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融合合的力量和民族多样化的力量,这个怎么解释,怎么说呢?

西藏民族学院“三个互嵌”充分发挥内地办学独特优势力促民族交融
青年人品牌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陕西
来源:青年人(Qnr.Cn)&& 【教育新闻资讯】
&&&&&&青年人网讯:长期以来,西藏民族学院充分发挥内地办学的独特优势,大力推动“校地互嵌、学生互嵌和师生互嵌”,在互嵌中密切交往、在互嵌中深化交流、在互嵌中实现交融,铸造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凝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因素。西藏民族学院不断挖掘内地办学优势,全方位推进校地互嵌,将陕西深厚文化积淀转化民族团结教育生动教材,让学生在同陕西群众的密切互动中凝结共同历史记忆。每年,西藏民族学院组织多批次区内学生参与面向咸阳的对口扶贫帮扶活动、义诊进社区活动、青年志愿者爱心传递活动、送教下乡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课堂中真切感悟“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价值和意义。2013年9月,西藏民族学院领导带着12名藏族学生到对口扶贫的咸阳市三原县嵯峨镇屈家村参加结对认亲活动。60多岁的村主任屈江科说:“民院师生初到村子时,我还担心这些西藏的孩子不会干我们的农活。真没想到民院的老师和孩子们真能吃苦,勤劳朴实,帮了我们大忙!”同时,西藏民族学院密切配合陕西省、咸阳市,以开展公益性大型群众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2014年,西藏民族学院3600余名各族学生为承办好陕西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筹办会战的70多天里同心同德、夙夜奋战,深刻地体会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其利断金”的真正含义。
&&&&&&咸阳百姓亲切地把西藏民族学院的藏族学生唤作“藏娃”,这些可爱的“藏娃”在与办学地群众的频繁交流中展现的质朴天性和优良品质感染着关中百姓,学生们在不自觉中成为了汉藏文化交流的新“使者”。当地百姓对西藏的认知不再是酥油茶、唐卡、糌粑等文化符号,他们更深切感知到了藏族同胞的乐观、坚韧、平和和感恩。
&&&&&&“青春碰撞中的生命体验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远比任何说教来得深刻”,西藏民族学院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副院长扎西卓玛这样说道。民族团结无小事,西藏民族学院将民族团结主题渗透于工作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为各民族师生交流、交往、交融创造一切可能的平台和机会。
&&&&&&——生源构成的多样化。西藏民族学院在控制总体招生规模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生源结构,扩大民族团结教育辐射面,先面向西藏、陕西、山西、湖南、四川、云南等16个省区招生,有汉、藏、蒙、回、珞巴等22个不同民族的学生,多样化的生源构成使西藏民族学院真正成为各民族同学交往交流交融的“苗圃”。
&&&&&&——生活空间的交错化。西藏民族学院通过混合编班、混合住宿等方式为各族青年创造了互嵌式的生活空间。
&&&&&&——文化交流的多元化。西藏民族学院以“春之华、秋之实”校园文化节品牌文化活动为依托,引导教育学生“美人之美、美己之美,美美与共”,守护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以“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人,多彩民族文化吸引人,时代文化感召人”为内容的文化建设导向,开展了形式多样、青春活泼的系列文化活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感恩爱心传递活动、“民族风、团结情”手绘文化墙展示活动、“汉藏英三语”演讲比赛吸引了最广大学生参与。另外,为使来自雪域高原的藏、珞巴、门巴族的孩子们适应新环境,在校园中处处渗透“雪域文化”元素,校内每条道路都以西藏的地(市)命名,日喀则路、林芝路、山南路等纵横交错,在藏餐厅学生可品尝家乡的味道,藏汉双语广播让学生们每天都能感受到藏语的魅力。
&&&&&&——社团建设的互动化。西藏民族学院坚持将民族团结作为社团建设的主线,社团纳新重点吸引少数民族学生,将其打造成为推动学院学风建设和民族团结教育的“自主课堂”。在备战2013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日子里,西藏民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电子设计协会”的学生旦增平措和指导教师、队友们为使“四璇模拟定向飞行器”的飞行姿态和落位更加精准,在实验室中吃盒饭、打地铺,日夜奋战。最终,该作品先后获得陕西赛区一等奖、全国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师生们不仅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还收获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民族情谊。
师生互嵌 在关爱中传承民族团结精神
&&&&&&西藏民族学院副院长刘凯谈道,“如果说‘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民院精神体现了民院人志于西藏改革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情怀的话,对民族团结的无限珍爱则是根植于民院精神的鲜活基因”。西藏民族学院主要领导干部亲力亲为带领全校教职工密切联系学生,在师生深层互嵌中传承和弘扬民族团结精神。
&&&&&&西藏民族学院院长扎西次仁和他联系的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班的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已经毕业的该班副班长廖馨回忆“同学们都亲切地叫他‘太阳书记、太阳叔叔’。
&&&&&&西藏民族学院“感动民院”人物、2011级文秘专科1班的李强(顿珠扎西)在谈到他的班主任李永明时动情地说:“真的很感谢我的班主任老师,他就如我的亲人般照顾我、关心我。”李强将来自班主任和同学们的关爱转化为学习动力,连续多次获评“三好标兵”。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牵头组织了为昌都地区儿童福利院的捐款活动,以此播散民族团结的种子,传递爱心。
&&&&&&西藏民族学院外语学院辅导员次央在学生们眼中是一位充满爱心的姐姐。2012年,次央得知一名怒族女大学生因家住偏远不能回家,她就主动提出让学生住在自己的家里度过假期。这位学生也通过暑期的备考以高分通过了英语雅思考试。次央说:“我和她一样,同样远离家乡、父母和亲人,她的处境我感同身受。对学生哪怕是一点点的关心和爱护,都能给他们心理上的安慰和学习上的激励”。
&&&&&&西藏民族学院党委书记杜建功表示,西藏民族学院是西藏发展改革的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全区民族团结事业的苗圃。民族团结的基因已经在每个民院人的骨髓和血液中扎下根脉,每个民院人都是民族团结的信仰者、践行者、教育者和宣传者。西藏民院将持续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为全区民族团结事业开创新的局面作出更大贡献。(文/郝世亮;图/汪琦)
责任编辑:vmiosadmin
热门课程培训赞助商链接
当前位置: >>
民族与宗教
民族与宗教山东教育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系 李红艳 民族问题之我见(一)? 人、人种、民族:人的由来?人种 (Race)知多少――人种是指人类在一 定的区域内,历史上所形成的、在体 质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肤色、 眼色、发色发型、身高、面型、头型、 鼻型、血型、遗传性疾病)的人群。 蒙古利亚、欧罗巴、(高加索)、尼 格罗、澳大利亚 民族问题之我见(二)? 民族产生之条件: ? 民族(Nation):广义的民族,泛指人们在 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 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 族、现代民族、土著民族等,甚至氏族、 部落。或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 民族(中华民族);狭义的民族指资产阶 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即指各个具体的 民族共同体,如汉族、满族、德意志、法 兰西等。 民族问题之我见(三)? 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个体的经 济生活、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 同心理素质 ? 民族问题种种:血统之别;地域之分; 习俗之异;文化之殊;社会结构模式 之差。 民族问题之我见(四)? 民族问题的特点:存续时间的长久性; 复杂性;深广性、封闭性与开放性并 存。 ? 民族问题之消亡:民族是一个历史范 畴;民族精神;民族同化;民族融合 民族问题之我见(五) ? 民族信仰与民族宗教 ? 信仰: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 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 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现 代汉语词典》第1405页) ?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或宗教。 宗教问题之一为什么学习宗教? 一、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千百年来,深 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作为意识形态,表面上远离世俗生活, 但其根源却深深埋藏于现实生活之中。 三、宗教对每个历史时期、各民族的影响无 处不在。 宗教问题之一人类对宗教的认识: 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来看都是不一致的。 原因:宗教具有复杂性、历史性。 我们研究宗教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为指导原则; 2、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宗教问题之二第一章 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 它是以宗教为研究对象 。 宗教学是以宗教为独立研究对象的知识系统, 是研究和揭示宗教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 学。 宗教问题之二二、宗教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宗教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因此,宗教 学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导致了 研究者出现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他们的方 法也各不相同。 主要有: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心理学、 现象学等。相应的出现了宗教学的不同流 派。 宗教问题之二1、宗教学的前史与奠基 19世纪70年代,麦克斯缪勒在一次讲演中, 首次使用?宗教学?一词,此后,?宗教 学?才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人类何时开始用理性的批判态度去看待宗教 呢?――尚无定论。 有人认为印度的《吠陀》和佛教具有某些理 性思辨和理性批判精神。 宗教问题之二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学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 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具有以理性态度去看 待、考察甚至是研究古代宗教所环绕的问 题(宇宙的本源、本体等),故,在客观 上是一种对古代宗教的理性考察。 欧洲中世纪是神学一统的天下。其特点是把 古希腊、罗马的哲学与基督教的信仰融合 起来。它是在自觉地以哲学为宗教作论证, 客观上窒息了宗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宗教问题之二15-16世纪,文艺复兴使宗教学突破这种神学 氛围谋求自身的发展。 哲学与神学分离。为近代宗教学提供了必要 的环境和条件。 17-18世纪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对宗教 哲学的批判,更加从理性角度去考察、研 究各种宗教现象。为宗教学产生发展准备 了必要的土壤和条件。 宗教问题之二宗教学前史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理性主义的宗教理论:契伯里德? 赫伯特 《论真理》、《论异教徒的宗教》。 认为:真正的宗教建立在人的理性和良心基 础之上。 自然主义类型的宗教理论:休谟《宗教自然 史》。 认为:各种宗教信念都是从人们对切身生活 宗教问题之二体验主义的宗教理论:施莱尔马赫《宗教 论》。 主张:恢复宗教的权力。宗教完全有一个特 殊的领域,它既不能还原成?形而上学?, 也不能还原成?道德?。他称为?直观与 感情?。 以上理论对宗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宗教学真正大发展是在19世纪下半叶。各大 学陆续开设宗教学、宗教史或类似的讲座。 宗教问题之二标志着西方的宗教学走上专科化的道路,是 最先出现了?比较宗教学?和?宗教史 学?。 ?比较宗教学?:出现在地理大发现之后, 文化研究的视野和领域大大扩大了,人们 不再把目光放在基督教上,同时注意到佛 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 宗教问题之二D宗教史学?:致力于对各种宗教进行纵向研 究,它改变了过去对各种宗教、文化现象 的个别考察方法,把人类的文化乃至各种 宗教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探讨 各种宗教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人类宗教 的起源和发展。 西方宗教学家把它们视为近代宗教学的前身。 宗教问题之二1873年,麦克斯? 缪勒发表《宗教学概 论》,成为宗教学的创始人。 1909年,荷兰莱登的梯伊教授,发表 《宗教学原论》。被视为宗教学的两 大名篇。 宗教问题之二2、人类学的方法与宗教人类学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两种:古人类学的 研究方法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古人类学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研究古代人类历 史发展来探讨宗教有无起源及起源于何时 等问题,其研究否定了宗教天赋论,认为 宗教是后天产生的。 宗教问题之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是通过人类各种生活方 式的比较研究来说明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代表人: 英国人类学家约翰? 卢鲍克,《文明的起源 和人类的原始条件》;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被认为是现代人类学 之父,《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 》,提出万物有灵论。 爱德华? 伯内特? 泰勒(),1871年,泰勒当选皇家学 会会员(FRS),1875年获牛津大学民法 学荣誉博士学位(Doctor of Civil Laws, DCL,荣誉学位)。1883年,委任为牛津 大学博物馆管理员(Keeper),并于1884 年至1895年间成为首任人类学副教授 (?Reader in Anthropology ‖),1896 年升牛津首任人类学教授(?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1912年封爵。
宗教问题之二宗教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学派: 注重历史主义观点的文化史学派,人类学家 施米特为代表。主张把人类的原始文化划 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圈?,进行比 较研究,反对把各民族的文化等同看待, 提出?原始一神论?。 ?功能主义?学派,马林诺夫斯基和拉特克 利夫? 布朗。认为宗教作为一种文化要素, 是社会存在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林诺夫斯基()英国人类学家。 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生于波兰,卒于美 国。 《澳大利亚土著家庭》(The Family among the Australia Aborgines) 《巫 术、科学与宗教》 宗教问题之二原始宗教理论的应用,英国民俗学家弗雷 泽,《金枝》《The Golden Bough》认为 宗教来自于原始人的巫术,再由宗教到科 学。 人类学家的研究对宗教人类学的建立和发 展十分有益,它已成为西方宗教学史中的 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宗教问题之二3、社会学的方法与宗教社会学 社会学的方法:通过对宗教现象进行广泛的 社会调查,把收集到的大量资料,作出统 计学上的研究。 将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宗教的宗教学派就是 宗教社会学。 始祖:奥古斯特? 孔德 奥古斯特? 孔德(日-日)是法国著 名的哲学家,社会学的创始人。1798年2月 孔德出生于蒙彼利埃的一个中级官吏家庭。 1817年8月,他成为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圣西门的秘书。1830年,《实证主义教程》 第一卷出版 。1842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 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 学的框架和构想。 1844年孔德遇到对其理 论发生重大影响的德 克洛蒂尔德? 德沃。受 德沃影响,孔德创立 ?人道教?,并成立 了具有宗教色彩的 ?实证主义学会?。 1857年9月,孔德在巴 黎逝世。 宗教问题之二他把社会学称为?社会物理学?并将其 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 学?。 ?社会静力学?主要研究社会结构与秩 序;?社会动力学?主要把人类思想 文化视为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他将人 类的思想文化分为:神学――形而上 学――实证(科学)。 代表人:赫伯特? 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1820年4 月27日C日),英 国哲学家。 《政府的适当权力范围》(On The Proper Sphere of Government,1842年)、《社 会静态论》(1851年) 、《人口理论》(A Theory of Population,1852年) 《心理学原则》(Principles of Psychology,1855年) 宗教问题之二继承先驱者的研究成果并将宗教社会学确立 为一门学科是法国的艾米尔? 杜尔克姆和德 国的马克斯? 韦伯。 杜尔克姆:研究原始宗教,旨在说明宗教对 社会的维系作用。 韦伯:研究文明社会的各种宗教,注重分析 宗教与经济生活的关系。 他们是西方宗教社会学的实际创始人。 ? 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 ),法国 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 一个犹太教教士家庭,1882年毕业于法国高等师 范学校,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 1902年,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 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 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形成法国社会 学年鉴派。 杜尔凯姆一生主张将理论研究和经 验研究相结合,奠定了现代社会学的基础,也使 社会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基础概念上同哲学、 历史学和心理学划清了界线。 主要著作: 《社 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宗教问题之二杜尔克姆的研究成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继承孔德的实证主义,致力于?社会静力学研 究?,但是对?社会动力学?漠不关心。即重 视社会结构与秩序的研究。 他批判了人类学家关于宗教起源等方面的理论, 主张从社会出发,提出?团体表象?的理论, 认为宗教是团体的象征。 强调宗教的社会功能,宏观而言,它有利于维系 社会;微观而言,有利于个人的?社会化?。 马克斯? 韦伯(Max Weber, 日―1920 年6月14日)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政治经济 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韦伯的主要著作围绕 于社会学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领域上,他的《新教 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他对宗教社会学最初的 研究,认为宗教的影响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 距的主要原因,强调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官僚 制度、和法律权威的发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韦伯并将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 垄断地位?的实体,这对于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发 展影响极大。 他在各种学术上的重要贡献通常被通称为?韦伯 命题?。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政治沦文集》、 《经济与社会》、《科学论文集》、《社会学和 社会政策论文集》等。韦伯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泛, 学术研究的视野也极为宽阔,从经济、政治、法 律、宗教、音乐等社会生活领域到社会科学方法 论都有非常重要的成果,他也因此成为享誉世界 的著名思想家。
宗教问题之二韦伯的研究成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主要课题是:弄清宗教对近代欧洲形成所起的作 用。 他对?资本主义精神?与基督教新教伦理的关系 进行了调查;对东方(中国、印度)的宗教进行 了比较研究。 由上可见,宗教社会学的显著特点是注重社会调 查,强调宗教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不过也有 局限性。 宗教问题之二4、心理学的方法与宗教心理学 心理学的方法:通过揭示人类某些心理现象及其 活动规律来探讨宗教的起源及其本质的研究方法。 宗教心理学:建立在心理学的方法基础上的宗教 学流派。 其源头久远,可追溯到基督教使徒时代的有关著 作。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的改革家及其以后的哲 学家们,不少人认为:恐惧是宗教产生的心理根 源。 宗教问题之二1879年冯特创建实验心理学,心理学进入一 个崭新的时期。宗教心理学也进入一个转 变的时期。19世纪末,许多学者从心理学 的角度研究宗教,出现了大量的著作,形 成一个独立的宗教学流派。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斯塔巴克《宗教心 理学》和詹姆士《宗教经验类型》的出现, 标志着它的形成。 宗教问题之二在西方宗教心理学研究中有两大思潮: 一是主要从宗教徒的经验、个人信教现象中 寻找宗教心理的奥秘; 二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来探讨宗教信仰。 前者的代表詹姆士,提出健康灵魂和病态灵 魂。认为皈依是信教者试图从罪孽中挣扎 出来。所谓神秘主义就是个人消除一切界 限与绝对融为一体。这种超乎语言的现象 常常是在无意识中进行和完成的。 宗教问题之二后者的代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先驱。 精神分析学:通过与神经症患者的谈话或对 病人?自由联想?出现的观念以及梦境进 行分析解释,可以治疗神经症。它发现了 人的精神生活中的无意识领域,扩大了心 理学研究的范围。因此,又称?深蕴心理 学?或?无意识心理学?。 他把宗教学、个体心理学、神经精神病理学 进行类比研究,发现了它们的共同基础 ?奥狄浦斯情结?。 宗教问题之二所谓情结是指:独生子与母亲、儿子与父亲 的关系。 所谓神谕不过是人的无意识冲动的神圣化。 这种情结既是神经症患者神经错乱致病的因 素,又是宗教产生的根源。都是根植于人 对潜意识或无意识的冲动(其中最主要的 是性冲动)的抑制,是一种压迫行为。因 此,宗教产生于对孩童时期性本能冲动的 抑制经验。 宗教问题之二代表作:《图腾与禁忌》(Totem and Taboo)、《一种幻想的未来》、《精神 分析引论新编》等。 此后,瑞士的精神分析学家荣格与英国的心 理学家弗洛姆对弗洛伊德的宗教学说进行 了一些修正和补充。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经验的原型。 当这些集体无意识的想象从无意识侵入人 类意识领域的时候,便产生了宗教经验, 时常带有一种艺术创造的特征。 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 1856年5 月6日-1939年9月23日) 出生在奥地利 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95年与布罗伊尔合著 《癔病研究》,开创了精神分析法。认为被意识 所压抑的心理过程转换为躯体的症状而表现出来, 则成为癔病,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治疗。在技术 上,他抛弃了古老的催眠术,代之以自由联想, 也就是让患者想起什么就说什么,由此发现隐藏 的病因。他分析许多病例后确信,性的问题对神 经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发现不但父母常有乱伦 冲动,这种冲动更多地表现在儿童,甚至在婴儿 期,即所谓的俄迪普斯情结。他发现梦在精神分 析中的重要性,认为?梦中概括了神经症的心理 学?。 ? 1908年,他成立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1 910年发展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他迅速蜚声 全欧,并被邀赴美讲学。他的学说震动了医学界。 1912年,他系统地阐述了潜意识的理论。认 为一种想法被意识界所压抑时,仍存在于潜意识 界之中,并可成为隐藏的动机。1923年弗洛 伊德患口腔癌症,并行手术。同年他发表《自我 与伊德》,将心理结构分为伊德、自我和超我3 层。伊德是各种本能与欲望的贮存所;伊德被外 界环境影响的那一部分称为自我;超我制约着本 能活动,为人类所特有。1938年纳粹分子占 领维也纳之后,他移居英国。 弗洛伊德卒于 伦敦。 作为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 一个涉及人类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学说。他的观点 不仅在精神病学,也在艺术创造、教育及政治活 动等方面得到广泛地运用。弗洛伊德学说的主要 论点已被后人所修正、发展。人们认识到,人类 的行为不仅是由性欲所支配,社会-经济因素对 人格的形成、教养对本性也都起着作用。虽然弗 洛伊德学说一再受到抨击,这丝毫无损于他的形 象。他卓绝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理隐 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 理学研究领域。
宗教问题之二因此,宗教就是运用神秘的、象征的手段帮 助每个人意识到自身。 他非常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人心理的作用。他 进一步扩大了?恋母情结?的范围,指出 它是一种更深沉的欲望,即儿童有一种受 人亲昵、受人保护的向往。宗教在原则上 有着抚慰人类的潜力。 以上这三大流派的研究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我们应该汲取某些有益的成份,有利于把 宗教学的研究推向深入。 宗教问题之二三、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 宗教观 1、青年马克思的宗教观 19世纪的德国封建势力占统治地位,神学是 普鲁士国家的最高意识形态。同时,德意 志民族历来是一个富有哲学思辨传统的民 族。激进的知识分子以哲学为武器,同封 建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宗教展开尖锐的 斗争。 宗教问题之二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尤为突出。他们 主张?批判宗教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马克思是其成员。 1841年,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出版。 揭穿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唯心主义性质;对 宗教的本质进行了研究,认为:不是上帝 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而是人按自己 的形象创造上帝。于是,他把宗教的秘密 从天国拉到人间。 宗教问题之二也就是说宗教的本质即是人的本质,神、上帝的 本质只是人本质的异化的产物。 马克思与之不同,认为:宗教的本质归根结底不 在人的本质,而在人所处的物质社会条件。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 言》。 既然颠倒的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宗教天国的基础, 那么对宗教的最彻底的批判无疑是摧毁它借以生 存的土壤。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德国旧唯 物主义哲学家。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 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 权威;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能够认 识客观世界;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 露和批判。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他的唯物主义依然是形而上学的,社会历 史观是唯心主义的。《黑格尔哲学批判》 《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等。
?卡尔? 马克思 ( 日―日),马克思主 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 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 动人民的伟大导师,被评为二十 世纪影响世界最深的人。 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论犹太民族问题 , 1844年经济和哲学手稿 ,论费尔巴哈 ,哲学的 贫困 ,雇佣劳动与资本 , 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 十八日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政治经济学批 判序言 ,剩余价值理论共三卷, 工资、价格和 利润 ,资本论第一卷 ,法兰西内战 ,哥达纲 领批判 。 两人合著: 德意志意识形态, 神圣家族 , 共产 党宣言,关于美国内战 , 资本论第二卷 , 资 本论第三卷 。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德国农民战争 ,德 国的革命与反革命 ,反杜林论 ,社会主义从空 想到科学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 , 家庭、私有 制和国家的起源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 典哲学的终结 。
宗教问题之二2、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 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批判 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和一切就唯物主 义的局限性。将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和历史 观。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对历 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作了经典性 的论述,并赋予马克思宗教观以更为科学 的表现形态。 宗教问题之二关于宗教:?宗教本身既无本质也无王国。 在宗教中,人们把自己的经验世界变成一 种只是在思想中的、想象中的本质,这个 本质作为某种异物与人们对立着。……如 他真的想谈宗教的‘本质’即谈这一虚构 的本质的物质基础,那么,他就应该既不 在‘人的本质’中,也不在上帝的宾词中 去寻找这个本质,而只有到宗教的每个发 展阶段的现成物质世界中去寻找这个本 质。?(《全集》3卷,第170页) 宗教问题之二《共产党宣言》指出:宗教以及一切社会意 识形态在形式上的改变和运动,无非是社 会阶级对立的反应。私有制和阶级斗争的 需要决定了它们的存在,随着私有制和阶 级对立、斗争的结束,宗教也会走向消亡。 恩格斯:《反杜林论》《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 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对马克思的宗教观作了多方面的阐发,宗教 的定义、本质、发生和发展规律、消亡及 其条件等。 宗教问题之二其含义: 一是宗教的以及政治的、法律的等社会意识形态 的发生与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 定的; 二是这些社会意识形态并不完全只是消极的、被 动的,它们一经产生,也会对社会的经济基础产 生影响。 这一方法论对我们研究宗教在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意义是: 宗教问题之二第一,一切科学研究都要建立在一定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基础上,宗教研究也如此。但是它究竟建 立在怎样的世界观基础上?受哪种方法论的指导 呢?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宗教的本质只能到宗 教借以产生和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去寻找。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更能揭示宗教发展的规律。 关于宗教的一切问题只有从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 及其历史变化,从各个国家、民族、社会的物质 基础、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分析,才有 可能找到正确答案。 宗教问题之二第三,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对宗教的社会 功能、历史作用作出较正确的评估。 宗教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最主要的是看 其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起阻碍还是促进作 用,因此,这就要求必须把宗教同一定的 社会历史条件联系起来。 宗教问题之二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宗教在各个历史时期总 是与一定的阶级相互联系。要正确评价宗 教的社会历史作用,就要从各个历史时期 一定宗教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这种阶级 利益是否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来考察。阶 级分析的方法必须用于宗教问题。 第四,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为我们制定正确 的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 据。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宗教问题之二正确的做法是:使党的宗教政策与社会历史 条件相适应,即采取一种对于国家是个人 私事的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这样既能达 到不伤害教徒的宗教情感,调动他们的积 极性,又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宗教问题之二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以往宗教观的主要 区别 首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用历史去解释 宗教,用世俗的物质条件去说明宗教的天 国。 其次,它是一种无神论的宗教观,但并非所 有的无神论宗教观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因 为以往的无神论者找不到宗教产生的根源, 找不到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 宗教问题之二其三,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受到历史上 著名的无神论者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深刻影 响,但是两者之间存在许多重要的原则区 别。如人的本质、宗教异化的理论。 费尔巴哈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本质 就是?类?。他离开了人的社会历史性, 仅从生物和伦理学的角度观察人,?饮食 男女,情感理性?。而马克思认为人是能 动的自然和社会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 宗教问题之二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对宗教批判,得 出结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相反上帝是 人的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扩展为对政治的、经济 的批判,从广阔的社会领域寻找非人现象 的原因,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才是非人现 象的根源。主张通过革命实践,扬弃违反 人性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来消灭非人的现象, 实现人道主义的共产主义。 宗教问题之三第二章 宗教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 什么是宗教 一、?宗教?一词的来源与定义 1、来源: 宗教一词来源于佛教。在佛教中,佛陀所说 为教,诸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之分派, 合称则为宗派。 宗教另一来源是拉丁文?religare‖。该词有 ?联系?之意,泛指人与神的相互关系。 宗教问题之三2、定义: 宗教,一说拉丁语?religare‖,意为联结或 再结,即?人与神的再结?;一说拉丁语 ?religio‖意为敬神。在汉语中,宗从 ? ?从?示?,意为?宇宙神o所居? (古?o?字作?示?)宗也有?尊祀祖 先?或祭祀?日月星辰,江河海岱?之意。 宗教是奉祀神o、祖先之教。 宗教问题之三? D宗?的含义: 祖庙;祖先;宗族;归向、朝见;尊崇;本源、 主旨等。 ? ?教?的含义: ?上施下效??从学入道?。表示人们对?神道 的信仰?。故?教?指用神道信仰来教化人民。 ? ?佛教以佛说为教,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 分派,合称宗教,指佛教的教理。?现泛称对神 道的信仰为宗教。 宗教问题之三费尔巴哈:宗教是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 别。是人之最初的并且间接的自我意识。 克利:人与上帝的交通与契合。?就是舍己 从天,尽量地把自己引使向上。? 铁德尔:不可能给宗教下定义。?宗教是使 人感奋的一种信仰,是灵性上的一种探险, 能辅助个人发展到他的最高点。? 宗教问题之三? 宗教人类学:对各种神圣物的信仰和 崇拜。 ? 宗教社会学:主张以社会为中心来规 定宗教。 ? 宗教心理学:主张从信仰者的主观感 受、宗教体验、宗教情感为中心来定 义宗教。 宗教问题之三?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 ? 马克思:?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 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 感觉。??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 社会。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世 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世 界。??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 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 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 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 教是人民的鸦片。? 宗教问题之三? 列宁:?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 思的这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 全部世界观的基石。? ? 我国学者有两者观点:一种认为马克思和 列宁的话是对宗教本质的最精辟的概括; 一种认为仍没有把宗教与其他有关的社会 意识区别开来。 宗教问题之三? 恩格斯:?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 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 中的幻想的反应,在这种反应中,人 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 式。? 宗教问题之三第二节 宗教的本质 在宗教里神人关系是最核心的问题。 宗教很多,但就神人关系来看,基本上 都处在这样的状况:人的能力有限, 神则全智全能,神创造了人,人则匍 匐于神灵之下,信仰神,崇拜神。 宗教问题之三? 费尔巴哈:?信仰者对上帝的关系其实就 是对他自己的本质的关系。?人创造了神, 人把自身的本质对象化、异化为神,然后 再对这个异化物顶礼膜拜,通过它来统治 人自身。宗教的本质不在上帝,而在人自 身,人的本质就是宗教的本质。 宗教问题之三? 马克思:费尔巴哈的人是自然的、抽象的、 一般的人,从而使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走 进了死胡同,并把人本学宗教观逐步引向 唯心主义。?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 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 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 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 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宗教问题之三(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 情感,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 的――人类个体;(2)所以,他只能 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 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 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选集》第1卷,第18页。 宗教问题之三? 马克思:?宗教本身既无本质也无王国。 在宗教中,人们把自己的经验世界变成一 种只是在思想中的、想象中的本质,这个 本质作为某种异物与人们对立着。这决不 是又可以用其他概念,用‘自我意识’以 及诸如此类的胡言乱语来解释的,而是应 该用一向存在的生产和交往的方式来解释 的。? 宗教问题之三? 总之,任何宗教都是特定的社会历史 条件的产物。人们根据他们所生存的 社会环境、物质条件、生产关系及生 活方式创造出神、上帝以及各种各样 的宗教。因此,宗教的本质就是特定 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穆罕默德国家公园 宗教问题之三第三节 宗教的基本特征 一、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宗教是建立 在信仰的基础之上。 关键:信仰对象的超人间化;信仰非实证性。 二、宗教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追求来世的幸 福。现实的苦难在彼岸世界以幻想的幸福 得到补偿。 宗教问题之三三、以严格的组织、固定的宗教职业者和规 范的礼仪使自己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 宗教职业者中的最高代表往往被奉为上帝 和神的代表人,向人民传达上帝和神的意 志,并代表人民向上帝和神表示敬畏和祈 求帮助。 这样宗教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使其远远超 出一般意识形态的范围,而成为一种实际 的社会力量。 宗教问题之三宗教礼仪有一套严格的规范和程式,通 过这些礼仪,显示出宗教的神圣性和 庄严性,在心理上造成严肃的宗教气 氛和炽热的宗教感情。它还是人们进 行宗教活动和维系宗教组织的依据。 宗教问题之三总之,宗教是一种信仰,既是一种对支 配人们日常生活的超人间化的外部力 量的信仰,又是一种注重追求来世幸 福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时宗教还借助 于严格的组织、固定的宗教职业者和 规格的宗教信礼使自己成为一种重要 社会力量。 宗教问题之四第三章 宗教的要素与类型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现象,它 有一些相对于其他社会现象和意识形 态来说是?自身固有的?,而又为历 史上和世界上的各种宗教所共有的最 基本的东西,即宗教的要素。 宗教问题之四第一节 宗教观念与宗教情感 一、宗教观念 1、灵魂观念 研究表明,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原始宗教都导 源于灵魂观念。但是对它的理解并不完全 相同,至少有两种基本的含义: 一是把灵魂视为一种独立于人的形体之外的 精神实体; 二是把灵魂看成是某种物质性的东西。 宗教问题之四灵魂观念产生的时间: 在所有古人类遗迹中,第一个被认为似乎存在有 灵魂观念的是,德国桂塞尔多夫的尼安德特尔河 区域附近洞里发现的?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遗迹。在法国穆斯特雷洞中发现一个?尼人?青 年的遗骸,被当作?尼人?时代存在过灵魂观念 的证明。山顶洞人的葬礼。 结论:旧石器的中晚期约距今10万年前的早期智 人后,逐步出现了灵魂观念和死后生活的观念。 宗教问题之三 宗教问题之四怎样产生了灵魂观念? 恩格斯:灵魂观念的产生于原始人不能正确 理解思维、感觉与肉体的关系以及错误地 解释梦中的现象有关。如梦,使人臆想出 一种能独立于形体之外或不随形体死亡的 精神实体――灵魂。 原始人不能正确认识生与死的现象。 对于灵魂,世界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有各 种各样的说法。 宗教问题之四不仅如此,中外思想家对此也有不同的解释。 不少人认为灵魂是某种物质性东西;而各种 宗教更多、更主要的是把灵魂看成是一种 能独立身体或形体之外的精神实体。 伴随着宗教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思维的能力提 高,灵魂观念逐步摆脱其物质性的外壳, 成为一种神秘的、超自然的实体。 宗教问题之四作为一种思想,它又集中地反映在?神不 死?、?灵魂不灭?等宗教观念中。 基督教:灵魂不朽、上帝存在、意志自由构 成了宗教神学的基本命题; 印度宗教:灵魂不死与生死轮回是诸宗教的 根本教义; 伊斯兰教:《古兰经》规定了灵魂的不死与 复活。 宗教问题之四中国古代宗教中:赫哲族的萨满教,灵魂不 死。汉族宗教的传统观念,也是灵魂不死。 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把人死后离开肉体而独立 存在的灵魂成为?鬼?――不死的灵魂。 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有把附在活人身的灵魂分 为两种:?魂?、?魄?。一种看法是: 人死后?魂?、?魄?一起离开肉体变成 ?鬼?;一种认为?魄?随人体消灭, ?魂?离开肉体变成?鬼?。
宗教问题之四中国的佛教和道教都把灵魂不死当作基本的 观念、基本的教义。而中国的民间宗教和 传统迷信所说的?祸福报应?也是建立在 灵魂不死观念的基础之上。 如何认识解释灵魂问题呢? 所谓?灵魂?作为人的精神现象,无非是一 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大脑的机能。 宗教问题之四精神是特定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能离开物 质而单独存在,作为人的精神的灵魂,也 不可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 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的论述: 伏尔泰:坚决否认有一种非物质的、永存不 灭的灵魂。?如果灵魂并不永远在思想, 承认人身上有一种以思维为本质的实体就 是荒谬的。?(《形而上学论》第五章) 宗教问题之四狄德罗:彻底否定在物质实体之外有任何精神的 实体。?关于物质的宇宙之外有任何存在的假设 是不能成立的。? 根据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都是在运动中演化、 发展的思想,狄德罗提出了一个大理石变肉的著 名论点。由此他得出结论:一切都是物质的,一 切都可以用物质来说明。 他还认为举凡物质都有感受能力,区别仅在于有 的?活跃?些,有的?迟钝些?。两者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宗教问题之四至于意识及人的精神现象,那纯粹是高度发 展的物质――人脑的产物。人的一切精神 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依赖于人的大脑和 神经的活动。 意大利著名人文主义者彭波那齐《论灵魂不 朽》从物理学、哲学、伦理学等几个方面 对?灵魂不死?观念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首先,灵魂不朽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 宗教问题之四其次,灵魂不朽在哲学上是不可能论证的。 最后,肯定个人灵魂不朽在伦理道德上也是 没有必要的,实际上,承认灵魂可朽比承 认不朽更有利于人们的道德生活。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灵魂不死?观念的批判 是别具特色的。他们一般都是基于经验观 察,借助形象的比喻,再运用古代的朴素 唯物主义对它进行批驳。 宗教问题之四王充:否定人死后灵魂可以独存为?鬼?。 首先,他肯定人也是物,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始 有终的,人必然有生死; 其次,?人之所以生,精气也,死而精气灭。? 精气必然依附于人体。 其三,因为没有无体独存之精,因此,人死后不 能为?鬼?。 其四,通过经验观察,用形象比喻说明?鬼?是 根本不存在的。 宗教问题之四第五,对于?鬼?的观念产生的原因,作了一定 的探讨。?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一定程 度上接触到产生鬼神观念的心理根源。 范缜:批判?神不灭论?。 首先,形神相即不相离; 其次,论证形质神用; 第三,指出精神是特殊物质――活人之质的功用, 人死,质发生变化不再具有思想感觉的功能。 宗教问题之四最后,论证作为?是非之虑?的精神作用是 特殊的质――D心?的机能和作用。 熊伯龙:生活在明清之际。对灵魂不死的观 念进行了一次总结性的批判。 形神问题:分析产生鬼神观念的心理根源。 ?鬼者,疑心所产生也。? 批判有鬼论:?死果为鬼,则人人愿为鬼, 不愿为人也。? 宗教问题之四洪亮吉:探讨鬼神观念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 会根源。?鬼神之说,上古无有。上古之 所谓鬼者,高曾祖考是也。三代之衰始有 非鬼神而谓之鬼神者。?他认为鬼神思想 产生于春秋战国。此外,产生鬼神思想的 另一原因是以迷信为谋生之道。 宗教问题之四2、神灵观念 它是灵魂观念及对一切超自然力量信仰进一 步发展的产物。 (1)自然神 国外研究表明其特征是: 它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一种被神格化、 人格化、人性化的自然现象;它是一种与 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自然现象。
宗教问题之四原始人把各种自然现象作为一种神秘的、超人间 的力量来信仰和崇拜。主要有日神和月神。 (2)氏族神 实际上是把氏族祖先的亡灵人格化和超自然化。 人类进入氏族社会后,各氏族的领袖成为本氏 族成员共同生活和生产斗争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由于他们的能力和功绩,受到氏族成员的拥戴 和崇敬。他们死后,其亡灵成为本氏族的保护 神而备受普遍性的崇拜。 宗教问题之四氏族神崇拜的特点:它与崇拜者之间被认为 有血缘关系,崇拜者把对它的祭祀看成是 一种义务,崇拜仪式也是相对固定和长期 性的。其次,它的原始形式曾表现为图腾 崇拜,而图腾崇拜中所体现的神基本上是 一种自然崇拜的范畴,即它所崇拜的对象 是某种物类的神秘力量。 宗教问题之四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的关系: 二者的崇拜对象均属氏族神。图腾崇拜是把 某一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作为一个氏族的 共同祖先的信仰体系;祖先崇拜是把某个 祖先的亡灵作为崇拜对象。 图腾崇拜往往是对本氏族最原始、最古老的, 有时往往带有神话色彩的祖先的崇拜。
宗教问题之四在整个古代中国,祖先崇拜对于维护宗法制 度都有很大作用,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 并紧紧掌握着宗庙的祭祀来巩固其政治上 的统治地位。 (3)至上神 自然神与祖先神的共同点是:多元的;地位 平等。 ?没有统一的君主就决不会出现统一的神。? 宗教问题之四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阶级的出现,特别是统 一的君主制国家的形成,那些成为帝王、 国君的氏族神或家族的祖先神不但是本氏 族、家族的崇拜对象,而且成为全民、全 国的崇拜对象。 ?神的统一性不过是统一的东方专制君主的 反映。?――恩格斯 其次,它还是人类思维不断发展、逐渐提高 的产物。 宗教问题之四在宗教史上,至上神首推上帝,中外皆如此。 在中国?上帝?一词最早出现在商朝后期的 甲骨文中,它从?帝?字演变而来,专门 称呼?天子?死后的灵魂。又指天子死后 在庙里所立的神灵、牌位,带有殷朝王族 的祖先神的色彩。它不仅是一种祖先神, 而且是一种肇端于祖先神的至上神。祖先 神是仅次于上帝的。 宗教问题之四中国之上帝与西方之上帝的不同: 在西方,上帝被创造出来后,一切权威都交给了 上帝,众神的权威与作用便不复存在了,是?绝 对唯一神?。 在中国,上帝之下还有众神,并发挥作用;上帝 虽然具有绝对意志和至上的权威,但是它的权威 主要表现在功能性特征上,较少具有产生万物的 实体性质。也就是它既有超人间的神秘,又有同 人间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往往通过人 间的?天子?来实现。中国古代的君主成为上帝 意志的代言人。 宗教问题之四3、神性观念 由信仰者的欲求和想象力创造出来的神的权能, 在宗教学上称之为神性。 (1)天命观 在至上神出现之后,天命崇拜更成为一种主要形 式。 殷商时代,?帝命?与?天命?没有多大差别。 上帝具有很大的权威,主宰自然现象又支配世间 的人事福祸、成败吉凶。 宗教问题之四其次,上帝是道德规范的制定者、监督者和裁判 者。 其三,上帝的权威具有绝对性,是最高的意志和 命令,人们对上帝的旨意只能恭恭敬敬地绝对服 从,否则就要受到上帝的惩罚。 周代继承了殷商的上帝神性和权能,并进一步扩 大,建立了体系化的天命观。称呼发生变化,用 ?天?称呼至上神,或在?天?前加上,皇、上、 昊、苍等。 宗教问题之四D天命?的权威比商代?帝命?的权能扩大, 表现: 首先,上天具有直接派遣国王的权威,而国 君成为?天命?的代言人,二者关系特别 密切犹如父子,故国王称天子。 其二,?天命?与社会道德及政治制度的结 合更为密切、更系统化,周代统治者利用 顺从天意是天命信仰的基本信条,把道德 规范与社会制度说成是天意。 宗教问题之四西周的天命观另一重要特点是赋予?天命? 道德属性,提出?以德配天?的思想,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随着周代天命观的发展,处于萌芽状态的天 命迷信,逐步发展成为各种内容复杂的迷 信观念和?天命?理论,先秦诸子百家多 有自己的?天命观?,以儒家、墨家最系 统。 宗教问题之四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学?,重视人的 地位与作用,因此,其天命观往往不 是强调天帝下命给谁,而是强调知命 者是谁,谁知天命就应由谁治天下; 墨家利用民间的鬼神信仰,特别是对天 帝、天命的迷信来推行其社会主张, 将其社会主张神秘化,纳入天意、天 志、天命的内容。 宗教问题之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其天命观被改造成封建统 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天人感应?为历代统治者 所利用,如新君登基后的祭天大典、传国玉玺称 为?皇帝承天受命之宝?等。表示自己的权力是 天命的安排。 这一思想作为传统文化和宗教观念浸透到百姓的 思想中,表现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 人事,而知天命??听天由命?等,成为一种根 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宗教问题之四在西方,基督教的至上神的神性,更强 调上帝的全智全能和造物主的作用。 可见,在宗教里所崇拜的对象都有一个 共同的方面,就是它们都神通广大、 无所不能,都具有超自然、超人间的 力量。 宗教问题之四(2)神迹观念 神迹:就是运用其超人、超自然的力量,创 造出一些违背自然法则的事或物。 其特点:创造神迹的神必须具有超人超自然 的力量;凡是神迹多是一些违背自然法则、 自然规律的事或物。 奇迹与神迹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在自然法 则里找到根据,后者相反。 宗教问题之四神迹出现在一切宗教里有其必然性,因为崇拜的 对象一定与常人不同,其作的事也就不同。各种 宗教都赋予自己的崇拜对象以创造?神迹?的神 通与权能,以此扩大影响,争取信徒,从而保证 自己的存在与发展。 如在中国,神仙具有许多超人超自然的力量,从 而创造出神迹。 在印度教中也如此,?六种神通?。 在犹太教、基督教中也是如此。 宗教问题之四神迹是诸神的神性、神通、权能的一个表现,显 示具有超人、超自然的力量,并以此作为人们信 仰、崇拜的一个根据。 (3)历史上思想家对天命神迹的批判 中国:荀子、王充。 荀子:?天道自然?;?天行有常?;?明于天 人之分?。 王充:天是自然;批判天地生人、生物、天人感 应。 宗教问题之四在西方:斯宾诺莎、狄德罗、费尔巴哈。 斯宾诺莎:天为自然,上帝是自然,天命就 是自然法则。神迹事实上不存在。 狄德罗:对神迹批判。 费尔巴哈:?奇迹?与信仰分不开;?奇迹? 是一种精神的奇迹,是心情的奇迹。是一 种愿望,一种利己主义的愿望。它违背自 然法则。 宗教问题之四二、宗教感情 宗教感情是宗教意识在情绪、情感上的反应。 1、敬畏感 在宗教中,崇拜对象在信仰者的心目中,大多是 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它们既可赐福于人,又 可加害于人,力求得到它的恩赐避免它的惩罚, 人们对它通常都是既崇敬又畏惧。对神灵有所希 求乃是产生敬畏感的现实根据。 宗教问题之四2、依赖感 人们在需要与获得、意志与能力、愿望与现 实、思维与存在之间感受到深刻的对立与 矛盾,感受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这是对崇 拜对象产生依赖感的现实基础。 宗教问题之四3、神秘感 所谓神秘经验,就是自我与最高实在合而为 一。它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不可言传的神 秘状态;为理性不可测而直观洞察启示的 彻悟状态;暂时性,即神契状态的瞬间性 或不持久性;被动性,即主体意志丧失, 为某种高级权力所把握。 宗教问题之四第二节 宗教的行为、组织与制度一、宗教行为 概念:宗教观念通过人们外在的身体动作和语言 形式表现出来,即是宗教意识的物化,或宗教 观念的行为化。 1、巫术 是企图借助于某种手段支配和控制超自然力量来 达到自己的目的。 宗教问题之四在西方,基督教对它屡加批判。 宗教学家有的认为它是一种宗教现象;有的则认 为是一种与宗教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现象。 如弗雷泽《金枝》认为:宗教企图取悦或讨好崇 拜对象;巫术企图用适当的仪式和咒语来巧妙地 操纵这种力量,强迫或压制这些神灵。宗教对超 自然力量是敬畏;巫术则相反,满不在乎,甚至 是妄自尊大。 宗教问题之四但是,宗教和巫术都相信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 存在,并力图借助于这种力量来实现人类所力所 不及的各种需要。因此,巫术显然也是宗教现象。 宗教与巫术谁产生在先呢? 巫术先于宗教:弗雷泽。以思维程度的高低来判 断孰先孰后。宗教是以一种超自然神灵的思想为 基础,而巫术只是以一种简单的联想思维为根据, 宗教的思维程度较之巫术为高,因此,巫术先于 宗教。 宗教问题之四他认为原始人最初也许曾经企图凭借巫术去控制 自然,但是在实践中一次次失败,致使他们逐渐 孕育出那种?绝对依赖于神灵?的宗教。 还有人不同于弗雷泽的说法。 世界上不少地区和民族的历史上,曾经在相当一 个时期内巫术与宗教是交融并存在的。 两者的共同点是:把巫术与宗教区别开来或对立 起来为前提。 宗教问题之四如果把巫术本身看成是一种宗教现象,孰先孰后 就没有区别的意义了。 在我国古代宗教中巫术占有很大比重。 占卜:在我国古代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骨卜:根据人们在燃烧野兽时兽骨的炸裂声及其 裂痕来预兆吉凶。 筮卜:人们用草茎或竹树为工具,根据所得草茎 或竹树的长短或数量的奇偶来预兆吉凶。 宗教问题之四梦兆:人们把做梦的内容当作吉凶祸福的征兆, 或者是在特定的时间与场合里,有目的去做梦, 根据所得的梦像来占知事情的吉凶或选择工作的 方法。?顺释法?、?反释法?。 占星术:通过对气象的观察来预测人事的吉凶祸 福。 占卜虽是一种巫术,但在支配和控制超自然力上 表现的还不够,只能是准巫术。
宗教问题之四几种有代表性的巫术: ?模仿巫术?:它根据的原则是?同类相生?或 果必同因。 ?接触巫术?:通过对该对象接触过的物体施行 某种巫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原则是:物体一经 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 互相作用。又称为?交感巫术?。 在我国凉山地区的彝族巫术有:?尔查苏?、 ?子克觉?。 宗教问题之四2、禁忌 禁止、忌讳之意。在各种宗教体系中,与某种宗 教观念相联系,规定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或对特 定的对象,禁止某些特定的语言或行为。 (1)关于时间的禁忌 不同的宗教常常把特定的时间看成是神圣的时间, 在这一特定的时间中,都规定有相应的禁戒或仪 式活动。 宗教问题之四(2)关于地点的禁忌 各个宗教的发祥地、举行重要宗教活动的殿 堂、寺院、宫观等场所,一般都被视作神 圣的地点,到这些地方去,或在这些地方 活动,一般都有许多禁忌。 宗教问题之四(3)关于特定对象的禁忌 所谓特定对象是指如佛教的佛像、经书,伊 斯兰教的麦加克尔白黑石,民间宗教的神 龛等,一般被认为是神灵的化身或体现, 具有超自然的力量,不准随意触摸,更不 能损坏,如有违反禁戒,必定受到神灵的 惩罚。 宗教问题之四从宗教行为的主体来看宗教的禁忌主要包括:语 言、行为、饮食等。 (1)语言禁忌 在特定场合不能随意乱说,而宗教里的禁忌就更 多了。在举行宗教仪式时人们都不敢胡说八道。 (2)行为禁忌 在特定时间、地点、或对特定对象不能有特定的 行为。 宗教问题之四(3)饮食禁忌 中国佛教禁止吃肉,印度佛教禁止吃不净之肉, 伊斯兰教的斋月白天禁止一切饮食,基督教规 定不得吃活物的血,否则遭?剪除?。 可见,禁忌在宗教中的明显作用是能够增加崇拜 对象的神秘性和强化宗教对象的神圣性,从而 可以增强神灵的权威和培养人们对神灵的顺从。 因此,各宗教非常重视。 宗教问题之四3、礼仪 与禁忌相反,它规定了信徒在什么时间、什么情 况下该说什么、做什么以及怎么说怎么做,它是 人们宗教行为的规范化。 礼仪包括全部宗教行为并贯穿整个宗教史中,具 体形式无法尽数,但根据礼仪的性质与内容大体 可分类。 宗教问题之四宗教礼仪就其性质说是信仰者与信仰对象、人与 神进行交际和沟通的行为方式。大体上有:献祭、 祈祷、节庆、忏悔等。 (1)献祭:指信仰者通过向神灵奉献供品来换取 神灵的欢心与恩宠。至于祭品的奉献对象就有很 多种类,供品也是花样繁多,祭法各不相同。 宗教问题之四(2)祈祷: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礼拜活动,并通 过它祈求神灵给予某种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 祈祷的仪式在各个宗教中是不同的。 (3)节庆:把崇拜、纪念和娱乐融为一体,具有 宗教、娱乐、社交等多种性质。 佛教:?佛诞日?、?自恣日?――D佛欢喜日?。 基督教:?复活节?、?圣诞节?。 宗教问题之四伊斯兰教: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麦加朝觐。 圣节。 (4)忏悔礼:信仰者向神灵承认自己有罪,并祈 求神灵的宽恕和赐福。 此外各个宗教还有自己的宗教活动仪式: 佛教:初期,有两种修行的方法:学习教理、修 习禅定。后来有了佛像和佛经,有礼拜供养和读 诵经典的行仪。 宗教问题之四汉地佛教:?五堂功课?、?两遍殿?。 ?五堂功课?:《楞严咒》为一堂功课,《大悲 咒》、?十小咒?等为一堂功课――早殿 《阿弥陀经》和念佛名为一堂功课,礼拜八十八 佛和诵《大忏悔文》为一堂功课,放蒙山施食为 一堂功课――晚殿。 基督教:?圣事?或?圣礼?。 洗礼、圣体血、坚振礼、告解、授圣职礼、婚配 礼、终傅礼。 宗教问题之四伊斯兰教:?五功?。 念功、礼拜、斋功、课功、朝功。 宗教礼仪的作用和影响: (1)对宗教而言,可以增强宗教的实在性,使教 徒不断坚定宗教信念,增强宗教的感情,加深对 宗教的兴趣。 (2)作为信徒的一种经常性、群众性活动,礼仪 可以增进信徒之间的联系与团结。 宗教问题之四(3)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形式,它对社会上的人际 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4)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保存并刺激人类 文化的发展。 二、宗教的组织与制度 1、佛教的寺院制度和组织系统(中国佛教) 名称:佛教的庙宇统称寺院。一寺之中可以有若 干院,规模较小的寺也叫院。比丘尼居住的寺院 多称庵。 宗教问题之四组织:在唐代由三纲(上座、寺主、维那)共同 负责全寺事务。三纲的人选由政府任命,到了宋 代,寺主由当地州官和群众备文邀请,上座、维 那等职则由寺主委任。寺主改称为住持,是由百 丈禅师创立清规时定名的,意谓安住而维持佛法。 世俗又称住持为方丈,意谓所住处所只有方丈之 地。 宗教问题之四住持之外,设有四大班首、八大执事等。 四大班首:首座、西堂、后堂、堂主。负责指导 禅堂或念佛堂修行。 八大执事:监院(库房负责人)、知客(客堂负 责人)、僧值(纠察)、维那(禅堂负责人)、 典座(厨房、斋堂负责人)、寮元(云水堂负责 人)、衣钵(方丈室负责人)、书记。八大执事 都是每年一任,由住持任命。 宗教问题之四寺院是佛教徒出家修行的所在地。男的称?比 丘?,意为乞食,又有怖魔、破恶等义。女称 ?比丘尼?,尼是梵语中女声。比丘俗称僧人、 和尚,如同习俗所称师傅。比丘中有学问的称为 ?法师?,讲经说法的师傅。蒙藏地区称僧人为 喇嘛。比丘尼俗称尼姑。 佛教徒除出家外,也可在家修行。在家的男教徒 称为?优婆塞?,在家的女教徒称?优婆夷?, 俗称其为?居士?。 宗教问题之四出家制度:俗人向寺院找一位比丘作为自己的 ?依止师?,经全寺院僧侣同意,收留此人为 ?沙弥?,最小年龄7岁。年满20经僧侣同意, 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其授比丘戒。方可成 为比丘。 唐宋时汉地佛教出家者先到寺院作?行者?,做 各种劳役,垂发而不剃发,可从师受沙弥戒,等 政府规定度僧的时日来到,经政府甄别,或考验 合格,得到许可,给予度牒,并指定其隶属于某 寺院,然后方可取得僧人资格,剃度为僧。 宗教问题之四教徒都是独身修道的,必须清心寡欲。 元代产生了受戒烧疤的习俗,俗称烫香洞。 直到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召开理事扩大 会议,决定废除这一陋俗。 教徒可以舍戒还俗。 文殊菩萨的道场 普贤菩萨的道场 观音菩萨的道场 地 藏 菩 萨 的 道 场 宗教问题之四2、基督教的组织机构与教职人员 场所名称:天主教、东正教叫教堂;新教叫礼拜 堂。前者聚居的地方称为隐修院或修道院,天主 教培训神父的学院也称修道院;后者叫神学院。 天主教有按世俗封建君主集权制和等级制建立起 来的教阶制度。教会是整个教派组织的称呼。其 指挥中心在梵蒂冈,最高组织机构是梵蒂冈的罗 马教廷。最高首脑是教皇。具有立法、司法、行 政最高权力。 宗教问题之四教皇之外,设有枢机主教团(红衣主教),分管 教廷各部和各重要教区的事务,直接对教皇负责, 构成天主教最高权力机关。 罗马教廷下有若干总主教区、教区、监牧区和代 牧区。 教阶制分三级:教皇、主教、司铎。 教士是宗教职业者的通称,神父是教堂直接管理 教徒、进行传教活动的神职人员,男称修士、女 称修女,终生不结婚。 宗教问题之四新教的教派杂多,其组织机构和教牧人员也各不 相同。 大体上分主教制、长老制、公理制。 主教制以圣公会为主,把教牧人员分为主教、会 长和会吏。 长老制以加尔文派为主,长老是教会从事宗教职 业的宗教领袖,主管教会。其下有执事、牧师。 宗教问题之四公理制以公理会、浸礼会为主。他们主张各教堂 都是独立教会,彼此之间只设联合性质的机构, 不设隶属关系的教务行政性机构。各教堂的全体 信徒直接参予管理教务,专职牧师也由全体信徒 聘任,教堂的执事、长老多数不是终身任职。 新教各派一般都设有对外传教机构,称?差会?。 新教的教牧人员分牧师和传道员。 宗教问题之四东正教设有:牧首、都主教、大主教、大司祭、 司祭、辅祭、修士等神职。各国东正教是独立的, 也有松散的联系,不定期召开最高会议。按传统, 君士坦丁堡主教拥有东正教普世牧首的称呼,但 没有管理其他独立教会的权力。 巴黎圣母院 科 隆 大 教 堂 法 国 兰 斯 大 教 堂 圣米歇尔修道院 米 兰 大 教 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
宗教问题之四3、伊斯兰教的组织机构与教职人员 场所:清真寺,也称礼拜寺。 最高职位的教职人员称教长,有的称?伊玛目?; 寺中负责主持礼拜的称二教长或二掌教;负责 宣讲教义的称三教长;负责寺院烧水及其他杂 物的称四教长。 教徒通称?穆斯林?,教徒对该教的学者称?毛 拉?。宗教职业者通称?阿訇?。 麦地那的清真寺 麦加清真寺 麦加朝圣 宗教问题之四三、宗教的分类 1、地域分类法 (1)近东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琐 罗亚斯德教、古代崇拜; (2)远东宗教:儒教、道教、大乘佛教以及神道 教; (3)印度宗教:早期佛教、印度教、耆那教、锡 克教、上座部佛教、东南亚、南亚等地宗教; 宗教问题之四(4)非洲宗教:非洲各部族宗教,不包括古埃及 宗教; (5)美洲宗教:南北美洲大陆上土著印第安人的 信仰及其活动; (6)大洋洲宗教:太平洋诸岛、澳大利亚、新西 兰各民族的宗教; (7)古希腊、罗马及受希腊文化影响的后裔的古 典宗教。 宗教问题之四2、人种――语言分类法;历史分类法。 宗教史学之父缪勒:欧亚两洲居住着三大种族: 都兰人(包括乌拉尔――阿尔泰人)、闪族人 和雅利安人,形成三大语系,通过对比较语言 的分析,研究宗教的共同性。 德国学者瓦德《宗教的分类》:大洋洲种族、非 洲种族、美洲种族、蒙古种族、地中海种族。 每一种族都有其独特的宗教。 宗教问题之四3、哲学分类法 黑格尔为代表:人类历史是一个向着实现自由发 展的巨大的辩证运动,历史的实体是精神,而宗 教的历史则是精神达到自我完全认识的过程;精 神忠实于自身的内在逻辑性,并遵循正题、反题 和合题这一辩证法模式。因此,各个宗教代表演 进过程中的几个阶段,即精神展现中的渐进的阶 段。 宗教问题之四低级发展阶段的是自然宗教,主要以感官体验而 获得直接知识为基础。包括:自觉宗教,即低级 法术;表示意识自我分化的宗教,如印度和中国 的宗教;向下一阶段过渡的宗教,如古代波斯、 叙利亚、埃及的宗教。 中间阶段的是精神个体宗教。犹太教(崇高的宗 教)、古代希腊宗教(美的宗教)、古代罗马宗 教(实用的宗教)。 宗教问题之四最高阶段的是绝对宗教,即完全精神性的宗教, 如基督教。 他排除了伊斯兰教。 4、形态分类法 按照宗教形式的演进对宗教进行分类。开创者泰 勒。 在不发达民族中普遍存在的祖先崇拜乃是对死者 灵魂的敬拜; 拜物教是对具有魔力和超自然力量的事物的崇拜, 是它把精灵同特殊的事物或地方联系起来而产生 的,并转而导致偶像崇拜; 宗教问题之四图腾崇拜是把特定的人群与其守护神灵联系起来 的一种信仰体系; 多神教则是由于对某些特定的神灵和精灵的兴趣 消失后,代之以对代表同类精灵实体的?种类? 的神的关注; 一神教乃是对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神的信仰。 此外,还有所谓的规范分类法、进化分类法、现 象分类法等。 宗教问题之四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更侧重于揭示宗教的 历史发展过程。 从?自发宗教?到?人为宗教?; 从?多神教?到?一神教?; 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 宗教?。 宗教问题之五第四章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 宗教的起源 一、人类之初无宗教 根据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地球形成于45亿 年前。起初地球上只有无机物,而后出现有机 物、植物和动物。动物的发展从水中的鱼类, 到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再到哺乳动物,哺乳动 物中的一支经过长期演化,才逐渐发展为人类 的前身类人猿。 宗教问题之五根据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大约在距今 300万年前,古猿发展成为人类,其后经历了早 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等阶段, 才逐渐发展成现代人类。 在宗教学界,人们的共识是:宗教是一种意识形 式,动物没有意识,因此,动物没有宗教。 ?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没有宗 教。?――《基督教的本质》 宗教问题之五D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还没有把 自身同自然界对立起来,不对任何东西发生‘关 系’,因此,动物没有作为自身同周围环境的关 系的一种反映的宗教。? ――《全集》卷3,第34页。 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由猿人向现代人的过渡, 经历了几十万年的漫长过程。早期人类的大脑结 构,决定了该时期人类不可能形成复杂的抽象思 维,而只能反映谋取食物与制作简单工具等有关 劳动过程。 宗教问题之五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的初期,并没有宗 教观念和宗教信仰。只有到了?尼安德特人?时 代,才存在着似乎是宗教的遗迹。中国的山顶洞 人被认为是有葬礼的遗迹。?尼人?生活在距今 4万年至10多万年时代,山顶洞人距今2500年前 至5万年前的时代。 比较人种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初期没有宗教。 20世纪,学者们发现至今仍然处于最古老最原始 的原始氏族,他们对不死论如同对上帝一样没有 任何一点观念。如火地岛的野蛮人。锡兰的维达 人。印度西朗人。 宗教问题之五二、各种宗教起源论 关于宗教起源于何时的问题,宗教学界较为一致 的看法是:?尼安德特人?时代,距今约十几万 年。 关于宗教是怎么产生的,宗教学界众说纷纭。 1、?万物有灵论? 泰勒《原始文化》:原始人出于对?诸如梦境、 昏厥、幻觉、疾病,乃至死亡,感到困惑莫解, 亟欲探知其究竟?,由此导致灵魂观念的产生。 各种宗教都是以原始的万物有灵信仰为滥觞、为 宗教问题之五2、?前万物有灵论? 人类学家罗伯特? 马雷特,詹姆斯? 弗雷泽。他们认 为在?万物有灵?信仰之前,曾存在着一种更为 原始的宗教观念,即?前万物有灵?。弗雷泽认 为:人的智力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即巫术―― 宗教――科学。 这都说明,宗教的产生不是与人类、甚至是与天 地并生的。 宗教问题之五三、宗教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1、宗教的产生固然是人类意识的产物,但人们不 能单纯从人的意识本身去寻找宗教产生的根源, 而应当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去寻找宗教产生的 根源。宗教现象是同人类生产的一定阶段相联系 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宗教问题之五2、就人类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角度说,它们本 身也是一定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人类把自身同 自然界分离开来的意识,正是人类社会实践,特 别是生产斗争的结果。只有生产实践才使人类逐 步把自我同自然界分开,并逐渐认识到自然现象 与人类之间,自然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某些联 系,才有可能产生作为考察人与自然现象之间、 自然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互相关系的虚幻观念― ―精灵与神。 宗教问题之五3、从人类初期宗教信仰的内容看,宗教的产 生与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最初,所崇拜的多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 有着密切联系的自然现象。 因此,宗教观念、宗教信仰是与人类生产的 一定阶段相联系的历史现象,是一定物质 生活条件的产物。 宗教问题之五第二节 宗教的历史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宗教本身既无历史,也 无内容,它的内容在世俗的基础之中,它 的历史即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史。 一、原始宗教 ?自然是宗教的最初、最原始的对象,这一 点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历史充分证明 了的。?――费尔巴哈 宗教问题之五1、大自然崇拜 由于生产力和智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原始人把各 种自然现象和自然力当作与人们相对的异己力量, 屈服于它并对它崇拜,从而产生自然崇拜。 由于世界上各个地区原始部落的生活条件不尽相 同,由此造成具体的崇拜对象也各不相同。 ?山居祭山,海居祭海,城居祭城隍,乡居祭土 地。? 宗教问题之五首先,对天体的崇拜是大自然崇拜中一种最 具普遍性的现象。其中以对太阳的崇拜最 为普遍。月亮星辰的崇拜也较普遍。至于 对风神、雨神、雷神的崇拜,世界各民族 也都流行过。 其次,土地崇拜也是原始人大自然崇拜的一 种崇拜形式。对山神、石神的崇拜和祭祀。 此外,河川、湖海等自然现象也常常成为 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 宗教问题之五其三,对山神、石神的崇拜和祭祀。 此外,河川、湖海等自然现象也常常成为原 始宗教的崇拜对象。 实际上,在人类社会初期,举凡那些与原始 人的生产、生活有较密切联系的自然现象, 几乎无一不在特定条件下成为原始人的崇 拜对象。 宗教问题之五2、动植物崇拜 是狩猎经济与农耕采集经济在宗教意识方面 的反应。 “我所必须的东西,就是我们所依赖的东西, 既然一般自然界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原则, 可以成为宗教的对象,那么作为自然界部 分的动物界当然也能够而且必须成为宗教 崇拜的对象。”――费尔巴哈 宗教问题之五(1)原始宗教的动物崇拜种类很多,小至昆 虫、龟蛇,大至虎豹熊罴。其中牛神崇拜 为中外各民族普遍的现象。此外,崇拜野 兽也是动物崇拜中较普遍的现象。 在各种动物中,鸟、蛇崇拜较为普遍。 这种动物崇拜不仅仅是原始人的一种依赖感, 还因为他们处在意识发展的初期,不能把 自己与自然界完全分开,与动物也不能分 开。 宗教问题之五(2)植物崇拜 原始社会的采集经济和农耕经济在原始人那 里占有重要地位。 植物崇拜的种类很多,以农作物崇拜最常见。 此外,以祭树神较为普遍。 (3)祖先崇拜 灵魂:与肉体结合在一起,只有在做梦或生 病时才离开肉体,一般不成为崇拜对象。 宗教问题之五鬼魂:是人死后离开肉体的灵魂,这种灵魂随时 变更形体,既可护佑于人,又可加害于人,故成 为崇拜对象。 祖先崇拜:在鬼魂崇拜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把 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祖先的鬼魂,特别是那些生 前对本氏族、本部落有重大功绩、被认为最强大 有力和英勇善战的部族首领的亡灵,看成是本部 族的守护神,并对它加以崇拜,形成了原始宗教 的祖先崇拜。 宗教问题之五祖先神一般被认为是善神,它能保护本部族人丁 兴旺,事业成功。 (4)图腾崇拜(Totem) 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结合在一起的 一种原始崇拜。意为?他的种族?、?他的亲属? 或?他的氏族标志?。 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氏族集团,以血缘为纽带 的氏族集团追溯自己的祖先为某一类动物或植物, 这就是他们的图腾。 宗教问题之五图腾崇拜的对象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不是指 某一个别的个体,而是指该物类的全体。 在原始宗教中是一种带有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澳 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图腾崇拜最为盛行。我国古代 也盛行过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采集、狩猎、农耕经济在宗 教意识形态的反映,同时它又对当时的文化艺术 以很大的影响。原始时代的装饰、图画、雕刻、 音乐、舞蹈都受其影响。 宗教问题之五除此之外,还有灵物崇拜、偶像崇拜、女始祖、 男始祖等。 以上崇拜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自发性;全民性;实用功利性;多神崇拜和崇拜 对象的直观性。 原始宗教对氏族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生活等 产生深刻影响: 首先,原始宗教的全民性,其宗教活动多关系到 该氏族全体成员的利益,因此,宗教活动对维系 该氏族、增强民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具有积 极的作用。 宗教问题之五其次,原始宗教多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 系,原始人自己无力与各种自然现象进行斗争, 因此,往往借助于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把自己的 命运寄托给?神?或其他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具 有很大的?麻醉?作用;同时,当原始人以某种 巫术活动或法术能够支配和控制自然的时候,在 客观上增加了他们向自然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由此又有积极意义。 其三,原始宗教对于原始人的道德生活有着明显 的影响。原始宗教的习惯规范往往具有全氏族道 德规范的意义,有些原始宗教的习惯规范具有调 整氏族社会人与人关系的作用。 宗教问题之五原始宗教所依恃的超自然力量,对于原始人的行 为具有很大的威慑作用,因此在维护社会秩序方 面,原始宗教往往具有特殊的意义,特别是在惩 处某些违反社会公德,如偷盗、奸淫等,具有更 大的约束力。 其四,原始宗教对于原始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不 容忽视的。人类远古时代的音乐、美术、舞蹈、 绘画、雕塑等文化艺术,既与原始人的生活活动 有着密切联系,又都受到原始宗教的深刻影响。 宗教问题之五原始宗教也给人类留下了许多愚昧、落 后的鬼神观念和迷信活动。对此应以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原始宗教进行 科学分析。 宗教问题之五二、人为宗教 所谓人为宗教是指在阶级社会借助于有意识 的人为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宗教。 1、人为宗教的基本特征 (1)鲜明的阶级性 (2)鲜明的社会性 宗教问题之五(3)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宗教事务的神 职人员。 (4)具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和较为系统的 神学理论。 (5)崇拜对象不附着任何自然物而是一 个独立的精神实体,并日益一元化。 宗教问题之五2、古代阶级社会的国家宗教 其由来:氏族社会结束与国家的产生。 这个过程是宗教由群神割据到至上神统一的 过程。 在世界各民族的早期历史过程中均可见。 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 宗教问题之五3、世界三大宗教 其基本特点: (1)世界宗教是一种超越了人种、语言、民族国 家、地域界限,而具有世界性质的宗教。 (2)是一神信仰或具有绝对唯一神信仰的性质。 (3)比以往的宗教具有更完整的教义、更系统的 神学理论、更严密的组织,在不同的人种、民族、 地区、国度拥有为数众多的信徒。 宗教问题之五佛教1、佛教的创立与佛陀其人 创立:兴起于古印度奴隶制发达时期,社会经济 急剧发展,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雅利安人;种姓制度;?沙门?;非婆罗门思潮; ?佛教?。 佛陀: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是尊称?释 迦族的圣人?。?佛?、?佛陀?意为?觉着?、 ?觉悟了真理的智者?。 宗教问题之五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大约生于前565 年,卒于前485年。29岁入山修道。 云游四处,寻师访道,学习静修和苦行,结果修 行了六年,毫无成道的消息。结论:苦行不是达 到解脱的道路。 到尼连河边,沐浴净身,接受两位牧羊女的乳糜 供养,而后到河边一棵菩提树下结伽趺坐,发誓: ?我如果不圆成无上正等正觉,宁可碎此身,终 不起此座?。 宗教问题之五四十九天后,他悟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生)都是依一定的条件而存在的,一 旦这些条件起了变化或不存在了,该事物 也就不存在了,因此,一切事物都是无自 性、不真实的,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或幻 影,正因这样,人生在世,不必要过于执 著,既不要执著外境外法(客观事物), 也不要迷恋自身自我,如果一个人能把外 界和自身看成一种假象,他就不会有所追 求,因而便不会有诸苦,也就灭烦恼得解 脱了。
宗教问题之五悟道成佛后,开始收徒传法。 2、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历史发展 基本教义: 四谛说:苦谛――人所居住的世间称为?娑婆?, 又为堪忍,即人生在世处处时时充满痛苦。最 常见的是?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 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色、受、想、行、 识) 宗教问题之五五取蕴苦是众苦的根源,是构成人身的五种基本 要素。 分别指:色――物质,即人的肉体;受――感觉、 感情,即感官所生成的喜怒哀乐等;想――知觉、 想象,即理性活动;行――心理活动,即对外境 生起贪_等意念;识――意识,即对于外境之分 别与记忆等意识活动。 五取蕴会聚,即有人身,人们执着于自身,便有 了生老病死诸苦。 宗教问题之五集谛――主要探讨苦的原因。是人们对于佛教真 理的无知(无明),不懂人生本身就是一种假象 和幻影,而把人身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从而产 生各种欲望和追求,由此产生烦恼,此为各种苦 的根源。 贪、_、痴是三种最根本的烦恼,又称?三毒?。 灭谛――灭烦恼的解脱,是佛教的最高境界。 宗教问题之五现实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假而非真, 人生在世烦恼无穷、苦多乐少。而当人们认识到 佛教真理、了悟人生真谛,就会进入一种烦恼永 尽,常乐我净的境界,即涅。 涅的说法有多种。 道谛――指灭烦恼得解脱的途径和方法。?智 慧??觉悟?。?八正道?、?三学?、?六 度?。 宗教问题之五D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 正精进、正念、正定; ?三学?:戒、定、慧;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 慧。 十二因缘: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 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 缘生、生缘老死。 过去世的惑业:无明、行、前者是惑、后者是业。 宗教问题之五惑即愚痴、无智慧;业即善恶诸业。由于人们在 过去世造出各种善恶诸业,是基于对佛教真理的 无知,正是这种无知(惑),才产生了种种世俗 的身心活动和行为(业),由于前世造下了业, 才会带来现在世之苦果。 现在世的苦果:名色、六入、触、受、识。 名色:组成人身之五蕴之总名,即在母胎中物质 与精神之混合物。 宗教问题之五六入:即在母胎中长成的眼、耳、鼻、舌、身、 意等六种感觉器官。 触:出胎后六根与声、色、香、味、触、法等六 尘相接触。 受:接触外境而产生苦乐等感受。 有了苦乐感受,就会产生逃避痛苦,追求快乐, 自然就有贪爱,贪爱财色(爱),就有追求,执 着之心(取),这就是现在世的惑(爱、取)业 (有),从而产生未来世之苦果。 宗教问题之五未来世之果:即生与老死。因现在世之业因,再 去受生,再去受报,再造业,再老死,如此轮回 流转,延续无尽。 如果能够正确认识人生的实相,就能灭尽无名, 没有了无名就没有行、没有生死、没有轮回、就 超脱生死,获得涅。 如何能够认识人生的实相,唯有学习,悟解佛教 真理,以求智慧解脱。 无名 过去世 惑 行 业过 去 世 二 因识 名色 六入 触 过去现在 现在世 受 一重因果 现在世 三因 苦 现在未来 未 一重因果 来 生 世 二 果 爱 取苦 现 在 世 五 果 惑 业有未来世老死 宗教问题之五三法印: “诸行无常”:世界万有都是变化无常的。 “诸法无我”:一切现象皆因缘和合,没有独立 的实体或主宰者。 “涅寂静”:超脱生死轮回,进入涅寂静的 境界。 “一切皆苦”。(四法印) 宗教问题之五历史发展: 小乘与大乘佛教: 起初,佛教认为:通过听闻“四谛”法或悟解十 二因缘,便可证成罗汉果,获得个人的解脱。 后期,佛教认为:这种解脱只讲个人解脱(自 利),不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佛教的最终目标应 该是:普度众生。最高境界应该是:成菩萨、佛。 宗教问题之五小乘与大乘的不同: 在修行目标上,以往只求个人解脱的佛教是小乘, 而追求普度众生,成菩萨作佛的佛教是大乘。 从修持方面看,小乘修“四谛”、“十二因缘”, 由此证成罗汉果;大乘兼修六度,以证成大觉 果――佛果。 对释迦牟尼的态度不同,小乘一般只把他看成一 个现实的传教师或教祖;大乘把他神化为如来佛, 神通广大、全知全能、威力无边、大慈大悲的最 高的人格神,此外还有无数的佛。 宗教问题之五在佛教哲学方面,小乘不承认万法皆空,一般只 否认“人我”的客观现实性(人无我),还承认 外境外法的客观实在性(“我空法有”);大乘 认为一切皆空,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如幻如化,即 “我法皆空”。也就是在“人无我”基础上,更 加提倡“法无我”。 此外,小乘认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非出家过禁 欲生活不可;大乘在初期则以居家的信徒为主, 不提倡出家。 宗教问题之五空宗与有宗:此为大乘佛教分化成两大派系。 空宗:创始人和代表人是龙树、提婆。其代 表性经典是《大般若经》、《大智度论》。 该学派称为“中观学派”。 其基本思想:“空”。不是一无所有的 “空”,而是自性之“空”,是性空不是 相空,是理空而不是事空。
宗教问题之五D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 道义。”――《中论》 空宗常谈一切皆空,空无所有,这对佛教本事造 成了威胁。于是产生了有宗。 有宗:注重分析诸法的性相,立法相义;针对小 乘承认心外有境,大乘有宗立唯识义,故有宗又 被称为法相唯识学。在印度称为瑜伽行派。 创始人是无著、世亲两兄弟。代表性经典是《瑜 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宗教问题之五其主要思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识” 的变现,“识”主要有八种:眼识、耳识、 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 耶识。八识具有变现一切诸法的功用,故 称能变识。前六识称为了别能变识,第七 识称为思量能变识,第八识称为异熟能变 识。阿赖耶识是一切诸法的总根源,故又 称“藏识”。
龙树和提婆 无著和世亲 宗教问题之五密教时期:密教是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别与婆 罗门教混合而成,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 仪礼、民俗信仰为特征,着重宣扬口诵真 言,即咒语(语密)、手结契印(身密), 心观佛尊(意密),三密同时相应,即能 即身成佛,它的特征就是神秘化。 佛教七世纪在印度出现衰落的趋势,十二世 纪完全溃灭。 宗教问题之五3、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佛教 来华时间:两汉之际。 佛教的中国化:东汉时,人们用传统的迷信观念 和神仙方术的思想去理解和接受佛教,佛教成为 神仙方术的一种。 本来佛教是从反对神教中发展起来的,由于中土 传统观念的影响,佛本身变成了神;而三法印本 来与道教的羽化升仙、长生久视的思想格格不入, 佛、菩萨罗汉现在却成了能飞行变的神仙至人。 宗教问题之五佛经的翻译:安译和支译。 安译:安世高,是小乘佛教,重修炼精神的禅法, 比较接近神仙家。 支译:支娄迦谶,是大乘佛教,主要宣传性空般 若学,比较接近玄学。般若学的全称是“般若波 罗蜜多”,以智慧从此岸(生死)度到彼岸(涅 )。其智慧就是“缘起性空”。 魏晋时期:玄学化了的般若学分为“六家七宗”。 安世高和支娄迦谶 宗教问题之五D六家七宗”: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 缘会,其中本无分出本无异宗,合称“七宗”。 主要是三派:本无、心无、即色。 本无派:基本观点是一切事物本性是“空无”的, 本无来自王弼的“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心无派:“心无于万物,万物未尝无。”认为物 质现象是存在的,但在主观上不能执著。与郭象 崇有论相通。 宗教问题之五即色派:主张物质现象不是自己形成的,没有自 体,不是实有。这与向秀、郭象的“独化”说的 “生物者无物,而物自生耳”相类。 魏晋时期名人释子,常共入一流,当代名僧,既 理趣符老庄、风神亦类谈客。(汤用彤《汉魏两 晋南北朝佛教史》) 佛教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传播,同时它又超越 玄学,促进玄学的发展。 宗教问题之五僧肇《不真空论》指出:本无派过分偏重于无; 心无派没有否定外界事物的存在;即色派还没有 认识到物质现象本身就是空,它们的不足是:把 有无对立起来,而真正的般若学应该是:非有非 无、有无双遣、亦有亦无、有无并存。于是,他 摆脱了以“无”说“空”的玄学模式,而恢复了 般若学以缘起说无自性,无自性即假,假即不真, 不真即空的思想。 宗教问题之五佛教的中国化不仅表现在般若学与玄学的交融回 合,还表现在受中国传统的“灵魂不灭”观念的 影响,南北朝时“神不灭”为佛法的根本大义。 印度佛教本是反对神教的,空宗从缘起性空的观 点出发,否定一切实体,也不赞成神不灭论。 但是佛教讲业报轮回,那么轮回的主体问题就产 生了。 宗教问题之五中国僧人和当时的思想界以中国传统的“灵魂不 灭”的观点去理解和接受佛教,结果就是把不灭 的灵魂作为轮回报应的主体,把不断的神性作为 成佛得解脱的根据。 因果报应理论与中国的灵魂不灭的思想相结合, 大力宣扬三业、三报说。 三业:身、口、意; 三报:现报、生报、后报。 这对于解释社会人生问题,特别是解释业报反常 的现象是一种颇为圆通的理论,从而获得广泛的 影响。 宗教问题之五中国化的佛教: 隋唐时期,是佛教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种 交融汇合的趋势,表现是佛教宗派林立,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 宗教问题之五天台宗:发祥于浙江天台山而得名,是 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 创始人:隋代的智觊。 经典:《妙法莲华经》(《法华经》)。 主张:其一,?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要求学佛的人既要注重禅定功夫,又 要加强佛教理论的学习。 宗教问题之五其二,止观与三谛圆融的理论结合起来,建立独 具特点的天台止观学。 所谓三谛圆融,对任何事物都可以从空、假、中 三个方面去观察,任何事物都是三者的统一体, 圆融无碍。 三谛与止观结合:止有三止,观有三观。 三止:体真止(体空达本之谓);方便随缘止 (随假安俗之意);息二边分别止(息二边见, 显非真非俗之中道义) 宗教问题之五三观:空观、假观、中观。空观者,由假入空, 观诸法性空;假观者,由空入假,观诸法之假有; 中道观者,空假双非,真俗双取,入非入假,亦 真亦俗之中道境界。 其三,性恶说。以往的佛教学派在语及佛性时, 都认为佛性是至纯至净,尽善尽美的,而天台不 这样看,主张佛性不但本具善性,也本具恶法, 即?性具善恶。? 宗教问题之五何以见得?天台一个重要理论是?十界互 具?。十界:佛、菩萨、缘觉、声闻、天、 人、阿修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疆民族融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