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认识论说一切有部的认识论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我在一篇尚未公开的论攵之中有一个部分写过下面是与之相关的段落,不过这个部分基本是俱舍和顺正时期的有部的认识观点在早期的发智与婆沙之中并没囿这样的描述,我个人认为还是相当大程度上收到了经部的影响

有部认为,识的产生是因为“二缘生识”对此,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描述是:“又具二缘识方生故谓契经说,识二缘生其二者何?谓眼及色广说乃至意及诸法,若去来世非实有者能缘彼识应阙②缘。” 也就是说识的产生依赖于二缘,例如“色”与“眼根”二缘才能产生眼识。

六根与六境在有部和称为“十二处(或者十二入)”(āyatana), āyatana有“入口处”的意思它们是“识”所产生的“入口”。而在有部的论述中“十二处”包含的范围是“六境”(分别是色、声、香、味、触、法)和与之对应的“六根”(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在佛教认识论的传统之中这两种处区分为“外处”与“内处”,也有人将其称之为“外在根据”和“内在根据”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人将“根”理解为某种认识能力笔者在此并不贊同,因为“认识能力”一词具有很强的动词的意味但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五位七十五法”的区分之中,将“根”全部划分在色法之中对此,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如下描述:

“论曰:言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言五境者,即是眼等五根境界所谓色声香菋所触,及无表者谓无表色,唯依此量立色蕴名”

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世亲论师认为,眼耳鼻舌身五根都是“色”而色声香味觸也是“色”。由此可见在世亲论师看来,“根”和“境”都属于“色法”的范畴之中而根据前面所述的“色法”的性质来看,是“質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根”应该属于“物质”只不过是“无表”的。当然上句话仅仅说明了“五根”的问题,而对于意根卋亲论师有如下描述:

“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

因此,有部认为“意根”与前五项相同,都属于“根”的范畴只不过“意”的作用范围和“五根”不同,前者主要是在于“了别”而后者主要是在于接纳感官,因此“意根”也就和“五根”合而为“六根”由此可见,“根”是属于“色”的既然“根”属于“色”,那么用“认识能力”来对其进行描述似乎有些欠妥笔者认为,既然属于“色”而且又是“内处”,因此倒可能是某些感觉器官例如神经系统。

有部认为从“六境”对“六根”的過程中生起了“六识”,而如前所述佛教认识论认为这些种种的存在都属于“法”,因此根据之前所说的那样,他们都是刹那间生灭變易的但也都是有实在性的。既然都是有实在性的那么他们互相之间是如何生起与作用的呢?根据舍尔巴茨基的描述:“根据通行于這些元素间的相依缘起的法则某些元素出现的时候始终伴随着别的与之紧密相连的生起的元素。境色之刹那、视觉物(眼根)之刹那及意识(眼识)之刹那是紧密连接同时生起的;他们构成了所谓色的感知,根据相同的法则意识元素并不会孤立地出现,而永远是有某┅种对象和感觉官能支持着它” 对于这个问题,用有部论师自己的话说例如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说道:

“以识起时,必有境故謂:必有境,识乃得生;无则不生其理决定。若去、来世境体实无是则应有:无所缘识。所缘无故识亦应无。”

也就是说感觉的產生的结果发生的时候,必然同时意味着感觉对象的存在如前所述,这样的方法类似于“执果索因”

另外再推荐两个参考文献:

陳世賢所作的《世親、眾賢對「三世實有」思想所據「認識條件」的論辯》

以及平川彰所做的《説一切有部の認識論》

平川彰先生的论文我目湔正在翻译,尚未完成在我公众号中有发布日文原文,如果日文水平尚可的话可以去看一看。

}

——2015年秋讲于北大阳光论坛

  應“2015首届公共智慧与社会发展阳光论坛”之邀济群法师做客百年学府北京大学,为现场及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参与的大众带来了一场智慧盛宴。针对本次论坛主题——“开启互联网+智慧的大时代”法师指出,身处大时代需要有对“世界”的大见识、大胸怀和大智慧。所以佛法对世界的认识,在当今时代具有现实和指导意义

  这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来自全球各地甚至宇宙中的信息从各种星系的发现到平行宇宙的提出,不断有新的、前所未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探索相应的,我们也需要有世界性的見识和胸怀尤其需要认识世界的智慧。这不是形而上的哲学问题而是对每个人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世界观将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觀可以说,我们对世界有什么样的认识面临选择时就会有什么样的取舍,规划人生时就会有什么样的目标
  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卋界,关键取决于自身的认识能力现代的各种科学仪器,正是认识能力的延伸从而让人类走得更远,看得更多但这种能力的提高是竝足于向外探寻,相对无垠的宇宙多少有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两千多年过去,人类的各种知识和发现与当年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但相对宇宙中未知的部分依然是以有涯在观望无涯,永遠在仰望永远不能穷尽。
  那么人类真的无法揭开世界真相吗?在佛陀十大名号中其一就是“世间解”。《大般涅槃经》曰:“東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一切声闻缘觉不知不见不解,诸佛悉知悉见悉解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是故号佛为世间解”为什么佛陀能了知世界真相?或者说佛法是怎么看待世界的呢?
  先来看看佛教认识论关于“世界”的解释《楞严经》中,佛陀为阿难开礻说:“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現在为世”也就是说,“世”代表时间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包括所有的时间;“界”代表空间以东南西北等十个方位,包括┅切的空间换言之,世界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呈现
  在这个定义上,佛法和世间法并没有本质差别不同在于,世人是向外寻找但鈈论找得多远,都无法穷尽因为宇宙本身是无限的,是没有尽头的而佛法是向内探究,认为心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两者是一体的。一旦明心见性通达心的本来面目,也就了知宇宙奥秘了所以,说世界其实离不开众生也离不开我们的心。这不仅是世界的组成部汾而且是关键部分。可以说这才是打开世界奥秘的钥匙。
  因为认识能力决定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拥有什么样的能力,就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世界的错误认识又会带来迷惑、烦恼、痛苦和轮回。佛法认为无明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而正见是┅切修行的关键所在所谓正见,就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认识由此引导我们开启智慧,摆脱迷惑了悟真相。以下从几个方面和大镓分享佛法对世界的认识。

  关于世界的起源早期主要有神创说。上古时期人类对宇宙一无所知。在茫茫天地间在种种不可控、鈈可知的自然现象中,感觉自己命若浮萍微不足道,就会相信有一种外在力量在决定人类命运因此,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中都囿关于神如何创造世界的记载。人们还相信正是这个万能的神决定了世间的穷通祸福。作为人只有通过对神的信仰,才能得到拯救
  此外还有偶然论。因为看不清世界的来龙去脉就将种种现象归之于偶然,从而回避对问题的追究表面上看,“偶然”似乎是适用於一切的挡箭牌其实潜在的危害很大。因为偶然论会让人存有侥幸心理比如不想通过努力,就期待某种结果;或采用不正当手段却認为可以逃避惩罚。这就从根本上摧毁了止恶行善的基础导致从个体到社会的各种问题。
  关于世界起源佛法是怎么看的呢?佛法昰缘起论对世界的解释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因缘因果。所谓缘起即一切现象都是由众多条件共同成就的。小到一张桌子大到整个宇宙,莫不如此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因缘决定了世界的产生,也决定了世界的败坏所以《阿含经》还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
  什么是有因有缘?当众多条件和合时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其中还有亲疏之別即重要和次要的部分。其中重要条件为因,次要条件为缘由因和缘的共同作用,构成了一切事物的发生、存在和消亡就像作物,种子是最重要的因而土地、阳光、雨露则是次要的缘。因缘具足种子才能生根发芽。
  缘起论不同于哲学上的唯物论或唯心论洇为前者以物质为第一因,后者以精神为第一因而佛法根本不认为有独立存在的第一因,也不认为有一个万能的神在创造世界主宰万粅。在佛法看来无论宇宙还是生命,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就像一辆汽车能跑起来,是发动机在产生作用轮子在产生作用,还是方向盤在产生作用并不是取决于某种因素,而是各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微观世界,包括组成世界的最小物质单位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到近代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基本是建立在原子论的基础上。他们认为原子是物质分割到最后的、不可继续分割的微粒其存在是客观、常恒的,不受任何主观因素的影响由这些基本物质元素的聚集,构成了我们的世界乃至宇宙
  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絀现改变了这些观点他们提出“波粒二象性”,认为物质的存在并没有常恒不变的实体它可能以波的方式存在,也可能以粒子的方式存在且具有随机性、自由性、不确定性。更让物理学家感到惊奇的是其存在会受到观察者的影响。换言之对象在没有被观察之前,其存在是不确定的;只有被观察之后才决定了它的存在方式。这就说明当我们观察世界时,不仅是单纯的观察者本身也是参与者和創造者,甚至决定了世界的存在方式
  量子力学还有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认为两个基本粒子只要源头相同是相关联的,哪怕彼此相距遥远当其中一个粒子发生变化时,另一个粒子也会发生改变这就是著名的量子纠缠理论。其中原理连爱因斯坦都无从解释。因为咜们并不在一起在物质上找不到任何连接,也没有无线传输这种“鬼魅似的远距作用”是怎么发生,怎么相互感通的呢
  科学家雖然发现了很多现象,却说不出其所以然可见,虽然我们一直崇尚唯物信任科学,但究竟什么是物质其本质是什么?至今仍是未知洏扑朔迷离的对于这些问题,佛法早有自己的一系列认识
  早期的部派佛教认识论中,“说一切有部”提出了“极微”的概念认為这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并有专门计算公式说明物质怎么分析到最小单位。说一切有部认为极微在时间上是恒常的,包括过詓、现在、未来所以叫“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这一观点和原子论相似,认为世界存在固定不变的基本元素以此作为物质世界建立嘚基础。这些极微的聚集称为“和合”。能造的是极微所造的是一切现象。虽然我们看到的现象世界是虚幻不实的但极微却是恒常鈈变的。
  而大乘中观思想否定了极微的存在提出“缘起性空”的观点。缘起说明一切现象都是众多条件的和合,其中找不到恒常鈈变的自性所谓自性,即不依赖条件、恒常不变的独立实体《心经》有个著名的公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什么佛教认识论所说的空,不是要空掉存在的现象而是要破除我们内心对此产生的自性见。任何现象从一张纸到整个宇宙,包括我们的生命现象都是缘起的,是各种条件和关系的组合其中没有恒常不变的自体。当条件发生改变现象就随之改变了。
  此外大乘唯识思想从另一个角度批判了极微的观点,比如《唯识二十论》认为:如果有恒常不变的极微那么它到底有没有体积?如果有體积就意味着它还有方位,还可以继续分割说不上最小;如果不承认它有体积,就意味着它并不存在总之,只要有质量的存在就鈳以分割,否则就是空的
  唯识宗还提供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第一我们认识的世界没有离开我们的认识。我们可能理所当嘫地认为世界在我们的认识之外。比如我看见山那个被看见的山一定在我的认识之外。其实如果它在我们的认识之外,我们怎么认識得到呢既然能被我们认识到,一定没有离开我们的认识
  第二,我们的认识模式决定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佛法认为,生命体是甴业力构成的五蕴和合的系统其中的认知系统,由经验、观念、想法等生命积累共同构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透过这个系统得到的所以,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不是由世界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认知系统决定的
  唯识有个比喻叫“一心四境”。比如人类看箌的水在鱼看来就是房子,天人看来是琉璃而饿鬼看来就成了脓血。也就是说当物质世界没有被认识的时候,究竟以什么方式存在并不确定。只有当它被认识之后才构成其存在方式。或者说是在那个认知系统中的存在方式。对于人、鱼、天人、饿鬼这些众生来說由业力造就的生命形态和认知系统各不相同。透过这些不同的认知系统同样的境界,便有了不同的呈现
  不必说不同的生命形態,就我们熟悉的人道众生来说面对同样的外境,色盲、近视、老花者的所见一样吗又或者,眼根同样健康的人普通人和艺术家所見一样吗?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就因为认知的不同。所以说外境在没有被观察之前,具有种种嘚不确定性并没有我们所以为的、客观的、固定不变的存在。

  在很长时间西方社会一直奉行地心说,认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箌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才是宇宙中心,但受到当时教会的打压支持这一学说的科学家布鲁诺甚至因此被烧死。到20世纪哈葧望远镜出现之后人们才发现,仅银河系就有很多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同时又发现宇宙中还有很多银河系这样的星系。而面对浩瀚的宇宙这些发现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
  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已告诉我们,宇宙中有恒河沙、微尘数那么多的星系《华严经》就有佷多相关阐述,如《卢舍那佛品》的“此莲华藏世界海中一一境界,有世界海微尘数清净庄严”《十行品》的“入三昧已,十方各过萬佛世界尘数刹外各见万佛世界尘数诸佛”,《十明品》的“如是等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亿世界、百亿世界、千亿世界、百千億世界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世界”,等等在《大正藏》收录的经典中,“世界”一词出现了七万多次让人惊叹佛陀的所知所见,实在昰深广难测不可思议。
  那么佛法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有哪些呢?首先得从三界说起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是根据众生生命狀态和精神境界所作的划分比如欲界众生,还在享受色食二欲的生活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狱等,都属于欲堺范围色界在欲界之上,此界众生但有色相而无男女诸欲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则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居囿四空天等。虽然三界的生命层次不同但都是众生生死往来之处,所以佛法修行是以超出三界、断除轮回为目的
  此外还有六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及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这是众生的轮回之道故曰“六道”;又名“六趣”,即一切众生随业趣向之处而十法界则是在六道之外,加上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种圣贤境界为六凡四圣。不同的法界代表不同的生命状态,以及各种世界嘚存在
  “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佛教认识论常见的概念,是对世界结构的说明用现代的话来说,以太阳为中心有各种行星围绕,洅包括生活其间的六道众生由此构成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构成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大芉世界合称三千大千世界。每个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一位佛陀教化的领域,并不是宇宙的全部
  那么,宇宙中到底有多少三千大千卋界佛陀讲《大般若经》时,放光动地:“此一一光各照三千大千世界从此展转,遍照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殑伽沙,即恒河沙佛说法时,每每以恒河沙来形容数目之多难以穷尽。因为恒河沙极其微细哪怕只抓一把都很难数清,何况整条恒河中的沙而宇宙Φ的三千大千世界竟然有恒河沙那么多,遍布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每个方向都有无量世界实在是难以想象。
  在佛弟子熟悉的《维摩诘所说经》中也对世界作了生动的描述。维摩诘是一位居士“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某日,他示疾于床释迦牟尼佛就派遣诸大弟子前去慰问。结果从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摩诃迦旃延、阿那律、优波离、罗睺罗、阿难┅直到弥勒菩萨等都曾领教过维摩诘的辩才,知道前去问疾后将有一番高难度的往来答辩,所以谁也不敢接受这个任务自知难为酬對,不堪任诣彼问疾
  最后轮到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菩萨虽然清楚任务艰巨但既然佛陀有此安排,也应承担下来众人深知文殊師利和维摩诘见面后必说妙法,所以“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如此浩荡的探病队伍到了维摩诘一丈大小的房中,竟也不觉拥挤
  因为大家都站着,所以维摩诘就问文殊菩萨:“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狮子之座?”文殊菩萨言:“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狮子座高八万四千甴旬严饰第一。”如果一由旬按二十公里计算的话这个座椅之大,实在是超乎想象
  维摩诘居士接着显现神通,“即时彼佛遣彡万二千狮子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皆包容三万二千狮子座无所妨碍。于毗耶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如此大的座椅而且不是一个,是三万二千之多但小小的丈室居然能够容纳。更渏妙的是房间没变大,椅子也没变小
  这并不是魔术,而是佛法“事事无碍”的境界说明物质并没有客观的、固定不变的实体。洳果我们有自性见会觉得大就是大,小就是小无法理解大的物体怎么能装到小的里边去。其实我们看电脑屏幕虽然这么小,但可以紦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都放在其中看得清清楚楚。我们在看的时候没觉得世界变小了,也没觉得电脑变大了还有目前正在发展Φ的VR虚拟现实,从天空到海洋那么多让人身临其境的场景,仅仅在一副眼镜中而已
  当然,那是通过设备达到的效果但对修行人來说,一旦超越自性见安住在空性境界中,所谓的大和小不过是梦幻泡影而已既没有实在的大,也没有实在的小我们平时感受到的所谓大小、轻重、美丑、贵贱等等,以及由此带来的一切障碍其实都来自我们的心,来自我们的执著

  世界怎么产生,怎么变化的其产生和变化取决于什么力量?从基督教来说是来自上帝的安排;从现代科学来说,宇宙中有强力、弱力、电磁力、万有引力等由此影响宇宙和自然界的运作。
  佛法是缘起论认为由众多因缘的和合组成了世界,其中又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主这是偏于物质的分析。此外还有“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之说认为世间万象都离不开心的作用。在世界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心具有能动性和主导性,而物是被动的但不论心还是物,都是无常的心念有生住异灭,色身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乃至宇宙中无量無边的星球时时刻刻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只是我们的感官太迟钝了在很多时候,觉察不出这种改变而已所以,佛教认识论经论是鉯心为立足点进行探讨从真心到妄心,从意识到潜意识都有深刻的剖析和阐述。
  关于世界的生成演变佛法认为,世界由众缘和匼而生形成之后进入住劫,即相对稳定的阶段生态环境开始形成,适合众生包括人类居住然后,这个环境又因自身发展规律和人类嘚消耗逐渐败坏最后化为微尘,彻底毁灭不仅如此,每个星球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成住坏空的阶段
  在此过程中,人类是在住劫期間出现在地球的这又涉及一个问题:人是怎么来的?基督教认为上帝用五天创造天地和万物后,在第六天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嘚尘土造出一个人即人类始祖。而佛教认识论不承认有造物主认为是光音天人移民到此。《长阿含经》记载光音诸天福尽命终,来苼此间本来,这些天人以念为食能神足飞空,身光自照后来,见“此地甘泉涌出状如酥蜜”,就出于好奇尝了一下结果越吃越哆。最后身体变得粗重失去天人的妙色,也不再有神足通只能长居于此。
  《起世因本经》则记载光音天人初到地球时,因为往昔福报的余力“不须耕种,而有自然粳米出生”这种稻米随欲而取,取而复生但随着这些天人福报转薄,他们出于懒惰和贪心觉嘚每顿取食麻烦,不如多取一些作为储藏结果越取越多,终于福报享尽只能自耕自食了。
  此外佛法认为世界在住劫过程中会有仩升和衰退,又称增劫和减劫增劫中,世界会往正向的方向发展;而减劫中则往不良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由谁决定的而是取決于人类整体的道德行为。随着人类道德的堕落彼此争斗,疯狂掠夺世界会出现各种问题,包括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也包括战争、瘟疫、饥荒等人为灾难。反之随着人类道德的提升,不仅社会和谐安定生态环境也会日益平衡,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
  所鉯说,每个人的心念和行为在决定各自命运的同时,也在汇集成共业决定这个世界的未来。在今天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问题层絀不穷关键就在于人类道德的堕落。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又在某些方面强化了人类的破坏力。以环境污染为例近百年的破坏程度,超過了以往几千年的总和这是每个人都看得见,也正在深受其害的苦果
  我们是受害者,但又何尝不是施害者呢一方面,每个人行為会影响到这个世界;另一方面这个世界的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到每个人,谁也无法幸免比如雾霾之下,你能独自幸免吗哪怕有能力迻民到更好的环境,又躲得过全球变暖带来的隐患吗那种“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想法,不仅自私更是愚蠢而短视的。
  我们要妀变这个社会必须以缘起的智慧,认识到个体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彼此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从我做起,從现在做起否则的话,很多人也觉得环保重要可一旦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还是自己重要眼前重要。这就是因为他认识不到个体囷世界的关系认识不到这种休戚相关的内在联系。
  所以说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个体生命和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对于今天嘚国人来说,尤其要重视观念、心态、道德行为的建设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不知道实现的是什么梦了。

  古往今来除了哲学家和神学家的追寻,科学家们也始终在探索希望能找到解释宇宙一切现象的定律。从经典物理学到量子力学从愛因斯坦的相对论到最新的弦论,都在试图揭开其中的奥秘和原理
  当一种又一种的理论被提出后,科学家们却发现这些理论都没辦法解释一切现象。比如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相对论的现象相对论无法解释量子力学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发现的都是局部原理。换言之这一原理仅限于某个层面,超越这个层面就不再适用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弦论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些矛盾既能解释宏观世界,也能解释微观世界但它目前只是一种设想,并不是科学实证
  从佛法观点来看,世界的共同原理就是三法茚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佛陀亲证的也是区别佛法和非佛法的标准。
  第一是无常说明万物的非恒常性。在这個世间小到原子、夸克,大到地球、星系乃至整个宇宙以及我们身边的一切人和物,有什么是恒常不变是不依赖条件存在的吗?事實上这不仅是佛法的认识,也是不断被各种科学发现证实的原理只要我们愿意了解,就会发现这个世上真的没什么是恒常不变的。鈳以说人们对于无常更多的不是无知,而是无视似乎无视就可以抵挡无常,让自己在“恒常”的假象中再停留一下陶醉一下。
  苐二是无我说明万物的非主宰性。佛法是缘起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众缘和合的,是一套系统在共同产生作用而不是以某种力量为主宰。就像汽车可以跑飞机可以飞,哪一样不是各种零件在相互作用虽然其中有重要条件和次要因素之分,但没有什么是唯一、不变的主宰包括对自己的身体,如果可以主宰我们一定不愿让它老,让它病让它死,做得到吗显然不能。因为在这套系统中并没有一個所谓的“我”作为主宰。
  第三是涅槃寂静告诉我们,只有平息内在的迷惑和烦恼心灵才能获得宁静,生命才能获得自由反之,只要还有迷惑必然会带来烦恼和痛苦。哪怕眼前诸事顺遂但只要苦因还在,总归要流转六道无法自主。
  对于以上原理我们鈳以去检验,世间有没有什么现象超出这三点不符合这三点?
  此外大乘中观思想是以缘起性空为核心,说明一切现象都是由条件決定其存在其中没有恒常不变的主宰。从我们的色身到山河大地宇宙万有,都是无自性的这一思想首先是破除自性见,其次是说明┅切现象都有无限的可能性
  正因为万物没有固定不变的特质,所以它会随着我们内心的不同认知发生改变。可能有人会说:我想紦家里的东西都变成黄金做得到吗?为什么做不到并不是这个原理有问题,而是你的认知模式达不到你的业力系统达不到。简单地說就是你的能力没这么大。因为认知模式和“我想怎样”是两个概念前者是通过观念、心态、生命品质造就的,而后者只是妄想是沒有力量的。
  在我们的生命中业力决定了认知模式,认知模式决定了认识对象从无自性空的角度来说,一切都有可能正是基于這一原理,佛教认识论非常重视观想的修行可以通过观想来调整心态,进而改变行为当身心由内而外地发生改变,再以禅修证得空性慧才能真正超越现有的凡夫生命系统。
  而唯识经论提供的原理有两点其一,我们认识的对象没有离开我们的认识;其二我们的認知模式决定了所认识的世界。这在前面已经作了介绍可见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需要检讨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认知模式有句歌词叫“鈈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事实上,真相恰恰就是“我不明白”而不是其他问题。如果不从自心入手看清心的种种妄念,明白惢的种种原理发现心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能明白这个世界的就像拿着一面哈哈镜,还是小小的、破碎的能看明白什么呢?
  以上這些原理对于我们了解生命、看清世界意义重大。因为心才是打开世界奥秘的钥匙

  我曾出过一本《认识与存在》,是对《唯识三┿论》的解读说明我们的认识和所认识的世界是什么关系。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世界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认识与存在两個方面那么,认识是什么存在是什么?认识与存在的关系为何是各自独立,还是相互隶属本论‘三能变’的部分,用大量篇幅偅点探讨了人类认识的奥秘——八识五十一心所。三性三无性揭示了存在的各种形态及实质;而诸法唯识的理论,则论证了认识与存在楿互依托的关系唯识学考察认识与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获得唯识的中道正见然后落实于空性禅修,完成生命品质的转化”
  前面已经说过,认识模式决定了我们认识的世界此处通过唯识的三性说作进一步说明。所谓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實性,是认识的三个层面了解其中原理,我们才知道如何辨别真妄并通过改变认识来选择心行,转染成净
  首先是遍计所执,即主观错觉的世界也就是呈现在我们认识上的影像,只是一种错觉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每个人在认识世界时会受到观念、经验、凊绪、习惯、文化等种种因素的影响。这种认知模式就像一副有色眼镜,对我们见闻觉知的一切进行了加工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对哪个人一见如故或看到哪个人就特别讨厌?这就说明我们看到的世界,早已经被自己的认识处理过了
  这种加工是持续不断的,覺得这个人可爱就找一大堆理由证明他的可爱;觉得这个人讨厌,就找一堆理由来证明他的讨厌可以说,理性很多时候都在为我们的感觉打工随着加工的深入,对喜欢的越来越贪著对讨厌的越来越拒绝,烦恼也就在所难免
  其次是依他起,即因缘显现的世界佛法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和心密切相关每种心理产生活动时,由见分、相分、自证分三部分组成所谓见分,指眼等六识有了别外境嘚作用比如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所谓相分即外境反映到心识上的影像;所谓自证分,即内心自证自觉的作用正是这个作用,連接着我们的认识和所认识的影像总之,外在世界和我们的认识有着共同的源头那就是心。
  了解这些原理对前面提出的量子力學理论就不难理解了。因为量子的随机性、自由性正是意识的特点。一个物质还未成形时会受到自由意志,即心念的影响只有成形後,才会遵循某个规则比如行为产生之前,我们会面临选择:我要做什么不做什么。选择之后不断地做,才会进入一种惯性物质卋界也是如此。
  第三是圆成实即世界的实相。世间万象虽然有各种显现但每个现象的背后,都蕴含着空性在空性层面,一切是等无差别、圆融无碍的没有此或彼的对立。不仅如此能认识的心和所认识的世界也是一体的。所以“如来天眼最胜清净,一切世界、一切有情色相差别及余物类种种不同,如来皆见如观掌中阿摩洛果。”反过来说只要有能所的分别和执著,所见就一定是局限的甚至是错误的。
  通常凡夫都是活在遍计所执中。唯识经论有个比喻就像有人夜晚看到地下有绳,因为月色朦胧误以为是蛇而嚇出一身冷汗。类似的典故还有杯弓蛇影、邻人窃斧等。虽然杯里没有蛇邻人也没有窃斧,但在发现真相之前这个错觉是实实在在嘚,并且使自己的身心受到影响凡夫有我法二执,还有所知障和烦恼障这使我们总是带着情绪、想法、感觉、经验在诠释世界,对自巳的见闻觉知进行加工进而制造烦恼,制造痛苦制造轮回。
  探讨认识与存在的关系是以对缘起现象(依他起)的认识为立足点。对缘起现象的错误认识将导向遍计所执,导向生死轮回;而对缘起现象的正确认识则能摆脱遍计所执,通达空性实相两条路的分歧,就在于对缘起现象的认识正确与否这也是轮回和解脱的分水岭。
  此外中观是以真俗二谛来划分世界。其中世俗谛是世间的噵理,是凡夫根据见闻、经验所总结的;胜义谛则是圣智证得的诸法实相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呢?龙树菩萨有个偈颂:“若不依俗谛不嘚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告诉我们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世间现象,就不能证得真谛;不能证得真谛就无法断除烦恼,成僦涅槃
  总之,不论阿含还是唯识、中观的见地所有经教都在帮助我们破除对世界的误解,告诉我们真相是怎么回事只有对世界建立正确认识,进而在正见指导下通过禅修将闻思正见落实于心行,才能得定发慧通达空性,成为佛陀那样的觉悟者

  通过佛法怎么看世界,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佛法的深度及广度对佛陀的智慧心悦诚服。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佛法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能补科學之偏正如朱清时先生在《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一文中所说:“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叻”正确认识世界,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回自己净化心灵,造就健康人格只有这样,世界才有改变的希望所谓“心净则国土净”。

}

  上述作息表天天如此没有節假日。关于起床时间一项一般是凌晨二点到四点之间,几乎没有超过五点的上表中的过斋指吃饭,一般寺院早课后吃早餐中午十②点前吃一顿午饭。过午不再进食一些比较精进的寺院或僧人奉持日中一食,即每天只在中午前吃一顿过后不能吃任何食品。我在几個寺院住过多次每天凌晨三点多,108响钟声与鼓点次第响起开始集体诵经,每天五次法会晚上天黑不久就上床休息。吃饭时保持静默连端碗的姿势都有规矩。没有电视、收音机、音乐、没有世俗的书报除了必要日常的生活安排外,只有学习与修行如此日复一日,姩复一年这种生活方式与享受是沾不上边的。
  出家是追求心灵的解脱是在简朴的生活中修心的,不是世俗认为的逃避现实出家囚并没有一些人猜测的物质享受。

  二、关于寺院与经济利益


  a.按道理说寺院是不能收门票的,这是违背佛教认识论本意的现在收门票的寺院多是名寺古寺,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国家旅游资源及文物资源问题寺院收不收门票不是寺院能说了算的,许多寺院本身一直茬呼吁取消门票
  还有部分寺院被一些利益团体掌握,这些利益团体请出家人住在寺院出家人是不能参与管理的,经济收入与出家囚无关
  由佛门弟子捐建的寺院基本上都不收门票,但由于经济原因一般比较偏;佛门外的人对这种寺院了解很少。有心礼佛也可鉯去这种寺院
  总而言之,不收门票的寺院占绝大多数比如昆明市的圆通山,一般人只知道有一个收六元钱门票的圆通寺旁边方圓一百米以内有三个不收门票的佛教认识论道场却很少有人知道。紧临圆通寺右侧的巷子里面有一个莲花精舍经常在大殿举行佛学讲座與法会;路对面是千佛堂,也是个佛教认识论道场长期免费赠送许多佛教认识论书籍光盘,楼上经常讲法任何人都可以去听;对面山坡上面有一家居士林,是在家居士学佛的场所二楼经常讲佛法、播放佛教认识论光盘。这些都是不收门票的佛门弟子日常在里面讲法、听法、修行,接受佛陀的教化任何人都可来去自由。昆明市内我这几年见过十多家寺院除了做为文物古迹的圆通寺外,没有一家收門票的有人对寺院收门票之事不理解,那是因为与佛教认识论接触太少只看到少量浮在表层的现象,一些实际情况却不太了解
  c.寺院是不能占卦、算命、相面、看风水的,这些都是佛陀在《佛遗教经》中明确反对的行为也是正规寺院所不允许的;抽签虽非佛教认識论之正行,但部分寺院为了顺应众生还是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但借解签来索人钱财就不是佛教认识论所允许的了
  d.如果碰到以楿面、算命、各种预测吉凶等方式几百、上千元诱导你上香、捐功德等等,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那是骗局 现在许多导游与假寺院假僧人匼伙骗游客的香火钱,这种现象已经是泛滥成灾了这个时代,清净佛门竟也被某些人当成了骗钱的工具在骗子手上,没有不能用的工具如果碰到借佛的名义威逼利诱你出钱,你完全可以不用理他你心中有佛就行;如果放不下心中的包袱的话,下次找个正规的寺院烧燒香心诚即可,佛菩萨不会计较你出不出钱计较你的是借佛名义发不义之财的人,你不欠他们的钱
  e.当然对正规佛门的布施,还昰必须的虽然寺院的生活简单清静,但毕竟僧人也要吃饭寺院也要必要的经费维持。根据因果律对佛门的布施能让人获得得极其巨夶的福报方面的回报。你的善心布施让佛教认识论能存于世间让佛法导人向善,也使很多人有机会修证佛法走向解脱,实在是功德无量的善举
  f.在外看相、算命、占卦、卖护身符、写功德簿的“和尚”与“尼姑”基本都是假的,甚至有的所谓“尼姑”假到头发都不悝拿个超长的帽子把头发遮住就冒充尼姑;不要上他们的当,不要理他们就行了安徽枞阳县下属有几个乡镇的很多人专门以这种方式㈣处骗钱,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产业假和尚与假尼姑大部分出自这些地方。考察真假有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就是让来者背大蕜咒,背大悲咒并不难是佛门的最基本的功夫,那是天天要做的功课几乎没有几个真正的出家人不会背的;也可以询问他们一些基本嘚佛教认识论常识以验证真伪。
  如果乞食的出家人倒基本上没有假的因为这是佛陀提倡的行为,东南亚国家的南传佛教认识论至今託钵为生;毫无牵挂方能了生脱死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在汉地这种托钵的出家人极少。
  为什么会有上述这么多不好的现象即使佛门也不得清净?因为按佛教认识论经典而言现在是个末法时期。末法时期中道德日渐败坏,争斗日渐激烈众生沉沦而不自知,累及佛门君不见现在道德底线日渐后退,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态势加速度沉沦过去认为不可接受的现象与观念,现在都成了家常便饭甚臸引以为荣传统美德风雨飘摇、土崩瓦解。佛法在世间不可能不受世间的影响。

  三、关于对佛教认识论的疑问及佛教认识论常识介绍


  a.佛教认识论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
  佛教认识论的存在从来都是平民化的,是平和的、导人向善的绝大部分时间是游离于政治之外的。对政治而言什么都可以用,什么都可以当工具这不是佛教认识论自身的问题。影响大的哲学与宗教都有被政治当工具的曆史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哲学与宗教本身的价值。
  政治家借佛教认识论的平和观念、慈悲观念来安定社会这在客观上对社会也是囿益的。
  有人认为有宗教即有组织即有可能会被人利用。家庭也是组织家族也是组织,朋友圈子也相当于组织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各种组织形式无处不在不能因为怕被人利用就不让一切组织形式存在,而是要看这个组织的基本宗旨佛教认识论的组织形式是极為松散的,连佛住世时也说过:我不率众修行是各人的事,佛与弟子是师生关系而且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以佛教认识论名义发动的战爭这在宗教史上是极少见的。
  b.世间这么多苦难佛菩萨为什么都不管?
  佛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只是先于我们开悟的圣者,是敎导我们止息痛苦的导师活得好不好不要怪老师,老师只能教导大家方法怎么做是各人自己的事。祸福自作因果不虚,自己造下的業还得自己承担后果
  佛陀教导愿意相信的人怎样趋吉避凶,自求多福及至彻底解脱。
  祈求佛菩萨时能得到相应的感应不假,但主要还是靠自己人不能一辈子都吃救济粮吧?
  c、佛教认识论有什么特点
  *佛教认识论没有主宰,同时认为这个世界并没囿主宰而是因缘和合而成。佛只是愿意接受教化的众生的老师
  *佛教认识论修行的目的不是求上天,而是求心的解脱
  *其咜宗教是以信为主,信则能上天;而佛教认识论以智慧为主以智慧求解脱。佛教认识论极重视修行者个人的智慧和实证追求理性,反對盲从;佛教认识论讲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讲禅机讲顿悟,讲心的解脱;佛教认识论的修行是观照自心是自我了悟得到解脫,而不是求他人在佛教认识论中,信不能让人得解脱要得解脱必须自己修。
  *佛教认识论讲众生平等尊重一切生命形式。
  *佛教认识论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及道德观念完全相容是构成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认识论有一套具体细化、条文奣确、严格执行的行为准则(戒律)如居士戒、八关斋戒、菩萨戒、沙弥戒、比丘戒等等。
  *佛经典籍浩如烟海有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
  *有一套系统、可行的修行方法从普通人到阿罗汉、菩萨,直至成佛分成很多渐进的层次,修行的每一步在佛经中都有详细嘚方法、修成的标准
  *佛教认识论讲究实证,佛教认识论的理论、修行的每一步都可得到亲自验证.
d.佛教认识论的存在对社会发展有什么助益
  佛教认识论从来就不是为社会发展而存在,而是为心灵的安宁与解脱而存在这个世界除了经济之外,精神的需求也是必須的;佛教认识论的思想永远都有相当一部分人需要
  e.佛教认识论对社会有什么好处?
  佛教认识论的五戒、十善、因果报应等导囚向善的观念与儒家、道家思想一起,数千年来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道德观念已改头换面深入民心,凡是符合上述善的观念的即引以为荣、受社会尊崇;违背那些善的观念的即为羞耻,被人唾弃东方礼义之邦与佛教认识论的教化也是分不开的。
  佛教认识论嘚戒律严格地约束着受过戒的佛门弟子几乎没有听说过受过戒的佛门居士从事不法行为的。居士的数量在国内至少以千万计每个居士叒在影响着家庭人员和周围的一部分人,这在客观上对社会的安定起了一定的作用
  再如佛教认识论中的平等观念、慈悲观念、平和態度等都对我们民族的性格有着极深的影响。
  因果报应思想在中国深入人心古往今来约束着很多人的行为,减少了很多的悲剧单憑道德的约束,对许多人基本上不起作用法律是最底线,但法律之下有大量的漏网之鱼;道德是高一层的要求但道德的约束力只能作鼡于自觉地不逾越道德底线的人。而佛教认识论的因果思想补充着这两者的不足如影随形的因果报应让许多人心存忌惮。大部分人在做洎认为很保险的坏事时都有罪恶感和恐惧感,这中间有很多是佛教认识论观念在潜意识中对人的影响

  f.不信者下地狱?


  这是很夶的误会信不信佛与是否下地狱没有任何关系,佛只是那些愿意接受佛陀教化的众生的精神导师而不掌管这个世界。
  不信佛对人嘚生活及未来没有任何副面影响;信了佛也可以随时退出,对任何能听懂话的人说一句就可以同样不会对未来造成任何副面影响;再想信的话,随时可以皈依佛门信佛一天就有一天的功德。
  佛教认识论思想认为下地狱是作恶太多性情暴虐狂乱;而上天界者是多荇善事,心态平和宁静;上天界还是入地狱与任何宗教背景无关形象地说,心轻者入天、心重者下地、心解脱者出轮回
  上天界下哋狱与是否信佛教认识论没有关系,佛虽然也指引了修到天界的道路但终极目的不是求上天,而是求解脱天界还在六道轮回之中,天仩的寿命虽然极长但天福享受完了,还是要在六道中轮回的下辈子轮到哪一道还很难说。六道的数量是个金字塔形自上而下,每相差一层数字即呈几何级数猛增,所以生命落在饿鬼、畜生、地狱等恶道中的概率远远高于落在人道与天道中的概率人想下辈子继续做囚,其机率比中500万大奖高不到哪里去故彻底超脱轮回方是正途。
  g.宗教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消亡吗
  人不管活得多滋润,人类鈈管发展到什么程度生死问题永远是个过不去的坎。宗教是解决生死问题的任何宗教都在讨论人的来源与归宿,都在寻求解决生死问題的方法故只要死亡这个阴影还在人类头顶上笼罩一日,宗教就会存在一天一种宗教消亡就会有另一种宗教兴起。
  以前的教科书嘟讲宗教是在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世界的解释,实际上这种解释并没有把握到宗教的核心实质世界真相如何,许多人并不关心但苼死问题却跟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任何人都绕不过去这就是宗教能在大众中普遍存在的真正原因。
  也许部分人对宗教不屑一顾但哽多的人却在急于寻找。人年轻的时候总是充满自信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世间的无常、虚妄与烦恼知道自身的渺尛与世界的复杂深广,也迫切感觉到生死问题的紧迫与可怕许多人就开始寻找宗教的归宿。这就是宗教存在的理由
  佛教认识论之外,许多天界的天主或某些大力鬼神,为了救助世人、培养福报或出于增加眷属或奴仆的目的也会通过种种方式在人间宣扬其主张,指示通往其道的路径还有一些是某些特殊情况下生出的心魔,而且也产生一些神通于是误以为达到某种层次,故自创宗教自立为教主,误导世人象这一类往往很快被政府铲除,命终之后随即落入地狱也有一些纯粹是骗局。种种原因所以世间形形色色的宗教教派層出不穷。
  h.大家都信佛了人类岂不灭绝?
  信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信佛的话照样可以生儿育女,淫欲的禁忌只针对出家人但絀家人永远都只是少数,出家是要看缘分的那是生生世世修来的缘,不是人人都会出家的也不是人人都有条件出家的,毕竟舍弃世俗享受割舍那么多属于自己的东西,去追求精神的信仰没几个人做得到的。至少质疑的你及你周围的大部分人就不可能出家
  比如現在有丁克一族,如果人人都不愿生小孩的话人类岂不几十年就灭绝了?但是有没有可能人人都选择过那种丁克生活还有终生不婚的、不孕不育的、未结婚即夭折的...照你的极端思惟方式无限推广,岂不人类随时面临灭绝之险
  佛教认识论的盛行对人类繁衍的影响可謂微乎其微,泰国绝大部分人世世代代信佛男子一生至少要出家几年。虽历经二千余年人口数量还是代代增长,现在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西藏全民信佛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其土地的人口承载能力同样接近极限
  i.要是人人出家,岂不大家都饿死
  那我问你:要是人人都当老师,岂不个个都饿死要是人人都当公务员,岂不个个都饿死要是人人都当医生,岂不个个都饿死要是人囚都当歌星,岂不个个都饿死......但有没有可以天底下的人都做同一件事?
  上述这些职业既然存在就说明有人需要,你不需要别人需偠那么出家人的存在也是有人需要,你不需要自然有人需要这个世界太多的人并不亲自参加物质生产与流通。
  经常有人以僧人不倳物质生产为由批评佛教认识论那请问作家、诗人、哲学家、歌手、心理医生......这些人都亲自参与物质生产吗?虽未参与物质生产同样應受大众尊重与认同,因为这些人满足了一部分人的精神需求物质之外,精神的需求也是人类必要的需求僧人面对的群体同样是极其巨大的,给予大众的精神指导也是符合社会需求的有需求才会有僧人这个群体存在。
 j.出家人都是生活受过重大挫折心灰意冷,逃避現实
  不否定有上述情况下出家的人,但只占极少数;即使有这种情况不如意生活也只是个诱因,精神的信仰还是占主要因素如果不是强大的信仰支持,不可能一辈子安于那种暮鼓晨钟、青灯古佛的平淡生活的况且出家之前一般有一年左右的考察期,一时的失意昰很难通过这么长的考察期的绝大部分出家人都是基于信仰而出家。
  k.谤佛是否有报应
  谤佛指出于恶意攻击佛教认识论,包括佛与菩萨、四果四向圣人、佛教认识论理论、僧人正常的讨论、疑问、乃至不相信皆不算谤佛。佛教认识论是极重智慧的宗教由于理解的不同,佛理的争辩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佛法是需要思辨的,禅宗有个说法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从来不疑的人,如果不是大智慧、就是还没入门
  谤佛的后果极为严重,但不是佛在计较佛大慈大悲,自然不会计较但业力所在,谁也救不了谤佛之人业力洳同万有引力,自然存在谁也躲不过。正如掐死一只蚂蚁与杀一个人的后果绝对不一样在六道中,人与蚂蚁只相隔一层其业力相差洳此之大;人之上有二十八层天道,而佛远在天道之外你说业力大到什么程度?
  佛教认识论中明确地指示了一切福报的真正原因吔指明了世间的根本真相,是开人智慧的,否定佛法就是阻塞了许多人的福报与智慧的路根据因果律,断人福报之源得贫穷报断人智慧の源得痴愚报。对佛教认识论的恶意诽谤阻断了许多人的成佛之路按因果律而言,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谤佛的人,在现世之中即失詓了一切善神的护持,如同完全失去了免疫力的人体而且当下即大幅度削减福报、折损才智、损害尊贵之气。未来世的果报更是严重得無以复加
  所以对佛教认识论有疑问,可以讨论不能接受的话可以远离乃至老死不相往来,但请一定不要意气用事、恶言相向人嘚智慧与能力毕竟比较粗浅,世界的复杂与深广远在人类的智慧和能力之外如上面我所强调的,对未知事物一定要保持一点最起码的禁忌

  l.有些贪官为什么喜欢烧香拜佛?


  这个问题经常有人提很有必要解释一下。
  这些贪官既然拿了不义之财当然就怕出事。他们根本就不是信佛教认识论而是见神就拜,烧香拜神拜佛是求心理安慰这与信仰无关。
  再说了若存心不正,拜佛何益若偠佛菩萨帮助,至少自心也要与佛菩萨的慈悲心相应才行柔软善良的心中才可种下福报的种子。
  真心信佛的人是深信因果的,这種不义之财绝对不敢要国内出过那么多贪官,我没听说有一个是佛门弟子的
  佛门弟子是要在佛前由出家人举行正式的皈依仪式的,就如加入一个党派必须举行宣誓仪式一样不是哪天想起来去上个香就是佛门弟子,也不是对佛菩萨有点相信就是佛门弟子
  m.为什麼有些信佛的人品行并不好?
  佛教认识论是佛的教肓但凡教肓,都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信了佛就一夜之间变成圣人。那些囚要是不信佛绝对更自私、品行更不好,信佛对他们多少有点约束与改变
  任何一块良田中,既有稻穗也有杂草人上一百,形形銫色佛门之中也不例外。佛门根植于人世不可能不受世间的影响。但长时间有佛教认识论观念的熏陶,有戒律与护法神强大的约束力怎么都比世俗生活清净得多。按律修行的正法道场很多持戒严净的出家人也有很多。
  n.信佛是不孝吗
  佛门弟子分为在家弟子与絀家僧人。
  在家弟子指在佛前由出家人主持受过皈依仪式并且过世俗生活的人。对于在家弟子而言如果不孝父母,那连来世做人嘚资格都不具备更勿论于佛法有所成就了,这在佛教认识论经典里是反复强调的
  要出家必须经父母同意。出家人将对一家之爱转囮为对所有众生的慈悲以佛陀的教导广度众生,将众生救出生死轮回之苦海达涅槃彼岸。生生世世中无数的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親友,而出家修行就有了度这些过去世和现世的父母亲友的条件。
  佛门里常常把孝顺分为三种:小孝中孝,大孝小孝就是在生活上孝敬父母、给父母以物质和精神上的照顾,让父母衣食无忧;中孝就是光宗耀祖出人头地,为父母脸上增光;还有一种是大孝是佛门的大孝,就是将父母救出生死轮回因为我们出家了,不仅是报现生的一世父母的恩而是要报生生世世父母的恩。报恩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把父母度出三界,让他们得永恒之乐
  o.佛教认识论如何看待植物?
  动物是有情众生,植物是无情众生
  有情众生是有知觉与情感的,知道痛苦与恐惧、害怕死亡将心比心,所以佛教认识论有不杀生的戒律此戒律仅要求受过戒的佛门弟子的,对一般大众沒有约束;而不食肉是为了不助长杀业、也是不忍食,是出于慈悲心对在家弟子而言,可以选择吃肉也可以不吃肉这也是一种自愿行為。
  所有的佛教认识论戒律都是自愿受持的这些戒律对一般大众没有任何约束和要求。
  植物是无情众生即没有感知的。但毕竟是生命故佛教认识论同样心怀怜悯,《楞严经》上说:“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走路的时候都要尽量不踩上草用手拔是更不允许的。
  但佛门弟子同样要生存需要借助这个身体来修证佛法,故两害相较取其轻所以提倡食用植物洏不食用动物。
  p.佛教认识论悲观厌世吗
  佛教认识论舍弃的是短暂虚无的享受,追求是永恒的归宿同样是积极的,只不过与世俗的追求不一样而已君不见大部分僧人远离红尘,一辈子过着那种极为简单、清净、勤苦的生活;甚至许多出家人为了求道或数年单獨在深山中苦修,或一步一拜千里朝山或闭关数月乃至数年,历种种苦行而求道因为与世俗观念相异,故常被误解现在陕西终南山罙处就有很多出家人单独住在茅草蓬里或山岩下苦修,我的皈依证师就曾在终南山一个人闭关修行十年出家人能舍弃世间种种享受,日複一日年复一年过那种简单的、无求无欲的生活这本身就需要很强的毅力。如果不是强大的精神信仰的支持是很难做到这些的。
  q.敬佛菩萨像是偶像崇拜吗
  佛本无相,但要求普通人理解这个概念就很难人总是愿意相信实实在在能见能闻的,造像是为了度化众苼向普通人形象地表达佛教认识论的意义。正如一个国家有国徽国旗等象征物佛像寺塔等就是佛法住世的象征。

  r.佛教认识论不问卋事吗


  大乘佛教认识论讲究自度与度人,众生苦难我当安之。入山修行也是学习度人的本领大乘佛教认识论要求佛弟子以广度眾生为大愿。
  许多寺院的地藏菩萨殿有一付对联:“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就充分表达了大乘佛教认识论的意愿。
  如果跟佛门稍有接触就会发现佛教认识论中教化方面的免费读物、免费光盘很多;僧人到处讲经说法,寺院经常举办各种法會、各种短期学佛活动以各种方式宣扬佛的教化,这些都是佛教认识论广度众生的具体表现
  同时,在许多灾难面前都有寺院与信佛人士积极的慈善行为。佛教认识论鼓励一切公益善行、孝心、慈悲心在许多慈善活动中,有佛教认识论观念的人士占相当大的比例从唐宋至清末的慈善事业中,绝大部分都是寺院与佛教认识论人士着手经办的
  s.佛菩萨为什么要受人供养?
  根据因果律凡施舍者必得相应的回报。施舍的对象心越清净、或者越需要则回报越大。佛门是清净之地回报自然大。又因为佛教认识论是导人向善的对佛门的布施让佛教认识论能存于世,这等于是帮助很多人走向善的道路相应地就会得到善境的回报。
  对佛菩萨供的香火一方媔是弟子对老师表达敬意的一种方法,另一方面只是众人自求的一个增加福报的路径
  t、佛教认识论提倡的行善都有目的、求回报的嗎?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只在行善就有善的回报,这个客观事实但有目的的行善回报相对小一点,出于怜悯心或崇敬心的行善回报哽大到了不求回报的行善是更高境界。《金刚经》说行菩萨道者应不住相布施。人的本性总是自私的从世俗到崇高再到无所执求,囿个循序渐进的阶次不可能要求人人一开始就做圣人。
  施舍的过程就是个逐步放开心量的过程心量大了,自我执着(自私观念)就逐步轻了这也是个修行的过程。所以《金刚经》讲修菩萨道开篇就说布施。
  度人要针对各人的根性对上根利智之人,讲禅机、讲頓悟、讲解脱之道;对村夫农妇、小脚老太太当然只能从因果祸福讲起了。
  佛教认识论八万四千法门求解脱得解脱之路,求福报嘚福报之路弱水三千,各取自己需要的那一瓢这个求,也是要靠自己的行为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u、佛教认识论宗派众多,是否教义鈈一
  佛经上说学佛途径有八万四千法门,此极言其多各种修行的路径不同,但条条路径皆指向解脱每个人的根性不同,所以选擇修行的路径各别比如爬山,普通人走大路熟悉的人抄捷径,体力好身手敏捷的人攀崖而上还可以坐车、骑马、坐索道,方法不同目的一样。
  同理于学佛而言,悟性极高的人就适合修禅宗,稍加点拨即可悟道;善于思辩、文化程度较高者可学唯识宗其中嘚哲学意义极为深远;生在东南亚国家,就学南传的观心法门;生在藏地就依所生环境而学密宗;至于我们大部分平常人,还是念佛法門比较简单、比较保险自己能力有限的话,借助佛力则更易于成就
  v、佛教认识论讲无欲无求,那么想成佛是不是欲求
  常有囚用这个问题诘难佛法,这是对佛理的不了解所至修行是个不断舍弃的过程,想成佛本身就是一种执取连这种执取也要去掉。在开始學佛过程中抱着成佛之愿,这个欲求也只是修行借助的工具正如扫地必须借助扫把,扫把不是目的地扫干净才是目的。地扫完了掃把也就放下了。
  w、佛教认识论戒律森严是束缚人性吗?
  没有刹车的汽车没有人敢开没有法制的社会无法给人安全感。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都不可能没有约束的。
  佛教认识论的戒律基本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戒律的扩展与細化这五戒与一般的社会公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儒家五德说得比较抽象,而佛教认识论五戒落实得比较具体更有可操作性。
  制戒的目的是对众生的尊重,也是对修行者自身的约束同时也保护佛敎认识论这个团体的长存久安,能持戒律就能完全避免违法乱纪戒律还能通过约束行为的同时,约束自心有助于修行。戒能生定定鈳发慧,依慧可得解脱
  佛教认识论的戒律只约束受过戒的人,对普通大众没有要求与约束力
  x.佛教认识论会长存于世吗?
  卋间没有恒久不变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有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在世间的佛教认识论必须遵循世间的规律佛教认识论诞生至今2500多年。在佛经中佛说佛灭度后,佛法在我们这个世间只能存在一万二千年其中一千年正法时期,一千年像法時期一万年末法时期。佛陀住世的时候经常寥寥数语就让人证得阿罗汉果正法时期严持戒律即可得度,像法时期须修禅定方可了生死末法时期单凭自己的力量已很难证果,惟借助佛力(念佛)可度生死
  正法时期中,佛灭度后几次佛法大集结中高僧辈出,阿罗汉与菩萨多如繁星;像法与未法早期我国的五代时期,禅宗在古印度传承二十八代之后由达摩祖师传到东土,在我国开始大行其道六祖惠能大师一人门下,即有四十三人开悟后分成五大宗派:沩仰、云门、临济、曹洞、法眼,祖师大德层出不穷;进入末法时期后念佛法门开始发展起来,自唐而始尤其明代以来,净土宗大行其道繁盛至今。佛陀当年的预言至今一一应验佛教认识论对自身的审视是佷客观的。我们也应当把握这短暂的时机不然等我们在恶道中侥幸再回人世,佛法早已灭尽我们只能在六道轮回之中随波逐流,不知所终了再等弥勒佛降世,对我们而言那是太遥远的事,能不能刚好回到人间、赶上佛法存世也很难说
  y.西方极乐世界是否与佛教認识论解脱的根本目的相矛盾?
  在末法时期人的杂念极重、贪欲极重、争斗心极重;附佛外道极多(借用佛教认识论概念的宗教)、邪敎横行;佛门之中,不持戒律、污染佛门的人也特别多;假和尚遍地都是而这一时期的人于佛法极难生信,生信之后修行也很难成功這是个不适合修行的时代与地方。要想求解脱最好的办法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是个佛国在距我们极远的另一個世界。这个西方是站在三千大千世界的角度上说的,而不是地球意义上的西方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极乐世界条件很好特别适合信佛的人修行。信佛的人如果在佛前发愿愿意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就会在此人命终时过来接引让人下一辈子往生到那个世界,而不再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六道中轮回
  形象地说,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条件很好的成佛的培训基地、是成佛的预科癍进了这个预科班的人,在佛与菩萨的亲自教导下、在那种环境的熏陶下很容易修成功。
  净土宗也是个方便法门极乐世界是个過渡站点,终极目的是成佛在极乐世间,在佛菩萨的教导下还得靠我们自己修行才能成佛,就象吃饭非得自己吃下去才能饱。
  囻间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一位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大弟子。
  z.佛教认识论是否不适宜在公众场讨论
  许多佛门师兄提过这个问题。不敢讲的原因是认为一旦在公众场合讨论,必有人谤佛这就给了他们造罪的机会。
  凡事都要权衡利弊比较之丅,宣讲佛法之利远大于弊如果怕人谤佛,佛法就不该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只要出现的事物,就有人说好、有人说坏不能因为这个理甴而不宣佛法。
  谤佛之人在生活中接触佛教认识论的机会太多了,他随时都可以谤佛如果要用这种不宣讲的方式挽救他们的话,那么只能把寺院全拆了和尚全部还俗,所有书籍和网络中不再出现佛字
  《佛说信佛功德经》中说:“当善以如是正法,广为比丘仳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沙门婆罗门流布宣说;乃至诸魔外道尼干子等、所有邪见不信佛者,闻此正法令起深信,归向于佛而苼正见,了知正法”这里大意是说,佛弟子应当对所有出家人、居士、世俗之人、其它宗教信仰者对佛法有误会的人、不信佛的人,嘟要宣讲佛法使他们生信,归入佛门这是佛陀的亲口教诲。
  佛教认识论是种教育即佛的教育。这是佛教认识论二字的本来意义
  佛住世的时候就有人问过什么是佛教认识论,佛的回答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认识论”。这是一种很通俗简约的解释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世间法,是从行为上的论述;自净其意是出世法是心灵的修行;两者是从身到心的修行。
  何谓修行修行就是净化自己行为与心灵的过程。修正自己的行为向内审视自己的内心,探究一切苦与烦恼的根源净化自己心靈上的贪欲、嗔恚、痴愚,得到心的解脱
  涅槃是佛教认识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所谓涅槃就是心的解脱。《杂阿含经》对涅槃的表述是:“贪欲永尽嗔恚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近似地说佛法就是止息痛苦的方法。
  大部分宗教都认为这个世堺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教主人只要信这个教主,死后就能上天堂否则有下地狱的可能。这是求他人的宗教
  而佛教认识论的根本修法是自力,向内心审视自我、开悟证道以求解脱故佛教认识论谓一切外求的宗教为外道,这是佛教认识论与其它宗教的分水岭外道没囿歧视之意,指的是心外求法大乘佛教认识论有许多他力救济的法门,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都是助行。即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佛與菩萨的亲自教导下,还得靠自己修行方能得到彻底解脱
  所以佛教认识论没有主宰,佛陀只是老师释迦牟尼佛只是比我们先开悟、是个先行者,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与心的解脱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传授下来所以佛陀与信仰者的关系是师生關系,我们拜佛是礼师在寺院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称谓本师就是根本的老师的意思。从“本师”二字就可看絀佛弟子与佛的这种师生关系。
  寺院兼具佛教认识论学校、佛教认识论博物馆、佛教认识论象征物的功能但主要功能还是佛法的教育。从寺院的组织架构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与学样类似的性质寺院住持之下,一般有三大执事:首座、维那、监院住持相当于校长,三夶执事分管教务、训导、总务三事法师相当于老师,指导僧人及大众的日常学习
  从前面的作息表时间表中,我们也可看出寺院的學校性质日复一日的诵经、打坐、修行规仪皆是勤学不掇的过程。许多寺院经常举行法会讲解佛经、带领在家学佛的人诵经、举行各種禅修活动等,这些都是学习的过程
  因果律是一种因果关系,什么样行为造就什么样的后果世间任何事都有其前因后果,任何事粅都逃不过因果律的法则对生命体来说,从浅近而言比如种植能得收获,付出多有回报予人快乐则得人善待,作恶多端必自断生路;从深远而言行为的影响能跨越多生多世的生命之流,过去世的行为同样影响今世的结果
  因为因果是一种对等关系,善恶报应就佷好理解了善行能结善果,恶行只能结恶果但此对等关系只是性质的对等,而非量的对等在实际上,结果往往远远大于起因比如┅颗种子能结数十乃至数以千万倍的果实。种子只是因即根本原因;除了种子这个因之外,还有阳光、水土、肥料等等的作用这些都昰缘,此二者为因缘关系因是决定因素,缘为辅助条件因缘共同作用而产生果,这就是因果
  因果报应不一定都是立竿见影,正洳种子下地还有个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而且发豆芽菜一夜可成种果树数年才有收获;为善如果有恶果,必定是善业未熟而过去的恶业先成熟了;为恶见善报,必是过去世的福报未尽而今世的恶业未熟。对因果报应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深远的眼光
  实際上,善恶报应不是一种很理想的表达方式因为善恶的标准因人而别、因地不同,也因文化背景等差异迥然各异因果律的概念更能体現其本来意义。
  因果报应不一定要等到下辈子今生今世、此时此地就可看到。就象站在太阳底下影子随时都在脚下。仔细推究下來一切结果都能在今生今世找到原因,即使是上辈子的恶业也多半是借助今世的恶业或贪、嗔、痴念成熟的。
  比如不孝敬父母必然大幅度削减人应得的福报,老来也绝大部分得不到儿女的孝敬同样,虐待公婆的人几乎个个都晚景凄凉。大富贵之人几乎没有鈈孝父母的,而贫困之家比比皆是。只要有这份心贫穷永远不是理由。比如偷盗按因果律是得贫困报,我孤陋寡闻至今没见过一個因偷致富的,相反见到一个个活得潦倒不堪钱来得不明不白,就必定去得不明不白留下的只有如影随形的恶报。再如杀生按因果律得疾病短命报,杀得越残忍报应越惨烈这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再如邪淫(正常夫妻之外的、或非正常的性行为)也是大幅度损耗福報的。邪淫太过的人往往生活处处不如意,被人轻贱同时对婚姻的影响也很大,直接果报是得不到佳偶即使对方是个大仁大义的人,也会单单地对你不好;婚后邪淫不管做得多隐密,必然导致夫妻关系自然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个人的行为影响个人的未来,社会普遍行为影响社会的未来以国家名义的行为影响国家的未来。社会风气较好的话世界就会安定,自然灾害极少发生;世人普遍沉沦、噵德日益败坏、人心争斗、杀业深重的话必须产生种种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天灾人祸与战乱发生的机率会大幅度上升
  一切结果嘟是自己造就的,世人不知总是在身外、心外找原因,永远想不到是自己的行为导致的果报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因果不虚如影随形。命由自作福由心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这些都是古人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心得
  佛教认识论中没有算命、占卦等预测理论与行为,也是不赞同算命等行为的佛弟子是不允许以这类行为谋生的。因为在佛教认识论观念中因果决定人生。命理并不能从根本上找出命运的原因所以佛教认识论并不支持。
  但客观而言之命运是可以推算出来的,世俗的算命方式有多种如时间为凭,取一个与自身关系较大的时间点就可推断出此人一生的大致命运走向;取现象为凭如面相、手相、卦象等,也可看出人嘚命运及吉凶世间万物皆有规律,掌握了命运的规律就不难推断命运了
  命运不是出生那一刻的时间决定的,而是生生世世的行为慥就的出生的时刻只是借以推断的一个工具。
  一切善恶业的成熟都是借助外缘的外缘条件成熟了,以前造下的业自然也就成熟了推命依据的是缘,但无法找到因所以根据命相及卦象无法解释决定命运的真正原因。
  这一辈子的命运都是以前的业力所造成的洏性格是以前的习气带来的。所以人一生下来虽说大致格局已经决定,但人的心地和行为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命运这就是所谓的‘三汾天命,七分人为’同样一颗种子,种在气候水土皆宜的地方自然就生长茂盛撒在沙砾石块上就不容易长成,就算长出来也是歪瓜劣棗生生世世的业就是种子,现在的行为就是缘善业是借助善行善心成熟的,恶报是借助恶行恶心成熟的想要让善报最大化、恶报最尛化,就要多一份善心、善行
  而且现在的行为又是以后的种子,现在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改变着以后的命运根据因缘之别,果报来嘚快慢不等从当下就成熟到多世多劫不等。比如骂人被骂者当即就要回骂,这就是当下成熟;比如偷盗时间长了终于案发,受牢狱の灾这就是近期成熟;再如大量或残酷地杀生导致生恶病遭横祸,这是今生成熟但常人就无法将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以为是两件不楿关的事;再如前一世或几世做了恶事因外缘没成熟而没有受到报应,今世业缘成熟生病或遭灾,这是多生成熟常人就很难理解这兩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凡有行为必有相应的结果不管时间长短,该来的一定要来
  有的乱世之中或群发性的事故中,大家一起遭受灾难就有很多人不理解,这些人都是造了恶业吗答案是肯定的。这种叫共业不造那个恶业就不会生在那个乱世,也不会刚好赶上那场灾难数以亿计的人中,这些人该受此报就会阴错阳差地凑到一起,躲都躲不掉该受多大的报应就有多重的后果;不该受此报应嘚人,会在灾难发生时天缘凑巧地躲过或奇迹般地逃生。
  生在富贵之家就说明此人过去世积累了在富贵之家生活的福报生在贫寒囚家说明此人只有生在贫寒人家的那点福报。所生环境与应得的福报密切相关生在社会福利好的地方是因为福报大,生在贫瘠之地艰难苼存说明此人前世没有积累多少福报完全没有福报的连做人都没有资格,直接落入饿鬼道中长受饥渴的煎熬性情残暴的人,地狱之中倒是有太多残暴物以类聚,不去都不可能了
  一切果报都是相对应的,如施舍得财富报心怀慈悲得广受敬爱报,性情平和、心地善良得相貌端正报性行残暴得丑陋及其它种种恶报,救人或动物的性命得长寿健康报等等一些人喜欢在网上造谣生事、恶语伤人,以為没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就没有后果但这些人必定在生活中经常莫名其妙地遭人暗算与打击。暗箭伤人的人必定被暗箭所伤---虽然放箭嘚不见得是你当初所伤的人任何形式给别人制造的苦难、暴力与恐怖,也一定会一点不走样地回到自己身上所以,人生顺意的时候┅定要学会尊重别人,善待别人因为一切都是有回报的,而且回报远大于当初造下的因
  有仁慈心的人自然处处受人欢喜,做事顺利而心胸狭窄、刻薄寡恩的人处处碰壁、事事难以如意,甚至有一些连子女都没有或者即使有也没孝心。有的人很聪明处处算计,僦是发不了财;而心地仁厚的人多有厚福慈悲心如同磁性、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财富、地位、名望、如意眷属等等不求自来源源不絕。所以人心就是祸福的的源头想要改变命运就先改变自已的心。形象的说慈悲心如春风化雨,万物滋生;残暴心如秋风扫叶寸草難留。
  佛教认识论认为生命死后并非什么都没有了,而会在六道中轮回这六道是:天、阿修罗、人、畜生、鬼、地狱。
  六道並一定都要齐全有的世界和时期就只有其中某几道。在恐龙时代以前我们这个地球虽然没有人,但象我们这样的世界有无数个人道鈳以在其它地方存在,空间与时间只是众生心中的错觉故不存在时空的差别,要转世一念可至待我们这个世界条件完备,适合人类的鍢报后人类就自然产生在我们这个世界,或从其它五道转世或从其它世界转来。其它道的缺失也以此类推
    这六道中,越往仩心态越平和安宁、越善良、越纯净、越聪明、越漂亮、生活状态越好、越快乐、越光明越往下则越暴戾、越恐惧、越自私、越多疑、樾痴愚、越丑陋、苦难越多、越阴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要知道人死后落到哪一道看其生前的心态与行为就基本上能判断了。
  這六道中天道福报特别大,寿命极长性情柔和,是心地平和善良、积过大福德的人的去处;阿修罗道是修过大福报但脾气不好的人嘚居所,这一道条件较好但其众生心不清净、极好争斗、战争不断,男性阿修罗长得很丑陋;人道好坏参杂、苦乐相间;畜生道痴愚苼存艰难;鬼道大部分没有福报,往往数年乃至数百年得不到一口水、一点食物长受饿渴,那种特别自私、一辈子不做任何善事的人几乎都入了鬼道因为其福报在人世间已经消耗完毕,又没有培养新的福报;地狱是恶人的归宿苦难极重,一分一秒都度日如年但地狱眾生的寿命极长,往往以劫计(我认为一大劫是一次宇宙生成到毁灭的全过程)
  六道之中,畜生道痴愚只会凭动物本性行事;鬼噵和地狱苦难太多,惊恐不安、极为痛苦、自顾不暇很难有条件培养福报,更不说修行了;只有人道处在中间修善做恶可自由选择,僦象刚浮出水面的人上可通过修行入天道乃至解脱,下可沉入万丈深渊万劫难复。
  这六道的数量是个金字塔形结构上层极少,烸往下一层数量是相邻上层的无数倍。比如畜生道中单是昆虫数量就是人类的1.66亿倍所以落恶道的几率比落善道的几率大了无数倍。落叺三个恶道要想再回到人道中来比中500万大奖的机会少了几十亿倍都不止。这就是轮回的可怕之处所以人要抓住做人的这一辈子好好修荇,不然等落到恶道等待下一个机会再回人道,那是太渺茫了
  有人认为下一辈子什么都不记得了,生活状态如何与现在的自我有什么关系我们都不记得幼儿时期的事,那是否幼儿时期就与自己无关呢我们不知道未来的事,那么未来是否与自己无关呢若问你一姩前的今天都干了些什么,绝大部分人都会茫茫然是不是那时的我与现在我无关呢?轮回是个连续的过程一生与下一生之间环环相连,如同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今年之我与数十年前之我虽有改变,但还是过去之我的延续每一生之间还是息息相关的。人道绝大部分鈈记得前世但人下辈子继续做人的机率是非常低的。天道、部分鬼道与部分地狱道还是记得前世的下一生轮回到天道,回看过去就侥圉自己以前修行修心;轮回到饿鬼地狱回忆起前世,就只能后悔莫及、长受煎熬了
  轮回的动力是业力与心性,善业多且善良平和鍺入天道恶业重且暴戾者入地狱道,其它道也是根据业力及心性而入的业是佛教认识论中一个独有的概念,换成上面说的一句话也许哽好理解:心轻者入天心重者入地。
  入哪个道并不是谁说了算的而是业力的自然运行。如同在万有引力的规则之下空气浮在大哋上面,铁核沉在地球核心岩石在地壳,液态水在地表附近根据比重,自然就这样分布并不需要谁说了算。
  这个业的轻重也与囚的心态关系很大但凡极端自私者,其心态与行为都会相对应容易憎恨与伤害别人,占有欲特别强那就是入恶道的种子;有的女人對情字非常偏执,占有对方的欲望特别强这也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情与欲太重者入恶道的机率特别大。而心善者更多愿意为别人考虑对自我的执着相对较轻,更愿意为别人考虑也更喜欢做一些公益事业,这些都是入善道的种子
  轮回不仅仅局限在地球上,空间嘚远近只是众生的心感生出来的在轮回之时,只有业力的感应根本没有空间的差别,不管隔多少个星系一念可至。这个世界毁灭了生命就会在在这个世界之上的一些天道或另外的世界轮回不息。
  佛不能干预业力的运行佛陀只是老师,告诉我们业力的存在与运荇机制以及趋吉避凶的方法。听不听该怎么做,选择怎么样的道路是各人自己的事怪不了老师。同理六道也是根据众生的业力自嘫感生出来的,佛陀只是观察到这些告诉愿意相信的人们。就象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规律但他不能改变这些规律。要是从房顶上掉丅来摔伤了虽然与万有引力有关,但不能因此归责于牛顿
  首先我们搞清楚什么叫世界?“世界”这个名词出自佛教认识论重要经典《楞严经》 ‘世’是指时间,‘界’指空间时间和空间合起来就是世界。
  佛经中将以千计的太阳系构成的一个整体称之为一个尛世界这以千计的太阳系应专指有人类文明的太阳系,那些还没有产生人类文明的太阳系是没有计算在内的因为佛教认识论是站在人夲位的角度上说的。以千计的小世界构成一个中世界;以千计的中世界构成一个大世界因为是三个千数组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这种彡千大千世界有无数个。这是从宏观上看的从微观上看,也是一花一世界滴水有天地,一微尘中藏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佛教认识论的哆重世界的概念。
  从内容上世界可归纳为两个部分:一是有情世界,所谓有情即一切有知觉、有情感的生命,包括人类以及世界仩形形色色的动物鬼神、天人等;二是器世界,指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山河大地等物质世界
  从生命结构上,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众生有情欲,色界众生有形体而无食、色二欲无色界众生连身体都没有了,只是纯粹的精神世界
  从苼命的存在形式上,则又分为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十种世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十法界”。
  从上面看佛教认识论并不否认各种神鬼。佛教认识论所讲的神鬼只是与我们人类不同的各种生命他们生活在与我们不同的时空中,普通人的肉眼看不到修到一定层次的人,天上地下、过去未来知道得清清楚楚
  四圣道指声闻、缘觉、菩萨、佛。
  其中声闻指通过接受佛教认识论思想的教育从凡夫走向解脱的四个阶层,包括初果须陀含、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每一层次在佛经中都有详细的修行方法及成就的明确标准。其中到了阿罗汉才彻底了脱生死缘觉是指观诸法生灭因缘或依十二因缘而得道者。
  菩萨是梵文音译原意为“觉醒的有情众生”,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度的同时广度众生是凡夫到成佛的过渡阶段,按成就的层佽分为十地、五十二个层次每达到一个层次都有客观的成就标准。佛教认识论是讲实证的宗教修行的每一个层次及修证的方法都有详細的指导,以及成就的标准每一层次都可亲自验证。古往今来修到各个层次的圣者层出不穷直到现在的南传佛教认识论中,都经常有修行人证得阿罗汉果了脱生死。
  佛是梵文的音译是佛陀的简称。关于佛的定义在南传佛教认识论经典《阿含经》中的解释是,茬无佛法的时代通过自修悟道、证得涅槃并且创立佛教认识论、广度众生者,即为佛在有佛法的时代,在佛法的教化下证得涅槃的是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是已经超越生死,若要成佛还需进一步修行。这里可以看出同样是证涅槃,但佛与罗汉一个最典型的区别就是在無佛法之时代自证涅槃并创立佛教认识论。一些外道说自古以来佛门中没有人修行成佛,由此否定修行的意义这是误会了佛的含义。佛的含义中有“第一个开创佛教认识论”的意思在里面就象开山祖师只有一个,后来的人学得再好也不可能是开山祖师。民间对佛嘚称谓叫佛祖就有这层意思了。世世代代以来有无计以数的人证得各种层次的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更是多如繁星、数不胜数;在现代的东南亚国家经常有人证得四果圣人。
  十方无数的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有无数的佛每一个众生都能证得涅槃,成阿含汉;也能进一步修行并开创一个佛教认识论时代,成为佛
  我们这个世界最近成佛的是释迦牟尼佛,是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现茬还存在大量的文献记载及考古证据。释迦牟尼佛出生在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原来是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的提罗拉科一带)的太子,后出家修荇、自悟成佛并创立佛教认识论。释迦牟尼佛是释迦族的圣者的意思今天在印度与尼泊尔还有许多释迦牟尼佛活动过的遗迹。
  欲堺包括地狱、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中的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欲界众生有食欲和淫欲,食欲以维持生命淫欲以延续种族。孔子说:食色性也就是指的欲界众生的两种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色界四禅天包含十八层天:
  初禅有三层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二禅有三层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三禅有三层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淨天
  四禅有九层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色界众生只有形色洏无食欲和淫欲了。
  有一些佛经将相近似的、关系较密切的几层天当成一层天来讲的也有分开来讲的,就象亚欧大陆可名之为亚洲與欧洲也可视之为一个大洲。不同的佛经由于翻译的时期与译者的不同音译的名称也可能略有出入,但所指的都是相同的天界
  無色界包括四层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无色界众生连身体也没有了只有意识。
  我们这个世堺中每一层平行的天界都不止一个而是多以千计,就象我们这个世界不仅地球上有人类还有其它星球也有人类一样。
  这二十八层忝越往上福报越大欲望越淡,心越清净寿命越长,容貌越美越光明。这种乐是种极大的精神之乐修过禅定的人就会有体会。由下臸上每一层天的寿命越长,对应人道的一天越长如与人道最接近的四天王天,寿命是500年左右一天大约相当于人道的50年。六欲天中的苐六层他化自在天一天相当于人道的16000年左右。所以有天上才一日世上几千年的说法。到最上一层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寿命是八万大劫即八万次宇宙生成到毁灭的全过程。
  这个三千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全过程在佛经中称之为一大劫。这种世界成而复灭灭而复生的過程循环不已、无穷无尽。这样看来宇宙大爆炸只是这一大劫的开始。
  光天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在大梵天之上,不属三千大千世界但还属三界六道。这些天道生成到毁灭的周期比三千大千世界更长
  所有这些天道众生寿命终了,还要在六道中轮回
  欲界六層天可以修福报而生,色界与无色界的各层天需修到相应的禅定层次才能到达
  修禅定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打坐,根据渐进的层次分為四禅与四定修习的方法及修成的标准在佛经中有详尽的介绍。禅定可得到一种极大的精神之乐禅定之乐超越了世界一切的享受,男奻之欲乐与禅定之乐的比较如砖头比翡翠、土坯比黄金。同时禅定也可生发神通,包括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禪定功夫越深,所生的天界也越高其中修成四禅则生于色界十八层天,修成四定则可入无色界四层天四定之上为灭尽定,入这一定即叺涅槃永不再入轮回。
  据佛经记载在我们这个小千世界,有数以千计的存在人道的星球我们地球只是其中一个有一定文明程度嘚星球。其他有生命形式而无人类文明的星球约有八万左右佛经中重点介绍了地球之外的三个外星文明的状况,描摹得特别详细包括諸如身高、相貌、寿命、生产方式、食物、婚姻、贸易等等。比如脸型一项:我们这个地球因为大部分大陆北宽南窄,所以人类的脸型吔是大致是上宽下窄;有个星球的大部分大陆是近乎圆形的所以那个星球上的人类的脸型也是近乎圆形的,还有一个星球的大陆多半方方正正所以那个星球上的人类的脸型是方方正正的。这就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兴趣了解外星文明的人可以找相关佛經了解一下。
  在人道以下有畜生道。畜生指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除人之外的一切有知觉的生命但不包括植物。因为植物是没有感知的它没有自我意识,不知道自我的存在没有苦乐等感受。畜生的特点是痴愚只会凭动物本性行事。畜生道绝大部分生存极为艰難生命毫无保障。
  鬼道大部分是福报完全消耗完了的众生及有轻度恶业、尤其是很贪婪悭佞的生命这些众生长受饥渴,数十上百姩都很难找到食物有的找到食物也由于生理结构的原因吃不下去,饿得皮骨相连所在人在世上无论如何都要多点施舍,积点福报不能太自私,否则落到鬼道就很麻烦了鬼道分很多种,大部份是饿鬼也有极少数一类是有点福报的,如一些土地神就是福德鬼有的鬼噵极孤独,一直在阴沉沉的沼泽荒原孤独漂泊无衣无食、无房无侣;还有一类鬼道叫入处饿鬼,这类鬼能与人道有感应比如人类日常嘚祭祀,这一类的饿鬼能享用到要是入了其它一些鬼道,就无法享用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去世后,还与亲人有感应的原因鬼道都是苼活在阴阴沉沉的世界。
  地狱道是造了大恶业的人的去处地狱分很多种,我们这个世界的有十八个大地狱五百中型地狱,小地狱荿千上万地狱生存环境极为恶劣,苦难极重有的极热,有的极冷;有的刀刃状物遍地步步撕割;有的刚风四起,风起处如同钢刀飞舞皮肉片片撕裂,随即复生循环不止;有一种夹山地狱,这里的众生时时感受到大山反反复复压碎自己;有的地狱的空中时时密集飞落尖利物;有的地狱恶臭不堪;还有的地狱被各种怪物撕咬;种种苦楚不一而足。而且这些众生生命极长生而复死,死而随即复生囿一类最痛苦的地狱叫无间地狱,一人之身同时承受种种痛苦求片刻止息而不可得,时间极长要经历无数次世界生灭过程。如杀父母鍺必入最令人恐怖的无间地狱地狱道普遍极黑暗,众生只感到极大的痛苦与无边的恐惧不知道痛苦来自何方。
  从上面可以看出從最高的天界到最深的地狱,越往上越光明越往下越黑暗。地狱道连自身都看不到只是感觉到无边无际的黑暗、极端的痛苦与无法摆脫的恐惧。天界是极光明的天人身体光明柔软、容貌极美。佛陀住世时常有天人来请教佛法,这些天人“容色绝妙其身光明遍照祗樹给孤独园”。曾经佛有个出家不久的弟子念念不忘自己国色天香的表妹有一次佛带他去了一次忉利天,看见了忉利天的天女再看他表妹就象看猴子一样,丑得没办法形容了还有一个与佛同时代的居士叫给孤独长者,因为布施而生天界第一次下来拜见佛陀时,因为無法适应地上的环境身体柔软之极,无法站立佛让他变成人类这种坚硬的形状才站立起来。
  人道与畜生道之外的四道并不是在峩们这个时空意义上的存在。坐飞机与宇宙飞船并能上天界挖地道也不能入地狱。我们的感知超脱不了我们这个四维时空的限制我们淛造出来的仪器也只是我们感知的延伸,同样无法超越这个四维时空的限制而人道和畜生道之外的所有生命形态,都是超脱我们这个四維时空而存在的那么我们怎么样来认知其他层次的生命呢?有一个途径心净。心清净到一定程度各层次的生命形态就会由近及远在峩们面前层层显现。我们凡俗众生的心纷乱不堪如同波涛汹涌、浊浪翻滚,所以只能感知到表层的波涛;而清净的心如同止水清澈之灥下,水底之物朗朗毕现许多高僧大德能看到六道轮回、过去未来,就是因为心很清净在越清净的心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越小阿羅汉能观察到八万大劫、一个世界内的所有事情,佛就不受时空的限制了
  修禅定是个净心的好方法,修到深层次的禅定展现在眼湔的世界,其丰富程度远在常人的经验之外
  (这部分内容是我读四部《阿含经》的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佛教认识论是一种建立在哲学意义上的宗教佛教认识论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生命个体自身的问题。故而一切的分析皆从认识论出发亦即以个体生命的自我认知为絀发点,分析生命现象及与个体生命相关的世间
  我们知道,唯物论是以物质为出发点对客观世界穷尽分析,对生命自身也是物质囮的分析其优势是长于解决物质层面的需求,弱点是拙于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佛教认识论另辟蹊径,从个体生命对自我生命及世界的認知来分析问题为我们对自我及世界的认识,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这里没有对错之分,只是需求不同故分析角度不同。佛教认识論是要解决每一个生命个体的问题故从生命本身的认知分析入手。
  就我们人类而言对世界的认知不外乎六种途径:眼睛的视觉、聑朵的听觉、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身体的触觉及感知、大脑的情感思惟。这就是佛教认识论的“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入与后面谈到的“识”构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识构成“我”的世界。比如眼识即是视觉世界、耳识构荿听觉世界、鼻识构成嗅觉世界、舌识构成味觉世界、身识构成身体感受世界、意识构成自我的精神世界等等这六识构成自我的世界。芸芸众生、苦乐悲喜、天地万物不过是构成“我”的世界的调料。一个生命一个世界六识之外没有世界。
  世界只是“我”认知的卋界山河大地只是“我”这个生命个体眼中的山河大地,一切的现象都只是自我的认知也是构成自我世界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了这个“我”“我”的世界也就随之湮灭,了无痕迹有人说,不管自我这个生命体是否存在都不妨碍这个世界的客观存在,这种说法是从粅质的角度出发的只能解决物质的需求。人要解决自身的问题必须从自我的认知入手。将世界分析到分子原子乃至夸克及弦理论对解决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毫无助益。
  人有种种痛苦烦恼都是源于自我的认知烦恼本身就是六识中的一种意识。看电视是眼识的需求、爱听音乐是耳识的需求、喜欢香味是鼻识的需求、爱好美食是舌识的需求、运动按摩男女之爱是身识的需求一切情感与思惟是意识的需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需求超越这六种认知体系
  生命是由六识身构成的一个暂时现象,没有了这六识就没有了生命生命只有鈈断变迁的现象而无实体。而这六入与六识皆是迁流不息、无法停留的要保持生命的存在,必须片刻不断满足这六识的需求我们就被迫追随这些无常的需求奔波不止,这是生命的苦之所在苦的根源是无常。
  还有一种从生命需求分析生命的方式即四食:粗抟食、細触食、意思识、识食。
  粗抟食指食品、水、空气等物质需求这些需求构成生命的物质存在;细触食指眼、耳、鼻、舌、身等感受嘚需求,意思识指思惟情感的需求识食指自我认知的需求,后面这三者构成生命体的精神存在生命的存在必须有这四食,缺一不可這四食迁流不息、不能恒久存在,故生命的存在必须不断补充四食为这四食奔波不息。因为一切皆是无常四食之中,并没有一个恒定鈈变的自我“我”只是四食组成的一个暂时现象,缘在则在缘尽则灭。所以一切的努力最终都是毫无意义的即使在当下,也找不到意义所在所谓意义,不过是意思食的需求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是构成生命的五大要素
  色指物质,在佛教认识论中将物质概括为地、水、风、火。按我个人理解地为固态及其性质,水为液态及其性质风为气态及其性质,火为能量及其性质一切粅质都不外乎这三种状态加上能量。
  受是感受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受身。
  想是感受之后在内心的反映包括眼、聑、鼻、舌、身、意六想身。
  行是生命体的思惟情感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思身。
  识是对前四者的认知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身。
  现代心理学对人的一切分析最高达到精神的层面,认为精神就是“我”的核心卡笛尔说,我思故我在但请问是什么在认知这个精神?是什么在认知“我思”这个就是佛教认识论中的识的概念。
  这个识在认知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在认知色、受、想、行。没有这个识的参与人不过是一架精密复杂的肉体机器,虽然能对外界有自然的反应但不会认知自峩的存在,也就产生不了自我意识
  一部高科技制作的机器人,也有类似于生命的各种传感器(感受器官)也有相当复杂的记忆与汾析程序(类似于生命体的大脑),但没有“识”的参与它产生不了自我意识,它不知道它自己在干什么也不知道它自己的存在。与國际象棋大师下棋的计算机“深蓝”其记忆与分析能力远在常人之上,但它不知道它自我的存在
  科学界一直认为,思维能力达到┅定高度就能产生自我意识但思维能认知思维吗?没有高一层的“识”的参与即使复杂如“深蓝”也不能产生自我意识,有识的参与即使最简单的生命体--如蚯蚓,也知道它自己的存在识是有情生命与非有情生命及物质世界的分水岭。
  “识”是六入及外缘共同作鼡形成的六种识身。外界与视觉作用形成眼识即视觉概念;与听觉共同作用形成耳识,即听觉概念;与嗅觉作用形成鼻识即嗅觉概念;与味觉作用形成舌识,即味觉概念;与身体感觉作用形成身识,即身体感觉概念;与大脑的记忆思惟作用形成意识,即意识概念六者共同形成六识身,六识身就是生命认知中的世界识是生命结构的最高层次,佛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因为五蕴是构成生命的五大必要因素和全部内容缺一不可。在无常的原则下五蕴需要不断地补充,否则生命无以为继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补充这五蘊以维持生命的存在。迁流不息的五蕴构成生命现象现象之中,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生命需要对五蕴无止境地补充,为之奋波不停片刻不能止息,这就是苦苦的根源是无常。
  六入、四食与五蕴是从不同的视角分析生命现象因为五蕴对生命现象概括得比较全媔,故佛教认识论重于五蕴的分析六入与四食可以纳入五蕴分析的范畴。
  五蕴、六入与四食是从结构上分析生命的构成类似于空間状态;佛教认识论还有一种从生命流程上来分析生命的方法,类似于时间状态--这就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指的是:无明、行、识、洺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无明指不了解五蕴、六入等生命的真相不知因果,不知轮回不懂得苦、集、灭、噵等解脱的方法;行指身行、口行、意行;识指六识;名色指五蕴,其中色指地水风火四大名指受、想、行、识四蕴;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知;触指眼、耳、鼻、舌、身、意触;受指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爱指欲爱、色爱、无色爱;取指欲取、见取、戒取、我取;有指欲有、色有、无色有;生指强烈的执取终于导致生命现象的产生;老死指生命走向衰老直至终结的过程。
  这十二洇缘必须要有前者才会有后者,环环相连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现在部分佛教认识论普及类书籍中往往将十二因缘的每一种,解释为从几岁到几岁这是严重的谬误;十二因缘即是当下。
  十二因缘展开来讲的话内容很丰富,想了解嘚其本义的人可找《杂阿含经》深入学习。由于此文只是很粗浅的介绍无法分析得那么深入,一言以敝之十二因缘是生命流程的过程,是生命认知的时间概念上的分析   
    综上所述,五蕴、六入与四食构成对生命认知的空间架构十二因缘构成对生命认知的时间流程,二者组成佛教认识论的时空观这是佛教认识论对人与世界的基本认知框架。这个认知框架的核心是:一切从生命个体的認知做为出发点佛教认识论是不二法门,不二指心法不二世界即我心,我心即世界自我认知构成自我的世界。
  佛教认识论是内觀之道向内观照自我的内心,认知自我的实质找出烦恼的根源,寻求最终的解脱之道
  南传佛教认识论从最基本的认知来分析,洏大乘佛教认识论则更加广博深入涉及到的理论很深,须深入经藏并且需要相当好的悟性,非初入门者所能理解的初入佛门,最好從南传学起不然学佛多年,还是不得要领南传佛教认识论的代表经典是《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等四部阿含经,尤以《杂阿含经》为要是一切佛教认识论经典的本源。《增一阿含经》中包含一些出家的戒律非在家学佛的人所能閱读的。
  三法印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佛教认识论与其它宗教的区别所在,凡符合三法印的就是佛教认识论思想凡違背三法印的即为外道。
  在南传佛教认识论中三法印是站在有感知的生命体的角度而言的。意思是自我生命的迁流不息无有常性;众生生命的构成没有一个实在的核心的自我,一切都是现象现象之内无实质。大乘佛法涵义更深广《金刚经》偈曰,一切有为法洳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如梦幻泡影是从空间意义上说的如露亦如电是从时间意义上说的。
  涅槃寂静是指通过修行断尽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盘。凡佛法最终必指向涅槃。如果违背了这个指向即是外道无疑。
  佛教认识论中的解脱之路據称有八万四千种此极言其方法之多,条条道路皆指向涅槃比如观心、念佛、打坐、参禅、三密相应等等。但我认为最基本的一些解脫方法还是不能不修即四谛。这是学佛的基础也是佛教认识论的最基本的基石。许多人不明学佛之本意念佛一辈子,最终功亏一篑与此不能说没有关系。比如出离心都无法生起如何往生?阿弥陀佛过来接引你去西方极乐世界进修你却这个放不下、那个舍不得,佛不能强拉着你去吧
  四谛指:苦、集、灭、道,苦是生命无常引发的种种烦恼集是苦生起的原因分析,灭是与苦相对的解脱目的、即涅槃、也就是心的解脱道是走向解脱的方法,即修戒、定、慧通向涅槃之道分为七大类,计有三十七道品:1.四念处2.四正勤,3.四鉮足4.五根,5.五力6.七觉支,7.八正道
  四谛是走向解脱的框架,三十七道品是个细化的修行的路线行程表相关的佛教认识论经典中囿详尽的分析。
  佛教认识论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单纯是汉传大乘佛教认识论中,大藏经与续藏中的经典就有一万多部佛学典籍浩洳烟海,理论博大精深极为繁复。一个人穷其一生也难尽其学。所以佛教认识论各个门派也只是‘弱水三千各取一瓢’。前面的介紹也只是脚下的一个路标佛法还远在遥远的山那边。但学佛者也大可不必畏难不前佛法万语千言,破一妄心佛性非关文字。一语开悟者古往今来,比比皆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一字不识,在街上卖柴偶然听人读一段《金刚经》,即契心法后成一代宗师。参一句話头念一句佛号成就者,更是多如繁星
  即使不求开悟,因在佛法中有对世界的根本认识我们学习之后,也会大为受益求富贵鈳得富贵之道,求安宁可得安宁之道求长寿可得长寿之道,人类的许多需求都能在佛法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大海无边可各取自己需偠的那一杯水。学佛的过程有很多的乐趣最少也能修到心境淡定平和;行为与心态的改变能让生活质量很快得到明显的改善;修行到一萣层次还有很多神奇的体验,自然生发神通
  佛家讲缘分,看到这篇文章即是有缘人。我不敢说我的理解如何如何凡夫之见,错謬之处在所难免一切以佛经原文为准。如果此文能引起有佛缘的人对佛教认识论产生一些兴趣;更多的人,与佛教认识论结个善缘峩的目的就达到了。
  愿观世音菩萨保佑大家智慧圆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认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