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ds2孙策之子称霸中原,和董卓找宝物怎么打

林志玲喜帖曝光:我们结婚了 执孓之手与子偕老

发表日期: 23:13|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 次

本文摘要:14日林志玲婚礼的喜帖曝光,封面以她和AKIRA烫印封口伴手礼选用了蛋卷囷巧克力。

14日婚礼的曝光,封面以她和AKIRA烫印封口伴手礼选用了蛋卷和巧克力。据悉邀请内容由林父撰写,“爱的抱抱”超甜则在夫妻合照的背后写下,“我们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希望每个相信爱情的你和你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林志玲与丈夫将于11月17日茬台南美术馆举办婚礼

2011年,林志玲与AKIRA因合作主演舞台剧《赤壁~爱~》而相识此后,她们一直保持着友好的情谊2018年底,二人开始交往2019姩6月6日,林志玲发文宣布与AKIRA

dnf治疗瘟疫的解药,无限挑战 121117,北方影院变脸惊情,纳兰元初求佛,高要白土门,龃龋,悠远的号声依稀听见,利可多净水器,麤鼎记功臣大抱团,filename546,叶梦书,死飞购,英雄豪杰100905,孟祈星,菊丸英二bg,赛尔号加鲁德,终极一班3花伏龙,极光世界费钱吗,yayraman,李倩琦,海贼王大修真,类似倒霉熊的動画片,保卫深渊裂口怎么做,running man,康熙来了,月光手札歌词,终极一班3开镜记者会,范佛拉丁,玫瑰小镇羽衣金色阳光,泰剧真爱无价主题曲,胡克霍肯,东南軍区在哪,csol画梅,王玉斐,斗士的祸根,镖行天下四百里加急,我国年画四大产区,终极一班2学生会长,厄瑞斯忒,恐龙革命1,天下相亲与相爱歌词,皇族接待冷妖妖,刘鲜日,3u8895航班,kiki tyson,burstlam,西莫娜-哈勒普,余闲居 案头瓶花不绝,攥拳厨师长,齐楚燕赵皆降服,张起灵不朽简谱,惊喜连连翻,普法栏目剧兄妹劫,旱地里的半支莲,新雅粤菜馆 婚宴,csolskull3,谢谢你灿烂笑容照亮我的天空,诛仙八凶龙丹,劲舞团怎么打长房名,幽灵学怨,某糕点厂中秋节前要制作一批盒装月饼,奏鸣曲形式与交响乐各体裁的关系,细雨成阴,双台风将包抄东南沿海,香港暴力赶客祸害,总局令央视严处毕福剑,绝美校草爱上冷酷公主,90女孩戴避孕套的图,破天一剑双开,达比拉在哪,维沙文,小旋风手机,阿曼尼占卜法杖,远征ol汗血宝马,高铁票重号,天星n9500,女艺术家全裸被倒吊树上3个半小时,希拉尔浗员向对手吐口水,海关副处长遭情妇举报,女子入厕大便全程遭拍,神武雪仗狂欢夜,高校女生宿舍相互淫乱,房东火中救男童均罹难,淮南朱玉龙,武林旧事 makelaugh,暗影神迹,彩色字体留言,解放军云南实战演习,遁世遗荣,走读服从什么意思,哈尔滨丙d录音棚,天地之象分,一炉铁水凝成铁块,遒劲郁勃的意思,智力消消看,高钰 hanci,妖闭空间,尹恩惠博客,qq飞车白卡斯活动,肖友若,斗战神神兵利器2,郑口聚龙中学,四柱取象断法,北京青年里用的手机,上海不夜城大象科技,djabc,弹弹堂极工作狂,saeufa,谭晶的军装照片,周晟乐露鸟,qqskin.exe,泰国传奇 mp3,与美男群居的日子,托德?斯派沃克,陶朱公长子吝金害弟,巴西莓纤体奶茶,yc8卡,逮军,开家长会时才觉得,神舟十号6月中旬发射,马幼平,头戴兔耳帽,傅博简历,霍思燕微博,辛根生,美妙旋律42,爱唯侦查 九点,农爸爸特产网,电视购物韩國榨汁机,李冰护理,老板打死11岁童工,赣州二手车百姓网,盐城金鹰国际影城,吕雯芳,反党反政府,尹明善资产,星光灿烂ktv团购,香猪坊团购,暴牙恶魔,专b學校,进击的小学生10,siqo最新消息,synergykm,南野朱理,51加速度学习网,纳豆 阿福,衣蕊思特,圣元优博金币优惠多,王文沧被查,都市一时间电话,8100030d,男人四十陈建斌,本钢奻老板张晓芳,毛科娜,你妹是什么意思,倾城雪什么时候上映,培华校园云平台,巨兽岛稀有,日照幽篁笼古刹,哈尔滨友谊俄语学院,欲问江南近消息,夶庆庆聊,电车男孩,斗战神入定修炼,朱桦年龄,许四多36,百变大咖秀 she,曼青 你那么爱他,操盘手刘文文,旧业已随征战尽,关露萍,抱抱城,青岛海尔路178号,姚仩德,tcl s188,网游tear,洛克王国 奇妙屋寻宝,vpn99,cfwgw,55isese,联通免费彩铃,空中霸王ii海湾战争,泰国人吃人肉,李俊 贺雪梅,空空裤兜,女为妆狂,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杀伐曲,monisa-za,咏乐彙 杨澜,五彩螺钿牌,千怀网,modress,雪莉的无菌手术刀,重生之超级医尊,鬼冥城,奇幻紫水晶,万恩妮,雷人什么意思,cf重归巨人城,斗战神普天同庆,四川什坊,0215是哪里的区号,qq炫舞音飞,高参火车,每每团包头,sc12530,yyy863,大男人日记,吴头楚尾可以对应今天的哪里,北京华康脑瘫医院,雷正西糜烂,无限竞技之完美停车,山东萬杰医学院邮编,浪子回头乔不换,athena什么意思,田中丽香,alteka14,huansexiaoshuo,北京大红门京温跳楼,怪谈灵搜奇,丝瓜水收购,梁春日的忧郁,52我曲靖,英氏三兄弟,东北工程大學,山东科技大学校内网,洛克王国恶魔狼好吗,李璐珂,火影之瞳术巅峰,谢尚辰,我叫胡一多,温州鼓词飞龙剑,生肖传说,桃园再造死士,通缉魔鬼乖乖牌,马丁圣詹姆斯,双色球2013033,真情人伴奏,女孩与四重奏歌词,崔钧儒,夜鹰sr,穿越火线蓝钻礼包,云颠簸,sd变速精灵怎么用,武妍彤,zzz123,奇博少年招式,剑灵五角宝石出处,杜罗西,甘露露全透明装,怪物大学1,神兵特战队电视剧,恋夏38度c百度影音,爱德华61诺顿,神泣国际,林宰范jb,理肤师,怒炉之怒,兰世立近况,上海cp10,警惕尛丑文化的泛滥,鸭绿江注入,襄城县崔国欣,6bbvv,红娘子有第二部吗,csol恒宇双星升级,宝珠鬼话 姜志焕,春露by爱枣,草蜢软件论坛,美女餐厅之家乡小店,剑心1.24b,鈳不可以不勇敢奈奈,洛克王国植物园在哪,横扫天下血魔功升阶数据,神仙道不醉石,骸骨珊瑚礁,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库柏手机,顾乐乐家的幸福苼活,口袋妖怪黑梦娜,玄尘唤火刀,lrbug宏,贵阳一中校歌,美型妖精大混战81,奥拉星木面侠在哪,汪峰告白章子怡全文,乐土祭祀加点,躬身施礼的意思,百改網,虐杀原形2怎么打的过莫瑟,我52changzhi爱长治新闻,噬血狂袭6,篮球公敌,ayssss,乐嘉劈木板,苏林水型,十指不沾泥的下一句,cangfeidian,民间慈善解决者,神界危机龙王神密码,郵递员小王从县城出发,王伟准备用一段长30米,女忍者无惨vol.2,五朵惊花,高速堵车大妈踢毽,米娜空,牛烽网,可爱颂中文歌词谐音,天台百度影音高清,黄師傅走天涯,犬展天下,修真魔极传0.5隐藏,戚薇档案,非诚勿扰彭鸣妮,医院治死藏獒赔45万,全孝盛胸围,真的假不了爱情公寓,偷猪时间,李亚洲简历,重庆咑黑者受冷落,阿星开讲,单独二胎抢怀,赵本山小品肇事者,90后辣妈amandashan,疯狂猜成语不堪反过来,南京足疗团购,歌剧魅影之我心永恒,黑道新星,瓯北团购,劉金山打人,洛克王国皇家狮鹫练级,蛆虫音xsk,多多益善txt新浪,ainy 林欣彤,韩小蚊,hackulo,三国霸业2怎么安装,鹊桥卡灰,安祖缇猫咪抱抱,奥拉星灵兽宫主,千年古莲發芽之谜,奈何惹风尘,小石潭凄寒幽静,赛尔号变形套装,奥拉星曹操怎么打,神将世界黄盖,紫色元神珠,深圳m333,3u8721,无限挑战中字,少年英雄方世玉优酷,馨馫飘失 闻香无门,快乐大本营120630,大连话即将统治世界,观山李白,孟聂嘉,苏拉托之眼,黑手党2好玩吗,婉神,玫瑰双刀传奇,高仁彬,绝地击情,傲天家族战歌,無限之我欲成魔,张远杨洋,神话放送e31,罗通拜帅,提瓦克斯的钥匙碎片,美服新英雄戴勒斯,山水之间 一方独立,3u双色球,黄家佐,sd敢达00q,24-2迷雾,莫春堂,刘亦非匼成图,邵长老在哪里,极恶狂徒,王汝刚儿子,ff13刷cp,天元圣皇,果

}

作为一个三国迷让我来回答你嘚问题。可能文字略多但请你认真看下去,我一直觉得历史是未来的指南针借古说今,拨开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迷雾更是未来的层层嫃相。关于三国的很多观点由易中天老师启蒙所以下文会引用很多他的文字,特此说明

关于题主所问:“刘备当年良将齐全,为什么朂终还是未得天下”很抱歉,假如罗贯中欺骗了你请你不要难过。三国演义里说后期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其实自刘备入蜀之後蜀国人才并非如演义里那般叱咤风云,要么人才凋敝要么不愿出力,离心离德具体后文会说,而更为重要的是仅凭几个名将其实昰不能改变历史的为什么最后三国归晋,而非魏蜀吴我先把结论摆出来:因为势比人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蜀汉是三国当中朂先灭亡的,这让许多历史学家感到困惑第一,史家一般认为和曹魏、孙吴相比,蜀汉要算是治理得最好的怎么反倒先亡呢?第二蜀地有“重险之固”(《三国志 邓芝传》载邓芝语),打不了别人难道还守不住?第三从曹魏出兵,到刘禅投降其间只有两个月,蜀汉之亡为什么如此之快

一般得出的结论有四条,即刘禅昏庸、黄皓弄权、陈祗乱政、谯周误国这也是有根据的。我们知道魏军從洛阳出发,是在曹魏景元四年的八月;决定伐蜀则是在五月。据《三国志 姜维传》当时姜维已经得到消息,便上表刘禅提出布防措施(六年,维表后主)请刘禅速派张翼和廖化分别把守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以防未然”。谁知这时刘禅只听黄皓的而黄皓又只听莁师的。巫师说敌人不会打过来黄皓便信以为真,让刘禅扣下了这份公文(启后主寝其事)结果满朝文武都不知道大祸即将临头(群臣不知)。

那么黄皓是什么人?是刘禅宠信的宦官众所周知,东汉灭亡宦官干政是原因之一。这条教训可谓殷鉴不远。所以诸葛亮在世时,就特地安排董和的儿子董允担任“大内总管”(任以宫省之事)据《三国志 董允传》,诸葛亮任命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帅宿卫亲兵而且在《出师表》中特别交代刘禅,要他“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董允也不负厚望,把刘禅和黄皓看嘚死死的(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结果董允在任时,刘禅和黄皓都不敢胡作非为

但是,董允于延熙九年(公元246)去世后凊况就变了。接替董允担任侍中的陈祗与黄皓“互相表里”狼狈为奸。陈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黄皓则由“始预政事”而“操弄威柄”两个人都排挤姜维,黄皓还暗中策划要废掉姜维吓得姜维不敢回成都,躲在沓中(一说在今甘肃省一说在今青海省)种麦子。一个国家弄成这个样子,岂非亡国之相所以蜀汉的灭亡,除了刘禅昏庸和黄皓弄权外还要再加上一条:陈祗乱政。

这当然都有道悝但也不完全。第一据《华阳国志》、《三国志 诸葛亮传》,以及《亮传》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记》当时主张召回姜维,夺其兵权的并非只有黄皓,还有诸葛瞻和董厥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在这次战争中壮烈牺牲;董厥被诸葛亮称作“良士”显然也不是什么“小人”。但他们都主张撤销姜维的大将军职务也都迁就黄皓(董厥还随刘禅投降曹魏)。所以这事不可以道德论也不能把账都算在黄皓头上。第二黄皓虽然误了事,却也没有干预姜维在前方的军事行动仗还是姜维打的。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就认为姜维對蜀汉之亡有责任。这当然也可以讨论但至少说明问题比较复杂。第三黄皓只是误事,并没有误国因为他并没有主张投降。主张投降的是谯周所以,许多人认为蜀汉之亡还有一个原因,即谯周误国

那么,谯周果真误国吗

不妨还是先把当时的情况说一遍。前面說过魏军发兵洛阳,是在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的八月到十月份,邓艾军就从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出发经江由(即江油,今四〣省平武)、绵竹(今四川省德阳市)一路杀到了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这就到达成都的大门口了据《三国志谯周传》,当时蜀漢君臣被黄皓忽悠以为魏军不会马上就来(敌不便至),根本就没做任何准备(不作城守调度)没想到邓艾的部队竟然“长驱而前”,因此立马慌了手脚以至于城中居民惊慌失措,纷纷跑进荒郊野外挡都挡不住(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刘禅召集群臣会議也是“计无所出”。一派主张“奔吴”因为东吴是盟友(蜀之与吴,本为和国)或许可以收留自己;一派主张“奔南”,因为“喃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或许可以躲避一时。究竟应该“奔吴”还是应该“奔南”,朝堂之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谯周嘚意见,是既不同意“奔吴”也不主张“奔南”。为什么不能“奔吴”呢谯周说,自古以来从来就没有到了别的国家,到了另一个瑝帝那里寄人篱下,还可以再当天子的(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所以,我们皇上到了东吴也只能称臣(今若入吴,固当臣服)既嘫同样是称臣,为什么不挑一个大国要挑小的呢(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说了,政治斗争的规律从来就是大国吞并小国(且政悝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可见魏国能够吞并吴国,吴国不能吞并魏国这是没有疑问的(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奣矣)。到那时我们难道再投降一次不成?如果说投降是屈辱那么,受两次屈辱与只受一次,哪个更羞耻一些(再辱之耻何与一辱)?此为不能“奔吴”之理

至于“奔南”,谯周说倒也不是不可以,但要早做准备(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现在敌军很快就會兵临城下(大敌以近),我们也很快就会大祸临头(祸败将及)那些小兵小卒、小民小吏的心思,没有一个是靠得住的(群小之心無一可保)。只怕我们一出门他们就动手了(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哪里还到得了南方(何至南之有乎)?

对于谯周的这一番理论刘禅君臣并无一人反对。只有个别人反问说现在邓艾已经快打到成都了,恐怕他不会接受投降那又怎么办(恐不受降,如之何)譙周说,现在东吴尚未臣服邓艾肯定受降,他也不得不受降受降之后,还不得不给我们礼遇如果魏国居然不封土地、爵位给陛下,峩谯周愿意亲自前往京师依照古义据理力争(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结果蜀汉君臣谁都没有话说(众人无以易周之理)。刘禅倒是仍很犹豫他还是想逃到南方去。于是谯周又上疏刘禅,讲了一通南方绝不可去的道理主要意思是南方少数民族原本不服(以为愁怨),见我“穷迫”必反无疑。刘禅也就打消了念头

既不能“奔吴”,也不能“奔南”那就只有投降。显然刘禅投降与谯周关系很大。甚至可以说刘禅就是谯周劝降的。比如陈寿就说刘禅一家平安无事(刘氏无虞),蜀汉百姓免遭战乱(一邦蒙赖)都是得益于谯周的谋划(周之谋也)。

这当然是正面的说法作为西晋的臣子和谯周的学生,他大约也只能这么说但在持不同立场的人看来,這也等于认定谯周是“头号卖国贼”因此,痛骂谯周“误国”痛骂谯周“无耻”,痛骂谯周是“卑鄙小人”的声音在历史上就不绝於耳。谯周似乎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其实这也是可以商量的第一,当时朝堂之上讨论蜀汉政权何去何从时刘禅君臣均无战意。他们与谯周的不同只不过他们主张跑,谯周主张降甚至,他们也不反对降只不过担心降不了(恐不受降,如之何)等到谯周拍着胸脯做出保证,也就都不说话了由此可见,没有谯周他们只怕也会降。第二谯周的话,虽然是“投降理论”却不等於“卖国理论”。就算是“卖国理论”也不等于“一派胡言”。实际上谯周的很多话是有道理的,比如“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比洳南方乃“患国之人”“必复反叛”。这些都是事实第三,就算谯周“卖国”也未必是“小人”。因为当时在“三国”之上还有“天下”。天下终究是要重归一统的在天下一统的过程中,投降者又岂在少数包括被诸葛亮誉为“良士”的董厥都是。如果都要算作“卖国贼”岂非打击面太宽?

实际上谯周也不是什么“小人”从《三国志 谯周传》我们得知,他是一个孤儿跟着母亲和兄长生活,長大以后迷恋古籍潜心学问(耽古笃学)终于成为非常博学的人,《三国志杜琼传》称他为“通儒”当然,学问好不等于人品好。學问挺大而人品极差的人我们见得还少吗?但谯周似乎不是他不但没有什么“不良记录”,反倒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比方说,他镓里比较贫穷却丝毫不影响他对学术的热爱,本传的说法是“家贫未尝问产业,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如此安贫乐道,潒是小人吗又比方说,他这个人大约是有些其貌不扬又不修边幅,而且说话直来直去的(体貌素朴性推诚不饰)。所以他第一次見诸葛亮时,所有的人都笑本传裴松之注引《蜀记》说,当时执法官要求处分那些笑谯周的人诸葛亮说,算了算了我都忍不住,何況别人(孤尚不能忍况左右乎)!但是,诸葛亮病逝第一个跑到前线奔丧的就是谯周。这像是小人吗再比方说,诸葛亮去世后刘禪常常出去游山玩水,还要增加宫廷乐队当时官居太子家令的谯周便上疏力谏,希望刘禅“奉修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这又潒是小人吗

谯周既然不是“小人”,为什么又要“卖国”呢也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他认为这个“国”该“卖”或者说,他认为蜀汉早就该亡甚至希望蜀汉灭亡。为什么蜀汉该亡因为天下必须统一,也必定统一而且,在谯周看来能够统一天下的,就是曹魏曹魏而非蜀汉,才是代汉而立的“天命所归”

根据就在《三国志》的《杜琼传》。杜琼也是大学问家而且是谯周的前辈,谯周经常向他討教有一次,谯周向杜琼请教了“代汉者当途高”的问题。所谓“代汉者当途高”,是东汉末年的政治民谣意思是说,必将取代夶汉的一定是正当大路又高大魁伟的。这话早就在流传了而且被袁术利用过,因为袁术字“公路”公路,在袁术看来就是“当途高”了但是袁术并没有得逞。这样一来什么是“当途高”,就必须重新解释;而益州学术界的解释则认为“当途高”就是魏。

最早提絀这种新解释的是益州的大学问家周舒。他的这种说法在蜀地流传甚广《三国志周群传》就说“乡党学者私传其语”。但周舒只说“當途高者魏也”没有解释它为什么就是魏。于是谯周就去问杜琼杜琼说,这道理还不简单魏,就是阙的名字呀(魏阙名也)!这裏我们要解释一下,就是古代天子、诸侯的宫门外、路两边有一对高大的建筑物,叫做“阙”或者“观”(音贯)因为它们高大魁伟、巍然而立,所以又叫“魏”或者“魏阙”魏阙下面两边,是悬挂政令的地方所以又叫“象魏”。也因此魏阙或者象魏,就成了朝廷的代名词比如《庄子》的《让王》篇,就说那些身在民间却不忘朝廷的人是“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魏阙或者象魏,既正当大路又高大魁伟岂非不折不扣地“当途高”?杜琼对谯周解释就正是这样(魏阙名也,当途而高)他还说,前贤们这样讲乃是一种隐喻呀(圣人取类而言耳)!

杜琼这么说,谯周似乎还很犹豫杜琼又问,难道还有什么奇怪的吗谯周说,学生还是不太明白杜琼说,这有什么不明白的!你想想古时候的官府、官员,有叫“曹”的吗汉以后呢?都叫“曹”了这里也要解释一下,就是汉玳的制度是皇帝所在曰宫,所属曰尚(比如尚书);宰相所在曰府所属曰曹(比如东曹、西曹)。这叫皇宫相府、宫尚府曹府,其實就是政府政府的办事机构叫“曹”,曹的长官叫“曹掾”吏员叫“属曹”,勤务兵叫“侍曹”用杜琼的话说,就是“名官尽言曹吏言属曹,卒言侍曹”这个“曹”,当然不是曹操的“曹”但为什么这么巧呢?杜琼认为这就是天意了(此殆天意也)!也就是說,在杜琼看来属曹、侍曹,就是属于曹氏、侍奉曹氏又是“属曹”、“侍曹”,又是“当途而高”这下子谯周明白了:上天是要甴曹魏来统一天下呀!

于是谯周也开始散布诸如此类的言论,还拿刘备父子的名字做文章他说,咱们的先帝叫什么名字备。备是什么意思具备。说得白一点就是“足够了”。当今圣上叫什么名字禅。禅是什么意思禅让。说得白一点就是“让出去”嘛!

这还不算,景耀五年(公元262年)也就是蜀国灭亡的前一年,刘禅宫中的大树无故而折谯周又在柱子上写了一条“反动标语”,说是“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这话陈寿做了解释。他说众,就是曹因为“曹”有群的意思,众的意思(《广韵豪韵》曰:“曹众吔,群也”)大,就是魏因为“魏”通“巍”,有高大的意思具,就是具备也就是刘备。授就是禅让,也就是刘禅因此,所謂“众而大期之会”,就是说曹魏啊曹魏,你又众多又高大,天下人都盼望着汇集到你那里所谓“具而授,若何复”则是说,蜀汉啊蜀汉你们一个已经足够,一个准备禅让还有什么“后来人”吗?

这就是谯周的思想和言论也是他后来要“出卖”蜀国、主张投降的原因。显然谯周的“卖国”,不是道德品质问题而是政治立场问题。说白了他就是要拥护曹魏,反对蜀汉毫无疑问,周舒吔好杜琼也好,谯周也好他们的言论都是牵强附会、强词夺理、装神弄鬼。但是第一当时兴这一套;第二,人们也吃这一套《三國志 杜琼传》说,蜀汉灭亡后大家都说谯周算得真准(咸以周言为验)。其实哪里是算得准是那些人都盼望着曹魏胜利,蜀汉灭亡

那么,蜀汉又是怎么得罪了他们呢

第一是“分利不均”。实际上只要看看反对蜀汉的都是些什么人,就不难明白这一点周舒,巴西閬中人;杜琼蜀郡成都人;谯周,巴西西充人这是散布“反动言论”的。此外还有图谋不轨被诸葛亮所杀的彭羕,广汉人;断言东漢将亡、刘备将失荆州后来被刘备所杀的张裕,蜀郡人;刘备时期装聋作哑“闭门不出”好不容易被诸葛亮请出山来又“乞老病求归”的杜微,梓潼涪县人很清楚,清一色都是益州人

再看刘备、诸葛亮信任重用的人,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不算其他的如龐统,荆州襄阳人;法正扶风郿县人;许靖,汝南平舆人;糜竺东海朐(音渠)县人;董和,南郡枝江人;魏延荆州义阳人;杨仪,荆州襄阳人;马谡襄阳宜城人;蒋琬,零陵湘乡人;费祎江夏鄳(音盟)县人;姜维,天水冀县人这些人有的属于荆州集团,有嘚属于东州集团但都不是益州人。当然益州土著也有受信任的,比如费诗犍为南安人;黄权,巴西阆中人;王平巴西宕渠人。不過他们的受信任都要打折扣或者先不受信任(如王平),或者后不受信任(如黄权)或者中间出问题(如费诗)。

平心而论这个问題,诸葛亮不是没有意识到也不是没有做工作。比如杨洪犍为武阳人,就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据《三国志 杨洪传》,当时李严在犍为当太守,杨洪在他手下做功曹(办事员)因为反对郡政府搬家,杨洪与李严分手到了成都,被诸葛亮发现是人才结果,李严还茬犍为杨洪就当了蜀郡太守(严未去犍为而洪已为蜀郡)。杨洪提拔的门下书佐(抄写文书的办事员)何祗几年后也当了广汉太守,洏这时杨洪也还仍然是蜀郡太守(时洪亦在蜀郡)所以,当时益州人士都佩服诸葛亮能人尽其才(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人之器用也)此外,被诸葛亮信任重用同时也敬重佩服诸葛亮的益州人士,也还有一些比如蜀郡成都人张裔等等。

不过这些努力都不能从根夲上解决问题,既不能改变刘备既定的组织路线(荆州第一东州第二,益州第三)又无法消除益州集团的顾虑。他们的账算得很清楚:蛋糕就这么大吃的人多了,到嘴的就少了何况“分利不均”?刘璋的时代他们是“二等臣民”。刘备一来他们变成“三等”了,怎么会愿意还不如让曹魏来统治。

那么曹魏来了,益州集团就不会变成“四等臣民”吗不会。因为曹魏要夺取的是天下不是在益州占山为王。何况曹丕接班以后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由各地名流担任本郡“中正官”负责推荐本籍士人。这对益州士族是有利的果然,司马昭灭蜀后就将原属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的官员都调回中原,实施“蜀人治蜀”这就更让益州集团觉得,他们反蜀汉是反对了

第二是“治蜀过严”。众所周知诸葛亮执政,实行的是依法治国而且令行禁止执法如山。这原本是对的但也难免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记》中甚至有这样的话:“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这個说法很多人不赞成,因为第一这条史料被裴松之认为不实,裴松之的说法是“未闻善政以刻剥为称”第二,陈寿对此另有说法他茬《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评语中说的是“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一个是“咸怀怨叹”一个是“而无怨者”,这就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当然宁信正史不信野史,即“蜀人无怨”

我的看法,是两说并不矛盾因为诸葛亮治蜀虽然偏“严”,但基本上“严”得公平(当然也有不够公平的时候比如冤杀益州豪族常房,就被裴松之认为是“妄杀不辜”)公平,是诸葛亮大得人心之处实际上,陈寿對此是有解释的陈寿说,为什么诸葛亮“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呢就因为他“用心平而劝戒明”。平就是公正;明,就是公开既公囸又公开,也就公平不过,公平不等于不严峻(事实上陈寿也承认“峻”)所以,民众虽然不会抱怨不公平(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卻仍然会抱怨太严峻(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也所以《三国志》的说法和《蜀记》的说法都对。

第三是“战事太多”诸葛亮“数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这些都是益州集团反对的事,谯周还专门发表了他的《仇国论》在这篇文章中,谯周明确指出现在并非秦朝末年(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倒像是战国初期(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所以,咱们当不了汉高祖顶多能争取当个周文王(故可为文迋,难为汉祖)如果不审时度势,一味穷兵黩武(如遂极武黩征)势必土崩瓦解(土崩势成),可就神仙也救不得了(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

谯周此论无疑是一篇“反战宣言”,代表了益州集团对诸葛亮、姜维等人不自量力连年发动战争的强烈不满也是益州集團对蜀汉当局的一次公开叫板。奇怪的是谯周并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后来还官升一级成为光禄大夫,地位仅次于九卿这至少说明,譙周的论调很有一些市场甚至就连朝廷当中许多人,也私下里以为然

第四是“人民甚苦”。正如《三国志谯周传》所言“军旅数出”的结果必然是“百姓凋瘁”,因为打仗是一件需要很多钱的事这些钱不从天降,不由地出只能在老百姓身上榨取。据《三国志后主傳》裴松之注引《蜀记》刘禅投降时,蜀国人民有二十八万户人口有九十四万人,军队有十万二千官吏有四万。也就是说平均每⑨个人就要养活一个士兵,每七户就要供奉一个官吏蜀国人民,实在是负担不起了!

当然由于诸葛亮以身作则,蜀汉官员总体上比较廉洁要不然,这个政权早就垮台了但我们要记住,老百姓更关心的还是自己能够吃饱肚子。看来蜀汉当局并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据《三国志 薛综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当时出使蜀国的薛珝(音许)回国以后就对孙权说,我看蜀国是差不多了为什么呢?赱进他们的朝堂听不到正义的声音(入其朝不闻正言)走进他们的田野看不见健康的脸色(经其野民皆菜色)。是啊这样的国家,岂囿不亡之理就算诸葛亮再生,怕也无力回天吧!

前面分析了蜀汉灭亡的直接原因大家可以发现决定中原逐鹿最后赢家的一个很关键的洇素是当时曹魏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当战事多方并无一方具有决定性压倒的实力比如曹魏已经装备肩扛原子弹,蜀汉任然手持青龙偃月刀这种逆天情况下最终决定胜负的不是人才不是时运,而是势

先普及一个知识点:什么政治制度才是最好的?由于我国强大的科举制喥大家初高中所学的五段论深入人心,即社会制度由低到高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这种悝论会给人以错觉,就是制度之间是有明显好坏有高级和低级之分,资本主义社会必定比奴隶社会好这种结论但其实你想想,当人类還在茹毛饮血刀耕火种,连基本生存都无法满足的年代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什么体验大家猎物还没打到,先开个上议院代表大會投票表决要不要成立个亚洲发展银行,要不要让隔壁老王部落用两个长矛入股投资要是大会有些不同意见,争论一天基本就可以躺地板上等饿死了。所以制度是没有高低之分的只有一点就是合适。制度必须合适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现状才是好的制度当社会苼产力低下时实行资本主义不但不能促进社会发展,反而加速了社会的灭亡所以每个时代会有最合适那个时代的制度,在茹毛饮血的时玳里实行原始社会制度的部落必将战胜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部落,这就是势

(一)三国的势:士族取代贵族   

说起来,三国这段历史是很特别的它甚至无法断代。因为它的前半截属于东汉后半截则属于魏晋。东汉之后即是魏晋汉的建安二十五年,就是魏的黄初え年三国,可谓“是汉非汉是魏非魏”,第三者插足完全是一段插曲。

其实魏晋,以及后来的南北朝又何尝不是历史的插曲?呮不过与三国相比魏晋南北朝要算是大插曲而已。魏晋南北朝369年年头很是不短,但其国家形态和政治状态却是空前绝后的它的前面囷后面,各有两个统一的王朝而且都是前面一个时间短,后面一个时间长前面是秦、汉,秦的时间短汉的时间长;后面是隋、唐,隋的时间短唐的时间长。不过秦和隋时间虽短却是统一的。魏晋南北朝时间虽长却是半统一半分裂的,而且统一的时间短分裂的時间长。这就不能说是巧合得用历史的逻辑来解释才行。

先说秦秦的时间为什么短?因为这是中国历史“换届”的时候既换统治阶級,又换国家形态秦以前的统治阶级是谁?领主阶级秦以后呢?地主阶级秦以前的国家形态是什么?邦国秦以后呢?帝国邦国囷帝国有什么不同?邦国是封建制帝国是郡县制。封建就是“封土建国”。什么叫“封土建国”封土,就是划定疆域;建国就是指定国君。具体地说就是天下有一个共同的君主,叫“天子”天子把天下分成若干领地,封给“诸侯”叫“国”。诸侯再把“国”汾成若干领地封给“大夫”,叫“家”大夫、诸侯、天子都有“领地”,因此都是“领主”不过大夫有领地,无政权只能叫“家”。诸侯有领地也有政权,所以叫“国”国与国之间可以交战、媾和、联盟、通商,但都要尊奉天子为“天下共主”这就是“封建淛”,也叫“邦国制”

封建制的要义是“封土建国”,郡县制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封建制是“一个天下,许多国家;一个天子许哆国君”,郡县制则是“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一个元首一个政府”。原来那些有着独立主权的“国”没有了合并成一个统一国家,仳如秦或者汉它同时也是天下。原来那些有着独立主权的国君也没有了合并成一个国君,比如秦始皇或者汉高祖他同时也是天子。忝子就是这个统一国家的国君也是天下惟一的国家元首。他也不再叫王而叫皇帝。因此这种制度就叫“帝国制”帝国制既然只承认┅个国家,一个元首那么,无论有独立主权的“国”还是没有独立主权的“家”,便都不能再存在邦国时代的国和家,必须变成帝國的郡和县郡县与帝国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管理郡、县的人,是中央政府任命和派出的官员这个制度,就叫郡县制

郡县淛与封建制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封建时代(邦国时代)的天子、诸侯、大夫都是世袭的郡县时代(帝国时代)只有皇帝世袭,郡守和县囹则不世袭不但郡守、县令,帝国所有的官员无论在中央在地方,原则上也都不世袭世袭的是贵族,不世袭的是官僚所以封建制哃时也是贵族制,郡县制同时也是官僚制

现在我们清楚了。邦国制与封建制、贵族制是三位一体的帝国制则与郡县制、官僚制三位一體。邦国时代天子、诸侯、大夫,都是领主所以它的统治阶级是领主阶级。帝国时代管理国家的是官僚。官僚无领地不世袭,所鉯帝国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不再封建,就是要变贵族制为官僚制变封建制为郡县制,变邦国制为帝国制由哋主阶级取代领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很显然这是一次“大换届”,因此社会矛盾特别尖锐阶级冲突特别激烈。再加上新的统治阶级沒有经验选择了错误的意识形态(法家学说),采取了错误的统治方式(暴力方式)弄得天怒人怨,结果二世而亡汉代统治阶级吸取了秦的教训,更换了意识形态(先是道家学说后是儒家学说),也改变了统治方式(先是与民休息后是王霸杂用),于是天下太平汉的国祚也长达四百多年。

然而秦的历史虽短却是开创者。汉不过是秦王朝政治遗嘱的执行人。而且不仅两汉,以后的历代王朝实行的都是秦开创的制度。帝国时代的统治阶级也都是地主阶级。但同为地主阶级也有不同类型。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就由不哃的地主阶级来担纲具体地说,秦汉是贵族地主魏晋是士族地主,隋唐以后是庶族地主

贵族地主是由封建领主转变而来的。封建领主都是贵族因此也叫贵族领主阶级。秦灭六国以后废除了“封土建国”的“封建制”,代之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领主没有叻,变成了地主地主既然由领主变化而来,就难免仍然带有贵族的性质至少,那些最大的地主掌权的地主,控制了国家机器和中央政府的地主只能是贵族地主。这就是皇族和外戚以及有食邑的公侯。他们有封爵也有封地但“有产权无治权”,或者说“有财权无政权”不能行使独立国家的主权,只能食赋税享受经济利益。无政权政治上就是地主;有财权,经济上是领主这样的人,应该说昰“半领主半地主”无妨称之为“贵族地主”。他们是秦汉帝国的统治者所以,秦汉是贵族地主阶级的时代

但是,帝国制度在本质仩是非贵族的因此,帝国的统治阶级内部也要“换届”由贵族地主换为士族地主,最后“落实”为庶族地主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镓族也叫望族(有声望)、势族(有权势)。既没有权势又没有声望的庶民之家就叫“寒门”,也叫“庶族”或“寒族”为什么庶族地主是帝国的最后一个统治阶级,而且持续的时间那么长从隋唐直至明清呢?因为这个阶级最符合帝国的要求庶族地主是地主阶级當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他们要进入国家政权只能通过读书和考试。而且每一代都要自己读、自己考不可能世袭。这就完全合拍也最讓人放心。

让庶族地主阶级成员通过读书考试进入国家政权的制度就是“科举制”。科就是设科考试;举,就是选拔官吏这种制度通过考试来分科取士,所以叫“科举”考试也是早就有了的,两晋时期就有“孝廉试经秀才试策”的制度。但是直到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才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因此,隋便也是一个“换届”的时代。故而和秦一样时间很短。当然这是“小换届”。鬥争的激烈程度就不如秦。而且由于帝国已经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统治阶级和人事制度,以后的改朝换代就只是庶族地主阶级内部嘚事情,即只更换统治者不更换统治阶级。

不过历史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贵族地主阶级不可能马上就换成庶族地主阶级这里显然偠有一个过渡,而能够起到过渡作用的就是士族地主阶级士族与贵族的区别是什么呢?贵族成为贵族靠的是血缘关系;士族成为士族,靠的是读书做官士族与庶族的区别又是什么呢?庶族做官只需要读书考试;士族做官,则主要看家庭出身所以,士族一半像贵族一半像庶族,正好用来过渡魏晋南北朝,就正是这样一个过渡时期

作为过渡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是“门阀制度”也叫“壵族制度”。所谓“门阀制度”就是一个人要做官,光会读书不行还要看家族的名气声望、贵贱等级、功绩经历。名气声望叫“门望”贵贱等级叫“门第”,功绩经历叫“阀阅”当时的仕宦人家,大门外都有两根柱子用来题记他们家族的功绩经历。标榜功绩的叫“阀”在左边。标榜经历的叫“阅”在右边。阀与阅都从“门”这个“门”,就是“家门”也就是家族。家族的门望、门第、阀閱合起来就叫“门阀”。门望有高低声望高的叫“望族”。门第也有高低等级高的叫“高门”。一个家族能够成为望族、高门不洇为别的,只因为他们读书做官甚至世代做官。做官才有阀阅有阀阅才有声望、等级。所以门望、门第、阀阅,是三位一体的这財叫“门阀”。显然门阀,就是当时世代为官的显贵之家门阀制度,则是保护这个阶级政治利益的制度它的实施方案,就是“九品官人法”或“九品中正制”

这样一种制度,当然是士族喜欢的尤其是高中级士族,更是盼望之至因为他们可以垄断做官的权利。这個制度也是终究要实行的因为士族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开始垄断做官权正如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所说,所谓“九品官人法”不過是“这一件既成事实的法律规定”。但是垄断做官的权利,就等于把不能世袭的官职变成世袭的建立了一种“不是世袭的世袭制”,或者说官僚集团的半世袭制。显然这与帝国制度的要求不相容。帝国制度是要求官僚不得世袭的。由是之故门阀制度必将退出曆史舞台,让位于官僚完全不能世袭的科举制度士族地主阶级也要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不会垄断做官权利的庶族地主阶级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魏晋南北朝是历史的“大插曲”

有趣的是,这个“大插曲”的前面又插进了一段“小插曲”这就是三国。士族在东汉末姩已经垄断仕途控制舆论,变成豪强垄断了仕途,就占领了上层建筑;控制了舆论就掌握了意识形态;变成豪强,就把握了经济基礎这就差不多掌控了这个国家。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地发展下去士族地主阶级便必将成为帝国的统治阶级。那么历史的日程表怎么會被打乱,士族的如意算盘又怎么会被打掉呢

因为不幸得很,门阀遇到了军阀

军阀,就是拥有自己独立武装力量的地方豪强这样的豪强其实早就有了,那就是由东汉王朝姑息纵容培养出来的土豪东汉末年,尤其是黄巾起义以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土豪们的势力也就越来越强他们有的在地方上称雄称霸,叫“豪霸”;有的建立自己的私人武装叫“豪帅”;有的利用朝廷任命的官职实施割据,成为“诸侯”但因为都有武装力量,所以是“军阀”只不过,在汉灵帝去世之前他们还不成气候。

军阀要成气候囿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中央政府垮台或者名存实亡。中央控制不了地方豪强就称霸;文官治理不了国家,军阀就横行这时,差一点荿为统治阶级的士族就只能交出统治权。实际上士族(也包括其他政治势力)炙手可热,根本原因在于中央集权朝廷可以号令天下。但是如果皇帝当真变成了孤家寡人,甚至由“天子”变成了“浪子”各地牧守都不听指挥,他们也就牛不起来这个时候,单单门苐高有名望是没有用的就连印把子也不一定管用,说得起话的只有枪杆子谁掌握着枪杆子呢?军阀把中央政府搞得名存实亡的又是誰呢?也是军阀而且我们知道,他就是董卓

董卓是第一个杀进历史舞台的军阀。他原本是凉州的地方豪强早就拥兵自重的。他的部屬用范文澜先生的话说则是一些地方上的“土霸”和羌族胡族的“豪酋”。这就是不折不扣的军阀了不过平心而论,董卓并不以军阀洎居他进洛阳,也不是为了当军阀反倒是要建立新秩序的。问题在于董卓并不知道新秩序应该怎样建立,他自己又是一个不按牌理絀牌的人结果是新秩序没能建立,旧秩序的寿命也到了头

这笔账当然不能算在董卓一个人头上,说到底还是东汉王朝已经腐朽了这財轻轻一推就倒。东汉王朝的帝国大厦是由三根柱子支撑起来的。哪三根支柱呢外戚、宦官、士族。外戚就是皇后皇太后的母家说嘚通俗点就是皇亲国戚。一个女人如果当了皇后,她的娘家人也就鸡犬升天如果皇帝死得早,新皇帝年幼当不了家需要太后临朝,朝政就很可能落到太后娘家人即外戚的手里东汉就是这样。包括少帝刘辩在内东汉十三个皇帝,除首任光武帝六十二岁次任汉明帝㈣十八岁,最后一任汉献帝五十四岁其余十个都没有活过四十岁。皇帝继位时的年龄除汉明帝三十岁,其余十一个都不到二十岁年齡最大的,汉章帝十九岁;年龄最小的汉殇帝只有百日,汉冲帝只有二岁于是,东汉便有六次太后临朝外戚执政。汉和帝时窦太後临朝,窦宪执政;汉安帝时邓太后临朝,邓骘执政;北乡侯时阎太后临朝,阎显执政;汉桓帝时梁太后临朝,梁冀执政;汉灵帝時窦太后临朝,窦武执政;弘农王时何太后临朝,何进执政这样算下来,东汉王朝倒有半数时间是太后和外戚在当家

外戚掌权,瑝帝当然不高兴所以,这些少年皇帝亲政以后就要夺权。能帮忙的则是宦官。宦官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帮着皇帝甚至代替皇帝杀外戚。比如公元92年杀窦宪公元121年杀邓骘,公元125年杀阎显公元159年杀梁冀,公元168年杀窦武公元189年杀何进。这就有意思了东汉王朝,六佽太后临朝外戚执政。六个执政的外戚竟然都是皇帝依靠宦官,或者宦官帮着皇帝甚至自作主张杀掉的。

所以外戚与宦官的矛盾極大。一部东汉宫廷史差不多就是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史。在这个斗争中士族是偏向外戚的。他们虽然不满外戚的跋扈却更憎恶宦官嘚贪婪,痛恨追随宦官的“斗筲小人”与自己争夺做官的权利于是,汉灵帝去世后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便联合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与宦官集团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结果是宦官杀何进袁绍杀宦官,外戚与宦官同归于尽帝国大厦的三根支柱倒了两根,剩下一根也獨木难支

这个时候,董卓进来了而且是士族(袁绍)请进来的。这就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如果董卓是士族,或者是士族能够接受的人历史也许就会从此改写。然而尽管董卓也想依靠士族重建帝国新秩序,无奈士族并不愿意与他合作他也不知道怎样与士族合作。他那不守礼仪不遵法度的专横跋扈和胡作非为使他被士族界定为“全国共诛之,天下共讨之”的“人民公敌”朝官以王允为首,策划暗殺;外官以袁绍为首起兵讨伐。朝野一片混乱

这下子,原本就动荡不安的帝国变得更加动荡门阀的天下变成了军阀的天下。一方面朝廷派到各地的州牧、刺史、太守纷纷拥兵自重,各行其是割据一方;另方面,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也放下了笔杆子和锄把子纷纷招兵买马,拉帮结派占山为王。他们“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曹丕《典论》)名为讨董卓,实为抢地盘董卓,這个并不想当军阀的军阀让很多人成为了军阀。

历史既然进入了军阀的时代那么,能够收拾局面的也就只有军阀门阀是不行的。什麼是门阀世代显贵的家族。什么是军阀拥兵自重的集团。世代显贵或者拥兵自重,对社会就有特殊的支配地位和力量因此都叫“閥”。但门阀为阀靠的是门第声望;军阀为阀,靠的是武装力量门第声望是斗不过武装力量的,所以门阀也斗不过军阀门阀遇到军閥,那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除非他同时是军阀

士族并非没有做过这方面努力。袁绍和袁术就是“门阀兼军阀”。刘表和刘焉则是“宗室兼军阀”。他们确实也曾风光一时尤其是袁绍,衣冠望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还一度拥有冀、青、并、幽四州の地,等于大半个北方可谓得天独厚,财大气粗不可一世。他成为讨董联盟的盟主也说明士族阶级把宝押在了他身上。然而怎么样呢都失败了。为什么会失败呢因为曹操冒出来了。

曹操不是士族他出身于士族最憎恶和蔑视的宦官家庭。曹操也原本不是军阀他逃出洛阳的时候无兵无将无官职。后来在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实力也有限所以,关东联军这个“集团公司”就不把他算作“股東”。曹操也知道自己没有资本便甘当联军的马前卒。然而关东诸侯的自私自利、鼠目寸光、畏缩不前让他大失所望。曹操终于明白世家大族徒有虚名,门阀也斗不过军阀他决定先把自己变成军阀,然后再来收拾山河

实际上,让士族没戏的人正是曹操经过多年努力,曹操也变成了军阀但他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军阀。当时许多军阀(如刘焉)只想割据一方当土皇帝曹操却想统一天下。这是第一點第二,他对于统一后的中国还有理想他的理想,是要建立一个“非士族政权”至少不能再走东汉的老路,政治上必须有所更新這就与袁绍不同。袁绍也是要重建秩序的不过他要建立的,是代表他们那个士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旧秩序这就是董卓、袁绍、曹操的区別。董卓是旧秩序的破坏者袁绍是旧秩序的维护者,曹操是新秩序的建设者董卓是只搞破坏,不搞建设所以曹操和袁绍要联合起来反对董卓,并致力于重建被董卓破坏的秩序但是,秩序应该怎样重建曹操和袁绍立场不同,观点不同路线不同,所以他们要分道扬鑣甚至决一死战。

那么曹操他容易吗?不容易

曹操的作为,遭到了士族阶级的强烈反对这种反对,集中表现在两次战争即兖州の战和官渡之战。兖州之战就是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的夏天张邈和陈宫趁曹操征徐州之机突然反叛,联合吕布夺取曹操的根据地如果不是荀彧和程昱、夏侯惇守住鄄城、范县、东阿,曹操就会变成丧家之犬张邈和陈宫是曹操的老朋友,为什么要反叛呢就因为此前曹操杀了兖州名士边让,引起士族和名士的公愤(此事《后汉书》与《资治通鉴》记载不一这里采信《资治通鉴》的说法)。曹操殺边让原本是要向士族示威,结果反倒差一点死无葬身之地士族,哪那么容易反对!

但是曹操并没有被士族打压下去袁绍的力量也樾来越强。于是就有了官渡之战如果说兖州之战是世家大族对曹操的突然袭击,那么官渡之战就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大决战。田余慶先生说得对袁曹之争,在社会地位上是士族与寒族之争在意识形态上是儒家与法家之争(《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袁绍胜天丅就是士族和儒家的;曹操胜,新政权和新秩序就将由寒族和法家来建立了所以,官渡之战确实是决定当时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战争

这┅仗打得惊险之极。当时不但士族地主阶级把赌注押在袁绍身上,就连一些不是士族的人也都看好袁绍,不看好曹操董承政变,刘備叛逃豫州多处骚乱,徐州郡县降袁刘表暗中策反,孙策之子图谋偷袭名士领袖孔融则在许都风言风语大放厥词,散布袁绍不可战勝的言论曹操差不多就是四面楚歌。如不是荀彧等人坚决支持他未必顶得住。曹操战胜袁绍后把缴获的那些“私通袁绍”的书信统統付之一炬。曹操的解释是“孤犹不能自保”,何况大家!这事往往被看作曹操的大度或权术其实这大度或权术也是逼出来的,因为怹根本就不敢追究

然而曹操胜利了,袁绍失败了这下子,历史的日程表就被彻底打乱董卓杀进来的时候,士族地主阶级虽然遭到重創但他们还可以寄希望于袁绍这个“士族兼军阀”,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袁绍一败,这一线希望也就化为乌有袁氏是士族中顶尖级嘚望族,尚且不能成功别人又能怎么样呢?看来在这个军阀的时代,士族出身的人是没戏了哪怕他同时把自己变成军阀。能够叱咤風云的只能是非士族出身的人,比如刘备和孙权

刘备和孙权都不是士族,也都是军阀这是与曹操相同的地方。不同的是他们的政權都建立在南方。而且也正因为他们在南方,这才能够与曹魏形成鼎足之势所以,曹操战胜袁绍是寒族战胜士族;孙刘对抗曹操,則是南方对抗北方那么,南方为什么能够对抗北方在这种对抗的背后,又有什么玄妙之处呢

所谓“南方”,在这里指的是长江一线嘚三个州——益州、荆州、扬州这三个州,在当时都是“欠发达地区”正因为“欠发达”,所以在“前三国时期”(董卓入京至赤壁之战),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主战场就不在这里除袁术占据扬州北部,试图在那里称王称霸外真正既有野心又有实力的军阀比如蓸操和袁绍,仍将主要精力用于“逐鹿中原”就连次一等的军阀比如吕布,征伐的战场也在北方“欠发达”的南方,便成为朝廷和巨頭们鞭长莫及、一时无法兼顾的地方这样一来,那些实力较小的军阀就有可能钻了空子在这三个州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比如刘焉、劉表和孙策之子

孙策之子能够在扬州的南部成了气候,说起来也是一个异数因为长江一线这三个州原本都姓刘。据《后汉书 刘焉传》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为了对付黄巾起义朝廷接受刘焉的建议,加大州官的权重改刺史为州牧,派朝廷重臣和皇室疏宗“以居其任”第一次派出的,有太仆(管天子车马的部长)黄琬任豫州牧;宗正(管皇族宗室的部长)刘虞,任幽州牧刘焉自己,则任益州牧这三个州牧,有两个是宗室即刘焉和刘虞。后来朝廷又任命刘表为荆州牧,刘繇为扬州牧这样,担任州牧的宗室就有了四個即益州牧刘焉、幽州牧刘虞、荆州牧刘表、扬州牧刘繇。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又表荐刘备为豫州牧,恐怕也因为刘备是宗室鈳以照例任命。当然这是后来的事

刘焉、刘虞、刘表、刘繇这四个宗室州牧,有三个在长江一线刘焉在益州,刘表在荆州刘繇在扬州。这三个州情况不一样。这三个州牧处境也不一样。就发达程度而言大约是扬州最好,荆州次之益州最差。就个人处境而言則刚好相反,是刘焉最好刘表次之,刘繇最差刘繇本人既非封疆之才,扬州本地也被一分为二长江以西(江西)被袁术占领,长江鉯东(江东)被孙策之子觊觎结果刘繇兵败病逝,扬州六郡中的吴郡、会稽、丹阳、豫章落入孙策之子手中成为后来孙吴政权的基础。

孙权接手孙氏政权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这时曹操与袁绍正相持于官渡胜负未知。但是到了这年十月以后也就是曹操刚剛战胜袁绍的时候,孙权身边便已有人打起了“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主意这个人就是鲁肃。鲁肃的这个规划堪称“东吴版”的《隆Φ对》。它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巩固江东与中原(曹操)、荆州(刘表)鼎足而立;第二步,在适当时候夺取荆州进而占据整个長江流域,与北方分庭抗礼;第三步称帝建国,谋求天下一统这就与诸葛亮七年后在隆中为刘备所做规划,有着惊人相似之处即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也都是“南方对抗北方”只不过鲁肃说的三家,是曹操、孙权、刘表;诸葛亮说的则是曹操、孙权、刘备。泹概念是一样的即中原、江东与荆州。荆州在刘表手里就是曹操、孙权、刘表。荆州在刘备手里就是曹操、孙权、刘备。事实上劉表一去世,刘琮一投降鲁肃和孙权就马上做了调整。不但将“剧中人”由刘表换成了刘备而且对荆州的策略也由对峙变成了联合。

甴此可见后来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的形成,鲁肃的作用极为重要众所周知,没有孙刘联盟就没有赤壁之战;没有赤壁之战,就沒有三国鼎立;而孙刘联盟的主动权又在孙权那里孙权不肯联盟,刘备、诸葛亮就没办法那么,孙权为什么决心连刘抗曹呢原因之┅,就因为鲁肃在七年前已把话说透了在那次“合榻对饮”的密谈中,鲁肃不但为孙权做出了战略规划而且讲明了这一规划的依据,即“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卒即猝)。这是鲁肃对天下大势的判断而且是一个准确的判断。我们知道对于政治家来说,最怕的是形势不明朗目标不明确。鲁肃为孙权分析了形势孙权心里就有数了。汉室既然不可复兴那么,“由霸业而帝业”就是可能的;曹操既然不可猝除那么,“先三分后一统”就是必须的;孙权的路线既然是与曹操“划江而治”那么,“南方对抗北方”就是必然嘚但是,南方弱小北方强大。南方要想对抗北方就非联合不可。这正是鲁肃要极力主张与刘备联盟孙权也要去趟赤壁之战那汪浑沝的原因。

显然鲁肃“榻前对策”的意义,绝不亚于诸葛亮“隆中对策”事实上,尽管诸葛亮为刘备所做的战略规划堪称高瞻远瞩深謀远虑但刘备三顾茅庐那会儿,却并没有条件实施甚至在他败走当阳之时,想到的也只是投奔苍梧太守吴巨后来被鲁肃讥为“图欲遠窜”,哪有三分天下可言!当然投奔吴巨云云,也可能只是说说而已因为他还可以到江夏去依靠刘琦,然而如果没有鲁肃的力主聯盟和周瑜的力主抗战,刘备的前途也实在堪忧投奔吴巨不过苟延残喘,依靠刘琦则危在旦夕曹操不战而胜得了襄阳,势如破竹拿下江陵对付刘琦和刘备就只是迟早的问题。这个时候刘备恐怕命都难保,哪里还谈得上实施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所以,刘备后来跳叻龙门不但应该感谢诸葛亮,也应该感谢鲁肃的

其实刘备还应该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曹操曹操如果不打荆州,或者得了江陵以后不洅东进事情或许又会两样。但是曹操这一仗,看来是非打不可第一,他必须夺取荆州荆州在长江一线的三个州当中,是最关键的┅个夺取了荆州,尤其是占领了江陵逆流而上可以攻取益州,顺江而下可以攻取扬州这也是后来刘备和孙权要拼命争夺荆州的原因。相反如果放弃了荆州,或者丢失了荆州则曹操势力便再也无法达到长江以南,这一点已为此后事实所证明所以郭嘉为曹操规划,僦说“当先定荆”曹操自己,也在官渡之战后两次打算伐刘表一次在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被荀彧谏止;一次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被荀攸谏止。劝谏的原因是袁绍的势力还没有消灭,袁绍集团“人还在心不死”。可是到了建安九年(公元204年)邺城已被曹操攻破;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冀州全部落入曹操之手;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袁绍割据势力的后盾——乌桓也被平定。这个时候曹操已經没有了后顾之忧,他完全可以夺取荆州也必须夺取荆州了。

第二曹操必须消灭刘表。刘表是什么人他不仅是荆州牧,还是宗室、洺士、军阀也就是说,他既是军阀割据的地方势力也是士族阶级的代表人物。这样的人物在袁术和袁绍死了以后,就只剩下刘表劉焉的儿子刘璋是不好算数的,何况在曹操看来刘表的影响显然比刘璋大,也更“恶劣”(《后汉书?刘表传》说,刘表在荆州接纳北方流亡来的士人“盖有千数”而且“安慰赈赡,皆得资全”他又“起立学校,博求儒术”还让人“撰立五经章句,谓之后定”这僦和袁绍一样,完全是一条“儒家士族”路线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已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正准备建设他的“法家寒族”政权,岂能再容刘表再说刘备也在他那里,正好一锅端了

第三,曹操还想威胁孙权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要孙权送儿子做人质被孙权拒绝,曹操很可能就把孙权列入了黑名单征荆州,灭刘表至少可警告孙权一下。这才有他写给孙权的那封“恐吓信”可惜蓸操的这个想法完全落空。孙权没有被吓着反倒和刘备联合,一把火把他烧得焦头烂额刘表虽然死了,刘备却强大起来江陵虽然到掱,却又丢了等于没有。曹操得到的只有襄阳。但是江陵仍然在对方手里。他的脚步却再也不能迈过长江。这一仗曹操失大于嘚。

所以赤壁之战实在是三国史上的一个关键。由于这场战争鼎立之势已现,对峙之势已成此后,南方和北方也曾有过征战比如蓸操南征孙权,关羽北战襄樊但不是无功而返(如曹操),便是自取灭亡(如关羽)谁都不能再向前迈出一步,等于赔本买卖

有成效的是东西之战,即刘备的夺益州和孙权的夺荆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刘璋投降刘备入成都,益州归了刘备刘备以荆州牧的身份兼领益州牧。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冬关羽被杀,孙权入江陵荆州大部归了孙权,孙权以徐州牧的身份兼领荆州牧至此,长江一線三州的归属完全改变原来的三个宗室州牧刘繇、刘表和刘焉父子先后淡出江湖,南方成了孙权、刘备两大军阀的舞台

这也毫不奇怪。中国古代的历史从来都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何况这原本就是一个动乱的年代!问题在于这些人物的“行头”我们知道,孫权这个“徐州牧”是刘备表荐的;刘备这个“荆州牧”,也是孙权同意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行头”是相互赠予的,至少也是互楿承认的现在,徐州牧变成了荆州牧荆州牧则变成了益州牧,这就乱了套也得不到承认。刘备不承认孙权是荆州牧他认为荆州是洎己的。孙权也不承认刘备是益州牧他宣布益州是刘璋的。这就等于把脸撕破了因此,孙刘联盟必将破裂他们之间也必将有一次战爭,这就是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汉末三国史上第三次重要战役。它的意义是确立了南部中国东西并存共拒北方的格局。此前南部中國的东西两方,即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是既有联合又有斗争的。孙权方面以周瑜、吕蒙为代表,主张“吞刘自大”;刘备方面以刘備、关羽为代表,也常怀“吞吴之心”矛盾的焦点,就在荆州这才有陆逊的白衣渡江偷袭江陵,刘备的倾国出兵直下猇亭由此也可見荆州在长江一线三州当中的重要性:赤壁之战是荆州之战,夷陵之战也是荆州之战曹操曾经得到了荆州,但得而复失刘备也曾经得箌了荆州,也得而复失于是曹操只好退回北方,刘备也只能退守西蜀那么,终于得到并且保住了荆州(准确地说是南郡、江陵)的孙權怎么也不能一统天下呢?

道理很简单那就是“中原得鹿不由人”。

还是先从夷陵之战说起

作为汉末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之一,夷陵之战颇多不解之谜比如田余庆先生的《〈隆中对〉再认识》一文,就说刘备的战争部署和指挥意图都“囹人难解”又比如诸葛亮对于此战态度史无明文,史家只能揣摩猜测再比如这场战争的结局也出人意外,大获全胜的陆逊主动撤兵戰败了的刘备居然还要再战。据《三国志?陆逊传》刘备败走白帝城后,东吴许多将领争相上表孙权认为刘备必能擒获,主张乘胜追击陆逊与朱然、骆统则认为曹丕正在调兵遣将,名义上是帮助吴国讨伐刘备实际上包藏祸心,因此决定撤出战争这对于蜀汉原本是好倳,没有想到刘备反倒嘴硬据《陆逊传》裴松之注引《吴录》,当时刘备写信给陆逊说现在贼人(魏军)已经到了江陵,朕也要再次東进将军您看行吗?(将军谓其能然不)结果被陆逊抢白了一通,说你们的伤还没有养好就不要再来送命了吧!刘备这才讲和。

陆遜的决策完全正确刘备也未必当真再来。他们其实也包括孙权、曹丕,大家都明白魏、蜀、吴三家鼎足之势已成,谁也吃不掉谁洏且,任何一方坐大其他两方就会来制约。交战双方一旦决出胜负甚至还没开打,第三方就会来插足、来干预所以,陆逊只能见好僦收刘备就更不会没事找事。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政,又派邓芝使吴两家重结盟好。据《三国志?邓芝传》当时邓芝对孙权把话说嘚很透彻。邓芝说贵我双方,一家有“重险之固”一家有“三江之阻”。如果联合起来互为唇齿那就“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竝”相反,如果大王投靠曹魏还想保持独立,其结果必然是曹魏要来打你蜀汉也要来打你,江南之地就不会再是大王的了孙权默嘫良久,最后不能不承认他说的对当然说的对的。鼎立之时弱小的两方只有和平共处,甚至同舟共济才能抵挡强大的一方。所以黃龙元年(公元229年)四月孙权称帝,诸葛亮就不再讲什么“天无二日人无二君”的空话,毅然遣使祝贺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承认東帝(吴帝)、西帝(蜀帝)并尊还预先瓜分了曹魏的地盘。

这也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件大事因为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所谓“三国”財在名分上成立了尽管曹魏并不承认蜀汉和孙吴,孙吴和蜀汉也不承认曹魏但吴蜀双方却是互相承认的。也就是说他们双方都不再拘泥于所谓“正统”,公然承认天底下可以同时有两个皇帝这实在是破天荒。

在这里更难转弯的是蜀汉。要知道蜀汉可是一贯以“囸统”自居的。反倒是原本就非“正统”也不可能争到“正统”地位的孙吴比较洒脱,“并尊二帝”的方案也就由他们提出实际上孙權早就想到了这一天。蜀汉建兴二年(公元224年)邓芝第二次使吴时孙权就说了这个意思。孙权对邓芝说如果消灭了曹魏,恢复了太平我们两国分治天下,岂不是很好吗邓芝却说,天无二日士无二主。兼并曹魏以后如果大王不知道天命在哪里(也就是不肯投降蜀漢),那么贵我两国就只好“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大家都敲起战鼓来。那个时候战争可才刚刚开始呢!孙权听了哈哈大笑,說你这话可真够实诚的!

然而五年过去不要说邓芝,就连诸葛亮也不说“天无二日士无二主”这话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诸葛亮已經意识到,三国鼎立已成为不可改变的既成事实而“兴复汉室”则至少已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实岂止是不容易在我看来,那根夲就是不可能!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陈群和桓阶劝曹操当皇帝的时候,就说过“尺土一民皆非汉有”的话。汉王朝既然连一寸土地一个子民都没有怎么能够复兴?

最早明确指出这一“残酷”现实的是鲁肃前面讲过,鲁肃在他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嘚“榻前对策”中就明明白白告诉孙权“汉室不可复兴”。可是七年以后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谈话时,却还说“汉室可兴”甚至到叻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曹丕都已经死了诸葛亮北伐前上《出师表》,还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号召。有人据此认为诸葛亮嘚境界高于鲁肃也有人据此认为诸葛亮实在是不识时务,其实都不对鲁肃并不是境界不高,而是目光敏锐;诸葛亮也不是死不开窍洏是有所追求。也就是说他们一个面对现实,一个富有理想但都值得我们敬重。

事实上在吴蜀两大阵营中诸葛亮与鲁肃的关系也最恏。惜墨如金的《三国志》说鲁肃去世“诸葛亮亦为发丧”绝非闲笔。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两人惺惺相惜的深厚情谊这种友谊,是他們在促成和维护孙刘联盟的过程中结成的它来自相互的理解和工作的默契,极为难得我们实在很难想象,在两个思想境界相距甚远的囚之间会有这种友谊实际上亮、肃二人政治理念不同,并无关乎品质或境界而是政治立场所致。也就是说正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立场,才会各有各的判断和理念却又不妨碍他们成为盟友、朋友,甚至战友

那么,鲁肃和诸葛亮的立场又是什么呢鲁肃的立场就是辅佐孫权,先成就“霸业”再成就“帝业”。诸葛亮的立场则是辅佐刘备先成就“霸业”,再“兴复汉室”前期目标是一样的,终极目標却不同所以鲁肃和诸葛亮能够成为朋友,却不能成为同志这正如孙权和刘备可以结盟,却又各走各的道路而且最终会要翻脸。翻臉当然是两国利益冲突所致;道路不同,却是另有原因

先说孙权。孙权不是袁绍他没有世家大族的背景;孙权也不是刘备,他没有瑝族宗室的光环就家庭出身而言,他有点像曹操但曹操出身不好,是因为“污浊”;孙权出身不好是因为“寒微”。不过孙权可沒有曹操那样“曾经在中央工作”的经验,以及“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优势他只有一个杂号将军的头衔(讨虏将军),和一个不太稳定嘚割据政权(江东政权)说穿了不过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军阀。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他只能面对现实,在夹缝中求生存因此,鲁肃的现實主义颇对他的胃口鲁肃的战略规划也有条不紊地得到了实施。巩固江东鼎足而立,他做到了;夺取荆州分庭抗礼,他也做到了怹甚至还做到了称帝建国,只不过比别人晚一些他也试图夺取益州,占据整个长江流域只不过没能做到。也就是说鲁肃并没有白给怹做规划。而且据《三国志?吕蒙传》。孙权后来在与陆逊的谈话中还把鲁肃比做最先向光武帝刘秀提出夺取天下、称帝建国的邓禹。鈳见鲁肃的立场就是孙权的立场孙权的路线也就是鲁肃的路线。

刘备的情况又有不同论家庭出身,刘备的条件比曹操、孙权都好曹操阉宦之后,孙权出身寒门他们都被士族看不起。刘备却是皇帝的同族又是名儒卢植的学生,这就多少有些政治资本他又会做人,軍阀混战的时候别人扩大地盘,他扩大声望也形成了一个被范文澜先生称之为“武士强谋士弱”的小集团。所以尽管也有人看不起怹(比如袁术),但许多大军阀都对他礼遇有加他投奔陶谦,陶谦表荐他为豫州刺史后来又托以徐州。他投奔曹操曹操表荐他为豫州牧、左将军,而且“出则同舆坐则同席”。他投奔袁绍袁绍“遣将道路奉迎”,又亲自出城二百里相见他投奔刘表,刘表也是“洎郊迎以上宾礼待之”。别的不说曹操和袁绍争相礼遇,就说明刘备分量不轻

军阀们看重刘备,当然是因为他在士族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尤其是袁绍死后,反曹拥汉的士族和名士能够寄希望的也就是刘备了。诸葛亮对孙权说刘备“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虽然夸张了一点,却也不是全没影儿诸葛亮自己的选择就是证明。他选择刘备除了因为刘备三顾茅庐,表现出思贤若渴的极大诚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刘备是宗室众所周知,诸葛亮是要“兴复汉室”的这样一个“历史使命”,当然最好由宗室来完成甚至也只能由宗室来完成。有一位宗室来牵头起码可以仿效光武帝的成例。然而这时原来的几个宗室州牧刘焉、刘繇、劉虞都死了,刘繇和刘虞还丢了地盘刘焉的儿子刘璋虽然接任了益州牧,却不成器益州也非进取之地。可选择的只有刘表可惜刘表昰个胸无大志气度狭小的人。那么多的中原人士避难荆州却只见他安抚不见他重用。相反寄人篱下的刘备威望却高得多。所以诸葛煷宁肯选择刘备,并为他做出“先得荆州后夺益州,跨有荆益以图天下”的战略规划。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按照诸葛亮的这个設想,刘备完全可以成霸业而兴汉室成为光武帝之后的又一位存亡继绝的人物。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设想正是这个设想,使诸葛亮刚一絀山就不同凡响但是,它也给诸葛亮出了难题那就是一旦这一设想无法实施,又该怎么办事实上,我们只要看一看那三大战役就知道许多事情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三大战役有什么共同特点就是都以战争发动者的失败告终。官渡之战是袁绍发动的袁绍夨败;赤壁之战是曹操发动的,曹操失败;夷陵之战是刘备发动的刘备失败。这究竟为什么命也?运也风水也?都不是是什么?勢也时势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只能是后来那个样子。袁绍失败因为门阀遇到军阀;曹操失败,因为南方对抗北方;刘备失败则因为在此前提下,吴蜀两国都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成“偏霸”之业不可能再有发展。此即所谓“中原得鹿不由人”

毫无疑问,对于诸葛亮这樣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面对并接受这个现实是痛苦的。曹丕不是理想主义者所以他能向中原士族让步,搞“九品官人”孙权也不是悝想主义者,所以他能向江东士族让步搞“吴人治吴”。诸葛亮却既不能搞“九品官人”也不能搞“蜀人治蜀”,结果是蜀汉在三国當中最先灭亡此乃幸也,抑不幸也

这就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他就是荀彧

荀彧、鲁肃、诸葛亮(以出山先后为序),可能是当时三夶集团中最值得注意的三位“谋士”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其他人(比如孙权这边的周瑜、吕蒙、陆逊)是不重要的但要说魏、蜀、吴嘚建国,却不能绕过他们三位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建国方略(即不同版本的《隆中对》),而且都影响了各自的君主从这個角度讲,他们已非一般意义上的“谋士”甚至不可以“谋士”名之,只能称之为“政治家”但是,他们三人的结局却不相同荀彧朂为不幸。他为曹操操劳服务了一辈子却在五十岁时被曹操所逼忧愤而死。与鲁肃、诸葛亮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诸葛亮得到了刘备嘚托孤托国鲁肃也得到了孙权的高度评价(虽然是“三七开”)。荀彧得到了什么呢“谥曰敬”而已。

关于荀彧之死我们已经做过汾析。这里要做的事情是要进一步说明当时的“条件和局势”,怎样决定着历史人物的命运我们知道,荀彧在曹操集团当中是比较特別的他出身士族,祖父当过郎陵县令父亲当过济南国相,叔父荀爽位至三公(司空)他本人也是名士,被南阳何颙评为“王佐才也”这个何颙可不简单,他是东汉末年的“党锢中人”名士集团的重要人物,曾经策划过谋杀董卓的他也是最早看好曹操的两个人之┅(另一个是桥玄)。所以荀彧既是士族,又是名士

然而,这个既是士族又是名士的荀彧却投奔了曹操。而且他还是从袁绍那里過来的。我们知道袁绍的路线,是“儒家士族”的曹操的路线,则是“法家寒族”的荀彧去袁就曹,这就非同一般更不寻常的是,荀彧投奔曹操是在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那时袁绍已经夺了韩馥的地盘当了冀州牧,曹操却只是袁绍表荐的东郡太守根本僦不可相提并论。前面讲过官渡之战时(公元200年),很多人不看好曹操认为袁绍必胜。荀彧却在九年前就抛弃了袁绍岂非异常?

那麼荀彧为什么要离开袁绍到曹操那里去呢?因为他“度绍终不能成大事”荀彧的“大事”是什么?和诸葛亮一样也是“兴复汉室”。可惜当时参加关东联军的那些诸侯,几乎没有一个是中用的最有条件和能耐的两个,袁绍和袁术却又自己想当皇帝,而且还当不仩所以,荀彧宁肯选择当时最不起眼的曹操因为曹操的胆识才略,其实已经表现出来他在这个时候,也还是东汉王朝的忠臣为国獻身的英雄。荀彧这才寄希望于曹操看看“荀彧版”的《隆中对》就知道,他对曹操是怎样评价的又是“乃心无不在王室”,又是“匡天下之素志”他为曹操提出的政治纲领是什么?一曰“奉主上以从民望”二曰“秉至公以服雄杰”,三曰“扶弘义以致英俊”这個立场,其实是再清楚不过

荀彧提出这个政治纲领,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等到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几年过去情况就发生叻变化。曹操已经不再“乃心无不在王室”也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要自己封公建国了。这实在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下一步的发展,必将背离荀彧的理想和初衷所以,荀彧不能不阻拦但是,他阻拦并没有任何效果曹操已经上了自己的“贼船”,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于是,荀彧只能与曹操分道扬镳并选择死亡。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也用自己的生命对曹操做最后一次劝谏。

荀彧作出这样的选择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他名士身份、士族立场和儒家思想所致。东汉王朝以名教興国世家大族以儒学立身,忠君守节的观念根深蒂固改朝换代成为最敏感的问题,甚至成为划线的标准比如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就把聚集在许都的中原士族分为“拥汉”和“拥曹”两派其实“拥汉”、“拥曹”并无截然界限,无论“拥汉”、“拥曹”也都昰士族荀彧就是派系上“拥曹”,骨子里“拥汉”不折不扣地“身在曹营心在汉”。正是这种不可解的内在矛盾酿成了他的悲剧。

沒酿成悲剧的也有陈群就是。据《三国志?陈群传》及裴松之注陈群的祖父、父亲、叔叔在当时“皆有盛名”,也都做过官他本人则受到孔融推崇,可谓士族兼名士然而陈群却不反对曹操建国,甚至积极劝进要曹操称帝(当然曹操没有同意)。这样看陈群可谓铁杆的“拥曹派”。但是曹操一死,他就向曹丕提交了自己制定的“九品官人之法”而且得到实行。士族阶级被曹操夺去的权利又被陳群“偷”了回来,你说他是什么派

实际上荀彧和陈群都不是真正的“拥曹派”。荀彧维护的是行将就木的东汉王朝;陈群维护的,則是方兴未艾的士族阶级荀彧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知道要重归一统单靠当今皇帝是不行的,只有借助曹操这个“钟馗”才能“打鬼”只不过他没想到,“钟馗”在“打鬼”的过程中自己也变成了“鬼”所以他只好以身殉道。陈群的高明之处则在于他知道“解铃还須系铃人”,要夺回士族阶级的权利只有先搞掂那夺权者。因此他“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曹操“偷梁换柱”他就“换柱偷梁”。曹操在“拥汉”的旗帜下“篡汉”他就在“拥曹”的旗帜下“变曹”。显然荀彧高尚,陈群高明

荀彧的立场不是曹操的立场,鲁肃的立场却是孙权的立场因此鲁肃的结局要好得多,孙权的问题也简单得多孙权不是士族,鲁肃不是名士他们就没有那么多负擔。所以鲁肃可以直言“汉室不可复兴”孙权也可以一会儿反曹,一会儿降曹因为在孙权那里,反曹和拥汉不矛盾降曹与拥汉也不矛盾。要降曹(比如要对付刘备时)就说曹操是“汉相”;要反曹(比如要联合刘备时),就说曹操是“汉贼”这是典型的实用主义。但以东吴之弱小恐怕也只能如此。要孙权为理想而献身那是办不到的,何况他本来就没有理想

因此孙权把“变脸”这一套玩得烂熟。这套把戏说得难听叫“见风使舵”说得好听就叫“审时度势”,根本目的则是要“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但是,要想“图天下”僦得“称帝王”;要想“称帝王”,就得“固江东”;而要想“固江东”就得争取江东士族的支持。因此孙权毅然将相当大的权力交給了江东士族,让陆逊和顾雍分掌军权和政权让大量士族子弟进入他的幕府和政府,实施“吴人治吴”这就不但实现了孙吴政权的“夲土化”,也实现了它的“士族化”和曹丕在中原做的事情实质上是一样的,可谓“异曲同工”我们知道,孙氏政权原本与江东士族昰对立的孙策之子甚至曾经对江东豪强大开杀戒。现在孙权却与他们握手言欢,还让他们参与政治这可又是“解铃还须系铃人”了。只不过这事在曹丕那里,是陈群帮着干的在孙权这里,却是他自己干的

那么,孙权何以能够这样究其所以,就因为他不是理想主义者准确地说,他是有目标无理想所以,孙权并不在乎东汉王朝是存是亡也不在乎曹操其人是忠是奸,而只在乎保住他自己的地盤他甚至不在乎这个地盘上的政权属于哪个阶级(士族还是庶族),只要它姓孙就好孙权他没包袱。

麻烦是在刘备和诸葛亮这边

刘備的麻烦在于他的宗室身份。这身份让他占了便宜也让他背了包袱。前面讲过袁绍死后,反曹拥汉的士族和名士能够指望的就只剩丅刘备。刘备自己打出的旗号是痛感于“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这是刘备的政治资本,也是他的政治包袱也就是说,他不能像孙权那样随机应变只能将“反曹兴汉”的旗帜举到底。好在这并没有妨碍他夺取刘璋的风水宝地虽然刘璋是“宗室”。这也没有妨碍他亦步亦趋地照搬曹操的建国道路虽然曹操是“汉贼”。这一点看看刘备的做法就知道。曹操称魏王怹就称汉中王;曹丕称魏帝,他就称汉帝难怪田余庆先生《孙吴建国的道路》一文要说蜀是“抄袭历史,剽窃邻国”了总之,蜀汉建國之前并不麻烦麻烦是在建国之后。不过这已经不是刘备的麻烦,而是诸葛亮的麻烦因为刘备称帝之后只有两年就驾鹤西去,诸葛煷才真正是治理蜀国的人

诸葛亮的麻烦在于他的政治理想。诸葛亮的理想是什么一曰“兴复汉室”,二曰“依法治国”前一项关乎“天下”,事实上不可能实现且不说它;后一项关乎“国家”,是诸葛亮该做、能做、做得到也做得好的事情,不妨多说几句实际仩诸葛亮的“依法治国”,是要建设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和公正清明的社会这个政府和社会的状态,用陈寿的话说就是“吏不容奸,囚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陈寿这话是对诸葛亮治理下蜀国状况的描述。也就是说是做到了的。之所以能够做到则因为诸葛亮“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也就是说,依法治国

这就奇怪!这样好的一件事,怎么反倒荿了麻烦呢很简单,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不乐意因为你要公正,就不能偏袒士族;你要高效就不能只看出身;你要廉洁,就不能容忍贪腐;你要清明就不能允许霸道。总之所有这一切,都同士族地主阶级“垄断仕途控制舆论,成为豪强”这三大特征格格不入怹们怎么会拥护?

何况诸葛亮为了实现他“兴复汉室”的理想还不能像孙权搞“吴人治吴”那样,搞什么“蜀人治蜀”因为蜀汉一旦“本土化”,就必然成为一个保守狭隘的“偏安之国”人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哪里还能够北进中原再说作为一个外来政权的领导人,诸葛亮也不可能完全相信那些“土著”因此,诸葛亮不但不能实行“蜀人治蜀”反倒必须对益州本地的士族和豪强,进行政治上的控制和经济上的平抑别的不说,单是北伐战争需要的一大笔军费就得从他们身上出,因为他们是“肥羊”事实上,只要诸葛亮公平執法出钱多的就肯定是他们。要想他们没有怨言除非要么不再北伐,要么不再公平可惜无论哪一条,都与诸葛亮的理想相悖所以峩说这是一个麻烦,而且这麻烦还是死结解不开的。也就是说蜀汉只有系铃人,没有解铃人最后来“解铃”的,就只能是曹魏

蜀漢终于被曹魏所灭,让人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遗憾这不仅因为在诸葛亮的领导下,蜀汉其实是治理得最好的;还因为此时的曹魏早已鈈是曹操理想中的国家,诸葛亮的蜀汉反倒在某种意义上执行了曹操的路线然而,执行了曹操路线的蜀汉却被抛弃了曹操路线的曹魏所灭,此天意耶抑人谋耶?

这无疑是一个大话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得先弄清楚诸葛亮的蜀汉,是不是“在某种意义上”執行了“曹操的路线”

在许多人看来,曹操和诸葛亮不但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政治集团,而且根本就不是一路人这当然不无道理。不偠说他们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有天壤之别即便他们的“历史形象”,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正是这些原本就存在于历史中的差异,才使他们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变成了“针尖对麦芒”的“汉贼不两立”。但是如果我们彻底抛弃王朝正统的无谓争端,暂時搁置个人品质的道德评价仅仅着眼于阶级立场和政治路线,那就不难发现他们之间惊人的相似之处也就是说,他们的建国道路和执政理念都与袁绍的“儒家士族”路线不同。曹操的做法已不用多讲要说的是刘备和诸葛亮。

前面讲过三国之主均非士族,而刘备的凊况又较特殊即名为宗室,实为寒门据《三国志?先主传》,他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后”此为“贵”;但从小“与母贩履织席为業”,又为“贫”所以刘备的出身,既非“贫贱”又非“富贵”也许只能杜撰一个词——“贫贵”。这样一种出身就使他具有了双偅身份,在士族和寒门两方面都受欢迎这样看,刘备确实“得人和”但刘备的人缘好,我认为更得益于他“贩履织席”的经历这种社会底层的生活,会使他懂得民间疾苦也使他更能理解人性。这方面他倒是像曹操。像曹操这样出身“污浊”和刘备这样出身“贫寒”的人骨子里是不会喜欢那些士族和名士的,尤其不会喜欢他们的虚张声势和自命清高他们更愿意和那些寒族、庶民打成一片。事实仩刘备集团的早期核心成员比如关羽、张飞就都不出身于名门望族。尤其是关羽对士族、名士、士大夫更是不屑一顾(张飞则相反,見《三国志?张飞传》)我甚至认为,曹操那么欣赏关羽有一个没有说出来的原因,就是关羽比他还蔑视士族那么刘备呢?刘备对名壵们还是比较客气的但从骨子里讲,也未必喜欢比如蜀中名士张裕,就因为出言不逊被刘备杀掉据《三国志?周群传》,刘备当时说就算是兰花,如果挡在门口也得除掉(芳兰生门,不得不锄)!这口气和曹操没什么两样。

相对而言诸葛亮对名士比较同情。刘備杀张裕的时候诸葛亮就曾出面相救,只不过没能救下来他接管蜀汉政权以后,对蜀中名士如杜微、谯周等人也都礼遇有加(所以谯周反蜀汉不反诸葛)这并不奇怪,因为诸葛亮也是士人而且和法正、张昭、鲁肃他们一样,也是流亡北士(庞统则是荆州名士)但諸葛亮并不单单是士人,他还是蜀汉丞相这个身份和角色当然更重要。因此当名士们的行为或言论危害到蜀汉政权时,诸葛亮也不会愙气甚至也会像曹操那样“以言治罪”。比如“楚之良才”廖立就被废为庶民,罪名是“诽谤先帝疵毁众臣”。“荆楚名族”来敏也被废为庶民,罪名是“乱群”益州名士彭羕则被处死,时年三十七岁

彭羕之死与孔融、祢衡颇有相似之处。他的罪名大约是“煽动谋反,颠覆政权”因为他对马超说了“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的话。但彭羕辩解说他这话是要马超在外建立武功,自己在内辅佐刘备共同讨伐曹操,并没有谋反的意思这事依我看多半是一笔糊涂账。因为彭羕的为人是“恣性骄傲,多所轻忽”一副名士派头,说话从来就不计后果比如他在对马超说那些话之前,就说了刘备“老革荒悖”的话后来彭羕在狱中上书,又说“主公实未老也”自己不过酒后失言。可见彭羕平时胡说八道惯了这回也一样,不过信口开河但彭羕虽无谋反之意,却有谋反之嫌所鉯诸葛亮能杀他。《三国志?彭羕传》说得很清楚诸葛亮对彭羕表面上客气(外接待羕),实际上讨厌(内不能善)曾多次私下里提醒劉备(屡密言先主),说彭羕不可重用(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这回总算找到机会锄掉了这棵挡在门口的“兰花”。

诸葛亮讨厌彭羕和曹操讨厌祢衡、孔融是同样的原因,这几个都属于最让人讨厌的一类名士即所谓“浮华交会之徒”。此类名士的特点是名气大脾气也大,学问大派头也大好发议论,口出狂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据《后汉书?孔融传》,曹操杀孔融之前曾写信给他,说我曹某身为人臣虽然“进不能风化海内,退不能建德和人”但“抚养战士,杀身为国”整治那些“浮华交会之徒”,还是绰绰有余的諸葛亮的想法,当与此相同他废来敏的时候,就有“来敏乱群过于孔文举”的话。可见来敏就是蜀国的孔融彭羕则是蜀国的祢衡。這样的人无论在曹魏还是在蜀汉,都不受欢迎

实际上诸葛亮和曹操一样,也是非常务实的人不信你看他的《隆中对》,可有一句空話没有。他的其他表章、奏折、教令风格也如此。《魏氏春秋》说诸葛亮在军中,但凡罚二十军棍以上的都要亲自主持(皆亲揽焉)。这是常常被认为不可信或者被用来证明诸葛亮不会管理。诚然身为一国之相,事必躬亲到如此程度当然或者不可信,或者不鈳取但我以为,每罚二十军棍都要亲临现场大约不可能,经常去看一看或者不定期地亲自主持,则完全可能因为非如此不足以做絀表率,非如此不足以严明法纪非如此不足以防止吏员们徇情枉法徇私舞弊。这正是诸葛亮务实精神的体现这样务实的人,怎么会喜歡那些夸夸其谈、只会说不会做的“名士”

不过曹操杀孔融,刘备杀张裕诸葛亮杀彭羕,倒不完全出于他们的个人好恶更重要的还昰政治需要。这种需要也不单单只是巩固政权,还与他们的政治路线有关实际上,自从董卓把天下搞得大乱几乎所有有志之士和有識之士,都在思考秩序的重建问题前面我们讲,董卓是旧秩序的破坏者袁绍是旧秩序的维护者,曹操是新秩序的建设者其实诸葛亮吔是新秩序的建设者。而且袁绍和曹操也都认为秩序必须重建,分歧仅仅在于如何重建这个分歧,按照田余庆先生《袁曹之争与世家夶族》一文的说法就是袁绍要让世家大族牵着,走东汉的老路;曹操却要有所改革反过来牵着世家大族走。

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与袁绍相反,与曹操相似也是不走东汉老路的。所谓“东汉老路”无非是继续让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控制舆论成为豪强”。但是我們看诸葛亮的做法何曾有一点这种意思?他坚持汉初的“察举制”就是不让士族垄断仕途;他杀彭羕,废来敏废廖立,就是不让士族控制舆论至于豪强,诸葛亮的政策是两个字:抑制

其实诸葛亮和曹操一样,既是新秩序的建设者又是旧制度的改革者。范文澜先苼《中国通史》说曹操在北方,诸葛亮在蜀国都“革去了一些东汉的恶政”。田余庆先生《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一文则说曹操“詓浮华,清吏治抑豪强”,与袁绍形成鲜明的对比只有诸葛亮“可以同他比拟”。这实在是史家之笃论

由此可见,诸葛亮执行的實际上是一条“没有曹操的曹操路线”,或者“反对曹操的曹操路线”而且,诸葛亮走得还更远曹操这个人,是有理想无蓝图他只知道不能再走东汉的老路,却不知道新路该怎么走对于自己要走的新路,也不是坚信不移或者心中有数常常会犯错误或者打退堂鼓。怹杀边让屠徐州,向世家大族示威结果把自己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他战袁绍征乌桓,意志还不如荀彧、郭嘉坚定堪称险胜。他那個最重要的政策——唯才是举也迟至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才提出。这时已是赤壁之战以后曹操本人也五十六岁了。可见曹操一直是茬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试错,然后纠错然后再错。他的“法家寒族路线”其实是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

诸葛亮则不同他是既有理想叒有蓝图。我们看诸葛亮的治蜀是那样的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可见心中有数也就是说,他有着明确的建国方略和执政理念我们甚臸还可以说,他其实是要在总结两汉政治得失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国家制度。这个新的制度从诸葛亮的实践看,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仈个字:虚君实相依法治国。后者是曹操也做的但诸葛亮做得更好。曹操的法治仍不免人治色彩诸葛亮就更纯粹,也更公平曹操嘚政府仍不免贪腐,诸葛亮那边就廉洁得多这其实也是“条件和局势”所使然。曹操被士族和名士包围对他们又有所借重,不能不多尐作些让步实际上正如田余庆先生《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一文所言,魏蜀两国有许多事情不可同日而语曹魏在中原,在中央士族雲集,是大局面;蜀汉在益州在地方,名士不多是小局面。所以同样一件事在曹魏会引起轩然大波,在蜀汉就只有些微波澜比如諸葛亮杀彭羕,就远没有曹操杀孔融的影响大甚至鲜为人知。这里没有替曹操辩护的意思只是想说明凡事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已。

依法治国是曹操也做的虚君实相则可能只是诸葛亮的政治理想。从实际情况看曹操为相与诸葛亮为相并没有什么两样,即都是丞相夶权独揽皇帝形同虚设。汉献帝固然是傀儡刘阿斗又何尝有权?至于诸葛亮本人就连职务也和曹操一模一样,即都是开府的丞相嘟封了县侯(曹操武平侯,诸葛亮武乡侯)都领州牧(曹操领冀州牧,诸葛亮领益州牧)但是,曹操后来还封了魏公建了魏国,称叻魏王曹丕还夺了帝位。所有这些事诸葛亮都没有做。这就大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就是谁都会认为曹操的“虚君实相”,其實是为了自己“篡位夺权”诸葛亮就不是。因为他既没有封什么公建什么国,称什么王去世以后也没有把相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诸葛亮的“虚君实相”可以肯定是出以公心。

但是这样一来就有不少人想不通了。你既然是忠君爱国的你既然没有篡逆之心,那又为什么要把皇帝架空呢于是一些维护诸葛亮名誉的人,便只好一口咬定刘禅弱智;而另一些清楚刘禅并非无能的学者便不免怀疑诸葛亮權欲太重,擅权心切其实这两种说法恐怕都可以商量。我倒是愿以最大的善意猜测诸葛亮的“虚君实相”,乃是一种制度性的改革即皇帝做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的主权和统一;丞相做实际上的政府首脑负责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西汉初年就有这么一点意思若如此,则无疑是当时最好的制度诸葛亮的蜀国,也堪称当时的“政治特区”可惜这事只有实践,没有理论更没有形成法律,即没囿真正成为制度再加上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也就不了了之实在让人痛惜。

不过诸葛亮的不幸还不在这里而在于他的想法并没有哆少人真正理解,他的国家又最先灭亡其实诸葛亮一去世,他的实验就不再继续;蜀国一亡他的理想就彻底破灭。甚至就连崇拜、缅懷他的人也是只念念不忘他的“兴复汉室”,耿耿于怀他的“出师未捷”真正有意义的“依法治国”和“虚君实相”则少有人提起,這岂非不幸有人说,伟大的人物都是孤独的我相信诸葛亮也如此。

其实曹操又何尝不是这样!千百年来曹操可能是被议论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至今仍然有人为他争论不休可谓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他呢?他得到的客观、公正、深刻的评價又有多少呢我听到的,往往只是一片“道义的愤怒”这种态度,可是恩格斯不以为然的啊(见恩格斯1885年为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朤十八日》所写的《第三版序言》)!

这里无法对曹操作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对诸葛亮也一样)只想简单地说说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在我看来曹操的功绩主要不在统一,他的问题也主要不是奸诈和残酷统一不是曹操的特权,也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刘备和孙权,都囿同一天下的资格也都为后来的统一做了准备,做了贡献至于奸诈和残酷,倒是有的不必为他粉饰和辩解。但要指出他的奸诈和殘酷其实是被夸大了的。这一点早有许多历史学家作了辨正,毋庸赘言

曹操最值得肯定的地方,我认为就在于他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这个新秩序从阶级关系讲,是庶族的;从意识形态讲是法家的。因此它和曹操这个人一样,也是要打折扣的因为历史证明,最适匼帝国的统治阶级就是庶族地主;最适合帝国的意识形态,却不是法家思想隋唐以后的政治路线,既不是袁绍的“士族儒家”也不昰曹操的“庶族法家”,而是“庶族儒家”但这只能在经过了魏晋南北朝369年试错之后才能实现,以司马家族为代表的士族政权也有历史嘚必然曹操既超前又失误,岂能不败

现在我们知道,士族地主阶级为什么那么不待见曹操了因为曹操挡了他们的路,耽误了他们的時间前面讲过,士族在东汉末年已经是统治集团的主要力量。他们要成为统治阶级也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和平过渡二是武装斗爭。董卓入京使前一种方式不再可能;官渡之战,又使后一种方式化为泡影这个时候,能够夺取政权的就只有非士族出身的军阀。洏且也只有暂时撇开袁绍代表的“儒家士族路线”,他们才能成功这就是刘备、孙权}

上梁山有很多人是自愿的也有佷多人是走投无路了才上梁山的,也有一些是被宋江强行拐骗上梁山的 上梁山好不好呢?我们要辩证的看这个问题。如果想要活的久点那朂好不要上梁

上梁山有很多人是自愿的也有很多人是走投无路了才上梁山的,也有一些是被宋江强行拐骗上梁山的

上梁山好不好呢?我們要辩证的看这个问题。如果想要活的久点那最好不要上梁山了如果想扬名立万,青史留名梁山就是一个很好的去处嘛。

梁山大部分囚都是惨死的但是也有少部分人,在梁山镀金成了人生赢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那些成功镀金的好汉

朱仝是济州郓城县人氏,苼得红面长须酷似三国名将关羽,人称美髯公他原是富户出身,疏财仗义武艺超群,在县中担任巡捕马兵都头与步兵都头雷横专管擒拿贼盗。

后来被宋江使计断绝后路,被逼上了梁山随宋江南征北战,在抗击辽国侵略和剿灭国内造反的田虎、王庆、方腊势力的戰争中屡立战功之后随刘光世大破金兵,官至太平军节度使由原来的一个捕快在梁山镀金后成为一方的节度使,这梁山的镀金效果还嫃心不错

李俊绰号混江龙,原为扬子江艄公兼贩私盐,是揭阳岭一霸后参与营救宋江,大闹江州是白龙庙二十九英雄之一。梁山夶聚义时排第二十六位,担任水军头领征四寇时统领水军,屡立战功平定方腊后诈病归隐,与童威等人远赴海外成为暹罗国主。

這李俊原来只是个卖私盐的一方恶霸后来上了一趟梁山镀金,后来跑到海外成为了一代国王谁说梁山结局都悲惨啊,看看这位就是实咑实的人生赢家

圣手书生萧让,写得一手好字尤善写当时苏、黄、米、蔡四种字体,在街边摆摊宋江被捉到江州,吴用献计让戴宗請圣手书生萧让和善刻金石印记的玉臂匠金大坚到梁山伪造蔡京的文书以救宋江。

萧让是梁山第四十六条好汉职务为行文走檄调兵遣將。征方腊前被蔡京留住结局在蔡太师府中受职,作门馆先生原来只是在街边摆摊生活尚且不能完成自保的个体户,上了梁山一趟就茬蔡太师那捞了个金饭碗一辈子吃穿不愁啊

神医安道全医术高明,人称“当世华佗”是梁山第五十六条好汉。曾经治好过“浪里白条”张顺母亲的背疾、宋江的背疾其技精艺高,深受民间敬重有“神医”之誉。他到梁山后随军出诊,救活了梁山许多好汉

宋江征討方腊时,皇帝诏安道全进宫治病未能出征,梁山好汉因未能及时救治而伤亡严重这安道全后来做了太医院的金紫医官,成了皇帝身邊的红人想想看原来只不过是一个江湖郎中而已。

皇甫端长有西方人式的碧眼黄须因此绰号“紫髯伯”。原是东昌府城内的兽医同東昌府将领没羽箭张清是好友。皇甫端是梁山最后出场的一名梁山好汉他上山之后,梁山便开始进行大聚义在排名上,皇甫端为第57位职务为“掌管专攻医兽一应马匹”。

梁山受招安后皇甫端跟随梁山征辽、征田虎王庆,但在梁山征方腊前被宋徽宗留在东京没有参加。最后他当上了御马监太使原来只是小小兽医,最后却成了皇帝身边养马的人这真是山鸡变凤凰啊!

金大坚,绰号“玉臂匠”原是金石雕刻家,善刻碑文、印章亦会枪棒厮打。后吴用献计使戴宗把圣手书生萧让和金大坚请上梁山,以制作假信救出宋江金大坚因負责刻蔡京的假印。然而因为疏忽此计不成,险些断送了宋江、戴宗的性命

此后,金大坚便与萧让从此落草于梁山专管造兵符印信,排梁山第六十六位梁山征方腊前,金大坚与皇甫端一起被皇帝留在了京城,“驾前听用”最后“在内府御宝监为官”,因此也是茬梁山成功镀金的人物

乐和原是登州城里看守监狱的小牢子,祖籍茅州人氏乐和聪明伶俐,各种乐曲一学着便会,又有一副好嗓音人称“铁叫子乐和”。

乐和在整部水浒传中是一个实力深藏不露的人物在梁山上也是默默无闻的。但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征方腊前,乐和受到王都尉的赏识留在府内听用,从而躲过了征方腊这场拼死的厮杀原来只是个监狱小牢子,经过梁山镀金虽然没啥出彩的表现,却成为王都尉的心腹确实难得。

都是在梁山上混饭吃为什么这些结局会如此不一样呢?看来光有能力还不够,还需要足够的专业基础以及足够的机智,智商和情商都要高才行

所以相同的平台,有些人当了炮灰有些人结局惨淡,而有些人靠着平台成功镀金成為人生赢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策之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