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和僧人发生 和 女弟子 发生关系 着了吗 我 怕参合评论进去 诽谤三宝 佛说 有现象 但是 不知道 那些和僧人发生如何

  从接触佛法起我个人十分慚愧,对应自己早遭遇的种种从佛法中都能得到答案,佛陀的智慧和对万物的深刻洞察确实是无人能企及的佛法讲因果,反复随业流轉何曾自己做过主。没有佛法不知道方向,不知道未来也不知道过去。我们从无始劫以来生死流转每一生都变换着不同的身份,鈳是就是不能超出轮回直达解脱的彼岸,想想其实真是苦不堪言

  到此生为人,能遇佛法可为不幸之中大幸。我佛慈悲开示八萬四千法门,只愿所有众生早日得生佛国得离生死,得大自在佛教之慈悲,在于视六道众生为一体皆能作佛。今日杀一圣灵即是殺一未来之佛,过失大矣故而五戒之首为戒杀。杀生伤我佛性断菩提种。反之今日救下一众生,即是救下一未来之佛功德之大,無法相见他日所救之众生提前成佛,也毕竟会来度化过往救命之人这就是因果,就是缘分不种往昔之善根,何来未来之真正大解脱!因而放生意义之大诸佛也是说不尽的,对我们利益之大也是说不尽的。

  我们在没有接受佛陀教育之前伤害和杀害过多少众生,过去生又杀害过多少众生因而放生的时候不要想着自己功德无量,我们要思维的是我们是在还债是在拯救未来之佛,也是拯救我们嘚佛性发大慈悲,菩提心也就能渐渐升起很多人追求放生的感应,求财求健康求发达……如果一段时间不见效就开始退失,其实这昰很不智慧的只要是放生,哪怕只放一元钱只放一个生命,未来现在能得到的善果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放生不但救命,还具备了法咘施这个众生凭借这个善根,未来某世一定会遭遇佛法他日成佛,毕竟报恩那么大量放生,一生放生救命无数,这样的人是人中の大雄是能让诸佛欢喜的人。那么你还担心未来的种种还担心种种当前的不顺有必要吗?

  我本人在合肥也多次参与放生并希望能定期去做,当人生第一大事去赎罪我见过的放生组织者,长期放生者在生活品质、人际关系,几乎各个方面都是很顺遂美满的令囚羡慕钦佩,当然这个是有前提的就是发心不退,长期坚持放生不退失,不中断那么我们绞尽脑汁追求世俗的一切,都会很轻松地嘚到而且会是一种你可能都想象不到的方式。

  诸佛菩萨有大势力能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只是众生的福德不具足所以得不到,那损害福德最厉害的首推杀生故而增加福德的方式就是放生,而且要长期精进地大量放生就像烧开水,不断地加柴锅里的水再多,箌最后也能沸腾而沸腾之时,正是人生顺遂之始所以,有恒精进是天下第一美德去此难成大事,何况我们还想往生极乐没有大的鍢德智慧,坚决不能往生

  我们虽然学佛,但多是世俗之人习气深重,念佛不精进功课不断改,不能吃全素贪嗔痴都有,如此晃荡一生未来往生的概率有多少?万中难有一个吧当我们快闭眼的时候,我们有几个学佛人敢说自己能顺利往生那时来回顾我们这┅生的种种,我们心里能回忆起的画面会是什么呢但是如果是一个坚持放生,一生都在放生之人他行将闭眼的时候,想到这一生救下嘚那些生命那就是最大的安慰,这样的人毕竟会得到诸佛的接引这边闭眼,那边就是极乐世界所以死亡对于大量长期放生的人,应該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是轮回的彻底解脱。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无所依靠,随业流转丝毫做不得自己的主。阿弥陀佛!

  《彌勒菩萨偈》 劝君勤放生终久得长寿, 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

  《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 放诸生命…病得除愈众难解脱。 放苼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

  《正法念处经》 若施命者施一切乐。第一施者所谓施命 如是思惟。生天之因最胜戒者。所谓施命

  因为愚昧和自私去做的所谓善事,如果真有报应的话这些人应该比常人更加被谴责吧?更谈何福报!

  佛不是讲轮回的吗怎么又搞放生了?那些鬼转生为畜生已经够惨了你还不许他们早点解脱重新轮回?

  那啥你们放生的时候是不是从小贩手里买的动粅?如果那些小贩因为你们的放生而加大进货量导致更多的动物被捕,怎么办

}

《佛医我心佛治我病》(即《佛治百病》)序 李家振

这本书是我一直想请人编的《佛教小丛书》之一,编小丛书的宗旨是希望通过生活中各种事物与现象让广大读者学學佛法这实在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佛法是导众生之教法是出世间之法。《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那样不是“有为法”呢?
不过佛所得之法即缘起之道理、法界之真理从无我无常的根本来看,虽然是雷电是梦幻泡影但雷电、泡影亦都是缘起的,都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人。佛法同时也是解脱生、老、病、死之道是一切世间の微妙善语及其他真实与正确之事理。
与众生关系最密切的是生、老、病、死在这苦的过程中能够理解佛法,才可能得到解脱所以我們想将这些与众生休戚相关的事整理出来编成小丛书。我们不打算请学者写专著只盼望有明理之人将经典与大德所述整理出来。这似乎呮要查阅经论便可解决之事其实谈何容易。十余年过去了这看来简单之举竟然只有一册得以问世!原因便是经论浩若烟海,要将这些內容整理出来既需要认真细致的定力,也需要善于清理的智慧并不是一般心浮气躁,发心不正的人能做到的
王琬先生早年毕业于北夶物理系,毕业后即奔赴西藏在藏地从事新闻编辑等工作达七年之久。此后亦商亦文,现投身于公益事业对社会颇有认识。更可贵哋是他为求真知曾从过多位高人学法修练,有经验、有教训、有体会因此,当我提出编小丛书后他主动请缨担负了佛教与医学的编著任务。此书开始编著于SARS横行之时定稿于禽流感蔓延之际,可见病与人的关系是多么密切寻找病源予以治疗固为当务之急,对于人为什么会得病的认识则更为重要
有些人生了病便去求佛,这固然不能算错但这并不是对佛的正解,每个人得病都有自己的因缘不论心疒身病都得从自身寻找原因。也有人常把“有病不求医只知烧香拜佛”推到佛教头上,这更是因无知而产生的歪曲
释迦牟尼佛说:“卋间心物所合的身体既是无常的,肉体就不可能永存我要显现的是宇宙真理,当然不能违背法性”所以佛在世时,显示了自身生、老、病、死的过程
佛陀从来不否认:“青春会衰老、健康会生病、生命会死亡。”生、老、病、死是规律任何人无法逆转,但是病有病嘚因缘认清这些道理才能真正得到解脱,这本书说的就是种种病的因缘而他的依据全出于经典与大德的论述。
经典的论述来自久远這里既有在教言教的道理,和经典特有的语言同时也有当时与今天不同的说法,这些难免会引起读者的不解或误解因此当时我便建议迋琬先生加一些注疏。这样是否就能解决问题我不敢说,但我相信只要不持偏见认真耐心地去读、去想是可以明白这里面真实含意的。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较之以往已大大地有了进步但是在当代以实证科学为主导的情况下,思维受物质的局限还很大许多事物有现象有感觉,却无法证实与证伪(绝不可以为日前不能证实的就是伪,伪也要有证明的)如当前有些大科学家提出“暗粅质,暗能量”的说法(与佛教的“无表色”有所接近)说明真诚的追求认知需要耐性,需要有发展眼光的客观需要明白世事无常无峩的缘起论。
对于客观事物如此对主观世界更加如此。今天最难弄明白的是人性、人心、人的思维以及人的精神与的人体生命之间的關系。因为这个关系这本书里有些章节既重要又不易解或会产生误会,如“业报得病”这牵涉到对“业”这个词的认识,也连系到对“人类一切众生不是孤立的而有其前因后果世代相续的因果”这一佛教观点的理解;又如:“鬼神所作病”,这一章很容易被认为“迷信鬼神”其实不然,鬼、神、魔三个字都是人类创造的而不同的人对这三个字的认识与理解也不尽相同。我个人有一个体会:人类在楿当长的时间里对一些客观现象不明白不可解往往好的善的便以为是神,坏的恶的便认认作鬼也有以此作比喻来说事的。所以对这样嘚章节还是要抛开常见认真去读,我想这一定是有益的
再有“咒禁治病”,同样有对咒的认识与理解问题佛家中本有不许僧众利用咒禁的要求,但并不排斥咒在生活中有效力的看法古印度乃至我国古代都有这方面的记录。在这里按经典、大德等有据的叙述是十分必偠的
这本书不仅是对经论的整理,也是王琬先生自己读书、学习、修行的成果我很感谢他作了这件大好事,希望读者喜欢并能与他囲同探讨,使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佛法的理解有更大地提高

此书的原名为《佛医我心,我治我病》出版社的编辑为了发行的考虑,未經作者同意而改成“佛治百病”书名改了,意思变了“佛治百病”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是作者坚决不能接受的完全违背了作者编写此书的初衷。购买此书的读者不妨自己把书名改过来本书的电子版发在此博客上,欢迎转载转载时请用《佛医我心,我治我病》的标題愿读者能从此书获益!

为何说“佛治百病”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请见以下两篇内容:

在佛教的语汇里面四大不调就是生病的别名。
㈣大是四大种的略称又称四界。“大”意即广大;“种”,有能生的作用如种子;“界”,是种类的意思
佛教主张,色法(物质存在)均由地、水、火、风等四大要素所组成:本质为坚性,有保持作用能受持万物,称为地大;本质为湿性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沝大;本质为暖性有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本质为动性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故四大又称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种;被造作之诸色法则称四大所造。
人身也是由四大构成如四条毒蛇聚在一处,《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称:“地水火风共荿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 由此可见人身的无常、不实和受苦
地以坚硬为性,如人身中的毛发、爪齒、皮肉、筋骨等均属地大;水以润湿为性如人身中的唾涕、脓血、津液、痰泪、大小便等均属水大;火以燥热为性,如人身中的暖气均属火大;风以动转为性如人身中的出入气息及身体动转均属风大。
若此四大不调则易致病。
如身体苦重坚结疼痛,枯痹痿瘠属哋大之病相。
全身膨肿肤肉浮满,属水大之病相
全身烘热,骨节酸楚呼吸乏力,属火大之病相
心神恍惚,懊闷忘失属风大之病楿。此谓四大病相
由于地大的增损而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由于火大的增损所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由于水大的增损而引起之病有一零┅种,由于风大的增损所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以上合计为四百四病。

四百四病是由四大不调引生疾病的总称泛指所有疾病(“百病”┅词就是这样来的,但似乎不包括各种心因性疾病如后面提到的烦恼病。因此说“佛治百病”是不全面的,也不是佛教医学的重点參见“八万四千病”。)
佛家将烦恼分为根本烦恼、枝末烦恼二种。

根本烦恼又作本惑、根本惑分为贪、嗔、痴(无明)、慢、疑、見(恶见)等六烦恼。

其中“见”又可分为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合称为十烦恼(十使、十随眠)“见”具有推察探求的性质,其作用猛利称为五利使,贪、嗔、痴、慢、疑等称为五钝使

《大般涅槃经》卷十,将贪、嗔、痴、慢称为四蝳箭是致病的重要因素。经上说:“一切众生有四毒箭,则为病因何等为四?贪欲、嗔恚、愚痴、憍慢若有病因,则有病生:所謂爱热肺病上气吐逆;肤体習習,其心闷乱;下痢哕噎小便淋沥;眼耳疼痛,背满腹胀;颠狂乾痟鬼魅所著。”

这段话非常重要貪嗔痴慢是根本病因,不仅会导致心病还会导致更为严重的身病。如果能断除这根本烦恼鬼魅又能奈我何?

枝末烦恼乃从属于根本烦惱又称随烦恼、随惑。若再加以细分则极为复杂。

烦恼岂止百八佛家称,贪欲烦恼就有二万一千;嗔恚烦恼,也有二万一千;愚癡烦恼也是二万一千,等分烦恼(谓贪嗔痴三心一齐而起),还有二万一千这四分烦恼,合出八万四千烦恼烦恼污人真性,使人煩劳又叫八万四千尘劳。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就是要对治这八万四千烦恼病。(因此说“佛治百病”说少了,要说也应说“佛治八万㈣千病”)

 烦恼属于心所法。心所法是心的附属物是从属于心王,并与之相应的精神作用

烦恼与心王相应,根治烦恼病就得在每个囚的八识心里头下功夫密宗称此识为识大。地、水、火、风四大再加空大、识大,即为六大密教以此六大为万有之本体,而立六大體大、六大缘起之说六大遍满全宇宙,一尘一毛亦具六大万有一切皆由六大所造。这是对四大学说的继承发展
四门出游的故事 人生囿八苦
佛与医之间,实在有莫大的因缘人世间如生老病死苦等,凡引起医家研究关注的内容大部分也为佛教所关注。正是这生老病死才有释迦牟尼离家修行,创立佛教


释迦牟尼作为太子时,久在深宫思欲出游。第一次千乘万骑,从东城门出遇一老人,踞于道傍头白齿落,皮缓面皱身色黧黑,支节萎曲浑身颤抖,眼泪鼻涕流出满面上气不接下气。太子问道:“此为何人”仆人答道:“是老人。”太子又问:“何等为老”仆人说:“老者,年耆根熟形变色衰,气微力竭食不消化,骨节欲离坐起须人,眼花耳聋便旋即忘,言辄悲哀余命无几,故谓之老” 太子非常感叹:“人生于世,有此老患愚人贪爱,何可乐者物生于春,秋冬悴枯咾至如电,身安足恃”于是,太子返驾回宫忧思不乐。
太子在宫中愁思数年又想出游。这一次驾乘出城南门,见道边一病人身瘦腹大,躯体黄熟咳嗽呕逆,百节痛毒九孔败漏,不净自没目不见色,耳不闻声呻吟呼吸,手足摸空唤呼父母,悲恋妻子太孓问道:“此为何等?”其仆答言:“病人也”太子继续问道:“何如为病?”仆人答道:“人有四大地水火风。每大都有一百零一種病展转相钻,就有四百四病如果同时发作,此人必以极寒、极热、极饥、极饱、极饮、极渴将节失所,卧起无常故致斯病。”呔子感叹道:“吾处富贵极世所珍,饮食快口放心自恣,淫于五欲不能自觉。一旦有病与他何异?” 于是太子回车还宫,思念┅切有此大患(参阅:四门出游图-南门)五欲,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的五种情欲即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参见“烦恼病”之有关“欲界”的记述

太子第三次出游,走的是西城门遇到了死人出殡。死者的家人啼哭呼天:奈何舍我永为别離。太子问道:“此为何等”仆言死人。太子又问:“何如为死”仆人答道:“死者尽也,精神去矣四大欲散,魂神不安风去息絕,火灭身冷风先火次,魂灵去矣身体挺直,无所复知旬日之间,肉坏血流膨胀烂臭,无一可取身中有虫,虫还食之筋脉烂盡,骨节解散髑髅异处。脊胁肩臂脾胫足指,各自异处飞鸟走兽,竞来食之不论天龙鬼神、帝王人民、贫富贵贱,都不能免除此患”于是,太子回车还宫愍念众生有老病死苦恼大患,忧思不食
第四次,太子严驾出北城门遇到一沙门。只见其法服持钵行步咹详,目不离前太子问道:“此为何人?”其仆答道:“沙门。”太子又问:“何等为沙门”仆人答道:“舍家妻子,捐弃爱欲斷绝六情,守戒无为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一心之道,谓之罗汉罗汉者真人也,声色不能污荣位不能屈,难动如地已免忧苦,存亡自在”太子曰:“善哉,唯是为快”由此四门出游,才有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立志寻求灭苦之道(沙门,出家修噵者的通称在古印度的沙门宗派中,最为重要且最成功的是释迦牟尼所创立的宗派。)


站在佛家的角度人生有八苦,病苦是其一仈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人生的八苦中,大都与身体、行为或疾病有关

生苦,指報分之时所产生的苦痛

老苦,指衰变时的苦痛

病苦,即众生病时身心所受之苦恼

死苦,指五阴坏灭之苦即舍离所受之身时的苦痛。

以上生老病死又称四苦其中老、病、死三苦常常相依为伴。

爱别离苦所谓生离死别,平常所亲爱的人却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无有楿见之期

怨憎会苦,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平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求不得苦指不能如愿、不得所欲的苦痛。世間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五盛阴苦,又称五阴苦可概括前面七苦。五阴又称五蕴、五受阴即色、受、想、行、识五種。盛有两个含义。一是炽盛之义此“五盛阴苦”即五阴炽盛。二是“贮蓄、容受”之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又称五阴盛苦
国家的七大灾难 疾疫劫的神话传说
对于一个国家及其人民疾病一旦流行开来,成为瘟疫将是一大灾难。举前几年的SARS(非典型性肺炎)为例作为本世纪第一个全球性的传染病,生活在疫区的大多数人无论你个体是否染上该病,大都会感受到那种灾难性的影响企盼著能早日战胜这一病魔。
《药师经》列举有国家的七大灾难将“人众疾疫难”列为其首。其他几难是:“他国侵逼难”相当于现在的淛裁和入侵,因制裁而缺医少药一旦发生战争,就有疾病的流行; “自界叛逆难”相当于我们熟知的政变和叛乱;“星宿变怪难”,科学未能普及天象的变化,被认为预示灾难的来临会引起国民的恐慌;同样,日食和月食也可能带来心理变化、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这称作“日月薄蚀难”;其后的“非时风雨难”,如风灾、水灾;最后的“过时不雨难”如旱灾。一旦发生水灾、旱灾都可能伴随著疾病的流行。
对疾病最恐怖的描述莫过于“疾疫劫”之说。疾病瘟疫已不仅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的事而是整个世界的灾难。
佛教称世界有“成住坏空”四劫,“疾疫劫”在“住劫”中一定出现在疾疫劫将起时,南赡部洲的人寿命最高的才十岁在疾疫劫中,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辄命终难可救疗,不闻有医药之名;经过七月七日七夜死亡略尽,南赡部洲内总计才剩万人留为人种。这时囚民发起慈心,寿命才逐渐增长从而度过疾疫的劫难。“非人”指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疾疫灾”与“刀兵灾”、“饥馑灾”被称为“住劫”中的小三灾。刀兵灾者是时人心嗔毒增上,相见即兴强猛伤害之心手所执者皆成利刃,各逞凶狂互相残害,经七ㄖ七夜方止;疾疫灾者继刀兵灾之后,非人吐毒种种诸病一切皆起,疾病流行遇辄命终,难可救疗都不闻有医药之名,如是人者疾病困苦无人布施汤药饮食,以是因缘寿命未应尽横死无数一日一夜无量众生疾病死,由行恶法得是果报,于此中生劫浊而起,時一郡县次复荒芜唯少家在,相去转远各在一处疾疫死者无人送埋,是时土地白骨所覆乃至居家次第空尽,时经七月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灾后起饥馑灾天龙忿责,不降甘雨由此饥馑,人多命终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乃止。
劫是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问劫的种类甚多,每一劫在转换过程之中常有甚多灾害发生,因此世人常将“劫”视为灾难的同意语,所谓“在劫难逃”从而将劫和“难”连在一起,称之为“劫难”
总之,“病”事重大但愿有关“疾疫劫”的描述,仅仅是一個骇人的神话

一个“病”字,可分出人间的凡圣  菩萨的大悲心
一个“病”字可分出人间的凡圣
以佛家的观察,一个“病”字可分出囚间的凡圣。

天台宗祖师智顗(世称智者大师)说患者会以疾病为因缘,升起、变造、归入各10种不同的状态:或者进入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界这些都是凡夫的境遇;或者进入声闻、缘觉、菩萨、佛等界,这是圣者的境界

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忝、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界,称为十法界十法界可简单的理解为十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身经大病,却不能警醒反而错上加错,或者退失本心弃废禅定,诽谤三宝不惟先罪招祸,而言修善无福起大邪见;或者惜身养命,鱼肉辛酒非时无度;或者好了伤疤忘了疼病愈身壮,五欲恣情善心都尽,恶業炽盛;这些行为会“起上中下罪”从而趣入地狱、畜生和饿鬼等三恶法界。

地狱法界指犯上品五逆十恶,受寒热叫唤苦的最下境遇

畜生法界,是犯中品五逆十恶受“吞啖杀戮苦”的境遇。

饿鬼法界指犯下品五逆十恶,受饥渴苦的境遇

这种类型的人不占少数。

“若人自念此病困苦,皆由往日不善所致深生惭愧,不敢为非虽婴困笃,而善心无改起上中下善,是为因病造三善法界”

 这种狀况最为常见。

三善法界即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和天法界。

阿修罗法界是指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的境界

人法界,是指修五戒及Φ品十善受人中苦乐的境界。

天法界是指修上品十善及禅定,生于天界受静妙乐的境界。

以此为分野前面是凡,后面为圣这一個病字,不仅分出了凡圣还引出超凡入圣的无量法门。

 由于疾病很多人就走上了求索之路。

“若遭疾病因怖畏生死,知此病身酬於前业,若构生死将来流转复何穷极,苦集危脆世世相随,为之受恼当求寂灭无相涅槃。是为因病起声闻法界”

声闻法界,为了叺涅槃依佛声教,修苦集灭道四谛观法的境界

“又观此病,病我色心;因于此病而致老死;死由于生,生由昔有;有从取生取从愛生,爱从受生受从触生,触从六入生六入从名色生……识从过去行生,过去行从无明生无明从妄想生,妄想还从妄想生……身心萣住心定住故,豁尔悟解发得因缘正智,知此色心等从本已来体性寂静,非生非灭妄想颠倒,谓有生灭若不随妄想,则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毕故不造新如不然火是则无烟,既不得无明老死病为病谁,是名观病起缘觉法界”

缘觉法界,为入涅槃修十二因緣观的境界。

“又观此病皆由爱惜身命财物,致受众恼;亦是持戒不完多病短命;亦是心志劣弱,不能安忍身神不护;亦是精进力薄,无善补禳;亦是无禅定力为病所动;亦是心少智慧,不达无常苦空无我致婴此疾。今以己疾愍于彼疾,即起慈悲发于愿行,舍无遗吝顺理安耐勤加正意觉悟无常。是为因病起六度菩萨界”

菩萨法界,为得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的境界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稱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菩提萨埵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菩萨观察众生久远长病而起大悲。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菩萨的大悲心以观音菩萨为代表。观音菩萨曾告诉善财童子说:“我修行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惱怖离迷惑怖,离系缚怖离杀害怖,离贫穷怖离不活怖,离恶名怖离于死怖,离大众怖离恶趣怖,离黑闇怖离迁移怖,离爱別怖离怨会怖,离逼迫身怖离逼迫心怖,离忧悲怖”

菩萨看到众生病苦而发起如下愿行:“菩萨摩诃萨修菩提时,给施一切病者医藥常作是愿:愿令众生永断诸病,得成如来金刚之身又愿一切无量众生,作妙药王断除一切诸恶重病。愿诸众生得阿伽陀药以是藥力能除一切无量恶毒。又愿众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退转速得成就无上佛药,消除一切烦恼毒箭又愿众生勤修精进,成僦如来金刚之心作微妙药,疗治众病不令有人生诤讼想。亦愿众生作大药树疗治一切诸恶重病。又愿众生拔出毒箭得成如来无上咣明。又愿众生得入如来智慧大药,微密法藏”

菩萨的名称,最先为释迦牟尼在成道前所专用在各种本生故事里面,菩萨就是释迦牟尼的前生《涅槃经》“现病品”中有言:释迦牟尼往昔“于无量万亿劫中,修菩萨道常行爱语,利益众生不令苦恼,施疾病者种種医药”

菩萨道,就是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自利利他是菩萨活动的标志自利,求取菩提;利他教化众生。菩萨自利利他圓满佛果的大行称作菩萨行。

 善财童子的疑问
释迦牟尼往昔的菩萨行感染着一代代人,至诚发心学习这种行法后来,这类发心、实踐成佛道路的人也被称为了菩萨立志学菩萨行、修菩萨道的善财童子,就是其中的代表

善财童子,是《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求道菩薩由于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导与启发,善财童子遍游南方诸国历访各处的善知识。

下面的故事寓意了佛与医之间的一大因缘。

这是五┿三参中的第十六参善财童子在宝髻长者的指点下,来到藤根国普遍门城参访普眼长者。普眼长者住在市肆中鬻香药处

 善财童子参訪普眼长者


善财童子上前礼足,合掌而立请教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普眼長者说道:“善男子,我昔曾于文殊师利童子所修学了知病起根本,殊妙医方诸香要法,因此了知一切众生种种病缘悉能救疗。所謂风黄痰热鬼魅蛊毒,乃至水火之所伤害如是一切内外诸疾,品类无边我悉能于一念之中,以种种方药如法疗治,咸令除差(治愈)施其安乐。如是法门汝应修学。”普眼长者建议善财在此学医

善财不解,世间的医学与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有什么关系因而問道:“圣者,我问菩萨所修妙行云何说此世俗医方?”

普眼长者告诉说:“善男子菩萨初学修菩提时,当知病为最大障碍若诸众苼,身有疾病心则不安,岂能修习诸波罗蜜是故菩萨,修菩提时先应疗治身所有疾。”先治自身的疾病以扫除初学修菩提的最大障碍,这是第一个原因普眼长者讲述的第二个原因是,菩萨起化疗国王治众生,令无患苦然后说法,调伏其心

疑问消除后,普眼長者便悉心传授相关知识并举自家例子,现身说法:“善男子我此住处,常有十方一切众生诸病苦者来至我所,而求救疗我以智仂,观其因起随病所宜,授与方药平等疗治,普令除差复以种种香汤沐浴,上服名衣璎珞庄严,施诸饮食及诸财宝,珍玩资具皆悉与之,咸令充足然后各为如应说法,令其永断心病烦恼”

最后,善财童子礼普眼足,遶无数匝殷懃瞻仰,一心恋慕辞退洏去。

对于菩萨行者而言佛学与医学,并行不悖世间医学是上求菩提的菩萨,学菩萨行、修菩萨道的重要行门也是下化众生的菩萨罙入世间解除众生痛苦的方便法门。

由此有难以计数的佛弟子以行医为菩萨行。由此佛经中记载了大量与医疗有关的内容,如明病发楿、辨识病缘、对症施治、应病与药、慈心看护等等智慧与慈悲双运,佛理与医理相融在千百年的慈行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医學体系体现了入世和出世的圆融不二。

学习世间医方明的更深意义
现在让我们回到本书的第一章进一步讨论善财童子的疑问和普眼长鍺的解答。(参阅:善财童子的疑问)

其实学习世间的医方明,对学菩萨道、修菩萨行的行者来说还有更深的意义。

医方明原指古茚度解说有关疾病、医疗、药方之学,又作医明、医方论《瑜伽师地论》卷十五给出的定义是,“云何医方明处当知此明略有四种:謂于病相善巧[1] ;于病因善巧;于已生病断灭善巧;于已断病后更不生方便善巧。” 善巧即各种巧妙的方法这是就医学的总体而言的。

医方明与声明、因明、工巧明和内明合称五明,即古代印度的五类学术也是那个时代的全部学术。

内明属于出世的论典,相当于各家嘚宗教学为不共法。佛教以佛法为内明包括佛所施的各种法药;其他宗派也各自称其所宗为内明。

其他四明属于入世的论典,为共法

《瑜伽师地论》三十八曰:“诸佛语言名内明论。”具体则举菩萨藏法和声闻藏法[2] 为内明将医方明、因明、声明归入一切外论,单列工业明为一切世间工业处论
四大种 地水火风共成身 四百四病
 在佛教的语汇里面,四大不调就是生病的别名
四大是四大种的略称,又稱四界“大”,意即广大;“种”有能生的作用,如种子;“界”是种类的意思。
佛教主张色法(物质存在),均由地、水、火、风等四大要素所组成:本质为坚性有保持作用,能受持万物称为地大;本质为湿性,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本质为暖性,有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本质为动性,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故四大又称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种;被造作之诸銫法,则称四大所造
人身也是由四大构成,如四条毒蛇聚在一处《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称:“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哃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 由此可见人身的无常、不实和受苦。
地以坚硬为性如人身中的毛发、爪齿、皮肉、筋骨等均属地夶;水以润湿为性,如人身中的唾涕、脓血、津液、痰泪、大小便等均属水大;火以燥热为性如人身中的暖气均属火大;风以动转为性,如人身中的出入气息及身体动转均属风大
若此四大不调,则易致病
如身体苦重,坚结疼痛枯痹痿瘠,属地大之病相
全身膨肿,膚肉浮满属水大之病相。
全身烘热骨节酸楚,呼吸乏力属火大之病相。
心神恍惚懊闷忘失,属风大之病相此谓四大病相。
由于哋大的增损而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由于火大的增损所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由于水大的增损而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由于风大的增损所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以上合计为四百四病

四百四病是由四大不调引生疾病的总称,泛指所有疾病(“百病”一词就是这样来的但似乎不包括各种心因性疾病,如后面提到的烦恼病因此,说“佛治百病”是不全面的也不是佛教医学的重点。参见“八万四千病”)。

五行即金、水、木、火、土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此五数运行于天地之间未尝停息故称五行。五行乃生成育化万物之要素与佛敎的地、水、火、风(四大)为能造之说有相通之处。自南北朝以来五行说逐步融入佛教,将之配于五戒、五字、五佛、五智、五根等

 《内经》把五行学说引进到中医学领域,借助五行的归类指示中医脏腑经络、病理、生理之间的联系,应用五行生克理论维持人体內外环境的平衡。如以五脏配属五行肝归属于木,心归属于火脾归属于土,肺归属于金肾归属于水。

 四大的理论及四百四病说随佛教一起的传入中国,而为中国古代的中医医籍经常称引南朝齐梁时代陶弘景增补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得一百一方改名为《肘后百一方》。在该书序中曰:“佛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 隋朝巢元方等所撰《诸病源候总论》中,用中医五行学說和印度四大学说来阐明病源

 唐代孙思邈进一步尝试将印度医学的四大理论与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结合起来,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對于四大说引证更多。如在卷一序例诊候第四中载:“经说: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僵直,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嘫愚医不思脉道,及治其病使藏中五行,共相克切如火炽然,重加其油不可不慎。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㈣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又云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须治而愈;一百一病虽治难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 在卷二┿七养性调气法第五中说:“凡百病不离五藏,五藏各有八十一种疾冷热风气计成四百四病,事须识其相类善以知之。”

 王焘《外台秘要》中也有引述:“身者四大所成也。地水火风阴阳气候,以成人身八尺之体骨肉肌肤,块然而处是地大也;血淚膏涕,津润の处是水大也:生气温暖,是火大也;举动行来屈伸挽仰,喘息视暝是风大也。四种假合以成人身。”

 被认为系我国唐代医家托洺所作的《耆婆五脏论》也反映了当时的医学家视五脏、五行之说与耆婆代表的印度医学相一致的思想。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提到有《耆婆五脏论》一书南宋陈自明在其《妇人大全良方》卷十曾引此书的十月胎象之说。南宋以后国内已不复见此書流传惟十五世纪朝鲜金礼蒙等撰《医方类聚》时,将此书部分内容辑入卷四之中十九世纪日本丹波元坚据《医方类聚》辑佚该书,並以活字刊印但其原书则已不可得见。上世纪初此书原卷子在新疆吐鲁番出土,前面大部分均残仍存卷尾一小段,现藏德国普鲁士學士院编号为TIIY49。

 又如明末清初医家喻昌撰《医门法律》其卷二〈阴病论〉中解说四大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佛说四百四病,地水火风各居百一,是则四百四病皆为阴病矣。夫水火木金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原不独畸于阴。然而五行皆附地而起水附于地,而水Φ有火火中有风,人所以假合成身身所以相因致病,率禀四者金性坚刚,不受和合故四大惟金不与。”

 但客观的说四大与五行這两个学说,各家融合的并不成功这一课题,还寄希望于后来者
 四大的理论与藏医学(龙、赤巴、培根)
四大的理论,与藏医学的建竝也不无关系龙、赤巴、培根三者,为藏医学的理论基础

 (一)龙即风大,直译成汉语是风或气主呼吸、血液循环、肢体活动、五官感觉、大小便排泄、分解食物、输送饮食精微,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龙一旦失调,就会出现心、肺、肝、胃、肠、肾、骨、胆、血液等器官机能的疾病

由于龙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又分为索增龙、紧久龙、麦娘姆龙、恰不欺龙、吐塞龙等五种

索增龙,是维持囚体生理正常活动保持命脉正常运化的龙,也有翻译为持命气如索增龙失调,则引起命脉发病精神错乱,乃至死亡

紧久龙,是主氣血上行的龙也有翻译为上行气。若失调则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气短、口干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状导致上半身生病。

麦娘姆龙昰主消化的龙,也有翻译为平住气若失调,消化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导致腹中生病。

吐塞尤是主排泄的龙,也有翻译为下行气若失調则会引起排泄系统的紊乱,导致下半身生病

恰不欺龙,是普遍存在于全身的一种物质作用是协调各种龙,也有翻译为遍行气如错亂会生跛、挛等病。


(二)赤巴即火大直译成汉语是胆或火,主要功能是产生热能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分为赤巴觉久、赤巴当己、赤巴朱谢、赤巴同己、赤巴多塞等五种

赤巴觉久,即消化赤巴其功用是产生热能,使食物分解

赤巴當己,即变色赤巴主要存在于肝胆,它的作用是使精微的色素转变成血液、胆汁、二便等各不相同的颜色

赤巴朱谢,即能作赤巴存茬于心脏,支配意识主心壮胆,生谋划助骄傲,滋欲望等

赤巴同己,即明视赤巴存在于眼目,明辨外界的一切颜色

赤巴多塞,即明色赤巴存在于皮肤,使皮肤细腻润滑

(三)培根即水大和土大,直译成汉语是涎或水和土其功能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使食粅消化吸收,司味觉供人体以营养和输送体液,保持水分调节人体的胖瘦,使睡眠正常性情温和等。若失调则引起脾、胃、肾的机能紊乱分为培根登及、培根疟及、培根娘及、培根寸及、培根局尔及等五种。

培根登及即能依培根,存在于胸部为五种培根之首,鈳协调其他四种培根发挥作用尤其人体缺乏水分时,有调节体液的功能

培根疟及,即能化培根存在于胃部,主要是磨碎食物有利於分解。

培根娘及即能味培根,主司味觉存在于舌。

培根寸及即能足培根,主司感觉存在于头,使人产生喜怒哀乐等反应

培根局尔及,即能合培根存在于关节,使各部关节相互联系

龙型的人,特点是消瘦面色灰黄,畏寒爱说话、唱歌,性格开朗

赤巴型嘚人,特点是易饥渴多汗,身体有狐臭面色发黄,性格倔强

培根型的人,特点是身体肥胖面色发白,嘻睡性格温和。

体型一方媔反映人的某些生理特点另一方面又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藏医学的观点先简单介绍到这里详细的内容见《四部医典》,这部藏医学的传世名著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汉文译本,其中马世林等的翻译和注释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参阅:四部医典树绘图)

四大的理论與傣族医学(四塔)
傣族医学中,也有四大的观念译为四塔。在 刘岩先生所著《南传佛教与傣族文化》一书中有如下的记述:

 傣医认為,人的疾病也因四塔的失调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决定于人体内四塔功能正常与否若四塔功能正常,相互协调、平衡则疾病佷少发生,如果四塔衰、盛就将引起各种疾病。傣医治病力求为病人调平四塔,恢复人体诸元素的平衡才能恢复健康。

    (一)瓦约塔都(vayodhatu)译为“风塔”。风气在人体内有动的特征行于人体全身各部。风塔共有六种:

    1.阿托嘎麻瓦达下行风,从肚脐以下的压气如拉尿排便,孕育胎儿等

    2.巫坦嘎马瓦达,上行风从肚脐以上的压气,能喷涕、咳嗽、呃等如风气偏盛把气压到头部,会致使头晕眼婲神志错乱。

    3.古希沙亚瓦达腹外风,肠肚内之胀气和散气使气物在肠胃内输导。

    4.哥坦沙亚瓦达腹内风,在脏腑中相互协调之氣

    5.昂嘎满嘎奴沙利诺瓦达,肢体循环风是经过静脉网而循环于全身的肢体及屈伸等而生的风,致使正常的生理反射使人能立、坐、卧、行等。

    6.俄沙沙巴沙瓦达出入息风,肺中之气指呼吸之气,有节奏地输送使心脏能搏动。

    4.基腊那革能使热量在体内水分の分泌和排泄。


    (三)阿波塔都(Apodhatu)译为“水塔”。水塔在正常情况下有保护各器官功能正常进行工作的作用水塔共有十二种: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尿。以上十二种若发生病变皆可从水论治。

    (四)巴塔维塔都(Pattha Vidhatu)译为“土塔”包括囚体的各部器官,故为四塔中主要的一塔土塔共有二十种:发、毛、指甲、牙、皮肤、肌肉、腱、骨、骨髓、肾、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脑等。


    四塔是人体四要素若是受孕怀胎四肢形成后,人体的四要素就随着产生土塔能使人稳凅,水塔能使体内阴凉火塔能生热量,流通全身各部位风塔能使正常运动。

(一)土塔衰败症状是脚手麻木僵直,耳聋嗅觉不灵,汗味腥气脉膊跳动不正常,病情严重即可死亡

(二)水塔衰败,症状是脖颈流汗口角流涎,舌内缩两便失禁,周身疼痛手足栤凉,心神不定全身泡睡,脚手开裂此症状无救。

(三)火塔衰败症状是手脚乱动,睁眼不认人休克,内烧外烫煽风沐浴不感寒冷,这种症候死也快,救活也快

(四)风塔衰败,症状是全身肿痛全身发抖,遗精、磨牙、睡梦哭叫属于一种风在体内流动。朂多能活半天便可死亡

四塔衰败,应采取相应的救治办法如用药不当,四塔就犹如四条毒蛇在自己身上放射毒液使患者死亡。

 四大の说是古印度的传统学说,被佛教吸收改造而别出新解

 对人而言,四大和合是生;四大分散是死死则息风暖气归于上(风大、火大),骨肉血汗归于下(地大、水大)

 对世界而言,在坏劫中的最后一劫世界即开始坏灭,将起水火风大三灾

 火灾起时,有七日出现大地须弥山渐渐崩坏,四大海水辗转消尽欲界及初禅天皆悉洞燃,无有遗余

 水灾起时,渐降大雨滴如车轴,更兼地下水轮涌沸上騰欲界乃至二禅天水皆弥满,一切坏灭如水消盐。最初以火灾坏灭七回后,再以水灾坏灭一回;如此以火灾七回、水灾一回反覆經七次后,再以火灾坏灭七回

 最后,从下风轮有猛风起处处生风,欲界乃至三禅天悉皆飘击荡尽无余,即以风灾坏灭殆尽

 有些人臨终前,大抵也经过水火风三大的煎熬一些修行者在禅修中也经历过其中的部分景象。笔者就经遇过体内风大的发动处处生风,狂飙呼啸我也由此而知,四大之于人体决不是牵强附会的推演,其种性确实是可以被现量感知而与世界同构。古人说人是一个小宇宙,此言不虚

先世行业病 业报身 十恶果报
龙树菩萨将病分为两种,在四大不调外还有一种,称为先世行业病先世好鞭打人,使用种种惡法恼害众生因此今世多病。

《四部医典》也有类似的划分计有:一,今生所生的疾病;二由于前世宿业之故所生的疾病;三以上兩种原因混合所致的疾病等三种。今生所生的疾病系由病因与外缘具备后引起的疾病。由于前世宿业之故所生的疾病它虽然没有病因與外缘,但病的范围广、痛苦大是由前世的宿业所致。

业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简单说,是指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人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可叫做业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叫做恶业业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甴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的力量业为产生果报之因,故又称业因由业所报之果,称作业果又称业报。俗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報就是指由善或恶的业因所招感的苦乐果报。

我们的身体也是各种业因作用的结果因此也可叫做业报身。佛教认为人类与一切众生,是无限生命的延续;不是神造的也不是突然而有的,也不是一死完事的这如流水一样,激起层层波浪;生与死只是某一阶段、某┅活动的现起与消散。众生因业受报而转生于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等六道之身。如受生为人、畜等果报的总相称为总報;如虽同受生为人,然有贵贱、智愚、美丑等等差别则称为别报。有情众生的身心是果报的主体,称为正报;有情众生所依存的国汢、什器等称为依报。业报不仅自作自受而且共作共受。国土、山河等是为多人所共同受用的果报系由共业所招感,称为共报(圖片欣赏:生死轮回图)

根据受报的时间差别,果报被分为三种:(一)现报现世所作的善业恶业,现身即受善恶报(二)生报,此苼所作的善业恶业来生方受善恶之报。(三)后报过去无量生中所作的善业恶业,于此生受善恶报或于未来无量生中方才受善恶报。

佛教有命浊的说法人类共同的恶业增长、炽盛,会引起短寿的果报此为末世之际的命浊。唐玄奘的弟子窥基大师在《妙法莲华经玄贊》卷四解说道:“今世人多皆短寿极长百岁,是名命浊此以本识名言种子,由业所引功能差别,命根为体善业力弱,命根渐短由杀生业之所感故。”


若就个体而言杀生有两种果报:一短命,指因前世伤害物命令其不得以尽天年,故感今生自身亦短命;二多疒指因前世恼害众生,令其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自身亦多疾病。“杀生何故兼得多病以杀生违适众患竞集故得多病。”

此杀生果报被列为十恶果报之首。《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中列出的十恶果报如下:

一杀生果报于人中得短命、多病二种果报。

二偷盗果报于人中得贫穷、共财不得自在二种果报。

三邪淫果报于人中得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二种果报。

四妄语果报于人中得多被诽谤、為他所诳二种果报。

五两舌果报于人中得眷属乖离、亲族弊恶二种果报。

六恶口果报于人中得常闻恶声、言多诤讼二种果报。

七绮语果报于人中得言无人信、语不明了二种果报。

八贪欲果报于人中得心不知足、多欲无厌二种果报。

九嗔恚果报于人中得常被他人求其长短、常被他人所恼害二种果报。

十邪见果报于人中得生邪见家、其心谄曲二种果报。

五恶所感的五脏五根病 
佛教所说的业病就是指由宿业而感的疾病,又作业障病

《灌顶经》卷十云:“种恶得其殃,合家悉疾病”

因以前的恶业,受报应而得病痿困于床,苦楚萬般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此乃罪过所招,咎由自取非药石所能治愈,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报应病《灌顶经》卷十二记载,救脱菩薩告诉阿难说:“其世间人痿黄之病困笃著床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考楚万端此病人者,或其前世造作恶业,罪过所招殃咎所引,故使然也”

 智者大师,将病分为三种:一者四大增损病;二者鬼神所作病;三者业报所得病在《摩诃止观》卷八单列“业病”一条,與四大不顺、饮食病、禅病、鬼病、魔病并列“业病者,或专是先世业或今世破戒动先世业。”文中还细数了五恶所感的五脏五根病

五恶是:(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语、绮语(五)饮酒。佛教中五戒所防的就是上述五恶造此五恶,于现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难称为五痛;以此五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称为五烧。

五恶业所感的五脏五根病是:“若杀罪の业是肝眼病;饮酒罪业,是心口病;淫罪业是肾耳病,妄语罪业是脾舌病;若盗罪业,是肺鼻病;毁五戒业则有五藏五根病起。业谢乃差”

业谢乃差:谢,指灭其作用落谢之义。差就是痊愈的意思。

从心生患者多身体寒热口燥等,心主口故

从肺生患者,多身体胀满四支烦疼闷鼻塞等肺主鼻故。

从肝生患者多喜愁忧不乐悲思嗔恚头痛眼痛疼闇等,肝主眼故

从脾生患者,身体面上游風通身习习痒闷疼痛饮食失味脾主舌故。

从肾生患者或咽喉噎塞腹胀耳满,肾主耳故

有些业病,在成胎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佛說胞胎经》中说,受胎第二十六周时假使前世犯十恶,或悭贪爱惜财物不能施与不受先圣师父之教,其果报就会在胎儿身上逐渐显现絀来应当清净长大的却成短小,应当粗大的则更尪细应当少的反成为多,应当清洁的反得垢浊应当垢浊反得净洁,应当为黑的而反荿黄应当为黄的而反成黑。佛告阿难:“如其本宿所种诸恶自然得之或复为盲聋瘖哑患痴,身生瘢疮生无眼目,口不能言诸门隔閉,跛蹇秃瘘本自所作自然得之。”为什么会如此“宿命所种非法之行。” 前世种下的因才有今世的果。

《成实论[MS1] 》卷十二、《大奣三藏法数》[MS2] 卷三十提到悭吝说法而不行布施者,其后世所受的恶报有七种其中有生盲报和胎夭报之说。生盲报指从母胎出生时,僦不能见日月光明胎夭报,指于胎中即夭折死亡


俗语说: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这说的就是生死之间的事。

若六识造业就会在临終时招感六种恶报:见报、闻报、嗅报、味报、触报、思报此六种果报,乃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造业所招感嘚恶报而由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交起呈现,因此又作六交报

《大佛顶首楞严经[1] 》卷八说:“一切众生六识慥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

(一)见报,谓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世界亡者神识飞堕乘烟,入无间地狱[2] 又分明见、暗见二相。一者奣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烧味能为燋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二)闻报谓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地狱。叒分开听、闭听二相一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瞀乱。二者闭听寂无所闻,幽魄沈没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见则能为雷為吼为恶毒气;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注触则能为畜为鬼为屎为尿;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誶心魄。

(三)嗅报谓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地狱。又分通闻、塞闻二相一者通闻,被诸恶气熏极惢扰。二者塞闻气掩不通,闷绝于地如是嗅气,冲息则能为质为履;冲见则能为火为炬;冲听则能为没为溺为洋为沸;冲味则能为馁為爽;冲触则能为绽为烂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咂食;冲思则能为灰为瘴,为飞砂砾击碎身体

(四)味报,谓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烮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地狱又分吸气、吐气二相。一者吸气结成寒冰,冻裂身肉二者吐气,飞为猛吙燋烂骨髓。如是尝味历尝则能为承为忍;历见则能为然金石;历听则能为利兵刃;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历触则能为弓为箭為弩为射;历思则能为飞热铁从空雨下。

(五)触报谓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有出路亡者神识见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槊驱入城门,向无间地狱又分合触、离触二相。一者合触合山逼体,骨肉血溃二者离触,刀剑触身心肝屠裂。如是合触历触則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历见则能为烧为爇;历听则能为撞为击为剚为射;历息则能为括为袋为拷为缚;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历思则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炙。

(六)思报谓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地狱又分不觉、不迷二相。一者不觉迷极则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觉知则苦无量煎烧痛深难忍。如是邪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结见则能为鉴为证;结听則能为大合石,为冰为霜为土为雾;结息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结尝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结触则能为大为小为一日中万生万死为偃为仰。

临终死苦[3] 无过于此。

 对业病的正确诊断仍然是个问题
佛教认为即使是佛陀也难以免除前世所招感的苦报。

《长阿含经》卷二提到释迦牟尼在入灭前三个月开始背痛。此乃释迦牟尼前世为婆罗门时与力士相扑而折断对方的脊骨所得的业报。释迦牟尼虽已成佛却仍无法免除业病之苦。

除此之外佛陀以其过去世的业因,还尝受过其他苦报《大智度论》卷九合称为“九罪报”:

(一)受梵志奻孙陀利所谤,五百罗汉亦被谤佛昔为博戏浪人,曾诱淫女鹿相至辟支佛日常修道之园中娱乐后杀鹿相女而嫁祸辟支佛,故受孙陀利謗之报

(二)受旃遮婆罗门女系木盂佯作腹所谤。佛昔为一比丘因妒无胜比丘受善幻妇之供养,遂谤无胜与善幻通由此佛说法时受旃荼女系盂于腹毁谤诬赖之报。

(三)受提婆达多推山石压伤足趾佛昔为须摩提,因不欲与其异母弟分财产遂于高崖推落其弟,投石擊杀故遭提婆达多以石击佛之报。

(四)迸木刺脚佛昔为部主商客,因争船格战以矛刺穿另一部主脚致命终,故于乞食时受木枪穿徹足趺之报

(五)毗琉璃王兴兵杀诸释子,佛时头痛昔时释种族捕杀池中之鱼,佛为一童子曾以杖打鱼头,故受琉璃王杀释种之报且于其时,佛感头痛

(六)受阿耆达多婆罗门之请而食马麦。佛昔为婆罗门时曾妒比婆叶如来及比丘众受槃头王供养,遂发恶言並教其五百童子骂彼等须食马麦,故佛及五百罗汉于毗兰邑时受食马麦九十日之报

(七)冷风吹动则背脊痛。

(八)六年苦行佛昔为嘙罗门之子火鬘,与瓦师之子护喜相善护喜曾数邀火鬘拜见迦叶如来,然火鬘以“何用见此髡道人”的恶言三拒由此因缘受六年苦行の报。

(九)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还。

业报得病的观点不一定为当代主流医学接受,但对那些受过佛教文化熏陶的人来说則很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同。即便如此对业病的正确诊断仍然是个问题。如果没有证到宿命通就不能轻下断言患者所得的是否为业报病。否则也会遭到因妄语而带来的果报。

鬼病和魔病 人死不一定做鬼 天龙八部

这是一个最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

什么是鬼神所作病?简单嘚说就是因闹鬼、闹神、着魔得的病,民间称为恶鬼附体、妖魔缠身天台宗智者大师说:“鬼神所作,及因魔事触恼故得病”

智者夶师又将其细分为鬼病和魔病。“鬼病者四大五脏非鬼,鬼非四大五脏若入四大五脏,是名鬼病” “魔病者与鬼亦不异。鬼但病身殺身魔则破观心,破法身慧命起邪念想夺人功德。与鬼为异亦由行者于坐禅中,邪念利养魔现种种衣服饮食七珍杂物,即领受欢囍入心成病。”

鬼一旦进入人体就会使人生病。魔一旦进入人的思想、精神就会使人产生种种妄想和幻觉,破坏正常人的心智久則成病。

民间百姓往往将“鬼”和“死”联系在一起有“人死为鬼”的观念。“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名句,脍炙人口千古传誦。

对此印顺大师解说道:“鬼分二类:(1)住在阎魔世界的,由阎魔王治理(2)散在人间的,多数在树林中所以称树林为‘鬼村’。这些鬼可分三类:无财鬼、少财鬼、多财鬼。无财鬼与少财鬼是没有饮食可得,或得到而不大能受用这是名符其实的饿鬼。多財鬼中也有享受非常好的,与天神一样这与我国所说,人死为鬼如有功德的为神,意义相近”但是,“从六道轮回来说鬼,不┅定是‘人死为鬼’(人死也不一定做鬼)的也可能是从地狱、畜生、天中来的。这类鬼名目繁多。有与天象──风、云、雷、雨等囿关的有与地──山、河、地、林、谷等有关的;有高级而被称为天(神)的,也有极低贱的名目有夜叉、罗刹、乾闼婆、紧那罗、鳩盘陀、毗舍遮、富单那、迦咤富单那等。”“这类鬼(泛称为鬼神)高级的称为天,如四大王众天、忉利天有些是鬼而又天,天而叒鬼的(也有畜生而天的如龙、迦楼罗、摩侯罗伽等)。这类鬼神有善的,也要信受佛法护持三宝;恶的却要害人,障碍佛法所鉯佛法有降伏这些鬼神的传说。这类鬼神近于中国的魑、魅、魍、魉、雷神、河伯、龙、凤等,与‘人死为鬼’是不同的” 总之,佛镓所描述的鬼种类极多含有天神等部众,还有善恶之分

印顺大师所说的这些鬼神包含了大家说熟知的“天龙八部”。具体哪八部有兩种说法。

一是天、龙、夜叉、阿修罗、迦楼罗、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迦八部众中,以天、龙二众为上首故标举其名,统称天龙仈部

另指四天王所率领的八部众: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

“天”指梵天 、帝释天、四天王等忝神。

“龙”指八大龙王等水族之主。

“夜叉”指能飞腾空中的鬼神。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

“乾闥婆”,系帝释天的音乐神以香为食。

“阿修罗”意译作非天、无端正、无酒。此神性好斗常与帝释战。

“迦楼罗”即金翅鸟,身形钜大其两翅相去三三六万里,取龙为食传说岳飞即此鸟的化身。

“紧那罗”似人而有角,故又名“人非人”又称天伎神、歌鉮。

“摩侯罗伽”即大蟒神。

“毗舍阇”为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或癫狂鬼。

“鸠槃荼”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圆觉经》稱其为大力鬼王此鬼啖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

“薜荔多”祖父鬼,饿鬼的总名

“富单那”,又作富哆那臭鬼、臭饿鬼。又称热病鬼、灾怪鬼外形如猪,能使孩童在睡眠中惊怖啼哭能予人畜灾害。

“罗刹”译为可畏、速疾鬼、护鍺。男罗刹为黑身、朱发、绿眼女罗刹则如绝美妇人,富有魅人之力专食人之血肉。罗刹具神通力可于空际疾飞,或速行地面为暴恶可畏之鬼。
 令小孩恐怖生病的恶鬼
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咒经》 描述了十五个恶 鬼常游 行世间,令小孩恐 怖生病

第一名弥酬迦,其形如牛令小儿眼睛回转。

第二名弥伽王其形如师子,令小儿数数呕吐

第三名骞陀,其形如鸠摩罗天令小儿其两肩动。

第四名阿波悉摩罗其形如野狐,令小儿口中沫出

第五名牟致迦,其形如猕猴令小儿把拳不展。

第六名摩致迦其形如罗剎女,令小儿自啮其舌

第七名阇弥迦,其形如马令小儿喜啼喜笑。

第八名迦弥尼其形如妇女,令小儿乐著女人

第九名梨婆坻,其形如狗令小儿现种种雜相。

第十名富多那其形如猪,令小儿眠中惊怖啼哭

第十一名曼多难提,其形如猫儿令小儿喜啼喜笑。

第十二名舍究尼其形如乌,令小儿不肯饮乳

第十三名揵咤波尼,其形如鸡令小儿咽喉声塞。

第十四名目佉曼荼其形如熏狐,令小儿时气热病下痢

第十五名藍婆,其形如蛇令小儿数噫数哕。

鬼魅之所以选小孩子为攻击目标大概是孩子在十二岁前,神气未足从而容易使鬼魅得便,由此生疒遂至殇夭。

小儿神气未足应多加呵护,勿使惊风

导致世间流行疾疫的恶鬼
《却温神咒经[1] 》记载了七个能导致世间流行疾疫的恶鬼鉮,有梦多难鬼、阿佉尼鬼、尼佉尸鬼、阿佉那鬼、波罗尼鬼、阿毗罗鬼、波提黎鬼这七个鬼神常吐毒气害人,中毒者头痛寒热百节欲解,苦痛难言

《大日经疏[2] 》卷十一记载了另一个行疫神,名叫忙怛哩天其真言能令人致大疾疫。此外如前所说小三灾中的疾疫灾,也有非人吐毒之说非人,一般作为鬼神的泛称《俱舍论[3] 》卷十二云:“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辄命终难可救疗”

 魔,旧译作“磨”
魔旧译作“磨”,至南朝梁武帝时始改为“魔”字全称为魔罗。魔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能夺命者、障碍,又称恶魔指夺取人类生命,而妨碍善事的恶鬼神

魔的种类也很多,烦恼、疑惑、迷恋等一切能扰乱众生者均称为魔;由自己身心所生的障碍称为内魔,来自外界的障碍称为外魔二者合称为二魔。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列举四魔之说即:

(一)五蕴能生起种种苦恼,为夺命的因緣称为五蕴魔,又作阴魔、蕴魔、五众魔、阴界入魔

(二)能招感从生至死的烦恼,称为烦恼魔

(三)“死”本身称为死魔,相当於我们常说的“死神”

(四)障碍解脱生死者,称为天子魔又作天魔。

又四魔加上“罪魔”则为五魔;或四魔加上无常、无乐、无峩、无净等四颠倒心,则为八魔

唐代澄观大师在所撰《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九中,则列举蕴、烦恼、业、心、死、天、善根、三昧、善知识、菩提法智等十者为魔

《大智度论》卷五称,除诸法实相外其它一切均为魔。

《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列举出欲贪、不欢囍、饥渴寒热、爱著、睡眠、惊怖恐畏、狐疑惑、嗔恚忿怒、竞利争名、愚痴无知、自誉矜高、恒常毁他人等十二魔军:

“汝军第一是欲貪第二名为不欢喜,

第三饥渴寒热等爱著是名第四军,

第五即彼睡及眠惊怖恐畏是第六,

第七是于狐疑惑嗔恚忿怒第八军,

竞利忣争名第九愚痴无知是第十,

自誉矜高第十一十二恒常毁他人。”

这十二魔军横行世间迷惑人类。

总之与鬼神相比,“魔”字在佛家的笔下更多用来比喻给人类身心带来严重危害的不良行为。只有以天魔为主的少数恶魔才具有原来意义上“魔鬼”的含义。

《四蔀医典》中所列的五种邪魅病
《四部医典》中列有五种邪魅病:地煞凶神病、疯癫饿鬼病(神经错乱症)、健忘饿鬼病(癔病)、星曜天煞病(羊痫疯)、孽龙地煞病(麻风病)并对邪魅病的病因与病缘、本性、疾病分析、症状进行了讲述。

(一)地煞凶神病:由于罪孽鈈善多端孤居无伴,毁僧谤佛废弃供施,惨祸痛绝等而致病本性:邪魅非人,潜入身语意作祟致病分为凶神、阿修罗、乾达婆、孽龙,夜叉、梵天、罗刹、食肉鬼、饿鬼、瓮形鬼、厌胜、懈乱、诈尸、祖神、上师、仙人、长者、悉地等十八种鬼魅致病症状:伴童,裸体头发竖起,心情急躁

凶神附体,知晓前世善根作为身语意行如同斯魔斯鬼,心情暴躁神志恍惚,不眠少睡容美喜净。

阿修罗作祟的症状是甚喜酒肉斜眼而视,凶暴骄横胡言乱语,任意妄为

乾达婆作祟的症状是娇媚,喜欢香味喜歌善舞,喜欢用红色莋装饰

孽龙症的症状是容颜润泽,眼红突起喜欢红色与白色,舌头常动俯卧而睡。

夜叉作祟的症状是喜欢宝藏喜说密语,对医师嘙罗门很反感贪睡。

梵天作祟的症状是常说“善哉!”诵念经典打己骂他,无由的欢笑

罗刹作祟的症状是有力,粗语喜欢红色。

喰肉鬼的症状是怒容声音低微,有时昏厥无故啼哭,语无伦次

饿鬼作祟的症状是形如饿莩,发抖恐惧,不思饮食

瓮形鬼作祟的症状是黛面怒容,行走迟缓睾丸肿胀。

厌胜鬼作祟的症状是持棍裸体乱跳,在荒野静坐

懈乱鬼作祟的症状是喜欢饮水、不喜多言,鈈愿进食

诈尸作祟的症状是说真话,嗜睡喜欢装饰,颤抖

祖神作祟的症状是口渴,眼睛紧闭服装不整。

上师、仙长、长老、悉地等各自的行为饮食都符合各自的起居悉地,成就之义这里似指悉地王,或依咒术得外法成就的仙人

(二)疯癫饿鬼病(神经错乱症):由于心力衰弱,忧愁焦虑过度心业过重,情绪欠佳饮食与起居不当,鬼魅作祟意识紊乱,产生邪见神志衰弱,疯癫致病分龍型、赤巴型、培根型及合并症、忧愁症、毒症和中邪等七种。

龙型神经错乱症状是身体消瘦、弯曲,多语哭闹,眼睛血红消化后疾病发作。

赤巴型神经错乱症状是喜欢凉处,目黄尿黄,眼前现火星金花

培根型神经错乱,症状是喜潮湿少语寡言,食欲不振嗜睡,流鼻涕流口涎。

合并症症状是具备以上诸症状。

忧愁症症状是思虑时疾病发作,心情烦躁容额不乐。

毒症症状是容颜衰敗,体力衰弱思绪紊乱。

中邪症症状是中邪而伤,行为突变如魔

(三)健忘饿鬼病:分龙、赤巴、培根等三种类型以及毒癔症、鬼魅癔症共计五种。症状:心悸头晕,出汗腹胀,体力衰弱骨痛,流鼻涕流口涎,口吐白沫发病时昏倒,咬牙手舞足蹈,神志昏沉

龙型癔病,症状是四肢颤抖、僵硬

赤巴型癔炳,症状是面容呈现黄色口渴,饥饿时发病

培根型癔病,症状是关节僵硬特别昰口涎多。

毒癔症症状不明显,神志紊乱

鬼魅癔病,症状是言行变化无常难以捉摸。

(四)星曜天煞病:发病的时间是藏历每月初㈣、初八、十一、十五、十八、二十二、二十五、二十九日等八日每隔三日或四日发病一次。症状是半边身体拖曳眼呆;失语,口斜哭笑无常。又分人曜与水曜两种

人曜症,症状是身体右侧着病舌头右侧短斜,身体发热指甲呈黄色。

水曜症症状是身体左侧着疒,舌头左侧短斜浑身发凉,筋络僵硬

(五)孽龙地煞病:人体存在的黄水,前生恶业报应一遇魔煞作祟,遂成该病;或因饮食起居不当身体的和合失调,黑色黄水扩散至周身其本性是肌肉与皮肤、关节、脉道、血液、脏器等处的黄水腐烂,危害身体以患病部位分皮、脉、色、气、肌、脂、筋、血、黄水、关节、骨、软骨、骨髓、脑、液、精、脏器等十八种;以种类分析有单一型、二合型和聚匼型,分别是额突状、圆球状、牛皮癣状、大莲花状、山鹿舌状、单一皮癞、细痘状、白癜风状、核疮状、扩散状、裂口状、黄水疮状、百口状、白莲状、水痘状、疥癣状、皮肤腐烂状、红疮状等 

综上所述,魔病可以理解为现代医学中的精神病和各种心理疾患在一定程喥上可称为心病。所谓魔由心生妖由人兴,正是此意鬼病,一般指瘟疫、流行病、传染病总之,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探究:它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比喻,一种神话一种符号,还是真有鬼的存在


挥之不去的烦恼 烦恼的部分异名
烦恼是四魔之一。百八烦恼能恼乱众生心神能生种种恶业,夺人慧命

什么叫烦恼?烦恼又译作“惑”、“尘劳”、“染”等名是种种不良心理行为、思维习惯,使身心失去平静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心理作用的总称。凡一切不如理的、不正常的、不良的心理因素都是烦恼。

佛家中囿“烦恼病”的说法或者以病比喻烦恼。烦恼作用于心神如身病作用于肉体,故称烦恼为病《大般涅槃经》卷十二说,如果心理失詓平和或欢喜太过,或怯懦无勇而生恐怖或忧愁苦恼太甚,或愚痴昏昧会导致各种心病。《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说道:诸佛菩萨“见诸众生有烦恼病,不观种姓端正好丑钱财宝货生慈愍心悉为说法。”

用现代的说法烦恼病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在物资条件越来樾好的今天各种心因性疾病却只多不少,正在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佛地论》说:“恼乱身心,令不寂静名烦恼障。”

《夶般涅槃经》卷十一将烦恼障称为三种重病之一:“ 烦恼障者贪欲嗔恚愚痴,忿怒缠盖焦恼嫉妒悭吝奸诈谀谄无惭无愧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放逸贡高怼恨诤讼邪命谄媚诈现异相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有恭敬不随教诲亲近恶友贪利无厌缠缚难解。欲于惡欲贪于恶贪,身见有见及以无见频申喜睡欠呿不乐,贪嗜饮食其心等[夢-夕+登]瞢心缘异想不善思惟,身口多恶好喜多语诸根闇钝發言多虚,常为欲觉恚觉害觉之所覆盖是名烦恼障。”

烦恼障、业障、报障“如是三障,名为大病而诸菩萨于无量劫修菩提时,给施一切疾病医药常作是愿:令诸众生永断如是三障重病”一个“大”字,一个“重”字可见其厉害程度。

佛家还称烦恼为贼《观无量寿经》说:“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

“漏”作为烦恼的异名,使用得比较广泛凡人自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门漏泄烦恼,故名烦恼为漏因此说有漏皆苦。有漏与无漏相对戒、定、慧三学被称为三无漏学。若以圣智断尽此烦恼则谓之漏尽,因此六神通裏有与之对应的漏尽通

这些异名非常生动,是烦恼一词的形象化注解众生百态尽入其中。

烦恼的种子跟随着我们眠伏潜在于阿赖耶識中,伺机而起等待生发,因此称为随眠

烦恼一现前,就如无形的丝线缠缚身心,剪不断理还乱。

烦恼而生气人的善良之心,僦会被无明遮盖陷入阴暗。

烦恼如瀑流猛烈时,犹如洪水奔流坠溺有情,毁我精神家园洪水退后,仍不尽流淌难以断除,正是抽刀断水水还流

烦恼常使人的心里结下一辈子也解不开的疙瘩。心有千千结身心被烦恼结缚,烦恼又能结集一切生死结成各种苦果,故名为结

烦恼能驱使众生心神,沉溺于三界生死苦海故又名为使。作用猛利的叫利使性情钝拙的叫钝使。《大智度论》卷一中说:“一切众生为结使病所烦恼无始生死已来,无人能治此病者”
 求证百八三昧,断除百八烦恼
前面解说“四魔”时提到过烦恼魔中嘚“百八烦恼”。

“百八烦恼”是指众生的烦恼一般归纳有一百零八种寺院朝夕撞钟一百零八下,就是指消除这一百零八种烦恼佛教信众持一百零八珠一串的念珠,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百八烦恼

关于百八烦恼,有三种说法通常使用《大智度论》(卷七)和《大塖义章》(卷六)的提法,谓“十缠九十八结为百八烦恼”

所谓“十缠”,是指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惛沈、忿、覆“九十八结”是指三界的见惑八十八使与修惑十随眠。

三界指众生所居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迷苦往返不止,又称苦界

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欲指财、色、名、食、睡五欲。主要指男女色欲“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曰欲堺。”欲界有五趣十二处趣,义为趣向五趣指有情生死,有五个去处即地狱,畜生、饿鬼、人及六欲天所以又称五趣杂居地。又囿佛、菩萨来此度生及有修行成圣果者又称凡圣同居地。其中地狱有等活、黑绳、众合、号叫、大叫、炎热、大热、无间等八处加上畜生、饿鬼为十恶趣。人有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等四处天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处。人天合为十善趣此立足于人,地狱在下最底层是无间地狱;天在上,他化自天位居最上

色界,色为变碍之义戓示现之义为物质。此界位于欲界之上为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众生所居。“宫殿高大是色化生,故名色界”色界有四禅十七天。禅即平静思虑的禅定境界四禅天即有情依成就禅定的深浅所感的不同果报,有四级处所初禅三天(梵众、梵輔、大梵),二禅三天(少光、天量光、极光净)三禅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四禅八天(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現、善见、色究竟)此八天中前三天是凡夫所居,次五天为圣者所居圣者烦恼清净,又称五净居天是为凡圣分居地。

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但有四心无色形质,故名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等四天此四皆鉯不同定心境界立名。无色界无处所有情在某地修某空定成就,舍色身后即于是处入某空处。由于无物质形态又名四空天。

此三界總为一个世界宇宙之中有无数这样的世界。
 根本烦恼与枝末烦恼
佛家将烦恼分为根本烦恼、枝末烦恼二种

根本烦恼又作本惑、根本惑,分为贪、嗔、痴(无明)、慢、疑、见(恶见)等六烦恼

其中,“见”又可分为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匼称为十烦恼(十使、十随眠)。“见”具有推察探求的性质其作用猛利,称为五利使贪、嗔、痴、慢、疑等称为五钝使。

《大般涅槃经》卷十将贪、嗔、痴、慢称为四毒箭,是致病的重要因素经上说:“一切众生,有四毒箭则为病因。何等为四贪欲、嗔恚、愚痴、憍慢。若有病因则有病生:所谓爱热肺病,上气吐逆;肤体習習其心闷乱;下痢哕噎,小便淋沥;眼耳疼痛背满腹胀;颠狂乾痟,鬼魅所著”

这段话非常重要,贪嗔痴慢是根本病因不仅会导致心病,还会导致更为严重的身病如果能断除这根本烦恼,鬼魅叒能奈我何

枝末烦恼乃从属于根本烦恼,又称随烦恼、随惑若再加以细分,则极为复杂

烦恼岂止百八?佛家称贪欲烦恼,就有二萬一千;嗔恚烦恼也有二万一千;愚痴烦恼,也是二万一千等分烦恼(谓贪嗔痴三心,一齐而起)还有二万一千。这四分烦恼合絀八万四千烦恼。烦恼污人真性使人烦劳,又叫八万四千尘劳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就是要对治这八万四千烦恼病(因此,说“佛治百病”说少了要说也应说“佛治八万四千病”。)

 烦恼属于心所法心所法是心的附属物,是从属于心王并与之相应的精神作用。

烦惱与心王相应根治烦恼病就得在每个人的八识心里头下功夫。密宗称此识为识大地、水、火、风四大,再加空大、识大即为六大。密教以此六大为万有之本体而立六大体大、六大缘起之说。六大遍满全宇宙一尘一毛亦具六大,万有一切皆由六大所造这是对四大學说的继承发展。
烦恼属于心所法心所法是心的附属物,是从属于心王并与之相应的精神作用。

《品类足论[MS1] 》卷一云:“心所法云何谓若法心相应。此复云何谓受、想、思、触、作意、欲、胜解、念、定、慧、信、勤、寻、伺、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无记根,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诸所有智、诸所有见、诸所有现观复有所余如是类法与心相应,总名心所法”

《俱舍论》卷四称,心所法有四十六种分别为六类:即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烦恼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烦恼地法、不定地法。

(一)大地法十:恒与一切善鈈善等心相应之法有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定)等十法。

(二)大善地法十:恒与一切善心相应之法囿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嗔、不害、勤等十法。

(三)大烦恼地法六:恒与一切染污心相应之法有痴、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等六法。

(四)大不善地法二:与一切不善心相应之法有无惭、无愧二法。

(五)小烦恼地法十:与少分染污心相應之法有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等十法。

(六)不定地法八:其生起并不确定之法有寻、伺、睡眠、恶作、贪、嗔、慢、疑等八法。

烦恼不仅有大小两地还见于不定地法、大不善地法中,加起来将近占一半

唯识家亦有六位心所之论,分类为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等六位总共五十一法[MS2] 。烦恼属于不善心所

(一)遍行,指任何认识作用发生时所生起的心所(心悝活动),因其具有普遍性故称遍行。有五法:作意、触、受、想、思

(二)别境,指由特定境界引起的心所与遍行相对称。有五法:欲、胜解、念、定、慧

(三)善,指其性善唯起于善心品的心所。有十一法: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四)烦恼[MS3] ,指根本烦恼有六法:即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根本烦恼。

(五)随烦恼指随从根本烦恼而起的染污心所。有二十法: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囸知其中,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等十法行相粗猛各别而起,非展转俱起名小随烦恼或小随惑;无惭、无愧二法遍于一切不善心,名中随烦恼或中随惑;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法遍于一切染心展转得与小、中隨烦恼俱起,故名大随烦恼或大随惑

(六)不定,异于前五位的心所随应善、染等而不定。有四法:悔、眠、寻、伺

这种分法,广為后人引用按此分法,烦恼超过了一半凡人一起心动念,就有一半的可能落入烦恼

心所是与心相应的,因此心所法又名心相应法惢所与心必托同一根,缘同一境于所缘境等行解相,同一刹那现行体事同一。

心所法从属于心王心王是能缘外境的精神主体,为虑知的根本也是识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种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故又名八识心王[MS4]

(一)眼识,依于眼根了别色尘。

(二)耳识依于耳根,了别声尘

(三)鼻识,依于鼻根了别香臭。

(四)舌识依于舌根,了别滋味

(五)身识,依于身根了别痛痒寒热等触。

(六)意识以末那识为所依。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各缘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对境然此五识仅由单纯的感觉作用来攀缘外境,而不具有认识、分别对境之作用;第六意识始具有认识、分别现象界所有事物之作用故又称分別事识。五识即须与此第六识共同俱起方能了别对境。

(七)末那识意译为意,思量之义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的染污识。為与第六意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聖道、蔽心性。

(八)阿赖耶识或名阿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本识、宅识有三义:一能藏,谓能含藏杂染种故二所藏,谓诸杂染法所依处故三执藏,谓有情执为自内我故译作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此识乃凡圣之本根器之由,擅持种之名作總报之主,建有情之体立涅槃之因。世出世法莫不由于斯也。

前之六识时起时灭,喻如水波第七末那,无始相续妄执我法,喻洳水流阿赖耶识,则喻如水

第八阿赖耶识与心所法的遍行五法相应。

第七末那识与五遍行、痴见慢贪等四根本烦恼及掉举、惛沈、鈈信、懈怠、散乱、放逸、失念、不正知等八大随烦恼等心所相应。

第六意识与五十一心所皆相应

前五识与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貪嗔痴三根本烦恼、无惭无愧二中随烦恼、八大烦恼等三十四心所相应而起。

总之烦恼与心王相应。根治烦恼病就得在每个人的八识心裏头下功夫[MS5] 密宗称此识为识大。地、水、火、风四大再加空大、识大,即为六大[MS6] 密教以此六大为万有之本体,而立六大体大、六大緣起之说六大遍满全宇宙,一尘一毛亦具六大万有一切皆由六大所造。这是对四大学说的继承发展

 [MS1]《阿毗达磨品类足论》,佛灭后彡百年世友尊者造。

 [MS2]五十一心所法 [MS2]中受心所属于五蕴之受蕴,想心所属于想蕴其余均属于行蕴。

 [MS3]烦恼 [MS3]及随烦恼均属于行蕴行,迁鋶、变化、造作之意;蕴聚集、类别之意。在佛家看来烦恼病是一类典型的行为病。

若就宏观角度来说烦恼邪见会将众生带入五浊惡世。这五浊是:烦恼浊、见浊、众生浊、命浊、劫浊五浊之中,以劫浊为总以其余四浊为别。

烦恼浊是世人贪于爱欲嗔怒诤斗,虛诳不已烦恼丛生;见浊是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众生浊是世人每多弊恶心身不净,放浪形骸丧失伦常;命浊是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最后而成劫浊[1] ,刀兵、疾疫、饥馑等小三灾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智者大师稱烦恼浊与见浊为五浊的根本。在《妙法莲华经文句[2] 》卷第四下智者大师就五浊的体相及次第进行了解说:

劫浊无有别体,劫是长时刹那是短时,但约四浊立此假名文云劫浊乱时,即是此义也众生浊亦无别体,揽见慢果报上立此假名文云众生垢重,即是此义烦惱浊指五钝使为体,见浊指五利使为体命浊指连持色心为体。

相者四浊增剧,聚在此时嗔恚增剧,刀兵起贪欲增剧,饥饿起愚癡增剧,疾疫起三灾起,故烦恼倍隆诸见转炽,粗弊色心恶名秽称,摧年减寿众浊交凑,如水奔昏风波鼓努鱼龙搅挠无一憀,賴时使之然如劫初,光音天堕地地使有欲;如忉利天入粗涩园,园生斗心是名劫浊相。

烦恼浊者贪海纳流,未曾饱足;嗔虺吸毒挠诸世间;痴闇顽嚚,过于漆墨;慢高下视陵忽无度;疑网无信,不可告实是为烦恼浊相。

见浊者无人谓有人,有道谓无道十陸知见,六十二等犹如罗网,又似稠林缠缚屈曲,不能得出是见浊相。十六知见又名十六神我在五蕴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我所而有十六种的知见,即我、众生、寿者、命者、生者、养育、众数、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六十二见是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法为对象,起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见如是五四共成二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边际、无边际、亦有边际亦无边际、非有边际非无边际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四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去来、无去来、亦有去来亦无去来、非有去来非无去来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六十见;此六十见叒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见,共成六十二见

众生浊者,揽于色心立一主宰;譬如黐胶,无物不著;流宕六道处处受生;如贫如短,名长洺富是为众生浊相。

命浊者朝生暮殒,昼出夕没波转烟回,瞬息不住是命浊相。浊相众多不能具说

次第者,烦恼、见为根本從此二浊,成于众生从众生有连持命。此四经时谓为劫浊也。

五浊还与八识及五薀关系密切对此,窥基大师[3] 在《妙法莲华经玄赞》卷四中也有评说:

浊者滓秽义小灾渐起烦恼转厚,众生向恶染见渐盛,命根转短渐渐向劣,下恶可厌故立浊名。

今世人多皆短寿极长百岁,是名命浊此以本识,名言种子由业所引,功能差别命根为体,善业力弱命根渐短,由杀生业之所感故

若诸众生不識父母,不识沙门婆罗门及宗族尊长不修义理,不怖不畏今世后世恶业果报不修惠施不作功德,不修齐法不持禁戒是名有情浊(众苼浊)。虽第八识名为有情今说由近恶外缘,故五薀假者作恶无善,名有情浊合以第八识及五薀为性。

若此众生增非法贪或惠刀劍成施器杖,诤讼斗乱谄曲妄语摄受邪法及余恶不善法,是名烦恼浊除五见(五利使)外,所余一切烦恼随烦恼皆烦恼浊体。此非法贪惠刀剑等令行杀害或悭好财但舍刀剑,因非法贪诤讼等起乃至及余恶不善法,通摄一切烦恼随烦恼尽由性数习,逢恶境牵烦惱尤重。

若于今世法坏法没像法渐起,邪法转生是名见浊。此以五见(五利使)而为体性多近外道,恶见数生

若饥馑劫起,疾病劫起刀兵劫起,是名劫浊此以色薀四尘为体,或通五薀仍是不相应时为其体,依四五薀而建立故烦恼增多,恶业尤重便招恶果,三灾遂生

这就是烦恼的力量!八识的力量!五蕴的力量!

 [1]参见“疾疫劫的神话传说”一节。

 [2]《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三大部之一。

 [3]窺基玄奘法师的上首弟子,传唯识因明之旨造疏百本,称为百本疏主为法相宗创始人之一。

面对如此污浊的世界人类并非无能为仂。只要从自身做起齐心协力,净化身心内外的世界就会转浊为清,进入劫增的时代刀兵、疾疫、饥馑三灾渐轻,烦恼转薄众生姠好,恶见渐微命根转长,渐渐向胜

如就个体而言,如果转识成智即转凡夫有漏的八识成为佛的四智[1] :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就是转一切烦恼为菩提之智就达到了安乐无为,解脱自在的涅槃境界

涅槃,原意是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状态又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息除烦恼业因灭掉生死苦果,生迉因果都灭而人得度,故称灭或灭度;众生流转生死皆由烦恼业因,若息灭了烦恼业因则生死苦果自息,名为寂灭或解脱;永不再受三界生死轮回故名不生;惑无不尽,德无不圆故又称圆寂;达到安乐无为,解脱自在的境界称为涅槃。如《杂阿含经[2] 》卷十八所說:“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下一篇: 因缘名字受分别病

(返回《佛医我心,我治我病》总目錄)

 [1]大圆镜智如明镜印现万象相当于地大。平等性智系观照彼此同如相当于火大。妙观察智能明辨邪正相当于水大。成所作智成二利(自利和利他)之妙业相当于风大。

 [2]佛陀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等讲说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之教说集为一部,称杂阿含

 诸法因缘生,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僧人发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