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菩提怎么刷三分盘七分刷到底是为了什么,你真的知道吗

金刚真的是三分盘七分刷?

按小编个人经验总结:金刚的前期盘玩,刚入手的串必须要多刷,直到把纹路沟沟缝缝里面的脏和果肉完全清理干净,要多盘多刷。完全清理干净以后,就不需要整天刷了。盘很重要,清理干净后一定要多盘,定期刷一下把盘进去的脏东西刷出来,让金刚始终都保持很干净的状态,盘玩的时间多了,汗液慢慢进入金刚的里面,慢慢就变得通透了,盘到后期一定完美!所以我觉得三分刷七分盘!

想要一条漂亮的金刚首先第一步必须要选一条大小均匀的好货,纹路要纹连肉厚,肉纹越集中,越饱满价值越高;瓣数一般针对于尼泊尔大金刚而言,瓣数越多价格越高。瓣数决定纹路,瓣数越多肉度相对降低;皮色黄皮好于红皮(但是也有少数红皮金刚值得盘完);桩型飞碟最好、矮桩其次、再原桩、高桩、门墩,越接近于藏式珠型价格越高,反之低;最后一点就是要细心挑选,遇到再好的纹路也要精心挑选,排除废籽、糠籽、不沉水、阴皮、虫眼。

很多人号称上油可以加快菩提盘玩,那都是扯淡,上油基本适得其反。上油的目的是防止水分流失,防止菩提干裂,所以说上油不但不能加快菩提变得红润,还会延缓菩提变得红润,上油也只是一开始看着觉得油亮耀眼,可是咱盘菩提要的不是耀眼,而是一个玩的过程,否则我直接盘一串100瓦的大灯泡多给力!

一页书小编温馨提示:一树一叶一菩提,一花一草一世界。一点点的盘玩,一点点的变化,一点点的感悟,一点点的升华。盘的是棱角,磨的是内心,享受的是过程,记录的是岁月。文玩无贵贱,人心有高低,一物有一主,好者千金以为乐,庸者一石心蹉跎。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为什么金刚会变得红润?包浆得如此好看?真的是因为大家嘴上说的经常用手拨弄就能达到这种效果吗? 当然不是啦!!!

金刚需要用手盘玩毋容置疑,但金刚手串从入手到上色、包浆等过程,可不是只用手盘玩,重点来了!!!金刚盘玩过程中刷金刚是很重要的一环,“七分盘三分刷”直接道出刷的重要性,那金刚到底选用什么刷子才是对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说一下,金刚菩提在什么阶段用什么刷子可以更好地保养它!

来排队候选了~~选刷子有要求?

有些人会问用,牙刷刷金刚可以吗?

番茄匠告诉你,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因为用淘汰下的旧牙刷不卫生,你说我用新的,这也不行,主要是牙刷的受力面积比较小,刷子过软达不到效果。

论刷子使用的正确打开方式,

首先说下金刚菩提,特点是纹路深,皮质较硬,容易反碱是菩提中较难清理的。

它是比较粗暴的工具。若遇到比较“原生态”的金刚菩提,需要借助钢丝刷来把果肉残留以及尘土泥巴等清理干净。因为金刚表面沟壑纵横,不易清理,这种脏活累活上钢丝刷就相对轻松多了。经过一两周的盘刷,可以达到比较干净整洁的效果。不过要注意力度适当,以免造成断齿,得不偿失。

刚开始清理可以浸水刷,清理干净之后上手盘玩时,就不要再使用钢丝刷了,也不要再浸水,不然抛光磨损比较严重,久而久之钢丝刷本身的金属物质会附着在金刚表层让金刚颜色也会相对的不纯正。

猪鬃毛刷比钢丝刷温柔,不会伤害金刚的齿和表面,适合进一步清理和抛光,刷久一点还能清除新金刚反碱的现象。不过市面上劣质猪鬃刷很多,它们都是掺杂尼龙丝制作而成,所以购买的时候要买文玩猪鬃刷子,而不是皮鞋打油猪鬃刷子,劣质猪鬃毛会褪色。

最后上猪毛刷,这算是对金刚进行精刷了,猪毛刷子,质地较软,非常细致入微,适合精刷,刷深沟槽,同时具有抛光,除尘的保养效果,其中软毛刷中效果最佳的应该是柔软的猪鬃毛刷,因为本身带有一定油性,可以让金刚上色更佳。不过刷的时候顺着纹路和瓣线刷。

盘玩金刚的过程中,常用的刷子就是以上三种啦,不知道你已经在哪一个阶段了呢?不管哪一种阶段都是玩金刚玩家必经之路,慢慢品味。不过大小金刚的不同,经历的盘玩过程自然不同。

1、如果买的是通货,请在一开始浸水用钢丝刷除去果肉泥巴等脏东西。

2、如果买的是已经深度清理的,第一步就不需要了。

3、刚上手会有返碱,前期在返碱去除以前,只用猪毛刷子刷,适当上手盘玩,七分刷三分盘,每天刷多久都没关系,不过如果不是心急也没必要急功近利。

4、返碱彻底去除以后,开始刷挂瓷,每天5分刷5分盘。

5、已经挂瓷后,每天7分盘3分刷,这时候刷仅仅是为了保养,防止金刚积累污物。

6、已经挂瓷后,每隔一段时间,刷1-2个小时,保持挂瓷层,因为就算已经挂瓷,也会因为刷的少抛光效果变差。

或许有玩友会反驳,玩个金刚哪里需要那么讲究,小编觉得这不是讲不讲究的问题,它间接这代表着我们的生活态度,我们都希望自己过上质量生活,自己虽然不有钱但尽量在经济范围内让自己过得好,金刚也是一样的道理,由刚硬的钢丝刷逐渐变化到柔软的软毛刷,过上自己的精致生活。

每晚10点,珠宝攻略(zhubaogonglue)与您不见不散!

}

  觉真长老(1933~2015),当代高僧,曾任香港佛教僧伽学院执行副院长、香港佛教联合会宗教事务监督、《世界佛教论坛》杂志总编辑。觉真长老晚年为国内多所高校如北京大学、上海交大、长江商学院等讲授“佛学与企业管理”“佛学与人生智慧”“和谐是道”“蕅益大师四书解”等课程,著有《快乐人生》《和谐人生》《彻悟人生》《感知人生》《享受人生》《有容乃大》《当管理遇到佛学》《此心安处是吾乡》《素往来》等书籍。

  佛法源头在佛陀的证悟,不从外得,不从他得。

  佛教之道,这个论题太大了。三藏十二部经,佛陀的一切言教,都是佛教之道。要而言之,让我用一句话表达,我想,就是不迷信。不迷信,就是正信。

  我们有很多人,口口声声讲反对迷信。听其言,再察其行,忽然发觉,他们倒真的是最迷信的。他盲目崇拜权威,盲目崇拜偶像,盲从于一知半解的知识、传说或者人云亦云,他甚至不知“正信”为何物,这不是迷信是什么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求神拜佛的人可能不少,跟在别人后面去买香买烛的可能就更多,但真正能称得上是了解佛教、是正信的佛教徒的恐怕不多。事实上,汉文中“迷信”这个词儿原是佛教用语,最初正是从佛教中来的。佛教的根本之道,是反对迷信,提倡正信。

  佛法是从哪里来的?佛教的真理是从哪里来的?我去印度朝礼菩提伽耶,来到佛陀证道的菩提树下。我既来朝拜佛陀圣迹,但也有一个心愿,我要寻找佛教的源头,佛陀证道的源头。我在菩提树的围栏边上,菩提树的正门前,两次静坐。若不寻得这个源头,我也不起坐,不离座。终于,我的脑中出现了很清晰的五句话:不是天启、不是神示、不是先验、不是知识、不是传授。除了佛教,任何宗教都是天启的。佛陀的证道、证悟,不是天启,也不是神的示现,当然更不是未经验之前、先于经验的结论,它亦不属于知识的范畴,不是任何人的传授,不是任何人的给予。这五句话,让我释然清明:佛法的源头在佛陀的证悟,在佛陀的自心,不从外得,不从他得,仍在自心、自证、自悟、自觉。

  我们懂得了佛法的源头,懂得了佛教的源头,才能真正不迷信、不盲从。佛陀住世时,一位婆罗门学生曾问佛陀,在所有婆罗门与沙门中,你佛陀是一位怎样的导师呢?佛陀答:“所有的婆罗门与沙门导师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传统的导师,口口相传,以知识传授为主,如以四吠陀为天启的婆罗门。二是以信仰为基础的沙门与婆罗门,如推理者和臆测者。三是亲自见道(法)的沙门。我就属于这第三类。”这是说,佛法是他亲自证悟的,所以当佛陀讲到他自己的证悟时,说“法眼生起了,知识生起了,智慧生起了,科学生起了,光明生起了”。

  太了不起了!佛法,是佛陀亲自证悟的,是他内心生起的光明,所以“法眼生起了,知识生起了,智慧生起了,科学生起了,光明生起了”。这一切,无不出自心源。

  我们学习佛法,理解佛法,接受佛法,奉持佛法,同样也要经由自己去检验、去证得,这才不是迷信。在《迦摩罗经》中佛陀说道:“迦摩罗人啊!不要道听途说,不要被流言、传说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要依据宗教典籍,不要单靠理论或推测,也不要只看表面现象,也不要单靠揣测,也不要因某事物似乎可能而信以为真,也不要作如此想:‘他是我们的导师,就接受他。’迦摩罗人啊!你们要用自己的经验去检验,当你们了解到,你们所听到或所见到的是善的、好的,然后再接受他,否则应当拒绝之。”同样,在《中阿含》的《求解经》中,佛陀也强调要像检验金子那样去检验他所讲的话,不要仅仅出自于对佛陀的尊重就接受他的讲话。可见,佛陀对自己的言教都要求弟子自己去分析、去辨别、去检验而不要盲从。这是因为只有弟子们审察如来的所言所行,他们才能生起真正的相信,并了解他们所追随的导师的真正价值。那罗陀长老指出:“一个佛教徒不是任何一本书或任何一个人的奴隶。”“自然地,佛教徒视佛陀为他们的权威,而佛陀自己却扬弃一切权威。”佛陀敦促他的弟子去寻求真理,但规劝他们不要仅仅因为即使出于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去追随他的劝说。正是为了“请来观察”而不是请来信仰,所以有一次,一位婆罗门亘西陀来问佛陀有关灵魂回归大梵之婆罗门学说。佛陀反问亘西陀:“你的婆罗门导师曾见过大梵吗?”亘西陀回答:“没有。”“那么,婆罗门导师的导师,直到七世之前的导师,有见过大梵吗?”回答同样是“没有”,于是佛陀说:“如果婆罗门导师、导师的导师一直追溯到七世之前的导师都未见到过大梵的话,就像一个人爱上了一位乡村姑娘,既不知道谁是这位姑娘,这位姑娘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她的姓名、地址,也就像一个人在建筑一条通向天堂的路,却不知道天堂在哪里一样。”这就是说,与大梵相结合的理论是荒谬的,因为婆罗门导师都没有见过大梵,那么他们所讲的教义不是以实际经验为基础,不是他们的所知所见,而只是一种传说或传统的信仰而已。可见佛陀多么强调自身的实践,强调由实践而理解,由理解而信仰,由信仰再更深入实践,由深入实践而亲证亲悟,这就叫“信解行证”。这就是从实践出发,从实际出发(“实际”正是佛教的用语),这就是佛教的科学精神啊!

  这里,佛教也把自己和其他宗教相区分了:一般宗教只重信与行,而佛教更重解与证。把信、解、行、证结合起来的,正是佛教。可见佛教合乎一般宗教,又超出一般宗教,而一般宗教不能含摄佛教。

  在佛教中,还有一个“行者”(实践者)的区分:重信的“信行人”是钝根,重解的“法行人”才是利根。愿我们大家都是上上利根,都是由理解而实践的法行人。

  可见,由理解而实践,这是信奉佛教的根本,是正信,也是智信。佛教之道,正信之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刚菩提怎么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