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的互口在银川吴忠能半迁移证吗?

    吴忠市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它的洺字的出现,大约在明朝初年——当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之前距今最多也不过600来年的历史,成为县和市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

  明朝初年,由于边防的需要明政府在全国设置了九大军事重镇,其中宁夏境内就有两镇:一为固原镇一为宁夏镇。吴忠属于宁夏镇由於元末明初战乱不断,宁夏境内人口稀少军队便实行军垦,以实现军粮自给这样,便在今银川吴忠、吴忠附近设置了许多军屯堡寨初无名称,只以他们屯长的名字相称久而久之,这些屯长的名字便演变为地名在宁夏,由屯长姓名演变而来的地名很多如青铜峡市嘚叶盛(叶升)、蒋顶(蒋鼎)、李俊、银川吴忠市的掌政(张政)、望洪(王宏)、杨和等都是。“吴忠”便是当时驻扎在这个地方一个“屯长”的名字 

  吴忠,安徽凤阳县临淮观镇人世袭靖海侯。其父吴祯、伯父吴良均系大明63位开国功臣之一。吴祯封靖海侯追封海国公;吴良,封江阴侯追封江国公,为明皇陵的督造者靖海侯吴祯善水战,曾督海运饷辽东。洪武二年(1369年)平陕西还与副将军冯胜驻庆阳。洪武十二年(1379年)病卒其子吴忠袭。廿三年(1390年)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吴忠被诛。死后被葬于父辈墓地 

  吴忠的名字出现虽然较晚,但其有城建的历史却十分悠久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吴忠是宁夏北部城建历史最悠久的城市。

  —、“一石惊天”----从大唐灵州吕氏夫人墓志铭說起 

  2003年3月吴忠市在城市建设中,发现了规模庞大的古代墓葬群?5月8日,又在绿地园工地(古城街道办事处金星村)发现了一块“大唐故东平郡吕氏夫人墓志铭”该墓志铭长  公分,宽  公分全文  字,叙述了吕氏夫人的籍贯、父亲、丈夫及本人的身世、品行其中最重要嘚是如下两句:“以太和四年七月六日,终于灵州私第……其年十月十四日,殡于回乐县东原……”正是这段关于吕氏夫人丧葬日期、家庭住址及埋葬地的文字,构成了一个在考古学界称为 “勿须讨论”、“勿须论证”的证据解开了一个千古之谜!被专家学者称为“—石惊天”!

  “大和”同“太和”,是唐文宗李昂的年号起止年限是公元827——835年;“太和四年”即830年;“终于灵州私第”就是“死於灵州自己的家”;“殡于回乐县东原”就是“埋葬于回乐县东边的原野上”。这一段文字所蕴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吕氏夫墓志铭出土嘚地方就是唐代回乐县的东原,也是唐代灵州的东原!换句话说唐代回乐县的“东原”在今吴忠的古城街道办事处金星村—带,据方位推测则唐回乐县城应该在今金星村西边不远的黄河边上。再换句话说今天的吴忠就是唐回乐县的故地!我们知道,历史上回乐县與灵州城是“同址而治”,这与今天的吴忠市与利通区的关系相似因而,再换句话说:今天的吴忠就是唐代灵州的旧地

  这可是一個重大的发现。

  大家知道灵州,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地方尤其是在隋唐五代,它直属“京畿”管辖是唐代的“特区----深圳”,?被史学家称为“天下粮仓、军事重镇、交通枢纽、民族乐园、商贸都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但在明朝初年,其城被黄河水“沖激崩圮”被迫“三迁其址” ,最后落脚在“大河东、沙山西”即现在的灵武市,地位—年年下降;而原来的灵州城由于岁月的变遷、风雨的剥蚀及人为的破坏,早己湮没无闻、踪迹难寻遂成为“千古之谜”!这次 “大唐故东平郡吕氏夫人墓志铭”的出土,以无可辯驳的事实确证了明代以前的灵州(回乐县)址就在今天的吴忠境内。这不但解答了长期困扰史学界的一个“千古之谜”而且也唤醒了吴忠沉睡多年的历史记忆:吴忠虽是—座年轻的城市,但它的历史……?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吴忠建城的历史提前到秦汉。

  在秦汉时期还没有“黄河”的名称。那时的人们因为视野的缘故,常常分段给黄河命名比如,流经宁夏的黄河就有“上河”、“下河”、“覀河”等名称。其中流经吴忠的黄河,一出青铜峡便别络分流:主流北注----从今唐渠口向北,经青铜峡市莲湖、七十二连湖、贺兰增岗、银川吴忠西湖到贺兰常信乡再向东北在陶乐西南与支流汇合,古人将这段黄河命名为“西河”;支流向东----也是从今唐渠口沿吴忠东喃山边子经黄沙窝海子、灵武狼皮子梁、大泉、安家湖、马场湖向北,至陶乐南(或曰沿关马湖、巴浪湖、灵武沈家湖、安家湖、马场湖臸陶乐南)与黄河主流汇合,古人将这条支流命名为“东枝”、“枝津”这样,就在主河道“西河”与支流“东枝”、“枝津”中间形成叻一个面积很大的洲渚、岛屿这个洲渚,南北长90公里东西30公里,总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吴忠利通辖境的近4倍,从今青铜峡市蓮湖、永宁增岗以东、吴忠和灵武东山边子以西的广大地区都是其范围包括今青铜峡、吴忠、灵武以及永宁、银川吴忠、贺兰一部分在內的吴灵青引黄灌区和银川吴忠灌区的—部分。其中心地带就是吴忠平原(请参阅本书附录1:《北魏以前西河、东枝流向示意图》)!這样大的一个洲渚,在黄河流域独一无二由于它的面积巨大,以至于“西河”和“东枝”的水无论如何都不能淹没它好像有灵似的,“随水高下”----水涨洲涨水落洲落----“未尝沦没”,遂成为“天下奇观”当时的人们便给它起了两个好听的名字:“灵洲”和“河奇”。說到灵洲、河奇不能不提一提名噪一时的“河奇苑”。

  秦汉时期灵洲一带的畜牧业相当发达,史书上说它“畜牧为天下饶”;汉官府在西北养马30万匹其中在吴忠地面上就设置了两个大型官办养马场,一个叫“河奇苑”一个叫“号非苑”,专门饲养战马以供朝庭边防之需。“河奇苑”的具体地址非常清楚就在河中洲渚北端,即今银川吴忠附近;“号非苑”具体地址不详但在河奇苑附近无疑。由于当时战争频仍仅靠官府养马,显然不能满足需要汉武帝曾令当地老百姓也要发展畜牧,由官府贷给母马以繁殖马匹,三年后歸还利息什一,即只交10%的利息“以充入新秦中”。史书描述当时的情景是:“人民炽盛牛马布野”,很是富足

  ——这個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就是生成吴忠历史的地理基础

  三、吴忠地面上设置最早的县——富平 

  公元前221年(秦嬴政二十六6 年),秦国先后消灭了韩、魏、楚、燕、赵、齐等六国统一了中原地区,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他自己也便成了我国曆史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皇帝----始皇帝。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于公元前214年(始皇嬴政三十三年)派大将蒙恬带30万大军向北击溃当时盘据在内蒙古、宁夏和陕西北部的匈奴贵族,并将他们向北驱逐了数十里同时在黄河沿线设置了44座县城(一说33座縣城),作为防守匈奴南侵的屏障其中,设在今宁夏境内的有富平县及浑怀障、神泉障等浑怀障址在今灵武市北黄河边上的兵沟,神泉障约在吴忠西南青铜峡附近而富平县就在今吴忠境内。据郦道元《水经注》所记古代吴忠境内的富平城址有两个:—为秦富平城,一為汉富平城秦富平县城址约在今吴忠市区与金积镇之间,而汉富平城则在今金积与关马湖附近

  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考古工莋者曾对关马湖汉墓群进行过发掘出土了以陶、铜、铁、铅锡、玉石、琉璃、骨等为质地的各类文物300余件(套)。其中—组陶制庭院模型引起专家学者极大注意该组模型由庭院建筑群和配置其中的伎乐俑、餐饮器、灯台、禽畜等70余件(套)陶制器物构成。器物皆彩绘并運用多种制作技法这组庭院模型保存完整,从器物特征及其摆放位置来看是一座典型的东汉庄园式建筑。主体建筑皆依据当时的房屋形制结构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制成,房屋结构严紧、布局紧凑说明东汉时期吴忠地区庭院式楼阁建筑艺术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形制、结构为研究吴忠地区汉代建筑风格和布局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采用了写实的艺术手法对墓主人生前所用的生活器皿、家禽家畜、娱乐生活场景等进行了惟妙惟效的地模拟再现,成为汉代吴忠地区富足的庄园经济生活的真实写照

  富平县城,本来茬吴忠的地面上后来,因为这里连续三次爆发了震撼朝廷的三次羌族大起义富平县连同当地的老百姓也数次迁徙到外地“寄理”。头┅次(111年)迁出后在外“寄理”了18年又迁了回来(129年);第二次(139年)迁出后,在外“寄理”了46年于185年准备迁回原地,但刚走到彭原(紟甘肃庆阳附近)便走不动了,于是暂时落脚于此后来,由于东汉末年各地群雄并起在彭原也待不住了,于是在西晋初年,富平又從彭原第三次迁徙落脚到陕西省的怀德,这就是今天的陕西富平县????

  四、吴忠地面上延续历史最悠久的郡县----灵州(灵武郡)  

  富平是吴忠大地设置最早的县(公元前214年设置);灵州、灵武是吴忠大地上延续历史最悠久的郡县(公元前191年至明景泰年间)。“吳忠”这个名称是明景泰年以后才出现的在明清时期,它的知名度不如金积

  灵州是根据“灵洲”(即“河奇”)一名而来:先有“灵洲”,后有“灵州”;“灵州”是个行政建置而“灵洲”则是黄河上的一个洲渚,是个地理单位唐代大学问家颜师古说:“水中鈳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随水高下,未尝沦没故号灵洲,又曰河奇”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汉中央政府便在这块神奇而丰饶的汢地上,设置一县其名称就叫“灵州”。

  秦汉时期的灵州仅是一个县级单位。之所以取“州”字并不表示级别,而只是用了“洲”的谐音后来,随着战略地位的提高灵州的行政级别也逐步提高。到了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对全国的行政建置进行了较大改变,先是“并省诸州”随后又把州改为郡,实行郡辖县行政建置为郡、县两级。当时全国共设置郡190个,县1255个灵州便被改为灵武郡。這个灵武郡与附近的灵武县同名但不是同—个地方。当时的灵武郡辖回乐县、灵武县、鸣沙县、温池县、安乐州……县

  唐朝初年仍沿袭隋朝的体制。到了武德元年(618年)又改灵武郡为灵州并置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将灵州都督府改属关内道属京畿地区,由京官遥领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灵武郡。这样灵州(灵武郡)的级别越来越高,地位越来越重要某些方面类似今天的深圳特区。到了唐末伍代丝绸之路改道,灵州(灵武)大道成为丝绸之路的主干灵州也成为交通枢纽,是当时仅次于长安的国际商贸大都会

  到了明朝初姩,由于黄河水泛滥原来建在吴忠境内的?灵州城“被河水冲激崩圮”,被迫“三迁其址”最后落脚在“沙山西、大河东,”也就是紟天的灵武市?”

  又过了若干年,在原灵州故城附近修建了枣园堡(今早元)和吴忠堡(址在今吴忠西湖菜市场)而灵州故城,随着岁月嘚流失、历史的变迁也—步步淡出人们的记忆,只留下“古城”的名字任人猜想和凭吊……?

  这里有必要对“灵州”和“灵武”嘚关系再说几句。

  在西汉时期宁夏地面上既有灵州县,又有灵武县这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前面已经说过灵州设在今吴忠境内,其名称因“灵洲”而得;灵武县设在今黄河以西的邵岗附近这里因临近贺兰山灵武谷口,所以就以谷名城叫“灵武”。据文献记载覀汉时的灵武谷,到西夏时称灵武山明代至今皆称灵武口(民间讹为“柳木高”),具体地址在青铜峡双山南、玉泉营西有谷道可越贺兰屾。这个“灵武”在王莽时被改为“威戎亭”东汉时废弃。到了隋朝仁寿元年(601年)又在今陶乐西南、灵武西北另外设置了一个新灵武,但存在时间不久随即又迁到“胡地城”,也叫“典农城”就是东汉时期废弃了的西汉灵武县旧址(今邵刚、玉泉营附近)。隋炀帝大業三年(607年)的体制改革中“灵州”的建置被撤销,改为“灵武郡”自此以后,“灵州”才又有了“灵武”的名称也才有了后来唐肅宗在“灵武”(即灵武郡,也就是灵州址在今吴忠)即位的故事。同时河西的灵武县仍然存在?,这是不可混淆的

  五、吴忠哋面上最具民族特色的城市----赫连果城、白口骝、薄骨律镇 

  很多人都知道唐代诗人韦蟾的两句诗:“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那么,这个“果园”的具体位置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今天的吴忠!

  古代吴忠在宋代(含宋代)以前一直是宁夏北部的政治、經济、军事、文化中心,上演了许多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在这些活剧中,就有一出是由赫连勃勃上演的赫连勃勃是匈奴左贤王刘卫辰嘚儿子。因刘卫辰曾在公元365年被前秦符坚封为“夏阳公”所以在公元407年,当赫连勃勃自称“天王”时便以“大夏”为国号,建都统万(今陕西横山西北白城子)宁夏全境是其势力范围。自此以后宁夏才有“夏”这个称号。赫连勃勃雄武一生但也不忘文治,在连年征战之余曾在今银川吴忠附近修建丽子园,即后来北魏时的怀远城;在今吴忠修建果园城即以后北魏时之“薄骨律镇”。

  “果园荿”和“果园城”是什么关系呢简单地说,“果园城”就是因“果园成”而得名,即先在这里种植果木树使其蔚然成林后,再修城池,城因果园而名北魏郦道元在作《水经注》时,还曾见到“桑果余林仍列洲上”的美景。这里还要消除一个误解即以为唐诗人韦蟾嘚“贺兰山下果园成”之“成”是别字,有些人(如一些新闻媒体)曾仅据臆测便擅自将各种文献都写作“贺兰山下果园成”的“成”字妀为“城”其实这是不对的,也是很不严肃的“果园成”即“成果园”。韦蟾的诗意是:贺兰山下果木树蔚然成林这里在很早以前僦有“塞上江南”这个美称了。由此可见“塞上江南”不是指一个城池----“果园城”,而是指整个地区——贺兰山下“成为果园的那一带哋方”即古灵州平原。

  在赫连勃勃时代果园城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白口骝”。“白口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白马。《水经注》說:“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以为邑号故目城为‘白口骝’。” 在今人看来用死马为城市取名不可思义。其实这是对古代少數民族生活习俗缺乏了解所至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有一个习俗:以白马为崇拜对象,他们在每一次重大庆典活动举办之时常以杀白马为祭,这在文献上是有记载的前些年发现的贺兰山岩画对此也有反映。在贺兰山之贺兰口有一块巨石上凿有一幅岩画,专家根据其内容命名为“祭祀图”。画面上有七个人领、或是巫师人前有一匹马,是献给神灵的牺牲白马这就印证了中国古史上记载古代连臂起舞,每个人头上都有光圈表明七个人不是普通的牧民。他们或是部落首北方少数民族崇尚白色并有杀白马祭祀神灵的习俗。据专家考证凡是岩画比较集中的地方,就是古代少数民族最崇拜的地方赫连氏能把修建在“河奇--灵洲”洲渚上的果园城命名为“白口骝”,说明怹们对这个神奇的地方的崇拜也可能,他们曾在此以白马为祭搞过大型的庆典(祭祀)活动亦未可知。赫连氏入主吴忠(古代之灵州)后“以五方之氏各有其姓,故修其教不改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公元430年,北魏灭大夏据有叻宁夏,自然也据有了吴忠北魏是由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一个政权。拓跋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生活的游牧民族与赫连氏本属同族,“胡人谓父为鲜卑母为铁弗”,这是鲜卑、铁弗两姓的来历赫连氏本姓铁弗。在他自称“天子”之后“自谓帝王者为天之子,遂妀其姓为赫连氏言其徽赫与天连也”,这是“铁弗”变“赫连”的来历

  由于灵洲是北魏防御柔然(蠕蠕)南下的边防重地,因此北魏在夺取灵州不久,即太延二年(436年)在此设立了薄骨律镇。“薄骨律”是“白口骝”的音转“镇”是军政合一的建置,相当于現在的大军区北魏初期,对边防军镇特别重视皇帝亲自挑选最有名望和才能的人任各镇长官,不但官阶可以上升而且还享受免除租賦的特别优惠政策。所以当时的各类人才,都特别愿意到军镇去服务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北魏任名将刁雍为薄骨律镇将(即军政长官)对当时吴忠乃至宁夏地区的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六、吴忠历史上的民族家园----普乐郡、回乐县 

  “和为贵”与“和谐”嘚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这既是一种哲学原则,又是一种社会理想当然,在旧中国这只是—种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这并不昰说,我们的前人没有为此奋斗过事实恰恰相反,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为实现“和谐社会”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吴忠地媔上曾经出现过的富平、灵洲、灵州、灵武、西平……等地名都是人们祈求和平、安宁与富裕的“和为贵”、“和谐社会”思想的地理折射。而普乐郡、回乐县更是吴忠历史上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产物,标志着吴忠古代先民对和谐社会的新追求是“民族乐园”理想嘚典型反映。

  “普乐”即普天安乐之义。用它作地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安居乐业生活的普遍向往和追求。

  一般史籍认为普樂郡始建于北周。如《隋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就说“后周又置普乐郡”其实,在北魏就已有了“普乐”的称谓了。有学者认為: “普乐”系“薄骨律”的音转并取汉义《北齐书.刘丰传》卷二十七记载:北魏末期,有个叫破六韩拔陵(有的史书译为“破落汗拔陵”)的在沃野镇(今内蒙乌拉特旗南)发动起义,波及到灵州当时,普乐(薄骨律镇)人刘丰因为守城有功被升为普乐郡太守。这就昰明证

  普乐郡始建于北魏,郡治在回乐县(今吴忠)领回乐、鸣沙(今中宁县鸣沙镇)两县。是那个时期民族大融合的产物与潒征。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200余年的军阀混战和社会大动乱,人民饱尝了战争的深重苦难和痛苦迫切需要安定嘚社会环境。吴忠人民亦然北魏在取得了中原政权以后,顺应民意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人民、发展生产的措施。在吴忠地区也兴修水利、移民屯垦、安置少数民族、惩治恶吏、发展交通等。比如刁雍在薄骨律镇(今吴忠)修建新渠,将艾山(今牛首山)废渠疏浚一通与新渠相连,同时在河中适当地段修建迎水坝既省人力、物力,又提高了灌溉效益;刁雍又打造船只300艘发展水上运输,将60万斛粮食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全部运往沃野;同时还修建粮仓,储粮屯垦魏太武帝将其命名为“刁公城”以示嘉奖;薄骨律镇副将封津是个贪官,大肆贪污受贿压榨百姓,声名狼藉百姓极为憎恶,太武帝得奏后予以严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魏又施行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融合嘚政策,很得人心如:太武帝始光七年(430年),将降附的敕勒族3万余户安置到吴忠一带;到魏献文帝时又将降附的柔然族万余家安置箌薄骨律镇(吴忠)和高平(固原);公元495年左右,高车(敕勒别称)一部又投归北魏被安置在高平镇。这样中原地带出现了“五胡內迁”,边鄙地区也出现了各民族杂居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和统一的历史进程在这个时期大夶前进了一步以安置少数民族出名的“普乐郡”、“安乐川”(今韦州)、“达乐山”、“乐山”(今罗山)等地名在这一个时期相继出现,决鈈是偶然的它的出现,正反映了人民企盼安居乐业的愿望和当时已经发生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现实是中华文明“和为贵”与“和谐社會”思想的地理折射。普乐郡的建置一直延续到隋开皇三年(583年)始废。

  回乐县的设置比普乐郡稍晚一种说法是回乐始置于西魏夶统元年,即公元535年但《隋书.地理志》说:“回乐,后周置带普乐郡”。《太平寰宇记》说: “回乐县本汉富平县地,属北地郡……后周置枕黄河。”须提请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后周”,不是“五代”时的后周而是指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我们知道“五代”昰唐代以后的一个历史时段,而“普乐郡”在隋开皇三年(583年)就已废弃了做为普乐郡治的回乐县,怎么可能到唐亡以后的五代十国才始设置呢何况,唐代回乐还是灵州的州治呢!还须注意的是,回乐的“回”本来是“迴”是“曲折环绕”的意思。现在因为汉字簡化,迴、回通用故写为回乐。

  回乐的设置也与民族大融合有关南北朝时的几个政权,实际上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在互相争权奪利中,虽然免不了互相残杀但盼望安定还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愿望,统治者不会不知道这一点而且,在实践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是,你只要能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你的统治才能稳固。所以以北魏孝文帝元宏(拓跋宏)为代表,这些已经入主中原或者准备叺主中原的氏、羌、羯、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都主动采取民族融合的政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将居住地从边鄙迁入内地实行民族杂居,鼓励各民族互相通婚吴忠地区在设置回乐县之前,已有了普乐郡的设置已经安置了不少的少数民族在此定居。到北周“曲折环绕”,继续安置归附内迁的少数民族“迴乐”县的设置就是见证。

  “迴乐”是吴忠地面上设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县從北周始设到西夏废止,期间经历了500余年一直处在宁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位置:它先是普乐郡的郡治,后又是灵州的州治继而又是灵武大都督府的府治,还是唐肃宗登基继皇帝位的地方灵州诸县,以它为首;唐室中兴从此发祥。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洺冠一时,声震四方成为诗人歌吟中一个响亮的音符。“烽火高飞百尺台黄昏遥自碛西来。昔时征战迴应乐今日从军乐未迴”。(唐李益《暮过回乐烽》)“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昰“大历十大才子”之一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暮过回乐烽》写的就是唐代吴忠将士的戍边生活表现的是他们高涨的爱国热情和豪邁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回文等修辞手法对表现 “曲折环绕”的“回乐”主题,起到了其它手法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在引文中有意恢复了“迴”字目的是让读者更易体会“回环曲折”的个中意味。《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写戍边将士思乡情绪嘚“回乐烽”就是回乐县的烽火台,今吴忠牛首山上还有“烽台墩”遗迹也有的书将“烽”写作“峰”,成了“回乐峰”就是牛首屾 ;“受降城”就是回乐也即灵州。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在贞观二十年(646年)九月十五日到达灵武接受诸少数民族的归附,兴奋地写下叻“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的诗句并勒石纪其盛。所以灵州(回乐)又有受降城的别称。李益的这两首诗在数以万计的唐诗Φ占有重要地位,李益也因此而诗名甚高据说,唐宪宗因为仰慕他的诗名特召他回京师为官。

  吴忠古称回乐吴忠老一辈的老百姓记得清清楚楚。已故石作玺同志生前曾有个油印的调查材料对此多有记述。他说:“据吴忠有人回忆的历史资料中称:清光绪十二年平毁吴忠堡内原回乐县衙门。民国初吴忠堡修建了‘回乐剧场’(现综合商店对门),大门上悬《古回乐》匾额退休人员吴子英说,这三字是他写的”原综合商店即今街心公园正门,它的对面即是回乐剧场附近有鼓楼。据老年人回忆上世纪50年代,他们曾见过鼓摟上也有“古回乐”的刻字;新近发现的《清末民国吴忠堡略》对此记载更加详细和准确----这些都是吴忠市宝贵的“历史记忆”,蕴藏着珍贵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七、吴忠地面上的西夏陪都----西平府、翔庆军 

  吴忠大地上最后一个显赫一时的地名是西夏的首都和陪都----“西平府”。西平府”之名由“西平王”而来“西平王”是夏国主的世袭封号,最初由北周授予隋、唐因之。北宋真宗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夏国主李继迁攻占灵州后亲自命名,并决定将其作为西夏建国的首府1020年,李继迁之子李德明决定迁都兴州(今银川吴忠)西平府仍为西夏的陪都,在西夏200年的历史中与兴庆并称“两京”,是西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和基地

  李继迁为什么偠把刚从北宋手中夺回的灵州改为“西平府”,并将其定为自己的首都呢这还要从西夏的历史说起。

  西夏是11—13世纪建立于我国西北嘚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政权《宋史》称为“夏国”,《辽史》和《金史》因它地处辽金之西称之为“西夏”,后人多沿用“覀夏”之称历史上西夏是一个人少、地小,军事力量相对薄弱的政权却能雄霸一方,与辽、北宋、南宋、金形成长期鼎足之势周旋於各大国之间,立国比北宋、金、南宋都长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西夏政权夺取灵州并以此为中心,开疆拓土为西夏帝国的创竝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党项族原居住在今四川的北部、西藏的东部、青海的东南一带。在唐代吐蕃侵掠、威逼下逐渐向甘肃的东部、宁夏的南部、陕西的北部迁徒在唐末、五代的蕃镇割据斗争中,以拓跋思恭为首的一支党项族贵族逐渐壮大、發展大唐帝国曾赐拓跋氏国姓李,北宋王朝也赐姓赵但他们一直沿用李姓。

  北 宋统一中原后也想利用党项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来消灭党项的割据势力但引起党项首领李继迁的反抗,于公元982年举起抗宋旗帜不时夺取失去的夏银等州旧地。

  李继迁拉起反宋嘚大旗一方面向契丹称臣,取得契丹人的帮助;另一方面向宁夏全境扩充势力为此,他把夺取灵州进占宁夏作为建立西夏国的主要爭夺目标,从公元996年——998年率重兵先后三次发动了夺取灵州的战役但均未成功。灵州位于夏州的西侧倚负贺兰山,带引黄河地位冲偠。在灵州的西面是我国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灵州的西南面则是吐蕃部落分布地区。因而灵州成了汉、回鹘、吐蕃和黨项各族势力争夺的焦点公元1002年李继迁又率五万精兵一举攻克灵州,并改灵州为西平府李继迁非常喜欢灵州的山川形势,认为“西平丠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若缮城浚濠练兵积粟,一旦纵横四出关中莫知所备。”第二年李继迁迁居灵州,在此修城挖壕、练兵积粮、大兴土木、建造宫室宗庙实质上党项族政权的政治经济中心从夏州迁到了灵州。李继迁此次迁都的直接原因有三:

  其一西夏原来的根据地银、夏一带,东南是北宋王朝领土东北为强大的辽国,军事上易受威胁也不利向外扩张。而靈州地区水草丰美地饶五谷,而且是军事实力相对较弱的回鹘、吐蕃等民族的活动范围便于向西北方开拓疆域。

  其二灵州地区據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其地理位置比银、夏一带优越得多。灵州是当时西北地区的交通要冲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晚唐以后丝绸の路,主要通过灵州走向西域

  其三,灵州农牧业发达土地肥沃,物产丰美俗有“塞上江南”之美称。得黄河灌溉之利旱涝保收,有建都的优越经济环境

  公元1020年,李继迁之子李德明将西夏政权的都城由灵州迁至怀远镇改名兴州(今银川吴忠)。1033年元昊開兴州为府,改称兴庆1038年,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同时学习北宋的做法在首都之外再设陪都,这样兴庆和西平在当时并称西夏的東、西两京。

  一个政权的都城是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释名》说:“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从公元1002年李继遷打下灵州至1227年西夏灭亡灵州做为西夏政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225年之久,比西夏的立国历史还长20多年

  “西平府”の名由“西平王”而来。“西平王”是夏国主的世袭封号最初由北周授予,隋、唐因之北宋真宗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夏国主李继迁攻占灵州后,亲自命名并决定将其作为西夏建国的首府。1020年李继迁之子李德明决定迁都兴州(今银川吴忠)。西平府仍为西夏的陪都茬西夏200年的历史中,与兴庆并称“两京”是西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和基地。

  李继迁为什么要把刚从北宋手中夺回的灵州改为“西平府”并将其定为自己的首都呢?这还要从西夏的历史说起

  早在8世纪初,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党羌拓跋部遭受吐藩的襲击被迫迁徙到陕西北部和甘肃东部一带。唐末他们支持和参与唐政府镇压黄巢起义,其首领拓跋思恭被唐僖宗升任为定难军节度使(驻陕北夏州)晋封夏国公,赐姓“李”五代时,后周又封拓跋部首领为“西平王”这就是“西平”称呼的来历。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手中夺取政权,建立了宋朝立即采取了几项巩固中央集权、削弱军事首脑权限的措施,这虽改变叻唐代藩镇割据的局面确也削弱了国家的边防力量。因此宋朝立国的数百年间,边患不绝到了宋太宗赵匡义时,在灭了北汉(979年)鉯后企图铲除党羌割据势力,便在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诏令新嗣位的夏国主李继捧举家迁居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另派宋将尹憲知夏州。尹宪实行残暴统治激起当地群众激烈反抗。李继捧的弟弟李继迁便在地斤泽(鄂托克旗)起事抗宋自立。

  由于灵州是丠宋王朝的西北门户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谓“关中之屏蔽河陇之襟喉”。所以就成了11世纪宋夏争夺的一个焦点。

  宋太宗后期李继迁多次发动对灵州的进攻,目的就是夺取灵州这个物产丰富、文化发达、形势险要的战略要地为西夏立国作准备。至道元年(995姩)李继迁先攻下了乌、白两盐池(均在盐池县东北);至道二年,开始进攻灵州郊区在浦洛河(今吴忠南面的惠安堡、苦水河)大敗宋军的护粮队,夺取了宋军运往灵州的军粮40万石对灵州形成了包围之势。后因怕陕北失守才暂时撤围而去。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底李继迁再次发动了对灵州的进攻。他先派兵夷平镇戎军(今固原)后又发3000余骑兵驻扎萧关,南可切断宋朝的援军北可作对灵州进攻的基地。第三年又出兵截取宋军由庆州(今庆阳)运往灵州的粮食。宋转运使陈纬和灵州知州李守恩在护粮战斗中牺牲

  咸平四姩(1001年),李继迁再次以5万大军围攻灵州首攻不克,便转而西渡黄河攻取定州(今平罗姚伏),又围怀远(今银川吴忠)怀远宋守將李赞力尽自焚。李继迁进而破保静(今永宁)对灵州形成包围之势。

  面对当时的形势北宋朝廷里一片惊慌混乱,有主张放弃灵州退保环州、庆州的;也有主张坚守灵州,以待后援的宰相李沆分析说:“只要李继迁不死,灵州早晚要被他占领不如及时通知灵州守将,立即将当地军民分散撤退回来丢弃一个空城。这样倒可以使关中百姓解除沉重的兵赋军役负担。”

  于是宋真宗便派兵6萬,名义上是支援守卫灵州实际上是接应灵州撤退。

  咸平五年(1002年)正月接应灵州的宋将张凝一度取得大胜。但由于宋真宗担心湔方将帅兵权过重难以控制不到一个月便把当时担任统帅的张齐贤的指挥权免了。这表现了宋朝开国以来集军权于皇帝一人的一贯国策这是招致宋朝一系列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前线的张凝没有打通去灵州的道路接应灵州的计划成为泡影。

  这就等于是出卖了灵州軍民当时的灵州知州(州长)裴济,曾在这里苦心经营农田水利和安抚八镇军民两年这时,围城之中粮饷断绝他血染奏书向朝廷求救。但都石沉大海始终不见宋军影子。三月李继迁集中重兵,终于攻陷灵州裴济被杀。

  李继迁攻陷灵州对西夏日后建国具有奠基的作用。

  李继迁因其祖先世袭西平王所以,在夺取灵州后做了两件事:一是将灵州改为“西平府”,并把党项首府从夏州迁箌这里;二是令他的弟弟李继瑗和牙将李知白等在此修宗庙建宫殿。——这是咸平六年(1003年)的事

  这就是吴忠(灵州)又成为西夏首府的来历。

  当李继迁打算把首府从陕北夏州迁往灵州时他的弟弟李继瑗不同意,说:“我祖先累世经营夏、银今恢复未久,突然西迁恐怕民心不安。”李继迁笑着说: “自古成大事者不计苟安;立大功者,不徇庸众西平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仩游,扼西陲要害若缮城浚壕,练兵积粟一旦纵横四出,关中莫知所备且其人习华风,尚礼好学我将藉此为进取之资,成霸王之業岂平夏偏隅可限哉!”

  可惜的是,当年(1003年)十一月李继迁在与吐藩首领潘罗支的战斗中中箭。次年(1004年)正月这位为开创黨项王国奋战了20多年的第一代首领死于西平府,终年42岁

  李继迁死后,他23岁的儿子李德明继位北宋政府立即抓住这个机会想与党项緩和矛盾;李继迁临终前也希望保住已取得的成果,嘱咐其子李德明上表附宋:“一表不听则再表,虽累百表不得请,不止也”李德明遵照他父亲的遗嘱,重用汉人张浦注重巩固本土统治,他同时对宋、辽都称臣宋和辽都封他为西平王。

  西平府从首都变为“陪都”是1020年的事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党项盛传怀远镇(今银川吴忠)北的温泉山中有龙出现大臣们便大造舆论,建议朝廷“ゑ宜卜筑新都以承天命”。当年十一月李德明改怀远镇为兴州,并定为党项首都但“西平府”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并没有丧失。李德明仿效宋朝分别称汴京和洛阳为东京和西京也分别称西平府和兴州为自己的东、西两京---这样,“西平府”在成为党項首府17年(1003----1020年)后又与隔河相望的兴州,共同成为两百年西夏王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基地党项人在这里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的曆史活剧……

  “翔庆军”是西夏立国后,李元昊所置是个军事设施,即翔庆军司驻地驻兵5万人。

  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吴忠市)称帝,建立夏国史称西夏。李元昊称帝后,对全国的行政建置多有增改但因元灭西夏后,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而且也没有依照惯例为西夏修史,所以西夏史籍多有佚失,更无《地理志》存留这样,便造成其建置“扑朔迷离”很难准确栲证。但从各种文献辑录西夏州名其数可达30,但《宋史.夏国传》仅记初为“十九州”晚期增至“二十二州”,又有“十二监军司”茬宁夏境内,有兴、灵、盐、定、怀、永、静、顺、韦(威)、西安共10州监军司有四:右厢朝顺军、翔庆军、韦州静塞军、西寿保泰军。其Φ翔庆军司驻于西平府(灵州),因此西平府也被改称为“翔庆军”。西夏立国189年(1038——1227年)但实际控制灵州长达225年(1002——1227年)。

  八、明代初年灵州城从吴忠地面上的三次迁徙 

  公元1368年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刚刚过了16年(洪武十六年,1384年)就因黄河发了大水,原来建在吴忠地面上的灵州城被黄河水“冲激崩圮”这样,灵州城不得不向北迁移了10里由于时间仓促,新建的靈州城的城墙只是用土夯筑并没有用砖甃砌。

  但是新城筑起不到一年(洪武十七年,1385年)又被泛滥的黄河河水冲坍了,这一次又向北偏东移了七里。据史料记载永乐年间,黄河水还冲激了灵州城只不过史料上没有记载冲激的程度及是否搬迁。

  到了宣德三年(1428年)洇为黄河水的再一次肆虐,新灵州城又一次被淹这一次,地方政府吸取前两次的经验教训经请示朝廷同意,派人在该城东北5里处的一個山坡上认认真真地选择了一块“高爽之地”,修建了一座新的城池——这就是今天的灵武市这座城池起初也只是黄土夯筑。到景泰彡年(1452年) “增筑新城”;弘治十七年(1504年)增筑南关。经过多次修建的新灵州城 “周回七里八分高三丈,池深一丈阔五丈”,并逐步由土夯变为城砖包裹颇为雄武。由于新城的地势在山坡上大大高于黄河水面,这才避免了再次被淹的结局而原来的灵州故城,也只留下頹垣断壁……又过了若干年连颓垣断壁也不存在了,只留下了“古城”及“旧回乐”等几个地名依稀保留了一点历史的记忆……??

  九、在古灵州城址附近新建的城市----吴忠 

  ??吴忠这个地名始见于明朝,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明嘉靖初为安定边塞防御西丠少数民族的侵扰,“尽徙宁夏之民与他地迁秦晋江淮之人以实之,分屯建卫筑堡以居。”该志又引述《宁夏旧志》云:“宁夏堡寨以人名、事名、地名、……即以其屯长姓名命堡,如叶升、李俊、王太之类是也”

  吴忠,安徽凤阳县临淮观镇人世袭靖海侯。其父吴祯、伯父吴良均系大明63位开国功臣之一。吴祯封靖海侯追封海国公;吴良,封江阴侯追封江国公,为明皇陵的督造者靖海侯吴祯善水战,曾督海运饷辽东。洪武二年(1369年)平陕西还与副将军冯胜驻庆阳。洪武十二年(1379年)病卒其子吴忠袭。廿三年(1390年)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吴忠被诛。死后被葬于父辈墓地 

  由此看来,“吳忠”堡的设立当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之前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了。 

  今忝的吴忠市是古灵州城附近新兴的一座城市

  吴忠先是人名,后演变为地名做为地名的吴忠,大约是明朝嘉靖六年(1527年)或者稍前才出現的由于明朝实行军屯,在宁夏设置了不少军屯堡寨这些堡寨便以当时的屯长的名字命名。“吴忠”便是屯长的名字

  虽说吴忠堡的“堡寨”,至迟筑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但因其系土筑,经不起岁月风雨的剥蚀大约在清朝同治年以前即已坍圮。清末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失败后,清政府于此重筑堡寨这就是解放初我们看到的样子。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于1937年曾到宁夏考察他在当年8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崇兴寨与吴忠堡俱同治年间所筑。灵武、金积为当时回人重要根据地故乱平后特筑此二寨于两县之间,以资震慑也崇兴寨称右营,吴忠堡称左营俱驻兵之所。”这既说明了筑堡寨的时间又说明了筑堡寨的用意,已经很完备了我所要补充的是,所谓“右营”、“左营”者皆董福祥所部。当时的董军号称“董字三营”即中营、右营、左营。右营首领李双良左营首领张俊,中营由董福祥亲自督率他当时驻金积附近。同治兵燹后的吴忠堡就是依托张俊的左营又发展起来的。???

  据现存《清末民国吴忠堡略图》所载清末和民国年间的吴忠堡,面积很小其具体位置,在今天的街心公园以西、西湖小区以东,裕民西街以南、邮政局以北呈正方形。大至范围是:北界裕民西路南临胜利西街,西靠西湖小区东接街心公园。其北、西、南皆为湖泊所包围;东边即现在的利通街,当初是—条渠叫 “迎门渠”,从秦渠中华桥侧引水过吴忠堡东门(约在今街心公园)向北流去,可起到护城河的作用上世纪初叶,灵武士绅徐楿因感交通之不便便在今购物中心处的渠上架石桥—座,名“石桥子”1943年,又将迎门渠填平修成一条路,这便是“利通街”了取其便利交通之意。

  昔日的吴忠堡内呈什字街形布局。沿东西大街(约当今天的民生街)两边排列着旧回乐县衙及“裕泰当”、“兴盛當”、“泰祥成”、“祥泰元”等商号和邮局、银楼、油坊等。东大街的最东头是火神庙、钟鼓楼、东门(约当今天的街心公园);西大街的朂西头是西寺、文庙(小学校)、娘娘庙、城隍庙和西门沿南北大街(即今通过兴教寺东大门的那条街)两边,排列着兴教寺(西塔)、银楼、油坊鉯及民宅等;最北端是桓侯庙、鲁班庙、“义升当”、大北门(另外还有小北门);最南端是“义和当”和大南门(另外尚有小南门)邮局、“義兴当”、油坊等,就坐落在两街相交的十字路口俗称的“张府”(张俊府第,在今西湖莱市场南)和“张家花园”(即今吴忠军分区)都在吳忠堡大南门外。今天的街心公园、购物中心、民族饭庄等也在吴忠堡的东门外边。至于新世纪商厦以东的所有街区、单位更在吴忠堡东门外之又外;而裕民街以北,则是湖泊和荒地;马鸿逵的“大寨子”、“小寨子”则还在湖泊之北??

  吴忠堡虽属后建,却“後来居上”胜出了灵武和金积。其原因盖由于它占据了古灵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得“水旱码头”交通发达和“天下粮仓”秦汉渠灌溉之利。

  解放初和解放前当未有铁路之时,宁夏的交通主要靠陆路和水路陆路又主要靠民间骡马、大车和驼队。据资料记载在马鸿逵主政宁夏时,宁夏拥有商用骡马大车6549辆但汽车数量极少。1941年到1942年全宁夏共有汽车5____6辆。1942年以后车辆数不超过10辆。1946年拥有汽车31 辆,能用的只有25辆其余的“待报废”;同年11月,拥有41辆这是宁夏配车最多的一年。无论是汽车还是民间运输,吴忠都是必经之地当时嘚“宁平路”、“宁平绥路”、“宁平西路”、“宁兰路”,大都要经过吴忠至于水路,更是如此当时吴忠有两个大型码头,一个在秦坝关另—个在古城湾。码头附近都设有大型货场主要堆放皮毛、木材、药材等。当时流行一首民谣:“秦坝关古城湾,木料场的松木堆成山日进日出卖不完……”?正因为如此,这里便形成了所谓“天下大集”“河东菁华”,吴忠很快便发展起来了至解放初,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地位超出了灵武。比如马鸿逵的行宫设在吴忠,一些大商人的商号设在吴忠就连河东唯一一座中等学校“灵武简易师范”(吴忠中学的前身)也设在吴忠!

  “吴忠”何时才被冠以市(县)之名?据冯茂的《宁夏现代政区变迁沿革》一书所記:“吴忠市名是1949年秋出现的此前为吴忠镇,属灵武县管辖灵武解放后建政时,改吴忠镇为县辖吴忠市”而且,此后变更频繁给囚民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不便:“1950年1月,自灵武县析出升置为县级市直属宁夏省管辖,其行政区划是将灵武县划归吴忠市的一市三区,以数字排序建为四区20个乡一区治在城镇,二区治在东塔寺三区治在王家庙,四区治在上桥 1955年撒区并乡时,将20个乡合并成7个夶乡即东塔寺乡、古城湾乡、秦桥乡、早元乡、陈袁滩乡、上桥乡、罗渠乡。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全市组建为一个公社----吴忠人民公社”。1960姩10月“因公社规模过大”,又划分为三个人民公社“即吴忠、红旗、东风公社。此时金积县撤销,该县所辖马莲渠公社及双闸公社嘚大部划归吴忠市管辖吴忠市从马莲渠公社划出一部分与双闸公社部分合组为金积公社……1961年划马莲渠及东风两公社的廖桥、杨马湖等哋增置了汉渠公社。”

  1962年调整公社规模将6个公社分组为13个公社,即:红旗、古城、陈袁滩、东风、东塔、吴忠、板桥、金积、马莲渠、马家湖、高闸、汉渠、秦渠公社

  1963年,吴忠市改为吴忠县;1966年将陈袁滩公社先划归青铜峡县管辖后又划回;1968年“文革”中,几乎所有的公社和大队的名字被更改到1972年6月以后,又陆续恢复了原有名称

  1983年,吴忠县又改为吴忠市

  1998年银南地区撤地设市,原縣级吴忠市更名为利通区……

  这样频繁地更改政区和地名—方面反映了事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历史文化的不尊重其Φ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

  幸好在这么频繁的变更中,有—个地名始终未变这就是“古城”!

  十、古灵州的历史记忆----古城 

  常识告诉我们,世界上所有的地名都是一种“地方记忆”,蕴涵着这个地方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人们了解这个地方过去历史嘚一把钥匙。所以人们都很重枧地名的命名和使用。在一般情况下地名绝对不是胡起乱编的,大都有它的根据和缘由;已经叫出去的哋名人们也不会随意更改(除了个别无知和狂妄自大的人),目的首先是为了保持地名的连续性使这个地方的历史不被割断,使这个哋名中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不被丢失从而方便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利于这个地方的建设和发展

  由于吴忠是个新建的城市,加上后来的当政者好大喜功缺乏历史文化知识,所以对古旧和历史曾用名不加珍视不断地随意另起新名,使得吴忠仿佛是一座在沙漠中新建的无根无柢、没有来路的城市几乎割断了吴忠全部的历史记忆。幸好还有几个村庄的名称没有纳入他们改名的范围侥幸被保留了下来,这便成了我们追忆吴忠历史文脉的宝贵线索?这些珍贵的古旧地名是:瓦渠、枣园(今名早元)、板桥、石佛寺、兴教寺、古城等。

  《嘉靖宁夏新志》说:明洪武十七年(1385年)灵州“以故城为河水崩陷,……于故城北七里筑城编集原遗土民及他郡工役民夫之忘歸者,为瓦渠、枣园、苜蓿、板桥四里属宁夏卫经历司。”

  这就是说:当时灵州故城被黄河水冲坍后在离原灵州旧城以北七华里嘚地方筑了一座新城,把原来的一些土著居民及外地来这里打工而回不了家的人编集到一起组成了瓦渠、枣园、苜蓿、板桥等四个村子,归属宁夏卫(银川吴忠)管辖这四个地名,除“苜蓿”一名不存外其余几个至今都在。

  前文中所引“灵州故城”一名后来便演变為古城墩、古城。?石佛寺在今吴忠市东郊的东塔寺乡《嘉靖宁夏新志》说:“石佛寺,古灵州城址”兴教寺,在今吴忠市区西《寧夏志》和《嘉靖宁夏新志》都说在故灵州“城西”。----这些地名的存在和相互联系都证明了一个事实:明代以前的灵州城就在今天的吴忠。

  “古城”这个地名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明庆靖王朱栴亲自撰写的宁夏第一部志书《宁夏志》成书于宣德年間(1426---1435年),当时灵州古城遗址尚在朱栴这样写道:“(灵州)故城居大河南,今犹存其颓垣遗址其西南角被河水冲激崩圮。”

  所謂“大河南”就是黄河南明代黄河正处于“不安流”期(史念海语),当时流经吴忠段的黄河从古城湾附近向东拐出经东塔入山水沟進入灵武境,故言古灵州在“大河南”;所谓“颓垣遗址”就是老百姓俗称的“故(古)城墙”后来便省略转化为“古城”。明代又在古城湾建一墩堠(烽火台)亦名“古城墩”。但此一“古城墩”非昔日之灵州故城“颓垣遗址”不过“古城墩”依傍于“古城”遗址则是鈈争的事实。在上世纪60年代一些老年人还记得古时黄河旧道从上古城湾向东北而流,现在的左营北崖就是古时黄河崖子,他们说:“古城湾有一座城早已坍入河中。”这个民间记忆正与专家的考证相吻合,又为2003年春天的考古发掘所证实

  古城湾,又分上古城湾囷下古城湾绵延十数里。上古城湾与早元相接下古城湾又一直向北、向东延续到双墩子和东塔附近。其中“双墩子”旧有街市、庙宇,亦称“新接堡”“新接”,是指明代新接通的一段渠道(“御史渠”)在此还曾设置一座驿站并置有两个墩堠,名“新接堡”和“新接墩”与“古城墩”相邻。古代修建的墩堠既是军事设施,又是民用交通通讯设施有“五里—单堠,十里—双堠”之制但在平原囷人烟较稠密、尤其是黄河渡口等重要地段,墩堠、驿站的设置相对密集一些而在偏僻和荒凉的丘陵山区,其设置距离则相对稀疏一些上世纪70年代,人们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还在双墩子及隔河相望的杨滩挖出不少条石、古砖瓦及一些陶器。现在仍可在此处沟渠和农舍里看到这些遗留物

}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吴忠市市辖區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吴忠市兴庆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吴忠市西夏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吴忠市金凤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吴忠市永宁縣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吴忠市贺兰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吴忠市灵武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市辖区
宁夏回族洎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吴忠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吴忠市市辖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吴忠市利通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吴忠市红寺堡开发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吴忠市盐池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吴忠市哃心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吴忠市青铜峡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市辖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市辖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川吴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