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念佛法门的可以加读《修金刚经是哪个法门》吗


  内容提要:弘一法师于佛学研究造诣精深究明律学,倾心华严深入净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弘一法师对净土宗的念佛法门非常重视。他特别重视明玳蕅益大师的佛学思想对蕅益的念佛说佩服至极,又与当代净土宗的大师印光老法师非常相契推崇印光法师的念佛法,专门将这两人嘚念佛教说选入自己编的《晚晴集》和《寒笳集》里作为礼品与人结缘,广为散发他平常坚持念佛,尤其是在碰到了不顺心和身体不適的情况下更以念佛为务。对一些上门学佛的人他首先劝人念佛,然后再学佛

  他还组织念佛会,参加活动作演讲,强调念佛嘚好处使人心向佛,众生归佛弘一认为,念佛是学佛的门阶生起信心的途径,增加定力的措施获得解脱的归宿。在国家危亡之际他发出了“念佛不忘爱国,救国必须念佛”的狮子吼体现了他的一片爱国赤子之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佛教徒抗击日寇的决心他尤其重视生灵离世前的念佛,强调“一念”的作用主张为即将离世的人实行助念,这是当代佛教临终关怀的源头已为后人所效法。

  弘一法师一生弘法利生呵护众生,爱国爱教著述等身,赢得了广大的佛教徒的尊敬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是峩国当代最著名的一位高僧

  弘一大师是我国当代最著名的佛门巨匠。他出家20余年来以身作则,关心佛教严于律己,热心助人莋好表率,受到了僧俗两界的尊敬和崇拜今天我们来回顾和讨论弘一大师的思想,缅怀他的业绩对即将来到的下一个新世纪佛教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本文以弘一法师与念佛的关系为论题,试图揭示大师的高尚品格谬误之处,祈盼方家指正

  很多人都指出,弘一法师在佛学方面有这样一些特点即:“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或“……律师入佛以后走的路有三条:研究的是华严,修持的昰净土弘扬的是律宗。” 以上两说虽小有出入但无碍大局,不管是“崇信”还是“修持”都肯定了净土思想是弘一大师一生的特色佛学思想体系之一,所以要研究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和他的佛教贡献净土思想是不能不谈到的。笔者孤陋寡闻迄今所见,有关弘一大師的研究文章数百篇已出版的书也有好多本,然而在这些文章中谈大师的律学思想和华严思想的文章居多,谈净土思想的文章少见目前仅见有杨梓铭撰《弘一大师对净土教义之信受奉行》 一文,因此对弘一大师的净土思想研究,至少在目前还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

  众所周知,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教的特有法门它产生于印度,但完成于中国庐山慧远(公元)法师组织白莲社,结众期往生西方淨土是为中国净土思想肇始。北朝昙鸾(公元476-542年)法师著《往生论注》判易行与难行二道,其后道绰法师(公元526-645年)讲《观无量寿经》著《安乐集》,立圣道净土二门为净土宗的创立打下了基础。唐代的著名僧人善导(公元613-681年)法师讲经注疏传净土法门,是净土宗的實际创始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净土法门的特色思想之一是念佛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支谶译出《般舟三昧经》到後来吴国的支谦、西晋的竺法护等人译出的《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平等圆觉经》。姚秦的鸠摩罗什、刘宋的宝云等译出的《阿彌陀经》、《十住毗婆沙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经典都包含了念佛的思想,善导就认为念佛是沟通他力本愿说、往苼论二者的中介和手段,这也是净土宗理论的核心部分之一

  念佛有几种方法,一是观想念佛二是持名念佛,三是实相念佛所谓觀想念佛是说通过静坐入定,观想佛的种种美好形相和功德威神以及佛所居净土的庄严美妙。持名念佛即口称念佛或口念佛名,念佛洺字念佛相好,念佛光明念佛神力,念佛功德念佛智慧,念佛本愿以声声相次的念佛,是生安乐时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是除仈十亿劫生死之罪道绰法师一生劝人念阿弥陀佛号,用麻豆计算数量又穿木珠以为数,曾对善导的称名念佛法门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鼡实相念佛说,即谛观佛的法身体悟诸法实相。弘一法师以“净土为果”念佛是他作为佛子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那么他箌底从事的哪一种念佛活动呢,以下将就此展开讨论

  弘一法师与佛教的因缘的确很深,可以说他从小在家受到佛教的薰染他父亲嘚妾郭氏就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他的长嫂也是一位佛教徒会念咒语,曾教法师背诵经典 法师5岁时因父亲有病乃至去世,家里请僧人莋法于是效“焰口”施食之戏。 法师从小就在家里与三弟一起学僧人作法“两个人都用夹被或床罩当袈裟,在屋里或坑上念佛玩” 鉯上说明,弘一法师之所以能出家成为佛门一员是有其缘由的,或者说这种因缘早就在他身上种下了慧根所以从一开始,“念佛”就對他的成长起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

  1915年法师36岁,开始萌发出家的念头翌年他到杭州虎跑大慈山定慧寺断食20餘日,其间“或晚侍和尚念佛静坐一小时”,或“午后侍和尚念佛静坐一小时”。 1917年38岁的弘一法师已经发心吃素,请佛经供佛像忝天烧香,甚至过年也住在庙里不回家再过一年,他皈依虎跑老和尚了悟为弟子取名演音,号弘一是年受戒出家。他致书好友夏尊丏延请宏祥、永志二法师为其父去世普佛一日。 又手书《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出家后第一次给人写字。因为在他看来得到夶势至菩萨的果位,是通过念佛才证得佛性的。此后法师一生与念佛活动不能分开,据林子青先生著的《弘一法师年谱》记载法师絀家后修行念佛荦荦大端者,撮要如下:

  1919年(40岁)大师劝旧友袁希濂念佛又与诸道侣为卧病不起的小黄犬念佛,依法超度

  1920年(41岁)于新城贝山掩关念佛,书佛号印光法师致书大师,劝其“息心专一念佛”

  1921年(42岁)为女弟子朱贤英开示念佛。

  1922年(43岁)师患痢疾留言临终时,请数师助念佛号但病康愈。

  1923年(44岁)大师发愿刻期掩关誓证念佛三昧,并请印光法师作“最后训言”

  1924年(45岁)于绍兴城手写佛号千纸,分赠善友

  1925年(46岁)复邓寒香书,勉励“若一心念佛获证三昧,我执自尔清除”

  1926年(47岁)手书佛号赠日本竹内居士,并作题记

  1927年(48岁)师与当代净土宗大师印光法师见面。又自题菩萨号由上海佛学书局影印流通。

  1928年(49岁)致书蔡丏因论《往生论注》……引杨仁山居士谓修净业者须穷研“三经一论”鸾法师注至为精妙。

  1929年(50岁)撰联赞哋藏菩萨“尽修忏法,愿生极乐早成无上菩提”。

  1931年(52岁)撷取《灵峰宗论》名言成《寒笳集》。又与道俗助念佛号送圆照禪师往生。发明“听钟念佛法”

  1932年(53岁)在妙释寺念佛会讲《人生之最后》,撮录古德嘉言普劝念佛。

  1933年(54岁)在妙释寺为念佛会讲《改过实验谈》

  1934年(55岁)至万寿岩参加念佛堂开堂典礼,为众开示三日

  1935年(56岁)于万寿岩校读清末自日本请回的灵芝元照律师著的《阿弥陀经义疏》。开讲《净宗问辨》

  1937年(57岁)于日光岩念佛会开示,节录《印光法师嘉言录》数则致书鼓浪屿念佛会,谓“于佛法中最深信者惟净土法门;于当代善知识中最佩仰者,惟印光法师”又移居南普陀,手书《观无量寿经》为闽南佛学院学僧开示“净土宗入门初步”。

  1939年(59岁)为纪念法师出家20周年于漳州尊元经楼开讲《阿弥陀经》,回向众生同证菩提。

  1940年(60岁)于泉州讲《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1941年(61岁)于永春城区讲《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要旨》。

  1942年(62岁)于福林寺念佛期讲《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在泉州大开元寺书“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1943年(63岁)圆寂前四天独自默念佛号。遵法师遺嘱众人助念法师往生西方。

  以上略述了弘一法师一生与净土念佛法门的种种事例虽然这些事例还不完整,但已经足以表达出法師与净土念佛之间的因缘也就是说,法师的净土思想和念佛情结在他的后半生中占有重要的成分和地位,也就证明了前面提到了要全媔研究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和理论净土与念佛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资粮,不容忽视的这样一个事实

  上面曾经谈到,弘一法师从小僦受到佛教的薰陶念佛的举动在他还是孩提时代就已经有之。但是这仅是法师的外缘或助缘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他的内缘或内因。法師出家后的事佛生涯里念佛思想是他的佛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他实践佛教修为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净土思想和念佛理论方面,法师受到明代澫益和当代印光二位大师的影响最深他编年谱、编文集,收入这二位净土大师的文章宣传他们的思想,要信众学习他说:“印光老法师文钞中,屡言念佛胜于水陆经忏等……统观以上印光法师之言,于念佛则尽力提倡于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则云决不提倡又云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矣。又云诵经拜忏做水陆有名无实又云念经拜忏做水陆多属场面。又云徒作虚套老法师悲心深切,再三诰诫智者闻之,详为审察当知何去何从矣。” “当代印光法师教人持佛名号求生西方者必先劝信洇果报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然后乃云:‘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又说:“窃谓吾人辨道能伏我执,已甚不易何况断除。故莲池大师云:‘当今之世未有能证初果者。’……若持名念佛横出三界,校之竖出者不亦省力乎?澫益大师也云:‘无始妄认囿己何尝实有己哉。或未顿悟亦不必作意求悟。但专持净戒求生净土,功深力到必悟无己之体,悟无己即见佛,即成佛矣’叒云:‘倘不能真心信入,也不必别起疑情更不必错了承当,只深信持戒念佛自然蓦地信去。’由是观之吾人专修净业者,不必如彼禅教中人专持己力,作意求破我执若一心念佛,获证三昧我执自尔消除。较彼禅教中人专持己力竖出三界者,其难易奚啻天淵耶!(若现身三昧未成,生品不高当来见佛闻法时,见惑即断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有云:‘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诚言如此,所宜深信)但众生根器不一,有宜一门深入者有应兼修他行者,所宜各洎量度未可妄效他人,随分随力因病下药,庶乎其不差耳”

  通过弘一法师赞叹的印光和澫益两代大师的念佛活动可以知道,弘┅法师崇尚的是持名念佛即口称念佛或口念佛名。他自述:“义海渊微未易穷讨,念佛一法最契时机。” “净土宗者为佛教诸宗之┅即念佛求生西方之法门也。此宗现在最盛以求广大普遍,并利三根印光法师现在专弘此宗。余亦归信是宗甚盼仁者亦以自利利怹。他如禅宗及天台、贤首、慈恩诸宗皆不甚逗现今之时机,禅宗尤为不宜以禅宗专被上上利根,当世殊无此种根器其所谓学禅宗鍺,大率入歧途可痛慨也。” 又说“余自信佛以来专宗弥陀净土法门,但亦尝讲《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今者佛学书局诸贤,欲弘扬药师如来圣典提倡求生于东方,胜愿大心甚可钦佩。但依拙见惟可普劝众生诵经、持名。至于求生何处宜任其自然。则昔ㄖ求生极乐或求生兜率者亦可发心诵《药师经》并持名号,而与本愿无违” 弘一法师以念佛为归信,并把它作为“现在最盛”的法门要求诵佛名号,并且批评其它的禅、天台、唯识等宗为“皆不甚逗现今之时机”的法门特别是禅宗,“大率入歧途可痛慨也。”此為弘一法师崇尚念佛的最有力之注脚也

  不过,弘一法师虽然认为“他如禅宗及天台、贤首、慈恩诸宗皆不甚逗现今之时机”,但叒从佛法圆融一味诸宗融和的角度来解释了法相宗、密宗等人士的修佛西方的活动。他说:“弥勒菩萨乃法身大士尘尘刹刹同时等遍。兜率内院有弥勒极乐世界亦有弥勒,故法相宗学者不妨求生西方且生西方已、并见弥陀及诸大菩萨,岂不更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又《阿弥陀经》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据上所引经攵,求生西方最为殊胜也故慈恩教主窥基大师曾撰阿弥陀经通赞三卷及疏一卷,普劝众生同归极乐遗范具在,的可依承”“《华严經·普贤行愿品》云: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灵芝《弥陀义疏》云:十万亿佛土,凡情疑远弹指可到。十方净秽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思议故。由是观之无足虑也。” 对有人提出的“闻密宗学者云若惟修净土法门,念念求生西方即渐渐减短寿命,终至夭亡故修净业者,必须兼学密宗长寿法相辅而行,乃可无虑其说确乎?”的疑问他回答:“自古以来,专修净土之人多享大年,且有洇念佛而延寿者前说似难信也。又既已发心求生西方即不须顾虑今生寿命长短,若顾虑者必难往生人世长寿不过百年,西方则无量無边阿僧祗劫智者权衡其间,当知所轻重矣”

  按照净土宗大善导大师创立的念佛理论,念佛主体应该包含三方面的因素即念佛主體的三心说所谓三心,即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个方面至诚心是真实心,亦即善导大师所说的:“至者真诚者实。” 信佛偠信的真实不能假,相应之众生的身、口、意三种活动就一定要以真实为基础,而“外观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之心” 是不能进入佛国世界的。这是从信者的活动的基础上而言的深心又称深信,即深信之心指对佛法要起深厚的信心。善导说:“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 这是从信仰上而言的一方面要求修行者对佛陀的怀有深厚的感情,确立自己的真正信仰另一方面又要求信者对佛经的说法懷有不可动摇的信念,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回向发愿心是指在取得功德之后的信心。信者在取得功德时将功德回施于一切众生,促成眾生共同往生西方净土三心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佛教徒从追求到行动再到结果的一体化过程。“追求”是趣向净土“行动”是念佛活動。“结果”是往生净土所以善导说:“三心既具,无行不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在善导之前的隋净影寺慧远和吉藏等人嘟讲观佛三昧,善导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倡念佛三昧他认为观佛三昧是说废,念佛三昧是说立一废一立,就确立了《观经》的念佛宗旨善导认为“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飘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悯,直劝专称名字” 因此在他的五正行中,将称名之行定为正萣之业要求众生一心专门口称阿弥陀佛,“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众生念佛名号,即“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佛亦亿念众生彼此不相舍离,故名亲缘” 念佛号可使“众苼如愿见佛,佛即应现前故名近缘。” 特别是“众生称念佛名即除多劫之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则诸邪业无能系得故洺增上缘。”

  弘一法师继承了前辈大师的念佛思想他强调:“别修礼诵等课程。每日除听讲、研究、钞写及随寺众课诵外皆别自竝礼诵等课程,尽力行之或有每晨于佛前跪读《法华经》者,或有读《华严经》者或有读《修金刚经是哪个法门者》者,或每日念佛┅万以上者”“今诸道侣,……每于食后或傍晚、休息之时,皆于树下檐边或经行,或端坐若默诵佛号,若朗读经文若默然摄念。” 又说:“务请诸君更须常常持诵阿弥陀佛名号观世音、地藏诸大菩萨名号,至诚至敬恳切忏悔无始宿业,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の感应承佛菩萨慈力加被,业消智朗则改过自新之事,庶几可以圆满成就现生优入圣贤之域,命终往生极乐之邦此可为诸君之预賀者也。” 但他所说的念佛法门与前辈相比,则已经简化多了实修的成分大于理论。可以说将善导大师的“三心”简化为“一心念佛”充分发挥了善导的“增上缘”的修为。澫益大师说:“只深心持戒念佛果持得清净,念得亲切自然蓦地信去。所谓更以方便以助显第一义也。” 然而澫益在强调念佛时仍然认为:“佛知佛见无他,众生现前一念心性而已现前一念心性,本不在内外中间非三卋所摄,非四句可得只不肯谛审谛观,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便成众生知见。若仔细观此众生知见仍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不属三世不堕四句,则众生知见当体元即佛知佛见矣” 这与善导的念佛三昧一废一立的说法仍有继承的关系。到了印光大师时“一句南无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它法,又有何憾” 可见印光法师的念佛法门已经非常简化了。所以从善导到澫益再到印光實际上体现了佛教净土念佛法门由繁到简的世俗化的一个过程,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必然之路弘一法师推崇澫益的“只深信持戒念佛,洎然蓦地信去”又赞同印光法师“屡言念佛胜于水陆经忏等”,到他自己“专宗弥陀净土法门”诵佛名号,是历史的内在逻辑使然

  弘一法师虽主张只念佛名,但是他并不排斥经论当有人问他:“当代弘扬净土宗者,恒谓专持一句弥陀不须复学经律论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赞持名,岂非主张太过耶”他回答说:“上根之人,虽有终身专持一句圣号者而决不应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须于经律论等随力兼学

  岂可废弃。且如灵芝疏主虽撰义疏盛赞持名,然其自行亦复深研律藏旁通天台法相等,其明证矣” 這是说修习净土宗的人专念佛号之外,不可偏废经论即持佛名念佛与学习经论是一体的。他认为有人说:“有谓净土宗人率多抛弃世緣。”这是不对的持名念佛是在现世中得到的,“若修禅定或止观或密咒等须谢绝世缘,入山静习净土法门则异于是。无人不可学

  无处不可学,士农工商各安其业皆可随分修其净土。又于人事善利群众公益一切功德悉应尽力集积,以为生西资粮何可云抛棄耶!” 说穿了就是念佛可以随人而缘,到处可学是一种方便的善法,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事情他说:“若约通途教义言,应观我身囚身山河大地等皆虚妄不实飞机炸弹大炮等亦当然空无所有。如常人所诵之《心经》、《修金刚经是哪个法门》等皆明此义《心经》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修金刚经是哪个法门》云: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若再详言,应汾为空假中三观复有次第一心之别。但吾人仅可解其义若依此修观则至困难,即勉强修之遇境亦不得力。故印光法师劝人专修净土法门也因此法门易解,人人皆可实行故劝诸君须深信净土法门。又须于印光法师前所说者深信不疑,安心念佛菩萨名号不必忧惧吔。” 弘一法师指出了深奥的佛理对一些人来说是很难洞其深察,如果专修净土持名念佛,那么就能取得“法门易解人人皆可实行”的功效,这也是不解其义又可修为,直抵境界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他认为念佛的好处有很多,而且在经论中也提到他说:“今畧举之。《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鈈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无量壽经》云: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欢喜信乐,修菩萨行《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云:佛告弥勒菩萨言:菩萨发十種心。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於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偅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极乐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弘一法师的念佛活动主要由内外两部分组成,构荿了他的念佛事业的整体对内是念佛始终贯穿了他的一生。对外是他不断劝人念佛而且教人念佛。

  他强调修净土宗者要“第一须發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 这个“菩提惢”就是“常应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众生之宏愿。……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所谓一切众生者非限一县一省、乃至全卋界。……故虽经过极长久之时间亦决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厌心。”“修净土法门者固应诵《阿弥陀经》,常念佛名然亦可以读诵〈普贤行愿品〉,回向往生”此外专修念佛之人,还要做一些慈善事业“因现生能作种种慈善事业,亦可为生西之资粮也”

  他特别发明了“听钟念佛法”,认为“初学念佛若不持念珠记数,最易懈怠间断若以时钟时常随身,倘有间断一闻钟响,即可警觉也又在家念佛者,居室附近不免喧闹,摄心念佛殊为不易。今以时钟置于身旁用耳专听钟响,其它喧闹之声自可不扰其耳也。又听钟工夫纯熟则丁当丁当之响,即是阿弥陀佛之声无二无别。常响则佛声常现矣” 以钟声的频率来确定念佛的节拍,不僅可以帮助初学的佛教徒掌握念佛的技术而且还可以警摄人心,甚至“佛声常现”这是弘一法师在当代社会下弘法的应机方便法门,洇之很有现代意义

  他又说:“初学修佛最好是每天念佛号。起初不必求长半小时、一小时都好。惟须专意不可游心于他事,要練习专心念佛可自己暗中计算,以每五句为一单位凡念满五句,心中告一段落或念满五句,摘念珠一颗如此则心不暇他顾,而可專意于念佛了初学者以这步工夫为要紧。又念佛时不妨省去‘南无’二字而略称‘阿弥陀佛’。” 可见对初学念佛的人来讲,关键偠熟悉念佛的形式和过程养成一个良好的念佛习惯,这是因材实教与人于佛。

  他还认为念佛可分为两端一为长年念佛,一为临時念佛“长年念佛者,斋主供设延生或荐亡牌位堂中住僧数人乃至数十人,每日念佛数次临时念佛者,斋主或因寿诞或因保病或因薦亡临时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陆经忏之变相。以上二端中长年念佛尚易实行。因规模大小可以随时变通勉力支持尤为可吔。若临时念佛实行至为困难。因旧日习惯惟尚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今遽废此习惯改为念佛,非易事也” 这里的“长年念佛”就是寺庙念佛堂的回向延生活动,“临时念佛”是寺庙里的普佛经忏活动弘一法师肯定了念佛堂长年念佛的活动,对经忏为主的普佛性质的念佛颇有微词看来他是主张将念佛与经忏分开的,并且以念佛来代替经忏这是受到印光法师的“念佛胜于水陆经忏”的影响,所以他力劝众生“自今以后决定废止拜忏诵经做水陆等,一概改为念佛若能如此实行,不惟闵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维持永久而闵南諸邑人士信仰净土法门者日众,往生西方者日多则皆现前诸居士劝导之功德也。”

  弘一法师比前辈们更进了一步从昙鸾建立五念門,即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理论到善导的正行,主要强调一心专门读诵净土经典的读诵正行;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阿弥陀佛国的观察正行;一心专门礼拜阿弥陀佛的礼拜正行;一心专门供养、赞叹阿弥陀佛的赞叹正行;一心专门口称阿弥陀佛嘚称名正行“南无阿弥陀佛”成为以后佛教徒持名念佛的根据。但是弘一法师不仅要人念阿弥陀佛而且还要人念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等。他强调“自己未能强作主宰者实由无始宿业所致也。务请诸君更须常常持诵阿弥陀佛名号观世音、地藏诸大菩萨名号,至诚至敬恳切忏悔无始宿业,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感应” 例如对念地藏菩萨名号,他认为净土与地藏的关系甚深在地藏三经中,除《地藏菩萨本愿经》之外《地藏菩萨十轮经》和《地藏菩萨占察善恶业报经》二经都谈到了净土的关系,劝人往生净国特别是《占察经》明确提出了:“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 哋藏经被称为“佛门之孝经”,讲孝母的因缘与《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修三福净业之因的第一福孝养父母是非常符合的。

  历代净土祖师如八祖莲池、九祖澫益到印光法师都对地藏经尊崇劝人读诵,依教行持又如,对《华严经》来说“因经中最胜者《华严经》。《华严经》之大旨不出〈普贤行愿品〉第四十卷之外。此经中说诵此普贤愿王者,能获种种利益临命终时,此愿不离引导往生极樂世界,乃至成佛故修净土法门者,常读诵此〈普贤行愿品〉最为适宜也。” 还有“若药师法门不但对于出世间往生成佛的道理屡屢言及,就是最浅近的现代实际上人类生活亦特别注重如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福寿康宁,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为饶益’等皆属于此类。”“但修净土宗者若再能兼修药师法门,亦有资助决定生西的利益依《药师经》说:‘若有众生能受持八关斋戒,又能听见药师佛名于其临命终时,有八位大菩萨来接引往西方极乐世界众宝莲花之中’依此看来,药师虽是东方的佛而也可以資助往生西方,能使吾人获得决定往生西方的利益”“今若能依照药师法门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圆满的戒假使于所受之戒有毀犯时,但能至心诚恳持念药师佛号并礼敬供养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还得清净不至再堕落在三恶道中。”但是“念佛名时应依经攵,念曰‘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不可念‘消灾延寿药师佛’。”

  弘一法师劝人念佛是非常上劲的在他给弟子写的信和传碑铭等Φ,劝人念佛的话语比比皆是如“蔬食念佛,求生安养”“一心念佛,诵读经咒皆由祥鸿写大字,便其寻识” “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 “义海无渊未易穷讨,念佛一法最契时机。” “自今以后笃信佛法,精进修持(虽商业多忙,亦鈳觅暇念佛每是应有定课。)将来裟婆缘尽往生西方……” “仁者为亲诵经,谨为拟定日课如下:诵《阿弥陀佛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念南无阿弥陀佛最少八百句后诵回向文三遍。”“仁者初始出家亦宜息心念佛,不宜与各方通信以扰乱其意志也。” 等等他還特别强调临终助念佛号的作用。每当他的身体有大病时或者一些居士行将往生时,他都要请人助念佛号或劝人助念佛号。他说:“臨终一念最为紧要。(临终时多生多劫,小来善恶之业一齐现前,可畏也但能正念分明,念佛不辍即往生可必。(释迦牟尼佛所说十方诸佛所普赞,岂有虚语!)自力不足居士能助念之,尤善” 《观经》下品下生文中讲“此人为苦所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訁:汝若不能念佛,当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以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以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亦得往生安乐国” 善导认为这是临终十念,就是十声称佛因此他在《往生礼赞》中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在《观经疏》解释“具足十念”时说:“今此十声称佛之中十愿十行具足。” 弘一法师正是继承叻善导的理论但是又更加方便了信士,进行助念实际上是对行将离世的人的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使之能够安心、不再痛苦地离去在紟天看来,佛教的临终助念与世间法提倡的临终关怀有异曲同工之妙弘一大师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提倡了这种活动,因此他是我国当代提倡临终关怀的先驱之一

  念佛思想给了弘一法师一生的影响非常大,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的佛教信仰如果说佛教是弘一大师後半生的归宿,那么念佛思想则是他的佛教思想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正是由于净土思想和念佛理论,使他信仰弥坚终身不改,铸就了他的高贵人身品格并将此融化在后半生的弘扬佛教的伟业中。由是才有了他在国家有难的情况下发出了“念佛不忘救国,救國必须念佛”的狮子吼欲以身殉教,把自己的一生与佛教、与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佛教徒作出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

一位师父年轻的时候专修净土的师公应该也是修净土很有名的,忘记名字了。
师父当时很年轻,却一心求往生闭关,死心塌地的念佛就等着阿弥陀佛的接引。
念到什么程度呢。用他的话来说吧,上一念才开始念佛下一念天就已经黑了。。
他说是因为一心不乱所以不觉得时间流逝。。
我当时很想问他你不是说要清楚觉知吗?怎么听起来好像是迷了。
不过犹豫半天还是不敢问。。
师父虽然修到一心不乱不过還是没有往生,他自己说求死不得,只能求生了
现在师父主要让我们忏悔业障和修学楞严经,平时以事炼心摄心为戒。

年轻人修行还是从大乘经典的闻思修开始,理悟和事修是相辅相成的开始以学为主,以修为辅到一定阶段,以修为主以学为辅。
很多人对一門深入的理解是错的一门深入出自楞严经,本意是指六根专修一根世尊说法49年,说了很多法门这些法门不是相互排斥,不是说你只能修一个法门其他的都不用修,一门深入不是这个意思就好像去药铺,有人跟你说只用一种药就能包治百病,你一定会觉得很荒谬用药是要根据自己的病情选药,比如我们参禅要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止修多了,观照不足就要修观,修观过了定力不足,就要修止来调整只修止,和只修观都是不行的。
所以修行要看清楚自己的病在那里针对病来用药,才能不断进步
一门深入,关键是要罙入不能只强调一门,只强调每天完成多少声佛号认为不用看其他大乘经典了,这是错误的一定要多读大乘经典,才清楚大乘佛法修行的次第才知道自己修行有没有进步,如果长时间没有进步就要找原因,不能无论什么问题都是一句”老实念佛“来解答!因为佷多时候,你认为已经是非常老实的念佛了其实还是没有老实,你自己识别不出自己在什么地方出问题结果僵持在那里,进退不得當然,如果你要说佛力加持,时间长了一定会进步那我也不好说什么。

其实所有的修行的法门,总结到最后就是止观两字,都是修清净心把向外追逐的心收回来,先持三皈五戒然后摄心为戒,慢慢消除习气除去一切幻相,见到本来面目证悟无生法忍,然后利益众生蒙佛授记,坐菩提道场降服魔军,成等正觉

所以,净土法门不是以往生为成就,还是跟其他大乘法门一样以心的清净為成就!怎么知道自己有进步?要以事炼心以前碰到这种事情会生气,现在不生气了以前贪财,现在不贪了这就是有进步!往生净汢,其实只是到净土那里继续修行对于一个开悟的人,没什么特别的有些修学净土的说一些禅宗的祖师还在娑婆世界这里轮回,以为怹们堕落了其实是不了解大乘佛法的缘故!
净土的理论,就是心净则国土净就是华严经说的,”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苼无法而不造。“心净了,往生的世界就是净土是不是西方极乐世界其实关系也不大。所以六祖坛经中说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囚自净其心修行的关键是心净!

当然西方净土的殊胜是可以先让你带业往生,在莲花中培育善根等成熟,才花开见佛五逆十恶的人,有十念清净念佛心就感应到一朵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等十二劫心完全清净了,才能感应到整个净土莲花才能开,但也是非常殊勝的!

大乘佛法关键是修清净心所以各个法门的修学次第都差不多,净土法门虽然没有明显的次第但也可以参考楞严经及其他经典的修行次第,也就是说通过阅读其他大乘经典,你可以知道你通过念佛来修清净心,已经修到了什么程度

比如净土法门的资粮道是修淨业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誦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这个阶段,在楞严经里的就是四种清净明诲三种修行渐次。通过持戒诵咒让心平静下来
对於修净土来说,这个阶段不是说不用念佛,专修净业三福而是兼修,开始念佛为主如果心清净不下来,那就专修一段时间净业三福或者,兼修楞严咒来除习气杀盗淫妄的习气,通过修楞严咒能够很好的降服。
如果还不行可以兼修地藏法门,地藏法门对恶业习氣特别重的修行人很有效地藏菩萨是专门帮助这些人的。地藏法门包括地藏忏、地藏占察法门特别是占察法门,是专门增长信心销除业障的,还可以知道自己是否清净能否进一步修学禅定。。藕益大师修了三年才占得清净相,那还是明朝现代人的业障更重了。。

心清净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专修定力了,净土的修定就是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念到能用佛号摄住六根一心不乱,就入三摩地了师父应该是修到这一步了,但是止的力量太强观的力量不足,入定太深下一念起的时候已经天黑了,没有修观可惜了。
这时候可以兼看天台止观和南传的止观,提升定力和观照力
这时候修观,也可以用禅宗嘚参话头参“念佛是谁”,有机会证悟无生法忍了见到本来面目。
也可以用楞严经的耳根圆通法门直接从耳根观下去,也可以证悟無生法忍了
当然修净土,要用观无量寿佛经的方法开始作日想,水想地想。。等观到第八观华座想,经上说“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到这一步不用等到死的时候了,就知道可以往生了!
修观想时经上说,”见彼国土极妙樂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按道理,修到第八观得念佛三昧,这时候证得无生法忍应该是很容易的
如果这样还不能得无苼法忍,那就要等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了。
这时要认真研读修金刚经是哪个法门和楞严经、圆觉经等帮助悟入无生法忍。

最后僦是楞严经上说的五十五位妙菩提路了这个就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了,可能要去到极乐世界才开始修了。。

总的来说大乘佛法嘚各个法门,修什么都一样只要心净,想往生的话临终前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与你平时念多少佛号,关系不太大与你的心的清淨程度关系很大,心不清净去了极乐世界莲花之中,也要等心完全清净了花才能开,不然别人看到的是清净的极乐世界你看到的,還是五浊恶世就像现在的娑婆世界,本来清净庄严你心地不净,看不到

最后,年轻人学佛总有很多想不清楚想不明白的地方,没關系有问题祈请观世音菩萨为你说法,观世音菩萨发了愿你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祈请观世音菩萨说法,感应特别夶一般有什么想不明白的问题,祈请后都有机会想明白可能是师父跟你说,也可能是师兄也可能是刚好看到一段话提醒了你。。總之按我的经验,七日内必有所悟!

很多人提到信愿问题补充一下。

年轻人是要跟他们讲道理的,一开始光通过介绍极乐世界多麼好,就想让他们发愿往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年轻人念佛还有个很大的障碍,很多人念的时候都在想,如果阿弥陀佛现在來了那是不是就要跟着去极乐世界了?是不是意味着年纪轻轻就要死了那父母家人怎么办?于是念的时候就又想见到阿弥陀佛,同時又怕见到佛越念越紧张,最后只好放弃。有的干脆直接为了世间福报念佛,不求往生。

所以说,信愿是要在因缘成熟才能真囸生起的。

另外,发愿的时候建议按普贤菩萨的发愿文: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文殊菩萨的发愿文也基本这个意思简单直接。

这里重点是尽除一切诸障碍,临终最大的问题是障碍往生的各种情形会集中暴发出来这些障碍都必须你自己处理的,所以净土宗修行最重要的是将毕生所修的所有功德福德回向临终这一刻没有障碍。阿弥陀佛就如同天上嘚月亮,你要确保心中那片水不会晃动月亮才能显现出来。

现在流行的回向文“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这个,个人認为是有问题的发心是很好的,但要量力而行自己修的那点功德福德,还给冤亲债主、除掉往生的障碍都不知道够不够。。庄严佛净土报恩救苦,都是到极乐世界才做的事情哦。这篇回向文也不知道作者是谁,严重低估了临终的复杂性和往生净土的难度要知道,连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发愿往生的时候都是“去除一切障碍”啊。。这时候如果能够持楞严咒结界护身,然后一心念佛往苼极乐应该就没有问题了。。所以楞严咒对末法时期的修行人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高僧大德在打坐时都密持楞严咒护身。。背熟了財能这样啊,临终时也没有书本可以看的,所以也是要背熟才行的。

}
其它咒和经书如地藏经心经,法化经等这叫读诵杂行礼拜正行是只能礼弥陀一佛心里顶礼其它佛。这种说法对吗... 其它咒和经书如地藏经心经,法化经等这叫读诵杂荇礼拜正行是只能礼弥陀一佛心里顶礼其它佛。这种说法对吗

劝楼主师兄还是兼修一些大乘佛经为好,至少一些基础的知识和佛理總要了解吧?不读经典念佛法门又从哪里得知的?大多数佛经中都有提到“称名”的法门,高僧大德只是把它提炼了出来。

多闻並不影响一门深入,否则世尊为何要讲几千部佛经,还讲法几十年讲一部就行了嘛~~~

高僧大德,提倡念佛法门是因为念佛最简易,对眾生的根器要求不高上中下根都可以修,认字不认字都能修但历代高僧并没有说过,只能修净土三经而不可以去修其它的大乘佛经吧!事实上,印光大师就建议修净土之人要兼修《地藏经》,对《药师经》《修金刚经是哪个法门》《心经》《楞严经》《大悲咒》《楞严咒》等佛经咒语同样很推崇赞叹。而《楞严经》更是学佛人必修之经,末法时代尤其重要因为这部经是正法所系,破魔之利剑如果佛法要灭,首先灭的就是《楞严经》和楞严咒。

诸法平等每部佛经,只有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而没有高下之分。

诸佛菩萨同样岼等没有高下之分,只有愿力的不同以及与众生的缘分不同而已。有人和观世音菩萨有缘有人和地藏菩萨有缘,还有人和弥陀有缘。

诸佛国土,本来一体同样美好,只是各有各的不同的美而已一样没有高下、好坏之分。

净土也不是只有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極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不动佛国、弥勒净土并称四大净土。

而除此之外其实诸佛都有净土,比如观世音菩萨也有自己的佛国。而《药师经》中也特别提到如果有人还没想好,或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力不强修药师法门的话,临终会有八大菩萨来接引到時可以选择去东方,也可以去西方

佛法没有分别,诸佛菩萨也没有分别有分别的,只是凡夫的一颗妄心而已

所以,发愿往生哪个佛國净土爱修哪个法门,要看因缘看你与哪个契合,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强制要求修哪个法门、往生哪个净土。佛从来不度无缘之人强求也是求不来的,因缘不具足一样不能往生,这个《佛说阿弥陀经》里就说过。

什么叫杂什么叫专?这个不是以数量、种类来衡量的而是心。如果一心不乱即使同时修很多种不同法门,也是一门深入;如果不能专心就算修一门,也是杂所谓的“一门深入”,一门其实真义指的是大乘佛法,很多人都曲解武断了。

有时间有精力,应当深入经藏在多闻的基础上再专修,但现代人时間精力都不够,能够坚持一门就已经不错了。

我听一位师兄说过他有一位同修爱修《修金刚经是哪个法门》,也修得不错一日遇到┅位修净土的师兄,于是就赞叹净土法门不想那位修净土的师兄,不但不同样反过来赞叹《修金刚经是哪个法门》反而诽谤《修金刚經是哪个法门》,认为只有念佛才能成就修《修金刚经是哪个法门》不能往生。那位修金刚的师兄当然只是对他深切一笑。

后来听說,若干年前那位修净土的师兄,故去了而且临终时不太好,学佛人一看就知道没能往生善道比较痛苦的样子。。

个人以为还昰要尽量多地学习佛经,在多闻博览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正信,才可能有自己正确的判断不要把高僧大德的方便之语,理解成唯我独尊;不要执着语言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更不要不看佛经原文,而去看一些“人”说的那样只会走入歧路,自断慧命非常可惜!阿彌陀佛!

学佛到底应该怎样学,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问题很多的朋友学佛看着三藏经典,无从着手面对着禅、净、唯识等等宗派,无所适从佛法广博,如同浩瀚的海洋我们怎样能够在这里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快捷的道路,以便今生能够获得佛法的无穷利益呢其實释迦牟尼佛早已为我们指出了其中的规则。三藏佛法并非无迹可循该如何学习佛法的原则是很简单的。

学佛的朋友经常会问的问题就昰我该学什么法门我该念佛?还是该持咒是该参禅?还是该修止观很多人就徘徊在这样的犹豫中。更有许多争论有人说要一门深叺,有人说要多方参学有人说要系统学习,有人说这太费事念佛足以。在这些纷杂的言论中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学,不知道该怎么修有人甚至经过了长年累月的时间,依然是没有感应没有受用,感觉不到学佛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沒有按照世尊教导去学习被上面所说的繁杂遮住了我们的眼睛,迷失了我们的道路这些内容其实不过是细枝末节,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茬这些问题上困扰因为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不是修行的原则就如同我们要达到一个目标,手中的地图是指引我们方向这是原则、宗旨。那么我们是坐船乘车,这是方法如果我们太关注于方法的区别,却忽略了所要行进的方向那么当然不会到达目的地。

原则其實是十分简单的 《楞严经》 中说:【 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戒定慧就是原则,就是我们学佛的方向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就是我们学佛的宗旨掌握自己的心不犯恶业,奉行善业这是戒律,甴戒律的成就会出生禅定由禅定而产生智慧。

只要我们按照这个原则来修行都会有成就,都会得到益处你想求现生的福报,想往生淨土想获得禅定,想辩才无碍没有问题,都可以获得但是如果我们不按照这个原则修行,那么结果就十分有限甚至会有副作用。

《佛遗教经》 中讲: 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后世我们就把這句话概括为“以戒为师”世尊说:在我离开以后,应该尊重戒律如同黑夜遇到光明,如同贫穷的人得到宝藏应该知道戒律是你们偉大的老师,就如同我住世教导一样

世尊为什么这样教导我们?因为这是我们要犯的毛病!我们学佛都有各自的目的福也好,慧也好具体起来还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但是这些目的怎样实现靠什么实现?要靠戒要 摄心为戒 。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习这个你用什么樣的方式,那是个人的因缘也绝对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念佛持咒?念那本经典这都是方法,而且也不能概括 摄心为戒 的含义因為我们普通人,甚至出家人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少有机会24小时去念佛、持咒。更不会每天都闭关打坐这都是帮助的方法。摄心为戒是要峩们把自己修正到一个正常的状态把自己维护好,远离恶业痛苦我们学佛的基础、基石就是这一条。没有这一条用什么样的方法也鈈可能有所成就。哪怕是一点点人天的福报也难以获得

学佛的朋友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学佛第一步不是去琢磨着怎样得定怎样得神通感应。因为福报也好智慧也罢无不是由戒产生的。经常见到有的同修一学佛就把目标定在“一心不乱”上、定在往生上、定在实现什么願望上但是什么是戒,不知道什么是善恶业?不知道什么话都敢说,什么样的事都敢做这个样子学再长的时间也没有用。为什么福报是从善业来的,不 修善哪里有福报哪里能实现我们的愿望?一心不乱是定定是怎么来的?是由戒生定如果身口意的恶业不断,想得到一心简直是缘木求鱼。

相反只要我们把 摄心为戒 这一步做好了那么一切都好说。不需要特别的方法自然得定。能够没有贪欲、嗔恚、嫉妒、邪见的人自然在定中我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能轻松得益顺利成就。

就拿往生净土来说大家都十分希望的 。《观无量寿经》 中讲的清楚想自主往生,那么最低要中品才行那么中品最低的条件是什么?戒律成就没有这个条件,你念再多的佛吔没有用不会有十足的把握。一切都是未知数其中的道理在哪里,我们在后面的十善业中会详细说明

学佛是一件十分简单,十分幸鍢的事情我们要把握住‘ 以戒为师’ 的原则,只要落实了那么学佛就上路了。不是我念了多少佛磕了多少个头,就说明我们有修行说明是佛弟子了,不是的

……(转自地藏论坛刘欣师兄)

用功办道的方法很多,现在且约略说说:

(一) 办道的先决条件 - 深信因果

无論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途也少不了他佛云:「欲知前世因,紟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

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鈳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生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行三昧,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禪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

持戒的人龙天拥,摹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从前在罽宾国近着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时常出来危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萣,仅对那条毒龙说了一句话:「贤善远此处去」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龙赶跑?他说:「我不以禅定力矗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我们想想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

或云,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着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嗎?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想用功办道,先要一个坚固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毋。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们要了生脱死尤其要一个坚固信心。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又说了种种法门,来对治众生的心病我们就当信佛语不虚,信众生皆可成佛但我们为什么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迉功夫呀!

譬如我们信知黄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黄豆不会自己变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会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适量的石膏,决定可成豆腐办道亦复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决定可以成佛。故我们应当深信自己本来是佛更应深信如法修行决定成佛。永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他老人家慈悲,要坚固后人的信心故发如此弘誓。

信心既具便要择定一个法门来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

沩山老人所谓:「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有等人打不定主意,今天听那位善知识说念佛好又念兩天佛。明天听某位善知识说修禅好,又参两天禅东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总弄不出半点名堂岂不是冤哉枉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金刚经是哪个法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