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些个省的GDP水分和水份的区别大

GDP统计数字究竟有多大水份?
国家统计局近日正式公布了31个省份2015年前三季度GDP。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87774亿元,而31个省份前三季度GDP总和为亿元,超出全国总量多达19482.2亿元。(中新网北京11月18日电)针对各省份GDP数据之和与全国总量“打架”的情况,按照国家统计局部署,2015年将加快推进地区GDP统一核算改革。在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今后会按照GDP统一核算的改革要求,尤其是按照公开透明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不断地夯实GDP核算的基础。自1985年国家和地方分别核算GDP数据以来,地方统计总和一直高于全国GDP数字,不仅呈现出“1+1&;2”的局面,而且有递增的趋势。比如,2009年各省GDP之和超出全国总量2.68万亿元;2010年31省区市GDP超出全国总量3.5万亿元;2011年31省区市GDP总和超出全国总量4.6万亿元,而2012年地方GDP之和竟然超出全国5.76万亿元,2013年31省区市GDP总和超出全国总量6万亿之多,而2014年地方GDP之和依然超出全国6万多亿。对于GDP数据“1+1&;2”这一怪圈,国家统计局倒是喜欢和稀泥,称地区GDP之和比国家统计的GDP多出很多,既有重复统计的因素,也有国家与地区使用的基础资料不完全一致的因素,还有外部环境的影响。诚然,重复统计、统计资料来源不一致等问题会造成“算错情况”,但什么样的错误会达到数以万亿计的差率呢?要知道,专事统计的部门都是靠纳税人贡养的,他们应该向党和政府乃至老百姓交出真实的统计报告,因为国家大政方针需要参考真实的统计数据。地方GDP总和高于全国数字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呈现递增趋势。其主要原因无外乎官员还是习惯性地躺在GDP政绩上沾沾自喜,享受着升迁提拔的好处和各种荣誉地位。因而导致统计数字时时注水、GDP层层加码,地区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屡见不鲜。当然也有官员在统计GDP时搞双轨制:摆政绩时是一个数字,要补贴时又是一个数字,使得一些地方身兼“百强县”、“贫困县”两个不同的头衔。屁股决定脑袋的人或许会找出种种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但老百姓看得更加真切,这不是GDP崇拜和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持续上演吗?一些地方官员早己习惯了这种欺上瞒下的伎俩,如果上下都能识破其招数倒也罢了,怕就怕是上上下下都以假当真,那可真就是祸害百姓祸害中国经济了。如今全国各地实体经济低迷,官员们也不知所措!除了城市的大拆大建,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重点工程之外,官员们还真不知道如何保证GDP在“7”上下徘徊。然而,类似的大兴土木重复建设,官员们也明白其中的奥秘,无论保6还是保7,重复建设造成的腐败和浪费都是必然的也是值得的,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官员因为重复建设抑或GDP畸高而丢掉乌纱帽!为了所辖区域的GDP,官员们可以拆掉刚建的大楼,可以重复修建同一条马路,可以拆掉刚建的大桥,可以重复修建同一个广场……目的就是编项目编故事把财政银行的钱花出去,不管这些钱值不值得花!于是,百年大计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已成为一个笑话,如果一幢楼可以使用百年,如果一座桥可以使用百年,如果一条路可以使用百年,一茬又一茬的官员拿什么去搏政绩?又编什么故事说给官员和老百姓听?只是人们不知道在这几十万亿元的GDP里面,有多少是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又有多少被大小贪官通过投资洗钱敛财?空头大师查诺斯曾发出警告,中国用重复投资支撑的经济终将面临崩溃,而不是很多经济学家预测的持续繁荣。尤其是中国飙涨的房价,是由涌入的投机性资金在推升,查诺斯并不理会中国的GDP数字。他说:“经济活动不等于创造财富。你如果盖一座桥,然后这座桥每隔5年就要塌一次或拆一次,于是你每过五年就要盖同一座桥,这能转化成为很多很多的GDP增长,但显然不会增加国民的福祉。”查诺斯的警告虽然很扎心,但官场中人有谁听得进去?推荐阅读:&
&&最后修改于
该日志已被搜狐首页录用: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各省GDP数据与全国差4万亿 下个承认注水省份是谁?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各省GDP数据与全国差4万亿 下个承认注水省份是谁?
各省GDP数据与全国差4万亿 下个承认注水省份是谁?
  下一个承认GDP注水的省份会是谁? | 小巴侃经济&
  所有较真的财经观察者,大概都曾被中国的经济数据困扰过。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国家统计局存在感最强的日子,也是他们最闹心的日子。
  不信你看:
中国的统计数据、统计核算制度并不因为有一些地方、一些企业、一些单位的数据真实性存在一定问题而受影响。
——国统局局长宁吉喆,
中国GDP核算有扎实的、准确的基础数据,有制度、体制和机制保障,中间不存在有人干预或者修改数据的可能。
——国统局前局长王保安,
近两年已经陆续查处了若干起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案例。希望各个地区,都按照中央的要求科学评价发展成果,不单以GDP论英雄。
——国统局前局长马建堂,
  每年年初举行的上一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原本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为什么历任局长总要提这些扫兴的事?
  因为中外媒体偏偏抓着同一个问题不放——这些数据真不真?
  局长们的内心也是无法可说的,每年都有那么几个地方不争气,曝出统计失真等问题,授人以柄。
  今年是内蒙与天津。
  而且根据多家媒体和券商研报的预测,两地只是一个开始。
  这么巧,你也被经济数据玩过?
  如果你是一个有点较真的财经观察者,无论是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还是中国经济50人论坛里的大佬,那你大概率曾因中国的经济数据而困扰。
  或是数据可疑,或是数据缺失,或是统计口径和国际接不上,总之让人想捶墙。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每年都有媒体问局长:为什么中国各省区域生产总值加和,不等于全国GDP总量?
*数据来源:近三年《中国统计年鉴》
  2017年各省数据未出;2016年各省加和是78万亿,全国GDP是74万亿,(都未计入港澳台)差出一个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
  对此,局长的解释是,中国的统计制度是分级核算,工业联网直报,农业抽样调查,服务业采用电商等数据,所以全国数据不是各地加出来的,一地造假也不会影响总量的真实。
  可是不仅各省加和大于全国,一省之内,各市加和也大于全省。
  印象最深的就是辽宁。
  2017年6月,小巴曾做过一期沈阳与大连的城市对比,当时要查经济数据,发现两地尚未发布2016年统计公报。
  国家级公报2月发布,省级公报3月发布,省内外其他城市,再怎么拖沓,4—5月也发布了各自数据。然而,沈阳和大连并没有。
  当年年初,辽宁省长陈求发首次对外确认,辽宁所辖市县,在2011年—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我们顶着面子上难看的压力,认真地挤压水分,2015年夯实了财政收据,2016年以来努力夯实其他经济数据。”
  挤水分嘛,总是不易,沈阳和大连又在全国的聚光灯下,难以自处,其实很好理解。
  可是分析还要继续,于是我翻出两地的市人大会报告,幸好上面提到了预计地区生产总值,沈阳是6712亿,大连是8150亿。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这两个数据加上其他城市的产值,比辽宁省经济总量高出2700亿……
  无可奈何的小巴,决定仍然采信这两个数据(也别无选择),同时在备注中说明情况。
  成文之后,发布之前,随手翻查,意外发现,辽宁统计局官网的局长信箱里,静静地躺着一份回复,回答一位高校学生,2016年辽宁各市GDP初步核算数据。
  那个无人问津的角落里写着,沈阳5460亿,大连6730亿,恰好抹平了和全省总量的差距,而这一数据不见于任何公开报告。
  那一刻,我觉得数据在玩我,辽宁在玩我。
  此刻,再次查询发现,沈阳直到9月、大连直到11月才发布统计公报,数据恰如局长信箱。
  我仍然觉得他们在玩我。
  自曝注水,下一个是谁?
  2017年,辽宁自曝;同年,中央巡视组查出,吉林和内蒙古经济数据造假。
  2018年,截至目前,内蒙古和天津自曝。
  内蒙古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天津滨海新区核减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0002亿至6654亿,幅度约为33%。
  网友调侃,滨海新区变成了“宾每新区”。
  在此之前,滨海新区简直是全国(数据)明星,2016年率先实现万亿产值,经济总量占据天津过半,直接把天津拉升到中国大陆人均GDP最高的省级行政区。
  然而,早在去年讨论时,就有很多天津读者表示,经济数据和日常感知相去甚远。注册地在天津的三家独角兽企业,实际都是北京企业的关联公司;而天津的某些国企,也有左手倒右手做大营收的嫌疑。
  此刻问题曝光,只想说诚不我欺。
  那为什么地方政府扑通扑通都跳出来了呢?
  一是,十九大报告强调,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不再唯GDP论,这是中央给地方发了一张“我全都清楚,你坦白没事”的保命牌。
  二是,地方领导集中换届,新任官员没必要为前任吹下的牛皮负责,还不如一挤到底,为今后的实际经济增长让出空间。
  三是,营改增之后,原归地方的营业税变成了中央和地方分成的增值税,虚报产值意味着要自己贴钱上缴中央财税,这个牛皮吹起来肉疼。
  四是,去年6月中央深改组通过了《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以后各省经济核算不再由省级统计局负责,而是国家和地方共同完成。等到国家统计局亲自查出问题,性质可就变了哦。
  四层激励之下,各地相继自曝注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拭目以待,谁是下一个,乃至下下个。
  统计,国之重器
  唐初的人口册是极完密的。户口册叫籍,同样须造三份,一本存县,一本送州,一本呈户部。政府的租调,全都以户籍为根据。账则是壮丁册,在今年即预定明年课役的数目,这是庸的根据。唐制每岁一造账,三岁一造籍。
  这样大的一个国家,普遍经常地调查登记改动校对,丝毫不能有疏忽与模糊。
  唐代很快便走上了太平治安富足强盛的光明时代,那时人不免感到小小漏洞是无关大体的。……然而这些便是此后租庸调制(唐代税赋制度)失败的最大原因。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回顾中国历史,中央对地方的管束力衰弱,往往始于统计制度的失效。谁掌握了更多信息,谁就掌握了博弈的主导权,因此统计乃国之重器。
  这个道理,如今的中央政府不可能不懂。
  所以,你看,上面的每一项举措,都透着一股恩威并济的劝诫意味:我都放下GDP了,你怎么还抱着?你给我真实,我给你真实的力量。
  围观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围观他们对于信息不对称的拉锯,大概是中国的财经观察者在困扰之外,难得的乐趣吧。
  本篇作者&|&木有药师&|&当值编辑&|&李梦清
责任编辑:李彦丽
图文直播间
视频直播间gdp造假哪个省最严重 中国gdp水分有多少_股城网
gdp造假哪个省最严重 中国gdp水分有多少
发布:股城热点
近日,我国2017年各城市GDP数据出炉,多达14个城市的年终GDP突破万亿,正当大家都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之时,却爆出GDP造假的消息。有媒体爆料,多城GDP有水分,造假数据还特别严重,而哪个省的GDP造假比较严重,没有实质数据显示。城市GDP数据
对GDP挤水分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统计新规之后避免棘轮效应的本能反应。一些地方政府开始频繁对当地GDP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统计体制发生了变化。
2018年伊始,多个地方政府忙着对本地的GDP“挤水分”,有的是公开挤,有的是秘密挤。例如,1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宣布,核减2016年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核减幅度占原工业增加值的40%,占全区GDP比重约为16%。1月11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宣布,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0002亿元核减为6654亿元,核减幅度约为33%。城市GDP有水分
一年多前,辽宁省政府公开承认年GDP有水分,其中2016年GDP虚高约为23%。2017年6月,中央巡视组反馈了对吉林和内蒙古进行“回头看”的结果,明确指出两地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因此,接下来其他地方会不会公开宣布对GDP挤水分,让我们拭目以待。还有一些地区,其实多年前就开始对本地区GDP造假,只是不为媒体所知而已。
GDP造假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何会这样。其实GDP造假,多数源于地方政府激励扭曲,地方政府受到上面的压力过大,有政府甚至出现负债情况,却依然要上报盈利,出现地方经济繁荣的假象,但背后的真相却让人不忍直视。地方GDP再超全国4.8万亿 “水分”已是近年最少_网易财经
地方GDP再超全国4.8万亿 “水分”已是近年最少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份2014年相关数据全部出炉,它们的GDP总和约为68万亿元,超出全国GDP总量近4.8万亿元。这意味着,各省GDP数据之和与全国总量“打架”的情况再次出现。不过,相比前几年GDP数据,去年超出数值有所下降,各地重复统计及统计“水分”的现象有所减少。中央和GDP“数据打架”的情况每年都会出现,在1985年国家和地方分别核算GDP数据以来,地方统计总和一直高于全国的GDP总量的,不断也出现了“1+1&2”的局面。例如在2009年全国31省市区GDP超出全国2.68万亿元,多出的GDP比浙江省2009年的GDP总量还多。对比数据可以看到,去年(2014年)的中央和地方GDP之差应该是近几年的首次回落。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各省GDP总和比全国多出近3.5万亿元,接近于2010年山东的GDP总量;2011年地方GDP之和比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多出4.6万亿元,相当于“多出”一个山东省:2012年高出全国GDP总量5.8万亿元,相当于“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省2012年GDP的总量;2013年超出的部分比江苏省当年的GDP总量还多。
对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同的媒体在每一年都有不同的分析,具体的原因有统计口径不同、技术原因等等。最让人诟病的就是地方领导对GDP的崇拜,人为的行政干预导致数据虚高。媒体经常曝光的造假手段有比如“双轨制”,即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上报数据要与统计局的数据保持“衔接”。还曾经有地方统计局工作人员直接坦言,统计工作极大地受到了行政干预,最终演变为地方政府官员的一张“政绩单”。针对这种“怪圈”,官方多次强硬表态。就在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全国统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强调,统计上弄虚作假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各级统计机构必须更加旗帜鲜明地反对和制止统计上弄虚作假,奋力打造廉洁统计。要把坚持独立统计、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和坚决反对制止统计上弄虚作假作为统计系统守纪律讲规矩的基本要求。从现在来看,很多地方和中央的数据统计的措施方案也在陆续出台,业内人士判断,以后这种风向会有比较好的改变。
本文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