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要是检测到止痛剂嗑药过量了,这场二战还会有吗

抗日时期&日本人与冰毒
(转帖)抗日时期 日本人与冰毒
冰毒即脱氧麻黄碱为甲基苯丙胺的一种,属某丙胺系列的效力强大的兴奋剂。因其形状呈白色透明结晶体,与普通冰块相似,故又被称之为;quot冰毒ice,亦称为艾斯。
在日本的侵略战争初期,日本军部的领导层就曾设想过一种药品,这种药品可以使军人在连续作战中不会感到疲劳和恐惧,并且使军人在杀戮中得到快感,这种设想很快被传达给军部医学院。在通过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之后,于1919年由一名日本化学家研制合成,但是冰毒的副作用很大,它可造成吸服者精神偏执,行为举止咄咄逼人,并引发反社会及性暴力倾向。它还引起吸服者失眠、幻觉、心跳急促、情绪低落,同时严重损害肺、肾、肝、心脏等内脏器官,严重时导致肾机能衰竭及精神失常,甚至造成死亡。但是这样的效果正是日本军部的领导层所需要的,于是,这种药品被以军需品的名义配给军队,投入到侵略战争中。
吸食了冰毒的日本侵略军像野兽一样残忍/邪恶。在二战后期,偷袭珍珠港的“神风”敢死队员在上飞机之前都大量的吸食冰毒,以解除对死亡的恐惧,从这里可见,日本人并没有他们宣传的那样勇敢,他们只有通过药物的麻醉才敢上战场。
但这一切的一切并没有挽救日本帝国主义灭亡的命运,随着柏林的陷落,日本的最高统治者裕仁也在投降诏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和一句话“我是一个平凡人”。
日本投降了,但是冰毒并没有随着日本的投降而退出历史的舞台。
随着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美/苏两国从盟友成为对手,冷战,军备竞赛,两极世界成型,在亚洲,中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的不同也使美国感到了威胁,美国需要一个在亚洲的国家成为他的马前卒,以牵制中苏两国,所以日本就成了不二的人选。美国一方面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军事上,孤立,打压,排挤中国;另一方面,
大力的扶持日本,经济援助,技术支持,派出各方面专业人员对日本进行协助。在这样一种强大的外援的帮助下,日本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发展,在这样的高速建设中,大量的工作人员超时工作,加班加点,只工作,不休息,造成了工作失误,重大事故,和工作伤害的发生。为了缓解工人的疲劳,战后的日本政府把冰毒作为精力剂配发给政府公务员和重要的基建公司,而那些服用冰毒的工人并不知情。
由于日本政府的推广,"冰毒"已成为日本最为流行的毒品。大量的青少年服用冰毒,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暴力犯罪,尽管在50年"冰毒"就已被禁止制造和使用,但日本始终是这种毒品的最大市场;在南朝鲜、台湾亦有相当的市场。
80年代初,"冰毒"经夏威夷进入美国市场。由于吸服这种毒品较为便捷,吸服后可产生强烈的心理及生理兴奋状态,且兴奋期持续时间长,故倍受吸毒者青睐,以至迅速向世界各地扩散。日本政府对于冰毒的流行和危害是伏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冰毒的历史可以看出日本是一个疯狂的国家,没有理性的国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对于这样一个国家,我们还是要多一些警惕。
日本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是建立在毒品的身上而已。至少我们可以联想到吸食毒品后连自己的方向都迷失了,又何来武士道精神呢?强烈鄙视日本!!!
视频:http://v.ifeng.com/news/society/d31454e-a05e-4521-abc9-449ce7f7269b.shtml
全面揭露日本鬼子不怕死的假意志
--武士道精神的虚伪!!
二战时日本为了减轻军人的肉体痛苦和精神上的挫折感.研制了一些特殊药品.也就是中枢神经兴奋剂(白色药片),往往在开战前放在洒里给士兵喝。
这种药片成分和现在的冰毒一样.也是一种后来受严格管制药品,是一种精神药品。因为在使用它了之后人们变的精力充沛、能忘记痛苦和疲劳而且能使人变的兴奋好斗,从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使用它后人们确实能变的无所畏惧,勇敢好斗)。但是这种药物容易成瘾,而且对身体损伤极大,还可引发多种疾病,患精神病的概率成倍增加。所以当时日本神风敢死队的“英勇”除了心理方面的训练、教导和效忠天皇的勇气外,也可视为是一种嗑药后的非正常状态。就是这样也还大量出现了拒绝执行任务和逃避战争的军人,甚至还出现了驾机撞向自己指挥部的事件。
日本鬼子每一次出战都要喝酒,因为酒里被放了兴奋剂,所以他们在战场上不怕死,疯狂烂杀!知道为什么鬼子在剖腹自杀时都要先喝酒?就是兴奋剂!
日本鬼子其实是世界上最胆小的军队!!!
抓住他们的弱点,解放军就能战无不胜!!!
军需品“猫目锭”与日本神风攻击队
&&& 1936年,德国医学科学家迈耳首次发表论文,指出服用甲基苯丙胺能消除疲劳以及提高连续工作的能力。此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军方的关注。紧接着,相似言论的研究报告陆续发表,佐实了迈耳的观点。很快,德国、日本等国家就将甲基苯丙胺列为军需药品,日本还在朝鲜等地建立制药工厂,大量生产甲基苯丙胺。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和苏联斯大林格勒等战场中,日本和德国军队士兵就是依靠这种药物保持不同寻常的战斗力。
据史料记载,日美之间发生的琉球岛战斗中,日本的“神风特攻队”敢死队员,也称自杀性飞机队,就是服用了甲基苯丙胺后驾着战机亢奋地冲向美国舰队。
&&& 日本士兵称甲基苯丙胺为“猫目锭”、“突击锭”或“空击锭”。二战中,日本军队大量使用甲基苯丙胺,让士兵们服用后,不知疲倦地持续战斗,甚至呈现疯狂的精神状态,都与日本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中的武士道精神有着源渊关系。这也对我们解开,为何区区小日本得以在中华大地血腥杀戮长达8年提供了一个认识角度。
但愿更多的中国人能知晓这层真相!!
另外,大多中国人只知道日本用枪炮打开了中国大门,却不了解日本侵华的深层目的,本文在此展示一组数据供读者研判:
&&&1)日本纵毒下的东北
&&& 1905年,日本将沙俄势力赶出东北,始对东北地区实施“毒化政策”。每年由日本输入中国的吗啡18吨之多。(此时距抗战爆发尚有32年之久。)
&&& 1932年9月,伪满洲政府成立了鸦片专卖筹备委员会。(侵华意图渐渐显露)
&&& 1933年,日本鸦片专卖公署成立。1940年《日本满洲国年鉴》统计,法律许可的罂粟种植面积是,1933年为941000公顷,1934年为
1066000公顷,1935年为690000公顷,1936年为880000公顷,1937年为1030000公顷,1938年计划缩减为710000
&&& 热河是当时鸦片的最大产区,据1936年10月承德宪兵队长报告,当年热河罂粟种植面积为650000亩,总收获量为两。
&&& 1932年,日伪当局的鸦片岁入为元。1936年增加到元。
&&&2)日据时期的东北吸毒人数
&&& 1931年,东北的吸毒者有30000人(此时日本在东北施实“毒化政策”已26年)
&&& 1933年为56894人吸毒;
&&& 1934年为115447人吸毒;
&&& 1935年为217060人吸毒;
&&& 1936年为491965人吸毒;
&&& 1937年为811005人(日本的“毒化政策”在东北已卓有成效,东三省枪炮未动,士气已丧失)
&&& 日军第九师团的一项内部报告中,也作了与上述数字基本一致的估计:“三千万民众中有百分之三吸食鸦片,其数约达90万人。”当时日本政府指出,中国若有百分之四吸食鸦片,就必然赢得这场战争。
&&&3)日本占领区中国吸毒人数
&&& 热河、察哈尔、绥远三地吸食毒品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8%,共有2240000人;
&&& 河北、山东、山西三省吸食鸦片烟毒者约占该区总人口的8%,约为6560000人;
&&& 河南吸毒者约有2240000人,约占总人口的7%。
&&& 据金陵大学副校长的《南京毒物调查报告书》说,1939年的南京城内有三分之一的人被诱迫吸食鸦片、吗啡、海洛因。
&&& 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吸毒者约占总人口的6%,约有5160000人;
&&& 福建吸毒者约占总人口的7%,约有840000人;
&&& 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的吸毒者约占总人口的4%,约有4480000人是烟毒患者。
4)日本入侵期间在中国种植毒品情形
&&& 1930年的中国鸦片年产量为12000吨;
&&& 1939年,华北共生产鸦片4792800两,其中河北、山东、山西、河南被占领区生产的鸦片依次为262000两、2719600两、1411200两、100000两。
&&& 据国民政府内政部调查统计,日本在占领区强迫栽种的罂粟面积有1500余万亩。服用毒品患者约有3200万人,其中3100余万人系因日本占领直接造成的结果。
&&& 在北平,每一条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日本人开设的“白面房子”和鸦片烟馆,公开兜售“白面”、“吗啡”和“红丸”
。1939年厦门销售的鸦片有399000两。
&&& 1940年,广州被日军占领后,新生烟馆1152家。
美国军队与甲基苯丙胺
&&& 美国军方在获知德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以及日本和德国军队动态后,很快也大量生产甲基苯丙胺。据史资记载,二战中,美国军队至少使用过200万片甲基苯丙胺。事实上,甲基苯丙胺仍是二战后美国军队作战的军需药品。1960年始,美国空军批准飞行员在作战中可以服用兴奋性药物。1972年,美国空军参长梅里
尔·麦克皮克将军曾下令禁止服用兴奋剂,但飞行员们起飞前,军医会送来“提神丸”即苯丙胺;飞行员们执行任务结束后,军医会送来“入梦丸”即“替马西
汀”,以便让飞行员有充足的睡眠执行第二天的任务。
&&& 许多参加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士兵,回到美国本土后患上各种精神神经障碍症状,学界称这种现象为“战争综合症”。而服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对大脑组织造成的损害不应否认。
&&& 2002年12月,美国军事法庭对两名美国空军飞行员在“阿富汗反恐战争”中“误伤多名友军”进行了审判。据媒体报载,这两名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服用了苯丙胺。由于这种兴奋剂的作用,使他们出现高度亢奋的状态,所以才无法冷静判断地面实情,发生了向正在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市以南的基地进行夜间实弹演习的加拿大部队投弹射击,当场造成4名加拿大军人死亡,8人受伤的惨案。两名飞行员在法庭辩解说,他们并不愿意服食苯丙胺,但因服药与爱国联系在一起,只有服
从军令。然而,美国空军方面坚决否认“误伤事故”与服用苯丙胺有关。
&&& 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1991年的海湾战争的“沙漠风暴”行动中,60%以上的飞行员服用了苯丙胺;经常执行任务的飞行员中,服药者高达96%。而海湾战争中,美军误伤友军的概率高达18%。
&&&据美军的一份计划称,目前美军的核心科研机构——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正在利用多种手段,希望研究出一种能让士兵7天7夜不睡觉的“不夜神”兴奋剂,用药品打造“超能战士”。
德军及希特勒吸毒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同盟国与轴心国以Pervitin注册名称将苯丙胺类物质分发到前线。像意大利的军队,军队,都配发了甲基苯丙胺给战场上的士兵以作兴奋剂之用,特别是在苏德战争时的党卫队人员及德意志国防军。John
F. Kennedy 会偶尔注射。2009年初,英国专家研究发现希特勒曾长期注射毒品。
&&& 英国滥用药品专家享利博士,潜心研究了希特勒病志后发现,为了让希特勒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希特勒的贴心医生西奥多·莫雷尔长期给希特勒注射可卡因和吗啡等毒品。每当希特勒演讲之前,为保证其兴奋状态,莫雷尔会给他注射苯丙胺类兴奋剂,而演讲结束后,再注射镇静药物。&
&&& 希特勒在二战时期所表现出的疯狂与超常思维和举止,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许当时无法解释,但事隔几十年,再来看毒品对人类的破坏和毁灭力,令人类倒吸一口冷气。毒品与战争不无关联。
第二个阶段:年
1、战后“觉醒剂”流向日本民众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军需品的觉醒剂在一些国家大量合法地销售,尤其以日本最盛。战后,日本将其军队中囤积的苯丙胺类药物以片剂或针剂的方式在国内各药
店和杂货店出售,价格极其便宜。此时的日本,作为战败国,举国上下极具挫败和悲观意识,一部分国民投入精力搞战后的经济建设,他们恨不能一天24小时都在工作,而觉醒剂恰恰能令其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另一部分国民,无法接受战败的事实,精神上极其沮丧,而服食觉醒剂之后,精神上有一种被麻醉的欣快和松驰感,悲伤的心情也似乎得以改变。于是,各取所需,多方所需,一付觉醒剂无意中撑起了负重累累的战后的日本,成为那个时期日本的最佳心理抚慰剂。
&&& 据资料记载,1945年至1952年,日本吸食觉醒剂的民众高达200万人以上,出现精神障碍的吸毒者推定为20万人,成瘾者达55万人。另有史料称,那个期间日本有5%—10%,相当于300万的民众,都在吸食苯丙胺类兴奋剂。这被称为日本毒品滥用的第一次高峰,并且带动了其他国家的滥用开始。此时滥用
人群,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都有,相比较是以成年男性为主体。
2、《觉醒剂取缔法》出台
&&& 据资料显示,1946年~1950年期间,日本国内急剧上升的刑事案件,以及越来越多的精神病大都与觉醒剂使用有关。这种现象引起了法学家、心理学家及社
会学家的注意。日本政府组成了专门的调查组,最终得出结论,觉醒剂不能再使用了,必须给予取缔。于是,195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觉醒剂取缔法》,禁止
甲基苯丙胺的生产和销售。觉醒剂在日本沉寂了近20年。
战后欧美滥用因素
&&& 甲基苯丙胺在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滥用,日本显然是中心波段的中心。但二战后,欧美也出现了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的倾向,尤其美国军方将甲基苯丙胺在美国军队
所在地出售。其实,为了防止这两种药品滥用,制药商们也想了很多对策,比如,制药的时候,往药里增加一些苦味或气味剂,但这一招很快被使用者识破,他们有
的是办法去除杂味,仍然制止不了苯丙胺类药物的滥用。
&&& 1953年,当史密斯·克莱-法兰西公司对苯丙胺类兴奋剂的专利所属权到期限后,欧美国家至少有六大公司为牟取暴利,立即大量地生产该类药品,致使欧美的滥用达到高峰。
&&& 20世纪60年代后,觉醒剂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传入美国的西海岸地区,使得夏威夷和南加利福尼亚州的觉醒剂滥用问题日渐严重。
(1960年代,美国对越南长达12年的战争中,产自“金三角”的海洛因就近成为被滥用的对象。1971年,美国陆军估计美军在驻扎越南时,约有10%使用过海洛因,其中50%是严重成瘾的毒鬼。当部分黑人士兵返乡,面对充满不确定感的未来,他们带回了海洛因,作为对抗失业的缓冲,他们协助创造了黑人犯罪
行业的新浪潮——贩毒。)&
希特勒曾痛恶烟酒上瘾的人,他甚至说永远不会拥抱抽烟的女人。但在二战后期,他自己也逐渐由于失眠而嗑药成瘾,变得神经兮兮。这位元首或许不知,他的士兵早已在向盟军举手投降之前,就做了药与酒的俘虏。
大战场上的小药片
日破晓时分,希特勒按下了战争电钮,纳粹德军入侵波兰。两个月后的11月9日,波兰前线一名19岁的纳粹德国士兵给远在科隆的父母写信说道:“这里太艰苦了,我要隔2到4天才能写一次信,希望你们理解。今天写信的目的,主要是想让你们帮我弄点脱氧麻黄碱……”
日,他再次在家信中说:“能否再多给我弄点脱氧麻黄碱?那样我就不会‘断粮’了。”7月19日,他又从波兰城市比得哥什写家信道:“如果可以,
请再给我些脱氧麻黄碱。”这个不断地写家信要脱氧麻黄碱的青年,后来成了一名作家,还在1972年获得了战后联邦德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是海因里
希·伯尔。令身处战场的年轻作家如此着迷的脱氧麻黄碱到底是什么呢?
脱氧麻黄碱,即苯丙胺,俗称为“安非他命”,是一种神经中枢兴奋药,持续服用的人会明显地自信心增强、爱冒险、精神集中,同时,饥饿、口渴、疼痛等感觉也会减弱,甚至不想睡觉,目前多数国家已经将其列为毒品。
1938年,柏林的泰穆勒制药公司向市场推出了一种脱氧麻黄碱药物,大受欢迎,它很快就引起了纳粹军医奥拓·兰克的注意,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柏林军事医学院免疫生理学研究所主任。1939年9月,兰克在90名大学生中做了临床实验,发现这种药很可能会助“元首的战士”一臂之力。军中的第一批实验者是入侵波兰时的德军
司机,他们服用脱氧麻黄碱之后,变得不知疲倦、勇猛异常,长驱直入开进了波兰。这样的结果让兰克喜出望外,于是,这种药物就被草率地在军中推广了。
1940年4月至7月间,3500万片脱氧麻黄碱等药物被发送给了德国陆军和空军,伯尔只是“嗑药的战士之一”。这种药物在纳粹国防军医院中的代号叫“OBM”,
包装上贴着“兴奋剂”字样的标签,说明书上则说“吃1至2片,就可以不用睡觉”。但纳粹高层军官们却开始担心,这药会不会有副作用?很快有人发现,有些士
兵服药后,身体出现了盗汗、失调等症状,甚至有人送命。
纳粹德国卫生部长列奥纳多·康迪开始怀疑脱氧麻黄碱的副作用,根据纳粹政府制定的《鸦片法》,日开始,该药物在纳粹国防军中被列为“限制使
用药”,理论上讲,想嗑药没那么容易了,但事实是,1941年纳粹军中共发放了近千万片的脱氧麻黄碱药片,禁令成了一纸空文。据纳粹政府的统计数字,从
1939年至1945年,总计有大约2亿片脱氧麻黄碱药片被发放给了纳粹德军士兵,如果以纳粹德军在1941年最强盛时的全欧洲军力分布——总计一千万来
粗略计算的话,6年中每位纳粹士兵至少吃了20片,服药量高得惊人。
明知药物具有副作用,并且已经列为“限制使用”,却在军中如此滥用,究竟那些小药丸有什么魅力,使得上自军官、下至士兵的纳粹军团都无法割舍呢?
不眠不休的嗑药勇士
有一个例子最能说明这些小药丸的功效。1942年1月的东线战场上,五百余名德军士兵被苏联红军包围了,他们想过突围,可是大雪没腰深,温度在摄氏零下三十度左右,如此恶劣的环境连行军都很困难,谈何突围?
一名纳粹随军军医在之后的报告中写到了他们当时的窘境:“在及腰深的大雪中突围行军6个小时,越来越多的士兵感到筋疲力尽,他们宁可直接躺在雪地里死去,也不想再走了。”怎么办?不突围只有死路一条,这股德军的指挥官毅然决定:发药片!药物的效果被那名军医记录在报告中:“服药半小时后,士兵们都说倍感精神,行军中也灵活了许多。”
6个月后,军医的这份报告被递到德军高层的手中,他们又惊又喜。久久徘徊在将军们心中的焦虑似乎得到了些许的缓解:随着战线的不断延长,纳粹德国兵力吃紧,德军高层深知这些
小药片可以帮助他们打造出更多不眠不休的“战争机器”。这就是为什么从德军高层的角度,他们会对这种副作用明显的药物滥用视而不见的原因。
于是,德军于日印发了美其名曰为《抗疲惫指南》——其实那就是一本“服药说明书”,其中写道:“每次服用两片,之后3到8个小时就可以不用睡觉;服用两次,可以让你坚持24小时。”
战争后期,德军节节败退,他们对于药物的依赖也就更加严重了。日,在德国北部港口基尔,纳粹海军中将海勒姆斯·海耶请求发给他的士兵一种
药,可以让他们瞬间斗志昂扬。很快,基尔的药学家吉尔哈德·奥尔泽舒斯基就向海耶展示了一种名为D-IX的药物,它是5毫克可卡因、3毫克脱氧麻黄碱、5
毫克优可达(止痛有奇效)的混合物。如此剂量的东西放在今日,基本就是毒品无疑,这名药学家也会被当成毒品贩子逮捕,但当时由于战争需要,在纳粹德国海军
的很多小型潜艇如“海豹”和“海狸”中,水手们吃这种药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而这种名为D-IX的超级精神药剂的最初临床实验者,可并不是纳粹潜艇上的水手们,而是集中营里的囚犯。在柏林以北的萨克斯·豪森集中营,这种药物的测试结
果“很诱人”:囚犯们服药后,背着将近20公斤重的行李毫不休息地行走了70公里。这样的效果让纳粹将军们非常满意,希望可以尽快地将这种药向全军发放,
但诺曼底盟军登陆的炮火摧毁了他们的梦想。
酒精比元首更迷人
药物虽然可以令战士们精神百倍,但毕竟供应量有限,只能在紧急关头用来提提神,多数情况下,支持他们挨过战争黑夜的,其实是酒精。
由于德国的成年男人快要被战争给消耗光了,纳粹政府不得不鼓励和征召很多的男孩来充当战争炮灰,为了尽快抚平这些年轻人对战争的恐惧,除了药物,酒精也成了最廉价的“战争药剂”。酒被当成奖励在军中发放,杜松子酒也在德军的军需店中出售,如果这仅仅被视作是德国人的饮酒文化,那未免也太过于简单了,也有人认
为赚酒鬼士兵的钱是一种回收军饷的好办法。
德国弗莱堡的历史学家彼得·斯泰恩卡帕认为:“对于军中的纵酒,纳粹军官的态度是睁一眼闭一眼,只要不会引起大范围的聚众醉酒就可以。”1940年7月,法国败在了纳粹德国手中,就在那样的“喜庆时刻”,希特勒却说了一段非常严厉的话:“我希望那些因为屈服于酒精的作用而做出犯罪行为的德军成员,受到最严厉
的惩罚。”写到这里,希特勒这个不抽烟、不喝酒、爱读书的“清教徒性格”又显现出来了。
对于前线战壕里的战士来说,有时候酒精的诱惑比元首的话更有吸引力。因为仅仅距离希特勒痛斥军中纵酒一年多以后,纳粹第三号人物——陆军元帅瓦特尔承认,他
的部队“对于道德和纪律的最为严重的违反”,就是纵酒。他认为正是酒精的作用,导致了他的部队发生“内部争斗、意外事故、虐待下属、暴力对抗上司,甚至包
括违背人性的性犯罪”,瓦特尔认为“酒让军纪荡然无存”。
情况严重,为了防止军队掉进酒坛子里无法自拔,纳粹向酒精宣战了。根据一份纳粹军医官的自述,一旦士兵被诊断为“酒精上瘾”,那么根据纳粹德国《遗传性疾病
防治法》,上瘾者会被开除军籍,重者会被做绝育手术,甚至“安乐死”。但事实上,尽管有元首的“禁酒讲话”和“被绝育、被安乐死”的禁酒命令,但是只要想到喝上一口便可以暂时缓解一下战争中的紧张、恐惧与绝望,士兵们还是选择了偷偷地拿起酒瓶子。
战士、药与酒的关系
由此可见,纳粹士兵对药物的依赖其实是纳粹军方积极推动的结果,军官们希望通过脱氧麻黄碱等药物来提高士兵的战斗力,那些药丸也恰恰可以让士兵们在战场上充满精力而绝处逢生;而纵酒是被希特勒、瓦特尔等纳粹头目所憎恶的“败坏军纪”的祸根,但却是战士们自我安慰的麻醉剂,军官与士兵对待酒的态度是对立的。
不过,纳粹从严的禁酒政策的确起到了点作用,酒也不好弄了,药就成了战士们唯一的依靠。在很多伤兵之间,吗啡成瘾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甚至很多军医都是吗啡上瘾者。为了防止吗啡的滥用惹出事来,名为奥托·伍斯的纳粹高级军医、精神病专家在1941年2月写了一份《对抗吗啡成瘾的建议》,将所有嗜好吗啡的
伤兵都登记在册,有规律地发放吗啡,并且帮助他们戒掉,“这样有利于监控,防止这些人有什么犯罪行为”。
而吗啡这种药物在德国军人心中的地位确是近乎神圣的,法国曾利用一种非洲可乐果树的果实提取物来提高士兵的精神,但德军绝不是世界上唯一一支嗑药的军队。法军服用后就可以在非洲的烈日下轻松行进55公里。后来,这种提取方法被用来制造一种全球风靡的食品——巧克力。
俄军在历史上基本都是依靠他们饮食中最常见的麻醉剂——烈酒伏特加来充当麻醉药物,以克服战争恐惧症的。
英国则曾购买过24000丸的“西至龙”:一种精神增强药物,可以让飞行员连续执行任务超过48小时而无需睡眠。
如此普遍的军中嗑药和饮酒,只说明:战争之恐怖,正是人类生命中最不能承受之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二战德军:用嗑药打造出“不眠不休”的战争机器
日 08:05来源:
作者:关飞
核心提示:1942年1月的东线战场上,五百余名德军士兵被苏联红军包围了,他们想过突围,可是大雪没腰深,温度在摄氏零下三十度左右,如此恶劣的环境连行军都很困难,谈何突围?这股德军的指挥官毅然决定:发药片!药物的效果被那名军医记录在报告中:&服药半小时后,士兵们都说倍感精神,行军中也灵活了许多。&
文章摘自《看历史》2011年6月 作者:关飞 原题为《纳粹士兵:在药与酒之间》
曾痛恶烟酒上瘾的人,他甚至说永远不会拥抱抽烟的女人。但在二战后期,他自己也逐渐由于失眠而嗑药成瘾,变得神经兮兮。这位元首或许不知,他的士兵早已在向盟军举手投降之前,就做了药与酒的俘虏。
大战场上的小药片
日破晓时分,希特勒按下了战争电钮,纳粹德军入侵波兰。两个月后的11月9日,波兰前线一名19岁的纳粹德国士兵给远在科隆的父母写信说道:&这里太艰苦了,我要隔2到4天才能写一次信,希望你们理解。今天写信的目的,主要是想让你们帮我弄点脱氧麻黄碱&&&
日,他再次在家信中说:&能否再多给我弄点脱氧麻黄碱?那样我就不会&断粮&了。&7月19日,他又从波兰城市比得哥什写家信道:&如果可以,请再给我些脱氧麻黄碱。&
这个不断地写家信要脱氧麻黄碱的青年,后来成了一名作家,还在1972年获得了战后联邦德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是海因里希&伯尔。令身处战场的年轻作家如此着迷的脱氧麻黄碱到底是什么呢?
脱氧麻黄碱,即苯丙胺,俗称为&安非他命&,是一种神经中枢兴奋药,持续服用的人会明显地自信心增强、爱冒险、精神集中,同时,饥饿、口渴、疼痛等感觉也会减弱,甚至不想睡觉,目前多数国家已经将其列为毒品。
1938年,柏林的泰穆勒制药公司向市场推出了一种脱氧麻黄碱药物,大受欢迎,它很快就引起了纳粹军医&兰克的注意,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柏林军事医学院免疫生理学研究所主任。1939年9月,兰克在90名大学生中做了临床实验,发现这种药很可能会助&元首的战士&一臂之力。军中的第一批实验者是入侵波兰时的德军司机,他们服用脱氧麻黄碱之后,变得不知疲倦、勇猛异常,长驱直入开进了波兰。这样的结果让兰克喜出望外,于是,这种药物就被草率地在军中推广了。
1940年4月至7月间,3500万片脱氧麻黄碱等药物被发送给了德国陆军和空军,伯尔只是&嗑药的战士之一&。这种药物在纳粹国防军医院中的代号叫&OBM&,包装上贴着&兴奋剂&字样的标签,说明书上则说&吃1至2片,就可以不用睡觉&。但纳粹高层军官们却开始担心,这药会不会有副作用?很快有人发现,有些士兵服药后,身体出现了盗汗、失调等症状,甚至有人送命。
纳粹德国卫生部长列奥纳多&康迪开始怀疑脱氧麻黄碱的副作用,根据纳粹政府制定的《鸦片法》,日开始,该药物在纳粹国防军中被列为&限制使用药&,理论上讲,想嗑药没那么容易了,但事实是,1941年纳粹军中共发放了近千万片的脱氧麻黄碱药片,禁令成了一纸空文。据纳粹政府的统计数字,从1939年至1945年,总计有大约2亿片脱氧麻黄碱药片被发放给了纳粹德军士兵,如果以纳粹德军在1941年最强盛时的全欧洲军力分布&&总计一千万来粗略计算的话,6年中每位纳粹士兵至少吃了20片,服药量高得惊人。
明知药物具有副作用,并且已经列为&限制使用&,却在军中如此滥用,究竟那些小药丸有什么魅力,使得上自军官、下至士兵的纳粹军团都无法割舍呢?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石立]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历史名博: |
&&&&&&&&&& |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嗑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