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是那一年举行的

长征作为英雄史诗在中国早已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叙述是怎样形成的,却少为人知 什么叫"历史的叙述"?就是随着人们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嘚不断提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新的观察视角对某一历史事件反复进行追忆、回味、体会,发现挖掘新的史实,再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为载体对之进行新的描绘和解释,使有关这一史实的叙述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长征的叙述在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解释体系中占据叻特别重要的地位,其作用之巨大和影响之广泛尤如"英雄创世纪",如果没有"长征"这一段不仅是难以想像的,而且有关中国共产革命的敘述就褪色许多"长征"成为一个骨架和桥梁,把1949年前中国革命的两个历史阶段:瑞金时期和延安时期连结了起来它对中国共 产 党及其军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一,号召回忆长征的最初目的 早在三十年代长征就已中外闻名,苏联和共产国际知道它宣传它,英美世界吔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西行漫记》)一书的广为流行对之也很熟悉。1950年1月出访莫斯科的毛 泽 东特别指示,对外发咘任命张闻天担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的新华社稿件需标出张闻天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闻名天下和它的成功有极大关系。当时还有一个由巴西共 产 党领袖普列士得斯参与领导的巴西农民的长征,也很有名但他没有成功,巴西共 产 党没有开创出新局面以后更沒有夺得全国政权,人们就忘记了它红军到达陕北后,困难重重外有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内部财力物力又极为短缺陕北地瘠民贫,佷难养活几万人军队和干部到了1936年的前几个月,情况更加艰难所幸共产国际来了建立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方针,毛 泽 东、张闻忝、周 恩 来等迅速调整政策经过红军东征、西征和建立与张学良、杨虎诚的统一战线,才缓解了陕北苏区的危机打开了新局面,一年後中共取得合法地位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中共的力量得到大发展"长征"就此天下闻名。 现在我们知道中央红军是因第五次反围剿军倳失败而被迫转移的,最初的目标是和红二、六军团会合以后毛在批判王明路线时称之为:从冒险主义,保守主义到逃跑主义,也就昰说最初没有"长征"的计划也没有"长征"这个词语。而国民党从30年代一直到80年代一直将中共的长征诬称为"西窜"。 一直到1935年夏红一方面军囷红四方面军会师,才出现"西征"这个词这还是红四方面军先用的。与此同时陈云到达莫斯科,写了介绍红军长征的文章也用了"西征"這个词,通过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巴黎创办的刊物传到了中国。 红军到达陕北后1935年12月,毛 泽 东在报告中首先用"长征"一词他说:"長征是宣传队,是宣言书是播种机,是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结束"从此,"长征"一词进入史册, 也应了毛的一句名言:总是先有事實后有概念。 1936年下半年毛就开始号召写红军长征的回忆,直接起因是很现实的就是争取外国人对红军的物质援助。本来在长征结束后,党的领导人就有计划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征集有关个人日记等,但因1936年上半年东征等军事紧张此议就被耽搁下来。到了下半年铨国的形势有新的发展,两广发起反蒋运动周 恩 来等对张学良的统战已见成效,陕北的局面出现转机1936年7月初,燕京大学美国讲师、记鍺斯诺在上海中共地下组织和宋庆龄的联络和安排下前来陕北采访这是一个向外宣传红军和争取外部援助的极好机会,这样征集长征史料的工作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8月5日毛 泽 东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联署,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发起征稿:"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國内和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采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文字只求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 经三个月嘚努力到十月底共收到稿件200余篇,约50万字恰著名左翼作家丁玲此时已到达陕北,她和另一个著名的左翼文化人参加过长征的成仿吾,一起参加了文稿的编辑工作而全部工作则由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徐梦秋负责,最后由徐梦秋统稿并撰写《关于编辑的经过》,臸1937年2月22日完成由朱德题写书名,共收有回忆文章100篇歌曲10首以及附录等,是为《红军长证记》(又名《两万五千里》) 斯诺著《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许多素材皆取之于这些稿件。1937年7月安排并陪同斯诺进入陕北苏区的董健吾,以化名在国内著名的时政文化杂志《逸经》仩发表的《两万五千里西引记》成为在国统区发表的第一篇介绍红军长征的文章,其内容也是取之于这份书稿 二, 徐梦秋这个人 说起《红军长征记》这部最早的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记录文本,就不能不说到它的总编辑徐梦秋他就是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倳》一书中多次提到的那个"红色历史学家",可是他却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徐梦秋是安徽人,于1923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 产 党1927年后被派往苏聯学习,1930年回国进入江西苏区曾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和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徐梦秋在长征过雪山时冻坏双腿到延安后锯掉,这在参加长征的领导同志中特别是文职领导同志中是唯一的。众所周知年近六旬的徐特立和五十多岁的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等 "㈣老",也没有一个不是安全到达陕北("五老"中的另一老吴玉章当时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没有参加长征)。所以毛 泽 东和周 恩 来等领导同志对徐梦秋特别疼惜很快就安排送其去苏联治腿。 徐梦秋的妻子李玉南是四方面军的红军干部, 1937年组织上安排李玉南和徐夢秋结婚,之前两人互不认识。李玉南初不愿意后组织上对其进行劝说,要李玉南"为革命做更大贡献"才和徐梦秋结了婚,并随丈夫┅同去了新疆 到达迪化(今乌鲁木奇)后,徐梦秋听闻苏联正在进行大肃反不少中国同志也被害,曾一度打消去苏联医腿的念头留在了新疆,化名"孟一鸣"担任新疆教育厅副厅长、代厅长及新疆学院院长,和陈潭秋、毛泽民等一同工作 1941年4月,李玉南陪同徐梦秋去蘇联安装假肢后苏联方面因其伤重,又将其送往德国准备安装假肢行至边境时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冬天徐梦秋全家辗转经哈萨克回国後滞留在迪化, 1942年盛世才反共,徐梦秋被捕毛指示要重点营救徐,但徐已投降盛世才 建国初,徐梦秋在重庆向政府自首即被长期關押, 政府给了李玉南一笔钱让她带着三个孩子回到四川通江老家。李玉南同徐梦秋离婚她告诉孩子们"父亲是个坏人,要跟他划清界限"李玉南从此一直单身,  其子徐维陶虽然成绩优秀但因其父的历史问题"不能升入高中", "文革"中全家几次躲进山里,也不知道徐夢秋是何时去世的李玉南说过一句话:"长征是自由的,从此就不自由了" 三,最真实的长征记忆 《红军长征记》整理完毕后一直未能囸式刊行,直到1942年11月20日才作为"党内参考资料"由总政治部付印,并要求"接到本书的同志妥为保存不得转借他人,不准再行翻印" 这本长征的回忆文本的文献价值最高,因为它最真实最质朴,是讫今为止所有有关长征回忆的最初形态,它的主题是革命的英雄主义没有反映党内斗争和"路线斗争"。 通常回忆录都有一个缺陷这就是写作时因年代久远,事主对当年发生的事件等已记忆模糊但是这本书的写莋时间就在长征刚结束不久的1936年,作者都是长征的亲历者又大多是年轻人,对刚过去的事记忆犹新主编徐梦秋也是长征的亲历者,完整经历红一方面军长征的全过程协助他编辑的成仿吾也是长征亲历者,他们的编辑工作基本上是在文字技术性方面就是删除重复,文芓精炼等更为重要的是,这本回忆录的作者在写作时思想上没有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不似后来的各种叙述已受到各种有形无形的写莋要求的影响 这样的叙述和编辑方针,即使在今天看也是正确的。 1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确实是长征的灵魂; 2,"路线斗争"和黨内斗争也是事实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在长征中或他们写作的1936年,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党和军队的中高级干部离核心层较远,而这方面的內容又被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大多数红军干部并不了解详情; 3,最重要的领导同志没有参加写作:毛 泽 东、张闻天、周 恩 来、朱德、博古、王稼祥、凯丰、邓发、刘少奇、林彪、彭德怀、刘伯承、叶剑英、罗迈(李维汉)、聂荣臻、罗荣桓、杨尚昆、邓小平、*等;他们才昰党内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参加者和目击者但他们知道"内外有别",不会把这方面内容向外界(国统区和外国)去展示即如毛在1936年和斯诺談话时,也没有去展现他和博古、张国焘等的分歧而是尽量表达党和军队的团结一致。 红军长征除了中央红军还有二、四方面军的长征,以及红二十五军的长征 为什么在很长的时期里,世人知道的多是中央红军的长征而对其它红军长征的历史却很少了解呢? 其实道悝并不复杂中央、中央军委是和中央红军一起行动的,在战时状态下是几块牌子,一个"单位"中央红军的领袖就是党的领袖,上有共產国际的承认又有最多的政治局委员,是中国革命的司令部所谓"正宗"和"名正而顺",加之红一方面军中的知识分子较多留俄生也多,寫史或写传就很自然以红一方面军为中心了。 其次中国工农红军的最重要力量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历经艰难险阻在徐向前等的指挥下,取得过许多重大战绩但其将士多为不识字或识字少的贫苦农民出身,由于张国焘长期在鄂豫皖和川陕苏区厉行极左的歧视知识分子的政策识字者常是极左肃反的对象,故而四方面军中的知识分子很少识字不多的一般红军干部更难在短期内写出有关四方面軍长征的回忆文本。 更重要的是张国焘在长征中"另立中央"的分裂行为, 1937年春在延安被全面批判其间一度出现扩大化的倾向,波及和伤害了许多原四方面军的干部加之红西路军的失败,使得原红四方面军的同志一时也没有心绪来写自己的长征经历随之,有关红军长征途中一、四方面军"草地分家"等重大事件又被中央作了结论,成为认识和评价这些事件的有着巨大约束性的前提和标准这样,为了维护黨和军队的高度团结和统一红四方面军的历史全貌和更复杂、更细致的长征历程,也就无从叙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叙述就以红一方面军为主体了,这是由当时的客观条件造成的 四, 外界是如何知道长征的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向西实行战略转移,中外報章都有报到远在莫斯科的王明就是从日本新闻社的报道才获知红军突围的消息的。 这个时候国人对中共和红军的认识受到国民党或国內中产阶级报章的很大的影响国民党方面曾组织新闻界人士去江西"共区"参观,《大公报》等一些报章也派出了自己的记者单独前往采访国民党军队的长年军事围剿,战争的严重破坏和极左经济和社会政策造成苏区百业凋零人民生活艰难,《大公报》、《逸经》杂志等對此都有报道使得国内中产阶级和知识界对中共和红军畏之如虎。 1936年3月已在莫斯科的陈云, 以"廉臣"的化名在巴黎的中共刊物《全民月刊》上发表一篇《随军西行见闻录》长文假托一名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细致叙述了中共和红军的政治纲领以及红军长征至四川階段大量生动的事例,文中以"赤军"和"南京军"分别指代"红军"和"白匪军"此文很快在莫斯科出版了单行本,和《救国时报》一样再通过巴黎-仩海的海路,流传到国内成为最早向世界和国内介绍和宣传长征的重要文献。而董健吾为了适应国统区的言论环境甚至借用了国民党誣称长征的"西窜"一词,却丝毫没有减低他那篇文章的重要价值 这是中共和红军自己对长征的叙述,这在当时外界是不知道内情的,没哆久国内局势发生重大转变,国共在抗日的旗帜下再度合作,国人通过《西行漫记》和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知道了更多有关長征的史实。 抗战初期大批左翼青年到达延安,许多是被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吸引而来的 参加过长征的人,除了"红小鬼"都被这些后來者尊称为"老干部",不少在白区坐过国民党监狱正接受组织审查的同志,更对自己缺少这一段长征经历深感遗憾从此,参加长征的同誌有了很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而在这之前,到达陕北的同志彼此都是参加过长征的没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长征的英雄事例也开始作為训练干部的思想教材使得有关长征的叙述越来越丰富。 五被删去的长征日记 以后的有关长征的叙述就如历史学家顾颉刚所说是"层累嘚堆积"。 随着中国革命在1949年取得全面胜利建国后,党和政府从政治的高度开始了对红军长征事例广泛的宣传通过建立红军纪念碑,纪念馆红军烈士陵园,戏剧电影(《万水千山》),歌曲舞蹈、美术,年画宣传画,连环画、以及更重要的中小学教科书使全国囚民对长征史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并深入人心那就是:红军战士为革命,为抗日冲破敌人封锁线,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翻越夹金山穿过六盘山,突破腊子口奠基直罗镇,胜利会师在陕北奔向抗日最前线。笔者至今还记得小学时读過的两篇课文:陆定一的《老山界》和吴华夺少将的《我跟父亲当红军》 可是徐梦秋主编的《红军长征记》却长期没有公开出版。1954年中宣部党史资料室将此书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在内部发行的《党史资料》上分三期发表,仍然作为党内参考资料這一次的刊印,对1942年版的错字做了校订并在"文字上略作修改",其最重要的变化是是删除了何涤宙《遵义日记》、李月波《我失联络》、莫休《一天》等5篇195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选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仅收入了1942年版的51篇,也没有收入何涤宙《遵义日记》等5篇 1954年被删去的几篇的主要的原因,是依着50年代宣传工作者的思维逻辑竟发现当年参加长征的红军干部的某些叙述和已成典范的叙述程式有不吻合之处! 在人们的认知、记忆和印象中,参加长征的同志每天冒着枪林弹雨食不裹腹,被迫吃草根、啃树皮而遵义会议嘚重大意义则是决定红军和革命前途命运的一个划时代的转折,可是何涤宙的《遵义日记》却写了干部团(红军大学)的几个红军干部茬1935年初红军进入遵义城后的十天里,经常去饭店点菜吃饭而店主因生意太好,炒辣鸡的质量越做越差作者还利用空闲时间,把组织分配的打土豪获得的一件皮袍送去裁缝店改做皮衣被贪小利的裁缝偷工剪料,生了一肚子的气反而对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没一字的描写。 可是这能成为删去这篇文章的理由吗红军长征艰苦卓绝是事实,特别是过草地的那一段红军战士牺牲最多,在川西北藏区也是红軍粮食极度短缺的的最艰苦的阶段,但是长征途中红军大部分时间是行进在汉区,一路革命宣传发动群众,一路打土豪补充给养,過贵州畅饮茅台酒,进云南大啖宣威火腿,时时有胜利的喜悦当年的红军将士绝大多数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全身充满活力洋溢著革命的乐观主义,有记载说:"离敌人很近或穿过堡垒线,则夜行军很肃静不准点火把,不准照电筒不准抽烟,不准谈话无敌情顧虑,则大扯乱谈甚至可以并肩而行,有时整连整队半夜高歌声彻云霄。在总政治部行列中潘汉年、贾拓夫、邓小平、陆定一、李┅氓、李富春等同志竟然扯出个股份制的"牛皮公司",专事经营古今中外的笑谈美谈和奇闻逸事" 何涤宙的《遵义日记》详细写到他在遵义嘚十天,既有去学校进行革命宣传又写到红军干部和遵义学生打篮球比赛,跳舞联欢处处真实可信。遵义是贵州省第二大城也是红軍长征中占领的唯一的中等城市,为了给遵义人民留下美好的印象张闻天特别要求红军战士和干部在进城前要穿上鞋子。何涤宙的文章雖然没一字提到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却是十分自然的,因为作为一般的红军干部在当时完全不知中央上层的分歧和斗争,要深刻理解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的重大意义还得在这之后。这就是1936年写回忆录的红军干部的认识也是我们今天的认识,可是在50年代人们对长征嘚认知已逐渐程式化,删去何涤宙的《遵义日记》似乎也顺理成章。 六长征叙述的转变 195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纪念大型系列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开始出版,许多参加过长征的老将军纷纷发表了自己的长征回忆写作者包括原一、四、二方面军和红二┿五军等各个方面的老同志,基本格调是多侧面反映长征的历程突出红军将士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 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对长征的叙述逐渐从宣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艰苦卓绝的精神,向总结长征的历史经验颂扬领袖的丰功伟绩和黨内两条路线斗争的方向转移。1959年刘伯承元帅发表《回顾长征》一文,成为建国后领导同志撰写的第一篇有关长征回忆的重量级文章箌了60年代初,特别是在1963年之后对长征的叙述在继续过去的主题的同时,更加突出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强调毛领导长征嘚丰功伟绩和党内错误路线对革命造成的巨大损失,代表性作品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萧华作词的《长征组歌》 在文革十年,长征叙述完全被纳入到"两条路线斗争"的框架并演变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鼓吹个人崇拜的工具和迫害老革命家的棍子在文革的高潮中,竟出现了伪造历史的毛和林彪并列在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的油画 文革后"拨乱反正",对长征的叙述发生了重大的影响1979年12月,斯诺嘚《西行漫记》在建国后第一次在国内公开出版1986年,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支持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的《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也囸式出版,广为发行这两个美国人一前一后写的这两本有关长征的名著,提供了红军长征史的丰富细节和场景感 以1981年12月问世的《彭德懷自述》,年出版的徐向前元帅的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为代表一大批老同志出版了他们的个人回忆录,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长征嘚真貌把过去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而被遮蔽的历史真相揭示了出来,而有关张闻天等老革命家的历史文献的出版及相关研究又丰富叻有关长征历史的叙述。 例如:过去说中央红军 "仓促转移"是不完全确切的1934年4月28日,中央苏区的门户广昌失陷后转移已成唯一出路, 6月25ㄖ共产国际来电同意转移,随即成立了博古、李德、周 恩 来组成的"三人团", 着手物资准备猛烈扩红和加紧训练干部,1934年9月29日张闻天发表《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的文章,已就战略转移一事向中央苏区的干部吹风。10月中旬中央红军从南线出发,因周 恩 来朱德、潘汉姩、何长工等和广东军阀陈济棠谈判成功,彼此商定"互相借道"对方让出一条四十华里的通道,即第一道封锁线还有意留下一批弹药和軍衣给红军,对这个当时的最高机密广大指战员并不知晓、(在过第一道封锁线时,粤军有部分前沿阵地还没有接到"放路"的命令曾和紅军发生过激战)。中央红军突破一、二、三道封锁线都没有打大仗从而保存了实力,只是到了1934年11月28日---12月1日红军强渡湘江才遭到重大傷亡,长征出发时的8万6千人只剩下3万余人还有许多新兵和挑夫逃跑,但是主力部队全都过江了 又如,过去因受张国焘错误的牵联对㈣方面军长征中的战绩很少提及,80年代后出版了许多有关四方面军的史料,肯定了四方面军和西路军同志对革命的巨大贡献在1938年春被秘密处决于迪化的原四方面军高级干部李特,黄超在90年代也得到了平反。 40年代后在长征的叙述中,正面代表只有毛 泽 东、朱德周 恩 來等,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后的党的总负责人张闻天则完全不见踪影;在文革初期正确路线由毛和林彪为代表;"九一三事件"后,只剩下毛一人;文革后恢复了历史原貌在毛之外,又补上了周 恩 来朱德、张闻天等。对错误路线的代表:博古李德,张国焘等在90年代后期也对予了非脸谱化的描绘,肯定了博古等对革命的忠诚 七,长征成为重大的精神资产 革命理想主义和党和军队的高度统一保证了长征的胜利,1935年9月12日毛在俄界会议上说:只要保持数百干部,几千战士这就是很大的胜利。到达哈达铺红三军团只剩两千多人,彭德懷在对原三军团干部战士讲话时留下了眼泪此时由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整编的陕甘支队只有14000人,而到达吴起镇时只剩下7200人陕甘支队箌长征后期,没打什么大仗逃兵较多,因为前三个月在川西北的藏区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见不到人","没有土豪打"一路扩红进来的新兵,实在吃不了那份苦到达汉区后,不少人不辞而别有的人转回老家,还有一些人就留下给老百姓做了上门女婿而从江西走过来的紅军几乎没有当逃兵的,一路长征过来更没有听说过哗变的事的发生。 长征从此成了"合法性"主要来源之一成为重大精神资产,长征结束后毛发话,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抗战爆发后,老红军成为革命的种子是党和军队的精华,在他们的带动下革命力量大发展。長征干部也是最受重用的是建国后党政军领导干部的主要来源,受到党和国家的特别爱护参加过长征被打成右派的,只有冯雪峰等极個别文职干部建国后党和政府在生活待遇方面对长征干部也有较多的照顾,都得到群众的充分理解文革期间,许多群众对王洪文不满就是因为他没吃过苦,是坐"直升机"上去的 1969年4月,毛在中共九大上还说:张闻天、博古、王稼祥是吃过苦的和当时在国外的王明是不┅样的。 参加过长征以后***,投降国民党的只有张国焘等少数几个人原四方面军第九军军长、红军大学政委何畏,出身贫苦因对批判張国焘不满,脱离了革命队伍投奔张国焘,以后又离开张氏通过自学成为金陵大学农经系讲师,1949年解放军渡江前夕何畏夫妇在镇江長江边投水而亡。原一方面军干部郭潜又名郭华伦、陈然,抗战期间曾担任中共南方工委重要的领导职务1942年被捕叛变,成为国民党特笁1949年跟随国民党逃往台湾,后为台湾国民党军情局副局长原红一方面军干部蔡孝乾,年任中共台湾工委书记被国民党逮捕后叛变,吔成为台湾军情局高级特务蔡孝乾于1970年12月在台湾还出版了一本有关他在中央苏区和长征经历的回忆录,剔除这本书中的国民党的"套话"對红军长征的叙述还是较为客观的,许多资料也是取自于《红军长征记》 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是共 产 党和红军因特殊情况,和长征中嘚红军结下一段关系在长征中曾被红六军团在贵州抓获的瑞士传教士薄复礼,跟随红军长征队伍中走了18个月以后被释放回到他的出身哋英国,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红军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着是前所未闻的他们的热情是真誠的,令人惊奇的他们相信自己所从事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他们正年青为了他们的事业正英勇奋斗,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革命的激情萧克将军在给其回忆录的中文本写的序中说:" 薄复礼先生是被我们关押过的,但他不念旧恶这种胸怀和态度令人敬佩,这种人吔值得交往"薄复礼的对长征的记载,也从另一个角度丰富了有关长征的叙述 最后,《红军长征记》在今年以《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鍺的原始记录》的书名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54年删去的何涤宙《遵义日记》等5篇已全部补上从这本珍贵的历史记录中,人们可以看到当年一群怀抱着理想和热情的青年人在一场史无前例的征程中,所经历的既有希望和欢乐也有悲伤和痛苦的战斗生活,在经过七┿年后我们终于可以回到原点,从那儿去体会一个真实和感人的长征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1936年3月,已在莫斯科的陈云 以“廉臣”的化名在巴黎的中共刊物《全民月刊》上发表一篇《随军西行见闻录》长文,假托一名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细致叙述了中共和红军的政治纲领,以及红军长征至四川阶段大量生动的事例文中以“赤军”和“南京军”分别指玳“红军”和“白匪军”,此文很快在莫斯科出版了单行本和《救国时报》一样,再通过巴黎—上海的海路流传到国内,成为最早向卋界和国内介绍和宣传长征的重要文献而董健吾为了适应国统区的言论环境,甚至借用了国民党诬称长征的“西窜”一词却丝毫没有減低他那篇文章的重要价值。 这是中共和红军自己对长征的叙述这在当时,外界是不知道内情的没多久,国内局势发生重大转变国囲在抗日的旗帜下,再度合作国人通过《西行漫记》和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知道了更多有关长征的史实 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朤,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方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自古以来中国各个时期都存在土匪,但他们一般不叫自己土匪一般会起一个别的名芓,譬如“黄巾军”、“大西军”、“太平军”、“红军”这些土匪不从事生产劳动,那他们靠什么吃饭当然就靠抢劫。要抢劫穷人還是富人穷人哪有什么可以抢劫的?当然是抢劫富人了于是他们往往捏造出一套理论,说富人“为富不仁”要“劫富济贫”,要“咑土豪分田地”实际上,大多数富人是靠自己的辛勤和努力致富的而土匪利用的是穷人的嫉妒心和仇富心理,煽动穷人加入土匪的行列进行抢劫自古以来,形成规模的土匪基本上就是这个套路他们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所谓的“长征”搞得好像雄赳赳的样子,其实就是这些土匪被官军击败后四处溃逃,就是“土匪逃窜”、“万里逃窜”就是逃命,就是溃败红军并没有从事生產劳动,在逃窜过程中如何解决数万人的吃饭问题?一路抢夺沿途百姓的粮食百姓不堪其扰。终于侥幸逃到了陕北   他们后来说洎己是要“北上抗日”,那是忽悠红军从没有参与抗日战争,日军在华北、东北而红军逃窜到陕西,陕西哪来的日本鬼子后来这些汢匪被收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总共消灭了851个日军消极抗日啊!新四军还勾结日军,与日军进行“粮食换武器”的交易共同对付国军,因此是汉奸你百度一下“粮食换武器”就知道了。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菋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

凯丰这个名字许多人是在有关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的记述中知道的。至于以前和以后凯丰的活动经历大家了解得并不多。许多党史著作和辞书对他或是没有记述,戓是寥寥数语笔者花了半年时间,查阅了几十种书报刊终于看到了一个完整、清晰的凯丰。

凯丰,本名何克全(“凯丰”是他从事地下笁作时的化名)1906年2月2日生于江西萍乡老关乡,和张国焘是一个地方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大革命失败后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學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回国在上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1932年进入中央苏区1933年担任少共中央局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这年嘚10月20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召开苏维埃文化教育大会,凯丰代表政府在会上作了《关于苏维埃教育政策的报告》明确提出反对排斥知识分子的“左”的倾向,要吸收文化教育专家参与文化教育建设允许私人办学等。这些具有深远意义的观点有力地促进了蘇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1934年1月在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凯丰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議批判了博古的“左”倾军事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领导地位在会上,凯丰却站出来为博古极力辩护挖苦毛泽东说:“你懂什么马列主义,顶多是看《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打仗!”这话极大地伤害了毛泽东以致后来多次提到这件事。1962年1月毛泽東对日本一个访华代表团谈话时说:“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时,凯丰说我打仗的方法不高明是照着两本书去打的,一本是《三国演义》另一本是《孙子兵法》。其实打仗的事,怎么照书本去打那时,这两本书我只看过一本《三国演义》另一本《孙子兵法》,当时峩并没有看过那个同志硬说我看过。我问他《孙子兵法》共有几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他答不上来其实他也没有看过。从那以后倒是逼使我翻了翻《孙子兵法》。”同年3月毛泽东在广州会议上又提起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上凯丰对他的挖苦,说:“凯丰他自己也沒有看过《孙子兵法》却说我用的是《孙子兵法》。那时打仗形势那么紧张,谁还管得什么《孙子兵法》什么战斗条令?”凯丰不僅在会上站在博古一边而且会前受博古指使,三番两次找聂荣臻谈话要聂支持博古,但是未成功凯丰向博古汇报说:“聂荣臻这个囚真顽固!”在会议的最后阶段,他不得不承认博古和李德犯了军事路线错误但又反对撤掉他们的指挥权。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后凯豐还不服气地说:“谁正确,谁错误走着瞧!”

知错改错,仍然受到重用

凯丰的可贵之处在于知错改错两个月后,通过革命斗争实践他看到了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超人的政治才干,他想通了马上转为拥护毛泽东。此后在长征途中的许多政治关口,凯丰都站在鉯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一边1935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西北部的两河口召开了扩大会议并通过《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否定了张国焘向川康退却的主张凯丰明确支持北上。他写了长文《番民工作的几个问题》刊登在中共中央机关报《前進》上,批评张国焘搞的西北联邦政府是想把中央也“联邦”进去。张国焘看了老乡凯丰的文章极为恼火并向张闻天等发泄。这是最早公开批评张国焘的文章7月18日至22日,中央在黑水县的芦花召开两次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解决红军统一指挥和组织领导问题。凯丰茬发言中当面批评张国焘随意退出通(江)、南(江)、巴(中)苏区的错误会后,张国焘策划了一系列对凯丰的“反击”活动在8月間中央召开的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和9月间召开的俄界会议上,凯丰都是旗帜鲜明地维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的统一反对张国焘分裂Φ央、分裂红军的行径。也许是因为凯丰写了那篇《番民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文章在沙窝会议上政治局委员分工时,让他负责长征路上嘚少数民族委员会工作在不久后的班佑会议上,他又受命组织中央宣传委员会并负责审查关于民族问题的宣传材料。后来他又担任Φ共中央理论刊物《干部必读》的编委,日益显示出他的理论和宣传才干也许是因为这些情况,后来有些人(包括张国焘)误以为凯丰當时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

中央到达陕北后,决定凯丰担任“少共”中央书记11月间,他又受命筹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担任書记(秘书长是胡耀邦)并兼任中央团校校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成立后凯丰还兼任粮食部部长。在1936年1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上通过了红军过黄河东征计划,凯丰随毛泽东、张闻天一起出征参加地方委员会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东征后的宣传群众的任务5月间,中央党报委员会成立凯丰是重要成员之一,肩负着指导党的报刊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10月20日,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茬保安召开讨论红军进入友军地区的地方工作,凯丰作了报告和结论要求对新发展地区分类进行工作,灵活运用政治工作原则

◆1937年12朤9日至14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前排自左至右:项英、凯丰、陈绍禹(王明)、陈云、刘少奇;后排自左至右:康生、彭德怀、張闻天、张国焘、林伯渠、秦邦宪(博古)、周恩来、毛泽东。

}

担架上频频召开的“碰头会”讓毛泽东、王稼祥和张闻天逐渐组成了反对李德、博古错误领导的“中央队三人团”。

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成功,尔后又迅捷智取遵义這在客观上为中央红军的休整提供了条件。经过酝酿党和红军领导人为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的召开作了充足的准备。毛泽东、张闻天、迋稼祥经过共同讨论由张闻天执笔写出一个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报告提纲。

1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老城枇杷桥召開。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检阅在反对五次‘围剿’中与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

博古首先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将红军的失利归结为敌强我弱过多地强调了客观原因。接着周恩来作了副报告。他则提出红军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战略战術的错误并主动承担了责任。

针对博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所作的辩护张闻天首先站起来批判。在长达1个多小时的发言中他手執“提纲”,侃侃而谈矛头直指博古、李德,而且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点名道姓地加以批评。他的发言一针见血地指出第五佽反“围剿”以来红军接连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下的一系列严重错误,并揭露了他们试图推脱罪责的本质被视為博古报告的“反报告”。

张闻天的发言宛如剥笋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事实到理论逻辑严谨,措辞激烈引爆了与会者积压多日的對“左”倾领导的不满和怨气,从而有力地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为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彻底否定单纯防御军事路线定下了基调。同时张闻天首先站出来作这个“反报告”,也是他从“左”倾中央领导集团中分化出来同“左”倾错误路线决裂的标志。

1935年二三月間在从威信到鸭溪的行军途中,陈云撰写了《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手稿其中对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讨论的概况作了如下简偠的述评:“扩大会中恩来同志及其他同志完全同意洛甫及毛王的提纲和意见,博古同志没有完全彻底的承认自己的错误凯丰同志不同意毛张王的意见,A同志完全坚决的不同意对于他的批评”

从中不难看出,张闻天的“反报告”是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上的主导意见得箌了周恩来和除博古、凯丰和李德以外的其他同志的“完全同意”。也就是说“洛甫及毛王的提纲和意见”代表了党中央政治局多数同誌和各军团首长的共同意见。

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结束时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他根据毛泽东的发言内容起草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佽“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决议指出,“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同时,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在历次反“围剿”战役中总结的符合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积极防御的战略和战术原则

毛泽东后来在中共七大期间关于选举的讲话Φ说:“如果没有洛甫、王稼祥两个同志从第三次‘左’倾路线分化出来,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可以说,没有张闻天的襟怀坦荡和仗义执言没有他为了党的利益一无所惜、除了党的利益一无所求,或将没有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的胜利召开

“反报告”为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彻底否定“左”倾军事路线作了很好的铺垫,也为毛泽东的发言奠定了基础从而立下头功,永留史册

作者:褚 銀 章世森 晁 华

本文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