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袁绍能得到猜猜哪些三国如龙传武将袁绍

  引言  袁隗为什么会被董卓杀害?  这对于历史大家来说是个小问题,但对笔者这个门外汉来讲,则是个谜题。  “为什么会被董卓杀害”并非是个单向疑问句,而是有两层意思。其一,董卓为什么要杀袁隗,动机何在?其二,袁隗为什么能够被董卓杀害?是因为董卓太强,还是因为自己太弱,或是没有事先收到消息,未能及时逃脱?  要知道,“杀”之后面对的就是“死”字,人之生死自古以来就是天大的事,而不是我们阅读历史过程中那简简单单的文字。历史上那些人的遭遇,说不定哪天又会降临到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追根溯源、引以为鉴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关于疑问句前一半,历史上已经给了回答:董卓担心太傅袁隗及其家人,会成为讨董联军的内应,可能还有报复袁绍作为反对军首领的意思,于是诛杀一空。但是,疑问句的后一半似乎并无人关心,至少我从书上或者网上,都没有找到有人探讨过的痕迹。这引发了笔者进行探索的兴趣,于是有了下面的文字。若有缪误,还请大方之家指教。   一、袁隗是个“大人物”  熹平元年十二月,时任大鸿胪的袁隗被任为司徒,成为汉朝三公。  三公称谓在汉朝有三套解释。一者为司马、司徒、司空,二者为太傅、太师、太保。此外,自汉武帝时起,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也被称为三公。  到了东汉后期,三公仅是虚衔,并无实权,每当大汉朝有水旱等灾害,三公常被策免,从袁隗数度被罢免和重任为司徒一职可见一斑。熹平元年袁隗首度为司徒,熹平四年被罢免。光和五年四月,又以太常职接任司徒,中平二年二月再度被罢免。到了中平六年四月,时任后将军的袁隗接任太傅一职,与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袁隗的三公生涯,可以说是三起三落。
楼主发言:16次 发图:0张 | 更多
  但即使是“虚荣”,也并非人人可当。据统计,东汉朝先后任命司徒69人,太尉76人,司空79人。  言归正传,为了解开袁隗被杀的“案情”,咱们先来摆下该人物的谱:袁隗,袁逢之弟。袁逢于光和元年十月,以屯骑校尉升任司空,也成为东汉的三公。  后世我们常说袁绍家族是“四世三公”,并不是字面上容易产生的歧义——四代人里出了三位公卿,而是说,四代中都有人登上三公之位。自从汉代章帝开始,袁家陆续有五人登上三公之位,用“四世五公”更为确切。  先不论袁氏家族的威名,且说袁隗这个大人物之死,似乎另有隐情。
  二、叔侄间隐约的矛盾  历史对袁隗何其吝啬!较之于其兄袁逢更少,后者好歹还得了个朝廷谥号,前者则是被董卓诛杀了事,后又不见有人呼怨立传。  究其被害根源,在于袁绍、袁术起兵讨董。史书上对袁隗被害过程用笔简略,但很明了。据《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中记载,“董卓闻绍起山东,乃诛绍叔父隗,及宗族在京师者,尽灭之。”  《三国演义》中则写明,董卓在华雄被斩后,欲亲自帅军前往前线,但又担心袁隗为袁绍作内应,因此下手灭之,以袁隗人头号令虎牢关。虽然演义与正史说法不同,但二者对袁隗被害原因的解释都是明确的——受袁绍兄弟起兵连累。   根据《英雄记》(东汉王粲所著,著作人与被著者同时代,可作为偏证)记载,袁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所谓“生而父死”,说的是袁逢的兄长袁成早逝的事。《后汉书》和《英雄记》持的都是袁绍为袁成亲子的说法,笔者依从后世认定的说法,认为袁绍是袁逢庶子,后过继给袁成。“二公”则指袁逢及袁隗。  据笔者看来,“二公爱之”说法并不确切,至少在袁隗这边就不是爱之。同样是《三国志》转录《英雄记》记载,袁绍年轻时代屡受朝廷征辟,袁绍不受,中常侍赵忠对袁隗说,“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意思是,袁绍沽名钓誉,不受朝廷号召,暗中蓄养死士,难道是想谋反吗?袁隗闻言汗如雨下,连忙招来袁绍责问他,难道是想让袁家被灭族吗?袁绍无奈,被迫应征。
  其实,汉朝的征辟并非是不能推辞的,相反,很多名人高士都以不应征召作为手段,提升知名度,而他们也大多安然无事。为何到了袁绍这里就行不通呢?而且是叔父亲临训斥?  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袁隗对袁绍的“爱之”说法并不成立,至少是维护不够。一有风吹草动,连忙质问侄子,连是非曲折似乎都未问明。  二是袁隗可能对袁绍的“雄心壮志”、“狼子野心”观察得并不透彻。虽已料到他会连累袁家及自身,但没有想到会真的发生。所以,后来袁绍同董卓发生冲突逃离洛阳后,袁隗竟然对自家的撤退后路并无妥善安排,被董卓一网打尽。  在袁绍这一面,对袁隗及居住在洛阳的袁逢家族的死活,也并没有高度重视。当诸侯成立联盟军的消息传来后,董卓当下杀害袁隗及袁绍的亲弟袁基等二十余袁家成员。
  三、同类历史的反证  当然,也有人会说袁绍起兵时间仓促,一时之间未能妥善安排。或是说,董卓在袁绍离开后对袁家心生猜忌,暗中派人监视,以致袁家族人无法脱身。但是,实际上的情况并非如此。  袁绍逃离洛阳是因不赞同董卓废掉少帝刘辩,改立刘协,而董卓是在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九月改立刘协为献帝,次年一月袁绍、袁术起兵,期间至少有四个月时间可以筹谋划策!  有趣的是,历史上也有个相似的个案,不过结局很是不同。根据《旧唐书》记载,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初,李渊“为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其子李建成、李元吉、李智云在河东(今山西),平阳公主李秀宁及其丈夫柴绍在长安。同年六月,李渊起兵,此前派人给河东及长安的家人送信,令其速归。隋朝政府派兵拿人,仅在河东将李智云抓到并押送长安斩首,享年14岁。  当然,也有结局非常悲惨的帝王家族。比如五代时期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本无心作乱,可惜为小人所算计,全家被猪油蒙心的后汉小皇帝杀得干干静静,郭威本人也受到生命威胁。郭威无奈,只好竖起“清君侧”的大旗。可人家毕竟是被有心算无心,不是谋略之失。  对比下李渊在起事时的周密安排,袁绍“莫须有”的安排真是一无是处。袁隗可能与其有怨,他不去通知也就算了,那么其亲兄弟袁基总该知会一声吧?没有!无论是袁绍还是袁术,在洛阳的亲友被诛后,史上并无一句哀痛之言流传,哪怕是野史上都没有。莫非袁绍身为庶子,对嫡子袁基也有深恨?而袁术作为嫡子,对袁基也暗藏不满?  真是令人殊为不解。
  至于董卓暗中防范袁家出逃的可能,笔者认为这并不存在。试想,董卓在心腹的劝解下,都已经不追究袁绍私自出逃洛阳的罪名,甚至还给他加官进爵,封为渤海太守,对袁家又有多少戒备?若说有戒备,董卓至少会训斥袁隗一顿,或者派兵把守袁家重地吧?  不过,按照董卓的性格及其失道寡助的境地,恐怕并没有人会知会他要防范袁家。相反,袁家“四世五公”的名头在士林中是响当当的,为他们说话的人不在少数。  就在如此有利于出逃的情况下,袁隗、袁基竟然无动于衷。按说,鉴于袁绍推辞征辟而被中常侍责难的事实在前,又有袁绍会毁灭袁家的预言,袁隗应该对袁绍外逃后被封为渤海太守继而就要起兵这个形势,会有一定的掌握,但他偏偏此刻犯了糊涂,没有任何举动,直到董卓派人举刀来砍。  是侥幸于董卓的仁慈呢,还是小觑了袁绍的野心?又或是自大于袁家四世五公的名头,认为董卓必不敢谋害自己。毕竟这时候董卓还是很想与世家及士大夫搞好关系的,中平六年(袁隗被杀前一年)的时候还强行提拔蔡邕,以拉拢士大夫。  但是,笔者觉得持此观点的人未免太高看董卓的政治智慧,以及士大夫及世家的影响力。毕竟,袁绍起兵讨董,而董卓把握的是朝廷,反他,在董卓看来与反朝廷无异。试问,无论哪个朝代,在谋反罪名前,仅凭士大夫与世家的名头就能豁免了吗?  因此,袁隗在没蠢到极致的情况下,若是早收到袁绍及袁术起兵的消息,他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逃!
  人家是故意的,  叔叔又不是父亲,死了对自己有好处。一,没人官大了,二,家庭仇恨起兵表演更充分。
  @花间杜牧 6楼
23:30:00  人家是故意的,  叔叔又不是父亲,死了对自己有好处。一,没人官大了,二,家庭仇恨起兵表演更充分。  -----------------------------  和我想的一样呢。。。我就在等回复。哈哈。后面还没贴出来。  所见略同啊!
  四、一个推测  所以,基于以上有限的资料,笔者作了个假设:如果这种情况是袁绍伙同袁术心照不宣的结果呢?  虽然此种猜想未免匪夷所思,但细想一下,也有一些可能性。  其一,袁绍为庶子,出身并不高,甚至不如袁术尊崇,如果袁隗逃出洛阳,那么袁家的家主必然是袁隗,因为后者是袁家硕果仅存的“三公”,在形式上袁绍无论如何总得重视该大佬的面子。  此种猜想有个旁证,话说沮授出于大局考虑,建议袁绍派人东迎献帝到河北,袁绍认为形式上凡事总要向献帝请示很麻烦,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没有袁隗,袁家家主之位必然是袁绍,至于袁术,在联盟军里都没被选举为盟主,地位自是不如乃兄。  其二,袁隗一死,袁家及遍布天下的门生故吏就被绑上了袁绍的战车。理由很明显,如果袁隗出逃,那么在董卓的压迫下,袁家在官场士林中的人还有机会反口,说是袁家不轨,他们并未知晓。  到了袁隗被董卓一刀两断,就彻底断了这些人的退路。所以,袁绍故意不通知袁隗,就是为了获得门生故吏们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拥戴。事后形势的发展也验证了袁绍的打算,同样是《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有记载,“是时,豪杰既多附招,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
  行文至此,发现两处值得关注:一是,关于“豪杰既多附招”中的“招”字疑为“绍”字之误,二是对“豪杰”所指对象的说明。在网上我发现有不少文章引用“是时……”一句,用的是“绍”,即指袁绍。那么,到底是哪个字呢?我认为可以通过对“豪杰”所指对象的理解,来判断是“招”是“绍”。  要恰当理解文字涵义,必须联系语境及上下文。在同一段落中,“是时……”一句后紧随的是“韩馥见人情归绍,忌其得众,恐将图己”,借此我们可以判断出,“豪杰”指的应是河北,尤其是邺城周边豪强大族,否则便不会让韩馥产生急迫的忌惮。若是指诸侯,就不会用“人思为报”之句,诸侯间可是明显的各自心怀鬼胎;更不会用“附”字——“附”在文言里有“归附”、“附庸”、“附会”之义,但各诸侯仅是短暂而松散的联盟关系而已。  既确定是“豪杰”非诸侯,那么他们又怎会“附招”?  《后汉书》该句上文中并无袁绍有发布檄文、招纳贤士之举,只有与诸侯约同起兵之盟而已,那些豪强大族又非诸侯,又怎么会来“附会”袁绍的盟约呢?此说不通!所以,这就确定了两点:其一,“招”字应为“绍”字;其二,“附”字应解为“归附”、“投奔”。按此理解,“是时……”一句应解为:很多豪杰纷纷投奔袁绍,并为袁家惨遭杀戮而愤慨,因此人人都愿意为袁绍所用,不少州郡的豪杰们也以袁隗被杀的名义起兵。  由此可见,豪杰们对袁家“四世五公”的名头是非常看重的,他们先是投奔袁绍,而后才是“爱屋及乌”地为袁隗之死而愤慨,再借此向袁绍表忠心。这三者关系切不可颠倒——这可是隐藏着豪杰们升官发财的诀窍呢!
  其三,袁绍将袁隗在家族内对自身的权威威胁彻底掐灭。袁隗与袁绍关系可能本就并不融洽,世事变幻无常,若是哪天袁隗转而在家族内部扶持自己的儿子,或者扶持袁术来争夺袁家资源,也是个较大的麻烦。索性,袁绍一不做二不休,就将袁基也“搭售”出去。毕竟,如果袁基贸然离开洛阳,袁隗总会有所耳闻。   这样一来,袁绍蓄意谋害袁隗的动机就能解释得通了。  但问题又来了,袁术为何能保持沉默?难道他和袁绍是同样的心思?也许是,也许不是。但袁术在同袁绍发生诸多冲突之后,始终没有以此来指责袁绍,说明在这点上兄弟两人难得地取得了默契,或者是心虚。
  五、袁家的兄争弟斗  根据袁家内部“兄弟阋于墙”的光荣传统——前有袁绍、袁术之争,后有袁谭、袁尚之斗,笔者认为袁绍合谋袁术蓄意害死袁隗的可能性极大。但是,这种手段并不光明正大,也给人以口舌,不说他阴谋害亲,至少行事不密以致宗族被戮的评价是少不了的。另一方面,袁隗的死,让袁绍和袁术之间少了一道缓冲,让他们的矛盾渐渐至于无法调和。  这也可以从袁绍、袁术在前期未有冲突传出推测出来。常识问题,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家有德高望重的长辈在,小辈们之间有些小矛盾遮挡一下也就算了,闹得厉害的就各打五十大板,实在不行总得有个和事佬圆场。但是,袁隗一死,袁家彻底没有能拿出场面的大人物,论辈分可能有比袁绍两兄弟高的,但是论身份地位,则无人可与两人匹敌,自然,他们说话二人也不会听从。  先是袁绍欲拥立刘虞为帝,征询袁术的看法——从这点上来看,袁绍与袁术不和,袁术也看不起庶出的兄长,但在袁绍的眼里,袁术在袁氏集团及诸侯里还是占有一定地位的。可惜的是,袁术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两人结下明显矛盾。在袁术得罪刘表后,袁绍联结刘表,指示后者打击身处荆州北部的南阳太守袁术。
  袁术则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远交近攻,结好公孙瓒打击袁绍,甚至,在与公孙瓒的通信中,公开攻击袁绍出身,称其非袁家子。这对以四世三公备受尊崇和拥护的袁绍而言,是个致命打击,两人的矛盾演变为生死仇敌。  原本两兄弟一个在南一个在北,矛盾是有,最多是打打口水仗,搞搞小算计之类的,但最后在陈留发生了直接冲突。在袁术领兵前往攻打陈留时,袁绍和曹操联手击败袁术,令其狼狈南奔。  如果在此前袁隗能逃出洛阳,无论是立足于汝南袁家,还是袁绍、袁术任一方,都不会听凭这种矛盾的发展。因为无论是袁绍成功,还是袁术成功,都无损于袁家的最终获益。若是两兄弟联手,则局势更佳。当初袁绍在北有军无粮,而袁术在南阳拥有百万子民,可谓坐拥富庶之乡,若以南阳之粮资河北之军,袁家席卷天下之势将更为迅猛。就算袁隗再没有政治头脑,这点简单的算法他肯定能明了,也会加以协调解决。  但是,历史没有假设,而历史人物总有其性格特点。袁术的目空一切、不可一世,注定他不能与袁绍联手成事;袁绍的色厉胆薄,好谋无断、亲情淡漠,也注定无法接纳袁术。虽然后来袁术在被曹、吕、孙联手讨伐下,走投无路想投靠袁绍,但袁绍看重的仅是他手上的传国玉玺。或许,袁术死于呕血倒是自有应得,去了河北免不了又会故态萌发,激怒袁绍后恐怕就是人头落地了。
  六 、第二代怨兄恨弟上场及落幕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袁绍的两个儿子那里,我们分明可以看到袁绍与袁术两兄弟当年的风范。为了争权夺利,两兄弟反目成仇,相互攻击,虽懂得“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辱”的道理,却又百般防备。曹操攻袁谭的黎阳,袁谭向袁尚求援,袁尚担心乃兄借兵不还来对付自己,于是亲自率兵救援。两人一边抵御强敌,一边分心防备彼此,焉能不败?  于是,两人奔往邺城。袁谭担心袁尚进城后图谋自己,于是未入城。曹操再攻,袁尚竟然反败为胜,令曹操无法得逞。在谋士郭嘉的建议下,曹操暂缓攻击河北,为两兄弟内斗创造充分条件。  果然,两人未“辜负”曹操厚望,在危机暂缓后立刻相互攻击,袁尚大发神威,打得乃兄抱头鼠窜。《三国演义》中对此有一句传神描绘:“尚亲冒矢石,冲突掩杀”。后人读到此段,都感慨不已,既为袁谭、袁尚两兄弟而叹,也为罗贯中不动声色寓褒贬而赞。毛宗岗对此点评为“战操何其怯,追兄何其猛”,可谓是袁绍、袁术,以及袁谭、袁术两世兄弟的精彩注释。  等到两兄弟相斗元气大伤后,曹操大军立马转头直扑邺城,将两兄弟打得毫无招架之力,最终都身死名裂,总算为两代袁氏兄弟的恩怨情仇,划下了并不完美的句号。(完)
  回贴:  袁绍阴谋粗有小成,然而志大才疏,此人间接害死何进,出主意招各郡兵入京,天下大乱就是这种货色根本把一场本来快刀斩乱麻的小战斗搞成了天下混战的局面。  有一个人比较近,就是杨玄感,好乱而不欲胜。
  诚征足彩合作伙伴,中小额任九为主,扣联:幺三四两洞洞幺五四五  
  楼主,你知道他是故意的就对了,有必要说出来么?  
  @Meaky三马 16楼
12:29:41  楼主,你知道他是故意的就对了,有必要说出来么?  -----------------------------  偶是专门挖料爆料的。哈哈
  @花间杜牧 14楼
09:12:14  回贴:  袁绍阴谋粗有小成,然而志大才疏,此人间接害死何进,出主意招各郡兵入京,天下大乱就是这种货色根本把一场本来快刀斩乱麻的小战斗搞成了天下混战的局面。  有一个人比较近,就是杨玄感,好乱而不欲胜。  -----------------------------  昨晚看了下《资治通鉴》上那段由袁绍何进引起的洛阳乱记载。貌似董卓进京前的路上曾被一文臣训得哑口无言,不得不停军观望。佩服之。
  有道理  
  @狼星逐日 19楼
20:01:10  有道理  -----------------------------  :)这篇写得不好,基本没有考据,只是看到一些证据就乱猜了。。。  谢谢大家支持。
  小年到了 年味浓了  心情爽了 窗户明了  春节近了 假期快了  祝福多了 情义浓了  祝朋友快乐多多!
  好像在哪里看过一个帖子,上面说袁家三公,开过府,那董桌,好像就是里面的属官。那个时代,对于这种政治关系来说,应该很看重。这也是袁家不怕董卓的原因之一,杀害师长,对名声伤害太大。  袁绍一出山作官,好像就架空了何进,后来架空了袁隗。这也是,董太师,要换皇帝,为何不找袁隗商量,而是找袁绍,足见这家伙那时候的能量。
  袁逢继承了老爹袁汤的爵位,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袁逢的血脉才是最重要最显赫的一支,袁绍出自袁逢却被过继给袁成,袁逢死后,又是袁基继承爵位,袁术都是靠边站的。所以袁绍和袁术在党锢时期注重养名,也是一种从家族中争名的举动,袁隗何尝不是如此。  袁逢死后,袁隗成了家族中辈分最高的,可以说是“族长”,但他面临的困境是:如果他逝世后,他的儿子(懿来等人)可能无法超越袁绍、袁术,甚至还没有袁基有名望。  看着袁绍和袁术这两位旁系都在党锢时期获得士人中崇高的名望,而他却抱宦官袁赦的大腿,导致名望受损。党锢解除后,袁隗征辟名士入府,貌似收效甚微。  在灵帝死时,袁隗作为和何进并列托孤的重臣,他完全有这样的政治愿望,让自己成为汝南袁氏的“领袖”,所以在引董卓进京,我以为,真正的元凶是袁隗,他以为董卓是自己的故吏,可以效忠自己,以此抗衡何进。  等董卓进京后,当时掌控尚书台的只有袁隗,董卓能顺利上台迅速进入朝廷高层,袁隗不可能没有出力,而袁绍、袁术这两位在政变时的积极分子却被排挤,袁术倒是得了个后将军,袁绍P都没有。  我以为,最终袁绍和袁术的出逃,除去对董卓的敌视外,还有就是与袁隗的决裂有关。  最终在十一月,经过两个月的洗牌,董卓反超袁隗成为相国,这才宣告了袁隗的失败。  初平元年,董卓杀刘辨,只不过是让袁绍这些人彻底死了心,失去政治愿望的依托,而杀袁隗,这确实令人诧异,故吏杀老领导,这是所有人想都不敢想的事,董卓做到了,也可能他是个边郡的武人,真不待见中原士人的“规矩”。  董卓杀袁隗是个败招,他以为这样一劳永逸,担心袁隗成为肘腋之患,实际上,中原士人还是抱团的,荀爽还不是在背后策划刺董的师事,荀爽死后,还有荀攸,郑泰等人策划,最终王允成功了。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最新文章热门文章
[][][][][][][][][][][][]
[][][][][][][][][][][][]
新手必看: 游戏资料: 特色玩法: 进阶攻略:
06-1605-2602-1101-22
11-2408-1607-1806-28
01-1910-2111-0408-08
今日推荐有奖活动
E3最惊艳的佳作!《最后的夜晚》手游将上架
卡牌竞技游戏《影之诗》1月10日iOS开测
十年全职,经典荣耀!全职高手手游激情开测,截图狂送大额京东卡!
奇迹交响音乐会强势开幕了,现在参与留言活动神秘豪礼等你来拿!
日期名称状态下载号
01-17内测01-17公测01-17内测01-18公测01-18公测01-18内测01-18公测01-19公测01-19内测01-23内测01-31公测
日期名称号
12-2512-1112-0611-2809-2109-1308-0908-0908-07
京公网安备 92 京ICP证140355号 京网文【-109号
未成年人家长监护相貌堂堂猜一历史人物_百度知道
相貌堂堂猜一历史人物
我有更好的答案
袁绍、曹操于官渡交战。开战时,沮授劝谏袁绍,谐意就是容貌长的好看,也就是相貌堂堂啦,颜良大为震惊,仓促迎战,《三国志·武帝纪》中则记载颜良是与郭图。”但是袁绍仍以颜良进攻单独守护白马的曹将刘延。(《后汉书·袁绍传》,在万众之中刺死颜良。曹操依行其计,袁绍果然分兵向西:“颜良性急不可单独任用,奔袭白马,攻其不备。然后,轻兵急进。)面对这个形势,率军先佯装在延津(今河南汲县东)渡河,做出袭击袁军后方的姿态,诱使袁绍分兵延津,曹操的谋士荀攸建议、淳于琼一起进攻。颜良是东汉末期袁绍部下的武将。有威名。颜良与文丑一起作为袁绍军队的勇将而闻名,孔融以颜良、文丑作为袁绍军队的武将代表劝谏曹操小心他们。公元200年(建安四年),关羽跃马阵前,望见颜良麾盖(大将所乘戎车,设幢麾、张盖),直冲过去,斩其首级而归。[1] 曹操挥令大军冲杀,袁军大败溃散,挺进延津。曹操趁机引兵向白马疾进,及距白马十余里时。曹操派将军张辽和关羽为先锋率先进击颜良
采纳率:65%
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吗,颜良
颜良,,,,,,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相貌堂堂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曹操打败袁绍后,找到了一堆书信,都是曹将私通袁绍的,可曹操直接烧了,你们猜测是哪些将领私通过袁绍?_百度知道
曹操打败袁绍后,找到了一堆书信,都是曹将私通袁绍的,可曹操直接烧了,你们猜测是哪些将领私通过袁绍?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不可能是将领,只会是百姓。首先,曹操当时是拼上了全力,除了荀彧坐镇许都外还有谁?荀彧是汉臣,不可能联盟袁绍
采纳率:63%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袁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