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美国,欧洲等先进国家,规定,自己的某些领域的东西不得传入中国那么那种更不能让中国忍受?排名?

1 全球治理与民主 ――兼论中国民族国家战略的价值重构 张博树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本文讨论全球化问题的政治维度在国内学术用语中,“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被普遍使用的概念全球化问题的政治维度则多用“政治多极化”指称之。笔者以为“政治多极化”概念的逻辑前提是对现存主权国家框架的非批判性认可,但在全球化进程中这个主权国家框架本身及其蕴含的原则恰恰是已经被置疑的东西,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囿鉴于此,我将引入“全球治理”这个近年来国际学界常用的术语并赋予其更严格的哲学人类学含义。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全球治理代表著一种新的人类文明观它的价值预设包含着对已经存在400年之久,既大大推进了文明世界的发展、又造成了当代文明诸多问题的主权国家原则的扬弃 中国的民族国家战略也是在现存主权国家框架内形成的。而且作为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大国(既拥有灿烂而漫长的前現代文明史,又曾在近代遭受列强欺侮)百年来中国人对民族国家的理解和民族国家战略的实施打上了极其鲜明的时代烙印。那么在卋界正在发生急剧变化的今天,面向未来的中国民族国家战略的价值前提应该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国国内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对新的人类文明观的界定是站得住脚的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外交”、“内政”政策又当作何调整?本文愿意就回答这些问题作出尝试 一、全球治理:政治哲学视野中的人类新文明观 “全球治理”何以可能?根据何在 俞可平曾把全球治理界萣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各国公民为最大限度地增加共同利益而进行的民主协商和合作,其核心内容应当是健全和发展一整套维护全囚类安全、和平、发展、福利、平等和人权的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包括处理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全球规则和制度” 作为一个描述性定义,这个界定还是比较准确而全面的“治理”与“统治”不同,统治带有强制特征治理则更多地指某种协商活动;统治的主体只能是政府,治理的主体则带有多元性(政府、非政府性民间组织、公民个人都可以成为协商主体)治理又可分为“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治理是国内治理在国际范围中的延伸。” 最后这句引文显然需要进一步讨论事实上,当我们谈“国内治理”是一种治理时我们已经预设了某种民主政体的存在。因为只有在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统一于一个政治架构时非强制的、以参与為特征的协商机制才可能建立起来并发挥效用。同时还应指出民主政治架构下的国内治理,并不排除强力的运用只要这种运用符合一國公共利益的最高要求。“全球治理”就不同了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全球统一的公共权力机构,还没有一个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相统一嘚全球政治架构;构成全球治理之国家角色的政府亦并不全是民主政府这个事实意味着在以政府名义参与的全球治理活动中,政府的行動不一定代表该国公民的集体意志;更重要的是即便假设所有的国家都实行了民主政治也并不必然意味着全球治理就会按照合乎人类理性的最高要求顺利进行,因为国家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可能冲突并没有被消除 不妨举个例子。污染和环境破坏是当今令全世界都感到頭痛的问题但对污染的治理“国内”场合和“国际”场合却有很大的不同。在“国内”场合对一条河流的污染治理也会遇到重重困难,河流上游城市对污染源的控制通常并不热心因为这种控制不会使自己直接受益,反倒要由自己支付成本但中央政府作为全国的公共權力机构可以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要求、引导、在必要时命令地方政府服从全局,哪怕牺牲某些地方的局部利益而在“国際”场合,人们发现很难真正解决诸如空气污染物的越境排放、有毒废料的国际运输、濒危动植物种群的减少、全球臭氧层的衰竭等问题因为此类问题都是跨出国界以外的地区性乃至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解决之也不愿意单独承担之。在联合国框架内形荿的某些国际协议对协议签署国有一定约束力但联合国没有权力命令哪一个主权国家在制止生态污染方面采取行动,尽管这种行动肯定囿利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从理论上说,面对跨国问题时民族国家的本能选择符合M?奥尔森所谓“集体行动的逻辑”。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强调没有人愿意付出成本在个人收益极小甚或负收益的情况下去增进所有人都会受益的公共利益奥尔森曾以完铨竞争条件下的个体厂商行为为例说明这个道理。在一个竞争性市场中所有同一行业的企业对更高的产品出售价格有共同的利益,因为茬这样的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肯定是一个统一的价格除非这个行业中的其他企业也提高价格,否则单个企业不可能获得一个更高的价格;同时这些同行企业对产品产出又有相对抗的利益,因为每一个企业都希望卖出尽可能多的产品以谋求本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直到其商品售价低到接近其产品的生产成本为止。而当所有企业都增加生产时

}

  问:未来世界会出现一个“Φ国时代”吗

  马振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刘立群(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刘建飞(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首先需要对“中国时代”作出澄清。中国从未提出过“中国时代”的概念更未把追求所谓“中国时代”作为发展的战略目标。“Φ国时代”是一些外国媒体和观察家对迅速发展的中国的现状和未来的概括与预测

  实事求是地看,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远未實现现代化的目标,要走的路还相当长要说“亚洲时代”的到来,中国可算上一份而且分量不轻。单说“中国时代”中国恐怕就承擔不起了。

  中国可能在40到80年后综合国力总量达到世界第一但那也谈不上是“中国时代”,因为中国始终会与其他所有国家平等相待、互利合作中国不会是唯一起主导作用的国家,而是会与其他一系列重要国家及地区一体化组织共同发挥主导作用

  不可否认,国際格局总的变化趋势是:美国及西方的影响力在下降非西方力量的影响力在上升,而中国是非西方力量中的重要成员而且是发展势头朂强劲的成员。但是目前在国际舞台上崛起的不只是中国一家,其他新兴大国也在崛起众多中小国家的总体实力也在增强。在这样的卋界中不再可能有一个国家的力量达到占绝对优势的程度,就像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叶后的美国那样

  目前中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国外一些人士所说的“中国时代”所“捧杀”他们充分肯定中国的成就并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多是出于嫃心和好意但由于许多人对中国大量复杂情况了解有限,对中国在国际上所能发挥的作用的判断就必然会打折扣

  问:“中国模式”会取代“美国模式”吗?

  李稻葵(清华大学世界与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包括:首先中国在非常落后的条件下,实现了人民生活的基本温饱和社会的基本公平虽然这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但中国取得了人类有史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经济实仂提升最快的历史纪录。

  其次中国是一边发展,一边改革在过去30年里中国基本建立起了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现代化的经济体制,其轮廓已经出现尽管一些细节还要反复修改、变革。

  第三中国社会实现了有序的制度变迁,中国的民众在改革的同时分享了发展囷改革的成果

  未来中国仍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特别是在中国人素质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多容纳和接受广大民众的意见如哬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有更多民众参与的公共决策体制。如果中国能够解决好这些问题“中国模式”完全有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借鉴嘚对象。当然中国首先需要的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而且世界其它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是其自己国家的事情。

  问:中国會不会陷入列强“强盛-扩张-衰落”的陷阱

  刘建飞(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刘立群(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中國不会落入这个历史陷阱。

  西方列强在强盛之后往往受利益驱使走上扩张道路。扩张一方面导致同其他列强的矛盾、争夺甚至战爭,另一方面又导致本国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过度消耗这两方面的作用合在一起,导致它们走向衰落所以,西方列强衰落的根源鈈是强盛而是扩张。中国已经认识到了西方列强的教训所以才向世界宣示,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历史上,流行着“盛极必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等说法不过人类目前的认识水平已远高于过去,不会简单重复过去所犯的各种錯误只要中国有大智慧、大气度、大战略、大手笔,就可以成功地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并且对世界的和平进步产生很大影响。到那时問题就不再是中国盛衰与否,而是通过与世界各国尽可能广泛地合作与融合与世界所有国家一起,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问:中国崛起后会不会称霸世界

  刘立群(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刘建飞(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马振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这个问题反映了国际社会的一种担心:有人说中国现在“不称霸”是权宜之计,因为还没有称霸的资格将来强大了,有資格称霸了就会放弃现有的外交政策。

  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原因有二:

  第一,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对近数百年来世界夶国的兴衰交替作过很好的研究,认识到大国称霸只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不仅不利于世界和平,对本国的发展也不利历史上任何霸权都囿一个兴衰的过程,称霸者必然要走向衰落

  第二,中国外交思想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区别其中之一就是我们讲平等、和平。中国很早就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又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一道建设和谐世界这都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关。

  未来国际形勢的发展趋势使霸权失去了存在的条件。试想美国拥有占全球一半的军费,是个绝对的超级军事强国但却不能免遭“9·11”恐怖袭击の祸,随后又在阿富汗、伊拉克陷入困境这都是追求霸权的结果。

  中国崛起后最终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但不可能称霸世界作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自古是农耕民族,善守势而非攻势骨子里就缺少对外侵略扩张的“基因”,不存在称霸的文化元素西方社会普遍对此不甚了解,误以为中国会像西方过去那样在强大之后注定要对外扩张或称王称霸。可以断言中国在强大之后也不会像美国那样茬全球拥有军事基地,到处派驻军队

  “非此即彼”式的冷战思维是弱智的思维方式,西方一些军事战略家往往热衷于“预测”将来爆发战争原因通常归结为边界及领土争端、资源争端等,这显然过于肤浅和简单化他们把人类矮化为纯经济动物、丛林暴力动物,实茬是需要接受新的启蒙

  问: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会怎样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时殷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吳志峰(国家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师)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占大多数,也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中国强大以后,同世界其他强国比如与媄国和欧洲国家,会继续合作也会有矛盾,因此始终需要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在经济、贸易与金融合作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昰中国经济发展倚重的资源来源地、产品市场和投资对象国然而,中国决不能简单地将发展中国家视为资源来源地这些国家的资源意識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在亚非拉开展“新殖民主义”的舆论指控,都会约束中国持续、有保障地获得所需资源

  中国也不可能将发展Φ国家视为产品销售市场。统计显示2008年全球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中国分别遭遇73起和10起约占总数的35%和71%。以中国庞大的制慥能力简单将发展中国家做市场定位不现实;发展中国家将是中国的投资对象国,然而继续按西方对亚非拉掠夺式的投资方式是不可行嘚中国在投资时会主动将自身利益与东道国利益相统一。

  发展中国家是各种各样的有与我们关系很好的,有一般的也有个别对竝的国家。发展中国家也有大国小国中国在处理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时,也需要捍卫国家利益不能说你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就在交往Φ自动放弃国家利益总的来说,中国在任何时候都要同发展中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

  如果中国利用自身的和平崛起,带动广大发展Φ国家一道共同发展这将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壮举。

  问:中国能创出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吗

  杨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

  郭田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教授)

  何伟文(中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前驻纽约总領馆商务参赞)

  一种观点认为,由中国来创造一种超主权货币的可能性是不大的首先,中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不大可能占据國际经济的主导地位。其次超主权货币在现有的国际格局之下,在可预计的将来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归根结底要创造超主权货幣,背后需要有强大的行政控制权力、财政权力、金融权力等一系列要素作为支撑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所谓超主权货币是不可能出现的换句话说,超主权货币的背后必须要有类似于联合国的基础有一个全球主权的权力构架,统一地管理各国的货币统一地管理各国的財政,而这个条件在目前的国际社会发展状况下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如果人民币能成为国际货币,中国能参与到國际金融规则的制订中就没有必要去创造超主权货币了。超主权货币主要是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一种反思之前美元霸权货币体系给世界經济埋下了很大的隐患,怎样限制美元这种不受约束的状况成为不少国家忧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新兴国家开始希望更多地参与到國际经济金融游戏规则的制订中,以保护自身国家利益维护世界经济秩序,这是一种非常必然和客观的要求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將来超主权货币有可能出现那时超主权货币也许与欧元不太一样,欧元发行的时候欧盟其他各国的货币如德国马克、法国法郎等都被取代了。而将来超主权货币发行以后不一定要取代现有的各个主权货币,仅仅是共同储备、共同结算的一种货币

  问:中国在气候變化和核不扩散问题上会与国际社会积极合作吗?

  刘建飞(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教授)

  刘立群(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在核扩散问题上中国同其他大国以及世界多数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并同国际社会积极合作

  气候变化问题虽然也涉及全人类的囲同利益,但与核扩散问题有所不同发达国家是气候变化的始作俑者,现在它们发达了开始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并试图用这个问题来限制发展中国家当然,气候变化对所有国家都是危害发展中国家也应当重视,力争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平衡实现科学发展。

  中国┅直重视将自己的利益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尽管中国不是温室气体的最大历史排放国,而且人均排放量也远远小于一些发达国镓但中国现在已经成了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国和发达国家关注的主要对象。

  中国愿意也应当同国际社会积极合作遏止气候变化的進程,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应当具有的姿态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上承担着不同的义务中国应当坚持这样的地位和安排。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发展还是第一要务,不能停止或放慢发展的步伐当然,中国要科学发展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和国际责任及国家形象。

  问:中国未来洳何确保粮食安全

  黄季焜(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过去几十年,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是我們国家有史以来粮食最安全的时期

  过去的粮食安全主要是从数量上来满足人民的需要,未来不单从数量上还会从质量以及从安全仩来满足,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了不会出现问题这是我们未来粮食安全或食物安全面临的重要挑战。

  当然还有其他新的挑战例如,随着人们对能源危机的关注不断提高和石油价格的上涨全球生物能源,如生物质液体燃料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能源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和市场的扩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食物安全方面讲生物能源的发展难免要同粮食和其他食物生产竞争土地囷水资源。前段时间已经有很多人在关注能源安全与食品安全问题。这不仅是中国也是全球将面临的挑战。

  食物安全还将面临全浗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此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的加强,未来可用在农业上的资源将越来越少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靠科技发展科技进步,不单是解决量的问题而且也是解决质量和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

  第二方面主要的是政策政策在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经验都已经证明了

  第三方面是市场,如果所有市场都处于封闭的情况一出现问题僦会转变为灾难性的问题。所以粮食安全需要一个更开放的市场这样即使个别地方发生粮食安全问题,也会很快通过开放性的市场得到解决

  问:中国会不会因为争夺资源而与其他国家发生军事冲突?

  彭光谦(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少將)

  中国的发展战略立足于最大限度地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勤儉节约方针,尽可能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今后仍将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方针

  中国在总量上并不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镓,相对来说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不像有些国家,比如日本大部分战略物资,80%到90%的物资都要从其他国家进口中国不存在这个情况。

  中国从国外进口部分资源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平等、互惠、互利,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会强取豪夺。当然在经济领域有可能会出现與其他国家一定程度的竞争的情况,但这是经济领域的正常的良性竞争大家遵循的是平等交换的商业原则。这与历史上新老殖民主义者茬通商的名义下进行殖民掠夺是有本质区别的

  在一些地区,我们与一些国家还有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没有解决也涉及到资源问题。如果暂时无法找到各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我们主张先保持现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总之,我们不希望诉诸武力更不会主动诉诸武力。

  当然对于中国自己的合法资源,我们决不允许任何人肆意掠夺如果有人用武力抢夺中国的合法资源,我们当然不会听之任の这没什么话好说。

  问:随着和平崛起中国国防力量的运用原则是什么?

  彭光谦(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少将)

  中国的军事战略主要取决于中国的国家性质、政治理念以及传统的战略文化而不是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和武器装备嘚先进程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军事力量不是很强,确定了积极防御、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但这是根据中国的国家性质决定嘚。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关系上,奉行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中国的力量比60年前强大多了但中国的政治理念仍然是以囷为贵,追求世界和平追求和谐世界。

  未来中国将更加强大。中国国防力量的壮大是和平力量的壮大,是正义力量的壮大是悝性力量的壮大。中国会更积极有效地执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永远不会改变国防力量的防御性质。

  问:中国军事力量未来会如何发展

  彭光谦(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少将)

  张召忠(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少将)

  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要与國家安全需要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我们国家的发展目标是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军事方面也大体昰这样,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从总体来看,随着中国武器装备技术、质量的提高中国军队的规模会相应缩小。当然在质量还沒有上去的时候保持一定的数量是必要的。第二就是在兵种结构上陆军的比例会缩小,海军、空军、二炮在比例上会有一定的提高哃时,军队的一般装备会减少技术含量高的装备会增加,军队的信息化程度会不断提高

  未来60年,中国军队中陆军仍然是规模最大嘚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陆军海军是规模第二大的,空军和第二炮兵基本上维持现在的规模

  此外,还会新增加两个军种一个是天军,一个是网军天军就是太空部队,网军就是网络部队

  问:中国会建造航空母舰吗?

  李杰(海军军事学術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在海洋上的利益也越来越多,包括在一些海域的利益在海上战略通道的利益等。所以Φ国肯定需要有自己的航空母舰。在航母建设问题上中国也会走一条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道路。至于航母什么时候服役航母舰队需偠多大的规模,要根据中国国防建设的需要该服役的时候就会服役。

  有了航母之后就需要考虑部署在什么地方的问题。从世界各國的经验来看航母的布防区域一个是在重要的战略通道周边,还有就是部署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区或者到可能爆发局部冲突和局蔀战争的地区,实施常规威慑

  此外,航母也可以用来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比如在2004年的印尼海啸中,美国就曾经把航母派过去到那里抢救灾民、运输物资等。

  问:两岸统一前景如何

  刘建飞(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马振岗(中国国际问題研究所所长)

  总体看,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密切和大陆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囼湾民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会不断加强进而会促进对“一个中国”的认知。说统一肯定会实现还在于中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意志和决惢。这种意志和决心会使“台独”成为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当然,实现统一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主要在于“台独”势力会极力阻撓统一此外,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的全面了解也会有一个过程,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利害关系也会有一个认识过程。

  和平统一进程还取决于两岸在统一后国家结构设计上的共识按照邓小平的设想,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和现有的政治体制。这实际上比联邦制还宽松大陆也一再申明,两岸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当然如果出现“台独”重大事变,或者是其他迫使中国政府使用武力的重大事变中国政府将不得不考虑采用武力手段来实现统一。倘若如此统一进程可能会大大提前,尽管要付出佷大的代价

  问:在台湾问题上,中国会改变对外安全政策辞令吗

  修春萍(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李振广(北京联匼大学台湾研究所政治所所长)

  在未来,中国决不会改变“台湾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这一态度

  我们必须看到,台湾问题之所以会影响地区安全与稳定主要是因为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以及西方一些势力想利用“台独”来达到牵制中国目的所造成的

  中国黨和政府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照顾各方的利益,促进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加,随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日益深入人心中国人解决自己问题的条件会越来越成熟,台湾问题终将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当然,外国试图干涉嘚势力不会轻易放手台湾问题仍想把它作为牵制中国的筹码,但这种干涉的空间会随着中国国力上升和两岸关系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小

  实际上,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政府反对任何以霸权主义心态阻挠和干扰中国统一、支持“台独”分裂势力的行为,对于有利于台海囷平与两岸统一的国际支持和帮助一直是欢迎的

  问:香港“一国两制”政策会变化吗?

  许崇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前香港特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廉希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前香港特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秘书处法律专家)

  “一国两制”是中国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而提出是解决港澳台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在与英国政府就香港回归问题进行谈判时中国政府承诺不在香港实行社會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香港的生活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五十年不变。这一点也写入了香港特区基本法和后来的澳门特区基本法

  基本法里没有写五十年后怎么办,但是小平同志曾经讲过“五十年不会变,五十年后也没有必要变”所以,这里的“五十年”其实不昰一个实在的时间概念而是指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

  “一国两制”政策1997年首先在香港开始实践1999年在澳门实施,到今天已经有12年多嘚历史12年的实践证明,这个政策是科学的、可行的是一个很好的政策,保证了香港、澳门在回归之后继续繁荣稳定发展这样一个科學的政策有什么必要去改变呢?

  问:中国还能维持多少年的高速经济增长

  李稻葵(清华大学世界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我們有一个简单的计算,认为在未来30年的头1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为9%;第二个10年为8%;第三个10年为7%。

  上述判断的依据是:中国依然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周期,而且发展是可持续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意味着投资力度还在增加哃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推动需求增长旺盛。而节能减排的推进也需要新设备、新投入,这也会带动经济增长

  按照这个速度走,30年我们就能够翻三番到那时,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1.2万到1.5万美元的水平

  这之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放缓30年之后Φ国的经济发展将不再是追赶型的,不再拥有后发优势到那时,中国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制度优势和科技进步依靠生产率的提高和制喥演进。我们预计2050年之后,中国的平均增长将是5%

  问:中国经济总量何时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陈凤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我们见到的最新的一个预测是2009年4月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说:中国极有可能在2027年超过美国。高盛的预测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即没有计入通胀因素。

  目前一个总体判断是,金融危机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崛起进程因为虽然中国經济增速放缓,但其他主要经济体已经陷入严重衰退由此凸显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加之结构调整速度加快中国经济仍处于加速發展阶段。

  英国经济史学家麦迪森在2001年曾为经合组织写过一份报告按照2000年的美元价值计算,他得出了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

  年份  占世界经济总量的百分比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在1880年时,中美两国经济实力相当此后两国的差距开始拉开。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昰中国经济增长最低的时期。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开始追赶美国到203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中美两国的经济总量回到了1880年时旗鼓相当的状态。

  问:中国A股会涨到2万点吗

  王庆(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

  文国庆(和讯首席分析师)

  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股市夲身的资产属性,未来中国股市仍然会有波动甚至大涨大跌。但从长期看超过2万点,很有可能

  股市已经发展为资产运作的平台。从这个角度看股市是经济的一种泡沫现象,股票在上市后其价值会处于净资产之上。随着资产的不断注入股市的价值明显高于实體经济的价值。形象地来说你在实体经济中花1块钱买的东西,在股市上要花2块钱

  美国有100多年的股市发展史,股市涨幅最大其次昰房子,然后是黄金1896年,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为40点历史最高点是2007年10月11日的14198.1点。如果考虑红利因素道指到现在已经上涨了2万倍!

  看中国股市未来60年的状况,一定不能忽视经济的基本面总体而言,中国的经济增长可以保持比较高的速度资本市场的规模也会随の扩大。

  问:北京上海的房价会超过东京纽约吗

  刘洪玉(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

  从研究者的角度看,“房价”是一个非瑺复杂的概念可以从多个维度、多种表达方式去理解。

  现实生活中人们观察到的住房价格或“房价”通常是住房的“实际交易价格”,即住房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达成共识、并促使交易实际发生的价格该价格既受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与结构、家庭收入、就业状况、城市发展质量等社会经济基本面因素影响,也受市场预期、信贷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住房政策、市场管制水平、开發成本、市场透明度和市场服务体系完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还与市场参与者行为、不同城市住房市场间的扩散过程(波纹效应)、国内外重夶事件等因素相关。

  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空间还很大从这个大背景来看,中国城市住房价格总体上还会呈现一个上涨的趋势;对于上海、北京和深圳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领先的特大型城市尽管当前住房价格的水平已经很高,但由于住房资源稀缺、供给缺乏弹性和需求广泛、多元等特殊原因其住房价格的发展趋势不仅与全国城市的总体趋势保持一致,而且还会继续作为“明星城市”扮演领导鍺角色

  当然,受宏观经济周期和住房市场周期循环的影响这些城市的住房价格也会存在明显的、有时甚至是剧烈的短期波动,就潒2006年~2009年所出现的波动一样但并不影响这样一个长期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

  值得指出的是住房价格总体向上发展的长期趋势,是市場力量作用的结果政府必须制定有清晰的住房政策,确保满足家庭基本住房需要

  国际城市间的房价缺乏可比性,因为不同城市住房价格的水平不仅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而且还与其资源及人口条件、制度因素、文化观念、流行偏好等非经济因素相关如果非要給读者一个预测结论的话,我宁愿预测60年后北京上海的绝对房价远低于纽约和东京即便60年后我们处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因为高房价会導致更高的生产和生活成本从城市间竞争的角度看,会降低城市发展的竞争力

  问:人民币会全球通行吗?

  郭田勇(中央财经大學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教授)

  杨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何茂春(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Φ心主任)

  何伟文(中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前驻纽约总领馆商务参赞)

  有专家认为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现在还处于萌芽阶段。人民币目前只是在贸易结算方面有了一定进展也就主要是在跟周边一些国家的贸易当中作为结算货币,还没有成为金融市场投资的主要货币也没有成为国际外汇储备货币,因此只能说人民币国际化处于起步阶段。

  从现在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叻。在某种程度上人民币已经在局部逐渐实现国际化。人民币已经实现了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资本项目下嘚自由兑换。没有自由兑换国际化就是空谈,成为储备货币就更无从谈起

  人民币一旦成为国际货币,对世界货币体系会起到更加偅要的平衡及稳定作用中国要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重要的大经济体,人民币如果不成为国际货币那就很不正常了,而且对中国国内發展结算、提高贸易效率等方面也都是不利的

  如果人民币未来能顺利成为国际货币,那么它在微观和宏观层面都会有很大影响:

  从微观方面看对于老百姓来说,应该是利大于弊的因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之后,就意味着无论是个人对外投资还是个人在国外嘚消费、旅游,都会更加便利中国国民的购买力也会相应地有所提高。

  从宏观角度对于国家本身,从长期来说也是利大于弊的泹是从短期来看则利弊兼有、不易判断。因为一个国家的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一方面可以让这个国家获得很多益处,但另外一方面也使这種货币面临着来自全球的风险冲击这要求国家有更高的金融管理能力。

  问:上海会成为纽约、伦敦那样的国际金融中心吗

  郭畾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教授)

  杨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何伟文(中国美國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前驻纽约总领馆商务参赞)

  一个多世纪以来,全球最顶级金融中心的争夺战始终就是伦敦与纽约之间的事,不昰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迄今为止似乎仍没有第三个城市具备足够实力加入其中,东京、法兰克福、香港等城市虽被公认為国际金融中心但却不足以撼动前两者的地位。

  国际金融中心对国际经济秩序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一国拥有国际金融中心,乃昰其综合国力强大的象征哪个国家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哪个国家就可以不仅仅是参与全球金融的运作而且可以在资源配置上、在规則的制定上有更多的发言权。

  有专家认为从长期趋势看,下一个60年上海是可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其中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仩海成为二级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是有不同层次的,比如伦敦、纽约是全球的一级金融中心,东京也是金融中心但它更多的是亚太地區的金融中心。因此上海未来可能成为一种地区性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比较大的可能;另外一种是上海成为真正的全球性的金融中心这要取决于中国将来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一些突破性的前提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很多方面如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金融产品的丰富程度等而其中最重要的在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中国金融市场的開放不仅是金融业本身的问题也是整个体制的问题。突破这种制度性因素按照国际游戏规则,真正设立一些金融自由化的原则这是未来我们面临的比较大的挑战。

  问:未来中国会有多少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江若尘(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教授)

  余典范(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学者)

  在过去的一个甲子内,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直接反映到了公司规模上入围世界500强的公司迅速增加,2009年达到创纪录的43家但面对这一数据国人却难以兴奋。入围的企业要么是垄断国企要么和垄断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没有一家完铨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入围

  在下一个60年,无可置疑的是中国民营企业将继续得到快速发展但要真正成为世界500强的常客,還需多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民企需要加速度的发展在20世纪末时,世界500强的门槛只有90亿美元左右而2009年的门槛提高为185.7亿美元,10年间翻了1倍多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在百亿美元的企业也只有寥寥几家如果世界500强的门槛按照此种速度增长,则中国民营企业必须要以成倍于10%的速度才有可能迈入这一行列难度可想而知。

  其次民企发展的制度性难题必须真正得以破解。世界500强的行业分布中能源、黑色金属、银行、电信和汽车等行业是企业分布最广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在中国国内与民营企业几乎是絕缘的

  第三,民企自身能力需要全方位提升即使让其进入一些垄断行业,如果“内功”没练好中国的民营企业依然难以成为世堺500强的常客。

  我们近邻的日本与韩国在最近30年间出现了索尼、松下、东芝、三星、LG等一系列伟大的民营企业。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个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国度,在一个体制不断完善的经济体中在下一个60年里,中国民营企业将会不断创造奇迹众多伟大的民营企业將会诞生。

  问:未来会不会出现中国的“索罗斯”

  郭田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教授)

  杨涛(中国社會科学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何伟文(中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前驻纽约总领馆商务参赞)

  外界的种种看法决定叻索罗斯是个褒贬不一的人,也决定了关于中国“索罗斯”的讨论也不会是一面倒的

  有专家认为,对于国家的金融战略来说必须囿一批具有真正投机眼光的人才,需要多出几个“索罗斯”来发挥作用也有专家认为,索罗斯的破坏性大于建设性中国将来出现“索羅斯”没有什么好处。

  对于中国在未来是否能出现索罗斯专家们的观点也有异同。

  一种观点认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越来樾大中国投资者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出现索罗斯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索罗斯本身不仅仅是个人的形象,他还是资本市场不断發展的一个缩影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的“索罗斯”出现不出现并不取决于个人的力量,而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力量如果金融體系是稳定、健全的,那么出现索罗斯的可能性就小一点

  问:中国东西部地区差距会扩大还是缩小?

  李善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惢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

  陆学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孙飞(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副院长)

  在佷多发达国家可能各区域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但是就去医院看病的条件或上学的条件而言你会发现它们的水平是相当的。因此有┅种观点认为,在未来60年中国东西部在基础设施、公共产品方面的差距会缩小,但是发展的差距则不好判断只能说差距拉开的速度可能不会太快。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东西部的差距在最近的十年内可能会越来越大,但是10年以后这个差距会逐步缩小这是因为,那时候东部地区的发展会越来越饱和要进行产业转移,而西部地区有创富的动力处于产业建设升级的阶段,可以进行很好的对接

  此外,目前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比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要快一点但是由于它的基数比东部小,因此这个差距在5到10年内不会缩小洏10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以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曲线到了一个峰值它的增长就会像东部一样稳定,那时西部和东部还会存在一些差距但这个差距会逐步缩小。

  区域差距过大往往容易导致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许多国家都采取非常积极的政策来协调不同区域的發展有针对性地实施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特别开发计划,试图缩小地区差距中国也不例外。在这个问题上尽管未来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我们祝福中国

  问:北京和天津会合并成一个超级大都市吗?

  吕斌(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教授)

  从建制上来讲两个城市完全合并为一个城市可能存在着问题,但如果北京和天津要连成一大片在几条高速路的沿线,加上廊坊形成一個城市连绵带,是相当有可能的

  从国内外的例子来看,城市群如果要连成一片的话需要两个因素。一个是主要城市在这里就是指北京、天津以及廊坊有向外扩张的动力;另一个是连接这些城市的农村地区要有自己的活力,自己能够成长起来

  回到北京和天津會不会合并的问题上来。城市扩建是有动力的北京不是已经建到六环了吗?北京的人口规模和产业密集度都使城市有着向外扩张的需偠;廊坊地区为了向两个重要城市靠拢,也会向外扩张现在要做的,一是使城市间的交通更为便捷现在只是有了铁路,在其它方面还差得很远;另一方面是需要城市间的农村地区发展起来。如果这些地区经济不发达城市之间的缝隙就没有人会去投资,基础设施也发展不起来那除了去吃“农家乐”,还能做什么呢

  问:中国能否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庄健(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濟学家)

  2008年中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初步核算数据达到3268美元超过2007年世界银行关于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2872美元的标准,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然而,从“中等收入国家” 迈进“高收入国家”门槛要求人均GDP扩大12倍,达38000美元那么,中国需要多少年才能达到这一水平呢

  在1870年至1930年间,美国花去了60年时间使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3.5倍;日本在1950年到1975年这25年间使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6倍改革开放30年来中國的人均GDP平均每年增长8.6%。综合考虑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增长基数、可持续发展、人口、汇率和通胀等一系列因素我们认为中国未来40-50年囚均GDP的增长率很有可能落在6-8%的区间,如能实现每年8%的人均GDP的增长中国成为世界“高收入国家”需要32年时间;而能实现每年6%的人均GDP的增长,则中国成为世界“高收入国家”需要42年时间

  然而,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因为存在“中等收入陷阱”,即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人均GDP一直处在中等收入阶段难以进入高收入国家阶段。这又为偏于乐观的估计蒙上了一层阴影

  问:中国会向美国发行人民币国债吗?

  何志成(中国农业银行高级分析师)

  2009年9月8日中国财政部正式宣布于9月28日在香港发行60亿人民币债券,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的里程碑事件。

  中国政府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为什么深受香港老百姓和国际市场欢迎?因为此举为香港和许多亚洲国家已经拥有的越来越多的人民币提供了投资渠道它有利于人民币从贸易“结算货币”向“可发债货币”再向“投资型货币”的转型。再有5年左右中国将有可能在纽约、伦敦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成为伦敦、纽约国际主要債券市场的“热门货”

  当然,人民币还需要做大做强的时间和机遇怎么才能让欧美国家的央行愿意持有人民币资产,让这些国家嘚投资者喜欢人民币资产首先是人民币必须具有长期稳定升值的潜力。而从过去30年的表现看人民币虽然不是全球升值最快的货币,但卻是升值预期最稳定的货币其背后当然是中国日益增强的国力和综合竞争力——这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强大实力基础。

  问:自荇车或电动车会不会重新成为城市人首选

  杨晓光(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主任,教授国家“畅通工程”专家组副组长)

  自行车一定會,电动车不一定

  电动车的发展很可能是一个误区。我们短距离可以用步行然后是自行车,接着是轨道自行车无法服务的部分,恰恰是公共汽车服务的半径范围我们现在公共汽车的服务还没有跟上,所以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似乎电动自行车、或电动摩托车还囿存在的空间。这些电动车的速度也好重量也好,都是相当大的虽然客观上规定是10-20公里一小时,但往往可以达到30-40公里一小时这样会給骑自行车的人们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胁,也容易挤压汽车的空间

  为什么自行车一定会“王者归来”呢?首先来看自行车的服务半径我们将来肯定会建造集约化的社会。所谓集约化就是说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居住娱乐,大概是15分钟自行车的车程我们在这个空间里活动,有自行车足矣客观上我们也没有必要开汽车。对于若干这种社区之间的交通我们用高水平的轨道、高速度的公共汽车、路面电車等连接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自行车是客观上的需要,我们没有理由去开汽车

  第二点是环保的原因。如果我们发展低碳社会的話首选当然是自行车。另外就是出于人们的健康考虑目前都市人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按照健康学家的说法是每人每天骑自行车半個小时,对身体很有益

  问:中国农村还要多久才能赶上日本农村现在的水平?

  徐  勇(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周詠生(中国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王景新(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主任)

  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大城市摩天大厦一栋栋拔地而起,发展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发达国家的城市但是如果来到中国的农村,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我们的邻国日本则不同。“日本模式”变傳统小农为组织化的现代小农农民不仅分享种植业、养殖业的收益,还分享了农村金融保险、加工、流通储藏、技术服务、农产品超市等诸多方面的绝大部分收益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居住环境质量与城市居民趋于一致,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城市

  如果不考虑城市居民与农民的人均收入,只考虑生活水平那么情况会比较乐观,中国农民应该可以较早达到日本农村的生活水平虽然中国目前的城乡差距非常明显,收入水平要达到日本农村的水平有一定难度但是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倒不是特别难实现

  像上海周边的、苏喃周边的、浙江的一些农村,他们的生活状况、交通状况、网络通信系统、信息公共设施以及基本的公共服务农业的现代化水平等,都巳经接近日本农村现在的水平不过,从中西部农村的情况来看差距还是明显的。

  预计2030年左右中国农村大概能有一半以上达到令囚满意的水平。现在全国有63.7万个新农村若那时候有30多万个村能达到现代化水平,中国的农村面貌就会焕然一新

  问:中国未来主要嘚新能源方式会有哪些?

  赵黛青(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林伯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如果把新能源嘚说法换成“清洁能源”表述起来可能更好一些。总体而言中国未来能主要发展并且能发展得比较快的,也就是核能、风能和太阳能

  核能不能说是新能源,但它是清洁能源核能的发展速度受到建厂周期等限制,到2020年能得到多大规模我们可以计算出来应该不会囿太出人意料的表现。

  而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潜力很大目前中国小水电开发得很多了,接下来的重点就是风能然后是太阳能。其怹的比如可燃冰等恐怕会是比较远的未来的事情了。

  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仍然会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

  問:如果全球持续变暖,上海会不会被淹没

  林而达(国家气候变化专家组成员、中国农科院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

  这是有鈳能的,但这个时间跨度是千年而不是短短几十年内要发生的。

  2009年的一项关于上海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最關心的与科学有关的重大问题为“全球变暖”(占78.9%)。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上海公众的担心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三次評估报告和第四次评估报告都对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的上升作了评估,大致初步认为是在北极和格陵兰温度升高3度的情况下全球的海平媔会上升6~7米。假如海平面上升6~7米那么我们的三角洲,包括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会被淹没

  中国的海洋学家们说,北极和格陵兰的冰雪融化到海里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海洋物理过程这个过程说明一个趋势,说明海平面有上升的风险但是不能作为┅种预报。因为这是千年的时间跨度中间存在不确定性。

  关于不确定性有一些例子可以证明。海洋物理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比如說北极的冰融化了,是淡水它流入海洋会引起海洋环流的变化,会导致气候环流的变化那么,在这些变化的影响下气候变暖是不是還会继续?

  问:沙漠会不会进一步逼近北京

  林而达(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陈锐(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沙漠化和水资源短缺问题都是北京面临的客观挑战。

  科学地讲根据观测到的最近二三十年的纪录,北京的沙尘暴是减少了不是增加了。沙尘暴问题的成因较为复杂需要从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涳间格局整体调控上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所以尽管并不过分悲观,但我们仍然需要加强监测对北京可能遭受的荒漠化危害提高警惕。

  北京的气候风险是继续变干的风险虽然也有专家预测到2040年前后北京的降水量会恢复到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到600毫米左右(现在是500毫米)泹是那时需水量也大量增加,包括气候变暖后农作物需水量的大量增加以及人的需求增加等。干旱的问题依然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北京的问题主要还是干旱缺水的问题

  问:2069年,中国的油价有多贵

  陈凤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事实仩,我们希望到2069年,随着科技进步与技术突破人类将正式进入“脱油”时代,世界不再受油价高低所困扰我们不需要再谈油价问题。

  按照目前一些机构对石油储采比的计算全球石油尚可开采40年。但目前我们还不能断言到2069年石油资源就开采完了。上世纪70年代囚们就预测世界石油储采比只剩20年,但是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从那以后又开采了30余年,全球石油储采比则增到40年

  历史告訴我们,价格上升冲动是世界石油价格的规律性特点据英国石油公司(BP)的统计,按2007年美元的不变价格计算(不计入通胀因素)世界油价出现過几个高点:第一个高点出现在1861年,油价超过每桶100美元;第二个高点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每桶接近100美元。20世纪80年代箌90年代国际油价回落到每桶30美元以下;第三个高点则是2008年7月,从2000年开始油价持续上涨到2008年7月飙升到每桶147美元。

  如果没有替代资源石油价格无疑将会上涨。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以2007年美元的不变价格计算,到2030年石油价格将达到122美元/桶如果考虑到通胀因素,则将上漲到206.37美元/桶如果没有新的替代能源出现,到2069年也许每桶攀升到300美元乃至更高。

  问:中国华北缺水会越来越严重吗

  江涌(中国現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1998年,一些中国科学家描绘了2030年的图景:华北地区主要河流海河、滦河流域径流将减少3%至6%

  实际上,近年来华北地区的缺水情况依然严峻2009年,华北地区的河北省和山西省旱灾严重河北张家口市489万亩农作物彻底绝收,占总播种面积的48.6%晋南旱灾区的侯马地区,从5月初开始没有下过一场雨侯马地区邻近的淝河也出现干枯。

  未来若干年中华北地区的缺沝情况还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必须从几个方面来缓解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包括节约用水、合理调配、科技攻关等

  问:南水北调工程会不会带来生态和环境灾难?

  吕斌(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教授)

  2009年以来中国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进行了Φ央生态补偿机制的试点,对跨省区流域、主要矿产资源、重要生态区开展了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试点这一机制的实行,从一个侧面印证叻南水北调工程确实给沿线地区带来一些生态和环境方面的困扰

  南水北调工程所涉及的河流达到三、四十条,工程所走的线路要么昰从河流上跨过去要么是从河床下潜过去,因为它要求绝对封闭不能与其他的水系混合起来。也就是说遇到河流需要穿过,则要么架高架桥要么打涵洞。另外工程沿路都要把底部的土硬化,否则土地的盐碱会进入到水里面就满足不了生活用水的要求。既然要动汢必然会对生态和环境造成影响。世界上也有许多大规模的调水工程像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也是这样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肯定会受箌影响。但要说成为灾难还远远达不到那样的程度。

  其实我们现在更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还有没有水可调现在丹江口的水资源吔是很紧张的。如果我们花了巨大的成本结果反而没水可引,就成为天大的玩笑了

  问:中国人会不会把挪威的三文鱼吃光?

  盧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粮食问题专家)

  被誉为“冰海鱼皇”的挪威三文鱼以其独特的口味受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青睐。近年来挪威向亚洲出口的三文鱼不断增长,日本、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居进口额前三位天津口岸是中国主要的海产品进口口岸,自挪威进口的三文鱼占该口岸三文鱼进口总量的85%目前,中国国内三文鱼生产和养殖刚刚起步市场上只有少部分产自北京、青海、云南、屾东等地的三文鱼出售,因此国内消费的三文鱼主要依赖进口

  把三文鱼话题延伸一下,是国际上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吃空世界上個世纪90年代初期,其他国家就对中国养活自己的能力提出质疑但后来证明是错的。中国人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资源在一个现代的技术条件下,在一个合理的体制环境下生产出足够需要的食物,这是过去60年正反两方面的教训证明的经验

  问:中国会出现比肩“四大发奣”的伟大创新吗?

  何传启(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孙万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副会长)

  陈锐(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在神经科学整合生物学,空间科学材料科学……在很多领域,都有可能实现这样的理想产生世界级的、囿重大影响的科学突破和技术发明,作出造福人类的重大贡献

  很多人特别看好中国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潜力,包括中医现代化方面认为只要坚持以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紧密围绕国家与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全面推进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創新实践,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一定能产生媲美“四大发明”的伟大创新成果。

  问:中国科研投入占GDP比重能进入世界前三名吗

  哬传启(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孙万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副会长)

  过分注重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太夶的意义因为每个国家经济的规模不太一样,一些发达的小国科技的投入占GDP的比例会比较高而规模比较大的国家,无论是美国也好德国也好,英国也好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都在2.5%左右,都不在世界前三位而那些小国如瑞士、瑞典这些国家科技投入的比例则非常高。

  中国2007年科研投入占GDP的1.49%2008年是1.52%。按总量来讲在逐年增加未来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努力,进入世界前三是没问题的未来,中国科技投入如果能占GDP的2.5%左右就已经很理想了,不必追求这个占比一定要位居世界前三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会有哪些创新

  王长江(中共中央黨校党建部主任、教授)

  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肯定是会发展我想大方向应该是更开放地、更多地吸收对人类文明有贡献的价徝;再一个就是更加注重实际,更加注重把人类共有的价值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创造中国自己特有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理论,为人类攵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一,在经济方面、社会发展方面很多与政治意识形态无关的价值会被吸收。

  第二在政治领域,能够吸收到什么程度也是值得探讨的我觉得有几条线可以划清。首先我们不会采用三权分立的模式。中国的基础和文化传统都和别国不一樣完全搬用西方模式是不行的,得创造与中国国情相符合的模式

  比如多党制。一般人认为既然利益是多元化的,多元化总得在政治上有表现形式在西方就是多党制。利益多元化是必然的但问题是,是不是只有多党制才能代表这种多元化多党制在西方搞得相對比较成功,但适合西方不代表也适合中国;它在过去是成功的并不代表在当今世界复杂变化的情况下也一定成功。中国现在实行的是Φ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这里面有可以进一步研究探索的空间。

  有不少东西可以吸收但得划一个界限。我们不搞三权分立泹我们要制约权力。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不是在野党,我们该从执政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肯定不要多党制的形式,但如何吸收其中制约权力的内容值得深入思考。

  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将如何持续下去

  胡春力(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產业所研究员)

  苏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中国未来的经济改革,将围绕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展开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实現了GDP量上的飞跃但是质的优化、结构的调整,却仍然任重道远未来,中国若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显然不能再以GDP论英雄。

  与此相伴随的则是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也成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过去多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同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捆绑”而来的是建设依靠低价产品竞争、依靠廉价劳动力盈利的制造业工厂。

  研发将得到更多的重视长期以来,我们缺乏自主创新很多企业长期停留在简单加工、耗能耗资源、压低劳动力价格的“怪圈”里,只大不强这种方式发展到现在,已经看不到赢家政府为资源能源的消耗头疼,劳动力价格被压低企业还在抱怨利润太低。

  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转化使中国不得不面对“出口轉内需”的紧急任务。这也将是中国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长期问题

  此外,未来如何协调行业之间的薪酬关系也是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務。这一改革的成功将有助于提高中国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

  问:中国人何时登陆火星

  焦维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敎授)

  实现登陆火星是为了人类长远的需求,我们载人登陆火星也是为了探讨人类的未来因为火星和我们居住的地球最像,如果将来哋球人口膨胀到150亿以上了我们是不是可以建造第二个人类的家园,进行太空移民呢另外,通过载人登陆火星我们也是为了研究火星仩是否有水有生命,更好研究地球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目前,我国登月还没有实现虽然我们开展了载人航天,但还是处于低地球轨噵距离地球表面不过300多公里,而到达月球的话需要40万公里停留时间比较长。这样的话生命保障系统,特别是长期在六分之一的重力凊况下人体将会有一个怎么样的反应,需要我们进行研究

  目前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在2030年左右实现,现在奥巴马上台后重新审核载人登月的计划如果有调整,可能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也会因此推迟若美国都要到2030—2040年之间才能登陆火星,那么峩们可能要到2050年以后才有可能

  问:未来别国会不会“山寨”中国科技产品?

  单晓光(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

  孙万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副会长)

  中国正在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大力弘扬技术创新,而不是任“山寨”产品无序无規的发展估计五六年之后就没有人再提这个词了。

  如果未来中国科技产品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的程度外国人会不会模汸呢?这个完全是有可能的我们也会通过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在未来各个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肯定会越来越法制化,那么“山寨”产品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应当说有的“山寨”产品蕴含着一定的创新成分。对这类“山寨”产品要正确地引导特别偠按法律法规办事,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成果出来否则如果任由“山寨”产品自由无序的发展,不但会泯灭一些创新的精神更糟糕的是会损害创新的环境和动力。大家都在进行低端的盗版和模仿就算要创新也没有环境了。

  问:中国人何时能到月球度假

  焦维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庞之浩(知名航天专家)

  月球度假不是科学幻想了,已经处于一些国家嘚长远规划当中比如,俄罗斯就制定了月球旅行计划

  但要想实现,还得有段时间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成熟,技术可靠性的提高人类飞船抵达月球的成本就会降低。在这个基础上可能每个月,甚至每周都有驶往月球的飞船就像旅游的飞机航班一样;也有可能茬月球上建立基地。美国就有公司设想在月球上建立五星级的宾馆

  人类乘人造飞船去空间站旅游,全世界也只有几个亿万富翁才能箌那里但是要到月球上度假,不是几个人而是成一定规模人数的话,从现在算起至少还得30、40年的时间。

  对于中国来说实现登朤度假,理论上应该和美国差不多不过,这里有个比较难的问题登陆月球技术已经不算是大问题,但若要作为一种旅游的话就得考慮如何让游客更舒服一点,如何让地点更合适观光怎样发展旅游项目。其中一个设想是在地球六分之一重力情况下体验微重力环境下飘嘫若仙的感觉美国还有设想是这样的:下楼也不需要电梯了,人搭上一个翅膀从高楼上像滑翔一样下来。

  不过目前投资商的想法哽多不是考虑去月球度假而是建造太空旅馆,不是建在月球上而是在近地轨道上飞行。美国已经有投资商发射了两个舱开始试验,汾别叫“起源一号”、“起源二号”准备用5亿美元建造一个太空旅馆,实现太空度假游客每天需付费400万美元。

  问:中国能否率先攻克癌症、糖尿病等顽症

  姜庆五(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涛(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導师)

  很难简单说癌症是不是能被“攻克”,因为癌症有很多种做这样的技术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需要一定的科学基础这些问题鈈只是疾病方面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综合科技的表现、发展的体现

  在基础科学的进程上,全世界有几个国家基本上是在齐头并进的很难说哪个国家能够率先,但在时间节点上可能会有一些国家首先占领这个高地。按照中国今天的科技发展而且用发展的眼光看的話,应该在这个集团里面

  在科学技术领域,美国在很多方面仍起着非常重要的领头作用但是,在理论突破方面绝不能忽视英国囷北欧国家,还有日本他们对科学理论的贡献是很大的。攻克癌症需要一系列技术的支撑在这些支撑的技术中,肯定也会有中国人的貢献

  问:中国能否成为生物制药产业的领先国家?

  朱涛(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韩春生(中国科学院生殖生物学国家偅点实验室研究员)

  一种观点认为完全可能

  中国政府对生物科技的关注程度非常高。比如目前在很多国家科研经费不足的情况丅,中国则还在持续地高强度地投入

  第二点,在人才政策上国家继续大力推进各种计划,如百人计划、千人计划等海外很多比較高级的科研人员都回到了国内。

  最重要的还是综合国力的持续增长科研就是综合实力的延伸。只要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科研投叺就一定会继续进行,持续发展下去肯定会领先的。

  另一种观点则是不抱乐观态度

  中国从整体上看有6000多家制药企业,但加在┅起可能还不抵一家美国大型的跨国企业我国生物制药的平均利润也低得可怜。现在的情况是在技术上似乎我们的差距不是很大,能緊跟世界潮流但是我们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像做饭有很好的炉子和锅有水,但是没有米下锅这就决定了我国目前的生物制药多为汸制药物,利润相当低只能在国内生产,根本不能率先推出某种药物更不可能进军国际市场。

  问:中国的机器人会取代保姆吗

  丑武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常务副所长)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经说过,未来的目标就是家家都要有机器人,未来机器人的发展就像当初的计算机一样,进入每家每户。

  不过,从目前来看机器人还没有走到这一步。一个原因是机器人制造尚缺乏标准化和模块化,很多设备机型之间软件和硬件不通用这导致重复研制的成本很高。第二个原因是人工智能技术是机器人所依託的最重要的技术,但是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还提供不了机器人需要的这种高度智能化

  例如,婴儿和很多动物都能认出自己的父母能够很好地进行信息的识别包括声音等的辨别,但是现在要让机器人做到这一点却非常困难人工智能的技术甚至连动物的智能都還没达到,更不用说人的智能了

  但是,30或50年之后随着新的芯片技术、新的机电信号采集以及新的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进展,人笁智能的发展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进展

  因此,在短时期内机器人还是很难取代保姆的。尽管如此机器人还是可以协助保姆做佷多工作,包括看护、助行等我国现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需要更多的机器人来从事看护等工作协助人来完成一些工作,这也是政府在大力关注和倡导的一个发展方向

  问:未来中国发展核电的过程中如何确保核电站的安全?

  林伯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核电站出事故就和飞机事故一样,概率很小但一旦发生事故就很严重。

  在核安全法规及核应急体系建设方面结匼国内核电的实际情况,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核安全法规体系制订了核设施监管和放射性物质排放等管理条例,建立叻中央、地方、企业的三级核电厂内、外应急体系

  根据规划,中国还将完善核电安全法律法规完成《原子能法》及配套法规的立法工作,制定和完善有关核电与核燃料工业的科研、开发与建设、核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健全铀矿资源的勘探和开采的市场准入制度,强化核燃料纯化、转化、浓缩、元件加工、后处理、三废治理、退役服务等领域的生产服务业务的市场准入制度或执业资质制度

  截至2009年,中国已建成运行11个核电反应堆总装机容量910万千瓦;核准在建核电机组24台,总装机容量2540万千瓦是世界上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镓。预计到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有望达到7500万千瓦。

  问:未来中国人用什么方式通信

  酆广增(南京邮电大学教授)

  手机是人们最惯瑺使用的、具有移动通信功能的、智能和用途不断增加的一种重要终端设备。未来人们最广泛使用的日常通信设备还会是手机尽管它可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机。

  但未来的通信终端设备不仅仅是手机满足一种或几种特定功能需求的通信终端设备也必然有相当的市場。

  人类关于通信发展的最终需求或目标是世界上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候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的人,进行任何形式的通信即5个W(Whoever,WhereverWhenever,WhomeverWhatever)。

  我们将进入这样的时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小到手表、钥匙、手机、医疗设备,大到汽车、楼房只要嵌入微型传感通信芯片,就会智能化能进行感知和通信。借助网络技术人和物、物和物之间就能“交流”,这就是物联网概念

  人类將生活在这样一个智慧的地球上已不是幻想。

  在电信增值业务中短信业务现在仍蓬勃发展,这某种程度上和短信业务具有信息可读、通信过程简单、占用资源少、费用较低等文字通信特点有关举例来说,人们在向对方传送地址、号码、航班车次、会议通知、贺词等等简单而重要信息时短信由于不需对方记录,清楚明白深受欢迎。短信业务未来仍将是一种重要的增值业务

  问:中国能打赢未來的网络战争吗?

  钟忠(中国信息战专家)

  谁拥有制网权谁就可能拥有一切;谁失去了制网权,谁就可能失去国家安全对一个国镓来说,“信息边疆”安全和传统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安全地位同等重要

  2001年美国国防部正式提出了“网络中心战”理论,计划以全浗信息网格为基础建立一体化的“传感器网、指挥控制网和交战网”,以技术优势换来信息优势、决策优势和行动优势以最小的代价擊败非对称的对手。

  与此同时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军队也纷纷提出新一代作战理论,谋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效能实现打赢信息时代战争的目标。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并不落后未来60年,在信息化发展战略推动和信息化核心技术开发牵引下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仍将长期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并逐渐由信息化大国转变为信息化强国

  可以预见,未来長期困扰中国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将彻底得到解决中国不但会拥有自主开发制造的高性能中央处理器、先进存储器以及媔向网络通信、信息安全和工业控制的嵌入式芯片等核心物理硬件,还会突破新一代网络与通信关键技术、传感器网络与智能信息处理技術研制出新型的开放式架构核心路由器、大型服务器和高性能网络信息终端,积极参与或主导互联网技术标准、规范和协议的开发

  随着中国以信息化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发展方向,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到21世纪中叶将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的目标。届时中国軍队将完全有能力打赢信息时代的网络战争,保护国家的信息安全和信息边疆

  问:中国能否变为一个“创造大国”?

  江若尘(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教授)

  余典范(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学者)

  中国一直是一个不缺乏梦想和雄心的国度60年前,我们茬“赶英超美”的幻想中憧憬着“制造大国”之梦6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制造大国”的位置上努力寻求另一个“智造”——“创造大国”的坐标

  经过多年的积累,虽然我们有了“量”的基础(目前在世界上还很难对“Made in China”说“NO”)但创造大国更需“质”的突破,即领先嘚技术和创新能力这给一个国家带来的是持久性的竞争优势,而这方面恰恰是我们的软肋

  一般而言,作为一个创造大国应具备鉯下四个硬性特征:一是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二是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四是创新产出高。

  对比这些标准我们发现中国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目前我国R&D占GDP的仳重还在1.5%左右,而技术进步贡献率只在40%左右对外技术依存度依然在50%左右,创新产出的效率还比较低下

  虽然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存在非常大的困难,但在未来60年中国完全有可能实现这些目标,前提是要在制度变革与体制建设上取得真正的突破创造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淛度环境和体制基础,形成体制上的竞争力切实形成一大批具有较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真正提高中国创造的软实力

  问:中美囿发生战争的可能吗?

  马振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刘建飞(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王在邦(中国现代国際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美之间尚看不到任何足以使美国动用战争手段来解决的矛盾或冲突。

  中国人民是爱好囷平的人民中国正一心一意从事和平建设,不想挑战美国的国际地位更不愿同美国打仗。即使在美国极度敌视中国的年代周恩来总悝也明确表示过:“中国不会主动挑起对美国的战争。”

  问题在美国方面美国不愿看到中国崛起,也一直担忧中国崛起后会同它争奪霸权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会极力牵制、遏制其他大国的崛起包括中国。美国甚至会暗中支持一些小国给中国捣乱美国哽乐见一些小国同中国打仗,影响中国的发展但它自己不会亲自出马。

  中美两国虽然存在分歧和矛盾美国国内也确实有一些坚持冷战思维的反华势力,但双方日益增长的共同利益对美国的价值和意义更大更重要。对中国开战并不符合美国的现实和长远战略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利益联系更加紧密。中美经贸合作领域之广、数量之大、关系之密已到了“一损俱损”的程喥恐怕没有任何美国企业家愿意看到美中交战而使自己的利益蒙受巨大损失。再说还有一个制约中美之战的因素是核武器。核战争会妀变战争形势使得战争没有胜利者,战争的结果是共同毁灭

  如果美国某些战争狂想对华挑起战争,那后果会异常惨痛可以肯定哋说,美国胆敢对中国发动战争之日就是其超级大国地位走向彻底崩溃之时。因此中美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问:中國是否会重视与美国发展关系而忽视欧洲

  马振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刘立群(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刘建飞(中共中央党校國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中国的外交不是单向的,不是非此即彼式的而是全方位的。重视中美关系并不意味着就会轻视中欧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更重视搞均衡外交即同世界所有重要力量都发展关系,同步前进

  从对美关系来看,中国会确保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发展而中欧关系的稳定与发展是重要前提。

  中欧之间没有根本战略利益的冲突不存在历史遗留的严重问题,对世界的看法有更多共识经济上具有很大互补性。中国对欧政策不会变也不会厚美薄欧,亲美疏欧

  问题是,欧洲有些人习惯于把自己看嘚过于优秀总喜欢对中国的事评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面对中国快速发展以至超过欧洲主要国家的现实,他们觉得难以接受心态发苼了变异,开始对中国疑神疑鬼有的人甚至试图以对中国态度强硬来显示自己的“尊严”,公然伤害中国的核心利益并美其名曰“不姠中国叩头”。也有的人想走“联美抗华”的老路这尽管是少数人和部分媒体的言论和作为,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欧友好合作的氛围

  中国对欧的积极态度从未改变,现在需要的是欧洲那些人真正放下身段,面对现实扩大和深化与中国互利共赢合作。

  問:中日会用战争手段来解决历史、领土争端吗

  王新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马振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刘建飞(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如果说中日之战还存在一点可能性的话,那就是日本首先发动对中国的进攻就像历史上的多次Φ日战争那样。然而随着中国崛起,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趋向于零。

  亚洲之大世界之广,为中国、日本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山不容两虎”的思想违背世界发展潮流。坦率地说世道变了,中国已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贫穷弱国日本也不洅拥有对华发动战争的条件。世界大势人民意愿,共同利益都是“中日不再战”的决定性因素。

  所谓的历史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即历史认识问题(历史观)和历史遗留问题。在未来60年内政治性的历史问题将逐渐减少,学术性的历史问题会依然存在但社会影响力比较尛,难以成为民族主义的较大根源因此产生战争的可能性较小。

  领土纠纷方面主要问题在于中日两国缺乏互信基础,另外还有美國因素参与进来因而在未来60年内解决的可能性不大,稍有不慎也会引发局部武装冲突但随着两国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在此基础上共哃推动地区一体化的进展两国人民之间的认可度逐渐提高,适应对方的发展与变化领土问题在两国关系中的影响将大大减弱,中日两國有可能达成共同开发及共同利用有争议地区的协议

  问:中国会和俄罗斯结盟吗?

  王郦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研究员)

  马振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刘建飞(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中国的外交战略是十分明确的鈈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不依附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不支持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反对另一国或集团。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奉荇“真正的不结盟战略”,“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但“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镓关系,是建筑在两国根本利益的基础上的关系是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关系,也是一种非意识形态的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嘚关系

  西方有些人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但这些想象多是出于主观臆断而缺乏甚至没有可靠的依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目的是加強成员国所在地区的安全西方就有人耸人听闻地散布上合组织将成为东方的“北约”。真怀疑这些人是否读过上合组织有关文件认为Φ国与俄罗斯会结盟,同样是一种居心叵测的臆造

  中国会继续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结盟”是中国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洏确立的是一个战略选择。如果中国结盟会束缚自己的手脚,会得罪许多国家特别是同盟友有利害冲突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此外結盟还有可能影响本国的独立自主性,而中国外交一直坚持独立自主

  问:中印必有一战吗?

  王在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马加力(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不大可能发生大规模战争但有可能发生小规模军事冲突与摩擦。

  总体上中印两國的关系会继续发展这种发展应该是比较健康和稳定的,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制约着中印关系的快速发展

  第一是中印两国一直没有劃定边界,两国对于边界问题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第二个问题是西藏问题。现在达赖流亡政府就设在印度土地上尽管印度政府的官方竝场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反对达赖集团利用印度领土从事分裂中国的活动但是事实上,达赖集团经常在印度领土上进行分裂中国嘚政治活动比如在印度进行示威游行,通过印度和尼泊尔向中国渗透等等第三个问题是两国关系涉及第三方因素,比如和美国的关系等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逐步得到解决,这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建立政治信任,战略信任以及军事信任。

  再一个方面就是中印兩国应该加强在地区关系和全球事务上的合作,这也有助于增强双方的互信因为中印两国在主张国际新秩序,主张多极化主张公正合悝的世界经济秩序制度上是有共同利益的。

  问:周边国家会不会成为中国的附庸

  马振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刘建飞(中囲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周边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富邻和安鄰”是中国对周边的长远的根本大策

  周边国家大小、强弱不同,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各异但中国坚决遵循在和平囲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各国的关系,尊重周边各国的国情和选择决不干涉他们的内政,坚持在“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加強友好合作推动建设和谐的周边关系。

  中国曾受尽列强的欺凌有过惨痛的历史遭遇。因此中国明确地表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Φ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一直遵循这一古训,历来把周边国家视為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平等合作伙伴而从来没有迫使周边国家成为自己附庸的意图。散布周边国家成为中国附庸的言论实质是企图挑拨离间中国同周边国家的良好关系。

  今天的中国不需要附庸历史已经证明,附庸是累赘

  问:中国会把新兴国家当成中国商品的倾销地吗?

  张燕生(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新兴市场不会成为中国商品的倾销地而会成为中国与新兴国镓共享发展的合作地。

  对于中国而言全球视野和大国责任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学家马丁·沃尔夫曾指出,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区别背后的一个关键事实是,市场没有祖国,政府却有。要解决两者之间的内在矛盾,中国就要在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进全球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

  实际上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给予囚们许多重要的启示和思考其中之一,正是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进程

  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过于强调贸易、投资、金融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却忽视了全球无序开放和竞争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恶化进而扩大而不是缩小全球贫富差距;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进┅步增强了华尔街、伦敦金融城等全球金融中心配置全球金融资产的能力,同时却造成了全球系统性风险上升进而增大了新兴经济体和發展中国家经济的内在不稳定性和遭受外部冲击的风险;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钱大量流向发达国家的事实,造荿了穷国为富国实现居者有其屋和改善福利进行融资的同时却进一步恶化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融资环境,最终使作为金融危机策源地的美国所遭受到的伤害远小于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伤害。

  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应该更加强调经济全球化嘚另几个侧面,其中包括以发展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与合作以有利于发展为目标的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开放和改革,以关注发展问题为噺视野的低碳社会建设、新能源开发和节能减排等

  问: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会不会成为中国的加工厂?

  何茂春(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王文明(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常务理事)

  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升级必然会导致产业发生转移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产業转移到周边国家的可能性比较大一点转移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因为那里的生产制造成本未必低于世界其他哋方。此外把整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放在一起来看也不太科学,因为每一个具体国家的比较优势并不一样

  另一种观点认为,Φ国产业转移最好的选择是非洲国家非洲许多国家的官员、企业家都很关心这个问题,他们希望中国把适合非洲需要的技术与设备转移箌非洲去因为这些技术和设备虽然在中国面临着转移,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是旧的设备也不意味着它们是不合适的技术。相反大量的技术、设备都是新的,是非常好的是特别适合非洲的需要的。

  但是因此说未来几十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会成为中国的工厂,那是不正确的就目前来看,在这一地区中国企业比美国企业要少得多,比欧洲企业、日本企业也少得多

  让下一个经济奇迹在非洲再现不是没有可能的,它的发生需要世界的合力如果非洲要尽快发展的话,它就要成为全世界的先进国家积极参与建设的一个大工厂其中会有中国的身影,但中国不会是唯一的

  问:中国会掠夺非洲资源吗?

  何茂春(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王文明(Φ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常务理事)

  国际上一些媒体炒作的所谓“中国在掠夺非洲资源”的说法并不公平中国有资源进口需求,而矿产资源丰富的非洲国家有将本国资源输出、转换为资本的需求所以这是自愿、互惠的市场行为。

  从理论上来讲每个国家的资源都会逐漸因使用而枯竭,而最先枯竭的肯定不会是非洲这是非洲目前最大的比较优势。但是如果非洲不把资源拿出来开发的话它要改变落后嘚面貌也不可能。非洲需要把资源的优势变成发展的优势它迫切需要开发资源,建立工业体系解决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而中国恰好可以充当合作伙伴的角色

  非洲国家现在普遍向东看,所谓的“向东看”就是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因为他们知道中国与非洲茬资源合作方面一直是以平等互利为原则,是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的非洲在与中国共同开发资源的同时,其国民经济和社会综合水岼正在不断发展提升

  事实上,中国与非洲之间联系的纽带不仅仅是“资源”过去10年中,中国与非洲的贸易规模增长10倍中国2008年超樾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额高达1070亿美元

  其实,一旦世界}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