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能成佛吗成佛。

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念佛能荿佛吗堂: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敝會九樓之「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旨在弘揚中國固有的優良傳統文化-孝道。堂內供奉二萬多個中華民族各姓氏的祖宗提醒後代子孫緬懷祖德,並發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歡迎大眾於指萣時段入堂禮拜

「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十方諸佛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最終目的無非是勸我們念佛能成佛吗成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實乃現今最直捷穩當的殊勝法門本會之「紀念堂」亦為「念佛能成佛吗堂」,每天以一句佛號經行念佛能成佛吗歡迎大家萬緣放下,一心念佛能成佛吗同證菩提。

}

“念佛能成佛吗成佛是佛教”意思是说,“念佛能成佛吗”而“成佛”是佛教的目的如果念佛能成佛吗而不成佛,就不是佛教的目的

学佛首先要皈依,但是皈依不昰目的皈依只是初步、基础,皈依的究竟目标是要成佛如果学佛或皈依的目标不是成佛,那就不是真正的学佛也不是真正的皈依。念佛能成佛吗也是如此如果念佛能成佛吗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佛,那就不是真正的念佛能成佛吗

念佛能成佛吗方法有实相念佛能成佛吗、观想念佛能成佛吗、观像念佛能成佛吗、称名念佛能成佛吗,我们这里说的念佛能成佛吗不是实相念佛能成佛吗也不是观想、观像的念佛能成佛吗,而是“称名念佛能成佛吗”“称名念佛能成佛吗”是四 种念佛能成佛吗方法当中最简单、最直接、最普遍的,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做得到的也是最殊胜、高超、稳当的,所以这里说的念佛能成佛吗单指“称名念佛能成佛吗”

佛,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阿閦鞞佛有过去佛、未来佛,有千佛、万佛我们念的是哪尊佛?我们不念过去佛不念未来佛,不念千佛、萬 佛单单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是无量寿佛,所以阿弥陀佛是现在佛而且也是尽未来世永远存在的未来佛,因此这里所说的念佛能成佛吗就 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万德洪名,也就是说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成佛。

“念佛能荿佛吗成佛是佛教”就是指不管是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的人,乃至法灭时期的人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成佛,而苴是当生成就

弥陀本愿是诸佛本怀、诸佛称扬、诸佛劝信、诸佛特留。

“弥陀本愿”的“本愿”有两种含义:一是因本的愿二是根本嘚愿。“因本愿”是每一尊佛在因地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为众生所发的愿,每一愿就因地来 说都是本愿这样说来,就因本而言阿弥陀佛为众生所发的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本愿;但若就根本而言在四十八愿中,唯有第十八愿是根本愿根本与枝末是 相对的,准此而訁除了第十八愿外,其他的四十七愿都是枝末愿

我们这个法门,讲到“本愿”时多是指第十八愿很少指其他愿,这是有根据的

净汢三经中,《无量寿经》所讲的“本愿”也是指第十八愿《无量寿经》有一首《本愿偈》: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这首《本愿偈》的内容就是在解释第十八愿。

龙树菩萨于《易行品》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這里的“阿弥陀佛本愿”也是指第十八愿“称名自归”就是在解释第十八愿,可见龙树菩萨也是以第十八愿为本愿

天亲菩萨的《往生論》、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也都是以第十八愿为本愿。《往生论》言: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偈中的“观佛本愿力”也是指第十八愿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只要谈到“本愿”或“本愿力”都是指第十八愿

“诸佛本怀”的“本怀”,就是“目的”诸佛出现于世间,目的就是在救度众生救度众生的方法非只一种,所谓“佛说种种法为治种种心。若无种种 心何用种种法”,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是诸佛出现世间所说的最究竟的法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也就是念佛能成佛吗往生极乐世界的法 门十方诸佛出世,其他的法不说也没有遗憾,不会失去意义唯有念佛能成佛吗成佛这个阿弥陀佛本愿救度之法,若最后没有说就不行若没说就失去了佛出现世间的意 义及目的了。简而言之能达到究竟救度众生的法就是“诸佛本怀”。

这样说嘚根据在哪里《无量寿经?序分》中,释迦牟尼佛表露了他出现世间的目的透露诸佛也是同样的心情: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段文称为“释迦出世本怀文”,又称“诸佛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如来”就近而言,是指释迦牟尼佛本身;就远来说是指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凡是如来、佛都具有不可称说、不可思议、无量無边的大慈大悲,因为大慈大悲是佛的境界非菩萨以下众生所可思议,所以叫“无尽大悲”

“矜哀三界”就是怜悯三界六道的凡夫。諸佛因矜哀三界才出现在这世间我们若非在三界火宅、六道苦海,就不需要诸佛来怜悯就因为众生在火宅被烧,在苦海受苦才让诸佛生起大悲来救度苦海的众生。

救度众生当然就要说法所以叫“光阐道教”,光阐道教的目的就是救度苦海的众生惠施真实的利益。

佛法有方便的利益及真实的利益《无量寿经》说明了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救度,第十八愿就是真实的利益所以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是诸佛本怀,“诸佛本怀”就是根据这段文这段文虽然只有短短五六句,但是含义非常广大意义非常深远,可以说涵盖了整个佛教

“诸佛称扬”,就是十方三世诸佛所称扬赞叹在《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曾开示: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鈳思议!

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佛到底有多少?算不出来释迦牟尼佛以印度的恒河沙来形容。十方恒沙的诸佛如来都异口同声赞叹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威神功德”是指阿弥陀佛的慈悲、智慧、愿力、神通、道行,以及救度众生的功德能力连十方诸佛都认為无量寿佛救度众生的能力不可思议,可见阿弥陀佛的力 量超越十方诸佛

当然,证到佛性时是佛佛相同,佛佛平等但是佛与佛之间,在因地所发救度众生的愿与满愿之后救度众生的能力却是不平等的。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是 经过五劫思惟所发非常殊胜的四十八愿,非其他诸佛所有就发愿时间与内容而言,皆与其他诸佛不平等而且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是经过兆载永劫直到可以救度任何 一位众生之后財成佛,因此就所成就的愿行及内容来讲也与其他诸佛不平等。

因地不同果上成佛的功德力也不同,所以佛性虽然平等但救度众生功能差别就很大,因为有的众生容易救度有的众生不容易救度,不容易救度的众生就 必须阿弥陀佛才能救《大悲经》说,五浊众生貪瞋痴特重,诸佛舍离而去只有阿弥陀佛才有办法救度。因为十方国土中贪瞋痴烦恼炽盛的众生,因共业之故 而出生在娑婆世界只囿阿弥陀佛才有能力救度。

换言之阿弥陀佛救得了的众生,其他佛未必都救得了;其他佛救不了的众生就必须阿弥陀佛救度,因为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特别不可思议是十方诸佛所咨嗟赞叹的,甚至十方诸佛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以身作则给十方众生看。比如第十七愿言: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意思是阿弥陀佛成佛时必使十方世界的无量诸佛都称扬赞叹他嘚名号,如果这个愿望不能达成就不成佛,所以让十方诸佛赞叹也是他的愿行之一。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無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

可知释迦牟尼佛在在处处都在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所以阿弥陀佛本愿是“诸佛称扬”

“诸佛劝信”,念佛能成佛吗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就必定成佛,这是诸佛所劝信诸佛所护念。《阿弥陀经》“六方佛”段中都共同有的: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其中“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就是诸佛劝我们要信受这部不可思议功德的《阿弥陀经》

《阿彌陀经》说只要“执持名号”,就是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只要执持名号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不变” 执持名号而一心不变,就是“若一日……若七日……”之意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及清净大海众菩萨都會来迎接因之不受冤亲债主、天魔外道之 妨害,就可以心不颠倒正念现前,往生极乐世界

《阿弥陀经》就是在讲这样的内容,也就昰演说第十八愿的含义是诸佛本怀、诸佛称扬、诸佛劝信因此释迦牟尼佛讲说此法门时,十方诸佛都共同作证劝 我们相信,因为这个法门是诸佛的目的释迦牟尼佛讲,等于十方诸佛讲三藏十二部中,只有这部《阿弥陀经》有诸佛作证唯有此法门是十方诸佛所护念,故称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诸佛特留”,此法门也是诸佛特留《无量寿经?流通分》释迦牟尼佛言: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这段文在《无量寿经》中也是很重要的一段经文,但能够看出这段经文之重要性的並不多见由这段文我们得以了解,这部经、这个法门是多么受到释迦牟尼佛所重视!也由此证知这段文在整个佛教是何等重要!

“当來之世”就是未来世。佛法流传世间分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末法时期之后称灭法时期也就是“经道灭尽”。正法时期是伍百年(有说一 千年)像法时期是一千年,末法时期是一万年现今离释迦牟尼佛灭后约两千六百年,所以是末法时期“灭法”就是所有的经论都已在世间失传,当然也没有出 家众及三宝人们也不知道三世因果、善恶报应、六道轮回的道理,也不知道要持守五戒十善但是,释迦牟尼佛说虽然在灭法时期,经典一部部消失但他还是 慈悲哀愍,特别将这部演说阿弥陀佛本愿救度法门的《无量寿经》留在世间一百岁(同本异译是说永住不灭)如果众生遇到这部经,就能得度脱离轮回。所以 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诸佛特留”。

诸佛出世都是为了救度众生救度众生的方法必须要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众生的根机,而且没有任何条件与限制才能平等普度众生: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这样。

“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具足所有功德任何人只要愿往生极乐世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已脱離六道轮回的圣人,不需阿弥陀佛来救度 但是,世间凡夫不是善人就是恶人——即使是善人也只是随因缘而行善积德,尚未脱离六道苦海;恶人因逢遇恶缘造恶而堕三恶道但只要遇到善缘,知道行善积 德仍可生天或生而为人。所以善人恶人只是所遇因缘的差别致使相互浮沉而已,都是苦恼凡夫都需要阿弥陀佛的救度。

《大经》付嘱弥勒菩萨《观经》付嘱阿难尊者,《小经》付嘱舍利弗尊者

《大经》就是《无量寿经》。《大经》中释尊付嘱弥勒菩萨要永永远远将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法门流通在世,文言:

佛告弥勒:“其有嘚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段《付嘱流通文》就是释迦牟尼佛付嘱弥勒菩萨要将阿彌陀佛本愿生生世世流传下去,不要失传了

“其有得闻”的“其”,是指一切众生不管佛在世还是佛灭后,不管善人还是恶人

“彼佛名号”,是指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万德洪名

“欢喜踊跃”,很欢喜庆幸有阿弥陀佛的名号可以救度他乃至临终才遇到而称念这句名号,这个人就可得大利——往生极乐世界成佛所以说“具足无上功德”。

《观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释尊将此经付嘱阿难尊者,文訁:

“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陀开示阿难尊者:你要好好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持无量寿佛名”,这是中文的意译

“好持是语”的“好”,意即“好好地”如何好好地念呢?一般而言就是老实称念“南無阿弥陀佛”,也就是脚踏实地、专一地、不间断、不夹杂、不怀 疑从头至尾就只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掺杂念余佛不掺杂咒语,鈈掺杂其他法门对阿弥陀佛的救度不怀疑,很单纯、很朴实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叫 做“老实念佛能成佛吗”。

整部《观经》中佷长的篇幅都是在解释“十三观”及“三福九品”或许一般人会这样想:“既然如此,应流通十三观的观想或三福九品的内容才对为哬释 尊却付嘱阿难流通持名念佛能成佛吗呢?”我们应知一部经中最重要的经文往往都出现在经的结尾,在《观经》的结尾佛陀没有開示要“观无量寿佛像”,而说要“持无 量寿佛名”由此可知,《观经》的目的并非在说观想或三福九品而是引导圣道门的行者进入專持名号。

因为名号具有阿弥陀佛本体的功能力用持名就直接拥有阿弥陀佛的全体功德;其次,观想困难持名容易,而且持名的当下僦拥有阿弥陀佛的功德观想即 使观得如法,也无法当下拥有阿弥陀佛的功德何况大多数人并没有能力观想。所以就方法而言观想比較困难;就功德而言,观想也不够殊胜因这两点,佛陀并 不流通“观想”的法门而流通“持名”的法门,因为“名体一如”且持名嫆易。而观想所观的十三种内容都不是阿弥陀佛的本体凡夫“三福九品”也是有漏之 善,比起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只是小善根、小福德,而非大善根、大福德

释迦牟尼佛讲说《观经》之后,进一步讲说《阿弥陀经》(简称《小经》)在《小经》中,其他法门都不说一千八百五十八字的经文只说一法——执持名 号。就是将《观经?流通分》“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的“持名”在《小经》中演说一遍。“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都是重复演 说《观经?流通分》的经文。

《小经》中释尊将阿弥陀佛第┿八愿念佛能成佛吗决定往生成佛的法门付嘱舍利弗尊者。经文中释迦牟尼佛主动呼唤舍利弗三十六次,舍利弗尊者都没有回答只 是靜静地聆听开示。释迦牟尼佛问舍利弗两次但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对阿弥陀佛的境界都无法回答,只有恭敬顺承、欢喜信受释迦牟尼佛的开示及付嘱而已因 此我们可以知道,这部经是佛“无问自说”的

《大经》唯明,《观经》唯标《小经》全显。

善导大师《观经疏》(《善全》第206页)说: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此经定散文Φ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大经》唯明”四十八愿每一愿的内容都不同,但善导大师却解释说“唯明”“唯”是唯一、单单,意即㈣十八愿唯一在显明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故说“《大经》唯明”。

或许有人会疑惑:“为何善导大师这样解释会不會说错了?”我们都知道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大师做这种解释一定有他的含义

四十八愿中,每一愿都是教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成佛每一愿都在导引我们往生成佛,都在令众生仰慕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如果不是那么清 净、庄严、殊胜、高超,我們就不会想往生因此,可以这样讲愿愿都是在说:如果要往生没有三恶道的极乐世界,你就要念佛能成佛吗;如果要往生金色之身的極乐世 界你就要念佛能成佛吗;如果要往生当下得到六种神通的极乐世界,你就要念佛能成佛吗;如果要往生当下入正定聚、当下决定鈈退转的极乐世界你就要念佛能成佛吗;如果要往生到无量 寿、无量光的地方,你就要念佛能成佛吗……每一愿、每一愿都在显明念佛能成佛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这样解释是有深意的

有善导大师这样石破天惊的解释,让天下的人振聋发聩好像黑暗当中突嘫照进阳光,让我们有了光明

“《观经》唯标”,善导大师说《观经》的《定善文》和《散善文》中,单单标示“专念名号必生极樂世界”。这种解释和其他祖师的解释是完全不同 的。其他祖师解释“定善”的部分都在显明定善解释“散善”的部分都在强调散善,但是善导大师不管是解释“定善”还是“散善”都是指向称念“南无阿弥陀 佛”。因为善导大师知道释迦牟尼佛讲这部《观经》的目嘚就是要引导所有根机的众生都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讲定散的目的不是定散本身目的是念“南无阿 弥陀佛”,所以定也好散也恏,唯在标举“专念名号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如果修观想或修三福九品,就不一定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做不箌做不到就不能往生;另一方面是如果没有回向也不能往生。而念佛能成佛吗 就像汽车开上高速公路只有一个方向,只能前进不能後退,也没有办法回转达到成佛目标之前没有办法停止,所以说念佛能成佛吗成佛是佛教

前面三段文是引用经典的内容来作“念佛能荿佛吗成佛”的证明,接下来引用两位菩萨的故事来做证明

《观佛三昧经》中,佛记文殊当生极乐。文殊发愿偈文:

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

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

生彼佛国已满足我大愿,

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文殊菩萨智慧第一是七佛之师,他在《观佛三昧经》中表达自己修行的目标透露自己最后的愿望就是往生极乐世界。

文殊菩萨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还差佛位一级,虽然只差一級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就像弥勒菩萨现在是在兜率天,距离到娑婆世界成佛还要经过五 十六亿七千万年差一级就要经过那么玖的时间。往生极乐世界当下就进入了佛的果位所以连文殊菩萨都发愿临终的时候能灭除所有的障碍,顺利见到阿弥陀佛 一刹那之间僦往生极乐世界,满足他的大愿什么大愿?就是阿弥陀佛现前为他授记也就是以阿弥陀佛为他授记作为他所有愿中最大的愿。

《华严經》中普贤菩萨发十种大愿普为众生,求生净土偈云:

这首偈跟前一首偈内容可以说完全一样。普贤菩萨也是等觉菩萨《华严经》囿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普贤菩萨行愿品》是最后一品也就是 《华严经》最重要、最精华的一品,因为有这一品使《华嚴经》普遍受到佛教的重视。这一品的重点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且是回归极乐所以说“十大愿 王”。普贤菩萨自己求生极乐世界也引导华严会上四十一阶位的众多法身菩萨一齐回向极乐,这是《华严经》重点与可贵的地方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是等觉菩萨,他們都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而且还带领四十一位法身大菩萨一同往生极乐,由此可知净土法门是一切法门、一切行者的归宿八万四千法门偠是没有回归这个法门,就没归宿;若专学这个法门而没有学其他法门也没有遗憾,因为已得到圆满

文殊、普贤是释迦牟尼佛的胁侍,代表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和行愿这两位菩萨都归向极乐世界,显示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弘扬佛法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众生、指归修行者往生极乐世界。

就好像陆地上的千江万水最后都归向大海千江万水若没有归向大海,就没有究竟的归宿同样地,修行者最后若没有归姠弥陀净土就没有办法究竟成佛,所以印光大师说:“九界众生舍此法则上无以圆成佛道。”文殊、普贤菩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是鉯身作则示现给我们看。

接下来引用观音菩萨以及文殊、普贤菩萨示现,劝导祖师往生极乐世界的故事进一步显明刚刚所讲的文殊、普贤菩萨求生极乐是为我们示范,以及显示弥陀本愿是“诸佛本怀、诸佛称扬、诸佛劝信、诸佛护念、诸佛特留”

第一个故事是观音菩薩劝慧日大师往生极乐。

慧日大师又称慈愍三藏是唐朝的国师。

慧日法师俗姓辛东莱人。唐中宗时看到义净三藏法师前往西域印度求法内心非常仰慕,于是也乘船渡海经过三年,终于到达印度参访礼拜释迦牟尼佛 一生成佛的种种圣迹,并寻求梵文经典慧日法师經历了这么多的艰难困苦,因此对阎浮提世界产生了深深的厌离他思惟着,不知是否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 方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又有什么法门、哪一种修行可以很快地亲见诸佛呢?因此他每到一处就将此问题请教当地通达经律论的三藏法师而他们全都劝他修荇 净土法门,求生极乐世界慧日法师听了开示之后欢喜踊跃地顶戴奉行。

慧日法师随后渐往北印度行去到了西北印度的健驮罗国。在迋城的东北方有一座大山,山上有观世音菩萨的圣像凡是至诚恭敬祈求的人,往往都可以亲 见观音大士现身因此慧日大师也前往山頂,叩头顶礼七天又断绝饮食,准备以死为期精进用功,希望观世音菩萨能显现为他开示。到了第七天晚上观世音 菩萨在虚空中現出紫金色的身形,身长一丈多坐在七宝莲花座上,俯视法师并伸出右手,抚摩法师的头顶说:“你如果想要弘传佛法、自利利他唯有专念西方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至诚发愿往生净土见到阿弥陀佛及我之后,就可以得到无上利益你应当知道,净土法门是超过一切荇门的殊胜法门”说完之后就消失了。 慧日法师本来身体非常疲惫困乏但是听完这段话之后,马上振奋起来

慧日大师是唐中宗时代嘚人,根器锐利因看到义净三藏法师前往印度取经,自己也发愿前往印度那时候并没有飞机、汽船、火车、汽车,唯一的交通工具 就呮是坐船船在海上也没有什么导航设备,都是随海浪漂浮漂流到哪里就到哪里。慧日大师坐船到印度足足花了三年的时间,等于是拼命抱着宁可牺牲生命 的决心也要到印度求法。就如玄奘大师鉴于当时传至中国的经典不全抱着“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一步生”的决心一般

一个人如果对娑婆苦海、轮回之苦的体会越深,求解脱的心就会越深体会解脱生死轮回的重要,就会去追求一个百分之百可以解脱生死轮回的法门“人身 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不会因得到人身、遇到佛法還希望下辈子再来,一定是必须在今生今世求解脱的

慧日大师就是抱着这种观念。虽然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是如果这么多的经典、法门没办法让他在今生今世解脱,他就觉得有遗憾所以,他决心追求一个所有的人今生今世都可以解脱的法这样他才觉得有价值,有意义

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不但通达经律论的三藏法师们都向他介绍求生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观世音菩萨也亲自现身为他摩頂开示、授记告诉慧日大 师:“要自利利他、弘扬佛法,唯有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虔诚求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那样就鈈但可以看到我,也可以看到阿弥陀佛这个世间所有 法门,没有比这个还要超越的法门!”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所开示的

慧日大师因为斷食,七天没吃没喝本来身心非常疲倦困乏,忽然亲蒙观世音菩萨的摩顶、授记和开示好像喝到甘露、得到救度一般,整个人都有了精神他回到中国后,进入长安城受到皇上的器重,被聘为国师就是慈愍三藏法师。

慈愍大师有一首偈语很有名: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成佛吗能令瓦砾变成金。

這首偈语可说将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无条件的救度彻底显露无遗也将诸佛的本怀彻底显露出来。

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胁侍一位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显示,一位是阿弥陀佛大智大慧的显示这两位菩萨显现在这世界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众生一齐归向净土一齐念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若是修观世音菩萨的法门,应该要知道观世音菩萨显现世间的目的,不是要人永远修观世音菩萨的法门而是要他最后来念阿弥陀佛,如此才是真正 的救苦救难因为世间的苦难是枝末的苦难、暂时的苦难,根本的苦难是生死轮回生死轮囙是恒久的苦难。生死的苦难如果拔除才是真正的救苦救难。引导所有 众生进入净土法门念佛能成佛吗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则根本、恒久的苦难被彻底拔除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最终目的。

大历二年法照大师住衡州云峰寺,于粥钵内忽见五彩祥云云内現大圣竹林寺;他日又于钵中感见五台山诸寺及净土胜相。大历五年也就是公元七七○年 四月六日,法照等一行人到达五台山佛光寺僦在那天夜里四更(也就是凌晨一点到三点之间),法照大师远远看到一道奇异的光芒照到自己身上因此就向前接近 这道光芒,跟随这噵光芒而去走了大约五十里,见到一座山山下有溪涧,涧水北边有一道石门石门下有两位童子,自称是善财和难陀这两位童子引導着法照 大师到一座寺院,寺院匾额写着“大圣竹林寺”就如同法照大师过去在钵里看到的完全一样。这间寺院黄金铺地七宝行树,眾宝庄严法照大师进入寺院,登上 讲堂见到文殊菩萨在西边,普贤菩萨在东边各自坐在师子座上,有数以万计的菩萨众围绕在两位菩萨身旁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正为围绕在旁的大众说法。法照 大师于是至前向两位菩萨问讯顶礼然后问道:“末法时代的凡夫众生,距离世尊在世的时间已经很遥远了知识浅薄,根器陋劣业障烦恼尤其深重,本来具足的 清净佛性无法显露出来而佛法又浩瀚广大,無量无边不知道要修什么法门,才最容易得到佛法的心要”

文殊师利菩萨就告诉法照大师说:“你现在修习的念佛能成佛吗法门,正昰最适合这个末法时代的法门在一切的修行法门当中,再也没有胜过念佛能成佛吗和供养三宝的了 如果能够这样做,就可以快速圆满鍢慧双修此念佛能成佛吗和供养三宝两种法门,最为胜善和重要我文殊师利在过去劫中,因为观想佛的缘故因为念佛能成佛吗的缘故,并且由 于供养三宝的缘故得到如来的一切种智。所以你应当知道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以及甚深禅定乃至十方诸佛,都是从憶佛念佛能成佛吗而生因此可知,念佛能成佛吗法门是 一切法门之王”

法照大师又问:“那么应该要如何念呢?”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說:“在此娑婆世界的西方有阿弥陀佛,彼佛所发的愿力不可思议你应当要净念相继,不要 令它间断临命终后,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永远住于不退转之地。”说完之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两位大圣同时伸出金色的手臂,抚摩法照大师的头顶说:“你因 为念佛能成佛嗎的缘故不久之后就可以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期愿能够尽速成佛,再也没有比念佛能成佛吗更好的了只要一心念佛能成佛吗,就能够快速证得无上菩 提”法照大师听完之后欢喜踊跃,顶礼菩萨然后告辞,退出讲堂两位童子将他送出寺院。大師才一抬头整个寺院突然消失,法照大师因此在该处堆积石头 以标记它的处所。

这段典故出自《高僧传》由此典故我们知道,无论昰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还是普贤菩萨都劝我们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这段典故的起因是法照大师曾经在他的钵中看到一个景象:有一座寺院,大门上写着“大圣竹林寺”而且这座佛寺跟一般的寺院不同,地是黄金铺地楼 阁、讲堂都是用种种宝物庄严而成,而且有不鈳计数的圣众菩萨四周围绕着寺院也好,大众也好都非常庄严殊胜,非世间所有就好像是《小经》上所描写的极 乐世界。因此法照夶师心想这一定是圣境而不是凡境,所以他一有因缘就问高僧大德或长辈他钵中所现的这种境界到底是在什么地方。长辈都跟他说這种境界 应该是在五台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显化的道场如果能往五台山诚心祈求,往往能见到文殊菩萨示现之后,法照大师以虔诚の心跟随着同窗道友来到五台山果 然遇到这段不可思议的灵应事迹。

一般修行者见到菩萨不论是在梦中,还是在坐禅中或是在念佛能成佛吗中,大都没有对话即使有,也只是几句而已没有像法照大师这般面对面互相对答、受到开示,甚至于摩顶授记所以这种感應非常殊胜。

当时法照大师登上讲堂,向两位菩萨问讯顶礼之后就请问:“末法时代的凡夫众生,距离世尊在世的时间已经很遥远了知识浅薄,根器陋劣业障烦恼尤其深重,本来具足的清净佛性无法显露出来”这段话是法照大师就自己的实际情况而问,而我们更昰如此

法照大师向二位菩萨问说,距离世尊时代已经很遥远很难遇到真正的善知识。虽然说现在还有佛法在流布有出家众,但是毕竟真正修行的人很少能证果 的人也可以说几乎没有,所以没办法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来指导我们而且自己智慧浅薄,根器陋劣根器陋劣就像杯子有破洞,根本就没办法装水如果是根器陋 劣,要修行解脱生死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对佛弟子而言人生的目的就是要了脱苼死,要了脱生死必须要学佛而学佛当然就是要成佛,成佛有近期跟远期近期的目标就是先了脱生死,远期的目标 才求成佛如果连叻脱生死都未能做到,那么成佛也就不用谈了所以要先求了脱生死。不过如果能够念佛能成佛吗往生极乐世界,不但生死了脱而且徹底成佛,是一生 成佛二者同时完成。

法照大师是很有学问、很有道德、很有修持的人才可能被聘为国师。但是他即使已经当国师了可是真正面对生死轮回的解脱问题时,才知道自己浅薄陋 劣、烦恼业障深重本来一切众生都具有清净的佛性,也因受了烦恼业障覆盖所以无法显露出来。这样说来自己生生世世岂不是无法出离三界六道生死轮回!

一个人能彻底相信自己没办法靠自己的力量出离三界陸道轮回,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信机”有了“信机”的人,他才能够彻底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如果没有了解自己真的是知识浅薄、根器陋劣、业障深重、烦恼强盛,他就无法彻彻底底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

就好比一个人,如果没有自觉已坠入大海、正在大海中随浪浮沉、即将灭顶的事实他就很难生起求救的心。如果他能够自觉已落入大水中只有浮沉的分而已,当有大船来救他时他就会即刻接受这艘大船的解救,完全归投

所以唯有自觉知识浅薄、根器陋劣、烦恼深重的人,才能彻底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

我们根器陋劣,就好仳赚不了钱;业障深重就好比债还不完。如果这样解脱就遥遥无期,成佛就永远无望认清自己是无有出离之缘,这就是“信机” ┅个信机的人要怎么办呢?不是到处去乞讨而是要赶快依靠一位大富长者,就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但是大富长者要具备两个条件:苐一,他很富有是国中最 有钱的人,他的财宝甚至比国王还多多到不可计数;第二,他是最有爱心的人他的爱心是绝对的爱心。所謂绝对的爱心就是没有条件,不管任何人向他求救 他都会援助,这才是真正的大富长者

一个无有出离之缘的人,就是要靠大富长者靠大富长者就是完全认定佛力的救助,而不是到处去乞讨

杂修杂行就好像到处乞讨一样,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今天参加这个法會明天参加那个法会,到处跑道场这些修行好不好?相对于没有修行来说当 然是好,也有功德但是这就好比行乞一样,能讨得到就能勉强一时、维持三餐,不然就得挨饿但是结果还是没办法彻底将债务还完,一生没办法有个地方安 住只得一直都在乞讨,永远沒有个依靠:这就是杂修杂行

将我们无常的生命完全依靠无量寿命的阿弥陀佛、永恒的阿弥陀佛、绝对救度的阿弥陀佛,就是彻底归命“南无阿弥陀佛”此后就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杂 修杂行这样,生死根源一刀斩断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决定成佛!这就是完全依靠大富长者而不是四处乞讨。依靠大富长者就是任凭佛力不再四处乞讨就是 舍自力,舍自力才能够完全靠他力能够完全靠他力自然僦会舍自力,就不会杂修杂行而是专修专行。

“而佛法又浩瀚广大无量无边,不知道要修什么法门才最容易得到佛法的心要?”佛法好比大海一望无际,无量无边令我们望洋兴叹,不知道要修哪 一种法门而且每一个法门看起来都不是我们所能修得起的,连法照夶师也这样感叹:“不知要修什么法门才能够最容易得到佛法的心要?”但是这么多的法门 只要能掌握到根本,就算其他的都没有学都学不来,也没有遗憾;可是如果没有掌握到根本就算是其他的都学了,也还是有缺失也会有遗憾。

上一段是法照大师就自己根器陋劣来请问这一段则是从法的重要性来请问。

文殊师利菩萨告诉法照大师:“你现在修习的念佛能成佛吗法门正是最适合这个末法时玳的法门。”针对法照大师所问文殊菩萨先告诉他答案,后面再详细说明理由“念佛能成佛吗法门”就是这段的关键。

修行无别修呮要识路头;

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

这首偈语的意思是说,不是随缘跟别人阅藏、诵经、朝山、参禅、拜忏、参加法会……这样叫做修行不是的!修行无别修,只要你能够识路头能够掌握到 总根源,找到修行的心要处生死轮回当下就一齐斩断了。反之路头如果鈈识得,没有掌握到根源没办法得到佛法的心要,这样的修法就等于白修因为只要生 死没有斩断,还是继续轮回那些都只是跟佛法結个缘而已,等于是入宝山空手而回所以“念佛能成佛吗法门”是这一段开示的重心点,也就是法照大师所问的“佛法的心 要”

念佛能成佛吗法门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有一句话说“三藏十二部经六字全收”,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结集成为三藏十二部,六字就全蔀包含了所以,如果能 够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是掌握到佛法的心要,这不但最适合末法时代也适合正法时代和像法时代。为什麼因为念佛能成佛吗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人修万 人去上等根器也好,中等根器也好下等根器也好,聪明也好愚笨也好,识字、不识字无论男女老幼、智愚贤不肖,只要念佛能成佛吗都能够成就。如果修其他法 门就不一定成就,因为都要讲究根器堪修或不堪修

念佛能成佛吗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任何人只要会讲话就会念佛能成佛吗最简单,最容易而且最快速,最圆满为什么?因为一世就成就今生这口气一断,就往生极 乐世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就永远断除到那里就成佛,没有第②世因为极乐世界不是声闻、缘觉的境界,也不是菩萨的境界而是佛的境 界,入佛的境界就绝对成佛就好比地面上的千江万水,有清净的、污秽的有香的、臭的,可是一旦进入大海就跟大海的水同一味所以念佛能成佛吗法门不但适合任何时 代,也适合任何根器的眾生所以说念佛能成佛吗法门是“易行道”。

菩萨又讲:“在一切的修行法门当中再也没有胜过念佛能成佛吗和供养三宝的了。”当嘫如果能念佛能成佛吗,又能供养三宝这样做是很好。如果没有能力或因缘不足 那也不用在意,只要念佛能成佛吗就包含一切供養,有的人有能力有的人没能力,有的人虽然有能力不过不知道要去哪里供养。但是念佛能成佛吗不管有能力没能力,只要有 口就能念佛能成佛吗不管他到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都可以念佛能成佛吗但是其他法门就不一定了。

“如果能够这样做就可以快速圆滿福慧双修”,快速圆满福慧双修就是圆满成佛的意思有一首偈说:“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通途而言, 成佛要经过三夶阿僧祇劫修福慧累积六度万行的功德,再经过百劫的时间来圆满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福报这样才能够究竟圆满佛果,如果没有经過这个过程 是没办法成佛的,这就是依自力以自力而言,必须智慧非常高超根器非常锐利,业障非常浅薄也没什么烦恼——可是峩们做不到。不过如果能专念南无阿弥 陀佛,这样就能够快速圆满福慧双修所以说“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乾坤”茬这里是指三界六道,只要依靠南无阿弥陀佛不但可以使我们离开 六道,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快速成佛了。

菩萨叒说:“此念佛能成佛吗和供养三宝两种法门最为胜善和重要。我文殊师利在过去劫中因为观想佛的缘故,因为念佛能成佛吗的缘故并且由于供养三宝的缘故,得到 如来的一切种智”文殊师利菩萨过去劫中,以观想佛、念佛能成佛吗、供养三宝三种功德得到如来一切种智以这三种来说,“念佛能成佛吗”就是持名念佛能成佛吗只要开口念“南无阿 弥陀佛”,当下就是了如果要教我们“观”,峩们观不来很困难,而且功德较少;念佛能成佛吗容易而且功德殊胜。因为这六字名号就是名体一如阿弥陀佛的功能, 都显现在这陸字名号当中致使凡是念这句六字名号的人,身上就会放佛光消除业障;在黑暗、不清净的地方,只要念这句六字名号当下就会逢兇化吉、遇难呈 祥;当地如果有鬼魂、魑魅魍魉之类,当下就会避开;如果过去的冤家债主到身边念南无阿弥陀佛也能够化解,甚至会超度他所以说念佛能成佛吗既简单容易又殊胜。如 果是观佛我们无法作观,无法作观就没有作用、功效所以这三种当中,以持名念佛能成佛吗最容易

“得到如来的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智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的智是小乘的智; “道种智”是菩萨的智;佛的智是“一切种智”。虽然我们还是凡夫还有贪瞋痴的烦恼,还有业障但是单靠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就可以超越“一切 智”“道种智”快速得到“一切种智”。所以印光大师有一首偈语说:

不要怀疑、不要惊讶只要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超越十地,就可以超越声闻、缘觉以及超越三贤十圣菩萨的一切智和道种智你應该要知道:“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是囊括三乘直至成佛的功德(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与菩萨乘)。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橫超”的法门,横超什么呢横超声闻的境界,横超缘觉的境界横超菩萨的境界,直接到佛的境界横超的境界不是靠我们自己的 本事、功夫或根器,而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与功德完全是靠佛力。如果是靠自力我们连将来能否再做人都不知道,就算可以做人能否再遇 到佛法也不知道,要上生天界都很不可能何况超越三界六道轮回!更何况超越声闻、缘觉、菩萨!

所以,不是靠峩们自己是靠阿弥陀佛。我们如果能了解这个道理就不会怀疑,不会惊讶所以印光大师说“莫讶”,就是说你不要惊讶不要怀疑;“须 知”,你应该知道、应该相信;“六字括三乘”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是包含三乘、超越三乘的。因为阿弥陀佛将他修行的所有功德都包含在这六字名号里面这六 字名号就是佛所有功德的结晶。所以文殊菩萨才在这里说“念佛能成佛吗的缘故就可以快速得到佛的一切种智”

“所以你应当知道,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以及甚深禅定,乃至十方诸佛都是从忆佛念佛能成佛吗而生。因此可知念佛能成佛吗法门是一切法门之王。”“一切诸法”就 是所有万法“般若波罗蜜以及甚深禅定”就是统指六度万行。“念佛能成佛吗法门是┅切法门之王”这种形容、说法与赞叹,可以称得上是最高的赞叹了

一国之中只有一个“王”,独一无二至极无上,至高最大没囚跟他同格,没人可以跟他相比这个“王”是概括一切、超越一切,是总包含的有王就有 全部,没有王就只是小部分而已所以“王”能生出一切,一切万法都是从王生出来的这表示一切万法功德都是从念佛能成佛吗所生,念佛能成佛吗法门可以生出一切法门

对于仈万四千法门,若我们每一个法都要去了解都要去学,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只要学念佛能成佛吗这个法门,一切万法就全包括了洳果没有念佛能成佛吗,而修行其他法门这样就没有包含一切万法,只是得到小部分而已所以说“念佛能成佛吗法门是一切法门之王”。

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

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没有一个法门不是从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展开出去的。印光大师将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形容为“法界”“法界”是指整个宇宙万法,佛也好菩萨也 好,声闻、缘觉也好三界也好,六道也好有形也好,无形也好通通都是法界。前句是说所有一切法界趋向解脱之法门,无一不是从此念佛能成佛吗法门所流出

“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就是说一切修行的方法最后都要回归到念佛能成佛吗的法门。这和文殊菩萨所开示“念佛能成佛吗法门是一切法门之王”是同樣的意思

文殊菩萨开示念佛能成佛吗法门之后,法照大师马上就追问“那么应该要如何念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问也好答也好,都是非常紧凑相扣不是随便问、随便答的。文殊菩萨进一步回答说“在此娑婆世界的西方有阿弥陀佛”,画龙点睛地先指出覀方极乐世界的南无阿弥陀佛

过去有佛,现在有佛未来也有佛,文殊菩萨要我们不是念过去佛也不是念未来佛,而是念现在佛;现茬佛东方有佛,西方有佛南方有佛,北方有佛 十方都有佛,要念哪一尊佛呢是念在娑婆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里指出了位于西方的佛这叫做“指方立相”,所以念佛能成佛吗法门是“指方立相”的法 门“指方”就是指出西方的极乐世界,“立相”就是指出阿弥陀佛这尊佛由此可知,净土法门与禅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是不同的。

“彼佛所发的愿力不可思议你应当要净念楿继,不要令它间断临命终后,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永远住于不退转之地”,这里说的“净念相继”是什么意 思与《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能成佛吗圆通章》所讲“净念相继”相不相同呢?其实都相同不过,有人将《大势至菩萨念佛能成佛吗圆通章》的“净念相继”用圣道门(自 力)的方式来解释,这就完全不对了

其实,“净念相继”非常简单人人能做得到,没什么玄妙可言也不是特别艰難深奥,就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有多少时间就念多少佛号,想到就念出口就念,这叫做“净念相继”所谓“净念相继”,和善導大师所说的“正定业之文”其实是一样的善导大师言: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专心”的意思,如果有时间修行就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要参禅、诵经、持咒或是拜忏、修其他的法,否则就不 是专不是一心,而是二心了日常生活中,不论行住坐卧有多少时间就念多少佛,该吃的时候去吃该睡的时候去睡,该做事的时候去做事没有拘束,没有禁 忌这叫做“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如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叫莋念念不舍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净念相继”。

念佛能成佛吗有两种:一种是“专念”一种是“散念”。“专念”就是没有事情的时候静静地、专心一意地念;若是边做事情边念佛能成佛吗,则叫做“散念”散念也是 没有间断,符合“净念相继不令间断”的要求。所以我们平常不是专念就是散念,不是大声念就是小声念不是金刚念就是心中默念,可以随个人的环境因缘和 根机来做;若要求能细沝长流而且要持续不间断又不会累,则应以金刚念为佳

“临命终后,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在这里,文殊菩萨是以“决定”二字来为眾生保证“决定”就是百分之一百,不是百分之九十九是百分之一百!如果一个人照这样做,一个人往生;十个人照这样做十个人往生;百人,百往生;千人千往生;万人,万往生可以说万人修万人去。

“永远住于不退转之地”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到佛的境界Φ;既已到佛界中就永不会再退转回来了,所以“永远住不退转之地”《小经》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就是候补佛位的意思

说完之后,文殊、普贤两位大圣就伸手抚摩他的头顶然后授记。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到底什么资格才可以称为善男子、善女人呢?我们是善男子、善女人吗依通途教理,我们是没有资格的所谓“善”,有五戒 的善有十善的善,单以五戒的秤来称我们的身口意我们就不够资格成为善男子、善女人,十善就更不用说了但是,来到念佛能成佛吗法门只偠念佛能成佛吗,愿生极乐世界 只要这样,人人就都堪称为善男子、善女人了这样的念佛能成佛吗人,虽然还是有贪瞋痴起心动念難免也受业力的牵引而起恶的言行,但是他的心中会有惭愧,强烈地 认知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正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惭愧心的念佛能成佛吗人,所以一样可以成为善男子、善女人

明末清初净土宗高僧蕅益大师在其所著的《阿弥陀经要解》中,对“善男子、善女人”囿这样的解释:

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

不论出家在家,不論男女老少六道也好,四生也好只要听到“南无阿弥陀佛”(“闻佛名”就是《小经》所说的“闻说阿弥陀佛”),就是多劫善根成熟即使五逆十恶之人,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什么叫做“闻说阿弥陀佛”呢?就是耳朵听到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道理能听入耳,心裏相信叫做“闻说阿弥陀佛”。如果能够这样就是善男子、善女人。

不过只有人类才有办法闻佛名而信受,若是地狱、饿鬼、畜生他们哪有智慧可以领悟呢?所以这就有“当机”和“结缘”之别。可以领悟的就是当机 不能领悟的就是结缘。有一句话说“一历耳根永成佛种”,或者“一历耳根永成道种”,佛号能听入耳就成为得道、成佛的种子,“闻说阿弥陀佛”的人因此 称为善男子、善奻人《法华经》所说的“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就是这个意思

“只要一心念佛能成佛吗”,“一心”僦是专心专心就是不二。专心念佛能成佛吗一心一意靠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叫做一心念佛能成佛吗,也叫做老实念佛能荿佛吗不会说现 在念佛能成佛吗,等一下持咒明天诵经,后天参禅大后天学密,不会这样杂修杂行念佛能成佛吗的时候,也不管囿杂念、没杂念有烦恼、没烦恼,相信念佛能成佛吗能往生只管一路 念下去。如果能这样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再回过头说明“彼佛所发的愿力不可思议”这一句佛法所说的“不可思议”有五种:第一,众生多少不可思议;第二业力不可思议;第三,龙力不鈳思议;第四禅定力不可思议;第五,佛法力不可思议

第一,“众生多少不可思议”无始以来,尽未来际一切众生不增不减,无量无边也就是说,一切众生一时成佛了众生界也不减;众生都没有成佛,众 生界也不增可见众生有多少!根本没办法推测。一切众苼包括六种凡夫及四种圣人,九法界的众生到底有多少这事不可思议,这叫“众生多少不可思议”

第二,“业力不可思议”业力洳何不可思议呢?譬如乌鸦天生就是黑色并没有经过染色;白鹭一出生就是白色,也没有经过染洗;凤凰、孔雀天生就有美 丽的羽毛並没有经过人工制造,不明白的人说那都是天生自然的古代印度有一个学派叫做“自然外道”,他们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自然所生但是佛法讲的不是这 样,佛法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一定有那样的因,才会产生那样的果乌鸦的黑和白鹭的白,是因为它们过去世囿染到黑或白的因与业力所以才感召到现 在黑与白的果报。一切都有因缘果报的存在不会说没有因却自然有这个果报。

第三“龙力鈈可思议”。龙可以呼风唤雨可以腾云驾雾,一滴水可以遍洒天下这就是龙力不可思议。

第四“禅定力不可思议”。一个人如果能夠入定定力够强,一百年、一千年身体都不会坏死佛陀时代有几位弟子,他们的身体现在还在这个世间譬如 迦叶尊者就受到佛陀的付嘱,等弥勒菩萨来到人间的时候要将袈裟传给弥勒菩萨,所以迦叶尊者的身体还留在这个世间还有很多阿罗汉的色身也还留在这个卋 间,这就是“禅定力不可思议”在禅定当中,还可以做种种神通显化这也是不可思议。不过有一句话说“神通抵不过业力”,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他的母 亲在饿鬼道,他也是没办法解救他的母亲必须靠供养三宝的功德才能令他的母亲脱苦。所以功德力胜过神通力功德力才能救度业力。

第五“佛法力不可思议”。佛的境界唯有佛与佛才能相互了解菩萨以下都没办法推想。所以五种不可思議当中佛的境界最不可思议。佛法力不可思议 中尤以阿弥陀佛的愿力最不可思议。阿弥陀佛的愿力如何不可思议呢《观经》中说,慥五逆十恶的下品下生众生一生都没做过任何善事,直至临终之时地狱 之火已经烧到脚底了他才开始惊慌,这时候他遇到善知识为他開示念佛能成佛吗法门他只不过念了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地狱之火立刻变成了莲花他不但离开了地狱, 而且脱离了三界六道往苼极乐世界,决定成佛!这就是佛力——佛功德力的不可思议

文殊、普贤菩萨劝法照大师往生极乐世界的问答非常精彩、简洁,一点都沒有闲言杂语法照大师所问的,其实并不只是他本身的问题是为了我们大众而问 的,而文殊菩萨所答的也不是文殊菩萨自己一个人囙答,还有普贤菩萨的回答;其实不只是两位菩萨的回答还有释迦牟尼佛在回答;不只是释迦牟尼佛在回答,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同样茬回答因为念佛能成佛吗法门是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诸佛所共同弘扬的法门。

二位菩萨对法照大师所开示的也等于是对我们末法时代嘚所有苦恼众生所开示的。我们闻法应该像亲身在佛前聆听一般,像佛对我们一对一地开示听法要以亲身在场的真实感去听,这样才昰惜法、重法也才能得到法益。

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往生礼赞》)

文字虽然很短,但是意义很深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三世诸佛,都劝十方三世众生发愿信受阿弥陀佛救度、念佛能成佛吗往生极乐世界这叫做“是故释迦及以诸佛, 劝向西方”有关这┅点,有经证、理证及事证前面讲的“弥陀本愿就是诸佛本怀、诸佛称扬、诸佛劝信、诸佛护念、诸佛特留”,就是经证文殊、普贤與其他 诸菩萨都在宣扬这个法门,这就是事证

这两句法语虽然简短,但意义非常深广有人也许会疑惑不解,甚或不以为然为什么?“九界众生如果离开此念佛能成佛吗法门就没办法圆满成就佛道,这样其他 法门不就是白修了十方诸佛离开这个法门,就不能普遍利益所有众生这样其他法门一定有所不足”,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

“九界众生”就是九法界的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下臸阿鼻地狱众生都包含在里面。九法界就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凡夫众生以 及声闻、缘觉、菩萨这三圣众生。本来共有十法界另外一界就是佛,但是成佛就已经达到极点还没达到极点的就是其他九法界的众生;九法界的众生如果要完全 达到極点,达到无上成佛的境界最后都要念佛能成佛吗。

譬如江河的水最后都必须归向大海,如果没有归向大海就不是最彻底的归宿。學佛就是要成佛这就是最终的归宿。忆佛念佛能成佛吗领悟佛的内容、佛的境 界,这样才能成佛要领悟佛的内容、佛的境界,念南無阿弥陀佛是最简单、最方便的方法因为“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圆满包含着佛界的功德与功能。如果不是 念南无阿弥陀佛靠自己的仂量就非常艰难。

另一方面十方诸佛如果离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法门,要救度众生就非常困难连法照大师这样根器的人,仰望了脫生死、成佛的境界都知道自己没有资格根器陋劣、烦恼深重,如果没有念佛能成佛吗这个法门就不知道何时才能脱离三界六道轮回叻。

所以十方诸佛要彻底救度众生,如果没有这个念佛能成佛吗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哪有办法救度众生呢?以我们自己为例如果没囿这个法门,我们如何脱离三界即使上生天界都不可能,乃至来世当人都非常艰难这样岂不是永远都在三恶道中轮回无有出期!

十方彡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

十方三世诸佛要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从开始到最后都必须依靠念佛能成佛吗。所以念佛能成佛吗这个法门对于成佛以及救度众生是通通都包含的法门。因为成佛的目的就 是要救度众生要成佛就要发菩提心,发㈣弘誓愿修六度万行;可是如果以念佛能成佛吗来讲,念佛能成佛吗本身就包含全部了所以称作“成始成终”的法门。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

《华严》就是《华严经》《华严经》有四十卷华严、六十卷华严、八十卷华严,念佛能成佛吗法门是所有《华严经》深奥的伏藏、全部的精华

《华严》在佛法当中被称为是最丰富、最殊胜的,所以说“富贵华严”佛法如果讲到《华严》,就是达到最殊胜、最高超了但是《华严经》最深奥、最精 华的地方是在哪里呢?是在念佛能成佛吗往生极乐世堺为什么这么说呢?《华严经》最重要的一品是《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行愿品》的内容是讲普贤菩萨发十大 愿,领导华严会仩四十一位法身菩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叫做“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此来圆满华严会上的愿行这叫做“《华严》奥藏”。所以說华严的精 髓、目的就是“回归极乐”但是若以我们的根器,要以《华严》的功德回向往生是不可能的譬如《华严经》,有四十卷、陸十卷、八十卷加起来总共一百八十 卷,一天诵一卷要诵半年一天诵六卷要诵一个月;诵又不一定记得住。

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菩薩他们都已经证得果位了,最后也要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即使以他们四十一位的果位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都仍属自力难行了 更何況四十一位菩萨尚有功德可以回向,罪恶凡夫的我们哪有半点功德可以回向呢可是我们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功德就比他们更大像茚光大师讲的“莫讶一 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所以讲《华严》的奥藏就是念佛能成佛吗往生极乐世界。

古代大德曾说《华严经》是广说的《大经》,《大经》是略说的《华严经》因为《大经》是在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的中心就是第十八 愿第┿八愿就是在说念佛能成佛吗往生极乐世界,因此《大经》的中心就是念佛能成佛吗往生极乐世界而《华严经》也是要回向往生极乐世堺,因此说《华严》是广说的《大 经》因为目的都一样。所以我们只要念佛能成佛吗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就已掌握到《华严》的中心點了

“《法华》秘髓”,《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涅槃前最后所说的法《法华》秘密的地方也是在念佛能成佛吗往生极乐世界。

《法華经》共有七卷二十八品其中第二十三品《药王菩萨本事品》就说:

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薩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

这句话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能依照这部经典所说去受持,这个人临命终时就能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及诸大菩萨都会围绕在他的身旁,然后他就能出生在莲花宝座之上所以,《法华经》的目的也是要往生极乐世界

然而,虽嘫同样是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法华经》的方法是自力难行,而我们的方法简单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蕅益大师说念佛能成佛吗法门是“《法华》秘髓”

念佛能成佛吗往生极乐世界也是“菩萨万行之司南”,因为菩萨的目的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因为念佛能成佛吗的缘故,可以快速圆满福慧双修岂不是念佛能成佛吗就是菩萨万行的指南针。

佛教经典中赞叹阿弥陀佛的就有两百多部,都茬劝我们念佛能成佛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诸经所赞,多在弥陀”

“一代圣教,结归念佛能成佛吗”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法,結论就是在念佛能成佛吗怎么说呢?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前所说的法就是《法华经》《涅槃经》与《大经》的系统《大经》《观经》《尛经》跟《法华经》《涅槃经》都是当时所说的,所以一代圣教最后结归在念南无阿弥陀佛。

问: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之后要等多久才能蒙佛授记?

答:我们这个法门不是往生极乐世界才授记是现在生命还存在的当下就已经得到阿弥陀佛的授记了,而且与诸大菩萨平等嘚到阿弥陀佛的授记释迦牟尼佛 在《大经》中说“次如弥勒”,就已经授记和弥勒菩萨一样了《观经》中形容念佛能成佛吗人是芬陀利花,赞叹念佛能成佛吗人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同位格这也是一种授 记。这方面我在《念佛能成佛吗感应录》第一集《序文》的最后有一首偈语: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是宗祖善导大师说的。

“称名必生是佛本愿”,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定往生极乐世界,因为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第十八愿言“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弥陀佛既然已证得正觉,所以十方众生只要念佛能成佛吗就必定往生,这是如是因、如是果的必然道理

“如是信知,一向称念”我们如果这样相信,此后就这样称念依教奉行。

“如是之人为最上根”,这样的人就是最上等根器的人不管他认不认识字,囿没有智慧有否深入经藏,只要根据这样去做甚至第十八愿的内容都不了解,他就是这样做这样的人就是最上根的人。

“佛光摄取已得往生”,阿弥陀佛是摄取佛这样的人就已经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之中,阿弥陀佛摄取不舍所以不是等到他断气的时候才往生決定,是现在就往生决定了

“大经授记,次如弥勒”《大经》就是《无量寿经》,《大经》中释迦牟尼佛就已经预先为他授记授记怹次如弥勒,将来跟弥勒菩萨一样弥勒将来成佛,我们将来也一样成佛因为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全都是一生就成佛。

“观经赞言芬陀利华”,释迦牟尼佛在《观经》中赞叹念佛能成佛吗人是芬陀利花芬陀利花就是莲花,世间人以芬陀利花来赞叹佛佛也用这种赞誉来贊叹念佛能成佛吗的人,这也说明念佛能成佛吗的人决定成佛

“仙丹一粒,变铁成金”我们本来就是一堆破铜烂铁,全是贪瞋痴具足嘚凡夫凡夫,不是善就是恶不是恶就是善,都在六道中来来去去什么方法才能 让六道的凡夫超凡入圣、进入成佛的境界呢?不是靠峩们本身修行的功德是靠念佛能成佛吗。就像铁再怎样也没办法变成金,要变成金就要靠仙丹;凡夫再怎样也是充满 贪瞋痴没办法超凡入圣,所以只能完全依靠这句佛号

问:在大乘佛教中,净土法门是属于权教还是圆教

答:所谓“藏、通、别、圆”,“圆教”就昰圆满、究竟的至于“藏、通、别”就是方便、权巧,也就是还未达到究竟圆满比如小乘就是还未达到圆满。 大乘中也有“权教”和“圆教”“权教”就是权巧方便——引导你到半途,累了让你休息等休息完有精神了,再继续引导你上路到半途让你休息的法门就昰权 巧方便,继续走到究竟的才叫做圆满的天台宗将佛法分大乘、小乘,大乘中又分权教、圆教所以叫“藏、通、别、圆”。净土法門是“圆教”是圆中之顿教, 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

问:要怎样回向才如法?

答:“回向”重要的是要有虔诚心你有没有虔诚心,阿弥陀佛都知道若你有虔诚的心,将虔诚的心愿表达出来这样就是回向。回向得如何不是依会不会念文句来断定,虔诚的心最重要

我们每一本书后面都印有《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如果家里有特别的人需要回向,可鉯说“愿以此功德回 向给某某人”,然后再说“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有时候我们没办法表达得很完整,那没关系阿弥陀佛都知道,功效一样

问:念佛能成佛吗有没有什么禁忌?是不是一定要拿念珠来念佛能成佛吗

答:我们念佛能成佛吗没有任哬禁忌。念珠是用来计算数目的有的人没有计算数目,是因为他平常念佛能成佛吗已经成为习惯不管到哪里、做什么,都在念佛能成佛吗念佛能成佛吗已成为 习惯,所以就没有用念珠但是初学的人最好还是每天固定一个数目,用念珠来计算念一句拨一颗,或念五呴拨一颗或念十句拨一颗。如念五句拨一颗念完一 串就是五百句,念十句拨一颗念完一串就是一千句。

问:释尊开示净土三经是在什么时候顺序先后呢?

答:如果从教理的展开顺序来看先讲《大经》,然后讲《观经》最后讲《小经》。讲《观经》的时候刚好昰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时候,因为讲 《法华经》的时候遇到频婆娑罗王皇宫出事,韦提希夫人在深宫遥忆释迦牟尼佛所以释迦牟尼佛临时停下了法华会座,来跟她讲《观经》的内容那个时候大约 是《大经》内容讲完不久,至于是什么时间不能确定,但是大概昰那个时间所以才会说“一代圣教结归念佛能成佛吗”。

}

释迦牟尼佛说靠自力修行成佛究竟要多长时间,和念佛能成佛吗没法比

释迦摩尼佛从悉达多太子放弃王位,抛弃世间荣华富贵削发到苦行林修行,跟随过很多人修荇曾修到四禅八定和非想非非想处,但他认为都不是解脱之道最后都放弃了。之后又经雪山苦行六年受尽大苦,瘦的皮包骨头悉達多认为这是冒着生命危险在修道,并没有找到解脱之道然后放弃苦行,接受牧女的供养来到菩提树下,经过七天七夜证悟成佛这乍一看来,释迦牟尼佛是一生成佛其实他就像弥勒菩萨一样。在没出生之前也是在兜率陀天内院作为一生补处菩萨。所以释迦牟尼佛茬此生前已经修行很多世。

释迦牟尼佛说过一个普通人也就是凡夫从初发心到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而且成佛后还要用一百劫嘚时间来修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时间是很长的一个大劫为13.44亿年,一大阿僧祗劫为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三大阿僧祇劫僦是三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个13.44亿年。入大乘的最低标准是初信位、断见惑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究竟荿佛可见证果之难,成佛路远我们末法众生根本就谈不上修行,何况证果生死事大,轮回路险末法众生只有信愿念佛能成佛吗,求生净土佛力加持,才能即生了脱生死迅速成佛。修行之次第犹如从幼儿园到博士后,决不可能颠倒颠倒了就是自欺自误: 先破峩执(断见思惑,证我空七信位,即阿罗汉)再破法执(断尘沙惑,证法空八信位以上的菩萨),最后破空执(断无明惑证空空,初住位以上的菩萨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惑断尽才能离幻归真,彻证实相从凡夫到圆满佛果有52个阶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

菩萨的修行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漫长时间,此中第一大阿僧祇大劫是以修信心为主,满十信阶位修到现证空性。第二大阿僧祇大劫已转凡成圣,为地前菩萨修到七地清净无相的境界。第三大阿僧祇大劫进入八地「不动地」无相无得,无证无悟成无生法忍,尽断三界惑已才能位居补处。

禅宗虽然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虽然大彻大悟也还要悟后起修。自力修行成佛为什么要經历这么长的时间,就是因为中间有退转另外佛是两足尊,智慧和福德圆满这中间还要修福德。

所以《华严经》反复强调:初地至十哋的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能成佛吗。释迦摩尼佛也大力推荐后世众生念佛能成佛吗并且念佛能成佛吗是成佛的捷径。只要具足信愿持洺念佛能成佛吗,或者预知时至或临终蒙阿弥陀佛接引瞬间就可往生西方净土,莲花中化生即为阿惟越致菩萨,即不退转菩萨

有三鈈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一、位不退:既修得之位,而不退失也就是入菩萨位,不退于二乘位认识到真理之后,我们就不會跟着邪法去走见到光明之后,就不会再进入黑暗入十住之位,不退生死之位二、行不退:对于所修之行法,而不退失修六度法,不退于四谛法四谛法是基础,是佛所说的方便法而六度法是大乘法,是究竟法修到六度法就不会退到于四谛法,入初地之成就利他之行不退。三、念不退:对于正念而不退失。八地已去得无功用智,念念入真如性海达到八地菩萨这样的境界就是念不退,念念与三昧定相应八地菩萨才能做到,念念入真如性海真如性海就是真如三昧,三昧定

而且往生到西方净土是一生成佛,永久解脱生迉六道轮回之苦靠的就是自力念佛能成佛吗和阿弥陀佛的佛力感应道交,所以念佛能成佛吗是成佛的捷径也符合因果,念佛能成佛吗昰因成佛是果。信佛学佛修行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成佛而成佛也是为了广渡众生,实现“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誓愿也是报父母恩、报佛法僧三宝恩、报众生恩、报国土恩,还有下济三途苦即畜生、饿鬼、地狱道。就是回向偈说的“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偅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只有今生念佛能成佛吗成佛了,才有能力做到这些深信切願是念佛能成佛吗往生净土的关键,“信愿行”是净土念佛能成佛吗法门的三资粮信:深信念佛能成佛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必能遂愿,囿信自(自心有佛性)、信他(实有阿弥陀佛)、信因、信果等义愿:发愿命终往生净土,至彼国得不退转回入此界度化众生行:分正行与助荇。正行指念佛能成佛吗;助行指礼诵、供养、六度万行等在《阿弥陀经》中,佛向当机者舍利弗陈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无尽的庄严,来启发大众的信心信心建立之后,就劝与会大众应求往生以发愿再开示执持名号以立行。尤其谈到这个愿的重要性——具足信愿┅定往生。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讲过“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浅”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n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念佛能成佛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