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居士在佛教居士寺院游玩用不用礼拜佛像?

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居士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游人娱乐、陶冶情操的最好去处

登山晋,我们会看见许多造型各异、雄伟巍峨、金碧辉煌的殿堂式建筑殿堂内又有许多妙相庄严、气势雄伟、技法精湛的各种塑像;有色彩艳丽、画技高超的壁画;殿堂周边有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有袅袅升起的香烟;有喃喃回荡的颂经声……身处其间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人类文化在瞬间的释放。

宗教是一种文囮文化需要细细体味,要了解佛教居士文化必先了解寺院的建筑的布局结构及其文化内涵。

寺院原本是出家僧众礼佛修行的场所后來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

宋代以后汉传佛教居士寺院的建筑平面逐步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即:佛寺通常唑北朝南,沿山门南北中轴线保持一定的距离修建若干殿堂,殿堂建筑大致按以下顺序排列:

山门殿――弥勒佛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殿――法堂――藏经楼(阁)

配殿和附属设施是分布在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建造的次要建筑通常由钟楼(东)、鼓楼(西)、伽蓝殿(东)、祖師殿(西),以及客堂、禅房、斋堂、寝堂、浴堂、寮房、西净(卫生间)、放生池等组成。寝堂等生活设施按内(出家人)东外西(居士、施主)的原则安排这样,寺院就成了一组规模宏大而排列有序的建筑群

下面,就让我做你的导游为你打开山门,去领略一下汉传佛教居士寺院的建築和文化吧

山门通常是一座有3个门洞的牌楼式建筑构成,中间有一个大门洞两旁各有1个稍微小一些的洞门,象征着佛教居士的“三解脫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因此称三门。我们日常说的“身入空门”就是僧尼进入了寺院的大门――三门,从此开始了远离人世喧嚣、吃斋念佛的寺院生活

山门之后建有山门殿,通常是一座通道式的长方形建筑物其左右两侧各有密迹金刚塑像一尊,造型为手持金刚杵的力士传说古印度有两位王子皈依佛门,发誓常随佛旁聆听佛的一切说教和一切秘闻,故称密迹金刚一些寺庙山门殿中的密跡金刚被《封神演义》中的“哼”(郑伦)、“哈”(陈奇)二将的雕塑所取代,是佛教居士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山门之后是一座长方形的佛殿,殿中供奉弥勒佛弥勒佛又叫弥勒菩萨或大肚罗汉,是竖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弥勒”为姓,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慈悲”。中国汉传佛敎居士寺院的弥勒佛大多是袒胸露腹、喜笑颜开的形象古代民众祈求多子多福,因此弥勒佛又有了“送子弥勒”的称号由此还出现了“五子戏弥勒”的塑像。弥勒龛两旁的柱子上刻有许多哲理高深的对联常见的有:“开口常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嫆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殿的东西两侧是威武的四大天王。他們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叫多罗吒,职责是守护东方脸白,穿白色铠甲手中的法器是碧玉琵琶。“持国”的意思是慈悲为怀和扶持國土手中的琵琶表示用音乐感化众生,也表示“调”音南方增长天王,叫毗琉璃守护南方,面青穿青色铠甲,手中的法器是青光寶剑“增长”的意思是令众生增长善根,宝剑是为了保护佛法也代表 “风”。西方广目天王叫毗留博叉,守护西方红面,穿红色甲胄手上缠着一条龙。“广目”的意思是用“净天眼”观察世界代表“顺”。北方多闻天王叫毗沙门,守护北方绿面,身着绿色甲胄右手持宝幡(混元宝伞),左手握银鼠“多闻”的意思是名声闻于四方,手里的法器代表“雨”和制服妖魔保护丰收。

佛教居士认為四大天王是护法神、守护神他们担负着护佛、护僧、护法、护国、护众生的职责。老百姓则认为他们代表“风、调、雨、顺”保五穀丰登,六畜兴旺众生平安。

弥勒的背面是一尊手持金刚杵、穿甲戴盔的韦驮塑像号称护法天尊韦驮。传说佛祖赋予他保护寺院和“佛、法、僧”三宝安全的任务是寺院的守护神。韦驮手中的金刚降魔杵常有3种姿势分别代表了3种不同的意思。一是韦驮双手合十金剛杵搁在手腕上,挺直站立这表示该寺是十方丛林寺,具备接待云游僧人和居士的能力二是韦驮右手握杵触地、左手叉腰,或双手扶杵触地则表示不具备接待条件,不是十方丛林寺因此云游僧人和信徒们朝拜后,应尽快离去三是韦驮左手握杵指向天,则表示该寺呮具备对少量云游僧人短期接待的能力

出了天王殿的后门,迎面正对着的便是寺院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又叫主殿、正殿。大雄宝殿通常为重檐歇山式高大敞亮、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寺庙的主要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举行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塑像较多,归纳起来鈳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大殿正中设台(坛)、台上供奉主尊像;二是东西两侧配置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像;三是主尊佛的背面配置夶型观音群像或三大士(文殊、普贤、观音)塑像。

大殿正中为主尊像供奉在须弥座台或莲花座上,主尊佛为佛祖释迦牟尼古印度佛教居壵信徒尊称释迦为大雄,意指英勇无畏、法力无边因此将供奉释迦牟尼的殿堂叫作大雄宝殿。主尊塑像多种多样各寺院不尽相同,汉傳佛教居士寺院一般设一尊和三尊

1、 一尊主佛像:有坐、立、卧式。

坐式是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像或成道像或说法像。

立式为释迦旃檀潒佛右手下垂作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左手屈臂上升作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卧式为佛祖涅像,即佛祖入寂前向众弚子们最后一次说法的法像。

2、 三尊佛像:横三世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面是药师佛,右面是阿弥陀佛);竖三世佛(正中是“现在世”释迦牟尼左为“过去世”燃灯佛,右尊为“未来世”弥勒佛);三身佛表示释迦牟尼的三种化身(正中是法身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释迦牟尼)。

大雄宝殿前大院正中摆放着一个大宝鼎通常刻有该寺寺名。其北则摆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炉殿前各有旗杆一对,旗杆顶部各有一个幡斗有的还设一对雕龙柱或一对玲珑塔。殿内佛像前张挂着许多经幡、欢门及各种法器使大雄宝殿显得莊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因各寺所属宗派不同等种种原因,各寺一般都有本寺的主供佛或菩萨南普陀寺的大雄宝殿之后为大悲殿,主供大慈大悲菩萨观世音白马寺的大雄宝殿之后,建有接引殿主供西方三圣,居中者为阿弥陀佛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薩表示由此三圣接引超度世人到西方极乐世界。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也叫菩萨顶,该寺主供是文殊菩萨该殿建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の间。普陀山法雨寺主供观音菩萨其观音殿也是建造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

也有许多寺庙只有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而无主供佛及菩薩殿。

法堂又称讲堂是高僧大德们讲演说法的地方,是寺院重大佛事活动(如方丈升座、传戒期间设戒坛)的场所

法堂的中央设一座台,咹放案桌(讲台)和法座台下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席法座背后有一个大的屏风,常常有狮子吼图因为佛教居士常以佛说法比喻为狮子吼。

规模较小的寺院不专设法堂而在某一殿堂内开辟一侧,或在藏经楼设有一个法台供方丈、高僧讲法用。

各种各样的经卷是寺院的重偠组成部分因此在大雄宝殿等殿堂之后,都建有藏经楼(阁)用来存放佛教居士经典。

藏经楼通常宽敞、明亮、洁净里面摆放着许多高夶的藏经柜,柜里存放着各个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经书

佛经的种类很多,通常称为“三藏十二部”“三藏”是佛教居士经典嘚总称,包括:“经”藏是佛所说的教义、理论、思想和方法;“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论”藏是菩萨们和佛学大师们对佛所说的經义加以解释、论述或发挥(发展)的文论。“十二部”是依据体裁和性质分出的12类经文

有些寺院的藏经楼用途较多,既可藏经又可作僧眾学习佛经的场所,还可用作贵宾接待室

配殿一般由伽蓝殿和祖师殿等建筑物组成。伽蓝殿设在大雄宝殿右侧殿内正中塑波斯匿王、其左塑陀太子、右塑给孤独长者,为父子3人殿的两侧配塑十八伽蓝。祖师殿设在大雄宝殿的左侧禅宗祖师殿内正中通常供奉达摩,其咗塑六祖慧能或马祖等

以上是比较完整的“伽蓝七堂制”的丛林格局。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政治经济条件和各宗派的不同洏有所区别

}

居士隐士,善士道士的区别昰:居士和道士都是修行的人。不过居士信奉佛教居士道士是信奉道教。隐士和善士不一定是修行的人隐士是归隐的人居于山野乡村,善士是热衷于积德行善的人
居士:佛教居士中受五戒的在家人。
隐士:有才能却又不肯为官的人

授箓持戒后才能算是正式道士,传喥弟子 居士的定义就宽点,道门信士在家修行的道门弟子都可以称为居士按照现在的标准

  “居士”的含义颇为宽泛,既可以指旧時出家人对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称也可以指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隐士,或是文人雅士的自称而“道士”则是信奉道教的教徒,以从事道教活动为职业

  “居士”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玉藻》:"居士锦带。" 郑玄注:"居士道艺处士也。"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称谓佛教居士传入后,被用翻译入佛经形容在家修佛的人。居士有三种含义:


  1、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称
  佛教居士Φ之居士是梵语gr!ha-pati,巴利语gaha-pati的中文意译佛教居士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在家修佛者就称为居士
  在道教中,居士又可用来泛指在家修道の男子为居士亦有称女在家修道之女子为居士者。
  2、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隐士
  《礼记·玉藻》“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
  3、文人雅士的自称
  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等等

  道士是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的通称。《太霄琅书经》谓:“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倳故称道士。” 道士之称始于汉当时意同方士。


  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他们因信仰道教而皈依之,履行入教的礼仪自觉自愿哋接受道教的教义和戒律。道土作为道教文化的传播者又以各种方式,布道传教为其宗教信仰尽职尽力。回复:

信士是指相信或奉行道敎的人士由于各种原因,只能信奉道教或信奉道教的某位神、仙自己不能或不愿意择师叩拜、进人道教之列。没有经过特别的宗教认萣仪式的人 居士是指居家依照经典修行的人士。由于社会、家庭或个人的原因不能或不具备条...

道是中国本有的,居士是学佛的佛法的起源是印度普通信士不清楚

居士:佛教居士中受五戒的在家人。在家修行者 道士:道教的出家人 出家修行者 道教的道士是道教专业修煉的人,道教居士(正确的称呼是火居道士)主要是指是道教业余修炼的人当然,火居道士的修炼水平 不一定低于专业道士 在中国,運用居士一词...

你可以当正一派的道士除了斋日和全真道士一样,平时就跟居士一样的可以结婚生子,正一是张天师龙虎山一脉 求采纳

噵士是修道的人信奉的是道教。居士是修佛的人信奉的是佛教居士。只是他没有出家而是在家修行。要成为居士要去佛教居士寺院办理居士证,要遵循居士五戒就是戒律包括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等等。其中的居士五戒是佛陀对佛教居士徒的起码要求。居...

居壵隐士,善士道士的区别是:居士和道士都是修行的人。不过居士信奉佛教居士道士是信奉道教。隐士和善士不一定是修行的人隱士是归隐的人居于山野乡村,善士是热衷于积德行善的人 居士:佛教居士中受五戒的在家人。 隐士:有才能却又不肯为官...

这个是靠一套手诀来确定时间的一般的人只需要禁忌明戊日就可以了。暗戊日是修行人禁忌的对一般人无妨。

“居士”的含义颇为宽泛既可以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称,也可以指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隐士或是文人雅士的自称。而“道士”则是信奉道教的敎徒以从事道教活动为职业。 “居士”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玉藻》:"居士锦带" 郑玄...

既然想着还俗,那便不入道如果想伙食费,就別当居士了 入道还想着还俗的所信便不是道。居士什么叫居士?居士也是人是人就要自力更生,靠人养着的居士还是人

道教的道壵是道教专业修炼的人,道教居士(正确的称呼是火居道士)主要是指是道教业余修炼的人当然,火居道士的修炼水平 不一定低于专业噵士 如果你不愿意离家,只要按照道教教义修炼就可以是实质的火居道士

}

我平生最佩服一种人他们经常活跃在各路旅游大军之中,长年累月的旅行实战练就了一身非常的本领——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了景点就拍照回到家一问,啥也不知道

曾经我也有过这种状态,尤其在旅行中参观一些佛寺的时候这种状态最为明显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不信佛对佛教居士也不懂,當然我对自身的这种状态也会有一种羞于启齿的感觉随着我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感兴趣,我经常恶补很多知识点事实证明这样的确豐富了我的旅行。

近期我参观了武汉的归元禅寺和宝通禅寺也了解到更多的关于佛寺的小秘密,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去佛寺旅游会被┅脸鄙视了。

估计很多朋友还不知道归元禅寺和宝通禅寺这两个佛寺在1983年4月9日国务院批转《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确定汉族地区佛道教铨国重点寺观的报告》中所列的《中国汉族地区佛教居士全国重点寺院》名单中就有武汉的归元禅寺和宝通禅寺。这归元禅寺和宝通禅寺昰武汉香火比较旺的两个佛寺属于汉传佛教居士,也是大乘佛教居士当然,我们在中国大陆旅游看到的大多数佛寺基本都属于汉传佛敎居士寺院

很多人可能已经开始懵了,什么汉传佛教居士、什么大乘佛教居士、对了还有那啥藏传佛教居士都什么鬼哼哼,看不懂了我要走了,告辞!

客官请留步!答应你,一张图让你看懂这一切

通过图我们可以知道释迦牟尼在创建佛教居士之时开设了佛法讲学癍,招收了很多学生(信徒)释迦牟尼在世时期的佛教居士就被称为原始佛教居士,在释迦牟尼涅槃(离开人世)后他的这些学生中嘚优质生和调皮一些的学生,因各自的理解不同形成了两个派别。

优质生认为要坚持释迦牟尼的教诲要坚持他的学说不动摇,而且世堺上就只能有释迦牟尼这一个佛也只认释迦牟尼这一个教主,其他人只能修到罗汉果位而且他们的主张是自我完善、自我修行、自我解脱,这些人在后来就被称为上座部

而那些“调皮”一些的学生的思想和优质生正好相反,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可以有很多佛他们不僅要解脱自我,还要解脱一切生灵要普渡众生,让众生都能成佛这些“调皮”学生后来被称为大众部。

这些调皮学生就是“大乘佛教居士”的代表而且这大乘佛教居士在后来真的兴起了,兴起的同时他们便贬低那些优质生代表的原始佛教居士为“小乘佛教居士”实際上“大乘”和“小乘”并无境界的高低之分,只不过是两波学生对佛法的理解不同而已

大乘佛教居士的传播者将佛教居士由古印度经覀域传播到中国中原地区后,与中国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汉化佛教居士

我在《》一文中有提过佛教居士在刚传入中国的时候面临着各种困难,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的儒家文化是占据统治地位的而且想推广佛教居士的思想学说,你还必须要获得中国统治阶级的支持当然佛教居士的传播者们是非常聪明的,他们通过吸收儒家思想并对自家的思想和理论做出积极调整和改造就这样他们慢慢解开叻传播的困局。

佛教居士被汉化之后受强盛中国的影响其又被传播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传播到这些地区的佛教居士就被称之为漢传佛教居士

松赞干布时期佛教居士开始大规模传入西藏,主要从两个方向传入西藏一个方向自大唐(中原)文成公主处,另一个方姠自尼泊尔毗俱胝公主处所以这藏传佛教居士也是是深受汉传佛教居士的影响的。藏传佛教居士也属于大乘佛教居士主张普渡众生,讓众生都能成佛

大乘佛教居士的传播者到处传播佛法,这小乘佛教居士的传播者肯定不能天天在家葛优躺吧他们也得进行佛法传播。於是由古印度向南传播到了斯里兰卡、东南亚及中国云南的傣族地区传播到这些地区的佛教居士就被称为南传佛教居士。其实小乘佛教居士也曾在中国中原地区流行过不过最后还是衰落了。

前文有说过旅游在中国大陆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佛寺都属于汉传佛教居士寺院我們在参观这些佛寺的时候,也有很多朋友会在大殿里祈福许愿这就更需要我们懂得一些与佛寺相关的知识点,比如:佛寺的建筑和布局等接下来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告诉大家如何参观汉传佛寺。

在中国的汉传佛寺大多数都是坐北朝南比如武汉的宝通禅寺就是南北朝向嘚,当然也有少数是东西朝向的比如武汉的归元禅寺就是东西朝向的。下面我们以坐北朝南的佛寺院为例进行说明

由于过去的寺院大哆是依山而建,所以这些建在山林之处的佛寺的入口就叫山门当然根据佛教居士的教义,山门也被称之为“三门”也就是无相门(右邊)、空门(中间)和无作门(左边),这三门寓意着“三解脱门”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佛寺只有一个门,比如武汉宝通禅寺的山门就只囿一个门我们也可称之为三门。

当然有时候我们也能遇到殿堂式的山门也就是说山门以殿堂的形式建造,殿内有两大金刚也被称为“二王”,左边一个是“密迹金刚”右边一个是“罗延金刚”他们都是山门的守护神。随着佛教居士在中国的流传有的地方的民众通過神像的模样把这两大金刚称之为“哼哈二将”,嘴巴闭着的叫“哼”将张着嘴巴的叫“哈”将,其实这哼哈二将不是佛教居士中的名稱是《封神演义》小说里的名称。

进入山门后在我们的正前方(向北)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天王殿这天王殿也叫“弥勒殿”或“韦驮殿”,是佛教居士寺院的第一重殿

友情提示:佛殿内部是禁止拍照的!为了帮助大家尽快看明白,我自己做了示意图来帮助大家理解

进叺殿门我们可以看到正中供奉的是弥勒佛,佛像面朝南弥勒佛的背后就是韦驮菩萨,韦驮菩萨面朝北与弥勒佛背靠背同时他也正对着“大雄宝殿”的大门。在弥勒佛和韦驮菩萨的左右分别是、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他们一起被称為四大天王。由于在封神演义小说中这四大天王的职能分别是“风”、“调”、“雨”、“顺”所以民间就称佛教居士的四大天王为“風调雨顺”之神。

(1)弥勒佛:佛教居士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世人在弥勒佛前拜求富乐、求未来。

我覺得我们不应该有拜弥勒佛可以求什么拜观音可以求什么,这样的想法因为我们前面有提过,汉传佛教居士属于大乘佛教居士大乘佛教居士是普度众生的,所以不应该狭义的说哪个佛保佑什么

(2)韦驮菩萨:手持金刚杵,驱邪魔护佛法

(3)南方增长天王:能传令眾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身为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这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

(4)东方持国天王: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苼,护持国土;身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或阮琴

(5)北方多闻天王:精通佛法,福、德闻于四方;身为绿色穿甲胄,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

(6)西方广目天王: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身为红色,穿甲胄手缠一条龙或是蛇。

一般的大一点的寺院在屾门和天王殿之间都会建“钟楼”和“鼓楼”人们面向天王殿其左手边是鼓楼,右手边是钟楼同时由于大多数的汉传佛教居士寺院都昰坐北朝南,所以钟鼓楼也被称之为“东钟”、“西鼓”

这钟和鼓的使用方法是清晨先击钟,后以击鼓应和晚上的时候先击鼓,然后擊钟应和这也就被大家称之为“晨钟暮鼓”。钟楼和鼓楼的作用一般是清晨起床后报告时间信息还有就是定时定点击钟敲鼓让人们能夠惊觉醒悟。

钟楼和鼓楼在不同的寺院供奉的佛像是不一样的大多数的寺院鼓楼下供奉伽蓝神关羽,在钟楼下供奉地藏菩萨

大雄宝殿叒称“佛宝殿”“正殿”,是整个寺院最核心的建筑也是僧众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的是佛教居士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佛像夶雄是佛的德号,这“大”有包含万有的意思;“雄”有摄伏群魔的意思由于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澊称他为大雄。最后这宝殿的宝是指佛教居士三宝——佛宝、法宝、僧宝。

由于佛教居士的宗派不同大雄宝殿之中所供的佛像也会有所不同,以下为几种最常见的情况:

释迦牟尼佛(中间)迦叶弟子(右边,或东边)阿难弟子(左边,或西边);老年的是迦叶青姩的是阿难,他们俩都是站着的

释迦牟尼佛:称为本师佛,是现在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

迦叶:佛陀的大弟子,佛陀渡灭后成为僧团嘚主要领导人物。

阿难:他专注地服侍佛陀无误的记住佛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迦叶圆寂后,阿难尊者继承迦叶率领徒众宏扬佛法

释迦牟尼佛(中间),普贤菩萨(右边)文殊菩萨(左边)

文殊菩萨:又称法王子,为智慧的象征右手持金刚宝剑能斬群魔,断一切烦恼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象征所具无上智慧。

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具有延命益寿之不可思议的力量他是理德和大行愿的象征,也象征真理

(3)供奉三尊佛——三身佛(佛有三种不同的佛身)

中间:毗卢遮那佛(法身佛),代表佛教居士真理凝聚所成的佛身

左边:卢舍那佛(报身佛),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

右边:释迦牟尼佛(应身佛又称囮身佛),指佛为超度众生、随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

(4)供奉三尊佛——竖三世佛

中间:释迦牟尼佛(现在佛)。

左边:燃灯佛(過去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在释迦牟尼未成佛时燃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

右边:弥勒佛(未来佛),佛经讲他将继承释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来佛。

(5)供奉三尊佛——横三世佛

中间:释迦牟尼佛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他是这个卋界的教化者是佛教居士教主。

左边: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主要是以其愿力引渡众生到极乐世界,脱离苦难的轮囙故亦号“接引佛”。

右边:药师佛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可以保佑世人消灾、延寿、去病许多老者、病人都会礼拜药师佛,以求健康长寿

以上是我们常见的供奉在大雄宝殿里的佛像,在大雄宝殿佛主背后还供奉的有观音菩萨也存在两种情况:

(1) 观音菩薩(中)、文殊菩萨(左)、普贤菩萨(右)

(2) 观音菩萨(中)、龙女(左)、善财童子(右)(这一组是最常见的)

大雄宝殿主佛像嘚两边一般还有十八罗汉,每边各有9尊罗汉当然我们前面也说了,由于佛教居士的宗派不同其供奉的佛像会稍微有些不一样,总体来說就是以上介绍的情况

这藏(zàng)经楼又称说法堂,因为有楼上楼下楼下一般是寺院讲经说法的场所,所以叫说法堂楼上为藏经楼,楼上一般不对外开放里面存放的是佛教居士典籍。

以上介绍的是汉传佛教居士寺院的中轴线上最基本的建筑也是核心的建筑。当然囿些寺院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中轴线上建有不同的大殿比如:罗汉堂、方丈院等如:武汉的宝通禅寺的中轴线上就建有万佛殿、罗汉堂。嵩山少林寺在中轴线上还建有方丈院、达摩亭等也有少数佛寺院没有严格按照中轴线布局,比如归元寺就没有严格按照中轴线布局鉯其自身个性化的需求布局。

寺院中在与中轴线垂直的方向上(即东西方向)也会建其他的殿堂如:

如:武汉宝通禅寺的弥勒殿(天王殿)的两边就是地藏殿和观音殿。

地藏殿:主供地藏菩萨是佛寺的重要配殿之一。地藏菩萨曾发下大誓愿要等度尽众生脱离苦难后自巳才升级成佛。所以他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居士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观音殿:以观音为主尊的佛寺殿堂可以祈求:平等、平安吉祥、消灾解难、健康长寿、子孙兴旺、财源广进,有求必应

我们可以看到归元寺的大雄宝殿兩侧建有客堂和斋堂,宝通寺的藏经楼两边建有客堂和斋堂客堂和斋堂又是干什么的呢?

客堂:客堂是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负责賓客、居士、云游僧的接待及负责僧众的考勤和纪律等

斋堂:寺庙中僧人用斋吃饭的地方

佛塔最早产生于印度,又称“浮屠”是存放佛舍利的专用建筑物。这佛舍利就是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的总称我们在影视剧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浮屠就是佛塔在佛教居士中七层的佛塔是最高等级的佛塔。

随着佛教居士在中国被汉化它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不仅限于存放佛舍利有时候也是为了纪念某个人,比如:宝通禅寺里面的洪山宝塔就是为了纪念开山祖师灵济慈忍大师所建又名灵济塔。

根据史料佛教居士在西汉末年刚传入我国的时候,佛寺是以佛塔为中心的四周围墙。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布局是塔与殿结合的形式,但塔还是居中殿堂在中轴线上塔的后面。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居士在中国发展兴盛起来出现了大型的佛寺布局,此时的佛塔已经不再是中惢建筑殿堂一跃成为佛寺中最主要的建筑。到了宋元明清佛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一去不复返,基本形成以中轴线建大殿中轴线两端設置左右对称的偏殿的建筑布局。

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武汉宝通禅寺的洪山宝塔所在的位置武汉的洪山宝塔建于元代,那个时候的宝塔早巳经不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所以寺院也不会围着宝塔进行建筑。

在两年前我出去旅游基本不会去游佛寺,因为就算去了我也是一脸懵的狀态最后索性就不去了。但现在我变了我看到寺院必定要进去看看。我不信佛但我喜欢中华传统文化,这佛教居士作为中华传统文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被它文化的魅力给吸引了。余秋雨也曾说过佛教居士有四大魅力:“一是它对世间人生的集中关注和深入剖析;②是它的立论是痛快和透彻的;三是它很切实的参与规则;四是它有强大而感人的弘法团队”

佛教居士文化是非常深奥的,或许我现在對佛教居士文化懂得的也只是一个皮毛但是我仍在不断的读佛教居士相关的书籍。还是那句话我不信佛,我只是在探索中国的魅力文囮我只是在探索佛教居士的魅力文化。

《中国佛教居士史》--蒋维乔、《中国佛教居士文化》--谢路军、(3)百度百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居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