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通达那么如果想学中国佛教辩经会,一定要学藏文才可以吗

佛教辩论跟西方的逻辑有什么异同
我的图书馆
佛教辩论跟西方的逻辑有什么异同
台湾华梵大学问答 1『日』&(一)问:请问堪布,佛教的辩论方法跟西方的逻辑分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答:我以前看过一些西方哲学的逻辑学,里面讲到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等推理过程。在判断的逆式推理和顺式推理等方面,跟佛教的辩论有些相似之处。而在佛教的辩论中,论述一环扣一环,如果有丝毫的偏差,这个立论就不成立。而且说它不成立,有足够的依据,对方不得不承认。其判断依据的方式,也就是在三相方面,佛教是比较特殊的,在其他的推理方式当中应该没有。(二)问:有人说学习藏式的辩经,必须要先学藏文。用中文很难通达,因为在辩经的过程中,有时会牵扯到文法问题。我想问的是,如果想学辩经,一定要学藏文才可以吗?答:如果因明辩论的方法,用汉语推广得非常好,不一定非要学藏文。即使懂藏文也一样,因为会说藏语,读藏文,不一定就会辩经。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能辩经的都是层次分明、理路非常清晰的人,至少也要对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所了解。如果思路不清,或者连因明推理的专用术语都一窍不通,比如“柱子无常,所作之故”这句话,一个人特别清楚它的含义,另一个人根本不懂,那即便学了藏文,也很难展开辩论。如果特别广泛地长时间学过因明,学得非常清楚,用汉语辩论也完全没有问题。喇荣佛学院的汉僧中,男女众都有一部分人特别喜欢辩论,虽然他们用的都是汉语,但辩论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也许是太喜欢了吧,有一段时间,他们白天晚上一直在辩。后来我劝他们:“不要辩得太多,否则,辩论也会上瘾的,结果所有时间都花在这上面,可能不太合理。”(三)问:跟不同的人辩经,可以增长自己的经验。在台湾这种环境,学因明可能只有20个同学,而在印度也许就是1000多人,两者的学习效果会不会有极大差异?答:学任何一门知识,都需要一种环境。如果与许多人一起专门上因明课,学习一段时间以后,也许能参加辩论。但因明辩论并不是只要懂一点文字就可以的,即使表面上能辩论,也不一定能挖出其中深刻的意义。文字的辩论和意义的辩论差别很大,懂得这一点非常重要。文字上的辩论比较容易掌握,但意义上的辩论能深入的人很少。(四)问:按照藏传佛教的观点,陈那论师跟法称论师最大的差异是什么?答:藏传佛教中,各个教派都学习陈那论师的《集量论》和法称论师的《释量论》,不同教派的祖师也写过相关注疏。我认为这两位论师的观点没有根本差别,因为法称论师所有观点的来源就是《集量论》。比如,《集量论》讲到九句因,其中真实因有两个,相似因中的不定因有五个、相违因有两个,总共有九种因。如果是真因,我们可以说“承许”,如果是其他七种,我们要么说“不定”,要么说“相违”。这样的分类,法称论师也完全承许。可以说,陈那论师是因明体系的开创者,而法称论师是其观点的弘扬者。法称论师的所有论典,其实是对陈那因明典籍的注释。所以只要承认他们其中一者,进一步也会承认另一者。无论何时何地,对这二者都要平等承许。(五)问:我记得麦彭仁波切曾经说过,他的因明学来自萨迦班智达的《量理宝藏论》。我想知道,麦彭仁波切在读了《量理宝藏论》之后,有没有自己的独特观点?是否有进一步的发挥?答:据麦彭仁波切的传记记载,他在净观中见到了《量理宝藏论》的作者萨迦班智达,以此解开了许多因明方面的迷惑,同时开创了一些新观点。但从麦彭仁波切的弟子整理的《量理宝藏论注疏》来看,其中的观点和其他大德的注释基本相同,并没有发现哪些是依靠萨迦班智达而产生的不共创意。虽然在《释量论大疏》中,表面看,麦彭仁波切的个别观点跟萨迦班智达的有点冲突,比如对遣余在事物的本体上是否存在等问题,有一些争议。但这只是智者们的游戏而已,后人很难知道其密意是什么。上师如意宝也有过类似经历。一次法王在光明梦境中,见到一个戴着班智达帽的人(即萨迦班智达),给了他一本书,然后手挥宝剑,把经函一劈为二。当时,法王觉得一切智慧都融入到了自己的心里。醒来以后,整个世界上的一切万法好像已经无所不通。法王非常欢喜,连着几天都没有去上课。以前我们学《量理宝藏论》的时候,特别羡慕法王,很期盼也能见到萨迦班智达,所以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很用心地祈祷。我的《量理宝藏论》法本,是所有法本中磨得最厉害的。但是不要说亲见萨迦班智达,就连梦中也是一点感应都没有。(六)问:我是佛教学系系主任。刚刚堪布讲的辩论,虽然很精简,但是已经具足了情理法:一方面讲了辩论的法则,一方面又讲逻辑推理的道理,一方面又举了很多人情世故。汉族人讲情、理、法,一般把情摆在前面。2500年前,《庄子》里有一篇《齐物论》,讲到辩论是非并没有一个可以判断最终胜负的依据,全依个人的立场而定。这牵涉到情理法中情的问题:每个人有自己的一个感受和依据,经常会说我感觉如何如何,我相信如何如何;而且任何推理到最后都要归摄到一个预设,所以这2000多年来,大家辩来辩去,也没有真正谁说服谁。而且汉族比较注重人情世故。庄子就比较喜欢调和是非或超越是非。是非如果太分明的话,在日常生活的人情脉络中,可能会伤感情。所以这种辩论训练,是不是只能针对少数人?如果落实到整个社会环境,跟汉族重情义的特点,是不是不太契合?答:辩论会不会伤感情,能不能生活化?实际上,吃饭穿衣、行住坐卧这些事情,藏传佛教从来不用辩论。我觉得饿不饿,我吃饭饱不饱,这些都是自己的现量,用不着辩论。还有些事,你我都有共同现量,也不需要辩论。但有一些隐蔽的法,则需要比量来证成。对这些事情,往往你说是对的,我说是不对的。那到底对还是不对?在还没有达成共识的时候,就像法官判刑一样,要有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来确定。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因明辩论是强调以正理为准。如果从来没有一种推理,就只好一直凭自己的感觉。这样的话,那些固执己见的人,即使没有任何道理,也觉得自己是对的。而有些人即使有道理,别人还是一直不承认。正式的辩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辩论双方都很公正,到一定时候一方被驳得哑口无言,他自己会承认失败的;另一种是有一方非常固执,即使对方的观点已经完全成立,自己仍然不承许,这时就需要一个中间见证者。所以辩论并不会伤感情。而且如果经历过真实的辩论训练,根本不会有任何面子过不去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比如,你觉得很冷,我觉得不冷,对各自来说都是真的,但到底哪一个更正确?此时,需要依靠佛教的净见量作为标准。量就是正确的认识,有现量、比量、净见量等多种。净见量是内心达到更高层次的一种认知。在衡量不同层面事物时,要用不同的量。这很重要。(七)问:因明辩论的回答分为四种格式,在逻辑思维上,这的确是个很好的训练。但汉族比较推崇所谓的妙问、妙答、妙悟,甚至禅宗还有无厘头式的回答。这也许与左右脑的功能不同有关。如果太热衷辩论,头脑会不会变得格式化?答:并不会。而且,我们很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格式。比如开车,一定要有一个交通规则。所设定的路线和规则不会因此而格式化,因为这是正确运行所必需的条件。生活中的细节,不会以因明的方式来判断,也没有必要;但关键的、隐蔽的事情,则非常需要。比如“柱子是无常,所作之故”这个推理,“柱子”大家都承认,“无常”是不是都认可呢?可能你认为不是无常的,我认为是无常的。但给出“所作之故”这个理由之后,你就恍然大悟,原来柱子的确是无常的。刚开始不知道,现在终于知道了。这并没有让你的思想格式化。实际上它让你进入一个理路,掌握这个理路以后,你作任何判断都不会有过错。否则,我们说话做事、作判断,只能凭自己的感觉。那这个感觉是好,还是不好?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就没办法知道了。世间任何时候都应该有合理和不合理的分寸。不然,你承认合理,另一个人根本不承认,那谁来判断呢?最后大家为了不伤感情,就不去辩论。比如,你觉得因果存在,我觉得因果不存在。为了不伤感情,那只好说:“不存在就不存在吧。你面前不存在,我面前存在。”到底存不存在?说不清楚。这样一来,任何一个事情都没有答案,所诤事根本得不出结论。法律上要判刑的话,也需要有一种标准。如果没有格式,全天下就乱了。(八)问:汉传佛教的佛学院不重视因明,藏系的佛学院都很重视因明。依这种模式发展下去,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差异?答:汉传佛教因明不是很兴盛,跟历史有一定关系,并不是不重视。在21世纪的今天,汉传和藏传佛教的确很有必要互相学习。以前,藏传佛教不重视素食,汉传佛教很重视。但藏传佛教非常开放,接纳性比较强,现在很多寺院里面,都在学汉传佛教的素食观。很多藏僧也跟汉僧一样长期吃素,还开展了许多推广活动。虽然因为历史的原因、语言的隔阂以及各种传统的原因,汉传佛教因明弘扬不广,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汉藏佛教交流的深入,以后也会有所发展。我在喇荣佛学院里经常讲,佛学院对年轻人要讲得深一点,不要讲得太简单。否则,很多人依靠网络,找一些材料,很容易就搞明白了。至少所讲的内容,要是很多人不懂的。不懂对他来讲也是一种提示,是摧毁傲慢的一种方法。最后听完课时,什么都不懂:“这一节课到底讲的什么?我怎么一点都不明白?”这样就摧毁了他的傲慢心。霍金到清华大学讲课时,很多听众都睡着了。霍金开始有点不高兴,后来却比较开心,因为这说明他讲的专业性很强,这些人确实是迷糊了。所以,作为佛学院的老师,有时候很有必要讲得深一些。大学里,有些人分别念的确很重,总认为“佛教没有什么不懂的,不过就是善有善报,讲几个故事。那么简单,有什么可学的?”如果是这样,就让他学学因明,到时不要说学懂,可能连辩论的理路都搞不清楚。这时,他就会觉得,原来山外还有山,自己并不是全知。现在有很多比较开放的大学,也在开设因明课。所以,我觉得汉传佛教在因明方面,慢慢会有良好的学习和研究。(九)问:在《米拉日巴道歌》里,惹琼巴想去印度学因明,但是他的师父米拉日巴一直反对。请堪布提示一下,我的根器是否适合学因明,应该如何作自我判断?答:我在刚才的演讲中也说了,每个众生的根基和意乐各不相同,有些人特别反对辩论,有些人非常提倡,甚至终身都在辩论。以前,我在一个寺院里看到一个77岁的藏族老和尚,牙齿都没有了,还在辩论。辩论时“起舞”的动作非常好看。你刚才说自己是某位上师的弟子,既然这样,如同米拉日巴用他的智慧来观察弟子一样,你也应该问你的上师。你到底该不该学因明,我不清楚,因为我不太认识你,不知道你是不是因明根基。你上师最了解你的根基。(十)问:我是佛学系大一的学生。我很想知道,藏传佛教在进入辩论之前,需要学习哪些基础课程?答:要想学习辩论,的确首先要学一些佛教的基础课程,对佛教有一些基本了解,这个很重要。藏传佛教的各个宗派,因明辩论的基础课都不相同:格鲁派主要学《因类学》和《摄类学》,因为要懂得辩论,至少也要先学《因类学》;宁玛派有些人学《因类学》和《解义慧剑》,有些人学萨迦班智达的《量理宝藏论》;萨迦派则以《量理宝藏论》为主。现在藏地很多寺院正在把各教派的因明论典作成课本,然后共同学习。他们的基础课,是根据各个佛学研究会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按我个人的观点,最好刚开始不要学辩论,不然思想就被打破了。刚开始应在修行方面下功夫,然后边修行边辩论。现在有个别佛教徒,刚进入佛门就开始天天辩论。结果最后到了修行时,脑子里一直在显现打破别人,根本没有好好修行的观点,这样很难有结果。如果一边修行,一边辩论,效果则会好很多。所以我建议,刚开始最好应该先修心、修加行,等到一定时候,对佛教信心比较稳固了,再学辩论。不过,有些人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开始必须遣除怀疑,所以一定要辩论。但实际上有些辩论并不是遣除怀疑,像一些文字上的辩论,就没有太大意义。我想这个次第可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十一)问:我是佛学系的,请问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如何运用因明的辩论方法?答:在修学时,把辩论运用到生活中,的确非常关键。有些人的辩论,真正成为修行之因。宁玛派的很多传承祖师,如全知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等,在不同的论典中都讲过,要遣除疑惑一定要先闻思。即便是读世间课程,若没有经过认真系统的学习,也会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一一记录下来,再通过长期学习断除疑惑,永远都是问题。学习佛法更是如此。学习之后,自己私下若没有认真思考,许多问题肯定得不到解决。这也是现在很多佛教研究者的最大缺点。以前高僧大德遇到一个问题,都要思考很长时间,反反复复地寻找答案,一直到完全解决为止。相比他们,我们应该更加用心才对。比如,如果我对业因果,或者对佛教的某个观点产生怀疑的话,那我就要去问别人,去寻找相关的资料,直到得到正确的答案为止。但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即使问问题,也只是聊一聊而已。回答也好,不回答也好,都没有什么,答完了也忘完了。看书也是,看完了就忘完了。这种态度,因明逻辑就真的和我们没什么关系了。所以,你应该用一种很严谨的思维方式反复观察,最后得出一种坚实的、永远也不会改变的结论。获得这种定解,对现在来讲,极其重要。(未完待续)官方公众号:zhibeifw|账号:智悲佛网
[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转载]我们有一句老话:“家丑不可外扬”,但是上师又讲不应该隐瞒错误。应该如何取舍
我们有一句老话:“家丑不可外扬”,但是上师又讲不应该隐瞒错误。那么应该怎样取舍呢?
上师答:不是说家丑非一定要往外传,但是有这种隐瞒心是不好的。该隐瞒的要隐瞒,不该隐瞒的就不能隐瞒。但是,凡夫通常会产生想隐瞒的心,这种心态也是自私的。成就者也有隐瞒的时候,但他不是自私的,他是为了众生,他怕影响众生,怕破坏众生的相续,怕他们的信心退失等等。以这样的心态去隐瞒是一种利他心。凡夫是自私的心,这是不好的。
我们有时候是要说一些毛病、缺点,但是这都要有佛法里的智慧,佛法是不离智慧的。你要在适当的时候、机缘成熟的时候运用。道理是这些道理,真相是不会变的,但你要善巧运用。众生不同,所处的年代不同,地域不同,人也不同……这都要观察,需要用智慧来抉择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廖本圣老师讲学习藏文文法的几点建议?_摄类学在线听_哲学-喜马拉雅FM&教育培训^&哲学^&&廖本圣老师讲学习藏文文法的几点建议?& 播放全部喜欢手机听分享声音简介廖本圣老师讲学习藏文文法的几点建议?20条50条100条简介:随时随地·听我想听下载手机APP扫一扫 下载喜马拉雅FM手机APP选择下载方式关注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关注我意见反馈1.您可通过官方App在‘帮助与反馈’中留言(推荐)2.拨打客服热线:400-838-5616藏传佛教喇嘛在激烈的辩经之中都辩些什么样的问题?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645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1,819分享邀请回答1.3K13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7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本页链接:
网友们正在为您出谋划策,请耐心等待!
猜你感兴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辩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