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狠抓双百社工工作内容

浅谈广东社工“双百计划”的四大意义--《中国社会工作》2017年28期
浅谈广东社工“双百计划”的四大意义
【摘要】:正广东省民政厅从今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力推"双百镇(街)社会工作服务五年计划"(以下简称"双百计划"),计划从2017年至2021年,在粤东西北地区的200个乡镇、街道设立200个社工站,每个社工站招聘并派驻3-8名社会工作者进入村、居,落地基层社区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同时孵化当地的志愿服务组织、培育志愿者队伍。目前,广东"双百计划"社工已近千名,入驻相关村、居开展专业服务活动。笔者应广东省民政
【分类号】:C91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尹苏;陈宁华;;[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02期
谢立中;[J];求实;2002年07期
李友梅;[J];社会学研究;2002年04期
吴永红;;[J];群文天地;2012年20期
康普华;;[J];民政论坛;1994年02期
周火平;赵娟;;[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年01期
张琢;[J];社会学研究;1997年04期
蓝宇蕴;[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韩福国,原蔚;[J];理论探索;2001年06期
陈立周;徐远超;;[J];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友梅;;[A];组织与体制: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2年
乔德华;张均敏;;[A];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姚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钱伟国;[N];联合时报;2014年
刘良恒;[N];人民日报;2014年
;[N];社会科学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奕杰;[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解莲;[D];内蒙古大学;2015年
张浩;[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贺丽瑾;[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潘缘媛;[D];重庆大学;2013年
刘婵婵;[D];广西大学;2005年
唐欢;[D];湖南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我说“双百计划” | 张和清:落地生根——扎根社区的社会工作
中山大学社会工作:
社区为本 行动研究 社会实验
我说“双百计划”
落地生根:扎根社区的社会工作
中山大学 张和清
这篇文章是基于我在广东省民政厅实施“双百镇(街)社会工作服务五年计划”(以下简称“双百计划”)宣讲会上的演讲重写而成。对我而言,能够深度参与粤东西北200个镇(街)基层社会工作站点的建设,既是荣誉,也是责任和使命。本文从政策依据、专业理念和核心策略等三个方面阐述“双百计划”的意义及其做法,旨在统一认识,达成共识,持续而有效地推动“双百计划”落地生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 “双百计划”的政策依据
今年二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成为“双百计划”顶层的核心政策指引。我认为“双百计划”至少在下列三个方面与两办“意见”相契合:
首先,“意见”的出台意味着全国31755个乡镇向社工、社会组织敞开了大门。可以预想,从今年七月份开始“双百计划”涉及的200个镇(街)将有近千名专业社会工作者“上山下乡”,期望大家深入粤东西北镇(街)的“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关注民生、服务民众,推动全省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团结,维护社会公正。
▲“双百”社工站落户潮州市潮安区文祠镇下辖的自然村落:东社村
其次,“意见”的出台还意味着政府“由花钱养人向花钱办事转变”。“双百计划”最大限度地将基层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直接服务底层群众的社会事务和民生服务交由专业社工处理,推动基层政府与专业社会组织构建互动良好、各司其职的合作伙伴关系,确保社会服务的专业性、有效性和通达性。
最后,“意见”坚持以人为本,回应民生诉求与社工的民本价值观相一致。“意见”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为人民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与社工以人为本的专业价值观相一致。
早在日,广东省民政厅发布《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做好粤东西北地区“双百镇(街)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运营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尽管通知先于“两办意见”出台实施,但其“强基层”、“回归民本”的核心内容与中央文件高度一致。不仅如此,“双百计划”从“顶层设计”继承广东省社会工作在全国先行先试的优势经验的同时,也期望突破影响我省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瓶颈:
一是突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瓶颈。十年来我省社会工作发展很快,但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社会工作仍然普遍存在缺人才、缺资金、缺路径等问题。截至2016年底,粤东西北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数1104个,仅占全省7%;年度资金投入2330万,不足全省2%。
二是破解社会工作专业化不强的问题。近十年,我省主要采取向社工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的模式推进社会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逐渐暴露出服务项目延续性不长、一线社工薪酬待遇偏低、社工流失率高、社工服务专业性不强、机构之间恶意竞争等问题。
三是排除政策服务“最后一米”无法打通的障碍。长期以来,我省尤其是粤东西北地区存在基层服务理念滞后、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机制不全、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许多政策的落地存在“最后一米”的障碍,影响了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感情,制约了民政事业的发展。
上述广东社工发展的“三大问题”是由广东省民政厅王长胜副厅长于日在潮州市第六届“岭南社工宣传周”启动仪式暨“双百计划”宣讲会上正式提出。基于上述“瓶颈”,王副厅长阐述了实施“双百计划”的意义:
“双百计划”的实施,为破解这些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一是有利于促进我省社会工作均衡发展。“双百计划”连续5年共安排资金3亿元,在粤东西北地区建设200个镇(街)社工服务站,开发1000个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孵化200个志愿服务组织,培育10000名志愿者,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在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实现全省县(市、区)社会工作试点工作全覆盖。二是有利于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双百计划”实施期为5年,保障了服务的有效延续;依托镇政府、街道办直接聘用社工,避免了机构之间的不良竞争;社工第一年年薪人均5万元,以后每年递增5%,保障社工有合理的待遇;同时,省厅还将组建督导团队每月赴服务点负责社工的督导、培训、评估等工作,为社工专业化成长保驾护航。三是有利于解决政策服务“最后一米”的问题。“双百计划”为每个镇(街)配备3至8名社工,增强基层社会服务力量,社工站服务点直接落到村(居),驻村入户,深入到基层,以弱势群体和困境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群众需求,链接服务资源,排除服务“最后一米”的障碍,让社工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我们坚信,通过实施“双百计划”,必将打造一支稳定的、扎根一线的社工队伍,扩大社会工作的知晓度和影响力,推动建立属于社工自己的社会组织,促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本土化和职业化,进一步推进我省社会工作的全面、均衡、协调发展。
▲广东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长胜在潮州市第六届"岭南社工宣传周"启动仪式暨"双百计划"宣讲会上讲话
对我而言,省厅的这个讲话可以用三个词概括:点穴、犀利、到位。所谓点穴和犀利是指讲话中谈及广东省社会工作十年发展所存在的“三大问题”讲到了我们的“死穴”上,非常犀利!正如指出的那样,截至2016年,全省持证社工近6万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达1254家,社会工作投入总金额超过60多亿元,这些指标都居全国第一。但“珠三角”之外的地区截至2016年底,粤东西北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数1104个,仅占全省7%;年度资金投入2330万,不足全省2%。很显然,如此巨大的差距,背离了社会工作“边缘”、“弱势”优先的价值取向,也不符合社工专业追求公平正义的伦理原则。无论从社会发展,还是从民生社会保障的角度,社会工作必须推动公共社会服务均等化。
我以为,讲话“到位”是指提出“社会工作专业化不强”和“政策服务‘最后一米’无法打通”的问题。社工不得不承认,我们推动专业发展十余年,竟然有基层政府、公众和媒体诟病自己“不专业”、“不接地气”,这是何等的悲哀!最近我和中山大学黎煕元教授发布的“广东省社会工作十年发展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调研报告发现:“珠三角”地区社会工作发展专业性不足的问题,除了表现在社工与基层政府角色不清楚,缺乏专业特性之外,还表现在许多社工在服务中心“坐班”,“等待案主上门而服务对象却不领情”的窘况。
很显然,社工怀抱“三大方法”,号称自己是“利他”和“助人”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又被“三大方法为本”的评估指标体系束缚,我们的所作所为既不能与村居干部有所不同,又与志愿者“做好人好事”没什么本质的区别,更何况许多时候我们还坐在“办公室”、“家综”和“服务中心”等“案主上门”,这样的社工脱离群众,无法“打通最后一米”,又不专业,必然遭遇合法性危机!
二、 “扎根社区”的理论源泉
毫无疑问,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要实现均等化,发挥专业性,“打通最后一米”,我们必须回归初心,落地生根,推动扎根社区的社会工作。
众所周知,社会工作初始的两大流派皆从“贫民窟”做起,他们落脚于贫民的日常生活,与劳苦大众共创美好生活。因此,今天我们推动“双百计划”,必须从两大源头找回初心,回归社会工作的“平民”属性:
首先,我们推动扎根社区(驻村)的社会工作模式是重回Jane Addams()社区睦邻运动传统,重拾“人民的社会工作”。Addams理解社区以及社区居民的位置与观点(地位与所思所想),其实就是“回到社区”本身,透过“与社区居民/受苦者共同生活”来观察、聆听以及共同行动,借此回应社区居民/受苦者的需求,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与实践(张英阵,2012)。
(注:张英阵、郑怡世:《再探Jane Addams的社区工作理念》,《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刊》,台湾,2012,第十六卷,第一期。)
我们要像Addams那样,立志做一名扎根社区(驻村)的社会工作者,与社区民众一起做成三件大事情:第一,走进边缘弱势社群的日常生活,深层同理劳苦大众的困苦生活;第二,对平民的生活处境(境遇)进行社会历史根源分析(社会学想象力),并与他/她们共同寻找生活的出路;第三,与平民同在,一起想方设法摆脱困境。
其次,我们推动扎根社区(驻村)的社会工作模式是重拾Mary Ellen Richmond()慈善组织会社传统,深入平民区家庭,进行友好访问,开创社会个案工作,调谐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要像Richmond 那样,在扎根社区的同时,立志做一名入户的友好访问者。只有深入千家万户,才能与平民建立信任关系,才能明白他/她们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缺……当一副“真实”的千差万别的家庭生活图景呈现在社工面前时,我们才能够照顾平民各种差异性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将社会福利资源链接到最需要的人群(雪中送炭),维护社会公正。
最后,除了“驻村”和“入户”,社工必须重拾党的群众路线,将社区民众组织起来,推动边缘弱势群体自助与互助合作,在自力更生(培力)的过程中重建美好社区与幸福生活。
我们要像毛泽东那样,坚定不移地与人民群众在一起;我们要重拾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之所以用“回归初心”和“落地生根”概括“双百计划”的理论依据,一方面是期望“双百计划”重拾社区睦邻运动和慈善组织会社“驻村”和“入户”的优良传统,落地生根,回归初心,推动“人民的社会工作”;另一方面是期望“双百计划”重拾党的群众路线,落地生根,回归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 “双百计划”的核心策略
我之所以倾尽心力参与“双百计划”,一方面与自己十五年来始终坚守在中国边缘弱势人群聚居的地区,追寻社会工作专业化与本土化的发展道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绿耕十五年来在中国城乡社区社会工作探索的经验教训相关。毫无疑问,这些将西方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知识体系扎根于中国本土的专业实践经历,既造就了绿耕人扎根社区、利益社群、富足生命的专业品质,也将成为“双百计划”的前车之鉴,其中积累的许多方法策略值得继往开来。
过去十五年来,绿耕城乡社区工作或农村社会工作的探索源于云南平寨壮族村,以后逐步扎根四川映秀、草坡、雅安等村寨,绿耕还承接广东从化、湖南怀化农村社会工作和广州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项目,与此同时,也在珠海红星村探索工业化乡村社区复兴之路。
最近,我们出版的《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实务与绿耕经验》一书,第一次系统总结了绿耕的理论与实务模式,对一些典型案例展开剖析,绿耕的一些经验教训和方法策略得以提炼和总结。
(一)扎根社区(驻村)行动策略
最近我和中山大学黎煕元教授发布了“广东省社会工作十年发展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调研报告,发现广东社会工作发展取得了“社会工作服务及社工队伍从无到有的增量效果”的同时,也明显地存在着社工与基层政府组织(镇街/村居)的角色混淆和社工“送上门”服务和“等上门”服务不平衡发展的现状。当社会工作者无法扎根社区,走不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时,社会工作专业就无法赢得民心,更谈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反观绿耕十余年的农村和社区社会工作实践历程,尽管我们在平寨等地的专业社会工作尝试遭遇到许多挫折,但坚守至今的“驻村工作”模式、“社区为本”的发展视角和“整合社会工作”的工作策略却成为绿耕的宝贵财富。毫无疑问,这些依靠驻村工作发育出来的社区组织,在组织起来的基础上,社工与村民共同创造出来的契合本土特色的专业工作方法就是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
首先,“驻村”与社工的自我改造。正是坚持驻村工作的模式,才使得社工有机会深入“他者”(社区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当访谈中发现自己有太多的盲点反而倒逼我们尽可能地放下自己城市人的“身段”和助人者的“身份”,与社区民众打成一片,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在相伴同行的过程中共同推动社区变革。
(注: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和工作者下乡,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只有“三同”并与村民“打成一片”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村民的生活处境和优势资产等,进而组织村民,与村民共同推动乡村的改变。但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尤其是放下自己精英阶层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其实很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因此,需要我们时刻反省自己的身份和所作所为是否影响与村民之间的互动关系,诸如是否影响有效聆听,是否给村民带来压迫,等等。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知识分子下乡是自我身体和思想的改造,我们被乡土改造的越彻底,推动中国乡村再造的能耐和信心就越大。)
于是,在社工长期驻村工作的岁月里,一个“真实”社区的面貌不断扎根在工作员的心里,促使社工用心体会到社区不是简单的科层架构和冰冷的统计数据,而是有温度的活灵活现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社会关系;社区也不是“铁板一块”的空间格局,而是充满权力关系、贫富分化、阶层区隔和矛盾的生命共同体……。与此同时,驻村社工也敏锐地觉察到伴随乡村社区的“空心化”,部分城市社区不断衰落,反而将“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低收入者”等群体自力更生的精神激活了,他们成为社区建设的主力军;社工更是清醒的意识到妇女似乎具有与生俱来的主导日常生活的能耐,她们“守家护土”的主人翁精神,使得社区再造充满希望和可能性。社工渐渐地放下自己城市精英的“身段”和“助人者”的身份,在与社区民众同行的过程中,从社区已有的“优势”、“资产”和“希望”出发,坚守社区为本的发展视角,与社区居民共创美好生活。
▲ 从化项目通过发育村民小组发掘村里的优势资源,发展生态体验游,并提取社区公益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活化社区。在各个小组的带动下,使用社区公益金,支持村民聚会,营造社区团结互助氛围。图为仙娘溪首届全村村民聚餐
其次,“驻村”与“双百计划”的实施。事实上,绿耕扎根社区的策略和驻村工作模式已经在“双百计划”中得到体现。日广东省民政厅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协助做好‘双百镇(街)社会工作服务五年计划’项目招聘宣讲会和督查社工服务站准备工作的函”,其中明确规定社工服务站选点的三项参考标准:落在村居,问题导向,方便群众。依据标准,三月七、八日我与省厅社工处干部奔赴湛江岭南师范学院对民政及镇街干部和“双百”报名者、社工学生进行集体宣讲,第二天我们跟随镇(街)村居委会干部深入自然村和农转居楼盘选点,各级干部都非常认同社工驻村入户,直接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组织群众自力更生摆脱困境等做法。最终确定湛江安铺镇城郊结合部的一个“低保”、“五保”、“留守人员”等民政服务对象聚居的港头社区成为“双百”的第一个驻村社工站。目前,其他社区的选点工作正在有序地展开。与此同时,“双百”选人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们的口号是:“将对的人放到对的点上,好事变成美事”。
可以预想,到今年七月份,当近千名社工走进粤东西北200个镇街村居的田间地头和大街小巷建立社工站,当一线社工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时,标志着“双百计划”落地生根。
(二)行动研究
除了驻村模式,行动研究也是绿耕的法宝之一。我们驻村是为了带来改变,不仅是社区面貌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社区民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包括社工自己的成长。根据以往的经验,扎根社区的行动研究最起码包括下列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社区评估的行动研究。第一,作为一名外来的社工,刚开始驻村(社区)时我们是“盲人”(“不会走路”),分不清东西南北;我们是“聋子”(“听不懂话”),听不懂村民说话;我们是“哑巴”,村民听不懂我们说话;我们“吃喝都不习惯”,“身体还水土不服”……怎么办?学习和研究!我们要“用脚画地图”——想方设法踏遍村村寨寨,走遍大街小巷的每个角落,将社区的“方位”和“人情世故”装进心里;当我们安顿好自己的身心,就会心明眼亮,这就是社区研究(“画社区地图”);第二,当与村庄熟悉起来,对村民之间的权力关系心中有数,与村民建立起信任关系之后,说明我们开始具备实践的感受力(感同身受),于是,我们必须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凭借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从历史脉络、现实批判和日常生活的维度对社区民众进行深度访谈,也应该参与到社区或家族(家庭)的重大活动中进行参与式观察(口述历史等),深层次地理解和分析社区民众的困苦、问题、诉求、愿望、资源、希望……及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根源,从社区和居民的期望、资产和希望中寻找组织的力量和社区工作的突破口。这样的行动研究就是社工安顿身心,建立信任关系,以人为本,确定介入计划(方案)的社区评估研究。
其次,行动过程及其阶段性结果的反思性研究。在社区评估的行动研究基础上,我们确定了行动目标,制定了行动计划,厘清了行动的切入点或突破口,对行动策略、方法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当行动计划实施一个阶段之后,行动结果如何?行动过程是如何发生的?社工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如何?社区居民是如何参与的?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行动目标?行动过程有何成败得失?上述诸多行动过程及其阶段性效果需要进行反思性评估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行动过程和阶段性结果的反思性行动研究其研究主体并不是外来的评估专家,更不是第三方所做的量化数据评估和监督,实际上,行动研究的主体是行动者自己(一线社工)、协同行动的“督导”(也可以称为同行者),包括服务对象等所组成的协同行动团队,大家共同对自己的行动(研究对象)做出分析、判断和反省,旨在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步的行动寻找出路。在行动研究的团队中,无论是一线社工,还是督导,甚至是服务对象,都可以参与行动计划的设计,经历行动过程,并对行动结果进行反思批判,大家在同一个行动的脉络中一起面对,共同检讨并探寻新的行动方向。
“双百计划”的督导模式就是将省级督导团队、一线社工和服务对象组成协同行动研究的团队,所谓理想的评估就是研究团队对行动过程及其阶段性结果的反思性研究和判断。
最后,生命历程和职业生涯的反身性研究。社会工作作为专业、职业和事业,要求从业者必须从生命历程和职业生涯的角度,不断做出职业认定,从而完成向职业人的转化。相反,如果从业者不能完成这种认定和转化,就会出现职业危机,造成人才流失。
我认为,在职业分工的现代社会,一个人要顺利地完成从自然人到职业人的转化,取决于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制度设计和行业文化氛围的形塑,二是生命历程和职业生涯的自我认定。前者要依靠国家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顶层设计”)及其政策落实的程度,更要依靠行业协会创造社会认可的行业文化氛围(“行业声望”)(注:政策及行业文化对从业者(行动者)职业认定的议题值得专门研究。);而后者需要从业者(行动者)对自己的生命历程,尤其是职业生涯进行“自传式”的反身性研究,从而对职业进行自我认定。(注:也有可能在梳理生命历程和职业生涯之后,做出职业的否定。我认为,只要一个人严肃认真地面对自己的生命和职业生涯,无论最终的结果是肯定还是否定,对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的发展都是负责任的和有利的。)
最近,在汶川“5.12”地震九周年之际,我完成了自传体《情意结》的书写,通过2008的生命历程和专业生涯(片段),完成了生命的救赎和专业的自我认定。(注:文章收录于张和清主编,《现场:生命激荡的2008》,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在本文的最后,我写道:
我的2008是由父子关系和工作关系所构成,前者是灾难当中的亲密关系,后者是灾难当中的专业关系,而实际状况是亲密关系和专业关系相互交织,不可分离。因此,我用“个人生命”,“家庭命运”和“社工本质”三个关键词对我的2008做出最终的交代——对于个人生命而言,我的2008是一笔财富,她让我的生命变得饱满而厚重,我除了感恩生命的丰盛和坚韧之外,就是对人类充满希望;对于家庭命运而言,我的2008伴随着我的大家庭从低谷渐入佳境,如此坎坷的命运安排尽管历经磨难,但天道酬善酬勤,我愿意成为真善美的殉道者;对于专业的本质而言,我的2008交织着个人、家庭和灾区民众等无数人的生命价值和命运的悲欢离合,就情感而言我对专业最深的感受是:“生命影响生命”,生命之间是互换和增值的。
(三)契合本土文化的整合的专业方法策略
“双百计划”不以“三大方法”和“指标体系”评估做法及其成效,因为我们认同的社工本质是2014年墨尔本世界联合社工大会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是促进社会改变和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赋权并解放人类的一门学科。社会工作的核心准则是追求社会正义、人权、集体责任和尊重多样性。基于社会工作、社会学、人类学和本土化知识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使人们致力于解决生活的挑战,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从此定义出发,我们持守回归老百姓日常生活和扎根群众的工作方法,以社工的工作是否致力于解决生活的挑战,提升生活幸福感为归宿。下面我用两个例子说明什么是契合本土文化的整合的专业方法策略及其成效。
第一个例子是绿耕在湖南通道县洞雷侗族村驻村一年的项目总结:
驻村一年,驻村社工是这样与怀化市和通道县民政局长报告工作成效:一年收获了60多名妇女、儿童和老人家的信任和支持,大家可以一起谈心和做事;对2000人的侗族大团寨知根知底,心中有数;团队相亲相爱;最重要的是找到工作的抓手和突破口就是将社工站(村民废弃的吊脚楼)打造成为“社区学堂”平台,凝聚妇女核心小组的力量,共同学习生态种植,文化传承,环境保护和互助合作等,期望第二年村民与社工合力一起行动,守护乡土文化,让留在家乡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家有尊严有信心,让漂泊在外的游子安心回家,愿意在家。
▲ 洞雷社工站联合湖南公益联盟、长沙善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了壹基金“温暖包”项目,为社区儿童申请获得75个温暖包。图为壹基金温暖包洞雷社区发放仪式
从这个案例的总结可以看到,社工首先将“三大方法”自然而然地整合融入村民聚会和日常交往的过程中,打开了群众工作的局面。驻村一年间,社工租下村里一所废弃的吊脚楼,打造成为集社工站和村民活动中心为一体的公共空间,将60多位妇女、儿童、老人组织起来,大家一起聚会、聊天、玩耍、学习,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全村文化活动,加强社区团结。
其次,社工遍访2000多人的“大团寨”,利用偶遇、家访、小组聚会的契机,开展社区研究,从而对洞雷村知根知底,做到心中有底。
复次,驻村团队坦诚相见,团结一致,安顿自己从而安顿服务对象。
最后,确定以“社区学堂”作为社区工作的公共议题和突破口(找到了工作的方向),带动生计、环保、文化、互助等社区综合发展,期望各种本土及其专业的方法能够整合性地运用于社区教育的过程中。
还有一个例子是绿耕广州从化区仙娘溪-乐明村驻村七年的项目。值得提及的是今年春节在社工放假期间,以乐明“妇女之家”为据点举办了“三村共度佳节”活动。
▲ 图为乐明、石明、仙溪三村联合的迎新春文艺活动主持开始
乐明村民何石太阿叔写下下面这段话:2017年的大年初一,乐明村举行了一场由乐明村委、广东绿耕乐明社工站的妇女之家联合主办乐明、石明、仙溪三村联合的迎新春文艺活动,该活动得到了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和充分的肯定。这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欢呼声、鼓掌声不绝于耳。既有咚咚的锣鼓声,又有欢快的广场舞;既有小朋友的滑轮表演,又有老少咸宜的游戏等等。本次活动,处处洋溢着一片欢乐祥和的盛世气氛,展示了广大村民快乐、自信、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风貌,更加体现了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安康和幸福。我想和谐并不只是物质生活的富有,精神粮食的满足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更加幸福!
在我看来,这个社工驻村七年的项目最大的意义是:社工活化了妇联的基层“妇女之家”,尤其是推动底层妇女行动起来,反而激活了村妇联主任和村支书的参与,最终长老和村委会也行动起来,乡村充满活力和希望。由此可见,社工依托及激活“妇女之家”等体制内公共资源,组织留守的妇女、老人、儿童行动起来,形成整个社区(整村)妇工(群团力量)、长老(乡土文化力量)、村委会(体制力量)、村民(主体)联动起来,大家齐心协力迈向乡村复兴与善治之路,这不仅是经济的改变,最重要是基层政治、传统社会文化和民心在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多元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到,契合本土文化的整合的专业方法策略可以总结为:
第一,要将社工的专业方法与本土老百姓的生活和群众工作方法整合起来,并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入户”、“谈心”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节假日活动等就是本土化的整合的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因着传统文化土壤的丰富性决定了群众工作方法的多样性,使得本土社会工作方法策略丰富多彩,超越了“三大方法”。
第二,因为田野的丰富性,决定了社工行动研究的多样性,社工只有整合各种契合本土文化的研究方法和策略,才能对社区的优势资产、权力关系,尤其是文化资源等做到知根知底,心中有数。实践证明,我们的社区研究越深入,我们改造城乡社区的能耐就会越大。
第三,作为组织者和资源平台的链接者,整合和调动人才物力资源成为社会工作者最大的优势。乐明“三村共度佳节”的案例表明,社工既可以将“妇女之家”的硬件平台资源策动起来,又可以利用“妇女之家”的舞台,将底层妇女、妇女主任、村委会、长老和村民等体制内外的人力资源调动起来,即使社工不在现场,“三村照样共度佳节”!
上述为期七年的驻村案例对“双百计划”的启示正如省厅社工处长郑章树所言:“双百”要不欲速,不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获取更多社工专业资讯
请持续关注中山大学社会工作公众号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工工作总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