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可以给小孩免费起名网叫"马电砂"吗?

2759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talkorigins.org/faqs/patterson/patterson.gif 以及 )。报告的全文于2002年公开(Patterson, C. 2002. Evolutionism and creationism. The Linnean18: 15–32),我暂时仍然没找到全文。由于没找到全文,我暂时引用wiki上的词条对当时情况的描述:In the speech, Patterson asked: "Can you tell me anything about evolution, any one thing that is true?", and remarked:"As I understand it, cladistics is theoretically neutral so far as evolution is concerned. It has nothing to say about evolution. You don’t need to know about evolution, or believe in it, to do cladistic analysis. All that cladistics demands is that groups have characters."但是Patterson没想到,当时在场的听众有一名创造论者为会场录了音,然后这盘录音被交给创造论者Luther D. Sunderland,并在创造论者圈子内广泛传播。Patterson希望Sunderland停止传播这份偷录的讲话,但并未得到答复。Colin Patterson对此风波的态度Patterson后来时候一再对此事进行解释,不翻译了自己看吧。"I was too naive and foolish to guess what might happen: the talk was
taped by a creationist who passed the tape to Luther Sunderland [...]
Since, in my view, the tape was obtained unethically, I asked Sunderland
to stop circulating the transcipt, but of course to no effect. There is
not much point in my going through the article point by point. I was
putting a case for discussion, as I thought off the record, and was
speaking only about systematics, a specialized field. I do not support
the creationist movement in any way, and in particular I am opposed to
their efforts to modify school curricula. In short the article does not
fairly represent my views. But even if it did, so what? The issue should
be resolved by rational discussion, and not by quoting 'authorities,'
which seems to be the creationists' principal mode of argument." (Letter
from Colin Patterson to Steven W. Binkley, June 17, 1982)"Unfortunately, and unknown to me, there was a creationist in my
audience with a hidden tape recorder. A transcript of my talk was
produced and circulated among creationists, and the talk has since been
widely, and often inaccurately, quoted in creationist literature."
(Patterson, 1994)That brush with Sunderland (I had never heard of him before) was my
first experience of creationists. The famous "keynote address" at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n 1981 was nothing of the sort. It
was a talk to the "Systematics Discussion Group" in the Museum, an
(extremely) informal group.
I had been asked to talk to them on
"Evolutionism and creationism"; fired up by a paper by Ernst Mayr
published in Science just the week before. I gave a fairly
rumbustious talk, arguing that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had done more
harm than good to biological systematics (classification). Unknown to
me, there was a creationist in the audience with a hidden tape
recorder. So much the worse for me. But my talk was addressed to
professional systematists, and concerned systematics, nothing else.
(Patterson给Theunissen的信,1997)Because creationists lack scientific research to support such theories
as a young earth ... a world-wide flood ... or separate ancestry for
humans and apes, their common tactic is to attack evolution by hunting
out debate or dissent among evolutionary biologists. ... I learned that
one should think carefully about candor in argument(in publications,
lectures, or correspondence) in case one was furnishing creationist
campaigners with ammunition in the form of 'quotable quotes', often
taken out of context.(Patterson, 1999, Evolution, 2nd edition)基于以上证据,我们可以得知以下事实:Colin Patterson是一个认同演化学说的学者,终生都是。创造论者对一项非正式的讨论的偷录拷贝内容进行断章取义。欢迎提供新的证据来加深我们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我不介意和创造论者或其他持不同观点的人讨论问题,因为这是接近真理的必要过程。但是请事先做好功课,讨论时使用确凿的论据,同时遵从学术讨论的规则。我知道很多人是听到自己信任的人的意见或者自己赞同的观点时,都会不假思索的采纳。但是如果确实是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真理,还是应自己多思考。=======================================================================进一步补充对答案的评论:科学研究的对象所必备的一个条件是为重复性。宇宙、生命、人类的起源是已完成的事情,无法重复,故已超出科学研究的范畴。宇宙是进化来的还是由神创造的这
一问题,科学无力作答,既不能肯定,也无法否定。对此,进化论学者和创造论学者都有相当的共识。所以,进化论只是一种假说,一种没有被证实、也无法用科学
研究的方法加以证实的假说。这一点是首先需要澄清的。
由于人类目前无法做到时间可逆,因此已经发生过的演化过程无法通过观察来验证。因此已经发生的过程属于未知领域,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但是,演化学说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目前最优的科学学说。演化的历史无法直接观察,但有大量的化石证据可以补全多条演化路径。演化正在发生(哎例子好多难以列举),物种正在形成(搜speciation论文)。演化过程可在实验室重现,请了解experimental evolution相关研究方法和目的。达尔文自己是仅仅通过观察对比和逻辑推出选择学说,在此基础上,学者们通过化石证据、观察比较、遗传学、行为学、生理学、生态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为演化学说补充了坚实的证据,完善了理论体系。因此演化学说绝不是仍处在假说的阶段。这里是作者在片面列举事实,将概念偷换,目的是降低演化学说的地位。脚注1插入一个方法论的前提:在研究中,如果我们观察到了大量的由X到Z的过程,由此依照逻辑推导出某种规律,然后推测古代在相似的条件下,应该存在过由A到B的过程,那么这种方式是可取的,是符合奥卡姆剃刀的。这一点应该是讨论的前提和共识,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则是否认客观规律(Law)的存在,走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那大家道不同不必多言(然而据我所知,很多基督教哲学家是不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的,客观规律的存在不反基督教)。脚注2这里我不提系统树演化树,是因为phylogeny就是在接受演化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证明演化学说是正确的之后,phylogeny的出现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既然进化论和创造论不能用科学方法证明或否定,关于起源的看法是凭信心而不是凭眼
见建立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客观地、合乎科学地来讨论起源问题。因为我们的信心不应该是凭主观意愿或轻率、盲从的,而是基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而建立起来的。基督徒接受创造论是因为他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圣经是神的话语,相信圣经是完全无误的。圣经明白地教导说,宇宙万物都是神创造的。同时,
他们也确信,神启示人类的两本书——圣经和大自然——决不会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一定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宇宙万物是神创造的
而非无目的地依机遇进化来的。
如上文,演化学说已经被证明正确,或者说是所有假说中最接近正确的,不再多说。另外演化学说不解决生命起源问题,虽然有米勒实验,但是生命起源仍是科学未知领域,科学对此的解释力度远比对演化过程的解释力度弱,得多。这一段只是自己在讲自己的道理,没有嘴炮的必要,然而文中划线部分没觉得前后矛盾吗?你们在接受圣经说法的时候,经历了观察分析思考了吗?同时那么多的实证主义科学研究,就被你们的观察分析思考所忽略了吗?脚注1基督教发展到今天,并非所有基督徒接受创造论。信仰基督教的科学家自不必说,一些神学家和哲学家也会对圣经和基督教精神做更多的思考。在他们那里,圣经中的启示和基督教的原则,更近似于指导社会和人生的伦理,而不是一个解释客观世界的百科全书,请自行了解。当然原教旨主义者必然是创造论者。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爱根博士( Manfred
.Eigen)的演讲中提到,“一个含有221个核甘酸的分子,其复杂程度的数学量等于这些核甘酸所能形成的不同排列的总和一共是1次
方)或者是13次方),”而“10105个这样的分子就足以充满整个宇宙!”这10133次随机组合之中,只有一次组合是可以产生第
一个生命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让这10105个分子随机组合,组合的速率为每秒一万次(104),假设宇宙的年龄为三百亿年(1018秒),那么,从
宇宙形成到现在,一共可以产生的组合方式是10127次(X104),还不足以产生一个有正确核甘酸排列组合序列的DNA分子!
so what?小概率不等于不可能。创造论需要证明是创造导致的。一个人走在路上被树枝砸了,然后他说这是昨天跟他吵架了的邻居干的。你觉得他不提交任何证据法官就会判邻居有罪?逻辑何在?!充要何在?!我甚至可以说最初的分子是有自我意识自主结合,但是十几亿年后上古分子的精气消散,失去了自我控制,所以我们又有了自己的意识。可以吗?!不讲证据,比脑洞嘛,谁不会??如果生命真是从无机物逐渐进化而产生,然后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话,化石中一定可以找到这种进化的证据。可是化石的证据对进化论的观点是非
常不利的。在地质和古生物学界,把寒武纪早期(约5.7亿年前)作为“隐生宇”和“显生宇”的分界。因为在寒武纪之前的地层几乎找不到生物的化石,而寒武
纪早期,几十个门(Phylum)的动物的化石突然同时出现,被称之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这是进化论无法解释的。
所以作者就把翻盘的希望寄托在生物遗体的脆弱上了?确实缺乏证据没法解释,但是学者在尝试解释缺乏证据的事件的时候,会提出假说,而不是随口说是上帝的安排。理论上微进化创造论者(等同于年轻地球创造论者?)应该是否认古生物的存在的。所以我想顺便问一下,对于寒武纪大爆发, 你是什么看法?是否存在?可能原因?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思想,物种的变化是各种微小变化的累积,进化应该是连续不断的。但这种设想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在自然界,各类生物之间都是有明显区别
的。如果进化是连续的,生物分类将无法进行。现行的分类法就是根据各生物类群间差异的大小将它们分为门、纲、科、属一种等类的。这种分类单位不完全是分类
学家主观的意念,也有客观标准。比如说,关于“种”的生物学定义,其中一条便是,种间杂交不能产生后代或即使产生后代,后代却没有生殖能力。马和驴交配后
可以生骡子,狮、虎杂交也可生子,但皆无生育能力。所以,马和驴,狮和虎是属于不同生物种的。现存生物类种间的明显区别与连续进化的学说是矛盾的。
不是那些在连续进化中产生的中间类型因不适合环境而死亡,因而导致现存生物属、种之间性状的不连继性?假如果真如此,一定会有相当数量的中间类型的生物的
遗体在化石中保存下来。然而,化石记录中所看到的,也同样是物种性状的不连续性。地质学中各种地层和地质时代的划分主要是根据所谓“标准化石”。标准化石
的特点是数量多、分布广、易于认别和只存在于较短的地质时期之中。由于不同层次的地层的标准化名全然不同,地层的划分、不同国家、地区的地层之间的比较、
等同才有可能。如果化石的性状是连续性渐变的,地层和地质年代的划分就无从谈起。前一段“如果进化是连续的,生物分类将无法进行。”这句话说明作者对分类原则理解有误。通俗点可以这样讲,演化过程是连续的,这是随时间进行的纵向过程,
而生物分类是横向的,不存在这个问题。作者这句话提出的问题在讨论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古生物时是可能会出现的,面对处于各种祖先种各种过渡型,可能会有在不
同时间段连续变化的问题,但是托上帝的福,他并没有给科学家留下太多化石,所以古生物学家的主要问题是寻找更多的化石来弥补缺失的环节,进一步夯实演化学
说的基础,而不是考虑区分连续变化物种这样的还没有出现的问题。“关于“种”的生物学定义,其中一条便是”,这一句话是我最赞赏作者的地方,他终于显示出了生物学家的素养,知道物种的生物学定义有很多种。从这一句话开始,到“不同生物种的”这里结束,这中间的内容都是没问题的。但是我实在看不出来本段最后一句话的逻辑。后一段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看明白了作者的逻辑。姑且先解释一下化石的不连续性地质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地层倾斜、颠倒、缺失都会发生,这是地质因素。而生物本身遗体脆弱,形成化石要满足特定条件,生物在各地分布也不均匀,这是生物因素。以上两点难道不足以解释化石的不连续性吗?但是最后“如果化石的性状是连续性渐变的,地层和地质年代的划分就无从谈起”这一结论又是怎么得来的呢?一个物种既然发生了演变,比如说,十万年前祖宗们的尾巴半米长,十万年后的后辈尾巴二十厘米长,这样的差异难道不足以划分十万年的地质年代?无法理解作者的话。脚注1出于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感,再讲一些科学工作中的实践。在一些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之间,连续形状是存在的,两三个物种之间往往难以划清楚清晰的界限,分类学家的一部分工作也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但这种问题完全不足以否定现行生物分类方法。脚注2昨
天在找关于Colin
Patterson事件的材料的时候,就看到了别人对与一些基督徒交流时的困惑。交流中,对方往往在振振有词的说一些不知所云的话。我在偶尔读一些基督徒
对科学的反驳时也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或许热衷于以圣经解释科学的基督徒都是一些自己都很难把话说明白的愚蠢而又固执的人吧。碰到一篇真正有建设意义的批判文章是很难得的。摘自《游子吟》,作者里程,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78年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1981年获硕士学位。1982年赴美,1987年获密西根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呵呵。最后的话:我是开始写了一段才发现的答案是全文复制了游子吟的一部分。网上批判游子吟的文章不少,我完全可以找一些深刻准确的文章链接来,而你也不会点开看。但是我没有那样做,而是一条条写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希望如果你继续回应,不是用一个工农兵大学生二十年前写的逻辑不通的小册子来回应,那样我不会多写一个字。希望能看到对这一问题你自己的看法。题外话,即使是在美国,遇上一个好的牧师也是很难的。就像在国内你在庙里看到一个和尚,往往先想到他是骗子还是真的出家人,更不指望会遇上一个有修为的大师了。然而基督教是值得深入了解和学习的,现代社会架构和科学的哲学基础出自基督教。我将终生保持自己的无神论信仰,但这不妨碍我思考现代生活的起点和尽头。再微观一点人本一点来说,基督教文化也有鼓励人成长完善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面。圣经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由人写的,即使有各种所谓启示,那也是由人完成的,上帝有自己校对过吗?那么里面不会有错误吗?圣经自己的内容就有相互矛盾之处。但是假使说考古发现所罗门王没有见过示巴女王,或者发现不结果的无花果树的故事不是耶稣讲的,或者其他一些小问题不是真的,那么这是否就要否定圣经否定里面的道理呢?但是还是那句话,遇上一个好的牧师是很难的,更不要说在国内。所以现代社会里,你遵循基督的道应该是遵循什么?你的牧师、父母、姐妹是怎么教你的?他们是教你学习圣经里的道理与世界相处,还是教你以受迫害妄想的姿态对抗外部世界?当然,人可以用各种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但如果有意深入思考的,可以考虑多看看一些基督教理论家的书,你会看到精致的推理和严肃的哲学思考,而不要只是抱着游子吟或者其他类似的鸡汤畅销书不放。赞同 2688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xuweiwn_天涯社区
给xuweiwn发短消息:
最近玩过的游戏zhaobingif_天涯社区
给zhaobingif发短消息:
最近玩过的游戏54615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41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你了解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吗?——科学家与基督教信仰!(中篇)
你了解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吗?--科学家与基督教信仰!(中篇)
作者:猫眼瞪瞪&&&
整理排版:金鑫
三十六、李斯特(外科圣手)
李斯特因发明外科消毒法而闻名与世。今天人们看来理所当然的外科消毒,在当初却历经千辛万苦。
约瑟夫·李斯特生于一八二七年四月二十五日英格兰的小城厄普顿(Upton)。他的父亲约翰杰克森·李斯特(JohnJacksonLister)从小贫穷失学,长大后努力自修,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而且以自制显微镜着名,曾经以观察红血球的形状而被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的院土。母亲海瑞丝(Harris)是小学的历史老师,他从小就听母亲以优美的拉丁文与法文,在草地上大声地朗诵历史文学。
  由于父母亲都是敬虔的基督徒,从小就要求严格的教育,以培养儿女成熟的个性,他们教导李斯特:『成为一个基督徒,在做事上就是能够让人家信任你牢靠。』『当你能够了解书本的内容时,你才有权力决定这是不是你所要的东西。』李斯特就是在这种有严格、有爱的境中长大。
  当李斯特在托特罕(Tottenham)中学念书时,他发现自己对生物学的喜爱,尤其是擅长动物素描,这提高了他对筋肉骨骼结构的兴趣。至今他有四篇中学作业仍被博物馆珍藏着,其中一篇『猴子与人结构的相似性』中绘有非常美丽的人体素描。他告诉父母,有一天要当外科医生。十六岁的时候写信给父母亲:『今天学校给我们的主食是羊肉,我为羊肉的结构着迷,甚至想到这只羊的可能外型,以致于忘了吃饭。』
  他以非常优秀的成绩自中学毕业。等申请大学时,他遇到第一个难题。一八四四年的英格兰,正值基督徒被压迫的时期,如果在入学的考试上坚持自己是个基督徒,就无法进入第一流的大学。他没有后悔地进入二流的伦敦大学,四年后再念医科到二十六岁才毕业。在念大学与医学院的九年期间,他都与一群基督徒在校外租屋共住一起,过着严格朴素的生活。
  因为受到母亲的影响,李斯特除了必修课程之外,还选修法文与德文。他每星期给父母亲写一封长信,特别喜欢与父亲讨论显微镜下的观察,这个习惯持续了十六年之久,直到父母病逝。
  李斯特在医院实习时,也利用时间从事个人研究。二十六岁时发表了二篇研究报告,其中一篇发现『眼珠的虹膜肌肉(iris)遇到强光时则收缩,瞳孔变小;反之,在黑暗时则放松,因此瞳孔放大。这种运动不是随意志能控制的,而是不随意肌。』这篇成果引起生理学(Physiology)老师夏比(Sharpey)的注意,他为李斯特写了一封信,推荐到他好友西米(Syme)医师那里,当时西米是爱丁堡大学的教授,为英格兰最着名的外科医生。从此西米为他拓展一个新的视野,使得李斯特迈进一个新的旅程。  
  西米一看李斯特,就觉得这个年轻人气质非凡,值得信任。李斯特长期过严谨的生活,认真地学习,使得他不放纵、不轻浮,能够在高度的压力环境下,控制自己的情绪,完成任务。这是一个操手术刀、决定病人生死的外科医生所必须具备的要件。
  西米医师给李斯特三方面关键性的帮助,第一是严格与信任。西米医师头一年要李斯特每天跟着他,仔细地记录他每一个手术的细节,因为好的手术不在乎快、慢,而在乎了解每个问题的细节。一年以后,西米就让李斯特自己判断哪些病人可以由他开刀;进入第二年,他让李斯特代替他到法国教别的医生开刀,也开扩李斯特的眼界;第三年,西米让李斯特取代他执行全部手术。李斯特写道:『西米医师的温和与对职责的热心,像是一股泉源,不断传给周围的人;』『在手术病房中日以继夜地开刀,鲜血、呻吟、割掉的器官……自己像是一个血腥的屠夫,但是我深知道我对了!在血淋淋的手术床边是最适合我事奉上帝的地方,虽然累,但是值得,为此喜乐。』
  第二方面,西米认为一个好外科医师需要认识其他领域的医师,他的家经常成为年轻优秀医师的聚会场所,李斯特在此认识两个好朋友:约翰·布朗(JohnBrown)与克里蒂森(Christison)。前者一生奉献在美国黑奴当中行医,南北战争时为了拯救黑奴而死;后者是杰出的药物学家。这些年轻的基督徒医生,在相同的信仰与专业组合之下,成为一群医学的耕耘团契,为人类推翻了许多错误的偏见与医学的无知。
  第三方面,西米将自己的大女儿艾格妮丝(Agnes)嫁给李斯特。李斯特经常出入西米医师家,不知不觉地爱上西米的可爱女儿。一八五六年四月二十三日两人结婚,李斯特二十九岁,艾格妮丝二十二岁。李斯特谑称妻子是『全天候的忠实助手』,因为她每天记录丈夫的医学报告达7-8小时之久,还要清理丈夫在家里常做解剖的动物尸体。她有一天在日记上写道:『星期六上午又送来了一只牛,但是丈夫太忙没有时间处置它,只好养在洗衣间,直到星期四。』
  李斯特一生发表了三、四百篇研究,大部分是这位忠实助手帮他整理的。他们一生都没有孩子,但是两人互相携手,度过快乐无悔的一生,而且帮助了无数的产妇。以前难产的妇人,死亡率非常高,尤其是产褥热夺走产妇的生命,多于死在战场上男人的数目。李斯特对消毒的发现,使得产妇的死亡率低到少有所闻。
  李斯特开始在消毒医学上下工夫,因为那是外科的瓶颈。以前的医生尽量不进行外科手术,尤其是截肢手术,因为死亡率太高了。十九世纪初期禁用外科手术,因为成功率低于百分之二十五。死亡的原因是伤口复合的时间过于冗长,开刀伤口经常化脓生疮,脓疮产生败血症,如丹毒链球菌在皮下组织的感染,使手术后的病人发高烧;或是脓疮中之化脓菌释出毒性,因血液中毒而使人死亡。当时的医生都不知道这些知识,以致于医生在给人手术或接生后,不知道要洗手,手术工具也不知道要消毒,穿着衣服也任它血迹斑斑地,就再给其他病人手术或接生。于是医生自身成为疾病的传染者,而且没有医生知道自己正默默担任传布疾病的角色。
  李斯特认为这些病毒是来自外面的传播,所以提出医生要仔细洗手,手术工具要高温消毒,手术房要保持干净,病人的伤口要消毒、要绑绷带,医生要穿洁白的衣服,以免病毒进入伤口等等。这些论点引起很多医生的反对,但李斯特于一八六五年后用这些步骤,尤其是将石碳酸溶于橄榄油中,做为伤口消毒之用,接二连三地医治当时的许多绝症,而且手术后伤口不长脓。他就像圣经里的好撒玛利亚人,遇到受伤的人,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路:十34),来做医治前的处理。这些成功医治的例子,消除了一切的反对声浪,如今这些方法都成了医院的正规步骤了。
  一八六五年另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巴斯德(Pasteur)发现了微生物。李斯特与巴斯德成为一生的挚友,两人被称为生物医学界最重要的贡献者。由于外科消毒法的发现,挽救可无数的外科病人和产妇,也使他成为女王的私人外科医生。而当全世界的荣耀汹涌而至时,李斯特却说:『我对人类的贡献,只不过是出于上帝的引导。』
  李斯特病逝于一九一二年二月十日,享年八十六岁。
三十七、曼森热带医学之父
曼森这个名字也许没有许多中国人知道,但是,他是发现丝虫病,血吸虫病和疟疾病因和传播途径的医生,他的发现拯救了无数的中国人。曼森还发现许多病原性寄生虫,弄清它们的生活史,这包括卫斯特曼氏并殖吸虫,曼森氏迭宫绦虫、曼森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曼森氏尖旋尾线虫、罗阿丝虫、常现棘唇线虫等。他参加组建香港大学,并首任教务长,后来又倡导建立伦敦热带病医学院。1900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主要著作有《热带病手册》。他还医治过李鸿章的顽疾。孙中山曾经是他的学生。他对中国人甚至人类贡献太大了。
『亲爱的依莎贝尔小姐,这也许是我给你的最后一封信了。当伦敦午夜的雾笛响起,就是我要离开的时间,再度回到中国,我日夜梦回的所在。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染着可怕致死的嗜血丝虫、血吸虫、疟疾,在还没有认识耶稣基督的救恩前,病魔就先夺去了他们的性命。中国需要我!藉着高明的医术,移去他们的封闭与保守……亲爱的依莎贝尔,满了如火热情的我,在短短相聚的十个月里,不是在图书馆里苦读,就沉湎在显微镜前,很少对你细语呢喃,情话深诉,真是满心的歉疚。对中国人苦难的负担,使我无法扮演一个好情人。但是,如果回到福音的战场,你将发现我是全力以赴的一流战士。亲爱的,你愿意来中国吗?』
  一八七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依莎贝尔小姐搭船到中国的厦门,与梅森医生结婚。因着这一对夫妻的努力,使得当时许多可怕的传染病在太平洋沿海岛屿成为稀有疾病。
培特瑞克·曼森(PatrickManson),在一八六六年由英国来到台湾的打狗(后改名为高雄)。中国人渡海到台湾是为了打拼开垦过生活。曼森医生却不同,甚至跟一些传福音的宣教士遵行『上帝的旨意』来台湾的人也不一样。曼森从小就自认『火热的心灵像是一匹难以驾驭的野马,渴慕寻找天地间的一点共鸣』。爱伯丁大学;UniversltyofAberdeen)医学系毕业后,他在医院当了二年的助理医师。他不甘像一部念书机器,从小就是念书、念书……毕业后就像部快被装好的机器送出厂。他决定寻找一个不同的剧本来演。正好英国有位有钱的老妇人,愿意支持基督徒医生前往遥远的台湾行医,他接受这位老太太的资助,在二十二岁来到台湾。
  曼森一来到台湾就在布道医院行医,一面学习台语。台湾经常流行瘟疫疟疾、鼠疫、血吸虫,通通被视为水土不服。他常常看到绑着红色头巾的道士,大吹法螺、念念有辞地在病人身上洒米粒;浑身颤抖的乩董,在恍惚状态下给人开药方。因为迷信,中国人有极高的受苦情操,能够长期忍受不合理的痛苦。他这一匹野马,最适合在这片无知的旷野中,踩出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来。一八七一年,台湾南部的一些暴民攻击宣教医院。曼森决定转移阵地,不是返回英国,而是到中国的厦门。
  当时的厦门已是个大港口,有三十万居民。曼森在厦门开了布道医院,但是没有人肯上门就医。『哼!不要到那个洋鬼子那里,他包的药都是毒丸。』谣言在厦门纷起。曼森的奋战精神来了,他发现要帮助中国人,除了医术以外,还需要先得到中国人对医学的信心。『来!来!这些药品就叫解毒丸。』曼森沿街发送,开始有人来医院了。有人说:『小心喔,到洋鬼子的医院去,会被挖心肝喔!』梅森医生为此把医院的窗子改成透明的,让马路上的人也看得到他在里面干什么。即使这样的努力,五年来到医院看病的还是不多。    
  厦门有位年轻人,得了象皮症(Elephantiasis),经过治疗屡不见效,痛不欲生地自杀三次,都没有成功。穷途末路时才到布道医院。夜里医院外面围满举着火把的暴民,大叫:『洋鬼子,你不要给他动刀哦!他如果死了,你是杀人犯,我们不会放过你的,还是把人放出来罢。』又对那位病人呼叫:『你要死就死个干脆,不要死在洋鬼子手上。』情况变得非常危险,厦门里少数的基督徒为曼森医生迫切祷告,在手术房里的梅森医生也非常紧张,象皮症是英国非常少有的疾病,而且当时的病因不明。他跪在手术房祷告,求上帝帮助他,不仅为了他、为了病人,更为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能够接受医学的治疗,能够明白拿着手术刀背后的爱心。
  不久,这个年轻人痊愈出院了。突然间,整个反对的围墙像是崩溃的堤防,各地的象皮症病人如潮水般的汹涌而来。曼森医生这时反而收拾行李,赶回英国。人家又说话了:『洋鬼子上一次是意外成功,没真才实学的料子,滚蛋算了。』
  曼森的回国原因,他自己写道:『我强烈地期待得知象皮症的原因,而不是一直在手术床边开刀。』如果一直只有动手术的医生,而没有进一步去研究病理的医生,那么医生永远是在满足病人的需求,而无法找出疾病本身,有个斩草除根的解决法。
  一八七五年回到英国,买了一部新式的显微镜,又埋在最近的医学报告里寻找对策。有了!一八七二年有位医生刘易斯(T.Lewis),发现象皮症患血液中有嗜血丝虫(SanguinisFilaria)。一八七五年底他又赶回厦门,不久,最得力的助力依莎贝尔(Isabella)也赶到,两人在厦门重开医院。曼森医生写道:『一八七七年动了三百七十九次手术。』
  在这么忙碌的生活中,他继续研究象皮病的原因。当时地球上南北纬30度之间,太平洋的岛屿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的居民,染有象皮病,是非常可怕的传染病。他仔细地在显微镜下观察,果然发现患者血液中有嗜血丝虫,尤其在夜里这些丝虫密密麻麻,在患者身上可多达四千万只。他进一步的发现,有些丝虫被淋巴腺管所过滤,导致淋巴液受阻滞,产生皮肤上的巨大肿瘤。这些丝虫是哪里来的呢?很多科学家认为是空气中有毒物质,他像个侦探,仔细追踪,发现蚊子胃中有血丝幼虫,再传给叮过的人。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蚊子是传染病的宿主(host),只要保持环境卫生,就可以减少蚊子与象皮症。这个发现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里程碑。因此,断绝象皮症的方法还不是对付那个症状,而是对付蚊子,甚至是如何保持环境的卫生。不久他又发现,台湾、大陆沿海、日本人经常患的血吸虫病。这种寄生在人体肺中的钩虫,由患者粪便中排卵而出,孵化后长成纤毛幼虫(又称毛蚴,miracidia)进入螺类(如烧酒螺、田螺)体内,长成为摇尾幼虫(又称尾蚴,cercariae)再进入淡水毛蟹、虾子体内,再被人食用时进人人体。发现这样的循环后,避免得吸血虫病的方法就很清楚了。
  一八八七年李鸿章身染舌疾,群医束手无策。梅森已经很有名气,李鸿章希望曼森去医治他。那时曼森自己也患痛风,严重得站不起来。但是他知道只要治好李鸿章这个大人物,中国人就更容易接受医学,于是忍受疼痛,航海一千八百哩到北京,给李鸿章治病。治好后,果然大大消除了中国人对西医的疑虑与排斥。
  曼森知道这是成立医学院训练中国人的时候,他到香港成立『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前身),由康德礼(J.Cantlie)任教务长,兼收男女生。一八九二年,第一批学生毕业,其中有一位名叫『孙中山』,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的国父。曼森对中国影响太大了。
  一八八九年曼森回到英国,在李文斯敦大学(LivingstoneCollege)教授预备要前往海外的宣教医生。他在课堂上呼吁:『不要把你的眼光只放在英国,英国已经有太多医生了。看那些落后地方印度、多明尼加、哥伦比亚……他们更需要你们。』受到他的榜样激励,许多学生都成为落后国家的宣教医生,有的就客死他乡,包括梅森唯一的孩子。一八九四年,他与前往印度的罗斯(Ross)医生通了一百一十封信,帮助罗斯发现疟疾病原虫是寄生在蚊子的另一重大发现,解开可怕的疟疾之谜。曼森逝于一九二二年四月九日。他生前立下遗嘱,把所有的财产设立作奖学金,资助研究『热带医学』的学生,使一批批的生力军不断进军到各个落后的地方去。
三十八、赫兹
  赫兹一八五七年二月二十二日生于德国北部的汉堡(Hanburg),父亲是律师,母亲是法兰克福大学物理学教授潘弗努肯(Pfefferkorn)博士的女儿。赫兹在六岁能拿稳笔时,母亲就教他雕刻,培养他能够长期工作的专心与忍耐,奠下他日后能以熟练的双手制造精密光电仪器的基础。
  赫兹一生都感谢他的母亲:『到我六岁,每天晚饭以后,妈妈都花一小时念一篇长文章给我听,然后鼓励我发表意见,与我讨论。』在德国那个鼓励军事发展,消除个人的歧异性的极权时代,赫兹母亲的教育方法,刚好与时代潮流相反,也造成赫兹日后特立独行的个性。
  赫兹在念中学时,就显出独特巧妙的制造能力。他的音乐并不好,但是他会自己造乐器;他的生物课也不好,但是他会自制显微镜;在化学课程,他自己烧制实验用的玻璃器皿。这种特殊的本领,几乎吓坏了学校老师。
  赫兹这种非考试所能测出的成绩,令他的老师很难评断他在班上的名次。赫兹写道:『我妈妈每天陪我看书,每星期六自己给三个孩子考试。她永远比学校的考试早知道我们的程度。所以在学校考试时,我都不用紧张。她已在考试前责备或鼓励我们,考试的结果好坏,她不用看也知道。
  赫兹中学毕业后,还不知道自己这种善于制造的能力,该去哪个系就读最能发挥。他三年内转了四所学校,母亲并没有责备他,因为她知道自己孩子的能力。
  赫兹进柏林大学物理系后,就证明走对了!他在大学里出类拔萃。赫兹写道:『一个学生对于考试的成败,要抱着近乎『无知』的单纯,才能在不断的考试竞争中,失败了再来,失败了再来……
不被失败打败,不致徒留在自责自怜的泥泞中。』
  赫兹高度的创造力逐渐伸入一片留待开发的电磁学领域,一八七九年八月,他以《电流的惰性研究》获得研究论文比赛第一名。他给母亲的信上写道:『在精确的实验与努力里,绝对没有什么叫『失败』。如果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只要调整向左或向右,都是正面的结果。』
  一八八O年二月,赫兹以电子动力(eletrodynamic)研究完成博士论文,他写下『对我而言,实验室是世界最美丽的角落,可以充分地发挥我那无止尽的热心。我对外面的大世界,没有丝毫的野心……
我知道我是把生命当做一场实验,像是圣经里的施洗约翰,只能走到无人的旷野去呼喊真理,让世界上的人来听;我不可能为世界妥协我的原则。他研究学问,不仅获得知识学位,也塑造他的生命个性。
  他可以不理世界,但是现实却紧追不舍,要他低头。毕业后,他的深奥理论不能为他换来什么好工作,只好留校当了三年博士后研究。那段黯淡岁月,他仍持续研究电子学,怎能想到百年后,跟随他脚步的电机、电子工程学系的学生会这么热门抢手。
  太超前的研究者,需要经过漫长的年日,世界才能了解他,加上赫兹不擅于交际,他写道:『我没有办法忍受社交场合里,没有意义的对白。我把一生的路弄得更狭窄了。』
  一八八三年五月他终于找到第一份教职,在德国北部的军港基尔(Kiel)工业学校教机械科。这里没有实验室,他只好又开始烧制他的玻璃瓶、做电池,慢慢把简单的实验室装配起来。
  一八八四年十二月他经历一次严重的失恋。这是一生中最灰色的日子,他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会把自己弄到这步田地?他课堂上的学生都快逃光了,只剩七个人留下来听课;他满腹理想全化为牢骚,一八八五年初他情绪差到几乎自杀。但他从祷告中得到力量,他的祷告词很短:『主啊,你知道!』
  一八八五年三月,他有机会转到德国西南部边境的卡尔斯鲁尔(Karlsruhe)技术学院,担任物理系教授。又开始装配他的电学实验室,并且在上课时示范电学实验。他说:『我不相信一个人只能由理论,就可以知道实际。』
  小学校的实验经费少得可怜,他却一点一滴造出一间精密的电磁实验室。系上教三角学的多尔(Max
Doll)教授很欣赏他,知道这个年轻人身上有一种不与人比较的风骨;他请赫兹来家里坐坐,把女儿伊利沙白(Elisabeth
Doll)介绍给他。
  伊利沙白不懂电磁波,但是她知道这位寻求科学之真的男士,心里也是一片真诚与率直。他们认识不到四个月就结婚,当时赫兹二十九岁。赫兹找到爱情的归宿,并展开他一生最着名的研究。因为这一实验研究的成功,后来纽约物理系教授薛默士(Morris
H.Shamos)回顾历史上物理学家,由伽利略到爱因斯坦,他认为最伟大的物理实验家就是赫兹。赫兹以实验证明人类千古的谜团光的本质是电磁波。
  如果物理学像是一出歌剧,那歌剧最精采的一个高音无疑就是电磁波的研究。今天的无线电波、收音机、电视、人造卫星通讯,都是电磁波研究的结果。
  一八八六年十月,赫兹发明『电流共振器』(resonator),使空气中能够产生并传送一定频率(frequency)的电磁波,这是一个不得了的发明,除了天然的太阳、星星、烛光之外,这是人类第一次能够发射电磁波。一八八七年十二月,赫兹再发明『电流振荡器』(oscillator),利用电流加速的装置可以产生一种高频率的电流。这是第一个人工微波(microwave)的产生;比微波更高频率的有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光、伽玛射线,一般人称为『光』其实是电磁波中一段极窄的范围。
  一八八八年赫兹发表这项研究成果,立刻震惊世界科学家。解开人类长久的谜团,电磁学上的不朽贡献,不是来自名校名教授,而是来自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院、一个躲在象牙塔里的怪人。
  后来的科学界为了感谢他的贡献,将电磁波每一秒钟振荡一次的频率,就称为赫兹(简称为Hz,或称为赫)。今天全世界每一本物理课本,一定会出现Hz这个字。德国的皇家科学会赠送他金质奖章,德国着名的波恩(Bonn)大学也奉上物理学教授一职。
  赫兹对社会没有什么要求,只是带着妻子,抱着还未满月的女儿到莱茵河边散步。他的妻子写信给父亲道:『我终于看到赫兹对我笑了,他第一次像是个放松的螺丝。』
  一八八九年,赫兹再发表光的反射、折射、偏光的测量;发明一种空气中的电磁波收集器,这是人类的第一支天线(antenna),从此人类对电磁波可收发自如了。他又发现阴极射线发出的光束也有波的形式,且证明另一伟大电磁学家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理论的正确。
赫兹的主要贡献是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出电磁波传播的速度跟光速相同,还进一步观察到电磁波具有聚焦、直进性、反射、折射和偏振等性质。直接测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观察到电磁波有聚焦、直进、反射、折射和偏振现象,发现电子与原子的碰撞规律。
但他36岁就积劳成积,死于骨肿瘤。在短暂的一生中,这样的努力值得吗?正如他对上帝的祷告:『主啊,你知道!』不管最后人类的历史有没有记他一笔,上帝必定记念他的祷告,也许这就够了。
三十九、欧姆
  乔治·西蒙·欧姆(Georg Simon
Ohm,年)是德国物理学家。生于巴伐利亚埃尔兰根城。欧姆的父亲是一个技术熟练的锁匠,对哲学和数学都十分爱好。欧姆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学习数学并受到有关机械技能的训练,这对他后来进行研究工作特别是自制仪器有很大的帮助。欧姆的研究,主要是在年担任中学物理教师期间进行的!
  埃尔兰根是德国的玩具之城。这个城的居民却都来自法国,是法国宗教迫害时逃到德国的新教基督徒。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从事这金属制造的行业,尤其擅长造锁。从欧姆的日记里可以知道,以前要成为一个锁匠是很不容易的,十四岁就要去学习,学了十年才能出师,然后再出去旅行十年,才能回来开店,旅行的期间靠着手艺可以应付各种造锁的需要。
  欧姆从小就向父亲学习,除了学习造锁之外,也学习数学、物理。欧姆的父亲利用在外面巡回修锁的时间,自修了这两门科目。欧姆十岁时,母亲病逝,这给欧姆一家带来最沉重的打击。父亲在家里教欧姆数学、物理,不仅传授知识,也排解忧郁。
  欧姆的父亲担心自己所学有限,还请埃尔兰根大学的数学系教授兰格多夫(Langedorff)博士来家里开课。欧姆后来回忆道:『兰格多夫认为学生不会自然对数学产生兴趣,对数学的兴趣是需要老师殷勤的栽培才会产生。而最好的栽培是老师对学生付出的注意力,因为这会影响学生的求学胃口。数学不是谈情说爱的对象,一下就会使人进出爱的火花,但是数学是可以结婚的终生对象,起初没有什么味道,但是愈耕耘就会愈有收获。』
  父亲没想到这样的教育会使欧姆成为世界着名的物理学家,使欧姆的弟弟马丁(Martin
Ohm)日后成为柏林大学首席数学教授,继续把造锁技术传下去的是欧姆的妹妹伊利沙白(Elizabeth Barbara
  一八O五年,欧姆进入埃尔兰根大学攻读数学与物理。一八O六年德国与法国交恶。这对埃尔兰根的居民无疑是晴天霹雳:德国人敌视他们,认为他们是法国人的间谍;法国人仇视他们,认为他们是卖国贼。埃尔兰根的产品到处受抵制。
  八千人不到的小城,一夕间驻扎三万多名的德军,整个城市几乎成为俘虏营,学校也几乎解散,欧姆的父亲生意完全停顿。欧姆本来要休学了,但是有一位书商瓦涉(Walther)看他读书的样子,知道他将来一定会有不凡的成就,就推荐欧姆到瑞士的戈斯塔忒(Cottstat)教会中学去当数学老师。这所中学的校长,吉韩德(Zehender)牧师后来写信给瓦涉道:『起初,我看到这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又矮又瘦、其貌不扬,心想这人怎能教书,但是不久我发现教书是这年轻人的癖好,而且非常胜任。』
  三年以后欧姆忍不住对数学与物理的喜爱,竟然翻山越岭偷偷进法国,带着兰格多夫教授的推荐信,向法国的一位数学教授请教。这在当时是非常危险的事:法国已经要与德国打仗,一个德国学生爬过瑞士高山,潜入法国,只是为了要念数学,有谁会相信?这位教授却相信他,掩护他住在自己家中,教他数学与法语,一年后他学成,再偷越边境回去。
  回国后的欧姆,发现情况比他想像的更恶劣,找了两年工作都落空,只好在一所中学兼课。后来穷到一个地步,看到德国陆军在招兵,他就跑去应征。不过德国陆军拒绝他入伍,其后四年,他还是到处兼课。
  埃尔兰根大学因欧姆发表的数学研究,颁给他博士学位,这对他找工作似乎毫无帮助。一八一七年他出了一本几何学的书,除了几所图书馆购买以外,几乎没有销路,但欧姆还是庄严地把这本书献给影响他一生的父亲。同年他终于找到第一份正式工作,在科隆(Cologne)大学担任数学物理系教授。
  他在这时开始研究电流,欧姆仔细测量,在一定电压之下不同物质的电流大小。经过十年的实验,他发现许多物质有一个特性:『一定的电压范围之内,电阻是定值。』这是后来非常着名的『欧姆定律』(Ohm
Law)。『为什么要研究电流与电阻?』原因是『期望由一个物质的电导特性,接近它永恒的结构。』定律发表出去却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回音。
  十七年以后,科学界才发现他的伟大,送给他一个金质奖章。这项迟来的荣誉,使他有权利选择在任何一所着名的大学任教。欧姆已经六十岁了,他的选择是回到埃尔兰根大学,把一生最后的菁华,奉献给家乡的学子。
  欧姆上课的口头禅是:『你们到底懂不懂我的问题?』他从来不问『你们到底知不知道答案?欧姆认为问题比答案更重要,他常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去解释他的问题,而不是答案,他认为问对问题,已经接近答案了。欧姆说:『一个问题要解释到非常清楚,像水晶一样的透明不含糊。』
  欧姆上课的教室里,没有桌子,只有椅子。他坚持要学生把笔记本放在膝盖上,这样就不会整课堂猛抄笔记,而是随着欧姆慢慢写在黑板上的字一边抄一边想。欧姆上课讲的话不多,想一阵讲一阵,讲的也很慢,但很有内容,这样学生可以一边写,一边想。
  欧姆非常强调数学,他说道:『数学是解开大自然奥秘的一把钥匙。』他也强调物理实验,他说:『实验就是见证。』他的实验课,要求学生在还没有实验前,先听他讲解半小时再动手做,而非贸然下手。
  欧姆的教学影响了很多学生。有一位学生毕业多年后写道:『欧姆老师的个性与气质,深深影响我的心灵。』另一位学生写道:『老师年轻时虽然遭遇很多困难,但是他的生命活泼,使他到年老,依然认真与幽默。』
欧姆一生都在路德会教堂聚会,他的同事说:『欧姆是把大学当作他的修道院,默默地以教育当作向上帝遵守的誓约,他的心灵就像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一样。』
  除了欧姆定律以外,欧姆还有一些重要的发现,例如他提出『音乐是来自空气中粒子的震动,并以人耳朵中的一个薄膜起共振』,这句话使得不懂音乐的欧姆被称为『电学界的贝多芬』。他发明电阻器,使电路在一定的电压下,用不同的电阻器,就可以控制电流的大小。
  欧姆一生都没有结婚,生活非常简单,一年四季老穿一件深蓝色的大衣。书教累了就拿出大衣口袋里的鼻烟盒,提神一下又继续教。一八五四年七月六日上午十点,欧姆觉得身体不太舒服,却还是抱病站上讲台。他死在他最喜爱的地方--讲台上。
四十、大数学家-贝若。
贝若1630年10月生于伦敦,日卒于同地。1643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48年获学士学位,1649年当选为三一学院院委,1662年任伦敦格雷沙姆几何教授,1664年任剑桥首届卢卡斯教授,1672年任三一学院院长。
贝若最重要的科学著作是《光学讲义》和《几何学讲义》,后者包含了他对无穷小分析的卓越贡献,特别是其中“通过计算求切线的方法”已十分接近微积分基本定理,微积分的最终制定后来由其学生I.牛顿完成。
贝若最先发现了牛顿的天才,并于1669年自动辞去卢卡斯教授之职,举荐牛顿继任。贝若精通希腊文和阿拉伯文,曾编译过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阿波罗尼奥斯等希腊数学家的著作,其中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作为英国标准几何教本达半个世纪之久。除此之外,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的剑术、拳击、摔角都是一流的。学生若不满意数学成绩,尽可到拳击场上与他对打几场,可惜,没有人打赢过他!因此被称为“铁拳教授”。
他一生栽培出许多一流的好学生,包括着名的物理学之父牛顿。在科学史上,很少有人像他,在课堂上教数学,下课后在贫民区教拳击,星期天还成为教堂里讲道的牧师;他一讲道就是四小时,听众都睡着了、走光了,他对着空空的椅子,照讲。今天世界上每一个念过数学或物理的学生,都会读到他发现的理论,用切线去求斜率,用切线去求曲线截面积,用切线去求反曲点。一生对切线情有独钟,难怪被称为『切线老师』。
他是第一个把光学与几何学结合在一起的人。在透镜上画切线去求焦距与曲率半径的关系式,这是光学物理里最著名的透镜公式。他也是第一个用分离变数法,去解常微分方程的人。贝若的一生把数学、拳击、信仰结合在一起,却来自一个不可思议的起点。
贝若的父亲是富有的布商;四岁时母亲病逝,从此步入黯淡的童年。贝若的父亲生意太忙,就把孩子送到乡下跟祖父一起住。贝若的祖父以前就反对儿子与那个身体孱弱的女孩结婚,他们却私奔到伦敦去结婚,结果不出他所料,那女孩早逝,给他留下小孙子。祖父带着近乎报复的心理惩治这个小孩子,对贝若非常严格,经常打他,骂他是小杂种。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贝若,从六岁开始几度离家出走,每次被抓回来就是一顿毒打。贝若从小懂得『恨』是什么,他的世界里没有『爱』。
贝若从七岁入学到十六岁,整个十年间,不知被退学多少次。在学校里他以打架、不服管教、品行不良著名,成绩差到连番留级。在老师眼中,他是属于该被教育放弃的孩子。贝若的父亲后来把他转到一所循循善诱出名的好学校加特慈善之家(Charter
House),希望这所中古世纪的修道院,以其秉持的肃穆气质,改变贝若凶暴的脾气。
有一天贝若的父亲被校长请去,告诉他加特慈善之家无法教育好这么顽劣的学生。贝若后来写道,他永远难以忘怀的一幕:『我在门外偷看,看到父亲听到慈善之家都无法教好他的孩子,父亲失望到跪在地上,大叫:『上帝啊,我恨不得我这个儿子早点死!』……我把门轻轻地掩上,掉下眼泪来,上帝啊,我真的是没救了吗?难道我真的是没人要的孩子吗?』如果失败能使人想到『上帝』,那失败就是一种祝福,因为能使人面对生命最深刻、最关键的问题。
贝若在十六岁时又转到一所乡间学校菲尔斯特(Felsted)。在这里遇到了教希腊文的霍尔北齐(Holbeach),改变他一生的好老师。 当贝若第一天面对这位希腊文老师时,他必须把过去一切学业、操行成绩和退学记录给老师看。霍尔比齐看了资料,又看站在面前,低头羞愧的学生,他说:『我相信你有一天会成为最好的老师,事实上,你是天生做老师的好材料。』贝若惊讶地把头抬起来。在此之前,他只听过别人责备他是坏学生,从没听过有人说他将是一流的好老师:他写道:『我终于尝到被人信任的滋味。』
  从那一天开始,贝若成为一个好学生,他的希腊文一跃成为顶尖高手。霍尔比齐下一学期留贝若成为小助教,并鼓励他开始学习拳击、剑术,以发泄用不完的精力。一**一年爱尔兰要求独立,与英格兰进行一场血腥战争,贝若父亲的布疋生意大受打击,无法继续资助孩子,霍尔比齐就接待贝若住在家里,照顾他的生活需要。
  霍尔比齐是基督徒,贝若与老师朝夕相处,虽然看不到基督,但是在老师身上看到基督的爱,所以也愿意成为基督徒。贝若成为基督徒是出于个人的抉择,这个抉择对后来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六五二年贝若以极优秀的成绩进入剑桥大学希腊兴拉丁文学系,在班上他认识一位喜欢研究植物的约翰·芮(John
  约翰·芮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植物学家,他在《植物方法论》(Methodus
Plantarum,1703)一书中,以『种』为生物分类单位,并给与『种』明确的定义。约翰·芮认为科学是上帝给人的恩赐,要人好好去管理上帝所创造的大自然,既要管理,首先就要仔细的理一理,这就是『分类学』,是管理大自然的基石。他在一六九一年写一本书叫《在创造的大工上彰显出上帝的智慧》(The
Wisdom Of God Manifested in the Work Of Creation)。
  贝若与约翰·芮是一生的好友。英国当时政治动荡不安,大学生极爱批评国事,贝若与约翰·芮却经常一起读圣经。贝若后来给牛顿写信道:『当时,我是书楼中的一只猫头鹰,偶然咕咕几声,不与外面嘈杂的麻雀为伍。读大学的目的是在为自己的信仰找到正确根基的基石。』
  贝若由文学进入数学,如他所写:『为了研究神学,我需要《年代学》(Chronology),为了年代学我需要懂天文学,为了天文学,我需要懂几何学。』他后来把数学念得那么好,因为他找到了念数学的意义-帮助他认识上帝。一六五五年他大学毕业,坐船到中东、北非、欧洲、土耳其……四处旅游,他说:『我在寻找一块人生的试金石。』
  旅行的四年期间,他写了一本《欧基里德几何学》,这本书不仅成为畅销数学名著,而且革新了几何学的课本。以前的数学书几乎都是文字,他的书有一百八十幅几何图。他认为数学是一种逻辑语言,了解逻辑观念最好的方法是图示。他又写一本《屈梭多模传》。屈梭多模(John
Chrysostom,347-407)是早期安提阿的著名基督徒,把基督的福音传至君士坦丁,他讲道热情充沛又条理分明,被称为『金口传道人』,为传福音不畏权势,最后殉道而死。
  一六五九年贝若回到英国,担任剑桥大学数学系首席教授。一六六二年他教大二的几何光学,发现班上有一个安静的学生,成绩中等,但是思考深刻敏锐,又因家境贫穷必须打工;贝若就像霍尔比齐老师一样,开放家庭招待这位学子。这位学生就是后来或为近代物理之父的牛顿(Isaac
  贝若把牛顿当做孩子一样。一六六九年贝若正当壮年就申请退休,把首席教授的职位让给牛顿。牛顿后来也如法炮制,开放家庭招待一位名叫泰勃(Brook
Taylor,)的穷学生。泰勒后来发表了著名的泰勒级数。
  人类历史上多少伟大学者的知识传承,绝对不是只在课堂上,而是在长期爱心的浇灌下才产生的。多少人仍在等候天才,却很少有人愿去栽培天才,大部分的天才都是问题学生,给你制造问题以后,才慢慢显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贝若一生中从未以天才的栽培人自居。他给牛顿写信论到他身为人师的心怀:  『我不向高山呼喊,我不对森林呼叫,无论我面对的是一片空墙,或是荒芜的土堆。但是我并不失望,我仍然竭力去寻找每一句希腊用字、片语的真正语源。成为一个用心的老师,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我像是古希腊的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独立在静默的舞台上,没有吟唱、没有旁白、没有歌咏、没有伴舞……只有少数的学生,像是遭遇海难的船员,被幸运之浪漂流到我的舞台前;或是到处流浪,不甘被摆入现成框框中的学生,无意间『碰』上来,他们就能听到普罗米修斯传自洞穴中的几句箴言。』 贝若的一生都自诩是持守真理终不悔的普罗米修斯。
退休后的贝若到英国的贫民区,买下一间破旧的大戏院,改变成为一间教堂,自己担任牧师。这间教堂三分之一是图书馆,给喜欢念书的孩子用;三分之一是拳击房与戏台,给不爱念书的孩子;三分之一才是聚会的地方,这是他的梦中款式。
  讲道之外,他兼当教堂中图书馆馆长与拳击教练,并回到剑桥兼点行政工作来维持所需开销。他讲一场道至少需要三个小时之久,且经常在四个小时以上,很多会众都难以忍受。加上他经常衣衫不整,不是袜子没穿就是鞋子穿反,不然就着短裤上台,不合一般体统。
  即使如此,仍有少数人留下来听道,其中有一个名叫洛克(John
Locke,),是著名的法学哲学家。洛克写道:『贝若每一篇信息虽然长,但是结构清晰,像数学一样的富有逻辑。』英国的大政治家皮特(William
Pitt,)在多年后读到贝若的讲章,他说:『鲜血仍然抑不住地澎湃。』
  贝若终身未婚,在把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给了学生后,一六七七年五月四日死于肺炎。为他送葬的长长队伍里,有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有贫民区的无名小卒,都是他的学生。
  诗人马波立多夫(John Mapletof)为他撰写碑文,简短的一句:『他使周围的人认识上帝』涵蕴他丰富的一生。
  贝若死前留下一则祷告:『喔,主啊,你是何等伟大的几何学家,因为你创造了一个无限的空间让科学家去飞翔,让探索者去发现,让爱好技术的人去模仿!我有一个祷告是,让这些学习大自然知识的人,至终能得以认识你自己。』
四十一、雅乐礼(Kathleen Yardley)
我们前边记载的科学家都是男性,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位女性-雅乐礼。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中国人也许非常陌生,但是每一个学过有机化学的人都知道苯环的六面结构吧,这就是雅乐礼首先发现的。这个发现震惊了世界,她也因此成为英国皇家协会的第一位女会员。她还是第一个发现了芳香环的双键的电子空间轨道,第一个使用碘造影发现泌尿道结实的科学家。
一九O三年一月二十八日,她出生于爱尔兰,六岁时,父母亲离婚,母亲带她回到英国,靠着作裁缝,很辛苦地撑起家计。长在单亲家庭,又眼见战争的屠杀,雅乐礼从小对苦难就有很深的感受,苦难使她善于思考,使她早熟,并且拒绝基督教信仰。她写道:『当人家在宣称信仰时,我总比别人多一份踌躇。我不愿跳入任何权威式的信仰框框,在我的下意识里,我不认为人是可以信任的,也许我是早熟的哲学家,但是我心深处,在寻找能让我一生投入不悔的真理。』  
雅乐礼的学业成绩非常好,十六岁时进入伦敦大学的数学系。在大学里听到一位老师上课讥笑女生说:『女孩子不要念物理,因为物理课太难了,只能给男人念。女性天生缺乏物理的逻辑思考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天生不服输的雅乐礼,大学二年级立刻转入物理系,三年后以第一名毕业,她在该系留下的成绩,十年内没有任何学生能打破记录。  
大学毕业那年,雅乐礼认识一位喜欢骑摩托车的研究生隆司德尔(Thomas
Lonsdale)。隆司德尔是语言天才,谙法语,懂拉丁文与希腊文,又工于巴哈音乐,自称看五线谱比看书快。隆司德尔后来回忆第一次看到雅乐礼的情况:『天啊,她真是吸引人!一个女孩子怎么会对数学有这种解题能力?』  
他们两人的共同点是:同样来自基督教家庭,但都对基督教信仰有一定的排斥。每个星期天,他们骑摩托车到各教堂与人辩论信仰:一个用数学,一个用文学,两人同样熟悉圣经,很少人能辩得过这两位研究所的高才生。有意思的是,两个人虽然都不信什么,但信仰却是他们最常讨论的话题。  
五年以后,雅乐礼与隆司德尔结为夫妇,搬到里兹(Leeds)城居住。他们隔壁住着另一对年轻夫妇,先生的姓很好玩,与国名相同,就叫英格兰(England),英格兰夫妇是基督徒。两对年轻夫妇一下子成为好朋友。  英格兰夫妇工作之余,经常照顾附近的矿工与贫民。他们不与人辩论,只是默默地做。尤其在大战之后,南威尔斯经济大萧条,犯罪、酗酒的人很多,英格兰夫妇实际地去照顾他们。雅乐礼写道:『我本来以为基督信仰是一种哲学,或是一种儿时被人强迫的信仰。现在我才看出这对夫妇婚姻的互携,是建立在两人共同信仰的深度,而产生互赖的合作,原来信仰也可以成为生活核心的力量……
我看出他们经常去劝人为善的目的,是要引领人与上帝和好。酒鬼、罪犯要先与上帝和好,才能与自己和好。』她又写道:『真正的祷告是一种人性的挣扎,是内心深处向上帝所做的一个抉择,不是照我的欲望,而是照它正确的原则。』不久雅乐礼与丈夫也加入英格兰夫妇的工作,并且从此使信仰成为两人心中深挚的联系。 
婚后不久,雅乐礼以X光绕射解析乙烷(ethane)的分子结构获得博士学位。她留在学校继续以X光侦测其他的有机物与矿物晶体。在自然界里,许多矿物外型、颜色相似,但是物理,化学反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原因是矿物晶体的分子排列结构不同。由于光的波动,使光在狭缝之间产生绕射。矿物晶体的分子排列,也可以利用X光,侦测分子与分子的微小、间距的绕射,再由绕射的波谱去计算矿物的基本结构。
在雅乐礼的X光侦测下,每一颗石头中所含的不同矿物,都无所遁形。一知道矿物结构,石头的性质就很容易说明了,例如在X光绕射下,真、假钻石一览无遗。  
雅乐礼又继续研究苯(benzene)的结构。苯是大科学家法拉第在一八二五年自煤矿中提炼出来的无色液体。他当时用这种液体做为马路路灯照明用的燃料,没料到竟发现了人类有机工业与化学工程中最重要的原料。今天的染料、合成纤维、尼龙、药品、杀虫剂、香水……都得用苯加工制造。苯的分子式是C6H6
,虽然含有非饱和键,性态与烷、烯类都不同,苯势必有另一种的化学结构。大家都会用它,但不见得了解它。  
雅乐礼是近代科学史上第一个以X光绕射,证明苯是六面体结构的人。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她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The
Structure Of the Benzene Ring)一文,震动科学界。
一个家庭主妇,从事科学最尖端的研究是很少有的。雅乐礼常在做完家事,孩子睡觉以后,才开始一天的研究工作。一九三一年她以傅立叶解析法(Fouriermethod)分析450点的光学绕射,整个X光图谱有36,000个参数。之后她怀第二个孩子时,常得卧床休息,她以『女性特有的细心』理出整个庞大复杂的计算,在皇家协会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London)上发表,使她成为英国皇家协会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性会员。 
一九三四年,雅乐礼产后回到实验室,发现所有X光侦测仪都被拿光了,X光绕射成为研究有机分子的显学,一堆科学家都往那边跳,拼命抢仪器。科学很理性,科学界却是你争我夺的杀戮战场,多少人性的贪婪与邪恶都可以奉科学之名为之。  
成为基督徒的雅乐礼就不再争这个,她看到实验室只剩一部磁性导向仪(magnetic
anisotropy),就用这部被挑剩的仪器,四年后,她发现芳香环上面的双键是电子轨道分布在不同的空间,以致在一定磁场电子有不同方位的偏转;她取名为π键(pi)与σ键(sigma)。今天每本有机化学课本上都会提到这两种键结,却没有提到是一位坚强的女性,用一部被挑剩的仪器发现的。  
到一九四九年,雅乐礼又把X光绕射研究矿物的技术应用到泌尿医学,研究人体内的肾结石与膀胱结石。人体内的泌尿系统肾脏、膀胱、输尿管、尿道都会结石,尤其是男性,结石的痛几乎与女性生产的痛相当,排不出尿的痛苦不比生产之痛好受。  
一五八八年西班牙医生迪亚斯(Francisco
Diaz)第一个对尿中带血的病人进行开刀,取出结石,他被称为近代泌尿医学之父(Founder of Modern
Urology)。雅乐礼则先给病人注射能吸收X光的碘化物流体,然后用X光拍摄,可以看出结石部位,并且进一步判断排尿阻塞是肿瘤或是结石造成的。  
一九六二年,她参加救世军(Salvation
Army)医疗团,更深入研究人体结石的结构,在肾脏、尿道与膀胱,不同的生理部位,结石的晶体结构也不同。  
一九四九年她成为伦敦大学化学系教授,一九六六年成为国际晶体公会(International
Crystallography)的会长。人类历史上,她是第一位担任国际学术团体会长的女性。雅乐礼利用她的国际声望,在冷战时期进入苏联监狱,拯救被不人道对待的人犯。 
一九六五年她已成祖母,仍精力十足地推动国际反核战组织,成功地让世界认识核战的可怕。她呼吁:『核子战争是误用科学,是因着人类的罪性,对于知识的扭曲。』后来拥核国家得以签下停止核子试爆协定,她居功厥伟。她的丈夫看着妻子的工作任务愈做愈大,就提前退休,当妻子的秘书,代她回答如雪片般飞来的信函。
四十二、海尔蒙特--布鲁塞尔一奇才
  海尔蒙特(Jan Baptista van
Helmont),比利时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医生。他在化学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卓越贡献,从而成为炼金术向近代化学转变时期的代表人物。一五八零年一月十二日生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Brussels)。  
  海尔蒙特出生于显赫家祖。从小就集许多关注、期待于一身,结果这孩子的表现真令人失望:他拒绝一切别人为他安排好的东西,像个天生的纵火狂似地,从小到处烧东西,不仅烧掉教科书,连父亲给他的图书馆也给烧掉。他痛恨书、痛恨课本,认为那不过是把人比来比去的东西。
  但是家境太富有了,书烧了有人再为他买来,图书馆烧了,有人再为他建起来。也许太早享受到特权的孩子,最容易对特权带来的一切享受感到虚空。海尔蒙特在年轻时就写道:『每个人都认为到学校受教育是一条理所当然的路,但是受教育后所要追求的东西,我不用念书就已经有了。我不知道我到底要什么,我不知道读书的意义在哪里?没有人知道我心中长期的不安与痛苦。如果我不知道念书的真正意义,我相信我所花的时间与努力终将付诸东流,转眼成空。』
  他拒绝念书,家人强迫他念,甚至安排他进入当时的教育重镇罗凡(Louvain),接受一堆名师多方教导。他到十九岁时,已经念过多所学校,可惜从来没有毕业过;人家在背后笑他:『海尔蒙特家的墙壁很大,却挂不上一张毕业证书。』其他什么书卷奖、优等生奖更没份,他是奖状的绝缘体。
  四下无人时,海尔蒙特常独自走到森林里去哭泣,他哭自己是『木炭』,没有一点用处。在众人看不到他的角落里,上帝看到他,上帝听到一块小木炭的哭泣,于是为他开了一条路。
  一五九九年海尔蒙特在外闲逛,偶然看到一本课外书,是托马斯.厄.肯培所着的《效法基督》,这本书改变了海尔蒙特的一生。
  金碧士是位德国兄弟会的修士,他用浅显的文字,使信仰能为一般人所明白。他指出一个人思想与生活失去重心是因为失去以耶稣基督为中心;当一个人愿意谦卑下来,信靠耶稣,圣灵会住在他的心中,使人认识耶稣是救主。他在《效法基督》中写道:『最高深和最有益的学问,就是对自己具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这句话吸引了海尔蒙特--原来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自己的挣扎,而在求主赦免他的罪。
  以后的十二年,海尔蒙特的心就能够安静下来,他博览群籍,一心补回青少年时期的荒废,渐渐发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是在没有时间压力的情况下,慢慢仔细地看书。
  他阅读古希腊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医学文集,而慢慢地转向医学。一六O九年,他在三十一岁时终于拿到第一张毕业证书,具备医师资格。
  毕业后的海尔蒙特已经有一个重大的发现,他知道『化学是开启医学的一道门,经过化学的定量分析能够使医学更为精确』。为这个看见,他到维伏迪(Vilvorde)小城,放弃名利、隐姓埋名,做个终身都不开业的医生,全力研究化学。
  他日以继夜地做实验,连邻居都不知道这个人在干什么。他的实验非常精确仔细,日后留下来的记录显示,光是测定汞的重量,他就重复了两千次。在精细的测量中,他发现无论是溶解或是沉淀反应,重量在反应前后其实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物质的型态而已,这是非常有名的『质量不灭定律』。
  当时的汞被认为是仙丹,是长生不老药。古今中外都认为吃一点汞可以使血气活络、脸色红润,所以很多人买来食用。但是海尔蒙特经过仔细的定量实验,提出过量的汞是剧毒,可致人于死。
  当时又流行一种万能溶剂,能将植物油溶解成水,他仔细研究,发现那是硝酸,遇到碱中和成水,他首先提出『酸碱中和生成水』。他小时候喜欢烧东西,现在变得很有用。他燃烧62磅重的木炭,只剩下1磅的灰,有61磅都不见了,他称这看不见的为『气体』(gas),gas这个字是他首创的。
  他也研究人的体内结石现象,用尿酸与钙作用产生白色结晶,模拟人体内肾结石、胆结石的形成原因。他试着把许多人体内的生理现象,用人体外的化学实验去研究,其中最着名的试验是他用管子伸入胃中抽取胃液,研究胃液对食物分解的功能。他发现胃液过多会造成身体不适,可以用碱性物质去中和,治疗胃酸过多的现象。
  在人类历史上,他是第一个用化学去了解人类与生物的生理构造,进而提出医治方法的人。他终身未曾亲手医治一个病人,却为未来的医学发展指出正确的方向。海尔蒙特的研究没有带给他任何掌声,只有排山倒海而来的反对。当时的医学界还没有进步到足以接受他的看法,以化学来解释生物生理反应,被斥为无稽之谈。政治界也反对他:一个前途似锦的贵族青年,躲在贫民区内研究如何抽胃酸,太离谱了。所有贵族都联合起来斥责他,给他压力,要他回到布鲁塞尔。
  在这一片反对声中有一个赞成他的,就是兰丝特(Margaret van
Ranst),她是当时比利时最有权势的公爵家的女儿。兰丝特慧眼识英雄,后来到贫民区内嫁给海尔蒙特。海尔蒙特写下:『我一生都要感谢上帝,因为祂赐给我一位敬虔又高贵的女孩为妻子。』
  这对夫妇经常在黑夜,骑马把自家的钱袋送给穷人。他们为善不欲人知,只在放钱袋的地方画上一个十字架,等人家出来时,他们早就已经上马远扬。
  海尔蒙特还有一个着名的实验,就是把两百磅的土壤烘干称重,然后在土里种下5磅重的柳树种子,收集雨水灌溉;五年后柳树长成169磅3盎司重,土壤再烘干称重,只少了2盎司。这证明树木的重量增加来自雨水而非土壤。世界各地生物课本都会提到这一段记载。接着他继续写道:『根据圣经创世记第一章,上帝创造世界的第一天,就创造了天,创造了地,也创造了水,水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我的柳树实验,是要证明上帝创造世界的第三天,上帝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上帝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事就这样成了。这件事就是:树木只要有种子,只要有水,就能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这段记载说明了,海尔蒙特研究柳树实验的动机是为了印证圣经创世记第一章。这段记载却没被收录在我国的任何一本生物课本里,以致学生看海尔蒙特种了五年的柳树,辛苦地把一堆土弄来弄去,以为他只是单纯地为了科学,而不知这个柳树实验是他对信仰的求证与表白。
  当然我们现今知道他的实验实在很精确,但是结论有点偏差(因为土壤损失的2盎司,不是他称重的误差,而是土壤提供植物成长所需养分的消耗),不过在四百年前能够有这样的发现,实在是不简单。
  海尔蒙特从柳树的实验,已经想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供给植物生长的另一个物质。他继续以燃烧木头研究二氧化碳。一**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在位于贫民区的实验室内,他中毒身亡:不是死于二氧化碳,而是死于他所不了解的另一种足以致命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
  他为未来的人类指出正确的方向,以致今天所有有志于医学院、农学院、理学院的学生,为了日后能精确地了解生物,必须在高中打下化学的底子。海尔蒙特一度自认不过是块无用的木炭,但是因着相信上帝,肯燃烧生命,成为照亮未来的炭火
四十三、哈弥尔顿天才数学家
  一八四三年十月十六日的深夜,哈弥尔顿与妻子静静地走在布鲁厄姆桥(Brougham
bridge)上,看着月光,顺着皇家河道(Royal Channel)的缓流,哈弥尔顿的思路,在爱情与数学问流转,
  忽然他想通了,他想通了一个难解的问题!
  兴奋地找着纸笔,要记下这突发的灵感,纸笔找不到,只好随手取粒石子,在桥墩上写下:
  I\\\''=j\\\''=k\\\''=-1
  从此世界上的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复数(complex
number)是什么,这座桥也成为数学史上的『复数之桥』。
  哈弥尔顿还有很多永垂不朽的发现
  创立数学的向量分析(vector analysis),提出『四元代数』(quaternious)。
  他被数学界称为『抽象代数之父』,被物理界称为『动力学之父』。
  有趣的是他没有念过小学、中学,却以会考第一名成为古典文学与数学系的双科状元。
  在大学四年级时荣登系上数学首席教授,而且精通十二种语言,
全世界迄今还没有一个天才能够打破他惊人的记录,
  在他前途大放光明,多少人称羡之际,他却选择一个乡村牧师的女儿海伦结婚,特意走入平凡。
 哈弥尔顿(William Rowan
Hamilton),史上百年难得一见的超级天才。童年时期他他就不仅会讲波斯话,还会翻译希腊语、意大利语、法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巴基斯坦语、马来语,另外,他能读拉丁文、希伯来文、古代巴勒底的巴比伦文、印度梵语、佛教原典所用的巴利语(Pali),与中文。他的才能与他的牧师叔叔詹姆斯.哈弥尔顿有关。
  哈弥尔顿一八O五年八月三日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Dublin)。他的父亲是位杰出的律师,哈弥尔顿后来写到对父亲的回忆:『父亲有充沛的精力、一流的口才与文采,而且是敬虔的基督徒。』他的母亲莎拉(Sarah
Hutton),出身当地着名的书香门第。
  哈弥尔顿是家中五个孩子最小的那一个,母亲生产后身体衰弱。三岁时父母就将他送到都柏林城外的小镇特林(Trim)他的牧师叔叔詹姆斯那里,展开一段特殊的童年。
  詹姆斯是爱尔兰皇家科学会的会员,自创一种可以学习各种语言的方法。他没有结过婚,专心研究语言学,是当时极稀有的,能讲古巴此伦语、印度梵语的人。
  他教孩子的方法,依现代教育法看来简直是虐待儿童。他每天一大早就叫哈弥尔顿起床,到屋外叽哩呱啦地背单字。他相信儿童的头脑有无限大的语言记忆空间,而学外国语言的最好方法是一早起来背诵。他把毕生所学倾囊授子一个三岁小孩。
  直到十八岁以前,哈弥尔顿都没上过小学、中学,完全靠自修。他平常喜欢游泳与观察田问的小动物,也喜欢文学,成为数学大师后,仍不断赋诗填词。他一直认为文学与数学是近似的学科都是抽象思维的文字与符号。他写道:『诗与数学是近亲。』
  哈弥尔顿转进数学领域完全是出于偶然。一八二O年美国出了一位心算神童柯尔本(Zerah
Colburn),来爱尔兰表演心算:哈弥尔顿同时登场,表演语文。回家后开始念数学。
  一八二二年他读完牛顿、拉格郎日(Lagrange)的数学着作,与拉普拉斯(Laplace)的光学。他公开指出拉普拉斯书上有一道证明题证错了,给爱尔兰皇家科学会长布林克礼(John
Brinkley)先生写了一封信,指出该怎么证明才对。布林克礼看完信后惊叹:『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已经出现了!』
  一八二三年哈弥尔顿以会考第一名,同时进入都柏林、三一学院(Trinity)古典文学系与数学系;后来三年内,囊括欧洲数学竞赛的首奖。他一直是第一名,从来没拿过第二名。
  一八二五年,他以数学主综合不同理论的物理学,将牛顿的『光是质子说』与惠更斯(Christian
Hygens)的『光是波动说』用数学结合,发表『光系统理论』(Theory Of Systems Of
Rays),继而推导出『光在双轴晶体的折射会呈现圆锥状』,更是举世震惊。
  在人类历史上,能先用数学推导物理现象存在,再让后人证明正确的,迄今只有四位。这四位在物理科学上享有最高的名望,依序是:牛顿、哈弥尔顿、麦克斯韦与爱因斯坦。前三位都是敬虔的基督徒,第四位相信有上帝。
  一八二七年三一大学数学系的首席教授布林克礼退休,很多数学家来申请这份执国家数学牛耳的职位。结果聘任委员会以全票通过,由仍在念大学四年级的哈弥尔顿继任这份工作。哈弥尔顿被誉为『爱尔兰的荣誉』,并获得全球难以数计的荣誉……但是他自己怎么想呢?
哈弥尔顿能计算最困难的数学方程式,却无法计算女孩的感情方向,他两次失恋。给他很大打击。第一次失恋后他试图自杀 。一天夜里,他收拾妥当,就跃入河里。因为是游泳高手,一时淹不死,他心想在水里游一阵当会力竭灭顶。在冰冷的河水里,他清晰想起幼时叔叔的教导,他后来写道:『失去情人时,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痛苦的想法,是一种可怕的试探,会使人丧失理智的判断。生命是上帝所赐的,一个人面临挫折就想自杀,等于犯了杀自己的罪,这个罪比爱情失败更可恶。』在面临自杀的危机时,他重新坚定自己幼年的信仰。
第二次失恋他没去自杀,却开始酗酒。他是那么聪明,感情却放得太重。有一次他在大庭广众的场合,毫无节制地大吃一顿,然后喝酒喝到醉倒。帮助他再站起来的,是一位名叫柯尔雷基(Samuel
Ceridge)的诗人,柯尔雷基年轻时坚信无神论,到处宣扬社会主义;晚年,他发现这些主义为人民画了一幅美丽的远景,却是虚构在虚幻的理想上。由于对社会主义的彻底失望,柯尔雷基转为一个相信耶稣基督的人。他原是诗人,于是以宣传社会义的热情,在文艺圈里传福音。
  柯尔雷基在诗人会集的『湖滨诗扯』(Lake
Schoo1)认识意志消沉的哈弥尔顿。他把自己由激进的无神论,转变为基督徒的关键告诉哈弥尔顿:『解决社会问题的重点不在社会问题本身,而在自己更深地回归到耶稣的救恩与它的话语。』  哈弥尔顿立刻想到,解决他失恋问题的方法,不是自我折磨、怨天尤人,而是回到上帝的面前。年老的柯尔雷基不久就与世长辞,哈弥尔顿永远感谢他。
  二十二年后,哈弥尔顿写道:『我的生命是一场严格的考验,当我遭遇最困难的时候,总有忠实的朋友帮助我……。虽然我是从事最具革命性的研究,但是我心深处却常持守在救恩真理中。』
  一八三二年爱尔兰中部的蒂珀雷斯山区,住进一位陌生人。在这人迹罕至的山区,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还不到十个人,有些小村庄几乎是与世隔绝,没有人认识这位素有『爱尔兰的荣耀』之称的新居民。
  哈弥尔顿在山谷里一间小教会聚会。离开繁华的都柏林后,他常在山谷小径上散步,或看圣经、祷告。山区仍有许多古代冰河的石砾遗迹、小湖、小花,在欣赏中,他心灵的力量又慢慢健壮起来了。
  在这里,他认识教会牧师的女儿海伦(Helen Maria
Bayley),他写道:『海伦有一颗单纯的心与坚定的信仰。』海伦不像他以前的女朋友那么漂亮,也不曾让他神魂颠倒,只是让他感到深深的平安。不久,哈弥尔顿与海伦结为夫妇。
  当哈弥尔顿带着新婚的妻子回到城市,立刻遭受一片攻击之声,科学界、政治界无法接受『爱尔兰的荣耀』去娶一个『穷牧师的女儿』。所有攻击的矛头都指向海伦她败坏了爱尔兰的希望,她不配跟科学界的第一天才在一起,她只会成为缠累,让她的丈夫一无是处。
  哈弥尔顿真的再也一无是处了吗?结婚一年后,他发表『四元代数』,开创了抽象代数:同一年他提出『动力的一般法则』(On
a General Method in
Dvnamics),他认为可用动量去决定一个物体移动的位置;不久,他又提出一个物理系统的总能量是动能(kineticenergy)与位能(potential
energy)之和,后来的物理界就将动能与位能之和,称为哈弥尔顿能量(Hamilton
energy,简称H);一八四三年提出复数论;一八四六年提出向量分析(vector
analysis)o这些都是不得了的贡献,几乎是每一个学生在高等数学都会读到的。
哈弥尔顿和妻子后来育有两个孩子,他们后来都没有留在科学界,长大以后相继成为牧师,回到山区去牧养村民。
  哈弥尔顿死于一八六五年九月二日。他是数学天才,但是他写道:『四十年来,我每天几乎花十二至十四小时在数学上……每一篇数学报告,都是我生命中值得发表的。』
四十四、计算机先驱万尼瓦尔.布什
在美国科技史上,万尼瓦尔;布什()是一位重要人物。他不仅在数学、电力工程和计算机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美国科技组织的发展确立了新方向,被称为计算机先驱,数字图书馆奠基人和“美国大科学之父”。
他于二战期间为曼哈顿计划发挥了巨大的政治作用。并且在他的一篇文章中As We May
Think提出memex这一概念,可以被看成为是现代万维网的先锋。
1915年布什申请到麻省理工学院(MIT)去读电气工程学的博士后,布什选了个对自己比较难的博士论文题目,那是解决把某些微分方程变换成更好使用的代数方程的问题。布什的导师是肯内利(Arthur
Kennelly),他过去是爱迪生的同事。 1916年4月,他就把169页的论文交给了他的导师。他在处理论文的时候,聪明地使用的理论是肯内利从来也没有学习研究过的一个数学分支。
  他真正开始研究机械式计算器是在1925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系任教的第六年。那时他建议一个名叫赫伯特·斯图尔特(Herbert
Stewart)的研究生制造一种机器。简单地说,这种机器就是一个能用物理学的办法(在这里是转动一个小杆子)把信息表示出来的机器。制造这个机器的思路和他在塔夫茨制造测形仪时的完全一样。
  斯图尔特完成了这个机器之后,布什又要求他的几个研究生制造一种新的机器,称为网络分析器。它模拟了3个发电厂、300多千米电缆和6个负载中心,所有这些都装在一个0.5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另外一台机器,是斯图尔特第一台的改进型,称为乘积积分器,为布什赢得了1928年费城富兰克林学院的利维奖。
  同样是在1928年,布什开始研制更为强大的机器。新机器的目标是解某些微分方程,那是微积分的基本方程。1931年,他完成了第一个微分分析仪,花了令人吃惊的25000美元。这个机器能够解决的一个典型的方程是“X平方加X等于Y。”布什的机器虽然不是完全准确,却已经能够有助于做实际工作。
  这个机器是个巨大的装置,需要有它自己的大屋子。电马达驱动着严密组合的齿轮和转轴。计算是由毫无情感的力量完成的。金属碰磨着金属,直到得出结果。一个马达转动着一个转轴,转轴转动着齿轮,齿轮推动着一个什么杆,等等。有18个转轴,能够在几天之中设置好这个分析仪,来计算某个问题,每做新的题目,要用螺丝刀和扳手把机器卸开,并以新的形式重新组装起来。一旦运行了,就需要不断地照料和维护。他的研究生夜里不能睡觉,守在附近,等着排除故障。即便是一切都正常,那机器也需要天天维护来保证正常运行。
  微分分析仪是个里程碑,它是“将要出现的现代分析机器的伟大家族的第一个,以一般的说法,那就是计算机。”微分分析仪也触动了布什的深层感觉。目击着那个机器弄出答案来,把抽象的概念变成了生动、具体的东西,是使人很兴奋的事情。到这个时候,布什的抽象思维数学到这个时候才真的活了起来。
  机器过去是大大减轻了体力的劳苦,现在也可以减轻一下脑力之苦了。当时的报纸把布什的机器叫成“会思想的机器”、“人造头脑”。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说这个微分分析仪是“至今最为复杂、最为强大的数学计算工具。”
  微分分析仪的1931年机型是个极大的成功。康奈尔、德勒萨斯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还有挪威、苏联和爱尔兰的同行都仿制了它。由于他的贡献,他不断得到同行们的称赞:国家科学院在1934年选他为院士,第二年美国电器工程师协会颁发给他拉米奖。在1934年3月,布什已经能够提出制造一个更强大的分析仪,它能够更为准确的提供答案,并且含有一个能够把数学方程转化为电信号的“功能元”。
  这个新型号也保证能克服1931年型号的一个最大的不足,即每次为解决一个新问题,就需要做机械性的重新调整。这需要好几个钟头,甚至更长。这个新机器最后制成的时候,重量为100吨,装有2000个电子管、300多千米的电线和150个马达。它能够借助于穿孔的带子用电来准备好解决新的问题,而且可以在同一时间解决多个问题。
  万尼瓦尔·布什的微分分析仪奏响了20世纪计算机大发明的序曲,这一开创性工作为二战后数字计算机的诞生扫清了道路。
自启蒙运动以来,有人崇尚理性,迷信“科学万能”。有的浅薄之徒甚至以为基督教已因着科学的进上,而成为落伍陈腐的道理;从而上帝的地位和圣经的权威,也被推翻。
作为美国最著名的科学家,麻省理工大学(M.I.T)名誉董事长万尼瓦尔·布什博士,在驰誉世界的《幸福杂志》(Fortune
May,1965)特发表专论加以反击。他说:这种想法,乃是一种非常重大的错觉。如果人们迷信科学,以为仅凭浮表的观察和推算,即可窥测宇宙间的奥秘,并能预知将来必然的归趋,则人类乃是一种不能自主的木偶,宇宙也仅是一种机械呆板的构造。但万氏指出,其实科学的证明,不能保证绝对正确!科学家仅能凭其观察推算所得的结论,构成一种假设,但是这种假设,往往又可为新发现的论据所推翻。许多科学上的道理,当时认为“金科玉律”,现已成为“明日黄花。”此乃科学并非绝对真理的铁证!
  万氏复进一层提示,科学不但不是绝对真理,而且还日趋悖谬,远离宇宙真正的本性,陷入一种机械主义,而不能自拔,而其对于人类两大“实在”(Peality)——“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则完全茫然。迷信科学的人,亦只能以认识机械的宇宙为止境,而对于人类到底从何而来,究将往何处去,则丝毫不能置答。
  是以万氏忠告科学家说,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必须谦卑,自承其渺小和无知,庶能恍然大悟,科学不是万能,乃有它的限度和止境。因此万氏认为“欲明宇宙人生的奥秘,只能凭启示和信仰,不能靠科学和理智。”(一九六五年五月)
四十五、麦克斯韦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是继法拉第之后集电磁学大成的伟大科学家。
日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自幼聪颖,父亲是个知识渊博的律师,使麦克斯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0岁时进入爱丁堡中学学习14岁就在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二次曲线作图问题的论文,已显露出出众的才华。1847年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1850年转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数学系学习,1854年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史密斯奖学金,毕业留校任职两年。1856年在苏格兰阿伯丁的马里沙耳任自然哲学教授。1860年到伦敦国王学院任自然哲学和天文学教授。1861年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1865年春辞去教职回到家乡系统地总结他的关于电磁学的研究成果,完成了电磁场理论的经典巨著《论电和磁[1]》,并于1873年出版,1871年受聘为剑桥大学新设立的卡文迪什试验物理学教授,负责筹建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1874年建成后担任这个实验室的第一任主任,直到日在剑桥逝世。
  麦克斯韦主要从事电磁理论、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光学、力学、弹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将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是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最光辉的成果,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合之一。他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这种理论遇见后来得到了充分的实验验证。他为物理学树起了一座丰碑。造福于人类的无线电技术,就是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我们只知道麦克斯韦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教会的长老。麦克斯韦在科学上是一个牛顿主义者,在信仰上和牛顿一样是自觉而虔诚的基督徒。他和牛顿也有着同样的神学观点,也许有的基督徒并不同意他的神学观点,但神学并不等于信仰,持有不同神学观点的基督徒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为主做工。
他的笔记本里记着他的祷告:“全能的神啊,你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赐予他生命的灵魂,让他寻求你。你统治所有受造物,教导我们研习你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宝起名网免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