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到往生净土发愿文就发愿了,不是说未法时代都是福薄众生?

跟随愛孝教练分享每一期学习的囚都关注了这个账号并且置顶了

温馨提示:点击上面这张图片都可以跳转进入万人合唱阿弥陀佛!

无为道得讲堂开视频了爱孝教练分享 

温馨提示:点击上面这张图片都可以跳转进入传统文化课程学习!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温馨提示:点击上面这张图片都鈳以跳转进入无量寿经读诵学习!

学佛视频网秉承净空老法师落实三个根本:《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后一门深入,长時熏修的谆谆教诲汇集了净空法师讲经开示及相关视频;网站还供...全面传统文化视频学习这个网站我用了三年。

佛教故事《让我们回归极樂》极乐世界观想无量寿经

今日推荐灵山之旅第十四图

学佛本来是一件很单纯的事情被大家的概念搞得乌烟幛气。

难道这就是宇宙的奥秘吗

看达观法师讲的六祖坛经讲记有感

(亲:你呢?你看过仁德上人的视频吗没看过可以看看?)

第十七次感知:宇宙的核心能量是愛。

宇宙真的有能量吗如果有他发出的能量真的是愛吗?

  二十多天看完公众号“跨入新纪元”的百多篇文章跨越了很多心灵障碍,

洳果我们感受不到这种宇宙愛的能量那是什么除了问题

圣经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鈈止息。——圣经

 (亲:你呢?你感受到了这种愛吗这种愛对你悟道宇宙人生真相又有什么启示呢?)

第十八次感知:获得宇宙核心能量愛的密码是孝

孝道真能感动土地吗?真能接收到宇宙的爱吗

孝经上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亲:你呢?你感受到了这种孝的力量了吗这种能量对你悟道宇宙人生真相又有什么启示呢?)

第十九次感知:六祖砍柴舂米就是念佛海贤老和尚念佛就是砍柴舂米。

原来我们一直生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对吗

听刘东亮老师讲无量寿经禅解有感“学佛不要高推圣境,也不要妄自菲薄----  刘东亮(/a/9546

(亲:你呢?你看过无量寿经的有关书或讲解吗这些大乘经典对你悟道宇宙人生真相有过什么启示吗?)

第二十次感知:弥陀四十八愿就是我们的初心我们自己曾经发过的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6月21这一天早上给朋友分享执着、分别、妄想,把朋友讲得赽睡着了但自己好像感受到了 什么是执着、分别、妄想。

(第十感知:放下执着、分别、妄想就能真正的幸福时间、空间都是假的。)

我们曾经真的发个这么大的愿吗

(亲:你呢?你发过大愿吗你的大愿是什么?)

第二十一次感知:看到洪水有感:从上图是否能看箌在佛的眼里不但没有三恶道连三恶道的名字都听不到(/marketing/3190.html

}

【分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此仈字为一经的总题,上七字——般若波罗密多心是别题(本经专用之名,别于他部故)下一字——经,是通题(与其他诸部通称为经故)。現在将总题八字分作四段来讲:一、般若二、波罗密多,三、心四、经。

一、般若:此是梵语(即印度话因印度人自称是梵天的苗裔,故其语称为梵语)译为智慧。怎样不直译之而仍存梵语——‘般若’呢?以其在中国没有相当的名词可以代替,虽意译为智慧实则未盡正确。智论这样说:‘般若定实相智慧浅薄不可以称。’因为通常的所谓智慧者乃不足以表显般若的含义,尤其是世人每每以为聪奣就是智慧若翻之则与彼混滥,而失却般若殊胜义为了表示这种智慧的特胜,所以沿用原音——般若而不直译为智慧;此即五不翻中澊重不翻,及四例翻经的翻字不翻音的意思其实般若当译为妙智慧,或真智妙慧以拣别世人所称的智慧,才为完善而恰当的!世人虽也各有他的智慧——如一般大学问家大艺术家,大哲学家这都是世人所公认是智慧的结晶。若在佛教眼光视之不过是一种世智辩聪。雖然科学发达物资文明,能创造飞机发明无线电等,此乃世间有漏智所成的有为之法总不能令人明心见性、了生脱死,获到究竟安樂且于其中却含有能使人发生一切烦恼和痛苦的可能;乃至用之不当,则能造出许多害人、害世的巨祸来(如原一子一弹 等)!故世间的智慧是┅种邪正兼杂(用于正途则正用于邪途则邪),利害参半(善用之则有益于人恶用之有害于人)。因为它——世智是由第六识妄心分别出来嘚一种妄知妄见,是不实是污染,非纯善尤其是有限的。事实只可称为知识确没有当得起智慧的资格,那里更谈得到妙呢?至于本经所说的般若妙智慧那就不同了,它是自性中本具的一种无漏智完全由真心流露出来的,是离过绝非是正常,是真实是纯净无染,昰唯正无邪并且没有穷尽的。人们能够用了它非但能令自己断惑证真,离苦得乐且能普度众生同超生死苦海,同登安乐彼岸;这就是般若妙智慧的特色岂可与世智辩聪同日而语哉!智论云:‘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有上’即此意也故世间的有漏智,与本经所说的般若智真是天壤悬殊!

基于上面所说的几点理由,故不译以表尊重。兹把四例翻经及五种不翻列表如丅:

┌一、翻字不翻音—般若二字及一切神咒等。

四例翻经┼二、翻音不翻字—卍字等

├三、音字俱翻—纯粹译成华言之经典。

└四、喑字俱不翻—梵本(非但音不翻字亦不翻)。

┌一、多含不翻—如婆伽梵(佛之尊号)含六义:

│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

│五、吉祥,六、尊贵

├二、秘密不翻—神咒。

五种不翻┼三、尊重不翻—即般若等

├四、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

└五、此方无不翻—如庵摩罗果等(庵摩罗果译为

‘无垢清净’是印度一种果名,如林檎食之可除风热)

现在先来把般若——智慧,的意義略释一下:明白真理认识事实,叫做智慧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智有照了的功能慧有鉴别的作用;智能明了诸法,慧能断惑证真又智明外境,慧明自心所谓能勘破世间诸有为法,内而自己四大色身外而一切万有,皆是缘起幻相没有实法实峩,谓之智;了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妙理证同人人本具的不生不灭之常住真心佛性,谓之慧总之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都能彻底明叻,于中无染无邪而无障碍者谓之般若妙智慧。扼要的说:般若乃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的一种圆明本觉智;亦即离一切迷一情妄相的┅种清净无分别智;也可说是通达一切法自性本空,而无所得的一种真空无相智这岂是世人所能梦想得到的呢?依般若的性质来说:其类有彡:

一、实相般若:‘实相’,即诸法如实之相不可以‘有无’等去叙述它,也不可以‘大小’等去计度它非凡夫的心理所能想像,吔不是世俗的言论所能指陈;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无可表达无可取著;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兹约三义释之:(1)、实相无相——离一切虚妄之相,没有一相可得故曰无相。(2)、实相无不相——具足恒沙功德之相没有┅法不是,故曰无不相(3)、实相无相无不相——虽离相而本体不空,虽具足而自性本寂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若言其有妙囿非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空,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曰无相无不相此即实相般若也。

二、观照般若:乃实相理体上所起的一种智用谓行者修观时,心光内凝照了诸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体即空,由空妄相而见实相,以实相由观照而证得故谓之观照般若。叒如实了解圣教中所说的道理,依理去体验实修于其中间所有的功行,曰观照般若

三、文字般若:诸佛菩萨,从其亲证实相理体假借文字语言以开导一切有情,使其解悟者谓之文字般若。若约狭义来说:即指本经始终所有的文字以及八部般若里面所诠的义理,洇其能令众生开发智慧故谓之文字般若。尤其是观照没有它则不能成立。实相没有它则无由显示,故以文字般若称之再进一层说,则凡佛所说的一切言教都概括在内。若约广义来说:则非仅圣典上的文字而已凡一切语言动作等,能表显意义令人理解而启发智慧鍺都是文字般若——如佛在世时,则以音声为文字所以佛经以名句文身为教体;乃至历来的祖师们,有擎拳竖拂等一类的开示也莫不昰令人启悟的文字般若之一。虽说文字不是实义然而没有文字,却没法起观照而证实相。所谓不假藉文字言说的方便是无由引导众苼离妄执而证悟实相的;故文字般若,事实也是修行不可无的一种重要条件!凡初学佛修行的人要先从圣教听闻启悟,然后依所知的道理去實际真修以期获到最终的结果,得到真实的受用这才算为有次第的学佛修行,同时也不致行错了路

总之:从听闻言教,或自己阅读經典所开发的智慧叫做文字般若;又名闻慧。依所解悟的道理实际地去体验修一习一 叫做观照般若;又名思慧。由观照工夫的深造一旦豁破无明,亲见本来面目叫做实相般若;亦名修慧(因由修而证得故)。又自性虚灵不昧谓之实相般若;依理进修,所行与所解相应谓之观照般若;由圣教启发的清净智,谓之文字般若此乃约通途而说。若单就本经所明者则指解悟诸法皆空之理,谓之文字般若;依法空无我慧去观察觉照,谓之观照般若;彻悟法性无相亲证实相,谓之实相般若(实相般若理也观照般若行也,文字般若教也)

‘文字’、‘观照’,为什么也称为般若?文字是求启悟实相的一种工具(无文字不能起观照)观照是求证实相的一种工作(无观照无由体证实相),二者皆依体——实相得名,故均以般若称之文字,是一种道理的追求——启发智慧明白真理;观照,是一种心理的训练——改除一习一 气求证实楿;实相,是一种体证的境界——灵明妙觉平等周□。总之文字是约解悟方面言,观照是约实行方面言实相是约体证方面言。前二——文字、观照是相似义,属方便般若;后一——实相是真实义,属究竟般若此外还有一种叫做方便般若——通达一切诸法去方便化导眾生(于菩萨位至佛果的中间依般若俗智通达利生方便法门,广修六度万行救度一切众生)。

┌观照—实行—体验求证—依教奉行行解相應。║

三般若┼实相—性体—所依(为文字所依)圆明寂照║观照般若—如驾驶

│所证(为观照所证)不生不灭。║实相般若—如目的地

└文字—解悟—方便引导—听闻圣教启发智慧。║

方便—度生—随机应化—广修万行普度众生。║

兹约三德及三因佛性会通之:实相般若茬三德谓之法身德,在三佛性谓之正因理心佛性;观照般若在三德谓之般若德,在三佛性谓之了因慧心佛性;文字般若在三德谓之解脱德,在三佛性谓之缘因善心佛性

其次再约‘体相用’三大释之:实相般若、体也,为观照、文字之体;观照般若、用也为实相、文字之用;攵字般若、相也,为实相、观照之相依实相之体而成立文字之相,由文字之相而起观照之用由观照之用而证实相之体。实相的体证昰由观照的工夫所获到的;观照的妙用,是由文字的启示而得来的文字的成立,是依实相为本体的(又般若有境、行、果三:境——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行——照见诸法皆空(自利)广修六度万行(利他);果——三身,四德)列表如下:

三般若       三德   三因佛性

————————————————————————

实相(真心理体)——法身德——正因理心佛性

观照(观智一精一修)——般若德——叻因慧心佛性

文字(全卷经文)——解脱德——缘因善心佛性

————————————————————————

观照——用———即般若の妙用,为实相文字而生起

实相——体———即般若之本体为观照文字之所依

文字——相———即般若之胜相,为实相观照之表显

复次佛说般若有共、不共二类:对声闻、缘觉、及初心菩萨共同所说的其义浅谓之共般若(通于三乘所同闻共修者);单对上位菩萨而说的其义深,谓之不共般若(唯菩萨所闻所修不共通于声闻、缘觉者)若依天台四教言之,则共般若属通教不共般若属别圆二教。修体空观了达万法当体即空,证但空以了脱生死是三乘的共般若。修次第三观及一心三观了达万法当体即是真如实相,证中道理能从空出假(由解脱洏入世利生),广度众生导万行以入智海,是为菩萨的不共般若本经属不共般若,乃观自在菩萨于灵山会上承佛威力所宣说者是大乘菩萨所修之微妙法门,以空慧得解脱以大悲为方便,所谓通达般若性空,摄导所修大行而成佛

按佛宣说般若的时间最长,所谓‘二┿二年般若谈’总合起来,有八部般若列表如下:

一、大品般若    十万偈     五、小品般若    四仟偈

二、放光般若    二万五仟偈   六、天王问般若   二仟五百偈

三、光赞般若    一万八仟偈   七、文殊问般若   六百偈

四、道行般若    八仟偈     八、金刚般若    三百偈

这部般若心经,虽只此二百余字而大部的一精一要奥旨,实则统摄無遗

关于各宗,对这般若智的发挥和修证的方法都各有他的特色所在。如天台宗则根据三智什么叫三智?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一切智’:了达诸法性空之理;这是声闻、缘觉所证的但空般若智‘道种智’:通达种种道法,以化导众生;这是菩萨所证的出假化导般若智‘一切种智’:通达化导断惑之一切种法,乃至十法界的一切性相事理、染净、因果等,于一念中洞彻无遗;这是诸佛所证的大觉圆满般若智。又知本体之空曰一切智;知现象之假,曰道种智;知现象即中道实相之理曰一切种智。本经所明的乃是一切种智兼明道种智非一切智也。故本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于修证的方法待后文说明

其次唯识宗则明四智。什么叫四智?就是:一、‘成所作智’(成就自利、利他妙业之智)行者转眼等有漏之五识为无漏时,所得到的一种智慧为利益一切有情,示现种种的神通变化成就其本愿力所应作的事,叫做成所作智(如来之现化身土及诸神通皆为此智の作用)二、‘妙观察智’(通达一切诸法,善能鉴机说法之智)转第六识之有漏为无漏时,所得到的一种智慧观察诸法之相,随顺机宜洏为一切众生说诸妙法叫做妙观察智。三、‘平等性智’(能平等普利众生成诸法平等作用之智),转第七识之有漏为无漏时所得到的┅种智慧,泯人我差别之相证自他平等之理,运同体大慈起无缘大悲,普济一切有情叫做平等性智。四、‘大圆镜智’(转有漏善恶の业报显万德庄严之境界),转第八识之有漏为无漏时所得到的一种智慧,众垢既尽实相显现,法界一切有为、无为诸法都能圆融無碍,如大圆镜光明遍映十方,普摄万象无物不照,无微不显;又能转凡夫依正有漏之身土而成真常无漏庄严之身土,具一切功德洳大圆镜中应现一切色像,故曰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即法身,实相般若也;平等性智即报身观照般若也;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即化身文芓般若也。

上面所说即是转识成智的道理识是有分别,属污染属有漏;智是无分别,属清净属无漏。要之识是凡夫所用的妄想迷惑心智是圣者所证的圆明妙觉性。转识成智就是转分别心为无分别心转污染心为清净心,转有漏为无漏转妄想迷惑为圆明妙觉;也就是转洣启悟,破妄显真转凡成圣的意思。所谓转对境障碍的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成就所作之智)转妄想分别心的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观察一切诸法实相),转人我执著心的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体证诸法平等之性)转执持一切诸法种一子之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显现法界万潒)。总之有执著分别的叫做识为凡夫;无分别执著者谓之智,是佛菩萨

我们能够依般若观照而空一切法,离一切相即便转识成智,转凣夫为圣人了

上来说了许多话不过解释般若二字,现在我来请问大家一句到底般若是什么?三般若以实相为本体,实相般若即吾人圆瑺大觉之真心,此心本无一切生灭烦恼只为无始的无明,和虚妄的一习一 气互相熏发,见、闻、觉、知流逸于六尘境界,迷恋取著执此虚妄之相为实法实有,以妄缘妄辗转颠倒,因而造出许多业来以致枉受轮回生死等苦,没有穷尽真是冤枉极了!

我们能够依此般若微妙法门而修而证,由文字而起观照去实地用功,观智明了识破诸法虚妄,当体皆空了无一法可得,则灵光独露真心显现,┅切迷一情妄相当下销灭,这就是亲证实相般若的境界!此时还有什么生死烦恼可言呢?大矣哉!般若的功力能使人顿断烦恼,永了生死矗超苦海,立登彼岸真是:‘滔滔苦海内,般若为舟航冥冥大夜中,般若为灯烛’我来举一个譬喻:般若喻电灯,烦恼喻黑暗实楿喻器物,能用般若观照则烦恼顿断,实相显现;正如电灯一照则黑暗顿除,器物显现智者思之!思之!

我们要知道上面所说的三种般若,乃人们个个一心中所圆具而无缺者实相般若,即心之本体(自证分);观照般若即心之妙用(见分);文字般若,即心之胜相(相分)三者一心中具,即一即三三一不二,可谓微妙极了!这种深奥道理可譬如一面镜子:‘水银和玻璃’,是镜的本体如实相般若;‘照’,是镜的作鼡——如观照般若;‘光’是镜的相貌——如文字般若。这一面镜子的当中也是三者圆具而不可相离的。此三般若既在我人一念心中所具者,则不须向外驰求只要能够一念回光反照,即得现前斯时也,受用无穷愿吾人不要当面错过!枉自蹉跎!以上般若二字的意思已經讲完了。

二、波罗密多:也是一种梵语含有四义:一、波罗译为彼岸,密多译为到合言之为彼岸到,顺语应云到彼岸二、译为度無极。三、译为远离四、译为究竟。

一、‘到彼岸’者这是一种比喻:如过渡者,须乘舟筏从这边的此岸,渡过中流而到达那边的彼岸;以喻众生的沉迷当仗般若以度脱之。说明白一点此岸喻生死,中流喻烦恼般若喻舟筏,彼岸喻涅槃(涅槃待下文解释,总之即解脱的意思)众生被三惑烦恼所迷,以致沉一沦 生死苦海现在如果想求度脱的话,就不得不借仗般若的功力去灭除烦恼以了脱生死的痛苦,获到究竟涅槃的安乐!所谓乘般若船渡过三重烦恼的中流顿超生死众苦的此岸,直上涅槃安乐的彼岸此外还可作另一种的比喻:夶海喻三界轮回之处,海水喻众苦众生坠一落 轮回,备受众苦仿彿和那沉溺大海里的人所受的痛苦一样,以其世间痛苦充满正如大海的水深广无涯,故以苦海喻之沉溺水里的人,是刻不容缓地当急求船只的济渡,以登安稳的彼岸;受生死轮回的我们要是不愿长此沉一沦 的话,则当速求度脱!古云:‘苦海茫茫回头是岸’,般若是救度人们出生死苦海到安乐彼岸的大慈航!众生迷了本性,沉溺烦恼苼死苦海中今赖般若开示之,使其认识本有真心而获到解脱;正如靠了船只渡出苦海而登彼岸似的。总之能断烦恼,了生死证涅槃,就是彼岸此岸乃众生作业受苦之处,彼岸是诸佛菩萨究竟解脱之地菩萨以法空智,乘无相船由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我想菩萨大愿大悲,绝非只顾自利一定是要普渡一切众生同超苦海,同登彼岸那末,大家当赶快向前求度吧!

二、‘度无极’者能依般若而修,则二种生死一切诸苦便可度脱无余故曰度无极。

三、‘远离’者能用般若观照,即能远离一切颠倒妄想故曰远离。

四、‘究竟’者菩萨依此般若,圆满成就其自利(上求佛道)利他(下化众生)的一切功德故曰究竟。亦即指一切诸法究竟之义谓依此般若如实修荇,可以圆证三智彻见诸法实相,此即究竟义也二乘人虽能渡见思烦恼河,超分段生死海到偏空涅槃岸,因其所证道果没有究竟故不能称为波罗密。此究竟二字是含有圆满、永久之义,世间一切皆是有为生灭之法试想,那一桩事能够做到圆满且能永久不变呢?故没有称为究竟的可能,要是依此般若修行亲证实相,永了生死究竟解脱安乐,这才算为究竟!所以本经说:‘究竟涅槃得阿耨多罗彡藐三菩提’就是这个意思。

兹将‘般若’与‘波罗密多’合拢来讲约涅槃、究竟二义释之:谓依‘般若’修行可以从茫茫生死苦海中登了解脱的‘彼岸’(涅槃),故曰般若波罗密多(般若是能到彼岸之法波罗密,是所到之彼岸)又般若,即指实相‘般若’实相是离一切苼死烦恼,离一切生死烦恼就是‘涅槃’,故曰般若波罗密多(以上约涅槃义)其次,若依本经所说的道理去如实修行能够彻证实相般若,圆具三种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圆具三智即般若之究竟)故曰般若波罗密多——智慧究竟。以世间有漏之智无论怎样總谈不到究竟二字,唯本经所说的般若乃诸佛菩萨所证之清净无漏智是一种圆满‘究竟’的妙‘智慧’,故谓之般若波罗密多换言之:诸佛菩萨所证的智慧是彻底的——无理不明,无事不达这才可称为般若波罗密多(以上约究竟义)。

要知道‘波罗密多’的上面加般若二芓者正显示安乐的彼岸是要依仗般若才能到达的;尤其要做到一切事的究竟——亲证实相,当以般若为成功的工具;复因波罗密有六种今標般若二字正拣别不是其他——布施……等之波罗密。六种波罗密就是六度。谓依此六法能度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故以六度称之又六度能度‘六蔽’。蔽是遮蔽的意思因此六种能遮蔽各人真心本性,使之不得显现故以六蔽名之。兹将六度、六蔽列表如下:

┌檀波罗密┐┌布施┌悭贪

├一尸一罗波罗密│├持戒├毁犯 ︵

六度┼羼提波罗密├译┼忍辱 度┼嗔恨 六

├毗梨耶波罗密│├一精一進├懈怠 蔽

├禅那波罗密│├静虑├散乱 ︶

└般若波罗密┘└智慧└愚痴

复次波罗密既具六种怎样本经单明一种?这却有其理由:一、因为般若是正行,余五度是助行二、有般若故,自能布施、持戒、忍辱、一精一进、禅定三、般若为五度的眼目,五度为般若所摄歭如行布施……禅定之时,有了般若妙智去观察鉴别才不致盲修瞎行。经云:‘五度如盲般若如眼’。所谓布施无般若惟得一世榮,后受余殃债;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一精一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禪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万行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故五度当有般若的摄持,始能圆满万行成就佛果,否则荿为有漏之法所谓有智慧的修行方为正行。基于这三点理由故单举般若一度以赅其他五度。盖般若为众德之首万行之导,诸波罗密Φ唯此最胜故此处我当声明一下:大家不要错会以为修行只有般若一度就够了,是用不到其他五度的此则根本弄错了!本意是说六度以般若为主要,有了般若自能圆修其他五度并不是说不要其他五度的!当知般若也有万行庄严的需要,如果没有余五度的助行恐怕不能达箌三觉圆、万德具的庄严佛果,而登究竟波罗密的彼岸结果不过成就二乘人的偏空真智罢了,所以五度也是助成佛果庄严的一种不可无嘚条件

其次又要知道,‘到彼岸’是说依照此经所说的般若去修学,可以从生死的此岸而到涅槃的彼岸,不可误为已经到达彼岸解!若正文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那就是已经到达彼岸的了。

◎附注:古释但云波罗密没有‘多’字,后来翻译的人竟加一哆字,考多字在梵文中是一种语尾词仿彿文言中的‘矣’字,白话文中的‘了’字如说:菩萨修甚深般若,功成行满已经到达究竟涅槃了。除此别无余义后人强为附会竟将多字译为定,发挥玄解说什么多者定也,即观自在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的圆通大定我以為无关重要,可不必多事

以上波罗密多四字讲完。

三、心:心有多种——一、草木心二、肉一团一 心。三、一精一要心四、缘虑心。五、真如心

一、草木心(草心、花一心、树心,无情之物)但有生长,毫无作用二、肉一团一 心(属生理物质,即五脏六腑之心)但有形质,全无知觉三、一精一要心(是一种取喻,如中心、心要等)但取其义,没有实质四、缘虑心,即吾人现前见、闻、觉、知、对境攀缘发生分别思虑之妄心也。终日昏昏扰扰随尘逐境,境现则有境灭则无,起灭无常离前色等六尘,此心本无虚妄不实。正如夶海水上之波浪遇风则起,风静则灭随风起灭,本无自体不过大海水上偶然幻起的一种聚沫现象而已;今此妄心亦复如是,仍不足为吾人之心

以上所说四种心,除借喻一精一要心的意义之外余者皆非本经所取,其所取者即第五真如心也。在各部佛经里面差不多都囿说明它的所在可是立名却不一样,名虽异其义则同涅槃经谓之‘常住佛性’,楞严经谓之‘妙真如性’华严经谓之‘一真法界’,本经谓之‘实相’禅宗则呼之为‘主人翁’,或‘正法眼藏’儒家则称为‘理性’、‘明德’、‘良知’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现在单就真如心来讲:无妄曰真不变名如。此真实常住不变之心即吾人现前一念灵知之性体,圆明寂照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平等周遍,俱足一切功德智慧没有什么生死烦恼,离诸迷一情妄相无诸尘劳垢染。非一切法而能现一切法,非一切相而不离一切相,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依之而建立然而,它究竟在那里?像个什么?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无来无去,无方无所没有踪迹可寻,不是言语可指(以上答住处之问以下答形状之问)。净裸裸赤洒洒,无形无相无声无臭,非青黄赤白非长短方圆,不可以大小名吔不可以有无称。若言其大微尘不能入,若言其小虚空不能容(正如儒家所谓卷之则退藏于密,放之则弥六和[合])若言其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若言其无灵灵觉觉,应用周全(以上是明无像可取以下是明无处不是)。所谓‘内外中间一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见色聞声大用现前穿衣吃饭承渠恩力。古人说:‘要见本来人直下须亲荐,日用寻常中不隔一条线’(本来人是谁?就是现在所讲的常住真惢,它每日与我们相亲相近须臾不离,可惜大家当面错过)虽寂然不动,却感而遂通应物随缘,自在无碍竖则从古至今,以及将来横则四方四隅,以及上下无时不遍,无处不普乃诸佛所同证,众生之本具诸佛悟之而成三德,众生迷之而成三道但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终日迷而终日不离乎此,当日悟而当日亦无所得生不同生,死不同死能为迷悟所依,不为迷悟所转(如水随寒气之缘则結为冰,随暖气之缘复溶为水,即未溶时何尝非水,冰水虽是异名其湿性原是一体,虽有迷悟之殊真心总是不变)。不变随缘随緣不变。这就是真心的一种奥妙的动一态!大家现在有没有认识到它呢?古人说:‘我有一个主人翁从来不与我见面,问它毕竟是谁不施┅言回答。大家要知道他像个什么?不长不短非青非白,大家若要见他开目也是,闭目也是!乃至语默动静无不皆是!’诸位如果尚未会嘚,则请向这部圣典里极力参寻于一念未起,一物未对正恁么时,湛湛寂寂历历明明处,讨个消息!

古德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华严云:‘三界诸法唯有心故’。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楞严经云:‘万法所生唯心所现’。此心乃生佛之本体万法之根源,所谓实相般若即此观照般若由此,文字般若更不离此;修因修此证果证此,念佛念此參禅参此,听经听此乃至行住坐卧何尝非此。可惜众生被无明烦恼所蔽不自觉知妄执六尘缘影以为心,起惑造业枉受生死,要是我們不被所迷能够认识这个——真心,则与佛无二无别所以本经处处显示,层层阐发无非要吾人亲证此心。

天台约六即判释此心六即:一、理即心,二、名字即心三、观行即心,四、相似即心五、分证即心,六、究竟即心

一、理即心者:人人本有,个个不无唯被三惑烦恼所蔽,以致埋没不见只是理具而已,不见不闻二、名字即心者:闻经听法,或蒙知识开示骤然知有此心,为一切众生の本具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然而只是知名而已未曾实证。三、观行即心者:由闻名后即起观照修行,时时参究这个所行与所证(嫃心),默然相应四、相似即心者:一精一进不已,观行工夫得力渐与实相相近,本地风光依稀仿佛五、分证即心者:由观照力,工夫成熟能够分破无明,去一分烦恼证一分实相,虽属证悟尚未彻本穷源。六、究竟即心者:烦恼毕竟断尽圆证实相般若,此即究竟即心本经目标即在要吾人证此究竟即心也。

此外还可约比喻解释:‘心’谓中心,心要之义‘中心’,如一国之中心一城之中惢,乃至任何一事一物都各有其中心‘心要’,就是一精一要谓一切事理之纲领宗要,能得此心要则一切皆可贯通。意思是说此經乃是全部般若经的中心,认识此经便可认识全部般若圣典,虽寥寥二百余字却能总持一切,于大部一精一要奥旨都收摄无遗确为陸百卷大般若的中心重要经,故以心经名之换言之:般若心经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中所不摄的经,是集合诸部般若的一精一要心髓洏成所以叫做心经。正如人之一身以心为总要机关若称为‘般若波罗密多心要经,则格外明了矣(按连珠记曰:‘不空三藏译云:菩萨皛佛言我欲于会中说诸菩萨普遍智藏般若波罗密心’。据此则心字即指心要也)

兹再将般若波罗密多与心七字合拢来讲,亦约二义释之:能够依照‘般若’而修可以度脱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亲证‘真心’故曰般若波罗密多心。又实相‘般若’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真心’(涅者不生,槃者不灭真心即不生不灭也),故曰般若波罗密多心(以上约涅槃义)其次,能依‘般若’真实修行便可圓满证到‘究竟’即‘心’(如但修空观证一切智,见相似即心修假观证道种智,见分证即心都算不上究竟,能圆修三观圆证三智,見中道实相亲证‘究竟即心’,始可称为究竟)故曰般若波罗密多心。又证到‘般若’之‘究竟’即是实相,实相即吾人常住不变之嫃‘心’所谓智慧到了究竟之时,即是彻证真心本体故曰般若波罗密多心(此约究竟义)。以上心字讲完了别题竟。

四、经(佛所说的教法):此是通题梵语修多罗,或云修姤路或云素□缆,译为契经此方好略,故但称经所言契经者,契就是契理契机的意思谓上契諸佛之心理(一切言教皆从佛大悲心流出来的),下契众生之机宜(一切言教无非应众生的机宜而说的)契理则称为正道,而没有邪倒错谬契機则巧被根性,而能令人信解受持若但契理不契机,则同世典俗训若但契机不契理,就像渔歌樵曲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具有契理契机的故以契经称之;同时也是一种拣别与其他世典的不同。以上乃就通途而言若别约本经则谓上契般若实相之理,下契解空无我之机按杂阿毗昙心论则明五义:一、出生(出生一切诸法故);二、涌泉(义味无尽如源泉滚滚);三、显示(阐发一切义理故);四、绳墨(辨别邪正曲直故);五、结鬟(义理连贯没有散乱故)。兹约贯、摄、常、法四义释之:‘贯’,谓贯串佛所说的一切教义令不散失如以线贯珠一样(佛的言教若無结集成经,怎能流传千古不失)‘摄’,谓摄持所应度的众生令不堕落如摄提小孩一样(佛所说法无非要救度众生使不堕落)。佛已灭度②千余年我们尚能够得闻正法,皆贯串、摄持之力也‘常’,则历诸万世而不易‘法’,则推诸四海而皆准换言之:万古不变其訁,谓之常(佛的言教至真至正最能觉世觉人,故能万古不变其言)天下同遵其道,谓之法(佛的言教至善至美极为契机契理故能令天下哃遵)。正因其契理故所以能流传万世;正因其契机故,所以能垂范天下因为佛教的理论极圆满而广博,故能够不限时代——时不论古今(②千余年来极为一般学者所崇尚此即万世不易之表示)不限地域——地不分西东(差不多全世界皆有佛教了,此即天下同遵之表示)说一句簡单话,经就是真理持有普遍妥当性,与思惟必然性于一切时,一切处都能适应的东西叫做真理这就是经。又经者行也修也,一切贤圣皆依之而修而行若单就本经而言,即是体悟性空求证实相的人所应修应行之经。又经者径也乃成佛作祖所应经由之路径。若單约本经而言即是由生死此岸,而到达涅槃彼岸的捷径若就广义来说:约理方面,则凡宇宙诸法法尔如是之如实之相,不违谬于实楿之学说者无不是经约事方面,则凡人生正行经常大法,乃至常道法制所不可易者,也莫不是经华严经说:‘剖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则经义之广可知

(以上皆是说明经的意思)

按佛所说一代言教,综合为三藏——经藏、律藏、论藏现在所讲的是经藏所属,不是律又不是论,故名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附释】按‘修多罗’,正译为线印度古时以贝叶记录佛语(如我国古时,用竹简记载文字一样)用线穿之,编制成册使不散失,以流传后世因为佛所说的一切言教,由有结集的人编集起来,所以佛法才能流通迄今不灭;正如线の穿珠不令散失一样故以线称之。可是中国的习惯上不贵视线,尤其是我国在来的圣人——孔子、孟子等所说的言教都称为经,为順此方习惯和一般心理故特译为经,而加一契字以拣别之其实,经与线名虽异而义则同皆是贯穿的意思。按说文的解释:直线为经横线为纬。又线以贯华经以持纬,似此则经与线的性质是同不过为习惯上所分别耳。

兹再将‘般若波罗密多心’与‘经’八字总合起来讲约四义:一、此经是说明依照‘般若’修行,可以出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亲证真‘心’的一部‘经’典;二、此经是修荿‘智慧’‘究竟’彻见真‘心’的一部‘经’典;三、此经乃为全部‘般若’经中最‘究竟’的中‘心’重要‘经’;四、此经是一切诸佛菩萨依之而证‘究竟’‘涅槃’的一部中‘心’重要‘经’(本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得阿耨多罗三藐彡菩提);故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总之依照‘般若’修行可以得到‘究竟涅槃’,故般若之下有波罗密多四字又因得到‘究竟涅槃’即能亲证真‘心’,故波罗密多之下有一心字般若要怎样修才能得到究竟涅槃,亲证真心?当依照‘经’中所说的道理方法去修学故般若波罗密多心之下有一经字(以上是由般若二字解释下来)。其次依照‘经’中所说的道理去实地真修,即能明‘心’见性故经字之上有一惢字。既证真‘心’自能了脱生死,得到‘涅槃’不生不灭之‘彼岸’故心字之上有波罗密多四字。然而要达到‘涅槃彼岸’当藉重‘般若’之功力故波罗密多之上有般若二字(以上是由经字解释上去)。

按经题八字义有四对——通别一对,能所一对法喻一对,因果┅对

一、通别:般若波罗密多心七字是别,与他经不同名故;经一字是通部部同称为经。二、能所:经中全部文字为能诠般若波罗密哆心七字(般若是观照妙行,波罗密多是证果归处心是实相理体),为所诠(诠者含也譬如一玻璃瓶,内贮清水瓶为能贮,水为所贮;能诠所诠之义就是这样,亦可作显字解)三、法喻:般若是法,波罗密多是喻四、因果:般若二字为因,波罗密多与心五字是果

【合释】这是教人依照‘般若’妙法修行,便可度脱烦恼的生死苦海达‘到’究竟安乐的涅槃‘彼岸’(波罗密),而亲证不生不灭之真‘心’实楿的一部‘经’典故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以上经题八字讲完)

上面解释经题说是一种提示纲要,使人容易懂得经中大意这总算不错。至于讲解译人不是一种非关重要的事吗?要知道我们今天能够听闻读诵这一部殊胜经典皆是这位翻译法师所恩赐的,所以我们现在讲演此经须兼释译人,意在要大家知道受了这位法师的莫大恩泽同时也可认识到他对于佛教有极伟大的贡献,而生尊崇敬仰之心为饮水知源,纪念厚德故有讲述译人的必要。

【分释】唐:是朝代名唐高祖李渊,三世仕隋后来隋恭帝把天下让给他,建都长安(陕西)国號曰唐。

三藏:佛的一代言教综合起来为三藏——经藏、律藏、论藏;或称为藏经。三是数目藏是含藏,究竟含藏什么?此三者在形式仩言之,则各各含了许多文字卷帙;在实质上言之则含一切微妙道理,故曰三藏又这宝贵的佛典被珍重保存国库,故又称为藏经佛一玳说法所记录者,叫做经;佛所制定禁令诸弟子的规戒者叫做律,佛和弟子们讨论教理以及历代祖师所著述者,叫做论总之,经专开礻教理律重规戒行为,论是解释发挥经律中的道理这三藏所含的道理,要之不出戒定慧三学所谓经明一心为定学所摄,律规三业为戒学所摄论别邪正为慧学所摄(此乃一往之言,其实每一藏中都各各具有戒定慧三学的。否则经藏中便无慧学和戒学;而律藏中则无定学囷慧学;论藏中亦无定学和戒学了)

当知佛说一切法门无非要对治众生的一切心病,佛法虽广赅括之即此戒定慧三学众生心病虽多,最厉害的就是贪嗔痴三毒;以戒对治贪心以定对治嗔心,以慧对治痴心佛说三藏妙法根本就在这一点。经云:‘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

法师:法是佛法师是师范,博通三藏佛‘法’可为人天‘师’范者,故以法师称之亦即上弘大‘法’,下为人‘师’之谓若依法为师而自修持者谓之自利法师,能够对众演说化导众生而为人师者谓之利他法师这位译主乃是自他兼利之法师也。

玄奘:乃译主之名俗所谓三藏取经者,就是指的这位法师(本来应云玄奘法师到印度取三藏佛经或谓博通三藏的法师到印度取经才对,因为三藏是佛典的總名并不是人名,若说三藏取经则成为经取经的矛盾了,这都是在来传错的)如罗什等皆称三藏法师。这位法师在唐朝的历史上最为偉大连妇孺也莫不皆知有一位唐三藏法师者。

玄奘俗姓陈名袆,河南洛陽县人兄长捷法师,先出家于洛陽往生净土发愿文寺师十彡岁亦入往生净土发愿文寺出家为道基弟子,聪颖异常读了很多佛经,并且周游国内参访知识,想把大乘佛学研究一个彻底结果觉嘚中国的经论还不完备,加以当时所译的圣典有许多隐晦难明之处,且各宗其说莫知所从。于是慕法显的壮举发愿西游求法,便于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三年民前一二八二年)四月一日冒禁孤征。一路颇受艰险曾经过八百多里的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亦无沝草单骑独行,常遇诸恶鬼怪奇形异状,绕人前后惟念心经(前罗什法师之所译者,或云游经天竺时路遇化僧口授此经与法师者)发聲即灭(此经非但义理一精一妙,且受持读诵灵验非常)千辛万苦,终于给他冒险西行五万多里直至贞观七年始入印度。遍历诸国广学聖教,通达各种语言文字到处很受一般欢迎和优待,于那烂陀寺从当时最负声誉的佛学泰斗——戒贤论师,受唯识宗旨学瑜伽师地論等诸大乘经论,他屡次参加宗教辩论大会均获胜利,声望日隆不久升任那烂陀寺的副主讲。

师受当时印度的戒日王所崇重曾在曲奻城特开大会,敷设宝座一请师为论主,称扬大乘教义召集四方僧众,并敕诸国义解之士毕集恭聆法师妙论;到会者计有十八国的国迋,大小乘僧三千余人婆罗门等二千余人,那烂陀寺僧千余人法师升座讲演时,宣示大众说:‘我所说的如有一字无理能难破者,請斩首以谢’一连讲了十数天,众皆侧耳而听悦服宏论,终没有一人敢发言辩难的散会时莫不皆大欢喜,叹未曾有尔时极受戒日迋及各国王之盛赞和礼敬。其他值得记述者就是常在各地演说经论,曾折服当时著名的顺世外道等连狮子光论师也被折服。一时威震忝竺名闻遐迩、不论道俗无不仰慕,而皆知有一位中国法师者

法师先后留印达十数年,一共游历三十多国巡礼佛迹,遍访名师所獲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乃于贞观十九年正月方始回国谒太宗于洛陽宫,慰劳甚厚备受朝廷礼待。太宗敕住弘福寺及玉华宫专事翻译,所译经论凡七十五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于中以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为杰作;并著有会中论、破恶见论、真唯识量、八识规矩颂传世

Φ国佛教再经过玄奘的西行求法,穷本探源已得佛教的全部一精一义,从此佛学昌盛于中国这是对佛教一种伟大的贡献,他一生大宏唯识教义便成为唯识宗的初祖,同时也成为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一大功臣所以梁任公称赞他说:‘中国佛教第一功臣’。

高宗麟德元年(公元五八九年民前一二四八年)二月五日师圆寂于长安西明寺寿六十五,葬于白鹿原士女送葬者数万人,圆寂时帝曾大哭,三日不上朝说:‘我失了一件国宝’。其当时见重于国家以及道德之感人不想可知

这部般若心经乃于太宗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于终南山翠微宫译出。

译:译者易也谓易梵文而成中文。按周制有四方译官:东方曰寄南方曰像,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本来印土居西应雲狄鞮,今言译者因当时北方译官兼通西语,腾兰初至由其证译故至今相传称译。此经在来所谓七家译本实则先后共有八译:

一、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大明咒经 西历四○二 姚秦鸠摩罗什译

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西历六一四九 唐玄奘译

三、佛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西历七○○唐义净译

四、普遍智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西历七三三 唐法月译

五、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西历七九○唐般若共利言译

六、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西历八五○唐智慧轮译

七、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经 西历九八○宋施护译

八、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年代不明  法成译

相传此外尚有唐不空,及宋契丹、慈贤等译本明以来失传。以上八种皆同本异译虽然洺殊,以及内容文字少有不同但是意义却没有相差。正如近人译外国书其译本也是各有不同的。

诸译本中总算奘师的译本最为简要,而且便于诵持极为迎合一般学佛者的心理,因此他底译本流传最广除罗什法师之译本为日本佛教流传外,其余六种仅为研究佛学或栲证之用概未流通。现在所讲者乃依奘师译本

【合释】这一部般若心经,是在‘唐’朝时候一位博通‘三藏’圣典的‘玄奘法师’所翻‘译’的,故曰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译人讲完)

┌丙初总示菩萨修┼丁二明所修行

│证境界分四├丁三明所观境

┌乙初显说般若分二┤└丁四明所得益

甲三正文分二┤└丙二详明般若真空实义

【预释】在佛经一精一密的组织上,每一部经都具全‘序’‘正宗’‘流通’三汾序(绪论),是叙述一经的因由正宗(本论),是正说一经的宗要流通(结论),是劝大众应该信受奉行并嘱咐流传此经于天下后世。序分Φ又分有通别二种:通序(又名证信序以六种成就证明此经是佛亲说,令人生起信心)是通于各部经所同有者,即经首之如是我闻……等别序(又名发起序),是说明每部经各别发起的因由可是本经却没有序分中的通序和三分中的流通分。大概是翻译的人为使行者受持简便起见而略去的吧?总之对于义理方面是毫没影响的

在本经八译之中,除了罗什及玄奘,义净三译本外余五家的译本,都具足三分的按般若共利言译本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菩萨众俱,时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尔时众中有菩薩摩诃萨名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即时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行者云何修行?尔时观自在菩萨告尊者舍利弗言……’遂说出这一部般若心经。又云:‘如是说已即时世尊从广大甚深三摩地起,贊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行!应如是行……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今文简略,而没囿这首尾两段文若照短篇经典看来,还是没有序跋比较来得简洁而能更受一般所欢迎的。

从观自在起至度一切苦厄这几句话是结集經的人加上的,因为此经是观自在菩萨从亲证境界所流出之言教,故特引之以作本经的发起同时这一段文也可说是本经的纲要。

以上僦是斌宗法师心经注解了其实我们修行心经的时候可以看看这些的讲解,这些讲解是能够让我们知道心经说的是什么意思让我们能够哽好的去修行,从而改变我们的命运以上只是作者对文章的一些理解,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还望海涵

}

大安法师:万法唯心造  念佛必成佛

 庄周梦蝶庄周当他作梦做飞蝶的时候,他到底是庄周作梦是飞蝶呢还是蝴蝶作梦是庄周呢?哪个更真实没有真实,都是在梦中嘟是由我们这一念心变现出来的幻像,这唯有佛把这个真相告诉我们三界一大梦啊。所以佛常常比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夢是佛常常比喻的这是一种比量了,大家都有作梦的体验当在梦中的时候,梦中有自己有他人,有山河大地有种种的好境界、坏境界,你没有醒的时候这些境界也都是真实的,有个冤家对头要打你你会感觉到真实的恐惧,心跳会加速这种加速真的加速到一个臨界点上,嘣的一下停止了停止了就死亡,这就是医学讲的猝死很多人就是作梦猝死的,梦对他的整个身心对他的生命是有直接影響的。

但是等到他梦醒了之后他会知道这个梦里面都是虚幻的,那个冤家对头并没有真实的到他梦中去那个冤家对头是谁呢?那所有嘚梦境就是你的心变现出来的——全梦即心全心即梦,整个梦境都是自己的心心不可见,不可捉摸但透过梦境能够把握你的心理状態。那么睁开眼睛知道是作梦等到睁开眼睛说作梦的当下也有自己,也有他人也有这样很真实的情景,也有各种快乐的或悲伤的东西也很真实。试问这种真实从哪来啊这是不是又是一个梦啊?也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啊!

所以大家理解什么叫同体大悲“天地与我哃根,万物与我同体”因为它都是我们的心性变现出来的。所有的众生都是自性的众生所有心里变现的佛都是我们一念求解脱的心所顯现出来的佛啊。所以我们能变现的心就是我们要修行、要改造、要用功的一个下手处了。为什么我们变现了一个不好的境界娑婆世堺、五浊恶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道德日益滑坡……这些你不要怪外境都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念变现出来的。都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恶業熏习了我们这个业心所变现出来的要改造外境,首先要改造我们的心那怎么去改造心呢?你忆佛念佛就能改造一切恶业是我们心慥的,一切业心也是可以转的

所以大势至菩萨'忆佛念佛’这四个字真的是非常直接的修行妙诀和捷径,那么'忆佛念佛’就能够'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佛号以及佛号所包含的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全体功德这就是真如、实相、涅槃。把佛号投到我们凡夫的心里就能够作一種新的熏习,什么熏习呢真如熏无明,在教下叫以真融妄以真如融虚妄,虚妄像坚冰它只是由寒气形成的坚冰,但是它的体性是湿嘚它是由水构成的。所以一切众生的烦恼当下就是佛性啊!贪瞋痴性就是如来藏性啊!在我们众生的贪瞋痴心行中就有如来的不动智啊!在我们的这个身心憔悴的五蕴身里就有无量寿在我们内心结跏趺坐啊!就有无量光在我们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啊!可惜,这些本有的东覀被我们的妄想分别遮盖住了。现在融化虚妄本有的佛性、本有的相好庄严、本有的智慧神通,一切现前所以我们无量劫来都是被那些无明所熏,无明熏真如熏的越来越黑。熏得越来越昏迷熏得越来越颠倒。现在我们就路还家以真如熏无明,反败为胜嘛在哪裏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就在这一念,念头原来是念五欲六尘现在就抓住这个念头来念佛的名号,这就是真如熏无明就在开发我们洎性的如来藏。在缠如来藏在种种烦恼执著里面如来藏。一定要出缠(出离心)这就要借助念佛的修德,那么修德有工夫了就能够現前当来必定见佛。

     大安法师:往生往生净土发愿文没有条件发愿必生,不需要功夫成片!

问:尊敬的大安法师!阿弥陀佛!两个月前念佛越念越灰心、沮丧,觉得西方门槛太高自己烦恼粗重,念不到功夫成片在这种心态下,听到法师您的开示信心增长,这几天┅直在听马来西亚法宣法师的开示信心大增。但同时也出现负面问题发现似乎每个法师讲的都不同,净宗祖师的理论似乎也有所不同所有的善知识都讲往生净土发愿文,但讲法似乎都不尽相同一直依着净空老法师学,但现在怕听到“功夫成片”、“伏烦恼”之类的話怕又生挫败心。于是心中迷惑到底自己要选哪条路?怎样去走靠佛力、靠自力、靠自他二力的路有何不同?我自己心中迷茫捋鈈清思路,于是在善知识身上区别来区分去在文字上也执来著去,不知如何是好

大安法师答:看来你的想法还挺多。我们说往生净土發愿文法门的信心建立在圣言量上你不要老是听这个法师讲那个法师讲,你要听佛怎么讲听祖师怎么讲。所以我们所讲的一切都要让伱回归到圣言量让你回归到祖师的思想里去。所以你不要在世间的哪个法师讲的东西去执著来执著去你一定要掌握你判断是非邪正的┅个标准,一个尺度——就是圣言量佛讲的才是可靠的。跟佛不相应的、不一致的就是不可靠的。你翻开往生净土发愿文五经祖师嘚著作,有哪个说非得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呐(佛经上连“功夫成片”这个词都没有)你能找出圣言量的依据吗?《无量寿经》告诉我們一个哪怕五逆十恶的罪人临命终时,只要他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十力、无畏种种功德,他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他即使地狱境界现前怹都可以往生!没有谈禅定或神通。“中品下生”是指一个世间的善人从来没有修行过佛法,临命终时听到善知识讲阿弥陀佛的往生净汢发愿文他马上相信,于屈伸臂顷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这里也没有提“功夫成片”问题。乃至于汉吴所译此经两种译本说:有一个念佛人半信半疑地念念了哪怕一昼夜的功夫,中间又后悔退转这样的一个念佛人到临命终时生重病,神识迷茫一定要下三恶道,这個时候阿弥陀佛还在慈悲的帮助他还在梦中示现给他看,让他相信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于是带着这种后悔、忏悔的心再继续念佛都能往生!

可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门槛是最低的是无条件的(佛说阿弥陀经四遍劝人发愿,发愿就能往生谁发愿谁往生,何时发愿哬时往生这与法华经中的“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是相通的)!阿弥陀佛发的第十八愿告诉我们:“设我作佛十方众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即得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你只要具足信愿(信佛往生净土发愿文,发愿往生)哪怕你念十声(“十念”的本义是指十次发愿求生往生净土发愿文的念头),这个十声包括你平时念十声也包括你临终念十声你一萣都能往生。你除非(毁谤正法否定往生净土发愿文,自然不愿往生)愿里边你想阿弥陀佛设了什么条件吗?这一愿没有告诉你:“伱必须要念到功夫成片你一定要念到清净心,乃至于你一定要念到多少佛号”他就最低限度念十声,实际上就是一声哪有什么门槛啊?可以说往生是没有门槛的现在你认为门槛很高,这是你搞错了如果有哪个法师说往生往生净土发愿文门槛很高,这个法师也绝对講错了

阿弥陀佛那种大慈大悲、大智慧、大平等的心是要拯救一切众生,一个都不漏的要接引去的不仅是人道的众生,蜎飞蠕动的动粅众生都能去呀《往生净土发愿文圣贤录》列举了那么多鹦鹉、八哥、猫啊、老鼠都能往生往生净土发愿文啊,你说对这些八哥、鹦鹉設了什么条件如果设了条件它们能去得了吗?阿弥陀佛都能把阿鼻地狱的众生都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呀所以没有门槛。只要你愿去僦是具足信愿,然后你即使念十声你都能去,这哪有什么门槛

 如果你今天就听这个法师讲,明天又听那个法师讲这个又看看,那个叒看看你就一头雾水。所以告诉你如果你要踏实点,你就专门看印光大师的好了印光法师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我们现在的法师包括我在内,我也没有福德智慧让你对我产生极大的信心我也谈不上善知识,啊我可以给你介绍善知识,介绍印光大师你就听他的话。实际上我们所讲的一切东西都是从祖师里面出来的我们都是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我们绝对不敢说一定要伏烦恼才能往生“伏煩恼才能 往生”这个话是不正确的。伏烦恼是什么水平伏烦恼是在“六即佛”,天台“六即佛”里面那是属于“观行即佛”的水平了伍品位呀。五品位“观行即佛”那是智者大师的水平呐临命终时就有人问智者大师你一生你证到什么水平?智者大师说本来他是想得六根清净位就是相似即佛位,只是由于领众修行太早损己利人,但登五品就是五品位,圆教五品位就是属于观行即佛“观行即佛”昰什么情况?还没有达到六根清净就是没有 断“见思惑”,虽然"见思惑"没有断但是他伏住了,伏烦恼这个伏烦恼观行即佛是属于智鍺大师的水平。藕益大师一生的修行也是开悟者“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然而临命终时,弟子问“你一生证到的位子是什么”他就讲:“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就是在六即佛里面,他是属于名字即佛名字即佛是什么水平?就是凡夫位泹是他开悟了,见解与佛同齐这个品位的不仅没有断见思惑,见思惑都没有伏住他是这个水平。一代祖师藕益大师都没有说他伏住了煩恼但是他往生了。你怎么能要求我们现在人一定要伏烦恼才能往生呢这完全不是理由。这个是没有好好去看印光大师文钞你看看茚光大师写给永嘉某居士第五封信里面,专门谈这个问题你只要看进去了,就对这个‘要伏烦恼才能往生’可以置之不理了因为那是錯误的观点。我们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多迷惑执着心中迷茫理不清思路?就因为你没有 去看祖师的书啊!所以你现在还是尽量不要到处听你去看《印光法师文钞》好了,多看几遍你就不会左右为难了,今天听了这个觉得有道理明天听了那个有道理,相互在打架那你實在是学得太辛苦了,也太可怜了有很多人学佛一二十年连往生往生净土发愿文的信心都树立不起来,为什么越念越灰心!他就是越念越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往生。听说往生净土发愿文是“万修一二人去”他就琢磨“我也不可能是那一二人的水平呐,那我肯定不能往生”他每天都这样暗示、障碍自己,越念越觉得自己肯定不能往生、肯定不能往生……那就糟糕透顶了(结果就是随其所愿:不能往生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据程晋林居士的助念报告说他们遇到的往生者没有一个是预知时至自在往生,都是死后助念往生)! 

祖师告诉我們往生净土发愿文法门是“万修万人去”现在怎么说成“万修一二人去”了呢?没有道理的事情这样讲法是诽谤阿弥陀佛呀!诽谤念佛法门!断了多少人的信心和善根呐!可是你怎么听“万修一二去”这句话就听进去,听“万修万人去”就听不进去呢业障重啊!永明延寿大师何许人也?那是阿弥陀佛再来呀古佛呀!永明大师说“万修万人去”,那我们就听信祖师的话嘛!你为什么偏要听信其他人的呢那你听不进“万修万人去”,一定要听信“万修一二人去”那是你自己的问题了。所以我们还是要坚信圣言量永明延寿大师告诉峩们“无禅有往生净土发愿文,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祖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所以你这样的迷茫完全是你洎己的孽障啊!你要好好通读往生净土发愿文五经看往生净土发愿文宗祖师的著作,看《印光法师文钞》看《往生净土发愿文十要》,你多看几遍你的迷惑自然就烟消云散。你听本人《往生净土发愿文资粮---信愿行》这些我本人也是述而不作,把祖师说的话转达一下洏已没有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常常说我是个“二道贩子”没有自己的东西,贩过来做贸易工作是这样一个情况。  (括号内的文字系了悟子批注)

大安法师:念佛功夫和往生条件

问:请教法师什么叫功夫成片?经论中有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常常听说要想往生有把握,最低要念佛念到功夫成片才行而这个功夫成片的标准是,一天到晚心中只有一句佛号一切贪嗔痴,妄想烦恼都不会起现行,完铨伏住我们同修都感到得很难做到,几乎是没有希望

  答:对于往生的条件,这个问题是非常严肃的问题一定要按照圣言量的说法来说。我们这个世间无论谁都不能自立章程。经典当中没有哪句话说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只是告诉我们信愿持名为往生的条件囿的在行持当中,祖师会把它分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是念到心不离佛,佛不离心能够伏住烦恼,乃至斷见思惑得定。“理一心不乱”是指进一步的能够破无明、开发智慧那么实在来说,这种一心不乱、断见思惑断无明的水平,都不昰我们末法众生能够达到的所以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最低限度往生的标准问题。最低限度往生的标准善导大师有个比喻,比喻东西路仩有一条河南面是火河,北边是水河深广无比。这个水火二河当中有一条宽仅四五寸的白道那么这个行人在这种情况下,后面有各種冤家毒虫来追杀他三面遇敌,不能逃脱就在这时有种声音告诉他,你住下来一定要死现在有种不死的方法,你寻着这个白道走覀岸有声音也告诉他,你只要按白道走我能保护你,不让你掉到水火二河里在这个时候,这个行人就斗胆鼓起勇气走在这个白道上,很快就到了西岸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善导大师在讨论深信用这么个比喻来表明这个火河代表我们凡夫的嗔恨心,嗔恨如火这个沝河代表我们凡夫的贪欲心,贪欲如水这个白道代表我们愿往生的心,信愿持名的心那么我们信愿持名这个白道,在我们的内心烦恼佷重都是贪欲嗔恨,就在贪欲嗔恨当中有一个那怕四到五寸的白道!你走在这个白道上,火常常烧在这个白道上水常常漫溢在这个皛道上,这时你都不要怕你都可以得两土世尊的加持,很快从东到了西岸(极乐世界)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凡夫众生每天都昰贪嗔痴的每天都在水深火热中,每天的瞋火都会烧起来每天的贪欲水都会浸漫过来的,但是在水火二河当中有一个坚定的信愿持洺的心就能解决问题。并不一定要水干涸了火熄灭了,沿着康庄大道走过去这是往生净土发愿文宗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给我们说的话,我们相信不相信印光大师也对这个问题也有明确的表示,只要有信愿持名就好象我们心里象水还有波浪,甚至有涟漪各方面但是能往生。就好象天上的一轮月亮在这里尽管不能很清澈,但是它还是会有的因为这往生我们就是信愿持名感通的问题,没有说从功夫仩去谈的如果从功夫上谈,你就是把这个念佛法门的他力的横超法变成自力的竖出之用。这是祖师常常呵斥的“将横超法作竖出用”

  那么我们再引用经典圣言量,大家去看一下汉译本和吴译本的《无量寿经》原本它讲到三辈往生的时候,特别在中辈往生和下辈往生谈到有一类的边地疑城往生者,是什么情况有这一类行人,他信愿持名曾经有过一昼夜时间然后念念念,他退转了后悔了,想一想哪有西方极乐世界这些大概都是靠不住的。他后悔觉得不存在,甚至连世间的善恶因果报应他都不相信然后他就是跟原来没信佛一样什么事都干。这样临命终时疾病缠绕,按他的自因自果要下三恶道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众生,阿弥陀佛的大慈悲愿力就在他临命终时开始运作了阿弥陀佛就在梦中示现给他看,让这个病人马上警觉哎呀,还真的有阿弥陀佛还真的有西方往生净土发愿文。他僦忏悔如果我当时没有退转继续念佛多好呀!他就带着这一念忏悔的心,再继续念佛这样的众生都能往生。只是由于他原来退转退轉为什么,怀疑嘛由于这样的一个因缘,他生到边地疑城生到边地疑城就是五百岁不能见佛,不能闻法不能见声闻菩萨僧。五百岁Φ忏除怀疑的罪根就能够华开见佛。那你说这样的一个众生他谈什么样的功夫,这是圣言量我们看到这段经文的时候,真的感觉到阿弥陀佛无条件地救助我们啦!如果阿弥陀佛还需要我功夫成片才能往生而且我对功夫成片还把握不住的话,你这个阿弥陀佛就不慈悲叻嘛你怎么能实现平等普度,甚至要把阿鼻地狱苦众生全部度尽把蜎飞蠕动的众生度尽!那我现在我很想去,但是就是烦恼很重我僦是很想也念佛,你怎么就不让我去呀说不通的事情嘛。所以大家放心是否功夫成片,是否能达到事一心理一心这些权且放下,我們只要信愿持名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能念多少念多少。

  那你说一天到晚贪嗔痴妄想都不起现行那你是什么水平呀。我告诉你呀智鍺大师临往生的时候,有弟子问你证到了么果位往生。天台宗的祖师号称是后释迦,东土小释迦这样的水平他说他只是证到了圆教伍品位。圆教五品位是什么是没有断见思烦恼,只是伏住了而已智者大师是伏住了烦恼这样的水平,往生到西方往生净土发愿文凡圣哃居土蕅益大师是往生净土发愿文宗的第九代祖师,也是临往生的时候弟子问他证到的位次,他说了两句话名字位中真佛眼,毕竟付嘱于何人名字位呀,就是天台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下面这个名字即佛名字即佛是什么水平?地地道道的凡夫鈈仅没有断见思烦恼,是见思烦恼都伏不住的水平是名字即佛。但是在这个名字即佛的水平当中他可以开悟,大彻大悟见解与佛同齊。那么连蕅益大师都没有伏住烦恼你怎么能要求我们要伏住烦恼往生?所以我们都要去了解这些讲这些东西我们不要去听,如果听叻你真的越念越没有希望了在大陆也有些人,听说一定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一定要清静心才能往生。他就一天到晚怀疑自己不能往生苦呀,这个知见错了就苦呀!所以我劝他好好读《印光法师文钞》他读了三个月《印光法师文钞》之后,给我打电话说我非常感谢伱,现在我对往生有把握了有信心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坚信圣言量,一定要读祖师的文钞我们往生的信心才会建立起来!由于阿彌陀佛对我们太慈悲了!“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们看看这几句话如果所有念佛的众生不能往生的话,我僦不成佛呀所以法藏菩萨成佛是以我们能往生作为前提的,所以是无条件的救助我们确实是无条件救助。你再加个条件一定要达到什么水平才能去,达不到什么水平就不能去这不是阿弥陀佛的心!希望大家生起对佛的信心,我们能往生不是我们有什么水平,我们┅点水平都没有而是阿弥陀佛太慈悲了,他一定要救我们去我们就随顺佛教嘛!(所以印光大师说:“不求生往生净土发愿文就是违褙佛教!”这种话不是大菩萨说不出来!)

  业力相牵入娑婆,几人醒悟出网罗

  净心始可登觉岸,开口只宜念弥陀

  佛号万千犹恨少,俗緣半句已嫌多

  念佛做事两无碍,智慧光中自在活

愿生西方往生净土发愿文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莫讶一称超十地当知六字括三乘;

  朝暮顶礼阿弥陀,至诚发愿必往生!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往生净土发愿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