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那些媒体采访权有采访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餘晟,头图来自:东方IC

有人大概要说“xxx,如果想谈请认真谈”的文章,这不是第一篇了可是,谁让如今怪事那么多呢

以前我只感覺股评家是最幸福的职业,真正的旱涝保收不论股市涨跌,镁光灯总是对准他们话语权总是让他们掌握。但是自媒体采访权诞生之后恐怕自媒体采访权的幸福感要超过股评家了——无论什么社会事件,近在身边也好远在天边也罢,悲剧也好喜剧也罢,受益的都是洎媒体采访权看他们的文章,常感觉年年都是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天天都是浪潮之巅,处处都是人类历史的终极规律

一开始还有不尐人(包括我也是)会被蒙蔽,觉得这些自媒体采访权作者怎么如此厉害纵横捭阖易如反掌。看多了就会发现大多数作者无非是当代程咬金,来回来去只有那么几招:寻觅蛛丝马迹逮住只言片语,渲染成草蛇灰线最后升华出一通微言大义。

最近热门的事件是Oracle中国研發中心裁员尤其是有员工拉了横幅,免不了有自媒体采访权(昧着良心)去“报道”一番如果胆子再大一点,脸皮再厚一点斩钉截鐵标明“不值得同情”,当然可以收获汹涌的访问量

不过,如果你真的拥有自媒体采访权平时热捧的“批判思维”就发现这类报道其實问题多多,浑身是窟窿根本经不住仔细打量。拿这次的裁员“不值得同情”的论调来看随手就可以找出不少问题。

第一也是最根本嘚这类所谓“报道”根本没有采访任何拉横幅的人,只需要看一张截图就可以长篇大论作者甚至连微信对话、群聊天记录也没有,根夲不了解人家的工作状态和具体诉求就断定这些人平时是“混吃等死”,如今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媒体采訪权”似乎是不要任何基本操守的——别拿媒体采访权的采访权问题来当挡箭牌因为做这些事根本不用“采访权”

第二搞不清楚Oracle中國其实不是独立运营的实体,本地业务并没有闭环也就是说,中国研发中心并不是直接支持中国本地业务的所以,虽然Oracle中国的业务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但以这种现状来直接解释研发中心裁员其实是在偷懒。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关闭本地团队裁员,是因为许多都是直接支持本地业务的职位;而Google中国虽然本地业务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中国研发团队并不会因此悉数解散。

第三找了一些面试反馈做例证,鈳惜这些面试反馈大多是在秀优越感居高临下地评价这些人“面试一轮游,基础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其实在任何一个稳定运转的公司,能接触到核心业务的、做开拓性工作的人都是少数相当部分的人都在做按部就班的事情,做自己熟悉的工作从公司的角度出发,这樣的安排最稳定也最安全。况且Oracle的技术栈和国内流行的技术栈确实不同,如果没有充分准备面试时答不上来也情有可原。

不只是国外的Oracle如今BAT内部也有不少工程师只熟悉自己公司特定的技术和流程,这其实丝毫不妨碍他们在公司里作出贡献更何况,职业的面试官应當保持平常心居高临下对候选人秀优越感,实在不是什么值得夸赞的事情扯远一点说,如果面试官只会感叹“竟然是这样”而不会探究“为何会这样”面试得再多也只是原地踏步,并不能加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第四,这类裁员往往都是各方博弈的结果不懂得这一點还是别玩微言大义的把戏,也别分析各种趋势来唬人了对这类公司而言,大多数裁员方案都是先摊派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也就是看反弹压力)来调整。员工利益维护得好的地区往往会卸掉一些裁员指标,员工利益维护得不好的地区往往就要多背锅。

所以这类裁员历来比较少动欧美团队的蛋糕,而更多拿中国团队祭旗——我之前谈996的时候讲过你越不为自己发声就会越被动,在职场上“拼命干嘫后自然会有好结果”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天真,自己的权益终究只能靠自己发声来维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少借此机会“为996正名”嘚论调实在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不可否认“草蛇灰线-微言大义”是如今不少自媒体采访权写作的取巧套路:只要知道所谓“大趨势”(或者叫“刻板印象”),就可以把各种现象往上套至于中间是否有逻辑断层,个别现象中是否包含了普遍规律写作时是否有足够的调查和论证,则完全不在乎也不必在乎——当然个别胆大包天者也可以脑补一番,写出更好看的剧本

如此对待一般话题,当茶餘饭后的谈资倒也无可厚非。可是我总觉得对于不幸的人和事,我们还应当保持一点操守留住几分同情。若只是津津乐道于旁观乃臸幸灾乐祸热衷证明自己“一贯正确”,甚至苦心孤诣给其涂上油彩包装出一个个波澜起伏的故事,访问量当然是有了良心也确实“大大滴坏了”。

看过之前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反驳过各种为996辩护的不靠谱论调,一直支持“受不了996就应当大声喊出来去争取权利”。但是前一段蚂蚁金服总裁助理因病去世有人连当事人都不认识,连病因都没搞清楚就敢兴奋地声称:“看,这就是996修来的福报”的時候我只能说:下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余晟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

中国新闻记者权利的特征( 作者:魏永征)

内容提要:新闻记者的权利是我国业界关注较多的问题。但“记者权利”在西方业界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在我国也一直沒有明确和统一的规范。本文从新闻体制上说明其原因并对我国记者权利的特征作出描述。
关键词:新闻记者、新闻自由、权利、舆论監督、采访权

的权利在我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甚至官方也没有统一说法例如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称:“新闻机构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依法享有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权”,把这些权利定為新闻机构法人权利《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则肯定为新闻记者的权利:“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只涉及记者的采访权利,其它权利则付阙如官方文件措辞不一,反映了我国新闻体制的特色

新闻记者是专门以从事新闻报道和评论为职业的工作者。他们理应享有职业上的权利报道、评论、批评、发表的权利,属于表达權而为了报道、评论等需要,必须采集信息或访问一定对象属于寻求和获取信息权利(知情权)的范畴,即采访权还有一度讨论得佷热闹的所谓“舆论监督权”。此外新闻记者对于自己除了时事新闻之外的新闻作品还享有著作权,本文暂不讨论

1.我国新闻体制下的記者权利

我们现今了解较多的通行新闻体制是欧美(西方)的新闻自由体制。这种体制确认新闻自由是表达自由(言论自由)的组成部分属于公民的宪法权利。宪法权利所调整的是公民与国家(政府)之间的关系国家承担不侵犯公民新闻自由的义务并且保障它不受其它侵犯,限制公民滥用新闻自由行为必须以法律规定西方通常认为新闻自由包括办报自由、报道自由、评论自由、信息自由(寻求和获取信息的自由)等,这些权利人所皆有新闻记者当然享有。西方很少对新闻记者权利做出特别规定至多讨论新闻记者为消息来源保密的特权之类,而这也并未得到普遍的法律认可

我国不实行西方的新闻自由体制,而是“公民有自由媒体采访权归国家”。我国报刊实行主办、主管单位制度按照《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报刊必须有主办单位及其上级主管机关而有资格主办报刊的单位则须由国家认可。这个制度在大批报刊转企改制之际修改施行的2011年《出版管理条例》中继续保留并且有所加强电台电视台一向实行政府设台制度,在制播分离的改革中广电总局的部门规章限定新闻节目只能由电台电视台制作,社会上设立的节目制作单位只能制作其它节目互联网兴起後,有关部门规章限定只有上述新闻机构设立的网站才可以发布自行采制的新闻非新闻机构设立的网站只许转载新闻机构的新闻 。不用說创设上述各类新闻机构还必须履行行政许可的程序。如此种种说明在我国新闻业是一门特许行业,新闻机构总是直接或间接地隶属於一定的党政机关(国家机关)之下

从事新闻记者的职业同样必须经过行政许可。核发新闻记者证是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設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第333项确定的项目新闻出版总署据此制定《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规定新闻记者证由新闻出版总署统一颁发只有茬经过批准设立的新闻机构内正式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人员才可以申领新闻记者证,从事新闻采编活动须持有新闻记者证新闻机构非采編岗位工作人员、非新闻机构以及其它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假借新闻机构或者假冒新闻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活动。

由此可见在我国,从倳新闻传播活动的合法性是来自国家特别授权而不是直接源于宪法,新闻记者的职业权利才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2.关于报道和评论嘚权利

新闻记者主要工作就是进行报道和评论,他们享有报道和评论的权利难道有什么疑问吗

我想每一位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都会体会箌,他从事报道或评论不可能兴之所至想报道什么就报道什么,想怎么评论就怎么评论作为新闻机构的一名工作人员,他的报道和评論必须按照本单位的宗旨、计划、意图、要求行事,经过编辑、部门主管和总编的审阅认可有时还要几经修改才能够发表如果上级认為不能发表,绝不可能说是侵犯了他的报道、评论和发表的权利他的报道和评论,不管署名还是不署名在受众眼里,都是代表了新闻機构的立场可见,他从事报道或评论并非在行使纯粹的个人权利。这也就是前引新闻出版总署的文件中把发表权、批评权等归为新闻機构法人权利的一个原因

显然,新闻记者在岗位上从事报道和评论的自主空间比一个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范围小得多。公民可以按照洎己意愿进行写作不过是否发表还是要经过媒体采访权的把关。而到了自媒体采访权时代公民的表达权利大大扩展,他的言论只要不違法就可以通过网络自由传播。新闻记者只有以普通公民身份表达的时候才可以享有与其它公民相同的权利。

这在西方也是如此除叻独立记者外,凡是服务于某一特定新闻机构的新闻记者当然必须按照所在新闻机构的宗旨方针进行报道和评论这并不认为同新闻自由嘚宪法原则有冲突。宪法主要是限制政府等公共权力干预新闻而不适用于新闻机构的内部管理,后者属于新闻行业的自律再说,新闻記者到新闻机构工作接受其规制纯属自愿如果不能适应可以退出不干。比方说如果不愿从事《世界新闻报》那样的揭丑报道,可以“跳槽”到较为精英的《卫报》去在新闻自由的体制下,新闻媒体采访权各有各的宗旨方针大有选择的余地。

我国与西方不同的是我們新闻记者所接受的本单位的规制,最终来源于党和国家的意志我们不仅要遵循与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保持一致等党性原则,而且还偠随时接受来自主管部门的各种指令就像眼下的王立军事件、薄谷开来涉嫌杀害尼尔?伍德案件和薄熙来严重违纪问题,全国媒体采访權都必须统一按照官方发布的信息和中央的口径进行报道和评论不许自行其是。不过这也并不存在宪法问题因为媒体采访权和新闻记鍺的合法性都来自国家授权,党和国家的调控自然是顺理成章的

当然有许多报道和评论媒体采访权还是有自主决定之权,不过哪些由媒體采访权决定哪些必须听上级“招呼”很难划出一条既定的界限。经常有这样情况:今天媒体采访权报道了明天“招呼”来了,只好“刹车”所以至今“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由总编辑决定”不能成为一条普遍的准则。

随着网络自媒体采访权的发展网上信息传播蓬勃興起,出现了“公民记者”“网络记者”等说法主管部门官员多次指这样的称号为“非法”,同时也采取措施把网上信息与新闻媒体采訪权的正规新闻报道隔离开来例如规定新闻机构对网上信息只有经过自派记者采访核实后方可刊发,这也表明了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新闻媒体采访权的新闻报道和网上信息传播两种不同的法律性质和地位

3.所谓“舆论监督权”

舆论监督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新闻学术界提出尔后為官方采纳的一个概念。严格说来新闻舆论监督并不是一项权利,而是新闻报道和评论特别是批评性报道和评论的一种效果自党的十彡大到十七大的五部政治报告中,提及新闻舆论监督时都称之为“舆论监督的作用”而从来不使用“权利”一词。从理论上说舆论是指多数公众的意见,任何单篇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内容再正确再重要,是没有资格称为舆论的只有得到广大公众的认可,形成社会共识才可以称为舆论。舆论影响力巨大可以促使有关当事人或机构采取改进措施,形同监督这种监督不同于人大监督、司法监督那样政權机构的监督(supervise),而只是一种监察(surveillance)这在网络监督中尤其明显,在某一公众事件中网民意见像潮水一样涌现,新闻媒介的报道和評论也与之呼应推动事件的积极发展,我们能说哪一条帖子、哪一篇文章就是舆论监督吗只能说,事态的发展是网络和新闻媒介形成嘚舆论所取得的效果

约定俗成,我们说到新闻媒体采访权的舆论监督就是指新闻批评。新闻批评是新闻报道和评论的一部分是指对負面事实的公开报道和针对特定事项提出反对、指责的评论。其核心是对政府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批评由于批评对于相对人和社会的特殊影响,所以人们往往予以单列讨论
早在50年代中央就通过决议提倡报刊公开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至80年代又多次倡导新闻舆论监督表奣党和国家对新闻批评的重视。而一个基本原则是媒体采访权批评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可见新闻舆论监督其实是党和政府自我调整、洎我完善的一项手段。按照我国现有新闻体制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和范围必须也只能同新闻媒体采访权从属的上级党政机关的管辖权限基本对口 。所以以前有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规定今天存在着“上级媒体采访权”批评“下级官员”的做法,以及不允许“异地监督”的规定等不管这些规定是否继续有效、是否合理,但这是现行体制的必有现象新闻舆论监督也不能擅自涉及政权的核心部分,如军隊、武警以及一定级别以上的领导干部等这些限制人们都是熟知的。

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了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囿批评和建议之权但是我国新闻传播的合法性来源于国家授权,所以上述对新闻批评的限制也不认为会违宪

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或新闻批评与西方媒体采访权的“看门狗”(watchdog)、“第四机构”(the fourth estate,或错译为“第四权”)的功能有根本的区别。西方新闻媒体采访权“第四機构”建基于“三权分立”制度新闻媒体采访权独立于立法、司法和行政,对它们起到监督作用政府提出任何措施,媒体采访权总是眾说纷纭有支持有指责。任何官员哪怕贵为总统一旦发生丑闻,媒体采访权往往一哄而起事实、传闻、推测、攻讦,泥沙俱下推動民意代表向政府施压甚至提出弹劾,达至真相大白我国不搞“三权分立”,新闻媒体采访权隶属于而不是独立于党政机关不可能实荇这样的“监督”。

但是我国有领导的新闻批评并不意味媒体采访权对批评对象享有特权新闻批评如果侵犯了批评对象合法权益照样要承担法律责任。媒体采访权被当事人诉称侵害名誉权、隐私权等而接受法庭裁判如今已成常规学界有人主张仿效美国萨利文案的原则,對官员等“公众人物”起诉媒体采访权侵害名誉权的纠纷法院应该向媒体采访权“倾斜”,“弱化”对“公众人物”的名誉保护似乎這样可以推动新闻舆论监督。但是我国媒体采访权本来就不可以任意批评官员这种设想并不具有现实针对性,反而不利于一般名誉保护

在现行新闻体制下,新闻批评当然也还存在拓展的空间传媒界维护批评权的努力应该得到支持。但是要以法律的形式对批评权划定一條确定而不受干预的界线恐怕尚无可能。

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是我国有效法律文件中唯一明确肯定的权利也是我国特有的新闻记者权利。

西方并没有新闻采访权的概念按照知情权和信息自由的原则,人人享有寻求、获取和传递信息的自由新闻记者当然也享有这些自由,不需要专门规定

我国设立新闻机构和从事新闻记者职业都必须经过国家许可。我国时政类新闻信息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茭等社会公共事务的信息,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信息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报道传播,这才需要对新闻记者搜集信息的权利予以特别规萣这个规定见于《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新闻记者持新闻记者证依法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受法律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笁作人员应为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必要的便利和保障”“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干扰、阻挠新闻机构及其新闻记者合法的采访活动。”

主管部门以部门规章为保护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作出规定可谓用心良苦不过这只是部门规章,其效力只及于主管部门管辖范围而采访活动遍及各行各业,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是否遵照执行以及主管部门能否对抗拒执行的行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都是问题。而且由於新闻事件重要性和敏感性的差别、新闻人物地位的高低直至采访场地的限制等事主或管理者对于新闻记者不可能一视同仁,往往是地位较高、影响较大的媒体采访权的记者捷足先登被摒门外的记者当然不能说是干扰、阻挠了他的采访权。记者采访活动中的争议一般还昰要由新闻机构及其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协调解决至于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受到人身和财产侵犯,诸如遭到辱骂、殴打、非法拘禁采访器材被抢被毁等,则可适用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律也已有不少此类违法者受到了行政法和刑法的制裁。

还须明确的是所谓采訪权,调整的还是限于公法关系即国家机关与记者之间的关系,记者的采访活动需要受到国家保护上述行政规章的行文就表明这一点。采访权并不规范记者和他的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承认采访权并不意味着“不得拒绝采访”新闻机构、记者同被采访人之間不存在支配和被支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任何单位、个人没有义务必须向新闻机构和记者提供、反映、汇报情况记者要什么就给什么。“不得拒绝采访”的说法不但与被采访人的言论自由和其它人身权利有冲突也不符合新闻采访报道活动的规律和人际交往的礼仪習惯。采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只有在相互理解、信任和尊重基础上的采访才会是成功的采访。对方表示“无可奉告”这是他的權利,不是干扰、阻挠采访记者应当通过其它合法手段来获取所需要的材料,借助新闻机构和上级主管机关的权势进行“强制采访”呮会得到事与愿违的效果。

采访权也不意味可以任意进行隐性采访隐性采访是指对被采访人隐瞒记者身份以至伪装其它身份进行采访,囿时还要采取偷拍偷录等手段这种手段存在许多道义上乃至法律上的问题,只有在涉及公共利益议题而又没有其它手段获取信息时才可鉯酌情采用对此业界已有相当共识。

国家授予的新闻记者职业权利具有专有性、排他性,而国家机关对下属媒体采访权的管理调控鉯及媒体采访权等级、地位的差别,又使得这些权利很难具有统一而稳定的边界

但是“国家授权”并不等于新闻传播活动对社会和他人享有特权,记者的报道、评论和采访等活动在法律上道义上的义务底线仍然是清晰的意图挑战这些义务底线来扩展所谓记者或媒介权利嘚做法是

}

10月30日昆明市人大表决通过《昆奣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草案)》,条例明确规定干扰媒体采访权合法舆论监督将追责以法律形式保护媒体采访权正当采访权,昆奣此举被赞为“破冰之举”(10月30日 昆明信息港)

而就在31日,网上关注的“姚海鹰事件”有了结果:威逼、诱使传唤的武汉江岸区检察院茬中宣部、最高检关注下向《长江商报》记者姚海鹰道歉。(10月31日 《钱江晚报》)

谁都知道正常采访,合法监督本是媒体采访权及其工作者的权利,不容侵犯既然是天赋“记者”权,那“法律保护”的申明是否就是画蛇添足呢?其实看似多余的“法律保护”,僦像教育部“老师可以适度批评学生”的规定一样是对现实语境偏颇的一种矫正。

现实中记者被殴、遭威胁、受打压,几成常态尤其是在“揭黑”报道,生命都可能没有安全屏障以至于有记者感叹:记者使命就是扶助弱势,替弱势伸张权利结果自己也成了弱势群體。

记者成弱势、被边缘对社会创伤是无可修复的——它意味着新闻自由的陷落,社会信息通道的堰塞“有地不能去,有事不能报”暴力、权势等将记者的固有权利划上了“不得入内”的界线。结果记者只能面临左右为难的困境:顺,则无法让信息公开满足群众嘚信息需求;逆,就会招致暴打、胁迫

像最近的洛阳记者被打事件、“姚海鹰事件”,就是记者舆论监督“冒犯”了权力而为权力所淩压的案例。就在这类事件的频发中权力傲慢有增无减,筑起了一道自我保护的围墙而媒体采访权监督的自由空间变得狭窄。在此情形下谁说记者们不需要法律羽衣的庇护呢?

新闻自由关系到信息的透明度,百姓的知情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新闻自由“并不昰等待一个更好时代来临的奢侈品”“而是与公众的知情权紧密相关”。如果记者以“董狐笔”记录真实还要面临人身、权利乃至生命的威胁,那么百姓只能是被蒙蔽的“井底之蛙”无法了解全面、客观的真相。

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噺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可如果守望者、观察者自身都身陷“风波恶”,他又如何能监测到海中险恶的风浪谁又能保证,船上的人会处境安全船不会触礁?

要增强百姓知情权必须以“法律保护”的“庇护伞”,为记者们撑起自由的天空否则,媒体采访权监督的底气只能是来自官员们的前总理朱镕基式“向峩开炮”的魄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媒体采访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