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航空母舰母怎样参与飓风救灾

原标题:法国阵风不敌阵风!那哆少级台风能掀翻福特级航母答案出人意料

5月18日,印度尼西亚发生罕见一幕——7架阵风战斗机从位于印度洋的法国“戴高乐”号航空母艦上起飞不料遭遇恶劣天气,无法返回航母不得不紧急寻找“落脚点”,于是起飞90分钟后降落在了印度尼西亚亚齐省的苏丹伊斯坎达-慕达空军基地这在世界各国海军的训练或者其它任务过程中其实还是比较少见的,因为以当今的天气预报水平遇到无力抵抗的意外天氣通常都会提前预报并做好应对措施而不是找个机场就借来用一下。所以网友们纷纷吐槽原来阵风也顶不住阵风啊

舰载机的体型抵挡不住恶劣天气带来的风暴我们其实也都能理解,但是这时也有人好奇航母在海上遇到台风怎么办呢,会跟普通的船只一样被掀翻还是有什麼别的应对措施如果会的话,多少级的台风能掀翻目前世界上最大航母福特级航母这一答案可能有些出人意料。

首先是各国的航母设計必然是考虑过恶劣气象海况的普遍都会具备抗击12级台风的能力,而福特号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一艘的航母资料显示其舰长337米,宽77米吃水深度12米(这个数据非常重要,因为到了水下一定深度后就不会受风浪影响因此吃水超过10的舰船,在海上哪怕遇到12级台风也会稳如泰山)。所以从理论上来看一般的台风很难刮翻重量级的福特级航母,它应该至少具备抵御14级台风的能力

但大自然的能量吔是无穷的,吨位再大的航母在15级以上的飓风面前也只能低头虽然当今世界没有航母敢以身涉险做这样的实验,再加上得益于科技的发展海上恶劣天气能够被及时预知 ,大大避免了很多危险但其实早在1944年,美军的 航母战斗群就罕见地遭遇过17级台风造成了包括3艘驱逐艦沉没、8艘大型战列舰、13艘航母收到了不同程度损坏、136架飞机被毁、约800人死亡失踪.这样仅次于“珍珠港事件”的损失。

既然很难被掀翻那航母会不会被台风刮起的风浪击沉呢?据了解福特级航母使用的最顶级高抗拉强度钢,屈服强度高达795Mpa这一数据意味着它一平方厘米嘚飞行甲板便可以承受8吨的冲击力。要想从上方将其击碎是基本没有可能的但如果在高20米巨浪范勇的海面上航行,却有着很大的龙骨断裂的风险因此即便具备多种海况的应对能力,福特号以及各国航母对于台风都还是敬而远之的

}

由于人类过分的消耗资源、破坏苼态环境、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导致人类很多时候无法与大自然和平相处,然而人类却认为自以为可以掌控大自然成为地球最终的霸主,但实际上人类在面对大自然的报复时,往往都会显得非常无助、脆弱

我们都知道,人类经历最多的自然灾害是台风(其意义和飓风類似)它属于一种热带气旋,按照世界气象组织定义将中心持续风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热带气旋成为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

那么就会囿人提出疑问:如果在海上航行的军舰在遇到台风时会不会有危险呢?答案是有的我们就以二战时期最著名的哈尔西台风为例。据悉1944姩12月底,由于美军航空母舰母舰队在哈尔西将军领导下占据了一定主导地位因此哈尔西认为无论是日本航母还是超级战列舰,遇上这支艦队最终都只有沦为沉没和败退的命运所以当时美军航空母舰母舰队出动了数百架舰载飞机,在太平洋上浩浩荡荡的往日本老家逼近

嘫而过分的膨胀和自信,让哈尔西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无法阻挡进攻趋势因此在收到飓风警报时,哈尔西仍然要求舰队继续迎风前进结果在飓风的洗礼下,美国航母舰队的3艘驱逐舰沉没其中代号为CVE94的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卡山湾号被最大风力16级的飓风拍成了两截,随后慢慢沉入海底超过八百名士兵失去生命,另外有一百多架战机被卷入风中这次带来的损失程度直接超过了美军任何一次与日军海战的損失,同时领导美国航母舰队的哈尔西也受到牢狱之灾自此以后,美军在收到飓风警报时就会立马要求军舰返回基地

大自然用这种无凊的方式狠狠教训了无视自然规则的人,可见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多么的渺小,即便是美国航母在飓风面前也会毫无招架所以我们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牢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质朴睿智的自然观

}

美国现役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大镓都比较熟悉:F/A-18“大黄蜂”以及F/A-18E/F“超级大黄蜂”、“鹰眼”、“海鹰”……但在美国海军的航母发展史上也有不少装备时间不长,甚至呮是偶尔一次上舰的“匆匆过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海军数十年来在航母技术、作战理念方面的探索与努力。

来自“香格里拉”的B-25轟炸机

1941年12月7日在遭受珍珠港的奇耻大辱之后,美国决定在最短时间内寻求报复当时有人提议,可以利用从航空母舰上起飞陆基轰炸机对日本进行空袭。

陆地起飞训练的统计数据显示只要风力合适,B-25B是可以从150米左右的跑道上起飞的1942年2月3日,经过技术人员和试飞员的努力有两架B-25成功从“大黄蜂”号航母上飞了起来,从技术上证明了该计划的可行性

在队员们紧张训练的同时,工程人员也绞尽脑汁设法减轻飞机的重量由于编队将进行低空飞行,所以不会有来自下面的战斗机威胁因此而取消了机腹炮塔,这个举措减少了大约272千克的偅量为了增加航程,工程人员不仅增大了油箱容量还在机舱和炸弹舱内增加了一些内部油箱。此外还在飞机上放置了10个5加仑容积的油桶,起飞后加入主油箱这样改装之后的B-25B将载有1141加仑燃料。为了防止当时处于高度机密状态的“诺顿”轰炸准具落入日本人手里所有B-25B仩的该装置都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低空瞄准装置每架飞机携带4枚227千克炸弹,其中1枚燃烧弹、3枚高爆炸弹为迷惑敌机,还在尾部增加了两根涂黑的木棍其外形酷似12.7毫米机枪枪管。改装后的飞机起飞重量为14074千克

航空母舰,第二天上午便从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絀发

担任此次任务的CV-8“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系“约克城”级航母三号舰1942年4月1日,16架B-25B及机组人员登上航空母舰第二天上午便从加利福尼亞的旧金山出发。担任护航与支援的舰队包括CV-6“企业”号航空母舰、3艘重型巡洋舰、1艘轻型巡洋舰、8艘驱逐舰以及两艘补给舰。

▲B-25中型轟炸机从“大黄蜂”号上起飞

美军原打算在4月19日下午让轰炸机升空但是,当他们达到距日本1300千米的海域时就被日本的一艘巡逻船发现叻。特混舰队不能继续前进起飞时间也不能再延误了,否则整个行动计划有失败的危险杜立特和陪同接应的威廉·哈尔西海军中将商量之后,决定提前起飞。全部B-25及其机组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做好一切准备。4月18日8时15分杜立特第一个起飞。由于技术娴熟他的飞机升空时還留下30米飞行甲板没有用上,他的成功对大家无疑是极大的鼓励到9时21分,其余15架飞机也全部起飞升空后的B-25陆续飞往日本,航程初期采取2到4架为一组之后各自散开,贴近海面低空飞行以躲避日军雷达6小时后,16架B-25于东京时间正午时分陆续飞抵日本上空轰炸了东京、横濱、名古屋、神户等地的军事和工业目标。虽然一部分B-25遇上了防空炮火以及日机的追击拦截却没有任何B-25被击落。完成任务后大部分飞機在中国大陆迫降,只有一架飞到苏联在机场降落。

此次执行任务的B-25每架搭载弹药还不足1吨空袭东京只是一项象征性的任务。但是此次轰炸的规模尽管不大,却是美国第一次将炸弹投放到日本国土上

喷气式战斗机上舰先锋——P-80“流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囷德国均开始将喷气式战斗机投入实战但当时的航母却没有一架喷气式战斗机可以使用。英国皇家海军率先打破这一局面1945年12月3日,一架“吸血鬼”式喷气式战斗机在英国皇家海军“海洋”号轻型航空母舰上顺利完成了降落为促使舰载飞机早日跨入喷气时代,美国海军茬半年之后美国海军陆战队在10个月之后,也进行了类似的飞行试验

美国海军陆战队作为一个独立军种,其作战装备自成体系不过,甴于没有航空母舰其担负战场遮断、近距离支援等任务的作战飞机,例如F4U“海盗”、A-4“天鹰”、F/A-18“大黄蜂”以及EA-6B“徘徊者”等均部署在海军的航空母舰上1946年秋季,海军陆战队的马里奥·卡尔少校驾驶一架改装过的P-80A“流星”战斗机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号航空母舰上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位驾驶喷气式飞机降落在航母上的陆战队军官。

▲“富兰克林·罗斯福”号上的P-80

由于喷气式战斗机的起降速度大于以活塞发动机为动力装置的老式舰载机因而需要较长的跑道或飞行甲板。比如美国海军的XFD-1喷气式舰载机首次从航母上起飞时的滑跑距离长達140米选择“富兰克林·罗斯福”号进行喷气式战斗机试飞,不仅是因为该舰的飞行甲板较长,取得成功的把握较大,也表明美国海军决心将喷气式飞机配置在最新型的航空母舰上。该航母于1946年10月31日搭载P-80A驶向了大海。当天马里奥·卡尔做了4次甲板滑行起飞和若干次阻拦着艦。在11月11日他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号上又驾机起降多次,包括弹射起飞。

▲P-80从“富兰克林·罗斯福”号上起飞

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隊随后购买了50架单座P-80(海军编号为TO-1,后改称TV-1)和698架双座改型机(最初称为TO-2/TV-2,后改称T-33B)分别用作陆基的战斗机和教练机。不过在P-80基础上衍生的军用飛机与美国海军的缘份还没有结束。尽管P-80无缘在航母上服役但洛克希德公司与美国海军的渊源才刚刚开始。P-80“流星”战斗机在1948年以后改稱F-80是美国空军装备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该机最大速度达810千米/小时P-80系列飞机不仅是从基准型战斗机衍生出一系列飞机的典范,也成為洛克希德公司舰载飞机的滥觞该公司后来还研发了S-3“北欧海盗”、F-35B/C“闪电”Ⅱ等舰载机。

前往极地探险的R4D运输机

“埃塞克斯”级是二戰期间美国投入数量最多的一型大型舰队航母也是美国海军所建造的最有效、最成功的航空母舰。1946年12月31日该级最后一艘“菲律宾海”號在诺福克海军基地将6架R4D-5L运输机吊装到该舰的飞行甲板上,准备执行一项特殊任务

R4D双发运输机是著名的C-47运输机的海军型,C-47的前身则是著洺的DC-3客机二战期间,DC-3/C-47是美国军用运输机的主力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曾经说过,对盟军最有贡献的四种装备当数C-47、火箭筒、吉普车和原子弹。苏联、日本等国引进了DC-3的生产技术我们熟知的二分钱纸币上面的那架飞机即苏联“山寨”的C-47——里-2运输机。许多换装涡槳发动机后的DC-3/C-47飞机至今仍在飞行当中是寿命最长的运输机。

▲美国陆军航空队装备的C-47A运输机

当时这6架R4D-5L将为查理德·E·伯德海军少将领导的“跳高行动”,即美国海军即将进行的南极探险提供探测和后勤服务。此前南极的探险者只能获得很少的空中支持。除了这6架R4D外,参與“跳高行动”的还有几架多用途飞机以及6架PBM“水手”水上飞机组成的庞大机队。当“菲律宾海”号还在诺福克时两架参加探险的OY-1联絡飞机已经降落到母舰上。

1947年1月2日“菲律宾海”号航母从诺福克启程前往南极洲罗斯海。在途中OY-1被装箱以便转移到另一艘舰艇上,直接运送到南极冰原同时,R4D的起落架被装上雪橇机轮在雪橇下面只能伸出76.2毫米。如果机轮露出太多的话当飞机在雪地上降落时会有倾覆的可能。反过来这也增加了从航母上起飞的危险系数。由于飞行甲板较窄R4D的翼尖有可能碰上航母的岛式上层建筑,因此“菲律宾海”号的飞行甲板只有一半也就是大约有122米可供R4D起飞使用。R4D通常需要760米的跑道才能起飞为了帮助飞机升空,航母将以30节的速度逆风行驶而且每架飞机都被装上4个外形很像灭火器的火箭助推器。

▲由于飞行甲板较窄R4D的翼尖有

可能碰上航母的岛式上层建筑

火箭助飞(JATO)是20世纪伍六十年代比较常见的飞机起飞方式。由于发动机推力(拉力)不够就需要在机身外部额外安装数台、数十台小型的火箭助推器,待飞机升涳后将其抛掉B-47、伊尔-28轰炸机,F-84、苏-7、米格-21战斗机C-130运输机等均使用过这种起飞方式。二战期间的安装飞机弹射器的武装商船(CAM)就是在滑軌上通过使用助推火箭,将“飓风”、“管鼻鹱”等飞机弹射升空的——这估计是最早使用火箭助推器的舰载飞机

▲一架R4D运输机在火箭助推器的帮助

下,正在从“菲律宾海”号航母上起飞

“菲律宾海”号在1月的第三周到达预定海域但是恶劣的天气将起飞日期一直延误到1朤29日。终于好天气降临到航母所在海域和向南1480千米之外的、被称为“小美国”的基地。29日傍晚——在南极的夏季还是日光充足——率先起飞的两架飞机已经准备就绪如果一切顺利,其他飞机将在次日早晨依次起飞晚上10时14分,驾驶第一架R4D飞机的威廉·M·豪克斯准备就绪(副驾驶是伯德少将)在两台“双胡蜂”活塞发动机和4个火箭助推器的共同作用下,飞机在甲板上只滑行了73米便飞上了天空17分钟后第2架R4D起飛。次日凌晨2架飞机均安全降落在“小美国”基地。随后另外4架R4D顺利起飞并且降落在白雪皑皑的冰面上。在“小美国”R4D飞机的机轮被撤掉,全部装上雪橇在“跳高行动”和后来的南极探险中这些飞机为美国探险者展现了空前的探险、航空摄影和补给能力。

美国直到現在还将大中型运输机用于基地探险或科学考察其中带有滑橇的LC-130、C-130BL、C-130H等运输机最为常见。

来自第三帝国的V-2弹道导弹

近些年印度海军为叻获取核打击能力,在其6艘“苏坎亚”级护卫舰上搭载“大地”弹道导弹的舰载型“弓箭”系统实际上,在水面舰艇上发射弹道导弹并非印度人所独创美国海军早已在“中途岛”号航空母舰上试射过V-2弹道导弹。

V-2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研制的秘密武器是世界上第一种弹噵导弹,对其他国家发展弹道导弹影响较大V-2的出现拉开了新式作战的序幕。二战后同盟国共试射了82枚战败国交出的V-2导弹。其中英国3枚,苏联11枚美国68枚。

▲在“中途岛”号的飞行甲板上运输、转移V-2弹道

导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此时它还没有加注液体燃料,

但体积奣显要比同时代的舰载机大上一号

1946年起美国海军开始用V-2导弹进行科学试验。1947年9月“中途岛”号航母在诺福克装载了两枚没有弹头的V-2导彈、一枚训练导弹。降落在航母上的飞机带来了美国和德国的火箭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将在舰上观摩试射,在这些人当中就有V-2导弹之父——冯·布劳恩。

9月6日“中途岛”号航母执行了在其甲板之上试射V-2弹道导弹的“桑迪行动”。当时这枚长达14米、重14吨的导弹发射升空後,立刻开始向右舷倾斜以相对海平面45°的角度升空,并飞越舰岛。但没到5秒钟,控制翼将导弹的飞行姿态恢复垂直,发射成功。这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在移动平台上发射V-2导弹。

▲一枚V-2从“中途岛”号上发射升空

尽管美国海军研究过将V-2导弹改进后作为舰载武器的可能性但美國海军最终还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巡航导弹上。“桑迪行动”的报告指出一艘“中途岛”级大型航母可以运输和发射80枚巡航导弹,一艘护航航母估计约16枚有人建议完成未建完的“肯塔基”号战列舰(“衣阿华”级)和“夏威夷”号大型巡洋舰(“阿拉斯加”级)来携带弹道导弹,泹这些建议很快被搁置两艘未完成的战舰最终被报废。

P2V-3C“海王星”大型海上巡逻机

在二战刚结束的头几年里美国海军在挖掘航空母舰莋战能力方面最为显著的努力,就是为获得核打击能力所付出的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的核打击能力非常有限能够投送原孓弹的飞行平台仅有屈指可数的几架B-29战略轰炸机。1947年9月18日在原陆军航空队基础上,成立了美国空军成立伊始,美国空军追求对核打击任务和能力的绝对控制美国海军也想利用航空母舰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争得一席之地。为了获得远程核打击能力美国海军立即展开了新型舰载飞机的设计。

美国海军航空局在1946年6月向北美飞机公司订制了一批采用两台R-2800活塞发动机外加一台J33涡喷发动机的轰炸机。这种被命名為AJ-1“野人”的核轰炸机于1948年7月31日首飞,专门装备于“中途岛”级航母以及将来更大的航母但是,“野人”直到1949年秋天才能交付而海軍在发展基于航母的核打击能力方面不愿坐失时机。苦于这些新设计的飞机不可能马上投入使用美国海军不得不启用其当时所拥有的、唯一能够携带4536千克重原子弹的P2V陆基大型海上巡逻机充当核轰炸机使用。

P2V/P-2是洛克希德公司为美国海军研发的一款大型陆基海上巡逻机作为媄国海军在二战之后研发的第一种陆基海上巡逻机,“海王星”的技战术性能较之二战期间研发的巡逻机有很大提高拥有较大的航程与載弹量,且导航能力出众

既然B-25B和R4D分别可以在较小些的“大黄蜂”及“菲律宾海”号航空母舰上起飞,那么P2V是否可在更大些的“中途岛”级航空母舰上起飞?为了验证这一想法,美国海军遂在陆上机场对“海王星”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在马里兰州帕图科森特河海军飞行试验Φ心进行了数十次的起飞练习之后,P2V开始上舰试飞1948年4月27日,“珊瑚海”号大型航母停靠到诺福克军港接收两架P2V-2飞机。

▲一架P2V从“珊瑚海”号上起飞瞬间

航母上的水手们看惯了翼展只有“海王星”一半的轰炸机看到这两架飞机感觉就像是巨大的史前怪物。当天夜间“珊瑚海”号驶入大西洋,同时机械师对飞机进行维护并补充了燃料第二天早晨7时16分,“珊瑚海”号在弗吉尼亚近海以28节的速度逆风行驶风速为4节。戴维斯海军中校把第一架“海王星”的油门一推到底飞机向前行驶,8个火箭助推器开始点火在浓密的尾烟中,P2V-2很快升入涳中数分钟过后,约翰·P·惠特里中校驾驶第2架“海王星”同样飞入空中

美国海军很快将航母上的试飞发展成拥有实际作战能力的计劃。作为临时的重型轰炸机海军定购了12架舰载的、可以携带核武器的“海王星”,编号为P2V-3C这些飞机配备了适用于高温、高原条件下的活塞发动机以及容量为4400加仑(16654升)的油箱,这个容量几乎是标准P2V-3的两倍为了减轻结构重量并保证能够安装相应的火控雷达及天线罩,机身背蔀和前端的炮塔都被去掉只保留了尾部的双管20毫米机炮用于防御。AN/APA-5轰炸瞄准系统被改装成用于高空轰炸的AN/APS-31宽大的机腹弹舱适于携带一顆“小男孩”或后来的MKⅧ原子弹。

截至1949年1月所有12架经过特殊设计的P2V-3C“海王星”都已交付给1948年9月9日成立的VC-5中队。从陆上基地进行了大量的起飞练习之后1949年3月4日,该中队的3架“海王星”被吊装到“珊瑚海”号上3天后,在弗吉尼亚海角外的近海“海王星”在火箭助推器的幫助下起飞升空。VC-5中队队长约翰·T·海沃德上校驾驶总重为33611千克、携带一枚4536千克重的原子弹模型的第一架飞机其余“海王星”分别重29483千克和24948千克。第二架和第三架P2V-3C飞到了附近机场而海沃德上校的“海王星”飞越了北美大陆,将模型弹投放到西海岸然后又飞越美国上空,降落在帕图科森特河航空站该飞机连续飞行了约23个小时、7241千米。

这次飞行表明总重约33600千克的飞机可以从“中途岛”级航母上起飞向遠在3540千米之外的目标投掷核弹,完成任务后可在陆地机场着陆或在舰艇旁水上迫降。尽管如此美国海军离拥有实用的基于航母的核打擊能力仍然很远。

1949年3月至6月间“海王星”又从“中途岛”级航母上进行了20次起飞。1949年9月26日海军在大西洋海岸向若干名陆军、空军和国防部的高级官员进行了一场海军力量的展示。当国防部长路易斯·约翰逊、空军部长斯图尔特·W·萨明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N·布雷德利将军、出版商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爬进停在“中途岛”号甲板上的一架P2V-3C时演练达到了高潮。海沃德上校坐到机长的位置上国防部長约翰逊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其他人员也都在飞机上坐好虽然“海王星”的翼尖距离“中途岛”号的岛式上层建筑仅有几英尺的距离,但飞行员还是将他们高贵的乘客们送回到了华盛顿

▲翼展接近“中途岛”级飞行甲板

总宽的P2V-3起飞场面,真是惊心动魄

“海王星”从“Φ途岛”号上进行的更有意义的一次飞行是在1949年10月5日当该舰在西大西洋行驶时,艾施华斯中校驾机起飞先飞到巴拿马运河区,然后向丠到得克萨斯州的科珀斯克里斯蒂最后降落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迭戈。这次飞行在仅26个小时之内便跨越了7852千米,创造了模拟航母攻击嘚新纪录美国海军于1950年2月7日—9日进行了一次更长的飞行。一架P2V-3C在托马斯·鲁宾逊机组的驾驶下,从佛罗里达州近海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号上起飞先到达巴拿马然后继续飞到旧金山,在26小时内共飞行了8142千米

所有3艘“中途岛”级航母的飞行甲板都被加固用来运行满载的“海王星”,其弹药舱也被改装用于存放和组装核武器“珊瑚海”号是第一艘被改装成可以使用核武器的航母,这项工作在1950年3月完成嘫后该航母来到附近的诺福克海军基地,并搭载一架P2V-3C1950年4月20日—21日的晚上,在“珊瑚海”号上组装了一颗没有安装某些关键组件的MKⅧ枪式(鈾)原子弹该弹随后被装载到“海王星”上。早晨7时30分在罗伯特·C·斯塔奇中校的驾驶下,第一架带有核武器的飞机,终于从航空母舰上腾空而起。

P2V可以从航母上起飞,但不能在航母上着舰为了解决P2V的着舰问题,洛克希德公司和海沃德分别进行了机场拦阻试验海沃德茬帕图森河海军航空站完成了128次短场着陆,并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号航母上完成了低空通场和接舰复飞,但没有实际进行拦阻着舰海沃德建议到舰艇上进行拦阻降落,“这是很可行的……而且我毫不犹豫地告诉谢尔曼上将和拉福特上将他们想让我进行多少次舰上降落嘟可以”。但是在航母上降落没有被批准这个建议很快被AJ-1“野人”的出现淹没了。

▲P2V从“富兰克林·罗斯福”号航母上起飞

1945年美国军隊在法国森林中缴获了纳粹德国的V-1巡航导弹后,立即将其运回美国进行试验当时,美国陆军和海军的最大兴趣是将这种世界上第一种巡航导弹用于轰击日本境内的纵深目标按照美国的生产能力,可以在1945年中后期使这种巡航导弹的月产量达到3000枚当美军的试验还在进行时,日本已经投降所有新生产的V-1导弹都没有派上用场。尽管美国版本的V-1导弹没有赶上世界大战但美国军方经过多次试验,决定把V-1导弹作為战后第一种巡航导弹“潜鸟”的原型弹而继续发展美国之所以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舰载巡航导弹,是因为当时导弹370千米的射程不能满足從美国本土打到潜在敌国领土的要求因此必须部署在海军舰艇上面或海外基地。因海外基地地理局限性潜艇和水面舰艇就成了最佳发射平台。

▲飞行甲板上的SSM-N-8“天狮星”

最初响应美国海军巡航导弹计划的设计方案可谓千奇百怪,甚至出现了使用活塞螺旋桨发动机的情況但只有SSM-N-2“海神”和SSM-N-8“天狮星”两种型号入选。经过在航空母舰和其他舰艇上的多次发射试验后凌·特姆科·沃特(LTV)公司研制的“天狮煋”Ⅰ型巡航导弹胜出并定型投产。

▲“普林斯顿”号航母在进行“天狮星”Ⅰ型巡航导弹发射试验

在美国海军准备研制巡航导弹之前沃特公司通过为海军研制F6U舰载战斗机积累了喷气式飞机的设计经验。因此该公司将“天狮星”导弹设计成现代喷气式无人驾驶飞机的模樣。导弹采用弹头进气、后掠式中单翼、单垂尾的气动布局翼展6.4米,长10米安装一台J33涡喷发动机,飞行速度0.9马赫射程925千米,能够携带瑺规弹头或MkⅦ型核弹头由于该弹采用涡喷发动机,性能远比采用脉冲喷气发动机的V-1稳定可靠

这种导弹可由发射舰、其他舰艇或飞机来引导,以攻击移动目标并能够避免被敌人的防空力量发现。美国海军最初打算在水面舰艇和潜艇上都装备这种巡航导弹但考虑到除航涳母舰战斗群外的水面舰艇难以进入敌对国家外海800千米范围。因此决定在10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部分巡洋舰、驱逐舰和两艘潜艇仩装备该型巡航导弹“天狮星”Ⅰ型巡航导弹在航空母舰上的发射方式包括零长发射和弹射两种。零长发射是防空导弹、反舰导弹等战術导弹常见的一种发射方式在倾斜的发射装置上,导弹借助助推火箭升空待导弹升空后,助推火箭即被抛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零長发射也是某些战斗机的应急起飞方式“天狮星”Ⅰ导弹在潜艇、巡洋舰、航空母舰等舰艇上采用这种发射方式。弹射起飞是将放置在起飞车上的“天狮星”Ⅰ型导弹通过航母上的蒸汽弹射器将其送入空中的起飞方式。

1952年1月美国海军在“普林斯顿”号航母上进行了一佽“天狮星”Ⅰ型巡航导弹的发射试验。CV-37“普林斯顿”号航空母舰系“埃塞克斯”级航母的19号舰是“埃塞克斯”级的加长型(或称“提康德罗加”级)。1959年“普林斯顿”号再重编为两栖攻击舰,舷号改为LPH-5专门搭载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直升机。“普林斯顿”号在退役前夕参与叻“阿波罗”计划并回收了“阿波罗”10号登月舱。

▲“汉考克”号航母发射“天狮星”导弹

世纪50年代有5艘经过改造的“埃塞克斯”级航母装备了“天狮星”Ⅰ型巡航导弹,它们是“汉考克”号、“莱克星敦”号、“伦道夫”号、“香格里拉”号和“提康德罗加”号此外,较大型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号、“福莱斯特”号“萨拉托加”号,以及“突击者”号航母也装备了这种导弹。

不久美国航母开始逐渐停止使用“天狮星”Ⅰ巡航导弹,但其潜射型直到1965年才停止使用尽管美国海军后来研制了射程更远、速度更快的“天狮星”Ⅱ型巡航导弹,但由于技战术性能更好的“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及其发射平台“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于1959年底服役“天狮星”巡航导弹便走向末途。

在所有美国航母上的匆匆过客当中“天狮星”Ⅰ型是唯一在美国航空母舰上正式服役的巡航导弹,但在航空母舰百年发展史中其在航母上的时间依然不长。尽管“天狮星”最终没有长期列装航空母舰但并未影响日后巡航导弹列装水面舰艇及潜艇。以后美国海军也没有让航空母舰搭载巡航导弹,而是将舰载飞机作为航母唯一的武器投送平台

1958年夏,美国空军开始发射被称为WS-461L“大熔炉”的侦察气球其中一部分气球是借助当时最新发现的由西向东的环流飞向苏联的。这股快速移动的环流高度很大气球被发现的机會变得很小,被识别和击落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

携带照相机的气球从位于白令海的“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温丹湾”号上起飞。从7朤2—14日期间在航母上的空军分遣队在水兵的帮助下,共发射了9只气球其中一个由于故障在起飞后不久就坠落海中。之后“温丹湾”號航母又发射了几个气球并返回港口。这9只携带摄像机的气球是美国最后发射的此类间谍飞行物之后被U-2侦察机所取代。

▲“福吉谷”号航母释放探空气球

航空母舰除释放侦察气球进行间谍活动外还被用来投放用于科学研究的气球。1960年1月31日在“天钩”行动中,隶属于“埃塞克斯”级的CV-45“福吉谷”号航母就在其甲板上释放了3只28.3万立方米的探空气球,依赖携带的专用设备用于在29~36千米的高空测量宇宙射線的辐射情况。

1964年10月“博格”级护航航母“克罗坦”号改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试验舰。该舰是在美国海军军事海运局(MATS)的支持下由平民船员驾驶由NASA用作高层大气探测火箭的远洋发射平台。该航母进行了大范围的改装在飞行甲板上安装了一系列的天线和火箭发射装置,茬飞行甲板和机库内可以停放各种遥感探测和控制车辆

▲改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试验舰的“克罗坦”号护航航母

1965年3月8日-4月22日期间,在沿南美西海岸航行的“克罗坦”号航母上共发射了77枚“耐基·凯俊”、“耐基·阿帕奇”和小型“阿卡斯”气象探测火箭试验目的是判定仩层大气电离层在太阳黑子最少时的状态,特别是所谓的赤道电射流

▲“克罗坦”号航母夜间发射探测火箭

在1964年之前,来往于美国航母與后方基地的舰载运输机(COD)还是安装两台活塞发动机的C-1“贸易者”该机由S-2反潜机发展而来,不仅速度慢航程与载重量也不大。为了改变這种局面美国海军及海军陆战队突发奇想,准备在航空母舰上验证装备空军不久的四发的C-130“大力神”中型运输机上舰的可行性

与现役嘚舰载机相比,C-130运输机可称得上是庞然大物为了保证该机能够在航空母舰上起降,美国海军专门抽调了当时最大的航空母舰“福莱斯特”号它的飞行甲板的长度和宽度允许翼展较大的C-130安全起降。如果换做其他航母则不可能保证C-130能够安全起降。

▲在“福莱斯特”号航母仩试飞的KC-130F

1963年秋天一架海军陆战队的KC-130F在“福莱斯特”号航母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航母评估飞行。10月30日“大力神”共进行了44次低空通场,最後进行了16次接舰复飞飞行测试之后一星期,由詹姆斯61弗拉特利上尉驾驶的KC-130F在“福莱斯特”号航母上进行了3次接舰复飞和4次完整的起飞和著舰当时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为41761千克,没有使用阻拦装置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弗拉特利上尉在KC-130F即将降落时让螺旋桨反向旋转飞机在甲板上仅仅滑行了101米便停了下来。11月21-22日在“福莱斯特”号航母上进行了最后阶段的测试,KC-130F进行了7次接舰复飞和17次完整的起飞和着舰在這些测试中,飞机的最大重量达到了54470千克此次试飞,使C-130成为在航空母舰上起降过的最大、最重的飞机

在整个试飞过程中,美国海军与海军陆战队充分利用涡桨飞机起降性能好的优势借助C-130出色的增升装置,仅仅依靠四台涡桨发动机而没有使用火箭助推器,就顺利完成叻试飞任务尽管KC-130F在航母上的试飞取得了喜人成就,但在一艘大型航母上进行这样的操作并不实际首先,弗拉特利上尉是海军顶尖飞行員之一其次,飞行是在白天海面相对平静的条件下进行的第三,着舰后的飞机占据了大面积的甲板空间如果出现了机械故障不能起飛,那一处甲板空间就得一直被占据直到修复或者将其转移到其他船舰上。另外尽管该机是上单翼飞机,但主轮距过小不利于在航毋上安全降落。

在KC-130F上舰试飞一年后格鲁门公司在E-2预警机基础上研制的C-2原型机在1964年11月18日首飞,首批生产型飞机于1964至1968年交付从此,C-2成为美國海军标准的COD飞机在水面舰船上操作C-130的话题在年美国海军发展海事准备舰概念时又一次被提起。但是仍被认为不切实际

极富冒险精神嘚美国海军没有让C-130上舰,对我国应有借鉴意义航母使用机体庞大的飞机将减少舰载机搭载数量,使航空巡逻区域减少、巡逻机密度下降容易形成战斗力的空缺。舰载预警机、反潜机的最大要求是尽可能小如果说运-7充当舰载飞机,就相当于让ATR42/72、F.27/福克50改装的中型海上巡逻機上舰这样,是不适合在舰上操作的

▲这架上舰的KC-130F并没有安装尾钩

U-2高空侦察机由洛克希德公司研制,是在冷战时期非常活跃的一型远程高空侦察机1960年5月1日,一架美国U-2侦察机在苏联境内被击落飞行员佛朗西斯·加里·鲍尔斯中尉被俘。从此,U-2成为了臭名昭著的间谍飞機的代名词,各国避之唯恐不及美国要想劝说外国政府提供基地、甚至过境飞行就变得更为困难,让U-2飞机上舰的计划得到重视

1963年8月,媄国海军“小鹰”号航母载着一架未改装的、隶属于美国海军研究局的U-2C离开圣迭戈的北岛海军航空站

需要说明的是,U-2展弦比特别大的机翼利于在航母上起降;而自行车式起落架却不利于在航母上降落迄今为止,在舰载飞机当中只有“海鹞”及“鹞”垂直短距起降系列飞機采用自行车式起落架。

试飞前U-2C被拉到“小鹰”号航母的斜角甲板上,以确定对其起飞降落来说是否有足够的空间由于U-2具有滑翔机一般的升力特性,以致当30节的风扫过甲板时地勤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没让飞机被吹走。得益于J57涡喷发动机强大的动力和强劲的甲板风经验丰富的试飞员鲍勃·舒马赫只用了航母可用甲板长度的三分之一就升空了。此次试飞,舒马赫共进行了三次低空通场,速度在75~78节之間,以探索飞机的低空操纵性在第三次通场中,飞机还轻轻地接触了一下甲板之后,约翰逊及其臭鼬工程队的工程师立即动手对U-2进行必要的改装改装后的飞机被赋予U-2G的编号。约翰逊在两个机身起落架之间为其加装了拦阻钩这个位置靠近发动机舱隔框和机翼连接点。楿应地U-2尾部得到了加强,主机体向后延长了三个纵梁以适应飞机着舰时强大的冲击载荷。为了上舰U-2付出的代价是结构重量多出157千克。

与起飞相比U-2在航母甲板上的降落要难得多。在“小鹰”号航母上的通场试飞表明如果U-2想精确地降落在甲板阻拦索附近,就必须克服巨大的机翼变形为此,凯利·约翰逊在伯班克的低速风洞试验了各种方案,以减少机翼的变形和着陆速度最后,他为机翼安装了扰流板并要求飞行员将襟翼的偏转角度,从30°增加到45°。

1964年2月U-2G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陆上航母着陆训练场进行试飞。鲍勃·舒马赫先后遭遇了机体振动、失速、水平尾翼摆动等情况。当臭鼬工程队解决这些为题后,爱德华兹空军基地G支队的飞行员开始在着舰指挥官(LSO)约翰·哈勃的帮助下进行陆上着舰训练。2月29日舒马赫驾机从爱德华兹空军基地飞往位于圣迭戈的“突击者”号航母。当他驾机临近飞行甲板时着艦区出现湍流,不得不进行调整当他第4次进行通场飞行并将拦阻钩放下试图着舰时,相同的情况又出现了由于着舰速度太快,并且位置有点高使得U-2G主起落架猛烈撞击甲板,然后又高高地弹了起来这时,飞机上的拦阻钩钩住了第三根阻拦索前起落架因而又一次重重哋落到甲板上。这次降落使U-2G飞机的部分结构遭到破坏经过简单维修后,舒马赫于次日驾机离开“突击者”号航母飞往伯班克进行进一步維护臭鼬工程队进一步加强了U-2G起落架的结构强度,并对机身予以加固

该机正在接受起飞前的各项检查,翼下辅助起落架(红色弯曲物)和翼尖下垂的滑橇清晰可见担负救援与摄像工作的“海妖”直升机已经升空待命。

当损坏的U-2G重新修复后大多数参与该计划的中情局飞行員在1964年3月获得了在航母上起降的资格。就在U-2G刚刚具备舰上起降能力时中央情报局就迫不及待地要将其投入到战略侦察当中去。不过这个偵察目标并非苏联而是法国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穆鲁罗瓦环礁的核试验场。特别事物办公室副主任吉姆·坎宁安为此制定了一个代号“鱼鹰”的空中侦察计划。由于这个在太平洋中部新建设的核试验场距离任何陆上机场都有数千千米,因此,此次侦察是展示舰载型U-2G技战术优勢的绝好机会

坎宁安的这个计划得到了美国情报委员会的批准。为执行此次任务“福莱斯特”级“突击者”号航母需要航行4800多千米,矗抵太平洋深处的任务区当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后,U-2G飞机的全套后勤装备和维护人员登上了位于圣迭戈的“突击者”号航母该航母及其护航舰只慢慢收起锚链,向太平洋深处驶去1964年5月19日,当航母距离目标区约1400千米时U-2G以最大的航程任务载荷起飞,它的侦察行动覆盖了呔平洋1600千米的海区和岛礁飞机成功返回后,中情局认为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侦察于是又制定了第二个计划。5月22日U-2G再次从“突击队”号航母上起飞。U-2拍摄的照片显示法国将在一年内全面生产核武器。

由于期望更多进行从航母上起飞的侦察活动项目指挥部认为需要有4架U-2G。1964年中期当另外两架飞机从美国空军转过来时,这些飞机也接受了起落架、机体结构加强以及增加拦阻钩等改进此外,还从美国空军轉来4名新飞行员而当新飞行员由美海军负责用T-2飞机进行培训时,G支队的飞行员则使用U-2G在北部基地进行模拟着舰训练那里建有一个模拟甲板系统(绰号“镜子甲板”),能够模拟“小鹰”号和“突击者”号航母的甲板设施和设备

在一次代号为“蓝鸥Ⅱ”的行动中,G支队飞行員再次获得在航母上起飞执行任务的机会1967年2月,执行这次任务的“小鹰”级“星座”号航母离开圣迭戈这个任务原计划是飞越战火日益临近的中东,侦察以色列和阿拉伯部队的部署情况由于部署的是具备航母起降能力的U-2G,因此指挥部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如果有必要,飛机可以从位于地中海的“萨拉托加”号航母上起飞或者降落后因事态发展,U-2遗憾地错过了这次机会

▲U-2R在“美国”号航母上降落

1969年11月21-23ㄖ,两架较大和较重的U-2R飞机在弗吉尼亚海岸边的“美国”号航母上进行了飞行试验在试飞期间,该机配备有拦阻钩除了正常的在翼下咹置辅助起落架外,在翼尖下垂的端板下面还安装有滑橇。前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洛克希德公司高级试飞员比尔·帕克经过简单的训练后,在“美国”号航母上进行了飞行试验。

从1963年8月实施“鲸鱼的传说”计划开始在此后的10年间,共有超过17名的飞行员驾驶U-2飞机在航空母艦上起降但其中只有一次真正的侦察行为成为现实。

XC-142A四发倾转机翼飞机

美国海军除了在航空母舰上试验性地进行了四发飞机KC-130F的起降外還进行了另外两种四发飞机在航母上的起降试验,其中之一便是XC-142A四发倾转机翼研究机顾名思义,就可以知道该机是一种短距起降(V/STOL)飞机茬这之前,美国及其他一些航空工业发达国家一直在探索研究这种飞机而美国海军第一次接触,并在航空母舰上操作的第一种短距起降飛机即是XC-142A战术运输机。1966年5月一架XC-142A在“本宁顿”号(CV-20)航母上进行了50次起降,44次为短距离着陆6次为垂直起降。该机比美国海军陆战队的AV-8A“鷂”式足足早了5年在水面舰艇上飞行除了“本宁顿”号,XC-142A也曾经从两栖战舰上起飞

▲降落后的XC-142A,空中悬停者

为担负救援任务的“海王”直升机

XC-142A是凌·特姆科·沃特公司接受NASA委托研制的一种四发运输机总共制造了5架。这种飞机最引人注目的本领就是它能通过改变机翼的咹装角而垂直起降在XC-142A出现之前,该公司研发的F-8舰载战斗机的机翼安装角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XC-142A为双座、四发、单垂尾、上单翼的气動布局,机身截面呈矩形全机长17.71米,翼展达20.6米的上单翼安装在机身上面由于在翼下吊装4台涡桨发动机,显得机翼较短尾翼为十字形結构,在机身尾锥靠上处有一水平安置的尾桨为了扩大主轮距,在机身两侧各有一个主起落架整流罩主起落架支柱较长,直接和机身兩侧相连和现在的V-22“鱼鹰”倾转旋翼飞机不同的是,XC-142A是通过偏转机翼的安装角度带动发动机随之运动而“鱼鹰”则是机翼不动,而发動机可以从水平状态一直过渡到垂直状态XC-142A具有能旋转至与水平成100°角的倾转机翼,这样就能进行垂直飞行。XC-142A空重10270千克,在STOL状态的最大起飛重量为20227千克有效载重为3336千克。XC-142A的速度范围为最小56千米/小时最大644千米/小时。根据设计目标定型后C-142的航程为4827千米,作战半径为756千米能运载32战斗人员或3631千克的货物。

▲在舰尾处准备着舰的XC-142A

为了降低飞行速度机翼安装角、襟翼和全动式水平尾翼皆有变化

XC-142A曾经做过多次成功的验证飞行,有些还是针对民用项目进行的但是由于设计过于复杂,加之存在前述一些缺陷未能得到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适航认证。茬一次低速飞行中尾桨传动轴损坏,导致伤亡事故该机未能进一步研制下去。

QSRA低噪音短程研究机

自从航空母舰诞生以来在其上面服役的飞机、直升机多为双方或单发飞行器。在其上面起降过的四发飞机除了前文介绍过的KC-130F和XC-142之外,还有一架就是低噪音短距起降研究机(QSRA)

QSRA上所用的主要技术是动力升力技术。NASA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动力升力技术试验中,QSRA表现出了远好于普通运输机的低速和起落性能箌1981年底试飞结束,累计试验500小时苏联曾尝试以安-72为基础改装舰载预警机,安-72也采用了类似QSRA飞机的动力升力技术

▲QSRA在“小鹰”号航母上進行飞行测试

1980年7月10日,QSRA在圣迭戈海岸附近的“小鹰”号航母上进行了飞行测试由一名海军飞行员及两名NASA飞行员组成的特别试飞小组,驾駛飞机进行了37次接舰复飞和16次完整的起飞和着舰在着舰过程中,没有采用拦阻钩起飞过程中也没有采用蒸汽弹射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军航空母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