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和阿罗汉 菩萨有什么区别,自己所念的佛到底是不是佛

菩萨和阿罗汉有什么区别菩萨和阿罗汉有什么区别畅无限百家号八地菩萨是完整地走过三解脱门和八解脱门两种解脱门的修行者。修行这件事,八地菩萨以后的境遇不是凡夫所能构想的,因为一切都与凡夫现见不同了。常情所理解的世间、所讨论的外境问题,八地菩萨已经没有了。他的一切都在灭定中,无论出定和灭定都一样。三解脱和八解脱成为他的过去,所以八地菩萨常有令人费解的行为:世间既然寂灭,自己还是归入寂灭吧!他便一直处在灭定的状态中,就像四果阿罗汉一样。八地菩萨证悟的灭定与四果阿罗汉有没有区别?还是有区别的:四果阿罗汉的灭定是受佛呵斥;八地菩萨在灭定中,佛不是呵斥他,而是劝他出灭定。他们的灭定状态有点类似,都是不起受想。但四果阿罗汉的灭定属于有余依涅槃,对于所知外境的理解不透彻,所以说他没有圆满修法无我。在四果的时候,对于大乘法要仍然有不理解的地方,而八地菩萨对大乘法足够理解。一个不够理解,一个够理解,都进入灭定了,这时佛分头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便直接进入他们的灭定状态。灭定不会有六根的现行,也不会有现前的心迹,心的念头怎么动,我们都找不到一个端倪。怎么办?佛直接进入灭定的定境中。佛对于四果阿罗汉的态度比较强烈,示现在他们的定境中呵斥:“你这个焦芽败种,长时间地在灭定中,过一万劫也得不到真正的佛果!你现在所需要的是直接往生净土。”阿罗汉接受呵斥后,便直接往生佛的净土。因为以前对于所知的众多习气没有断尽,对大乘佛法不够了解,所以往生净土后,他再也不是“我只修小乘法”,而是一心一意学大乘;也不需要只提三十七道品,着力修契六度万行。以六度万行的大乘佛法因缘,迅速获证圆满的法无我空性,直接进升到八地菩萨的证悟水平。而八地菩萨在灭定中是受到佛的劝请。佛劝请八地菩萨时说:“这样长时间处在灭定中,会延误众多度众生的因缘,你需要马上出灭定来到世间,示现佛、法、僧三宝的形象度化众生。”因为有无愿解脱,所以八地菩萨度化众生具备无量方便。更多的时候,八地菩萨是示现成为圆满的三宝形象度化众生。比如,示现为释迦牟尼佛和其他佛的形象,来到人间组建僧团,弘扬大乘佛法。八地菩萨度众生的因缘,与世间的,包括八地以下菩萨的因缘都不一样。他们的内心观世间一切是苦,但没有种种苦相,他们在世间度众生的时候没有世间现相。我们所了解的世间,或者说色法、四大的形象,或者一切空寂的外境形象,八地菩萨都没有。他们的入定相和出定相完全一样,任运趣证佛果。所以八地菩萨度脱众生是最不可思议的,乃至于我们祈求观音菩萨时,八地菩萨会化现为观音菩萨身,来向我们说观音菩萨的法。有人问:“八地菩萨哪有那么高级的智慧?如果我们是求佛来解决问题,而他化现了,但达不到佛的水平,怎么能运用佛的智慧解决我们的问题呢?”这点不用担心,毕竟八地菩萨离佛更近,他们转借和示现佛的因缘的能力比我们强。他们只会让我们更有信心,不会让我们觉得“这不像佛”。------文:明贤法师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畅无限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畅通无阻,四通八达。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长见识!原来菩萨和阿罗汉有这么大的区别_凤凰佛教
长见识!原来菩萨和阿罗汉有这么大的区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四果阿罗汉的灭定属于有余依涅槃,对于所知外境的理解不透彻,所以说他没有圆满修法无我。
菩萨、阿罗汉、凡夫三者所见境皆不相同 选自《法宝论》,明贤法师著 八地菩萨是完整地走过三解脱门和八解脱门两种解脱门的修行者。修行这件事,八地菩萨以后的境遇不是凡夫所能构想的,因为一切都与凡夫现见不同了。 常情所理解的世间、所讨论的外境问题,八地菩萨已经没有了。他的一切都在灭定中,无论出定和灭定都一样。三解脱和八解脱成为他的过去,所以八地菩萨常有令人费解的行为:世间既然寂灭,自己还是归入寂灭吧!他便一直处在灭定的状态中,就像四果阿罗汉一样。 八地菩萨证悟的灭定与四果阿罗汉有没有区别?还是有区别的:四果阿罗汉的灭定是受佛呵斥;八地菩萨在灭定中,佛不是呵斥他,而是劝他出灭定。他们的灭定状态有点类似,都是不起受想。但四果阿罗汉的灭定属于有余依涅槃,对于所知外境的理解不透彻,所以说他没有圆满修法无我。在四果的时候,对于大乘法要仍然有不理解的地方,而八地菩萨对大乘法足够理解。 一个不够理解,一个够理解,都进入灭定了,这时佛分头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便直接进入他们的灭定状态。灭定不会有六根的现行,也不会有现前的心迹,心的念头怎么动,我们都找不到一个端倪。怎么办?佛直接进入灭定的定境中。佛对于四果阿罗汉的态度比较强烈,示现在他们的定境中呵斥:&你这个焦芽败种,长时间地在灭定中,过一万劫也得不到真正的佛果!你现在所需要的是直接往生净土。& 阿罗汉接受呵斥后,便直接往生佛的净土。因为以前对于所知的众多习气没有断尽,对大乘佛法不够了解,所以往生净土后,他再也不是&我只修小乘法&,而是一心一意学大乘;也不需要只提三十七道品,着力修契六度万行。以六度万行的大乘佛法因缘,迅速获证圆满的法无我空性,直接进升到八地菩萨的证悟水平。 而八地菩萨在灭定中是受到佛的劝请。佛劝请八地菩萨时说:&这样长时间处在灭定中,会延误众多度众生的因缘,你需要马上出灭定来到世间,示现佛、法、僧三宝的形象度化众生。&因为有无愿解脱,所以八地菩萨度化众生具备无量方便。更多的时候,八地菩萨是示现成为圆满的三宝形象度化众生。比如,示现为释迦牟尼佛和其他佛的形象,来到人间组建僧团,弘扬大乘佛法。 八地菩萨度众生的因缘,与世间的,包括八地以下菩萨的因缘都不一样。他们的内心观世间一切是苦,但没有种种苦相,他们在世间度众生的时候没有世间现相。 我们所了解的世间,或者说色法、四大的形象,或者一切空寂的外境形象,八地菩萨都没有。他们的入定相和出定相完全一样,任运趣证佛果。所以八地菩萨度脱众生是最不可思议的,乃至于我们祈求观音菩萨时,八地菩萨会化现为观音菩萨身,来向我们说观音菩萨的法。 有人问:&八地菩萨哪有那么高级的智慧?如果我们是求佛来解决问题,而他化现了,但达不到佛的水平,怎么能运用佛的智慧解决我们的问题呢?&这点不用担心,毕竟八地菩萨离佛更近,他们转借和示现佛的因缘的能力比我们强。他们只会让我们更有信心,不会让我们觉得&这不像佛&。
[责任编辑:闫秀勇 PFO004]
责任编辑:闫秀勇 PFO004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查看: 8500|回复: 14
辟支佛是怎样的?与阿罗汉有何异同?——《大智度论》
在线时间23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歸敬彼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大智度论 卷第十八 释般若相义 第三十》 节选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
无修证人 赞一个 谨试白话浅释
1. 后学一家之言,如有不到之处,还望师兄们不吝赐教,谢谢!
2. 白话浅释仅作参考,请始终以经典原文为凭,谢谢!
3. 下面引用的原文来自此处:。
何以独称般若波罗蜜为「摩诃」,而不称五波罗蜜?
「摩诃」,秦言大;「般若」言慧;「波罗蜜」言到彼岸;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到诸一切智慧边,穷尽其极故,名到彼岸。一切世间中、十方、三世,诸佛第一大,次有菩萨、辟支佛、声闻;是四大人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是故名为大。复次,能与众生大果报,无量无尽,常不变异,所谓涅槃;余五波罗蜜不能尔。布施等离般若波罗蜜,但能与世间果报,是故不得名大。
为什么六度中独独般若被称为“摩诃(梵文音译,义为‘大’)”,而其他五度不称为“大”呢?原因有两个。首先,般若波罗蜜可以出生佛、菩萨、辟支佛、声闻这四“大人①”,所以般若被称为“大”。其次,般若可以令众生获得究竟涅槃这“无量无尽,常不变异”的“大果报”;而如果没有般若,以布施为首的其他五波罗蜜只能使众生获得世间小果;因此布施乃至禅定不称为“大”,唯有般若称为“大”。
何者是智慧?
般若波罗蜜摄一切智慧。所以者何?菩萨求佛道,应当学一切法,得一切智慧,所谓声闻、辟支佛、佛智慧。是智慧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非学非无学智者,如干慧地、不净、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处,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等。学智者,苦法智忍慧,乃至向阿罗汉第九无碍道中金刚三昧慧。无学智者,阿罗汉第九解脱智,从是已后,一切无学智,如尽智、无生智等,是为无学智。求辟支佛道智慧亦如是。
前面提到“般若”意思是“智慧”,那么“智慧”又是什么呢?简单来说,般若就包括了一切智慧。为什么呢?因为发心希求佛道的菩萨,应当学一切法、得一切智慧,而这“一切智慧”,指声闻、辟支佛、佛这三乘智慧。这是一种分法,还有另一种,把智慧分为“学智(已知佛之教法,但未断惑,尚有所学者的智慧)”、“无学智(断尽一切烦恼、已得阿罗汉果者的智慧)”、“非学非无学智”三类。“非学非无学智”是指“干慧地②、不净、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处(依于欲界性境的四念住),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等”。“学智”是指“苦法智忍慧,乃至向阿罗汉第九无碍道中金刚三昧慧(三乘行人最后断一切烦恼、各得究竟之果之三昧,这种智慧)”。“无学智”是指从“阿罗汉第九解脱智”再往后的,包括“尽智”、“无生智”③ 等的一切智慧。上述虽然都是以阿罗汉道为参考的,不过辟支佛道的智慧也是一样的。
若辟支佛道亦如是者,云何分别声闻、辟支佛?
道虽一种,而用智有异。若诸佛不出、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故,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如一国王,出在园中游戏。清朝见林树华果蔚茂,什可爱乐。王食已而卧,王诸夫人婇女皆共取华,毁折林树。王觉已,见林毁坏,而自觉悟:一切世间无常变坏,皆亦如是。思惟是已,无漏道心生,断诸结使,得辟支佛道,具六神通,即飞到闲静林间。如是等因缘,先世福德、愿行、果报,今世见少因缘,成辟支佛道,如是为异。
如果说辟支佛道的智慧也跟阿罗汉道一样,那么声闻乘和辟支佛乘,又如何区分呢?差异的确还是存在的,因为虽然二者所得的道及智慧的“体”一样,但“用”却不同。声闻乘是在佛世,从佛闻法而得道的。辟支佛乘则不然,是由于过去世的因缘,在无佛无法之世,不从任何别人那里听闻佛法,自己凭借自己的智慧而得道的。这里有一个比方。有一个国王在园子里玩,看见树林被糟蹋了,就体悟了“诸行无常”的道理。然后那国王就生起了无漏道心,断诸烦恼,得辟支佛道,具足六种神通,飞到幽静无人的林中居住。这是由于过去世积累了足够的资粮,现在因为哪怕一件小事,因缘具足,就证辟支佛果啦。这就是阿罗汉道与辟支佛道(在智慧方面)的不同之处。
复次,辟支佛有二种:一名独觉,二名因缘觉。因缘觉如上说。独觉者,是人今世成道,自觉不从他闻,是名独觉辟支迦佛。独觉辟支迦佛有二种:一、本是学人,在人中生;是时无佛,佛法灭。是须陀洹已满七生,不应第八生,自得成道。是人不名佛,不名阿罗汉,名为小辟支迦佛,与阿罗汉无异;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阿罗汉者。大辟支佛,亦于一百劫中作功德,增长智慧,得三十二相分:或有三十一相,或三十、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于九种阿罗汉中,智慧利胜,于诸深法中总相、别相能入;久修习定,常乐独处。如是相,名为大辟支迦佛,以是为异。
此外,辟支佛有两种,“独觉”和“因缘觉”。所以我们平时提及辟支佛乘的时候,如果偏偏要用“独觉”、“缘觉”之类的名相,那可真是不全面呐。“因缘觉辟支佛”就像上面那个国王一样。“独觉辟支佛”还稍微有点不一样,虽然也不从他人处听闻佛法,但也没有一个能够引发过去世所积累的资粮的因缘,而是自己觉悟而得道。这“独觉辟支佛”又分为两种,“小辟支佛”和“大辟支佛”。“小辟支佛”只是用以分别的一个称呼,其实与阿罗汉一模一样,除了是在无佛之世得道,而阿罗汉是在佛陀座下得道。这些“小辟支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还不如舍利弗等“大阿罗汉”。至于“大辟支佛”,则很了不起啦。他们在一百大劫中作种种功德,增长智慧,获得三十二乃至一大丈夫相。他们在九种阿罗汉④ 中,智慧最高;能于二相入于种种甚深佛法⑤;长久地修习禅定,且乐于独处。这就是大辟支佛与阿罗汉的不同之处。
求佛道者,从初发心作愿:「愿我作佛度脱众生,得一切佛法,行六波罗蜜,破魔军众及诸烦恼,得一切智,成佛道,乃至入无余涅槃。 」随本愿行,从是中间所有智慧,总相、别相一切尽知,是名佛道智慧。
上面讲完了声闻乘和辟支佛成的智慧。那么佛智慧又是怎样的呢?求佛菩提之人,从初发心,在因地随本愿而修行,直到圆成佛果,这中间所有一切的智慧及二相,全都知悉,这就是“佛道智慧”。
是三种智慧尽能知,尽到其边,以是故言「到智慧边」。
上面已竟解释完了三种智慧。因为能够完全知悉这智慧、完全达到这智慧的尽头/边际,所以讲“到智慧边”,亦即“波罗蜜”。这是对前文“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到诸一切智慧边,穷尽其极故,名到彼岸”的补充说明。
① 原意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王者或身居高位者;引申为圣者,如‘八生法’又名‘大人八念’、‘八大人念’、‘八大人觉’。
② “干慧地”是菩萨修行阶位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此地有慧而无定,故称干慧地。又作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盖三乘圣人,初修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等三观,虽有观慧,然未全得真谛法性理水,故称为干慧地。据大智度论卷七十五载,干慧地有二种,即:(一)声闻,乃独求涅盘,故勤精进、持戒,或习观佛三昧、不净观,或行慈悲、无常等观,集诸善法,舍不善法等;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则不能得道,故称干慧地;(二)菩萨,则为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又据摩诃止观卷六上载,将十地配合菩萨五十三位,而以其中之外凡三贤为干慧地,称为十信。
③ 《俱舍论》中提到十种智慧,其中的“尽智”和“无生智”合称“二智”。俱舍论二十五曰:“尽无生智说名为觉。”而这个“觉”,具有三义,诸说备释,此不繁演。
④ 又名“九无学”,名称及次第,诸经论所举不一。依中阿含之福田经甘露味论卷上载:(一)退法,若遭疾病等异缘,即退失所得之果,乃阿罗汉中最钝根者。(二)思法,惧退失所得之法,乃欲自杀,以保所得。(三)护法,于所得之法防护不退,若怠防护,有退失之惧。(四)安住法,若无特胜之退缘则不退,若无特胜之加行则不转较优之种姓。(五)堪达法,堪能行练根修行之事,速达不动种姓。(六)不动法。(七)不退法,此二者,乃最利根,能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及无生智;此中修练为因而得者称为不动,依本来种姓者称为不退;亦即前者不败坏所得三昧之种种因缘,后者不退失所得之功德。(八)慧解脱,了断慧障之烦恼,于慧得自由。(九)俱解脱,了断定障、慧障,断不染污无知,得灭尽定,于定、惠能自在。此中,前七者依根之利钝而分,后二者就所离之障而分;又依次相当于成实论卷一分别贤圣品所说,退相、死相、守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不退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九无学加有学位之十八种,称为二十七贤圣,乃小乘圣者分类之一种。又,据俱舍论卷二十五所载,思法乃至不退法之七种阿罗汉加入独觉、佛而成九无学。此乃依根之上中下,而分为下下乃至上上等九种。
⑤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一:“「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种相:总相,别相。是二相空,故名为相空。……总相者,如无常等;别相者,诸法虽皆无常,而各有别相,如地为坚相,火为热相。”
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
在线时间3244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静下来,静下来
都是圣人呐!
在线时间0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在线时间9102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在线时间0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在线时间8268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那么地藏经中为何说地藏菩萨在声闻辟佛地?莫非也是“大辟支佛”呢?
在线时间23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歸敬彼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那么地藏经中为何说地藏菩萨在声闻辟佛地?莫非也是“大辟支佛”呢?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克為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已來,千倍多於上喻。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文殊師利!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讚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
——《地藏菩薩本願經 卷上 忉利天宮神通品 第一》,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這裏的「聲聞」、「辟支佛」,顯然是兩箇詞罷…… 這裏意思是說,地藏菩薩從證十地菩薩到現在,已竟有很長很長時間了;何況是他還沒到十地,還在聲聞乘、辟支佛乘的時候呢!那更是不曉得有多久的事情啦!
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
在线时间20186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衰 21:24签到天数: 2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帖子积分精华
如來至尊 正等正覺 是我世尊
在线时间46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南无阿弥陀佛!
在线时间1640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持保留态度
在线时间1640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正版教科书~佛经与教课辅导书~论,
前后关系需要摆好。
在线时间6302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学习了,谢谢楼主师兄!
在线时间124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
在线时间65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南无虚空臧菩萨!南无虚空臧菩萨!
在线时间63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南无虚空臧菩萨。南无虚空臧菩萨。
Powered by请问观音菩萨属于佛菩萨吗,佛菩萨和观音菩萨有什么区别,(还是观音菩萨是佛菩萨的一种啊)。_百度知道
请问观音菩萨属于佛菩萨吗,佛菩萨和观音菩萨有什么区别,(还是观音菩萨是佛菩萨的一种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佛是佛,菩萨是菩萨,地位紧次于佛
那么通常我们所说的佛菩萨是指佛和菩萨吗。
是的,都是统称为佛,但这里面分为分多等,比如佛、菩萨、罗汉、等等,这也相当于是佛教的一些进升制度,当你的修行达到一定的境界时自然别人佛号也就要随知改变了佛、菩萨、(阿)罗汉的根本区别: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菩萨:自觉、觉他(阿罗汉):自觉;也就是说,三者之中佛的境界最高,已功德圆满;菩萨次之,罗汉最低。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罗汉果。修持佛法的人达到了脱生死,即不再生死轮回就叫阿罗汉。我国汉族地区佛寺常塑有十八罗汉像,其实本应是十六罗汉。据佛经上说,佛陀曾嘱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盘,住世济人。西元二世纪师子国(今与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记载了十六位罗汉的姓名,这本书由我国玄奘法师译出。后代画家画像时不知为什么却画成了十八罗汉,据推测可能是把庆友与玄奘也画了进去,但在标姓名时,虽把庆友标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却重覆地把第一位罗汉的名字标在第十八位罗汉上。宋代即有人指出这一错误,然而十八罗汉却已经在我国广泛流传开了。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读朵)的简译音。菩提意思为觉悟,萨埵意译为有情意的生物或众生。大乘佛教认为,以阿罗汉果为修行的目标还不够,应修持佛果,即达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前,应先作菩萨,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众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佛经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国汉族地区影响较大的菩萨,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和弥勒菩萨。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的意译。意思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觉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据称,阿罗汉辟支佛(佛教的另一出世果位)缺后二项,菩萨缺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大乘佛教认为,三界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之沙。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阿(音同触ㄔㄨˋ)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从佛身上说,还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采纳率:47%
佛菩萨的称谓是对无数众多佛和菩萨的总称,观音菩萨是众多菩萨当中的一位(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大菩萨)他是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当中的其中一位,此菩萨的慈悲心最强他时刻怜悯着我这个世界的罪苦众生(观世音菩萨与我们这个世界很有缘的)愿一切众生皆得皈依观世音菩萨离苦得乐往生极乐净土永脱六道轮回。
观音菩萨早已经成佛了,名称:正法明如来!为了救济众生,化为菩萨身,倒驾慈航来婆娑世界普度众生救苦救难!比如,地藏王菩萨也早就成佛了,但是菩萨发大愿力,不度尽地狱众生誓不成佛,所以一直以菩萨身现示!佛菩萨是对所有佛和菩萨的统称,不是种类的意思,你理解错了,所以观音菩萨即是菩萨也是佛!
佛菩萨指佛和菩萨,比如顶礼一切佛菩萨。观音菩萨是古佛化身为菩萨身倒驾慈航度化众生。
恩 恩 也就是说观音在常说的佛菩萨之内啦~~?
佛菩萨只是一种称谓,是说佛和菩萨,有时就说佛菩萨了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观音菩萨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罗汉和菩萨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