,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对于自己真正的死因,孔融在他的《临终诗》中表达的很清楚:“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孔融之死,也在于恃才自傲,但主要因为他的正直。但在政治上正直是最没用的。政治形势的判断更重要。他的聪明用错了地方。  另一位仅次于孔文举的智慧人物杨德祖,就是老少皆知的杨修(175-219),其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杨修是个人才,属古代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类人物,其地位和职业与蒋介石身边的陈布雷相似。其人才思敏捷,聪颖过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旷,得到曹操赏识器重,委以“总知外内”的主薄,成为丞相曹操身边的一位高级幕僚谋士,理应算得上一位重臣。杨修因为家学渊源而人又聪慧,所以当时颇有令名。  杨修的聪明事迹有:一、《世说新语》中“杨修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不在。杨修时为君平设。有果杨梅,君平以示修:此实君家果。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也。”二、曹操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什幺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忙惊动去问杨修。杨修说:“丞相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问工匠们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曹操口中称赞杨修,心里却嫉恨杨修的才华。三、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是受的意思,为辞。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四、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后曹操果然退兵。足见杨修才高之智。  后人有诗赞杨修:“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此诗说的没错,历史上的杨修的死虽然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但还是因为他所拥有的才华。杨修的死,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利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杨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时,应该说还是比较为曹操所信任的,《三国志》《曹植传》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观这两段,说明两个问题,一,杨修才华出众,所以才会为曹操任以“总知外内”的主薄一职,而且“事皆称意”,这样来说,曹操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对他比较看重而且是信任的,不然,不会把这个职位交给他。二,由“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一句可见,当时连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结他,而其中的“并”“争”二字,又说明有很多人在巴结他,非是太子一人,可以想见他当时地位之重要。反过来说,这个又可以证明杨修这个时候应该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关系比较密切,不然无由出现“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的情况。在当时,曹操对曹丕和曹植两人由谁来做太子继承魏王一事是颇为犹豫的。  曹植字子建,才华横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虽然曹丕文亦可观,但是就文学才华来说,偏长于书札,于诗赋上的造诣比之乃弟曹植还是颇有距离的,所以作为本身就文采极好的三国时期集军事家、政治家、诗人等诸多名号集于一身的曹操,也许开始在心里更倾向于曹植一点。因为曹操此人身上本来就颇具诗人狂放不羁的气质,而曹植颇有乃父之风,时邺铜爵台新城,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甚异之。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所以曹操对他“特见宠爱”。好几次曹植就差点做了太子,这其中作为曹植智囊集团中坚的杨修起了不小的作用。杨修作为曹操身边的亲信,当然必定是曹植和曹丕的争夺对象了。曹植做为一个名闻天下的才子,或许更对杨修的胃口,而曹植这个时候“特见宠爱”又兼主动示好,杨修遂顺水推舟加入曹植一方参与了这次残酷的夺嫡之争。但是,曹植和曹丕虽然在文学才华上是曹植占优,在政治和军事才能上应该说曹丕要胜一筹。最终曹丕在其智谋团的策划下,同时拉拢曹操手下的谋士重臣贾诩等人,再加上曹植身上诗人的狂放风格经常发作,“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于夺嫡的争斗中逐渐占了上风。曹植开始逐渐失宠。这个时候又出了一件大事,就是曹植在魏国的都城邺城奔驰于弛道中。弛道,是曹操做为魏王的专用道路,曹植这样做,可以说已经以魏王自居了,所以曹操大怒,结果是“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并于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为魏太子。曹操在处理完了立嗣的问题后,马上从政治角度出发,考虑到了曹植和曹丕争嗣的后果不能小看,因为两人周围都有一群谋士,而曹操是深知谋士力量的,所以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军中将杨修随便按了个罪名斩首了。  二,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而政治观念杨彪和杨修又都与孔融及祢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见忌。  《三国志》是这样说的:“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不管杨修死因如何,总之,他是因太聪明而被杀,这一点是肯定的。是典型的“聪明而被聪明误”案例。  这三名当时数一、数二、数三的智慧人物,同曹操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了,孔、杨为曹操所杀。祢衡,曹操更是不屑杀他,而借他人之刀玩之。《三国演义》因“尊刘抑曹”故对曹操的才智是贬低的。其实曹操是历史上最聪明的人之一。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朝丞相。曹操父亲夏侯嵩(官职太尉)为宦官曹腾养子,曹腾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是西园八校尉之一,曾只身行刺董卓,失败后和袁绍共同联合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一生中先后战胜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超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但是在南下讨伐江东的战役中,曹操在赤壁失利。后来在和蜀汉的汉中争夺战中,也无功而返。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封曹操为魏武皇帝。曹操在政治军事方面,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在经济方面,实施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生产力发展发挥一定作用;在用人方面,唯才是用,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能虚心接受建议,使所统治的地区较快发展,很快恢复国力;曹操还精兵法,着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撰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亦善散文,著作有《魏武帝集》;三国时期,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还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陈寿评曹操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谋略超世,这是对曹操最真实和最客观的评价了。  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成功和智慧,主要体现在官渡之战上,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一场战争。奠定了曹操事业的基础和魏朝的开张。这是展示曹操智慧的一次精典力作。  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199年(建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达十一万以上。曹操则是四面受敌,兵力只有三万,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建安三年(198年)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建安四年六月,袁术病死,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刘表中立,孙策保守江东。建安四年,张绣听从贾诩的劝告,归降曹操。刘表虽然表面上答应支持袁绍,但他并未出兵,持观望态度。[曹操用卫觊之计,镇抚关中,并在官渡开始构筑防御工事,以防备袁绍攻击许都。建安五年正月,曹操出人意料的先进攻徐州的刘备。众将认为应先打袁绍,曹操说:“刘备是人中豪杰,现在不打,将来必有后患。袁绍有大志向,但反应迟缓,肯定不会行动的。”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于徐州,关羽被生擒投降,旋即还军官渡。不出曹操所料,袁绍迟疑不决,失去夹击曹操的良机。二月,袁绍率步兵十万、骑兵一万,进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准备渡河,同时派遣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四月,曹操用荀攸之计,声东击西,佯装欲于延津渡河,诱使袁绍分兵西向,实则轻兵突袭白马,颜良于阵间措手不及,为关羽所杀。白马之围遂解,曹操迁移民众,沿河西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曹操,至延津南。曹操令骑兵解鞍放马,将辎重丢弃。文丑与刘备带着五六千骑兵先后追至,士兵们争夺辎重,情况混乱。曹操以五百余骑,乘机突击,文丑死于乱军之中。此后,曹操还军官渡,袁绍进保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关羽复投刘备。当时,江东孙策意欲偷袭许都,却被刺客暗杀。汝南黄巾军刘辟叛变,袁绍使刘备前往相助,为曹仁击破。八月,袁绍不听沮授持久作战的建议,自阳武逐渐进逼至官渡,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九月,曹操与袁绍交战不利,转而坚壁拒敌。袁绍建高橹,垒土山,居高而射,曹兵只得蒙盾而行。曹操于是制作霹雳车,发石击破橹楼。袁军又掘地道,曹军就挖长沟。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据《三国志•武帝纪》,曹操一日见运粮士兵疲于奔命,于心不忍,不禁脱口而出,“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荀彧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以为先退则势屈。现在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千万不可坐失。”于是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令徐晃等人骚扰袁军补给线。十月,袁绍派遣淳于琼率兵万余护送军粮,宿于距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今河南封丘西)。沮授建议增派蒋奇率部于侧翼掩护,袁绍不从。许攸献计轻军夜袭许都,也不被采纳;其家属犯法下狱,许遂与袁决裂,转投曹操。曹操光着脚出来迎接,问计于许攸。许攸告诉曹操,袁军辎重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守备不严,劝他轻兵破袭,则袁将自败。曹操当机立断,令曹洪、荀攸留守官渡大营,自领步骑五千人,伪装成袁军蒋奇部队,人衔枚马缚口,携带柴草,从小路夜行,迅速赶到乌巢,纵火围攻,淳于琼部惊慌混乱。拂晓,淳于琼才发现曹操兵少,出阵反攻,曹操率军突击,淳于琼又退守营中。袁绍得知军情,只派轻骑救援淳于琼,而命令张合、高览重兵攻打曹操官渡大营。张合认为,乌巢战场才是战局关键,应全力救援,袁绍不听。援军迫近乌巢时,曹操鼓舞士气,集中兵力,先斩淳于琼,再破援骑,将袁军物资全部焚毁。消息传至官渡前线,谋士郭图进谗言陷害张合、高览,张、高二人获知后方有变,率部降曹。于是袁军完全崩溃,袁绍与长子袁谭仅率兵八百渡河逃回北方。官渡之战后,袁曹双方再发生仓亭之战,袁绍再败。在两次战胜后,曹操威震天下,而袁绍元气大伤,已无力与之争衡。建安七年,袁绍忧病而死,袁谭、袁尚争位,河北大乱。曹操乘乱进取,终于建安十二年统一北方。官渡之战后,曹操在袁绍大营发现许县及军中的某些人员,曾写信向袁绍表态,他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以示安抚反侧。 这,确也是曹操的才智手段。  曹操的一生,是斗智斗勇的一生。挟天子而令诸侯,开启了历史上又一种政治智能和借势斗争的开段,此后学习者纷纷。他的一生,立功、立言,功离皇帝一步,言建文学千秋。堪称雄才大略,智慧过人。  不过雄才大略,智能过人的曹操,在另一场更为有名的战争中却败给了江东的青年才俊周瑜,以少胜多、以智克敌的曹操,却同样被当年的少年英雄周瑜用在了他身上。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字公瑾。三国东吴集团将领,杰出的军事家。庐江舒人(今安徽庐江西南)。汉族,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高大英俊,美姿容,精音律,身长八尺有余约(1.89米),多谋善断。周瑜志向远大,自幼刻苦读书,尤喜兵法。他生逢乱世,时局不靖,烽火连延,战端四起,于是总想廓清天下。周瑜少时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袁术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正式投奔孙策,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孙策信任。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曹操消灭袁绍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志向高远,劝阻孙权送质。赤壁大战之时,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为三国历史上最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三国演义》中说周瑜气量狭小,忌贤妒能,被人气死,则纯是小说家言,是不足为信的。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很高。《三国志》陈寿曰:“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南宋陈亮《史论•酌古论•吕蒙》:“彼亦知吕蒙之徒止足以保据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  北宋苏轼有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周瑜之智及风度叹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清郑板桥也诗有《周瑜宅》:“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翻开正史可以发现本传中的周瑜毫无缺点,确实是个完美之人。正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地位却比自己高,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得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他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艺术处理,不可当真。《江表传》载周瑜临终前给孙权的上疏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 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 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 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 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虽短短篇幅,却足以写尽对东吴一生的忠诚。透过这篇遗言,我们不难看出其智虑筹谋之深远,以及文采之出类拔萃。对周瑜的才智,刘备、曹操、孙权都非常清楚。《江表传》记载,曹操曾派人去游说,想使周瑜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蒋干。 蒋干仪容过人,很有才气,善于辩说,江淮人士,无人能比。 周瑜猜出了他的来意,出来迎接,劈头便问:“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远涉江湖,不是来替曹操来做说客的吧?”蒋干被周瑜开口便道破机关,颇为尴尬。勉强自解:“我和您本是州里乡亲,这次来,不过是来拜访您,顺便看看您的部队罢了。您却说我是说客,岂不过分?”周瑜笑道:“我虽不及夔与师旷,称不上知音,但闻韶赏乐,足知雅曲。”言下之意,你的心理,我是清清楚楚。 于是请蒋干进入营帐,摆设酒宴,盛情款待,酒罢,对他说:“我有军机密事,您先到外面客馆住下,等事办完,我去请您。”三天之后,周瑜又把蒋干请人营中。这次,先领着他遍观军营,检视仓库和军资器仗,然后,仍然置酒高会。席间,周瑜向蒋干展示了自己的侍从、服饰珍宝,并对他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义,内结骨肉之亲,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即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既已表示得十分坚决,蒋干也就无话可说,只好微笑。 蒋干回见曹操,对曹操说,周瑜器量端雅,趣致高卓,言词说他不动。天下之士,因此愈加佩服周瑜。刘备也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一次,孙权、张昭等人为刘备送行,张昭等人先离开了,孙权和刘备谈话。刘备叹息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则有意贬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孙权对周瑜一向重用,也曾评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子明……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呜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观其决谋以破曹操,拓荆州,因欲进取巴蜀,结援马超以断操之右臂,而还据襄阳以蹙之,此非识大略者不能为也。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夺之矣。”孙权又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  周瑜确实是一个有智、有德、又有风度和朝气的人。有德:他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性度恢弘众将诚服。风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将,其雅量高致又有“曲有误周郎顾”的歌谣流传,非比那些粗莽武夫,是一个风雅超群的人物。朝气:周瑜独具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对自己人他是谦逊有礼的,但对敌人和挑战他又表现出蔑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刘备和周瑜在赤壁战前相会时,当刘备说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操自寻死尔”的回答是多幺有气势。周瑜的谋略也无不透出这种先发制人,锐意果敢的气质,这就是最令人羡慕的“英才天纵”。    而周瑜一生中的最智,是在赤壁之战中的充分表现。   建安十三年七月秋,曹操在经200年官渡之战、207年北征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后。曹操南下,招降刘琮,击败刘备后,大军压吴境,当时曹操形势甚盛,以张昭为代表的东吴群臣主张投降,认为曹操是托名汉相,是挟天子以征四方,抵抗的话于理不合;又曹操已占长江,江东没有天险可守;曹军水陆俱下,势力强大,江东没有能力抵抗,所以劝孙权迎接曹操;又曹操送来劝降书,信上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恐吓意味极重。所以在军事会议上,张昭为首的群臣建议投降曹操,孙权不置可否;鲁肃趁孙权如厕机会,偷偷跟到孙权身边,先指出张昭等不足以采用;又说他自己迎曹操,还可官至州郡,再暗示曹操没有地方容下曾为一之主的孙权。孙权大叹张昭等人:“甚失孤望”,认同鲁肃的说话,鲁肃于是再建议追回往鄱阳的周瑜共商对策。周瑜回来后,亦认为应当抗曹,先后分析曹军的弱点:曹军疲惫不堪,必生疾病;天气盛寒,马无藁草;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 舍弃鞍马,不习水战,不是中原人之利。既而进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于是孙权心意坚决,并当众拔剑切下桌角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以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帮助筹划,率领黄盖、韩当、吕蒙、凌统、甘宁、周泰、吕范等及三万兵沿江而上,与刘备共同抗曹。在曹营,许多人都认为孙权不敢抵抗曹操,会杀掉刘备,而从曹操的劝降书中亦透露出这种想法,但程昱却认为正因孙权之名未足而令人惮忌,而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又是万人敌,孙权必会资助刘备,用刘备之名来对抗曹操。而果然,程昱的说法成为事实。周瑜率领的军队在樊口与刘备会合。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曹军相遇。曹军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在沿江东弄时,已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曹操不得不把军队引次江北,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双相对峙。周瑜部将黄盖建议火攻:“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建议,并即决定让黄盖用诈降接近曹操战船。至战日,黄盖准备了十艘轻利之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上插旌旗龙幡。当时东南风急,十艘船在中江顺风而前,黄盖手锯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在对岸的孙刘联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救,当即自焚余船,引军退走。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曹操沿华容小道,向江陵方向退却,刘备军追之不及。曹操至江陵城下,恐后方不稳,自还北方,曹仁等继续留守,而以满宠屯于当阳。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赤壁之战,周瑜以三万精兵,几乎独抗号称为八十万的曹军,创下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并使曹操大败而回。这场战争,周瑜是绝对的主角和最高指挥部,此战比官渡之战力量更为悬殊,可见智能性更大。正如苏东坡所诗:“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多少潇洒之举,好象一切均在掌握之中,可见周瑜之神。  可是这位风度翩翩,智谋超人,战胜了三国最强大的曹操的周郎,赤壁之战之后,却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可见,在诸葛亮入世前,周瑜是很自信的,但他与诸葛亮接触过以后,而自叹智谋不及诸葛亮。周瑜的感叹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一无所有、一穷二白、只有三四个将、五六千人马的游击队长刘备,在请到诸葛亮之后,实力迅速扩张,短短数年间,即占三分之一天下,可见诸葛亮之才智。曹、周、诸,这三位三国智慧人士,共同支撑了三国势力的平衡,而这其中,以曹操实力最强,孙吴次之,而以蜀汉为最弱也,如不是诸葛亮智慧稍稍领先,蜀国岂能偏安。我们再来看看诸葛亮的简历和智慧事略。  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人。 诸葛亮三岁丧母,五岁丧父,由叔叔诸葛玄抚养。15岁时,诸葛玄被袁术任为豫章太守,诸葛亮随叔叔到任,后又随之上投奔刘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17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冰镜先生司马徽。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著名的的&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合孙权共抗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两地,建立蜀汉政权。曹丕废汉献帝自己称帝建立魏国后,诸葛亮劝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他任臣相。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 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并主理政事。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 其手摇羽扇,运筹帷幄的潇洒形象,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心中“智慧”的代名词。 著作《诸葛亮集》。  
唐李白曾作《五古•读诸葛武侯传书》,诗曰:“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宋陆游也有《瞻诸葛亮》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其教育思想上,其作《诫子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为育儿之圣典,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滔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穷卢守、将复何及。”  诸葛亮还在发明上亦有灵巧的构想,曾发明损益连弩(诸葛弩•元戎),木牛流马等等。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等。其一生最经典的智谋可谓七擒孟获。  当年,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幺胜败及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这次,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这幺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是像开玩笑一样。孔明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孟获带兵回到营中。他营中一员大将带来洞主杨峰,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这木鹿大王之营极为偏僻,孔明带兵前往,一路历尽艰险,加上蛮兵使用了野兽入战,使汉兵败下阵来。这之后汉兵又碰上了几处毒泉,使情况变得更为不妙。幸亏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将军及孟获兄长孟节指点,他们才安全回到大营。回营后,孔明造了大于真兽几倍的假兽。当他们再次与木鹿大王交战时,木鹿的人马见了假兽十分害怕不战自退了。这次孟获心里虽仍有不服,但再没理由开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旧放了他。孟获被释后又去投奔了乌戈国,这乌戈国国王兀突骨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藤甲兵,所装备的藤甲刀枪不入。孔明对此却早有所备,他用火攻将乌戈国兵士皆烧死于一山谷中。孟获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获忙跪下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大军回到成都,后主刘禅出城三十里迎接。刘禅与孔明并车而行,设太平筵,重赏三军。从此每年有三百多个邻邦向蜀国进贡。  七擒孟获是诸葛亮战争方法的一次成功实践,体现战争以攻心为上。后世借鉴者亦颇多。  诸葛亮的才智是高,但在三国演义中,他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历史上的诸葛亮,治国有谋,但治军不见的历害,他的七次北伐,十年不成,对外作战,也无品牌,赤壁作战,如借东风等,全是虚构,赤壁之战所说的联刘抗曹、舌战群儒等,其实最多只是东吴的啦啦队而已,靠刘备的几千人马,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而刘备却正是依靠孙吴集团的赤壁之战胜利,才得以乘势扩张势力而已。联刘抗曹,是你主动求人家而已,不过《演义》却给他贴了很多金。  其实,万人敬仰,类似神灵的诸葛亮,内心最为佩服的,却是刘备的儿子刘阿斗刘禅先生,这可能大大出乎大家的意外,可事实的确如此。  《三国志》陈寿曾评:“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三国志》中还有这么一段记载,说诸葛亮对射君称赞刘禅,射君又将这件事告诉了刘禅,刘禅很高兴。这段话“说丞相叹卿(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可见刘禅“智量甚大”。诸葛亮不会阿谀奉承,刘备不会不识人,陈寿也不会弄虚作假。诸葛亮还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所以,刘禅绝不是像传统观念中那幺无能。  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刘备死后阿斗上台执政,而诸葛亮却一直在汉中一带北伐,并且一去十年。这是很值得奇怪的。一,说明了他对刘阿斗能力的放心,相信他完全有独当一面很好的处理朝政,二,也说明了诸葛亮认为刘阿斗这个人看上去智商不高,其实是很聪明的。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故选择离而远之。这样,二个聪明人各自领导一方势力,合而势力更强,反之,聚必形成二个中心,引起内耗。  现在我们来看看刘阿斗这个人,这位先生几千年来一直被戴着好几顶帽子,一顶是“扶不起的刘阿斗”。第二顶是“乐不思蜀”。我们给他一一分析。  “扶不起的阿斗” 的来源:刘备死后刘阿斗继承皇位,称为蜀后主。演义说刘禅平庸无能,虽然有诸葛亮等贤臣良将人辅佐,也不能振兴蜀国,最后还主动投降魏国。后用“阿斗”、“扶不起的刘阿斗”形容软弱无能,没有大志,不思振作的人。  “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郄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郄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幺像是郄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  为了分析上二个故事,我们先了解一下刘禅的生平,刘禅,小名阿斗,生卒(207 — 271),刘备之子,母亲甘氏,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嘱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初期也确实听从父亲的遗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放权给诸葛亮处理军政大事。随着刘禅对军国治理的深入了解,开始对诸葛亮穷兵黩武的进行独力北伐导致国力衰退的政策看法有分歧,可是基于刘备订立的北伐统一中国恢复汉朝宗师室的既定政策和诸葛亮在国内的崇高威望,刘禅在诸葛亮主政期间,以团结为重,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 诸葛亮死后,据《三国志》记载,刘禅废除了丞相制,设立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军政事务分开。后来“乃自摄国事”,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由蒋琬、费祎、董允等人主政,修养生息,积蓄力量后从长计议再北伐的政策,亲自处理除了对外战争领域之外的国内军政事务。 刘禅对于继承了诸葛亮职务的姜维也诸多制衡,严重的拖慢了北伐的进度。可是由于刘禅对军队没有可靠的控制权,不敢对主张急于北伐的军方将领太过压迫,导致施政方针混乱。而且刘禅对于宦官黄皓也颇为宠信,最后蜀汉于263年亡国。蜀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留下了“此间乐,不思蜀”的名句。给司马昭留下了:“我无忧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晋谥安乐县思公,刘渊谥孝怀皇帝。  纵观历史,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能执政这幺久,刘禅当然有其过人之处。  一、刘阿斗的政治智慧。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于是呼,“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刘禅都“按丞相说的办”。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后来刘禅年纪渐长,按照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让刘禅顺利“转正”,彻底摆脱“见习”皇帝的命运。可是,诸葛亮仍紧握大权。诸葛亮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刘禅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治国经验,所以才总揽全局。这让人不禁要问,刘禅现在是没有经验,你不给他实践的机会,他哪儿来的经验,他不是永远没经验吗?   诸葛亮带兵出外征战,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元为侍中,统宿卫亲兵,“监管”刘禅。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禅的口气和语感,简直犹如一个严峻的父亲在冷酷地调教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对这些,刘禅一让在让,不想引起国内的政治混乱。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刘禅虽然不赞成,但还是为诸葛亮鼓劲加油。可以说,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充分领会并严格执行了刘备的教导以及对长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团结了内部领导班子,保持了领导集团的稳定,这样最终得实惠的还是老百姓。难怪有人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可见刘禅具有一个政治家宽容大度的胸怀。刘禅不仅对诸葛亮宽宏大量,对其它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乱被杀,刘禅对于魏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刘禅生活腐化时,学者周谯和老臣董允上书劝柬,刘禅最多也就是无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开杀戒。后主刘禅可能是中国历代帝王里,对大臣动刀较少的一个了,这点非常难得。  刘禅不仅有容人之量,而且头脑清楚,知人善用,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绝对不是。刘禅专用诸葛亮来治国,就是他聪明的地方,虽然诸葛亮有穷兵黩武的问题,但是他治理蜀国的措施确实给蜀国带来了发展。所以即便在孔明死后,刘禅仍然继续延用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诸葛亮所选拔的人。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顺民意,从而保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在人事任免上,刘禅也表现出过人的一面。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废除了丞相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不再同一人一把抓。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则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自摄国事”。任官封爵,要刘禅同意;人事任免,要刘禅同意;出兵征讨,要刘禅同意,几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刘禅同意。刘禅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这一系列举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吗?  二、刘阿斗的民生智慧。诸葛亮北伐,刘禅此时头脑非常清楚,他非常清楚魏蜀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而战争不是目的,但又不好直接反对,只能规劝诸葛亮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执意北伐,没有听从刘禅的劝告,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刻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和平和稳定是最大的民生。  在曹魏兵围成都,蜀军主力尚存,刘禅完全可以脱身,但他心里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伤忙一定会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魏军屠城,让百姓遭殃。为了保全子民,刘禅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开门投降。刘禅投降后,北上到达洛阳,被封为安乐公。这样一来,刘禅多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姓名财产,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对于刘禅不战而降,实乃“全国为上之策”。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打肿脸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语,他没有为一己私利,而让老百姓为自己卖命。  三、刘阿斗的处世智慧。诸葛亮的违背了先主辅政的嘱托,进而代政,并长期大军在外,犯了君臣大忌。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而刘禅也是为大局着想,克制自己。诸葛亮用人失误后很内疚,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诸葛亮自贬三级后不久,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权威,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刘禅及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反对为其立庙。但在众人的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没有固执己见。   《魏略》中还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事:曹爽与司马懿争权被杀后,夏侯霸害怕受到株连而入蜀,刘禅亲自出迎。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为老将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原来,刘禅之妻乃张飞女,而张飞之妻又为夏侯渊的从妹,所以刘禅才这幺说。之后,刘禅对夏侯霸“厚加爵宠”。刘禅对夏侯霸的这一套怀柔拉拢的手段,即使其父刘备在世,大概也不过如此,足见刘禅绝非平庸之辈。  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刘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某个西方的著名文学家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在刘禅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 司马昭若想杀刘禅,可谓易如反掌,身为阶下囚的刘禅,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须让司马昭觉得他懦弱无能、不足为虑,而“此间乐,不思蜀”正是刘禅所释放的一个烟雾弹,给司马昭留下了:“我无忧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在当时的环境中这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堪称上上之策。在这个问题上,刘禅实在是一个大智若愚的智者。  综上所述,蜀汉皇帝刘禅不仅有一般智者所拥有的容人之量、思维清楚、高瞻远瞩,知人善任等优点,而且具有一般人特别是皇帝难以做到的关注民生,自我牺牲,大智若愚,勇于承担责任等品行,可见,他不仅是一个智能皇帝,而且还是一个历史少有的仁德皇帝,民生皇帝。  三国,从东汉末黄巾起义起到晋建国止,有人会说,刘阿斗是被司马昭所虏,应该是司马昭更智,当然,像司马氏中的司马昭、司马炎、司马懿等也都是历史上的大智者,成大事者,必有大智,但其后司马炎即开晋国,司马昭追遵为晋文帝,司马懿追尊为晋宣帝,故我们把他们就排除在外了。
  这样,三国的智慧人物排行榜在这里就隆重推出了。  第一名刘禅  第二名诸葛亮  第三名周瑜  第四名曹操  第五名孔融  第六名杨修  第七名祢衡  当然,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  作为第一名的刘禅看起来很笨,但活得很潇洒,尽情的享受生活,服务社会,并且有智者为他尽力所用,他也创造了好几个奇迹,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皇帝,历史上末代皇帝中寿命最长者(65岁),被俘皇帝中能够快乐生活而没有被杀的皇帝。这些,可都是很难做到了的,可刘阿斗却都做到了。大智若愚,才是真正的智者,第一等的智者。  作为第二到第四名的诸,周,曹三位,都是为皇帝打工的最高打工者,也都创造过历史的辉煌,他们有智之名,也有智之实,但他们都在勤奋工作中过劳而死,诸53岁,周只有36岁,曹一生也受偏头痛所苦,估计是现在的神经衰弱,寿命都不高。他们当然堪称为智者,但是第二等的智者。  作为第五到第七名的孔、杨、祢三位,层次再低一等,他们是为高级打工者打工的打工者。其实也只能到这个位置了。他们有智者之名,都无智者之实,看起来聪明,实际是很笨的。这是书生的通病。不善于保护自己,为人过于理想化,因有才而恃才自傲,不经意间树敌颇多。他们当然也可谓智者,却是智者中的最低档,属于第三等的智者。  智分三等,若愚者大智也。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我来顶
   静候下文。
  刘禅原来是第一啊,楼主太有才啦~~  
  偶是来等高手回复的^_^
  厉害!、、喜欢啊!
  好,顶楼主
  不错啊,很有道理,不过司马懿怎么排不上了  
  马克  
  @Phoenix_yy
00:04:46  偶是来等高手回复的^_^  -----------------------------  凡是排刘禅的都是历史盲!
  三国我最爱的就是曹操~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智力卡游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