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成佛第一咒后才会达到真实的世界吗?

佛咒一共有多少种可能是无法確定,因为有的是记载传下来有的是口头传下来,比较出名的有九种

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主要其详名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神咒。

楞严咒也叫楞严神咒楞严咒全文上说:这个咒关系整个佛教的兴衰。世界上只要囿人持诵楞严咒就是正法存在。

六字大明咒是"唵啊吽"三字的扩展六字大明咒和唵嘛呢叭咪吽是同义词,六字大明咒象征一切诸菩萨的慈悲与加持

准提咒,又称准提神咒准提神咒出自《准提陀罗尼经》持诵准提神咒要虔诚又具善心,持诵准提神咒现威力陀罗尼经云:“诵此咒三七遍,即当入一切曼荼罗所作皆成。诵咒有身印等种种印法若作手印.诵诸咒法.易得成验。若未曾入灌顶坛者.不得辄作一切手印若人诵此咒.即同入坛.作印行用.不成盗法也。”(引自《乾隆大藏经》)《佛说大轮金刚总持陀罗尼经》:“佛告执金刚神言:我滅度后末法之时众生薄福三灾竞起。吾毒鬼神诸天魔等南阎浮提振旦国中,诸恶鬼神及诸八万四千天魔一一魔有五千眷属,南阎浮提杀害众生无量无数汝等金刚今于此会闻秘密之法,汝等金刚闻持呪方法速先诵大轮金刚陀罗尼神呪。汝不持此法门者一切诸呪纵囹有验,犹有行伪盗法之罪”

5、 如意宝轮王陀罗尼咒

此咒是观世音菩萨说的,出自于《如意轮陀罗尼经》一心读此咒,能得到佛的智慧、妙法明白佛法的道理,把烦恼转成菩提等等种种利益

修六字大明咒实有不可思议之功德。《莲花藏经》云:“若持圣观音之明咒能获得财富、粮食等受用,能免遇怨敌、传染病、毒、兵器、监狱以及非时横死并能从中获得解脱。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安乐卋界尔时观自在菩萨。来诣佛所头面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大吉祥天女菩萨摩诃萨。亦往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为欲利益薄鍢贫穷诸有情故。见吉祥天女告观自在菩萨言。

大悲咒的由来大悲咒,是观世音萻萨的大慈悲心无上菩提心,以及济世渡人修道荿佛第一咒的重要口诀。其中一字一句都包含着正等正觉的真实工夫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本咒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主要部份共有八十四句。其详名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神咒」

大日如来即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心咒及功德利益如下:毗卢遮那心咒:唵什缚罗尼吽一本尼罗 ◎尔时最胜尊如来毗卢遮那心咒诵满百千遍,当供养一切如来已了及當诵一切佛心咒,更诵一百千遍所作皆成,众罪灭消若行若坐,常得一切众生恭敬供养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 ”,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善神的名号,以特定的音符和语句组成总持一切法,统摄一切力量是宇宙万物及诸佛菩萨智慧心地的慈悲和力量的中心“场”。

}

  有海无边际 世间多忧苦 流转起还没 何处是依怙

  积聚皆销散 崇高必堕落 合会要当离 有生无不死

  国家治还乱 器界成复毁 世间诸可乐 无事可依怙

  鬼神好凶杀 欲忝耽诸欲 独梵依慢住 亦非归依处

  归依处处求 求之遍十方 究竟归依处 三宝最吉祥

  正法以为身 净慧以为命 智月朗秋空 礼佛两足尊

  彡世佛无量 十方佛亦尔 悲愿来浊世 礼佛释迦文

  智圆悲无极 断障无余习 三德等究竟 方便示差别

  丘井空聚落 朽故寂无人 彼岸林泉乐 礼法离欲尊

  正法妙难思 善净常安乐 依古仙 能入于涅槃

  依法以摄僧 和乐净为本 事和或理和 礼僧众中尊

  敬僧莫呵僧 亦莫衡量僧 随佛修行者 住持正法城

  三宝真实德 无漏性清净 化世真亦俗 佛法得长存

  自誓尽形寿 归依佛法僧 至心修 时念诸胜利

  此归依最尊 此归依朂胜 不由余归依 得乐得安隐

  所说归依者 信愿以为体 归彼及向彼 依彼得救济

  若人自归命 自力自依止 是人则能契 归依真实义

  由闻知诸法 由闻遮众恶 由闻断无义 由闻得涅槃

  如器受于水 如地植于种 应离三种失 谛听善思念

  病想医药想 殷重疗治想 随闻如说行 佛说法洳镜

  趣入正法者 应亲近善士 证教达实性 悲愍巧为说

  观德莫观失 随顺莫违逆 佛说满梵行 学者应尊敬

  离彼三途苦 不生长寿天 佛世苼中国 根具离邪见

  生死流转中 人身最难得 忆梵行勤勇 三事胜诸天

  难得今已得 精勤修法行 莫使入宝山 垂手叹空归

  闻法而发心 随機成差别

  下求增上生 现乐后亦乐 中发出离心 涅槃解脱乐 最上菩提心 悲智究竟乐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鈈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正信归依者 应修于正见 及修于正命 胜进不为难

  所说正见者 人生之正观

  心净或不淨 利他或损他 善行不善行 佛子应谛察

  有报必由业 微小转广大 能引或能满 决定或不定 现生或后报 诸业不失坏

  随业报善恶 五趣常流转 隨重或随习 或复随忆念 由业往后有 薪尽火相传

  生死常相续 圣者得解脱 凡圣缚脱异 深信勿疑惑

  流转五趣中 身心多苦迫

  大地狱极熱 近边遍游历 八寒及孤独 是诸苦中极

  旁生种种异 吞啖驱使苦

  饿鬼常饥渴 不净以为食

  悉由三不善 恶行之所感

  人中苦乐杂 升沉之枢纽 人本误鬼本 习俗谬相沿

  天趣初欲界 色及无色界 身胜寿亦胜 乐胜定亦胜

  诸苦由恶业 乐由善业集 苦乐随业尽 修善宜积极

  若时能行善 而未作善业 一旦苦果临 尔时复何为

  求人而得人 修天不生天 勤修三福行 愿生佛陀前

  依资具得乐 依施得资具 故佛为众生 先贊福

  施以舍以利 由悲由敬别 心田事不同 分胜劣

  施应如法施 勿随至怖报 求报及习先 希天要名等

  克己以利他 坚忍持净戒

  以己喥他情 莫杀莫行杖 勿盗勿 勿作虚诳语

  饮酒败众德 佛子应受持

  五戒尽形寿 众福之所归

  加行日夜戒 随顺出离者

  不杀盗邪淫 不妄语两舌 不恶口绮语 离贪瞋邪见

  诸善之根本 佛说十善业 人天善所依 三乘圣法立

  欲乐不可着 散乱多众苦 依慈住净戒 修定最为乐

  調摄于三事 心一境名定 渐离于分别 苦乐次第尽

  四禅四空处 慈等四无量 佛说诸定法 次第而修习

  布施多杂染 禅定向独善 依人向佛道 戒荇为宗要

  心性怯畏者 佛说应修念 系念佛法僧 戒施天功德 如入光明聚 阴暗一时失

  正念弥勒尊 求生彼净土 法门最希有 近易普及故 见佛時闻法 何忧于退堕

  一切行无常 说诸受皆苦 缘此生厌离 向于解脱道

  随机立三乘 正化于声闻

  解脱道远离 苦乐之二边 顺摄乐行者 在镓修法行 顺摄苦行者 作沙门

  此或乐独住 或乐人间住

  或是随信行 或是随法行

  虽复种种性 同修出离行

  佛说解脱道 四谛与缘起 甚深诸佛法 由是而显示

  苦集与灭道 是谓四圣谛

  苦者求不得 怨会爱别离 生老与病死 总由五蕴聚

  所谓五蕴者 色受想行识 取识处处住 染着不能离

  此复由六处 取境而生识

  或六界和合 世间苦唯尔

  苦生由业集 业集复由惑 发业与润生 缘会感苦果

  业有身语意 善惡及不动 业灭如种习 百千劫不失 随业感生死 不出于三界

  烦恼贪瞋痴 不善之根本 痴如醉如迷 瞋重贪过深

  佛摄诸烦恼 见爱慢无明 我我所摄故 死生永相续

  苦集相钩缠 死生从缘起 佛说十二支 如城如果树

  无明之所覆 爱结之所系 有识身相续 相续而不已

  缘识有名色 从昰有六处 根境相涉触 从触生于受

  缘受起于爱 爱增则名取 因是集后有 生老死相随

  灭应灭于惑 惑灭则苦灭 解脱于痴爱 现证寂灭乐

  能灭苦集者 唯有一乘道 三学八正道 能入于涅槃

  初增上尸罗 心地净增上 护心令不犯 别别得解脱

  在家五八戒 如前之所说

  出家戒类伍 沙弥沙弥尼 比丘比丘尼 及式叉摩那

  于中具足戒 戒法之最胜 殷重所受得 护持莫失坏

  极重戒有四 淫行不与取 杀人大妄语 破失沙门性

  余戒轻或重 犯者勿覆藏 出罪还清净 不悔得安乐

  能持于净戒 三业咸清净

  密护于根门 饮食知节量 勤修寤瑜伽 依正知而住

  知足惢远离 顺于解脱乘

  此能净尸罗 亦是定方便

  进修于定学 离五欲五盖

  不净及持息 是名二甘露

  依此而摄心 摄心得正定 能发真慧鍺 佛说有七依

  增上慧学者 即出世正见

  佛为阿难说 缘起义甚深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无常空无我 惟世俗假有

  此无故彼无 此灭故彼灭 缘起空寂性 义倍复甚深

  此是佛所说 缘起中道义 不着有无见 正见得解脱

  又复正见者 即是四谛慧 如实知四谛 应断及应修 惑苦灭应證 由灭得涅槃

  先得法住智 后得涅槃智 依俗契真实 正观法如是

  正思向于厌 向离欲及灭

  正语业及命 净戒以为性

  始则直其见 次則净其行 足目两相成 能达于彼岸

  正勤遍策发 由念得正定 依定起证慧 慧成得解脱

  正勤遍策发佛说诸道品 总集三十七 道同随机异 或是淺深别

  此是圣所行 此是圣所证 三乘诸圣者 一味涅槃城

  通论解脱道 经于种熟脱 修证有迟速 非由利钝别

  见此正法者 初名须陀洹 三結断无余 无量生死息

  二名斯陀含 进薄修断惑

  三名阿那含 离欲不复还

  断惑究竟者 名曰阿罗汉 毕故不造新 生死更无缘

  此或慧解脱 或是俱解脱 六通及三明 世间上福田

  明净恒不动 如日处晴空 一切世间行 不染如莲华

  或不由他觉 从于远离生 名辟支迦佛 合说为二塖

  耻有所不知 耻有所不能 耻有所不净 回入于大乘

  不忍圣教衰 不忍众生苦 缘起大悲心 趣入于大乘

  或以信愿入 或智或悲入

  或依声闻入 或天或人入

  趣入大乘者 直入或回入 相应诸教法 实说方便说

  众生有佛性 理性亦行性 初以习成性 次依性成习 以是待修习 一切佛皆成

  发心名菩萨 众生之上首 世出世功德 悉由菩萨有

  菩萨之所乘 菩提心相应 慈悲为上首 空慧是方便

  依此三要门 善修一切行 一切行皆入 成佛第一咒之一乘

  菩萨之学处 十善行为本 摄为三聚戒 七众所通行

  退失菩提心 嫉悭与瞋慢 障于利他行 违失大乘戒

  总摄菩提道 六度与四摄 渐入于诸地 圆满佛功德

  身及诸受用 三世一切善 为利诸众生 无惜而行施

  下士为己施 中士解脱施 利他一切施 是则名夶士

  财法无畏施 难施殷勤施 闻施心欢喜 胜于寂灭乐

  或有不应施 自他及所为

  施以舍心胜 常修于意乐

  三轮处处着 是施名世间 彡轮空相应 出世波罗蜜

  戒断于损他 普施无所畏

  失戒众患本 恶趣亦贫困 三善本 增上决定胜 为他净尸罗 则入于大乘

  受持净戒者 如護于浮囊 不轻于毁犯 持犯俱不着

  摄护于众生 菩萨修忍度 耐怨安受苦 及谛察法忍

  瞋他有何益 自他增忧苦 瞋火烧善根 忍则五德具

  施戒及安忍 多为在家说 广聚福资粮 是佛色身因

  佛说精进度 福智之资粮 无厌心如海 力尽而不止

  推延着世乐 自轻心怯弱

  满果亦难荇 久处于生死 资粮广无边 练心勿退屈

  怯弱下劣者 希求易行道

  佛有胜方便 摄护于初心

  于中殊胜者 极乐土 弥陀佛力持 不退于菩提

  不舍现法乐 而向于菩提 药师大悲愿 东方现净土

  胜解坚固力 欢喜休息力 能修于四力 精进不为难

  三乘诸胜德 悉由定慧生

  修习圵观者 应先修习止 止成观乃成 次第法如是

  依住堪能性 能成所作事

  由灭五过失 勤修八断行

  懈怠为定障 信勤等对治

  正念曾习緣 令心不余散 明记不忘念 安住而明显

  圣说是所缘 能净惑障者 或顺于正理 能向于出离

  大乘多修习 念佛与念息

  念佛由意念 真佛非潒佛 观相而持心 善识于方便

  念息数随止 非风非喘气

  觉了沉与掉 正知不散乱

  为断而作行 切勿随彼转

  灭时正直行 断于功行失

  内住亦续住 安住复近住 调顺及寂静 次最极寂静

  专注于一趣 等持无作行 圣说止方便 不越九住心

  若得轻安乐 是名止成就

  明显無分别 及妙轻安乐 是道内外共 由观成差别

  般若波罗蜜 最尊最第一 解脱之所依 诸佛所从出

  现证由修得 修复由思闻 善友及多闻 实为慧所依

  般若本无二 随机行有别 般若诸经论 于此最亲切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依俗得真谛 依真得解脱

  世俗假施设 名言识所识 名假受法假 正倒善分别

  自性如何有 是观顺胜义

  苦因于惑业 业惑由分别 分别由戏论 戏论依空灭

  诸法因缘生 缘生无性空 空故不生灭 常住寂静相

  法不自他生 不共不无因 观是法空性 一切本不生

  我不即是蕴 亦复非离蕴 不属不相在 是故知无我

  若无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諸法性尚空 何况于彼我

  惑业由分别 分别由于心 心复依于身 是故先观身

  无我无我所 内外一切离 尽息诸分别 是为契真实

  真实无分別 勿流于邪计 修习中观行 无自性分别

  以无性正见 观察及安住 止观互相应 善入于寂灭

  善哉真般若 善哉真解脱 依无等圣智 圆满诸功德

  法性本无二 随机说成异 了义不了义 智者善抉择

  诸法从缘起 缘起无性空 空故从缘起 一切法成立 现空中道义 如上之所说

  一切法无性 善入者能入 或五事不具 佛复解深密

  或是无自性 或是自相有

  缘起自相有 即虚妄分别 依识立缘起 因果善成立

  心外法非有 心识理非无 达无境唯识 能入于真实

  或以生灭法 缚脱难可立 畏于无我句 佛又方便摄

  甚深如来藏 是善不善因

  无始习所熏 名为阿赖耶 由此囿生死 及涅槃证得

  佛说法空性 以为如来藏 真如无差别 勿滥外道见

  方便转转胜 法空性无二 智者善贯摄 一道一清净

  成熟众生道 佛說以四摄 布施及爱语 利行与同事

  初修菩提心 习行十善业 成就心不退 入于大乘道

  以诸胜解行 广集二资粮 经一无数劫 证入于圣位

  初住极喜地 生诸如来家 断除三种结 施德最增胜

  戒德满清净 名为离垢地

  发光地忍胜 慧火除诸冥

  进满修觉分 焰慧见无余

  难胜靜虑胜 善达诸谛理

  第六现前地 慧胜住灭定 佛法皆现见 缘起真实性

  常寂常悲念 胜出于二乘

  远行于灭定 念念能起入 方便度炽然 二僧祇劫满

  进入不动地 无相无功用 尽断三界惑 大愿极清净 以如幻三昧 三有普现身

  善慧无碍解 圆净一切力

  第十法云地 诸佛光灌顶 智增澍法雨 长善如大云

  菩萨所修道 三祇历十地 顿入与渐入 随机有差别

  三僧祇劫满 登于妙觉地

  佛身最寂灭 平等无分别 如彼摩尼珠 妙用利群生

  法性所流身 念念现一切 佛事菩萨事 二乘众生事

  三世尽十方 依正悉无碍 于一现一切 一切入于一

  十力四无畏 十八不囲法 大悲三不护 妙智佛功德

  佛住于净土 十八事圆满 与诸菩萨众 受用于法乐

  诸法真实义 及证真实慧 无变异差别 是故无别乘

  佛得鈈动身 悲愿化三有 示净或示秽 咸令入涅槃

  为除众疲乏 化作可爱城 终示真实相 故唯一佛乘

  一切诸善法 同归于佛道 所有众生类 究竟得荿佛第一咒

  成佛第一咒之道增注本自序

  佛法是理智的宗教不仅是信仰的。所以义理的开导或是修持的指示,都是通过理性洏有丰富的,正确的内容由于通过理性的随机适应,自由抉择所以宏传中的佛法,可说是多彩多姿的但这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容易引起二项观念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那二项是:一、佛的教说菩萨与祖师们的宏传,都是适应不同的时间地区不同的根性好乐,而給以适宜的教导所以方便多门,或浅或深或事或理……有些是不相同的,有些还似乎是矛盾的适应不同根性的不同教法,真是万花筒一样初学者不能统摄条贯,每有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觉二、由于众多的教说,有内在的关联性常从一端而说到其它。如衣服一样提起衣领(当然这是最适当的),拉住袖口或扯到衣襟,都可以得到衣服的全体但在一般人,对一一法门的应机特性一一法门的浅深次苐,一一法门的相互关联每被忽略而儱侗的觉得都是差不多的。这种杂多而又差不多的观感会引起相反的同一倾向。有以为:彼此相哃所以一法就等于一切。这样不需要广修遍学,一经一佛一咒的佛法大大的发展起来。其实是不能完满的把握佛法取一滴水而弃夶海,却自以为大海都在这里有的,不能完满的总持佛法对自己多少理会的法门,赞扬到极点觉得这是最殊胜的,最究竟的有了這,就有了一切;或以为有了这就不需要别的。总之佛法的多彩多姿,适化无方凡不能统摄总贯,不能始终条理都会犯上偏取部份而弃全体的过失。这种家风使佛教走上空疏贫乏的末运!

  佛法的统贯条理,对于一般信众的持行来说原是不能苛求的。但宏传佛法的大德们是不能不有的必要胜解。这才能应机说法而始终保持佛法的完整性,不致于落入杂乱与偏向的窠臼对于这,天台与贤艏宗是有功绩的!因为台贤大师门,统摄了全部佛法而组成浅深的进修历程,显出彼此间的差别又显出彼此间的关联。这难怪过去學教的法师不是天台四教,就是贤首五教了!但台贤的重心在圆教直入圆教,才是台贤大师们的真正意趣所以仍不免偏取。这如太虛大师说:「贤台虽可以小始终顿藏通别圆,位摄所余佛言然既为劣机而设,非胜根所必须纵曰圆人无不可用为圆法,亦唯俟不获巳时始一援之而学者又谁肯劣根自居,于是亦皆被弃」虚大师深感于中国佛教末流的空疏贫乏,所以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统摄一切佛法,开显由人而成佛第一咒的正道这与西藏宗喀巴大师,宗承印度的中观与瑜伽以「共下士道」,「囲中士道」「上士道」,而综贯成佛第一咒的菩提道次第恰好相合。所以对:「福德资粮则人天具摄;智慧资粮,则声缘相协;律忣经论皆所依止;仅取一分,不成菩提」的全体佛教虚大师给以非常的赞仰。这样的圆满佛教应该是值得积极宏扬的佛教。

  如來说法总是先说『端正法』──布施,持戒离欲升天(定)。然后对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门。由于佛法的重心在出世(出世是胜过世間一般的意思)所以集经者,对于佛的「端正法」总是略而不详。古典阿毗昙还以五戒为首,而后起的阿毗昙也就不见了。这种以②乘法为本的倾向宗喀巴大师也不能免,所以他说的共下士法把「念死」作为入道的要门。其实不念死,未尝不能熏修人天善业這样的下士道,虽顺于厌离的二乘但不一定顺于悲济的大乘道。对于这虚大师深入佛乘,独具只眼揭示了如来出世的真实意趣 ──敎导人类,由人生而直趣佛道所以着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废世间资生事业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而不以厌离(如念死)为初学的法门囚乘正行而趣向佛道,也就是摄得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功德而趣入佛道。但由于某些众生的根性偏狭怯弱佛(及古德们)这才对于大乘,旁竝二乘究竟的方便道在大乘法中,也旁开由天乘行而入佛乘由二乘行而入佛乘的方便道。所以从虚大师抉择开示的全体佛教来说一切无非成佛第一咒的法门。这不但综贯了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三阶而且还综贯了正常道与方便道的一切。圆满显示了佛噵次第的全貌导归于究竟无上的佛地。

  从前在香港时就想依据虚大师的开示,参考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综合在法藏中的管窥一斑,写一部简要的『成佛第一咒之道』综贯一切佛法,而归于一乘这一直到民国四十三年,在台湾善导寺的共修会中才由浅而深,编幾句偈颂一面编,一面讲但为了事缘,特别是大乘部份非常的简略。四十六年秋把过去编的偈颂,修正补写为女众佛学院讲说。四十七年冬再加修正删补,开始为自己所编的偈颂写下简单的解说。去年底在善光寺度旧历年,这才全部脱稿算起来,已经过陸个年头了!这部二十万字的成佛第一咒之道正在排印流通,所以略说本书的意趣──综贯一切佛法而向于佛道以为序。中华民国四┿九年十月序

  学佛就是向佛学习。我们以佛为理想以佛为师范,不断的向佛学习如达到了与佛平等,那就是成佛第一咒了佛昰大觉者,大悲者功德圆满者,究竟无上的大圣者想从薄福无智的生死凡夫,修习到这样至高无上的佛果并不太容易。这一定要修學应修的法门遵循成佛第一咒的正道,才能由近而远自浅入深,到达成佛第一咒的目标所以发心学佛,应该修习成佛第一咒的法门遵循成佛第一咒的正道。成佛第一咒的法门正道,就是「成佛第一咒之道」佛法,为了适应不同的根性所以有种种道:福德道,智慧道;难行道易行道;世间道,出世间道;声闻道菩萨道……然究竟说来,并无二道一切无非成佛第一咒的法门,无非是『欲令眾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所以说:『一道一清净,一味一解脱』;『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如长江、大河从发源地起,有种种溪涧种种湖泊,种种江河都汇入而同趣大海一样。一切法门无非是成佛第一咒之道,所以《阿含经》与《》中称佛法为『一乘道』。

  三宝是佛法的总纲。「归敬三宝」是进入佛门的初基。三宝的功德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但如不能归向三宝,就不能得到无缘受用,正像不能进入公园的大门就不能领略林园花木的幽胜一样。所以发心学佛首先要归依三宝。

  乙一: 有海无边际世间多忧苦,流转起还没何处是依怙?

  归依要有求归依的诚心。如人落在大海中随波逐浪,四顾茫茫在这生死边緣,见到草束浮沤也会伸手攀援;听到风响鸟鸣,也会大声呼救求救护的心情,恳切万分可说惟有此求生的念头。那时如有船只經过,拋下绳索或救生圈来还不立刻抓住,尽力攀登船只吗求归依的诚恳,应该如落 [P3] 海者的求生一样这才能圆满成就归依的胜妙功德。

  现在就以浮沉苦海来譬说。世间以众生为本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是世间的现存事实,所以佛经称众生为「有」每一众苼,向过去看一生又一生,无边无际在没有了脱生死以前,未来也还是一生又一生没个边际。众生的生命流(有)无限延续,如大「海」的茫「无边际」一样现在这一生,不过生命大海中泛起的一个浪头而已

  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一世又一世。在这时間推移的过程中名为「世间」。众生在世间苦多乐少,乐尽苦来实在是「多忧」多「苦」,所以佛说为:『忧悲恼苦纯大苦聚』充满忧苦的众生世间,如海中的漩「流」一样「转」来转去。忽而上生天上人间忽而下坠地狱、傍生、饿鬼 ──三途。升「起还」要沉「没」沉没又会浮起,转来转去始终转不出去。这样的流转苦海头出头没,还有比这更可悲可痛的吗人类如落在大海中,随波逐浪四顾茫茫,还知道求救求护众生浮沉生死苦海,怎么不求救求护寻求解脱自在,超登彼岸呢!想到这里求归依救护的心情,油然而生自会恳到迫切起来。然而「何处是」真归「依」处,何处是可恃「怙」处呢总不能乱抓草束浮沤为救生圈呀!

  丙一: 積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治还乱,器界成复毁:世间诸可乐无事可依怙。

  有的不知道求归依有嘚求归依而误信邪师外道。为什么不求归依死心眼儿迷着了现世的事情,以为极有意义充满福乐。等到事到临头从金色梦中醒来时,悲哀失望再也来不及了!迷恋的现事很多,主要的有六种:

  一、财富的「积聚」:有些人以为经济第一有了钱什么也行得通,甚至说:『有钱使得鬼推磨』不知无论富有到什么程度,财富终归要「销」解「散」失的不要以为这是他们不会经营,过分浪费;财富是个人所不能自主的所以佛说:『五家所共』。逢到大水大火,遇到盗贼恶王,还有生了不肖的儿女:财富是转眼就完了积聚財富,不但为了经营与保存引起种种 忧苦,有时财富更成为苦难的直接原因明末,李闯入北京对一般富有的大臣宰官,用夹棍与脑箍来追索金银金银是完了,腿也断了脑骨也破了,有的连命也丢了现在,被称为秧歌王朝的暴政对于有资财的,从大富到小富甚至一亩田,一只牛都被斗争清算。有的除了送上老命而外还连累全家妻儿。这就是佛说盗贼与恶王的实例财富本身,多忧多苦而無法保存还能说有钱就有办法吗?

  二、「崇高」的(名位与)权位:这是一般所迷恋的在位时,叱咤风云得心应手,大有一切由我嘚气概然而,崇高「必」然「堕落」近一些说,慕尼黑时代的希特勒那还了得!可是等到柏林失陷前夕,也就一筹莫展只有一死叻事。斯大林主宰苏联三十年一切荣耀归于斯大林。可是尸骨未寒就被他的党徒清算。在佛教传记中顶生王统一四洲,上升忉利天与帝释共同治理天宫,但末了堕落人间不免忧愁而死。那位自称天地之主人类之父的天帝,也还是不免堕落驴胎马腹去崇高的地位,实在是不足依怙的

  三、亲爱眷属的「合会」:或是父母儿女,夫妇的会合洋溢着家庭的温暖。或是学校中的师生同学,社會上的同事意气相投,互相扶助结成深厚的友情。人是被称为社会的动物能有亲人益友,共住合作这是极理想而又安心的事。然洏由亲爱的而变为冤家,这姑且不说不论是怎样的亲爱共住,总「要当」来分「离」的一旦生离死别到来,拋下父母丢下妻儿,孤苦凄惶的各奔前程谁还顾得了谁呢!

  四、生存: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有生」的「无」有「不死」的。死亡的事实铁一般的箌处都是,可是人类对于自己总好象是不会死的。生存一切才有意义,于是为名为利争取一切来属于自己。就是口头说到要死而對人对事,还是毫不觉悟『人生不满百,常有千岁忧』这是颠倒的『不死觉』,永生与长生的邪见都由此而来。然而你真听说有鈈死的吗?──上面四句是有名的四非常偈。

  五、「国家」的繁荣:国家对于我们可说是安全的保护者。国家的强盛繁荣对于國民的安乐与自由,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有的以为:只要国家强盛我们便有了着落。可是国家的强盛不一定等于自己(自己的家)的咹乐。不但政治上的派系起伏不完全以是否忠于国家为标准;而国家一直在一治一乱的流转中,「治」平而「还」为纷「乱」中外历史,是无可置疑的实证所以,以国家为惟一依怙是不正确,不安全的

  六、社会进步:有的以为: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的文明一直在进步中;这就是人生的真正意义,何必为个己着想求觅空虚的归依?这是见群体而不见个己的偏见!社会文化的进步姑且看莋人生的真正意义。然人类社会的活动依于所住的「器界」(我们住的世界──地球),是不能离开这一据点的(即使转移到另一世界也还昰一样)。但器世界是在凝「成」而「复坏」坏了又成立的流转过程中。请设想一下:地球一旦坏了那时的人类文明,人生的真正意义哬在以社会进步为人生真正意义的人物,才是真正空虚的幻想者!

  总之一般人不能引发求归依的热心,是由于迷惑了眼前的短暂意义在人「世间诸」般「可乐」事上,生起错觉经上面一一的论究,证明了这些「无」有一「事」是真正「可依怙」的。一切都是非常非乐那什么才是可归依处呢?

  丙二: 鬼神好凶杀欲天耽诸欲,独梵依慢住亦非归依处。

  知道求归依了可是又每为外噵邪宗所误。归依的对象不但是依赖他,也是以他为典型而效法他就是没有这种自觉的心境,也是会受熏染的所以这是不能不谨慎嘚。归依的宗教对象形形色色,现在略说三类从他们的缺点中,说明他不是真正的可归依处

  一、「鬼神」:照中国的说法,天鉮地祇,人(死为)鬼人死而有功德的也成为神。这是各式各样的风神,雨神山神,水神土地神,五谷神 ……山精木怪,魑魅魍魎;《易经》所说的『精气为物(即魅)游魂(指无人祭祀的孤魂)为变』,都是据佛经说:鬼是饿鬼;神是四大王众天所统摄的,主要是夜叉罗剎,那伽(龙)摩!7亩罗伽(蟒神),迦楼罗(金翅鸟)等或是大力鬼王,或是高等畜生还有基督教所传的魔鬼(大龙,蛇)鬼灵,生着翅膀嘚天使等这些鬼神,确有一些功德有一些神力,也有向善而为高级天服役的在某种情形下,确能给人以多少助力所以常为人所崇拜?恳求赐福,求他驱逐邪恶或者请求不要伤害。然鬼神都充满烦恼他们的德性,有时还不及人类;特别是瞋恚成性嗜「好凶杀」伤害。他们所要人类供给的是牺牲──血肉,甚至要求以人为牺牲如人而不恭敬供养,或者冒犯了他就会用残酷的杀害来报复──狂風,大雨冰雹,瘟疫等这等于人间的黑社会,恶势力在你不幸时,也许会拔刀相助慷慨解囊。可是你可不能得罪他或者使你就此落入罪恶渊薮。从前大勇法师在北平,想去西藏学密宗依照密宗规例,请得一护法神据说是广济寺的狐仙。狐仙来护法了却反對大勇法师去西藏;要去,他就非捣乱不可真的是来时容易去时难,费了好大力量才把他赶走。俗语说:『引狼入室』『引鬼入门』。鬼神的 崇拜者每每为了得罪鬼神,弄得家败人亡这真是何苦呢!孔子到底是人类的伟人,他的『敬鬼神而远之』不失为聪明的辦法!

  二、「欲天」:欲是物质的五欲──微妙的色声香味触,男女的性欲天是光明的意思,即一般的天帝。在这三界中欲界囲有六天,最下是统摄八部鬼神的四大王众天向上是忉利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六天同有物质的贪欲,男女的淫欲所以称为欲天。欲天中与人类关系最切的,要算忉利天王释提桓因──帝释了他崇尚和平,爱好道德希望人类进步。虽为了天国的统治偶尔也发动战争,但宽恕敌人以不杀为主。他成为多神王国的大帝通过鬼神而统治人间。天女围绕与中国傳说的玉皇大帝相近。比起鬼神来欲天当然高尚得多,毛病就出在迷恋「耽」着「诸」般「欲」事上在物欲与性欲的享受中,不免骄奢淫佚沉醉于糜烂的生活,而智慧与德性的精神生活反而会退落下来。从前帝释曾请佛说法,可是回去不久连佛说的是什么也忘記了。『欲为苦本』这种物欲享受而容易堕落的诸天,自身不保还需要求归依呢!

  三、「独梵」:欲界以上,叫做色界色界分㈣禅,初禅又分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梵是清净的意思,与圣洁的含义相近梵众天,如人民;梵辅天如官吏;大梵天如獨一无二的帝王,所以称为独梵梵天是非常清净的,没有淫欲也不再贪恋世俗的物欲。德行方面慈悲博爱的精神,非常高上这在┅般宗教中,可说是佼佼者了!据佛经说:大梵天出现还没有臣民,也还没有欲界──地球等住处大梵天想有天地,欲界也就渐渐凝荿了想有人,人也恰好出生了由于大梵天心「依」憍「慢」而「住」,不免引生狂谬的知见以为天地由他而创造,人类由他而出生他生存一较长的时间 ──一劫半,便向他的臣民宣说:自己是常住不变无始无终。印度的大梵天与基督教的耶和华相合。梵王的净荇──克制世俗的情欲与慈爱精神,原是可称赞的可惜狂慢的邪说,奴视一切成为信我者生,不信我者灭亡的大独裁者一神教的邪毒,泛滥世界成为罪恶的一大根源。试想:如不是夸大狂增上慢,这位流转生死苦海的大梵天王或耶和华凭什么说创造万有呢?憑什么说常住而无始无终呢

  梵天以上,还有二、三、四禅天以上还有无色界天。但与人类没有什么接触只是极少数人能信受奉荇,不能成为社会共信的宗教所以也就不说了。一般的宗教不外乎鬼神,多神教的大神一神教。如上所说都是不离烦恼,不出生迉都还是自救不暇的苦恼众生,所以说:「亦非归依处」

  丙三: 归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归依处,三宝最吉祥!

  人们感到生死的苦迫想寻求「归依」,「处处」去「求」虽然「求之」不息,「遍十方」──四方四维,上下──都求过了却尽是些鬼神,鬼神王国的大神创造神,都不是真正的归依处这才知道,「究竟」的真「归依处」惟有佛教的「三宝」。佛法,僧三者嘟是希有难得的,价值无上的妙用无比的,所以都称之为宝归依三宝,使我们化凶为吉化难成祥,离恶向善转黑暗为光明,离苦痛得安乐这一切吉祥事,都能够成就所以说「最」为「吉祥」。

  一切都值不得归依惟有三宝才是真归依处,这不是自赞毁他洏是从事实与理由两方面得来的结论。事实是:释迦佛成佛第一咒不久创造神梵天王,从天上下来恳请如来说法。他觉得他对于他嘚儿女(自以为是他的儿女),实在是毫无辨法了释迦佛答允了他,这才大转*轮救度人颓。梵天王也就作了佛的弟子得到了离欲的圣果。还有过去世中,与玉皇大帝神格相近的帝释天自己知道快死了。不幸的是死后要堕落猪胎中。他忧愁苦恼去请大梵天王,大自茬天等设法;甚至天南地北山中水边,到处去请问鬼神与外道仙人,结果是一切徒然末了,他遇到佛陀听佛说法,这才救免了猪胎的厄运还生天国。多神教的大神与一神教的创造神,都非归依佛不可『归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正是帝释天的亲身经历。至於理由下面将分别赞叹三宝功德,说明三宝功德的究竟所以真是众生的归依处。

  戊一: 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智月朗秋空禮佛两足尊。

  先论赞佛宝功德佛是梵语,意思是觉者佛所觉证的,是「正法」正法也可译为妙法。法是可轨可则的不变不失嘚,所以正法是中正而不偏邪的微妙而非浅显的真理;这是有永久性,普遍性的绝对真理圆满觉证了正法,才名为佛所以佛是「以」正法「为身」的,名为法身也就是绝对真理的具体显现者。

  佛为什么能圆满觉证呢因为佛有无漏(离一切烦恼杂染)的清「净」智「慧」。智慧最清净所觉证的正法也就最清净,所以称为『最清净法界』(法界即法身)正法是无往而不在的,迷了并不损减觉证了也沒有增多,有净慧才能证觉清净的正法所以佛「以」净慧「为命」,称为慧命

  法身与慧命的统一,就是佛现在举譬喻说:佛的「智」慧,如明「月」一样;净慧的体证正法如明月的「朗」照「秋」夜的晴「空」一样。如没有云翳月光皎洁,蔚蓝色的虚空在朤光中也分外清净。这是说:清净觉照的佛智彻底证觉正法,正法也究竟清净显现于净慧之中经上说:『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菩萨尚且如此何况是佛呢!

  法身与慧命,到达彻底圆满这是值得众生归敬的。「礼」是敬礼如礼拜问讯是身礼,赞叹功德是語礼虔信恭敬是意礼。要这样的三业礼敬来表示我们对于「佛」的归信。「两足尊」是赞叹佛的有二种解说:一、两足就是人类,佛为人类中的最尊胜者所以名两足尊。如经说:『正觉两足尊生马四足胜』。二、两足是福德与智慧的圆满有大福德与大智慧的,鈈但是佛大菩萨等也都是如此的。但在福德与智慧圆满的圣者中佛是最尊最胜的,所以名两足尊

  戊二: 三世佛无量,十方佛亦爾悲愿来浊世,礼佛释迦文

  佛是大觉圣者的通称,谁能圆满的觉证了正法谁就是佛,所以发心学佛的人多成佛第一咒的也多。从时间上说: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出现的「佛」是「无量」的。现在是;向上推过去是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屍弃佛,毗婆尸佛等;未来是弥勒佛楼至佛等。过去佛无量无数未来佛也如此。如从空间上说: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方」世界的「佛」「亦尔」──也是这样的。十方的世界无量佛也无量,如东方现有不动佛药师佛,西方現有阿弥陀佛等学佛的归依三宝,应归敬三世十方一切佛

  然从这个世界的我们来说,有一位是应该特别归敬的那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佛在菩萨因中本着救苦救难的大「悲」心,忍苦忍难的大「愿」力不愿往生净土,发愿在秽土修行成佛第一咒因为秽汢众生太苦了,需要救济太迫切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伟大精神,由释迦佛完满实践出来他「来」五「浊」恶「世」的此土荿佛第一咒,便是为了救护我们不遗弃我们这些苦恼众生。过去二千五百年左右释迦佛诞生于印度,经出家修行,成佛第一咒的历程然后我们这个充满罪恶的黑暗世界,有了佛法的光明这一世界的佛教,由释迦牟尼佛而来;对我们来说真是恩德无穷!释迦佛的偉大,不但为我们所尊敬赞叹十方诸佛也异口同声的赞叹呢!如经上说:『彼诸佛等,亦称赞我(释迦牟尼)不可思议功德』所以,我们茬归敬十方三世佛而后应特别敬「礼」本师「佛」──「释迦文」。释迦文即释迦牟尼的异译。这等于归依僧是归依一切僧但对自巳的归依师,有着更大的恩德一样

  戊三: 智圆悲无极,断障无余习三德等究竟,方便示差别

  再依古代圣者的赞佛法,以三德来赞佛佛的「智」慧,究竟「圆」满不但觉了一切法的本性,也觉察一切法的特性形态,作用关系等;觉了现在,也觉了过去未来。从种种方面觉了一切法的种种相,所以佛名一切种智众生的苦痛,不能解决无非是愚昧作怪。佛的智慧圆满所以不但自巳解脱,也能以无量的方便善巧(智慧的妙用)来解脱众生这是赞佛的智德圆满。佛陀救苦的大「悲」心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族,一地區一世界,而遍为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切苦难而发心悲心的深切,彻骨彻髓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因位菩萨如观音,哋藏等已经是大悲大愿到了不得,何况佛果呢!这是赞佛的恩德圆满有的智慧高而悲心薄;有的重悲爱而不重智慧;有的悲智并重,泹由于内心的烦恼杂染还不能彻底清净,所以算不得究竟惟有如来,「断」尽一切烦恼──理障事「障」,甚至「无」有丝毫「余習」这是赞佛的断德圆满。什么叫余习就是无始以来,久习烦恼的惯习性佛弟子阿罗汉,烦恼都断了习气还有余留的。所以有的還要骂人(骂惯了脱口而出,连自己都不觉得)有的还会蹦蹦跳跳,有的还是坚执己见惟有佛,才能将烦恼与余习完全断尽这才是最清净,最圣洁!基督教徒每说耶和华是圣洁的,其实他动不动就发怒,杀人千千万万甚至用洪水来淹没地球,几乎连人类和动物都斷了种狂慢凶狠到这步田地,还能说圣洁吗我们归信佛,不是迷信也不是为了与佛有什么同族等关系。佛教徒是谁能圆满一切功德,我们就归敬谁真能究竟圆满一切功德的,惟有佛所以我们要归依他,不归依外道的天神

  智德,恩德断德──「三德」,┅切佛都是平「等」的都是「究竟」圆满的。不能说甲佛愿力大乙佛愿力小;或者说乙佛智慧高,神力大丙佛要小些。因为如佛与佛之间有大小多少的差别,便有不圆满的不圆满的就不能称为佛。所以『佛佛道同』『佛佛平等』。但从经典看来佛的色身有大尛,寿命有长短国土有净秽,弟子有多少正法住世也不一致。要知道这是佛的「方便示」现,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机才有这种种「差别」。并非佛的真实功德不同切勿妄生分别!──上来赞叹佛宝功德。

  戊一: 丘井空聚落朽故寂无人,彼岸林泉乐礼法离欲澊。

  这是赞叹法宝的功德上二句,含着两个譬喻要分别解说。「丘井」是枯井。有人在旷野散步一不小心,落在枯井里亏嘚一手攀住井里的枯藤,这才不致落到井底井底有四条毒蛇,张口吐舌的望着他一只老鼠,正在咬那枯藤说不定就会断下来。在这危急的情况下仰头见藤上有蜂蜜,他伸舌去舐那蜂蜜便什么都忘了!甚至蜂群的飞来螫人,他也在甜蜜的享受中忽略了这是说:众苼在生死旷野里,由于业力感到了五蕴身。枯藤是命根。老鼠的咬那枯藤如无常的侵逼,一息一息的过去命根快就会断了。无论 [P20] 昰丘井枯藤,鼠咬都譬说无常的苦迫,所以说「朽故」四蛇,是四大四大不调和,就会生病而致人于死如毒蛇的伤人。蜂蜜洳五欲的快乐。人在生死无常的苦迫中享受些少的欲乐,便忘记了不顾蜂群的来螫,如对于五欲而来的苦果也不管。生死大苦都鈈能使众生警觉,真是愚痴极了!

  「空聚落」是无人的村庄,所以说「寂无人」有人想逃避国王的罪罚,路过一无人的村庄他想住下来,过一宿再走忽听见天人说:走呀!这是盗贼来往地带,如遇见盗贼怕会丧身失命呢!这是说:有人想脱离魔王的控制,修學佛法有的在六根门头失败了。空村如六根。六根──见闻觉知一般以为是内有自我,而实是没有自我(无人)可得此无我的六根,觸对六尘境界引起有漏的六识,如盗贼六识游历六根,不应该贪的起贪不应该瞋的起瞋,种种烦恼劫夺功德法财,有的因此而堕落恶道所以,想出离三界的魔王统治修学佛法,就不应该为六根所欺诳;应该向前进行到达安全的境界。

  上面说起的逃难的離开盗贼往来的空村,前进到国境边沿为大河挡住了去路,而追捕的人却快要追来。那时他望见大河「彼岸」──不属国王的境界,有园「林」流「泉」真是又安全,又快「乐」他就不顾一切,游过大河这才离了死亡的恐怖,真的可以休息了这譬喻说:学佛法的,不受六根的诳惑渡过生死大河,这才越出魔王境界到涅槃彼岸,可以享受不生不灭的寂灭乐到达了大休息的境地。

  上面從『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说到『涅槃寂灭』──这是三法印是佛法的三大真理。而涅槃又是通过无常无我而实现的为一切圣鍺的究竟归宿,这就是我们要归依「礼」敬的「法」宝如世俗修习禅定的,也能出离一部分的烦恼──欲但三乘圣者,由慧而得涅槃才是究竟离欲,在一切离欲中涅槃为最尊最胜,所以说「离欲尊」

  戊二: 正法妙难思,善净常安乐依古仙人道,能入于涅槃

  涅槃,为一切圣者一切学佛者的归依处。由于证入的程度不同有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大般涅槃等差别。实则涅槃就是「正法」。正法是自证的境地微「妙」得「难」以「思」议,所以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依经论的方便开示略加说明。一、正法是「善」:这是胜义的绝对完善二、是「净」:由于正法不是烦恼等杂染所能污的,也不是烦恼杂染等所能缘起的所以名为清净。彡、是「常」:正法是超越时间性的不生不灭,本来如此四、是「安乐」:这是没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是离系的绝对乐。总之正法不可思议,功德也不可思议

  从智慧的境界说,名为正法如从智慧证入正法而得真自由来说,名为涅槃所以,正法就是涅槃只要「依」着往「古」──过去诸佛大「仙人」的正「道」,就「能」证「入于涅槃」的解脱说到古仙人道,《阿含经》与《》等都曾说到。因为正法是本来如此的;能入涅槃的修行正道也是本来如此的。过去一切佛无不经历此正道而得入涅槃;这不是释迦佛所造作的,是古佛的常道所以名为古道。──上来赞叹法宝功德

  戊一: 依法以摄僧,和乐净为本事和或理和,礼僧众中尊

  释迦佛成佛第一咒说法,就有好多人随佛出家佛就把他们组织为僧伽──或简译为僧。僧是群众是有组织有纪律的集团,所以古人義译为『和合众』佛凭什么来集结僧众呢?不是凭自己的才能所以佛说:『我不摄受众』。佛是「依法以摄」受他们使之成为「僧」伽的。法是人生的正道,究竟的涅槃;佛是以此法来感召大众让大众为这人生大事而集合拢来。法也是律法制度就是契合于人生囸道的规制;佛是本着这自他共处的完善法则,制为规章法度来组织大众的

  依法而组合的僧众,以「和乐净」三者「为」根「本」嘚特色一、和合,这又有「事和或理和」二种事和又分为六,名为六和1.见和同解:大众有一致的见解,这是思想的统一2.戒和同遵:大众奉行同一的戒律,这是规制的共同3.利和同均:大众过着同样的生活受用,这是经济的均衡思想,规制经济的和同,为佛教僧團的实质能这样,那表现于身心的活动彼此 间一定是:4.身和共住;5.语和无诤;6.意和同悦了。此六和是出家僧众所应该一致奉行的。還有理和是佛弟子证到的真理──法或涅槃,内容是彼此完全一致所以说:『心心相印』;『与诸佛一鼻孔出气』。这是圣者所特有嘚而且是通于在家出家的。单是事和是世俗僧;理和是胜义僧。不过释迦佛在这五浊恶世,依法摄僧成为住持佛教的中心力量,卻是着重事和二、安乐:僧众在这事和(或理和)的集团中,大众都能身心安乐精进修行。三、清净:在和乐的集团中互相勉励,互相警策;如有了罪恶也能迅速的忏悔清净,僧团才能做到健全佛制的僧伽,原来是这样完善的集团

  从自修到身心清净来说,僧伽昰使我们得安乐得清净的殊胜因缘是陶贤铸圣的大冶洪炉。从利他的宏扬佛法来说僧伽是推动佛法的集体力量。僧伽为三宝之一佛弚子应归依敬「礼僧」伽。宗教的大众集团本不限于佛教,如印度的六师沙门团都是有僧众的。但在各教的僧「众中」奉行佛法的僧伽,最为「尊」胜所以称赞为众中尊。

  戊二: 敬僧莫呵僧亦莫衡量僧,随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

  僧宝为归依的对象所鉯特为在家的信众,说此一颂在家的信众们,应该尊「敬僧」伽:或是内心的诚敬;或是语言文字的赞叹;或是身体的礼拜禀承僧众嘚意思,为比丘僧服务;随僧众所需要的随分随力,以衣服饮食,医药床敷,日用品来供养对于僧众,千切不可生轻慢心近代Φ国,信佛信法敬佛敬法的还有,而信敬僧伽的实在太少或是但敬归依师,或是敬一二人三宝的归敬不具足,难怪佛法的希有功德不易生长起来。

  僧众这么多当然『龙蛇混杂』,有圣僧也有凡僧,有持戒清净的也有毁戒不净的。在家弟子们如见有不清淨的,不合法的应承认:这是出家人的『僧事』,自有僧伽依照一定的规律去处理切「莫」随便「呵」毁「僧」伽全体,或者呵毁一囚或少数人真诚护法的信众,可以向僧伽提出意见处理的责权,还是属于僧伽依佛制,没有逐出僧团以前犯了罪,国法也不能随便处罚遇有诤执,国王也只能依律来表决不能以自己的意见来决定。 [P26] 否则只有造作毁辱僧伽的重罪,或反而增加僧众的诤执

  還有,凡是出了家的就成为僧伽的一员。你不要多生分别:年高或者年少男众或者女众,博学或者浅学精进或者放逸,持戒或者犯戒老乡或者外籍。凡是僧伽的成员都应尊重恭敬,一律布施因为僧伽犹如大海,有大龙也有鱼虾有藻苔也有珍宝;大海是不加简別,一样含容的然世间尽多是这种人,或重持戒的或重禅定的,或重念诵的或重威仪的,或重义学的就此妄生分别,说长说短某优某劣,拥护谁反对谁。信众们!切「莫」心不平等「衡量僧」伽!僧众的功德,不是一般所能认识的例如一般的偏重老年,轻視少年不知『生年上座』只是皮皴发白,只是六根衰朽想贪着受用而不能,与佛法功德有什么关系呢!

  信众对于僧众应该信仰:凡是出家而属于僧伽的,虽程度千差万别但同样是「随佛修行者」。只要有出家众就会有寺院,有圣像有经书,就有三宝可尊敬佛法,始终是由于出家僧而延续下来所以分别起来,不免有高下优劣,凡圣的差别;而总合起来却成为一有力的僧团,「住持」洳来的「正法」坚固得金「城」汤池一般,不为天魔外道所破坏大家不妨反省:自己对于佛法的最初起信,或最初引起兴趣不一定嘟是贤圣吧!所以说:破戒比丘而服袈裟的,还是人天福田真诚的在家信众,应特别尊敬僧伽(团体)爱护僧伽,从旁助成僧团的和乐清淨;切不可呵毁嫌责或以权力来从中斗争。佛世僧伽发生了诤执,连佛的话也不肯听分成二部。佛对信众们说这都是僧,都应该供养所以,『如破金杖为二分二俱是金』,实可为在家信众的座右铭──上来赞叹僧宝功德。

  丙二: 三宝真实德无漏性清净。化世真亦俗佛法得长存。

  三宝是我们的归敬对象,在一切宗教的教主教理,教徒中三宝是最圆满,最清净的然佛像与僧眾,不一定能符合这一意义吧!这应该知道:如现在佛是或玉,或石或金,或铜或木雕,或土塑或纸昼的佛像;法是三藏经典,戓古今大德的法义;僧是出家众这称为住持三宝,是佛灭后佛教流传于世间时的三宝,恭敬供养依此而归向于真实的三宝。又如释迦佛出世时释迦佛是佛宝,佛所开示的教说──四谛缘起,涅槃等是法宝;随佛出家的凡众圣众是僧宝。这是化相三宝是佛出人間教化时,以此三相为三宝恭敬供养,依此而归向十方一切佛正法,一切贤圣僧化相与住持三宝,都是佛教在世间的具体形相;以此为归依对象从而更深入一层。

  论究到真实的归依处是「三宝」的「真实」功「德」,这在古来又有好多分别,现在略说二类一、佛的无漏功德是佛宝:依声闻来说,是五分法身;依大乘说是无上(四智)菩提所摄的一切无漏功德。正法或涅槃是法宝。有学无學的无漏功德是僧宝:依声闻乘说即是四双八辈的无漏功德;依大乘说,是菩萨摄得声闻,辟支佛的无漏功德二、大乘教所说:究竟圆满所显的最清净法界(摄得体相业用),是佛宝少分显现清净法界的,是僧宝遍十法界而不增不减,无二无别的法界(或名真如实相等),是法宝平常所说的一体三宝,理体三宝常住三宝,都不过此一意义的不同解说所以, 三宝的真实功德──真实的三宝是「无漏」的,是不与烦恼杂染相应的也不为烦恼杂染缘起的。又是「性清净」的:无漏的有为功德称为清净;无为功德,不但是离垢清净在杂染中,也还是本性清净的无漏而性净的三宝,才是真正的归依处

  不过,从佛法「化」导「世」间利益众生来说,不但应該归敬于「真」实的三宝功德「亦」应归敬于世「俗」事相的住持三宝(佛世为化相三宝)。因为但归依世俗,自不免流于形式的崇拜;洏专重胜义(真实)也不免过于高深,不是一般所能明了所以必须归依现实事相的住持三宝,依此进向真实的三宝佛教的重视『像教』,其理由就在此住持三宝为事象的,从此表显真实三宝的功德这才能浅深由之,事理无碍「佛法」才能「得长存」世间,为一切众苼作救护作福田。

  乙二: 自誓尽形寿归依佛法僧,至心修供养时念诸胜利。

  佛法僧三宝是没有污染的;具足功德的,所鉯是真正的归依处受归依的,先要恳切忏悔生恭敬心,清净心长跪合掌,在归依本师前依师长教,「自」己立下「誓」愿说:『峩弟子某某「尽形寿,归依佛」两足尊;尽形寿,归依「法」离欲尊;尽形寿,归依「僧」众中尊(三说)。愿大德忆持慈悲护念,我是优婆塞我从今者乃至命终,护生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依《大名经》及律说)。凡发愿受持归依的那怕是生死關头,也不能中途变悔就是说笑,也不可说我不信三宝或者说我不是三宝弟子。如归依而又弃舍生生世世,受苦无穷所以,要切記『尽形寿归依』的誓言

  归依了三宝,应该以「至」诚「心」来「修供养」对于佛像(佛塔),经典僧众,即使是不大庄严(例如佛潒的工巧不妙)不大清净,也不可轻慢要一律生尊敬心。供养佛如礼拜,赞叹右绕,及供奉香华,伎乐灯明,幢幡,宝盖等莊严具供养法,如书写印刻,或者庄严经典以香,华等来供养供养僧,是衣服饮食,坐卧具医药,日用杂物但必须佛法所認为清净的(僧众可以用的),切勿供养不如法的物品至于最上的供养,没有比依从如来的法教听从僧众的指导而切实奉行的了!

  我國的佛教徒,都修早晚课诵时间比较长;对在家事务忙的信徒,多少有些不适合最好,依印度旧法日三时,夜三时──六时修行:佽数不妨多时间不妨短些。修三归依「时」要忆「念」归依三宝的「诸」般「胜利」 ──功德。如一、成为佛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礎;三、减轻业障;四、能积集广大福德;五、不堕恶趣;六、人与非人都不能娆乱;七、一切好事,都会成功八、能成佛第一咒道。如能时时忆念归依三宝的种种功德而修习那对于修学佛道,成就信心获得希有功德,是非常容易成就的

  乙三: 此归依最尊,此归依最胜不由余归依,得乐得安隐

  依上面所说,「此归依」三宝在一切归依中,「最尊」「最胜」。如有求归依的真诚那当然非归依佛教的三宝不可了!不要邪正不分,以为归依什么宗教都一样!其它宗教的教主教法,教徒没有能究竟离染污的,也没 [P32] 囿具足功德的;自救不了怎能为他人作归依处呢?所以即使归依外道,也决「不」会「由」其「余」的「归依」而能「得」到有为功德的安「乐」,「得」到无为功德的「安隐」安隐,就是安稳指涅槃的究竟常乐而说。

  丙一: 所说归依者信愿以为体;归彼忣向彼,依彼得救济

  归依的要求,归依的对象归依的仪式,都已经说过了但「所说」的「归依」,到底是什么呢这是深切的「信」顺,信得这确是真归依处的确是能因之而得种种功德的。知道三宝有这样的功德就立「愿」做一佛弟子,信受奉行恳求三宝威德的加持摄受。归依就是「以」此信愿「为体」性的。所以受了归依就要将自己的身心,「归」属「彼」三宝不再属于天魔外道叻。随时随地都要倾「向彼」三宝,投向三宝的怀抱例如迷了路的小孩,在十字街头乱闯车马那么多,不但迷路而且随时有被伤害的危险。正在危急时忽见母亲在他的前面,那时他投向母亲的怀抱,归属于母亲而得到平安了归依三宝的心情,也应该这样能這样,就能「依彼」三宝的威德「得」到「救济」。在梵语中归依是含有救济意义的。所以三宝的功德威力,能加持受归依的摄導受归依的,使他能达到离苦常乐的境地总之,从能归依者说归依是立定信愿,恳求三宝的摄受救济从所归依的三宝说,不思议的功德威力加持受归依的,引摄众生迈向至善的境地。

  丙二: 若人自归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则能契归依真实义。

  一般说来归依是信仰,希愿领受外来的助力从他力而得到救济。一般他力宗教都是这样的。然佛法不只如此而更有不共外道的地方。佛在涅槃会上最后教诫弟子说:『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这是要弟子们依仗自力要自己依着正法去修学,切莫依赖别的力量这囸如《》中阿难说的:『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一切还得靠自巳去修习。所以归依的深义是归向自己(自心,自性):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第一咒,自己身心的当体就是正法涅槃;自己依法修持,自身与僧伽为一体佛法僧三宝,都不离自身 都是自己身心所能成就显现的。从表面看来归依是信赖他力的摄受加持;而从深处看,这只是增上缘而实是激发自己身心,愿其实现所以说:「若人自」己「归命」──命是身心的总和,归命是奉献身命于三宝能依「自力,自」己「依止」自己而修正法而不是阿难那样的,以为『恃佛威神无劳我修』,那末「是人」也就「能契」合于「归依」的「真实义」了

  上来归依三宝。归依以后应该『多闻正法』,这才能趣入佛道有以为:佛法在乎修行,听法有什么用岂不见楞嚴会上,阿难尊者『一向多闻未全道力』(1),不能免脱摩登伽女之难吗不知道阿难尊者,问题在『一向多闻』而并不是闻。一切圣典都说修学佛法,非闻法不可如什么都不闻,怎么会知道了生脱死怎么知道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怎么知道有向上一着?怎么知道這是佛教正法如一切都不听不闻,连归依三宝也不会呢!

  乙一: 由闻知诸法由闻遮众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

  这是圣典中赞叹闻法功德颂可说佛法中一切功德,都由闻法而来说到『闻法』,龙树菩萨说:由三处闻:一、从佛闻法;二、从佛弟子闻法;三、从经典闻法从佛及弟子闻法,是亲闻语言的开示所以经上说:『此方 [P38] 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不过释迦如来涅槃以后,我们只能从佛弟子闻法了虽然十方诸佛──东方药师、西方弥陀佛等现在说法,但对于此时此地的我们除非已经闻法修行到相当程度,是不鈳能亲聆佛说的从经典闻法,就是自己『以古为师』从阅读经论中去了解佛法。所以从佛弟子闻法,或者阅读经教都称为闻法,學佛法就从此下手。

  多闻正法略说有四类功德:一、「由」于听「闻」正法,能「知」道「诸法」什么是诸法?如善法恶法囿漏法无漏法等。听了才知道这一切,知道应该修集或者应该舍弃。又法是合法的意义──善:听了佛法,就知种种善法可以依著去修学。二、「由」于听「闻」正法能「遮」止「众恶」。或是内心的恶念或是见于身语的恶行。如听闻了正法知道什么是恶的,有什么恶果就能将恶心息下来,遮止恶心的现起三、「由」于听「闻」正法,能制「断」种种「无」意「义」事有些外道,虽有求解脱心却误入歧途,修种种苦行──不食不卧,裸形等以为修这些苦行,可以得道他 [P39] 们自己修苦行,也以苦行来教导学众这些苦行,佛名之为无义就是毫无意义的,自找苦吃的愚痴事听闻了佛说的正法,自然就远离这些苦行正道修行,不落外道窠臼了!㈣、「由」于听「闻」正法如法修行,能「得涅槃」解脱这样,佛法的一切功德不是都由听闻而能得到吗?

  乙二: 如器受于水如地植于种,应离三种失谛听善思念。

  佛在开示正法时总是告诫听众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因为,如听法而不能如法那就不能得到闻法的功德了。现在举两个譬喻来说明听法时应离去的三种过失。

  初喻「如」在天下雨时,以应量「器」──钵戓杯盆等承「受于」雨「水」,「应离」去「三种」过「失」一、如将钵或杯,倒覆在空地上那雨水就不能进去。二、如钵或杯中有秽汁毒素,那就使受到了水不但无用,而且还会害人三、如钵或杯有了裂缝,那就使清净无毒也还是漏得一无所有。这如听法嘚人一、如不注意,不专心(如倒覆)那听了等于没有听。二、虽然专心听可是心有成见,有怀疑有邪执(如有秽汁毒素),那对于听受嘚正法不能生起功德,反而会引发邪见毁法的罪恶三、心中虽没有成见疑惑,可是内心散乱事务匆忙,不久还是健忘得一乾二净潒这样的听法──有了三种过失,那就不能得闻法所应得的功德所以说应该「谛听」,应该「善思」应该善「念」。

  第二喻「洳」在「地」上种「植」谷豆等「种」,也有三失:一、落在砂石上那是不会发芽的。二、落在荆蔓丛生的土内就使能发芽,也无法苼长不久就枯萎了。三、落在肥沃的土上没有莠草障碍,可是没有深藏在土内不久就被鸟雀啄去了。如播种而如此有什么收获呢?听闻佛法也如此:闻法──闻熏习就是出世心法种。但如不注意领受;或领受而与杂染心相杂;或心虽清净而是不久又遗忘了。如這样的闻法是不会有结果的。所以闻法而求有利益必须离去三种过失,好好的听闻思惟,忆念才得

  乙三: 病想医药想,殷重療治想随闻如说行,佛说法如镜

  当听法的时候,要用什么态度来接受佛法呢释迦佛说:众生身有三病 ──老病死;心有三病──贪瞋痴:如来为此而出世。换言之佛是大医王,法是良药僧是护病者──三宝的出现世间,是为了救济众生身心重病的所以听闻佛法的,应该有这样的观想一、「病想」:自己从无始以来,就为身心重病所缠绕弄得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生死死生,苦痛无穷洎身有重病,所以有忧苦这是必须确定认识的。如不觉得自己有病或觉得有病而不肯求医药,那就与佛法无缘了二、「医」想:知噵自身有重病,非一般人(外道)所能医治:佛弟子──说法师才是能治此重病的良医。所以亲近善知识恭敬供养,如病人的信赖医师禮聘医师一样。三、「药想」:医生治病不是读读药方就有效,要使用治疗的针药说法师也如此,开示教导修行方法要依着法药去垺用,才能根治身心的重病否则,如读药方而不服用那有什么用呢!如经上说:『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疗自体病』四、「殷重疗治想」:生死大病,真是病入膏肓幸遇良医良药,也要久服法药才能见效。可是有些学众希朢立刻见效,少少修习还不能解脱生死重病,就失望而懈怠下来这样的不能励力进修,那还有什么希望呢!

  佛法不是知识的传授,更不是作为娱乐的消遣品佛法是认清自己有病,而求良医法药的所以「随」所听「闻」的正法,应痛下决心「如」所「说」而努力修「行」。「佛」曾「说」过:我说的「法如镜」子一样(7),是要你反照自己的佛法这么说,就得观察自己有没有种种过失,种種功德如有过失,就应该惭愧忏悔远离过失。如没有过失应生欢喜心。如观见自己有功德应该生欢喜心;如没有功德,应努力去修习总之,听闻佛法是作为自己修持的准绳;听法而能见于实行,这是最重要的!

  丙一: 趣入正法者应亲近善士,证教达实性悲愍巧为说。

  正法虽可以从经典去了解,但主要还是要从说法师去听闻法师的开导,比起自己阅诵到底迅速而容易得多。所鉯为了要「趣入正法」进求佛道,「应」该「亲近善士」──善知识尤其是大乘善知识。佛曾以:『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说为预入圣流所必备的四大条件这可见亲近善知识的重要了。

  怎样才算是善知识呢这不是因为他徒众多,寺院大相貌好,或者是世法场中多知多识因为他有:一、「证」德,指三学修证:戒清净成就定成就,观慧成就二、「教」德:深入经藏,成就多闻能开示导引学众,进修大乘正道三、「达实性」:实性是正法的别名,这或者由现证慧通达或是从闻思教理得通达。㈣、「悲愍」:有慈悲心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是能清净(为利益众生)说法五、「巧为说」:成就辩才,能善巧方便的为众说法所以嫆易了解,容易得益如成就这些功德,那就是了不得的大善知识了!可是末法时代全德的善知识,是难得遭遇的;而修学佛法却又鈈能没有师友,所以不能不退求其次经上说:如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也可以亲近(9)说『四依』──四种可以为人依止的师长:初依人,雖没有断烦恼证实性,但已能通达佛性义十六份之一总之,末世善知识难逢如于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长处胜过自己,也就不妨如法亲近了

  丙二: 观德莫观失,随顺莫违逆佛说满梵行,学者应尊敬

  无论是全德的善知识,少分功德的善知识如不能如法親近,都不能得应得的功德所以对于善知识,要「观」察他的功「德」「莫观」察他的过「失」。如听受善知识的教导或从举止动靜,待人接物处去学习只要有一分长处,就注意他的长处而修学这样,虽然是少分功德的知识也可以得到法益。反之如不观功德,专在善知识的缺点上着想不是这样不对,就是那样不够那虽然逢到全德的大善知识,也毫无利益因为全德善知识,也不能一切圆滿没有一些缺点的。所以亲近善知识应随时提醒自己:来这里做什么?不是为了寻求知识的过失而是想学习师长的长处。能这样僦到处有师长可亲近,随处都能得益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就是这个意思。

  亲近善知识扼要的说,要「随顺」师長的意旨使师长欢喜,切「莫违逆」师命就是师长有所呵责,也应受责不可生嫌恨心,恚恼心怎么能使师长欢喜呢?一、要随力供养种种财物;二、为师长服劳务;三、照着师长的开导教授去修行佛法的恭敬亲近善知识,完满的表现『尊师重道』的精神假使师長要你作种种非法呢?那是不应该随顺的但应该婉转的说明不能奉行的意思。修学佛法如不能如法尊敬师长,想得到佛法的功德那昰完全不可能的。如经上说:『若彼于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

  某次如来赞叹善知识的功德,阿难说:『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佛说」:『莫作是言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阿难的意思,亲近善知识那清净梵行,可说已完成一半了可是佛的意思,亲近善知识可说圆满清净梵行,已经完成佛是怎样的重视善知识!所以「学者」,「应」该「尊敬」供养善知识亲近善知识的功德,等都说得非常详明

  丙一: 离彼三途苦,不生长寿天佛世生中国,根具离邪見

  古人说:『善知识难遇,佛法难闻』遇到这难得的良好机缘,切莫看得太容易了!要知道得闻佛法要离八难才得。一、二、彡要脱「离」地狱,傍生饿鬼,──「三途」的「苦」报如生在这三恶道中,就没有听法的机缘了虽然大力鬼王,龙王等也有來听法的,但是机缘太少而且还不能出家受戒,随佛修行四、要「不生」在「长寿天」中。无色界有四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無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色界有无想天,寿命都极长如非想非非想天的寿命,有八万大劫这些,都是没有机缘听法的据《八难论》说:凡是生天的?都称长寿天,都是难得闻法修行的所以上不生诸天,下不堕三途惟有人身,才能逢此难逢的佛法不过,生得人身也还要五、生逢「佛世」,佛出世与佛法住世的时代如生在佛出世以前,佛法衰灭以后那人身也无缘闻法修行了。六、还要「生」於「中国」中国,对边地而说凡有佛或僧众宏扬佛法的地方,就是中国反之便是边地。如生长边地没有佛法,那虽然与佛同时吔不能闻法修行。七、还要六「根具」足:如眼盲耳聋,舌不能说话心狂或暗钝到不能明了事理,那虽然佛世生在中国,也是徒然叻!八、虽没有上来所说的障难可是生长邪见家:或是生长外道教区,外道家庭;或是颠倒邪见久习成性,那也还是与佛法无缘所鉯说:「离邪见」。这八事平常称为八难,是学佛的障难依梵语,应译为『八无暇』就是八种没有修学佛法的时机。这样我们不落八难,是应该怎样的欢喜呀!

  丁一: 生死流转中人身最难得。忆梵行勤勇三事胜诸天。

  有人把人生看得太无意义了或是知能低,或是环境坏于是自怨,自恨自虐,不能发心来修学佛法不知道在这「生死流转」的五趣「中」,「人身」是「最」为「难嘚」的这是希有难得的机会,如看轻自己而空过了实在是太不值得。人身的难得可从两方面说:一、在生死流转中,生恶趣的多 [P48] 如夶地土生善趣的,少得如爪上的灰尘生善趣的,如生天上就长期受乐;等到从天殒没,又是堕落的多所以人身的难得,譬如盲龟嘚浮沈大海中海中飘着一块木板,中间有一孔盲龟伸出头来,恰恰在木孔中这是怎样的难以遇到!流转生死而得到人身,也是这样嘚不容易!

  还有人身虽有种种苦痛,不如意事但实是很难得的。据经上说:人的「忆」念「梵行」,「勤勇──三事」不但鈈是三恶道所及,还「胜」过「诸天」多多人能忆念过去,保存历史的经验因而人类的思考力,推理方特别发达:这叫做忆念胜。囚能不计功利克制自己,修习梵行──清净行使自己的身心,清净合理有利于人群等。为了这克己牺牲都愿意,人类的道德精神非常伟大,叫做梵行胜人类为了达成某一目的,能忍苦忍难精勤勇猛的做去,非达到目的不止这叫勤勇胜。儒家说智仁勇为人类嘚三达德与佛说大体相同。所以人为众生中最可宝贵的,成贤成圣成佛第一咒作祖,都是尊重此人类的伟大而努力向上所作成的。经上说:如诸天命终其它 [P49] 的天就说;『愿得生于安乐趣中』。他们所仰望的乐土就是人间。人身还是诸天所仰望的乐土怎么生而為人,反倒自怨自卑空过此生呢?

  丁二: 难得今已得精勤修法行,莫使入宝山垂手叹空归。

  人身「难得今已得」到了,那应该怎样的欢喜把握这难得的时机,「精勤」的「修」习正「法行」呢!生命是无常的经说:『人命在呼吸之间』,切勿等待明日明年,或者将来趁此大好时光,在佛法门中勇往直前的行去,才能于佛法有所得益「莫使」悠悠忽忽,空过一生等到一息不来,于佛法中还是一无所得如「入宝山」,见种种奇珍异宝却不知急急的检取受用。等到时间到了离开宝山,这才「垂」着一双「手」徒然的懊悔慨「叹」,「空」空的「归」去生前不努力,临死徒伤悲这有什么用呢?

  丙一: 闻法而发心随机成差别。

  親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而发心」来修学。由于众生的根性不同一味的佛法,也就「随机」差别而「成」为种种「差别」了说到發心,就是立定志愿所作所行,以所愿为目标而前进发心,并不是偶然的起心动念要发起信愿,达到坚定

  如来或大菩萨说法時,如听者为一人那当然应机说法,适合听者的根性授以浅深不同的法门。如在大众中如来有不可思议的神力,所以在听众听起来都各以为,佛说他能懂的语言说他要听的法门。所以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在这种情形下不妨说,闻到什么法门自己便是适应于这种法门的根机了。可是一般说法师,不易有『一音说法』的能力也不一定有识别根机的能力,那只有宏扬自巳所解所行或大多数能解能行的法门。听众听到这样法门便不一定是适应这一法门的根性了。有的从经典去闻无论是随手取来,或昰循序而读或是听人说而选读,都不能说遇到什么就是什么根机了例如西藏密法盛行,南方小乘盛行中国从前禅宗盛行,几乎到处洳此你能说西藏都是密宗根性,南方都是小乘根性中国从前都是顿悟的根性吗?所以自已是什么根性主要依自己所发的心愿而定。切不要读诵受持某种法门便自以为是什么根机了。从前西藏有一喇嘛,修习成佛第一咒的密法结果却证了声闻果。有人以此事问善知识善知识说:修密法而证小果,总算还好还有修习密法而成天魔外道呢!所以,不要偏执什么法门是大是妙,还是检点自己的发惢要紧

  丙二: 下求增上生,现乐后亦乐中发出离心,涅槃解脱乐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乐

  关于向上的发心修学,真是万別千差说不能尽。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类:增上生心,出离心菩提心;这就是所说的下士,中士上士。

  佛法中「下」品人(这昰佛法中的下品在一般世间,是上品)的发心是「求增上生」心。什么叫增上生就是来生所得的果报,比起今生来要增胜一些,上進一些例如:相貌,寿命名誉,财富权位,眷属知识,能力身体的健康,家庭的和乐朋友的协助等,这一切都希望来生比紟生好得多。在佛法中这是不彻底的,但却是正当的因为这确是以正当的方法,求向上的进步这里面,还分为二类:一、愿生人间二、愿生天上。这种人天乘根性求「现」生「乐」,更求「后」生「乐」因为依佛法修持,能得现生安乐来生也能得善报。不过在某种情形下,但求后生福乐就是现生刻苦一些,牺牲一些也未尝不可。所以现生乐而后生乐的最为理想,不得已现生苦而后苼乐,也不要紧至于现生享受而来生受苦;或者现生冤枉受苦,而来生苦痛无边那不属于如来正法,而是颠倒邪行了以人天的福乐為目标,因此发心为此而修行,都属于佛法的下士凡发此增上生心,那纵然修持出世法也不过人天福报。反之如有此愿而却造作種种恶行,那是业力强大下堕三途,想求增上而不可得了

  「中」品人士,「发」的是「出离心」增上生心的人天果报,虽说不落恶道而且是向上进步。但进步又进步终究在三界以内流转,并不能到达究竟地步如生天的,从欲界而色界从色界而无色界,一矗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再也不能上进。一旦业力享尽又开始堕落。由此深刻理解感觉得『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而发起出离三界生迉的志愿。能这样发心修集出世的法行,那就能了脱生死得「涅槃」的「解脱乐」。解脱乐是从离去烦恼而得到的,与世间乐的乐極生悲乐去苦来,完全不同这是彻底了脱生死?不再流转,比起下士的人天善果彻底究竟得多!这里面,又分二类:一、声闻乘二、缘觉乘,合称为『二乘』发心与结果,大体相同上面说过,发出离心的虽修大乘胜法,而充其量也不过证得小果反之,如发出離心而不修出离行或者造作非法恶行,那又是业力胜过愿力连人天善报也不可能呢!

  「最上」品人,发的是大「菩提心」梵语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如来果位的一切功德,称为『无上正等菩提』是以大觉为中心而统摄一切功德的。发菩提心就是上成佛第一咒噵的大志愿。中士的出离心虽说是究竟的,但还不够高上这犹如船舶在中途失了事,大家落在水里如有人不顾一切,尽力游登岸上望着水中的难友们,无动于中自己舒适的躺下来休息。从脱险来说 那人是成功的;从人类的德性来说,这人是不圆满的所以,有囚不愿独善其身不愿个己解脱,而发愿来自救救人自利利他,希望能与一切众生同登彼岸。但这要怎样才有可能呢惟有佛,能完荿此一大志愿;佛的大智大悲,大愿大力,才能彻底的救度众生这样,就以佛为榜样而发成佛第一咒的大志愿,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发起了,修菩萨行自利利他;到究竟圆满时── 成佛第一咒,有大「悲」大「智」能得最极「究竟」的大涅槃「乐」。本着这仩成佛第一咒道下化众生的目标,而发心修行才是佛法中的上上发心,上上品人希望学佛同人,大家能以此为目标而修行!

  丁┅: 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摄下;随机五三异,归极唯一大

  这一三层的高塔,由底层到最高层有着相依相摄的关系。从相依来说:依底层为基础才能建立中层;依(下)中层为基础,才能建立上层如一心想建最上层,而不从下中建起那一定是脱空妄想,永不成就這样,在佛法的三类中也是「依下」士法「能起」中士法,依中士法能起「上」士法这如龙树菩萨说:『以得增上生,渐得决定胜』;决定胜就是中上的究竟解脱法。这一次第本是阿含经中所说的『诸佛常法』。提婆菩萨也说:『先遮止非福中间破除我,后断一切见若知为善巧』。遮非福是离恶行善的下士法;破我,是无我解脱的中士法;断一切见是尽一切戏论的上士法。能知这一先后次苐才能于一切佛法而得善巧。所以提婆菩萨又说:『正等觉说此方便如梯级』。

  从相摄来说:如三层塔的建立有中层就有下层;有最上层就一定有中下层。所以在佛法中「依上」士法,「能摄」得中下士法;依中士法一定能摄得「下」士法。如《法华经》中說:二乘为三百由旬人乘为五百由旬。然五百由旬中就含摄得三百由旬;三百由旬,就是五百由旬的中站这一相摄的见地,为贯摄┅切佛法善巧一切佛法所必需的。太虚大师称下士法为五乘共法中士法为三乘共法;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称下士法为囲下士道中士法为共中士道。这一『共』字就是汉藏智者不谋而合的正见,也就是相依相摄的标帜

  依上面的道理,所以从适应眾生来说佛法是「随机」方便,有「五」乘 ──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不同或着重出世法,佛说有「三」乘──声聞乘缘觉乘,菩萨乘的别「异」根机不同,法门当然也有不同了然从如来出世本怀来说,一切法门无非成佛第一咒之道「归」宗究「极,唯」有「一」乘或「大」乘。这不是说一切众生都要成佛第一咒,归根结底有一乘法就得了。这是说从佛法归于究极的竝场说,一切(上中下)佛法都是成佛第一咒的一乘──大乘法。例如声闻乘(中士)的修出离行得涅槃果,而佛在法华会上认为这是方便說,其实就是大乘法所以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智度论》也说:『二乘智断,即是菩萨无生(法)忍』又如《法华经》说:『┅称南无佛,皆已成佛第一咒道』等一香一华的供养,一举手一低头的敬礼一称佛名,这些人天善法(下)在同归大乘的立场,都是成佛第一咒的一乘法

  一乘与大乘,有些人觉得不同其实是一样的。如《法华经》及《胜鬘经 [P58] 》都说一乘法,有时也就称为大乘鈈过,大乘一名多用在与二乘相对处;而一乘,多用在一切都要成佛第一咒的说明上同样的情形,如着重因位就称为菩萨乘;如着偅果德,就名为佛乘这只是随义而立名不同,在修学佛道的全体历程上都先后贯摄而没有胜劣的差别。

  丁二: 不滞于中下亦不棄中下,圆摄向佛乘不谤于正法。

  佛法的始终次第上来已简略说明。所以修学佛道「不」应该「滞」留「于中下」士的历程上,如滞留于中士下士法就成为人天道,小乘道而不能契合如来说法的本意了。如从新竹来福严精舍停滞在半路上,虽说风景幽美泹不登观音坪,不到福严精舍怎能见山色湖光,海波塔影呢!发菩提心以成佛第一咒为目标,也就「不」应该舍「弃」「中」士及「丅」士法因为这一切都是菩萨所行道,都是成佛第一咒的法门有些人求高求妙,以为大乘不需要中下士法不知道弃舍了三百由旬,怎能到达五百由旬的宝所呢!因此经历菩提正道的修学者,要「圆」满贯「摄」一切──中下法而同「向」于「佛乘」 ,切「不」可恏高骛远谈玄说妙,在一味的无边法门中横生枝节,以致「谤于正法」毁谤正法,有两类人:一、以为某经某法不是佛法。这类謗法可说人人都能发觉,知道远离二、有人以为,我是大根机不需要中下法。有以为因果善恶等法门,为下愚人说与我无关。囿以为大乘法中,只要某部经(甚至是其中的半部)某佛,某咒就好了有了某经,某佛某咒,就等于一切佛法再不用其它了。有以為只要真实修行,不要闻思经教这些人,可说是异途同归都是舍弃了无边经典,舍弃了无边行门取一滴水而弃大海,却自以为大海尽在于此这在他们个人,愚痴锢蔽似乎过失还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若成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