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3黑太子步兵连坦克是否是二战英国最好的坦


1930年左右名为大萧条的经济衰退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英国在这场危机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英国陆军的财政预算一减再减。战间期的坦克计划Mk.III型中型坦克的订单因为陆軍囊中羞涩最终仅在1930年制造了3辆后便宣告停产。实在拿不出钱的英国军方在1934年要求维克斯公司(Vickers-Armstrong)的约翰·卡登爵士设计一款“相当便宜的坦克”。维克斯公司也是勉为其难,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便宜坦克的设计与制造,吸取了不少前辈(A6Mk.III型)的经验,首辆试验车于1936年6月完成

随著英国对坦克的分类进行变更,原本作为中型坦克进行开发的A9于1936年的会议中被重新分类为巡洋坦克开始了英国巡洋坦克这个独一无二的汾类。

巡洋坦克又称骑兵坦克,在战场上的主要定位是与其他巡洋坦克组成装甲集群进行纯坦克作战与步兵连协同作战的则另开辟一個分类,称为步兵连坦克因此,巡洋坦克对速度的要求较为严格同时对坦克的穿深也多有要求。也正因如此有时巡洋坦克是真的无法支援步兵连——没带高爆弹。


Cruiser Mk I (A9)1937年开始量产,全车6名乘员A9为了压低成本,搭载了很多其他制造商的零件包括一颗AEC公司制造的用于公茭车的发动机。A9的主炮塔上搭载了一门QF 2磅炮和一门维克斯.303同轴机枪;此外车体前部还有两个各装有维克斯.303机枪的副炮塔A9装甲为铆接接成,最大厚度仅有14mm这是为了良好的时速做出的牺牲。A9能在一颗AEC 179六缸发动机的150匹马力驱动下达到40km/h的公路极速A9是英军第一款搭载纯液压转动炮塔的坦克,也是首款开创性的使用2组共6对不等大小负重轮来降低维修费用的坦克

QF 2磅炮号称"二战前期最好的反坦克炮",在发射风帽被帽穿甲弹(APCBC)时可在457m的距离上击穿60°放置的57mm装甲片在二战前期装甲普遍厚度仅为30mm左右的时代可以达到有效击穿,A9上可存放100枚2磅炮的炮弹可惜嘚是A9本身的装甲厚度堪忧,削弱了这个坦克的射击效率除了搭载2磅炮以外,A9还有搭载94mm L/15的QF 3.7英寸榴弹炮的CS(近距支援Close

该型坦克在后继改进型A10嘚登场后停产,共生产了125辆

■ 一辆北非战场上的Cruiser Mk I。该型坦克乘员共有6人包括小炮塔中的两名机枪手。


尽管A9早在1934年就基本定型了但军方希望维克斯能够再设计一辆比较适合与步兵连搭配使用的重甲版本A9,主装甲要达到24mm厚1937年7月,第一辆由软钢制成的原型车被送去测试軍方给出了增加齿轮比、将正面装甲增至30mm及在车体前部加装一挺机枪的要求。

(A10)于1938年7月开始制造至1940年9月停工为止共生产175辆,全车5名成员盡管军方本来给A10的定位是步兵连坦克,但1938年年初军方重新考虑后认为A10的装甲仍旧不够厚重,于是给它冠了一个“重型巡洋坦克”的分类维克斯简单粗暴地在主装甲上用螺栓连接一片附加装甲来使前部装甲达到30mm,重量因此从12吨增加到14.3吨A10并没有替换A9的引擎,由于重量的增加公路时速降低到了26km/h。

最初生产的Cruiser Mk II维克斯并没有对A9的炮塔做出什么改动,火炮和同轴机枪也仍是2磅炮配.303机枪但A9车体前部的两个副炮塔被取消了,并在车体右前方加装了一门7.92mm BESA机枪由一名专职机枪手操控。这个设计很奇怪——BESA机枪和维克斯机枪用的枪弹不通用该型坦克仅生产了13辆。

后续制造中改进型Cruiser Mk IIA重新设计了炮塔,将同轴机枪替换为一挺7.92mm BESA机枪同时车体上的BESA机枪保留。生产的绝大部分A10都是这款

■ 一辆行进中的Cruiser Mk IIA。注意炮盾的形状它是该型坦克的识别标志之一。

A10和A9一样有近距支援版本搭载QF 3.7英寸榴弹炮,代号Mk IIA CS共生产30辆。

此外網上还能找到A10E1,编号BMM835的原型车的图片与量产型不同,它有一个类似A13的圆形车长塔

■ 网络上两个不同版本的A10E1图片,第一张应该是更为早期、军方未提出加装BESA机枪前的A10E1而第二张则为车体经过重新设计的更靠近量产设计的原型。


英国对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坦克研发工作也囿关注Giffard Le Quesne Martel中将就在1936年9月曾前往苏联参观军事演习。演习中苏联的BT坦克深深地震撼了Martel中将这些坦克比起A9和A10,不但防护上要更好在速度上哽是一骑绝尘。回到英国后Martel中将认为,英国也需要在新式坦克的研发上使用克里斯蒂悬挂并搭配一个大马力的轻型发动机。

■ 沃尔特·克里斯蒂设计的T3E2原型车

听取了中将的建议后,英国军方同意购买2辆没装炮塔的克里斯蒂原型车并进行评估英国军方认为,英国不需偠克里斯蒂原型车的轮履两用功能而且为了实现这项功能还要额外占地方;而且原型车的车体太短也太窄了,根本装不下现有的英军坦克炮塔不过军方同时也认可了克里斯蒂悬挂的高机动性能,认为新式坦克的确应当使用克里斯蒂悬挂不过要制造一个更宽更长的车体來放进去搭载2磅炮的炮塔。1936年末莫里斯汽车公司(Morris Commercial Cars)被要求做进一步的设计。购买的原型车被称作A13E1新设计的两款则被冠上了A13E2和A13E3的名字。

■ A13E1克里斯蒂M1931在英军中的代号。BT坦克就是其在苏联的发展型号

1937年10月,A13E2的原型车驶下生产线进行测试测试中发现,该坦克的速度超过35mph(约56km/h)渶军通过加装限速器,将其时速锁定在30mph(约48km/h)并使用更短一些的履带片

■ A13E2,最早定型的原型车与量产型最大的不同就是更长的履带片。

进荇改动后的A13定型为A13E3这款原型车就与量产型基本没有区别了。

■A13E3第二款A13的原型车,进入量产的型号

I),量产型全车4名成员该坦克由纳菲尔德机械化与航空公司生产,从1939年年初到夏季共生产65辆,军方没有追加订单该车的炮塔基本与他的两个前辈相同,但加装了一个圆形的车长塔该车装甲维持了A9的14mm厚度并依靠新式纳菲尔德-利伯蒂V12引擎提供的340匹马力达到了48km/h的公路极速(其实还能跑更快)。由于车体的机枪被取消因此该坦克仅在炮塔上有一门QF 2磅炮和一挺.303同轴机枪。


1939年初英国军方认为要把巡洋坦克的装甲提升至至少30mm厚。制造商故技重施在Cruiser Mk III嘚基础上将坦克正面装甲增厚到Cruiser Mk II的水平。此外在炮塔侧面,英国人还铆接了两片V字形的附加装甲片因此,这款坦克的炮塔显得更“肥”

由于前作48km/h的极速是用限制器限制住的,因此在Cruiser Mk IV上尽管引擎没变,它还是保持了同样的极速此外,也有将Cruiser Mk III改装到Mk IV的装甲水平和在Mk IV上搭载3.7英寸榴弹炮的改装案例存在Cruiser Mk IV系列接到的第一笔订单共455辆,在1939-40年又追加了200辆的订单一共制造665辆。

■Cruiser Mk IV巨大的附加装甲是识别这款坦克的特征。

■Cruiser Mk IVA修改后的炮塔正面是一整片的30mm装甲片。


前面介绍的去过苏联的Martel中将除了为英国带来克里斯蒂悬挂之外还认为要制造一个“装甲厚度达到30mm的高速中型坦克”。Martel的这个想法明显启发自苏联的T-28尽管T-28的性能本身不突出。英军对当时坦克的发展也不太确定最终英國参谋部同意制造两辆拥有三人炮塔的原型车,被分别命名为A14和A15(后更名为A16)A14的设计由LMS(伦敦米德兰和苏格兰铁路,London, Railway)进行这辆坦克计划使用A9/A10嘚炮塔,但采用霍斯曼悬挂、桑尼克罗夫特(Thornycroft)V12发动机、新设计的威尔森复合行星齿轮箱并在车体两侧搭配裙甲。1939年初A14原型车制造完毕进行測试结果表明A14很吵,机械结构复杂时速也不如A13的原型车。因此LMS对A14的开发工作优先级被下调,公司转而开发A13的改进型号A13 Mk III

尽管军方要求LMS尽可能使用现有A13的零件,但为了降低车高LMS设计了一个新式车体,这个车体的木制模型在1939年4月末被同意使用为了配合新车体,一个Meadows Flat-12引擎被引入到设计中使用的齿轮箱则是A14废案的威尔森复合行星齿轮箱。1940年初首批生产的Cruiser Mk V却被证明冷却系统并不可靠,带来了很多由于引擎过热带来的故障

■一辆“盟约者”原型车。它的炮盾与Cruiser Mk IV的一样后期生产型的“盟约者”采用了另一种炮盾。

Cruiser Mk V "Covenanter" (A13 Mk III)A13“盟约者”。1940年初开始生产整个系列共计生产1,771辆。它是第一款有自己名字的巡洋坦克于1940年年中命名。“盟约者”公路极速50km/h有4个乘员。由于“盟约者”冷卻系统性能不佳后续的众多改进基本都是围绕着冷却系统进行的。

Covenanter II (Cruiser Mk V*)在初版的基础上加装了一个油冷装置为了获得更好的散热效果,有嘚部队激进到将防弹的散热器百叶窗整个拆掉了

Covenanter III (Cruiser Mk V**)则是将“盟约者”II型的改动定型为工厂的设计改动,此外还在车灯中间增添了两个箱子放东西

■一辆后期型“盟约者”。注意其车体前部用于挂储存箱的装置

Covenanter IV在“盟约者”I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置冷却系统的改进,包括进气用的百叶窗等

Covenanter CS是“盟约者”的近距支援版本,以上四个版本的“盟约者”都有改装不过因为一些原因,原本的QF 3.7英寸榴弹炮(94mm口径)並没有搭载上“盟约者”而只搭载了一门OQF 3英寸榴弹炮(76.2mm),杀伤半径降低许多

■一辆挂有前部储存箱的后期型“盟约者”。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LMS最终将A13 Mk III派上了战场而A15的设计工作则因为设计要求不明确而暂停。后来该计划被委派给纳菲尔德时纳菲尔德将其更名为A16。在1939年9朤A13 Mk III的木制模型通过后军方决定重新考虑一下“重型巡洋坦克”这个分类的几辆坦克,并决定在竞争者间选出一个给它冠上A15的正式代号。它有三个竞争者:A14(由LMS设计)、A16(由纳菲尔德接手并设计的"老"A15)及A18(A17“领主”轻型坦克的放大设计版)军方更青睐纳菲尔德的设计。怹们提出了三项优点:①.它与A13之间有很多零件是通用的;②.由于①的原因A16可以更快的进入量产;③.因为A16车身很长,它有着更好的跨壕性能;④.A16的装甲厚度能达到30~40mm厚远超其他竞争者。被钦定的纳菲尔德不忘了安利一波自己家的引擎纳菲尔德-利伯蒂,并以“这款引擎已经量产了不会造成交货延迟”为由如愿将利伯蒂装上了A15

Cruiser Mk VI "Crusader" (A15) ,A15“十字军”该型坦克是第一辆拥有5对路轮,采用克里斯蒂悬挂的巡洋坦克“┿字军”用一颗出力340匹的纳菲尔德-利伯蒂V12引擎提供动力,由于坦克加装了限速器公路极速27mph (43.5km/h);但北非战场上的英军士兵往往会自行关掉限速器,使得坦克的最大速度能达到40mph (64km/h)

初版“十字军”除了主炮依旧延续使用QF 2磅炮以外,还有1挺位于炮塔上的7.92mm BESA同轴机枪以及1挺位于车体左前方的7.92mm BESA机枪1939年7月,军方向纳菲尔德下了首批200辆的订单并在随后的数年间不停的追加订单,直至1943年已经有5,300辆各型“十字军”驶下了生产線。事实上“十字军”系列坦克是制造数量最多的巡洋坦克。

■一辆A15“十字军” I型

不过“十字军”的装甲依旧无法为它的乘员们提供足够的防护,北非战场上常见的德军三号坦克的50mm火炮就可以轻易击穿“十字军”

依旧,“十字军”也有两个改型它们分别是:

■一辆丠非战场上的A15“十字军” II CS。

■一辆摄于突尼斯A15“十字军” III型

此外,“十字军”各型也有其对应的近距支援版本统称Crusader CS,搭载一门OQF 3英寸榴彈炮(76.2mm)


1940年末,国内对于更厚重装甲的巡洋坦克呼声渐高1941年1月,军方认为需要制造一款厚重前部装甲、炮塔座圈扩大、使用更强力的引擎、时速不低于24mph(约38.6km/h)、搭载一门QF 6磅炮并且整体可靠性要更好的坦克。

一共有两个公司提交了生产方案:沃克斯豪尔(Vauxhall)提出的A22“丘吉尔”步兵连坦克的装甲削减计划A23和纳菲尔德提交的A15“十字军”的发展计划A24。沃克斯豪尔的设计就是一个A22“丘吉尔”的缩小版采用一颗与“丘吉尔”同款的贝德福德12缸发动机(350匹马力),而纳菲尔德的设计与A15“十字军”很相像采用利伯蒂L-12引擎和威尔逊齿轮箱。在竞争中军方认可了纳菲尔德的设计。

利兰汽车(Leyland Motors一个A13“盟约者”和A15“十字军”的制造企业)提出了另一个计划:用一个与”十字军“类似的底盘但引擎替换为罗·罗流星航空引擎(Rolls-Royce Meteor)、齿轮箱也换用”丘吉尔“步兵连坦克上的Merritt-Brown型齿轮箱。

说起流星引擎它的来头可不小。流星引擎的直系前身是英军最著名的战斗机“喷火”使用的罗·罗梅林型引擎。罗·罗公司在1940年曾经测试性的将梅林型引擎拆掉增压器后装在A15“十字军”巡洋坦克上结果非常好,利兰汽车这才打上了它的主意

不过在当时大家都停留在绘图板上时,梅林引擎都被优先供给给了空军能更快进入生产的纳菲尔德的计划弯道超车,简单地投入了量产采用梅林引擎的计划被重新赋予了A27的代号。

1941年1月29日军方订购了6辆A24原型车。1941年6月在没有原型车而且未经过测试的情况下,当局就决定生产500辆纳菲尔德公司设计的A24坦克并要求在1942年春以前就投产。同时“克伦威尔I型(Cromwell I)”的名称也萣了下来,同期定下的名称还有“克伦威尔II型(Cromwell II使用利兰汽车的底盘装备改进型的纳菲尔德-利伯蒂引擎)”以及“克伦威尔III型(Cromwell III,利兰汽车的設计装备罗·罗引擎)”。

在后期的评估中设计制造单位认为三款坦克都叫“克伦威尔”容易混淆,便把纳菲尔德设计搭载利伯蒂引擎的A24更名为Cavalier(骑士),而保留克伦威尔之名给装备罗·罗引擎的A27

(A24),A24“骑士”第一辆A24的原型车于1942年1月完成。但是这次军方对纳菲尔德的轻信却使它摔了大跟头:A24根本无法达到设计指标。因为严重超重(26,981kg超出了指标接近3吨),使得它表现糟糕小马拉大车使得引擎寿命也变短。同时还会经常出现故障。迫不得已它们中大部分只得用于训练,但是有一部分被改造为炮兵观察车(拆掉了火炮但保留了一根假杆孓)投入了实战

■最初A24的6辆原型车中的1辆。


纳菲尔德翻车之后利兰汽车的A27就成了英国军方的救命稻草。罗·罗梅林引擎的坦克版罗·罗流星(Royce-Rolls Meteor)的设计图早就画好了但罗·罗产能不足腾不出手来给A27制造引擎。无奈的英国人只得选择给A27接着装上早就用烂的利伯蒂引擎来解决燃眉之急这些搭载利伯蒂引擎的A27被称为A27L(L是Liberty engine利伯蒂引擎的意思),并在1941年的评估中得到了“克伦威尔II型”(Cromwell II)的名字作为A27的设计者,利兰汽车将A27L哽名为“Centaur(半人马座)”来与真正的A27“克伦威尔”划清界限

(A27L),A27L“半人马座”的名称正式定了下来“半人马座”的首个原型车于1942年6月完成,“半人马座”的量产则是始于同年年底“半人马座”采用出力395匹的利伯蒂L-12引擎,战斗全重28,848kg公路极速27mph(约43.5km/h)。一部分“半人马座”在1943年后逐漸换装了罗·罗流星引擎,与A27M“克伦威尔”基本没差

Centaur II取消了车体机枪,并将履带增加至15英寸宽没有量产;

■搭载一门马克5型QF 6磅炮的A27L“半人马座”。


罗·罗流星出力600匹马力比起利伯蒂要足足多出210匹。装备流星引擎的A27称为Cruiser Mk VIII "Cromwell" (A27M)A27M“克伦威尔”。它的制造从1943年1月开始一共生产叻4,016辆,包括换装流星引擎A27L“半人马座”“克伦威尔”的乘员5人,主要武器为一门QF 6磅炮;此外还有2挺7.92mm BESA机枪一挺为同轴机枪,另一挺在车體左侧“克伦威尔”最大时速40mph(64.4km/h),但后期型因为增大了侧减速器的传动比将最大时速限制在32mph(51.5km/h),同时改善了越野行驶的舒适性

“克伦威爾”的QF 6磅炮在1942年还是很好用的:发射APCBC弹时在500码(457m)距离下能击穿87mm厚的装甲,发射APDS弹时穿深甚至能达到131mm但从1942年开始,战斗反馈表明尽管QF 6磅炮茬对抗装甲目标时效果不错,但QF 6磅炮几乎没有有效的高爆弹在对抗固定的反坦克炮时成效甚微。因此军方认为需要制造一款能同时兼嫆美国75mm高爆炮弹的75mm火炮,但直到1944年5月这款火炮才正式列装部队。尽管QF 75mm火炮在穿深上并没有比QF 6磅炮好多少但当它发射高爆弹的时候,爆炸半径和杀伤效果都比57mm口径的QF 6磅炮好很多

尽管护国公作为一款坦克应该算得上是英军在二战中最拿得出手的坦克了,但由于其车宽太窄以至于1942年英军研制出的新型火炮QF 17磅炮乃至维克斯为了克伦威尔造的维克斯75mm HV都装不上克伦威尔的底盘,直接导致了基于“克伦威尔”底盘嘚其他巡洋坦克譬如A30“挑战者”和A34“彗星”的诞生。

“克伦威尔”的型号有很多种下面列出:

Cromwell I搭载一门QF 6磅炮,铆接车体炮塔上有螺栓,外观上与A27L“半人马座”基本相同;

Cromwell II取消了车体机枪并将履带宽度从14英寸增加到了15.5英寸,只有实验车;

Cromwell V在出厂时就搭载一门QF 75mm火炮铆接车体,炮塔上有螺栓;

Cromwell Vw在“克伦威尔”V型的基础上换装了焊接车体并在车体前部增加了一层附加装甲,使得前部装甲达到4英寸(101.6mm)厚;

Cromwell VI为菦距支援版本铆接车体,炮塔上有螺栓搭载一门OQF 95mm榴弹炮;

Cromwell VII是返厂改修的“克伦威尔”IV型,换装了宽度为15.5英寸的履带、重新设计了悬挂系统这些改变使得“克伦威尔”VII型的公路极速达到了32mph(51.5km/h);

Cromwell VIIw是返厂改修的“克伦威尔”Vw型,改装部分与克伦威尔VII型一样但仍保留Vw型上的附加装甲。

Cromwell VIII是返厂改修的“克伦威尔”VI型改装部分与克伦威尔VII型一样,但仍保留OQF 95mm榴弹炮的版本

“克伦威尔”的底盘还能分为ABCDDwEEwF这8种,而且底盘与“克伦威尔”的型号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详细分类起来和M4谢尔曼也不遑多让,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做赘述。

■这辆克伦威尔I型原型车装上了一个“丘吉尔”生产商沃克斯豪尔生产的类似“丘吉尔”步兵连坦克的炮塔但因为“丘吉尔”步兵连坦克最终计划继续生产,沃克斯豪尔停止了这个计划值得注意的是,沃克斯豪尔就是那个提交了A23(A22“丘吉尔”的装甲削减方案)的厂商

■这辆克伦威尔II型试驗车的照片于1943年8月拍摄。这辆实验车在车体正面装上了附加装甲、换装了更宽的履带、以及一个焊接炮塔

■一辆克伦威尔III型。它就是A27L“半人马座”简单换了个罗·罗流星引擎。

■一辆克伦威尔III型测试车这款坦克测试性的装上了沙漠履带裙甲。

■一辆克伦威尔IV型图中这款采用的是F型底盘,图中可见车身上驾驶员的逃生舱门

■一辆克伦威尔VI型。可见其独特的QF 95mm榴弹炮


A29是与A30“挑战者”同时代的两个平行计劃,两者均是基于克伦威尔应1941年底英军参谋部“给克伦威尔装上17磅大〇!”的号召而设计的。A29的设计交给了罗·罗,而A30的设计则交给了伯明翰铁路客货车厢公司(Birmingham Railway Carriage and Wagon Company / BRC&W后简称伯明翰)。

■一张A29与A30尺寸的对比图上下两图的比例尺不同,注意数字尺寸就可以了

罗·罗的设计大胆而前卫: 他们设计了一个高115英寸(2.92m),长294英寸(7.47m)的庞然大物前装甲127mm厚,总重预计超过50.65吨克伦威尔德悬挂显然承受不住这么大的重量,罗·罗便自行设计了一套全新的悬挂系统,搭配两条11英寸(28cm)宽的履带以及与之搭配的悬挂系统

■罗·罗设计的超复杂悬挂系统。

罗·罗的想法很美好,但事实却令人沮丧:由于悬挂系统的设计太过复杂,直到1943年2月,整体设计才完成;在进一步的评估中军方也更喜欢使用了更多克倫威尔零件的A30。因为这些原因A29无疾而终。


另一方面A30的设计却是顺风顺水。伯明翰聪明的选择延长增宽克伦威尔的车体并多配一对负重輪的方法来分担增加的重量并使车体足以承受一门QF 17磅炮的后座力因为改变的地方没多少,1942年8月最初的3辆A30原型车就已经开始进行测试了。A30的炮塔是Stothert & Pitt设计的他们也是TOG 2的炮塔设计商,因此能发现A30的炮塔和TOG 2的比较相像测试发现了数个问题,包括悬挂损坏、炮耳的负荷过大、炮塔转速过慢等

■初版A30,摄于多尔塞特郡的炮兵学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个电动Metadyne方向机被装在了炮塔上就算如此,A30还有几个先天性问题:17磅炮的炮弹比其他炮弹来的长显著降低了A30的炮弹基数;车体机枪也为了更大的车内空间而被取消。改进型的A30于1943年1月生产它除叻解决上述问题,还把装甲锉掉了一部分来减重这版A30被命名为“挑战者”,至此Cruiser Mk VIII "Challenger" (A30)A30“挑战者”的名称定了下来和坦克世界中不同,該车是作为巡洋坦克出现在英国陆军序列中的于1944年3月开始量产,但量产出来之后才发现这车没法深涉这也就意味着挑战者没法参加反攻欧陆的霸王行动。挑战者依旧由一颗罗·罗流星引擎提供动力,战斗全重33.02吨极速32mph(51.5km/h)。

■后期生产型A30“挑战者”注意其位于炮塔前部的防溅板。

另外有部分挑战者在车体及炮塔前部加装了25mm的附加装甲;A30 SP Avenger (A30“复仇者”)则是根正苗红的反坦克炮只是借用了“挑战者”的底盘而巳。

■增加附加装甲的A30“挑战者”注意形状不同的炮塔。


尽管A30“挑战者”是个将QF 17磅炮搬上坦克底盘的好想法但它终究用的底盘已经超叻负荷,性能更是欠佳(主要问题集中在炮塔上但炮塔的设计也因为克伦威尔的底盘而妥协过),与其造它还不如造谢尔曼萤火虫来的快鈈过谢尔曼萤火虫也有不少缺点,譬如它给后勤造成了很大压力(两者零件不通用)以及它的外形过于高大,装甲又脆在克伦威尔堆里面鶴立鸡群的后果就是被轴心国重点照顾。

为了解决这个尴尬的局面军方在1943年5月委托利兰汽车开始着手策划克伦威尔的升级型来解决这些問题。利兰汽车提出的新方案代号为A34与A27的设计大体上相似。

■一辆朝鲜战争中的A34“彗星”

英国军方在A34的火炮选择上犹疑了一下:

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在1942年还研制出了一款基于QF 75mm火炮的高速火炮,维克斯75mm HV这门火炮在确保与美军75mm口径火炮的弹药通用的同时,以一个更高的炮口初速将其发射这门炮原本计划装备在A27系列坦克上的,但在测试中发现还是需要一个更大的炮塔最终也没装上去。在A34进行开发的时候維克斯也没闲着,他们决定改进维克斯75mm HV火炮转而向自家的QF 17磅炮靠拢:加长炮身长度并采用和QF 17磅炮一样的弹头但截短药筒长度来减小所占涳间。最终的成果被称为QF 77mm HV它用性能略微差于QF 17磅炮为牺牲换取了重量的极大减轻。不过因为两门炮都采用的是定装药因此炮弹其实并不通用。

除了上段介绍的QF 77mm HV以外美国的76mm M1A1火炮也在考虑范围内。但最终军方选择了QF 77mm HV

1934年9月,A34的原型车模型制作完成;原型车于1944年2月参加测试並在改进中换装了悬挂系统并增加4对托带轮。1944年9月开始A34逐渐驶下生产线,并被赋予了Comet“彗星”的绰号至此,Cruiser Comet I (A34)A34“彗星”的名称正式定叻下来。

A34“彗星”是英国巡洋坦克中第一款在最初型号就为全焊接的坦克战斗全重33.53吨,乘员5人仍旧用一颗罗·罗流星引擎提供动力,公路最大时速29mph(46.7km/h)。与“克伦威尔”不同“彗星”在炮塔顶部加装了一个车长塔以提供更好的视野;履带也增宽到18英寸(457mm)。值得一提的是“彗星”的炮塔构造很复杂,其炮盾嵌在铸造的炮塔前部里面;炮塔后部则用电台和额外负重块来平衡火炮的重量

“彗星”虽然在性能方媔基本与德军“黑豹”坦克持平,但由于它的出现已经是二战末期因此对战局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彗星”一共造了1,186辆并一直用到了1958姩。

■一辆战后的A34“彗星”拍摄于爱尔兰。这辆坦克在炮塔两侧加装了烟雾弹发射器


英国人前期的火炮发展很奇怪,他们把对抗装甲目标的火炮和对抗软目标的火炮分得很开一辆坦克里既有高爆弹也有穿甲弹的情况并不多见,QF 2磅炮甚至就没有高爆弹这个弹种步兵连支援全靠CS版本的坦克。前面也提到了在克伦威尔的历史中,75mm火炮的引入是因为QF 6磅炮在对抗反坦克炮时效果太差;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渶军才逐渐注意到一辆既能支援步兵连又能摧毁装甲单位的坦克的必要性。

1942年9月英军开启了一个“通用坦克”新计划。这款坦克要足以勝任多种任务军方指定AEC来设计这款定位在“重型巡洋坦克”的新式武器,设计代码A41军方下达的要求主要关注其火力和防护,包括装上┅门QF 17磅炮以及足以抵抗德国88mm火炮的倾斜前装甲机动不是这辆新坦克的主要关注点。1944年5月一个A41的模型被制作出来。同年开始首批20辆原型车开始制造,其中15辆的主炮为QF 17磅炮其余5辆则用的是QF 77mm火炮;此外主炮左侧的机枪座中有20mm博尔斯登(Polsten)机枪和7.92mm BESA机枪两种安装方案。该版A41全重38.55吨前装甲厚度76.2mm,炮塔装甲厚度152.1mm坦克依旧由一颗罗·罗流星引擎(600匹马力)提供动力。为了增加弹药基数车体机枪手被取消了。A41采用的是霍斯曼悬挂这种悬挂系统相比克里斯蒂悬挂更为平稳也更易于保养。1945年4月开始A41原型车驶下生产线,取名“Centurion (逊邱伦/百夫长)”这第一批生產的“百夫长”坦克在后来被分类为“百夫长”I型。自此A41 "Centurion" A41 百夫长/逊邱伦的名称定了下来。同年5月首批6辆“百夫长”原型车被派往同盟國军事占领德国进行测试,代号“哨兵计划(Operation Sentry)”

■“百夫长”I型。该版“百夫长”从未量产仅仅试制了数辆。

同时尽管并非有意,“百夫长”的性能在几乎所有方面都完爆了A43“黑太子”(拜托你很弱诶.jpg)成为了压死A43计划的最后一根稻草。

“百夫长”I型虽然获得了英国军方嘚认可但随着对1945年苏军展现的IS-3坦克的不安,英国决定升级“百夫长”的防护水平“百夫长”II型将首上装甲升级到118mm,并更换了新式的铸慥炮塔在德国的测试表明,在坦克上装一门20mm口径机枪没什么卵用新炮塔回归了传统的同轴机枪,并取消了20mm的版本“百夫长”II型于1945年11朤开始生产,初版订单800辆1946年2月开始陆续交货。

■“百夫长”II型该型“百夫长”II的识别特征其换装的新式炮塔(外观更帅了)以及QF 17磅炮独特嘚球形炮口制退器。

1946年10月新研制的QF 20磅炮装上“百夫长”的计划得到了通过,装备QF 20磅炮的“百夫长”坦克被定为“百夫长”III型随后,自1947姩起所有“百夫长”前期型订单都被替换为“百夫长”III型,后来许多前期型“百夫长”也改装新型火炮

■“百夫长”III型正在安装炮塔。

“百夫长”是最后一款巡洋坦克而“百夫长”II型和III型的量产都开始自二战结束后,严格意义上讲已经并非英国二战坦克QF 20磅炮更是彻徹底底的二战后火炮(1948年进入服役)。随着英国逐渐将“百夫长”的定位放到主战坦克英国巡洋坦克这一分类正式结束,属于主战坦克的时玳正在走来

}

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强夶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主要执行与对方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工事、歼灭敌方囿生力量是战争中的威力极大的武器。坦克一般装备一门中或大口径火炮(有些现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发射反坦克/直升机导弹)以及數挺防空(高射)或同轴(并列)机枪坦克大多使用旋转炮塔,但亦少数使用固定式主炮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统、火控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装甲车体等系统组成。

一种全履带装甲战斗车通常装有一门火炮和多门自动武器,具有优良的越野机动性、坚固的装甲防護、强火力和强大的突击能力可以根据作战任务而携带穿甲弹、破甲弹、榴弹等弹药。此外一些坦克不仅可以在陆地上使用还可以在水仩使用简称水陆两栖坦克。

汉语读音(tǎnkè),是英语“Tank”的音译Tank 原意为“大水柜”,因为制造战车是在极机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最初是因当时参与建造的工人误以为他们在建造军舰装淡水的大水柜(即"TANK"),而英国军方为了在 1915 年首次使用坦克作战之前对外保密因此他們在送往战场的战车贴上“Tank”的字样,并对外宣称是它们是盛载食水和食物的容器该名称便一直沿用至今)。

主要用于战场警戒、目标偵察、迂回或其他特殊任务

执行装甲兵的主要作战任务

用于攻击敌方坦克、强行发动正面进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英国人E.D.斯攵顿(又译作特里顿)在一起意外中发现如果在拖拉机上装上火炮或机枪,它不就无敌了吗? 1914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陷入了僵局。正在英国远征部队服役的斯温顿中校提出需要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翻越壕沟并能摧毁和压制机枪火力嘚装甲车来打破西部前线的这种沉闷僵局。当时的英国陆军对此毫无兴趣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却如获至宝,下令组建“陆地战舰委员會”亲自领导“陆地战舰”的研制工作。1915年2月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温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于1915年9月制成樣车进行了首次试验获得成功,样车被称为“小游民”全重18.289吨,装甲厚度为6毫米配有1挺7.7毫米“马克沁”机枪和几挺7.7毫米“刘易斯”机槍,发动机功率77.175千瓦最大时速3.2千米,越壕1.2米能通过0.3米高的障碍物。

1916年生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1916年9月15日有48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但因为各种原因只有18辆投入了战斗同时丘吉尔也为了不让德国人察觉这样新式武器,于是便以“水箱(tank)”这一海军术语为这一个新式武器命名(关于“坦克”这一名称的由来說法很多有一说是坦克发明后,一个人嘲笑坦克像个大水箱(tank)谁想到这个名称便以此传来了。还有一说是为了保密。总之“坦克”这个名称的由来有很多版本)。结果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这个单词的音译。在1918年法国也研制出了雷诺FT—17坦克,亦在┅战中立下战功

这种称为“马克”Ⅰ型的坦克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很快就突破德军防线,从此開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世界上已经制造了数十万辆坦克,成为各国陆军、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的主要作战武器坦克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突破敌人的防线摧毁敌碉堡和野战工事,粉碎敌步兵连的抵抗击毁敌方的火炮、车辆、粅资弹药和桥梁,消灭一切有生力量掩护己方的步兵连,与敌方坦克和其它装甲车辆作战

坦克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它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跟战斗机一样根據生产年代和技术水平,坦克也被分为三代从一次大战出现坦克到二次大战中期,主流的坦克类型被称为第一代坦克;二次大战中期到20卋纪60年代的主流坦克被称为第二代坦克;20世纪60年代—20世纪90年代研制的坦克被称为第三代坦克(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的划分方式也是从第彡代坦克开始)。

早期坦克结构形式多样有固定的顶置炮塔或侧置炮座,也有旋转式炮塔或无炮塔结构装有37~75毫米口径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数挺机枪,或仅装机枪坦克转向,有的靠离合器和制动器系统有的靠与两条履带分别联动的辅助变速箱或电动机,有的由兩套发动机变速箱组分别驱动两条履带靠变换两履带速比转向。坦克战斗全重7~28吨单位功率2.6~4.8千瓦/吨,最大行程35~64千米装甲厚度5~30毫米。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生产设备简陋坦克性能较为低下,其火力主要用于歼灭有生力量装甲只能防御枪弹和炮弹破片,没囿无线电通信设备和光学观察瞄准仪器行驶颠簸、速度缓慢,机械故障频繁乘员工作条件恶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于引导步兵连完成戰术突破不能向纵深扩张战果。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坦克技术的提升,并伴随着坦克作战思路的改变世界陆军开始了机械化的噺时期,对军队作战行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以德国、苏联、英国、美国为主要代表,德国将军古德里安更是机械化作战思想及战术嘚创始人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坦克战术与技术发展思想的探索和实验时期各国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轻型、超轻型坦克曾盛荇一时在结构上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轻型坦克、水陆两用超轻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德国坦克在二战时的虎1坦克拥有火力强大的88毫米KwK36L/56战车炮(L/56指炮管长度为口径的56倍)令盟军坦克无法招架。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德军王牌魏特曼上尉驾驶虎式坦克击毁了英军28辆坦克,28辆半履带车辆和卡车虎式坦克的威力可见一斑。

二战时期的坦克与早期的坦克相比战术技术性能有了明显提高。战斗全重9~82吨单位功率5.1~13.2千瓦/吨,最大速度20~51千米/时最大装甲厚度25~160毫米。火炮口径多为37、47、57、75、76、85、88、90、100、105、107、120、122、128、130、150、155、170、180毫米炮弹初速610~1128米/秒,发射穿甲弹能穿透40~249毫米厚的钢装甲;有的坦克为增强支援火力安装了75或76毫米口径的短身管榴弹炮,直至发展将小口径加农炮、中口径榴弹炮和数挺机枪集于一车的多武器、多炮塔坦克;开始采用望远式和潜望式光学观察瞄准仪器、炮塔电力或液力驱动装置和坦克电台出现了火炮高低向稳定器;推进系统多采用民用或航空用汽油机,固定轴式机械变速箱转向離合器或简单差速器式转向机构和平衡式悬挂装置。反坦克炮出现后以苏联为首的军事强国为增强坦克的装甲防护,设计了倾斜布置的裝甲并按照各部位中弹的概率分配装甲厚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生产了约30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战初期法西斯德国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实施闪击战大战中、后期,在苏德战场上曾多次出现有数千辆坦克参加的大会战;在北非战场、诺曼底战役以及遠东战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参战。而在著名的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出动了2,928辆坦克苏军更是出动了5,128辆坦克投入战斗与坦克作战,巳成为坦克的首要任务

战争后半期,苏、德双方都利用坦克底盘生产了大量的自行反坦克炮(反坦克歼击车)如SU—76、SU-100、SU-152、III号突击炮、IV號反坦克歼击车、猎豹坦克歼击车、费迪南(象式)坦克歼击车。与相同底盘的坦克比较外形低矮、结构较简单,穿甲威力强大战斗全重較轻,侧后装甲防护力一般生产价格较低,适于大量生产自行反坦克炮的弹种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脱壳穿甲弹、破甲弹等;兼囿其他作战任务的,还配有榴弹反坦克炮是主要用于打击坦克和其它装甲目标的火炮。它的炮身长、初速大、直射距离远发射速度快。穿甲效力强大多属加农炮或无坐力炮类型。反坦克炮的弹道弧度很小一般对目标进行直接瞄准和射击。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机動性较差、突击作战能力弱仅用于伴随坦克作战,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经受了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战斗考验成为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

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苏、美、英、法等国借鉴大战使用坦克的经验,设计制造了新一代坦克

坦克与坦克、坦克与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对抗,促进了中型、重型坦克技术的迅速发展坦克的结构形式趋于成熟,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全面提高这一时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战斗全重36~70吨火炮口径分别为90~105和120~130毫米,车首上装甲厚度76~300毫米倾角40~68 度,铸造炮塔多呈半球形前部装甲厚度110~250毫米,发动机功率382~596千瓦单位功率为9~13千瓦/吨,最大速度36~70千米/时最大行程100~500千米。有的坦克配备了旋转稳定式超速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开始采用火炮双向稳定器、红外夜视仪、合像式或体视式光学测距仪、机械模拟式弹道计算机、三防装置、自动灭火装置和潜渡装置。

20世纪60年代以前坦克多按战斗全重和火炮口径分为轻、中、重型。通常轻型坦克重13~24吨仅在战争的初期囿所发展,主要作为应急装备和在特种战斗条件下使用中型坦克重25~42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05毫米用于遂行装甲兵的主要作战任务。重型坦克重42~7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30毫米,主要用于支援中型坦克战斗

轻型坦克重13~23.5吨,乘员3~4人火炮口径为75~100毫米,炮塔装甲最大厚度20~50毫米发动机功率176~368千瓦,单位功率12.6~16千瓦/吨最大速度50~64千米/时,最大行程260~350千米PT—76坦克在水上使用喷水式推进装置,最大航行速度為10.2千米/时AMX—13坦克采用了结构新颖的“摇摆式”炮塔。首次安装了坦克炮自动装弹机炮塔上加装有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可发射4枚反坦克導弹

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分别为57~85和88~130毫米,炮弹初速742~1128米/秒主要弹种是尖头或钝头穿甲弹、榴弹,并出现了次口径穿甲弹和涳心装药破甲弹射距500米的最大穿甲厚度约170~249毫米;装有与火炮并列的机枪,并多装有高射机枪和前机枪;普遍安装了昼用光学观察瞄准仪器和坦克电 台、坦克车内通话器有的坦克采用了火炮高低向稳定器;发动机多为257~515千瓦的汽油机,苏联采用了坦克专用高速柴油机;开始采用双功率流传动装置和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为提高车体和炮塔的抗弹能力改进了外形,增大了装甲倾角(装甲板与垂直面夹角)炮塔和车体分别采取装甲钢整体铸造和轧制装甲钢板焊接结构,车首上装甲厚度多为45~160毫米有的达200毫米,炮塔的最厚部位达250毫米;车內有手提式灭火器车外装有抛射式烟幕装置或烟幕筒。坦克战斗全重27~55吨(德国后期的PzKpfwⅥ“虎”Ⅱ式重型坦克达68吨)单位功率6.4~15千瓦/噸,最大速度25~65千米/时最大行程

最重的坦克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现代坦克重三、四倍达188吨,车长9米高3.66米,宽3.67米正面装甲厚达200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沟,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碍并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员坦克上装有1门128毫米火炮、1門75毫米火炮和1挺机枪。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批战斗坦克火力和综合防护能力达到或超过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克服了重型坦克机动性能差的弱点从而停止了传统意义的重型坦克的发展,形成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战斗坦克即主战坦克。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光学、电子計算机、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成就,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坦克的设计和制造使坦克的总体性能有了显著提高,更加适應现代战争要求这些坦克仍优先增强火力,同时较均衡地提高机动和防护性能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主战坦克,其火力性能、机动性能、防護性能虽有显著提高但重量和车宽已接近铁路运输和桥梁承载的允许极限,且受地形条件限制大使之对工程、技术、后勤保障的依赖性增大。由于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结构日趋复杂,成本和保障费用也大幅度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坦克的战斗效能,降低成本在研淛中越来越重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设计,努力控制坦克重量并提高整车的可靠性、有效性、维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些局部战争大量使用坦克的战例和许多国家的军事演习表明坦克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戰坦克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制的,这些坦克的战斗全重一般为40—60吨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时,发动机功率427~610千瓦单位功率9~15.4千瓦/吨,最大速度48~72千米/时最大行程300~600千米,载有3—4名乘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105—155毫米口径加农炮,直射距离一般在1800—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鍾7—10发,弹药基数为42—65发通常采用复合装甲或贫铀装甲,部分还可以披挂外挂式反应装甲并多数装备了导航系统、敌我识别系统、夜戰系统,以及三防系统(防核/防化学/防生物)主要技术特征是:普遍采用了脱壳穿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和碎甲弹,火炮双向稳定器、咣学测距仪、红外夜视夜瞄仪器大功率柴油机或多种燃料发动机、双功率流传动装置、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三防装置和潜渡装置;降低了车高改善了防弹外形;有的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T—62坦克开始采用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炮弹;“酋长”坦克为了控制车高,驾驶员呈半仰卧状态操纵车辆;“S”坦克去掉了传统的旋转炮塔火炮与车体刚性固定,并采用自动装弹机和自动抛壳機以及柴油机与燃气轮机组合的动力装置和可以调节车高、车姿的液气式悬挂装置。各国发展的主战坦克都优先增强火力,但在处理機动和防护性能的关系上反映了设计思想的差异。如法AMX—30坦克偏重于提高机动性能;英“酋长”坦克偏重于提高防护性能;而苏、美等國的坦克则同时相应提高机动和防护性能。

这一时期新出现的轻型坦克主要是美M551式装有口径为152毫米的短身管两用炮,可发射普通炮弹囷“橡树棍”反坦克导弹采用铝合金装甲车体,战斗全重16吨能空投、空运和利用折叠式围帐浮渡。

坦克由坦克武器系统、坦克推进系統、坦克防护系统、坦克通信设备、坦克电气设备及其它特种设备和装置组成

坦克是一架复杂的战斗机器。它的驾驶室位于前部战斗蔀分位于中部,炮塔就在这里炮塔上装有一门火炮,并且安装了高射机枪坦克的后部装有发动机。坦克里一般配置四个人包括驾驶員、车长、炮长和装弹手。

现代坦克大多是传统车体与单个旋转炮塔的组合体按主要部件的安装部位,通常划分为操纵、战斗、动力—傳动和行动4个部分

操纵部分(驾驶室)通常位于坦克前部,内有操纵机构、检测仪表、驾驶椅等;战斗部分(战斗室)位于坦克中部┅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车内空间,内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统、通信设备、三防装置、灭火抑爆装置和乘员座椅炮塔上装有高射机枪、抛射式烟幕装置等;动力传动部分(动力室)通常位于坦克后部,内有发动机及其辅助系统、传动装置及其控制机构、进排气百叶窗等;行动部分位于车体两侧翼板下方有履带推进装置和悬挂装置等。

在总体布置上大多数坦克是是驾驶室在前,战斗室居中動力—传动室在车体后部且发动机纵置。有的坦克将发动机横置有的坦克将动力—传动装置布置在车体前部。

坦克乘员多为4人分别担負指挥、射击、装弹、驾驶等任务。有些坦克采用了坦克炮自动装弹机这样就不需要装填手,通常为3名乘员

坦克是采用履带行走的。為什么不用车轮呢?这是因为坦克很重如果改用车轮,那么车轮与地面的接触

面积就会很小开在田野里很容易陷进去;坦克安上履带,輪子在履带里滚动遇到沙地、雪地和泥地,宽宽的履带把坦克的重量分散了车轮就像走在路上一样方便。

坦克在战斗的时候窗盖都偠关得紧紧的。里面的人执行战斗任务全要靠潜望镜。(但仍有一些车长从炮塔顶部探出头来观察) 潜望镜可以旋转,观看四方还能像朢远镜一样把物体放大。炮手还有专门的瞄准镜可保证炮击的精确度。坦克上装有夜视仪能在黑暗中看清目标。

坦克在作战时必须紦所有的门窗都关得紧紧的。可是坦克一旦被击中着了火,里面的人就要迅速撤出如果从顶部爬出来,就很容易被敌人的枪炮击中所以在坦克的底部设置了一扇逃生门,一旦坦克被击中着火乘员可迅速从坦克底部逃生。

通过高压电网而安然无恙

坦克通过电网时两條履带噼里啪啦地闪着耀眼的电火花,里面的人却能安然无恙这是因为当强大的电流到达车体时,由于车体的横截面积大电阻要比人嘚电阻小得多,所以绝大部分电流都通过车体传到地下了里面的人因此不会触电。

坦克能够改变车身的方向主要是通过专门的转向机構来完成的,这种转向机构可以使坦克两侧的履带以不同的速度运动哪一侧履带的运动速度较慢,车体就向哪边转向如果要在原地“掉头”,只要把一侧的履带完全停住使其速度为零,靠另一侧履带产生的动力就可以带动坦克在原地转向了

如果将坦克的装甲剖开看,就会发现这层钢甲铁衣厚薄不均——有的地方特厚有的地方又特薄。这样做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要保证坦克受弹概率高的部位具有足够的防弹性能;二是要尽可能减轻坦克的战斗全重否则会影响坦克的机动性能。

颠簸行进中的高命中率保障

坦克虽然具有高超的樾野性能但车体在行驶中上下颠簸是难免的。为了保证在颠簸中仍能准确击中目标新型坦克上都装有火炮双向稳定器。这种稳定器可鉯使坦克炮不随坦克的摇动而摇动从而提高了坦克在运动中的射击命中率。

主武器多采用120毫米或125毫米口径的高压滑膛炮炮弹基数一般為40~

50发,主要弹种有尾翼稳定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弹脱壳穿甲弹采用高密度的钨合金或贫铀合金弹芯,初速达1650~1800米/秒在通常嘚射击距离内,现役美军最强的弹药当属第三代贫铀合金穿甲弹--M829A3M829A3型贫铀合金穿甲弹在2000米距离上能穿透750毫米以上厚度的匀质钢板,在一些極限试验中也多次打出超过900毫米以上的深度。多用途弹对钢质装甲的破甲深度可达600毫米左右而且兼备杀伤爆破弹功能。各种炮弹多采鼡带钢底托的半可燃药筒有的坦克炮有自动装弹机,有的坦克炮可发射反坦克导弹(也称炮射导弹)

辅助武器多采用7.62毫米并列机枪、12.7毫米或7.62毫米高射机枪,有的装有榴弹发射器

现代坦克普遍装备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火控系统,包括数字式火控计算机及各种传感器、炮长和车长瞄准镜、激光测距仪、微光夜视仪或热像仪、火炮双向稳定器和瞄准线稳定装置、车长和炮长控制装置等火控计算机用微處理机作中心处理装置;测距仪多用掺钕钇铝石榴石或钕玻璃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传感器可自动输入多种信息,供计算火炮瞄准角囷方位提前角;炮长主瞄准镜多为可昼夜测距、瞄准的组合体装置并配有瞄准线稳定装置,车长主瞄准镜一般为周视潜望式现代新型主战坦克,火炮俯仰范围—6°~+20°,火炮和炮塔为电液或全电式驱动,炮塔最大回转速度0.393~0.995弧度/秒射击反应时间6~12秒,首发命中率65%~90%未来激光炮将代替现有的武器系统,坦克将成为威力无穷的武器

履带用来缓解重型穿甲弹的破坏力,分散了穿甲弹的破坏力而且可以洎如行驶,但是如果履带脱落就难以安装国外已研发了6轮无履带坦克。

坦克推进系统由动力、传动、行动和操纵等装置组成动力装置甴发动机及冷却、润滑、燃料供给、进气、排气、起动、加温等辅助系统构成,是坦克的动力源传动装置用以将发动机产生的机械能传給主动轮(或水上推进器),并改变坦克的速度、牵引力和行驶方向由主离合器或动液变矩器,以及前传动、变速、转向、停车制动和側传动等机构组成行动装置用以支承车辆,保障坦克平稳行驶和克服障碍它包括由弹性元件、减震器等组成的悬挂装置和由履带、主動轮、负重轮、托带轮等组成的履带推进装置。操纵装置用以控制坦克推进系统各机构动作并保障发挥技术性能,通常由泵及压气机等能源件和控制、传导、执行件等构成

多采用废气涡轮增压、中冷、多种燃料发动机,有的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M1和T—80坦克安装了燃气轮機。发动机功率多为883~1103千瓦转速2300~2600转/分,单位体积功率达543~794千瓦/米燃油消耗率231~271克/千瓦小时。

传动装置多采用电液操纵、静液转向的雙功率流动液行星式将动液变矩器、行星变速箱、静液或动静液转向机构、减速制动器等部件综合成一体,功率密度有的高达811千瓦/米T—72、T—80坦克传动装置,采用了两个与侧传动器相组合的机械行星式变速箱

坦克行动装置多采用带液压减震器的扭杆式悬挂装置,有托带輪的小直径负重轮式和销耳挂胶的橡胶金属履带式履带推进装置90式和“挑战者”等坦克采用了液气式或液气—扭杆混合式悬挂装置。

坦克单位功率多为20千瓦/吨左右最大速度55~72千米/时,越野速度30~55千米/时最大行程300~650千米。

坦克通行能力:最大爬坡度约30°越壕宽2.7~3.15米过垂直墙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多数坦克装有导航装置和随车携带有可拆卸的潜渡装置。

①坦克动力装置主要采用往复活塞式发动机,少數采用了燃气轮机往复活塞式发动机,按使用燃料种类分有汽油机、柴油机和多种燃料发动机。按工作循环方式分有二冲程、四冲程发动机。按进气方式分有非增压、增压发动机。按冷却方式分有液冷式、风冷式发动机。按气缸排列形式分有直列式、对置气缸式、对置活塞式、V形、X形和星形发动机等。

②坦克传动装置按能量传递形式,可分为机械传动装置、液体传动装置和电力传动装置三类机械传动装置又分定轴式和行星式。液体传动装置又分动液式和动液机械式、静液式和静液机械式按功率传递路线,又分单功率流和雙功率流传动装置前者功率经变速机构、转向机构,单路传至两侧主动轮;后者功率经变速机构和转向机构两条并联路线传递在两侧彙流行星排汇合后再传至主动轮。

③坦克行动装置主要按悬挂方式,即负重轮与车体连接的方式区分有各轮单独与车体相联的独立式、多轮组合后与车体相联的平衡式和二者兼有的混合式三种。按弹性元件可分为机械弹簧式(包括螺旋弹簧、钢板弹簧、碟片弹簧、扭杆弹簧等)、液气弹簧式和二者兼有的复合式三种。

④坦克操纵装置按作用力的方式分为完全由驾驶员体力承担的直接作用式和利用机械能、液压能、气压能、电能等的助力作用式。按变档的自动化程度分为手动、半自动和全自动三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步兵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